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读人文地理随笔感想
人文地理感悟
人文地理感悟第一篇:人文地理感悟人文地理感悟.txt39人生旅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逆境失意会经常伴随着我们,但人性的光辉往往在不如意中才显示出来,希望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巨大的无形的动力。
40奉献是爱心,勇于付出,你一定会收到意外之外的馈赠。
人文地理感悟一、人地关系的和谐美地理把人地相关性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我们揭示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与自然平等、共生、共存,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关系。
强调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
通过对地理人地相关性的学习,使我们能够理解到人与自然间的正确关系,理解尊重自然,才能和谐共处的理念,从而体味出一种和谐美。
二、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多样美地理以区域环境为研究对象,具有广阔的空间性,上及天,下达地,蓝天、白云、大海、森林、草原、日月星辰、花鸟鱼虫、沙漠、冰川、城市、乡村……山水之间,阴阳相配,冥冥之中刚柔相济。
宇宙的神秘与诡谲,万物的多样与和谐。
面对一幅幅绚丽的世界图景,无不为大自然的和谐美丽而震憾!“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灵性出万象,风骨自高洁”,穷极于山水间,尽享世界的和谐与美丽。
三、地理伦理道德美古人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就含有启蒙的人地关系的合理内涵,而儒家主张“礼乐合一”、“美善相乐”又把“仁”当作审美理想的核心,强调人类社会中人与人间的和谐,含有更多的人伦成分和浓厚的封建、政治色彩,因而缺乏对环境、对生命的广泛关注。
道家主张“游于自然之道”、“返朴归真”、“清静无为”,试图在人与自然间建立起混沌的和谐。
因其处世消极最终被排斥到主流社会之外。
地理学则要求我们在处理好社会关系的同时,还应处理好人与自然的一系列关系,对自然讲伦理道德,特别是要处理好人与其他生命的关系。
因而,在一定的层面上也包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和生命理性。
强调在人与人、人与其他生命之间建立起平等、公平的秩序,因而具有一定的伦理道德美。
有人预言:生态文化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文化,一场群众性的环保运动正在世界各地兴起。
小学生人文地理读后感
小学生人文地理读后感人文地理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意义非常重要,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知识,更是培养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近期我读了一本关于人文地理的图书,深深感受到了它对我认知世界的帮助和启发。
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了解了地理背后蕴藏的人文特色,也明确了它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现在,我将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与体会。
这本图书通过图文结合,以寓教于乐的方式,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世界各地的人文地理特点。
每一页都呈现出不同国家的景观和文化,让我仿佛亲临其境,感受到异国风情。
通过观察图中的建筑、风俗和地理环境,我对不同文化的差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中国的部分章节中,书中介绍了中国的长城、北京故宫、西湖等著名景点,这些令人着迷的图像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地球上的人文地理多样性是多么宝贵且值得我们去探索。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理解世界的机会。
比如,在非洲的章节中,我了解到非洲的部分地区有丰富多彩的部落文化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而南美洲则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亚马逊雨林和巴西嘉年华等独特文化活动。
通过了解这些有趣的信息,我对地球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此外,人文地理还帮助我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了解地球上各地的环境问题,我意识到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北极地区的章节中,书中介绍了全球变暖对北极冰川的影响,这让我认识到气候变化对整个地球的影响是如此重大。
我们作为小学生,虽然力量微小,但我们也可以从日常生活做起,节约用水用电,减少垃圾产生,为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人文地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门有趣且具有启发性的学科。
通过阅读相关图书,我深入了解到了地球上各地的文化和环境特点,这不仅开阔了我的眼界,也激发了我对于世界的好奇心。
同时,人文地理也教会了我关注环境保护,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为地球的未来负责。
希望在未来的学习中,我能继续深入探索人文地理,为保护地球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化地理学读后感范本
文化地理学读后感范本文化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通过对不同地域文化特征的分析和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在阅读了相关的文化地理学著作后,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类社会的形成和演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文化地理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融合了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索了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通过考察人类社会在不同地方的特定表现形式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文化地理学揭示了地理环境对于人类文化的塑造和影响。
例如,作者在著作中提到了人类聚居地的选择和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土地利用和环境管理对社会结构和文化实践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我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人类文化是地理环境和社会实践共同塑造的产物。
另外,文化地理学还关注了地理空间和社会身份的关系,研究了人类社会的地方认同和地方性。
地方认同是指个人对于地理空间的情感和归属感,而地方性则是指特定地方的文化特征和社会习俗。
通过对地方认同和地方性的研究,文化地理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多元性和多样性,以及地方文化和个人身份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作者通过对不同地方的社群和社会实践的研究,指出了地方文化对于个人身份认同和社会互动的影响。
这些研究启发了我对于地方和社会身份的理解,以及人类社会多样性的重要性。
此外,文化地理学还关注了地方文化的流动和转变,研究了全球化和地方化的关系。
全球化是指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全球范围内的日益相互联系和互动,而地方化则是指地方文化的保护和重建。
通过对全球化和地方化的研究,文化地理学揭示了地方文化与全球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地方文化的权力和抵抗。
例如,作者在著作中提到了全球文化对于地方文化的影响和改变,以及地方社群对于全球化的回应和适应。
通过这些研究,我认识到地方文化的流动和转变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时地方文化也有着自身的价值和重要性。
这些研究启发了我对于全球化与地方文化之间的平衡和交流的思考。
人文地理学问题读后感
人文地理学问题读后感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涉及到人类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与地理环境的交互作用。
阅读完相关的人文地理学书籍或文章后,我对人文地理学产生了一
些感想。
首先,人文地理学让我意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
联系。
人类的行为、观念和价值观往往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
人类的活动也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这种相互作用使得人文地理
学成为了一个综合性学科,涉及到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其次,人文地理学还让我对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类文化和社会
形态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
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们往往会形成不同
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而这些差异往往可以通过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得以解释和理解。
另外,人文地理学也让我对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有了更深刻的
认识。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地区的联系和相互依存程度加深,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思考全球化背景下的文
化多样性、社会发展和环境可持续性等重要问题的视角和方法。
总的来说,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让我对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使我对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满足你的要求。
新订人文地理随笔(三联精选)
目录分析
新订版序言
推荐语
作者介绍
这是《新订人文地理随笔(三联精选)》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这是《新订人文地理随笔(三联精选)》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一本小书,在实体书店读到,作者的介绍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是另类的历史读物,也是新颖的地理读物。 很专业也很有启发,除了涉及长城和教员讲地理的部分内容。 后面讲西方地理学观点,读起来比较拗口,有点像外文翻译过来的。 对一个理科生来说,人文听着不难,但任何一个与学术沾边的词汇,你真的完全闹不明白。 上古到近代,人与地理环境的结合,涉及神话传说,宗教思想,政治思想,历史故事,民间风俗等等思想文 化。
新订人文地理随笔(三联精选)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发展
时代
三联
军事
地理学
现象
文明Leabharlann 人文地 理地理历史
地理
人文
随笔
中国
起源
城市
历史
环境
文化
内容摘要
历史学家们从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揭示出许多历史发展的机缘,而从历史地理学的观察角度,则强调 历史发展还须有一个地理机会。所谓地理机会,意思是具体的历史发展从不是在空中抽象地完成,而必当在一处 或几处关键的地理部位上首先获得条件,最早发生,然后还是在地理上,渐渐扩大,最后完成。将山川大地的景 观看作“文章”,是中国地理文化的一大传统,本书以文化地理现象入手,带领读者打开“地理思维”,体验将 历史、天文、军事、社会现象、知人察事等与地理相连的乐趣。
地理人文课程心得体会(2篇)
第1篇一、引言作为一名热爱地理的学生,我对地理人文课程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地理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感受到了地理人文的魅力。
以下是我对地理人文课程的心得体会。
二、地理人文课程的学习内容1. 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圈层结构、气候、地貌、水文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人文地理: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分布、发展、变迁以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包括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文化、宗教等方面。
3. 区域地理:以我国及世界各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各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区域发展问题。
4. 现代地理信息技术:介绍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研究和地理教育中的应用。
三、地理人文课程的学习体会1. 增强了对地理知识的兴趣通过地理人文课程的学习,我对地理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课堂上,老师生动有趣地讲解地理知识,使我感受到了地理学科的无限魅力。
同时,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提升了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地理人文课程的学习使我具备了较强的地理思维能力。
在分析地理问题时,我能够从多个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此外,地理人文课程还培养了我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拓宽了视野,了解了世界地理人文课程让我了解了世界各地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区域发展问题。
通过学习,我对世界各国的文化、宗教、风俗习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拓宽了我的视野。
4. 增强了环保意识地理人文课程使我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环保活动中,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5. 培养了地理实践能力地理人文课程注重实践,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活动,使我学会了如何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种实践能力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人文地理随笔怎么写
人文地理随笔怎么写人文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下面是随笔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人文地理随笔怎么写”,欢迎赏阅。
人文地理随笔怎么写:【第一篇】:人文地理的独特魅力——读《人文地理随笔》有感唐晓峰教授,原在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在北京大学地理系攻读研究生。
此后不久,教授又去了美国希拉丘兹读博士学位。
他在美国九年,潜心研读人文地理学的各家之谈,并拜访诸多名家学者。
回国后,唐教授在北京大学授课并从事人文地理方面的研究。
唐教授幼年成长于北京老胡同之中,身上具有浓厚的北京文化气息,后来又远赴美国深造。
学业方面的中西基础结合北京的历史环境,唐教授写出了《人文地理随笔》。
作者唐晓峰教授在书中以简洁生动的描写法,陈述并且议论地理学中一系列现代人文地理的观念,从中品评各类人文行为和历史现象,同时又夹杂唐教授自身的想法,娓娓道来,好似一个悠远而有趣的故事。
书中大量有历史价值的图片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地理学中蕴涵着的深厚的人文内容,让读者深刻、直观地体会到人文地理的独特魅力,实属佳作。
当我拿起老师极力推荐的《人文地理随笔》时,看着那些那些历史、地理专业术语和历史图片,有些为难,有些看不懂。
我的内心极其不情愿阅读这本书,认为这种类型的书籍必定是极其枯燥乏味的。
但后来转念想想,这本书在各大网站畅销多年必定是有道理的,老师的强力推荐一定也很有道理。
再捧起书时我就强迫自己由浅入深,细细品读这本书籍。
慢慢地我读懂了。
原来,人文地理,离我们很近,却总是被人忽视。
翻阅着本书,可以带我们走进一个时空的轨道,引发我们的畅想。
书中唐晓峰教授以小散文的形式来展现人文地理的魅力,将人文地理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绝不会让人觉得烦躁无味。
我就是一个富有求知欲的学生,听着他从内心深处流淌出的肺腑之言,看着他为我开启了一扇重新看世界的窗,那些经典的事例那些睿智的语言那些寓意深刻的小故事,还有那些古色古香的图画,都在给我以启迪以思考。
我深刻领悟到了人文地理学的独特魅力。
中国文化地理学习心得范文
中国文化地理学习心得范文中国文化地理学习心得篇一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那么。
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
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修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兴旺。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那么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
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那么,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
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做人要懂得感恩。
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那么孝》感恩之心表达在一个孝字上,父母照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根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经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觉得很烦;有时对父母的牢骚,不能很好的给予劝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对父母的关心太少了。
人文地理随笔读书心得体会
人文地理随笔读书心得体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旅行和读书的时候。
作为一名爱好读书的人,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学习了历史和文化知识,也领略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文地理特征。
在这篇文章里,我想分享一些我从读书中得到的人文地理的体验和感悟。
首先,我想谈谈阅读旅行类书籍的体会。
阅读这些书籍,能够让我们了解到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以及对当地风土人情有更清晰的认识。
例如,阅读《乡村中国》这本书,作者深入四川农村,描绘了当地人的生活状态和乡土文化,让我深深地感到了中国乡村地区的与众不同和那份淳朴的人情味。
其次,我感受到阅读文学作品对人文地理认识的影响。
文学作品是传达民间风情和人文趣味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文学作品,我感受到了人文地理的变化和文化的不同。
一个好的作家,能够通过作品展现出一个地区的文化、习俗和人物性格,让读者很容易地进入这个地方,与文化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产生共鸣。
例如,在读完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之后,我不仅深刻地了解到了日本的现代文化和社会关系,也体验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间产生的不同情感。
最后,我还想说一下阅读历史书籍的体会。
古代文明遗留在当地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址,是学习人文地理不可或缺的资源。
通过了解历史背景和过去的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掌握区域文化和历史变迁。
例如,在看完《帝国的异教徒:大马士革的旅程》之后,我对古代叙利亚地区历史文化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在理解当地人遭受战争和地震之后的精神状态。
总体而言,阅读是非常好的学习人文地理的手段。
通过阅读旅游、文学、历史等相关书籍,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增加了对区域文化的感知,还培养了对自我和不同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因此,我建议每一个对人文地理感兴趣的人都应该阅读相关书籍,探索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环境。
中国地理心得体会(热门16篇)
中国地理心得体会(热门1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地理心得体会(热门16篇)通过写下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经验,提高自我认知和思考能力。
新疆人文地理读后感
新疆人文地理读后感在这本书中,我学到许多新疆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知识。
其实以前对新疆并不熟悉,但是通过阅读《新疆人文地理》这本书使我走进了一个美丽神奇而又独特迷人的世界,增长了见识,感受到新疆无穷的魅力。
作为新疆人民的子女,更加体会到做为新疆人的自豪与骄傲!当我翻开第一页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有关地形地貌方面的内容:从北边起,依次介绍了天山南北两侧气候及水源分布状况;青海省的主要河流及河谷地带的土壤、植被状况,可谓内容丰富、涉猎广泛,让我领略到新疆真正地大物博和五彩缤纷的自然景观;如果说上述所列都只能算作普通的话,那么接下来的有关饮食习俗的内容则足以令我叹服。
新疆位于祖国西北边陲,气候干燥少雨,土地比较贫瘠,植被稀疏,生活环境恶劣。
由此也决定了该地区居民膳食结构的不同寻常—粗粮占绝大部分,肉类、蔬菜类却十分缺乏。
久而久之,造成该地区居民消化功能欠佳,肠胃病发率高,身材偏矮小。
与我们这些出生于江南鱼米之乡的“温室花朵”相比,他们每日三餐吃的简直就像野外采摘的一样,而且他们还用各种香料调味炒制肉类或羊肉,别具一番风味……看完这段描写,我心里默默地想着:原来新疆也不全都是沙漠戈壁啊!想必随着时间推移,我们这些“温室花朵”的命运将和他们一样—遭受饥饿与寒冷。
不仅是新疆,我国大部分地区居民都经历过饥荒岁月。
虽然如今的生活条件已大为改善,粮食供应充裕,衣食住行也越来越讲究品质,但仍需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现代社会给予人们极大的便利,但它始终属于社会,一旦脱离人群独处,则不堪设想,因此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学会与人沟通,多点人情味儿。
同时,健康向上的积极乐观的心态非常重要。
在这些方面,近几年来我的思想认识也提升了不少呢。
有的读者看了之后觉得很简单,没什么深奥的。
但是,通过仔细阅读你才会发现,里面包含了许多科学道理。
总之,书中好多地方值得去探索,去追求,去尝试。
假期里我一口气把这本书看完了,使我获益匪浅。
人文地理学 读后心得
读《人文地理学》有感地理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也是一门研究人地关系的学说。
而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研究正由分离走向相互结合,深入研究人文地理学,深入研究国家建设和解决社会问题,为社会发展和政策决策起到愈益显著地作用。
认真地读了一遍《人文地理学》这本书,再加上夏老师的讲解,使我对这本书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我主要讲讲我对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这一章的认识以及读过之后的感受。
一直以来,我就对世界各地各种不同的语言种类而着迷,更何况,在我们中国,就有着不同的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
从空间上来看,语言的传播是由迁移扩散和扩展扩散造成的。
总的来说,语言传播的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为人口的迁移和流动。
在其他媒体发明以前,人是语言的唯一载体。
而当出现其他媒体以后,人和媒体均成为语言传播的载体。
在前一种扩散中,人员虽然没有发生显著位移,但语言借助其他媒体,如广播、电视等传播到其他地区。
影响人员空间流动以及媒体传播语言信息的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社会因素,都会对语言传播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首先是自然因素的影响。
自然因素主要是通过影响人口的迁移流动来对语言扩散施加影响的,表现为在自然地理条件良好、通达性强的地理区域语言传播状况好,而在自然条件差、通达性弱的地理区域语言扩散传播状况差。
打一个比方,我们湖南地区虽然属于湘方言的覆盖区域,但在湘方言内部却零碎地分布着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地方方言,有“十里不同音”的说法。
从自然因素的角度去考虑,这是由于我们湖南地区属于丘陵地带,崎岖的地形阻碍了语言的传播。
而与之相反,在四川盆地地区地形平坦广阔,利于语言的传播与发展,所以方言的内部差异较小。
读人文地理随笔感想
读人文地理随笔感想读人文地理随笔感想【一】《人文地理随笔》读书笔记《人文地理随笔》以简明流畅、情趣盎然的笔法,陈述议论地理学中有关空间观察、景观解读、环境感知等一系列现代人文地理的观念,从中品评各类人文行为和历史现象。
《人文地理随笔》读了第一遍之后,脑海里面充满关于地理这门学问,作者唐晓峰的理解是广义的。
再次拿起随笔读第二遍的感受相较于当初,会有一些全。
还是那个地,人已经变得后现代了。
在阅读《地理学与地理学家》过程中,了解到1945年以来英美人文地理学界的关于人文地理学学科性质的。
关于地理这门学问,作者唐晓峰的理解是广义的。
地理知识不仅仅是硬的知识,还有观念、思想、理论。
吸收不同领域、理念、社群与文化中对于地理现象的不同感觉与认知,展示人类在对待自然、空间、地方、景观等地理现象上,从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用途,就社会而言,地理放之其中可以使政治操作、军事部署、文化展现、历史反思;就个人而言,又可以是情感世界、人生体验。
在中国的地理文化中,有小识和大识之分。
所谓“小识”多是中国文人的游记抒情,它是软的,由于文人的见闻而情景交融抒发个人情怀。
“大识”则多指体国经野,天时地利这类政治韬略,它是硬的,多是硬道理。
读人文地理随笔感想【二】:《人文地理随笔》相关在詹姆斯与马丁的《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学思想史》中,地理学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古典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
在古典时期中关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地理学,许多古希腊的哲学家地理学家提出了一些反应那个时代的地理思想。
古典时期的“地”和我们今天的“地”一样吗?任何思想意识形态都是特定时空的产物,换言之,我们的世界观方法论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人类的进化史也是人类不断认识自我,认识生存环境的过程。
生产力的有限性导致古典时期的地理视野受到约束,尽管有各种直接间接经验还拓宽西方人的地理视野,那时候的“地”恐怕和21世纪的今天是不同的。
从古典时期的世界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古典时期的地理划分,世界视野。
人文地理相关书籍读后感
人文地理相关书籍读后感
《人文地理学》读后感
在阅读《人文地理学》这本书后,我对人文地理学这一学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和认识。
通过作者的精心撰写和详细阐述,我逐渐理解到人文地理学是一门涵盖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这本书不仅介绍了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还对其研究方法和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解释。
通过本书,我认识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畴非常广泛,涉及人类活动、城市发展、文化地理、经济地理等多个领域。
通过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观察和分析,人文地理学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解释。
它帮助我们了解人类如何适应和改变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阅读中,我特别受益于本书对城市发展和文化地理的深入探讨。
通过对城市
发展的研究,我了解到城市是人类活动集中体现的地方,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文化地理则帮助我认识到地理环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塑造因素,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和特点与地理条件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这本书对于我理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有着极大的帮助。
通过深入阅读和思考,我逐渐认识到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价值和重要性。
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更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通过阅读《人文地理学》,我对人文地理学的概念和理论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在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方面都相当详细,是一本十分具有价值的人文地理学入门读物。
我相信,在将来的学习和研究中,这本书会成为我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读人文地理学随笔有感
读《人文地理学随笔》有感在上周的《人文地理学方法论》课堂上我印象最最深刻的不是人文地理学这门课程已经或者将会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恰恰相反,我们的代课老师刘老师却让我觉得仿佛有一层又一层的面纱需要我去了解,去深挖。
刘老师很恬淡很静谧很自然,又感性又理性,不知道我有点说不太清楚了,总之,她启蒙我们真正地爱上人文地理这门学科,从兴趣入手为我们引导了很多例子,推荐了很多书目,介绍了一个视频,打开了我对人文地的一扇新的窗户,或许,这门学科不是之前想象的那样。
我开始阅读这本随笔时,因为书名的原因总觉得这或许会是作者唐晓峰自己的地理感触,跟以往那些抒情散文或许区别不大,又或者这是作者无病呻吟故意卖弄才华,心中浮想联翩,不过总归要与作者的真正心理世界见面交流。
以一种好奇又随意的态度,我开始第一次阅读这本《人文地理学随笔》。
我注意到作者有前言,我这个人比较喜欢先看看前言后续之类的全书简介,所以在读到作者对于自己这本读物的自我定位与评价时,我似乎开始明白了这本书到底在讲述什么,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他的人文地理学思想等等。
作者唐晓峰没有就某个人文地理概念做具体的阐述,没有用晦涩深奥的语言解释某个人文地理现象,他站在人文地理的角度,又站在历史地理的角度,又站在客观局外的角度,对一些现象进行阐述。
诚如作者所言,上篇的随笔内容较短小且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作者深厚的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积淀都能清楚地感受到,以第一篇中国最早的地理记录——几年甲骨文发现100周年为例,甲骨文的研究应该归属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的研究范畴,作者丰富的历史知识,就甲骨文的发现,铭文的内容结合前人的分析研究就甲骨文与人文地理的研究范畴结合起来,中国的地理起源问题由此展开论述。
地名在甲骨文中的出现证明了地理知识的渊源问题。
甲骨卜辞中的异地同名现象,甲骨文中的自然山河名称,更重要的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名称问题,所有这些揭开了中国的地域起源问题,文明起源最早时间问题,甲骨文发现研究代表了中国最早的地理记录,即使是最原始简单的表述,但是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划下了深深地印记。
2024年文化地理学读后感范本
2024年文化地理学读后感范本《2024年文化地理学》这本书让我对地理学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也拓宽了我的视野。
在这本书中,作者结合了地理学和文化学的理论,探讨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以及人类文化如何塑造和改变地理环境。
首先,本书提供了对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的深入理解。
通过对各个地区地理环境的分析和对当地居民文化的研究,作者揭示了地理环境与人类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例如,作者详细描述了沿海地区的渔民如何依赖于海洋资源生活,他们的文化中融入了丰富的海洋元素,包括渔民的信仰、节日和娱乐活动等。
在山区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也受到了地理环境的影响,他们发展出与山地特点相适应的耕作和居住方式。
其次,本书着重强调了人类文化如何塑造和改变地理环境。
通过对历史和现实案例的研究,作者展示了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改造和利用。
例如,大城市的建立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成就之一,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堵车、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
此外,作者还介绍了人类活动如何导致环境变化和生态系统崩溃,进而对人类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研究,我认识到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
本书的另一个亮点是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的比较研究。
通过对世界各地的案例进行比较,作者突出了不同地理环境和文化之间的差异。
例如,作者对寒冷地区和热带地区的居民文化进行了对比,指出了气候和地理环境对这些地区人类文化的影响。
与此同时,作者也展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强调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知识和思考。
首先,我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意识到地理环境不仅仅是生存和生活的场所,更是塑造和定义人类文化的重要因素。
其次,我认识到人类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双向的。
地理环境不仅限制了人类的活动和发展,同时也被人类的行为所改变。
最后,我深刻意识到地理学和文化学的交叉学科性质。
地理学的研究需要借助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而文化学的研究也需要考虑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书籍读后感
地理书籍读后感《读地理书籍有感》最近读了一些地理书籍,真的是收获满满,也有好多感触想和大家分享。
刚读的时候,我感觉地理就像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关于我们这个世界的奥秘。
比如说在看到关于山脉形成的部分,我才知道原来那些雄伟的山脉并不是生来就如此壮观的。
读到这里我感觉大自然就像是一个技艺高超的工匠,经过漫长的岁月,通过板块的运动挤压,一点一点塑造出山脉的轮廓。
这让我想起我去爬山的时候,站在山脚下望着高耸入云的山峰,心中的那种敬畏之情。
当时只是单纯地感叹山很高很雄伟,读完书之后才深刻地理解到这座山背后所蕴含的巨大自然力量。
在阅读有关河流的内容时,特别触动我的是河流对于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很多古老的文明都是沿着河流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像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孕育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河流提供了水源,让人类可以灌溉农田,发展农业。
这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古代,人们总是逐水而居。
我联想到自己家乡的那条小河,虽然没有那些大河如此著名,但它同样滋养着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这片土地上的农田依靠着小河的水也孕育出了一年又一年的丰收。
不过,书中也有一些部分是我一开始不太理解的。
比如气候类型的复杂划分。
那些什么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之类的概念,感觉特别容易混。
我读了好几遍相关的解释,后来我明白了这些不同的气候类型是根据温度、降水、季节变化等多个因素综合判定的。
这也让我懂得,地理学科是一个非常严谨的学科,每一个概念都是在诸多的观察和分析之上总结出来的。
作者想表达的不仅仅是这些地理知识本身,我觉得更是想让读者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我们人类依赖着地球这个巨大的生存环境,地球的每一个地理要素,不管是山脉、河流还是气候,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发展进程。
从古代人们看天吃饭到现代我们对气候的监测和应对灾害的方式,都和地理息息相关。
对了还想说,读这些地理书籍就像开启了一场环球旅行。
虽然我并没有真正到达书中提到的每一个地方,但是我通过文字看到了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看到了南极那片冰天雪地中的企鹅,还看到了亚马逊雨林中丰富多样的生物。
《人文主义地理学》读后感1000字
“段义孚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并不研究客观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现象,而是以人之生存为核心,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把研究重点置于人直接经验的生活世界和环境的社会构建,强调人性、人情、意义、价值和目的,关注人的终极命运,进而发现人类在生态整体中的定位以及人类与环境的本质关系。
”——这是微信读书App在《人文主义地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年版一书的前言,极其简括地概述了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本质要点。
我的疑问是:1、人文主义地理学确实“不研究客观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现象”,但这并非一个足够可以用来类比“人文主义地理学”的说法。
传统地理学除了自然世界,即上述“客观的地形、地貌等”,也会研究人类社会,如城市、村落等。
足够与人文主义地理学构成类比、对照功能的,应该是一种基于方法论以及足够与“人文主义”相抗横的思想资源构成的地理学研究类型?2、“进而发现人类在生态整体中的定位以及人类与环境的本质关系”:反观自然-人类社会的二元对立,以及时常回响于耳畔的“生态”,它们没有人文主义地理学这样,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圆融共在描述得那样恰到好处。
段义孚,当代华裔地理学家,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其人本主义地理学(又译人文主义地理学,对应原英文表达应为humanistgeography)逐渐在地理学界产生影响。
段义孚将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地理环境的丰富关系进行阐释,核心是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他问道:生而为人意味着什么?人何以为人?并从地理学、人地关系角度给予回答。
本书《人文主义地理学》由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20年出版,在此之前,威斯康星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HumanistGeography,副标题为AnIndividual’sSearchforMeaning,乃本书的英文原著。
读《致谢》部分可知,本书动笔于2010年,此时的段义孚已经80岁,段的笔友约翰·佩里的鼓励他写出一本“关于教育的书”,希望“让各地的孩子都能从中受益”。
作文《阅读地理书籍的感受》
阅读地理书籍的感受哎,说起来这地理书啊,我真是又爱又恨!爱它是因为读起来挺有意思的,恨它是因为……太!厚!了!我最近读的是本讲世界地形的,厚得像字典,我抱在怀里都感觉自己能当个小型人肉书架了。
起初啊,我翻开它纯粹是闲的。
那天朋友约我去爬山,结果她临时有事,放我鸽子了!我一个人站在山脚下,看着那蜿蜒的山路,脑子里就蹦出来一个想法:这山怎么长的这么高啊?这山路又是怎么修出来的啊?然后我就想,是不是应该了解一下地质啥的,才能更好的欣赏这大自然?于是乎,我就买来这本“巨无霸”地理书了。
刚开始读,我还挺兴奋的,因为书里好多图,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看得我眼花缭乱的。
你知道那种感觉吗?就像玩拼图,但拼图是整个地球!尤其是板块构造那块,讲到大陆漂移,简直太神奇了!我一边看一边脑补,就好像看到了几亿年前的大陆,慢慢地,一点点地,像巨大的拼图块儿一样移动,碰撞啊,分离啊,啧啧啧,想想都觉得刺激!但好景不长,书越往后看越深奥。
那各种专业术语啊,看得我头都大了!什么“背斜”、“向斜”、“断层”,我对着图看了半天,愣是没搞清它们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就好像,你认识很多英文单词,但组合在一起就完全看不懂一样。
不过,我记得书里有个例子,讲的是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它用了一个具体的小村庄的例子来说明,那个村庄以前绿树成荫,河流清澈,后来因为过度放牧和开垦,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村庄变成了荒漠,河水也干涸了…… 读到这儿,我当时就有点难受,脑子里浮现出那个村庄逐渐荒芜的画面:曾经生机勃勃的土地,现在寸草不生,曾经清澈的河流,现在只剩下干裂的河床。
书里还配了一张照片,那个黄土高原的照片,像一张巨大的,土黄色皱巴巴的脸,看着特别让人心酸。
那天晚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脑子里全是那个村庄,还有书上那些枯燥却真实的数字和图表。
我突然想起我之前爬山时候看到的那些光秃秃的山坡,想到水土流失的严重性。
那种感受,跟用文字表达的完全不一样,之前读那些文字只是理解,但是看到实景,再读那些细节,那种震撼是不一样的。
人文地球课程的心得体会(2篇)
第1篇在经历了为期一个学期的《人文地球》课程学习后,我对地球科学、人文历史以及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门课程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视野,也让我对人类与地球的关系有了全新的思考。
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地球科学的魅力《人文地球》课程让我了解到地球科学的广泛领域,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海洋学、大气科学等。
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地球本身,研究内容包括地球的起源、演化、结构、资源、环境等方面。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地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还需要丰富的想象力。
1.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地球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最初的星云尘埃凝聚,到如今蔚蓝的星球,地球的演化历程令人叹为观止。
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地球的地质年代、生物演化、气候变化等知识,深刻认识到地球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2. 地球的结构与资源地球的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每一层都有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地球的资源丰富多样,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地球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以及我国在资源开发方面的现状。
3. 地球的环境与气候变化地球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严重威胁着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认识到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二、人文历史的熏陶《人文地球》课程不仅涉及地球科学,还涉及人文历史。
通过对地球历史的了解,我深刻体会到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地球的演变密切相关。
1. 人类文明的起源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地球的演化密切相关。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人类在不断适应地球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宗教等。
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及演变,感受到人类智慧的伟大。
2. 地球历史与人类历史的关系地球历史与人类历史相互交织,共同演绎出一段段传奇。
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地球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如冰期、火山爆发、地震等,以及这些事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人文地理随笔感想
读人文地理随笔感想【一】《人文地理随笔》读书笔记《人文地理随笔》以简明流畅、情趣盎然的笔法,陈述议论地理学中有关空间观察、景观解读、环境感知等一系列现代人文地理的观念,从中品评各类人文行为和历史现象。
《人文地理随笔》读了第一遍之后,脑海里面充满关于地理这门学问,作者唐晓峰的理解是广义的。
再次拿起随笔读第二遍的感受相较于当初,会有一些全。
还是那个地,人已经变得后现代了。
在阅读《地理学与地理学家》过程中,了解到1945年以来英美人文地理学界的关于人文地理学学科性质的。
关于地理这门学问,作者唐晓峰的理解是广义的。
地理知识不仅仅是硬的知识,还有观念、思想、理论。
吸收不同领域、理念、社群与文化中对于地理现象的不同感觉与认知,展示人类在对待自然、空间、地方、景观等地理现象上,从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用途,就社会而言,地理放之其中可以使政治操作、军事部署、文化展现、历史反思;就个人而言,又可以是情感世界、人生体验。
在中国的地理文化中,有小识和大识之分。
所谓“小识”多是中国文人的游记抒情,它是软的,由于文人的见闻而情景交融抒发个人情怀。
“大识”则多指体国经野,天时地利这类政治韬略,它是硬的,多是硬道理。
读人文地理随笔感想【二】:《人文地理随笔》相关
在詹姆斯与马丁的《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学思想史》中,
地理学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古典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
在古典时期中关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地理学,许多古希腊的哲学家地理学家提出了一些反应那个时代的地理思想。
古典时期的“地”和我们今天的“地”一样吗?任何思想意识形态都是特定时空的产物,换言之,我们的世界观方法论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人类的进化史也是人类不断认识自我,认识生存环境的过程。
生产力的有限性导致古典时期的地理视野受到约束,尽管有各种直接间接经验还拓宽西方人的地理视野,那时候的“地”恐怕和21世纪的今天是不同的。
从古典时期的世界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古典时期的地理划分,世界视野。
21世纪的快速发展的交通通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世界变成地球村,今天的“地”已经大大与那时的“地”不可同日而语。
地理学的传统从洪堡、李特尔开始,已经奠定了研究人类居住的家园,地理环境与生活在其中的人成为传统的地理研究范式。
读人文地理随笔感想【三】:《人文地理随笔》历史
地理,在窗户外面,而地理学却在人的脑子里,而人脑又是分时代、分阶层、分你我的,所以地理学也不是纯净学问,会随人的时代追求、价值趋向变化内涵。
研究人文地理,需要先把人看透。
我得承认,自己对地理学的了解是受了洋人的启发。
西方人文地理学,想得很多,管得很宽,”人味儿十足,明确划在人文社会科学一边,这是很多人一开始喜欢地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是与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并立的
三大地理学的分支之一居于主要地位。
但是,在五十年代以来的我国人文地理学却走了一条曲折道路。
当时,学习苏联,在自然地理学获得较快的发展,经济地理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得以保有一席之地。
可是,人文地理学却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处于厄运,被戴上“资产阶级”的科学帽子,打入另册。
结果,在学校的课表上销声匿迹,原来讲授人文地理的教员不得不改行,讲授其他课。
学校中是没有教员教此课,学生也无从学该课。
直到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于八十年代初,我国人文地理学老前辈李旭旦先生才大声疾,呼恢复人文地理学,得到地理学界的强烈反应。
读人文地理随笔感想【四】:《人文地理随笔》有感
在阅读《地理学与地理学家》过程中,了解到1945年以来英美人文地理学界的关于人文地理学学科性质的三种概念:经验科学、人文主义科学、批判科学。
唐晓峰在随笔中一直贯穿着一种深受西方人文地理影响的学术风气,他强调西方人文地理学“人味儿”十足,老觉得不能简单地说地理学是“地学”,人文地理学正经应该说是“人学”。
作者坦然入门于《地理学与地理学家》,所以在骨子里应该有一种关于人文地理的研究范式。
关于人文主义思潮、后现代思潮,及其阵营中的现象学、观念论、存在主义、心理学等等都是重视人类心智活动与文化现象的思想流派。
王恩涌先生自己的书中解释该书将人的思想与物的环境表达
出来。
对于其中的某些文章加以论述补充,大力推荐该书设计内容广泛,时间跨度长。
其中介绍到作者唐晓峰的童年在老北京胡同中个人成长环境造就了他对北京、对中国人文地理的情有独钟。
《北京城的光荣与梦想》中写道北京城蕴含着不同时代的人文精神、不同时代的品味与追求,文化景观异常丰富。
《老北京》中提到所谓“老北京”是特指一个有特殊生活传统的社会群体。
它强调一种全面的人文属性,包括:品行、趣味、道德、礼俗、亲朋之道、饮食举止。
读人文地理随笔感想【五】:《人文地理随笔》启发
唐晓峰教授原在北大考古专业毕业,后在北大地理系读候仁之院士的历史地理研究生。
不久,去了美国希拉丘兹大学读博士学位。
他在美国九年,潜心研读人文地理学
的各家之谈,并拜访诸多名家学者。
回国后,在北大接替杨教授地理学理论与思想方面课并从事人文地理方面的研究。
特别是他幼年成长于北京胡同之中,身上具有浓厚的“京味”。
正是由于他这种学业方面的中西基础,以及自身的历史环境。
近年来,他所写的短篇汇集成册三联书店以《人文地理随笔》出版。
书中七十多篇,文章不长,但所涉及面级广。
他的这些随笔,读
了之后,颇有收获。
让人感到都是有血、有肉、有人、有物。
把人的思想与物的环境充份淋漓的表达出来,并从中学到诸多的人文地理学的思维方法。
关于人地关系,他在“观天文察地理“一文中写到:
在没有声光化电的古代,夜幕一降,地上一片黑暗。
只有群星灿烂在上,有亮有暗,有动有恒。
《人文地理随笔》中的每篇文章都不长,但内容颇丰,都值得细读与回味。
阅读之后每位都会体会到人文地理的思维与理念的内涵,定会获得启发与新知,对自身的教学与研究也定会获得新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