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创作研究
浅论沈从文的创作动机——以《八骏图》为例
62品 评浅论沈从文的创作动机——以《八骏图》为例金一筠《八骏图》是沈从文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也是一个内涵丰富、具有独特性的文本。
在浅层次上,《八骏图》可以看作是作家对“都市—乡村”对立景观的建构,而其更深的意蕴则体现在潜藏于文本中的作家个人的隐秘心理、价值追求以及技法尝试等方面,人们从中可以窥见沈从文创作成熟阶段较为复杂的创作动机。
发表于1935年的《八骏图》是沈从文都市题材小说的代表作。
通常认为,小说是通过对包括主人公达士先生在内的八位教授的状貌行为的精神分析式描写,暴露他们压抑、扭曲的灵魂,由此批判现代都市文明对人性的戕害。
这样的解读主要是基于沈从文所构筑的“都市—乡村”对立模式,失之简单化和概念化。
事实上,《八骏图》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文本,从题材内容到文体形式,在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中都具有代表性,其创作动机值得探究。
一、在自卑与超越中获得内心平衡“都市—乡村”二元对立是对沈从文小说的一种惯常的理解方式。
在沈从文的笔下,他毫不吝惜对以湘西为代表的乡村世界的赞美,而与此相对立的是充满险恶、压抑、扭曲的都市社会。
这虽不是阐释其作品的好角度,却可以成为读者进入作家内心世界探究其创作动机的切入点。
沈从文为什么要煞费苦心地打造这样的城乡对立景观呢?结合他的早年经历和种种自述可以看出,原因不是简单的好恶所能概括的,而是受复杂的心理因素影响。
这种隐秘心理动因在《八骏图》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1922年,沈从文告别了湘西初到北京,抱着考大学、做学者的愿望开始了在大都市中的闯荡。
美国学者金介甫认为:“20年代多数进步的作家全是教授,以他们的学问受到人们的尊重。
因此,沈从文显然必须考进大学。
”经济窘迫,考大学也屡屡落榜,特别是考燕京大学得零分这一经历使他的自尊心严重受挫。
为了生计,沈从文只好大量写作和投稿,但发表并不顺利,他的稿件还曾被时任《晨报副刊》编辑的孙伏园当众扔进废纸篓。
经历了种种挫折,沈从文渐渐明白了大都市的生存法则和他所向往的文化知识界的等级构成。
沈从文的创作理念
沈从文的创作理念
沈从文的创作理念主要体现在他对乡土文化、人性、自然和尊重传统的热爱与关怀上。
首先,沈从文致力于表达和呈现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他深入乡村,细致观察,以浓郁的地方特色描绘乡土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他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以真实、细腻、生动的语言,将乡土文化呈现在读者面前,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其次,沈从文关注人性的困苦与追求。
他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刻画了许多乡村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在他的作品中,人性的伟大和卑微、善良和残忍、自由和束缚都被真实地展现出来,使人们对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沈从文对自然怀有深深的敬畏之情。
他细致地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丽和服从自然规律的伟大。
他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对自然界的推崇,传达了对自然的爱与敬畏,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美好。
最后,沈从文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推崇也体现在他的创作中。
他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倡导以民间文化为基础的文学创作。
他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各种文化元素,并将其有机地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独特的个性特点,又具备普遍的价值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沈从文的创作理念包括对乡土文化的关注、对人性
的呈现、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这些理念共同构成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作品的独特魅力。
论文浅析沈从文(边城)
浅析沈从文的《边城》里的湘西世界[内容摘要] 沈从文先生以故乡为背景,糅合自己身旁的人物为原型,塑造了小说《边城》,其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及整个湘西世界栩栩如生。
《边城》作为湘西小说的代表作,更显得至真至纯,散发着生命之光,充满着生动灵性,瑰丽而温馨,是一个充满爱的和谐家园。
它影响了一代代湘西、中国,乃至于世界的文学爱好者,不仅启迪了读者的心智,还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 湘西世界;翠翠;老船夫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沈从文以其特有的文学气质,用优美古朴而又略带忧伤苍凉的笔调,构建起充满真善美的和谐的湘西世界。
而《边城》是这个世界的核心之作,是由“爱”构筑的一个理想王国。
一片爱的和谐湘西《边城》以清新的笔调讲述了湘西边城一个老船夫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生活,描写了老船夫外孙女翠翠和当地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之间的爱情故事。
作者用他那善于说梦、写梦、画梦以至诱人做梦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远离都市繁华和喧嚣的质朴、恬静而又浪漫柔美的世界。
在我们听着遥远山乡的鸡鸣狗吠,嗅着边地泥土的芬芳之时,带我们进入一个温情脉脉是和谐世界。
故事在湘西的各种风俗民情中展开:端午节赛龙舟赶鸭子,中秋节男女月下对歌,春节耍龙灯、舞狮子……浸润于这些场景中的边城,随处可见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祖孙之情,男女之爱,兄弟之情,邻里之睦……在纯澈明净的风俗画卷中,作者把自己的希冀与追求投射在淳朴美好的人物身上,潜心营造一片宁静安逸的和谐世界。
论沈从文西南联大时期的散文创作
论沈从文西南联大时期的散文创作20世纪中期,中国发生了巨变,沈从文是西南联大时期的一位非凡的文学家,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沈从文的散文集“中国的精神”,直接反映了他的思想和观点,深刻地传达了当时中国学子的心境。
此次文章,将重点关注沈从文的散文创作,探讨其反映出的社会现实以及作者的精神状态。
沈从文的散文创作,一方面反映出激烈的危机意识,沈作品中的语言象征性而强烈,以强烈的社会讽刺和谴责,勾勒出一幅唉声叹气的世界社会态势。
他在《草草》一文中,痛责中国当时的腐朽制度,批判当局的腐败和无能:“中国究竟有救吗?当腐败的政府,贪婪的官僚,险恶的宗教还在这里统治,中国将永远无法振作。
它将徒劳地继续沉沦,而我们必须慢慢见证它的毁灭!”沈从文对中国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揭露,以及对未来的危机意识,都被贯彻在他的散文当中。
另一方面,沈从文的散文创作反映了中国精神时代的矛盾,以及学子艰苦生活的深刻情怀。
在《今夜》一文中,他在描写站街的情景时,以细腻的语言,非常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中国学子的心境:“街上的行人早已散去,一切都很安静,除了那缓缓而来的寒风,轻轻地拂过萧条的街,似乎带着学子心中的悲哀。
”此外,沈从文还勇于批判当时社会现实中人们失去理想的状况,因为他们失去了理想,而这些人们以理想来定义生活的意义,他希望大家能够重拾弃绝的理想:“让我们以年轻的热情,以革命的气息,以追求真理的意志,一起展开这样的旅程,走向光明,追求我们的理想和目标!”沈从文的散文创作是当时的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生活中学子们在思想上、心理上和追求上的精神态度。
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批判中国社会的失败,同时他对理想的追求也被深刻地表达出来。
沈从文以他在西南联大时期所创作的散文,留下了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上令人瞩目的精神遗产。
边城研究报告
边城研究报告
《边城》是中国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篇研究报告将从小说的背景、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和文学意义四个方面对《边城》进行研究分析。
一、背景
《边城》的背景设定在中国湖南省西南的一个边境小城。
小说写作背景为清末民初时期,这个小城存在着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等现象,同时也受到了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
这种特殊背景为小说的情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土壤,并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更加丰满。
二、主要人物
《边城》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
主要人物包括少年张小凡、冷月、孟姑娘等。
他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人性与命运。
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小说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
三、故事情节
《边城》的故事主要围绕着张小凡的成长和情感经历展开。
他在战乱中失去了父亲,成为孤儿,后被父亲的朋友冷月收养。
冷月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女人,对张小凡产生了特殊的情感,但由于种种原因两人无法长相厮守。
在故事中,张小凡经历了成长和内心的挣扎,最终接受了自己的命运。
四、文学意义
《边城》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入的人物描写成为中国现代
文学的典范之作。
小说中的美学意义体现在对人性的探索和对命运的思考。
通过张小凡的成长过程,小说探讨了个人命运与社会影响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命运的积极应对。
总结来说,《边城》以其独特的背景设定、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深入的思考,呈现出了一个鲜活的中国小城的风貌,并探讨了人性和命运的重要问题。
它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沈从文创作研究
沈从文创作研究沈从文创作研究沈从文(1902年-1988年),湖南津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是新月派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之父”。
沈从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文学才情,塑造了一系列经典作品,不仅在当时崛起时为文学界带来了新的风貌,同时也对后世的作家和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沈从文的创作生涯可以分为早期写作、新月派鼎盛期以及晚年回归传统三个阶段。
早期的沈从文以古文为主,通过写作古文来发掘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试图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联系起来。
他的早期作品通篇充满了浓郁的文人气息,语言华丽而雄浑,深受许多文艺青年的追捧。
新月派是一支充满激情和创新的文学运动,它以反对封建主义和儒家文化为主要特点,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新月派作家追求写作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他们关注社会问题,痛斥封建礼教和封建意识形态对个人自由的束缚。
沈从文是新月派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以强烈的个人主义情感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而闻名。
沈从文的晚年是他创作生涯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他开始思考自己的文学观和写作风格,在回归传统的同时也注重现实主义的表现,传达一种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问题的深思熟虑。
他的晚年作品如《边城》、《围城》等,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沈从文的创作研究不仅仅局限于他个人的文学作品,还涉及到他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贡献以及对现代文学批评的深刻洞察。
他是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之一,其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堪称通俗化和大众化的典范。
他的文学批评理论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对后世的文学评论家和学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于沈从文的创作研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可以对他的作品进行逐一剖析,从中发掘他的独特创作思路和文学风格。
其次,我们可以对他的文学批评理论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最后,我们可以探讨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以及他的作品对读者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2024年论影响沈从文创作的六个因素》范文
《论影响沈从文创作的六个因素》篇一一、引言沈从文,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沉的文学造诣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尊重。
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影响沈从文创作的六个主要因素,以期更深入地理解其作品内涵与艺术价值。
二、六个影响沈从文创作的因素(一)地域文化背景沈从文生于湘西,长于湘西,湘西的地域文化背景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湘西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历史传统等元素都为沈从文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他的作品往往以湘西为背景,展现了湘西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二)个人经历与成长沈从文的个人经历与成长也是影响其创作的重要因素。
他曾经在军队服役,经历过战争的洗礼,这些经历都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来源。
此外,他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等也对其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三)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沈从文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也是其创作的重要影响因素。
他生活在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年代,这些时代背景都深刻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他的作品往往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命运,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四)文学传统与文化传承沈从文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古典文学、诗词等有着深厚的造诣。
他在创作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文学元素,使其作品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
此外,他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使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
(五)语言风格与表达方式沈从文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著称。
他的语言简练、质朴,富有表现力,能够生动地描绘人物形象和场景。
他的作品往往以细腻的笔触、深入人心的情感表达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也是其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
(六)艺术追求与创新精神沈从文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追求和创新精神。
他不断尝试新的创作手法和表达方式,使自己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沈从文研究资料
/netcourse/ttg034a/dangdai/index.aspx一、沈从文作品类*《沈从文全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第1-10卷为小说,11-12卷为散文,13卷为传记,14卷为杂文,15卷为诗歌,16-17卷为文论,18-26为书信,27为集外文存,28-32为物质文化史。
*《沈从文全集附卷》,包括沈从文年表简编,沈从文著作中文总书目(1926~2002),沈从文作品的外文译作,沈从文笔名和曾用名,《沈从文全集》总目录,《沈从文全集》篇目索引。
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
二、沈从文研究专著类沈从文研究资料刘洪涛杨瑞仁编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本书为沈从文生平与文学创作的研究资料汇编,包括重要文章、论文论著索引、沈从文作品系年。
)*沈从文年谱吴世勇编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沈从文传凌宇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88.1*从边城走向世界凌宇著三联书店 1985.12*沈从文凌宇著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7.4*沈从文史诗金介甫著符家钦译台湾幼狮文化出版 1995年7月*沈从文笔下的中国社会与文化 (美)金介甫著虞建华,邵华强译华东师范大学社1994*凤凰之子沈从文传(美)金介甫著中国友谊出版社2000.1*沈从文——建筑人性神庙吴立昌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1年*“人性的治疗者”——沈从文传吴立昌著上海文艺版1993/12*沈从文评传王保生著重庆出版社 1995*楚天凤凰不死鸟——沈从文评论贺兴安成都出版社 1992年*沈从文论王继志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2.4*沈从文论——中国现代文化的反思韩立群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4年*沈从文与东西方文化赵学勇著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0.6*沈从文·福克纳·哈代比较论杨瑞仁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年5月东方神韵——东方文学与文化视野下的沈从文研究杨玉珍著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沈从文创作新论黄献文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5.12*从司空图到沈从文王润华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沈从文小说新论王润华著学林出版社 1998回归自然与追寻历史--沈从文与湘西向成国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7*沈从文与湘西刘一友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7月*巫觋人文沈从文与巫楚文化周仁政著岳麓书社 2005永远的从文沈从文百年诞辰国际学术论坛文集向成国,简德彬,张永中主编凤凰县人民政府,吉首大学文学院,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所编 2002湖南乡土作家与湘楚文化刘洪涛著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刘洪涛著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3沈从文小说新论刘洪涛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超越模式:沈从文小说的文化批评滕小松著作家出版社 1999.10*文字·生命·形式:符号学视野中的沈从文邓齐平著远方出版社2004*沈从文研究第一辑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室编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乡土流脉与文化选择(沈从文与湘西少数民族作家群研究)包晓玲著重庆出版社 2003*我所认识的沈从文荒芜编岳麓书社1986/7*凤凰文史资料.第二辑怀念沈从文专辑凤凰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编1989*长河不尽流——怀念沈从文先生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9.4*沈从文印象孙冰编学林出版社 1997.1*湘西之子沈从文徐荣街著山东画报出版社 1998走近沈从文糜华菱著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沈从文与丁玲李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5年1月*百年婚恋第二辑胡适溥仪沈从文张謇孟卓等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湘西秀士—-名人笔下的沈从文沈从文笔下的名人凌宇编东方出版社1998年10月*沈从文批评文集刘洪涛编珠海出版社1998年*沈从文评说80年王珞编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年2月*沈从文名作欣赏赵园主编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沈从文作品欣赏吴立昌编广西教育出版社 1988/1*沈从文精读张新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9月*解读沈从文经典边城的田园牧歌旷新年主编花山文艺出版社 2005*沈从文晚年口述王亚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沈从文的最后40年李扬著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花花朵朵坛坛罐罐沈从文谈艺术与文物沈从文著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野人献曝沈从文的文物世界王风编北京出版社 2005沈从文与《大公报》杜素娟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沈从文与读书彭晓勇[编著] 明天出版社 1999沈从文故事符家钦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3*边城圣手—沈从文彭晓勇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4沈从文行将超越一切李辉著大象出版社 2005三、沈从文研究其他类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7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朱栋霖等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9月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陈平原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3月二十世纪中国小说文化精神陈继会东方出版社 2002年12月革命\审美\解构: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余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和而不同——中国现代文学片论解志熙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9中国现代文学范畴论朱寿桐华文出版社 2001年1月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严家炎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11月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马良春张大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11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史谢昭新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中国新文学史司马长风昭明出版社 1980年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1年中国现代小说史杨义人民出版社 1998年11月中国现代小说流派杨义人民出版社 1998年11月放逐与回归中国现代乡土文学论杨剑龙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5年9月想象中国的方法王德威三联书店 1998现代中国小说十讲王德威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10月现代乡土小说三家范家进上海三联书店 2002年6月京派文学批评研究黄键上海三联书店 2002年6月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吴晓东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年9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抒情倾向杨联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中国现代文学精神解洪祥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陈思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论小说十家赵园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7中国现代小说雅俗流变与整合徐德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4 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范伯群等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9 中国小说源流论石昌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4年2月中国叙事学杨义人民出版社 1997年12月小说叙事学徐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9月小说形态学徐岱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2年11月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申丹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5月小说艺术形式分析:叙事学研究王阳华夏出版社 2002年3月小说修辞学韦恩.布斯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7年2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陈平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3月中国小说理论史王汝梅张羽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1年1月中国小说研究史黄霖等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2年7月中国小说艺术史孟昭连等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3年10月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1年12月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张伟然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年4月湖南少数民族史游俊李汉林民族出版社 2001年7月中国苗族通史伍新福贵州民族出版社 1999年12月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石启贵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凌纯声芮逸夫民族出版社 2003年12月中国巫傩史林河花城出版社 2001年8月中国苗族巫术透视罗义群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5月苗族巫文化的宗教透视陆群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0年10月道教与土家族文化邓红蕾民族出版社 2000年9月走进沈从文的家乡:品读湘西龙迎春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3沈从文的湘西沈从文著卓雅摄影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4。
近五年沈从文《边城》研究综述
近五年沈从文《边城》研究综述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著名的小说,讲述了在边城的小人物的生活和爱情故事。
近五年来,《边城》一直是学术界和广大读者关注的热门话题。
在近五年的研究中,学者们对《边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
1.文本研究
学者们对《边城》的文本进行了语言学、文体学和文学批评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小说的创作手法、文学成就和独特魅力。
2.社会文化背景
学者们分析了《边城》所处的历史时期,探讨了小说中的社会现实和文化氛围,以及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3.现代意义
学者们也探讨了《边城》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并将小说与当代社会进行比较和对比,探究小说对当代读者的启示和感悟。
在近五年的研究中,学者们对《边城》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领会这部小说的意义和价值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近五年的研究中,学者们对《边城》的研究还涉及到其他方面。
1.角色分析
学者们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了人物的性格、心理和社会地位,并对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读。
2.文学比较
学者们还将《边城》与其他作品进行了比较和对比,探讨了小说与同期或同类作品的关系和差异。
3.教学研究
学者们还对《边城》的教学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学建议和方法。
总的来说,近五年来学者们对《边城》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小说做出了重要贡献。
沈从文的创作题材
沈从文的创作题材沈从文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他的创作题材广泛而丰富。
沈从文以其独特的文风和独特的主题吸引了广大读者,他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评论、诗歌等多种文体。
他的创作题材以以东北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同时也涉及了其他地区和社会的各种题材。
首先,沈从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边城》,这部小说以东北乡土为背景,描绘了一个传统中国家庭的故事。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反映了当时东北农村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状况。
这部小说以其真实而深刻的描写,揭示了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和心理变化,成为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其次,沈从文的创作也涉及了诗歌题材。
他的诗作《想家》以其深情和抒发思乡之情而广为人知。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这首诗以其简洁而真挚的语言打动了很多读者,成为沈从文诗歌创作的经典之作。
此外,沈从文的作品中也涉及了大自然的题材。
他的散文作品《边城春夜》中的描写大自然的描写令人赞叹不已。
他以其敏锐的感知力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将大自然的美妙和恢宏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然界的热爱之情。
这些描写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大自然世界,同时也表达了沈从文对自然的关注和热爱之情。
此外,沈从文的作品中也涉及了社会题材。
他的散文作品《乌鸦》中刻画了一个小城市社会的喧嚣和繁杂。
通过对小城市街道、市场和人们的生活细节的描绘,他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疲惫和迷失。
同样,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也体现在他的评论作品中。
他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批判以及他对社会变革的思考都体现在他的评论作品中。
总的来说,沈从文的创作题材广泛而丰富,既涉及了东北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也涉及了其他地区和社会的各种题材。
他以其独特的文风和独特的主题吸引了广大读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
他的作品中对家乡、大自然和社会的描写都让人深受感动,他对小人物和社会问题的关注也为读者提供了思考和启示。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
一、沈从文生平与创作简介
◆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 湘西凤凰县人。
◆ 1923年起以“休芸芸”等笔名发表作品,创 作四十余部作品集。
◆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创造 了中国文坛一个“乡下人”的神话。
◆ 短篇小说结集:
《龙 朱》 《虎 雏》 《阿黑小史》 《月下小景》 《八骏图》 《从文小说习作选》 《新与旧》 《主妇集》等
人物内心情绪与作者人生感慨的对照性排列
人物的内心情绪
◆翠翠孤独感 ◆老船夫不为人理解
老船夫的内心隐忧 翠翠与傩送对命运 主观上的自主把握
《边城》中碾坊 白塔的坍塌 白塔的重修
作者的人生感慨
◆ 湘西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岁月中,被视为“化外之民” 的野蛮人,及其所遭遇的被歧视、压迫、屠杀的命运 ◆ 作为一个“乡下人”,沈从文在都市生活中精神上感 到的受压抑
三、关于沈从文研究
(一)1930年代 正当沈从文创作的高峰期,评论意见不一, 影响较大值得参考的有: ◆ 苏雪林《沈从文论》 ◆ 刘西渭《〈边城〉与〈八骏图〉》
(二)1940年代
◆ 巴人、郭沫若、冯乃超等都曾写过批评沈从 文的文章。
◆ 郭沫若《斥反动文艺》指斥沈是“一直是有 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是“桃红色” 的文艺家。
◆ “我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 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小女孩印象而来。”
(2)《从文自传》
叙述自己从保靖去川东时路上所见: “这一次路上增加了我新鲜经验不少,过了些用木 头编成的渡筏。那些渡筏的印象,十年后还在我的 记忆里,极其鲜明地占据了一个位置。”
(3)《水 云》
“一面让细碎的阳光洒在纸上,一面将我某种受压 抑的梦写在纸上。故事上的人物,一面从一年前在 青岛崂山北九水看到的一个乡村女子,取得生活的 必然,一面就用身边新妇作范本,取得性格上的素 朴式样。”
沈从文试分析其创作特点和风格,题目自拟
沈从文试分析其创作特点和风格,题目自拟.1、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中,塑造了一座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表现了人性的质朴,在现实社会冲击之下人性的失落以及人性的嬗变。
2、以乡村作为书写对象,描写湘西生活的“常”与“变”。
3、受宗法制与泛神论的影响,表现人性本身的爱与美以及宗法对于人性的压抑。
4、书写了一部部远离都市的乡村的梦。
5、文体特征的多样化。
1、沈从文的小说中表现人性的纯净质朴,如《边城》中的翠翠性格单纯质朴,祖父的善良以及湘西人性风俗的古朴与真诚,营造了人性中纯真善良的乌托邦。
在表现人性的失落方面,如《如蕤》中如蕤不顾等级与年龄的差距突破封建的束缚追求恋爱自由,最终却获得“失败的胜利”,《八骏图》中文明与道德二律背反引起了莫大的焦虑,衣冠庸才们将自己陷入了“文明”的全套中难以自拔,因此在“文明”压抑了道德中的真实人性欲望之后造成了人性的畸形与扭曲,成家的教授在墙上挂美女的海报,追求恋爱自由的主人公借口困在海边推迟了婚期,“文明”与道德中的人性冲突使人性受到了无可挽回的创伤。
在人性的嬗变中,《大小阮》写了叔侄二人不同的人生轨迹所产生的后果,小阮积极革命,因历史变革而牺牲,大阮吞没了其革命财产,在社会中以婚姻的方式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成为了奇怪的时代中坚。
2、在“常”与“变”方面,如《长河》中以浣水流域乡村的际遇作为书写对象,写了乡野农村古朴单纯的常态面临社会现代化的变化冲击下无可奈何又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的故事,“新生活运动”打破了村落生活的平静,单纯的夭夭在波澜中受到了玷污和辱没,乡野间古朴的道德信仰一夜之间分崩离析。
3、沈从文在创作过程中以爱与美作为人性之中最高的神性,并以人性战胜神性来体现人性的光辉。
《神巫之爱》中人性获得胜利。
同时在《医生》《月下小景》中书写了宗法制对于人性的压抑。
4、对湘西世界的怀念与赞扬,体现在《边城》中的人性美人情美与风俗美之中,形成了对湘西世界的完整映射,远离都市的藏污纳垢,现实与想象中理想的统一。
《2024年论影响沈从文创作的六个因素》范文
《论影响沈从文创作的六个因素》篇一一、引言沈从文,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其独特的文风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
沈从文的创作离不开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地域文化、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家庭背景、社会变迁和文学潮流等。
本文将从这六个方面来分析探讨这些因素如何对沈从文的创作产生影响。
二、地域文化因素沈从文生于湘西,长于湘西,湘西的地域文化对其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湘西的民俗风情、山水风光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沈从文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湘西的元素,如《边城》中的湘西山水、《长河》中的湘西人民等,都体现了湘西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时代背景因素沈从文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他的作品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抗战时期,沈从文的创作主题多以反映人民疾苦、呼唤民族觉醒为主,如《边城》中的乡土情结和《长河》中的民族精神等。
因此,时代背景对沈从文的创作主题和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个人经历因素沈从文的生活经历也是其创作的重要源泉。
他曾有过边疆地区的游历,也有过乡村生活的体验,这些经历为他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此外,沈从文的个人情感经历也影响了他的创作,如他的爱情故事、家庭变迁等都在其作品中有所体现。
五、家庭背景因素沈从文的家庭背景也是其创作的重要因素。
他的家庭环境及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父亲是当地的读书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儒家思想的影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沈从文的创作理念和文风。
六、社会变迁与文学潮流因素沈从文生活在的社会大背景下,也见证了社会的巨大变迁。
社会变革对沈从文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他关注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更是体现了这一点。
同时,文学潮流也对沈从文的创作产生了影响,他吸收了现代文学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风。
七、结语综上所述,地域文化、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家庭背景、社会变迁以及文学潮流这六个因素都对沈从文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沈从文的创作看其人文内涵
从沈从文的创作看其人文内涵
对地域文化的描绘
沈从文的作品中,对湘西地区的地理、风俗、习惯等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 于那片神秘的土地。他通过对湘西地区的独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描写,展示了地域文化的 魅力。这种地域文化不仅是他个人创作的素材,更是他对中国多元文化的一种表达
从沈从文的创作看其人文内涵
从沈从文的创作看其人文内涵
对现代社会的反思
沈从文的作品中对现代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人性的扭曲 和文化的失落。他批评现代社会对人性的忽视和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在他看来,真正的文 明不仅仅是物质的丰富,更重要的是人性的健康和文化的传承 总的来说,沈从文的创作充满了人文内涵。他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 乡土的深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展示了人类生存的复杂性和 多样性。他的作品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更让我们思考人性的本质 和文化的传承
从沈从文的创作看其人文内涵
对乡土的深情
沈从文的创作与他的故乡湘西有着密切的联 系。他的作品中所描绘的湘西世界,是一个 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美好世界。他对湘西的 乡土风情、山水草木都有着深厚的情感。这 种情感不仅体现在他对湘西的描写中,更体 现在他对人物的塑造上。例如,《边城》中 的小女孩和老船夫,他们的生活虽然简朴, 但却充满了对乡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满足
从沈从文的创作看其人文内涵
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沈从文的作品中,女性角色经常 成为他关注的重点。他通过描写 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和命 运,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对女性 的态度和观念。他对女性命运的 关注和思考,不仅揭示了当时社 会的性别不平等问题,也表达了 他对女性地位提高的期望
从沈从文的创作看其人文内涵
近五年沈从文《边城》研究综述
近五年沈从文《边城》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湘西风情和深刻的人性描绘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自其问世以来,这部作品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近五年,对《边城》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多元化,涵盖了文学批评、文化研究、比较文学、叙事学等多个领域。
本文旨在综述近五年内《边城》的研究现状,梳理研究成果,分析研究方法,以期对沈从文《边城》的研究做出全面的评价,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近五年对《边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学批评与解读,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揭示作品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二是文化研究与地域文化,探讨作品与湘西地域文化的关系,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三是比较文学研究,将《边城》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四是叙事学研究,关注作品的叙事技巧、叙事结构等,揭示其叙事魅力。
近五年内,对《边城》的研究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学者们运用文本细读、文献研究、文化研究、比较文学、叙事学等多种方法,对作品进行深入挖掘和全面解读。
这些方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研究内容,也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近五年对沈从文《边城》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不断创新。
本文将对近五年内《边城》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评价,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近五年《边城》研究概况近五年,沈从文的经典之作《边城》再次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研究热潮。
这一时期的研究不仅继承了以往的传统研究方法,更在多元化、跨学科的视角上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文学批评与解读方面,研究者们对《边城》的主题、人物形象、叙事手法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多数研究认为,《边城》通过描绘湘西边陲小镇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关系,体现了沈从文对乡土情怀的深切怀念与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同时,对小说中的主人公翠翠、傩送等人物形象的研究也日趋深入,揭示了他们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情感与人性挣扎。
沈从文及其文学创作的认识和理解
沈从文及其文学创作的认识和理解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作品而广为人知。
本文将对沈从文及其文学创作进行认识和理解,探索他的独特之处以及他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
首先,沈从文的文学作品常常以农村为背景,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与融合。
他深入农村生活,观察农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并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将这些真实而生动的故事呈现给读者。
例如,他的代表作之一《边城》以一个边境小镇为背景,通过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命运的转折,展现了农村社会的现实困境和人性的复杂性。
其次,沈从文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和人性的关怀与思考。
他善于从日常琐事中发现普遍性的人类情感,用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来。
他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探索人性的善恶和复杂性。
他的作品中常常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探索,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深入思考人的存在和社会的现实。
此外,沈从文的文学风格独特而且多样化。
他不拘一格,既能写现实题材,又能写历史传奇,还能写寓言和幻想。
他的作品语言流畅优美,常常以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力打动读者。
他的短篇小说以其情节跌宕起伏、意境深远而脍炙人口,他的长篇小说则以其情节丰满、人物形象鲜明而深受读者喜爱。
最后,沈从文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他的作品中常常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引发读者对社会现象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挖掘,对人性的探索和呈现,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都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
总而言之,沈从文是一位卓越的作家,他的作品通过对农村生活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思考,展现了对现实的关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他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他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通过阅读沈从文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他作为作家的独特魅力和他作品背后所传递的人生智慧。
沈从文书信研究——生命的潜流及探寻的开题报告
沈从文书信研究——生命的潜流及探寻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对中国现代文学有着巨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涉及小说、散文、诗歌、剧本等多个领域,其文学成就备受赞誉。
除了文学作品外,沈从文的书信也是他探寻生命、呈现人性的一个重要形式。
因此,对沈从文书信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他的生命态度和文学创作思想,也可以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探寻人性的意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沈从文的书信,探究其文学创作和生命态度中的潜流,并总结沈从文书信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启示。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内容:通过阅读和分析沈从文的书信,深入分析他的生命态度和文学创作思想,并探究书信中所传递的核心价值观。
研究方法:1. 文本分析法:通过梳理沈从文的书信,分析其表达方式、主体内容、语言特点等,把握其思想和价值观的脉络和深度。
2. 比较研究法:将沈从文的书信与其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探寻书信与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相辅相成的关系。
3. 批评研究法:对沈从文的书信进行批评性思考,挖掘和揭示书信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深入探究其思想和文化根源,提升研究深度。
四、预期成果通过对沈从文书信的探究,预计得出以下成果:1. 深入理解沈从文的文学创作思想和生命态度,探究其核心价值观。
2. 挖掘沈从文书信中的文化厚度和艺术魅力,揭示其文学成就的深厚积淀。
3. 探究沈从文书信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和意义,分析其启示和借鉴意义。
五、研究的创新性1. 通过全面阐释沈从文书信的文化特点和支撑,发掘书信对其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2. 通过对沈从文书信与其其他文学作品之间的比较和研究,在延伸书信价值的同时,解读其书写工艺和思想碰撞。
3. 在对沈从文书信价值进行研究的同时,从文化视角、历史视角和人性视角等多角度探讨其独特的思想成就和文化价值,揭示其重要的学术贡献。
六、论文结构安排第一章研究现状与问题意识第二章沈从文书信的基本面貌分析2.1 沈从文的生平及其书信2.2 沈从文书信的传承和地位第三章沈从文书信的核心内容和价值探究3.1 沈从文书信中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3.2 沈从文书信中的人性关怀和社会视角第四章沈从文书信的启示与受益4.1 沈从文书信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启示4.2 沈从文书信对人性探究的拓展第五章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
沈从文创作研究
沈从文创作研究沈从文创作研究沈从文,中国现代作家,被誉为“巴金之后,鲁迅之前”的杰出文学家。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不仅拥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同时也具有普世的艺术价值。
沈从文的创作研究一直是文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对故乡湘西的热爱和表达。
他的小说中常常描绘湘西的山水和人文景观,以及湘西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
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通过对湘西的描写,展现了湘西特有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和民俗文化。
沈从文用他深情的笔触,将故乡湘西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湘西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除了对故乡的描绘,沈从文的作品中还融入了他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关切。
他关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和追求,并通过其作品表达对社会不公和人性困境的思考。
沈从文的作品中常常以平凡人物为主角,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他们的生活和命运。
他通过这些普通人物的存在,反映了社会的诸多问题,传递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关怀,使其作品具有了深刻的现实主义意义。
在文学创作中,沈从文的语言表达也是值得注意的研究对象。
他以其独特的叙事能力和笔触,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文学形式和语言风格。
他的作品中既有湘西方言的独特之处,也有高雅的文人语言的流畅和深邃,使其作品在语言上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同时,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使其作品形象生动,语言感染力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沈从文的创作研究还包括对其创作主题和文化背景的探讨。
他的作品中涉及了众多的主题,如爱情、亲情、战争、人性等,这些主题通过他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情感表达,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思考和感受。
同时,沈从文的作品也反映了他所处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
他在作品中多次提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事件和社会风貌,使其作品具有了更深的文化内涵。
总结而言,沈从文的创作研究是一个广泛而深入的课题。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地域特色,更因其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关切而具有普世的艺术价值。
对于深入研究沈从文的创作,我们需要关注其对湘西故乡的描绘、对社会现实和人性思考的关注,以及其独特的语言表达和文化背景。
沈从文早期创作形态分析
沈从文早期创作形态分析发布时间:2023-01-15T07:29:21.774Z 来源:《中国教工》2022年16期作者:王庆连[导读] 沈从文的早期创作属于自我抒写时期。
这一时期,沈从文刚刚踏入文坛王庆连淄博职业学院沈从文的早期创作属于自我抒写时期。
这一时期,沈从文刚刚踏入文坛,还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思想上还不成熟,其大多数作品离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无疑还存在着不小的距离,艺术上还很粗糙,显示出较为显著的自然主义倾向。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早期作品本身所显示出来的独特风采使其仍然具有其存在的价值,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20世纪20年代,沈从文离开家乡来到北京,这成为沈从文人生命运的一大转折点,至此,他开始了新的生活。
当时的沈从文在乘客记录本上写到:“沈从文,年20岁,学生,湖南省凤凰县人。
”由此可以看出沈从文来北京的原因之一是求学,他以为北京上学机会多,憧憬着自己在北京能接受高等教育,进而有工作养家糊口。
可是现实是残酷的。
他只是小学毕业,却想考上北大,想进北大念书学习,这个愿望在当时当然无法实现;随后,他又报考燕京大学二年制国文班,因自己什么问题都回答不上来而一分不得,再次失败…独处异乡,举目无亲,上不了大学,找不到工作,物质上的贫困与精神上的孤独始终吞噬着他,压迫着他,使他必须找到一种可以缓解这种生命危机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就是文学创作。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如果这些需要无法实现,就会使人内心产生缺失性体验。
“缺失性体验是一种深刻的内在生命体验,是生命个体基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缺失而形成的强烈的情感冲动,深刻地影响到生命个体对于外在事物的感知方式,使生命个体往往通过幻想的方式取得对现实缺失的弥补,因而可以激发生命个体的丰富的想象力,在想象中实现生命平衡。
”[1]缺失性体验成为沈从文创作的内在动力,而这种影响尤其表现在沈从文早期创作的题材选择上。
沈从文研究文献综述
沈从文研究文献综述沈从文研究文献综述作者:雅嘉拉达(yajialada)自从新时期以来,沈从文研究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方面。
虽然,它肇始于所谓的“沈从文热”,并与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其它各种“热”先后发生,但同其它一些“热”相比,沈从文研究却具有明显的持久不衰的特征,并由此带来现代文学研究中其它相关课题研究的深入与发展。
这一情势的出现,决非仅仅由于研究者个人偏好与热情所致,也不仅仅由于沈从文研究当时在政治层面上所具有的拨乱反正的价值。
单凭个人的偏好与热情不可能使之持久,政治层面上的需求也只能是一时的“流行色”,沈从文研究的兴盛只能取决于沈从文及其创作本身所具有的文学研究的品位与内蕴。
“沈从文现象”,是20世纪中国具有独特色彩与内涵的思想—文化现象。
当然,沈从文研究并非起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沈从文先生其人其文的研究,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发生。
在此,笔者将分“早期沈从文研究”(1949年以前的研究)和“当代沈从文研究”(49年以后的空白期和新时期以来到现在的研究)两大部分,努力对沈从文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况和发展形势做一较为全面的论述,为笔者即将展开的沈从文研究方向的论文储备资料、理清思路,并期望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早期沈从文研究有不少地方或者失之偏颇且比较单一,但它毕竟是沈从文先生尚在文坛时的论说评论,不但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而且也是沈从文研究的基石与铺垫,我们万不可忽视而应好好吃透好好利用。
早在20世纪20年代,沈从文就开始为文坛所注意。
到30年代,沈从文已经拥有广泛影响。
但直到1949年前,对沈从文的研究却没有溢出文学评论的范围。
当然,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在它尚未走完自己行程的时候,一切研究都很难具有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史研究的意义。
可是,在1949以前,对中国现代文学带有文学史色彩的研究文字却非绝无仅有。
为后来的研究者不断称引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诸导言,其分文体对第一个十年文学过程的总结与描述,就分明具有文学史研究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整体上来说,沈从文创作的乡土小说确是可以看成他所做的一个“梦”,只不过这个“梦”是以文字的形式出现的。
其实,对于自己的湘西小说及一些自叙传性质的作品中具有的“梦幻”特质,沈从文自己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在其早期的作品中他曾这样写道:“……一个人单单做梦,做一切的梦……我是专做梦的人。
”“我是一个但适宜于白日做梦的独行人。
”“只能靠着做梦来填补痛苦的寂寞旅途”;沈从文:《沈从文散文全编》,凌宇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15、75、82页。
在其后来的文字中,即使50年代那样严峻的政治环境中,他依然承认这一点:“至于文字中一部分充满泥土气息……故事在写实中依旧浸透一种抒情幻想成分”沈从文:《沈从文小说选集·题记》,“文集”第11卷,第70页。
在这里,我们不准备对沈氏作品中“梦幻湘西”内容的新奇性和形态的特异性作更深入的考察,而是要着重探索一下在当时文坛以鲁迅所开拓和领导的伟大“乡土批判”传统为主流形态的乡土小说领域,沈从文却要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这样一个文学乡土的“梦幻世界”,其原因究竟何在。
对于“诗意梦幻”这一创作倾向的取予,在沈从文身上到底有哪些独特的外在因素与机制提供了必要条件或发挥了重要作用呢?基于这样的疑问,本文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童年及少年兵士的视角1923年,爱尔兰诗人叶芝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时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在给他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基本是由其“在孩提时代的内心激情”决定的,少年时代的“感性和理性生活”极大地影响着其以后的创作道路和方向。
毛信德:《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演说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184页。
应当说,这个观点概括了文学创作中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许多作家的创作会受其少年孩童时期生活状况特别是情感经历的影响,尤其是在那些带有明显自叙传倾向的作品中,这一点表现得更为突出。
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胡适的《我的母亲》等,即使像鲁迅那样常以冷峻的目光、严肃的神情、批判的态度审视社会现实、进行文学创作的人来说,其作品中亦不乏充溢着以童年视角叙事时的天真烂漫、活泼生动。
与沈从文同为“京派”小说作家的凌叔华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曾这样说:“我有个毛病,无论什么时候,说到幼年时代的事,觉得都很有意味……怀恋着童年的美梦,对于一切儿童的喜乐与悲哀,都感到兴味与同情。
”凌叔华:《凌叔华文存(下)》,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785页。
在沈从文的创作中,这种情况更为明显。
但是,这一情形在其作品中是以何种途径出现的,又究竟对他湘西小说的诗意、梦幻化特质带来了多大影响呢?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方面是其湘西小说文本内容的构成。
通过细读沈从文的作品,我们将不难发现,其乡土诗化作品中有许多篇章是以其童年和少年的城乡生活经历为据所做。
且不说像《从文自传》、《在私塾》等这种明显的回忆性文章,就是在《玫瑰与九妹》、《炉边》、《入伍后》、《传事兵》、《卒伍》等大量作品中,我们也可以明显见到作者少儿生活的身影。
而另外那些描写湘西民俗风情和虚构人事命运的作品,如《阿黑小史》、《龙朱》,特别是《边城》,则是作者凭借其对湘西生活的美好回忆而做的,不过是他的旧有边地乡村经验在其追寻文学理想过程中的进一步诗化而已。
几十年后,当沈从文回忆自己的创作时也曾写道:“笔下涉及社会面虽比较广阔,最亲切最熟悉的,或许还是我的家乡和一条延长千里的沅水,及各个支流县份乡村人事。
”沈从文:《沈从文小说选集·题记》,“文集”第11卷,第70页。
这当然是对作者选材内容的最好注解了。
另一方面,对于沈从文的家世背景及其幼时的家境状况,我们要尤加注意,因为这些无疑对他幼时感受生活和认知世界的方式及态度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进而映射在他“基本上一直在靠记忆写作”范家进:《现代乡土小说三家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第159页。
而成的湘西小说中。
沈从文在《从文自传》一文中曾对自己的家世作了这样的介绍:祖父沈洪富曾得到过清朝提督衔,一度官至云南昭通镇守使,父亲也曾是一名军官;外祖父黄河清是一位贡生,“可以说是当地唯一的读书人”,母亲同样知书达理。
沈从文:《从文自传》,见《沈从文文集》(下同略为“文集”),第11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第104106页。
照这样来看,沈从文所出生的这个“文武兼备”的家庭在当地也应算是名门望族了。
在此文的稍后他又写道“那时我家中每年还可收取租谷三百石左右,三个叔父二个姑母占两份,我家占一份”沈从文:《从文自传》,见《沈从文文集》(下同略为“文集”),第11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第103页。
《从文自传》由这些简要的描述,我们就可知沈从文在他那个湘西小城中到底居于什么地位了。
像他这样一位“小少爷”,无论在城中的木匠铺、铁匠铺、染坊等,还是到乡下那些佃户或农民中去,自然会得到极大的厚待与尊重;他想讨要什么东西或跟着做些事情(如打猎、捕鱼等),当然不会被拒绝或训斥,或许还因年龄小而受到特别的看护。
如此一来,他的乡村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也就与普通乡村孩童有所不同,而独具一种新奇与诗意色彩了。
再者,对于幼时的受教经历,沈从文曾一再写到极不情愿待在教室中学习,而是经常逃学去野外戏耍游玩,这当然使他难免受责罚,有时还会很严厉。
然而一则是,多彩多姿的大自然对他的诱惑确实太大了,甚至能使他忘记受罚的痛苦,“我一面被处罚跪在房中的一隅,一面便记着各种事情……由于最容易神往到种种屋外东西上去,反而常把处罚的痛苦忘掉……我应感谢那种处罚,使我无法同自然接近时,给我一个练习想象的机会”沈从文:《从文自传》,见《沈从文文集》(下同略为“文集”),第11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第111、112页。
另外,沈从文与自己老师的关系在这里也是非常重要的,他曾这样写到私塾中的一位先生,“这先生,是我的一个姨爹……容易管教是真的。
但先生管教时也容易喊师母师姐救驾,这可不是我爹想到的事了。
”“若是在什么事上我有了冤枉,到四姨跟前一哭,回头就可以见到表姐请先生进去,谁能断定这不是进去挨四姨一个耳光呢?”沈从文:《在私塾》,见《沈从文别集·凤凰集》,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第13、15页。
当他转到城外学校上学时,则是“照情形看来,我已不必逃学,但学校既不严格,四个教员恰恰又有我两个表哥在内,想要到什么地方去时,我便请假”沈从文:《从文自传》,见《沈从文文集》(下同略为“文集”),第11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第130页。
这些无疑增加了他逃学的方便与勇气,也为他带来了一种异样的感受与趣味,当他把这些经历写入作品,再由读者去阅读、品味时,体验就更为新奇了。
至于后来年幼离家,入伍做了一个士兵,远离了家庭的温暖与怀抱;军队又要不断移防迁徙,甚至经常要面对战斗、杀戮这些生与死的考验,沈从文无疑要承受身心上的一些痛苦,但是考虑这一问题时,我们也要看到沈从文自身的特殊情况。
一是他的家庭因素。
尽管其祖父的功绩与成就已成为往事,父亲事业也不是太顺利,但毕竟是军人世家,在当地军队中还是有许多家中的世交故友;加之他初入伍时年龄较小,自然也是在军中受到了较多照顾的原因。
他在文章中虽没有过多地提及这个方面,但其中还是有迹可寻的,《从文自传》中这样写道:“当我母亲那么打算了一下……就去向一个杨姓军官谈及,得到了那方面的许可,应允尽我用补充兵的名义,同过辰州。
”沈从文:《从文自传》,见《沈从文文集》(下同略为“文集”),第11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第150页。
在另外的一篇小说中,他又对这件事作了详细的叙述,说这个团长是他家的亲戚,曾做过邻居,并且与团长的女儿是很好的小伙伴。
沈从文,卒伍:《沈从文别集·贵生集》,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
其他还有作品写到他可以随意地出入军营到山野溪边游玩或去军队造械处闲耍(《从文自传》《鸭子集》《槐化镇》《沈从文甲集我的教育》),由此可以看出他在军队中行为是较为自由的。
二是他以一个士兵的身份,从少年的视角去观察部队驻地的乡土风情、人事纠葛与体味当地民众五味杂陈的情感浮动时,往往只看到事件与现象的表面,心理感受上与身处其中的城乡居民自然存在着较大的距离,从而在作品中形成了一种把生活理想化的情形。
早期北京生活中现实的挤压初到北京学艺的几年里,由于身无长技,默默无闻,沈从文经历了自己人生中最大的生活磨难和强烈的心灵冲击与震撼,这种身心双重的历练是一般人难以承受,也是一般人所难以想象的。
那么,在这样残酷恶劣的境遇中,沈从文作品中应该透出更多阴冷、抑郁、沉闷的情绪才是;然而恰恰相反,在他写及湘西故土的作品中,所有的更多却是欢快、乐观与轻松,其间一缕缕的清纯秀丽之风扑面而来。
那么这其中的原因何在呢?我想如果对他当时的生活状况与文学创作道路进行重新审视与观照沈从文本是满怀了理想来到北京,他设想能够考上大学,先去接受系统的现代化知识教育和当时先进的思想理念。
但对于这样一个小学都没毕业,连新式标点符号都一窍不通的人来说,结果是毫无悬念的:他一连在几个学校的招考中得了零分。
很快,身上带的盘缠用光了,他又不甘心无功而返,只有靠向亲友告贷或同乡大学生的帮助维持生计了,或寄住会馆,或租住廉价的房屋,饥饱更是不定,以致数年后当沈从文回忆这段生活时还充满了辛酸:“人究竟是生物,每天总得有点什么消化消化,体力才可望支持得下去。
当时这件事就毫无办法,有一顿无一顿是常事。
”沈从文:《沈从文小说选集·题记》,“文集”第11卷,第69页。
如果说物质上的缺乏还能靠行伍几年练就的体魄勉强支撑住,那么来自精神、心理和人格上的各种屈辱、贬损和打击是更为令人痛苦的:茶房的奚落与嘲讽、势利之徒的挑衅与欺侮、感情的无所依靠等,这些都促使沈从文不断地从昔日的湘西城乡生活经历和当下的文学创作中去寻找心灵的寄托与慰藉;但是他这时的文学创作究竟遭遇了怎样的现实呢?在20年代前中期也就是沈从文初到北京的几年中,中国文坛上的乡土小说领域,由鲁迅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敏锐的洞察力开拓的“乡土批判”传统无疑占据了绝对的主流地位。
对于刚从十几年的边地生活中走来的沈从文而言,他最熟悉的文学题材当然是乡土领域的。
就人的心理习惯来说,一方面沈从文首要选择的文学表现对象与内容应该是他熟悉的湘西生活(沈从文后来的文学创作也从客观上证实了这一点);另一方面,对于才开始学习写作的他来说,从众、跟风等社会性心理倾向同样会促使他极力追随鲁迅等人的“乡土批判”流派的,在后来的一些文字中,他也曾多次公开承认鲁迅“以乡村回忆做题材的小说”对他的启示性意义,“使他获得不少勇气和信心”。
同上。
然而,最终沈从文却走向了与“乡土批判”截然相反的“乡土抒情”的文学道路,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原因是我们不应该忽视的,也就是当时“乡土批判”派文人群体对待沈从文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