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赤壁赋》(教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赤壁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赤壁赋》的创作背景、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能够分析并欣赏赤壁赋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3)能够解读并运用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朗读、默写、翻译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豪放的人生态度和文学风格;(2)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提升自己的人生感悟;(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赤壁赋》的创作背景、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 文本内容的解读和分析;3. 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本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 文中某些句子和段落的翻译;3. 对作品艺术特色的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苏轼及《赤壁赋》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要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翻译难以理解的诗句。
5. 朗读欣赏: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韵律美,提高朗读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赤壁赋》文本,相关注释版本;2. 参考书目: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古典文学鉴赏书籍;3. 网络资源:相关音频、视频资料,图片等;4.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传授相关知识点;2. 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共同解决问题;4.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5. 朗读欣赏法:通过朗读,感受作品的美感,提高朗读能力。
《赤壁赋》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深入感悟本文情感,梳理本文情感脉络;2、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3、了解苏轼的人生感悟,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探讨本文中的豁达、乐观、随缘自适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来体味艺术特色,分析情感脉络的能力。
2、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的完美融合。
教学难点:体会主客二人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教学方法:小组探究、诵读感悟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熟读课文,利用学习小组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着重了解被贬赤壁这段经历及与之有关的材料,了解赤壁的历史等。
2、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收集资料,制作好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来文章憎命达,自古才命两相妨。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开始了长达五年的贬谪生活。
天高地远的黄州将苏轼生命中的悲苦、艰辛、慰藉与幸福都推向了极致。
也正是在这里,他得以离开官场,纵情山水,将世事的风雨沧桑,草木的枯荣盛衰写进诗文中,完成了一生中几乎最为重要的文学创作。
林语堂先生曾评价苏轼,“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但绝处逢生的他真如后人所言的那样豁达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赤壁赋,去重点梳理这篇文章的情感脉络。
二、检查作业检查上节课的作业: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描写主客二人情感变化的关键语句。
明确答案:“饮酒乐甚”,“苏子愀然”“托遗响于悲风”和“客喜而笑”。
引导学生得出:苏子与客在夜游赤壁时,内心经历了乐、悲、喜的情感变化。
三、深入探究1、朗读课文,回答问题:二人因何而乐?①学生朗诵第一段,思考:景色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明确:这段描写蕴涵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气魄豪迈雄浑,文笔简洁明快,节奏朗朗上口,抒发了诗人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
②提问:边读边思考“乐”的原因。
(围绕“酒”展开对美景的解读。
)2、围绕“歌”,分析美人意象在情感表达中起到的作用:①引导学生发现苏轼“歌”的内容:“饮酒乐甚,扣弦而歌”②“歌”里唱的是什么?“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16.1《赤壁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赤壁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阅读,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会以“文脉”为视点,透视作者的心路历程,从而探寻其出离精神困境的路径。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会以“文脉”为视点,透视作者的心路历程,从而探寻其出离精神困境的路径。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一)教学导入,见识一位特别的大师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1)他是一位旷世奇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书法:为宋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绘画:“朱竹”别具一格;林语堂《苏东坡传》评价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可以说,他是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2)他命运多舛:一度下狱(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三度贬官(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描绘自己:“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命途多舛,生活坎坷,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反而在遭遇人生挫折期间成就了自己人生的辉煌。
余秋雨说:“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赤壁赋》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常用的文言文虚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的魅力,培养文学素养;(3)学会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2)理解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
二、教学重点1. 《赤壁赋》全文的背诵;2. 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3. 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常用的文言文虚词。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2. 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深入理解;3.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引发学生对《赤壁赋》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赤壁赋》,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体会苏轼的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深入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对比苏轼的其他作品,体会其文学风格。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2. 深入研究苏轼的其他作品,对比分析其文学风格;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比苏轼的其他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赤壁赋》的艺术特色;3. 运用讨论交流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苏轼当时的创作背景,增强对作品的理解。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赤壁赋》原文及其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赤壁赋》,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3. 教学素材:相关苏轼作品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教案:《赤壁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赤壁赋》全文;(2)理解《赤壁赋》的创作背景、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3)分析《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赤壁赋》;(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人墨客的风采,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雅的情操;(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美的存在,提高生活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赤壁赋》的创作背景、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 《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3. 分析作品中情感表达,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赤壁赋》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 作品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3. 作品情感内涵的挖掘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赤壁赋》的创作背景、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赤壁赋》,理解文意;(2)让学生注意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讨论解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古代文人墨客的风采,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雅的情操。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赤壁赋》;2. 整理《赤壁赋》中的生僻字词,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讨论解决;3. 分析《赤壁赋》中的修辞手法,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4.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赤壁赋》情感内涵的理解。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赤壁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能够分析苏轼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技巧。
能够解读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文本分析法,解读文中的意象和寓意。
学会通过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深入理解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介绍苏轼和《赤壁赋》的背景知识。
简述苏轼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2. 课文朗读: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讨论朗读过程中的难点和疑问。
3. 文本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事件。
解读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和《赤壁赋》的背景知识。
引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朗读课文: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教师指导并纠正朗读中的错误和不足。
3. 文本分析: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事件。
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事件。
2. 强调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意义。
3.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加强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准备参与讨论和分析。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比较《赤壁赋》与其他赤壁题材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
分析不同作品中的文学特色和表达方式。
2. 文化探究:探讨苏轼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七、课堂互动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疑问。
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讨论。
16.1《赤壁赋》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2. 合作探究学习,体会本文的情感变化和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 感悟作者泛舟赤壁而流露的旷达情怀,培养积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合作探究学习,体会本文的情感变化和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泛舟赤壁而流露的旷达情怀,培养积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导入:孔子在论语中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自古到今文人墨客就和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少文人墨客登山临水,把自己的满腔情怀,通过山水把情感传递给我们,留下了千古的名篇。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赤壁赋》。
教材助读:一、走近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
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人称“一门三父子,峨眉共比高。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
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二、了解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
“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 《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三、文题解读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赤壁赋》(教案)-高一语文教学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①固一世之雄也()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何为其然也?()④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⑤而今安在哉?()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⑦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6.挖空练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望:十五。
朔,月初一。
晦,月末】,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助记:断绝】。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助记: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危,正直】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助记:注意后文动词“望”】望夏口,东()【助记:注意后文动词“望”】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助记:注意后文无动词】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助记:渔夫樵夫】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助记: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赤壁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十六课《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苏轼的景物描写中景与情的关系,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2.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苏轼作品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深度。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苏轼的作品。
教学重点:1.理解苏轼如何将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融为一体。
2.深入挖掘本文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苏轼复杂的情感世界,以及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2.引导学生体会苏轼作品中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包括生字、生词等。
3.让学生简要介绍课文的内容,为后续教学做准备。
二、初步感知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2.让学生听录音或教师范读,纠正字音和语调。
3.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注意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
三、深入分析1.分析文章结构:让学生找出文章的总起、分述和总结,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2.分析景与情的关系: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并分析这些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词句来体会景与情的关系,例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等。
3.分析苏轼的情感世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词句来体会苏轼的情感世界,例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苏轼的其他作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的情感世界。
4.分析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词句来体会苏轼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例如“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等。
同时,教师可以介绍苏轼的思想背景和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内涵。
四、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景与情的关系”、“苏轼的情感世界”、“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等),进行深入讨论,并整理讨论成果。
16《赤壁赋》教学设计-高一语文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上册
《赤壁赋》教学设计(超详细)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内涵,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解读文本内容,理解主客问答所体现的思想情感变化。
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尤其是优美的描写和富有哲理的语句。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苏轼在文中由悲转喜的思想变化过程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三、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诵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3 分钟)嘿,同学们!今天咱要搭乘一艘超级酷炫的时光飞船,穿越回古代,去一个超有魅力的地方——赤壁!这可不是一般的赤壁哦,它就像是古代版的“网红打卡地”,无数文人墨客都被它迷得神魂颠倒,其中就有咱们的“大神”苏轼。
他在这儿玩嗨啦!于是,就诞生了一篇神奇的《赤壁赋》。
这篇文章啊,就像是一部精彩的科幻大片,有美景、有对话、还有对宇宙人生的深度思考呢!大家想不想和苏轼一起在赤壁来一场奇妙的冒险呀?快系好安全带,咱们出发!(二)介绍苏轼苏轼(1037 年—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是眉州(今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生平经历:早年成名:苏轼自幼成长在一个文学世家,祖父苏序好读书、喜作诗,父亲苏洵也是著名的古文名家,母亲程氏知书识字且深明大义。
苏轼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嘉祐二年(1057 年),他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文名传遍京师。
仕途坎坷:苏轼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
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反对变法,多次上书反对,后遭遇“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此后,他又多次被贬,相继被流放至惠州、儋州等地,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
晚年北返:元符三年(1100 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北返,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 年)病逝于常州,被葬于汝州郏城县钓台乡上瑞里嵩阳峨眉山(今河南郏县三苏坟)。
16.1《赤壁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①《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代表了古代文学的高峰之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文章通过对英雄人物的赞颂和对战争的反思,传递了对忠诚、勇敢、智慧和和平的价值观的认同和推崇。
板书设计:
《赤壁赋》
1.背景与主题
-战乱纷争的时代
-对英雄人物的赞颂
-对战争的反思
过程:
-讲解《赤壁赋》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赤壁赋》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实例或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赤壁赋》的实际应用或作用。
3.《赤壁赋》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赤壁赋》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赤壁赋》案例进行分析。
1.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习《赤壁赋》,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赤壁赋》进行深入分析,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文化理解与认同:通过学习《赤壁赋》,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4.创新与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赤壁赋》的文意和背景: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赤壁赋》的文章结构和主题,了解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背景,以及苏轼创作《赤壁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分析《赤壁赋》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识别并分析《赤壁赋》中的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理解其增强语言表现力的作用,并欣赏作品中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赤壁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赤壁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赤壁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能够分析苏轼的文学风格和创作特点;(3)能够解读文中的意象、寓言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苏轼的文学创作艺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2)理解苏轼面对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3)提高审美情趣,培养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赤壁赋》的内容和主题;(2)分析苏轼的文学风格和创作特点;(3)解读文中的意象、寓言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文中较为复杂的意象和寓言的解读;(2)苏轼在文中的隐喻和讽刺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地位;(2)阐述《赤壁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苏轼的文学风格和创作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3. 选择一篇苏轼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简要介绍其内容和特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人文素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运用案例分析法,挑选典型的意象、寓言和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解读;3. 采用比较法,将《赤壁赋》与其他苏轼的作品进行对比,突出其独特性;4. 利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苏轼笔下的意境,增强审美体验;5.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4. 单元测试:进行阶段性的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赤壁赋》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5.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16.1《赤壁赋》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 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特殊句式——状语后置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月于东山之上出,于 斗牛之间徘徊
特殊句式——定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凌茫然之万顷
之
①壬戌之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助词,的 ②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③纵一苇之所如——用于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 立性
那时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打着拍子唱起来。歌词说:“桂 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儿在月光浮动的水 面上逆流而上。多么悠远啊我的情怀,眺望着美人啊,她却在天的另一 方。”客人中有吹洞箫的,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吹箫伴奏。箫声鸣鸣, 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细弱而婉转悠长,如 同不断的细丝。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本段知识点:
1、一词多义 2、词类活用
3、判断句
4、状语后置句
5、宾语前置句 6、被动句
合作探究:
1、分组讨论 2、代表发言
一词多义
望 ①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西望夏口(动词,眺望,远看)
下 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位名词,下面,与“上”相对)
3、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今义:坏 今义:指
4、重要虚词“之”。1、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
之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取独)
古今异义词:
《赤壁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赤壁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赤壁赋》的创作背景、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2)能够把握《赤壁赋》的主要内容,分析其艺术特色。
(3)能够领悟文中表达的哲理,思考人生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赤壁赋》。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运用文本分析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豪放洒脱的个性,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2)体会友谊、爱情、人生百态,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赤壁赋》的文意,把握其主要内容。
(2)分析《赤壁赋》的艺术特色,领悟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对文中典故、意象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及其作品《赤壁赋》。
(2)阐述《赤壁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苏轼生平和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赤壁赋》的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文本分析:(1)分析文中的典故、意象,解读其深层含义。
(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表达的人生哲理,思考人生价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赤壁赋》的艺术价值和人生哲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赤壁赋》,巩固学习内容。
3. 思考人生哲理,完成一篇人生感悟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3. 单元测试:检测学生对《赤壁赋》的整体把握和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深入学习《赤壁赋》中的名句名篇,领悟其文学魅力。
(2)通过对比分析,探讨《赤壁赋》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教案章节:一、导入新课【教学目标】1. 了解《赤壁赋》的作者苏轼及其创作背景。
2. 把握文章的题目,了解赋的特点。
【教学内容】1. 简介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2. 简介《赤壁赋》的创作背景。
3. 解释赋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关注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引导学生关注《赤壁赋》的创作背景。
3. 引导学生了解赋的特点及作用。
教案章节:二、自主学习【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2. 学生能够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教学内容】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2. 学生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教学过程】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2.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教案章节:三、课堂讲解【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赤壁赋》的文言文知识点。
2. 学生能够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内容】1. 讲解《赤壁赋》的文言文知识点。
2. 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1. 讲解《赤壁赋》的文言文知识点,如词语、句式等。
2. 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如借古讽今、写景抒情等。
教案章节:四、课堂练习【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练习题目。
2. 学生能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1. 完成课堂练习题目。
2. 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1.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目。
2. 教师点评并讲解练习题目,引导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案章节:五、课堂小结【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能够对《赤壁赋》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学内容】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对《赤壁赋》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学过程】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如文言文知识点、文章思想内容等。
2. 教师引导学生对《赤壁赋》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如作者思想观念、艺术风格等。
《赤壁赋》教案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赤壁赋》教案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赤壁赋》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2)能够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3)能够鉴赏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表达的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豪放洒脱,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2)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启示学生珍惜生命,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赤壁赋》的文言文内容;(2)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3)鉴赏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表达的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理解;(2)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2)介绍《赤壁赋》的背景及创作动机。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2)让学生勾画出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查找注释,解决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文讲解:(1)讲解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2)分析修辞手法,解释表达意图;(3)鉴赏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表达的作者情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重点、难点。
四、作业布置1. 翻译课文,巩固字词;2.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五、课后反思1. 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能力;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4.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课堂互动性;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例,掌握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6《赤壁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把握《赤壁赋》的情感变化过程及原因。
2.通过对情感的探究体悟作者的内在精神。
3.以苏轼为榜样,打造趣味生活,开启诗意人生。
教学重点把握《赤壁赋》的情感变化过程及原因。
教学难点通过对情感的探究体悟作者的内在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一文中说:“黄州是苏东坡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他在这里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对他在黄州期间创作的《赤壁赋》的学习,探寻他是如何完成这次突围的。
二、背景及文体知识介绍(一)背景介绍《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42岁)七月,苏轼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经常到湖北黄州赤鼻矶头游览眺望。
元丰五年(1082年,45岁),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以赤壁为题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两篇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本文为《前赤壁赋》。
苏轼知道这不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他只是触情生情,借题发挥。
(二)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文赋。
文赋是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散文化的赋体,它不拘骈偶,相对于汉赋,它更加自由灵活。
文赋始于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开先河之作。
北宋时期,文赋的发展更加成熟而富有特色。
其代表作即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轼的前、后《赤壁赋》。
宋代文赋正是赋体发展的终极阶段,前、后《赤壁赋》即为临界的标志作品。
三、整体感知(一)快速浏览全文,在文中找出最能直接表达情感的词句。
明确:“于是饮酒乐甚”——乐“托遗响于悲风”——悲“客喜而笑”——喜(板书:乐、悲、喜)(二)请问:1.苏子因何而乐?明确:“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赤壁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一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语言构建与应用:能够鉴赏文章中的与语言特点、音的特点。
2、思维提升与发展: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景角度和抒情角度进行对比,感受其写景的异同,感受本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
3.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文章,激发联想和想象,欣赏化境诗意和哲理。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苏轼旷达超脱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直面人生挫折与困难。
二、教学重点通过朗诵感受文章的韵律和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与作者情感变化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文章中情、景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法1.意象分析法2.诵读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上周学校举行了十大歌手比赛,你最喜欢哪一位选手?(学生畅所欲言)本周学校开展“文人评选活动”,请为苏轼投票并写一段推荐词。
(二)小组活动讨论1.任务一;分析第一段具体字、句,用一个词总结,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引导:(1)第一段主要写的赤壁的什么?明确:景物。
(意象)(2)之前我们也学过赤壁景观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学生全体背诵。
找出两篇的意象,并分析作者的心境,填写下列表格。
表格1:赤文和念文意象对比(借景抒情手法)《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乱石、惊涛、雪浪意象清风、水波、月色、东山、白露意象特点恬静幽美雄奇壮阔、气势磅礴作者心境舒畅、怡然自得洒脱、旷达板书:清风、水波、白露、水波PPt展示: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齐读,分读,感受苏轼畅快之意。
总结:通过第一段看到得意的苏轼板书:得意2.任务二:分析第二、三段具体字、句,用一个词总结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引导:(1)诗人泛舟如此之乐,为何后面悲伤了?A)来自所歌之词:桂木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儿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溯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心中的美人啊,你却在天之一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赤壁赋》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部编版新教材上册第七单元,这篇课文既是一篇游记,又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优美的赋。
作者用飘逸的文字、豁达的人生态度,为我们展示一幅夜游赤壁的静谧景色,通过与客人的交流,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深思和对旷达态度的追求。
教学工具
经过高中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的阅读能力和赏析能力,且对于问题的探讨有一定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而在情感上,作为高一学生,他们享受着人生非常快乐的时光,没有受过什么人生挫折,自然也没有办法去深刻的思考人生、渺小、短暂、永恒、变与不变这一系列相对深奥的问题,所以引导他们学好此文,把握好此文,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合作学习,体会文本的情感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2、探究主与客的关系,理解“客”作为特殊意象的作用
3、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讨论
4、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5、了解士大夫的人生抉择及儒家底色
教学重难点
1、探究主与客的关系,理解“客”作为特殊意象的作用
2、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讲情景交融的过程中,有同学提到客是否是个特殊的意象,我们进过课后作业的形式探讨客的作用,大家的答案指向三个方向,请3位同学代表大家阐述答案
杨紫语:内心的孤寂郁闷是为什么?不知
与苏轼形成对比
李寒逸:苏轼是否消极?不消极
甘雅婷:客是另一个作者,与前两位同学不同。
解决了自己什么难题?痛苦,为什么痛苦?不知道
总结:三位同学的共同点,都认为客能够做线索,但也有以下几个矛盾点(出示课件焦点)
二、确定课堂目标:从3位同学的阐述中得出问题的焦点
1、“客”的形象与“苏子”的形象的关系?客的悲伤是否是苏轼的悲伤?
2、苏轼有怎样的内心矛盾,跟客表述的完全一致吗?
3、“乐观豁达”是苏轼的天性,还是在开解客的过程中的自我救赎?
本堂课,我们将对这三个问题进行探讨学习:
三、探究过程
1、焦点1:客与苏子的关系?客的悲伤是否是苏轼的悲伤?
(1)首先分析客悲的源头?客人由乐转悲的转折点在哪里?
箫声
(2)箫声为何悲呢?
通过原文“倚歌而和之”……得出结论:客悲苏轼悲
(3)引申:客乐的时候呢?客为何乐?能找出直接抒发乐的句子吗?
饮酒乐甚客喜而笑
(4)练习:既然客悲而苏轼悲,那我们将这三个句子改写为“客因苏子而”,平板作答,拍照提交
讲解:客与苏轼同悲同喜,我们得出来苏子与客的关系“借客抒情主客合一”,客作为一个特殊的意象,就像江水明月一样表达了苏轼的悲情,在抒情层面上主与客融为一体,情和景融为一体。
(5)箫声之外还有哪里表现了客的悲伤?
第三自然段,客说……对,直抒悲情,考查大家对这一段的掌握,概括客悲的原因,选出下面属于客悲的原因的选项,可以多选哦。
(6)设置选择题,客悲的原因有:(平板作答多选题)
以下属于客悲的原因的选项是()
A人生短暂B个体渺小 C 生活凄苦
(平板统计答案出数据,根据学生的选择情况请学生回答原因)
2、焦点2:苏子有怎样的内心矛盾
客悲的原因就是苏轼悲的原因吗?(投票选择A一致 B 不一致)
(学生回答:不完全是,苏轼的悲是因为他被贬了;师:为什么,请你详细说说?生:苏轼与新党政见不合,新党在他的书信文章中找了不好的言论来冤枉他,将他关在了御史台监狱,皇上因为这件事把苏轼贬到了黄州)
(1)教师补充“乌台诗案”细节,被捕途中想自尽,狱中收到了130天通宵达旦的折磨,辱骂,殴打,被贬黄州不能离开,不能签署文件,没有收入和住所,相当于软禁,苏轼的危险并没有解除,此案牵连朝中39人,没有人敢与苏轼来往。
家人因为害怕,烧掉了苏轼三分之二的诗文。
(2)如果是你遭遇了这样的困境,你会怎样做?请你揣度苏轼的心理,代表苏轼发言(3)总结内心矛盾,所以说苏轼如果继续做官,会有什么危险?如果台退隐不再做官,是否开心了呢?
生:不开心,不能实现自己做官的理想,苏轼在游赤壁时仍然“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就是作者的理想,说明作者时时刻刻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
师:谁能想到《岳阳楼记》中的句子:
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4)在这样的矛盾之下,苏轼是否像陶渊明一样,从此以后,归去归去,选择了放弃?我们用数据说话
学生进行《“大数据让你认识苏轼”调查报告》的汇报
(为了了解苏轼的生平,我们先发了“苏轼知多少”的调查问卷,该问卷反应,大家对苏轼并不是十分了解,说明了此报告的价值,我们利用百度词条和苏轼传整理了苏轼的生平,按年份填成excel,再利用excel的绘图工具做成了折线图,从这张图可知,苏轼的一生大起大落,我们绘制了一张苏轼行走图,这张图表明苏轼走过了大半个中国,一生都在路上,但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他并没有消沉,在黄州时上书请求禁止溺婴陋习,在惠州时教化百姓,改善医疗条件,流放儋州市传导农业知识,教百姓凿井饮水,兴办教育,在杭州颖州扬州定州也为民办了很多事实,苏轼一生涉及门类繁多,并且每一项都做得非常成功。
)
(5)总结:苏轼撑住了,从此以后杭州颖州定州惠州儋州,有他的地方就是百姓的乐土,在这些地方志中满载了苏轼对百姓的关切,他是皇上吗?不是,这块土地是他的吗?不是,百姓是他的亲人吗?不是,朋友呢?不是,他是个罪臣,一个自己生命岌岌可危,生活极其困苦的罪臣,后人都说苏轼过得不错,又是吃货又有诗和远方,可是不啊,他的诗中是不敢为人道的痛苦,远方是被流放的荒僻之地,至于吃呢?东坡肉的记载“‘富者不屑食,贫者不解煮”,他不过是把贫困痛苦的日子过出了诗意,是苏轼天生没有痛觉吗?
3、焦点3:“乐观豁达”是苏轼的天性,还是在开解客的过程中的自我救赎?(投票选择A 苏轼的天性B开解过程中的自我救赎)
请投票双方辩论,说明理由后由学生表演苏轼开解客的过程。
(1)分角色表演
(2)在苏轼开解客的段落中找出两组对比:变与不变,取与不取(苏轼用变与不变,取与不取两组对比,他与江水明月同变同不变,把痛苦放进了无限的时空中,烦恼就变小了。
他取清风明月在自己心间,用自然忘记烦恼,将“苟非吾之所有”的名利放在了身外。
)
自我开解之后的苏轼变得轻快了,如果说之前,他还有一点点对名利的向往,这之后,他超脱了,让他种地,他就开开心心的种地,让他当官,他就当个实实在在的好官。
这是一场苏轼的自我救赎,他要保持理想,就必须要忍受官场的排挤和政治斗争的危险。
很多人都有这样艰难的抉择,比如说……他们是如何选择的?
(3)比较屈原与陶渊明,得出中国士大夫的“兼济天下”的儒家情怀
三、课堂总结。
学生总结“苏子”和“客”的关系以及对苏子化解人生痛苦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