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中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透视.
我国二元经济与多元过渡社会保障模式探析
、
户籍制度 、 统包统配制 改 革开放 以来我 国城 乡二元 社会 结构 的转 型 社会保障严格地和工作岗位联系起来 ,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在二元经济结构之间裂变 出 度等人为因素在城乡劳动力市场之间造成 一条不可逾越的鸿 形成明显的二元 劳动力市场结构 , 农民不能获得城镇提供 中 间性力量 :对产业结构 而言 ,介于城市工业和农村农 业之 沟 ,
传 权接管人员、 公私合营企业职工 、 高校中专技校的毕业生 、 复 象 。 我 国进行 改革开放以来 , 统的城乡二元经济 结构 开始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基础上 实现城乡一体化。 在转型期 员转业军人 、 市每年新 成长的劳动力 , 城 承担统一安排就 业义 弱化 , 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变迁过程中 , 裂变 出新的社会群体 , 如城 务 , 于国家安 排就业 人员 , 对 企事业单位负责提供社会保障和 各种福利待遇 , 不得 随意 辞退。国家还 规定 , 备单位…律不允 市农 民企业家和庞大的农 民工队伍的涌现 ;城市化和工业化 还有郊区农 民这一群体。 其中 许私 自招工 ( 农村农 民或 盲 目进城 的农 民) 即使招收临时工 , 过程中的失地农 民数 目的剧增 ; ,
二元的基本的社会保障模式最后形成。 间 , 了乡镇企业 ; 出现 对社会结构而言 , 介于工人和农 民之 间, 的社会保障 , 以家庭保障为主、 以集体为依托的农村社会保障模式 。 建 出现 了农 民工 、 失地农 民和郊 区农民 ; 对城乡结构 而言 , 在城
.
Hale Waihona Puke 在农村通过高级农业合作社 组织实施 , 以社 会救 助、 市和乡村之 间出现了小城镇 。在二元经济结构中产生的中间 国初期 , 社会福利和 优抚安置为主要 内容 的集体保障制度 。l7 9 8年以 力量 ,会不断地发展壮大 ,最后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走向一元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 : 老年和 医疗保 障 、 针对 化。 在受到现有的各种 因素的约束 , 还不能马上取消城乡分割 前 , 特殊对象( 如孤儿、 残疾人等) 的福利制度 、 优抚 安置 。 的一系列制度的条件 下, 耍实现城乡人口自由流 动 , 工业 推进
以学术视野透视农村社会保障改革进程——评刘峰的新作《新时期农村社会保障改革研究》
作者简介 : 邓子纲( 97一)男 , 17 , 湖南邵 阳人 ,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 究员 , 士。研究方 向: 博 社会学。
10 6
长 沙 大 学 学 报
21 02年 7月
该 书将 与 农 民 日常 生 活 息 息相 关 又 难 以理 解 的如
源的问题 , 农村社会保 障改革进程 中亟须破解 资金 难题。在改革 中需要借助立法的刚性力量 , 以法 要 律权利的形式彰显农民的社会保障权利 , 以法律 并
来源 、 覆盖范围 、 待遇水平等方面 , 均有一定 的缺失 和不足 , 难以回应农 民的新诉求 , 面临诸多新挑战。
工业 化 、 镇 化 的 扩 张 不 断侵 占原 本 紧 张 的耕 地 , 城 人 多地 少 的 矛 盾 进 一 步 凸 显 。城 乡 二 元 社 会 结 构
社会保障改革 问题的研究 , 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 功
第2 6卷
第 4期
。
长
1 0l
沙
大
学
学
报
I TY
VO . 6 N 4 I2 O.
J 1 , u .2 0 1 2
20 1 2年 7 月
L OF CHANGSHA N,, l cE J 、
以学术视野透视农村 社会保障改革进程
— —
评刘峰 的新作《 时期农村社会保 障改革研 究》 新
中圉分类号 : 26 C 3 文蘸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8— 6 l 2 l } 一 19— 2 l 4 8 o 2 0 5 0 l
没有 一种 根 基 , 比人 民更 坚 实 ; 有一 种研 究 , 没 比探 索 更 珍 贵 ; 有 一 种 认 识 , 没 比创 新 更 重 要 。农 村社 会保 障改革 问题 不 仅 仅 是 一 个 社会 问题 、 经济 问题 , 重要 的是 一 个 重 大 的 政 治 问题 。对 于 农村 更
城乡二元结构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与中国的经济发展作者:苏泽华来源:《商情》2013年第45期【摘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表现的更加显著,同时也具有自身发展特色。
在改革开放红利作用逐渐消退的时候,新一届政府提出新时代的改革和开放的要求,这就需要实现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文章分析了我国现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危害,提出走出城乡二元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现代经济结构,改革,经济发展方式引言随着推动经济增长的红利的逐步消失,中国经济急于寻找新的增长点。
城镇化的频繁“亮相”被不少经济学者解读为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经济主打牌。
新一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3年3月17日亮相新闻发布会,他强调未来中国经济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防范通货膨胀,控制潜在风险,同时不断改善民生。
也就是说要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持续地扩大中等收入的群体。
新型城镇化作为本届政府的工作重点,将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实现职业上从农业到非农业、地域上从农村到城镇、身份上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
这就需要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出城乡二元结构。
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成因,现状及特征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历史发展原因已经存在。
在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重工业,以及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一步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较大改善。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发展的红利带来的驱动力逐渐减弱,使得我国的出现了典型的“多重二元性”。
这主要表现在:比较发达的现代工业与大量的传统农业并存;现代化城市与广阔的传统农村并存;现代工业与大量落后劳动型密集型产业并存;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与广大不发达和贫困地区并存。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农民工的产生及其群体特征(一)农民工的产生改革开放之前,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受到极其严格的控制,农民被牢牢固定在土地上。
1978年农村改革之后,城乡二元结构开始有所松动,农民逐步获得了向城市流动的自由,城市农民工人数量日益增多。
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性决定了各项制度的改革措施并不同步配套,导致农民进入城市后,户口还是农业户口,身份还是农民。
工人职业与农民身份的脱节使得城市农民工人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总的来说,城市农民工人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城乡二元结构的松动为其提供了一个制度的空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为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前提,其次是制度的松动为人口流动提供有限的空间,尽管还不是一个完整的空间。
最后是城市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不断加强。
城乡差距的扩大为农民工的流动提供了足够的动力;而不断增强的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又进一步增强了农民进城的期望。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城市农民工人群体不断发展壮大。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社会。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初级工业化,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政府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形成了以国有化和人民公社化为特征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这一体制下,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城乡隔离制度,从体制上将整个社会人为地分为城乡两元。
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当中,可以通过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而逐步提高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最终实现工农业的均衡发展,达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而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反而通过户籍制度等制度将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和人口迁移降低到最低限度,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农民生活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城乡二元结构不断被强化。
农民工之所以被称为农民工,是由他们特殊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决定的。
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他们来自于农村,属于农业户口;其次,他们的社会身份虽然是农民,但他们的主要时间是在从事非农生产活动;再次,他们的非农活动不限于工业领域,还包括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活动。
二元经济下中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浅谈二元经济下的中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摘要:本文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这一角度探讨了二元经济机构下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本文先简要分析了二元经济结构的产生和对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影响,并着重分析了作为农民社会保障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从社会保险制度的实施现状和不同的改革试点方案的对比探讨了适合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期为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二元经济农民社会保障制度透视养老保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由分离到融合已经成为了不可阻挡的趋势。
但是,在现在特点的阶段中,由于计划经济下优先发展工业等制度的安排,导致中国现阶段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这种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也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这种二元经济结构中,我国的城镇建立了覆盖城镇职工的居民的养老、医疗、失业、生育等一整套的社会保险制度,另外建立了救灾、救助、社区社工、社区帮扶等社会保障措施。
这些政策和措施构成了完整的社会保障网络,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提供了较为完善的保障。
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的较晚,并且在保障水平、保障力度、保障范围方面远远逊色于城镇。
农村社会保险制度作为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受到二元经济结构影响最大的部分之一。
因此,其改革和试点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我国实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农村的养老保险作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接受着巨大的挑战。
1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现代社会的挑战我国整体人口的老龄化速度加剧,与之相对的农村老年人口规模也越来越大。
而农村青壮劳动力的转移导致了我国“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
并且,由于部分地区农村土地的征用以及土地的流失等问题,农民土地的拥有量的下降导致土地养老困难。
二元结构下劳动力流动加快,并且在计划生育体制下,“养儿防老”越来越举步维艰。
2 农村养老保险的缺失阻碍发展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不同步。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分析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分析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中国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复杂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本文将从历史、政策和经济角度分析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探讨其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历史与政策因素的分析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与长期以来的政策因素有关。
随着中国的历史演变,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了农村和城市的巨大差距。
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为大批农村居民进城打工创造了机会,这进一步加剧了城乡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同时,政策对城乡发展的不同关注程度也是城乡差距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经济规划的初期,国家重点关注城市发展,追求工业化。
曾经城乡差距逐渐扩大的过程中,农业部门被忽视。
近年来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和大小城市间差距问题的后果。
二、经济因素的分析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问题密切相关。
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各地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结构的差异。
如果使用城市和农村同样的标准,就会发现,中国农村在相当长时期内都处于贫困的状态。
农村经济低迷使得劳动力失业增多、农民务农收入严重落后,促成了农村大量人口向城市转移,这在以后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
三、现实问题和解决方案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城乡经济、农村劳动力市场、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等方面。
目前,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来缩小城乡二元结构差距。
首先,实行稳定农村收入的政策,如农村土地转让、农业保险等,有利于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同时,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有助于人口的流动控制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其次,政府应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交通、通讯、电力、水利等,还需要有对农民诉求的极其快速、敏捷的举措和增强特殊群体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在分配上更多地注重以中低收入者为重点更有帮助。
再次,推广社区能力和支持乡村发展的能力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打通一座座村镇之间的桥梁,以便为人民创造福利。
城市二元结构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
收稿 日期 : 2 ( ) 1 3 - 1 0 - 1 5 基金项 目: 安徽科技学院重点课题 “ 新 型城 镇 化 背 景 下 城 市二 元 结 构 一 元 化 研 究 ” ( S RC2 0 1 3 3 4 0 ) : 国 家社 科 基 金 项 目 “ 网络 流 行 语 对 大 学 生 思想 意 识 的 影 响 ” ( 1 2 B K S 0 8 3 ) ; 教 育部 人 文 社 科 项 目“ 马克思 、 恩 格 斯 农 民转 型 思 想 及 当代 价 值
时都 有可 能 分崩 离 析 , 因此 , 建立 健 全农 民工 群 体社
会 保 障制 度 已迫 在 眉 睫 。社 会 保 障 制度 是 社 会 发展
住 于此 . 但 是 由于 户籍 限制 , 他们 依 旧保 留着农 业 户 口而 无法 真正在城 镇 落地生 根 , 其 身 份 的特 殊性 和地
农 业 经济 是农 村 经 济 发展 的基 石 ,提 高 农业 生
产 效率 是 促进 农 村经 济 发展 和 中 国城 镇 化 进 程 的关
重 庆科 技 学 院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 0 1 4 年第 1 期
J o u na r l o f C h o n g q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0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传 统农 业 生 产生 活 ,并 且离 开农 村 在 城市 务 工 的群 体 。他 们 不 以农 业 为谋生 手段 , 其生 活所 得是 在城镇
务 工 的收 入 , 从 事城镇 工人 的工 作 , 同时 又拥 有 农业 户 口 .具 有 双重 的身 份 特征 。我 国正 处在 城 镇 化加 速、 工 业 经济 迅 速发 展 的特 殊转 型 期 , 在这 个 特 殊 时 期, 农 民工 群 体 随着 时代 的变革 应运 而 生 , 成 为促 进 我 国 工业 化 、 城镇 化 的重 要 力量 , 推 动 着 中 国社 会结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摘要:当前,农民如何增收以解决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是政府面临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政府虽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本文认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是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和治标之策。
本文概述了二元结构理论的发展并分析了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进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和一系列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城乡一体化,双重二元结构一、二元结构理论的由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城乡生产和组织的不对称性,也就是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的经济部门并存、差距明显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
“二元经济”的概念最初是荷兰经济学家J-H-伯克在研究19世纪荷兰的属地—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的社会经济状况时于1953年在《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一书中提出来的,他其后的许多学者对二元结构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
但是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结构的理论模型则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在1954年的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来的。
他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经济部门,一种称为“资本主义”部门或现代部门;一种称为自给自足的农业部门或传统部门;在资本运用、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生产效率、收人水平等方面这两个部门也存在明显不同,而且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并非是静态的相互割裂的,而是动态的相互影响的。
他不仅揭示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表现形式和特征,而且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建构起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型,揭示了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的消长机制。
二元经济结构现象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普遍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因而二元结构理论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特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在世界上是非常特殊的,远比其他发展中国家突出。
概括起来主要特点有:(1)城乡居民存在两种身份制,城乡分割,形成两种社会形态和两大利益集团。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浅析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摘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小规模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这种不平衡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有突出的矛盾,也是导致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很大程度上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因分析和政策措施一、目前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特点1,城乡二元结构由来已久。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我国的城乡分化结构变得更加严重。
我国的很多城市实行的主要经济体制是的市场经济体制,加大农村耕地及商业用地的使用率,粮食的价格虽有上升但增幅不明显,农民进城务工的较多,但工资低。
两个难以解决的民生问题在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具体提出建立有利于渐进改变城市和农村各项差距差距的制度。
减小甚至消灭城乡二元体制的变革,从此被首次纳入国家议程的范围。
2,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正在不断扩大。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的亮点如下:(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2,27在1949年到1978年为1:2.56和1:3.31。
在近几年,虽然差距幅度缩小,但差距正在扩大。
收入-消费的理论决定了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占据了领先优势,从而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被拉得更大。
(2)在农村和城市相比较下,社会各项差距明显。
主要体现在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乡医疗制度差距,二是城乡教育发展差距,社会救济与保障差距是最大的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社会差距。
(3)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差距太大。
长时间专注于投资城市,对农村地区几乎很少有建设性的投入,对农民的财政补贴更是微不足道,财政偏向导致的农村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公共设施严重滞后。
3,城乡二元结构由来已久难以改变。
改革开放之后,曾经对国家的建设有积极作用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二元结构的影响逐渐较小,在某些方面依旧如前:首先,严格的户证管理制度继续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二元结构的存在。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样本
国内是一种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在农村,农村社会保障是国内社会保障体系极其重要构成某些。
但受老式城乡二元构造模式影响,导致当前国内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在都市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同步,农村社会保障却存在着保障水平低、社会化限度低、政府扶持力度小、覆盖范畴窄、法律制度缺失等诸多问题。
适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增进城乡融合和共同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的必然规定和重要体现。
一、国内农村现行社会保障模式及途径国内农村现行社会保障模式详细类型和救济途径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1 五保供养制度。
农村五保供养,是指依照国家《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在吃、穿、住、医、葬方面予以村民生活照顾和物质协助。
国内五保供养制度始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
依照国务院于1月发布最新《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享有农村五保供养待遇。
对未满16周岁或者已满16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诲供养对象,保障她们依法接受义务教诲所需费用。
五保供养重要有在本地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和在家分散供养两种形式,供养对象可以自行选取供养形式。
五保供养所需资金,在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农村五保供养在资金上予以恰当补贴。
2 家庭赡养。
“养儿防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传承了几千年家庭保障思想,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几千年家庭伦理观念是紧密相联。
家庭养老不但被视为中华民族老式美德,并且被上升到政策和法律层面。
1996年10月开始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法律形式确认了老年人被赡养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筹划和远景目的纲要》明确指出:“农村养老以家庭保障为主”。
事实上,家庭赡养始终是国内农村养老保障重要形式。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作者姓名:专业:行政管理主考学校:兰州大学___________准考证号:指导教师姓名职称:Xx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印制20 年月日目录内容摘要 (Ⅰ)正文目录 (Ⅱ)结语 (Ⅲ)参考文献 (Ⅳ)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摘要: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社会的“安全网”和“稳定器”,对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要作用,是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手段。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导致社会保障体系出现了明显的二元化特征。
我国政府早在建国之初就为城市企业职工及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建立了涵盖广泛的以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对于农村社会保障,我国形成了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社会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
目前,各种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
但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仍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使之健全和完善。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了论述:第一部分:阐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内涵和特征。
第二部分:阐明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指出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三部分:根据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意见。
第四部分:指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以及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障养老保险医疗保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保障从工业延展到农业、从城市到乡村,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具备了一定经济政治条件后的必然产物。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迫切需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滞后,是制约我国经济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深层次问题。
加快建立、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是一项紧迫的任务,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举措,对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经济差距分析
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经济差距分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城乡差距不仅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也是社会问题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教育资源分配、医疗保障等方面分析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经济差距的关系。
首先,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是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重要表征。
由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较高,而农村居民的收入则相对较低。
根据数据统计,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远高于农村居民。
这种收入差距给城乡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较大差异。
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资源,而农村居民则面临着更多的生活压力。
其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也是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因之一。
在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分布,高水平的学校、丰富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的优势等,都使城市的教育质量更高。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条件差、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时常出现。
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直接导致了城乡学生受教育机会的差距,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发展机会和人生出路。
再次,医疗保障是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另一个矛盾点。
城市的医疗资源相对丰富,先进的医疗设备、专业的医务人员等,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医疗保障。
而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匮乏,医疗设施简陋、医生数量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
这导致了农村居民在就医过程中往往面临着高昂的医疗费用、医疗技术不先进等问题,加大了他们的医疗负担。
综上所述,城乡二元结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也与社会经济差距密切相关。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教育资源分配、医疗保障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
为了缩小这种差距,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和支持,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他们的教育资源和医疗保障条件。
同时,也需要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际操作,使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然而,在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时,需要注意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不仅要注重城市的发展,也要关注农村的发展。
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为了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农村产业升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强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 要趋势: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成为未来发 展的重要趋势。未来,城市和农村将 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相互依 存、相互促进的局面。
从国内外的成功案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一是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制定适 合的发展战略;二是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社 会资本和资源向农村流动;三是要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 为农村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四是要注重城乡 交流和融合,促进城市和农村的相互学习和合作。
要点二
启示意义
这些成功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首先,我们 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 相应的发展策略;其次,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激 发社会各方面的活力和创造力;再次,政府应加强对农村 发展的引导和支持,为农村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最后, 要加强城乡交流和融合,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共同繁荣和发 展。
政策支持与引导
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01
明确城乡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确保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
发展。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02
制定和完善涉及城乡发展的土地、户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
策法规,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03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
平,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中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透视
重, 决不能掉以轻心, 国家必须把完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来考虑。
一、二 元经 济 结构 Nhomakorabea下 的 农 民社会 保 障制 度存 在 的 问题
二元 经济 结 构理 论 是美 国著 名经 济 学家 刘 易斯 15 提 出 的 , 94年 他认 为 二元 经 济 结构 是发 展
中国家经济发展时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 , 即发展 中国家的经济包括 “ 现代的” 传 统的” 与“ 的两个
维普资讯
第2 8卷 第 l 1期
20 0 2年 1 1月
财经研究
J u n 1 fF n n ea d E o o c o r a o i a c n c n mis
Vo . 8 No 1 1 2 .1 No . 0 2 v 2 0
元的社会保障制度 , 其存在的问题是 : ( 二元化格局下的城乡保 障差别过大 , 一) 形成 了一定 的利益落差 , 城乡劳动者的境遇很不平 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8 的居民住在农村 。但是 ,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 有 0
收 稿 日期 :0 20 —1 2 0 —73
作者简介 : 陶
农 民问题 , 是 中 国革命 的根本 问题 , 曾经 现在 又成 为 我 国经 济发 展 和现 代化 建 设 的关键 问题 。 尽管 中国的改革 从农 村开始 和发 动 , 且 2 并 0多年来 农 村改 革 取得 了长 足 的进步 , 是令 人 困惑 的 但 是, 随着 中国现代 化进 程 的加 快 , 民 问题却越来 越突 出 。人们 已经认 识 到 , 民问题解 决不 好 , 农 农 将 会影响 到我 国经 济 的发 展 和整个 现代 化进 程 。在农 民的所 有 问题 中, 民的社 会 保 障 问题 举 足轻 农
现阶段健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现阶段健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农民的生产生活呈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这为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客观需求,让广大农民也享有社会保障权益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保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必要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广大农民一直游离于社会保障网之外。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农村居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尤其是现阶段,农村人口仍占全国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不可能有全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也不可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因此,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进一步加快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社会保障长期以城镇居民为核心,这一方面是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结果,同时,也是国家以有限的财力来优先解决城市紧迫问题的一种政策选择。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主要表现为城镇与农村分别实行不同的,相互独立的社会保障制度。
特别是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保障的不足日渐凸现。
首先,由于城市的扩展和农村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迅速减少,农村原有的土地保障功能持续衰退,仅靠土地已不能保障农民正常的生活水平;其次,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日渐严重,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突出;再次,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高峰即将到来,养老形势不容乐观;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后果便是社会公平的理想与现实的脱节,人为地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农村社会保障的欠缺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严重地违背了社会保障应该体现的公平原则。
这些势必会影响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进而直接妨碍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社会不公平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社会不公平在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二元经济结构也导致了严重的社会不公平。
城市的经济发展快速,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而农村的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这种不平衡的经济发展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本文将从城乡收入差距、教育机会不平等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来探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社会不公平的关系。
首先,城乡收入差距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主要问题之一。
城市的工资收入普遍较高,而农民的土地收入相对较低。
城市的工作机会多,技术水平要求高,而农村的就业机会有限,农民较难获得高收入的工作。
另外,城市的薪酬制度更加完善,包括各种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而农村则相对不足。
这种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不仅导致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也直接影响到了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其次,教育机会不平等也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
城市的教育资源丰富,包括高品质的中小学、优秀的大学和各类培训机构,可以提供给城市居民更多的优质教育机会。
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甚至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条件非常差。
这种教育机会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和就业机会。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农村的孩子们往往无法接受到与城市孩子们同等水平的教育,很难获得同样高的工作机会,从而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再次,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平衡也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一个难题。
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可以有效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而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薄弱,很多农民没有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一旦遇到疾病或年老无法劳动,很容易陷入困境。
这种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城乡社会的稳定性问题,增加了社会治安的风险。
总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以及社会不公平等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面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解读城乡二元体制
国家政策调整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 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 大任务。——摘自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 ■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 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 制保障。——摘自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
城乡二元结构的两个看似矛盾的特征
(一)城乡差距愈发显著 1.收入差距扩大。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小于1.6, 只有3 个国家大于2,中国即是其中之一。根据 统计,1984 年我国城乡人均收入比为 1.835∶1,2000 年扩大到1∶2.65,2008 年为3.315∶1, 到2009 年已达到 3.333∶1。 2. 消费差距悬殊。据统计,1984 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04∶1,1989 年为2.26, 2001 年这一数字首次超过3,达到3.05;此后该数字一直维持在3以上,2008 年为3.07, 2009 年为3.333,至2010 年第一季度,这一数字已经接近3.5。也就是说,三个半农民的 消费支出只抵一个城市居民。农村的购买力如此低下,这也是国内市场开拓不了、内 需不振的一个重要原因。有学者估计,我国农民的总体消费水平大概比城镇居民要落 后10-15 年。 3.财产差距悬殊。城乡居民的财产状况目前尚无准确的统计,不同学者采用不同的统计 方法得到的数据出入也较大。但是,这种状况并不能说明人们对此没有一个共性的认 识。一个基本的共识是,城乡财产差距十分悬殊。这里仅从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来说 明这种状况。据统计,1995 年,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中) 财产性收入之比为2.20∶1,2008 年达到2.61∶1。此外,在教育资源、医疗卫生资源、 社会保障程度等方面,城乡之间的差距也是非常悬殊。
城乡二元结构对当代中国农民现代性的制约
当多改革的结果反而强 化了城乡二元结构 』 。例如 , 乡分 城 割的义务教育体制 , 使得农村基础教育投人主要 由县乡政府
承担 , 这一方面加重 了基 层政府 和农 民的负担 , 另一 方面 也 迟滞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 造成 了城 乡之间 以及地 区之间义务 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延续乃至扩大。
维普资讯
20 0 7年 1月
理 论 学刊
Th oyJ u n l e r o r a
J n 2 O a .0r 7
No 1S r No 1 5 . e . . 5
第1 期
总 第 15期 5
城 乡二元 结 构对 当代 中 国农 民现代 性 的制 约
8 2
■
低、 市场信息反映灵敏度 弱 、 民走不 出低 收人 的循环 。随 农
着农村 人 口和剩余 劳动力迅 猛增加 以及耕 地面积 的不断减 少, 人多地少的矛盾 日益突 出, 乡二 元结构 使农村 富余 人 城 I大量滞 留在越来越少 的土 地上 , : 1 农业难 以实现规模 经 营, 农村生产力发展受到了极大的约束 , 由此 引发 的结果严重制约着 中国农村经济 和社会的发展 , 而且制 约 了农 民的现代 化进程 , 当代 中 国农 民现代性的缺失与之有 着密 切的关联 。所 谓城 乡二元结构 是指维持城市现代部 门和农村传统部 I ̄ ' -元经济形态 , G 以及 城市社会和农村社会相 互分割 的二元社 会形态 的一系列 制 度安排所形成的制度 结构 。城 乡二元结构 使一 国 内存在 着 现代城市与落后农村 两个不 同质 的相 互独立运 行的社 会单 元 。以工业部 门为代表 、 存条件 相对优越 、 有现代 生产 生 拥 生 活方式 、 具有现代观 念的发达 城市地 区 , 和以农业部 门为 代表 、 生存条件相对恶 劣的 、 有传 统生产生活方 式的 、 拥 保有 传 统观念的落后农村 地 区分别代 表了现代 工业文 明和传统 农业文明两个不同的人类文明发展水平。 城乡二元结 构是发展 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 , 但在 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中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透视摘 要:当前“三农问题”已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三农”问题的重点是农民问题,在农民的所有问题中,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举足轻重。
长期以来在重城轻乡、挖农补工的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残缺不全,有相当一部分社会保障的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保障体制之外。
政府必须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障的保护,必须要建立和完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农民问题,曾经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现在又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问题。
尽管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和发动,并且20多年来农村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令人困惑的是,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民问题却越来越突出。
人们已经认识到,农民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现代化进程。
在农民的所有问题中,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举足轻重,决不能掉以轻心,国家必须把完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来考虑。
一、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1954年提出的,他认为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时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包括“现代的”与“传统的”的两个部门,现代部门依靠自身的高额利润和资本积累,从传统部门获得劳动剩余并取得不断发展。
现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来以后,在市场经济调节下,不断通过对传统农业部门的影响,促使传统部门向现代化部门转化,最终实现二元经济结构的一元化和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由于特殊的政治经济条件,我们走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工业化道路,即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用行政干预手段将城乡分开,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结果过多牺牲了农民的利益,大大削弱了农业资本积累、技术革新的实力,窒息了农业的发展后劲。
也就是说,在工业化过程中,原有的二元经济结构不仅没有得到改变,而且还被加强了。
虽然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对这一非均衡发展模式进行了一些调整,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性质。
 特殊的重城轻乡政策背景和挖农补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所造成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城乡二元的社会保障制度,其存在的问题是:(一)二元化格局下的城乡保障差别过大,形成了一定的利益落差,城乡劳动者的境遇很不平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80%的居民住在农村。
但是,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的边缘,有相当一部分社会保障的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保障体制之外。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并存着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层次,城镇企事业单位中的就业人员享受着相对较为完善、水平较高的社会保障服务;而农村广大农民在这方面的情形恰好相反。
我国农村居民主要依靠家庭保障而缺乏社会保障。
在1978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中国农村居民除了依靠家庭保障以外,他们还可以通过以社队为基础的集体经济制度而获得集体保障。
此外,他们也可以获得依靠集体经济资助的合作医疗。
但是,农民的这些保障,无论在保障项目,保障内容和保障水平上,都根本无法与城镇居民所获得的“单位保障制”的保障相提并论。
1978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传统的集体核算制度被彻底打破,农民成为独立自主的经营单位,农民享受的集体经济保障也由此丧失。
农民陷入了不得不依靠单一的传统家庭保障的困境。
尽管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保障问题上,实际上是出现了后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从过去的“单位保障制”隐退,但是另一方面,城市社会保障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提高。
从城镇整体上讲,城镇居民比过去得到了更可靠、更安全、更平等的社会保障。
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城乡居民间社会保障的不公平状况不仅依然保持,而且有所加强。
据统计,1990年全国社会保障支出1103亿元,其中城市社会保障支出977亿元,占支出总数的88.6%,农村仅支出126亿元。
城市人均413元,农村人均14元,相差将近30倍。
国家财政在卫生事业费中用于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费1979年为1亿元,1992年下降到了3500万元,仅占卫生事业费的0.36%,农民人均不足4分钱。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实际上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国家将本应平等投向全社会的社会保障资金中的大部分投向了城市,广大农民却无缘享受,其结果是进一步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二)传统的以家庭和土地为中心的农民保障形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使得农民不得不陷入传统的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的境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一传统模式很难与时俱进。
从家庭养老方式来看,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使独生子女增多,农村核心小家庭迅速增加,家庭规模的缩小,进一步弱化了家庭和养老功能。
同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据1990年的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农村60岁以上老人 7285万,占农村人口总数的8.2%,并且每年以3%的速度递增。
人口学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农村65岁以上老人的比例是14.0%—17.7%。
届时,中国农村将进入一个老龄化的社会。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跨地区或者城乡迁移的速度和规模也在不断提高,而迁移者大多数是青壮年,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速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所有这些情况都使得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保障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在农民的社会保障中,土地占有重要的地位。
长期以来,农民的社会保障实质上是以土地为中心的非正规保障,特别是那些在农村经济和农民的收入来源中,农业所占份额比较大的地区。
在实行联产承包制以前,农村土地实行集体所有、统一经营和统一分配。
这种传统的集体经济体制的长期运行,导致农民缺乏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也严重妨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村经济效益的提高。
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严重不足。
实行联产承包制以后,赋予了农民对部分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提高了土地的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的收入,强化了土地的保障功能。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理应得到加强。
但是遗憾的是,土地的保障功能不仅没有得到强化,反而不断弱化,其主要原因是:(1)由于近年来,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下滑,农产品生产成本的不断增大,使得农业经营的绝对收益越来越低,在有些地方甚至绝对亏本。
(2)农村土地的税费负担越来越重,越来越多的农民视土地为包袱,在许多地方,农民抛荒的现象非常普遍,在此背景下,土地的保障功能无从谈起。
(3)土地的流转价格越来越低,在许多地方,发生土地流转时,转出户不仅不能从土地转让中获益,反而要倒贴转入户一笔资金,经营土地甚至成为农民的绝对负担。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民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农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在农民的收入来源中,农业和土地收入的相对重要性将会趋于下降;土地经营的要素成本和机会成本趋于提高,农业经营的比较利益趋于减少。
因此,土地保障的相对作用,也会趋于下降,农民依靠土地保障的局限性,也将趋于增加。
(三)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很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农民社会保障包括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个方面。
农村养老保险从1991年试点到 2000年底为止,全国有31个省、市、自治区的294个地区、2052个县、32610个乡镇开办,全国参保人数为6172.34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积累总额为195.5亿元,2000年当年领取养老金的人数为97.8l万人。
部分地区解决了部分群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问题,农村社会保障已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科学、规范、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相差甚远,还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层次低,范围小,覆盖面窄,社会化程度低,国家无法对全体农村劳动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目前,农村以养老、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工作仅在小范围实施,没有在全国大范围内推广,社会保障基金调剂范围较小,医疗保障只是社区化、而不是社会化,农村社会保障功能差。
 其次,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筹措不足。
以农村社会救济为例,在1999年农村税费改革之前,农村社会保障资金主要靠县财政和乡村集体经济投入。
2000年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只规定五保户的供养资金列入农业税附加,而没有规定对特困户救济的资金来源。
由于税费改革使乡镇经费大幅度减少,只靠县财政提供的有限资金不能为所有特困户提供救济,在有些贫困地区,社会救济实际上已陷入了停滞状态。
 第三,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法律保障,难以保证保值增值。
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完善,社会保障尚未立法,更没有形成法律体系,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致使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约束,资金使用存在风险大、无法解决保值增值的问题。
 最后,农村社会保障管理分散。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是城乡分割、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各自为政。
条块之间既无统一的管理机构,也无统一的管理办法,形成“多龙治水”的管理格局。
由于这些部门所处地位和利益关系的不同,在社会保障的管理和决策上经常发生矛盾。
二、国家应该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障的保护(一)社会保障作为保证社会经济安全运行的公共措施,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在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
由于市场提供社会保障的缺陷,应该由政府向全体公民提供平等的社会保障服务。
而二元结构的城乡社会保障,使得城乡劳动者在社会保障消费上存在着严重的排斥性和竞争性,恰恰与社会保障的性质背道而驰。
此外,农业是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相互交织的弱势产业,我国农民的生产又是以户为单位,具有相当大的分散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风险也在不断提高,这决定了农民对农村社会保障有着强烈的依赖性,并且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这种依赖性就越大,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将农民排斥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二)从国民社会保障权利角度来看,获得社会保障的保护是宪法赋予农民的一项权利。
我国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显然,这里所说的公民也包括农民在内,农民也应向城市居民一样,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时,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国家应给予农民“国民待遇”,向他们提供社会保障保护。
退一步讲,即使在社会保障享受程度上有一些差别,但农民至少应该具有保障自己基本生存的权利。
(三)长期以来,农民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 可观的资金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