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活动有何规律
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与活动规律研究

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与活动规律研究地震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自然现象,是地壳中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
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及其活动规律是研究地震学的基础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时空分布和活动规律两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是指地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
地震在时间上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
根据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规律,学者将地震活动分为地震周期、地震季节和年代际变化等。
地震周期是指地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出现的规律性活动,例如在长期的观测中可以发现地震活动呈现出3年、5年和10年等周期性的特点。
地震季节是指地震活动在一年之中的季节分布规律,例如在一些地区,地震活动在夏季和秋季较为频繁,而在冬季和春季相对较少。
年代际变化是指地震活动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尺度上的分布变化规律,例如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地震活动会显著增加或减少。
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地球上的断裂带和地震活跃带,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等。
这些地震带都处于板块边界附近,是地震相对集中的区域。
地震活动还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形地貌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山脉、高原和地下河流等地形地貌复杂的地区,地震活动相对较常见。
此外,浅层地震活动在陆地上更为常见,而深源地震活动主要发生在海洋地区,尤其是海洋壳层与大陆壳层交界处。
地震活动的规律性表现在地震的震源、震源机制、震级和震源深度上。
地震的震源是指地震发生的地方,一般来说地震活动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界附近的断裂带上。
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全球地震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震源机制是指地震发生时地块运动的方式,一般有走滑型、逆冲型和正断型等。
震级是指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的度量标准,一般使用里氏震级来进行评估。
地震的震源深度则是指地震发生的深度,不同深度的地震活动具有不同的特点。
一般来说,浅层地震活动相对较强,而深层地震活动则相对较弱。
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和活动规律的研究对于地震预报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震的发生与方法

地震的发生与方法地震是指地壳发生的突然断裂和运动,释放出大量的能量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的发生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害和损失,因此研究地震的发生机制及有效的预防方法至关重要。
一、地震的发生机制地球的地壳由板块构成,这些板块之间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当板块之间的应力超过岩石的抗力时,岩石发生破裂并释放出能量,造成地震。
地震的发生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机制:1. 断层活动断层是地壳中破裂的带状区域,当断层上的岩石受到应力作用时,会发生断层活动,导致地震的发生。
断层活动的形式有横向滑动、垂直滑动和逆冲等。
2. 火山活动火山活动是地球内部物质的喷发和储存引起的一种地质现象。
火山喷发时,地壳破裂,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引起地震。
3. 地壳运动由于地球内部的地壳板块运动,地壳会发生挤压、折弯、拉伸等形变。
这些形变会引起地壳内部应力的积累,最终导致地震的发生。
二、地震的预防方法尽管预测地震的准确性目前还有限,但人类可以通过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来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震预防方法:1. 建筑设计地震时,建筑物承受的地震力很大,因此合理的建筑设计是减少地震灾害的关键。
采用抗震建筑材料、增加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并进行地震工程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 预警系统地震预警系统是一种通过监测地震波传播速度和强度来提前预测地震的工具。
当地震警报系统接收到地震波信号时,可以提前几秒到几分钟发出警报,给人们逃生和避险提供宝贵的时间。
3. 加强公众教育公众教育是提高社会对地震风险认识和自救能力的重要方式。
教育公众如何在地震发生时采取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可以减少伤亡和损失。
4. 强化地震监测体系完善的地震监测体系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地震活动的情况,从而做出相应的应急响应。
建立地震监测站、使用地震仪等设备可以提高地震监测的能力。
5. 国际合作地震是全球性的自然灾害,国际合作对于地震的预防和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各国可以分享地震监测数据、交流科研成果,共同应对地震带来的威胁。
地震活动规律与震源机制解析

地震活动规律与震源机制解析地震是地球表面上最为突出的自然灾害之一,其发生频率和规模的变化牵动着人们的关注。
了解地震活动的规律以及地震的震源机制,对于地震研究和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活动的规律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析。
首先,地震的空间分布并不均匀,呈现出一定的聚集性。
这种聚集性主要表现在地震活动呈现出一定的空间集中,即所谓的地震带。
例如,环太平洋地区的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全球最为活跃的地震带之一,其频繁的地震活动使该地区成为全球震源最多的地区之一。
此外,其他地区如马里亚纳海沟、阿尔卑斯山脉等也都有各自的地震带。
这种聚集性表明地震是受到地球板块运动的约束,地震活动与板块边界密切相关。
其次,地震活动还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
在某个地区,地震的活动并不是完全随机的,而是呈现出周期性的规律。
这种规律可以从历史地震数据中进行分析,通过对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地震序列的特点等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地震活动的规律。
例如,在某些地区,地震活动可能会表现出短期急剧增加的趋势,这被称为地震活动的“爆发期”。
这种时间规律的研究有助于对地震活动的预测和防灾减灾工作的制定。
地震的震源机制是指地震发生的原因及其机理。
地震的震源机制可以从物理和地质方面进行解析。
地震的震源一般位于地壳下的深部,其机制与地壳运动有关。
在大部分地震中,地震是由于板块间的应力积累超过了地壳强度引起的。
当应力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地壳会发生破裂,导致地震的发生。
这种应力积累和释放的过程被称为地震地貌学。
地震的震源机制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地震的成因及其运动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地震的预测和防灾减灾水平。
地震活动的规律和震源机制的解析是当前地震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
通过对地震数据的分析和对地球物理和地质过程的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震的发生规律和机理,提高地震的预测和防灾减灾能力。
然而,地震研究仍然存在很多挑战,如地震的观测精度、预测的准确性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技术创新。
7级以上地震为什么有1个月内发生1——2次的规律

7级以上地震为什么有1个月内发生1——2次的规律7级以上地震为什么1个月内发生1——2次,这始终是个谜,科学家们也没有作出解释。
地震每年发生8级1次(1900年至今平均数);7级17次,一个月1~2次(1990年至今平均数)。
地震为什么这么有规律呢?球膨裂说认为。
46亿年前,太阳因内部核聚变而发生爆炸,飞出许多熔融的火球,形成太阳系,地球就是其中之一。
40亿年前,由于地球气温逐渐下降,岩石圈形成。
由于岩石圈封闭了地球,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释放出的热量散发不出来,造成岩石圈内部的温度增高、压力逐渐增大,使地球发生膨裂。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膨裂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地震释放的地球内部的压力比火山少得多。
因为是地球内部压力逐渐增大形成火山和地震,所以火山喷发必然使地球内部的压力降低,从而减少大地震的发生。
地震为什么这么有规律呢?我们可以先做一个模拟实验,用电水壶烧水。
当水烧开后,蒸汽把壶盖掀起,蒸汽喷出,水壶内的压力降低,壶盖又盖上。
过一会儿,壶内的压力增加,壶盖又被掀起,反反复复。
我们发现壶盖盖上,到掀起的时间是相同的。
这和地球发生膨裂,造成岩石圈膨裂,形成地震,地球的内部压力降低,岩浆冷却凝固封住膨裂口。
过一段,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不断衰变释放热量,地球内部的温度不断增加,内部的压力不断加大,地球又发生膨裂,形成地震。
因此地球发生两次地震之间的时间是基本相同的。
这也就是说地球发生地震,内部压力释放之后,地球的内部压力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
7级以上地震会给人民的生命和和财产造成严重损失,然而预报地震却是个世界难题。
地震预报有长期预报、中期预报和短期预报,然而关键是临震预报。
因为人们不可能长期在外面避震,特别是冬天,也不可能大范围长期停工停产避震,这样会给经济造成极大损失。
要想准确作好临震预报关键是要找到确定性的地震前兆。
确定性的地震前兆就是有地震必有此前兆,有此前兆必有地震。
地震给人类造成了极大的灾难,然而预报地震的关键是要找到所有地震共有的,宏观的、无干扰的确定性的地震前兆。
地震活动性及地震预报讲解

震源深度
≤30km 30~70km ≥70km
逆冲和 走滑
走滑 为主
走滑兼 正断层
走滑 为主
中国及其邻区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区域特点
我国长白山天池火山千年前的喷发为 2000年来全球最大的喷发之一
喷发体积
0.2km3 4km3 7km3
18km3
喷发时间 喷发地点 喷发级别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Istanbul)地震空区
地震活动的特点
6.震源的时一空变化图像 ③地震条带
“条带”的展市与近期活动构造带基本一致。 “条带”是突出于全区的。 条带”上地震活动水平有增强的过程,其应变释 放明显加速。
1973年炉霍、1976年龙陵地震的地震条带
地震活动的特点
6.震源的时一空变化图像 ④震中迁移
新京疆1西伽919北9师宣978张辽.化.51宁1宁.家029.岫52蒗云9口92岩南.0-1云云-0宁1海.12南2南蒗城.0甘94施0.间肃14甸2.1民主 加0.5乐要 卸2.356依载.4据响主地5:应电要.9主震地比、依要主 震 明 主前6震。体据依.要 前 显 要半1序应据:依 提 减 依震受主个:列变据 灾 据出小月前到要地: 实 :准参等作震作中依下主震受主地 效 地确出数。活国据出水震 震,的前要到要短(动、地:临序 序受临作依中依期h宏、列 列到震地震震预、出据国据观中。预水局震预.测b:地:临、国测值氡通序测,平震空震地地意)并、报列,震静局区震预见向小水表并活局,和、、测当震动位彰向和并省地条,地、辽平和、在当政震带并政水宁震静奖水地府府活、向温省前、励汞政通、的动地当政2地。报、府天形府通、 震地倾,通变通形表报前 活政取报、斜彰报变表兆 动府辽得地。、,、彰异、通宁磁显取电和常地省。著报得磁政减奖、电,府显灾辐励水 、取,实著射。 应库得取效减、发力显得。灾浑著实。减效灾。实效。
甘肃地震的地震活动规律与空间分布

甘肃地震的地震活动规律与空间分布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影响。
甘肃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也是一个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
本文将从甘肃地震的地震活动规律和空间分布两个方面来探讨甘肃地震的特点。
一、甘肃地震的地震活动规律1.震源深度甘肃地震的特点之一是地震震源深度较浅。
根据地震学家的研究,甘肃地震的大部分震源深度在10千米至20千米之间。
这种浅源地震活动是甘肃地震频繁的主要原因之一。
2.地震能量释放周期甘肃地震的地震活动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周期性。
一般来说,甘肃地震的能量释放周期大约在10至15年左右。
也就是说,大地震和小地震的频率和能量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这种规律性为甘肃地震发生的预测和防范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3.多震中、多断裂带甘肃地震的地震活动呈现出多震中和多断裂带的特点。
在甘肃省境内,存在着多条断裂带,例如酒泉-海南、张掖-和政、武威-天祝等断裂带。
这些断裂带是地震发生的重要场所,也是甘肃地震活动规律的一部分。
二、甘肃地震的空间分布甘肃地震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东部地震活动频繁甘肃省东部地区是地震活动频繁的区域,尤其是平凉、庆阳、天水等地。
这些地区地震活动频率较高,常常发生中小型地震。
这与断裂带的分布和构造背景等因素有关。
2.西部地震相对较弱相对于东部地区,甘肃省的西部地震相对较弱。
酒泉、张掖、武威等地震活动相对较少,且多为中小型地震。
这与地震断裂带的分布和地下构造的差异有关。
3.近年来震中区域的变化近年来,甘肃地震的震中区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以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震中位于四川,但其影响范围涉及了甘肃的一些地区。
这一现象表明,甘肃地震的空间分布也受到相邻地区地震活动的影响。
综上所述,甘肃地震的地震活动规律和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
了解这些规律和特点,对于预测和预防地震灾害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同时,加强地震监测和科学研究,提高人们的地震防御意识,也是减少地震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
世界现代地震分布规律

世界现代地震分布规律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自然现象,其分布规律与地球构造、板块运动等密切相关。
根据全球地震监测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以下世界现代地震分布规律:
1. 环太平洋地震带:环绕太平洋地区的地震带,包括太平洋海
岸地区、南美西海岸、北美西海岸、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西兰等地。
这一地震带是世界上最活跃的地震带之一,常常发生大规模地震和海啸。
2.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欧亚大陆中部的地震带,包括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地。
这一地震带是由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而形成的,常常发生强烈的地震。
3. 欧洲地震带:欧洲大陆中部和南部的地震带,包括意大利、
希腊、罗马尼亚等地。
这一地震带是由于欧洲大陆板块与非洲板块、亚洲板块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4. 中亚地震带:中亚地区的地震带,包括中国西北地区、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地。
这一地震带是由于欧亚大陆板块与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总的来说,世界现代地震分布规律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之一。
在地震预防和减灾工作中,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地震特点和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灾害损失。
- 1 -。
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

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地震是指地球上发生的地质灾害之一,它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和地球表面的板块运动引起的。
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是指地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下面将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分析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
一、时间分布规律地震的时间分布规律是指地震在一定时间内的分布情况。
地震的时间分布与地震活动的密切程度有关。
一般来说,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地震的时间分布也会比较集中。
而在地震活动不太频繁的地区,地震的时间分布则会比较分散。
根据统计数据,地震的时间分布有以下特点:1.季节性变化:地震的季节性变化是比较显著的。
在我国,地震活动在每年的春秋两季较为频繁,夏季和冬季则相对较少。
2.周期性变化:地震的周期性变化是指地震活动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呈现出周期性的规律。
例如,在我国,地震活动在1985年至1997年的12年间,出现了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每4年左右会有一个高峰期。
3.随机性:地震的随机性是指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并不是完全符合规律的,有时会出现突发性的地震事件。
二、空间分布规律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是指地震在地球表面分布的规律。
地震的空间分布与地球板块的运动及其构造特点有关。
根据统计数据,地震的空间分布有以下特点:1.地震带分布:地震带是指地震频繁发生的区域,通常与板块运动有关。
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中亚地震带、新西兰—汤加地震带等。
2.地震活动的集中分布:地震活动在一些特定的地区比较集中,例如,我国的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云南地区等。
3.地震的非集中分布:地震也会在一些地区非集中分布,这种分布情况通常与地下岩石结构有关。
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是地球上地震活动的重要特征。
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对于预测和防范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活动有何规律
全球强震活动最显著的特点是:强震活动在空间分布上的相对集中成带性和在时间域具有活跃―平静的交替出现
过程
2016年的4月10日至17日,在短短8天时间内,全球先后发生了多次地震:4月10日阿富汗7.1级地震,4月13日缅甸7.2级地震,4月16日日本7.3级地震,4月17日厄瓜多尔7.5级地震,另有数个地区还发生了多次5?6级的地震。
其中,日本7.3级地震与厄瓜多尔7.5级地震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上述一系列强震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关注。
活跃-平静交替出现
近100年来的地震观测资料显示:全球平均每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约20次;6级以上地震100多次;5级以上地震1000多次;4级以上地震约1万次;3级以上地震约10万次。
也就是5级多的地震平均每天有3~4次。
地震震级和能量的关系为:地震震级每提高一级,地震能量提高约31.6倍;地震震级每提高两级,地震能量提高约1000倍。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的9.0级地震,其能量相当于1000个7.0级地震。
全球强震活动最显著的特点是:
强震活动在空间分布上的相对集中成带性和在时间域具有
活跃平静的交替出现过程。
图为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一名地质工作者查看地震波
全球强震活动最显著的特点是:强震活动在空间分布上的相对集中成带性和在时间域具有活跃―平静的交替出现
过程。
经研究,全球强震活动主要集中在两大地震活动带: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即太平洋的周边地区,包括南北美洲的智利、秘鲁、厄瓜多尔、危地马拉、墨西哥、美国等国家的西海岸,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
这个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全球约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二是欧亚地震带,从欧洲地中海经希腊、土耳其、我国的西藏延伸到印度洋的东北边界,也称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这个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占全球地震的15%。
就中国大陆而言,东经107°以西的中国大陆西部地区,由于直接受到印度板块的强烈碰撞,地震活动的强度和频度均大于中国大陆的东部地区。
20世纪中国大陆发生7级以上浅源地震64次,其中东经107°以西的中国大陆西部地区56次,占87.5%,且其释放的地震能量占整个大陆的95%以上。
地震活动的活跃与平静交替出现的现象,在时间上具有层次性,十年尺度的活跃与平静交替分别称为活跃幕与平静幕;百年尺度的称为活跃期与平静期。
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大致经历了5个地震平静和活跃幕交替的轮回。
其中较为完整的轮回是4个(1907~1937;1938~1955;1956~1976;1977~2001),轮回的平均时间是25±5年;轮回中发生七级以上地震16±4次。
其中平静幕和活跃幕的持续时间平均分别为8±2年和17±6年; 平静幕和活跃幕中每年发生7级地震平均分别为0.2±0.1次和1.0±0.3次。
地震的序列类型
研究地震的序列类型是分析判定地震形势的一种重要途径,对抢险救灾和应急决策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震序列是指某一时间段内连续发生在同一震源体内的一组按次序排列的地震。
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主震后在同一震区陆续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余震;主震前在同一震区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前震。
地震序列大致可分3种类型:(1)主震型。
主震的震级高,很突出,主震释放的能量占全地震序列的90%以上。
又可分为“主震-余震型”和前震-主震-余震型”两类;(2)震群型,没有突出的主震,主要能量是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出来的;(3)孤立型,其主要特点是几乎没有前震,也几乎没有余震。
专家对地震序列类型的判定,主要是依据已发生地震的运动学参数与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指标,以及地震区的地质构造等。
例如,统计1966~1992年中国MS≥5.5级的165次地震中,其中有前震群(前震序列)的占6%,有直接前震的占20.6%;在MS≥7.0的15次地震中有前震群的占20%,直接前震的占53%。
前震活动有可能从序列特征、震源机制、震源参数的演变、地震波的振幅比、辐射特性及频谱等方面从正常地震活动中加以鉴别。
例如,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之前发生过前震序列,该前震序列表现出震级不断增大、频度上升、震中位置集中和震源深度变化小等特点。
4月16日的日本7.3级地震为前震-主震-余震型序列,4月14日的6.5级地震为其前震。
强震之间的关联性
强震之间的关联性,表现为强地震活动地点或成组地震活动在地域变迁轨迹上有规律可循。
例如,在中国大陆西部,沿着祁连山断裂带上的1920
年海原8.5级地震-1927年古浪8级地震-1932年昌马7.6级地震,显示出从东到西的定向迁移。
另外,在土耳其北安纳托利亚断裂上,自东向西的1939年埃尔津詹8.0级大地震-1943年拉迪克7.5级地震-1944年盖拉特7.2级地震-1957年
阿班特7.0级地震-1999年伊兹米特7.4级大地震的定向迁移,是全球典型的大地震沿着断裂带迁移的图像。
再例如,我国华北地区1966年邢台7.2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及1976年唐山7.8级地震,11年间
构成了一个7级地震的逆时针旋转的迁移图像。
至于在较短的时间内,相距几百公里,数千上万公里的一组地震之间是否具有关联性?从地壳运动的动力源角度
是具有关联性。
无论是地幔对流的动力、板块运动的动力、地球自转的动力、还是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地球内部构造运动引起的地震是与地球整体运动有关。
但目前认为,如4月16日日本7.3级地震与4月17日厄瓜多尔7.5级地
震之间,并不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释放的能量是关键特征
“地震活跃期”是指地震活动相对频繁和强烈的时期。
地震活跃期是相对地震平静期而言的,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判断地球是否已进入地震活跃期的现象主要是基于对历史
强震在时间上具有活跃与平静交替性的认识。
从美国地质勘探局公布的数据来看,近年来全球强震频率并未增加。
数据显示,2016年1月24日,美国阿拉斯加
州南部发生7.1级地震;4天后,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发生7.2
级地震;一个月后的3月2日,印度尼西亚西苏门答腊省附近海域发生7.8级地震;然后,就是4月16日日本九州的7级
(日本测定为7.3级)地震和厄瓜多尔的7.8级地震。
平均下来,每个月的地震次数跟全球长期的平均水平相差无几。
而此前5年,7级及以上地震的次数分别是:2015年19次、2014年12次,2013年19次、2012年13次、2011年20次。
这些数据显示全球并未进入地震活跃期。
但如果取全球8.5级特大地震为指标,地球自2004年开始已明显进入了地震活跃期。
上世纪下半段,在1964年以后,直至2004年,全球发生8级以上巨大地震的频次明显减少,没有发现有8.5级以上巨大地震的记录。
而从2004年12月26日印尼9.1级地震后,全球先后发生了2005年3月29日印尼8.5级地震;2007年9月12日印尼8.5级地震;2010年2月27日智利8.8级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地震及2012年4月11日印尼8.6级地震,在短短的8年时间内发生了6次8.5级以上巨大地震。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次8.5级地震的能量相当于180个7.0级地震。
这是一个基本的活动特征,这个特征表明从2004年以来我们一直处于一个全球8级以上巨大地震的活跃时段,这个活跃的时段预计还将会持续一段时间。
另一个需要指出的特征是,某类地震能量特别巨大的地震事件,是只能在地震活跃期才有可能发生。
这类地震事件在非活跃期无法解释。
例如,1960年智利大地震,震区在一个月内发生了6次7级以上大地震,主震的矩震级达到9.5
级。
而在这一活跃期,在印尼苏门答腊海域,不到8年发生了6次8级以上大地震,其中8.5级以上4次。
(作者系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