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文地理随笔怎么写
初中地理教学随笔范文
初中地理教学随笔范文初中地理教学随笔(一)初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
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能够反映地球运动的自然现象有很多,例如:昼夜现象、季节变化、极昼、极夜现象等等。
我选择了地球的公转知学识加以介绍。
该部分知识的难度较大,同学们难以理解,但同学很感兴趣.虽然学生们对地球的运动会对地球表面产生的各种现象司空见惯,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变化规律。
如: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什么时间在什么位置,会有什么现象。
这一系列问题在新教材中有部分知识没有文字说明。
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地球运动(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现象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两个教学方法:第一,图表结合讲解法。
鉴于教材中的图像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
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
由于学生们在小学的地理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空间想象思维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
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我用这种方法给他们有个初步的概念。
第二,利用教学器材来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
学校的地理教学器材不够齐全。
经过整理,我利用地球仪、电筒、在黑板上画图相结合及演示一年中地球运动的变化和直射点的位置、时间、产生的现象。
通过前面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地球的运动在地球表面所产生的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稍留意就会发现,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且直射点的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现象也不同。
(教师随笔)地理教学随笔和教学心得
地理教学随笔和教学心得地理新教材环境教育内容由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环境与开展三局部组成,其表述形式以文图结合为主,其环境教育功能主要表达在环境学问、环境情感、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习惯培育等方面。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地理教学随笔和教学心得5篇,期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地理教学随笔和教学心得1随着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进行,各学科的教学更加活泼。
但在目前的地理教学中,“死记硬背〞现象仍旧不能杜绝,同学们还是考过就忘。
要实现地理教育真正向素养教育转变,关键之一要改革地理教学评价制度。
通过学习学校地理教学评价,使我猎取了自己进取的途径与阅历。
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一、改良教学,激发爱好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在一些同学中存在着厌学地理的倾向,这直接影响着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改良教学方法,并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细心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留意教学艺术,留意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乐观创设一种公平、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上课时格外留意用自然亲切的教态和具有感染力和鼓舞性的语言潜移默化地使师生关系更加亲密,更有利于激发同学学习的爱好和自信,实行多种多样的学习形式,留意发挥同学的学习主体作用。
如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沟通探究的教与学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公平参与。
课堂上乐观创设自主学习的气氛,给足同学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留意激发同学乐观主动的学习热忱,课堂气氛活泼;不断确定与鼓舞同学的学习效果,给各个层次的同学更多地创设体验成功的时机。
例如在人口与人种这一节的“不同的人种〞时,把全班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让三个小组代表白种人、黑种人与黄种人,从人种的外部特征、有哪些对人类有重大奉献的人物、分布地区来介绍不同的人种,这种方法不仅激发了同学的爱好,培育了同学的力量,增加了同学学习的自信念,而且培育了同学互助合作力量、勇于探究人文的意识。
二、结合教学,加强教育地理教材中,蕴涵着格外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
地理学习随笔心得
地理学习随笔心得地理学习随笔心得范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应该很少人不知道随笔吧?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
想要学习写随笔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地理学习随笔心得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理学习随笔心得范文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对地理课程性质的理解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
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
第二,地域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规律。
第三,重要性。
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对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理解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
地理教学随笔
地理教学随笔地理教学随笔(15篇)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随笔吧?随笔其实就是日常生活中对一些事件的想法,及时捕捉,随手记录下来。
想要更多的了解随笔吗?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地理教学随笔,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理教学随笔1本学年,我任教八年级八个班(331名学生)的地理教学,每周16节课。
一年来,我在工作中,坚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
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丰富知识面,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
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不断努力,现对半年来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本学期的工作表现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
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2、向45分钟要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
3、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
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
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4、积极认真参加学校及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和周末研修活动。
研究探讨课程教法、学法,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人文地理随笔读书心得体会
人文地理随笔读书心得体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旅行和读书的时候。
作为一名爱好读书的人,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学习了历史和文化知识,也领略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文地理特征。
在这篇文章里,我想分享一些我从读书中得到的人文地理的体验和感悟。
首先,我想谈谈阅读旅行类书籍的体会。
阅读这些书籍,能够让我们了解到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以及对当地风土人情有更清晰的认识。
例如,阅读《乡村中国》这本书,作者深入四川农村,描绘了当地人的生活状态和乡土文化,让我深深地感到了中国乡村地区的与众不同和那份淳朴的人情味。
其次,我感受到阅读文学作品对人文地理认识的影响。
文学作品是传达民间风情和人文趣味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文学作品,我感受到了人文地理的变化和文化的不同。
一个好的作家,能够通过作品展现出一个地区的文化、习俗和人物性格,让读者很容易地进入这个地方,与文化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产生共鸣。
例如,在读完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之后,我不仅深刻地了解到了日本的现代文化和社会关系,也体验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间产生的不同情感。
最后,我还想说一下阅读历史书籍的体会。
古代文明遗留在当地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址,是学习人文地理不可或缺的资源。
通过了解历史背景和过去的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掌握区域文化和历史变迁。
例如,在看完《帝国的异教徒:大马士革的旅程》之后,我对古代叙利亚地区历史文化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在理解当地人遭受战争和地震之后的精神状态。
总体而言,阅读是非常好的学习人文地理的手段。
通过阅读旅游、文学、历史等相关书籍,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增加了对区域文化的感知,还培养了对自我和不同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因此,我建议每一个对人文地理感兴趣的人都应该阅读相关书籍,探索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环境。
地理教学随笔
地理教学随笔(6篇)(一)秋去冬来,时间匆匆消逝而去,还记得2010年7月1日那天的毕业典礼,那天我们毕业了。
而现在我工作半年了,从初上讲台时的紧张已经变成了应对自如。
但是作为一名新教师,我还有许许多多的不足之处,但是我以母校的校训:“勤奋创新,为人师表”,作为我教师生涯的准则,在教学中不断的学习,成长。
通过半年的教学,我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故要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方式:1.转变教育理念,明确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学活动要找准教学的角色定位,在教学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劳动只能指导学生学习,而不能取代和干扰学生的学习,而做一些无用功,甚至事倍功半;教师的教学不仅是教知识,更是教学法;学生不是仅学知识,更是发现知识,学会学习并且善于学习,才能避免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耗费了时间却学而无果的现象。
因此,教师的备课,既要钻研课标和教材内容,设计知识的教法;更要研究学情,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
2.改进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实效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地理教学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元化。
我在教学中也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进行整合,教学手段和方式不断地翻新,但有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因此,教学不应该只重视形式的新颖,更应该重视教学方法的生动性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科学性,提高教学设计的实效性。
(1)设计课前预习:设置可测评性强的课前预习问题,发给学生预习学案,帮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预习,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在课堂上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听讲与回答教师问题。
(2)设计新课学习: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真实生活事件、新闻等创设生动的问题情景,进行新课导入,引启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设计科学的教学环节,通过预设问题,启发,引导,调动学生讨论、探究、展示、交流,让学生通过多种学习活动生成学习成果,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提升;减少老师的活动,增加学生的学习活动,杜绝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决,只让学生当听众的错误教学现象,真正把课堂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能力的训练培养上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和高效,减少无效和低效。
读人文地理学随笔有感
读《人文地理学随笔》有感在上周的《人文地理学方法论》课堂上我印象最最深刻的不是人文地理学这门课程已经或者将会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恰恰相反,我们的代课老师刘老师却让我觉得仿佛有一层又一层的面纱需要我去了解,去深挖。
刘老师很恬淡很静谧很自然,又感性又理性,不知道我有点说不太清楚了,总之,她启蒙我们真正地爱上人文地理这门学科,从兴趣入手为我们引导了很多例子,推荐了很多书目,介绍了一个视频,打开了我对人文地的一扇新的窗户,或许,这门学科不是之前想象的那样。
我开始阅读这本随笔时,因为书名的原因总觉得这或许会是作者唐晓峰自己的地理感触,跟以往那些抒情散文或许区别不大,又或者这是作者无病呻吟故意卖弄才华,心中浮想联翩,不过总归要与作者的真正心理世界见面交流。
以一种好奇又随意的态度,我开始第一次阅读这本《人文地理学随笔》。
我注意到作者有前言,我这个人比较喜欢先看看前言后续之类的全书简介,所以在读到作者对于自己这本读物的自我定位与评价时,我似乎开始明白了这本书到底在讲述什么,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他的人文地理学思想等等。
作者唐晓峰没有就某个人文地理概念做具体的阐述,没有用晦涩深奥的语言解释某个人文地理现象,他站在人文地理的角度,又站在历史地理的角度,又站在客观局外的角度,对一些现象进行阐述。
诚如作者所言,上篇的随笔内容较短小且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作者深厚的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积淀都能清楚地感受到,以第一篇中国最早的地理记录——几年甲骨文发现100周年为例,甲骨文的研究应该归属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的研究范畴,作者丰富的历史知识,就甲骨文的发现,铭文的内容结合前人的分析研究就甲骨文与人文地理的研究范畴结合起来,中国的地理起源问题由此展开论述。
地名在甲骨文中的出现证明了地理知识的渊源问题。
甲骨卜辞中的异地同名现象,甲骨文中的自然山河名称,更重要的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名称问题,所有这些揭开了中国的地域起源问题,文明起源最早时间问题,甲骨文发现研究代表了中国最早的地理记录,即使是最原始简单的表述,但是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划下了深深地印记。
地理大发现随笔
地理大发现随笔地理大发现随笔1.阿联酋的“世界岛”世界岛是一个人工岛,占地5.5平方公里,当中包括约1平方公里的沙滩,位于阿联酋迪拜附近的海域,由300个面积从2.3万至8.4万平方米不等的小岛组成。
这些小岛的形状经过精心设计,组成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形状,整体看像是一幅世界地图。
2.菲律宾的巴拿威梯田巴拿威梯田也被一些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如果从头到尾测量的话,巴拿威梯田的总长度有2.227万公里。
而且,如此浩大的工程居然是使用原始工具修建的。
当地人靠修建巨大的梯田来增加农田面积的历史已经有____年了。
3.直布罗陀岩山雄伟壮观的直布罗陀岩山是大约5500万年前非洲板块与欧洲板块猛烈碰撞的产物。
多年以来,这座岩山一直被英国人用作防御工事,修建了复杂的地下出口与隧道系统。
人们经常用“如直布罗陀岩山般固若金汤”来形容这一地区的军事基地。
4.新西兰约瑟夫冰河新西兰独特的冰雪环境造就了弗兰兹·约瑟夫冰河这个自然奇观,冰河的长度仍不断增加。
根据____年科学家的记录,弗兰兹·约瑟夫冰河每天增长29.718米。
约瑟夫冰河从形成到现在已有7000多年历史了;算上延伸到海洋的部分,冰河的总长度至少有11英里。
5.美国卡尔斯巴德巨穴很早以前的卡尔斯巴德巨穴曾经是一个巨大的深洞,无数的海洋生物在这里栖息。
2.5亿年后,由于大量水分蒸发,一度是海洋乐园的巨穴成为目前世界上最令人着迷的岩石暗礁集中营。
在这里,旅游者仍可以发现含有石灰石的钟乳石和石笋,除此之外,100万只墨西哥无尾蝙蝠也在巨穴安家落户。
卡尔斯巴德巨穴深480公里,人眼所能看到的部分只占整个巨穴的十分之一。
6.__昆明的石林到__云南旅游的人一定不会错过昆明的石林。
石林占地12平方公里,由大块的地表岩层石灰岩构成。
人们现在看到的昆明石林,至少经历了 2.7亿年的天然修饰。
来此旅游的人尤其喜欢参观奇怪的“风洞”,每年的8月到11月,狂风每隔30分钟就会光顾一次风洞,逗留时间大约为2到3分钟。
最新关于地理的随笔
关于地理的随笔关于地理的随笔【第一篇】:美丽的“星月之国”土耳其土耳其地跨亚欧两洲,土耳其史称突厥,8世纪起由阿尔泰山一带迁小亚细亚,14世纪建奥斯曼帝国,16世纪鼎盛。
20世纪初沦为英、德半殖民地。
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之间,土耳其是世界文明的中心。
在安卡拉的安那托利亚文明博物馆里,你会看到约公元前7000年的世界上最早农耕群落的复制景象。
罗马人建造的宏伟的水道桥,使得城市更加集中。
由SINAN 和其他奥斯曼建筑师所建造的桥梁星散在乡间,历经数百年,至今雄风不减。
各种古文化遗址可谓不胜枚举。
安那托利亚内陆的古文明区域,流传着许多相同的传说:富裕的利迪亚国王克利萨斯、点物成金的国王麦德斯和名将亚历山大王。
伊斯坦布尔、安卡拉、伊兹米尔是土耳其最引人注目的大都市。
美丽的首都——安卡拉安卡拉位于安那托利亚中部、广阔的安那托利亚高原的东端,海拔850米。
安卡拉市是安卡拉地区的中心,这一地区有非常肥沃的麦田,在东北方分布着广阔的森林。
这一地区的历史是从青铜器时代的哈梯文明开始,又继承了公元前2000年的西泰特人、公元前10世纪的菲尔吉斯人、利迪亚人、波斯人的文明。
其后,继葛拉特亚人之后,公元前3世纪盖鲁特人在安卡拉建设了最初的首都。
安卡拉从那时起被称为安求拉,是锚的意思,这是热爱海洋的盖鲁特人的盖鲁特语的最古老的单词之一。
安卡拉是土耳其的首都,但并不是第一大城市。
所有外国使节官邸、土耳其著名学府、政府枢纽机关等均集中于此。
但与伊斯坦布尔相比,旅游名胜相对少一些。
安卡拉的旅游点多集中于Ulus区附近,只须步行,便可到达。
城堡是安卡拉的主要旅游点,位于旧城的山上,从长途巴士站,或火车站附近,出车站后不用过马路,搭乘16或64号巴士,在山脚下车,车程约10分钟,然后朝着城堡的方向向山走,即可到达。
从城堡上可俯瞰安卡拉市的全景。
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旧称君士坦丁堡或拜占庭,是土耳其的古都,最大的新型城市与港口。
新订人文地理随笔(三联精选)
目录分析
新订版序言
推荐语
作者介绍
这是《新订人文地理随笔(三联精选)》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这是《新订人文地理随笔(三联精选)》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一本小书,在实体书店读到,作者的介绍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是另类的历史读物,也是新颖的地理读物。 很专业也很有启发,除了涉及长城和教员讲地理的部分内容。 后面讲西方地理学观点,读起来比较拗口,有点像外文翻译过来的。 对一个理科生来说,人文听着不难,但任何一个与学术沾边的词汇,你真的完全闹不明白。 上古到近代,人与地理环境的结合,涉及神话传说,宗教思想,政治思想,历史故事,民间风俗等等思想文 化。
新订人文地理随笔(三联精选)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发展
时代
三联
军事
地理学
现象
文明Leabharlann 人文地 理地理历史
地理
人文
随笔
中国
起源
城市
历史
环境
文化
内容摘要
历史学家们从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揭示出许多历史发展的机缘,而从历史地理学的观察角度,则强调 历史发展还须有一个地理机会。所谓地理机会,意思是具体的历史发展从不是在空中抽象地完成,而必当在一处 或几处关键的地理部位上首先获得条件,最早发生,然后还是在地理上,渐渐扩大,最后完成。将山川大地的景 观看作“文章”,是中国地理文化的一大传统,本书以文化地理现象入手,带领读者打开“地理思维”,体验将 历史、天文、军事、社会现象、知人察事等与地理相连的乐趣。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随笔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随笔高中地理教学随笔11.文理交融,学法兼用学习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册部分〕时,应当偏重理科的学习,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
平常还要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纳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
学习时要多看书,熟识和掌控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擅长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
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如讲农业区位因素这部分内容时,由于同学中有些是来自农村的,这时,可充分利用本地的乡土地理知识,引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当堂识记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2.深究教材,提高同学的地理素养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地理教学,使同学获得基础地理知识,掌控基本技能,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和国情国策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从而使同学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立志建设祖国。
老师应首先对教材进行讨论和分析,挖掘有关素养教育内容,然后制定出与知识传授、技能培育平行的地理品德素养教育纲要。
本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渗透性与时效性结合的原那么,坚持正面教育,留意两分法,使同学形成科学的国情观、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
例如:关于资源问题的讲解并描述,老师可以引用我国耕地面积、森林面积、林木蓄积量、草原面积、河川径流总量分别居世界第4、5、6、4、6位,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的分母效应,人均耕地、森林、林木蓄积量、草原面积、河川径流总量分别只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3、1/6、1/7、1/3、1/4,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事实材料,使同学既认识到我国今后进展经济的雄厚物质基础,又不会产生盲目乐观、坐享其成的依靠思想,转变过去“地大物博”的观念,树立“人均地少物缺”的思想,自觉地认识到爱护自然资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加强执行国家有关法规、法令〔如森林法、土地法、水法等〕的自觉性,并主动地遵守有关法规、法令,坚决同糜费资源的现象做斗争。
人文地理散文 美文
人文地理散文美文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撰写:人文地理是一门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关注人类如何在特定地理环境中生活、工作和发展。
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类定居地的空间分布、社会文化现象的地域差异、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等。
通过对人类活动、行为和想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人文地理揭示了人与地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为我们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益的观察视角。
在人文地理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探寻人类活动在不同地域的差异和相似性。
人文地理关注的不仅仅是地理位置,还包括地形、气候、资源分布等因素。
它考察了人类如何适应自然环境,以及这些适应所产生的社会文化现象。
通过研究不同地区的人类定居模式、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人文地理揭示了人类对不同地理环境的适应策略和文化变化的演化过程。
人文地理的研究方法丰富多样,涵盖了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手段。
定量方法包括统计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等,通过收集大量数据进行数值计算和模型构建,来揭示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联。
定性方法则更注重深入理解和解释,通过实地考察、访谈、文献研究等方式,获得人类活动的具体情境和主观认知。
两者相辅相成,使我们能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人文地理问题。
人文地理的研究应用广泛,涵盖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诸多领域。
通过人文地理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方特色和多样性,为城市规划和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人文地理的研究还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地球环境的认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实践。
综上所述,人文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研究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通过揭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人文地理为我们认识世界、改善人类生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对人文地理的论述和思考:1.2.1 简介首先,我们将对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并解释人文地理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
高三地理教学随笔5篇
高三地理教学随笔5篇高三地理教学随笔篇1通过多年的高三地理教学实践,我觉得应从高考能力要求反思教学活动,不断探索改进,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1、对教学观念的反思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一直沿袭着“死背书,多做题,拼时间,低效率”的老路。
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
我们应该从单纯复习知识转向“知识+方法=能力”,优化复习活动,教师讲解多启发多联系多分析,学生多思考(分析、比较、概括)、多动手(绘图,列表)、多动口(提问,讨论,交流)、多总结。
例如在复习“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的相关内容时,我首先以鲁尔钢铁工业区为例,让学生回忆影响该工业区产生、衰落、再度崛起的主要区位因素,从而了解到工业布局是多种区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作用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会随着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说明影响工业区发展的因素是发展变化的。
然后以上海宝钢为例,了解影响其布局的区位因素又是什么,并分析它与鲁尔钢铁工业区的布局有什么不同,并分析原因,从而说明某种工业部门是什么指向型工业,只是针对某一特定时期、某一特定地点而言。
同时指导学生分析影响钢铁工业布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的总体趋势又该是怎样的最后请同学分析比较长江沿线五大钢铁工业基地,并说出它们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高三地理教学复习实践中,我们有时会发觉由于学生对所有基础知识已经学习过,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没有一定的新意和难度,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就会有较大差异,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项和智能强项,也有与此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
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
最新地理随笔日记
地理随笔日记每一门课程我们都有自己的见解,以下就是来自随笔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随笔日记,欢迎阅读和借鉴。
地理随笔日记【第一篇】:地理课上的感悟昨天,上了一节地理课,在课后,我想了许多。
地理课刚开始,老师由于教授内容的需要,让我们感知温度,感知温度的高低。
而我们班的同学由于兴奋的缘故,竟然和老师唱起了反调,这一举动是老师气急了,发火了!“你们怎么这样?不喜欢我?不想听我讲课?好!那上自习!”“不——”有人在下面小声的嚷道。
自习了一会儿,老师说:“你们知道吗?我在你们班,是下了最多工夫的!课件是最棒的!时间安排、师生互动是精心设计了的!公开课是最多的!我知道你们不知道,但是我希望你们现在能知道!”这句话中的字字都撼动着我的心!老师如此认真,却换来何等回报?可想而知,老师的心,被伤的有多重!老师的付出,到底换来什么?有人说,我们念的是私立学校,老师当然要努力了呀!是!但是,地理老师不止教十五班吧?为何对十五班如此用心良苦?相信大家都听到过罗老转述的地理老师对十五班的评价吧!“初一十五的孩子们很聪明,思维很活跃!”地理老师是想把我们打造成一支精锐部队呀!而我们?却屡屡让她动摇这个信念。
“初一十五们”!我们该怎么办?地理老师又何尝不只是一个代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细想:老师喜欢留人吗?有人答:“喜欢!”对。
也有人答:“不喜欢!”也不错。
这是为是么呢?老师喜欢留人,这是经常被留下同学的观点,他们认为,老师就像杀人不眨眼的恶魔,灭掉了自己迫切的想回家的希望,于是乎,他们站在自己的位置上,认为老师喜欢留人。
而一些同学则不然,他们往往认为老师不喜欢留人,老师也有自己的小家庭呀!他(她)们何尝不想回家与久别的家人团聚,与久违的儿女谈心?他们也何尝不想休息?但是,为了学生,他不能休息,他一定要督促学生将任务完成,一定要让学生将不懂的弄明白,只有这样啊,他才能暂时放松,他的心中的那块石头才会落地。
爱学生,为学生好,想让学生多学点知识……这些仿佛是所有老师们的共同点,因为他们都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最新中学地理教育随笔
中学地理教育随笔地球是一个很美很奇妙的星球,它有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也有东南西北的不同,它有多变的地形,有各种怪石嶙峋,有温柔的江也有奔腾的河。
通过一些自然现象开启一堂课,引起学生的兴趣,带动课堂气氛,对学生学习地理十分有效。
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中学地理教育随笔》,欢迎阅读。
中学地理教育随笔【第一篇】: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地理学科是一门兼跨自然和人文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它以人为本,以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为研究目标。
地理知识的广泛性使地理学科与其他众多学科建立广泛的联系,使学生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形成完整的认识,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构建和谐、融洽的课堂创新氛围课堂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影响学生非智力因素养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师生之间具有融洽的感情,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因此,课堂间的人际关系,必须既作为教学手段,又作为教学目的来考虑。
2、鼓励大胆质疑,塑造创造性思维人格创造的大敌是因循守旧,迷信权威。
创造就是出新,出新就是要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敢于走这条路的前提则是对前人创造中不合理的成分的怀疑和否定。
因此,在地理课堂中,教师用尊重知识、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学风去感染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看法。
组织学生围绕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辩论,营造竟争的气氛,集思广益,沿着疑虑深入研究,从而获得新发现。
3、贴近生活实践,在知识迁移中求异地理学科教学具有时空跨度大,社会实践强,教学内容开放的特点。
为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感知而提出问题,既能使学生在兴趣和视野范围内,从多角度、多侧面开拓思路,对已知信息比较分析、使知识迁移,又可使学生从某一点出发,寻求变异。
二、展开想象,转换角度,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1、发挥想象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钥匙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想象是创造的契机。
高中地理教学随笔
高中地理教学随笔高中地理学起来有些吃力,所以我们要主动跟着老师的步伐前进。
来看几篇地理老师的随笔,了解他们的教学思路吧。
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高中地理教学随笔,希望你喜欢。
高中地理教学随笔篇一作为一名教师,在发挥自己专业所学的同时,应不断完善个人业务水平。
高中地理教育是基础教育,但面对高考愈来愈激烈的竞争,对地理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继续学习和提高将会被社会所淘汰。
针对这一要求,我对自己本学年工作、学习制订以下计划:1、热爱本职工作,为人师表,在言行举止方面作好学生的表率。
2、我应不断充实和提高自身的地理素养:加强课外阅读,关心国内外教学改革的动态;努力提高对教育教学科研的能力。
3、作好教学后记反思在一节或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及时记下自己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反思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方法。
一堂课或一天教学后,通过对教学设计执行情况的回顾,对教学原则、目的、内容、方法、手段、教学语言、教态和板书等诸要素、诸环节进行检查反思,特别是要抓住教学片断、实例分析得失,抓住教学过程中的有关教改、教研中的主要问题,抓住教学活动中的“精彩一刻”捕捉师生思想碰撞的火花,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等,分析、解剖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总结概括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行为的重塑。
4、坚持写好教育教学随笔。
每学期读一本有关教育的书籍,并及时反思。
5、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教学工作,总结、归纳和提升教学经验。
深入学习贯彻新课标精神,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经验出发寻求相匹配的教育目标、内容、组织形式及方法,并切实落实到日常工作中,科学安排学生一日活动,合理制订计划,活动中注重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
结合学校教育特色,对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加强教育。
6、认真参加参与教研活动,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尝试、调整。
及时进行教后反思,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高一地理教学随笔模板5篇
5.看图形思考,人类社会何时由原始型进入传统型,并分析原因。 从而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规律。 6.由图形思考,两类国家目前分别处于何种人口自然增长模式。各 自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政策如何制定? 通过一个案例贯穿全文,内容紧凑,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此 案例引入时学生兴趣高涨,但从转绘图形后的分析开始,学生积极 性有所下降。我想下次这样处理也许会好一点:图形由学生转绘好 后,人口自然增长模式的时空差异,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由学生看 书讨论分析,自己得出结论。另外人文地理的教学知识点往往散、 碎、杂,用案例教学是一个好方法,但是,使用真实案例比虚拟案 例更有挑战性,也更有意义对教师、对学生都是如此,以后我要努 力尝试。 高一地理教学随笔模板 2 经过一学期的高一地理教学,我发觉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 它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它既与物、化学、生物等自 然学科相联系,又与历史、思品等社会学科密切联系,是唯一一门 跨文理两大科学部类的学科,地理教学在中学各学科教学中因其独 特的性质,使地理教学方式多样化,几乎可以借鉴所有学科的教学
上通过合作讨论从而“分析”、“归纳”,总结出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 律。 2、讲究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教材倡导对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开展探 究学习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研究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动脑、 动口、动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 表达、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创新的情 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是新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人总是 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 “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 根本上说,学习生物、地理等文化科目,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 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 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上册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生活地理”的内容。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 题,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学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例如,夏季 的白天,站在海滩上的人感觉地面“好烫”而水中的人则感觉“水里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随笔怎么写人文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下面是随笔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人文地理随笔怎么写”,欢迎赏阅。
人文地理随笔怎么写:【第一篇】:人文地理的独特魅力——读《人文地理随笔》有感唐晓峰教授,原在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在北京大学地理系攻读研究生。
此后不久,教授又去了美国希拉丘兹读博士学位。
他在美国九年,潜心研读人文地理学的各家之谈,并拜访诸多名家学者。
回国后,唐教授在北京大学授课并从事人文地理方面的研究。
唐教授幼年成长于北京老胡同之中,身上具有浓厚的北京文化气息,后来又远赴美国深造。
学业方面的中西基础结合北京的历史环境,唐教授写出了《人文地理随笔》。
作者唐晓峰教授在书中以简洁生动的描写法,陈述并且议论地理学中一系列现代人文地理的观念,从中品评各类人文行为和历史现象,同时又夹杂唐教授自身的想法,娓娓道来,好似一个悠远而有趣的故事。
书中大量有历史价值的图片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地理学中蕴涵着的深厚的人文内容,让读者深刻、直观地体会到人文地理的独特魅力,实属佳作。
当我拿起老师极力推荐的《人文地理随笔》时,看着那些那些历史、地理专业术语和历史图片,有些为难,有些看不懂。
我的内心极其不情愿阅读这本书,认为这种类型的书籍必定是极其枯燥乏味的。
但后来转念想想,这本书在各大网站畅销多年必定是有道理的,老师的强力推荐一定也很有道理。
再捧起书时我就强迫自己由浅入深,细细品读这本书籍。
慢慢地我读懂了。
原来,人文地理,离我们很近,却总是被人忽视。
翻阅着本书,可以带我们走进一个时空的轨道,引发我们的畅想。
书中唐晓峰教授以小散文的形式来展现人文地理的魅力,将人文地理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绝不会让人觉得烦躁无味。
我就是一个富有求知欲的学生,听着他从内心深处流淌出的肺腑之言,看着他为我开启了一扇重新看世界的窗,那些经典的事例那些睿智的语言那些寓意深刻的小故事,还有那些古色古香的图画,都在给我以启迪以思考。
我深刻领悟到了人文地理学的独特魅力。
唐晓峰教授在书中说到:“地理,在窗户外面,而地理学却在人的脑子里,而人脑又是分时代、分阶层、分你我的,所以地理学也不是纯净学问,会随人的时代追求、价值趋向变化内涵。
研究人文地理,需要先把人看透。
我得承认,自己对地理学的了解是受了洋人的启发。
西方人文地理学,想得很多,管得很宽,‘人味儿十足’,明确划在人文社会科学一边,这是我一开始喜欢地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的,一方面,社会总是随着历史的脚步滚滚向前发展,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例外,所以地理学总是追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发展。
这也是地理学长盛不衰,经久不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类的原因。
而人类是社会的主体,人类的发展跟地理学的发展的息息相关的,所以教授说“研究人文地理学,需要先把人看透”。
这不就是运用了哲学中的“联系”的观点吗?另一方面,世界文化多样性显著,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韵味,需要人们放眼世界,博采众长。
教授说自己对地理学的了解是受了洋人的启发,很好地说明了学习异于自身民族的文化必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同时也体现了地理学知识的无国界,地理学的独特魅力让不同国界的学者深深为之折服。
人文地理学的独特魅力还在于给人类以重大启示。
例如唐晓峰教授在文章中所言,从先秦时代开始,所谓一统的地域观念,包括九州、五服、五岳等这些东西逐渐与华夏文化中的“大义”相联系,成为很经典的地理观念,支撑着后来的王朝地域建设和王朝的地理认同。
九州的范围以及完整,是中国古代王朝在疆域上正统程度的一项标准。
在九州之内建立的王朝,无论是谁,都可以获得几分正统性,并在“正史”里面占正位。
而“五岳”,亦是一个重要的具有法统意义的地理概念。
是在自然山河中感受到了一种可以认同的人文国家品格。
这种依托自然山川的人文国家品格,来自根基甚深的“名山大川”的礼法传统。
“名山大川”在古代,绝不是游人多往而“俗成”的胜景,而是由王朝正式确认、有严格祭祀制度的特定的高山大河。
这些山川以其显赫的景观形象、均衡的地理布局,逐渐成为王朝国家的疆域坐标、国土象征与地理框架。
“五岳”就是其中最具有疆域象征性的名山,它是庄严的“地德”的神圣象征,曾有各类封号,它们大跨度的东西南北中的布局,在人们的观念中升华为华夏世界整体性的擎天巨柱。
五岳的范围(岳域)是九州、神州、华夏地域的又一表达,讲华夏地域安宁,可以说“五岳之安”,讲华夏地域之乱,可以说“九州波骇,五月尘飞”。
文章中教授还列举了一些王朝的都城与岳之间的关系,同时还着重描述了历史上进入中原的北方民族统治者,为了华夏地域正统性的重要问题而进行的一些举措。
比如北魏迁都洛阳、清朝实行的一些岳以及名山的调整措施等等。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地理与政治地理的分析,唐晓峰教授最后得出了一个关于五岳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阐述:“五岳从概念到事实的确立,是这一政治——文化地理过程的重要侧面,它一方面以礼仪道德的形式支持着对辽阔国土的一统性的建设,另一方面则展现了中国文化是如何向自然景观灌注浓厚的礼法政治含义,而使其成为独特的描述华夏文明的地理语言。
”之前出现的重新划分“五岳”的提议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其实这只不过是又一个“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手段罢了。
但是其中反映出我国经济文化建设的状况堪忧。
假如都只考虑到五岳在当下经济环境下的有利可图以及自然景观方面的新乐趣。
而忽视了五岳在华夏文明中的文化传承地位,五岳在中国所代表的文化形象,这对于中国的人文建设是伤害巨大的。
这也启示我们如果仅从风景与自然地域的经济利益方面入手,不注重这种可以国家文化建设,那么国家的文化底蕴将会愈来愈弱,那中国将来又怎么能在当今这个文化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中立足呢?书中收录《中国古代王朝正统性的地理认同》、《民族与地域》、《古代黄土高原上的另一种居民》、《山东地区与华夏文明》等人文地理随笔,节奏简洁明快,随笔形式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唐教授对人文地理学的热爱,以及他对人文地理学侵注的心血。
唐教授个人十分注重证据性研究,这在书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书中大量引用事实论据,文物研究成果,这使得书中的观点论断更有代表性,全面性,真实性,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同时又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同时这本文集汇集的是一些人文地理随笔,第一部分是短文,笔调较轻松,第二部分长些,口气较严肃。
虽然篇幅不同,但却是各有千秋。
尽管本书叫人文地理随笔,可是书中并没有像其他的地理随笔一样,整篇充斥着满满的游记,令读者感到乏善可陈,枯燥无味,书中更多的是一些“想法”,要么是从地理现象引发的想法,要么是在想法中找出的地理内容,我从中学到诸多人文地理学的思维方法。
给我一种自然随性之感,不拘于形式往往更出众,更显教授的独具匠心,读起来韵味悠长,却又通俗易懂,好似一杯茗茶,久久萦绕心头,令人回味。
不得不说,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瑕的事物。
唐教授这本书的失败之处在于书的封面。
以红色为封面的主色调,混合杏色,封面上方还有酷似“人”字的毛笔字。
给人陈旧、庸俗之感,毫无新意,激发不出读者的阅读兴趣。
但是,该书内容涉猎极广。
时间上贯穿古今,中华上下五千年。
书中还论述了古今中外重要的著作与人物,全面而又仔细。
《随笔》中的每篇文章都不长,但内容都极其丰富,都值得细读与回味。
我认为每一位读者阅读之后都会体会到人文地理的思维与理念的内涵,都定会获得启发与新知。
总的来说,唐晓峰教授的这本《人文地理随笔》,虽然在封面设计是不尽人意,但是文章内容精彩绝伦,极其出彩。
将人文地理学的独特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读着很是滋味。
个人认为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籍。
人文地理随笔怎么写:【第二篇】:《人文地理随笔》读书笔记在阅读完《人文地理随笔》第一遍之后,脑海里面充满感性的人文地理印象,正如作者唐晓峰所说:“这些随笔或是有地理现象引发的想法,或是在想法中找出地理内容”。
作者在前言中提到了自己的“出身”,学习过考古与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两个专业,作者深有感触的谈到自己对于学习这两个专业的前后的感受,学时不解不爱,学后兴趣盎然。
作者就这两者的相似之处进行概括,认为历史地理与考古学都是需要脚踏实地的说话,不能无病呻吟,历史地理学与考古学都是在大地上寻求人类活动的痕迹。
关于地理这门学问,作者唐晓峰的理解是广义的。
地理知识不仅仅是硬的知识,还有观念、思想、理论。
从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用途,就社会而言,地理放之其中可以使政治操作、军事部署、文化展现、历史反思;就个人而言,又可以是情感世界、人生体验。
在中国的地理文化中,有小识和大识之分。
所谓“小识”多是中国文人的游记抒情,它是软的,由于文人的见闻而情景交融抒发个人情怀。
“大识”则多指体国经野,天时地利这类政治韬略,它是硬的,多是硬道理。
再次拿起随笔读第二遍的感受相较于当初,会有一些全新的更深刻的感受。
对于其中作者提到的一些地理认识会有思考考证,还有揣测质疑,还有迷惑不解。
作者提到:“地还是那个地,人已经变得后现代了”。
“‘后现代地理学’不是地变出来的,而是人作出来的”。
对于这些定论,我猜想地真的还是那个地吗?人的确不在是当初的人了。
在詹姆斯与马丁的《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学思想史》中,地理学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古典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
在古典时期中关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地理学,许多古希腊的哲学家地理学家提出了一些反应那个时代的地理思想。
古典时期的“地”和我们今天的“地”一样吗?任何思想意识形态都是特定时空的产物,换言之,我们的世界观方法论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人类的进化史也是人类不断认识自我,认识生存环境的过程。
生产力的有限性导致古典时期的地理视野受到约束,尽管有各种直接间接经验还拓宽西方人的地理视野,那时候的“地”恐怕和21世纪的今天是不同的。
从古典时期的世界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古典时期的地理划分,世界视野。
21世纪的快速发展的交通通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世界变成地球村,今天的“地”已经大大与那时的“地”不可同日而语。
地理学的传统从洪堡、李特尔开始,已经奠定了研究人类居住的家园,地理环境与生活在其中的人成为传统的地理研究范式。
人地关系在不断发生改变,地理环境完全是人“作”出来的吗?“后现代地理学”真的完全是人“作”出来的吗?只是一个质疑,也需要认真调查分析。
人文地理随笔怎么写:【第三篇】:《人文地理随笔》读书报告正如他人所说,地理在窗外,而地理学却在人的脑子里。
唐老师的随笔建立在很强烈地人文气息上。
就像他在前言4中说道:“‘人地关系’不是空的,抽象的,一定有文化,历史的具体背景与内涵。
”人文地理随笔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从普遍的地理事物中找出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价值。
边缘里,辇毂之下,老北京里的什刹海酒吧,还有,还有什么呢,可是熟悉城市里的陌生感,亦或是人民都市里的拜金主义,一切的一切,我在随笔里感悟,在随笔里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