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合集下载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读后感胡岭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读后感胡岭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读后感胡岭 2011111612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完了西奥多·威廉·舒尔茨教授的名著《改造传统农业》。

虽然对舒尔茨教授的部分理论依然存在着难以理解等方面的困惑,但是对他的很多理论如改造传统农业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得独到精深与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对我的启发颇大。

舒尔茨反对农业经济学隶属于农学的传统,认为农业经济学应该是一般理论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并坚持按这种观点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经济问题,为现代农业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改造传统农业》是舒尔茨融早期的农业经济学和人力资本理论于一体,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农业问题的一部独树一帜的专著,也是舒尔茨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如何将“不能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传统农业改造成“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的现代农业是舒尔茨本书的主要研究目的。

分别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条理清晰地进行分析:一、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亦即什么是传统农业)二、传统农业为什么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三、如何改造传统农业?(此即怎么办的问题)一、什么是传统农业?第一至四章是围绕什么是传统农业这一主要问题展开进行分析的。

在第一章“问题的提出”里,舒尔茨没有按照以前学者从文化特征、制度结构、或生产要素的技术特征角度去定义传统农业,而是从经济概念的角度去定义传统农业,认为“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以称之为传统农业”。

并且,他一反以前学者“重工轻农”,认为农业充其量只能为工业提供原料和廉价劳动力,而不能对国家的经济做出贡献的看法。

他指出,“并不存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农业部门不能对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的基本原因。

”同时,他又承认“仅使用传统生产要素的农业是无法对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的”,但是现代化的农业是经济增长的一台强大发动机,是能对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的。

另外,舒尔茨反对传统观点中认为穷国的农业部门在使用自己所拥有的要素时效率是低下的。

《改造传统农业》前三章知识点梳理

《改造传统农业》前三章知识点梳理

《改造传统农业》前三章预习——华中师范大学经管院xxx第1章1、简述本书的结构及其逻辑关系。

首先摆出观点,舒尔茨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是不能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只有现代化的农业猜都能对经济增长做出重大贡献。

从而引出本书的核心问题“如何改造传统农业为现代化农业,如何把弱小的传统农业改造成为一个高生产率的经济部门”,进而论证传统农业的经济特征,传统农业不能成文经济增长的源泉,以及如何才能改造传统农业。

逻辑是递进关系,提出问题,提出观点,剖析问题,解决问题。

用的三段式的写作方式,从提出问题what(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到分析问题why(传统农业为什么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how(如何改造传统农业)。

2、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研究的理论背景和现实背景是什么?(1)5大理论背景1、重农学派:只有农业是生产的。

2、古典学派:农业取决于固定的土地供给。

3、马歇尔:较廉价的运输和新土地的开发只是暂时延缓了土地地租的进一步上升4、马克思:日益扩大的农场必然会减少农产品的成本。

5、“隐蔽失业”理论。

(2)现实背景现实背景主要为在五十年代初,经济学家们提出以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战略,认为工业化是发展经济的中心,只有通过工业化才能实现经济的“起飞”。

他们普遍认为,农业是停滞的,农民是愚昧的;农业不能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充其量只能为工业发展提供劳动力、市场和资金。

在这种理论的知道下,许多发展中国家治理于发展工业,而忽视了农业。

有些国家甚至以损害农业来发展工业。

到了五十年代后期,这种工业化的发展占率就暴露出了问题。

许多发展中国家虽然实现了较高的工业增长率,但经济并没有得到发展,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少改善,甚至连吃饭问题也没有解决。

这样,经济学家们开始对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提出疑问,转而研究农业问题。

3、本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什么?舒尔茨在第1章里提出了哪些主要的论点?如何把弱小的传统农业改造成为一个高生产率的经济部门是本书研究的中心问题。

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与中国农村公共服务

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与中国农村公共服务

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与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作者:梅欢来源:《商情》2014年第03期【摘要】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谈到,“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要引进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这些要素可以使农业收入流价格下降,从而使农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

”新的生产要素除了对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以外,还包括对生产要素的投资。

当前农村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涵盖了这些要素。

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对中国的农村公共服务的体系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农村的公共服务部分要素进行分析,结合本人的实际情况,一是总结当前农村公共服务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二是对进一步提高农村的公共服务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传统农业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义务教育一、问题的提出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中用收入流价格理论解释了传统农业体制落后,不能成为经济增长源泉的原因是在传统农业中,由于生产要素和技术状况不变,导致持久收入流的均衡价格就长期在高水平上固定不变,资本的收益率低下。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改造传统农业的根源就在寻找一些新的生产要素作为廉价的经济增长源泉。

除了建立一套适用于改造传统农业的制度以外,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为引进现代生产要素创造条件,以及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近几年,我国不断加强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努力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让更多的农民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但是从我国当前的情况看来,我国的农村公共服务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处于一个比较低下的水平,还存在着供给不足,分配不平衡、服务效率低下、监督不足等问题。

因此,推动农村公共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农村教育水平的提升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当前农村公共服务的成就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也得到极大的发展,我们以农村交通运输以及义务教育的发展来看。

当前我国对农村交通运输的大力投资,促进了农村交通运输的极大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加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造传统农业

改造传统农业

改造传统农业作者:郑颖青来源:《大观》2015年第03期摘要:在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工业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处于中心位置时,西奥多·w·舒尔茨独树一帜的认为许多经济增长不能单靠对工业的关注来加以解释,他认为传统经济学对农业的关注不够,提出通过对传统农业的改造,通过向农业投入新的生产要素,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虽然西奥多·w·舒尔茨对传统经济学理论走出工业中心主义贡献极大,但是其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方案依旧以一般的传统农业为依据。

舒尔茨通过为传统农业注入现代性因素来实现传统农业的现代化的方案无疑是对的,但是并不是单纯的通过引入现代性因素就能够顺利对所有的传统农业进行改造。

中国传统农业在“传统”上走的最远,其所负担的人口基数和一般的传统农业是不能比拟的,如何合理的进行剩余人口的转移才是中国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的关键。

关键词: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中国一、舒尔茨对传统农业的关注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是最早研究经济发展理论的学者之一,与一般发展经济学家的观点不一样,他在经济发展策略上强调的不是工业,而是农业。

在舒尔茨以前,经济学界普遍对农业缺乏关注,经济学家们把关注的焦点都放在工业上,他们认为农民普遍素质低劣,农业的发展前景也十分有限,工业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中之重。

亚当·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巨大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分工,而分工只能引入制造业,不能引入农业”。

在斯密看来农业是一个传统产业,无法跻身于现代产业之流。

马尔萨斯和李嘉图也没有对农业给予合适的关注,只是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工商业上。

阿瑟·刘易斯,在《经济增长理论》中系统研究了经济增长理论,但依旧没有摆脱轻视农业的倾向。

在这一理论传统的指导下,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谋求经济的快速发展,片面最求工业的发展,忽略甚至不惜损害农业的发展来推动国家的工业化。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亦采取相应的经济发展战略,导致我国经济结构十分畸形,同时农业发展十分落后,国民经济跛足而行。

舒尔茨的农业理论及其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舒尔茨的农业理论及其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五十年代初, 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以工业为 中心的发展 战略 , 认 置处于均衡状态 。农 民引入新的生产要素 , 可以走 出传统农业 就 为只有通过工业化才能实现经济 “ 起飞”。他们普遍认 为 , 农业 均 衡 。 是停滞的 , 民是愚 昧的; 农 农业对经济发展 的贡献 , 充其量只是为 “ 民为 什么 在几 千 年 的长 时 间里不 引入 新 的生 产 要素 农 工业发展提供劳动力 、市场和资金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 , 许多 发 呢? ”舒尔茨通过研究 帕拉加撒尔和塞纳普 尔两个典型案例 , 指出 展 中国家致力于发展工业 , 而忽视 了农业 。有些 国家甚至 以损 害 农 民实际上是 十分精明的企业家 , 他之所以这样做 , 因为在 传统 是 农业为代价来发展工业。到了五十年代后期 , 这种工业化 的发展 农业里 , 资源配置 已达到达到了均衡 , 并且也是有效率的。既然传 战略就暴露 出了许多问题 。许多发展 中国家虽然实现了较高的工 统农业 的资源配置是有效率 的, 那么 如何解释传统 农业 的停滞落 业增长率, 但经济并没有真正得到发展 , 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少 后 呢? 人 舒尔茨提出了收入流价格较高和资本收益率 低两个假设 。 ( ) 一 改善 投资 环境 境, 这样也可 以为我国吸引更多的外资提供条件。 但凡引资比较多的国家 , 都有一个 良好的投资环境 , 括基础 ( 包 四) “ 引进 来” 与 “ 出去 ”相 结合 走 设施建设 、配套企业完善 以及劳动力素质 。因此 , 我国在 吸引 “ 引进来 ”可以利用外资 ,“ 出去 ”同样可 以利用外 资。 走 外商直接投资的 同时 , 有必要 改善我国的农业投资环境 。首先 , 完 “ 投资”则直接感受国外的农业发展 , 引发更多 的思考 , 发现更多 善基础设施建设 , 包括交通运 输, 机场 , 口, 港 桥梁, 通讯 , 水利及城 的路 径 , 现 全 面 的合 作 。通 过这 种 双 向交 流 良性 互 动 , 以 有效 实 可 市供排水供气 , 电设施 ; 供 其次 , 加强配套企 业的管理 ; 最后 , 提高 优化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 , 提升利用外资的层次。 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农村的行业协会。 ( ) 强F l 五 加 D 对我 国农 业发 展 负面影 响 的管理 ( ) 二 优惠 政策 大量 引入外来资金, 势必会带来国内行业垄断 问题 , 破坏农业 目前 , 取消外商投资优惠政策呼声越来越高。但是 , 农业却是 生态环境以及 圈地问题 , 这些都是引入F 对我 国农业 发展的负面 DI 个特殊 的产业 , 投资项 目周期长 , 投资风险大 , 没有相 当的优 惠 影响, 国家应通过立法严格杜绝这些不良现象。 田 政策是难 以吸引投资者 。根据 比较优势理论 , 为投 资者 不会选 作

国外农业现代化的相关理论

国外农业现代化的相关理论

国外农业现代化的相关理论1、改造传统农业理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Wschultz)提出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可以说,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理论是对农业现代化的最富重大影响的研究。

1964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在其《改造传统农业》中,从理论上阐明了农业和农民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对传统农业的性质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有赖于农业的迅速稳定的增长,而传统农业不具备迅速稳定增长的能力,出路在于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即实现农业现代化;舒尔茨首次分析了教育投资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重要意义。

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是一个经济概念,他把"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要素为基础"的农业称之为传统农业。

他驳斥了两种长期流行而且影响深远的观点:一种是认为传统农业的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另一种就是有名的隐蔽失业论。

舒尔茨强调,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是不能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应把弱小的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一个高生产率的部门。

在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舒尔茨认为重要的是制度保证,运用以经济刺激为基础的市场方式,通过农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动来刺激农民;强调适度规模,反对建立大规模农场,指出要使农民乐意接受新的生产要素,就必须使这些要素有利可图,这一方面取决于新生产要素的价格和产量,另一方面取决于政策因素。

2、诱导的创新理论诱导的创新理论来源于厂商理论,约翰·希克斯和汉斯·宾斯旺格曾作了卓有成效的研究,速水佑次郎和弗农·拉坦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这一理论。

诱导的创新理论认为,一个社会可以利用多种途径来实现农业的技术变革。

由无弹性的土地供给给农业发展带来的制约可以通过生物技术的进步加以消除。

由无弹性的劳动力供给带来的制约可以通过机械技术的进步解决。

改造舒尔茨以改造传统农业

改造舒尔茨以改造传统农业

改造舒尔茨以改造传统农业再读西奥多.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只看了译者前言,把思路可以理一理。

大问题:农业能不能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还仅仅是需要维持、需要反哺的产业?进入具体研究,需要问:中国现在的农业是传统农业吗?传统农业是什么样的?传统农业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传统农业可以被改造吗?如果改造主要思路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改造?舒尔茨着重分析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传统农业为什么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3、如何改造传统农业?这里需要注意第二个问题:问的是为什么传统农业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而不是问农业为什么不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在我们的现实中,更加要明白和清晰这个问题:农民以其实际行为说明了“传统农业为什么不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因为很多农民不再一辈子辛勤劳作于自己的承包地上了,他们进城打工,当农民工,即使背井离乡,即使千里迢迢,因为传统农业或者说他们一直那么干的农业已经没有了更多的产出和增值,就是再投入,产出也不增加,农民的收入也不增加。

农民是传统农业的收益者、受害者、体验者。

这个问题更需要政府部门去重视、认识,因为我们的政策不仅仅是“四两拨千斤”地把农民绑定在不成规模的小块土地上,以达到和维持政府自己需要达到的目的:粮食安全,而在于农民如何获得相当比例的收入增长。

以此,我们可以检视我们现在所有的农业政策:我们的农业政策好吗?能带来农民的收入增长吗?这种增长是怎样增长的?一个小的判断:我们的农业政策还在支持扶持传统农业,有向扶持现代农业的取向,但效果和机制不配套:如良种补贴、农机补贴、育秧补贴等等,都不能从基本上去触动传统农业方式的改变与演进。

我们来学习舒尔茨的: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以称之为传统农业。

传统农业应该被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均衡状态,这种均衡状态的特点就在于:1、技术状况长期内大致保持不变(即所使用的生产要素与技术长期未发生变动);2、如果把生产要素作为收入的来源,那么获得与持有这种生产要素的动机也是长期不变的,即人们没有增加传统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动力;3、由于上述原因,传统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也处于长期均衡的状态。

改造传统农业

改造传统农业

阅读感受
《改造传统农业》是一本引人深思的经济学著作,作者西奥多·W·舒尔茨 的思路独树一帜,他不仅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应重视传统农业的改造而非一味追求 工业化的观点,还深入分析了传统农业的特性、其不能成为经济增长源泉的原因, 以及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所在。
舒尔茨对传统农业进行了明确定义,即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 为基础的农业。他明确指出,仅使用传统生产要素的农业是无法对经济增长做出 重大贡献的,但现代化的农业能对经济增长做出重大贡献。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 解和改造传统农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书中,舒尔茨还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政策导向。他强调, 改造传统农业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投入。他建议发展中 国家在改造传统农业时,应注重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同时也要重视 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政府应当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激励措施,以鼓励农民增加 对农业的投入和采用新的农业生产方式。
在深入探讨传统农业的问题之前,舒尔茨先撇开了三个问题:随着收入提高, 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率较低;一个正在增长的经济中经济不稳定性对农业的影响; 在高收入国家里,农业部门对增长的适应。他的研究的是与来自农业增长相关的 未解决的经济问题,这使得他的分析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舒尔茨进一步提出了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在于引进新的农业生产要素,从而 提高生产率使农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他的这一观点并非空谈,而是基于对传 统农业特征的深入了解和对经济增长源泉的精确把握。传统农业的主要特征包括 技术状况保持不变、持有和获得收入来源的偏好和动机状况保持不变以及这两种 状况保持不变的持续时间。而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就是要打破这种平衡,引入新 的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生产率。
这一章分析了传统农业的特点及其起源。舒尔茨指出,传统农业是一种劳动 力密集型、低生产率、低收益的农业形态。他认为,这种农业形态的形成与历史、 文化、社会制度等多种因素有关。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结束语
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就是说,传统农业的资源配置处于长期停滞的均衡状态。 纵使舒尔茨证明传统农业中的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但由于传统农业中 对原有生产要素增加投资的收益率低,对储蓄和投资缺乏足够的经济 刺激,传统农业依旧停滞落后,无法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 这时,只有引入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才可以打破传统农业均衡。即进行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钱露 2012211259
舒尔茨简介
▪ 西奥多·舒尔茨 (Theodore W. Schultz),美国经济学家,1979年诺贝尔 经济学奖获得者。其主要著作有《世界粮食》(1945)、《不稳定经 济下的农业》(1945)、《农业经济组织》(1953)、《由教育形成 的资本》(1960)、《人力资本投资》(1961)、《教育的经济价值 》(1963)、《改造传统农业》(1964)、《经济增长和农业》( 1968)、《人力资本投资》(1971)、《农业刺激的扭曲》(1978) 、《对人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1981)、《恢复经济均衡—— 经济现代化中的人力资本》(1990)等。
▪ 舒尔茨的主要贡献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教育经济学和人力资本理论方面。他在1960年就提出了人力
资本投资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因此 人们通常还把舒尔茨称为是人力资本理论之父。
二是在农业经济学领域。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传统农业贫穷但 还是有效率的。要想转变传统农业,就必须向农业提供现代投入品, 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 2.从需求看,要扩大农民对新要素的需求,即要使这些要 素真正有利可图。关键在于新要素在贫穷社会里的价格及 产量,还要考虑不确定性、租佃制度,向农民提供新要素 信息并教会他们使用。
Page2▪0821/6/16

舒尔茨 《改造传统农业》读书笔记

舒尔茨 《改造传统农业》读书笔记

改造传统农业,西奥多•W.舒尔茨(梁小民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舒尔茨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从事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

当时,农业经济隶属于农学的范围。

他反对这一传统,认为农业经济学应该是一般理论经济学的组成部分。

他坚持按这一看法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为现代农业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末期后,他又致力于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并被认为是这一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60年代后,他把对农业经济问题与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结合起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问题,从而对发展经济学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的主要著作有:《不稳定经济中的农业》(1945年)、《农业经济组织》(1953年)、《向人力资本投资》(1961年)、《改造传统农业》(1964年)、《经济增长与农业》(1968年)、《人力资本投资》(1971年)。

由于他在经济学方面的这些贡献,特别是由于《改造传统农业》一书对发展经济学有着重大的理论和政策意义,他于1979年与另一名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共同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P2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以称之为传统农业……如何把弱小的传统农业改造成为一个高生产率的经济部门是本书研究的中心问题。

从根本上说,这种改造取决于对农业的投资。

因此,这是一个投资问题。

但是,它主要并不是资本供给问题,这些形式使农业投资有利可图。

这种研究方法把农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源泉,而分析的任务是要确定通过投资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生产率更高的部门能够实现多么廉价而巨大的增长。

第一章问题的提出P8 各种学说的遗产重农学派和古典学派在农业方面的遗产是几种结局很坏的经济学说的来源。

重农学派把其体系建立在这一公理之上:只有农业是生产的,因此,他们认为,农业生产了其工人的生活资料,其企业家的收入,以及剩余(“第三地租”),而工业和商业是不结果的。

古典经济学家根据资本积累、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和表明了农业收益递减的历史规律,编制了宏伟的动态模型。

改造传统农业 读后感2

改造传统农业 读后感2

《改造传统农业》有感张纳摘要: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威廉·舒尔茨教授在他《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阐述了有关传统农业的以下三个主要观点:一、什么是传统农业?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能不能说传统农业就是人们为了谋生而进行的耕作呢?能不能说传统农业就是农民在自己拥有的小块土地上进行生产,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自【关键词】:改造传统农业,农业生产要素舒尔茨经济效益人力资源基本特征生产资料管理方法农业现代化大农场正文:“农业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的议题之一”。

如何改造传统农业,一直是经济学家所探讨的中心问题。

改造传统农业,在中国尤为显得重要。

农村人口,这个庞大的人口基数早已吞噬了农业微薄的增长。

一句简单的工业化、城市化是无法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的。

如果没有在传统农业改造的基础上,所谓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切都将是空谈;而且牵动使人心弦的问题,谁来养活中国人,必将重提。

或许大家对这一问题,不屑一顾,毕竟这是老调重弹,而且在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心中的自豪“我们用以世界的耕地的7%养活了占世界上40%的人口”依然在盲目的疯长。

但是,没有人提及,甚至是回避“我们用以世界上的40%的农民养活仅占世界7%的非农民”,但不知这其中还有多大的投机、混淆的空间。

或许我们无法去苛责大家的这种自豪感,但我们为我们的传统农业的低效率而痛心;更担忧随着国家的政策,尤其是放宽对人口流动的限制,农村、农业再不是束缚农民的有效法宝时,还有多少人再会为我们“土里刨食”。

也许那一天,真的离我们很近。

因为我来自于农民的家庭,对农民的苦与痛,农村、农业的尴尬地位都有切身的体会。

农民至于农民而言,只不过是一种身份而已,而并非是一种职业,换句话说,农民之所以是农民,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罢了。

早在几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曾作了一个关于社会中,人们对各类职业评价的问卷调查。

其中调查结果,排在最后一位的是农民工,没有人选择农民。

研究者痛心疾首指出,之所以有人选择农民工,不是他们真的喜欢,而是因为他们还是没有的其他更好的选择。

改造传统农业读书报告

改造传统农业读书报告

改造传统农业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把农业划分为三类:(1)传统农业。

在传统农业里,传统生产要素的供应与需求实现了均衡,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收人流价格是高昂的。

(2)现代农业。

农民使用新的生产要素。

新的生产要紊的供应和需求没有实现均衡,收入流价格是低廉的。

(3)过渡农业。

处于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之间处于失衡状态的阶段。

传统农业有三个基本的特征:第一,技术状况长期保持不变,农业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技术条件不变;第二,农民没有改变传统生产要素的动力;第三,农民的储蓄为零,因而没有投资的经济能力。

就是说,传统农业的资源配置处于均衡状态。

农民引入新的生产要素,就可以走出传统农业均衡。

舒尔茨问道:农民为什么在几千年的长时间里不引入新的生产要素呢?舒尔茨研究了危地马拉的帕拉加撒尔和印度的塞纳普尔两个典型资料,说明了农民不引入新的生产要素,不是农民对市场信息的刺激不作反映,或者不做出正常的反映。

农民是十分精明的企业家。

因为在传统农业里,资源配置达到了均衡,资源配置也是有效率的。

舒尔茨批评了阿瑟·刘易斯、罗森斯坦一罗丹等经济学家提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观点。

这对于舒尔茨的理论体系来说是必然得出的理论结论。

既然传统农业的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那么如何解说传统农业的停滞落后呢?舒尔茨驳斥了两种长期流行而且影响深远的观点:一种是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另一种是有名的隐蔽失业理论。

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民愚昧、落后,对经济刺激不能做出正常反应,经济行为缺乏理性,所以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必然低下。

舒尔茨却否定了这种观点,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在传统农业社会重,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

并引用索尔·塔克斯《一个便士的资本主义》对危地马拉的帕纳加撤尔和w·戴维·霍珀对印度塞纳普尔这两个传统农业社会所作的详细调查资料,支持自己的假设。

《一个便士的资本主义》中对这种社会人民行为的仔细描述和许多说明价格、成本和收益的表中反映出来的各种证据有力地支持这样一种推论:人民在配置当前生产中他们所拥有的要素事实是很有效率的。

读书笔记+改造传统农业

读书笔记+改造传统农业

读书笔记《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2018-9-20)舒尔茨的关键词:理性小农、零值农业劳动学说、有效而贫穷一、中心论点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不能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只有现代化的农业才可以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故要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取决于对农业的投资,尤其重视对现代化再生性生产资料、农业劳动力(及其所包含的技术要素)的投资。

二、主要分论点(一)传统农业是什么?(第1、2章)概念界定:氏族社会和以传统要素为基础的农业生产→传统农业的特征1. (第1章)农业中使用的物质要素的改进和农民能力的提高要比土地重要的多2. (第2章)传统农业中始终存在一种均衡状态(二)为什么传统农业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第2—6章)1. (第2章)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民接受一种新生产要素的速度取决于适当抵扣风险和不确定后的利润。

2. (第3章)技术条件不变条件下的传统农业,生产率配置效率并不低。

3.(第4章)零值农业劳动学说不合理4.(第5、6章)供给者是否可以找到更廉价的提供收入流的办法决定了是有增长还是没有增长的发展。

传统农业中,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流来源的价格是比较高的(成本高+风险大)。

总结:传统农业中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得到了完全利用,处于一种永久不会发生重大变化的均衡之中,基即使存在一些可以带动经济增长的收入流,也是昂贵的。

(三)如何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第7-12章)1.(第8章)发展与某个国家特定环境想适应的农场规模(眼界独到,超赞!)2.(第8章)农场的不在私人所有制是一种低效率的安排3.(第9章)全面生产要素不应该仅包括物质形式的资本和人力,还应该包括他们所内含的技术因素(后面三章都是本章的延伸,就是说要注重所有生产要素中包含的技术含量)4.(第10章)一个穷国一定要发展自己的、对传统农业改造进行投资的部门,前提是:投资的预期收益率比较高5.(第11章)农民作为新要素的需求者,考虑使用新要素的各种成本(寻求新要素的成本、学习新要素的成本)以及其带来的收益6.(第12章)重视对农民农业知识技能的投资。

【最新】《改造传统农业》读后感1500字

【最新】《改造传统农业》读后感1500字

【最新】《改造传统农业》读后感1500字近段时间,我研读了诺贝尔奖得主西奥多 W 舒尔茨的名著>,细心的研读令短暂的假期充满着浓烈的学术氛围,在饱享学术盛宴之后,受益匪浅._世纪50年代,以阿瑟刘易斯为代表的多数经济学家们重视工业而轻视农业,他们普遍认为农业对经济增长毫无裨益,农业只是为工业提供无限的劳动力,农村也只是工业品的销售场所,许多发展中国家按照这种思路大力发展工业而忽视了农业的发展,结果不仅没有实现现代化,甚至连人民的基本生活都不能满足. 舒尔茨坚决反对轻农重工的观点.在他看来,并不存在使农业部门不能对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的基本原因,农业完全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但他同时强调,传统农业很难对经济增长作出实质性贡献,唯有现代化农业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因此,如何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成为本书的中心论题.传统农业的资源配置是合理的,但为什么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呢?人们总是说,贫穷社会的人民懒惰.不节俭因而储蓄少;缺少精明的企业家故而对农业投资低.舒尔茨明确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传统农业的农业要素投资所带来的收益率低,对储蓄和投资缺乏足够的经济刺激,传统农业就像一潭死水,毫无生机,这才是其不能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所以,改造传统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引进新的生产要素,提高投资收益率,给沉寂的传统农业注入活水,让它顺畅地流动起来.舒尔茨特别强调,人力资本是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为了论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他举了二战后西欧摆脱困境的一个实例.在当时诸多经济学家看来,战后西欧的物质资本受到战争重创,经济实力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他们并没有估计到幸存下来的人力资本对经济恢复的巨大作用,因而对西欧经济前景过于悲观.当这些经济学家们沉浸在对西欧经济前景的无限悲观之中时,奇迹正在发生,伤痕累累的西欧很快重振往日雄风,迅速摆脱了战争阴影.掩卷沉思,我想到了_53年我国一五计划推行的所谓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斯大林模式.客观地说,这种战略在很短的时间内为我国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提升了军事工业能力.但是,人民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到70年代末仍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城乡差距大,农村经济发展极其落后,不少农民生活在温饱线下.当时充斥我国理论和实践界的是刘易斯和赫尔所谓重工轻农的观点,长期实践下来,导致我国城乡差距日益扩大, 三农问题成为现代化道路上的最大障碍.舒尔茨敢于向传统的轻视农业的理论挑战,对之进行深刻批驳,纠正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忽视农业发展的错误倾向,今天的中国已把三农问题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认为,我国目前从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新阶段.要弥补过去对农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认识上的不足,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用发展了的工业对农业进行强有力的反哺.如何进行强有力的反哺?受舒尔茨理论影响,笔者认为,尤其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第一,发挥工业优势,引入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舒尔茨指出,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引进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农机装备工业部门可以提供先进的农业机械和技术服务;农艺工业部门向农业供应良种.饲料.化肥等生产资料.这些富有科技含量的新要素可以使农业收入流价格下降,提高农业投资的收益率.第二,加大农村公共品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发展农业生产,建设新农村,没有交通.通信.人蓄用水.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是万万不行的.广大农村的公共产品极度匮乏,基础设施十分落后,而投资农村公共品和基础设施建设对投资主体的短期回报率较低,成果又明显,因此,依靠社会力量投资的作用有限,政府的投资显得格外重要.第三,大力投资农村教育,基础教育先行.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的倡导者之一,他认为,资本不仅包括作为生产资料的物,而且包括作为劳动力的人.所以,引进新生产要素,就要引进有现代科学知识.能运用新生产要素的人,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包括:教育.在职培训以及提高健康水平.当技术进步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时,教育就至关重要.按照成本收益分析,基础教育最为有利,因为成本最低,而学生完成初等教育后,不仅能读书看报,这能降低普及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的成本.同时,中国农村有巨大的剩余劳动力,政府在剩余劳动力集中地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再将掌握了知识技术的农民工输往用工地点,事半功倍.正如舒尔茨所言,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大多数穷人以农业为生,如果我们懂得农业经济学,就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也就懂得了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原理.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2/3的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我们绕不过去的世纪难题 ,投资农业.发展农村的深远历史意义是不言而喻.不仅从现实还是长远的眼光来看,投资农村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
第一部分(第一章)引言
1、现状:低收入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比工业 2、 不研究范围 (1)恩格尔系数不研究,即农业需求增长率问题不研究 (2)环境因素影响不研究 (3)高收入国家农业增长快与需求增长慢的矛盾问题不研 究 3、提出问题 (1)低收入国家可否配置现有生产要素提高效率 (2)哪种生产要素至关重要 (3)如何促进对农业投资
2
第二部分 (第二-四章) 什么是传统农业
第二章:传统农业的特征 第三章:举例说明传统农业的特征 – 农民是精打细算的 1、危地马拉 2、印度塞纳普尔 第四章:反驳零值农业劳动学说 – 印度 证明:农村没有剩余劳动力
3
第三部分(第五-六章) 为什么传统农业落后
第五章 收入流价格理论 经营者 劳动力 土地 资本 收入流(农业收入) 技术设备(企业)
第六章 收入流理论的具体应用 1、收入流成本高 2、获得收入流的风险大 3)如何改造传统农业
第七章:改造传统农业需要增加对农业的投资 1、依靠政权指挥 2、依靠经济市场调节 第八章:改造传统农业需要建立改造制度 第九章:改造传统农业需要引进现代生产要素 第十章:改造传统农业需要改造收入流来源供给者(企业与 非营利组织) 第十一章:改造传统农业需要改造收入流来源需求者(农民) 第十二章:如何改造收入流来源需求者 – 人力资本投资
5

《改造传统农业》学习心得终稿

《改造传统农业》学习心得终稿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种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在别人眼里,看似风风火火,干劲十足,却收效甚微,成绩平平。这恐怕就是学校辅导员开展工作的最真实写照。因此,我们要加大对辅导员工作能力的投资。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明确指出每个人都有增加自身价值的责任。《尚钢寄语学工战线“用正能量引领学生成长成才”》中明确提出,(辅导员)要加强学习,促进自身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要能够站在学校发展的总体层面,以更加开阔的视野谋划学生工作,主动融入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抓住学生的核心和关键问题,有理念、有实招、化解压力、解决问题,用理念带队伍、做工作,用实效引领学生成长发展。
舒尔茨经过一系列论证后表示,改造传统农业的方式只能采取市场方式,不能采用命令的方式。命令的方式会束缚农民的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采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以国家命令调节经济的发展,在农业领域也是如此。在国家的计划控制下,我国的农业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却没能有较大的突破,这与国家控制下农民的积极性不高有着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之后,市场代替国家控制指导着经济的发展,国家从曾经的主导经济的发展转变成辅助经济的发展;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普及开来,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由此我国农业实现了巨大的飞跃。
三、从《改造传统农业》看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舒尔茨强调了技术变化以及人力资本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从技术方面来看,舒尔茨认为,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需要投入新的技术和生产要素。新的生产要素的需求者是农民,供给者是发现、发明、生产和供应新生产要素的那些人和单位。在穷国,新的生产要素的市场狭小,因此需要政府提供帮助。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从某种意义上还无法迈入富国的行列,我国的农业要实现想现代农业的转变,政府必须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入适用于本国农业的新的生产要素。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看,舒尔茨指出,各种历史资料都表明,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技能与其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尤其是当穷国开始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时,农民所受的教育水平低下会很快成为农业增长率的限制性因素。因此,要改造传统农业,是农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就必须要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对人力资本投资有多种形式:教育、在职培训以及提高健康水平。舒尔茨着重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并指出初等教育是最有利的。这些都是我国如今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指示。当前,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要通过向农民教育投资而提高农民的素质。在传统农业里劳动的农民,从事大量的体力劳动,而知识和科技水平则相对空白。然而,在现代农业里,只有体力、没有知识的农民是不行的。农民要有足够的科学知识,否则不能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无法驾驭先进的农业机械,不能准确的判断市场。因此,在改造中国的传统农业时,国家一方面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同时鼓励农村孩子走出农村,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为改造传统农业建立坚强的后盾;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民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力度,开设培训班,增加农业技术推广站,增派农业专家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辅导;同时要制定有关的激励政策,鼓励广大农民学习现代的科学知识与技术。与此同时,还需要推进农村医疗改革,改善农村医疗设施,改善农民的健康状况。

《改造传统农业》读后感精选8篇

《改造传统农业》读后感精选8篇

《改造传统农业》读后感精选8篇《改造传统农业》读后感应该怎么写?你是不是在为这个问题而烦恼?不要急,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范文模板,有需要的小伙伴千万不要错过,一起来看看吧!篇一《改造传统农业》一书共有十二章,遵循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写作框架。

此书虽薄,却处处是精华。

在书的一开始,舒尔茨就定义了“传统农业”的概念,即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

他指出,仅使用传统生产要素的农业是无法对经济增长做出重大贡献的,但现代化的农业能对经济增长做出重大贡献。

本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那些与来自农业增长相关的未解决的经济问题。

研究过程需要撇开三个问题:1)随着收入提高,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率较低;2)一个正在增长的经济中经济不稳定性对农业的影响;3)在高收入国家里,农业部门对增长的适应。

本书需解决的三个在确定农业中经济增长机会时为解决的问题是:1)低收入社会能通过有效地配置其现有的农业生产要素来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吗?2)各国在农业部门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成功性方面的巨大差别主要是由哪种农业生产要素所引起的?3)在什么条件下对农业投资是有益的呢?在改造传统农业之前,我们需要弄清传统农业的特征究竟是什么。

过去的许多经济学家都从一个社会的文化特征、制度结构或生产要素的技术特征来论述传统农业的性质。

舒尔茨一一反驳了这些观点,认为“它们不能为确定什么是传统农业、什么不是传统农业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基础”。

在作者看来,传统农业应该被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均衡状态。

作为这种类型均衡状态基础的关键条件有:技术状况保持不变,持有和获得收入来源的偏好和动机状况保持不变,以及这两种状况保持不变的持续时间足以使获得作为收入来源的农业要素的边际偏好和动机同作为一种对持久收入流投资的这些来源的边际生产力以及同接近于零的纯储蓄达到一种均衡状态。

为了对传统农业的特征做出进一步分析,舒尔茨通过对危地马拉的帕那加撤尔和印度的塞纳普尔的详细调查资料以及印度1918—1919年流行感冒对农业的影响的研究,驳斥了两种影响深远的观点:一种是认为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民愚昧,因此无法有效地配置生产要素;另一种是认为传统农业中有一部分人的边际生产率是零的隐蔽失业论。

舒尔茨的农业经济理论及其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2019年文档资料

舒尔茨的农业经济理论及其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2019年文档资料

舒尔茨的农业经济理论及其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一、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起点。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不仅提供人们所需的最基本的消费品,而且是其他部门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工业化的基础和前提。

另外,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农业生产部门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较大。

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的增长快慢本身就是影响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舒尔茨的农业经济理论的基本框架舒尔茨( 1902-1998 )长期专注于农业经济和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研究。

他在1964 年发表的著作《改造传统农业》中,系统地分析了传统农业的特征、形成机制和收益特点,提出通过技术进步和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方法来“改造传统农业”,强调用“内涵式”的方式来发展现代农业。

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在其可配置资源方面是很有效率的,“因为农民已经用尽了自己所支配的技术状态的有利的生产可能性。

”但是,由于追加的农业要素投资的边际生产率不断下降,传统农业对储蓄和投资缺乏足够的经济刺激,很难进行储蓄,缺乏资本流入。

导致贫穷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传统农业的低收益率,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引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技术变化。

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倡导者之一,他认为人力资本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源泉,农民所得到的能力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头等重要,“各种历史资料都表明,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与其耕作的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而获得能力的过程不是免费的,本质上是一种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包括教育、在职培训及提高健康水平,其中教育更加重要。

三、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明显不足(一)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基本上处于初期阶段现代农业的特点就是将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创新成果不断引入农业领域,使之成为一个多部门、多学科、多层次的知识系统与工程系统。

目前,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亟待增强、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艰巨;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亟需提高农产品质量;农村中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分配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3
3
传统农业特征
传统农业有三个基本的特征: 1.技术状况长期保持不变,农业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技术条件不变; 2.农民没有改变传统生产要素的动力; 3.农民的储蓄为零,因而没有投资的经济能力。
就是说,传统农业的资源配置处于长期停滞的均衡状态。
纵使舒尔茨证明传统农业中的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但由于传统农业中 对原有生产要素增加投资的收益率低,对储蓄和投资缺乏足够的经济 刺激,传统农业依旧停滞落后,无法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 这时,只有引入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才可以打破传统农业均衡。即进行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Page 4
4
改造传统农业——制度建设
1.土地占有制度----由“不在所有制”到“居住所有制”的 转变 “不在所有制”:土地所有者不住在自己的土地上,不 亲自进行经营,生产率低下。 “居住所有制”:土地所有者居住在自己的土地上并亲自 经营,生产率得到提高。 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关键在于使农业生产决策者得到充分的 经济信息和有效的经济刺激。“不在所有制”导致不在的 一方不能获得充分信息,无法有效处理经营决策和投资决 策中的细节变化,尤其是利用技术进步的决策。土地所有 者一般也不能成功提出必要的刺激并委派负责的决策者。 因此应采用“居住所有制”。
2、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状况,强调了农业本身的改造对 经济发展的作用。对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制定经济发 展战略上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3、率先把人力资本投资引入到发展农业的范畴中。这对农 业长期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农业长期发展指明 了有效的途径。
Page 10
10
谢谢观看!
Page 7
7
改造传统农业—— 扩大对新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
1.从供给看,供给者廉价地生产和分配这些要素并取得成 功时,向农业投资将变得有利。由于科学与技术知识具有 公共品特征和投资的不可分性,需要政府或其他营利组织 研究出适合于本国条件的生产要素,并通过农业技术推广 机构分发出去。 2.从需求看,要扩大农民对新要素的需求,即要使这些要 素真正有利可图。关键在于新要素在贫穷社会里的价格及 产量,还要考虑不确定性、租佃制度,向农民提供新要素 信息并教会他改造传统农业——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由于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与其耕作的生产率间有很强的 正相关关系,因此需要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形式:教育、在职培训、保健设施和服务等。
其中教育,尤其是初等教育,是最重要的。
Page 9
9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理论的现实意义
1、重视了农业在经济学中作用,把发展农业看成经济增长 的源泉之一。在舒尔茨以前,农业甚至是属于农学的范畴, 而不是经济学考虑的问题,他改变经济学家,以及一些发 展中国家忽视农业发展的错误倾向。
Page 2
2
《改造传统农业》
本书是舒尔茨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1976年被纽约时代出 版社收入“世界粮食供给”丛书。在书中,舒尔茨将农业 经济学和人力资本理论融于一体,专门研究了发展中国家 的农业问题。如何把弱小的传统农业改造成为一个高生产 率的经济部门是这本书研究的中心问题。 为此,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 1、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传统农业为什么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 3、如何改造传统农业。
Page 6
6
改造传统农业——制度建设
3.激励制度----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舒尔茨批驳了认为传统农业社会农民愚昧落后,对经济刺 激不能作出正常反应,对经济行为缺乏理性的观点。
他认为,传统农业中的农民是理性的,他们对市场价格的 变动能作出迅速而正确的反应。因此,传统农业中的资源 配置是有效率的。在改造传统农业时应该让市场机制发挥 作用,让产品和要素的价格变动来刺激农民,而不应试图 压抑农业中产品和要素的价格。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钱露 2012211259
舒尔茨简介
西奥多· 舒尔茨 (Theodore W. Schultz),美国经济学家,1979年诺贝尔 经济学奖获得者。其主要著作有《世界粮食》(1945)、《不稳定经 济下的农业》(1945)、《农业经济组织》(1953)、《由教育形成 的资本》(1960)、《人力资本投资》(1961)、《教育的经济价值》 (1963)、《改造传统农业》(1964)、《经济增长和农业》 (1968)、《人力资本投资》(1971)、《农业刺激的扭曲》 (1978)、《对人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1981)、《恢复经济 均衡——经济现代化中的人力资本》(1990)等。 舒尔茨的主要贡献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教育经济学和人力资本理论方面。他在1960年就提出了人力 资本投资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因此 人们通常还把舒尔茨称为是人力资本理论之父。 二是在农业经济学领域。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传统农业贫穷但 还是有效率的。要想转变传统农业,就必须向农业提供现代投入品, 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Page 5
5
改造传统农业——制度建设
2.生产组织制度----并非大规模农场才有效率
舒尔茨批判了认为只有建立大规模农场才有效率的观点, 并认为他们的理论基础——现代农业中生产要素的不可分 性,是假不可分性。 如果硬要应用大型农业机械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大规模农场 组织农业生产,反而会使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前苏联); 相反,美国、日本、丹麦的家庭农场则是高效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