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选读第一讲:劳动价值理论
读《资本论》第一卷(节选)的心得体会
读《资本论》第一卷(节选)的心得体会作者:刘嫣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20期《资本论》全称是《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可以说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研究的是資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即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
马克思在文中提出:“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并且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的积累,它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
”他也提出,“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下面主要就《资本论》的第一卷来分析其内容以及它的价值。
一、《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资本论》第一卷主要内容是谈论资本的生产过程,其中主要内容和理论有:1.资本的原始积累。
书从原始积累谈起,由原始积累下面又分别写了原始积累的秘密、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削、15世纪末以来惩治被剥夺者的血腥立法、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农业革命对工业的反作用、工业资本家的产生以及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所谓资本的原始积累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的历史阶段中,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即要使货币和商品转化为资本,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经济条件: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需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另一方面是自由劳动者,即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
商品市场的这种两极分化成就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即以暴力方式剥夺劳动者而实现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提供了最初和必要的前提。
2.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出发点。
马克思以他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为立论基础,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及其市场经济活动,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
《资本论》第1卷第1篇导读1
《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经济学院张衔第二专题: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经济引言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也是整个经济学的真正基础。
劳动价值论提供了关于“市场经济一般”的基础性解释。
按比例分配总劳动、节约劳动是一个普遍规律,这个规律在市场经济中表现为价值、价值规律。
1.方法与结构2.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学术界不同观点:A.价值实体、价值量、劳动二重性、价值形式、价值本质(《资本论》第1卷第1篇)B.扩展至价值转化形式理论(《资本论》第1卷第1篇、《资本论》第3卷第1——3篇)C.扩展至价值分配理论(《资本论》第1卷第1篇、《资本论》第3卷第1——3篇、第七篇)我们的看法。
劳动价值论贯穿于整个《资本论》,第1卷第1篇是狭义劳动价值论。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将劳动价值的内容概括为价值本质规定及其规律和价值表现及其规律两个层次。
因此,劳动价值论内含着价格理论和市场机制理论。
3.重点阅读:《资本论》第1卷第1篇、第5篇,《资本论》第3卷第1——2篇、第六篇。
第一节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篇的研究对象是商品和货币,任务是揭示商品经济关系的一般内容,说明被物所掩盖并表现为物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说明私人分工条件下调节总劳动的一般规律和市场机制,从而为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提供最一般的基础。
第一章商品第一章的商品是以资本主义为背景并暂时抽象掉资本主义关系的商品,即以资本主义的商品为背景研究商品的一般规定。
1.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方法:从分析到综合1.分析的起点:商品(P47)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财富的一般形式和细胞形式,因此,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
2.使用价值及其特点(P47——48)使用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
使用价值的5个特点。
3.价值的质和量(P49——54.1)价值实体:各种商品的交换价值要化为一种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不可能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资本论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继承和发扬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阐述了关于劳动创造价值或价值来源于劳动的科学理论,其实质是价值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二、商品的二因素1、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
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它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使用价值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属性。
不同商品,由于自然属性不同,有不同使用价值。
同一种商品有多重属性,多方面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社会需要的对象,但不能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不同使用价值可以交换,从而形成了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对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和比例。
3、价值是物化的或儗结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客观事实。
4、一切商品都具有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对于生产者和购买者来讲,只能实现其中一种属性,不能同时两者兼而有之。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三、劳动的二重性1、商品的二因素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
2、具体劳动是在特定状态下进行的劳动。
它反映了人与自然地关系,它是人们用来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质使之适合人们的需要过程,因此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3、抽象劳动是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无差别、一切无意义的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之间通过商品交换而相互交换自己劳动的社会关系,是商品生产的历史范畴。
4、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次劳动的两个不同方面,而不是不是两次劳动;二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反应人与自然地关系,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反应劳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三抽象劳动必是具体劳动,反之,不然具体劳动要实现抽象劳动,必须交换。
5、具体劳动创造了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价值,两者共同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简述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劳动价值论包括诸多范畴: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载体、价值形式、价值构成、价值转形、价值规律、国际价值等。
这里仅限于《资本论》第一篇第一章的内容,对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的表现形式和商品拜物教性质作概述。
——题记[摘要]商品包含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由劳动决定,是人类无差别劳动的凝结;人类劳动包括两重性质:具体的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和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商品价值形式经过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的发展,最终产生货币,确定了商品价格形式;由于商品社会的发展,人们被商品拜物教性质迷惑;商品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本质上不过是人的社会经济关系被颠倒的表现为物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一般等价物、货币、商品拜物教[正文]总论劳动价值论强调的是价值由劳动决定,其区别于将商品效用看作价值形成的决定性要素的理论。
其核心是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二重性学说,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完成了劳动价值论。
古典政治经济学把商品归结于二重形式的劳动,即把使用价值归结于实在劳动或合乎目的的生产活动,把交换价值归结于劳动时间或相同的社会劳动。
威廉·配弟第一个将劳动与价值结合在一起。
他把使用价值归结于劳动;但他受了货币主义的束缚,把交换价值看作了货币,认为劳动生产的直接就是商品。
布阿吉尔贝尔用劳动时间在社会生产各部门间分配时所依据的正确比例来决定“真正价值”,“尽管他把物化在商品交换价值中并用时间来衡量的劳动同个人直接的自然活动混为一谈”。
1[1]亚当·斯密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且不将使用价值或物品的效用看作交换价值的决定因素,认为商品价值等于该商品所能换得的劳动量。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与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与现实意义摘要: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观点贯穿于其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所以应当从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出发来把握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劳动价值论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劳动价值论;商品;价值;现实意义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一)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首先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都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对别人、对社会,而不是对生产者自己的有用性便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社会属性,而不仅仅是自然范畴、商品学的对象。
它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1.使用价值。
商品要能够交换就必须有用,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考察使用价值,是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其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仅有使用价值是不够的,它还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即具有交换价值。
商品除具有使用价值外,还具有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2.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价值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作为商品的二因素之一,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3.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基础,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它强调劳动价值论中“劳动”二字的含义及其理论价值。
《资本论》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资本论》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资本论》读后感1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劳动价值论就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资料,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就是价值就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就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就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就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就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就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就是价值的源泉;三就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就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任何科学原理都就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
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
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
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需的劳动量。
这一理论最早由亚当·斯密提出,后经大卫·李嘉图、卡尔·马克思等经济学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量决定的。
这里的劳动量包括直接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和间接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
例如,一件衣服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这件衣服所需的劳动时间,包括种植棉花、纺纱、织布、裁剪和缝制等各个环节的劳动时间。
劳动价值理论还强调了劳动的异质性。
不同劳动者的技能、经验和努力程度不同,因此他们的劳动价值也不同。
例如,熟练工人的劳动价值高于非熟练工人的劳动价值,因为他们能够更高效地完成工作。
劳动价值理论对于理解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劳动价值理论,商品的价格应该与其价值相等。
然而,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往往受到供需关系、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与劳动价值不完全一致。
因此,劳动价值理论并不是解释商品价格的唯一理论,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来理解商品价值的来源和形成过程。
劳动价值理论的历史发展劳动价值理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推进不断演变。
从亚当·斯密的古典劳动价值论,到大卫·李嘉图的进一步发展,再到卡尔·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一理论经历了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他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量。
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一种古典经济学理论,它强调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并没有深入探讨劳动的具体形式和性质。
大卫·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他更加深入地分析了劳动价值的具体形式,提出了劳动的异质性概念,即不同劳动者的劳动具有不同的价值。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对后来的经济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卡尔·马克思则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彻底的改造,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理论,即劳动既有具体劳动的形式,又有抽象劳动的形式。
《劳动价值理论》课件
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 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也 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特征。
03
劳动价值理论的应用
在市场经济中的应用
价格形成
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商品价格应以 生产该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为依据,这有助于理解市场
价格的形成机制。
资源配置
通过分析劳动价值与市场供求关系 ,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效 率。
劳动价值理论强调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只有劳动才 能创造价值。
劳动价值理论还认为商品的价值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 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历程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 嘉图等人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 思想,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价值创造与分配
关于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以及劳动与利润、地租等分配的 关系,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争议。
价值量与价格关系
劳动价值理论主张价值决定价格,但现实中价格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与价值的对应关系并不总是成立。
价值与使用价值混淆
一些学者认为劳动价值理论在分析时混淆了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区别 ,导致理论内部的矛盾和模糊。
提供了理论基础。
劳动价值理论对于理解资本主义 经济制度的本质和矛盾具有重要 意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借 Nhomakorabea和启示。
劳动价值理论对于推动经济发展 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 义,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
理论依据。
02
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
01
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由生产该 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
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劳动价值论PPT课件
• 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的差 别(1)它必须是劳动产品; (2)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为他人、为社会有用的; (3)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才能进入消费。
2007年2月
4
第4页/共35页
• 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而不是社会生产关系。
• 但是,作为交换价值物质承担者的商品使用价值,政 治经济学需要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统一中去 揭示商品及其运动规律。
• 交换价值(54页)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 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 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
2007年2月
5
第5页/共35页
(2)商品两因素的关系
• 价值与交换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 使用价值和价值:一方面,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在量上难以比较;
劳动价值论的中心思想:阐明价值的本质 和价值规律。
2007年2月
1
第1页/共35页
西方的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论:即价值实体是劳动。以威廉·配第、 亚当·斯密、李嘉图为代表。
要素价值论:即商品的价值是由三个要素(劳动、 土地、资本)共同决定的。以法国的萨伊为代表。
效用价值论(使用价值论):即价值实体是效用, 效用和边际效用决定商品的价值。以门格尔、庞
社会劳动的性质,不能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得到表现和
承认。生产者各自独立经营条件下的个别劳动阻碍了
社会劳动这一要求的实现,这就形成了个别劳动和社
会劳动的矛盾。
2007年2月
23
第23页/共35页
• 个别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必须经过流通过程 • 实现转化,即矛盾解决的外在表现就是商品能否卖出去。
《资本论》第一卷讲义
• (四)一般价值形式。 • 1.一般价值形式是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同一种商品来表现的价 • • • • • •
值关系。与扩大的价值形式相比,两极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2.价值形式两极的发展关系是:等价形式的发展只是相对价值形 式发展的表现和结果。 3.一般价值形式的缺点在于一般等价物不固定,因而它必然向货 币形式过渡。 (五)货币形式。 1.当一般等价形式由于社会习惯最终地同金这种商品的特殊自然 形式结合在一起时,就转化为货币形式。 2.商品金成为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3.价格形式是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
• •
• 二、第一卷的结构
• (一)第一篇,阐明科学劳动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
• (二)第二至第五篇,阐明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狭义上的剩余价值理
论)。 • (三)第六篇,阐明科学的工资理论。 • (四)第七篇,阐明资本积累理论。
• 三、第一卷的意义
• 第一卷从本质上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历史趋
•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 (一)劳动二重性是马克思首先提出和论证的,它是理解政治经济
• •
•
• • • •
学的枢纽。 (二)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是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不同质的劳动。区分不同质的 劳动由它的目的、操作方式、对象、手段和结果决定。它是人类 生存的永恒条件。 2.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是简单平均 劳动。复杂劳动是自乘的倍加的简单劳动。 (三)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1.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 2.劳动二重性会引起商品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的对立运动。 3.劳动二重性的概括性表述。
• 本章从历史的角度,阐述货币的本质和起源。这与第一章第二节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学习体会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学习体会阅读《资本论》第一卷的学习体会——关于劳动价值量一、阅读内容概述马克思从资本主义世界最普遍最普通的物质——商品出发,首先提出了使用价值概念。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满足人类的某种需求,它代表了财富。
商品的交换就是使用价值的交换。
那么商品交换总是存在着一个比例,这个比例有什么确定。
是一个不是使用价值的东西。
马克思说: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由于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也就是说使用价值表现的是交换的结果,而非本质。
既然与使用价值无关,就能够把使用价值抽去,这是商品只剩下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因此马克思提出了另一个重要概念——价值,即人类无差异劳动的结晶。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与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者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
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
一个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另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这差不多就构成了劳动价值论的要紧内容。
二、不明白与思考马克思说了这么一句话: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含: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进展水平与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与效能,与自然条件。
他在书中举了一个小麦的例子:同一劳动量在丰收年表现为8蒲式耳小麦,在歉收年只表现为4蒲式耳。
也就是说,丰收年8蒲式耳小麦的价值量与歉收年4蒲式耳小麦相同。
我们再运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概念能够得出,丰收年生产1蒲式耳小麦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歉收年生产1蒲式耳小麦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一半。
也就是说,生产1蒲式耳小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于自然原因导致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而改变了。
《〈资本论〉选读》参考资料
《〈资本论〉选读》参考资料第一部分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商品2.使用价值3.交换价值4.抽象劳动5.价值实体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7.价值形式8.相对价值形式9.等价形式 10.一般等价物 11.交换过程的矛盾 12.价值尺度 13.商品的形态变化 14.货币流通量的规律 15.人格的物化 16.物的人格化 17.商品拜物教 18.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 19.劳动力商品 20.不变资本 21.可变资本 22.剩余价值率 23.绝对剩余价值24.超额剩余价值 25.相对剩余价值 26.大规模协作 27.生产劳动 2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30.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 31.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32.资本主义积累规律 33.资本积累34.资本积聚 35.资本集中 36.资本的技术构成 37.资本的价值构成 38.资本的有机构成 39.相对过剩人口 40.原始积累二、选择题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A.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D.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2.《资本论》的目的是A.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B.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C.揭示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D.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般规律3.《资本论》科学抽象法的思维行程是A.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C.从具体上升到抽象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4.《资本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是A.从具体到抽象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C.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D.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经济的细胞形式是A.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B.商品的资本形式C.商品的货币形式D.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6.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应当从A.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B.分析商品开始C.分析劳动过程开始D.分析剩余价值开始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B.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成为现实C.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A.商品的使用价值 B货币 C抽象一般劳动 D价格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A.成正比B.成反比C.无关D.关系不确定11.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各种具体有用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B.各种性质不同的具体劳动表现着社会分工C.各种具体劳动与社会形式、社会制度的性质无关D.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12.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B.作为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的C.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D.抽象劳动是一个永恒的范畴13.在相同的时间内,复杂劳动所以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是因为A.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数B.复杂劳动有更高的生产率C.复杂劳动的需求大于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的耗费低于平均劳动耗费14.x 量商品A =y 量商品B 是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15.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等价形式的发展程度是同相对价值形式的发展程度相适应的B.等价形式的发展只是相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表现和结果C.价值形式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两极即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间的对立也就发展到什么程度D.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必须具有商品世界的统一的从而是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16.理解货币形式的困难,无非是理解A.一般等价形式的困难B.扩大的价值形式的困难C.简单的价值形式的困难D.一般相对价值形式的困难17.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指A.商品经济关系的颠倒反映B.一种宗教C.一种现实的经济关系D.一种社会意识18.法权关系的内容是由A.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B.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决定的C.交易双方共同的意志行为决定的D.契约形式决定的19.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货币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B.货币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C.货币的出现才使商品可以通约D.货币没有价格20.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是A.货币B.劳动时间C.抽象一般劳动D.交换价值21.商品流通公式是A.G W G --B.W G W --C.G W G '--D.W G W '--22.商品价格由A.供求关系决定B.商品自身的效用决定C.商品价值决定D.商品价值决定但受供求关系的影响23.马克思用“一起抓住,一起绞死”来比喻如下哪种现象A.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社会为生产某类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社会为生产某类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4.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A.商品B.生产设备C.劳动力商品D.货币25.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是A.G W G '--B.G G '-C.W G W --D.W G W ''--'26.就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而言,交换A.使双方都能获得利益B.使双方都不能获得利益C.使买方获得利益,而使卖方受到损失D.使卖方获得利益27.货币所以能够执行资本职能是因为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B.生产资料是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D.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态28.雇佣工人出卖的是A.劳动B.劳动时间C.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D.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所有权29.劳动力的买者与卖者之间是一种A.自由、平等的法权关系B.以自己的自由意志为基础的交换关系C.实际上的强制关系D.互利、互惠关系30.必要劳动时间是A.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时间B.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C.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D.补偿预付资本价值的劳动时31.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A.压低工人工资得到的B.提高劳动强度得到的C.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得到的D.延长工作日得到的32.商品生产过程是A.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旧价值转移过程与新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3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A.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B.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C.旧价值的转移过程与新价值的创造过程D.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34.马克思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根据是A.资本周转的不同方式B.资本形态变化的特点C.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D.资本损耗的不同方式35.反映资本剥削程度的精确公式是 A. m v B.v m C.)v c m + D.()v v m +36.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率A.无关B.不存在确定性关系C.成正比D.成反比37.生产商品的资本家所关心的是A.商品的绝对价值本身B.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C.生产商品所预付的价值的补偿D.商品所包含的、在出售时实现的剩余价值38.资本主义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来节约劳动的目的A.只是为了缩短工作日B.是为了延长工作日C.只是为了延长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D.只是为了缩短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39.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C.相对剩余价值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所以说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D.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40.工资是A.劳动的价值B.劳动的价格C.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D.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的转化形式41.在劳动过程之外,工人的个人消费A.表明工人可以独立于资本而存在B.与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无关C.是满足工人个人需要的行为D.仍然是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要素42.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再生产过程来考察,它就是A.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C.三种职能形态的统一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43.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A.丝毫没有触犯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B.否定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C.改变了与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D.违反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44.资本主义占有方式A.违反了价值规律B.触犯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C.没有触犯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D.否定了商品生产和一般规律45.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再生产A.违反了价值规律B.取消了价值规律存在的基础C.与价值规律相矛盾D.没有违反价值规律46.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A.已经被剩余价值规律所取代于B.仍然对生产和流通起调节作用C.不再对生产和流通起调节作用D.只对流通过程起调节作用47.资本积累的直接动机是A.剩余价值B.社会进步C.增加就业D.提高资本有机构成48.相对过剩人口是A.资本积累的产物B.工资提高的产物C.工资降低的产物D.工人人口绝对增长的产物49.“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中的“个人所有制”指的是A.劳动者个体所有制B.股份制C.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D.个体私有制50.资本是A.一定量的货币B.各种机器设备C.一种社会生产关系D.各种投资品三、判断并说明理由1.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资本论》选读_试题合集(附答案)_练习题
《〈资本论〉选读》题型及答案第一部分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商品 2 . 使用价值 3. 交换价值 4. 抽象劳动 5. 价值实体 6.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 价值形式 8. 相对价值形式 9.等价形式 10. 一般等价物 11. 交换过程的矛盾12. 价值尺度 13. 商品的形态变化14. 货币流通量的规律15. 人格的物化16.物的人格化17. 商品拜物教18.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19.劳动力商品 20 .不变资本 21.可变资本22.剩余价值率23.绝对剩余价值24. 超额剩余价值25.相对剩余价值26.大规模协作 27. 生产劳动28.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9.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30.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31.资本主义占有规律32 . 资本主义积累规律33. 资本积累 34. 资本积聚 35.资本集中 36.资本的技术构成 37.资本的价值构成38. 资本的有机构成 39 . 相对过剩人口40.原始积累二、选择题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CA. 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C.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D.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2.《资本论》的目的是 AA. 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B.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C. 揭示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D.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般规律3.《资本论》科学抽象法的思维行程是AA. 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B.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C. 从具体上升到抽象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4.《资本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是 BA. 从具体到抽象B.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C. 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D. 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经济的细胞形式是AA. 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B.商品的资本形式C. 商品的货币形式D.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6.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应当从BA. 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B. 分析商品开始C. 分析劳动过程开始D.分析剩余价值开始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DA.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B.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成为现实C. 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 AA. 商品的使用价值B货币C抽象一般劳动D价格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 AA.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B. 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C. 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10.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BA. 成正比B. 成反比C.无关D.关系不确定11.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DA.各种具体有用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B.各种性质不同的具体劳动表现着社会分工C.各种具体劳动与社会形式、社会制度的性质无关D.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12.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DA.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B.作为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的C.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D.抽象劳动是一个永恒的范畴13. 在相同的时间内,复杂劳动所以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是因为AA. 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数B.复杂劳动有更高的生产率C. 复杂劳动的需求大于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的耗费低于平均劳动耗费14.x 量商品 A= y 量商品 B 是 AA. 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C. 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15.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DA.等价形式的发展程度是同相对价值形式的发展程度相适应的B.等价形式的发展只是相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表现和结果C.价值形式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两极即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间的对立也就发展到什么程度D.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必须具有商品世界的统一的从而是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16.理解货币形式的困难,无非是理解AA. 一般等价形式的困难B.扩大的价值形式的困难C. 简单的价值形式的困难D.一般相对价值形式的困难17.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指AA. 商品经济关系的颠倒反映B.一种宗教C.一种现实的经济关系D.一种社会意识18.法权关系的内容是由 AA. 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B.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决定的C. 交易双方共同的意志行为决定的D.契约形式决定的19.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CA.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B.货币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C. 货币的出现才使商品可以通约D.货币没有价格20. 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是BA. 货币B. 劳动时间C.抽象一般劳动D.交换价值21.商品流通公式是 BA.G W GB.W G WC.G W GD.W G W22.商品价格由 DA. 供求关系决定B.商品自身的效用决定C. 商品价值决定D. 商品价值决定但受供求关系的影响23.马克思用“一起抓住,一起绞死”来比喻如下哪种现象A. 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社会为生产某类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社会为生产某类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4.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A. 商品B.生产设备C.劳动力商品D. 货币25.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是A.G W GB.G GC.W G WD.W G W26.就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而言,交换A. 使双方都能获得利益B.使双方都不能获得利益C. 使买方获得利益,而使卖方受到损失D.使卖方获得利益27.货币所以能够执行资本职能是因为A.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B.生产资料是商品C. 劳动力成为商品D.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态28.雇佣工人出卖的是A. 劳动B.劳动时间C. 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D. 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所有权29.劳动力的买者与卖者之间是一种A. 自由、平等的法权关系B.以自己的自由意志为基础的交换关系C. 实际上的强制关系D.互利、互惠关系30.必要劳动时间是A. 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时间B. 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C. 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D.补偿预付资本价值的劳动时31.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A. 压低工人工资得到的B.提高劳动强度得到的C. 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得到的D. 延长工作日得到的32.商品生产过程是A. 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 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旧价值转移过程与新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3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A. 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B.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C. 旧价值的转移过程与新价值的创造过程D.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34.马克思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根据是A. 资本周转的不同方式B.资本形态变化的特点C. 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D.资本损耗的不同方式35.反映资本剥削程度的精确公式是A.v mB. m vC. m c vD.m v v36.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率A. 无关B.不存在确定性关系C. 成正比D.成反比37. 生产商品的资本家所关心的是A. 商品的绝对价值本身B.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C. 生产商品所预付的价值的补偿D.商品所包含的、在出售时实现的剩余价值38.资本主义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来节约劳动的目的A.只是为了缩短工作日B.是为了延长工作日C.只是为了延长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D.只是为了缩短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39.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B.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C.相对剩余价值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所以说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D.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40.工资是A.劳动的价值B.劳动的价格C. 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D. 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的转化形式41.在劳动过程之外,工人的个人消费A. 表明工人可以独立于资本而存在B. 与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无关C. 是满足工人个人需要的行为D. 仍然是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要素42.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再生产过程来考察,它就是A. 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C. 三种职能形态的统一D. 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43.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A. 丝毫没有触犯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B.否定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C. 改变了与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D.违反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44. 资本主义占有方式A. 违反了价值规律B.触犯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C. 没有触犯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D.否定了商品生产和一般规律45.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再生产A. 违反了价值规律B.取消了价值规律存在的基础C. 与价值规律相矛盾D. 没有违反价值规律46.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A. 已经被剩余价值规律所取代于B. 仍然对生产和流通起调节作用C. 不再对生产和流通起调节作用D.只对流通过程起调节作用47. 资本积累的直接动机是A. 剩余价值B.社会进步C.增加就业D.提高资本有机构成48.相对过剩人口是A. 资本积累的产物B. 工资提高的产物C. 工资降低的产物D. 工人人口绝对增长的产物49.“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中的“个人所有制”指的是A. 劳动者个体所有制B.股份制C. 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D.个体私有制50. 资本是A. 一定量的货币B.各种机器设备C.一种社会生产关系D. 各种投资品四、简述1.如何理解《资本论》的方法?2.举例说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在《资本论》中的运用。
《劳动价值论》课件
目录
• 劳动价值论的概述 •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 • 劳动价值论的应用 • 对劳动价值论的评价与展望 • 案例分析
01
劳动价值论的概述
劳动价值论的定义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种经济学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来 源于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劳动量。
揭示了商品交换的本质,为理解市场 经济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
详细描述
该企业通过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产品销售等环节创造价 值,其中劳动在各个环节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工人的操 作、技术人员的研发、管理人员的组织协调等。
案例二:某行业的市场竞争分析
总结词
通过分析某行业的市场竞争,探讨劳动价值论在市场中的作用。
详细描述
该行业存在激烈的竞争,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不断投入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加强营销等,这些 都需要劳动的参与。劳动价值论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 理的经营策略。
03
劳动价值论的应用
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通过竞争和供求关系自发地起作用,调节生产和流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 展。
价值规律的作用是双重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政府宏观干预 ,以克服其消极影响。
价值创造与价值量
价值创造
价值创造是指通过劳动过程创造 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商品或服 务,从而形成新的使用价值和交
换价值的过程。
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一定 社会生产条件下,平均生产该商品 的劳动者所花费的时间。
资本论3 劳动价值理论.ppt
13
(3)价值及其特征
分析过程:两次抽象
撇开
使用价值 具体有
撇开
W 用的劳
劳动的有用性
动产品 劳动
结论:决定着交换价产值品的共劳同动的的东西就是抽价象值的,人价 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的象凝性结(抽象类劳劳动动是形
成价值的实体) ;价值是商品社会属性的体现,反
映着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商品交换关系的实质是
“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 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 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 类劳动力在有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 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18
具体劳动:考察劳动的质。是不同质的劳动, 回答什么劳动和怎样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是 劳动的自然属性,反映生产力的高低。
• 等价形式的第三个特点:私人劳动成为它的 对立面的形式,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33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z量商品A=u量商品B,或=v量商品C, 或=w量商品D,或=x量商品E,或=其他
z量商 品A
首先从商品中抽去使用价值,商品这个“有 用物”就变为抽象的“劳动产品”。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
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可是 劳动产品在我们手里也已经起了变化。如果我
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末也就是把
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 和形式抽去。它们不再是桌子、房屋、纱或别 的什么有用物。它们的一切可以感觉到的属性 都消失了。”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第二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往往成为劳动者劳动有效性和 商品内部矛盾得以解决的关键。
25
③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者的关系
劳动价值论概述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概述【内容提要】: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也是整个经济学的真正基础。
本文通过对商品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价值形式与货币、价值规律及商品拜物教性质的考察概述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阐述的劳动价值论,进一步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理解其意义。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价值、商品拜物教、现代认识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1.1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
它就是这两种因素的对立统一体。
[1]1.1.1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都具有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使用价值。
商品具有何种使用价值,是由它本身所具有的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的性质决定的。
它只有在人们使用和消费它的时候才实现。
[2]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 1.1.2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想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或比例。
[4]而两种东西不同的使用价值能够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它们中间存在着共同的可以相互比较的东西。
即,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
[5]凝结在商品中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1.1.3商品的价值量1.1.3.1.商品的价值量的决定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其中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的人类劳动。
那么各商品间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马克思指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在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
[6]一种商品的价值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比例,就是分别生产它们的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
1.1.3.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1)、劳动生产力也称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的生产力和效率。
[7]可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或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 值 规 律 的 主 要 内 容
二 、马克思商劳动价值理论主要内容之 (三)关于价值规律
调节社会劳动在不 同部门的分配;刺 激技术进步和生产 的发展;影响国民 收入的分配。
价 值 规 律 的 作 用
二、马克思商劳动价值理论主要内容之 (三)关于价值规律
价 基 值 本经规 经济律 济的是 规 商 律 品
•
研究方法:从具体到抽象 表面现象: 产业资本家—产业利润; 商业资本家—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家—利 息; 大土地所有者—地 租; 劳动者(工人)— 工资。
本质上:利润、利息、地租—剩余价值 找到一个特殊商品: 劳动力商品
所有矛盾都包含在“细胞”—商品形态中
叙述方法:从抽象到具体
从商品入手—剩余价值—利润、利息、地租 (从看不见摸不着的商品价值—工人创造 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社会表面上呈现出的 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态)
新变化带来的生产关系涉及的新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 科技等生产要素缘何参与分配? 该怎么看与公有制并存的其他经 济成分及其新的社会成员?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不存在剥 削现象?该如何对待劳动、劳动 者?如何在更大程度上解放和发 展生产力?
•
一位西方学者曾经说: 对于马克思,不论你 赞成他也好,漠视他 也好,反对他也好, 只要碰到必须解决的 社会、历史问题,就 不能不向他请教。
商品拜物教
价值规律
学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联系实际的思考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联系实际 最一般的认识
第一卷第一篇揭示了商品经济的 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提供了理论指导:如果撇开制度因素, 它包含的商品产生条件的理论,价值 的本质和价值量的规定的理论,关于 价值形式的演变和货币的产生及其本 质的理论,关于价值规律的理论等, 都是对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市场经 济发展最一般规律的揭示。
人们对《资本论》的评价
书 同 的 命 不 运
恩格斯的评价
• “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 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 书那样,对于劳动者具有如此重 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 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 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 一次做了科学的说明……”。
外国 学者 评价
这部著作尽管发表很久了, 它不但没有被遗忘,没有被埋 葬,相反,今天它闻名于全世 界,并比任何时候都更有生命 力,这对于科学书籍是十分罕 见的。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之 (一)马克思关于商品的论述
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 商品价值的量的规定;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的统一。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之 (一)马克思关于商品的论述
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也必然具有二重性”
马 克 思 重 新 走 红
网上资料链接 《资本论》之所以“重新走红”,不 仅因为它直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问 题,还在于它创建了联系生产过程和 生产关系,研究交换、分配、消费关 系的理论框架,提供了在追求人的解 放和富裕的过程中如何认识经济(金 融)危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 性思路。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 的主要内容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之 (二)马克思关于货币的论述
货币的五大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之 (二)马克思关于货币的论述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 =待出售商品价格总量÷货币流 通次数
货币的流通规律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价值规律在一系 列商品经济规律 中 起主导作用。
商品与货币图解
五大职能
流通规律
商品拜物教 价值规律 社会分工 不同的所有者
价值形式—货币
商
品 质: 抽象劳动
私人劳动
具体劳动
使用价值 价 值
量: 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
社会劳动
抽象劳动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之小结
商品交换产生的条件
商品的特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特性 货币本质、职能和流通规律
揣摩其思路与方法
研究问题的方法与 叙述问题的方法不同
研究方法:从具体到抽象 叙述方法:从抽象到具体
研究方法:从具体到抽象
表面现象: 产业资本家—产业利润; 商业资本家—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家—利 息; 大土地所有者—地 租; 劳动者(工人)— 工资。
本质上:利润、利息、地租—剩余价值 找到一个特殊商品: 劳动力商品
深化对劳动价值论讨论的最终目的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 人才、尊重创造。 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 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 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 流,以造福于人民。
谢谢大家!
再见!
《资本》册、《土地所有制》册、《雇 佣劳动》册、《国家》册、《对外贸 易》册、《世界市场》册。 《资本论》是在写作《资本》册的基础 上演变形成的。
《资本论》: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七篇)
(1867年出版)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三篇)
(1885年出版)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七篇)
(1894年出版)
《资本论》选读 第一讲:劳动价值理论
主讲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张燕喜
内容提要
一、《资本论》写作简介及 人们对它的评价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 主要内容 三、学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联系实际的思考
一、《资本论》写作简介及人们 对它的评价
《资本论》写作简介
从“六册计划”到《资本论》
“六册计划”:
三、学习劳动价值论联系实际的思考
中央缘何提出“深化认识”?
“新的历史条件” “新”在三大变化上:科学技 术发生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资本 主义在其生产关系尚能容纳的情 况下,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 世界上出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乃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新变化带来的理论本身涉及的新问题
哪些行为算作劳动、可以创 造价值?如何理解资本、科 技等生产要素与财富和价值 创造的关系?
•
一离开这个简单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 领域……就会看到,我们的剧中人的面 貌已经起了某些变化。原来的货币所有 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 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 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 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 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
-《全集》1972年版 第23卷 第200页
我国学者的评价
“历史上对社会进步起过重要作用,为 人们所珍惜的科学巨著是不少见的,但 是,就其对人类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而 言,没有任何一部著作能与《资本论》 相提并论,也没有任何一部著作像《资 本论》这样,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一 直为亿万人所关注,受到人们如此广泛 的研究,得到如此广泛的传播。直到今 天,人们仍然带着爱和恨,希望和恐惧 两种相反的情感激烈争论着这部著作所 揭示的理论。”
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 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 力来代替。 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
—马克思《全集》23卷、8、7
在科学上没有平 坦的大道,只有不 畏劳苦沿着陡峭山 路攀登的人,才有 希望达到光辉的顶 点。
卡尔· 马克思
《全集》第23卷 第26页
第一卷第一篇简介
• 第一篇共有三章,第一章分析商品的 二因素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阐明商品价值的质与量的规定性以及 它们的表现形式;第二章分析商品交 换过程,阐明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第三章阐明了货币的职能,并指出货 币职能的发展实际上反映了商品生产 和流通内在矛盾的发展。马克思在阐 述商品和货币的同时,也阐明了价值 规律问题。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马克思关于货币的论述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之 (二)马克思关于货币的论述
货币产生的必然性及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流通规律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主要内容之 (二)马克思关于货币的论述
货币产生的必然性及货币的本质
价值只有通过不同商品的交换才能表 现出来,价值形式在历史上经历了几 个发展阶段才形成货币。货币是固定 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关于商品的论述
二、《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之 (一)第一篇商品理论的主要内容
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
商品的二因素 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商品拜物教
二、《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之 (一)第一篇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
一是有社会分工;二是 有不同的所有者。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 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 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 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 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全集》1972年版,第23卷 第47页
关于讲“方法”的原因说明
• 对于名著,不限于体会 其观点;也要细心揣摩 其思路与方法。
-王梦奎《学习时报》2011年6月27日
(三)关于价值规律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主要内容之 (三)关于价值规律 价 值 基规 本律 经是 济商 规品 律经 济 的 价 值 规 律 的 主 要 内 容
价 值 规 律 的 作 用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主要内容之 (三)关于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 产商品的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商 品交换以价值为基 础等价进行。
—《资本论》中的一个“崭新的因素”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 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之 (一)马克思关于商品的论述
私人劳动; 社会劳动。
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之 (一)马克思关于商品的论述 把某种物当作神来顶礼膜拜。 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