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乾嘉考据学成因

合集下载

乾嘉考据史学发展的学术动因

乾嘉考据史学发展的学术动因
理 的治 史 方 法 , 对 古 史 和历 史 事 实 的考 证 做 出 了突 出 的成 绩 , 形 成 了 乾嘉 考据 史 学 或 乾嘉 考 据 历 史 学 派 。 对于乾嘉考据史学 的成 因 ,学界一 直存 在着一种 “ 文字 狱 成 因说 ” ,即乾 嘉时期史 家是为 了逃避文字狱 的迫 害而埋
青年 与社会
2 0 1 4 年5 月下 第 1
郭蔚 然
( 北京师 范大学 历 史学院,北京 1 0 0 8 7 5 )
【 摘 要】 乾 嘉时期 ,受考据 学繁盛 的影响 ,清代 的史学也兴起 了一股 考证之风 ,考据 史学在 内容和 方法上都得到 了前 所 未有 的发展 。对 于这一 现象产生的原 因,学术界 长期存在 着一种文 字狱成 因说 ,实际上 ,乾 嘉考据 史学的兴起 ,原 因是 多
方 面的 ,不仅仅 有社会历 史条 件等外 因的影响 ,更 多的是 史学发展 到一定 阶段 以后 的必然 结果 ,是清代 学术史 内部 的嬗 变导 致的 ,史学的发展 固然不能摆 脱政治的影响 ,但 更应该重视其 自身独立的发展动力。 【 关键词 】 乾 嘉时期 ; 考证 史学;文字狱 ;学术史
所 以在 探 讨 乾 嘉 考 据 史 学 兴 起 的 原 因 时 , 不 能 脱 离 时 人 对 经 学的考据 。 除 了经 学 的影 响之外 ,史 学发 展 的内在机 制是 乾嘉 考
首 于故 纸堆 中,不敢妄议历史 ,只从事文献古籍 的考 证 ,所 以这时期 的史学就 以考据史学 为主 。但 细究之后不 难发现 , 在 文字狱中 ,针对学术思想和史家著史 的案件并 不多 ,不足 以使得 乾嘉 史家人人 自危 。不仅如此 ,文字狱 的效果 也并 非 如有些 人想象的那样有着 巨大 的影 响,且不说文 字狱 的威慑 力是 大是小 ,若 如有些观点所说清代史家 因文字狱 而纷纷转 向考据 之学 ,对清代学人们追求真理 的品格也未 免太 过轻视 了。 顺治 十六年( 1 6 6 1 ) , 庄氏史 案牵连被杀者七十余人 , 吴炎 、 潘 柽章 两位 史学 家遇难 ,顾 炎武 与他们 深有 交往 ,此 时并 未 避之不及 ,而是写诗 以悼之 : “ 北京一崩论 ,国史遂 中绝 , 二 十有 四年 ,记注亦残缺 。中更夷 与贼 ,出入互 幅 ; 亡城 与破 军 ,纷错难具说 ……有志述三朝 ,并及海 宇图。一书未 及成 ,触此忧患途 。 ” 而且 ,乾 嘉史 家们从 事考 据史 学 的原 因也不是 迫于 文 字 狱 ,因为 这时期 的考 据学 以其不 同于 理学 的经典 诠释 方 式 、研 究方 法 、逻 辑思 辨 以及 令人 信服 的成 果 ,使 时人 对 其 产生 了浓 厚 的兴趣 ,许多 史家之 所 以走上 考据 之路 ,大 多 或 由于家 学 、或因师友影响 、或是 自我认 识到 了考据的价 值 。所 以,文 字狱对 于史 家 的写 作和研究 的影 响并 不 明显 , 那 么造成乾嘉时期考据史学兴起 的主要原 因就要 从其它方面 着 手进行探究 。 中国古代哲学 主要 以经学 的面 目出现。汉代时对经 的解 释就出现 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之争 。其 中 ,古文经学尤注 重 考据方法 的运用 ,重视字义 的训诂 。宋代 对经典的解释形 成了程朱和陆九渊两派 。明代王 阳明祖 承陆九渊 ,进一步发 展了孟 子的心性学说 ,强调 主观体 验 ,空谈 心性 ,弊端是不 重视事实考证 ,只重义理 阐发 ,祖 承今 文经学 ,把经典作为 阐发 自己思想的工具 , 从 而造成 空谈 的学 风。在这种情 形下 , 经学的发展孕育着转 向的契机 。清初 ,经学的发展走 向另一 个 方向——在经学 中重视考据 ,重 视对 事实的求真 。顾炎武 顺 应 了潮流 ,提 出了 “ 经世致 用 ”的思想 ,倡 导实事求 是 、 考据事 实的治经 方法 ,人们 把这种经 学称为朴 学或 日汉学 。 这种治经 的方法也影 响到了历史学 ,清初经学 中盛行 的考据 方法促成 了乾嘉考据史学 的产生。乾嘉时代 出现 了一大批终

20世纪的乾嘉考据学成因研究及存在的问题的论文.doc

20世纪的乾嘉考据学成因研究及存在的问题的论文.doc

20世纪的乾嘉考据学成因研究及存在的问题的论文乾嘉考据学肇端于明末,形成于清初,鼎盛于乾嘉,式微于晚清。

(注:此种说法与传统的表述——“乾嘉考据学兴起(发韧、萌芽、肇端、导源)于清初,鼎盛(全盛)于乾嘉,衰落(式微)于晚清或道光以后”——存在显著差异。

它要求将以经史考证为本质特征和内容的乾嘉考据学作整体而系统的考察,抛弃“汉学”中心论和唯经学标准,对该学派形成于何时予以准确说明,在此基础上合乎逻辑地说明乾嘉考据学的成因及有关问题。

)作为考据之学,它与历代不同之处在于:“在考据学诸学科中,以小学为先导与枢纽,小学之中又绝重音韵学;四部书中经史子集兼治但又以经史为主;考据与义理兼治但又偏重考据;词章之学与释道之学被排斥在学术以外”(注:漆永祥:《乾嘉考据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

简言之,在治学内容上以经史为中心,而旁及小学、音韵、舆地、天算、典制、校勘、辑佚、金石、辨伪等。

在治学方法上,胡适认为有四个特点:即历史的眼光,工具的发明,归纳的研究,证据的注重。

(注:胡适:《戴东原的哲学》,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001页。

)其实就是讲“实事求是”,重立言有据:一是证据(evid-ence),一是依据(authority)。

(注:胡适:《戴东原的哲学》,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060页。

)考据之为一代学术的代称,为清代所独有。

它以其特有的风姿矗立在学术史上,瑰伟而神奇,从而成为继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隋唐佛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之后的又一学术奇观。

又由于经学历经了十余个世纪的开辟、流传、昌明、极盛、中衰、分立、统一、变古、积衰过程,(注: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版。

)至清代而回光返照,放一异彩,以超迈秦汉、傲视往哲的“绝学”之姿,使迄今为止的任何传统文化和学术都难以逃脱其光芒的强烈辐射和形塑。

乾嘉考据学成因新探

乾嘉考据学成因新探

考据作为一种治学的方式方法,历朝历代皆有存续,但是能成为一个专业的学术流派却为清代独有,在我国学术史上继先秦诸子,两汉明经,隋唐诗歌,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后又一座丰碑,另后世高山仰止。

近年重兴国学热潮,对乾嘉考据学成因的探究者亦众。

历来谈及乾嘉考据学成因者,多归之于三个方面,政治因素如文字狱,稽古右文等,迫使学者为逃避政治而考据;经济因素如康乾盛世,社会经济繁荣等,使学者能安然恬适得沉迷于考据;内在因素即儒学内部发展规律。

依政治因素说,乾嘉考据学者是“被迫”埋首于故纸堆中;依经济因素说,乾嘉考据学者是“乐于”埋首于故纸堆中;依内在因素说,乾嘉考据学者是按学术发展规律“应该”埋首于故纸堆中。

但是,仅仅用“被迫”、“乐于”、“应该”来解释众多学术大师云集响应,形成一代思潮的行为,恐怕略显单薄和牵强。

用“为考据而考据,为学问而学问”去解释需要穷尽一生去完成的一项事业,似乎经不起推敲和研究。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有点信仰的,目标是不竭的动力。

乾嘉学者为什么要训诂考据?他们旷世智慧的头脑里、经纶满溢的心胸中到底充盈着怎样的思想,才能汇思成潮,使考据学终成一代学风。

1经世致用的观念传统观点把乾嘉学者描绘成统治者屠刀下苟延残喘的懦弱者,或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两脚书橱。

其实,后人对乾嘉学者往往在“一名一物,一字一句”间求其是非,实为极不公允之评论。

儒家文化经世致用的文化内核势必在几千年来的学人思想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对乾嘉学者来说也是如此。

乾嘉学者大多有仕宦经历,仕宦途中,亦多做好本职工作。

惠栋54岁仍应诏经明行修之士;戴震53岁仍出任翰林院庶士;毛奇龄参加博学鸿儒科,得翰林院检讨,屡次向上献书;“清代经学名臣最后一重镇”———阮元历任督抚要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但是他们对“志权势,营财利,侈美观,极嗜欲”“早已淡然不萦于怀”[1]他们不倡享乐,不沉湎于功名利禄,反对归隐,积极入世,他们对社会对现实多给予了相当的重视,还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同古学研究结合起来。

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原因

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原因
2ol 4, s
乾嘉考据学形成 的原因
文/ 曹家恒
摘 要 :本篇 文章主要 想说明 :清代考据学是在乾嘉 时期盛行的 学术流派。它是在 明末清初对 陆王心学 空疏 学风的 批判与修正的基础上 ,加上 经学大家的努 力 , 社 会环境的影响连 同统治者 的倡 导才逐渐 形成发展 的。我 们可 以在 阅读 的 过程 中了解到 事物形成原因是 由多种 因素共 同决定的 。 关键词 :乾 嘉时期 ;乾 嘉考据 学 ;形成原 因;发展
乾嘉考据学是一种乾嘉 时期盛行 的学 术流派 ,它是在 明末 清初一些 明代 的有识之士在分析和总结 明朝灭亡经 验的过程 中 ,不断修 正陆王心 学 的内容 。使之加入 了经世致用 的思 想精 神。从 此 ,改变 了陆王心学传 统 的空疏空谈 ,使之变 的更加 实用 。但是 ,随着社会的稳定 和中央集权 的进一步加强 ,在乾嘉时期达 到顶点 。在顾 炎武 “ 经学 即理学 ”思想 的 带 动下 ,多数学者为 了 自保 ,开始脱 离经世致用的路子 ,开始 了对古代 古籍 的考释 、训诂 、校订 、校勘 的工作 。乾嘉时期 考据学就是 这样逐步 发 展。 如果说提 出清代考据学 的理论 的人是谁 ,那就要首推顾 炎武老先 生 了。顾炎武初名绛 ,国变后改名炎武 。字 宁人 ,学者称为亭林 先生 。江 苏 昆山人 。性情耿介 ,不 谐 于俗 。他少 年便 留心经 世 之学 ,最喜 欢抄 书。遍览二十一史 ,明代 十三朝实 录。天 下图经 ,前辈文 编说部 ,以至 公 移邸抄之类 ,有关 民生利害 者 , 分 类录出 ,旁推互证。著 《 天下兴亡 利 病书》 。这也可 以看出顾 炎武 对 中国的古 籍 的研读 还是 十分 细致 的。 他 善于理财 ,故一生羁旅 ,曾无 困乏。每到一地 他为有注 意价值者 ,便 在 那里垦 田。垦好 了,见他 绝 对 不是一位书呆子 ,他所提倡 的经 世致用 之学 ,并非纸上 谈兵。他 的下 半 世生涯 ,大半消磨在旅行 中。他 旅行 ,照例用两匹马换 着骑 ,两 匹骡 驮带应用 的书籍 。到一 险要 地方 ,便找些老兵退卒 ,问长 问短 ,倘若 与 平 日所闻不合 ,便就近 到茶坊 里打开书对勘。这也说明 了他严 谨的治 学 态度。这清代考据方法 的雏形 。最重要的是 :他提 出 “ 经学即理学” 成 为清代经学家信 仰之 中心 。因此 ,他 也 被看 成是 清代 考据 学理 论建 立 者。从而也为后来考据 学的发展指明 了方向 。 同时也 出现 了大量 对古 籍进行校勘 、整理 、辑佚 的经学大家 。他 们 的工作和研究促使清代 考据 学的进一步成熟 。其 中著名 的有阎若璩 和胡 渭。 阎若璩 山西 太原人。他所著 的书有 《 古 文尚书疏证》 八 卷、 《 毛朱 诗说》 一卷 、《 四书释地 》 六卷 、 《 潜邱札 记》 六卷 、 《 孟 子生卒年 月 考》 一卷 、《 困学纪 闻住》 十二卷 。其 中最 有价值 的是 这本 《 古文 尚书 疏证》 。阎若璩这本 书才尽 发其 复 ,引种种证 据证 明那 二 十五篇和 孔传 都是东晋人赝作 。他从二十岁起就着手著这部书 ,此后 四十年 间 ,随时 增订 。直 至临终。《 四库 全书》 萍阎书所谓 “ 有 据之言 ,先立 于不可败 也” 。《 古文 尚书疏证 》利 用众 多古籍 、典籍 作为证 据来 考证 古文 尚书 的真伪 ,有理有 据。可见阎若璩下 的功夫之深 ,他 善读书 ,读一 句书能 使其正 面背面。如老吏断狱 ,眼光及尖锐 ,手段及 严辣 ,然而 判断必凭 证据 ,证据往 往在别人不注意处得来 。这就要考他 考据 的功力 了 自此 以 后 ,今 文古文的相对研究 ,六经 、诸 子的相对研究 ,经典 、民间俗语 的 相对研究 ,中国经典与外 国经 典 的相对研究 都~层 一层 的被开拓 出来 。 所 以阎若璩 的 《 古文尚书疏证》 ,不能不认 为近三 百年学 术解放 之第一 功 。《 四库全 书》 赞美他 说 :“ 考 据之学 ,未知 或先” 。可见他 对清代考 据学 的发 展起 到了一定 的推进作用 。 清初 经师 ,阎若璩和胡渭其名 。胡渭浙 江德 清人。所著的书有 《禹 贡锥指 》二 十卷 ,附图四十七 幅 ;《 易 图明辨》 十卷 ; 《 洪范正论》 五 卷; 《 大学翼 真》 七卷 。他的学风 ,不 尚泛博 ,转 就一个 问题作 窄而深 们都将 明朝 灭亡的原因归 罪于陆王只注重 内心修炼而不重视 事实情况 的 空疏学 风上 ,因此 ,诸多有识之士开始对陆王心学进行修正 。使之更加 可 以 帮 助 国 家更 好 的运 转 。并 且 这 股 实 学 之 风 也 影 响 到 了清 代 的 学 术 的 发展对乾嘉 考据学以及之后 的学术 的发展也起到 了一定 的作用 。 说 到清初 陆王心学修正 的代表人物可 以说就数黄宗羲 了。黄宗羲字 太冲 ,浙江余姚人 。他是 王阳明的同里后学 。在 明末清初 的的斗争 中他 了解 到了 “ 经 世致用 ” 的必要 性。从 而对 明朝 末年 的政治 、经 济 、军 事、地理、做 出了一 系列研究 和论证为 的是要救亡 图存 。于是兴起 了以 博学多识为主的学术风气 。因此 ,古代 的大量藏 书重新 被搬出来 ,大量 图书的搜集 和整理 工作也在 明末清初时达到高潮 。为清代考据 学的发展 奠定了材料 基础。黄宗羲的学问影 响后来最大 的,在他 的史学。现行 的 《 明史》 ,大半是万斯同的稿本 ,而万斯 同的史学则是传 自黄宗羲 。而万 斯同觉得历史 一定 是建 立在 正确事 实 的基 础之 上 的,欲求 的历史 的事 实 ,就必须 用极耐烦 的功夫 ,在事 实 自身上旁 推反 勘 ,才 可 以得 到真 相。这一宗 旨也影 响了乾嘉 时期 的历史研究 。在学术史上黄宗羲的 《 明 儒学案》也 开了中国学案史 的先河。此外 ,还有 《 易学象 数论》 六卷 , 为后来 胡渭 《 易 图明辨》 的先导 。《 授书随笔》一卷则是 阎若璩问 《 尚 书》 而作此告示 , 是 阎若璩 《 古 文 尚书疏证 》 的先导 。这 两部 书都与 清代经学有关系。他对历学也 有一定 的研究 ,可见 黄宗羲是博 采众长 , 这也是清初 学者的共同特 征。清代 学术 由此 而博 、大 、广。以上可 以看 出 ,不管是经学还是理学 ,对乾嘉 时期考据 学的影 响都是 十分 巨大地 。 他们为乾嘉考据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康雍时期 ,由于社会趋于稳 定 ,清政府专制统 治的加强。使政府 对文化学术的钳制较明末清初更加厉害。文字狱 和一些 镇压反清政府组 织活动的出现。使这一时期的学术一改明末清初 的 “ 经世致用” 和广博 的特点逐步走向对古文的辑佚 ,训诂 、校勘 、收集上 来 ,尤其是到 了乾 隆时期 ,文字狱的数量较康熙 、雍正时期明显增多 ,并 且获罪的原 因也 五花A. f ' q,多数是因为文章 内有 看似诋 毁清政府 或乾隆本人 的意 向的。 都被看做是死罪被打入狱 。像王锡侯 《 字贯》 案 、这是对思想的无情的 压制 。因此这时的人们纷纷把视线转移到考据学上来 。 在康雍时期 ,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正在争斗融合的同时 ,经学进一 步发展 ,在乾隆时期战胜 了理学 ,从此经学超越理学成为显学 。统 治者 对经学的推崇一是清代考据学得以发展壮大的原因之一。乾隆从 刚即位 就开始进行对经书和史书 的官修编写工作。同时还颁谕 ,令儒 臣奏 承经 史 ,并举行经筵讲学 。还敦促士子 “ 究心经 学” 。并编写 中国最大 的丛 书 《 四库全书》 。从 这可以看出统 治者对学术 和思想 的影响 的巨大。我 想这也是经学可 以快速超越理学成为显学的原 因之一。 乾嘉考据学 ,它是 由众多学派影响 ,明末清初的学者搜集古籍 的基 础上 , 有清代特殊 的学术环境 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发展到乾嘉考据学 的规 模 的。所 以 , 我们 以后在分析 问题 的时候都应该试着从多个 角度 ,多个 视角来分析 ,这样得 出的结论才更科学 ,更有说服力 。 ( 作者单位 :聊城 大学)

乾嘉学派产生的背景及其成就

乾嘉学派产生的背景及其成就

乾嘉学派产生的背景及其成就乾嘉学派兴盛于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学术流派,主要内容是从文字音韵、名物训诂、校勘辑佚等方面入手,从事经书古义的考证。

该学派以考据为治学,也称考据学、考证学、汉学、古学,又因其朴实无华而被称为朴学,这是就该学派的学术特色而言的,这一学派不仅主宰了清代学术界一百多年的时间,而且对此后中国学术界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一、产生的背景1.政治:清代康雍乾时期,出现了康乾盛世,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此时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上得到确立和巩固,形成了政治上近百年相对安定的局面,为学术文化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2.经济:康雍乾时期的社会经济,无论是农业、手工业与商业都有长足的发展,经济上的发展和繁荣,为学术文化的发展和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

乾嘉学派之所以能蓬蓬勃勃兴盛发展,正依赖于康乾盛世所奠定经济基础。

3.文化:清初统治者比较重视和提倡封建学术文化,大力倡导和编纂各种典籍。

从康熙到乾隆,几乎对所有儒家经典都重新进行了疏解、汇编和刻印。

同时,又以巨大的人力、财力编纂各种大型图书,诸如《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这些大型图书的编纂,既使当时许多著名的汉学家如纪昀、戴震等学者的学术思想得以施展和发挥,又为更多的人提供了读书治学的资料、工具书等便利条件。

清初兴起了批判理学的思潮,这一思潮成为乾嘉汉学的先导。

而清朝统治者由于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使清初形成的批判理学思潮逐渐抛弃了其经世致用的宗旨,只保留了朴实的考经证史的一面。

这就为尔后乾嘉学派的形成,在理论思维上提供了内在的逻辑和依据。

二、在史学方面的代表性成就乾嘉学派是个统称,其中可分出“吴派”和“皖派”两大学派。

1.吴派吴派以惠栋为代表,他们的学风即搜集汉儒的经说,加以疏通证明。

它的特点是“唯汉是信”,即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

凡属汉学,就一概予以采纳而加以疏通解说。

乾嘉考据学新论

乾嘉考据学新论

乾嘉考据学新论【内容提要】乾嘉考据学家虽然标榜汉学,批判宋学,但他们不同程度地有着宋学渊源与背景,对宋学并未全盘否定;乾嘉学者所倡导的“实事求是”之学,其实有很大的局限性,是一种在膜拜《六经》、尊崇汉儒前提下的先验论;因为不擅科举,他们中的多数功名黯淡,过着“著述难为稻粱谋”的艰辛生活;尽管如此,他们也并非一味消极避世,而是有着可堪称道的“事功之学”。

【关键词】乾嘉考据学汉学宋学实事求是事功之学一、乾嘉考据学家之宋学背景清代考据学盛于乾嘉时期,然追溯其在清初之源流,则一般认为与顾炎武等人有密不可分之关系,即汪中所谓“古学之兴也,顾氏始开其端”(1)。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在学术宗尚方面虽汉宋兼采,但也各有所主,业师孙钦善先生综论顾、黄、王三人曰:从总的思想倾向看,王夫之和顾、黄一样,也是反对宋明理学的。

但细分起来,三人还有些差别,即:顾炎武反对陆、王,修正程、朱;黄宗羲修正陆、王,反对程、朱;王夫之则宗师张载,修正程、朱,反对陆、王。

(2)也就是说,顾、黄、王诸人,无论其宗程朱抑或宗陆王,其根柢皆为宋明理学系统中人物。

同时之张尔岐,其学亦“深于汉儒之经而不沿训诂,邃于宋儒之理而不袭语录”(3)。

至乾嘉考据学家,自惠栋始,师法汉儒,标举“汉学”,排斥宋学,几与宋儒划清界限,此世人皆知。

然细考其学术渊源,实与宋学有密不可分之关系,不少学者有宋学背景,此则或为时人隐而讳之,或为后人所忽略不道。

例如,惠栋是高举“汉学”大旗的第一人,对宋代经学大加排斥,甚至说“栋则以为宋儒之祸甚于秦灰”。

但对宋儒正心诚意、立身制行之学,却采取肯定的态度并树为楷模。

即所谓“六经尊服、郑,百行法程、朱”(4)。

而江永、戴震之学,本出自朱子故里,有深深的宋学烙印,江氏有《近思录集注》14卷,《河洛精蕴》9卷等书,就是最好的证明。

戴震虽然痛责“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但不废性理,以闻道为治学之终极目标。

章学诚明言“戴君学术,实自朱子道问学而得之”(5)。

谈乾嘉学派

谈乾嘉学派

谈乾嘉学派历来谈乾嘉学派的,总是说这一个学派有所谓吴派、皖派之分。

其实,与其这样按地域来划分,还不如从发展上来看它前后的不同,倒可以看出它的实质。

乾嘉考据学派往往被认为脱离政治,没有思想内容,为考据而考据。

其实,考据学派的奠基者顾炎武,正好和这种学风相反。

他关心政治,反对理学,是以考据作为工具以明“经”,一方面“通经致用”,一方面阐明“经学即是理学”。

顾炎武的主要著作是《日知录》和《音学五书》。

《日知录》的前七卷是书中的主要部分,他的“拨乱世而返之正”的“大经大法”和他的“经学即理学”的理论,在这些篇章中都有所论述。

虽然我们不能完全肯定顾炎武这些思想和主张,但必须指出,《日知录》绝不是单纯考据论文集,而有它很明显的政治、思想内容,抛开这些内容而论《日知录》,那真是七宝楼台,拆下来不成片段。

但后来的乾嘉学派却正是这样来衡量它的。

顾炎武是一个笃实学者,也是极端自信的人,他相信《日知录》是不朽著作,也相信《音学五书》,他以为三代“六经”之音久失其传,因而后人有改经之病,经而可改,则难语乎通经。

他以为《音学五书》出,“则俗韵不攻而自绌,所谓一变而至鲁也。

又从是而进之五经三代之书,而知秦汉以下,至于齐梁,历代迁流之失,而三百五篇之诗,可弦而歌之矣,所谓一变而至道也”(《亭林文集》卷四,《答李子德书》)。

这些话如果仅是单纯的比喻,以为通古音后等于一变而至于道,也有些比拟不伦。

而且他的意思还不是单纯的比拟,他以为读古经的训读,否则无法通经,无法通经则不能致用,更无法拨乱世而返之正。

古音学是乾嘉学派的核心,抽去古音学就不成其为乾嘉学派,但顾炎武之治古音却是为了“治国平天下”!阎若璩是与顾炎武同时而稍后的人,也是清朝考据学派奠基者之一。

他博贯群书而又精于考据,代表性著作有《尚书古文疏证》、《四书释地》、《潜邱札记》等书。

在这些书中没有政治思想。

他没有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也没有远大理想,他只是当时权贵的食客。

从经学复兴到乾嘉考据学派的形成

从经学复兴到乾嘉考据学派的形成

从经学复兴到乾嘉考据学派的形成雷平【期刊名称】《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8(35)6【摘要】考据学的产生、发展源远流长,其间形成了训诂之学与义理之学两种风格迥异的注释传统.这种学术史氛围,为乾嘉考据学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历史基础.从清初的经学复兴到乾嘉时期考据学派主盟学坛,清前期的学术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顺治朝到康熙前期的经学复兴期、从康熙中后期到乾隆初年的经学沉潜发展期、从乾隆初年到四库馆设立时的考据学派正式主盟学坛期.乾嘉考据学派形成的原因历来有"文字狱高压说"、"康乾盛世说"、"内在理路说"等三种有代表性的学说,但三说各失偏颇.从社会环境和学术自身的演进规律综而论之,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大因素:自明朝后期出现的"以经学济理学之穷"的学术演进趋势使经学在理学的外壳下发展起来;明清之际兴起的经世学风致力于从经典文本中寻找到圣人的济世良方,但演变到后来,却逐渐失去了经世的内涵,对经典的研究本身成为目的;朝廷大力表彰的"理学"在心性思辨领域已经缺少可拓展的空间,因而理学在"尊德性"之外的另一面,即"道问学"在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就凸显出来.【总页数】5页(P106-110)【作者】雷平【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9【相关文献】1.乾嘉学派对《四库全书总目》考据观的影响和实证 [J], 王辉2.浅析客观主义史学与清代考据文学的相似性——以兰克学派和乾嘉学派为代表[J], 王曙跃3.乾嘉学派对《四库全书总目》考据观的影响和实证 [J], 王辉4.略论乾嘉时期考据派与浙东学派的文风 [J], 刘开军;5.乾嘉考据学派对20世纪新历史考据学的影响 [J], 施兴和;房列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9讲 乾嘉史学教材

第9讲 乾嘉史学教材
(江藩《汉学师承记》)


前录有《考信录提要》、《补上古考信录》; 正录有《唐虞考信录》、《夏考信录》、《商考信 录》、《丰镐考信录》、《洙泗考信录》; 后录有5篇。
• 崔述言: “世近则所闻详,学深则所记多,此必然之 理而无可疑者也。然吾尝读《尚书》,孔子之所 序也,乃仅断自《尧典》以下。其后五百余年, 有司马迁,其学不逮孔子远甚,而所作《史记》 乃始于黄帝。至司马贞,又后于迁者近千年,其 学亦益不逮,乃为迁补《本纪》(三皇本纪), 又始于伏羲氏,前于黄帝千数百年。下至于明, 世益晚,其人如王世贞、钟惺辈,学亦益陋,而 其所续《纲鉴捷录》等书乃反始于开辟之初盘古 氏之时。是何世益远,其所闻宜略而反益详;学 益浅,其所记宜少而反益多哉?”

李洵言:“考据学派无论中外,都是 产生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阶段中, 它本身应该是近世启蒙运动的一部 分。”
• 章学诚言:“自四库馆开,寒士多以校 书为生,而学问之途,乃出一种贪多务 博而胸无伦次者,于一切撰述,不求宗 旨,而务为无理之繁富。”
• 肯定其治学方法者认为,其治学有三个特点:求 实精神;辨疑精神;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 否定者如葛兆光则专论其不足: ① 判断是非的标准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 ② 偏重于资料的搜集、归纳、排比,忽视资料本 身的问题和征引资料与要说明问题之间的联系。 ③ 将考据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将考据与义理对 立起来。 ④ 未能更好地编辑工具书,更未及时总结规律和 方法。 • 此外,乾嘉学派有无思想,也有不同看法。
2、乾嘉史学的内容

既有官方史学,也有私人治史。其中官 方史学多是近、当代史,私人治史则包 括: ① 对古籍进行校注、辨伪和辑佚。 ② 对旧史进行改写、补作和考证。 ③ 方志、谱牒和史表盛行。

乾嘉考据学名词解释

乾嘉考据学名词解释

乾嘉考据学名词解释一、乾嘉考据学的概述乾嘉考据学是中国古代文献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乾隆和嘉庆两个时期(1736年-1820年)的文献资料。

乾嘉考据学主要关注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校勘和解读,旨在还原历史真相,揭示历史的脉络和演变过程。

二、乾嘉考据学的发展背景乾隆和嘉庆两个时期是中国清朝中期,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稳定,文化艺术达到了相对较高的水平。

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重要文献资料,如《四库全书》等。

同时,社会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深入研究来寻找解决之道。

因此,乾嘉考据学迅速兴起,并成为当时知识界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三、乾嘉考据学的主要内容1.文献收集:乾嘉考据学的第一步是收集各类历史文献资料,包括官方档案、私人文书、古籍善本等。

考据学者通过搜集和整理这些文献,建立起庞大的文献库,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基础材料。

2.文献整理:乾嘉考据学强调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和分类。

考据学者会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排序、编目,建立起系统化的文献目录和索引。

这样可以方便后来者查阅相关资料,并确保文献的保存和传承。

3.校勘修订:乾嘉考据学对历史文献进行校勘修订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古代手抄本、刻板印刷本等不同版本的比较,考据学者可以找出其中的差异和错误,并进行适当的修订。

这样可以提高历史文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4.文献解读:乾嘉考据学注重对历史文献内容进行深入解读。

通过详细分析文献中的文字、语言、背景等要素,考据学者可以还原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

这对于研究历史事件、社会变迁等具有重要意义。

四、乾嘉考据学的意义和作用1.保护文化遗产:乾嘉考据学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修订,确保了珍贵文献的保存和传承。

这些文献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乾嘉考据学的努力,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

2.研究历史真相:乾嘉考据学致力于还原历史真相,揭示历史事件背后的真实情况。

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

不苟
吴派代表--惠栋
惠栋(1697~1758)清代汉学家。汉学中吴派的代 表人物。字定宇,号松崖,学者称小三世传经,赞为一 代佳话。早年,随其父至广东提督学政任所,父卒归里, 课徒著述,终身不仕。其学沿顾炎武,一生治经以汉儒 为宗,以昌明汉学为己任,尤精于汉代《易》学 乾嘉考据学派主要分为吴、皖两大派。吴派以惠 栋为首。他们的治学方法是信家法而尚古训,一切务在 恢复汉人的说法。主要著述尚有《后汉书补注》、《九 经古义》、《明堂大道录》、《松文钞》等。
阎若璩
• 字百诗,号潜丘,生于明崇祯 十一年(1638年),卒于清康 熙四十三年(1704年),山西 太原人。清初著名学者,清代 汉学(或考据学)发轫之初最 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对经史 、地理都有很精深的研究。他 的名著《尚书古文疏证》,证明 古文《尚书》是伪书,推倒了宋 学的根基,打击了宋明理学,从而 为汉学的恢复开辟了道路
乾嘉学派
作者: 蔡蔡 韩梦
一.乾嘉学派的定义
乾嘉学派是在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学术流派. 该学派以考据为治学也称考据学、考证学、汉学、古学.又因其朴实无 华而被称为朴学.这是就该学派的学术特色而言的.这一学派不仅主宰了 清代学术界一百多年的时间,而且对此后中国学术界的发展产 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存真
Soloman’s Design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企鹅:1369099781 更多作品九逸,请关注微博:/jiuyisky
四 乾嘉学派代表学派及人物
进入乾隆、嘉庆间,朴学达到鼎盛,出现了“乾嘉学派”。乾嘉 学派是个统称,其中可分出“吴派”和“皖派”两大学派,稍后的 “扬州学派”则对两家有所发展和总结。
存真

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

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

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乾嘉学术,又称“乾嘉学派”,是指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的学术思潮。

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以考据、训诂、音韵等为主,强调“返璞归真”、“回到经典”,推崇“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学术精神。

本文将从知识谱系的角度,对乾嘉学术进行深入剖析。

一、乾嘉学术的起源乾嘉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的学术背景。

在明朝末期,经学研究逐渐兴起,学者们开始注重对古代经典的重新解释和探究。

到了清朝初期,经学研究逐渐发展成为清朝学术的主流。

然而,乾嘉学术的兴起,则是在乾隆嘉庆年间,这一时期的经济、文化、社会背景为乾嘉学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乾嘉学术的主要代表人物1、惠栋惠栋是乾嘉学术的先驱,他推崇汉代经学,主张“惟汉人说经,去古未远”,强调对于古代经典的解释应该以汉代经学为基础。

他的代表著作有《易经注》、《诗经注》、《礼记注》等。

2、戴震戴震是乾嘉学术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以“求真”为核心,强调“以文字考据为基础,以训诂为手段,以理解古人为目的”。

他的代表著作有《原善》、《孟子字义疏证》等。

三、乾嘉学术的知识树乾嘉学术的知识树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考据学:考据学是乾嘉学术的基础,主要研究古代经典的版本、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问题。

考据学的目标是通过对于古代经典文本的详细研究,探究古代文化的原貌。

2、训诂学:训诂学是研究古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学科。

乾嘉学者们通过对于古代词语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古代文化的内涵和思想。

3、文字学:文字学是研究古代文字的学科,主要研究文字的起源、演变和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乾嘉学者们通过对古代文字的研究,揭示了古代文化的符号学维度。

4、音韵学:音韵学是研究古代音韵的学科,主要研究音韵的演变和规律等方面的问题。

乾嘉学者们通过对于古代音韵的研究,揭示了古代文化的音乐性维度。

5、哲学:乾嘉学术中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对于古代经典的解释和探究,以及对于传统哲学问题的思考和深化。

这些学者们通过对于古代经典的重新解释,对于传统哲学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和理解。

浅谈乾嘉考据学兴盛原因

浅谈乾嘉考据学兴盛原因

浅谈乾嘉考据学兴盛原因摘要:考据学,缘起明末清初,主要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等。

到了乾嘉时期,由于统治者政策、商品经济萌芽以及文化上的吐故纳新等多方面原因的相互作用,考据学顺应时代的需求而最终登上舞台。

关键词:乾嘉考据学;政治;经济;文化乾嘉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清政府的统治已经趋于稳固。

江南地域在经历战火的伤痛后也逐渐恢复生机,经济文化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他们(统治者)觉得用武力制服那降将悍卒没有多大困难,最难缠的是一班‘念书人’,——尤其是少数有学问的学者。

因为他们是民众的指导人,统治前途暗礁,都在他们身上。

”为了避免重蹈明朝亡国覆辙,统治者采取一系列的政治措施来加强自身统治。

统治者摈弃明朝从心从性的思想观念,倡导宋朝时的严正理学思想,以及顾炎武、黄宗羲的“经学致用”思想和朴学观念。

他们一方面用博学鸿词科等怀柔政策,试图拉拢文人,在另一方面又采取文字狱等高压政策,限制文人自由的言论。

正因为上述等政治原因的影响,使得清朝文坛逐渐沉寂,而重视小学、考据得校勘学应统治者的需求登上历史的舞台。

同时,在乾嘉时期,文人也不再以做官考取功名为终极目标。

“乾嘉之时有69人辞官不仕,这些辞官的人全部为汉官,无满人,并且皆系‘正途’出生,无捐纳等。

其他途径入仕者,其中进士55人次,举人12人次,拔贡生1人次,副贡1人次。

就辞归方式而言,丁忧归者6人次,乞养归者18人次,以疾归者18人次,其他原因辞官者27人次。

”大量的汉族官员在壮年就放弃封建文人苦苦追求的科举入仕之路,以生病、丁忧等原因辞官归隐。

其中不乏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文人,譬如全祖望、姚鼐、钱大昕、章学诚等。

由此可见,科举入仕这个传统的观念已经被社会所渐渐淡化,综合多方面分析也不难看出其中原因。

首先,乾嘉时期,政治上虽然清明,但是“伴君如伴虎”,皇帝独尊,进言逆耳着常常为皇帝所排斥触犯圣怒。

卢文弨就因进言惹乾隆皇帝不悦而被连降三级。

其次,清朝政府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社会,汉族和统治阶级贵族官员之间的矛盾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官场内的残酷的权力斗争等现象也渐使文人心灰意冷。

清代乾嘉学术考据学兴起的原因

清代乾嘉学术考据学兴起的原因

2016年7月第7期文化学刊Culture JournalJul.2016No.7【文史论苑】清代乾嘉学术考据学兴起的原因邵鹏宇(常州幼儿师范学校师范教育部,江苏常州213161)摘要清代学术的最高峰就是乾嘉学术,而考据学是乾嘉学者治学的重要方式。

考据学在清代兴起的原因主要有外在时代背景压抑和内在学术理路变迁等。

乾嘉学术乃至清学正是建立在对明末清初社会的反思之上。

笔者便结合相关学者对清代考据学的研究,就内因和外因两方面论述清代乾嘉学术考据学兴起的原因。

关键词清代;乾嘉学术;考据学中图分类号K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25(2016)07-0205-03收稿日期2016-05-05作者简介邵鹏宇(1983-),男,江苏常州人,讲师,主要从事明清史、社会史研究。

一、清代乾嘉学术考据学简述清代学术是中国传统学术集大成的时代,也是最后的黄金时代。

清学发微多端,在各方面都有后人所无法企及的建树,但纵观清学,总能从代表学者的著作中发现一条贯穿始终的治学线索,一种从考证古代经典为基础继而扩展到各个领域的治学方式,就是考据学。

在后学的学术史回溯中,考据学也称为“实学”或“朴学”。

清代中期兴起的乾嘉学术直接就建立在考据学的研究之上,并以此形成众星闪耀的学人群体和庞杂博大的知识谱系,成为清代学术的最高峰。

王国维曾对考据学的重要性进行过高度评价:我朝三百年间,学术三变:国初一变也,乾嘉一变也,道咸以降一变也。

顺康之世,天造草昧,学者多胜国遗老,离丧乱之后,志在经世,故多为致用之学。

求之经史,得其本原,一扫明代苟且破碎之习,而实学以兴。

雍乾以后,纪纲既张,天下大定,士大夫得肆意稽古,不复视为经世之具,而经史小学专门之业兴焉。

道咸以降,涂辙稍变,言经者及今文,考史者兼辽、金、元,治地理者逮四裔,务为前人所不为,虽承乾嘉专门之学,然逆睹世变,有国初诸老经世之志。

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

窃于其间得开创者三人焉:曰昆山顾先生,曰休宁戴先生,曰嘉定钱先生。

乾嘉学派形成原因综述

乾嘉学派形成原因综述

二十年来乾嘉学派形成原因与学术分野研究综述胡 凡k 大连大学文史学院 辽宁大连 ttysutl清代乾隆!嘉庆时期形成的以经学为中心o 涵盖史学!文字!音韵!训诂!历史地理!天文历算!金石乐律!校勘!辨伪!目录!辑佚等各个学术领域o 以重视实证!长于考据为宗旨和治学特征的乾嘉学派o 无疑是中国学术思想史的一座高峰o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自us 世纪{s 年代以来o学术界对乾嘉学派进行了诸多研究o 既有个案深入的探讨o 又有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o 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笔者不揣浅陋o 仅就近us 年来关于乾嘉学派的形成原因和学术分野两个方面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o 以就教于学界同仁∀一!关于乾嘉学派形成原因的探讨对于{s 年代乾嘉学派形成原因的研究状况o赵永春已进行了总结o 大致将其概括为如下几种}其一o 清廷高压政策为主说∀这是传统看法o 认为清朝统治者实行残酷的民族高压政策和反动的文化政策o 屡兴文字狱o 迫使多数学者为逃避政治迫害而埋头于训诂考据之中o 最终形成乾嘉学派∀其二o 远因近因说∀远因可以追溯到汉代学者的整理文献典籍!中国史学的疑古传统!宋明理学的空言心性!清初考据学的兴起~近因既有学者怵于文网周密!大狱迭兴等现实政治方面的原因o 也有康熙以来较长期安定繁荣的温床o 使学者能安然恬适地沉迷于故纸堆中∀其三o 康乾盛世为主说∀认为文字狱与考据之间并无必然联系o 而康!雍!乾时期政治上的稳定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o 统治者对封建学术文化的大力倡导是乾嘉学派产生并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o 它是康乾盛世的产物∀其四o 历史原因k 远因l 为主说∀具体有三点}第一o 宋元以来的唯心主义理学流于空疏o 明末清初的学人痛感空谈误国之害o 转为/经世致用0的学术工作o 开启了乾嘉学派之风∀第二o 宋学开创了疑古辨伪的风气o 为乾嘉学派所继承∀第三o 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数理逻辑方法给乾嘉学派输入了新鲜血液∀其五o 封建学术内在矛盾为主说∀认为稳定统一的政治环境!繁荣昌盛的经济盛世!残酷的文字狱政策和统治者的关心提倡o 是乾嘉学派形成的外在条件o 主要决定着学派量的形成∀而封建学术内在矛盾的发展o 即明代理学家继承了历代经学发展的弊端和不断产生出新的糟粕o 形成了否定自身的质变因素o 这是乾嘉学派形成的内在根据o 内因外因的统一乃是乾嘉学派形成的真理∀在上述讨论中o 先师李洵先生独辟蹊径o 提出乾嘉学派产生的社会根源主要不是由于康!雍!乾的/盛世0o 如果将其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去考察o 就会看到o 无论中外o 考据学派都是产生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阶段中o 本身应该是近世启蒙运动的一部分∀乾嘉时期的许多学者并非沉湎于故纸堆o 而是u ussv 年第u 期中国史研究动态为了社会改革才去考据的∀≠进入|s 年代以后o 在前段讨论的基础上o 学者们对乾嘉学派形成原因的认识又有深入的进展o 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种观点}其一o 多种因素说∀漆永祥在5西北师大学报6t||t 年第u 期发表了5乾嘉学术成因新探6一文o 认为乾嘉学术的发达是多种因素所致o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数千年来文献典籍讹谬相传o 非校勘不可卒读~乾嘉学者以校理群籍!恢复传统文化为己任o 以经世致用为目的o 从而构成乾嘉学术的特殊价值和人才主体~同时o 这一时期小学!目录!版本!校勘等学科的迅速发展以及乾嘉学者实事求是的学风!归纳推理的科学方法!深厚的家学师承渊源!清廷佑文政策等o 都是导致乾嘉学术全盛的重要原因∀在此研究基础上o 漆永祥博士学位论文5乾嘉考据学研究6o 立足于/将乾嘉考据学视为既是中国古代学术史上较盛的一代学术o 又是学术史发展的必然结果o 而不是−畸形.甚或−反动.的学术~将乾嘉考据学家视作有血有肉!直面人生的学人o 而不是在淫威或屠刀之下苟活残喘!无有灵魂的僵尸0 的观点o 以二章近y 万字的篇幅详细论述了乾嘉考据学的成因o 其中心思想是/在把握学术内部嬗变规律的同时o 兼顾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以及乾嘉学者自己言行的探寻o 力图得出合乎历史事实的解释0∀≈他认为考据学萌于先秦o 成于两汉o 一盛于南京o 再盛于清乾嘉时期∀其次o 他从古籍错讹炽盛与学术文化日趋繁荣之间的矛盾进行分析o 认为对传世古籍进行大规模整理研究已成为一种客观需求o 势在必行o 这种客观需求与乾嘉学者的自觉活动合而为一o 遂成为乾嘉考据学发达的重要成因之一∀第三o 他分析了实事求是!学宗汉儒风气的形成o 认为对宋学贬斥与对汉学的提倡使民间学术界将此贯穿于治学及立身制行之始终o 实事求是成为品量学术!评价时贤的主要标准与原则o 并迅速向全国范围弥漫开来∀第四o 他一反过去将乾嘉学者描绘成避祸苟活者的形象o 通过对乾嘉学者积极入仕!反对归隐o 反对结社!卑弃讲学o 排斥释道!反对享乐等积极心态及致用观念的变化进行考察o 认为乾嘉学者将正本清源!董理群籍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o 在古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上做出了极大的成就∀第五o 他分析了乾嘉时期的社会状况o 认为当时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繁荣的国内经济以及清廷的/稽古佑文0的文化政策)))崇宋学之性道o 而以汉儒经义实之o 成为乾嘉学派形成的重要外部条件o 遂使考据学达到全盛∀第六o 他对三种观点进行了驳论o 一是在乾嘉时期疑古辨伪之风逐渐走向了消歇o 因而与乾嘉考据学的兴盛并无必然因果联系~二是认为西学方法对当时学者影响不大o 且影响也仅限于天算学范围之内o 不可任意夸大而失实~三是清廷的禁书与文字狱o 可以对乾嘉考据学起一定的消极影响o 但乾嘉考据学的兴盛o 应该说与禁书和文字狱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其二o 内在逻辑说∀t||t 年o 由王戎笙总负责的5清代全史6出版o 陈祖武为该书撰写了学术文化部分∀他认为o 清初的批判理学思潮之所以能够成为乾嘉汉学的先导o 是为其自身的内容及其所反映的历史特征所决定o 这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思潮}一方面它以经世致用为宗旨o 对理学进行批判和总结o 这对于打破几个世纪以来理学对思想界的束缚具有积极意义o 是一个进步性的思潮~另一方面o 清初思想家对理学的批判又具有浓厚的法古倾向o 他们用以批判理学的思想武器是较之理学更为古老的汉代经学o 由此而导致知识界在方法论上逐渐抛弃宋明理学的哲学思辩o 走向了朴实考经证史的途径o 从而为乾嘉学派的形成在理论思维上提供了内在逻辑依据∀随着历史的发展o /尤其是清廷封建文化专制的加剧o批判理学思潮的上述两方v 二十年来乾嘉学派形成原因与学术分野研究综述面特征都发生了地位的转换o 朴实考经证史最终成为其主要方面o 而经世宗旨则继响乏人0∀于是中国儒学/只是以一次−研究法的运动.o 走向对传统学术的全面整理和总结∀迄于乾隆中叶o 伴随着封建国家经济的发展o 社会的相对安定o 考据学终于风靡朝野o 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继宋明理学之后的主要学术流派)))清代汉学o 即乾嘉学派0…∀他在t||u 年出版的专著5清初学术思辩录6中继续申述了上述观点o要求/从中国儒学自身发展的矛盾运动中去把握问题的本质0∀其三o 康乾盛世为主说∀这是王俊义一直坚持的观点o 除了{s 年代已经发表的文章外o 在t||v 年ts 月出版的他与黄爱平合著的专著5清代学术与文化6中o又作了深入的阐述∀他指出}探索乾嘉学派产生兴盛的原因o 除了要考虑到明末清初为反王阳明学派导致的空疏学风o 学术界逐渐由虚趋实o 顾炎武等提出重调查!重考证的经世学风o 一步步发展演变为乾嘉考据学这一学术思潮本身演变的内在规律外o 还应更多地从物质经济基础中去寻找∀当然o 也要考虑到政治上的原因o 需要联系当时整个社会形势o 而不能只看到一点而不顾其他∀他通过对康乾盛世社会状况的分析o 认为政治上的稳定统一为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经济上的发展和繁荣为学术文化的兴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而康!雍!乾等帝王从维护其统治地位出发o 都比较自觉地倡导/稽古佑文0o /崇儒重道0o发展传统的汉族文化~乾嘉学派之所以能蓬勃发展起来o 正是由上述原因所促成∀他批评了传统的文字狱导致乾嘉学派产生的观点o 设问/如无康乾盛世时期雄厚的物质基础o 怎能编纂刻印5古今图书集成6!5四库全书6等那样浩瀚的类书和丛书及各种通志!通典和通考 如无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o 乾嘉学者又怎能经年累月!怡然自得地−皓首穷经. 应该说o 康乾盛世是乾嘉学派产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说o 如无康乾盛世o 也就没有根深叶茂的乾嘉学派∀如果只从文字狱角度来说明乾嘉学派的风行o 许多问题便难以作出符合历史实际的解释0 ∀t||x 年o王俊义再次申明自己的康乾盛世为主说o 批评传统的文字狱导致乾嘉学派产生的观点∀与此同时o 他还对陈祖武的内在逻辑说提出了不同看法o 他说}/这些学者提出的颇有道理的见解o 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持康乾盛世产生乾嘉学派说论者之不足o 不过他们也只是着重强调了从学术本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去分析乾嘉学派的产生o 而将所谓的外在因素视为可有可无!不足轻重的位置o 乃至于仅是附带提及而已o 却忽略了乾嘉学派产生的客观基础和时代性o 难免有就思想论思想o 甚至有本末倒置之嫌∀0至于对/康乾盛世0说的诘难o他也进行了辩驳}他承认各个时代的学术思想究竟以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加以表现o 要以不同时代原有的学术思想资料为出发点o 要与当时的学术思想发展趋势相联系o 清代之前中国历史上的各个盛世并不存在由宋学k 理学l 向汉学k 考据学l 转化的内在因素o 当然不可能出现象乾嘉汉学那样的考据学o 其辩驳之点在于}不能由此进而推论康乾盛世不可能导致乾嘉学派的产生∀/这是因为o 当时除康乾盛世提供的客观环境外o 还存在着由宋学向汉学转变的思想资料及其学术思想发展趋势0∀就此而论o 明末清初出现的反理学思潮o 无疑是乾嘉学派产生和形成的内在思想因素∀王俊义在文中还谈到自己的认识}/历史上各种学术思潮的产生和勃兴o往往是多种错综复杂的历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探讨乾嘉学派产生!形成及其走向兴盛的原因时o 只有客观的!全面的将内!外在因素结合起来o 并进行综合的分析考察o 才会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o 只强调内在或外在因素的某一方面o 都难免有顾此失彼之嫌~从多元性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w ussv 年第u 期中国史研究动态题o 看来是解决乾嘉学派成因问题的发展趋势∀0 其四o 远因近因说∀这一观点由陈其泰继续坚持o 他在5乾嘉考据学风的形成及其文化意义6一文中分析了朴学盛行的学术背景和社会条件o 认为/从学术文化发展的渊源说o 乾嘉时期考证学的特殊繁荣有它的远因和近因∀0 宋代王应麟的5困学纪闻6!司马光的5通鉴考异6!欧阳修!朱熹的辨伪之作等o即证明当时已开始出现考证的风气o 这是乾嘉朴学兴起的远因~清初顾炎武等人的重视o 则是朴学兴盛的近因∀而康熙以后的时代o 恰恰提供了这种趋势得以发展的社会条件∀至于清朝统治所起的作用o 从好的方面说o 康熙以后有较长时间社会稳定o 经济发展o 为学术工作提供了物质条件o 从而成长起为数众多的专门学者o 竞相著述∀乾隆时开四库馆o 修5一统志6!5续三通6!5清三通6!5会典6等大的文化举措o 都集合了大批文人参与其事o 对整理文献起到提倡作用~从坏的方面说o 是专制主义淫威的逼迫o 使聪明才智之士堵死了关心现实政治的道路o 只好转向学术考证∀再一个原因是明末以后士大夫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影响o 乾隆年间学者喜谈天文历算形成风气o 戴震!钱大昕等都著有数学方面的著作o 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o 有利于训练和讲求归纳!演绎!推理的逻辑方法∀其五o 其他观点∀路新生在5排拒佛释}乾嘉考据学风形成的一个新视角6一文中开篇就援引钱穆和余英时的观点o 提出乾嘉考据学与宋明理学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o 而这一点却/为我国学术界长期以来所忽略0∀同时又提出}/余氏在考校清代考据学风的形成时o仅仅着力于宋学内部−道问学.与−尊德性.之争的影响o 而对于援佛入儒和儒释之争这一制约清代考据学形成的思想史的−内在理路.问题却未置一词o 这就使余氏的论据显得比较单薄o 而钱氏5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6对这一问题似也忽略未论o这显然是不够全面的0 ∀通过阳明后学援佛入儒之发展及其反动!资治与辟佛~东林学风转轨的内在动力!弃虚蹈实~从清初的仇佛到乾嘉考据学的形成等三个层面的分析o 他认为/清初士大夫社会的仇佛心理o 在学术界蔓延的结果o 便是佛氏连带着喜好玄妙的形而上学思辩学风同时遭到了学术界的摈弃o 而学风愈趋于实证0∀/下逮于乾嘉年间o 一般考据学家排斥佛氏的立场遂沿清初余波而起∀如洪亮吉!武亿!朱笥河!洪榜!阮元皆辟佛氏0∀而他对这种排佛之风显然是持批评态度的o 他说}/看乾嘉时期的考据论文o 枯涩干瘪o 既无活泼清新之文风o 亦无高屋建瓴!沛然而下之气势o 实与整个学术界缺乏理论思辩之素养大有关系焉d 究其根源o 则是因学术界囿于传统的资治治学观o 铲芟授佛入儒的心性之学所造成的∀0李岚在5乾嘉学派成因再探6 一文中o 力图对乾嘉学派的形成原因作一个全面!系统的考察o 她提出有下面几个因素}一!康乾盛世经济上的繁荣o 为乾嘉学派的形成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二!相对安定的社会o 为乾嘉学派的形成提供了宽松的治学环境~三!清统治者软硬兼施的文化政策o 使乾嘉学派在钦定御纂的世界中逐渐形成~四!学术者k 界l 自身发展的历史传承性与开拓性~五!个人对乾嘉学派形成的推动作用∀此外o 于鹏翔又提出要从民族因素对乾嘉学派的形成进行考察∀b λϖ二!关于乾嘉学派内部分野的争呜乾嘉学派内部派别的划分o历来有吴派!皖派之说o 多数学者都承认此一分野划自国学大x 二十年来乾嘉学派形成原因与学术分野研究综述师章炳麟∀章氏在t|世纪末出版的5虺书#清儒6中说}/其成学著系统者o自乾隆朝始∀一自吴o 一自皖南∀吴始惠栋o 其学好博而尊闻~皖南始戴震o 综形名o 任裁断o 此其所以异也∀0后来章氏将此书修订再版o 在戴震前加上江永之名o 书名改为5检论6∀其后梁启超出版5清代学术概论6和5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6二书o 立足于章炳麟的说法而又加以阐发o 他说}/汉学派中也可以分出两个支派}一曰吴派o 二曰皖派∀吴派以惠定宇k 栋l 为中心o 以信古为标帜o 我们叫他做−纯汉学.~皖派以戴东原k 震l 为中心o 以求是为标帜o 我们叫他做−考证学.∀0b λω自章炳麟!梁启超二人提出吴!皖分野说之后o us 世纪的史学家多沿此说o论述乾嘉学派必谈吴派!皖派∀如侯外庐著5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6o 在其第十章第三节/十八世纪的专门汉学0中说}/专门汉学分为吴皖两派}吴派以吴县惠栋为首∀,,皖派以安徽戴震为首∀0b λξ戴逸在其所著5汉学探析6一文中说道}/到了惠栋时k 雍乾之际l o一切条件才基本具备o 才能构筑起−汉学.的牢固阵地o形成和宋学分庭抗礼的局面∀惠栋和他的友侣!学生都是江南人o 被称为清代汉学中的−吴派.∀与吴派并称的是以戴震为主要代表的皖派∀−吴.和−皖.都是地名o 吴派学者大多是苏南人o 而皖派学者大多是安徽人∀0b λψ其实o 梁启超虽也倡吴派!皖派分野说o 但他并未局限于这两派o 在前引文之后他又说道}/此外尚有扬州一派o领袖人物是焦里堂k 循l o 汪容甫k 中l o 他们研究的范围o 比较广博∀有浙东一派o 领袖人物是全谢山k 祖望l o 章实斋k 学诚l o 他们最大的贡献在史学∀0b λζ到us 世纪xs年代以后o 遂有吴派!皖派!扬州学派之说∀张舜徽于xs 年代末著5清代扬州学记6o 其中谈到}/余尝考论清代学术o以为吴学最专o 徽学最精o 扬州之学最通∀无吴!皖之专精o 则清学不能盛o 无扬州之通学o 则清学不能大∀0吴学宗汉o其失在固o 徽学虽实事求是o 但不及称举大义o 其失在偏∀/扬州诸儒o 承二派以起o 始由专精汇为通学o 中正无弊o 最为近之0∀b λ{柴德赓在其5史学丛考6中也说到}/乾隆时经学流派o吴!皖两派之外o 还有扬州一派o 扬州派以王念孙为首o 汪中等和之o 各人有各人的成就∀0b λ|us 世纪{s 年代以来o学术界对乾嘉学派的研究日趋展开并逐渐深入o 对吴派!皖派分野说又提出了不同看法∀其一o 经!史分野说∀邓瑞在5试论乾嘉考据6一文中提出}/从治学内容方面来看o乾嘉考据可分为−治经.和−治史.两大类o 各类又可分为若干学派∀0b λ}他将以考据方法研究经学的分为}t 1苏南学派}以治5尚书6和5春秋6为主要成就o 包括惠周惕!惠士奇!惠栋祖孙三代o 惠栋弟子余萧客!沈彤!还有王鸣盛o 同时他把治今文经学的常州学者庄存与!刘逢禄!宋翔凤也纳入进来o 还包括了顾栋高和张惠言∀u 1徽州学派}以治小学为主要成就o 始于江永o 后传其学的有戴震!胡渭o 戴震的弟子段玉裁及段的弟子陈奂!江沅o 还包括程瑶田∀v 1苏北学派}以研究小学及5左传6等经书为其主要成就o 人物有王念孙!王引之父子o 江苏仪征刘文淇!刘毓崧!刘寿曾祖孙三代o 宝应的刘台拱!宝楠!崧云以及阳湖孙星衍∀w 1晋学派}主要是以治5尚书6为主的阎若璩∀x 1浙学派}主要是以治5周礼6为主的孙诒让∀y 1鲁学派}有张尔歧以及桂馥∀以考据法研究史学的被分为三派}以阳湖赵翼为代表的治学考据均以正史为依据的学派~以大名崔述为代表的疑古辨伪派~以嘉定钱大昕和王鸣盛为代表的博学派∀其二o 吴派!皖派!扬州学派三派说∀戴逸继5汉学探析6之后o 又将乾嘉学派分成了三派o 他说}乾嘉汉学继吴!皖两派之后o /再下去是扬派o即扬州学派o 阮元!焦循!王念孙和王引之父y ussv 年第u 期中国史研究动态子等一大批人o 到了这批人手里o 汉学发展到顶峰o 并转向衰落o 他们的成就是非常大的0b λ∼∀这是他比吴!皖两分说的不同变化o 但未作进一步的展开论述∀在{s 年代末|s 年代初明确提出吴!皖两派之后还有一个扬州学派观点的是王俊义∀他在5青海社会科学6t|{|年第v 期发表了5论乾嘉/扬州学派06o 在5中国人民大学学报6t||s 年第t 期发表了5论乾嘉扬州学派的特色6o这两篇文章着重强调要从群体上研究扬州学派o 认为扬州学派是一个客观存在o 它以扬州地域为活动范围o 代表人物有王念孙!汪中!焦循!阮元!王引之等∀作为乾嘉学派的一个分支o 它继承和发展了惠栋!戴震的考据之学o 反映了乾嘉汉学由兴盛走向衰落之际的时代特征o 其学术特点是}将汉学推向高峰并取得总结成就~突破了传注重围o 开拓了研究领域o 使学术研究逐渐具有近代气息~反对汉学的墨守门户之见o 具有发展变化思想和求实批判精神∀在t||v 年出版的5清代学术与文化6中o除了论述吴派!皖派之外o 王俊义还辟出专门章节论述乾嘉扬州学派o 其结论认为/从乾嘉汉学分化出来的扬州学派o 一方面继承发展了乾嘉汉学~另一方面又指出了汉学的局限和弊端o ,,实际上成为清代学术思想演变过程中从乾嘉汉学演变到龚!魏经世思潮的中间环节∀这就是乾嘉扬州学派在清代学术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0b µυ∀王俊义是乾嘉扬州学派存在的最强有力主张者∀其三o 惠栋!戴震!钱大昕三派说∀漆永祥在其专著5乾嘉考据学研究6第四章o 专门论述/乾嘉考据学派别0o他分析了前述诸家分派说的局限o 认为}第一o 吴!皖k 或加上浙东!扬州l 之分o 不能反映师承渊源关系是判别学术派别的重要标志之一∀他指出o 学者对某一大师或亲属o 或私淑o 或受其影响而近其学o 方可归入一派o 而皖与扬州之分o 实为同一师承而强分为二o 自乱其法~第二o 各家分派不能准确反映学派特点∀他指出o 学派划分最主要的依据不在师承!地域或其他标识o 应以学派特色为主要划分标准o 而钱大昕在治学特点上明显不同于惠!戴而自成一派~第三o 吴皖两分及其他诸说o 都忽略了当时北方的考据学家o 故诸家之分o 尚有阙失~第四o 以地名学并不为错o 名称只是学派之代称o 故吴!皖之名下虽并不皆吴!皖之人也无可厚非o 但不能过于强调地域特色对划分学派的作用∀从上述认识出发o 他在认可惠!戴之分的前提下o 将钱大昕从吴派析出独为一派o 将乾嘉考据学家分为惠!戴!钱三派∀他的理由是}其一o 将考据学家限制在/正统派0范围之内∀浙东学派如章学诚o 今文学派如庄存与!刘逢禄!龚自珍o 辨伪学派如崔述o 桐城派如方苞!姚鼐等因其学术宗旨与考据学派迥异o 故排除在外∀其二o 学派划分以学术特点为主o 参考师承!地域等因素o 并考虑到将当时北方学者各归其所近之派∀其三o 扬派归入戴派o 扬州学者的通学是对戴派的发展而非异帜∀其四o 从惠派中析出钱大昕一派o 因其学既不同惠o 也不同戴o 而自为一派之首∀b µϖ到目前为止o 这是学术界对乾嘉学派内部分野的最新划分方法∀其四o 否定乾嘉学派内部分野说∀这一观点以陈祖武!暴鸿昌和鲍国顺先生b µω为主要代表∀当5清代全史6第六卷于t||t 年出版时o 陈祖武已经在该书第六章第一节三/乾嘉学派分野0中说到}吴皖分野之说o 虽然注意到惠!戴为学的差异o 但却忽略了其间的根本共性o 未必符合历史实际o 而且/无形中掩盖了学术演进的历史轨迹0b µξ∀他认为惠栋!戴震之学不仅不是对立的学派o 而且由惠学到戴学o 实为乾嘉学派从形成到鼎盛的一个缩影∀t||u 年o 陈祖武又在5贵州社会科学6第z 期发表5乾嘉学派吴皖分野说商榷6一文o 分为/关于惠学和戴学0o /吴皖分野不足以赅括乾嘉学术0o /焦循与乾嘉学派的衰微0三个部分o系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z 二十年来乾嘉学派形成原因与学术分野研究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乾嘉考据学成因11级图专二班徐清致学号2011302480065 考据又称考证、考正、考核、考信、考订、考鉴等,其初义是指对人或事物进行稽考据以取信。

[1]考据学则是一种治学方法,又称汉学、朴学或考证学,其主要的工作是运用一定的方法或者手段,比如归纳法、矛盾律等,对传统古文献进行考据,包括对传世古文献的整理、考订与研究,对文献记载中有阙漏讹误者加以考订补正,或者对各种不同文献中对同一名物制度的不同解释进行厘清,去伪存真,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其学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名物典制、天算、金石、地理、职官、避讳、乐律等学科门类。

而乾嘉时期,是中国封建统治繁荣鼎盛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逐渐走向衰亡的阶段。

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清代是中国学术的黄金时期,各种思想、学说汇集于此,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

清代的学术史经历了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的积淀,终于集大成。

有人说,清是中国学术的延续期[2]。

不仅如此,,清代学术还是由传统学术逐渐向现代学术的转型期。

而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凭借其独特的时代优势, 在清代学术史乃至中国学术史上充当着一位起承转合的摆渡者,研究者将它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以及宋明理学相并立,是研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

近代以来的学者如梁启超更将其视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对乾嘉考据学的理论和成就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梁启超曰:“乾隆、嘉庆两朝,汉学思想正达于最高潮,学术界全部几乎都被他占领。

”[3]那么,考据学为何在乾嘉时期成为时代主流学术思潮?又为何凌驾于其他学术之上呢?就笔者视野所及,目前涉及到乾嘉考据学形成原因的专著主要有清代皮锡瑞的《经学历史》,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国学概论》,林庆彰《明代考据学研究》,余英时《历史与思想》,漆永祥《乾嘉考据学研究》,王俊义,黄爱平《清代学术与文化》,张国刚,乔治忠《中国学术史》,杨东莼《中国学术史讲话》,关长龙《中国学术史述论》,任嘉禾《考据学新探》等。

而20年来专门探讨此问题的论文更是数不胜数。

本文就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原因在以上著述的基础上作一粗浅的梳理和分析,并结合自己的观点加以评述。

一、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历史基础考据学的产生、发展源远流长。

其间形成了训诂之学与义理之学两种风格迥异的学术传统。

考据作为一种治学方法,在先秦孔子时代时期就已经出现,最初指对人或事进行稽考以取信,如《礼记·学记》说:“中年考校”;后引申为对书籍的考订,《论语·八佾篇》云:“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证也。

商礼吾能言之,宋不足证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证之矣。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以六经为经典的儒家学术逐渐成为学术主流。

但因为时代久远,传抄有误,且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厄难,经籍或篇章亡佚,或字句脱谬,或真伪可疑,或典制不明。

因此,为准确理解经典、发掘圣人微言与大义,考订之学遂发展起来。

《史记·伯夷列传》云:“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

”但考订之学发展至东汉后期,却陷入烦琐。

在此背景之下,东汉末年,经学开始向注重“义理”阐发的路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经学也逐渐形成了“南学”、“北学”之争。

南学尚说理,北学主义疏。

儒学内部宗派林立,各承师说,互诘不休,经学研究出现一派混乱局面。

隋唐建立以后,为整顿混乱的经学,由朝廷出面撰修、颁布统一经义的经书。

由唐入宋,三教由相争而趋会通,遂有理学之形成。

宋明理学,注重对经典思想内容的阐说,形成以“理”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体系,在治学方法上则强调“体悟”。

理学家也并不完全否认考订之学,如朱熹就非常重视文献考据。

但自南宋末年起,理学成为官方学说,说“理”、论“性”、谈“心”成为儒学的主流。

明中叶以降,以王阳明为代表的王学承、陆九渊心学而起,以“致良知”为目的,强调个人道德体悟,否定学习前人注疏之学以及各种知识的重要性。

王学末流更是将这种不重视知识的思维发展到极端,导致明朝后期士子空谈心性,将六经束之高阁的局面。

面对理学的泛滥,许多有见识的学者纷纷开始指责理学的空疏。

在此情形之下,考据方法又开始受到重视,杨慎、焦竑、胡应麟等有不少考据学著述。

学问,以寄其守先待后之想。

”[6]在该书中,钱穆接着写道:“绝口不言心性……有顾亭林……然其后乃成乾、嘉学风,专走考证一路,则真不谈心性矣。

学风之转移,以渐而至,率如此。

”[6]认为清代学术自“乾、嘉以后,走入亭林‘经学即理学’一路。

”那么,顾炎武对乾嘉考据学的影响何在呢?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认为,顾炎武的影响主要在三个方面:一在开学风,二曰开治学方法,三曰开学术门类。

顾炎武所开之学术风气,即是所谓“经世致用”的学风,所用的方法则是考据的方法,所开的学术门类即包括后来考据学中的许多门类。

该书中多次讲到顾炎武每到一地,则务必打探该处的山川形势之要,他的目的就是想“用来做新政治建设的准备”。

结果“学界空气一变,二三百年间跟着他所带的路走去。

”有的学者沿袭这种思路,干脆把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原因从顾炎武往上追溯到明代考据学。

认为乾嘉考据学是明代考据学的延续与发展,把清代考据学从清初顾炎武上溯至明代考据学。

”更有甚者,则一直上溯到宋代、汉代一直到孔子。

这种追溯实际上没有多大的意义。

不可否认,前代的考据学确实是乾嘉考据学的源头,但是如果我们把乾嘉考据学放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中来考察,则上述的追溯根本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相反还会使问题越来越复杂。

2、认为是由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字狱的高压统治政策导致的。

清代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大兴“文字狱”,使得文人对政治望而却步,只有一头钻进古代典籍中去追寻先贤的足迹,与先贤交谈。

持这种观点者往往引用龚自珍的诗文“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作为论据。

钱穆在《国学概论》中以康雍乾三朝之庄氏史案、南山集案、查嗣庭、吕留良、胡中藻、王锡侯、徐述夔等案为证据,认为:异族猜忌,文字之狱屡兴……于是诸儒结舌,乃不敢治近史,性理之学又不可振,然后学人之心思气力,乃一迸于穷经考礼之途,而乾、嘉以下所谓“汉学”者以兴。

[6]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其后文字狱频兴,学者渐惴惴不自保,凡学术之触时讳者,不敢相讲习。

然英拔之士,其聪明才力,终不能无所用也。

诠释故训,究索名物,真所谓“于世无患,与人无争”,学者可以自藏焉。

[5]他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又写道:雍乾学者专务注释古典,也许是被这种环境所构成。

考证古典之学,半由“文网太密”所逼成。

对这种观点,漆永祥在《乾嘉考据学研究》中通过归纳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从文字狱发生的次数、地域、案犯的文化程度、原因及案犯的社会地位来看,文字狱与乾嘉考据学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

他认为,乾嘉考据学之形成更多的是当时学者心态、师承、家法方面的原因,文字狱高压政策并不能左右知识分子尤其是具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的学术路向。

陈寅恪早就说过:……何以三百年间史学不振如是?是必别有其故,未可悉由人主摧毁压抑之所致也。

[7]由此可见,文字狱高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乾嘉考据学的形成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决不是其主要成因。

3、认为是康雍乾时期实施右文政策的结果。

持这种观点者有清代的皮锡瑞及梁启超。

前者在《经学历史》中写道:经学自两汉后,越千余年,至国朝而复盛。

两汉经学所以盛者,由其上能尊崇经学、稽古右文故也。

国朝稽古右文,超轶前代。

[8]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说:“……第二期的高压和第三期的怀柔,都对于当时学风很有影响……一面社会日趋安宁,人人都有安心求学的余裕,又有康熙帝这种右文之主极力提倡,所以这个时候的学术界,虽没有前次之波澜壮阔,然而日趋于健实有条理。

”这种右文政策包括开明史馆、修四库等大型学术工程。

这些工程均需要浩大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且从方法上必然要求具备扎实的考据功夫,这可以说是乾嘉考据学如日中天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从经济文化的角度考察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原因。

1、认为是由经济的发展繁荣导致刻书业非常兴盛从而造成传统文献异常庞杂,由此产生了许多问题,比如语言文字殊异、版本互异、义理乖谬,这就要求必须对传统文献进行整理、考订,考据学时代的来临已成必然趋势。

从历史记载来看,清代从入主中原到1683 年收复台湾,中间经历近半个世纪的动荡,其政权并不稳定,5但此后却获得了三四十年相对安定的时期,社会经济逐步繁荣,传统的手工业也逐渐复苏,刻书业也重新获得了发展,尤其是右文政策的施行,更促进了书籍的大量刻板、印刷、出版。

这种情况固然有利于文化的积极传播,但是另一方面却产生了相应的消极影响。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中国积数千年文明,其古籍实有研究之大价值,如金之蕴于矿者至丰也。

而又非研究之后,加以整理,则不能享其用……故研究法一开,学者既感其有味,又感其必要,遂靡然向风焉。

”一矿之中,必定杂质纷呈,金子反而很少,故需要进行一番整理打磨的功夫。

比如就文字音韵来说,皮锡瑞就认为:“古人之语言文字与今之语言文字异;汉儒去古未远,且多齐、鲁间人,其说经有长言、短言之分,读为、读若之例。

唐人已不甚讲,宋以后更不辨。

”这种情况使得后人解经犹如瞎子行路,不辨东西。

漆永祥也特别提到,自宋代发明雕版印刷以来,中经元明两代,许多商人为了牟利,私刻、滥刻书籍的现象层出不穷,这就导致了中国传统文献一方面在数量上猛增,另一方面在质量上却反而下降了。

如果不经过一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功夫,恐怕今日已无法读懂古书。

所以钱穆对清儒的考据学之功称赞有加,他说:“盖自有清儒之训诂考核,而后古书可读,诚为不可埋没之功。

其学风之朴诚笃实,亦自足为后人所慕仰。

”由此可见,乾嘉考据学的出现乃是由中国传统学术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是其根本的原因之一。

2、认为受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的影响。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伴随着西方传教士的东来,中国固有的文化体系开始直接与西方文化遭遇,并由此揭开了中西文化碰撞、抗斥、融合的过程。

在这一文化接触中,西学对清代文化主体学术形态——乾嘉考据学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但对于西学对乾嘉考据学的影响程度到底如何,近今学者的认识有着很大的差异。

或强调西学对乾嘉考据学影响很大,认为乾嘉考据学在学术方向、范围、方法甚至思想等方面都直接受到西学的影响[9];或认为西学对乾嘉考据学影响不大,甚至认为西学对中学没有什么启发作用[10]。

这两种看法都是片面而有失偏颇的。

由西方传入的天文历法和数学,用以考史,不仅解决了史书中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为人们阅读古籍扫清了障碍,而且受天文历法及数学严密推理方法的影响,使之在考证上更加严密,更具有科学因素。

并且,西学的传入并未影响到以钱大昕为代表的乾嘉考据学者所固有的传统文化品格和治学格调,其核心价值体系依然是“中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