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造词

合集下载

隐喻名词解释语言学

隐喻名词解释语言学

隐喻名词解释语言学
隐喻是指通过对比及类比来表达一个概念或是某种思想的修辞方式,与人们日
常使用的直白言语有所不同。

隐喻在语言学领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究竟含义,促进思考与交流。

隐喻的表达方式较为冷门和高深,相信很多人在日常交流中并不常用。

不过,
隐喻在英语中的出现也是颇为普遍的,其中有不少熟知于日常的习语,譬如“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cool as a cucumber”等等。

这些习
语与表达方式虽然常用,但是让我们了解隐喻的性质却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

首先,隐喻是一种通过对比和类比来创造形象深入人心的词语的技巧,而非一
种语言现象。

这种修辞技巧使得人们在听、说和写的时候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吸引听众,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其次,隐喻具有双重意义。

作为一种深入人心的词语,隐喻可以为一个词语和
概念融入另一个概念和词语。

双重意义还意味着,听众可以对一个隐喻式表达的概念进行的理解比表面意思深入得多,因为它是在人的经验、常识和情感基础上建立的。

最后,隐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由于词语和概念之间的差异,很多隐喻在不同语言之间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这一点也需要我们在交流中十分注意。

总之,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技巧,在语言交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们需要
通过丰富学习来拓展自己对隐喻的认识,以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具备更好的交流技巧。

从“爆米花”到“鸡米花”的造词机理

从“爆米花”到“鸡米花”的造词机理

从“爆米花”到“鸡米花”的造词机理在“鸡米花”这个词中,“米”已经完全失去了自己本身的意义,无论是从制作材料还是制作工序上来看,“米”都未与“鸡米花”这种食物产生联系。

该词的现有形式已经不能单纯地把词素意义通过常规构词模式组合的方法来分析。

从认知角度来看,“鸡米花”和“爆米花”必然存在一定联系。

本文从“爆米花”的造词法及历史来源入手,从仿词造词法、合力机制、语音联觉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方面探究“鸡米花”一词的造词机理。

标签:爆米花鸡米花造词机理合力机制语音联觉一、引言“鸡米花”是大众熟知的食物,此名称最早出现于肯德基推出的一种由新鲜鸡脯肉挂糊炸制而成的休闲小吃“劲爆鸡米花”。

近年来市场上陆续出现“盐酥鸡米花”“香辣鸡米花”等产品,“鸡米花”这个词的使用范围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从语源分析角度来看,汉语中某些词由于形成原因比较复杂,造词时受多种合力共同作用,它们的现有形式已经不能用单纯地把词素意义通过常规构词模式组合的方法来分析,而“鸡米花”这个词的构造上就存在这样的非理结构。

在“鸡米花”中,“米”已经完全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无论是从制作材料还是制作工序上来看,”米”都未与鸡米花这种食物产生联系。

“鸡米花”这个词能否看作复合词,主要取决于“米花”这个成分能否看作一个独立的构词语素。

提到“米花”,我们可以轻松地从大脑中提取出关于“爆米花”的一系列认识。

从认知角度来看,“鸡米花”和“爆米花”必然存在一定联系,故本文先从“爆米花”的造词法及历史来源入手,逐步探究“鸡米花”一词的造词机理。

二、“爆米花”与名词比喻造词(一)比喻造词现代汉语中存在一种常见的造词方法——比喻造词。

通过比喻造词产生的词,由本体语素和喻体语素构成,但无喻词,因此也可以称之为隐喻造词。

这样的词数量众多,且名词占很大比例,比如“月饼”“鸡冠花”“雨丝”“麦浪”“雪花”等词都是靠这种造词方法产生的,“爆米花”一词也可归属于这一类。

李佑丰(2007)认为,比喻造词命名的根本依据是将某事物看作另一类事物,喻体语素部分特征映射到本体语素上。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释义用语“指”的功能考察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释义用语“指”的功能考察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释义用语“指”的功能考察通过对比《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和第6版,本文发现释义用语“指”由无明确功能的“释词提示语”变为解释引申义和词义外延的“专用释义用语”。

第6版中“指”的改动包括删去、增加、改“比喻”为“指”、改“形容”为“指”以及“指”前面限定词的变化。

第6版进一步调整和明确了“指”在释义时与“形容”“比喻”等释义用语的功能划分。

标签:《现汉》第6版指释义用语释义功能释义用语,指的是处于释义元语言层面的释义惯用词,如“指、比喻、形容、表示、如、泛指、称”等。

在《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第6版各方面的变化中,释义用语“指”的使用出现部分改动。

本文主要通过对比《现汉》第6版和第5版中“指”的使用,考察释义用语“指”的释义功能。

“指”在《现汉》第6版中的功能更加明确,与“形容”“比喻”等释义用语的相互区别性增强。

一、“指”的释义功能前人研究中主要提到了“指”的两种释义功能。

一是“释义提示语”:释义结构复杂的时候,表示被释词的意义总是在结构上不太对称,在意义的陈述上有点突兀,使用“指”字可以加强释义的整体感,突出针对性(苏新春,2005)。

二是表示所释义为引申义,尤其是因借代用法而形成的借代义(符淮青,2004;温昌衍,2010)。

观察《现汉》第5版和第6版中“指”的使用情况,前一版“指”的功能概括不够准确,存在释义结构复杂而没用“指”、释义较短而用“指”的情况。

另外,“释义感觉更自然”并不是很客观的依据标准。

观察《现汉》用例,我们认为“指”有以下两个较为明确的释义功能。

(一)《现汉》中“指”的义项⑥是“意思上针对”当词义对象存在于特定范围领域中,一般在“指”前面加上限制词,如“医学上指”“迷信的人指”等。

在说明词义的时间范围方面还有“旧指”“今指”“原指”“现指”“封建时代指”等;在说明词义的适用范围大小方面有“特指”“泛指”“一般指”“专指”。

另外,通过借代(转喻)所产生的引申义,《现汉》中一般会明确标出“本指”“借指”“转指”。

英语动词搭配中的隐喻认知及构成

英语动词搭配中的隐喻认知及构成

维是不能脱离形体 的。用来连接概念 系统 的结 构来 自 自身体 质 , 过对吃及相关事物 的心理联想 , 通 从而表达抽 象意义 。在
验, 并依据 自身体验而有意义 ; 此外, 人类概念系统 的核心直 这种类似 的隐喻造词 的过程 中, 不再表具体的动作 , 动词 其部 接以人类 的感知 、 身体运 动和经 验为基础 ; 这种想象 力也是 不 分含义投射 到新 的概念 域而产 生 了抽 象 隐喻义 。同时 , 其后
i 能脱离形体的 , 因为隐喻 、 转喻 和意象都 是 以经验 为基 础 的。 的名词 也隐含各 自相对应的转喻义 。再 以动词 de为例 : T e ma / p a tw l de i i o t n u h ar h n l n i i fw t u o g i. l h e 那些不是直接来源于经 验 的概念是运 用 隐喻 、 喻和 心理 意 转

学 报
JU N L O XN U C L O R A F IY 0
V 11 , o . 1 NO. 2 AD . 0 6 r2 0
语动词搭配 中的隐喻认知及构成
● 程 琼
( 涪陵师范学 院
外语系 , 重 庆 涪陵 4 80 ) 0 0 0

耍 : 汇不是任 意获得 新义的 , 词 而是通过我们的认知和建构获得 的。通过隐喻 手段 , 言符号意义得 以扩大。 隐喻 语
或词义派生的积极手段 。


英语 动词搭配 隐喻认知
与动词 , 动词与宾语之 问的不合 逻辑 的字面 组合 变得符合 情 理, 可以接受 。如动词吃 , 常规搭配是吃饭 、 吃菜等 , 动词 与宾
隐喻从本质上 来 说 是 一种 映 射 , 从 “ 是 始发 域 ”(ore 语之 间属 同一语 义关 系 , 属 隐喻 表 达。但诸 如 吃醋 、 官 suc 不 吃 吃枪子等词组搭配有语义 冲突, 与动词搭配 的宾语 取代 了 dm i) 目的域 ”(tr t o a ) o a 向“ n a e d m i 的映射 。即是 说 , 个 司 、 g n 一 范畴赖 以得到解释的概念域是用另一个概念域来解 释 的。认 常规搭配宾语 。尽管 如此 , 人们大都 会在心理上认 同吃饭 、 吃 知主义认 为思维是想 象 的, 是通过 意象 图式进 行 的。但是 思 醋 、 吃官司等是 同类 概念 范 畴 , 为 它们 具 有相 似 的特 征性 认

英汉复合词构词的隐喻类型及认知理据

英汉复合词构词的隐喻类型及认知理据

英汉复合词构词的隐喻类型及认知理据
戴玉珊
【期刊名称】《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09)003
【摘要】从复合词构词隐喻的角度,分析了英汉复合词构词的隐喻类型,并指出了复合词构词隐喻在英语和汉语的共性和个性及其中的动因,研究发现,复合词构词隐喻不仅是一种构词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不仅表达了一种客观现象,也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主观认识;英汉复合词构词隐喻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英汉复合词隐喻机制基本相同;英汉都是名词性隐喻居多;两者的差异体现在:英语隐喻复合词基本以暗喻性为主,汉语明喻性复合词占多数;汉语的新造词多于英语,但英语的隐喻复合词比例要高;最后指出,英汉复合词构词隐喻的存在有其自身认知理据,主要体现在图形一背景理论.
【总页数】5页(P93-97)
【作者】戴玉珊
【作者单位】宁渡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6.1
【相关文献】
1.英汉名1+名2复合词构词理据对比研究 [J], 王劼
2.英汉拈连隐喻构念的认知理据及体验研究 [J], 岳书羽
3.复合词构词隐喻的隐喻结构类型 [J], 颜红菊
4.汉英N+N复合词构词认知理据对比 [J], 闫晓莉
5.英汉复合词构词导同 [J], 邓若华;张克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实例1: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

实例1: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

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一、引言(略)二、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一)隐喻的类型学界对隐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领域进行分类。

如根据英语隐喻的形式和意义将其分为四种类型:简明的隐喻,半隐性隐喻,隐性隐喻和复杂的隐喻。

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是深刻理解英语隐喻的前提。

相应的翻译策略应以直译法为主,必要时选用意译法、转译法或合译法。

(谭卫国,2007)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和喻词等三部分构成。

根据本体、喻体和喻词这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情况,一般把比喻分为明喻、隐喻(也叫暗喻)和借喻三类(张艳玲,2008)。

容器隐喻是Lakoff & Johnson提出的三种概念隐喻中本体隐喻的一种重要类型。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容器隐喻存在,这反映了两个语言民族隐喻思维的共性和差异性。

(朱晓琴,2008)也可揭示人类认知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李瑛,2008)隐喻在复合词中的投射有不同层面。

投射到词义层面,引起词义演变,可称为词义隐喻。

投射到语素层面,产生喻体语素,喻体语素以其隐喻意义参与构词,可称为构词隐喻。

真正能够产生新词的是构词隐喻。

复合词构词隐喻的隐喻结构类型可分为喻体语素在前的借喻造词和喻体语素在后的暗喻造词。

(颜红菊,2008)Peter Newmark (1988) 将英语隐喻分为六类:死隐喻;陈腐的隐喻;常用的隐喻;有所改变的隐喻;最近形成的隐喻和新颖的隐喻。

(二)语法隐喻语法隐喻理论自Halliday(1985)创立后,得到广泛关注。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法隐喻理论植根于语言分层思想。

从纵聚合角度看,语言符号系统由表及里分三层:音系层(phonology)、词汇语法层(lexicogrammar)和话语意义层(discourse semantics)。

里层被体现为表层,即话语意义层被体现到语法词汇层,语法词汇层被体现到音系层。

具体说,话语意义层的参与者被体现为词汇语法层的名词,过程被体现为动词,性状被体现为形容词,时间、地点、工具、方式等环境成分被体现为副、介词组。

试析网络词语中族类词汇

试析网络词语中族类词汇

试析网络词语中“族”类词汇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生活变迁的轨迹,必定反映在语言中。

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其中词汇是最为活跃的要素。

现在网络新词中最为显著的是大量新复合词,本文主要从族类词的构成方式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规范网络新词。

关键词:族类词汇社会因素网络词语词汇系统近年来,报刊、杂志、网络出现关于“族”的流行语,其中很多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了。

例如:月光族,走班族,隐婚族,拇指族(短信一族),奔奔族,啃老族等等。

族类词汇成员的不断扩大,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流行词是语言中较为活跃的一部分,它能及时反映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承载着一定的社会心理内涵,带有了当今文化的主流的印记,符合了一群人的心态,是文化内涵的折射,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

一、“族”的词素意义“族”在《现代汉语词典》有四种解释:①家族:宗~、合~、同~。

②古代的一种残酷的刑法,杀死犯罪者的整个家族,甚至杀死罪犯母亲、妻子的家族。

③种族,民族:汉~、斯拉夫~。

④事物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水~、语~、芳香~。

在这些新兴的“族”中,“族”的含义显然应该是词典上的第四种解释“事物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并且应该是对这种解释的进一步引申,即特指“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人”。

具体地说,我们将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审美取向,价值诉求,兴趣爱好等方面,表现出趋同性和独特性的人划为某一族群。

二、族类词汇构词方式对于一个完整的现代汉语语言系统来说,只有按照它原有的语法和词汇特点,造出来的与新事物新环境相适应的词汇,才是最容易融入现代汉语的语言体系,也是易为人所理解和接受的词汇,网络词汇的产生同样不能违背这一条规律[1],以下从其构词方式来分析一下族类词汇的特点。

(1)复合造词。

传统的词汇学中,汉语复合词构成方式有主谓,动宾,偏正,并列等集中方式。

网络中族类词汇一般采用偏正式构词方式,在族类词汇中,“X”与族两个语素之间是附加修饰的关系。

复合词构词隐喻的隐喻结构类型

复合词构词隐喻的隐喻结构类型

复合词构词隐喻的隐喻结构类型
颜红菊
【期刊名称】《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26)002
【摘要】隐喻在复合词中的投射有不同层面.投射到词义层面,引起词义演变,可称为词义隐喻.投射到语素层面,产生喻体语素,喻体语素以其隐喻意义参与构词,可称为构词隐喻.真正能够产生新词的是构词隐喻.复合词构词隐喻的隐喻结构类型可分为喻体语素在前的借喻造词和喻体语素在后的暗喻造词.
【总页数】5页(P24-27,40)
【作者】颜红菊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6.1
【相关文献】
1.英语隐喻结构类型分析及其翻译 [J], 王小凤
2.英汉复合词构词的隐喻类型及认知理据 [J], 戴玉珊
3.汉语复合词内部的转喻和隐喻现象及语法结构的轴心地位 [J], 林艳
4.俄汉语构词隐喻类型及意义刍议 [J], 孙淑芳;李海斌
5.广告图像隐喻的设计方法论——基于类型、结构信息、交互三方面的探讨 [J], 黄泓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网络造词中的隐喻与重构

网络造词中的隐喻与重构

网络造词中的隐喻与重构摘要“屌丝”,是中国网络文化兴盛后产生的略带讽刺的词语。

形式上,这个复合词经历了缩略、复合等构词手段;修辞上,采用了谐音、飞白等手法;语义上,贬义发展出中性或褒义的感情色彩。

它开始适用的范围只是一个特定范围的小群体,后来成为指称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被社会边缘化的青年群体的代名词,指称范围扩大。

反传统、反正统的行为方式在网络空间中被赋予“屌丝气质”以后,这个词的指称范围开始泛化。

“屌丝”一词属于社会方言词汇,是网络亚文化群体言语狂欢的产物,带有娱乐性和世俗性。

关键词:网络新词屌丝语义演变语用分析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引言网络流行用语借助网络的强大力量对人们的语言生活影响力与日俱增,一个不懂网络流行用语的人总感觉到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当“蜗居、蚁族、犀利哥、hold住姐、伤不起”等网络热词还余热未退的时候,另一个网络新词——“屌丝”又新鲜出炉。

“屌丝哥、屌丝姐、洋屌丝”等“屌丝”体纷纷登场亮相。

一时间,“屌丝”在网络空间满天飞,众“屌丝”争相在贴吧中比惨,诉说各自生活中的种种苦悲和无奈。

“屌丝”究竟是一个什么词,为什么它能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效应,从一个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禁词变成了一个津津乐道的热词?本文试从语源、语义演变、语用等角度对这一网络热词展开讨论。

一“屌丝”溯源“屌丝”一词的来源目前有两个版本。

一个版本认为这个词是英语duce的音译。

它的最初源头是意大利语,意为“元首,领袖”,现在的网络释义为“评分,头领”。

从读音方面来看,英语第二音节的辅音读塞擦音,而非擦音,这与它汉语音译读音差别较大;另一个版本是,某前国家足球队球员曾在百度贴吧中说自己在一场比赛的关键时刻像法国球星亨利一样护住了球,保证了球队的胜利。

亨利因球技出色,而被球迷捧为“亨利大帝”。

因此,当这位球员的话在贴吧挂出之后,引来了无数球迷的讥讽,后就有网民将这位球员的粉丝们由“帝丝”戏称为“屌丝”。

安徽省九师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九师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高三语文(答案在最后)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网络热词具有“网络”和“热”两个基本要素,从这两个基本要素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网络热词形成的原因。

网络用户的表达是网络热词发生的原动力。

网络热词发生于网络,用户在使用网络时,基于自身的表达需要会自由地选择和组织语言,网络热词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被创造出来的。

从发生学的角度分析,网络热词的创造与作家在作品中创造新的语汇或新的表达方式没有差别,区别仅仅在于传播的方式和速度。

众所周知,优秀的作家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创造出新的语汇或表达方式,而这些全新的语汇或表达方式则有可能进入日常用语。

但是,在互联网普及之前,作品的流传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这就使作家的语言创新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热度。

网络热词则不然,个体用户创造的新词通过网络媒体的传播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形成热词。

所以,网络热词就是个体用户基于其表达需要而创造的新词,并由网络媒介传播形成共鸣的语言现象。

从语言构成的角度看,网络热词的形成有旧词新用和修辞创新两种方式。

首先,旧词新用是使用原有语汇赋予新的含义。

比如:“土豪”,其原意是指地方豪强势力,多与“劣绅”连用,而在网络中“土豪”的含义则演变为有钱、任性的人或行事风格。

陈原先生在《社会语言学》中指出:“社会生活的发展引起了语音、语法和语汇的变异。

语汇的变化适应并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

”由这一经典概括可知,社会的发展不断推动语言的演变,旧词新用的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并非单纯存在于网络,但旧词新用经由网络传播后,却可以快速成为“热词”。

其次,与旧词新用相对,网络热词的第二个形成路径是修辞创新,即运用某种修辞手法创造出新词,常用的修辞方式包括借代、谐音、节缩、隐喻等。

(1)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事物,而选择该事物的某一显著特征或与之紧密相关的其他事物用以代称。

比如:以“腹黑”表示黑心肝,借指表里不一的人,以“油腻”代指不注意个人卫生的中年男性等。

人体部位作为源范畴的隐喻构词

人体部位作为源范畴的隐喻构词
2007 年 4 月 第 2 期( 总第 26 期)
安阳工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pr. 2007 No. 2( Gen. No. 26 )
人体部位作为源范畴的隐喻构词
田灵枝 ( 贵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 贵阳 550025)
摘要: 人们谈论隐喻时, 往往参照他们熟悉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理解、命名那些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 , 而人的身体本身就
的、具体的概念来对待无 形的、难以定 义的概念, 形 地位, 而且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许多修辞学家都认
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人的 为它 " 无所不在, 是各种语言共存的现象 "。它的构
思维过程是隐喻的, 其表现形式— ——语言中的隐喻 成主要是依据它在形状、位置、功用等方面人体与事
机 构 )、headquaters(总 部 、司 令 部 )、head gate(总 水 闸 枪) 、the air arm( 空 军) 、in fantry arm( 步 兵) 、armed
门)等, 在汉语 里有“首要”“首 先 ”等 。 Head 构 成 的 force ( 武装力量) 、the long arm of law( 法律之权) 等
命名为 palm tree( 棕榈树) ; 再如, 脐橙之所以被叫做 子; 须眉— ——指男子; 缙绅— ——旧指有官职或作过官
" 脐橙 ", 就是因为它的一端有凹陷的形状很像人的 的人; 乌纱帽— ——喻指官职; Archeles' heel— ——喻指
肚脐的缘故。"palm tree" 和脐橙这些原先语言中没有 一个人最脆弱的地方。
第三方面的隐喻是依据它和身体其它部分的位置关 等。

文化与语义的完美结合r——马清华《文化语义学》评介

文化与语义的完美结合r——马清华《文化语义学》评介

文化与语义的完美结合r——马清华《文化语义学》评介刘子楗【摘要】马清华《文化语义学》从文化角度对汉语语义问题进行了全新探索,建立了一套文化语义学理论,填补了语言学理论的空白.在研读马清华《文化语义学》的基础上,选取其对隐喻的论述以及别具匠心的委婉说法论证,探析其研究特色,同时结合书中实例,归纳总结其研究的严谨性:将有联系且易混淆的概念、术语进行区分与辨析;全书的论证条分缕析,层层深入,鞭辟入里;涉及科目广博;对不清楚的问题不妄下断言.【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6)002【总页数】3页(P63-65)【关键词】马清华;《文化语义学》;文化;语义;理据【作者】刘子楗【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53马清华的《文化语义学》是国内外第一部文化语义学著作,理论具有首创性,实现了文化与语义研究的完美结合,填补了中外语言学研究在此方面的空白。

对比手法贯穿全书始终,在共时、历时、泛时的语言对比中,体现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作用及“知识·语义”范畴是涵盖词汇系统的最高范畴。

(一)特色章节举隅本书共分九章,均围绕“文化与语义”的关系展开,前后呼应,密切相关。

其中,第三章《理据》中对比喻理据之一隐喻的论述较有特色。

以往对隐喻的论述多从隐喻造词入手,分为“借称式隐喻”和“分化式隐喻”两种[1](P64)。

而本书作者另辟蹊径,按同类隐喻在具体语言中的广泛性程度(或集体与个体的关系)分出普遍隐喻的型和例。

普遍隐喻的型指有着成批同类隐喻,具有广泛系统价值的隐喻模式,如“相貌隐喻”便是一种普遍隐喻模式。

由于“相貌知觉”倾向一种原始的、比喻性的心理知觉方式,所以这种知觉方式直接影响语言中词汇、词义的发展,推动着身体部位词经常不断地通过类比转用于别的方面。

例如,“眼”本指人和动物的眼睛,其后转用于“炉、桥、锁、鞋、针”等,有了“炉眼、桥眼儿、锁眼、鞋眼、针眼”等[2]。

词语的隐喻与比喻

词语的隐喻与比喻

词语的隐喻与比喻隐喻和比喻是文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它们能够通过对词语的运用,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隐喻和比喻在日常用语中也经常被使用,它们能够丰富语言表达,使描述更为生动。

本文将深入探讨词语的隐喻与比喻,从而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用法和作用。

一、隐喻的运用隐喻是一种借用其他事物的名称来比喻某一对象或观念的修辞手法。

它不直接点明,而是通过暗示或象征来表达。

隐喻可以为读者创造一种视觉、感官或情感上的联想,从而使整个句子或段落更具有表达力。

1. 例子:他是一只小小的蚂蚁,为了家人的幸福,默默耕耘。

这个例子中,将一个人比作蚂蚁,通过隐喻的方式,传递了他为家庭默默付出的形象。

这样的表达能够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他的辛勤努力。

2. 例子:她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

这个例子中,将笑容比作阳光,通过隐喻的比喻方式,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她的笑容的明亮和温暖。

这样的隐喻描述给人以美好的感受,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

二、比喻的使用比喻是一种通过明确的陈述,将一个事物或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观念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进行描述和理解的修辞手法。

通过比喻,可以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增加描述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1. 例子:他是一只奔跑的猎豹,灵活敏捷。

这个例子中,通过将他比喻为猎豹,强调了他的快速和灵活。

比喻的运用使得读者更好地理解了他的特点,也增加了描述的生动性。

2. 例子:她的眼睛像湖水一样清澈。

这个例子中,将眼睛比作湖水,通过比喻的方式,给人一种清澈透明的感觉。

比喻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如清澈,具象化为湖水,使得读者更好地理解了描述的含义。

三、隐喻与比喻的区别与联系隐喻和比喻都是修辞手法,但它们在运用上有所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

隐喻是通过暗示或象征来表达,它不直接点明,而比喻是通过直接比较来描述。

隐喻更侧重于创造联想,增加文本的表达力,而比喻更侧重于具象化抽象概念,使得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然而,隐喻和比喻也有联系。

它们都能够通过其他事物的比较,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所描述的对象或观念。

“玉”词群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分析

“玉”词群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分析
显然,上述的归类不可能囊括"玉"部单音节单纯词的所有语义类别,特别是那些具有了抽象意义的"玉"部字,以及那些词义引申之后,派生出来的隐喻、转喻的"玉"部字。我们在进行分类的时候,不可能一次性地将它们彻底范畴化,只是从词的本义或基本义出发,作一个大致分类。
"玉"部单音节单纯词,从构词理据上看,属于语音造词,即用不同的语音形式表示不同的意义。这些"玉"部单音节单纯词,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它们的词义是和语音相联系的;文字产生以后,将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玉"以及它的变体"王",就变成了范畴标志。
1.表示美玉的一种
?、?、?、?、?、瑾、瑜、?、琼、?、?、璐、?、?、琳、瑶、珂、?
?、珏、?、玫、?、?、?、?、?、?、?、?、?、?、?、?、?、琪
琦、琨、?、?、?、?、?、?、?、?、珲、玮、?、?、?、?、?、瑷
?、?、?、珙、琬、瑭、?
2.表示似玉的美石
?、?、璁、?、?、?、?、?、?、?、碧、琨、珉、玟、?、?、璎、璞、瑚、珍、瑁、珊、珀、玳
2.和人的品行、美德有关的隐喻
玉润――喻指美德
玉德――古谓之玉有五德。后常以喻素质之美
玉华――喻指才德
玉立――喻指坚贞不屈
玉洁――喻指德操高洁
玉雪――喻指高洁
玉壶――喻指高洁清廉
玉清――喻指高洁
玉傩――喻指高尚的行为
玉相――喻指纯美如玉的本质
玉海――喻指气度弘升
玉山――喻指品德仪容之美
玉冰――喻指美洁
玉杓、玉楮、玉簪、玉箸
3.表示用玉装饰的事物
玉房、玉斧、玉几、玉笈、玉角、玉珂、玉勒、玉堂、玉台、玉舆、玉杖、玉帐

如何理解宋词中的隐喻和象征

如何理解宋词中的隐喻和象征

如何理解宋词中的隐喻和象征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读者。

在宋词中,隐喻和象征是常见的表现手法,它们巧妙地融入词句之间,赋予作品更丰富的意蕴和更深沉的情感。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宋词中的隐喻和象征呢?首先,我们要明白隐喻和象征的基本概念。

隐喻,简单来说,就是用一种事物来暗示另一种事物,通过比喻的方式将两者联系起来,但不像明喻那样直接说出“像”“如”等字眼。

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将愁绪比作滔滔不绝的江水,形象地表达了他内心无尽的愁苦。

而象征则是用具体的形象来代表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情感,这个形象往往具有特定的文化、历史或社会背景的含义。

像周敦颐笔下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象征着高尚纯洁的品质。

要理解宋词中的隐喻和象征,需要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有一定的了解。

比如辛弃疾的词,常常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悲愤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他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这里的“剑”和“营”并非仅仅是实物,而是隐喻着他渴望征战沙场、收复失地的决心。

而结合当时南宋朝廷的偏安一隅和辛弃疾自身的政治遭遇,我们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他通过这些隐喻所传达的无奈和悲愤。

同时,宋词中的意象也常常被用作隐喻和象征的载体。

“月”这个意象,在很多宋词中都有出现。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象征着团圆和思念;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残月”则象征着孤独和凄凉。

不同的作者在不同的情境下,赋予了“月”不同的象征意义。

因此,当我们看到这些常见的意象时,不能简单地从表面去理解,而要结合整首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倾向来分析。

此外,文化传统和典故的运用也是理解隐喻和象征的重要途径。

许多宋词会引用古代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或文学典故。

例如,秦观在《鹊桥仙·纤云弄巧》中写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隐喻与汉语新词新义的产生

隐喻与汉语新词新义的产生

隐喻与汉语新词新义的产生作者:王立杰易正中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年第09期摘要:隐喻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语言现象、文化现象。

它以相似性为基础,并借助于想象和联想,是产生新词新义最经济的方法。

本文从隐喻理论出发,分析了隐喻在新词新义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隐喻化词汇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隐喻新词新义机制隐喻化词汇教学一、隐喻生成新词新义的机制(一)隐喻的含义研究词汇意义的发展,离不开词源学和语用学的研究,而把二者联系起来的则是语言的认知基础。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对人们认识事物、形成概念以及促进语言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Lakoff和Johnson对隐喻的定义是“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这个投射的过程以事物之间相似性的联想作为心理基础。

隐喻也可以说是利用一种具体的、人们所熟知的概念,去表达另一种新的、抽象的概念。

例如“爱情是一段旅途”就是用人们熟知的“旅途”来隐喻不易理解的“爱情”。

(二)隐喻创造新词新义的机制隐喻对汉语词汇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新词新义产生的重要方式。

现代汉语很多复合词都是通过隐喻创造出来的。

其心理基础是两事物间的相似性和相关性,以及人类的“通感”隐喻思维。

1.相似性隐喻与新词新义的产生“相似性”指事理的相似,是通过认识总结出来的,不是词语本身具备的,是说话者在使用词语的过程中“联想”出来的。

根据相似性原则,人们可以用自身的、熟悉的事物来隐喻外界的、不太熟悉的事物,从而创造出新词。

例如,人有头、脚、腰,根据隐喻思维,山体结构与人相似,于是有了“山头”“山腰”“山脚”。

从而“头”“腰”“脚”的意义就扩大了,具有了新的职能——兼作语素构成新词。

除了创造新词,“相似性”隐喻还是词语产生新义(主要是比喻义)的重要途径。

这种隐喻思维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的。

词的基本义与隐喻义之间有着共同的语义特征,本义与隐喻义通过象似性连接在同一个语义范畴内。

例如,“工程”原义是土木建筑或其他生产、制造部门用较大而复杂的设备来进行的工作,隐喻化后常用来指需要投入巨大人力和物力的工作,如“五个一”工程、“希望”工程、“211”工程、“爱心”工程、“幸福”工程。

汉语隐喻造词法的系统性特点

汉语隐喻造词法的系统性特点

汉语隐喻造词法的系统性特点
李忠初
【期刊名称】《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25)006
【摘要】汉语隐喻造词法是汉语里一种非常重要的造词法.它具有极强的系统性,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结构方式丰富多彩,具有系统多样性;表达对象层级井然,具有系统有序性;构造新词与时同步,具有系统不封闭性.
【总页数】2页(P83-84)
【作者】李忠初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5
【相关文献】
1.从汉语偏正短语中的实体隐喻看隐喻的系统性 [J], 王霜梅
2.汉语造词法类型辨梳--兼谈造词法与构词法的关系 [J], 安妮
3.汉语造词法类型辨梳——兼谈造词法与构词法的关系 [J], 安妮;
4.现代汉语中的修辞造词法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 [J], 王嫱
5.论构词法与造词法的纠结及汉语造词法的类型 [J], 陈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喻造词
大纲:
1、引言
2、隐喻的概念
3、构成新词的隐喻
引言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和认知方式。

隐喻的实质是通一类事物来理解和感受某一事物。

隐喻具有普遍性,人类各民族、各种文化虽然千差万别,但都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因此,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有一些相同的文化积累,从而产生共识文化。

共识文化反映在语言中便凝结为共同的文化语义。

有共识文化就会产生相似的隐喻。

然而,由于各民族的语言都有其相当悠久的历史,它们负载了大量有关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习俗、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学典籍等方面的独特内容。

隐喻对汉语词义的影响与英语有诸多共同之处,同时汉语又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隐喻的概念
隐喻,最通俗的话讲,就是打比方,是与明喻借喻平列的一个比喻类型。

隐喻的修辞观将隐喻视为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是语言运用中对正规语言的偏离和变异,是润饰辞藻的一种修饰手段,主要起语言装饰作用。

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莱考夫等人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提出了概念隐喻的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在思想中对于不同的事物特征建立联系的方式或机制,被人们称为隐喻的认知观。

隐喻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性,把不同的两个事物联系在一起。

在联系的过程中,把事物的意义抽象出来,从事物的诸多特征中选择其中一种。

目前对词汇隐喻的归类分常规隐喻和创新隐喻。

究其实质不外乎莱考夫的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实体隐喻,加上通感隐喻,共四类。

这些类型汉语中均有,且数量很多,说明隐喻概念(有人称隐喻观念)同样适合汉语。

(一) 隐喻观念已经形成词义的一个义项进入词义。

1、结构隐喻中一部分形成词义,固定于词义中。

如“风雨”,原型指风和雨:风雨大作。

而汉语有以下表达方式:
(1)经风雨,见世面。

(2)你没经受过什么风雨。

(3)青年人要在大风大雨中锻炼成长。

(4)五年风雨,你我一同走过。

由此可见,“艰难困苦”是一个隐喻观念。

而这个观念形成的风雨的比喻义“艰难困苦”已进入词典意义。

又如“花”,原型指种子有性繁殖器官,有一比喻义为“女子”。

汉语中有下列表达式:
(5)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

(6)她已是残花败柳。

(7)他是个浪荡子,到处拈花惹草。

(8)她长成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

2、方位隐喻绝大部分形成词义。

汉语“浅”原型指从上到下或者从外到里的距离小。

但是汉语中有“见解浅”的说法,那么“见地浅显”之义属于词的一个隐喻义项。

3、实体隐喻一部分形成词义。

汉语的“压力”原型均指物体所承受的与表面垂直作用力,但是汉语中“压力”有“制服人的力量”、“承受的负担”的隐喻义。

4、通感隐喻绝大部分形成词义。

汉语中有“浓郁的香气”、“甜美的声音”、“酸溜溜的表情”、“尖刻的措辞”等的说法,这些词汇与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之间相互联通、相互投射,形成通感隐喻。

构成新词的隐喻
隐喻不但在汉语修辞中被广泛使用,而且在汉语修辞造词法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隐喻造词是以彼物比此物,是人类运用联想和想象,根据事物间的相似点,以甲物来描写、说明乙事物的一种认知方式。

根据隐喻性语素在词中的不同分布,大体可以分为前喻式、后喻式和整体隐喻式三种类型。

1、前喻式
前喻式隐喻词是指词的前一个成分为喻指后一个成分为直指,喻体在前,本体在后,形成偏正关系的词语。

如:“蠕动”是像蛆蜕爬行那样动,像这样的复合词还有很多。

根据本体和喻体两个概念的外延重合程度的大小,可以分出下列次类:
(1)本体和喻体的外延完全重合,即本体像喻体。

如“梯田”,可以分析为“像梯一样的田”;“杏眼”,分析为“像杏一样的眼”。

其它诸如,狼狗、柳眉、冰糖、蜂鸟、鼠标、蜂窝煤、龙须面、面包车、植物人等都属于此类。

(2)喻体的外延大于本体的外延,即本体像喻体的一部分。

如“鹤发”,可以分析为“像鹤(的羽毛)的发”;“斑马线”,分析为“像斑马(身上的条纹)的线”,其它诸如蛤蟆镜、柳眉等也属于此类。

(3)本体的外延大于喻体的外延,即本体的一部分像喻体。

如“鸭舌帽”,应该分析为“(前端部分)像鸭舌的帽子”;“梅花鹿”,分析为“(身上的花纹)像梅花的鹿”,其它诸如马尾松、金钱豹、眼镜蛇、燕尾服等属于此类。

前喻式隐喻词汇将喻体作为修饰限定语素来理解本体语素,构成偏正结构的词语。

从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来看,虽然表相似关系的词语没有出现,但是它强调了本体(或本体的一部分)“像”喻体(或喻体的一部分),因其隐喻关系很明显,这类词的词义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2、后喻式
后喻式隐喻词是指词的后一个成分为喻指,即直接反应对象的实质,前一个成分为直指,即用比喻的方法来反映对象,本体在前,喻体在后,形成偏正关系的词语。

如“鸡冠”是鸡头顶上的形状略似冠的肉质的突起。

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根据出现的本体成分的不同,可以分出不同的模式次类:(1)定语和受定语的外延重合,词语的构成语素就是本体和喻体本身,作为具体事物的本体和喻体在形状、状态等方面具有共享特征。

如,“瀑布”、“雪花”、“石笋”,本体和喻体分别为“瀑”和“布”、“雪”和“花”、“石”和“笋”。

其它如月球、星球、铁饼、钢筋等都属于此类。

(2)定语外延大于受定语外延,受定语所喻事物只是本体的一部分,如“山脚”,只是“山”的一部分像“脚”。

其它如榜尾、报头、鼻翅、鼻梁、山腰、山嘴、帽舌等都属于此类。

(3)本体本身并未出现,定语位置上出现的是本体的制造者、性质、功能等相关成分。

如,电脑、电子邮件、电子信箱、干冰、银耳等,语素结构中出现了本体的性质;如熨斗、喷嘴,语素结构中出现了本体的功能;如蛛网、蚕沙、蜂房,语素结构中出现了本体的制造者。

(4)本体是抽象事物,喻体赋予本体一个具体的范畴,离开了这个范畴,本体就无法独立存在,如话匣子、视线、视野、商海、股海等。

3、整体隐喻式
整体隐喻式的能产性也较强。

这一类新词语整体构成隐喻表示新词,借用修辞学上的术语来讲,新词语的整体形式是喻体,词语真正的含义是本体。

每个语素不单独做隐喻性语素,不能单独表示事物的特征,只有各个语素组合在一起形成整体才表示隐喻,指代某种事物或者动作。

如“虎狼”,是说某类人非常凶狠、残暴,仿佛猛虎、恶狼一般;“筋节”,是说文章或言辞的重要而有力的转折连接处,好像人或其他一些动物内肌键或骨头上的韧带、关节似的。

类似这样的复合词还有很多,如:l)名词性:驴打滚、、铁蹄、龙眼
2)动词性:刨根儿、撑腰、屈膝
3)形容词性:刻骨、棘手、辛酸
从整体上来看,这一类词内部结构以偏正式居多,也有并列式、动宾式、主谓式。

除了以上三种类型的隐喻词汇外,还有一种特殊的隐喻词汇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诸如“一钩弯月、一轮明月、一线希望、一颗珍珠”中的量词“钩、轮、线、颗”。

这些量词与它们所限定的中心词之间有隐喻关系“一钩弯月”就是“弯月如钩”;“一线希望”就是“希望如线”。

因为这些量词是从名词转化过来的,它们原先所表示的各种事物,具有各自的特点。

人们正是根据它们的特点,将它们用为量词的。

这样,它们必然与所限制的中心词有相似点。

总结
隐喻已经不仅仅是语言使用者修饰所用词语的一种修辞手段,更为重要的是它能丰富语言的词语,生成新词新义,从而使语言能表达变化中的世界,动态地记录并体现人类认知的发展过程。

词汇是人类语言交际的最基本单位,准确而生动的词汇表达往往能让所要表达的思想易于理解,而隐喻造词这一认知思维在此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汉语隐喻词汇研究》陕西师范大学郑茄娟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隐喻在汉语词义发展中的体现》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李敏
《隐喻与汉语隐喻造词》湖南科技大学魏来曹铁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