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鬼神观念
从神权至上到民为神主——论先秦鬼神观念的起源与发展
![从神权至上到民为神主——论先秦鬼神观念的起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b5068ecd0d233d4b04e692c.png)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 “神仙信仰与六朝 隋唐小说研究” (13BZW055)。
173
记 ·郊特牲 》云 :“魂气归于天 ,形魄归于地。”l2l7¨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 “鬼”为万物精怪的代称 ,《墨子 ·明鬼 》篇云 :“古之今之为鬼 ,非他也 ;
有 天 鬼 ,亦有 山水 鬼神 ,亦 有 人死 而 为 鬼者 。”王 充 《论 衡 ·订鬼 》云 :“鬼者 ,物也 ,与人 无 异 。 天 地 之间 ,有 鬼 之 物常 在 四边 之外 ,时往 来 中 国 ,与人 杂 ,则 凶恶 之 类也 。”这 种观 念认 为 山川 草 木 、花 鸟 禽兽 等 皆具 有 鬼灵 ,类 似 于后 来 志怪 小 说 中 的 “精 怪 ”。
在 中国古 代 社会 ,“鬼 ” 与 “神 ” 的概念 并 没有 严 格 的界 限 。鲁 迅先 生早 已指 出 ,中 国 的神话 存在着人鬼神淆杂 的情况 :“天神地祗人鬼 ,古者虽若有辨 ,而人鬼亦得为神祗 。人神淆杂,则原 始信仰无 由蜕尽 :原始信仰存则类 于传说之言 日出而不 己,而旧有者于是僵死 ,新 出者亦更无光 焰也 。”『9 钱钟书先生对二者 的关系曾作 过如下 的阐释 :“后世仰 ‘天 ’弥高 ,贱 ‘鬼 ’贵 ‘神 ’, 初 民原齐物等观 ,古籍以 ‘鬼 ’、‘神 ’、‘鬼神 ’、‘天 ’浑而无区别 ,犹遗风未沫 ,委蛇 尚留者乎 ? 不 啻示 后 人 以朴 矣 。”又 说 :“‘鬼 ’、‘神 ’、 ‘鬼 神 ’浑用 而无 区别 ,古 训 甚 夥 。 … … ‘天 ’‘鬼 ’ 或 分 而并 列 两类 ,或 合 而 专 指 一类 ,所 以 ,汉 以前 固通 而 不 拘 ,赅 而无 辨 。天欤 、神 欤 、鬼欤 、 怪欤 ,皆非人非物 ,亦显亦幽之异属 ,初 民视此等为同质一体 ,悚惧戒避之未遑 。积时递变 ,由 浑 之 画 , 于是 渐 分 位 之 尊 卑 焉 ,判 性 之 善 恶 焉 ,神 别 于鬼 。天 神 别 于 地 祗 ,人 之 鬼 别 于物 之 妖 , 恶 鬼 邪 鬼 尤 沟 而 外 之 于 善神 正 神 。”[1叫此 诚 对 鬼 神 分 合 流变 的切 中肯 綮 的 分析 。古 籍 中 鬼神 并 称 的情况十分普遍 。如 《山海经 ·西山经 》:“天地鬼神 ,是食是飨 ;君子服之 ,以御不祥 。”fl 《韩 非子 ·十过 》:“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 山之上……蚩尤居前 ,风伯进扫 ,雨师洒道 ,虎狼在前 , 鬼神在后 ……大合鬼神 ,作为清角 。”f】 《史记 ·五帝本纪 》:“帝颛顼高阳者……依鬼神以制义…… 高辛 生 而 神 灵 …… 明鬼 神 而 事 之 。”l1 可 见 在 古 代 典 籍 中并 没 有 可 以对 “鬼 ” “神 ” 观 念 加 以严 格 的 区分 。
中国传统的鬼神崇拜
![中国传统的鬼神崇拜](https://img.taocdn.com/s3/m/f67fb421eff9aef8941e066a.png)
在半坡遗址中,发现埋葬死人几乎皆是头朝西,可见灵魂寄托西方的原始观念,早在母系氏族就产生了。
在舞阳贾湖、新郑裴李岗等墓地的二次葬,也是灵魂不死观的反映。
先民认为,万物都有自己的灵魂,人生前灵魂依附于人体而存在。
魂与魄区别在于人死后,魄随肉体的消灭而消失,魂则离开肉体而变成鬼。
魂魄对于人的作用各有不同,魄附着人的肉体,对人的肉体起作用。
魂附着人的精神,对人精神活动起作用。
“魂归于天,形魄归于地”。
人死后,灵魂独立存在,永生不灭。
亡灵威力很大,仍以各种方式面对生人,尤其是死者亲属发生作用,或福或祸。
丧葬的起源与原始人的灵魂观和灵魂不死的信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丧葬礼仪中的许多仪式和做法与灵魂观念直接相关。
灵魂的观念为传统丧葬礼仪中的繁缛、恭敬、敬畏等行为或态度等找到心理学的根据。
由于灵魂永存人间,祸福人类,因而在对灵魂的处理上,表现出既讨好又讨厌灵魂的矛盾心理。
比如,对于非正常死亡者的灵魂,以及夭折小孩的灵魂,人们往往认为他们的灵魂是凶的,不能葬入宗族墓地,同时人们又以不同的葬式来处理不同的灵魂。
对于正常死亡的灵魂,以及对于祖先的灵魂,人们则是重视有加。
人们竭尽自己的智慧,事鬼敬神,希望得到鬼魂的庇护。
在丧葬礼仪中主要表现的方式有沐浴仪式、饭含仪式、覆面仪式、厚葬、水陆道场、祭祀仪式等,以及专门处理灵魂的仪式──招魂和送魂仪式。
灵魂观念引发了中国传统的鬼神崇拜。
鬼神崇拜是葬后礼仪产生的直接根据,其中包括了惧怕、讨好、孝等因素,由此产生的葬后礼仪,主要包括居丧礼仪、丧服制度、祭祀仪式等。
信仰与非命:墨子的鬼神观念述论
![信仰与非命:墨子的鬼神观念述论](https://img.taocdn.com/s3/m/44684752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3b.png)
信仰与非命:墨子的鬼神观念述论古代中国哲学中,墨子是一个备受尊敬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墨子提出了众多的重要理论和观点,其中包括他对鬼神观念的独特看法。
在墨子看来,鬼神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他认为人们应该信仰鬼神,但也强调了非命的重要性。
本文将对墨子的鬼神观念进行论述,以探讨其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我们来谈谈墨子对鬼神的看法。
在墨子看来,鬼神是超自然的存在,是一种超越人类理解能力的存在。
他相信鬼神的力量可以对人类产生影响,可以为人们带来好运或厄运。
墨子认为人们应该信仰鬼神,顺应鬼神的旨意,以此来获得心灵的慰藉和安慰。
在古代中国社会,鬼神信仰是非常普遍的,人们对鬼神充满敬畏和信仰,希望通过祈祷和祭祀来获得鬼神的庇佑和保佑。
墨子的这种观点与当时的社会风气相符合,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种信仰的支撑。
墨子并不是一味崇拜鬼神的信仰者,他也强调了非命的重要性。
所谓非命,即人们的命运并非完全由鬼神决定,而是受到自身努力和选择的影响。
墨子认为,一个人的命运应该由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来决定,而不是完全依靠鬼神的意旨。
他提倡人们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勤奋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一味依赖于鬼神的庇佑。
这种非命的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是非常新颖的,它对于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对抗命运的启示和鼓舞,为他们注入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墨子的鬼神观念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带给人们一种信仰的慰藉和一种主动改变命运的希望,同时也为当时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和社会秩序的维护提供了一种信仰的支撑。
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们对墨子的这些观点感到认同,并大量传承下来,成为当时社会价值观念的一部分。
墨子的鬼神观念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为当时社会的稳定和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墨子的鬼神观念也随之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刻和全面,对鬼神信仰的需求和依赖减弱了许多。
鬼神害盈而福谦的意思
![鬼神害盈而福谦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ed2ce2be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0f.png)
鬼神害盈而福谦的意思
鬼神害盈而福谦,是指在一些传统宗教或民间信仰中,认为鬼神的存在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
在这种观念中,鬼神一方面可以带来盈利、财富和好运,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来病痛、困难和不幸。
福谦则是指人们要虔诚地祭祀和恭敬鬼神,以期望得到他们的庇护和帮助。
这一观念在中国的民间信仰中非常普遍。
人们相信,通过祭祀鬼神,可以得到丰收、健康、快乐和平安。
因此,他们会定期举行各种祭祀仪式,如春节祭祀、祖先祭祀、神像香烛拜祭等,以表达对鬼神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然而,如果人们不尊重鬼神,或者对他们的祭祀不够虔诚,有时鬼神也可能会产生恶意,给人们带来灾祸和不幸。
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个人和社会的道德行为,鼓励人们以谦虚、善良、正直的态度面对生活,以避免鬼神的不悦和惩罚。
总的来说,鬼神害盈而福谦的意思是通过尊重和虔诚地对待鬼神,人们可以获得神灵的庇佑和祝福,从而得到幸福和福报。
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对于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依赖,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和谐与道德的发展。
信仰与非命:墨子的鬼神观念述论
![信仰与非命:墨子的鬼神观念述论](https://img.taocdn.com/s3/m/c4262ec8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c4.png)
信仰与非命:墨子的鬼神观念述论
墨子的鬼神观念是其关于信仰与非命的一种述论。
墨子是中国古代儒墨学派的重要代
表人物之一,他对于人们对于宗教信仰与非命的态度持有一种独特的观点。
在墨子的观念中,鬼神被看作是一种存在,但是他并不赞成人们盲目的崇拜鬼神。
他
认为,人们的行为应该是基于道义和理性的,而不应该依赖于鬼神的干涉。
他提倡人们要
追求公平、正义和善良,而不是仅仅为了求得鬼神的庇护和祝福。
在墨子的观念中,他并不认同非命的观念。
非命是指一切人的命运都是注定的,无论
个人如何努力,结果都是一定的。
墨子对此持不同看法,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努力和奋斗
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相信人的意志和努力是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关键因素,而非命只是
一种迷信的观念。
墨子的鬼神观念与他对于社会公平和和谐的追求是密不可分的。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
求道义和理性,而不是盲从于鬼神的意愿。
他主张人们应该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自己的道
德修养,而不是依赖于鬼神的救赎。
他强调人们的努力和奋斗是改变社会的关键,而不是
依赖于一种非命的观念。
墨子的鬼神观念对于当代人们的信仰与非命也有着启示意义。
在当代社会,尽管存在
着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地依赖于鬼神的干涉。
我们应该追求道义和理性,相信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们也应该注意理性思考和科学的观点,不要因为一种迷信的观念而束缚自己的信仰。
信仰与非命:墨子的鬼神观念述论
![信仰与非命:墨子的鬼神观念述论](https://img.taocdn.com/s3/m/22789126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ff.png)
信仰与非命:墨子的鬼神观念述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墨子被认为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涉及伦理学、政治学和宗教哲学等多个领域。
他关于鬼神观念的思想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墨子的鬼神观念与其非命之说息息相关,他主张信仰上帝、尊崇祖先,并且提出了非命思想,认为人们应该坚持自主的意志,不被宿命所限制。
本文将对墨子的鬼神观念进行阐述和述论。
墨子在鬼神观念上的立场可概括为“尊崇崇奉,敬畏敬事”。
在墨子看来,鬼神是超越人类的存在,他们是至高而威严的存在,可以对人们的生活和命运产生重大影响。
人们应该尊崇鬼神,虔诚地敬畏他们,并通过祭祀和奉献来获得他们的庇护和祝福。
墨子认为,鬼神是众生的保护神,人们应该恭敬地敬畏鬼神,并通过祭祀、祈祷和礼仪来维系与鬼神的关系,以求得各种美好和福祉。
不过,墨子并不是一味盲从传统的宗教信仰,他也提出了批判和改革的观点。
在对待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上,墨子主张理性和实用主义,他认为宗教仪式应该以实际的利益为中心,而不应该滥用祭祀牺牲来浪费资源和造成社会不公。
墨子主张节俭而有节制地进行祭祀和宗教仪式,不要过分依赖宗教仪式来追求虚幻的福报,而应该注重实际的社会效益。
墨子在鬼神观念上既保守又开明,他尊重传统信仰,同时又提出了现实主义和改革的理念。
与墨子的鬼神观念相关联的还有他的非命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命运和宿命观念占据着重要地位。
人们相信命运是无法改变的,一切都是注定的,因此要顺应命运,不要轻易反抗。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容易产生消极、自暴自弃的心态,认为一切都是注定的,自己无法改变什么。
而墨子在此时提出了非命思想,他坚信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人应该根据自己的良知和理性来选择行为,而不是被宿命所束缚。
墨子认为,人的意志是自由的,每个人都应该以理性思考和行动,不要被宿命所左右。
他提出了“宿命不祥,更为祥”的观点,意思是宿命虽然存在,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选择使宿命变得更加美好。
也就是说,人的命运不是由鬼神所决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努力和选择所决定的。
《左传》鬼神观念及其成因考论
![《左传》鬼神观念及其成因考论](https://img.taocdn.com/s3/m/c8c47980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16.png)
过分强调神秘主义和超自然力量
左传鬼神观念过分 强调神秘主义和超 自然力量,导致对 现实世界的忽视和 人类理性的束缚。
左传鬼神观念的局 限性表现在对超自 然力量的过度崇拜 和迷信,缺乏科学 理性的思考和探究。
鬼神信仰的发展:商周时期的祭祀和卜辞中的鬼神观念
鬼神信仰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对鬼神观念的影响 鬼神信仰的传统: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和道教、佛教对鬼神观念 的融合与传承
春秋时期的文化氛围
礼崩乐坏,诸侯纷争 百家争鸣,思想活跃 神道设教,天命观念 重德尚贤,人才为宝
左传中鬼神观 念的成因
左传鬼神观念及 其成因考论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录
壹贰叁肆伍陆
添 概 左 的 左 念 左 的 左 足的左
加 述 传 历 传 的 传 意 传 局传
目
鬼 史 鬼 成 中 义 鬼 限鬼
录
神 背 神 因 鬼 和 神 性神
文
观 景观
神 价 观 和观
本
念
念
观 值 念 不念
单击此处 添加章节标题
左传鬼神观念 概述
左传鬼神观念的缺陷和问题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对人类文化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丰富了古代神 话和传说,为 后世文学创作 提供了丰富的 素材和灵感。
体现了古代人 们对鬼神的敬 畏和崇拜,反 映了人类早期 宗教信仰和文
化形态。
通过对鬼神的 描绘和想象, 拓展了人们对 未知世界的认 知和探索,推 动了科学技术
的进步。
左传鬼神观念 在古代社会中 起到了维护社 会秩序、传承 道德伦理的作 用,对人类文 明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信仰与非命:墨子的鬼神观念述论
![信仰与非命:墨子的鬼神观念述论](https://img.taocdn.com/s3/m/aaf05a66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26.png)
信仰与非命:墨子的鬼神观念述论墨子(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1年),名翟,号翟子,齐国人,是孔子时代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也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墨子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对于鬼神的观念有着独特的见解,这一观念不仅影响了后世的儒家思想,也为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和宗教建立了一种理性主义的观念基础。
墨子的鬼神观念在《墨子》一书中有着详细的阐述,他认为鬼神并非存在于实际的物质世界之中,而是一种虚拟的存在,是人们祖先的象征或者是人们内心的幻想。
他反对祭祀和祭祀活动是因为他认为这种行为是浪费资源和劳民伤财,而且对于鬼神也没有实际的作用。
他主张“养生”、“以民为本”,反对盲目的宗教迷信和祭祀活动,提倡理性的信仰和实用的道德原则。
墨子的鬼神观念反映了儒家道德理论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对未来社会的规划,也为中国古代宗教和民间信仰带来了一种理性主义的解释和诠释,对于中国古代宗教和信仰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墨子的鬼神观念是一种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念,他认为物质世界是真实的世界,而鬼神只是一种虚拟的存在,是人们内心的幻想或者是祖先的象征。
他不否认鬼神的存在,但是认为鬼神并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而是一种先人留下的习俗,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表达。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实际的生活为重,注重社会的和谐与民众的福祉,而不应该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虚无缥缈的鬼神上,也不应该通过祭祀活动来追求虚假的荣华富贵。
墨子的这种观念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观念,是对虚无缥缈的宗教迷信和神秘主义的批判,也是对社会道德和伦理规范的一种理性主义的解释。
墨子的鬼神观念是一种道德伦理的观念,他认为鬼神不是人们向之祈祷许愿的对象,而是人们应该遵循的伦理准则和行为规范。
他主张“养生”、“以民为本”,认为人们应该注重平等、公正和仁爱,应该根据事实和道理去行事,而不是通过祭祀和祈祷来追求利益和荣华富贵。
他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和平与和谐,提倡以道德原则和仁爱之心去化解矛盾和纠纷,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活见鬼 小古文道理
![活见鬼 小古文道理](https://img.taocdn.com/s3/m/acc72894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7b.png)
活见鬼小古文道理摘要:一、引言二、活见鬼的含义三、小古文中的鬼神观念四、从鬼神观念看古代人们的道德观五、结论正文:一、引言“活见鬼”这个词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见到了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或者遇到了非常离奇的经历。
然而,你知道这个词的来源吗?它与古代的鬼神观念有何关系?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小古文的角度来探讨这个话题。
二、活见鬼的含义“活见鬼”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左传》这部古代历史文献中。
原文为:“若敖之鬼,活见鬼。
”其中,“若敖”是一个古代国家名字,而“鬼”则是指传说中的神秘生物。
在这里,“活见鬼”表示一种惊讶和恐惧的情绪,意味着遇到了非常离奇、不可思议的事情。
三、小古文中的鬼神观念古代人们对于鬼神的认识,源于对自然现象的不解和恐惧。
他们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一种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影响人类的生活。
因此,他们通过祭祀、祈祷等方式来讨好鬼神,祈求平安和丰收。
在古代的小古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鬼神的描述。
比如,《聊斋志异》这部作品,就是通过讲述各种鬼怪故事,表达了古代人们对于鬼神的敬畏和好奇。
在这些故事中,鬼神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邪恶的一面。
它们既可以给人类带来福祉,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
四、从鬼神观念看古代人们的道德观古代人们对待鬼神的态度,实际上反映了他们的道德观。
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鬼神是公正无私的,它们只会惩罚那些作恶多端的人,而奖励那些善良正直的人。
因此,古代人们都非常重视道德修养,希望通过自己的善行来赢得鬼神的庇佑。
同时,古代人们还认为,鬼神会对人类的恶行进行惩罚。
这种观念实际上起到了一种约束和警示作用,使得古代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结论总之,“活见鬼”这个词来源于古代的鬼神观念,它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神秘力量的恐惧和敬畏。
通过了解小古文中的鬼神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人们的道德观,从而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提供借鉴和启示。
信仰与非命:墨子的鬼神观念述论
![信仰与非命:墨子的鬼神观念述论](https://img.taocdn.com/s3/m/8696e278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69.png)
信仰与非命:墨子的鬼神观念述论墨子(Mozi),即墨翟,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和伦理学家。
他是中国古代的维和思想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尚贤君子之师”。
他的思想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其中包括了他对于鬼神观念的论述。
在《墨子》一书中,墨子曾经对鬼神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本文将从信仰与非命两个方面来探讨墨子的鬼神观念。
墨子对于鬼神的看法可以在他的许多著作中找到。
在他的《鬼神》一书中,墨子首先明确指出,鬼神并非是所谓的干涉人类世俗生活的存在,而是抽象的存在,代表了一种道德规范和信仰。
他指出,人们对于鬼神的信仰并不是为了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庇护,而是为了追求真善美的道德价值。
墨子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观点,他认为人们应该尊重鬼神的存在,但不能过分迷信和祭祀。
墨子反复强调,将精力、时间、物力和财力浪费在鬼神崇拜和祭祀上是不值得的,应该倡导节俭和勤俭持家的思想。
墨子在鬼神观念上与儒家、道家等其他学派有着显著的区别。
儒家强调祭祀和孝道,认为孝顺父母和祖先是最高的美德;道家则主张隐居修身,追求长生不死。
而墨子则提出了一种既尊重道德规范又注重实际生活的观念。
他认为,人们应该尊敬鬼神的存在,但不应该盲目地迷信祭祀,应该注重实际的生活和社会建设。
墨子主张以实际行动来追求道德和美德,而非单纯的口头教义和祭祀。
他的这种观念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也为后世的道德和伦理观念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墨子的鬼神观念也受到了他对非命观念的影响。
在墨子的《非命》一书中,他提出了非命观念,认为人生的命运不是天注定的,而是可以通过人们的努力和奋斗来改变的。
他用自然界的例子来说明人生的运气是可以通过人们的努力来改变的,反对了儒家和道家的命运论观念。
这一观念也影响了他对鬼神的看法。
墨子认为,人们应该注重实际的生活和社会建设,而不是盲目地祭祀鬼神来追求所谓的命运和福祉。
他主张人们应该追求道德和美德,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命运,而非祈求神灵的帮助。
中国鬼神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中国鬼神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7309735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23.png)
中国鬼神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一、中国鬼神文化的历史渊源1.中国鬼神文化的起源和发展2.中国古代人民对鬼神的信仰和崇拜3.鬼神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二、中国鬼神文化的内涵和特点1.鬼神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2.鬼神文化的民间传统和传承3.鬼神文化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表达三、中国鬼神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1.宗教信仰与社会和谐2.鬼神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延续3.鬼神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4.鬼神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发展5.鬼神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变革四、中国鬼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鬼神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2.鬼神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3.鬼神文化的保护与传承4.鬼神文化的现代创新和发展五、结论1.中国鬼神文化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和作用2.鬼神文化的传统价值和现代价值3.推动鬼神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的重要意义中国鬼神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中国鬼神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从古代至今,中国人民对鬼神的信仰和崇拜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鬼神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社会、文化、宗教、社会生活和文化产业等方面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鬼神文化的历史渊源、内涵和特点、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以及传承与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探讨。
一、中国鬼神文化的历史渊源1.中国鬼神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中国鬼神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中国人民对鬼神的信仰和崇拜始于远古时代的原始宗教。
在古代社会,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和对祖先的尊敬崇拜形成了鬼神信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鬼神文化也逐渐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鬼神文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变革,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鬼神文化体系。
2.中国古代人民对鬼神的信仰和崇拜在古代中国社会,人们对鬼神的信仰和崇拜是非常普遍的。
古代人民对鬼神的信仰和崇拜主要体现在祭祀、祈福和祈求保佑等方面。
古代中国人民通过祭祀和祈福来表达对鬼神的尊敬和崇拜,以期望神灵能够保佑他们的家庭和社会的安康和发展。
信仰与非命:墨子的鬼神观念述论
![信仰与非命:墨子的鬼神观念述论](https://img.taocdn.com/s3/m/c05cc8be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92.png)
信仰与非命:墨子的鬼神观念述论
墨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体系以尚同主义为核心,主张爱人、
非攻和贫富均平。
在墨子的思想中,对于信仰和鬼神的观念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墨子对于鬼神的存在持保留态度。
他认为,人们对于鬼神的信仰是没根据的,是基于
迷信和想象得出的结果。
墨子认为,鬼神并非实在存在的存在,而是人们因为对自然现象
的无知和恐惧而自己创造出来的。
他将鬼神的存在归于人们的心理需要,并认为这种信仰
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没有多大作用。
墨子主张人们应该根据理性的思考和观察,去认识世
界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依靠虚幻的鬼神。
墨子对于信仰的价值持批判态度。
他认为,信仰是一种盲从和迷信的表现,会使人们
迷失自己的判断力和思考能力。
墨子主张人们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和认识世界,而不
是依赖信仰。
他认为,信仰是一种对事物的崇拜和依赖,而科学则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证
明和验证事物的真相。
墨子认为,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实践,人们才能获取真知。
墨子也并不完全否定信仰的作用。
他认为,信仰可以给人们带来安慰和安全感,特别
是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困难时。
墨子认为,人们在困境中常常感到无助和恐惧,而信仰可以
给人们以信心和勇气,帮助人们度过困难。
墨子主张人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困难,而不是依赖于鬼神的干预,但他也承认,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人们的行动和动力。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https://img.taocdn.com/s3/m/7d7bf388770bf78a652954d6.png)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作者:张睿瑾来源:《求学·素材版》2019年第04期绵延几千年的鬼神文化是中国俗文化的根基,它间接反映了上古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向我们展现了精彩纷呈的上古文化风貌。
本期“穿越经典”,让我们一起探讨中国古代鬼神观念的起源、流变及由此而产生的鬼神文化。
起源:万物有灵与灵魂不死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尚处于矇昧阶段,人们在生产劳动与采集渔猎活动中,对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产生了复杂的幻想。
收获丰减是自然的恩泽与惩戒,同时,人们无法解释昼夜交替、风雨雷电等现象,更没有能力去克服这其中的威胁,只能把这些奇幻诡谲的自然现象归结到一个幻想中的主宰一切的“神”的身上。
《礼记·祭法》中说:“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山川湖海,一切超乎先民想象与能力范围的自然现象皆是神的造物。
当先民用这样一种原始思维方式去审视与解释自己所能看到的一切时,神明便有了具体的身份与职能。
《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提到:“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楢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其中所提皆是天神。
茫茫宇宙,斗转星移,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自然的崇拜逐渐加深。
万事万物皆有灵的观念逐渐产生。
《庄子·外篇·达生》中说“水有罔象,丘有峷,山有夔,野有彷徨,泽有委蛇。
”自然万物所蕴含的超越实体的事物被称作“灵”。
而最初的自然之谜出现在先民的脑海中时,人作为与天地万物并列的一个存在,也被画上了一个问号。
人从何而来?又为何而去?人死后的归宿如何?与此同时,梦作为另一个难以解释的现象也始终困扰着先民,为何死去的亲人会在梦中重聚?为何白日嬉戏劳作的场景会在梦中重现?他们有理由相信梦中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肉体相互分离,逝者依旧存活于梦境中,而生者则可以在梦中与他们相逢。
受梦的影响,“魂”的观念逐渐产生。
灵辖管自然,魂支配自身,经过长期的演化过程,二者逐渐融为一体。
论先秦儒学“天”、“命”、“鬼神”观念的特色
![论先秦儒学“天”、“命”、“鬼神”观念的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6cbc663843323968011c9251.png)
“ ”的敬 畏 。先 秦 儒 家 典 籍 中 多 次 讲 过 要 敬 天 、 天 事 天 、畏 天 、 法 天 ,如 “ 天 为 大 ” … “ 子 大 惟 、 君
心则 敬天 而道 ,小 心 则 畏 义 而 节 ”2等 。先 秦儒 学 E ] 这 样 做 的 目的在于借 助 “ 天” 来证 明现 实世 界 中道
狂 热 的内容 ,淡薄 了 其 中主宰 、命 定 的含义 ,为 人
的主体 能动 性 的彰显 拓开 了道 路 。
表现 之 二 是 儒 家 “ ” 的 观 念 虽 然 弱 化 了 天
“ ”的 主宰地 位 ,但 是 依 然 保 留 了原 始 宗 教 中对 天
有鲜 明 的人 文 理性 色 彩 。这 一 特色 突出表 现在 以下
以 人文 理性来 理解 “ 天”
范 畴 的力 度 ,其 中 ,又尤 以 “ 道德 、义 理之 天 ”为
“ ” 的涵 义 的 主 流 。 “ 德 、. 理 之 天 ” 即 将 天 道 义
“ 天”看 作是 道 德 理 想 的 化 身 , 以此 为理 论 基 础 , 先 秦儒 家 的 “ 天人 合 一 ” ,是 指 人 与 天 在 道德 、义
“ 天人 合 一” 的理 念 。在 这一 理念所 涉及 到 的 “ ” 天
与 “ ”两方 中 , “ ” 是 重 点 ,其 关 于 “ ” 的 人 人 天
一
切理论 建 构都 围 绕人 格 的完善 、人 的社会 组 织 的
有 序和谐 而 展开 。 在 先 秦 儒 家 的 视 野 中 ,论 “ ” 天 是 为论 “ ” 服 务 的 ,讲 天 理 是 为讲 人 理 提 供 根 人 据 ,论 天道 是 为论 人道 树立 准则 ,其 目的在于 凸 显 人 的高贵性 和人 伦 教化 的意 义 ,其 “ ”的观 念 具 天
汉语俗语中的鬼神观念及其礼俗精神
![汉语俗语中的鬼神观念及其礼俗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56b44472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88.png)
语文学刊2009年第11期汉语俗语中的鬼神观念及其礼俗精神0闫春慧(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0)[摘要] 鬼神观念作为中国民众的原始信仰在汉语俗语中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迹。
从众多鬼神类俗语中。
我们看到了人类对鬼神的信仰以及由此推衍出的“礼俗”精神。
[关键词】汉语俗语;鬼神观念;礼俗精神中图分类号:H0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09)11-0053-03任何一种民族文化思想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在语言里反饿鬼”、。
国贼禄鬼”等等。
鬼名各异:恶鬼——童、d、Jl, 映出来。
鬼神观念作为中国民众的原始信仰在语言中同样鬼——魃、雨鬼——霓、山林独脚鬼怪——魈、蠢、庭、蠡均鬼留下了许多鲜明而深刻的印迹,汉语俗语就有相当数量来源之名也。
史书中则有“百鬼”、。
万鬼”之说:于民众的鬼神观。
如成语。
牛头马面”娜、。
鬼蜮伎俩”、。
鬼使<汉书·郊祀志)日:“乃命粤巫立粤祠,安台天坛,神差”。
谚语。
越怕越有鬼”、。
神衰鬼弄人”、。
糊涂庙里糊涂亦祠天神、帝、百鬼。
”神”,惯用语“鬼名堂”、。
鬼点子”、。
鬼打更“,歇后语。
A{tli过‘山海经>曰:“沦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海一各显神通”、。
灶王爷的横批一家之主”、。
阎王爷屈蟠三千里,其枝问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
”发令箭——要命”等等。
这些俗语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蕴含鬼名虽多,但更令人恐惧的是它们丑陋、狰狞的面目。
了大量的鬼神文化信息。
通过对众多鬼神类熟语的关照与除了。
牛头马面一牛鬼蛇神”之外,“青面獠牙”摹画出它们透视,我们看到了人类的鬼神观及其所孕育的“礼俗”精神。
基本的面目特征。
一、俗语中鬼神观念之表现<神异经>日:。
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裸形而目在顶上. (一)对鬼神的敬畏与恐惧走行如风。
名日魃。
” 鬼神观念是原始先民对外部世界认知的产物之一。
在‘幽明录>中记述的鬼则是:“长丈余,色黑而眼大,认识不清、无法克服的自然现象面前,人类相信冥冥之中有着皂单衣,平上溃” 种不为人所能及的力量在操控的世界,那就是能为凡人所不我们就是从“鬼”这个字来考证,也可见鬼的令人恐怖。
信仰与非命:墨子的鬼神观念述论
![信仰与非命:墨子的鬼神观念述论](https://img.taocdn.com/s3/m/5361b81c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aa.png)
信仰与非命:墨子的鬼神观念述论墨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于鬼神的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信仰和命运问题有着独特的见解。
在墨子看来,鬼神并非真实存在的存在,而是人们对于自然现象所产生的一种虚幻想象,信仰和非命也属于人们的主观臆测。
本文将就墨子的鬼神观念进行详细的探讨,旨在解读其在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
墨子认为鬼神并非真实存在的存在,而是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虚幻想象。
在墨子的《鬼神篇》中,他明确表示:“天所以无声,地所以无言,圣人所以无为者,以此三者之道不敢依。
”这说明墨子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解释和分析的,并不需要借助于鬼神来加以解释。
在墨子看来,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虚幻想象主要是由于对于自然科学知识的欠缺和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所产生的,因此他认为应该依靠理性和科学知识来认识世界,而不应该依赖对于鬼神的信仰和崇拜。
墨子对于信仰和非命问题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在墨子看来,信仰和非命属于人们的主观臆测,并不具有真实的现实基础。
在他的《非命篇》中,他明确指出:“汨罍会盟之非天禄也,天禄无中,非命之蔽也。
”这说明墨子认为命运并非天生的注定,而是由人们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所决定。
他认为人们应该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来改变命运,而不应该盲目相信命运的安排和主观臆测。
墨子强调了理性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应该依靠理性和科学知识来认识世界,而不应该盲目相信信仰和非命的主观臆测。
墨子对于鬼神观念的述论,以及与之相关的信仰和非命问题都是鲜明的理性主义观点。
他强调了科学知识和理性的重要性,主张人们应该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来改变命运,而不应该盲目相信信仰和非命的主观臆测。
墨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以及后世的哲学思想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思路。
【2000字】。
鬼神文化
![鬼神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5b939c89e53a580216fcfe92.png)
鬼神文化摘要天地祖先的信仰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信仰,除此之外,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还有众多的鬼神信仰。
鬼神的创造直接源于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故此它的定义也十分宽泛,《史记正义》说:鬼之灵者曰神也。
鬼神谓山川之神也。
能兴云致雨,润养万物也,故已依凭之制义也。
鬼神是虚幻的,无形的存在,中国鬼神的世界实在很复杂,可谓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鬼神的历史几乎和人类历史一样古老,人类在完成自身进化的同时,又创造出主宰自己命运的鬼神。
鬼神世界不仅上及虚无缥缈的天界,下及实实在在的地界,而且还包括纯然虚幻的冥界,天界中高高在上的太上老君、玉皇大帝与西天佛祖;地界的土地、山神;冥神的阎罗、判官都被人类蒙上了极其神秘的色彩,这三界的神秘观念延续至今。
在今天,仍有很多迷信活动,如在偏远地区,人生了病不及时去医院就诊,却请巫医神汉来驱邪除灾,以至延误了诊治,我们叹息人们那可怜又可悲之举外,又不得不感叹鬼神威力的强大。
所以我们对我国鬼神文化做简单的认识。
神之说曾有人问:是人创造了神,还是神创造了人,显然,从现代科学的角度上讲,“神”只不过是人在脑海中形成的一种虚幻的超自然的事物,这种事物已成为人类纯粹的历史碎片的一部分。
远古人类在劳动中思维有了发展,神灵观念、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开始形成,并极力把这些观念转变为幻想(简单的类比)去认识自然,解释自然,把握日月运行、寒来暑往、水旱灾害等现象的奥秘,以摆脱自然力对人的奴役,于是“他们用人格化的方法来同化自然力。
正是这种人格化的欲望,到处创造许多神”。
[2]这些带有浓重主观臆想性的“神”,便是一种“集体表象”,在该群体中世代相传,左右着该群体的思想感情。
如龙、凤、熊、犬……都曾被华夏民族及周边民族视为“神”而崇拜它。
开创世间万物之神盘古我国早期的开辟之神,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宇宙就像是一个大鸡蛋一样混沌一团。
有个叫做盘古的巨人在这个“大鸡蛋”中一直酣睡了约18000年后醒来,盘古凭借着自己的神力把天地开辟出来了。
信仰与非命:墨子的鬼神观念述论
![信仰与非命:墨子的鬼神观念述论](https://img.taocdn.com/s3/m/f036f1ac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76.png)
信仰与非命:墨子的鬼神观念述论墨子(公元前470-前391)是中国先秦时期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与道家之外的第一位重要思想家。
在他的思想体系中,鬼神观念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墨子对于鬼神的观念不仅对他的宗教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于他重视人伦、强调实用主义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对墨子的鬼神观念进行论述。
墨子认为鬼神是存在的。
在《滕文公》中,墨子写道:“盖言鬼神者,必有之也。
”他认为鬼神是存在的,虽然并没有明确地给出关于鬼神存在的证据,但通过他对宗教活动的描写和对人类行为的解释可以看出他的这一观念。
墨子认为,鬼神是对人类行为的一种监督和惩罚,他相信鬼神会根据人们的行为奖罚善恶。
在《滕文公》中,墨子写道:“天道聪明,圣人之功影响天下;神灵镇定,贤人之事壮盛乎。
”他认为,贤人的行为可以使神灵镇定,因此他也相信神灵可以感知人类的行为。
这样的话语也反映出了他对于鬼神存在的相信。
墨子认为鬼神的存在是对于人类行为的一种监督。
他在《墨子·遵事》中写到:“其为物也,天地之精神也。
其善也可以助人,其威也可以胜物,其众也可以安居,其知也可以阴阳顺序施。
”墨子认为,鬼神的作用在于整合社会秩序,保护人们的利益,并且监督人们的行为。
他指出,鬼神是天地之精神,可以因应人类的善恶行为给予善恶报应。
这一观念与他的实用主义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墨子认为,鬼神存在的目的在于维持社会的秩序,监督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奉行善行,达到社会的和谐。
这与他强调人伦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墨子认为鬼神的存在是宗教思想的基础。
在他的宗教思想中,鬼神是人们信仰的对象,也是人们行善的动力和目标。
他在《尽心》中写到:“天道穿端乎九州而行乎百家。
天道知定乎九族而惠乎四海。
天道不神与神通乎君子之门而布乎四民之所安。
天道好恶通乎明听而立乎良教。
天道不阴阳通乎鬼神之道而动乎属文。
”墨子认为,天道(也可理解为鬼神)是万物的精神体现,贯穿着人类的生活,可以赏善罚恶,可以感知人们的善恶行为,并且能够指引人们奉行善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色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在艺术上,它比以前的
志怪小说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学者一般认为《搜神记》成书於 晋永和初年,李剑国先生《唐前 志怪小说史》考定当在晋咸康至
永和初年之间。
《搜神记》又称《搜神录》、《搜神异记》、《搜神
传记》。《隋志》杂传类著录三十卷,与《晋书》本
下圣明,当中兴之盛,宜建立国史,撰集帝纪,宜备史官,敕佐著作郎干宝等渐就 撰集。”元帝纳焉。宝于是始领国史,著《晋纪》,自宣帝迄于愍帝五十三年,凡
二十卷,奏之。其书简略,直而能婉,咸称良史。宝性好阴阳术数,留思京房、夏
侯胜等传。宝父先有所宠侍婢,母甚妒忌,及父亡,母乃生推婢于墓中。宝兄弟年 小,不之审也。后十余年,母丧,开墓,而婢伏棺如生,载还,经日乃苏。言其父 常取饮食与之,恩情如生,在家中吉凶辄语之,考校悉验,地中亦不觉为恶。既而 嫁之,生子。又宝兄尝病气绝,积日不冷,后遂悟,云见天地间鬼神事,如梦觉, 不自知死。宝以此遂撰集古今神祇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搜神记》,凡三十卷。以 示刘惔,惔曰:“卿可谓鬼之董狐。”宝又为《春秋左氏义外传》,注《周易》、 《周官》凡数十篇,及杂文集皆行于世。
干宝《搜神记原序》
虽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逸于当时,盖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睹也,
又安敢谓无失实者哉。卫朔失国,二传互其所闻,吕望事周,子长存 其两说。若此比类,往往有焉。从此观之,闻见之难,由来尚矣。夫 书赴告之定辞,据国史之方册,犹尚若此;况仰述千载之前,记殊俗 之表,缀片言于残阙,访行事于故老,将使事不二迹,言无异途,然 后为信者,固亦前史之所病;然而国家不废注记之官,学士不绝诵览 之业,岂不以其所失者小,所存者大乎。今之所集,设有承于前载者, 则非余之罪也。若使采访近世之事,苟有虚错,愿与先贤前儒,分其
汉时,东海孝妇养姑甚谨。姑曰:“妇养我勤苦,我已老,何惜余
午,久累年少。”遂自缢死。其女告官云,“妇杀我母。”官收系 之,拷掠毒治。孝妇不堪苦楚,自诬服之。时于公为狱吏,曰: “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不 得理,抱其狱词,哭于府而去。自后郡中枯旱,三年不雨。后太守
至,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枉杀之,咎当在此。”太守即
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
“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 绮罗毕兮
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
恨而吞声。”(江淹 《恨赋》)
对待现实人生的态度
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 增加生命的长度, 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 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 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陶渊明)。
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
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 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百匹。”于是永 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 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 不知所在。
琅邪秦巨伯,年六十,尝夜行饮酒,道径蓬山庙。忽见 其两孙迎之,扶持百余步,便掠颈著地,骂:“老奴,汝某 日捶我,我今当杀汝。”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伯乃佯死, 乃置伯去。伯归家,欲治两孙。两孙惊惋,叩头言;“为子
干宝《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 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南开大学出版 社1984年版 鲁迅《古小说钩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年版 张稔穰《中国古代小说艺术教程》,山东教 育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古代的鬼神观念
_以六朝志怪小说为中心的 考察
志怪,就是记异谈怪的意思。
志怪小说指的是出现在魏晋南 北朝时期的一种以记述神灵怪 异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小说形式。 今天可知的该时期的志怪小说 有五十余种。
一、六朝志怪小说创作概况
内容分类
作者
曹 丕
干 宝
作品
《列异传》 《搜神记》 《搜神后记》 《续齐谐记》 《十洲记》 《洞冥记》 《博物志》 《玄中记》 《述异记》 《神仙传》 《拾遗记》 《幽明录》
传合。但其书自宋代以来多不见於目录家著作,疑散
佚或仅有残本行世。现流行本二十卷,当是明人胡应
麟的辑本(辑自《法苑珠林》、《太平御览》、《艺
文类聚》、《初学记》、《北堂书钞》和《太平广
记》)。
姚叔祥《见只编》卷中曰: “江南藏书,胡元瑞号为最富。余尝见其书目,较之馆 阁藏本,目有加益。……有《搜神记》,余欣然索看,
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 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一)
大约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释迦牟尼在古印 度创建了佛教。“汉哀帝元寿 元年(公元前2
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国王使伊存口授
《浮屠经》”( 《三国志· 魏书· 乌丸鲜卑东夷传》
裴松之注引《魏略· 西戎传》),这是中国 佛教
初传的历史坐标。
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
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
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
妄之别矣。
明神道之不诬,证报应之不爽
小说家即史学家。 写小说如写历史。
《晋书》卷八十二《干宝传》:
干宝,字令升,新蔡人也,少勤学,博览书记,以才器召为著作郎。中兴草创,未
置史官,中书监王导上疏曰:“夫帝王之迹,莫不必书,著为令典,垂之无穷。陛
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试之。”伯意悟。数日,乃诈
醉,行此庙间。复见两孙来,扶持伯。伯乃急持,鬼动作不 得。达家,乃是两人也。伯著火炙之,腹背俱焦坼。出著庭 中,夜皆亡去。伯恨不得杀之。后月余,又佯酒醉夜行,怀 刃以去,家不知也。极夜不还,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乃俱 往迎伯,伯竟刺杀之。
参考书目
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 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二)
大约东汉明帝永平八年(65),传说明帝梦见金神,于是遣 使臣到天竺求法。永平十年(67),史传天竺僧人竺法兰、
迦叶摩腾以白马驮《四十二章经》及佛像到达洛阳,明帝以
礼相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大月氏僧支谶到洛阳 弘佛,后译出《道品行经》等, 大乘佛教经典得以系统传入
唐无名氏《文选集注》江淹《拟郭弘农游仙诗》注引
雷居士《豫章记》云:
“(吴)猛,豫章建宁人。干庆为豫章建宁令,死已
三日。猛曰:‘明府算历未应尽,似是误耳,今为参
之。’乃沐浴衣裳,复死於庆侧。经一宿,果相与俱
生。庆云:‘见猛天曹中论诉之。’庆即干宝之兄。 宝因之作《搜神记》。故其序云:‘建武中,所有感 起,是用发愤焉。’”
佛教传入带给文学的影响
佛经中记载的大量故事,随着佛经的翻译传入中国,
并 且流传到民间,加强了中国文学的故事性。有的故
事是直接来自佛经的,在这时 的小说里改写为中国本 土的故事,如(梁)吴均《续齐谐记》里所记“鹅笼 书生” 的故事。有的是印证佛教思想的中国本土产生 的故事,如上述《幽明录》等书中 大量的记载。南北
讥谤。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群言百家,不可胜览;
耳目所受,不可胜载。亦粗取足以演八略之旨,成其微说而已。幸将 来好事之士,录其根体,有以游心,寓目,而无尤焉。
四、重点作品介绍
《搜神记》:
东晋干宝的《搜神记》是这一时期志怪小说的代表作。
今本《搜神记》二十卷,共464条,可能是明代人的
辑本。该书内容丰富庞杂,涉及神仙术士的灵异变化,
对待死亡的态度
传统对待死亡的态度,如孔子的“未知生, 焉知死”和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有重于 泰山,或轻于鸿毛”。 魏晋人的想法:希望有一个彼岸世界或来世。 这本来就是佛教所倡导的说法,为中国士林 文人提供了通往幽冥世界的理论支持。
三、六朝志怪小说的创作态 度
鲁迅如是说: 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自神
主要内容
叙鬼物奇怪之事,题材较广泛。 写神鬼怪异、人物变化之事,奇幻多姿,质朴简练。 记鬼神灵异变化之事。 既有优美的民俗记述,又有人神交往的婉曲描写。 多涉动植物异 、神仙怪异之谈,颇类《山海经》。 记汉武帝求神仙道术及远国遐方怪异之事。 记异境奇物及古代逸闻杂事,多刺取旧籍,少有新创。 叙山川地理异物,而对精怪的描写尤为出色。 多载神话传说、草木禽兽之属。 记述神仙之异行及修道成仙之方法、经过。 记远古至东晋时之野史传闻。 记述鬼怪神灵变化奇异故事,宣传果报思想
时身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雨,岁大熟。长老传云:孝妇名周
青。青将死,车载十丈竹竿,以悬五幡。立誓于众曰:“青若有罪, 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既行刑已,其血青黄, 缘幡竹而上标,又缘幡而下云。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 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 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 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
朝时期,记载因果报应之类故事的小说大量出现,显
然与佛教 有关。
志怪小说的另一个渊源:
生命意识的觉醒
生命意识指的是个人或群体对生命本身的 一种认识,是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肯定性 判断。 死亡其实正是人的形而下的生活通向形而 上的生活的一条重要通道,借此打开了恰 恰是生活的意义之门。
生命意识的觉醒和文学的生命主题
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
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 《蒿 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 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 的 直接源头。
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 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
鬼神怪异
陶渊明
吴 均
东方朔 郭 宪
地理博物
张 郭 任 葛
华 璞 昉 洪 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