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线探伤定影液的配制及定影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射线探伤定影液的配制及定影操作

5.3.1定影液的配制

1.定影液的组成及作用

定影液包含四种成分:定影剂、保护剂、坚膜剂、酸性剂。

(1)定影剂

定影剂是定影液的主要成份,常用的定影剂为硫代硫酸钠,又称大苏打、海波,有时也使用硫代硫酸铵,后者有快速定影作用。

(2)保护剂

定影剂硫代硫酸钠在酸性溶液中易发生分解析出硫而失效,需要使用保护剂来阻止这种现象发生,常用的保护剂为无水亚硫酸钠。

(3)坚膜剂

在定影过程中,胶片乳剂层吸水膨胀,易造成划伤和药膜脱落,因此需要在定影液中加入坚膜剂。使用坚膜剂的另一好处是降低胶片的吸水性,干燥起来更容易。

常用的坚膜剂有硫酸铅钾(钾明矾)、硫酸铬钾(钾铬矾),后者的坚膜能力优于前者,上述坚膜剂适用于酸性定影液,坚膜效果最佳的PH值约在4.3左右。

(4)酸性剂

为中和停显阶段末除净的显影液碱性物质,通常将定影液配制成酸性溶液,加入的酸性物质通常是醋酸和硼酸。

定影液的PH值一般控制在4~6之间,若PH值低于4,硫代硫酸钠易发生分解而析出硫;当PH值高于6时,坚膜剂会发生水解形成氢氧化铝沉淀。

2.定影液的配制

配制定影液和配制显影液一样,需要遵循某些原则,否则会引起药品分解失效。配制定影液注意事项:

(1)按配方中药品称重和顺序逐一加入,等前一种药品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种药品。

(2)由于硫代硫酸钠溶解时是吸热反应,因此在配制时水温可提高到60~700C,否则溶解速度过慢。

(3)醋酸加入时,原液温度应不高于250C,要慢慢加入,边加边搅拌,否则

有析出胶体硫的可能。

(4)硼酸较难溶于凉水,可用热水溶解,再倒入定影液中。

5.3.2定影操作

1.定影的目的及原理

定影的目的就是去除显影后胶片中没有还原成金属银的感光物质,同时不损害金属银影像。使底片呈现透明状态,把经显影后的图像固定下来。

曝光后的胶片经过显影和停影处理,乳剂膜中只有一部分感光的卤化银被还原成黑色金属银粒组成的可见图象,约占70%的不透明的卤化银残留在胶片乳剂膜中,它不仅影响底片的透明性,而且在光照下会继续与光线起光化作用,逐渐变成黑色,使显影中得到的图象遭受破坏。因此显影后的胶片必须经过定影处理。

2.定影操作要点

影响定影的因素主要有:定影时间、定影温度、定影液老化程度以及定影时的搅动。

(1)定影时间

定影过程中,胶片乳剂膜的乳黄色消失。变为透明的现象称为“通透”,从胶片放入定影液直至通透的这段时间称为“通透时间”。通透现象意味着显影的卤化银已被定影剂溶解,但要使被溶解的银盐从乳剂中渗出进入定影液,还需要附加时间。因此,定影时间明显多于通透时间。为保险起见,规定整个定影时间分为通透时间的2倍。

定影速度因定影配方不同而异,同时还受以下因素影响:卤化银的成份,颗粒的大小以及乳剂层厚度,定影温度,搅动以及定影液老化程度。射线照相底片在标准条件下,所需的定影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如采用硫代硫酸铵作定影剂,定影时间将大大缩短。

(2)定影温度

温度影响到定影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定影速度将加快。但如果温度过高,胶片乳剂膜过度膨胀,容易造成划伤或药膜脱落。因此需要对定影温度作适当控制,通常规定为16~240C。

(3)定影液的老化

定影液在使用过程中定影剂不断消耗,浓度变小,而银的络合物和卤化物不断积累,浓度增大,使得定影速度越来越慢,所需时间越来越长,此现象称为定影液的老化。老化的定影液在定影时会生成一些较难溶的银络合物,虽经过水洗也难以除去,仍残留在乳剂层中,经过若干时间后,会分解出硫化银,使底片变黄,所以对使用的定影液,当其需要的定影时间已长到新液所需时间的两倍时,即认为已经失效,需要换新液。

(4)定影时的搅动

搅动可以提高定影速度,并使定影均匀。在胶片刚放入定影液中时,应作多次抖动。在定影过程中,应适当搅动,一般每两分钟搅动一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