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轮五脏综合疗法
眼底黄斑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效果好
眼底黄斑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效果好
关于《眼底黄斑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效果好》,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眼底黄斑属于眼部疾病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对于这种疾病治疗方法是有很多的,其中主要包括中医治疗,抗氧化剂治疗,激光治疗等三种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效果好而且几乎没有什么副作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1、中医治疗:五轮五脏疗法是五轮五脏疗法。
该疗法是我国著名中医眼病主任迟润华带领眼病组经过几十年的攻关、实验研创的。
五轮五脏疗法通过医疗机构认证,治疗效果理想,融入中医中医辨证的治疗理论,实现个性化治疗,专业、科学的治疗手段,真正做到零。
绿色天然疗法,无损害,无痛苦,无并发症治疗费用低,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治疗时间短,为患者节省时间。
2、抗氧化剂:患者在日常的生活中可以口服一些含维生素C 和维生素 E 的保健品,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对细胞的损害,保护视细胞,起到视网膜组织营养剂的作用。
3、激光治疗:主要是用激光产生的热能,来摧毁患者黄斑区的异常新生血管。
激光治疗能将封闭已经存在的新生血管,并不能阻止新的新生血管的形成,是一种对症治疗。
如何治疗眼底黄斑病变呢?相信通过上面介绍大家应该有所了解了,在此专家提醒,在治疗的过程中,眼底黄斑病变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把护理工作做好了,就能早日康复。
白内障的中医治疗
白内障的中医治疗中医治疗白内障有哪些方法?相信这是很多白内障患者在治疗病症时都会考虑的一种治疗方法,毕竟中医以调理为主,主张全身辨证施治,而且没有副作用,安全性也很高,是西医无法比拟的。
白内障的中医治疗方法:1.肝肾阴虚方苭:枸杞子10g,菊花10g,熟地15g,山萸肉10g,泽泻10g,茯苓10g,菟丝子10g,当归10g,白芍10g,楮实子10g。
阴虚有热,加知母、黄柏以滋阴清热;腰膝痠软,加杜仲、桑寄生以益精补肾,强壮腰膝。
2.肝热上扰方苭:石决明12g,草决明12g,赤芍12g,青葙子12g,木贼12g,荆芥12g,麦冬12g,栀子9g,羌活9g,大黄6g。
肝火不盛或脾胃不实者,酌去大黄、栀子;无外邪者,去荆芥,羌活;头痛目涩,生眵流泪白内障,加蔓荆予、菊花、白芷以祛风止泪,清利头目;急躁易怒加柴胡、制香附以疏肝理气。
3.气血不足方苭:黄芪15g,党参9g,葛根15g,蔓荆子9g,炙甘草6g,当归9g,拘杞子15g。
心虚惊悸,头晕少寐,加五味子、远志、茯神以养心宁神;若纳滞无味,加枳壳、焦三仙以利气和胃。
4.脾肾阳虚方苭:生熟地各15g,白术9g,茯苓15g,党参9g,白芍9g,甘草6g,当归9g,黄芪15g,制附子6g,肉桂6g。
脾虚湿停,大便溏薄,去当归,加薏苡仁、扁豆健脾渗湿;四未发凉,改肉桂为桂枝,并加细辛以辛温通阳;完谷不化,纳差者,加焦三仙以开胃化食。
5.我院特色治疗:在临床治疗中,五轮五脏综合疗法注重五轮与五脏的紧密结合,风轮目疾,多从肝治,针对肝气、肝火太旺、肝阴、肝血不足,治以平肝、泻肝、柔肝、补肝之法以明目。
血轮目疾,以心为主,对于心不生血、血不养肝、水不制火上攻眼目、热血不止、刺痛难开、口舌生疮、小便赤涩,而治以补血、养血、凉血、止血、清心泻火明目之品。
肉轮目疾,以脾虚胃弱为主,或因脾气不足、中气下陷,或脾不运水、湿聚成痰,或脾运衰退、胞睑下垂。
治以健脾利水、消痰散结、益气升阳、健运脾胃之法。
赵杰辨治抑郁症验案举隅
赵杰辨治扑郁症验案举隅张克艺⑴,赵杰2(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太原030024;2.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山西太原030013)【摘要】赵杰教授临证30余年,重视脉诊,擅于辨证,精于六经辨治抑郁症,疗效显著。
该文介绍赵杰教授从六经辨治抑郁症验案3则。
【关键词】抑郁症;郁证;六经辨证;赵杰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BDOI:10.19621/ki.11-3555/r.2021.0638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精神情感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快感缺失、郁闷不畅、多疑易虑、失眠多梦、食欲下降等。
抑郁症归属于中医“郁证”范畴。
《黄帝内经《中虽无郁证病名,但记载了五气之郁及其相应治法,即“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金匮要略》记载的一些疾合病、彳、妇人脏,症与郁证相关。
宋•陈言在《三因极-病证方论《中明确提出七情致郁的,并指出郁证与内因最为相关。
至元代,朱丹溪首创六郁学说。
明•在《医学正传》中首次将郁证作为一个独立的。
张景岳则详述了怒郁、思郁、忧郁3种郁证的治法。
《临证指南•郁》中提出“在病者易性”的情志疗法的观点。
现代医家在古代医家对郁证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临证经验,极大丰富了郁证的病因病机及治则。
张学文国医大师认为该病病机为肝失疏泄,久则木郁横克脾土,脾失健运而生痰刘不畅而生瘀,并将分为早中晚3期,中、晚期在早期疏肝解郁的基础上分别治以健脾化痰、活血化瘀之法⑴。
周绍认为发生与心神密切相关,五志过极皆会影响心神,在治疗过程中须着重心神⑵。
唐启盛认为是志不遂致结、痰气交阻,进而暗精、水不生木所致,提出肾虚肝郁的病机,自拟颐脑解郁方治疗⑶。
日通信作者:赵杰E-mail:152****6420@△第一作者:张克艺,E-mail:913310539@&5&案中国#间疗& CHINA'SNATUROPATHY,Mar2021Vol29No6赵杰教授为山西省名医,第6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指导老师,从30余年刘寸症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的经验。
匡建军教授五脏同调治疗内伤性类风湿关节炎经验
匡建军教授五脏同调治疗内伤性类风湿关节炎经验作者:刘科华盛熊逸啸汤祖宇赵浩茗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24年第07期【摘要】匡建军教授根据内伤性类风湿关节炎发病规律,总结其病因病机为脏虚邪入、杂合为痹及久痹入里、病损五脏。
临床中主张依据脏腑损伤偏颇不同,采用五脏同调综合治疗内伤性类风湿关节炎,补其虚、通其实,标本兼顾、扶正祛邪,使五脏元真通畅,因正胜而病退。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内伤性;五脏同调;名医经验;匡建军匡建军,研究员、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导师,现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湖南省政协委员,享受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骨伤科学术带头人、全国优秀中医人才、湖南省“225”高层次卫生人才骨伤科学科带头人。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对称性侵蚀引起关节炎症的慢性全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为血管翳、滑膜炎,临床表现为关节晨僵、肿胀畸形、骨破坏[1]。
目前,我国RA患者总人数约500万[2],并随着时间的增加,其致残率逐渐增加,病程1~5年、5~10年、10~15年、≥15年的致残率分别为18.6%、43.5%、48.1%、61.3%[3],且发作频繁、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RA属中医学“尪痹”“历节”范畴,其中,内伤致痹最为常见[4],内伤性RA指由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劳倦、情志不调使营卫气血失调、藩篱不固、脏腑虚弱而成尪痹,或单独发病,或与外感相合而发[5]。
匡建军教授从事临床多年,在防治RA及相关并发症上经验颇丰,有独到见解。
其基于“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理论,运用中医药内调外治,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远期预后。
现将匡建军教授五脏同调治疗内伤性RA经验总结整理,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1.1 脏虚邪入,杂合为痹 RA古无病名,因肢节疼痛肿大、身瘦胫曲变形,病情复杂难治,异于一般痹证的特点,而取名尪痹[6]。
中医五轮学说眼睛五个部位对应五脏
中医五轮学说眼睛五个部位对应五脏中医眼科将眼由外至内分为胞睑、两眦、白睛、黑睛和瞳神等五个部分,分别内应于脾、心、肺、肝、肾五脏,命名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总称五轮。
1、脾胃--肉轮肉轮指胞睑,胞睑分上、下两部分,有保护眼珠的作用。
胞睑在脏属脾,脾主肌肉,故称肉轮。
因脾与胃相表里,所以,肉轮疾病常责之于脾胃。
正常现象:脾胃消化吸收与运化的功能正常则眼睑色黄丰润而有光泽。
2、心---血轮血轮指两眦,上、下睑弦鼻侧联合处交角钝圆,称大眦,又名内眦;颞侧联合处交角锐小,称小眦,又名锐眦或外眦。
两眦在脏属心,心主血,故称血轮。
因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血轮疾病常责之于心和小肠。
正常现象:血脉流畅则内眦部血管红活而有光彩。
3、肺---气轮气轮指白睛,为眼珠的外壁。
其表层无色,薄而透明,称白睛外膜,里层白色,质地致密而坚韧,具有保护眼球内部组织的作用。
白睛在脏属肺,肺主气,故称气轮。
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气轮疾病常责之于肺和大肠。
此外,白睛环绕黑睛周围,紧密相连,如有病变,易相互影响。
正常现象:肺气充沛调顺,邪不易入,则白睛色白而润泽。
4、肝---风轮风轮指黑睛,位于眼珠前部的中央,质地透明,为光线进入眼内的必经之路,并有保护瞳神及眼内组织的作用。
黑睛在脏属肝,肝主风,故称风轮。
因肝与胆相表里,所以,风轮疾病常责之于肝和胆。
此外,黑睛后方与黄仁相邻,二者之间有一间隙,其间充满神水。
黄仁中央的圆孔即瞳神,故黑睛疾病病邪深入时,易影响黄仁、神水,波及瞳神。
正常现象:肝气和顺,肝阴充足,则黑睛色青而有光泽。
5、肾---水轮水轮指瞳神,狭义专指解剖学之瞳孔,广义的瞳神不仅指瞳孔,还包括神水、晶珠、神膏、视衣等。
'水轮'一般指广义的瞳神。
瞳神在脏属肾,肾主水,故称水轮。
因肾与膀胱相表里,所以水轮疾病责之于肾和膀胱。
但由于瞳神结构复杂,经古今不少医家的实践证明,其生理、病理不仅与肾和膀胱有关,与其他脏腑也有着同样密切的关系。
五轮五脏疗法有哪些效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五轮五脏疗法有哪些效果
导语:我们都知道很多内脏疾病是很严重的疾病,因此目前护理内脏的方法在逐渐的增加,现在不仅可以食用饮食的方法来治疗,同时还有很多传统的中药
我们都知道很多内脏疾病是很严重的疾病,因此目前护理内脏的方法在逐渐的增加,现在不仅可以食用饮食的方法来治疗,同时还有很多传统的中药方法可以进行调理。
但是很多方法是我们没有见过的,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运动,那么五轮五脏疗法效果有哪些?
五轮五脏综合疗法是中医疗法,是通过调理内脏与眼睛之间的关系而达到治疗目的,那?首先要从患者的病情来看,下面由眼科专家孙伟为大家详细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什么是青光眼:青光眼在中医上被认为是由于肝肺痨热,痰湿功伤,也就是眼内之液体调节机能失常而引起,源于水毒而产生的眼球疾患。
此病常伴有眼内痛涩、眼胀,头痛,晚上看光,有红彩光圈笼罩的错觉出现,有时会因剧烈的头痛而呕吐的症状,严重导致眼内容物压迫视神经,最终导致失明。
根据有关数据表明,青光眼是继白内障之后的第二大致盲眼病,并且它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他并发症而引起。
青光眼的临床表现有:迟润华认为,中医主气血、通经络,是从根源上对全身的健康状态进行休整,而现代医学的手术治疗和西药追求快速治疗和快速见效,这对于一些急性病症和重症是很好的解决方法。
眼科的疑难杂症患者,比如白内障、青光眼以及视网膜疾病等,如能在治疗中根据需要将中西医结合进行,依靠现代医学的科学技术进行及时检查和快速手术处理,同时辅以中药对全身健康状况的调理,增强眼睛周围机体组织的强韧性,综合治疗不仅治疗见效快,后期康复也比较彻底。
迟润华建议患者应加强对眼睛防护知识的了解,避免小病拖成大病,造成失明。
中西医结合对眼后部轮脏关系探讨(一)
中西医结合对眼后部轮脏关系探讨(一)【关键词】五轮学说;中医眼科中医眼科专科辨证的理论依据以“五轮学说”为主〔1〕。
“五轮学说”是指眼局部由外至内分为胞睑、两眦、白睛、黑睛和瞳神五部分,分别内应于脾、心、肺、肝、肾五脏,命名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总称“五轮”,借以说明眼的解剖、生理、病理及与脏腑的关系,并应用于指导临床辨证论治〔2〕。
“五轮”与西医眼解剖的关系如下〔3〕,肉轮指眼睑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睑板和睑结膜;血轮指两眦部皮肤、结膜、血管及内眦的泪阜、半月皱襞和泪点;气轮指球结膜和前部巩膜;风轮指角膜;水轮分狭义和广义二种,狭义者专指瞳孔,广义者不仅指瞳孔,还包括葡萄膜、视网膜、视神经以及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等,现在一般使用广义的水轮概念。
“五轮学说”源于《内经》,《灵枢·大惑论》大体指出了眼的各个部分与脏腑的关系〔4〕,后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和发展。
隋唐《龙树眼论》首次提出“五轮”的名称〔5〕;晚唐《刘皓眼论准的歌》把眼分为五个部位,并将各部与五脏联系起来;北宋初王怀隐在《太平圣惠方》中对“五轮”配位作了改进,系统介绍“五轮学说”;南宋后期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中对“五轮学说”的定位进行改进,确定了“五轮”的配属;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对“五轮”的病因及症状进行详细论述,并列有治疗方法;明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将五脏、五行、五方、五色、天干、地支、生理、病理等结合起来论述,形成了权威的学术观点;清初傅仁宇在《审视瑶函》中对“五轮”与五脏相应的标本学说进行理论上系统总结,阐明“五轮”与五脏及五行的关系,为“五轮”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沿用至今〔6〕。
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1851年德国医生HermannvonHelmholtz发明了眼底镜以后,眼科界发现了眼后部玻璃体、视网膜和脉络膜等结构,这些结构是传统“五轮学说”没有提及的,因此医家将水轮的范围扩大,形成了广义的水轮概念,以便包含这些新发现的结构。
五脏五行
五脏五行功修练五脏五行功、防治内脏疾病,产生强大功力一、五脏本义五脏功,是对藏密功法的补充,五脏咒语,也本嗡字诀而生。
我们采纳了中国传统医学观点的阴阳五行学说,把脏腑统一起来,并把光色考虑进来,找到了它们的对应关系。
—————————————————————五行五脏六腑五色五咒金肺、大肠白呜嘛水肾、膀胱黑咪呀木肝、胆、三焦蓝嘻呀火心、小肠红嗯土脾、胃黄嘛、哈哈—————————————————————二、五脏单练法1、五脏真言的功效五脏六腑真言,其功效皆是直接作用于内脏,然后引起经络及沿经穴位的运动,内外兼修,双管齐下,直截而奇特,其念法,不外用声念──身念诸法,并不特殊,我们现在逐一了解其功效,练法。
2、肾、膀胱(简称水咒):咪呀(1)水咒功能作用于肾、膀胱系统。
具有补脑、壮骨、生髓、增益人的智慧等主要功能。
经验表明,习练该咒,先是肾及肾所邻近的肾俞穴,(腰部)随咒收缩、松驰。
久之,两脚涌泉穴(肾全息部位)也发生相应张驰,向外排浊气,向内收纳水中真气,肾经、膀胱渐渐通畅,同时,阴部(生殖轮)也发生相同的效应。
体内真气沿督上升,通小周天。
凡高血压、脱发、肾炎、膀胱炎、肾、胃虚寒所致长期腹泻,脚鸡眼、皮肤干裂、干燥疗效甚佳。
[例证]某男,53岁,中学教师,肾虚,脚长期裂口渗血,长鸡眼,两膝关节难以弯曲下蹲,有严重肩周炎,面部皮肤干燥。
习练水咒两月,自觉生殖功能有节奏地活跃,肾功能迅速提高,气能转大小周天,脚下出汗,面部渗油脂,干裂、干燥状态消失,鸡眼痊愈,脱发重生,肩周炎完全消除,膝关节基本上恢复正常,自觉体力大增。
[例证] 某女,27岁,大学教师,主要症状,皮肤脆、硬。
十几年无名头痛,只能以长期服进口药缓解。
练水咒一年,头痛仅复发过一次,也是练功治下来的。
完全不再服药,皮肤变得柔软。
[例证] 某女,50岁,干部,患高血压(120~180mmHg),全身显得肥胖,念水咒一星期,体重大降,高血压治愈(80~120mmHg)。
五轮
五轮五轮眼科名词。
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二。
轮,喻眼珠形圆而转动灵活状似车轮。
《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巢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中医为了论述眼部的病理、生理、治疗,将眼由外向内划分五部分,对应五脏,名五轮。
即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
作为中医眼科的独特理论,指导眼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详各条。
五轮辩证中医眼科的历史也是非常古老的,早在殷墟甲骨文当中,就有“疾目”的记载,而在《神农本草经》当中,则也记载了目翳、青盲、眼赤白膜等一些眼科病症,书中涉及眼科用药也多达70余种。
在隋唐时期中医眼科有了长足的进步,对夜盲症与白内障都有了很准确的记述,且薰洗、滴眼、钩割等多种外治法与外科手术都有运用,在《外台秘要》中则有对“金针拨障术”治疗白内障的最早记载。
并有了《龙树眼论》等眼科专著。
洗眼杯(晋代,长5.5cm,宽4cm,高3cm。
杯口上沿弧形,恰与人眼眶吻合,用于治疗眼疾。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宋代,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被分为九科,其中眼科也单独成科,进步非常突出,其中五轮学说的形成是其最主要的成就。
五轮学说最早源于《内经》对眼与脏腑关系的论述,《灵枢·大惑论》曰:“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
后世医家据此发展为五轮学说,以眼部不同部位的形色变化诊察相应脏腑的病变。
眼部与脏腑相关部位是:目内眦与外眦的血络属心,称“血轮”;黑睛属肝,称风轮;白睛属肺,称气轮;瞳仁属肾,称水轮;上下眼睑属脾,称肉轮。
眼部五轮图此说在宋代多种医学著作中多有发挥。
如《太平圣惠方·眼论》记载:“肝脏病者,应于风轮,……心脏病者,应于血(轮),脾脏病者,应于气轮,……肺脏病者,应于气轮,……肾脏病者,应于水轮”,对于五轮的名称,五轮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各轮的主要症状等均有一定的论述。
看不清、重影、黑斑?警惕眼睛和血管在悄悄发生病变!一套“复明法”,内调外养祛眼疾~
看不清、重影、黑斑?警惕眼睛和血管在悄悄发生病变!一套“复明法”,内调外养祛眼疾~原创养生堂【专家简介】▼著名眼耳鼻喉疾病专家黄昱山学派第三代传承人中国中医专科特色名医从事中医临床诊疗30余年【擅长治疗】▼擅长治疗眼底出血、视神经萎缩、干眼症、玻璃体浑浊、耳鸣、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各类眼病以及耳鼻喉疾病。
专家为养生堂的观众提供了一些挂号名额,有需要的观众直接☞点击此处,我要挂号,填写信息,会有工作人员与您联系,确认预约时间。
眼睛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也是反映全身健康的“前哨”。
但我们总在忽视它的健康,当感觉到眼睛酸痛、干涩红肿、看东西模糊变形、眼前有黑影飘过、眼睛有异物感……很可能是眼底出血、视神经萎缩、干眼症、玻璃体浑浊等致盲性眼病的前兆,也可能是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加重的信号。
而且人是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眼睛出现问题,耳鼻喉也可能被牵连,易引发耳鸣、鼻炎、咽炎等疾病。
•出现眼部不适该怎么办呢?•患上了眼底出血、视神经萎缩、干眼症、玻璃体浑浊等眼病,该如何有效治疗?•出现耳鸣、鼻炎和咽炎该如何应对,才能避免复发?•不开刀、不手术,中医有什么良方可以预防与治疗眼耳鼻喉疾病呢?我们邀请到眼耳鼻喉疾病专家徐永忠主任做客今晚(2021年11月04日)7点的养生微直播,讲解各类眼病以及耳鼻喉疾病的相关知识,帮大家摆脱眼病、耳鸣、鼻炎、咽炎的困扰。
刘阿姨高血压五年多,自以为控制得还可以,却在一个月前的某天早上,突然眼前出现一滴墨水般的黑点,逐渐晕开成为一片黑影,到医院检查后不仅确诊了眼底出血,还查出了腔隙性脑梗!临床上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病程越久,眼底出血的风险越高。
眼底出血可以作为这两种慢病病情加重、向并发症发展的一个红色预警信号!但是眼底出血并不都有明显症状,视物出现了哪些变化,需要警惕眼底出血呢?1眼底出血不在黄斑区,可以视物正常视物暂时不受影响,趋于正常,但是由于高血压多年,已经出现眼底血管硬化,所以在做眼底镜检查时,可以看见眼底有出血点,只不过出血点不在黄斑区附近。
眼部五轮看五脏
《太平圣惠方·眼论》记载:“肝脏病者,应于风轮,心脏病者,应于血轮,脾脏病者,应于肉轮,肺脏病者,应于气轮,肾脏病者,应于水轮”,对于五轮的名称,五轮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各轮的主要症状等均有一定的论述。
但是此时五轮在眼中分部仅瞳神属水与白睛属气较为明确,其余各轮均有缺失。
而据考成书于北宋的《秘传眼科龙木论·龙木总论》当中也有关于五轮的记载,但“黑睛属肾”与“肝应风轮在内无形”的说法,又与后世相左,说明至此时五轮的眼部分属尚未完全定型。
直至南宋末年,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论》始将五轮的眼部分属明确为:“眼属五脏,首尾赤皆属心,满眼白睛属肺,其上下肉胞属脾,两中间黑瞳一点如漆者,肾实主之”。
此说得到后世眼科医家的认同,将五轮学说的主要内容基本固定下来。
一、肉轮:即上下眼睑、属脾。
因脾主肌肉,故称眼睑为肉轮。
(一)正常现象:脾胃消化吸收与运化的功能正常则眼睑色黄丰润而有光泽。
(二)病理现象:1.眼睑下垂、眼睫无力。
多中气不足。
2.目乏,多脾虚夹风。
3.眼睑非炎性浮肿,多脾虚夹湿。
4.眼睑红肿硬,多脾胃积热。
5.眼睑湿烂、痒痛,多脾有风湿热。
6.睑结膜乳头、滤泡增生,多脾胃湿热有瘀。
7.睑结膜颜色变淡,多脾虚血少。
二、血轮:即内眦,属心。
因心主血,故称血轮。
(一)正常现象:血脉流畅则内眦部血管红活而有光彩。
(二)病理现象:1.内眦部充血、刺痛。
多心火上炎。
2.内眦部红肿流脓,多心火炽盛,兼有瘀滞。
三、气轮:即白睛部分(包括球结膜与巩膜),属肺。
因肺属气,故称气轮。
(一)正常现象:肺气充沛调顺,邪不易入,则白睛色白而润泽。
(二)病理现象:1.球结膜充血,多为热邪犯肺。
2.球结膜水肿,多为风邪犯肺。
3.球结膜肿胀而混浊,为肺热亢盛。
4.眼分泌物深黄而干结,为肺实热;淡黄而稀薄,为肺有虚热。
5.巩膜充血肿胀,多肺热郁结或郁火上犯于肺。
四、风轮:即黑睛部分(包括角膜、房水、前葡萄膜)属肝。
因肝主风,故称风轮。
针灸中的五脏六腑与脏腑调理
针灸中的五脏六腑与脏腑调理针灸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以其独特的治疗效果在全球范围内广受关注。
在针灸理论中,五脏六腑是至关重要的概念,它们与脏腑调理密切相关。
本文将介绍针灸与五脏六腑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针灸来进行脏腑调理。
一、五脏六腑与针灸五脏六腑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它们是人体内部重要的组织和器官。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而六腑则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相应的经络系统。
在针灸中,不同的经络与脏腑相连,并在身体表面形成了一系列的穴位。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通过刺激位于手腕内侧的“内关”穴位,可以改善心脏功能,缓解心脏病症状。
二、针灸脏腑调理的原理针灸脏腑调理的原理源于中医理论的思想,即“脏腑为体,经络为用”。
脏腑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人体功能的核心,而经络则被视为信息传递的通道。
通过针灸穴位来调节经络,从而影响脏腑的功能,进而达到调理和治疗的效果。
在针灸调理脏腑时,针刺的位置、深浅、时间和刺激方式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针刺的位置要准确穴位,并根据具体的脏腑功能调节需求选择相应的穴位。
深浅和时间的掌握需要根据脏腑功能的具体情况以及患者的体质来决定。
刺激方式可以通过手法的轻重、快慢、拔插等来调整脏腑的功能。
三、常见的针灸脏腑调理1. 心脏调理心脏是五脏之首,它的功能与情绪、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密切相关。
通过针灸调理心脏,可以改善心脏功能,缓解心律不齐、心悸、心绞痛等症状。
常用的穴位包括“内关”、“神门”等。
2. 肝脏调理肝脏是人体的解毒器官,同时也与情绪、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等方面密切相关。
通过针灸调理肝脏,可以促进肝脏的解毒功能,改善情绪波动、调节血液循环和促进新陈代谢。
常用的穴位包括“太冲”、“行间”等。
3. 脾脏调理脾脏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同时也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通过针灸调理脾脏,可以促进消化吸收功能,增强免疫力,改善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中医“五轮学说”——望目,可知百病
中医“五轮学说”——望⽬,可知百病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这是中医主要的诊治⼿段,望诊中——望⽬就是其中主要的⼀项。
举⼏个简单的例⼦,⽐如,眼睑早起肿起来了,⼀些⼈会想到是不是昨晚熬夜了,喝的⽔太多了,但长期的眼睑⽔肿,就要注意了,脾虚或是内分泌系统紊乱,⼜或是过敏也会导致眼睑⽔肿的;⼜⽐如,眼睛⽩睛发黄,应该与肝胆病变有关系,等等。
想必⼤家都好奇了,通过望⽬(眼)就能这么神奇,反应⾝体哪⾥出问题了?来看看吧。
中医讲⽬为肝之窍,⼼之使,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因⽽⽬与五脏六腑皆有密切联系。
古⼈将⽬的不同部位分属于五脏,《灵枢·⼤惑论》⽈:“精之寞为眼,⾻之精为随⼦,筋之精为⿊眼,⾎之精为络。
其寞⽓之精为⽩眼,肌⾁之精为约束。
”后世医家据此⽽归纳为“五轮学说”,即瞳仁属肾,称为⽔轮;⿊睛属肝,称为风轮;两毗⾎络属⼼,称为⾎轮;⽩睛属肺,称为⽓轮;眼险属脾,称为⾁轮。
并且认为观察五轮的形⾊变化,可以诊察相应脏腑的病变。
因此,望⽬可以测知五脏的病变,甚⾄对某些疾病的诊断,也可起到“见微知著”的作⽤。
故《重订通俗伤寒论》⽈:“凡病⾄危,必察两⽬,视其⽬⾊,以知病之存亡也,故观⽬为诊法之⾸要。
”1. ⽬⾊正常⼈眼险内及两眦红润,⾃睛⾊⽩,⿊睛褐⾊或棕⾊,⾓膜⽆⾊透明。
当⾝体发⽣病变后,就会出现异常改变。
· ⽬⾚双眼或单眼⽩睛红⾚,俗称 “ 红眼 ” “⽕眼”,如全⽬⾚肿痛多为肝经风热上攻;两眦⾚痛,多为⼼⽕上炎;⽩睛发红,多为肺⽕;险缘⾚烂,多为脾经湿热。
若⽩睛红⾚灼热,眵多黏结,羞明畏光,有传染性者,多为感受时邪热毒所致,也称 “天⾏⾚眼” ,俗称“红眼病”。
· ⽩睛发黄为黄疸的主要标志,伴⾝⾯发黄、尿黄等症,多因湿热内塞或寒湿内困,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
⼀般见于急性胆管炎,肝硬化,肝脓肿,胆道结⽯等。
· ⽬眦淡⽩多属⾎虚、失⾎,是⾎少不能上荣于⽬所致。
肝部五轮 看 五脏+观肝诊断学
肝部五轮看五脏+观肝诊断学肝部五轮是中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分析和诊断人体的肝脏状况。
肝脏作为五脏之一,在中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观察肝脏的变化和表现,可以帮助医生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第一轮:脉象观察通过观察肝脏供血的脉搏,可以初步判断肝脏的功能情况。
中医认为,肝脏在舌尖有一处特定的脉络,通过触摸舌尖的脉搏,可以了解肝脏的气血情况。
如果肝脏气血充盈,脉搏有力细滑,则说明肝脏功能良好;如果脉搏虚弱或不畅,可能意味着肝脏有问题。
第二轮:面色观察肝脏与人体的面部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认为,观察面色可以反映出肝脏的状况。
正常人的面色应该红润健康,如果面色苍白、黄色或呈现其他异常色素,可能是肝脏有问题的表现。
第三轮:眼睛观察肝脏和眼睛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通过观察眼睛的变化,可以了解肝脏功能是否正常。
常见的肝脏问题会导致眼白出现黄疸,眼睑发红或肿胀,眼球发红等症状。
第四轮:舌苔观察舌苔是舌面上一层白色或黄色的物质。
观察舌苔的情况可以了解肝脏的运行状况。
通常情况下,舌苔应该是薄而白的。
如果舌苔厚重、颜色发黄,可能意味着肝脏功能受损。
第五轮:情绪观察情绪与肝脏的功能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肝脏与人的情绪有着紧密的联系。
情绪异常可能是肝脏功能失调的表现。
常见的情绪问题包括易怒、焦虑、抑郁等,这些可能是肝脏问题的表现。
肝部五轮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肝脏诊断学。
通过观察和分析脉象、面色、眼睛、舌苔和情绪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肝脏的功能情况,并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肝脏五轮只是一种辅助诊断方法,具体的诊断和治疗还需要结合其他医学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五轮学说应用
五轮学说应用
五轮学说渊源于《内经》,《灵枢·大惑论》中提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
”《太平圣惠方·眼论》中也有记载:“眼有五轮,风轮、血轮、气轮、水轮、肉轮,五轮应于五脏……眼通五脏,气贯五轮。
”。
具体来说,风轮者,黑睛也,即西医学中的角膜。
肝主筋,肝的精气充养黑睛,故黑睛称为“风轮”。
经曰:“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
”“肝受血而能视。
”所藏于肝的精微物质,通过肝血的输送源源不断上达目系,因此,消渴者初期气阴两虚,久而阴伤血亏,肝血不足,精血不达目系,双目失养,消渴目病与“肝”之间相互影响,反应于黑睛,从肝论治消渴目病,治宜“清肝”“柔肝”“补肝”。
水轮者,瞳子也,为黑睛中央之瞳孔。
肾主骨生髓,脑髓连与目系,肾之精气充养瞳子。
且“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素问·脉要精微论》)。
因此,消渴患者,久病及肾,肾气、肾精亏虚,从而目珠失养,瞳神淡漠、干枯,甚则久而出现“目不见”;从肾论治消渴目病,治宜“补肾”。
血轮者,内外眦也。
《素问·五脏生成篇》中提到:“诸血者,皆属于心”,因此,消渴目病症属心神失养、夹。
眼科五轮学说在中医临床辨证中的应用
眼科五轮学说在中医临床辨证中的应用冯因克;邹纯朴【摘要】五轮学说渊源于《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总结和积累而不断完善.它运用中医脏象、阴阳五行等学说,结合古代解剖学形成了眼科五轮的独特脏轮配属关系,再通过辨证来指导眼科临床,值得后世学者深入研究和继续发展.本文探讨了眼科五轮学说的起源、发展、临床应用及其局限性,为中医眼科学的五轮学说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4(011)003【总页数】4页(P101-104)【关键词】五轮学说;眼科;黄帝内经【作者】冯因克;邹纯朴【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2012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0.4五轮学说是源于中国古代并延用至今的中医眼科的基础理论及辨证论治的方法之一。
它是古代医家运用阴阳五行、取象类比以及脏象等朴素观点学说,并结合古代解剖学来描述人眼的生理、病理等症状,进而阐述这些症状与人体其他脏腑的关系的学说。
一般而言,中医眼科五轮包括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等五个方面,其中肉轮指上下眼睑,对应的脏器为脾;血轮为目的内眦与外眦,对应的脏器为心;气轮为白睛,对应的脏器为肺;风轮为黑睛,对应的脏器为肝脏;水轮为瞳仁,对应的脏器为肾。
五轮学说认为,五脏与五轮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其中脏为本,轮为标,脏腑发生病变时,每个相应的轮位均会出现对应的病症。
《审视瑶函·五轮不可忽论》中指出:“脏本也,轮之有症,由脏之不平所致,未有标现证,而本不病者。
”上述论述清晰地说明了“轮属标、脏属本”的轮位-脏腑配属关系,并在当代中医临床具体辨证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1 五轮学说的起源及发展五轮学说也称之为眼部的脏象学说。
历代多数医家大都认为五轮学说起源于《黄帝内经》,其中《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中就记载有:“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五轮生阳方
五轮生阳方引言:五轮生阳方,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是指通过调整人体五脏和六腑的功能,使内脏平衡、阳气充足,从而达到保持健康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五轮生阳方的本质、原理及其在中医养生和治疗中的运用。
一、五轮生阳方的本质五轮生阳方,顾名思义指的是调整五脏的功能,以促进阳气的生成和运行。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分别为心、肺、肝、脾、肾,每个脏器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应的阳气生成。
五轮生阳方即是通过调整这五脏的功能,使其运行正常,保持阳气充足。
二、五轮生阳方的原理五轮生阳方的原理主要建立在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的基础上。
中医认为五脏与五行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关联和相互制约。
每个脏器对应着不同的五行属性,通过调整五脏的功能,可以调节五行的运行。
另外,五脏中的阳气和阴气也相互制约并保持平衡。
五轮生阳方就是通过调整五脏的功能,使阳气得到生成,从而保持阴阳平衡。
三、五轮生阳方的运用1. 中医养生中的五轮生阳方五轮生阳方在中医养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根据中医的理论,人体的阳气最旺盛的时间是早晨和上午,因此在这个时间段进行适当的锻炼,可以促进阳气的生成和运行。
对于不同的脏器,还需要进行相应的调节。
例如,通过适当的呼吸练习可以增强肺脏的功能;通过精神调养和情绪调节可以保持心脏的功能良好。
此外,饮食调理和穴位按摩等方法也可以进行五轮生阳方的调节。
2. 五轮生阳方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五轮生阳方不仅在养生中有作用,在疾病治疗中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中医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衡而引起的,而五轮生阳方正是通过调整五脏的功能,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例如,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以通过药物调理或针灸等方法,刺激肾脏的功能,促进阳气的生成和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四、五轮生阳方的调理方法1. 饮食调理饮食调理是五轮生阳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食物对应着不同的脏器和五行属性,选择合适的食物可以帮助调节五脏的功能。
例如,对于心脏功能不佳的人,可以食用一些具有健脾和温中作用的食物,如山药、红枣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轮五脏综合疗法眼之能够视万物,察颜色,均赖五脏六腑之精气所养。
《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明确指出了眼与脏腑在生理上有着密切的关系,五脏之寒、热、虚、实皆可导致眼部多种有形或无形的病态反应:“心冷目昏气闷,肝冷时时泪零,脾冷隐涩难开,肺冷时昏光晕。
”又如“心热血灌瞳人,肝热胬肉扳睛,脾热时时刺痛。
”“大眦赤者则心实,小眦赤者则心虚。
”在临床中,一轮之病往往并不是由一脏一腑的病变而引起的,如“倒睫拳毛由肺与脾而相博,风热有余,睑皮宽解,痰与气而相搏。
”倒睫拳毛应属于胞睑肉轮之病,但实际病因不单与脾不运湿,气结痰凝有关,而且还与肺不能通调水道、水湿停留、风热外袭、腠理不密有关。
因此,我们应当首先明确眼与脏腑的关系。
一、眼与肝胆的关系: 1.肝开窍于目《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与目,藏精于肝”。
目为肝与外界相通的窍道。
所以,肝所受藏的精微物质,也能源源不断的输送至眼,使眼受到滋养,从而维持其视觉功能。
2.肝受血而能视:肝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功能。
虽然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但目为肝之窍,尤以肝血的濡养为重要。
所以,《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
3.肝气通于目:肝主疏泄,具有调畅人体气机的功能。
气能生血,又能行血,凡是供给眼部的血液,无不依赖气的推动。
《灵枢·脉度篇》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色矣”。
强调了只有肝气冲和条达,眼才能够辨色视物。
此外,《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化液,……肝为泪”。
泪液对眼珠具有濡润和保护作用。
它的分泌和排泄要受肝气的制约,同样与肝的疏泄功能相关。
4.肝脉连目系《灵枢·经脉》说:足厥阴肝脉“连目系”。
通观十二经脉,唯有肝脉是本经直接上连目系的。
肝脉在眼与肝之间起着沟通表里,联络眼与肝脏,为之运行气血的作用。
从而保证了眼与肝在物质上和功能上的密切联系。
鉴于眼与肝在生理上有着以上多方面的密切联系,因而肝的病理变化也可以在眼部有所反映。
所以,《仁斋直指方》又说:“目者,肝之外候。
”概括了眼与肝在生理、病理上的关系。
5.眼与胆的关系肝与胆脏腑相合,互为表里。
肝之余气溢入于胆,聚而成精,乃为胆汁。
胆汁于眼,十分重要。
胆汁的分泌和排泄,都要受肝的疏泄功能的影响。
如《灵枢·天年》说:“人年五十,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
在《灵枢》论述的基础上,《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更明白地说:“神膏者,目内包涵之膏液,……由胆中渗润精汁,升发于上,积而成者,方能涵养瞳神。
此膏一衰,则瞳神有损。
”由上可知,胆汁减则神膏衰,瞳神遂失养护。
二、眼与心 1.心主血脉,诸脉属目《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之合脉也”,“诸脉者,皆属于目”;《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脉者,血之府”。
由此可知,心主全身血脉,脉中血液受心气推动,循环全身,上输于目,目受血养,才能维持视觉。
2.心主藏神,目为心使《灵枢·大惑论》说:“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
”这里的“神”,是指人之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实为脑的功能)。
因神藏于心,其外用又在于目,故眼之能视,受心主使。
《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又说:心神在目,发为神光,神光深居瞳神之中,才能明视万物。
此外,《素问·解精微论》还说:“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
”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脏腑精气任心所使,而目赖脏腑精气所养,视物又受心神支配,因此,人体脏腑精气的盛衰,以及精神活动的状态,均能反映于目,所以,目又为心之外窍。
这一理论,也为中医望诊的“望目察神”提供了重要依据。
3.眼与小肠的关系人食水谷,由胃腐熟,传入小肠,小肠则进一步消化,分清别浊,其清者,包括津液和水谷之精气,由脾转输全身,从而使目受到滋养。
此外,心与小肠脏腑相合,经脉相互络属,经气相互流通,故小肠功能是否正常,既关系到心,也影响到眼。
三、眼与脾 1.脾输精气,上贯于目脾主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
《素问·玉机真脏论》在论及脾之虚实时说:“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
”其中包含了脾虚能致眼病。
李东垣《兰室秘藏·眼耳鼻门》进一步阐述说:“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
……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
”这就突出了眼赖脾之精气供养的关系。
2.脾主升清,目窍通利脾气主升,能将精微物质升运于目,此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清阳出上窍”。
3.脾主统血,血养目窍《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说:“盖脾统血,脾气虚则不能收摄;脾化血,脾气虚则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
由是可知,血液之所以运行于眼络之中而不致外溢,还有赖于脾气的统摄。
若脾气虚衰,失去统摄的能力,则可引起眼部的出血病症。
4.脾主肌肉,睑能开合《素问·痿论》说:“脾主身之肌肉”。
脾运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
胞睑肌肉受养则开合自如。
5.眼与胃的关系脾胃脏腑相合,互为表里,共为“后天之本”。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下传小肠,其精微通过脾的运化,以供养周身。
所以,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说:“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
”并指出:“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
”由此可见胃气于眼之重要。
此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升降正常,出入有序,清阳之气升运于目,目得温养则视物清明;浊阴从下窍而出,则不致上犯清窍。
四、眼与肺 1.肺为气主,气和目明张景岳说:“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类经·藏象类》注)。
由于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肺气调和,气血流畅,则脏腑功能正常,五脏六腑精阳之气充足,皆能源源不断地输注入目,故目视精明。
若肺气不足,以致目失所养,则昏暗不明。
此即《灵枢·决气》所谓:“气脱者,目不明”。
2.肺主宣降,眼络通畅肺气宣发,能使气血和津液敷布全身;肺气肃降,又能使水液下输膀胱。
肺之宣降正常,则血脉通利,目得卫气和津液的温煦濡养,卫外有权,且浊物下降,不得上犯,目不易病。
3.眼与大肠的关系肺与大肠脏腑相合,互为表里。
若大肠积热,腑气不通,影响肺失肃降,则可导致眼部因气、血、津液壅滞而发病。
五、眼与肾 1.肾精充足,目视精明人体之精乃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素问·脉要精微论》谓:“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黑白,审长短;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说明眼之能视,有赖于五脏六腑精气的濡养。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故眼的视觉是否正常,与肾所受藏脏腑的精气充足与否,关系至为密切。
2.肾生脑髓,目系属脑《内经》说:“肾生骨髓,脑为髓海,目系上属于脑”。
脑和髓异名同类,都由肾所受藏之精化生,目系连属于脑,也就关系到肾。
因此,肾精充沛,髓海丰满,则思维灵活,目光敏锐。
若肾精亏虚,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目无所见。
《医林改错·脑髓说》则谓:“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人脑,名曰脑髓,……两目即脑汁所生,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
”可见王氏已明确地将眼之视觉归结于肾精所生之脑,而且还通过肾阐明了眼与脑的关系。
3.肾主津液,上润目珠《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
”《灵枢·五癃津液别篇》又说:“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
”如津液在目化为泪,则为目外润泽之水;化为神水,则为眼内充养之液。
总之,眼内外水液的分布和调节,与肾主水的功能有密切关系。
4.眼与膀胱的关系肾与膀胱脏腑相合,互为表里。
在人体水液代谢的过程中,膀胱主要有贮藏津液,化气行水、排泄尿液的功能。
膀胱的气化作用主要取决于肾气的盛衰。
此外,膀胱属足太阳经,主一身之表,易遭外邪侵袭,亦常引起眼病,故不可不引起重视。
实际上,眼与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各具特点,其密切程度也各不等同,以肝、肾、脾的关系最为密切,肝开窍于目,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临证时不可片面强调某些脏腑的作用,而应从实际出发全面地进行观察和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
六、眼与经络眼与经络联系最多最广,胜过其他五官九窍。
正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所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
”又如《灵枢·口问》曰:“目者,宗脉之所聚也。
”皆说明眼目与经络直接关联,并以此和脏腑相沟通。
和眼目关系密切的经络有:1)集中于眼或眼附近的经络有大肠经、心经、三焦经以及任脉、阴阳跷脉及阳维脉。
2)起于眼部的经络有胃经、膀胱经和胆经。
3)途经眼部的经络有心经、肝经。
4)止于眼部的经络有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
5)其他还有许多经筋和络脉、经别都与眼有关。
由此可见,眼与经络的关系十分密切。
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脉者,皆属于目。
”此外,《灵枢·大惑论》还曰:“目者,心使也。
” “目者,阴阳合传而精明也“皆足以说明。
五轮五脏综合疗法以五轮为纲,五脏为本,从疾病的病因病机出发,以五脏虚实寒热立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则清之,寒则温之,辨证论治。
在临床治疗中,五轮五脏综合疗法注重五轮与五脏的紧密结合,风轮目疾,多从肝治,针对肝气、肝火太旺、肝阴、肝血不足,治以平肝、泻肝、柔肝、补肝之法以明目。
血轮目疾,以心为主,对于心不生血、血不养肝、水不制火上攻眼目、热血不止、刺痛难开、口舌生疮、小便赤涩,而治以补血、养血、凉血、止血、清心泻火明目之品。
肉轮目疾,以脾虚胃弱为主,或因脾气不足、中气下陷,或脾不运水、湿聚成痰,或脾运衰退、胞睑下垂。
治以健脾利水、消痰散结、益气升阳、健运脾胃之法。
气轮目疾,其病在肺。
病机多为冷热不调、肺不生水、火无水制、上攻眼目,治以滋阴润肺、养阴清热、清泻肺火之法。
水轮目疾,其治在肾。
多由房劳过度、忧思积虑、肾水不足或肾阳虚衰所致,治以滋阴补肾、滋阴降火、温补肾阳、滋补肾阴之法以明目。
同时,由于病变的多样性、复杂性,一轮病变可能是多个脏腑共同作用的结果,同一种疾病也可能引起多个轮脏的病变,故在临证治疗时,我们注重从多个脏腑出发,既注重五轮的变化,也不忘与五脏及五行相结合,辨病辨证,综合治疗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