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简答题背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基础
一:
教育的发展-20世纪以后当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它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
2.教育的全民化。
指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4.教育的多元化。
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等。
5.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二: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社会文化,
1.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体制、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
✧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制约作用(性质):
1.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2.决定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4.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5.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体现在那些方面
1.培养政治人才
2.舆论力量
3.推动民主政治建设
4.完成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对文化的作用体现在那几个方面?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创新)
三: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度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教师劳动特点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身正,不令而行
1.复杂性,创造性
2.连续性,广延性
3.长期性,间接性
4.主体性,示范性
5.个体性,群体性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道德素养
2.知识素养--政治理论学科专业科学文化教育科学
3.能力素养--语言表达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自我调控
4.心理素养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关注生存人际关系
2.关注情境学习成绩
3.关注学生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成熟的标志)--
✧教师成长途径和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
1.师德为先--热爱事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2.学生为本
3.能力为重--理论实践能力;研究学生能力;实践反思能力(学习理论、
研究学生、实践反思)
4.终身学习
✧师德为先是什么:两爱两人
热爱事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能力为重是什么:学习理论、研究学生、实践反思
理论实践能力;研究学生能力;实践反思能力
✧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补充
1.教育教学设计
2.组织与实施
3.激励与评价
4.沟通与合作
5.反思与发展
四:
✧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2.文献检索
3.提出研究假设
4.制定计划,设计方案
5.收集整理,分析资料
6.作出结论
7.撰写成文
五:
✧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防止遗忘的方法: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2.合理分配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头脑风暴法(集体讨论
脑激励法)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
六:
✧良好性格的培养
1.三观教育: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2.强化行为: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榜样示范: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集体教育: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因材施教: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6.自我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七:
✧古德菜德课程层次理论:
1.理想的课程是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与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
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所规定的课程
3.领悟的课程指的是任课老师对正式的课程所领悟而形成的课程
4.运作的课程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所实际实施的课程
5.经验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实际体验到的东西
✧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
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
是课程计划的分科展开。
3.教材。
是教师与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简述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的转变:(材料题+J)
学生观:两独一发
1.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人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是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存在。
学生是学期的主体。
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教师观:
1.教师与学生:(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学与研究: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教学与课程:课程的建设/开发者
4.学校与社区:社区型开放老师
(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老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
者。
具体来说,教师是学生是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老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
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试是社区型的开放老师。
)
教学行为的转变
1.师生关系:(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教学关系:强调帮助、引导
3.自我:强调反思
4.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强调合作
(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尚。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开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
教学观:
1.学习者中心
2.教会学生学习
3.结论过程并重
4.关注人
(教学观:
1.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教师应鼓励学生参
与教学;开展智力操作活动;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2.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应指导学生掌
握基本的学习过程,指导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培
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事更重过程“。
教师应做
到教学相长,提倡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的意义。
4.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关
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
活和人格养成。
)
评价观:
1.发展性
2.激励性
简述新课改改革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3)评价内容综合化;
(5)评价方法多样化;
(6)评价主体多元化;
(7)关注发展过程。
八:
✧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
3.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的因素
4.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其教育启示:
九:
✧简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01 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02 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03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具体观点:
1.知识观。
知识并不准确,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2.学生观。
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与差异性。
3.学习观。
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①建立积极心理准备
②利用学科优势
③创设问题情境;
④在一、二课堂培养;
⑤改进教学方法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主要特点:
小学生习惯模仿姐犯贱
1.广泛性、
2.实践性、
3.阶段性、
4.模仿性
✧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课堂活动中引导正强化,家长个别评价
①课堂
②引导
③正强化
④开展活动
⑤家长作用
⑥个别辅导
⑦评价体系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知是基础
情是内部动力
意是精神力量
行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2.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十:
✧德育的原则:
陶行知疏导一连学生,积极手守纪律,才有尊严
1.导向原则-政治方向
2.疏导原则-徐徐善诱,以理服人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严慈相济
4.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学校+家庭+社会+社区
5.因材施教—针对每个人特点
6.知行统一原则-认知+行文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正面+纪律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长善救失
✧简述疏导性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
极因素贯彻要求:P111
疏导原则-徐徐善诱,以理服人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学校+家庭+社会+社区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长善救失
✧小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2. 社会实践活动
3. 课外、校外活动
4. 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 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6. 班主任⻘工作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①确立目标: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②建立核心(班委)建⻘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③建⻘秩序(班规):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④组织活动: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⑤培养班⻘: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客观性原则
3.有效性原则
4.可接受原则
5.冷处理理原则
✧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
1.沉着冷静⻘面对
2.机智果断应对
3.公平⻘民主处理理
4.善于总结引导
十一: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常规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学生:前提和基础
2.组织和培养良好班集体(中心环节)
3.建立学生档案
4.开展班会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J)(简述操行评语的要求)
①实事求是
②肯定进步,指出缺点
③简明贴切
6.写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后进生个别教育: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挖掘闪光点
4.因材施教
5.持之以恒
✧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四)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智育+德育
2.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直观性(教学原则)—多种感官
4.启发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5.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6.巩固性—复习
7.量力性--适合学生发展水平
8.因材施教—针对个别差异性
✧简述科学性与思想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原则的贯彻要求: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智育+德育
启发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十二:
✧讲授法的贯彻要求:
1.第一,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既要突出重点,难点,
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又要在思想上有所提高。
2.第二,注意启发。
在讲授中要善于提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
他们积极地开展认识活动,自觉地领悟知识。
3.第三,讲究语言艺术。
力求语言清晰,准备,简练,形象,条理清楚,
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以姿势助
说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4.第四,要组织学生听讲。
✧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3.学生年龄特点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6.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①大面积培养人才;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
用;③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④学生多方面地发展
缺点:①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
制;②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
法的灵活性有限
✧教学实施的环节:
1.备课
2.上课
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考评
✧上好一堂课的标准:
1.目的明确、内容正确、
2.方法得当、结构合理、
3.语言艺术、气氛热烈、
4.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应对:
用言语和非言语惩罚心理
1.运用积极的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调控
2.合理运用惩罚
3.进行心理辅导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材料题)
(1)倒U型曲线
(2)中等动机水平,效率最高
(3)任务较难时:动机水平低,效率最高
(4)任务较易时:动机水平高,效率最高
十三:
✧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