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第7章

合集下载

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第4-5课件

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第4-5课件
⑸ 对分离菌菌落不了解时,分离时要选择优 势菌落移入斜面。 如果无优势菌落,则要重新分离或将各种 菌落都分离出来,再进一步选择。
2019/9/28
吉林农业大学
11
(二) 稀释分离法
1.事先准备 大体同划线分离法
2019/9/28
吉林农业大学
12
(二) 稀释分离法
2.操作步骤(大体同真菌)
切取病组织 →表面消毒 →无菌水洗3次 →制备菌悬液 →稀释 →用约50℃培养基倒平板 → 25℃培养 →选择优势单菌落移入斜面25℃培养检查斜面上分离菌 →保存菌种
一般常用NA培养基,在25~30℃培养。
2019/9/28
吉林农业大学
22
在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在平板上形成菌落,在斜面上形成菌苔
在斜面上 画直线
2019/9/28
吉林农业大学
23
在平板培养基上形成菌落
罗氏培 养基
2019/9/28
吉林农业大学
24
细菌菌落与真菌菌落的区别
霉菌的菌落较大,有的霉菌菌落可扩 展到整个培养皿,有的种则有一定的 局限性。菌落呈现或紧或松的蛛网状、 绒毛状或棉絮状;菌落与培养基的连 接紧密,不易挑取;菌落正反面的颜 色和边缘与中心的颜色常不一致。
植物病害的关系》第Ι卷。
国际细菌学分类和命名委员会以他的名字作为植物病原周毛
杆菌属的命名,即欧文氏杆菌属(Erwinia)。
2019/9/28
吉林农业大学
Erwin Frink Smith (1854~1927)
2
第四章 细菌病害研究技术
第一节 病原细菌的分离、纯化、培养和 菌种保存
第二节 细菌的接种 第三节 病原细菌的鉴定

植物病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病害防治策略

植物病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病害防治策略

植物病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病害防治策略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的科学,旨在理解和掌握病原体、宿主植物以及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找到有效的防治策略。

它涉及了广泛的研究领域和方法,包括病原体识别与分离、病原生物学、宿主抗性与易感性机制、病害监测与病害防治等。

本文将介绍植物病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以及病害防治策略。

一、病原体识别与分离病原体识别与分离是植物病理学研究的基础。

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真菌、病毒、原核生物等。

病原体识别与分离的目的是确定引起植物病害的具体病原体,建立病原体的培养和保存,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

二、病原生物学病原生物学研究探索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植物的侵染过程。

其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研究病原体的致病机制,即病原体是如何侵入植物、繁殖、扩散以及对植物造成损害的。

通过深入了解病原体的生命周期、菌丝结构、毒素产生机制等,有助于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

三、宿主抗性与易感性机制宿主抗性与易感性机制是指植物对病原侵染的反应。

一些植物具有天然的抗病能力,而另一些植物则易受病害侵袭。

研究宿主抗性与易感性机制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作物品种间的抗病遗传差异,还可以为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研究植物基因组、抗病蛋白质的合成及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等方面,可以揭示植物的抗病机制,为培育抗病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四、病害监测与病害防治病害监测是植物病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通过及时、准确地监测病害发生与发展的情况,可以为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病害防治策略包括文化措施、物理措施、化学措施和生物措施等。

文化措施主要是通过改变种植结构、调整栽培技术,降低病害的发生。

物理措施包括使用隔离措施、杀菌灯、温湿度控制等方式来预防病害。

化学措施是利用农药来防治病害,选用适量和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

生物措施则是引入天敌、利用植物抗病物质等方式来控制病害。

总结:植物病理学是一门涉及广泛领域的科学,包括病原体识别与分离、病原生物学、宿主抗性与易感性机制以及病害监测与病害防治等。

专业认证下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专业认证下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黑龙江农业科学2024(3):97-101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h t t p://h l j n y k x.h a a s e p.c n D O I:10.11942/j.i s s n1002-2767.2024.03.0097李永刚,刘金鑫,张雪,等.专业认证下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体系构建[J].黑龙江农业科学,2024(3):97-101.专业认证下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体系构建李永刚1,刘金鑫1,张雪1,姜佰文2,金羽2(1.东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2.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能够为学生毕业后职业准备的范围和质量提供保证㊂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是东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认证的核心建设课程,也是具有较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实验课,是学生能够进入农业科研领域和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基础工具㊂本课程依据专业认证三大核心理念,采用项目教学法并将思政元素融入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体系,力求实现 教书 育人 创新能力 和 职业能力 的协同一体化,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㊂关键词:专业认证;项目教学法;教学体系;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思政元素高等教育认证(A c c r e d i t a t i o n)最早起源于美国,是一种资格认证,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知名度最高的工程教育国际认证协议,即‘华盛顿协议(W a s h i n g t o nA c c o r d)“[1]㊂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协会将 成果导向 以学生为中心 和 持续改进 并列为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三大核心理念[2]㊂我国于2013年正式加入成为签约成员,并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的专业认证[3]㊂国以农为本,农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农学专业实施专业认证是培养高质量农业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追寻内在发展的需要[4]㊂农学专业的专业认证是在2016年底,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专业首次接受了国家三级专业认证,有效期为6年[5]㊂2017年华中农业大学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农学收稿日期:2023-08-11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S J G Z20200023);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S J G Y20210059);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重点课题(2020Z D B53);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项目(N e a u2021-y k c s z032)㊂第一作者:李永刚(1975-),男,博士,教授,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㊂E-m a i l:n e a u l y g@126.c o m㊂L o g i c S h i f t a n dP r a c t i c a l P a t h w a y o fD i g i t a l F o r e s t r y a n dG r a s s l a n d E m p o w e r m e n t i nC u l t i v a t i o no fL a n d s c a p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T a l e n tW A N GL e i1,2,Z H A N GX i n y u1,2,Z H A IY a l i n1,2,Y A OY u n l o n g2,3(1.C o l l e g e o f L a n d s c a p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N o r t h e a s t F o r e s t r y U n i v e r s i t y,H a r b i n150040,C h i n a;2.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G e r m p l a s m R e s o u r c e s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L a n d s c a p eE c o l o g i c a l R e s t o r a t i o no fG a r d e nP l a n t s i nC o l dR e g i o n s o fH e i l o n g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H a r b i n150040,C h i n a;3.C o l l e g e o fW i l d l i f e a n dP r o t e c t e dA r e a,N o r t h e a s tF o r e s t r yU n i v e r s i t y,H a r b i n15004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T h e f o r e s ta n d g r a s s l a n ds y s t e m,a sa ne s s e n t i a l g r e e nf o u n d a t i o nf o re n s u r i n g n a t i o n a l e c o l o g i c a l s e c u r i t y,h a s t h e p o t e n t i a l t o e n h a n c e t h e e f f i c i e n c y a n d q u a l i t y o f d i g i t a lm o n i t o r i n g a n d p r o t e c t i o n s y s t e m s.I t e f f e c t i v e l yp r o m o t e s e c o l o g i c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a n d 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T h e l a n d s c a p e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p r o f e s s i o n, a s a c r u c i a l v e h i c l e f o r c u l t i v a t i n g t a l e n t i n f o r e s t a n d g r a s s l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n o v a t i o n,f a c e s c h a l l e n g e s s u c h a s a r i g i d t e a c h i n g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i n s u f f i c i e n t i n d u s t r y-a c a d e m i a i n t e g r a t i o n.S e i z i n g t h e o p p o r t u n i t y f o r i n n o v a t i o n i nd i g i t a l f o r e s t a n d g r a s s l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i su r g e n t l y n e e d e dt ob r i d g e t h e t a l e n t g a p.T h e r e f o r e,t h i sa r t i c l e p r o p o s e da ni n n o v a t i v e m o d e l a n d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 p a t hf o r e m p o w e r i n g l a n d s c a p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 t a l e n tw i t hd i g i t a l f o r e s t a n d g r a s s l a n d c a p a b i l i t i e s.I tw a sb a s e do nd i g i t a l t e c h n o l o g y,e x p l o r e s n e w d i g i t a l i d e a s,e n c o u r a g e sr e s o u r c e s h a r i n g,a n d e x p l o r e s s c r i p t s o l u t i o n s t o p r o m o t e s y n e r g y b e t w e e n i n d u s t r y,a c a d e m i a,r e s e a r c h, a n d l a b o r e d u c a t i o n,a sw e l l a s i n n o v a t i o na n de n t r e p r e n e u r s h i p e d u c a t i o n.T h ed i g i t a l f o r e s ta n d g r a s s l a n d e m p o w e r m e n tm o d e la i m st oc u l t i v a t eh i g h-q u a l i t y l a n d s c a p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s w i t hi n n o v a t i o na n d p r a c t i c a l s k i l l s,m a k i n g as i g n i f i c a n t 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t h ec o n t i n u o u s i n n o v a t i o no fd i g i t a l f o r e s t a n d g r a s s l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t h e 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K e y w o r d s:d i g i t a l f o r e s t a n d g r a s s;d i g i t a l l a n d s c a p e;l a n d s c a p e a r c h i t e c t u r e;t a l e n t c u l t i v a t i o n;p r a c t i c e a n d i n n o v a t i o n79黑 龙 江 农 业 科 学3期本科专业也相继开展并通过了专业认证[6]㊂目前,东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认证仍处在积极筹备的阶段,这些农业高校相关专业认证的通过,为开展专业认证下的核心课程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借鉴㊂在工程教育国际认证快速推进的同时,2020年4月,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要求 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进入全面建设的新阶段[7]㊂ 课程思政 的实质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以 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为课程目标,实现育人理念[8]㊂ 课程思政 将是未来高校课程教改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工程教育国际认证背景下,如何将专业认证的三大理念㊁核心课程体系构建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成为今后课程改革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9]㊂在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农科类核心课程体系构建中,要从课程所在学校优势和地理区域农业特色寻找突破口,紧跟国家思政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本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对高级农业人才的需求,既要保证毕业生质量符合认证要求,还要培养造就一支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 思想政治觉悟高的 三农 人才队伍[4]㊂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体系构建是在认真研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国家思政课程建设指导思想的基础上,从北方寒地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明晰课程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依据专业认证三大核心理念对植物保护专业的核心课程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开展项目教学法融入思政元素的改革探索,力求实现 教书 育人 创新能力 和 工作能力 的协同一体化㊂1 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课程体系构建的背景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是东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科经过4代人建设与完善,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植物保护专业认证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共56学时的实验课㊂本课程以操作性实验为主体,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科研阅读㊁科研思维㊁动手㊁创新㊁写作和就业等综合能力㊂但随着国际专业认证及思政课程建设的需要,原来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㊂因此,在原有基础上,依据专业认证三大核心理念对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开展项目教学法融入思政元素的改革和探索㊂2 挖掘 课程思政 元素,融入教学课程思政是以 课程 作为 思政 的载体,探索知识传授㊁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三位融合的有效途径,当前高等教育已步入全面建设课程思政的新时期[10]㊂教师是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和思政课程建设的关键,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11]㊂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更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课堂教学中引入思政元素,真正实现 全员育人㊁全程育人㊁全方位育人 的教师职责[12]㊂当前,涉农高校实践育人工作面临着系统不强㊁协同性不足㊁广度和深度不够,以及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等困境[13]㊂因此,开展思政教育尤为重要,培养学生 大国三农 情怀㊁增强文化自信㊁强化兴农强农的责任担当,从而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形成 亲农㊁爱农㊁敬农㊁知农㊁用农㊁强农和兴农 的正确价值取向,为社会培养 一懂两爱 的新型农业人才,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贡献力量[14]㊂然而,实验课不同于理论课,如何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实验项目中是实验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15]㊂教师通过对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实验项目的系统挖掘,凝练出较多精典的思政点(表1),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㊁人生观㊁社会责任感及对农业的热爱㊂表1 思政元素融入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部分知识点实验项目知识点思政材料思政教育目标培养基的配制病原物的营养康振生院士揭示植物-病原菌互作的营养转运机制攻坚克难,开拓进取植物病原真菌分离与培养无菌操作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方式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植物病原菌毒素的测定毒素的测定方法强致癌物质-黄曲霉素注意食品卫生生防菌的筛选拮抗作用测定青霉素的发现-医学上的一个里程碑科学研究要善于观察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生防菌的应用方法良好的生态环境能有效抑制植物病害的发生保护环境,发展绿色农业植物病毒的鉴定血清学鉴定方法核酸检测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祖国的强大杀菌剂抑菌机理的测定四种抑菌机理测定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发挥特长,展现自我,适应社会植物病原真菌的接种不同类型真菌的接种方法协同作用的重要性-锈菌与寄主的互作团结合作,抗击新冠,无坚不摧893期 李永刚等:专业认证下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体系构建3 专业认证背景下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教学体系构建3.1 构建 以学生为中心 的 项目教学 课程设计目标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中心㊁突出产出导向与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全面落实教育教学育人全过程[16]㊂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中提出 项目教学+团队培养 组织教学+自主学习 思政元素+知识点 职业规划+实验项目 必修+选修 和 硬件环境+软件环境 的教学模式㊁内容㊁方法㊁考核机制和基础建设等系统建设,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方位和多元化发展,满足专业认证和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图1)㊂图1 专业认证下以项目教学为主体的实验课程设计3.2 确定以成果导向 的项目教学课程内容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所秉承 以学生为中心㊁以成果为导向㊁持续改进 的教育理念出发,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㊁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的构建[17]㊂本课程紧紧抓住专业认证的 成果为导向 的教育理念,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座谈和调查问卷的方法,在掌握用人单位对拟招聘人员工作任务及能力需求的基础上,以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以岗位操作技能为核心,将应用普遍的和重要的工作任务划分为若干教学项目(表2),旨在通过项目教学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实现理论与实践㊁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㊁学习能力与工作能力㊁课堂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对人才需要目标多方位整合,将课堂变为用人单位的 田间地头㊁车间或检验室 ,促进学生㊁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在学习㊁教学和技能培养上的有机结合,解决了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脱节的问题,实现以 成果导向 为目标的教学内容改革㊂表2 项目教学法中选修内容设定的项目及对应清单选修项目拟调用的必修实验项目提供必要条件拟对应用人单位玉米大斑菌的分离与鉴定(柯赫氏法则验证)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与培养/植物病原真菌的单孢分离/植物病原真菌的接种/植物病害的调查/数据处理与分析/科技论文写作玉米大斑病叶/大喇叭口期的健康玉米植株/实验所需要的实验室㊁仪器设备及各种试剂植保站/农技推广中心/农药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农科院植保所/农业高等院校草莓灰霉病的防治培养基配制与灭菌/植物病原真菌的接种/植物病害的化学防治/植物病害的调查/数据处理与分析/科技论文写作草莓灰霉病菌/健康的草莓/依学生提供的清单提供杀菌剂/实验所需要的实验室㊁仪器设备及试剂农药厂/植保站/农技推广中心/农业科学院植保所香瓜果腐病的生物防治生防菌的筛选/生防菌的鉴定/植物病原真菌的接种/植物生防细菌的接种/植物病害的调查/数据处理与分析/科技论文写作香瓜果腐病菌/健康的香瓜/对照化学杀菌剂/实验所需要的实验室㊁仪器设备及各种试剂生物农药关联企业/农场/农技推广中心/农科院植保所/大型蔬菜生产基地大豆根腐病菌的分子鉴定培养基配制与灭菌/D N A 的提取/P C R 产物的扩增及测序/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科技论文写作大豆根腐病菌尖镰孢/特异性引物/实验所需要的实验室㊁仪器设备及各种试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攻读硕士研究生99黑 龙 江 农 业 科 学3期3.3 坚持持续改进实现教学内容必修+选修 的有机结合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打破了本课程传统教学方法,对原有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18]㊂本课程改革是在系统分析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内容基础上提出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教学,兼顾传统实验教学的精髓与 项目教学 的综合能力强化培养模式的有机结合㊂一部分实验内容(32学时)设为必修: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由教师讲授学生操作的模式进行教学,并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其他实验由课下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第二部分(24学时)设为选修:采用项目教学法,按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以岗位操作技能为核心,以业务流程为主线划分为3~5个项目,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和将来拟从事的工作内容选择其中一个项目后自行组团,设计㊁实施㊁总结和汇报㊂因此,本教学改革成功解决了传统实验教学与项目教学有机融合的问题,并且依据专业认证持续改进的理念和思政教育的热点对选修与必修的项目进行持续不断地更新和调整,以适合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度教改失去传统实验教学的精髓㊂3.4 以学生为中心 的项目教学的实施本课程改革基于 成果导向 ,完善了课程建设㊁开放实验室管理制度㊁平台建设,完善运行机制等, 以学生为中心 开展项目的选择和组队,分组后选举出组长,负责本组的组织和整体分工,包括查阅资料㊁设计方案㊁开题汇报㊁实施㊁总结和结题汇报(图2)㊂项目运行中如果组员不主动学习和提高操作技能,不但自己的分数较低,还会影响团队成员的成绩,如果前面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后面也无法实施;自学部分不及时完成,后面实验设计也无法进行;自己分工的内容未完成,整个项目就无法按时完成㊂因此,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从多角度驱动学生团结合作㊁共同进步,突出学生在项目实施中的核心作用㊂图2 项目教学法实施流程3.5 基于专业认证的考核标准制定课程实施过程中,由各小组组长和教师组成监督和考核小组,对开题㊁实施过程和结果共同评价和打分,再加上平时考勤和团队合作表现的分数,形成考核评价体系,其评价标准见图3㊂通过这样的考核既能体现学生在考核过程中的公平性和全面性,又能通过考核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㊂图3 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的考核标准及评价细则4 教学成果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以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为例,基于 专业认证 教育理念开展实验教学改革五年来,在本专业领域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㊂共完成大创项目178项,其中国家级15项,省级35项;项目获奖95项,其中国家级18项,省级43项,专业竞赛获国家级奖励14项,其他种类奖励20余项㊂一次就业率达99%,在全校名列前茅,就业学生进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㊁大型国有农场㊁海关㊁农业科研院所㊁植保植检站等,还有部分学生进入先正达㊁新安江化工和孟山都等国际知名企业,就业平均薪酬全校排名靠前㊂继续深造率逐年提升,本科学生考研率为54.5%,8%的学生保送至中国农业大学㊁浙江大学㊁南京农业大学等一流农业院校㊂教师完成教改革项目26项(省级12项),获得省级重点教学改革项目4项㊂公开发表课程教学改革论文30余篇,出版教材9部㊂获得各类教学奖80余项,教学成果奖20余项(省教学成果5项)㊂0013期 李永刚等:专业认证下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体系构建5 结语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新型农业人才是农业发展的根本,而农林高校是培养新型农业人才的源头[19]㊂基于 专业认证 教育理念对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开展项目教学法的教学体系构建,使学生在高校实验教学期间,能够受到较为完整和系统的专业知识㊁实践技能和工作能力的训练,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意识㊂同时,通过挖掘思政元素,加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㊁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增强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的信心和对农业的热爱[20],从而为我国农业发展培养出真正能落地的高级农业人才,毕业生能迅速适应国家现代化农业建设和发展㊂同时,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也为专业认证三大核心理念㊁项目教学法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㊂参考文献:[1] 王铄.美国高等教育认证机构的官方认可研究:沿革㊁标准与程序[J ].世界教育信息,2021,34(11):57-65.[2] 徐爱玲,唐敬超,张焕云,等.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下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 B E )理念重构闭环式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J ].微生物学通报,2021,48(2):648-658.[3] 郑宾国,牛俊玲,梁丽珍,等.工程教育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18):96-97.[4] 卢碧霞,贺道华,冯永忠.农学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作物育种学 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9):28-31.[5] 刘晓雪,冯金侠,张慧,等.关于本科农学专业实施专业认证的探索与思考: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8(1):119-122.[6] J I A W G ,D U A NZY ,X I NX.R e s e a r c h o n t h e c u r r i c u l u mr e f o r mo f p r o c e s s e q u i p m e n t a n dc o n t r o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b a s e d o n t h e s p e c i a l i z e d p r o g r a m m a t i c a c c r e d i t a t i o n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J ].J o u r n a l o fE d u c a t i o n a lR e s e a r c ha n dR e v i e w ,2016,4(4):28-41.[7] 张海龙. 发酵工程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微生物学通报,2021,48(4):1394-1401.[8] 柳叶,胡佳杰,张胜威.自然科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以微生物学为例[J ].微生物学通报,2020,47(4):1168-1177.[9] 曹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单片机课程思政一体化设计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23(7):83-88.[10] 林海萍,周湘,张心齐,等.德融课程盐溶于汤: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实践[J ].微生物学通报,2022,49(8):3520-3530.[11] 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 ].中国高等教育,2017(15/16):30-31[12] 郭润芳,裴家伟,林杨.高校专业基础课程 微生物学 思政案例设计[J ].微生物学通报,2021,48(5):1810-1814.[13] 卢会翔,张建奎.新农科背景下实践育人的价值㊁困境与出路:以西南大学为例[J ].高教学刊,2023,9(21):141-144.[14] 郑明娥.袁隆平的科学家精神融入农业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策略研究[J ].智慧农业导刊,2023,3(4):92-95.[15] 刘发,赵洪运,于静泊,等.浅析实验教学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策略[J ].教育教学论坛,2020(11):383-384.[16] 孟德光,张立山,龙颖.专业认证下结构力学教学设计与实践[J ].内江科技,2023,44(5):42-43,53.[17] 钱铮,俞洋,蒋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思考[J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22,33(1):69-73.[18] 陆有飞,梁珠民,莫文湛.项目教学法在‘动物微生物与免疫“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4):152-155.[19] 邱蓉,张明琪.新型农业人才培养研究文献综述[J ].经济研究导刊,2023(12):103-105.[20] 胡国元,肖春桥,程波.代谢工程 课程思政案例的挖掘与运用[J ].微生物学通报,2022,49(4):1407-1414.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e a c h i n g S y s t e mo fP l a n t P a t h o l o g y R e s e a r c h M e t h o d B a s e d o nP r o j e c t T e a c h i n g Me t h o dU n d e rP r of e s s i o n a l C e r t i f i c a t i o n L IY o ng g a n g 1,L I UJ i n x i n 1,Z H A N GX u e 1,J I A N GB a i w e n 2,J I NY u 2(1.C o l l e g eo fP l a n tP r o t e c t i o n ,N o r t h e a s t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H a r b i n150030,C h i n a ;2.C o l l e geo f R e s o u r c e s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N o r t h e a s tA g r i c u l t u r a lU n i v e r s i t y ,H a r b i n15003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c e r t i f i c a t i o n i n e n g i n e e r i n g e d u c a t i o n i s a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l y a c c e p t e d q u a l i t y a s s u r a n c e s ys t e m f o r e n g i n e e r i n g e d u c a t i o na n d i s t oe n s u r e t h es c o p ea n d q u a l i t y o f s t u d e n t s 'c a r e e r p r e p a r a t i o na f t e r g r a d u a t i o n .P l a n t p a t h o l o g y re s e a r c hm e t h o dw a s t h e c o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c o u r s e of p l a n t p r o t e c t i o n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c e r t i f i c a t i o n o fN o r t h e a s tAg r i c u l t u r a lU n i v e r s i t y ,a n d i tw a s a l s oa ne x p e r i m e n t a l c o u r s ew i th s t r o n g a p p li c a t i o n a n d p r a c t i c e ,w h i c h p r o v i d e s s t u d e n t sw i t h t h eb a s i s a n d t o o l s t oe n t e r t h e f i e l do f a g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t i f i c r e s e a r c ha n ds o l v e p r a c t i c a l p r o b l e m s i na g r i c u l t u r a l p r o d u c t i o n .B a s e do nt h et h r e ec o r ec o n c e p t so f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c e r t i f i c a t i o n ,t h i s c o u r s e a d o p t s p r o j e c t t e a c h i n g m e t h o da n d i n t e g r a t e s i d e o l o g i c a l a n d p o l i t i c a l e l e m e n t s i n t ot h et e a c h i n g s y s t e mo f p l a n t p a t h o l o g y r e s e a r c h m e t h o d s ,s t r i v i n g t or e a l i z et h es y n e r g i s t i ci n t e g r a t i o no f t e a c h i n g , e d u c a t i n g , i n n o v a t i o na b i l i t y a n d v o c a t i o n a l a b i l i t y ,a n d p r o m o t e t h e a l l -r o u n dd e v e l o pm e n t o f s t u d e n t s .K e y w o r d s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c e r t i f i c a t i o n ;i t e mt e a c h i n g m e t h o d ;t e a c h i n g s y s t e m ;p l a n t p a t h o l o g y r e s e a r c h m e t h o d ;i d e o l o gi c a l a n d p o l i t i c a l e l e m e n t s 101。

《植物病理学》课件

《植物病理学》课件

科学施肥
合理施肥可以改善土壤结 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强 植物的抗病性。
化学防治方法
选择合适的药剂
根据病害种类选择合适的药剂,避免使用对环境有害 的农药。
合理使用药剂
按照农药使用说明合理配制和使用药剂,避免过量使 用或滥用。
注意安全间隔期
在采收前应确保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已过,避免农产品 残留农药。
生物防治方法
特点
不同病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具有不同的症状和特点,例如病 毒病害通常表现为花叶、畸形等症状,真菌病害则表现为腐 烂、长霉等症状。同时,不同植物对同一病原物的反应也可 能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抗病性。
03
植物病原微生物的种类与 特征
植物病原真菌的种类与特征
植物病原真菌的种类
主要有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和担子菌亚门等。
植物病原真菌的特征
具有菌丝和孢子,能够侵染植物引起病害,导致植物生长不良或死 亡。
常见植物病原真菌
如霜霉病、锈病、白粉病等。
植物病原细菌的种类与特征
植物病原细菌的种类
01
主要包括假单胞菌属、黄单胞菌属、土壤杆菌属等。
植物病原细菌的特征
02
具有细胞壁和鞭毛,通过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植物,引起病害

常见植物病原细菌
因、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02
植物病害的分类与识别
植物病害的分类
按照病原物分类
根据病原物的不同,将植物病害 分为病毒病害、细菌病害、真菌
病害等。
按照症状分类
根据症状的不同,将植物病害分为 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等类型。
按照传播方式分类
根据传播方式的不同,将植物病害 分为气传病害、土传病害、种传病 害等。

植物的分子病理学研究

植物的分子病理学研究

植物的分子病理学研究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但在不断的生长过程中,受到了各种病毒、细菌、真菌和昆虫等病害的侵害,导致产量下降,甚至死亡。

因此,植物的病理学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病理学领域中,分子病理学已成为研究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探讨植物分子病理学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和应用前景。

一、植物分子病理学研究的意义植物分子病理学关注微生物、霉菌、病毒和生物化学因素对植物生理过程的影响,追踪病原微生物和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原因和机制。

分子病理学可以通过分离和鉴定归因于疾病的基因、表达和定量使其更加深入的了解疾病的症状和发生机制,有助于病害的诊断和治疗。

与传统的病理学方法相比,分子病理学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特异性。

通过对病原微生物在宿主植物中的基因表达、分子相互作用和代谢调控进行研究,可以阐明病原微生物在植物中的寄生和感染过程,深入解释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二、植物分子病理学研究的方法1. 基因组学研究基因组学研究是植物分子病理学的重点之一,包括测序、组装和注释植物和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

基因组学可以阐明不同物种间的基因组变异,为不同病害的研究提供基础。

此外,基因组学还可以帮助探索微生物与植物的作用和互动,揭示基因或蛋白质功能、调节度、表达量和基因网络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新的蛋白质家族或功能分子,对植物分子病理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2. 蛋白质组学研究蛋白质组学研究涉及所有蛋白质的集合体,包括它们的调控、分析和鉴定。

该研究方法可以识别植物内部病原微生物和来自它们的代谢产物及其诱导的植物防御机制的变化。

同时也包括了准确测定一种细胞中蛋白质种类和数量变化等领域。

研究蛋白质组可以揭示植物信号通路的反应,如细胞周期调控和细胞凋亡,并针对突然的外部自然因素进行猝变反应,比如气候变化和有害物质所引起的多种情况。

3. RNA分析RNA分析是一种新兴的分子技术,通过研究RNA的序列和表达量来揭示植物病理学的细节。

RNA的序列和表达量与影响植物的代谢和生长的基因直接相关。

《农业植物病理学》课件

《农业植物病理学》课件
培训检疫人员
农业植物病理学为检疫人员提供理论和实践培训,提高检 疫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确保植物检疫工作的准确 性和有效性。
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有害生物控制
农业植物病理学通过有害生物控制的 理论和实践,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 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生态修复
利用农业植物病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 恢复生态平衡,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 性和可持续性。
精准诊断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基因测序 、显微观察等,对病害进行精准 诊断,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综合治理
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 手段,综合施策,降低病害的危 害程度。
抗病品种的选育与利用
抗病育种
通过基因工程、分子标记 等技术手段,选育具有抗 病性的农作物品种。
品种搭配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季节 的病害发生情况,合理搭 配种植不同抗病性的农作 物品种。
在植物检疫中的作用
检测外来病原体
农业植物病理学在植物检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外来的病 原体进行检测和鉴定,防止外来病原体入侵,保护本国农 业生产和生态安全。
制定检疫标准
根据农业植物病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制定科学合理的检疫 标准,对外来的植物和植物产品进行严格的检验和处理, 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传播和扩散。
线虫性病害
由植物寄生线虫引起,如花生根 结线虫病。
细菌性病害
由细菌引起,如水稻白叶枯病菌 、柑橘溃疡病菌。
病毒与类病毒病害
由病毒和类病毒引起,如烟草花 叶病毒、马铃薯纺锤块茎病类病 毒。
病害发生规律与传播途径
气候因素
温度、湿度、光照等对病
1
害发生有重要影响,如稻
瘟病在低温高湿条件下易

植物的病理学研究

植物的病理学研究
谢产物等。
血清学鉴定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通过 血清学试验鉴定病原生物种类

分子生物学鉴定
应用PCR、基因测序等分子生 物学技术,对病原生物的
DNA或RNA进行分析和鉴定 。
分类体系及命名规则
分类体系
根据病原生物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遗传物质等特征,采用自然分类法进行分 类,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等级别。
田间试验设计原则和实施步骤
01
实施步骤
02
1. 制定试验方案,包括试验目的、试验设计、试验 地点、试验材料、试验方法等。
03
2. 准备试验材料,如种子、肥料、农药等。
田间试验设计原则和实施步骤
01 3. 选择试验地,进行土壤改良和田间管理 。
02 4. 按照试验设计进行播种、施肥、灌溉等 田间操作。
加强田间管理
包括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及时排灌等,以提高 作物的抗病能力和减少病害的发生。
化学防治方法
使用杀菌剂
杀菌剂是一类用于防治植物病害的化 学药剂,可以通过抑制病原物的生长 和繁殖来达到防治效果。但应注意合 理使用,避免对环境和作物杀死土壤中的病原物, 降低土传病害的发生概率。常用的土 壤消毒方法有化学消毒和物理消毒两 种。
腐烂
植物组织湿解,伴随异味,通 常由真菌或细菌引起。
萎蔫
植物失水导致叶片下垂、皱缩 ,最终干枯死亡,通常由根部
病害引起。
传播途径和侵染循环
空气传播
病原菌通过空气流动 传播,如真菌孢子、 细菌等。
水传播
病原菌通过水流传播 ,如雨水、灌溉水等 。
土壤传播
病原菌在土壤中越冬 或越夏,通过土壤传 播给植物根部。
研究病原菌在侵染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变化 ,揭示致病机理。

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第4-5章课件

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第4-5章课件
⑸ 对分离菌菌落不了解时,分离时要选择优 势菌落移入斜面。 如果无优势菌落,则要重新分离或将各种 菌落都分离出来,再进一步选择。
2019/5/20
吉林农业大学
11
(二) 稀释分离法
1.事先准备 大体同划线分离法
2019/5/20
吉林农业大学
12
(二) 稀释分离法
2.操作步骤(大体同真菌)
切取病组织 →表面消毒 →无菌水洗3次 →制备菌悬液 →稀释 →用约50℃培养基倒平板 → 25℃培养 →选择优势单菌落移入斜面25℃培养检查斜面上分离菌 →保存菌种
植物病害的关系》第Ι卷。
国际细菌学分类和命名委员会以他的名字作为植物病原周毛
杆菌属的命名,即欧文氏杆菌属(Erwinia)。
2019/5/20
吉林农业大学
Erwin Frink Smith (1854~1927)
2
第四章 细菌病害研究技术
第一节 病原细菌的分离、纯化、培养和 菌种保存
第二节 细菌的接种 第三节 病原细菌的鉴定
这种方法并非100%可靠,但可对分离出来的多个菌株进行初筛。
2019/5/20
吉林农业大学
19
烟草过敏反应:
在确定分离的细菌有无致病性时采用
马铃薯环腐病菌、梨火疫病菌在烟草上
引起过敏性坏死反应 (HR)
2019/5/20
吉林农业大学
过敏性反应
20
三.细菌的培养
在获得了细菌的分离物后,通常要进行细菌的培养, 即将病原菌移植于固体或液体培养基上,使其生长,并
发表了关于瓜类萎蔫病的研究论文。曾对果树根癌病、甘兰黑
腐病和茄科植物青枯病等进行过系统研究。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同德国细菌学家A.菲舍尔在细菌是

植物病理学基础

植物病理学基础

附录I选 读 文 献上篇 植物病理学基础陈利锋、徐敬友,2001,农业植物病理学(南方本),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丁锦华等,1995,植物保护辞典,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董金皋、黄梧芳,1995,植物的形态结构与抗病性,植物病理学报25(1):1~3方中达,1998,植病研究方法(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方中达等,1996,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植物病理学卷,北京:农业出版社韩熹莱,1993,中国农药百科全书——农药卷,北京:农业出版社洪健等,2001,植物病毒分类图谱,北京:科学出版社洪健、周雪平,2006,ICTV第八次报告的最新病毒分类系统,中国病毒学 2l(1):84~96华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主编,植物病理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李振歧,1995,植物免疫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梁训生、谢联辉,1994,植物病毒学,北京:农业出版社刘维志,2000,植物病原线虫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陆家云,1997,植物病害诊断(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陆家云,2001,植物病原真菌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业大词典编辑委员会,1998,农业大词典,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裘维蕃,1991,植物病理学的演化,植物病理学报21(2):81~87裘维蕃,2001,英汉植物病理学词汇(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王金生,1999,分子植物病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王金生,2000,植物病原细菌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魏景超,1979,真菌鉴定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肖悦岩等,1998,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谢辉、冯志新,2000,植物线虫的分类现状,植物病理学报30(1):1~6谢联辉,林奇英,2004,植物病毒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谢联辉等,1999,植物病毒名称及其归属,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徐雍皋、徐敬友,1996,农业植物病理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许志刚,1997,普通植物病理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许志刚,1999,植物检疫学,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张成良等,1996,植物病毒分类,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张绍升,1999,植物线虫病害诊断与防治,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章元寿,1996,植物病理生理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Agrios, G. N. (陈永萱等译),1995,植物病理学(第三版)(Plant Pathology,3rd ed.,1988),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Agrios, G. N., Plant Pathology (5th edition), 2004, San Diego,USA:Academic PressKirk,P. M. et al.(eds),2001,Ainsworth and Bisby's Dictionary of Fungi,9th ed.,Wallingford,UK:CABI Publishing Coomans,A.,2002,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of nematode systematics,Nematology 4(5):573~582Fauquet,C. M. et al (eds),2005,Virus Taxonomy:Eightt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London,UK:Elsevier/Academic PressGarrity,George M. (ed-in-chief),2001~2007,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2nd ed.(V olume 1~7),New York,USA:Springer,PlenumHolt,J. G. et al.,1994,Bergey'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9th ed.,Baltimore,USA: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Lee, D. L. (Ed.),2001,The biology of nematodes,London & New York:Taylor & FrancisNickle, W. R. (ed.), 1991, Manual of Agricultural Nematology, New York,USA:Marcel Dekker Inc.van der Biezen and Jones,J. D.,1998,Plant disease-resistance proteins and the gene-for-gene concept. Trends Biochem. Sci. 23, 454~456.下篇农作物病害北京农业大学,1991,农业植物病理学(第二版),北京:农业出版社陈利锋、徐敬友,2001,农业植物病理学(南方本),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董金皋,2001,农业植物病理学(北方本),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方中达,1996,中国农业植物病害,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赖传雅,2003,农业植物病理学(华南本),北京:科学出版社吕佩珂等,1999,中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用植物病虫原色图鉴(上、下册),呼呼浩特:远方出版社农业部农药检定所(主编),1989,新编农药手册,北京:农业出版社农业部农药检定所(主编),1991,新编农药手册(续集),北京:农业出版社徐敬友、李清铣,1990,主要农作物病原真菌拉丁学名的变动,江苏农学院学报11(1):45~54徐雍皋、徐敬友,1996,农业植物病理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浙江农业大学,1978,农业植物病理学(上、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植物病虫草鼠害防治大全编写组,1996,植物病虫草鼠害防治大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1995,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第二版,上册),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1996,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第二版,下册),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第六章水稻病害产祝龙等,2004,水稻恶苗病发生规律的探讨,安徽农业大学学报,31(2):139~142陈功友等,2003,水稻白叶枯病菌hrp调节基因hrpXoo的克隆与序列分析,中国农业科学36(5):528~535陈庆河等,2004,中国主要稻区稻瘟病菌交配型分布及其育性能力的差异,中国农业科学37(6):840~845丁克坚等,2002,影响水稻稻瘟病菌侵染过程的生态因子研究,应用生态学报13(6):698~700高东迎等,2002,体细胞突变体HX-3抗水稻白叶枯病基因的鉴定,遗传学报29(2):138~143顾真荣等,2005,枯草芽孢杆菌G3菌株抑制立枯丝核菌菌核形成的影响因子分析,中国生物防治21(1):33~36 胡荣利、鞠国钢,2003,几种不同种子处理剂防治水稻恶苗病药效试验,现代农药2(2):39~40凌忠专等,2004,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农业科学37(12):1849~1859孟庆忠等,2001,水稻纹枯病研究进展,沈阳农业大学学报32(5):376~381彭绍裘、曾昭瑞,1986,水稻纹枯病及其防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沈瑛等,2004,中国部分杂交稻和常规早籼、晚梗品种(系)的抗瘟性,中国农业科学37(3):362~370孙漱沅、金敏忠,1986,水稻稻瘟病及其防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檀根甲、王子迎,2002,水稻纹枯病时间和空间生态位的研究,中国水稻科学16(2):182~184王春连等,2001,Xa21转基因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及其遗传,植物病理学报31(2):123~129吴雪芬等,2005,水稻条纹叶枯病暴发原因及其防治对策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1(2):237~241,245许志刚等,2004,水稻白叶枯病菌小种分化的监测,中国水稻科学18(5):469~472易润华等,2002,不同品种水稻纹枯病菌遗传多样性及致病力分化,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3(2):22~26张君成等,2004,稻曲病的接种技术研究,植物病理学报34(5):463~467Zhu,Y. Y. et al,2000,Genetic diversity and disease control in rice,Nature 406:718~722第七章麦类作物病害陈剑平等,2001,禾谷多粘菌传麦类病毒研究,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成卓敏,1997,抗病毒转基因小麦研究进展,生物技术通报13(4):11~13段双科等,2002,小麦白粉病菌致病毒性和抗病基因及抗病育种研究进展,麦类作物学报22(2):83~86耿波等,2003,利用异种动物抗血清双抗夹心法检测小麦黄花叶病毒,中国病毒学18(1): 76~78李斯深等,1999,小麦纹枯病抗性研究进展,山东农业大学学报30(1):85~90李振岐、曾士迈,2002,中国小麦锈病,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梁岩华等,1998,不同营养物质对小麦全蚀病衰退的促进作用,植保技术与推广18(5):9~11陆维忠等,2001,小麦赤霉病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马桂珍等,2003,黄腐酸与三唑酮混配对小麦根腐病的联合作用,农药42(2):28~29马渐新等,1999,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研究进展,生物技术通报15(1):1~6马占鸿等,2005,基于GIS的中国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气候区划,中国植保导刊25(3):28~28盛秀兰等,1999,小麦根病化学防治技术研究,植物保护学报26(1):69~73万安民,2003,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和小种命名现状,植物病理学报33(6):481~486王刚、杨之为,2004,荧光假单胞杆菌P2-5菌株对小麦全蚀病的抑制作用,植物保护30(4):32~34吴纪中等,2005,小麦纹枯病抗性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江苏农业学报,21(1):6~11吴云锋等,2002,麦二叉蚜体内病毒结合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原核表达,病毒学报18(3):275~279徐淑霞等,1997,小麦叶枯病发生规律影响因子及其防治技术的研究,小麦研究18(2):30~32杨维华等,1998,小麦黑穗病发生规律与防治试验研究,中国农学通报14(6):29~30俞刚等,2003,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在小麦赤霉病病程中的作用,植物病理学报33(1):40~43郑经武等,1997,小麦禾谷胞囊线虫致病型研究,植物病理学报27(4):309~314郑儒永、余永年,1987,《中国真菌志第一卷白粉菌目》,北京:科学出版社.Chen, J. et al, 1999,Molecular Comparisons amongst Wheat Bymovirus Isolates from Asia,North America and Europe,Plant Pathology 48:642~647Desjardins,Anne E.,2005,Endless forms and most wonderful:Chemistry, Genetics, and Biology of Fusarium Mycotoxins, St. Paul, MN, USA:APS PressKerry O’Donnell et al,2004,Genealogical concordance between the mating type locus and seven other nuclear genes supports formal recognition of nine phylogenetically distinct species within the Fusarium graminearum clade. Fungal Genetics and Biology,41:600~623Takayuki Aoki and Kerry O’Donnell,1999,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 sp. nov,, formerly recognized as the Group 1 population of F. graminearum, Mycologia 91(4):597~609第八章旱粮作物病害安鑫龙等,2002,玉米大斑病长蠕孢生理小种的遗传变异,微生物学通报29(2):53~56陈捷等,2003,玉米穗腐病和茎基腐病镰孢菌间相关性的RAPD分析,植物病理学报33(1):25~29陈利锋等,1990,甘薯根腐病病原菌的鉴定及甘薯品种(系)抗病性的测定,江苏农业学报6(2):27~32陈三凤、刘德虎,2000,玉米瘤黑粉菌的遗传交配型,微生物学通报27(2):146~148单林娜等,2001,甘薯病毒病原学研究进展,河南农业大学学报35(1):92~96方守国、于嘉林,2000,我国玉米粗缩病株上发现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农业生物技术学报8(1):12桂秀梅等,2001,中国2001年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6(4):11~13,17李常保,1999,玉米粗缩病(MRDV)及其综合防治,玉米科学7(2):75~76林茂松等,1999,马铃薯腐烂线虫与甘薯茎线虫病,江苏农业学报15(3):186~189刘小红等,2004,丁布对小麦赤霉病菌和玉米小斑病菌的抑制作用,菌物学报23(1):109~114孙从法等,2003,甘薯茎线虫病防治技术研究,植物保护29(1):46~48孙从法等,2003,甘薯茎线虫病防治技术研究,植物保护29(1):46~48孙广宇等,1996,玉米大、小斑病菌分类地位的变化,植物保护22(5):36~37谭振波等,2002,玉米粗缩病毒及抗病策略,植物保护学报29(1):88~92吴建宇等,1999,玉米抗病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玉米科学,7(2):6~11,32谢一芝等,2003,甘薯品种抗黑斑病鉴定及其遗传趋势,植物遗传资源学报4(4):311~313徐家兰,1997,玉米纹枯病菌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植物保护23(2):29~30杨继良、王斌,2002,玉米大斑病抗性遗传的研究进展,遗传24(4):501~506喻菁,1999,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科学7(2):78~80张文河等,2003,转兔防御素基因(NP-1)玉米植株的获得及其抗病性分析,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1(4):342~346赵书文等,2005,玉米大斑病的流行原因与综合治理措施,中国植保导刊25(3):10~12Clarck,C.A. et al.,1988,Compendium of Sweet Potato Diseases,Minnesota,USA:APS PressEngelbrecht,Christine J. Baker & Thomas C. Harrington,2005,Intersterility, morphology and taxonomy of Ceratocystis fimbriata on sweet potato, cacao and sycamore. Mycologia,97(1):57~69Leonard, K.J. & Suggs, E. G.,1974,Setosphaeria prolata, the ascigerous state of Exserohilum prolatum,Mycologia 66:281~297第九章棉、麻病害陈其瑛等,1995,全国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协作研究20年的进展,中国农学通报11(3):20~24陈旭升等,2001,棉花黄萎病致病性生理生化研究进展,棉花学报,13(3):183~187方昌源等,1993,棉花病虫草害防治手册,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顾本康、马存,1996,中国棉花抗病育种,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胡贤彬,1993,棉籽药剂拌种防治苗期病害几种处理方法的比较,江西植保16(3):25~27黄红,1992,我国红麻根结线虫病研究概述,广西植保.1992(2):34~35简桂良等,2004,棉花黄萎病防治策略,中国植保导刊24(4):30~31李庆基,1995,棉麻病害,北京:农业出版社林征明,1990,棉花种子消毒和隔离试种检验技术研究,中国棉花(6):36~37刘凤权、胡白石,2005,棉花黄萎病菌毒素结合位点初探,棉花学报17(1):29~32马存等,1998,棉花病虫害防治彩色图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马存等,2002,中国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50年,中国农业科学35(5):508~513绒文治等,1987,麻类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北京:农业出版社沈其益等,1992,棉花病害:基础研究与防治,北京:科学出版社石磊岩,1995,我国棉花黄萎病研究进展,棉花学报7(4):243~245王成菊等,2003,油菜素内酯与杀菌剂互作对棉花苗期病害的影响,中国棉花30(12):5~7杨家荣等,2004,土壤环境因素对棉花黄萎病菌微菌核存活的影响,植物病理学报,34(2):180~183姚耀文,1992,棉花病害的诊断与防治,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余建坤,1989,黄麻炭疽病的研究概况,中国麻作1989(3):13~17张统亮、曹贵,2000,棉花烂铃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中国棉花27(8):38~39Xia,Zhengjun et al,1998,Vegetative Compatibility Groupings of Verticillium dahliae from Cotton in Mainland China,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104(9):871~876第十章油料作物病害陈品三等,2001,我国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分化动态的鉴定和监测研究,植物病理学报31(4):336~342范圣长等,2004,大豆胞囊线虫胞囊内寄生真菌研究,大豆科学23(1):71~74付玉清,1995,我国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研究进展,大豆科学,1995,14(1):60~66吕蓓、方宣钧,2003,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侵染大豆根系诱导表达的cDNA分析,分子植物育种1(2):193~200梅丽艳,1997,大豆花叶病毒种子带毒及其检测技术研究,黑龙江农业科学,1997(3):17~19阮维斌等,2002,根际微生态系统中的大豆胞囊线虫,植物病理学报32(3):200~206王修强等,2003,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豆花叶病毒株系鉴定与分布,大豆科学,2003,22(2):102~107吴桂香等,1996,芝麻茎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河南农业科学,1996(8):17~18吴海燕等,2002,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对田间大豆胞囊线虫群体动态的影响,大豆科学,2002,21(2):109~113许艳丽等,2004,不同茬口条件下的作物根渗出物对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卵孵化影响,植物病理学报34(6):481~486杨崇良等,1995,我国北方地区大豆品种资源对大豆花叶病毒抗性鉴定,山东农业科学,1995(5):22~25张明厚等,1988,大豆花叶病的流行因素及综合防治,植物保护学报15(4):223张夕林等,2002年油菜菌核病爆发成灾的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植物医生15(6):2~3周桂元等,2003,花生青枯病抗性鉴定及抗源分析,花生学报32(3):25~28周乐聪、唐文华,2001,红蛋巢菌属生防菌的筛选及其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潜能,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3(2):84~90朱振东,2002,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和防治研究进展,植保技术与推广22(7):40~42第十一章烟草和糖料作物病害陈庭俊,1999,福建省甘蔗病害的发生及主要病害的防治,甘蔗6(4):18~22成巨龙,1997,烟草病害诊断与防治,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方宇澄,1992,中国烟草病虫害彩色图谱,合肥:安微科技出版社龚得明,1993,甘蔗抗黑穗病育种研究的进展,福建农学院学报22(4):404~409李艳利等,2004,烟草花叶病毒运动蛋白cDNA的克隆及融合蛋白的表达,微生物学报44(2):182~184刘雅婷等,2003,烟草野火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abaci)诊断试剂盒的制备及应用,植物病理学报33(4):302~306苏德成等,2000,烟草病虫害(第二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谈文、吴元华,2003,烟草病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许莉萍、陈如凯,2004,与甘蔗抗黑穗病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筛选,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0(3):263~267易龙、肖崇刚,2004,烟草赤星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其控病作用,植物保护学报31(1):63~68詹金华、陈志良,1998,烟草病虫害及防治,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周向平等,2004,烟草黑胫病菌拮抗内生细菌的筛选和鉴定,湖南农业大学学报30(5):450~452C. G. 休兹等(陈庆龙译),1982,世界甘蔗病害(第二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Garcia-Arenal F. et al.,2000,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Cucumber mosaic virus and its satellite RNA,Virus Research 71(1-2):1~8J. P. 马丁等(陈庆龙译),1982,世界甘蔗病害(第一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Singh,H.、谭新颖,2000,感染奇异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paradoxa)(甘蔗凤梨病菌)甘蔗的生物化学,福建甘蔗2000(3):40~46Okada Y.,1999,Historical overview of research on the tobacco mosaic virus genome: genome organization, infectivity and gene manipulation.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Biological Sciences. 354(1383):569~82Rhee Y. et al. 2000,Cell-to-cell movement of tobacco mosaic virus:enigmas and explanations,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1(1):33~39William R. et al.,1997,The Structure of Cucumber Mosaic Virus:Cryoelectron Microscopy, X-Ray Crystallography, and Sequence Analysis,Virology 232:91~97第十二章茶、桑病害陈宗懋,2004,影响茶云纹叶枯病发生的因素及其机理,中国茶叶26(3):41陈宗懋等,1990,茶树病害的诊断和防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郭友超,1999,茶云纹叶枯病的空间格局调查,闽西职业大学学报1999(4):23~27洪北边、楼云芬,1993,茶树资源抗云纹叶枯病离体鉴定初报,中国茶叶,1993(6):14~15梁兵兵,2005,茶云纹叶枯病的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福建农业2005(2):23谭济才,2002,茶树病虫防治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夏志松,1997,几种桑树害虫的识别和防治,中国蚕业1997(3):27~28夏志松、卢全有,2004,桑黄化型萎缩病防治技术体系及其应用效果,中国蚕业25(1):74~75夏志松、难波成任,2004,桑黄化型萎缩病病原体16s rRNA基因的序列分析,蚕业科学,30(2):204~206徐均焕、朱家新,1998,桑萎缩病的类菌原体病原物及其超微病变特征,微生物学报38(5):386~389第十三章果树病害曹若彬,1997,果树病理学(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陈策,1999,苹果果实轮纹病研究进展,植物病理学报29(3):194~198梁改进等,2001,荔枝霜疫霉病的发生及防治,福建果树2001(3):42~43廖晓兰等,2004,柑桔黄龙病病原16S rDNA克隆、测序及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2(1):80~85 刘俊生等,2004,梨黑星病发生的主要诱因分析,中国植保导刊,24(10):22~23刘秀娟等,1996,不同地区潜伏侵染香蕉果实的炭疽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热带作物学报17(1):38~44吕佩珂等,2002,中国果树病虫原色图谱(第二版),北京:华夏出版社罗文华等,1992,梨黑星病病原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四川农业大学学报8(2):141~146戚佩坤等,1994,果蔬贮运病害(植病、植保、食品加工专业用),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唐科志等,2005,应用PCR技术快速检测柑桔溃疡病的研究,中国南方果树34(2):1~4田亚南等,1998,柑桔黄龙病诊断法的研究进展,福建农业学报13(1):28~35王壁生等,1997,广东香蕉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中国南方果树26(3):33~36王金利等,2003,葡萄座腔菌属及其相关真菌的系统学研究进展,中国森林病虫22(3):32~36许长藩等,1998,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治研究,植物保护学报25(2):108~109杨叶等,2000,海南省香蕉果实潜伏炭疽菌生物学特性研究,植物病理学报30(4):337~342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1994,中国果树病虫害志(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Brunings, A.M. and Gabriel, D.W. (2003). Xanthomonas citri: breaking the surface. Mol. Plant Path. 4, 141~157Gabriel, D. W. (2001). CITRUS CANKER DISEASE. at /PlantContainment/canker.htm,Plant Pathology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Florida Gainesville, FL 32611Graca, J. V. da,1991, Citrus greening disease,Annu. Rev. Phytopathol. 29:109~136Graham, J. H. et al., (2004). 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citri: factors affecting successful eradication. Mol. Plant Path. 5:11~15 Jagoueix S. et al.,1994,The Phloem-limited bacterium of greening disease of citrus is a member of a subdivision of the Proteobacteria,Int. J. of Syst. Bacteriol. 44(3):379~386Slall, R. E. et al.,1991,Research relating to the recent outbreak of citrus canker in Florida,Annu. Rev. Phytopathol.29:399~420 第十四章蔬菜病害丁爱云等,2002,山东省植物青枯菌的生化型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3(1):50~52冯兰香等,1999,中国番茄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金扬秀、谢关林,2002,瓜类枯萎病防治研究进展.,植物保护28(6):43~45梁金兰,1997,蔬菜病虫实用原色图谱,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林双喜等,2005,大棚西瓜枯萎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植物医生18(2):16~17刘峰等,2002,杀虫杀线剂防治蔬菜根结线虫病药效与安全性评价,农药41(12):29~31刘永刚,2004,辣椒疫病发病因子和化学防治技术研究,西北农业学报13(3):56~59龙良鲲,2002,番茄青枯病的研究进展,广西农业科学2002(3):134~137马辉刚等,1998,木霉素防治番茄灰霉病田间药效试验,植物保护学报24(2):38~39戚佩坤等,1994,果蔬贮运病害(植病、植保、食品加工专业用),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宋从凤等,.2002,大白菜软腐病菌游动性突变体在大白菜体内增殖扩展研究,植物病理学报32(2):165~169田振东等,2003,利用抑制差减杂交技术分离马铃薯晚疫病抗性相关基因,遗传学报30(7):597~605王连荣,2000,园艺植物病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王一红,2004,如何识别和及早预防茄果类蔬菜青枯病,中国植保导刊24(7):37~38王英华等,2003,马铃薯晚疫病菌在内蒙古和甘肃的交配型分布及对几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中国农业大学学报8(1):78~82韦公远,2005,番茄病毒病发生及防治,广西植保18(1):15~16杨红福等,2004,利用乙膦铝农药废液防治油菜霜霉病,江苏农业科学2004(6):89~90杨燕涛,2003,国内保护地蔬菜灰霉病侵染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农药42(1):6~10张志铭,2002,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进展与综合防治,植保技术与推广22(6):38~39周雪平等,1996,侵染番茄的番茄花叶病毒的研究,中国病毒学11(3):268~276温庆放翁启勇,蔬菜病害及其防治技术,/zjgw/nky/(福建省农科院蔬菜研究中心、福建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附录II农业植物病理学重要参考书简介《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植物病理学卷》,方中达等,1996,北京:农业出版社荟萃中外古今植物病理学科知识的大型工具书。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的科学,主要研究植物疾病的发生、发展、防治等方面。

植物病理学家通过观察、分析和实验研究,帮助农民和园艺爱好者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从而提高农作物和园艺植物的产量和质量。

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植物病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植物病原体、植物宿主和环境。

植物病原体是指导致植物病害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和螨虫等。

植物宿主是指能够寄生或被感染的植物物种,不同的植物宿主对病原体的抵抗性不同。

环境因素对植物病害的发生和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包括气候、土壤、湿度、温度等。

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实验室分析和病原鉴定。

野外调查主要是通过观察和采集病害样品,在田间和温室中观察植物病害的发生和发展情况,了解病原体对不同植物宿主的影响。

实验室分析通常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实验室培养等手段,对病原体进行鉴定和研究。

病原鉴定是植物病理学的重要环节,可以确定病害的原因和病原体的种类,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可以分为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益生菌等有益生物来控制植物病害,例如利用寄生性昆虫控制植物害虫的数量。

化学防治是通过使用杀菌剂、杀虫剂等化学药物来消灭或抑制植物病原体和害虫的生长和繁殖。

物理防治包括利用高温、低温、紫外线、电磁波等物理因素来杀灭病原体和害虫。

此外,植物病理学还研究了植物抗病性的机制和遗传多样性。

植物抗病性是植物对病原体侵染的抵抗性能力,其中包括植物基因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激活免疫系统的机制。

通过研究植物抗病性的机制和遗传多样性,可以为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培育出对病害具有抗性的新品种。

植物病理学在现代农业和园艺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研究植物病害可以帮助人们识别和控制病害,减少病害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同时,植物病理学的研究还可以为农民和园艺爱好者提供更科学的种植方法和防治措施,促进农作物和园艺植物的健康生长。

《植物病理学》章节笔记

《植物病理学》章节笔记

《植物病理学》章节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1. 定义: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的识别、发生、发展、流行规律、防治方法以及病害管理的一门科学。

它涉及植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2. 研究对象:植物病原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和寄主植物。

3. 研究内容:- 植物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病原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生活史、繁殖方式等。

- 植物病害的症状与诊断:研究植物病害在寄主上的外部表现(如斑点、腐烂、萎蔫等)和内部病理变化。

- 植物病害的发生与流行规律:探讨病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传播和流行机制。

- 植物与病原生物的互作关系:研究植物与病原生物之间的识别、侵入、防御等相互作用。

- 植物病害的防治策略: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

二、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 植物病原生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通过对病原生物的形态、遗传特性等进行分类,探讨其系统发育关系。

- 植物病害的病理学:研究病害在植物体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机制。

- 植物抗病性及其遗传改良:研究植物对病原生物的抗性机制,并通过遗传育种提高植物的抗病性。

- 植物病害的流行学:研究病害在田间种群中的传播、流行规律和控制策略。

- 植物病害综合治理:综合应用多种防治方法,实现病害的有效控制。

2. 研究方法:- 观察法:使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观察病原生物和植物病害的症状。

- 实验法:包括病原生物的分离、培养、接种实验,以及植物抗病性鉴定等。

- 调查法:通过田间调查、采样、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病害的分布和流行情况。

-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PCR、DNA测序、基因表达分析等技术,研究病原生物的遗传特性和植物与病原生物的互作。

- 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病原生物的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等大数据,揭示其生物学特性。

- 生态学方法:研究植物病害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以及病害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植物病理学(PDF)

植物病理学(PDF)

一、作物生长与源流库的关系(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个体与群体、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答:1、源流库之间关系作物的源是指作物生产和输出光合同化产物的器官或组织;它包括作物的功能叶、绿色的茎杆、叶鞘、穗轴、果皮以及子叶、种皮、胚乳等其他非叶器官(绿色部分)。

作物库是指作物消耗或贮藏同化产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例如作物的根、茎、幼叶、花、果实以及发育的种子等。

它包括代谢库和贮藏库(也叫经济库)两个方面,代谢库是指大部分输入的同化产物被用来生长作物组织细胞的构建和呼吸消耗,如生长中的根尖和幼叶等;贮藏库是指大部分输入的同化产物被用来贮藏的组织和器官,如作物的种子、果实、块根、块茎等。

作物的流是指作物源器官形成的同化产物向库器官的转移过程。

流的通道是叶、鞘、茎中的维管系统,同化产物运输的途径是韧皮部,韧皮部薄壁细胞是运输同化产物的主要组织。

一般来说,作物群体或个体,只有达到源足、库大、流畅,才能获得高产。

从源与库的关系来看,源是产量库形成和充实的物质基础;从库源与流的关系上看,库源大小对流的方向、速率、数量具有明显的影响,起到拉力和推力的作用;流不会成为限制产量的主导因素,但是流是否通畅将直接影响同化产物的转运速度和输运量、也影响光合速率、最终影响经济产量。

2、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之间关系: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生长有相互促进的一面,又有相互制约的一面。

地上部分靠地下部分吸收矿物质营养和水分而生长,根的生长则依靠叶产生的同化物质;但如果地上部分坐果太多,根系生长就会受到抑制,当地上部分叶片太少时,制造的养分少,根子的生长就会减缓。

而根系的强弱对上部的长势、花芽分化及结果都有影响。

3、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之间关系:营养器官的生长是生殖器生长的基础,即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以营养器官的生长为先导。

同时,营养器官的生长又为生殖器官生长发育提供必要的碳水化合4、个体与群体在稀疏种群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很容易获得资源和空间,生长状况好,生物量大;而在密度高的种群中的个体,由叶子相互重叠,根系在土壤中交错,对光、水和营养等竞争激烈,个体生长率降低。

现代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现代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绪论单元测试1.本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现代植物病理学实操技能。

A:对 B:错答案:A第一章测试1.在培养基中不含任何营养成分,只起凝固作用的物质是()。

A:蛋白胨 B:琼脂 C:葡萄糖 D:马铃薯答案:B2.在培养基中,葡萄糖是作为()。

A:微量元素 B:碳源 C:氮源 D:凝固作用答案:B3.由于病毒对寄主植物细胞的绝对(),使得植物一旦被病毒侵染就终生处于被病毒危害的状态,这使得植物病毒病的防治较其它植物病害的防治更为困难。

A:侵染性 B:寄生性 C:侵略性 D:腐生性答案:B4.植物病原线虫为()。

A:昆虫 B:真菌 C:无脊椎动物 D:细菌答案:C5.影响人体的最大肠道线性虫,叫做()。

A:蛔虫 B:草履虫 C:铁线虫 D:绦虫答案:A6.植物病原细菌是寄生在植物上的()。

A:原核生物 B:单细胞生物 C:真核生物 D:动物答案:A7.植物病原细菌欧氏杆菌属能侵染下面那种植物()。

A:白菜 B:小麦 C:水稻D:玉米答案:A8.细菌生理生化反应中接触酶试验细菌培养液中需要加入()进行反应,观察结果。

A:10% NaCl B:90%酒精 C:10%的H2O2D:无水乙醇答案:C9.真菌的分离方法有()。

A:单孢子直接挑取法 B:稀释法 C:组织分离法 D:诱捕法答案:ABCD10.番茄果实灰霉病适合下面那种分离方法()。

A:单孢子直接挑取法 B:组织分离法 C:稀释法 D:保湿培养法答案:BD第二章测试1.下列病害是由植物病原细菌侵染引起的是()。

A:玉米瘤黑粉病 B:玉米大斑病 C:黄瓜霜霉病 D:马铃薯环腐病答案:D2.对于腐烂病来说,有效的接种方法为()。

A:拌土法 B:浸种法 C:针刺接种D:高压喷雾接种答案:C3.小麦腥黑穗病常用到的接种方法是()。

A:拌种法 B:浸种法 C:土壤接种法D:喷洒法答案:A4.在接种方法中,喷洒法在孢子悬浮液中加入适量展布剂的作用是()。

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第6章第2节

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第6章第2节
本节中主要学习应用PCR及相关技术进行植
物病原物的鉴定、检测等问题。
2020/8/14
吉林农业大学
2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植物病 原物鉴定、检测中的应用
一. PCR(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一)PCR的原理
(二)PCR技术的操作
(三)PCR技术的发展
(四)PCR技术在植物病理学中的应用 二. RAPD方法 与 SCAR标记 三. RFLP 和 AFLP技术 四. 核酸序列分析
DNA提取的不同方法: CTAB 、SDS、尿素法、SDS~CTAB、浓盐法等 紫外吸收法测定核酸种类、含量
2020/8/14
吉林农业大学
35
DNA提取的方法
2020/8/14
吉林农业大学
36
植物DNA提取的基本过程
细胞破碎 抽提去蛋白质 沉淀核酸
植物DNA提取的不同方法
CTAB (溴代十六烷基三甲胺)法
2020/8/14
吉林农业大学
3
一 .PCR(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即“聚合 酶链反应”,是体外快速扩增特定基因或DNA序列的 方法,由美国科学家Mullis于1983~1985年发明。
该技术模拟发生于生物细胞内的DNA复制过程,无需 繁琐的基因克隆程序便可在数小时内获得大量拷贝的特 异DNA片段,其步骤简便,结果可靠,为研究和分析 基因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被誉为分子生物学技术上 的一场革命,在生物学各个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蛋白质在受热或在高浓度的尿素、盐酸胍(8M脲和5M盐酸胍)等化学试剂存在下 会丧失活性,该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
植物DNA提取方法的要点
细胞破碎→细胞(匀)浆可用机械破碎法:如研磨。

植物病理学07

植物病理学07

病 失和品质下降,这种病害的
害 发生,称病害流行。
的 流 行
研究植物群体发病规律的 科学,是植物病害流行学
和 (Plant Disease Epidemiology)。



1、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
三 节
(1)寄主:感病性强,大 面积集中种植。
植 物 病
(2)病原物:大量的致病 性强的病原物经有效传播;
④人为传播

3、初侵染和再侵染
(1)初侵染(primary infection) :
病原物越冬、越夏后第一次侵染寄主称
第 二 节
初侵染。引起初侵染的病原物称初侵染 来源。
(2)再侵染(secondary infection): 由初侵染引致发病的病株上产生的病原
传播体,不经休止,立即传播到其他健


孢子。
染 过
(2)温度:温度主要决定病原 物的萌发和侵入速度。

(3)光照:一般影响不大,但 对有些真菌孢子的萌发有刺激作
用。如锈菌夏孢子在黑暗条件下
萌发较好。
4、侵入前期的时间长短相差较
大。如虫传病毒,接触侵入同时
完成。小麦腥黑穗病菌的冬孢子

与种子接触经过贮藏期,待种子

播种、萌发后才侵入。
侵染过程的概念:指病原物一
次侵染发病的过程。从病原物与寄
主接触开始,经侵入后在寄主体内

扩展蔓延,引起一系列病变直到寄

主表现症状、病原物开始释放传播

体为止的这个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 称侵染过程,或“侵染程序”,简

称“病程”。

简单讲,病程就是从病原物接触、

[探究]植物病理学

[探究]植物病理学

1.在诊断植物病毒病的过程中,应如何灵活应用柯赫法则?柯赫法则常用于侵染性病害的诊断和鉴定,特别是新病害的鉴定。

柯赫法则第一条:某种病毒病必须经常和某种病害联系在一起。

根据这条如果已知某种病毒能引起某种病害,就可以参考专门的手册鉴定这种病毒;也可以根据特征性症状的病毒病,掌握其特有症状,便可以准确做出诊断。

如果病害的症状是新的、没见过的,那么就采用科赫法则进行诊断,但是由于分离病毒这个病原物的技术比较困难和复杂,所以可以灵活的应用科赫法则,不分离病原物直接从病株组织上取样或采用带病毒的汁液、枝条、昆虫等在健康的植株上进行接种。

当接种株发病后,发现症状与同种病害的症状差不多相一致时,再从该病株上取样,或采用带病毒的汁液、枝条、昆虫等,用同样方法再进行接种,当得到同样结果后才可证实该病的病原为这种病毒。

因此,在诊断植物病毒病的过程中,可以灵活应用柯赫法则。

3.以TMV为例来论述植物病毒胞间转移和长距离移动分别在病毒系统侵染过程的作用方式。

①在植物叶肉细胞间的移动称为胞间移动,植物细胞间的通道是胞间连丝,TMV病毒粒子在体积上大大超过了胞间连丝的孔径,但是病毒自身可以编码移动蛋白,移动蛋白作用于胞间连丝,使胞间连丝的孔径增大几倍至几十倍;移动蛋白与病毒的RNA形成复合体通过胞间连丝,使TMV从感染细胞进入未感染的健康细胞。

②经维管束输导组织的运转称为长距离移动。

在长距离转运过程中,由TMV病毒衣壳蛋白调控,使其能顺利通过维管束鞘细胞、韧皮部薄壁细胞、伴胞细胞和筛管。

病毒在筛管内作长距离转运后最终由筛管中转运出,并又作短距离移动,形成新的侵染点,如此循环,最终侵染每个器官和组织。

将TMV接种在番茄中部复叶尖端的小叶上,经过1-3天病毒可达整个小叶,经过3-5天病毒已从叶脉、叶柄及茎等维管束转移到番茄植株顶部的生长点和根部组织;经过25天病毒已达全株的所有生长器官。

4.影响植物病毒病流行的因素有哪些?一、生物因子对病毒流行的影响1)寄主植物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知识产权问题上要讲原则、讲风格。
2013-7-29
吉林农业大学
17
文章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
3.摘要Biblioteka 应写的内容:各项研究结论(包括定性、定量信息);
也可写入采用的方法、技术名称。
目的、方法、结果、结论------新的写法

内容要体现创新性。 文字要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 字数一般不超过300字。
2013-7-29
吉林农业大学
12
2.科研总结报告
⑷ 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评估报告 项目带来的: 社会效益(增加就业、降低劳动强度、保证安全、减 少不可再生资源消耗等)、

经济效益(直接效益:利润、投入产出比。间接效益: 扩大推广后带来效益)、 生态效益(减少污染或水土流失、恢复植被、维持生 态系统稳定、增加环境中有益生物及理化因子等)
2013-7-29
吉林农业大学
22
二.正文
通常,要对正文中各层次标题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写, 通常为: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2.1
3 讨论(3.1

2.2


3.2
层次划分一般不超过3级。
前言部分一般不参加层次编排。
2013-7-29
吉林农业大学
2013-7-29
吉林农业大学
30
药剂
稀释倍数 抑菌圈直径(mm)
“三线表”
1 2





平均
通常表格各行的第1列列出不同处理, 4 各行第2列后记载试验测定结果。
表中各处理的排列顺序不一定按照试验前 的设计顺序, 一般应按明显体现试验结果规律性的顺序 进行排列。
例如,进行杀菌剂试验时可按药效大小顺 序进行排列, 进行品种抗病性试验时可按抗病性 高低顺序来进行排列。

2013-7-29
吉林农业大学
28
试验结果
2.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部分是文章的核心。 数据整理成的表格及图是核心中的核心。

试验结果部分不必有更多文字叙述, 是用表格和图来说明问题。
2013-7-29
吉林农业大学
29
“三线表”
表格一般均采用“三线表”,
要作到主辅线分明,标注完整、规范
(标目明确,名称符号单位符合国标, 采用法定剂量单位)。
2013-7-29
吉林农业大学
3
一. 科研总结材料的类型
1.专题报告(试验报告)
2.科研总结报告 3.科技论文
2013-7-29
吉林农业大学
4
1.专题报告(试验报告)

通常是子项目负责人、小组负责人写给项目主持人的。
可用于同行间的学术交流。 通常要求数据详实


(经常要附上大部分原始数据)。
2013-7-29

③分析数据的方法,判断结果的标准。
2013-7-29
吉林农业大学
27
材料与方法示例

1.材料与方法
所有田间调查均在吉林农业大学试验站教学基地进行,调查地点为自然 发病的田块。 1.1 时间动态的研究 2006年7月下旬,选取有代表性的发病病叶进行标记,每隔两天调 查一次田间发病情况,共调查9次,调查叶片的大小(长和宽),叶片 上病斑的个数以及最大病斑的大小(长和宽)。计算每天的发病程度, 作出病害随时间发生变化的曲线,计算病害的流行速率,并分析病害的 流行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1.2 空间分布型的测定方法 空间分布型调查方法是每隔5天调查一次,共调查3次,每次随机选 择300片叶子, 调查每片叶子上病斑个数。确定病害病斑的空间分布型 均采用空间分布型指标法。
31
3

2013-7-29
吉林农业大学
“三线表”示意
2013-7-29
吉林农业大学
32
“三线表”示意
2013-7-29
吉林农业大学
33
藻类提取物致突变性汇总表
样品
MC-LR MC-YR MC-RR 12%MCLR 藻细胞裂解液
Ames试验
+ +/++
UDS试验
+ ++
综合评价
阴性 阴性 阴性 弱阳性 阳性
2013-7-29
吉林农业大学
15
文章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
1.题目 好题目的标准:概括全文,体现特点,准确精炼、具体。如:

甜瓜霜霉病流行规律的初步研究
×
甜瓜霜霉病流行的时间动态和空间分布型研究 √ 要避免使用非公知公明的缩略语( PCR、ELISA )、字符 ($、¥)、代号(110、119)。

文章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
2.作者
要写出:姓名(顺序)、单位(邮编等)。
如: 王楠1, 韩学勤 2 (1.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春 130118; 2.抚松县泉阳农科站, 抚松 134505;) 又如: 王永丰1,2 (1.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春 130118; 2.临江市农业技术推 广站,临江 134600)

前言部分不宜过长,一般一、二百字,最多数百字即可。
前言示例

甜瓜霜霉病是一种气流传播的病害。该病发展 迅猛,再侵染频率高,病害潜育期短,各瓜产区不 少年份流行成灾,甚至有绝产的危险,对甜瓜生产 [1] 威胁很大 。国内外对甜瓜霜霉病的发生条件与综
合防治研究的较多,但是在病害定量流行学方面研 [2-6] 究的很少 。本文对甜瓜霜霉病发生的时间动态 和空间分布型进行了初步研究,可对病害的防治提 供理论指导。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2013-7-29
吉林农业大学
25
1.材料与方法

材料,即供试材料,要逐项交代清楚,但也要详略 得当。凡与试验结果可能有关的内容均应明确交代, 其余可略写。 读者对方法非常重视:方法对,试验结果才可靠; 方法新,试验结果才先进。 论文中涉及到的具体试验方法要叙述详略得当: 常规的,指出名称即可(如:PDA培养基;组织分离 法;抑菌圈试验法等); 非常规的,易查的,指出文献即可;
吉林农业大学
5
2.科研总结报告

通常是项目负责人写给主管部门的。
也可用于同行间的学术交流。 通常要求对项目进行全面总结


(包括工作进展、技术论证、成果评价、效益评 估、经费使用等方面)。

篇幅较长。
2013-7-29
吉林农业大学
6
3.科技论文

主要用于同行间的学术交流,
故专业性很强,不同于一般的科普文章。 限于篇幅不能太长, 故要求将原始数据进行整理成能说明问题的表格及图。
2013-7-29
吉林农业大学
20
文章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
4.关键词

列出关键词的目的是有助于读者检索到此文。
关键词应选择:
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 重要方法、 主要结果。
2013-7-29
吉林农业大学
21
关键词示例
如:
关键词:
甜瓜 霜霉病 流行 时间动态 空间分布型
关键词:
甜瓜 病毒病 反转录PCR
0.72
1.73 0.46 0.50
0.15
0.37 0.28 0.29
nd
nd nd 0.44
西岑滤前水
西岑出厂水 长桥滤前水 长桥出厂水
0.88
0.69 0.30 0.36
0.53
1.05 0.29 0.29
0.84
0.79 0.29 0.23
1.06
1.27 0.55 0.47
0.22
0.20 0.34 0.31
nd
nd nd nd
2013-7-29
吉林农业大学
35
必要试验结果用图表示

必要时可将试验结果用图表示
(注意减少与表格或文字表达重复)。

许多情况下图是必须要有的
(如:病原物的形态图、电泳谱带图、植物的症状图、表示 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散点图等),是表格不能代替的。

有些情况下(连续线条图、柱形图)图形不为必须, 但运用的恰当可以起到直观、醒目的作用。
吉林农业大学
19
胰岛素口腔喷雾制剂在大鼠及家 兔体内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

目的
探索胰岛素经口腔给药的可能性。方法 以大鼠和家兔为动物 模型 ,进行胰岛素口腔喷雾制剂的体内降糖实验 ,同时测定了口腔给药 后的胰岛素水平变化。以皮下注射胰岛素溶液为对照 ,计算口腔给药的 药理相对生物利用度 ,以及相对生物利用度。用 3P87程序拟合了大鼠 和家兔口腔给药及皮下注射给药的药动学参数。结果 以皮下注射胰 岛素溶液为对照 ,胰岛素口腔给药后 ,大鼠及家兔口腔给药的药理相对 生物利用度分别为 30 .8%和 40 .3 %。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2 2 .50 %及 2 3 .89%。胰岛素口腔喷雾剂经家兔给药的血药峰浓度及相对生物 利用度均比大鼠高。大鼠口腔给药及皮下注射给药、家兔口腔给药及皮 下注射给药的药 时曲线均符合权重为 1 /C/C的一室模型。大鼠与家兔 皮下和口腔给药的吸收速率常数Ka有显著性差别 ,胰岛素喷雾剂经大鼠 或者家兔口腔给药时的吸收较皮下注射给药时的吸收快。结论 胰岛 素口腔喷雾剂经口腔喷雾后 ,起效快 ,生物利用度较高 ,这证明了胰岛 素制剂在口腔部位吸收的可能性 ,为以后开发胰岛素口腔给药制剂打下 了基础。
2013-7-29
吉林农业大学
18
摘要示例

摘要:
本文对甜瓜霜霉病流行的时间动态和空间 分布型进行了研究,得到了病害随时间发生变 化的曲线,推算了病害的流行速率,认为该病 害为流行速率极高的病害。根据空间分布型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