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黄河下游断游的原因探讨
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cc4b1750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15.png)
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如下:一、上游问题:荒漠化、凌汛。
解决措施:建立生态保护区,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爆破、飞机轰炸排凌汛。
二、中游问题:水土流失严重。
解决措施: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加强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措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三、下游问题:泥沙淤积、地上河、凌汛、冬春水量不足,经常断流。
解决措施:建立水库调水调沙,加固堤坝,冬春工程排凌汛,加大水量供给,合理分配水量。
以下是更具体的解决措施:四、上游荒漠化问题:建立生态保护区,包括草原、森林和湿地等生态系统,采取严格的保护和管理措施,限制人类活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推广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将人类活动较少的土地逐步恢复为自然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针对凌汛问题,可以采用爆破、飞机轰炸等方式,将冰凌破开,降低水位,避免洪水造成的灾害。
五、中游水土流失问题: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实施土地整理、梯田建设等工程,改善农田灌溉和排水条件,减少土壤流失。
加强农业技术措施,推广先进的耕作方式和农作物种植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效率,减少土地的过度开垦和植被破坏。
生物措施,通过植树造林、恢复湿地等措施,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水土流失。
六、下游泥沙淤积、地上河问题:建立水库调水调沙,通过水库的调节作用,将洪水期的多余水量储存起来,避免洪峰流量过大,减少泥沙的淤积。
加固堤坝,加强河道治理和堤防建设,提高河道的抗洪能力,减少洪水期对堤坝的冲击和损坏。
冬春工程排凌汛,在冬春季节加强河道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冰凌堆积的问题,避免河道堵塞和洪水灾害。
七、下游冬春水量不足、经常断流问题:加大水量供给,在枯水期增加水资源的供给量,通过调水工程将丰水期的水资源调配到枯水期使用,保证下游地区的水量需求。
合理分配水量,在丰水期和枯水期之间合理分配水量,确保各个地区的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得到满足。
除了以上提到的具体措施,以下是一些额外的建议和措施,以帮助解决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八、推广水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在黄河沿岸地区推广水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技术和方法,例如推广节水农业、提高工业和居民用水的利用效率等,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和过度使用,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黄河断流的原因
![黄河断流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32462ba9d1f34693daef3eae.png)
1.黄河断流的原因自然原因:①黄河流域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属于季风气候,冬春季节降水少,入河水量少;②黄河下游是地上河,没有支流汇入,也几乎没有地下水补充;③北方干燥风大,蒸发量大。
④所在的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地区人为原因:①上、中游沿岸城乡取水多,致使流入下游水量极少直至无;②上、中游流域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旱季时汇入河流的地下水减少。
③人口、经济迅速发展,耗水量剧增④水资源管理不协调5、水体污染严重措施1.植林种草,绿化大地,改善局部气候植林种草,扩大植被覆盖率,发展生态经济,资源开发与水土保持相结合,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局部气候,减少洪水危害,增加土壤肥力,增加地下径流。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黄河流域应重视对人口增长的有效控制,同时促使公民自觉地保护环境与水资源,合理用水,节约用水。
3.统一规划、协调开发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统筹编制黄河水资源利用与调度方案,兼顾各地情况,充分发挥大型水利工程枢纽作用,拦蓄洪水调节径流。
4.加收水资源使用费,促进节约用水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征收水资源使用费,适当提高水价,以刺激人们的水消费观念,唤醒节水意识,避免或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5.调整流域内的农业结构,减少用水量在流域内大力培育推广耐旱作物,使灌溉用水量减少。
6.科学种田,实施节水灌溉新技术管灌、喷灌、滴灌、渗灌是国际上一致公认的节水灌溉新技术,节水灌溉每公顷农田用水量仅为传统灌溉用水的1/5。
黄河流域耕地面积宽广,传统灌溉方式普遍,节水灌溉新技术有着广阔的市场,其节水潜力相当可观。
这不仅要在黄河中下游推广,更应在黄河用水大户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推广。
7.加强污水的净化处理工作,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是工业节水的重要手段,努力搞好污染水体的净化处理工作,尽可能地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用水。
8.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引长江水进入黄河是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紧张状况的重要措施。
唐末五代黄河下游频繁决溢原因及影响
![唐末五代黄河下游频繁决溢原因及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ede3806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ef.png)
唐末五代黄河下游频繁决溢原因及影响宋英杰;王凤翔【摘要】自东汉王景治河至唐,黄河出现了近800年相对安流的局面,但自唐末五代以后河患开始增多。
正史、地理专志等文献中对于黄河决溢多有记载,唐末五代时期黄河下游决溢次数明显增加,其原因有:降水量多,泥沙淤积;各自为政,缺少规划;战争频繁,人为决河。
黄河下游的频繁决溢造成了财产损失、人口迁移,农业破坏、经济迟滞,最终导致黄河下游地域经济的衰弱,也为宋朝黄河改道埋下隐患。
【期刊名称】《滨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3页(P36-38)【关键词】黄河;黄河三角洲;唐末;五代;决溢【作者】宋英杰;王凤翔【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 241002;滨州学院历史系,山东滨州 2566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2.4;K243E-mail:130****************自东汉王景治河以后,黄河改变了“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情况,一直到隋唐时期都保持相对安流的局面。
但在安史之乱以后,河患开始增加,自黄巢起义(875年)后的唐朝末年直至五代时期尤甚,且主要集中在下游地区。
今探究唐末五代黄河下游频繁决溢的原因及对地域社会的影响。
通过对《汉书·沟洫志》《水经注·河水》《元和郡县图志》等文献的研究比对,自东汉至唐五代时期,黄河河道中下游分界区域大概是荥泽(今河南荥阳),下游流经郑州、卫州、滑州、魏州、濮州、澶州、郓州、博州、齐州、德州、棣州等州境。
[1]110见诸史籍的唐末五代时期黄河下游决溢情况如下:唐乾符五年(878年)“秋,大霖雨,汾、浍及河溢流,害稼。
”(《新唐书·五行志三》)唐景福二年(893年)“旧黄河在县西北六十里,景福二年后,河水移道,今枯。
”(《太平寰宇记·滨州·渤海县》)唐乾宁三年(896年)“四月,河圮于滑州,朱全忠决其堤,因为二河,散漫千余里。
黄河断流的成因
![黄河断流的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3f88912458fb770bf78a55c3.png)
黄河断流的成因、影响及对策黄河断流主要发生在黄河下游的山东河段。
在1972-1996年的25年间,有19年出现黄河干流断流,平均4年3断流。
尤其是80年代中期后(1987年后),几乎连年出现断流,其断流时间不断提前,断流范围不断扩大,断流的频次、历时不断增加。
1996年是有史以来黄河断流时间最早、历时最长的年份。
一、黄河断流成因浅析1.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黄河流域近年来降水量减少是黄河断流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而降水又直接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中期,处于太阳黑子两个极值年之间,所以,我国的季风势力较往年减弱,尤其表现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地区,使季风降水雨带多徘徊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我国华北干旱显著。
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河,使该段黄河不仅得不到两岸地下含水层的水源补给,反而要用河水下渗补给地下含水层,越是干旱越是下渗严重。
2.黄河断流的人为原因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破坏也是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①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使得土地蓄水、保水性能很差。
生态环境的恶化、森林的消失是造成黄河洪灾与断流并存的历史原因。
②人口、经济迅速发展,耗水量剧增。
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黄河水资源供小于求,断流在所难免。
③水资源管理不协调。
在枯水年份或者枯水季节,黄河沿岸各地只从自身利益考虑,纷纷引水、蓄水、争水、抢水,水资源管理混乱,水量分配不合理,水荒矛盾更加突出。
加重了下游水资源匮乏的程度。
④水费偏低,农业灌溉方式原始,水资源浪费惊人。
引黄灌渠每立方米水费仅为3.6厘钱,远远低于供水的生产成本,如此低廉的水价自然难以唤起人们的节约用水意识。
⑤水体污染严重,水体质量不佳。
随着人口的剧增、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水污染程度逐年加重,水体质量的明显下降既影响了人体的健康,也降低了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水荒”矛盾更加尖锐。
二、黄河断流的影响1.黄河断流对沿岸自然生态环境的危害黄河断流能够引起河道萎缩,原来输入海洋的大量泥沙只能在沿岸地区沉积,由此抬高河床,不利于汛期洪水下泄,容易诱发更大的洪涝灾害。
黄河下游断流日益严重
![黄河下游断流日益严重](https://img.taocdn.com/s3/m/3c64dc2a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c9.png)
黄河下游断流日益严重【摘要】黄河下游断流问题日益严重,主要源于黄河水量逐年减少、水资源管理不善、降水量和水资源争夺加剧等原因。
水文监测数据显示明显的干旱现象,加之灌溉和排水系统不完善造成水资源浪费。
为应对此情况,需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黄河水源;改善灌溉和排水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大减排力度,减少对黄河下游的不利影响。
这些举措将有助于缓解黄河下游的干旱问题,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黄河下游、断流、水量减少、水资源管理、干旱、水文监测、灌溉、排水系统、水资源浪费、水源保护、水资源利用率、减排力度。
1. 引言1.1 黄河下游断流日益严重黄河,中国古代七大文明之一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
近年来,黄河下游的断流问题日益严重,给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
黄河水量逐年减少,这是导致断流问题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黄河水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导致了黄河下游水流的减少。
水资源管理不善也是造成流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缺乏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导致了水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利用。
降水量和水资源争夺加剧了黄河下游的干旱情况,黄河下游的干旱情况在近年来愈发严重,给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
水文监测数据显示,黄河下游存在明显的干旱现象,这对当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灌溉和排水系统不完善也是导致水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黄河下游地区的灌溉和排水系统存在许多问题,导致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和不合理利用,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和断流问题。
黄河下游断流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忽视,应当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黄河水源,改善灌溉和排水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大减排力度,减少对黄河下游的影响,以保护黄河这条祖国的母亲河,保护人类的共同家园。
2. 正文2.1 黄河水量逐年减少黄河水量逐年减少,是导致黄河下游断流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黄河下游决堤的原因
![黄河下游决堤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ef59584b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f1.png)
黄河下游决堤的原因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多个省份,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因此黄河的决堤对当地经济和居民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
黄河下游决堤的原因有多种。
一方面,由于人口数量和经济活动的增加,河岸的农业、城镇化和工业都导致了土地的淤积。
这种淤积使得河流越来越浅,并降低了河床的承载能力,从而导致决堤的风险增加。
此外,河岸两侧的隆起地带会逐渐侧向,使得黄河自然断层岩体带慢慢裂开,也增加了决堤的风险。
另一方面,气候变化也是导致黄河下游决堤的原因之一。
全球变暖导致降雨量和洪水形成的时间和范围发生了变化,增加了洪水的频率和强度。
气候变化还导致黄河流域降雨和雪融期发生变化,不同年份发生洪水的时间也发生了变化。
这些因素导致洪水可能更快地发展为水灾,给黄河下游带来了更大的威胁。
新增的排水系统和大坝修建改变了洪水的自然演变,使其更加不可控,增加了决堤的风险。
从政策角度来看,过去20年中,中国政府的河流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
政府投资了大量的资金来建造大坝和堤岸,把水流重新引导到原来的河道中。
此外,政府也推广了各种环境和水资源管理政策,帮助改善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
这些措施减少了决堤的风险,但短期内仍然不能完全消除其风险。
总之,黄河下游决堤问题的根源非常复杂,需要多种因素的综合分析。
虽然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治理黄河的工作仍需长时间进行。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口增加,黄河下游决堤的风险仍然存在,需要更多的努力来保护这条重要的河流和当地人民。
黄河下游河道冲刷问题加剧
![黄河下游河道冲刷问题加剧](https://img.taocdn.com/s3/m/67a0ad73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1e.png)
黄河下游河道冲刷问题加剧近年来,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冲刷问题日益严重,给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本文将从河道冲刷原因、影响以及解决办法三个方面来分析黄河下游河道冲刷问题的加剧。
一、河道冲刷原因黄河下游河道冲刷问题的加剧源于多方面原因。
首先,由于气候变化和水土流失问题,黄河流域的降水量和泥沙含量不断增加,导致黄河水量增大,流速加快,从而容易引发河道冲刷现象。
其次,人类活动也是河道冲刷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量的人口从事农业活动,不当的农耕方式和过度的水土资源开发,使得泥沙流失更加严重,加剧了河道冲刷的程度。
二、河道冲刷影响黄河下游河道冲刷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首先,冲刷造成的土地流失导致农田面积减少,农作物产量降低,给农民的经济收入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其次,河道冲刷加剧了洪水的威力,造成了大量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此外,河道冲刷还会导致河岸塌方,威胁到人们的住房安全。
三、解决办法为了解决黄河下游河道冲刷问题的加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应加强流域治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减少水土流失。
其次,应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采取科学的农耕方式,减少农业对河道冲刷的影响。
同时,应加强维护河道的工作,定期清理河道中的淤泥和杂草,保持河道通畅。
最后,应加强对洪水的监测和预警,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减少洪灾造成的损失。
综上所述,黄河下游河道冲刷问题的加剧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只有通过加强流域治理、改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加强河道维护和洪水管理,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2023届地球上的水补充知识点
![2023届地球上的水补充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e0da2f6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69.png)
第四章水的运动补充知识点课时23水循环1.湖泊、植被、水库对河流下游径流起调节作用,调节的含义:削峰补枯,延缓洪峰。
右图为某河流修建水库前的流量变化曲线,请画出在其上游修建水库后的流量变化曲线。
2.修建水库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对库区:蒸发增加,降水增加,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增加;对下游:地表径流的季节变化变小。
3.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蒸发减少,植物蒸腾减弱,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
4.湿地减少的原因(1)自然原因(时间漫长):①沉积物充满湖泊,沼泽;②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2)人为原因(时间短暂):①土壤侵蚀,导致泥沙大量沉积;②围湖围海造田,导致湖泊和海滨滩涂面积缩小;③环境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④引水灌溉、河流的改向,导致水量减少。
⑤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交通建设占用湿地。
5.西亚的死海面积减少的原因(中亚的咸海面积减少原因同理)①降水异常减少;②全球变暖,蒸发加剧;③过度引入湖的水灌溉,导致入湖水量减少。
6.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的原因①降水少;②蒸发旺盛;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④不合理的灌溉。
7.洞庭湖面积缩小的原因:①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湖泊;②围湖造田。
8.三江平原形成沼泽的原因①降水集中夏秋多;②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弱;③多河流汇集;④凌汛易导致河水泛滥;⑤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⑥多冻土,地表水不易下渗。
9.西北地区内流河断流的原因①降水异常减少;②全球变暖,蒸发加剧;③土壤干燥,地表水下渗多;④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⑤沿岸生产、生活用水量大。
10.黄河下游断流的有关问题(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①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时由于河床比降大,流速快,加上黄土土质疏松,流水侵蚀作用强,以及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含沙量大;②黄河下游进入华北平原,地形平坦,河道变宽,水流变慢,致使大量泥沙沉积;③人工修筑堤坝束水。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基本规律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基本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80dfbe4a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33.png)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基本规律黄河,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一直备受关注,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这一地区的水资源利用、防洪工程以及沿岸居民的生活。
在长期的河道演变过程中,黄河下游形成了一些基本规律,本文将对这些规律进行探讨。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基本规律之一是河道的侧向迁移。
由于黄河水量大、泥沙多,河道流速快,河床容易发生侵蚀和淤积。
长期以来,黄河下游河道在不断迁移,不断改变河道的走向。
这种侧向迁移一方面导致了河道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也为沿岸居民提供了河道利用的机会。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另一个基本规律是河道的纵向淤积。
由于黄河水量大、泥沙多,河床容易发生淤积现象。
在河道纵向淤积的过程中,河道底部的高度逐渐升高,河床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
这种纵向淤积不仅影响了河道的通航能力,还增加了河道的防洪难度。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第三个基本规律是河道的泥沙质量变化。
黄河是世界上泥沙质量最高的河流之一,其泥沙含量高达50%以上。
这种高含沙量不仅增加了河道淤积的速度,还导致了河道的形态变化。
泥沙质量的变化对于河道的演变具有重要影响,需要引起重视。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最后一个基本规律是人类活动的影响。
长期以来,人类的活动对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修建堤坝、开展水利工程、进行水资源开发等,都会对河道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在河道管理和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人类活动对河道的影响。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具有一些基本规律,包括河道的侧向迁移、河道的纵向淤积、河道的泥沙质量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这些规律对于黄河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利用、防洪工程以及沿岸居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黄河下游河道演变规律的研究,为黄河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黄河下游河道的管理和保护,确保河道的稳定和安全。
黄河下游河道横断面变化特点及对弯道的影响
![黄河下游河道横断面变化特点及对弯道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51a4ff2eefdc8d377ee3203.png)
黄河下游河道横断面变化特点及对弯道的影响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水利工程的建设也越来越完善。
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世界上最复杂难治的河流。
目前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尚不完善,高村以上游荡型河道河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二级悬河”发育,“横河”“斜河”发生概率增大,威胁下游防洪安全。
特别是下游滩区居民多,长期以来滩区安全建设严重滞后,滩区近180万群众安全缺乏保障;滩区洪灾风险大,淹没频率高,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低。
关键词:黄河下游;河道横断面;变化特点;弯道影响引言黄河下游河道横断面变化直接关系河道的排洪输沙能力,横断面形态变化对弯道曲率的影响关系着河道的河势变化,一直是黄河下游河床演变研究的重点。
为防止小洪水漫滩,减少滩区淹没损失,滩区群众对生产堤毁而复修、破而复堵,对小浪底水库拦蓄中小洪水保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黄河下游河道和滩区治理提出的新要求,开展了黄河下游河道与滩区改造方案的研究,旨在通过对黄河下游河道及滩区进行改造,在黄河下游滩区设置一定标准的防护堤及滩区滞洪区,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防护堤与下游设防大堤间的洪灾损失,促进滩区经济发展,缓解当前滩区发展与治河防洪日益突出的矛盾。
1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效果分析1.1发生滚河、横河和斜河顶冲大堤险情的几率大大降低历史上,因“横河、斜河、滚河”顶冲堤防造成黄河下游堤防多次决口。
新中国成立以后,也不断出现“横、斜河”顶冲堤防,严重威胁堤防安全的局面。
河道整治工程修建后,控制河势的能力加强,减少了在控导工程掩护范围内发生“横河、斜河、滚河”危及堤防安全的机率。
如1964年汛期花园口站最大洪峰流量9430m3/s,沿河各地河势变化很大,不少险工脱河,被迫在平工段抢修险工。
1982年,汛期花园口站最大流量15300m3/s,整个洪水过程河势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没有发生平工变险工的现象。
下游河道在有计划整治以前,防洪没有重点,主流顶冲到哪里,险情抢护到哪里,不仅临堤抢险紧张,而且使堤防布满险工。
2022年中考地理知识点---黄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
![2022年中考地理知识点---黄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bbc28f74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87.png)
2022年中考地理知识点---黄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黄河下游断流原因分析
1、下游来水少。
2、工农用水量大。
3、人口生活用水量大。
4、大面积屯下水漏斗区。
5、大气增温,蒸发强烈。
黄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
黄河流域是文明发祥地,农业发达,人口众多,能源丰富。
1、上中游水能的梯级开发
大型水利枢纽有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三盛公,万家塞,三门峡,小浪底等。
2、引黄灌溉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灌溉历史悠久,中下游引水工程:引黄入晋,引黄济青。
3、水土流失及治理
加强水土保持是治黄之本。
中上游开展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小浪底水利枢纽的修建。
4、地上河
成因:中游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下游进入平原地区,流速减缓,泥沙沉积,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
危害:人工筑坝束水,河堤决口泛滥。
治理:兴修水利,上拦下排,退耕还林还草,还蓄洪区,治理沙漠,加固堤坝。
黄河断流十年回顾与
![黄河断流十年回顾与](https://img.taocdn.com/s3/m/31eba59add3383c4bb4cd2bb.png)
黄河断流十年回顾与1、黄河断流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下游除1960年因三门峡工程截流及凌汛蓄水发生过断流外,经常性断流的出现始于70年代。
从1972年至1999年的28年中,黄河下游共有22年发生断流。
根据利津站的实测资料,22年中累计断流74次,共1093天,平均每年断流49.7天(有断流的年份平均),其中1991~1999年连年断流,累计断流902天,平均每年断流100.2天。
1995、1997年两次断流到夹河滩水文站,以1997年尤为突出,该年由于黄河流域降雨和径流量较常年明显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黄河下游出现了有记录以来断流最为严重的一年。
创下了断流频次、天数、月份最多,利津站断流13次、226天、有11个月发生断流,断流河段最长到达河南开封市的柳园口长约704公里,汛期多次断流等历史记录,首次出现跨年度断流。
2、断流原因分析作者曾参与“黄河下游断流及对策研究报告”,由黄委会完成的国家科委及水利部的项目,其成果对黄河断流成因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提出来最具权威的结论,为国内外主要媒体所报导。
“黄河下游断流及对策研究报告”1提出,造成黄河下游河道发生断流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条件的限制,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
初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黄河流域水资源相对匾乏,时空分布不均,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要;②近年气候影响,降雨最明显减少,径流量减少;③黄河流域及下游灌区人类活动(主要是农业灌溉),尤其是下游引水量大幅度增加;④现行的管理体制与人为的浪费;⑤中游缺乏控制性的调节水库等。
3、黄河断流问题讨论1997年4月8日—12日,水利部、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在山东省东营市联合召开黄河断流及其对策专家座谈会,各有关部门的院士、教授和专家7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
黄委会科研成果“黄河下游断流及对策研究报告”是会议的主旨报告。
1997年5月22日—23日国家环保局在北京召开“黄河断流与流域可持续发展---黄河断流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研讨会。
黄河下游现状分析与发展
![黄河下游现状分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b32daabb84ae45c3b358cec.png)
黄河下游现状分析与发展摘要:通过对黄河下游河道现状、问题、原因及根据近年来黄河下游河道实测资料分析,提出黄河下游安全、生态、调控、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应对措施,实现沿黄社会经济与黄河治理共同发展,人与黄河和谐相处。
关键词:黄河下游工程状况治理成效一、概述及现状:黄河是一条非常特殊的河流,特别是河南郑州桃花峪以下黄河下游河段,河区内有主河槽、滩区、过河建筑物、控导工程以及群众自发修筑的生产堤等,同时居住着180万人口。
该河段流域面积2.3万km2,占全流域面积的3%,干流河道长786km,河段总落差93.6m,平均比降0.12‰;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3.5%。
由于黄河泥沙量大,经长期淤积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该段河床一般高于背河地面4-6m,局部10m以上,除东平湖至济南区间为低山丘陵外,其余全靠堤防挡水,堤长达1400多km,河道堤距及河槽形态上宽下窄,排洪能力上大下小,极易形成水害。
其中桃花峪至高村段,河道长207km,堤距一般在10km左右,最宽处24km,河槽一般在3-5km,水面宽浅散乱,冲淤变化剧烈,河势变化不定,历史上的重大改道都发生在本河段,也是黄河下游防守的重点段落。
高村至陶城铺段,河道长165km,堤距在5km以上,河槽宽一般在1-2km,该河段河槽比较平顺,是典型的过渡型河段。
陶城铺至宁海段河道,长度322km,堤距1-3km,河槽宽0.4-1.2km,属弯曲型河段,该河段河槽窄、滩唇高于堤根、横向比降较大,纵向比降平缓,流速较小,但流量大,以淤积为主,多浅滩或沙洲,河道排洪能力较小,凌汛易形成冰坝,伏汛易形成洪峰,防汛形势也比较严重。
宁海以下为河口段,该河段河道长92km,入海口段的流路宽阔,水流缓慢,极易落沙,造成尾闾河道河床的持续淤积、延伸(小浪底水库建成前,据多年资料统计黄河年均填海造地面积达25-27km2,海岸线年均向海推进0.3km),防洪任务的繁重,黄河下游亟需进一步治理。
黄河下游河道横断面变化特点
![黄河下游河道横断面变化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876494290b4c2e3f5727639f.png)
第23卷第3期2012年6月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Water EngineeringVol.23No.3Jun .,2012收稿日期:2012-01-05;修回日期:2012-02-20作者简介:付春兰(1963-),女,山东济南人,工程师,从事黄河水文测报整工作。
黄河下游河道横断面变化特点分析付春兰,董学阳,韩晓羽,马骁,李倩(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水文水资源局,山东济南250100)摘要:探讨了黄河下游不同河段断面水力几何形态及断面形态特征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变化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①游荡型河段,河宽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但水深与流量之间基本没有相关关系;②蜿蜒型河段,在水流达到满槽河宽之前,断面几何形态和断面特征参数的变化与游荡型河段相似;在水流达到满槽河宽之后,水面宽与流量关系不大,平均水深与流量成正比关系;③过渡型河段断面特征参数的变化具有游荡型河段的断面特征,又具有弯曲型河段的断面特征。
关键词:河床演变;水力几何形态;河型;流量中图分类号:TV1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43X (2012)03-0179-03Analysis of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rivertransversal section in downstream of the Yellow RiverFU Chunlan ,DONG Xueyang ,HAB Xiaoyu ,MA Xiao ,LI Qian(Shandong hydrological bureau of water resources of The Yellow River water resourcescommission ,Ji nan ,Shandong 250100,China )Abstract :The different section hydraulic geometry form of and the relationship and chang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section shap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in down stream of yellow River were discussed.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ed that first ,the wandering type river section ,the river width increases with the river flow ,but the water depth has no relationship with the flow.Second ,winding type river section ,be-fore water reaches the full river width ,the relationship and chang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section shap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are as same as with wandering type river ;after water reaches the full river width ,the water width has no relationship with the river flow ,the average water depth has the direct ratio with river flow.Third ,the excessive type river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river channel transverse sec-tion had not only the features of wandering type river ,but also that of winding type river.Key words :fluvial proces ;hydraulic geometry ;river pattern ;flow0引言黄河下游河道自上而下,由宽浅的游荡型逐渐变为窄深的弯曲型,其横断面形态发生明显的变化,由此导致不同河段的河相关系、输沙能力及河床演变产生明显的差别。
7-1 中国水危机-黄河断流
![7-1 中国水危机-黄河断流](https://img.taocdn.com/s3/m/14d9b53b67ec102de2bd8991.png)
勤俭诚信 立己树人
加强,降水减少,旱情加重,水资源供求关系更加吃紧。
降水量本来就不充沛,水资源不足,进入温暖期后蒸发
2014-12-9
50/65
森林覆盖率低和水土流失严重
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总水量大约1.0×1018t;
若将其均匀分布在地球表面,可形成近3000m深
勤俭诚信 立己树人
的水层。
约98%存在于海洋, 仅2.53%为淡水,
87%的淡水又被封闭在冰冠和冰川、大气、土壤 中或深藏于地下。
2014-12-9 3/65
各种水体所占比例
96.53 %
勤俭诚信 立己树人
2014-12-9
11/65
勤俭诚信 立己树人
水危机
2014-12-9 12/65
问
题
一.黄河断流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二.黄河为什么会断流? 勤 俭诚信 立己树人
三.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2014-12-9
13/65
黄河!伟大的母亲河!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 《将进酒》
2014-12-9 49/65
勤俭诚信 立己树人
日益增长的用水需要;
③黄河流域及下游灌区人类活动(主要是农业灌溉),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黄河流域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区。 多年平均降水量476毫米,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大约60%
的降水量集中在6月~9月。
径流的补给主要靠降水,因年内分配不均匀,且年际变 化大。
勤俭诚信 立己树人
内汇入较大支流30条;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
增加沙量占全黄河沙量的92%,为黄河泥沙的主
要来源。
2014-12-9 28/65
高二地理作业四:黄河下游断流原因,黄土高原荒漠化、水土流失原因,东南丘陵水土流失的原因
![高二地理作业四:黄河下游断流原因,黄土高原荒漠化、水土流失原因,东南丘陵水土流失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e968a024dd36a32d737581d9.png)
4地面裸露,植被覆盖少
东南丘陵水土流失的原因
可回答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自然原因的1、3、4点+土质黏重,不疏松
黄土高原荒漠化原因(主要在西北部)
自然原因
1干旱背景,干旱少雨加速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漠化进程
2动力因素:大风日多且集中
3沙质土壤
人为原因
过度放牧、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温带季风气候)
人为原因
1,滥伐树木、樵采
2,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3,过度放牧,使植被减少
等等
自然原因
1地形:地形起伏大、坡度大
2黄土土质疏松
作业四:黄河下游断流原因
自然原因
下游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1,然的降水偏少,河流的补给不多
2,“地上河”使它蒸发量大,但没有地下水的补给,主要靠上中游的来水
人为原因
1,上、中游用水量大(人口多,农、工业发达)
2,管理不善
(1)浪费;
(2)没有统一协调(类似情况的有黄河、塔里木河和田纳西河)
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形成的自然条件
![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形成的自然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b625d050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6b.png)
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形成的自然条件1. 引言说到黄河,那真是个了不起的家伙,它的故事比小说还精彩,波澜壮阔,充满传奇。
在它的下游部分,河段像个调皮的小孩,时而直奔前方,时而又左右摇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那么,这些“游荡型河段”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别急,让我慢慢道来。
2. 水文条件2.1 水量变化首先,咱们得聊聊水量。
这黄河可不是个老实的水渠,它的水量可随时变换,春天融雪的时候,水流猛得很,像打了鸡血一样。
而到了夏秋,雨水一来,河水又涨又满,大家伙儿都说“水涨船高”。
所以,水量的变化对河道的形状影响可大了!水流强劲时,河道就会被冲刷得光滑流畅,而水量减少的时候,泥沙就开始作怪,开始淤积,形成各种曲折的小弯道。
这种上下波动的水流,简直就像黄河在玩“捉迷藏”。
2.2 泥沙含量再说说泥沙,这可是黄河的“特产”。
黄河的泥沙含量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仿佛河水里搅拌了满满的沙子。
泥沙的存在就像“调皮的小精灵”,它们跟水流一起奔腾,碰撞出一堆奇妙的变化。
河流在流动的时候,泥沙被冲刷,或者被带到新的地方沉淀。
这些沉积物一堆堆地堆在一起,慢慢就形成了新的河道、沙洲和岛屿。
于是,河流就开始“游荡”,不断地改换着自己的模样。
3. 地形特征3.1 河床形状黄河的下游,地形特点也很“调皮”。
那里地势相对平坦,没有高山大川的阻挡,简直像一块平坦的画布,任河水随心所欲地挥洒。
地形的平坦让水流缺少了应有的约束,反而让河水在这儿开始撒野,形成了弯弯曲曲的河道,真是好不任性!3.2 周围环境而且,黄河周围的环境也对河段的形成起了不小的作用。
附近的植被、土壤类型都会影响水流的流速和泥沙的沉积。
植被茂密的地方,水流慢,泥沙沉积得快,河道就可能变得更加宽阔。
而在光秃秃的地方,水流快,泥沙流失得多,河道则显得狭窄。
各种自然因素交织在一起,就像是一场精彩的“变形记”。
4. 人为因素4.1 水利工程当然,咱不能忽视人类的“神手”。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家伙儿为了生活、灌溉,搞了不少水利工程,修了水库、筑了堤坝,这些可是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形成的另一层“调味品”。
黄河断流成因分析
![黄河断流成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f3441f7770bf78a65295419.png)
黄河断流成因分析摘要:黄河自1972年首次自然断流以来.断流领域逐渐增加,断流历史不断加长,断流时间逐步提前,断流河不断上延,给沿黄地区的工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
为此,对河断流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 黄河断流是黄河流域人地关系严重失调的综合反映, 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水量不足是引起黄河断流的客观原因; 人类活动的影响, 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利用黄河水超过了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引起黄河断流的直接原因。
关键词: 黄河; 断流; 成因; 水资源; 承载能力随着人们改造自然的水利事业的发展,在黄河上修建了越来越多的梯级电站和引水灌溉系统,而这一称之为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快涨上天了”。
但是,人类大规模的活动和掠夺性开发,导致黄河频繁断流,不仅影响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而且也是制约我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已经和正在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
如何控制黄河断流,促进沿黄两岸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已成为我们目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研究的重大课题。
1.黄河断流的现状分析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 黄河的“自然断流”始于1972 年. 20 多年来, 黄河断流的频次、历时、河长, 显示出不断增长的态势. 首先, 断流的频率加大. 黄河自1972 年出现断流以来, 70 年代有6 次断流, 频率为0. 6; 80 年代有7 次断流, 频率为0. 7; 进入90 年代频率为0. 9。
其次, 黄河断流的历时加长. 1972 年黄河断流19 天, 1989 年断流24 d, 1992 年断流83天, 1995 年断流122天, 1996 年断流147天, 1997 年断流更长达226天. 第三, 首次出现断流的时间不断提前. 一年之中首次断流的时间, 70 年代多发生在5 月份, 80 年代发生在4 月份, 而90 年代则继续提前. 1995 年为3 月17 日, 1996 年提前到2 月14 日. 第四, 断流河长由河口向上源不断延伸. 70 年代, 黄河由河口向上源断流平均长达130 km, 80 年代为150 km, 90 年代则为300km. 其中1995 年为683 km, 约占黄河郑州以下总河长的80%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黄河下游断游的原因探讨黄河源于青藏高原,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574.50亿立方米,黄河属我国第二长河、世界第八长河。
黄河是华夏的母亲河之一,黄河文明驰名中外。
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时至今日,黄河也呈现了几多的尴尬与无奈,黄河下游的季节性断流便是其中一个重要难题。
一、黄河将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上的黄河一泻千里、气势恢宏,古化有“奔腾到海不复回”的豪放诗句,诗仙李白何曾想到,漫漫黄河居然也有“奔腾而不到海”的断流景观。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本世纪70年代之初,从1972年山东利津断面断流开始,至今已有19年断流,累计断流57次,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
天数看,黄河断流的天数已逐年增多,1972年首次断流仅历时15天,1996年断流136天,截止于今年8月7日,1997年黄河已断流181天(8月7日复流后8月9日再次断流);从断流河段看,黄河断流河道向上游延伸,断流河段逐年增大,1972年断流仅产生于山东利津的下游,1995年断流上溯至河南开封附近,断流683千米;从断流始发时间看,断流时间也逐年提前,过去断流一般始于五六月份,近几年来提前到三四月份,1997年2月7日黄河即开始断流。
专家预测,到2000年后,黄河会每年断流,断流最长历时可达140~200天,山东利津水文站每年将有半年左右半涸。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将使黄河演变成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季节河。
二、黄河断流之影响
1.黄河断流对沿岸自然生态的危害
黄河断流能够引起河道萎缩,原来输入海洋的大量泥沙只能在沿岸地区沉积,由此抬高河床,不利于汛期洪水下泄,容易诱发更大的洪涝灾害。
干涸河道中泥沙的骤然增多使河道潜在着演变成一条巨大沙带的可能,久而久之,昔日黄河故道风沙弥漫、荒凉凄怆的悲剧就可能会重现,沿岸土地缺乏水源保护,土地沙化、荒漠化的可能性增大。
黄河季节性断流后,黄河三角洲地区缺乏足够的泥沙沉积与水量输入,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浸,土壤盐碱化速度加快,生物种群多样化的优势将丧失殆尽。
总之,黄河断流使黄河下流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趋向恶化,生态平衡失调,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黄河断流对沿岸人类活动的影响
因黄河断流,黄河下游地区1972年~1996年累计造成工损失约268亿元,每年平均损失14亿元以上,受旱农田累计500万公顷,减少粮食100亿吨,单是1995年的黄河断流就使山东东营3万公顷稻田未能插秧,河南新乡2万公顷稻田改种其他农作物,山东德州100多家企业缺水瘫痪。
黄河断流严重地扰乱了沿岸人民的生活,山东境内10万余居民长期供水不足,当地政府被迫限时限量总供水,公用水龙头前排队等水者彼彼皆是。
黄河季节性断流使其下游地区水源减少,而排入黄河的污水与生活废水却逐年增多,黄河的自净能力减弱,地下水水质恶化,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黄河的季节性断流极大地制约了华北地区、的健康发展。
三、黄河断流成因探索
1.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
黄河流域近年来降水量减少是黄河断流的主要自然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的气候呈现出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的变化规律,到20世纪,我国进入气候温暖期,气温逐年上升,降水量逐年下降,黄河河南花园口以上流域1990年~1995年间平均降水量减少12%。
黄河径流主要来自于上中游以降水补给为主的地表与地下径流,流域内降水量的下降直接减少了径流的水源补给量。
黄河流域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降水量本来就不充沛,水资源不足,进入温暖期后蒸发加强,降水减少,旱情加重,水资源供求关系更加吃紧。
2.黄河断流的人为原因
从某种意义上讲,黄河断流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①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历史上植被状况的恶化对黄河断流影响很大,原有的茂密森林在唐代、宋代之后遭到人为的毁灭性破坏,直到今天,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仍然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生态破坏的趋势远未能得到根本性的遏制,甚至于有所发展。
水土流失量惊人,
土地蓄水、保水性能很差。
生态环境的恶化、森林的消失是造成黄河洪灾与断流并存的历史原因。
②、经济迅速发展,耗水量剧增。
本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人口猛增,人类生产与生活规模无节制扩大,耗水量呈现急剧上升态势。
50年代时,黄河下游灌区灌溉140万公顷农田,90年代灌溉面积上升到500万公顷,工业生产用水也数十倍地增长。
50年代初期,黄河供水地区年均耗水量122亿立方米,90年代初达到300亿立方米,而同时年均降水量反而有所下降。
与50年代相比,90年代黄河下游非汛期来水减少24.5亿立方米,同期耗水量反而增加81.5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黄河水资源供远小于求,断流在所难免。
③缺乏统一、健全的水资源体制
在枯水年份或者枯水季节,黄河沿岸各地只从自身利益考虑,纷纷引水、蓄水、争水、抢水,水资源管理混乱,水量分配不合理,水荒矛盾更加突出。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在黄河上中游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预计到2000年时,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库的总库容量将达到660亿立方米左右,大大超过了黄河河南花园口水文站的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上中游巨大的截流能力固然有利于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与经济建设,但也导致了下游地区水量的大量减少,加重了下游水资源匮乏的程度。
④水费价格偏低,农业灌溉方式原始,水资源浪费惊人。
黄河流经了我国北方重要的农业产区,农业灌溉用水即占全河流用水总量的90%以上,而引黄渠每立方米水费仅为3.6厘钱,远远低于供水的生产,如此低廉的水价自然难以唤起人们的节约用水意识,只能促使人们利用水资源时的放纵、毫不吝惜。
目前,黄河流域共有水浇地500万公顷,农业灌溉仍然主要采用大畦漫灌、串灌等原始灌溉方式,一些灌区每公顷地年均毛用水量竟然高达60立方米,粗放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使黄河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及40%,水资源浪费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此文由才子城毕业论文网搜集整理
⑤水体污染严重,水体质量不佳。
随着人口的剧增、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水污染程度逐年加重,水体质量的明显下降既影响了人体的健康,也降低了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水荒”矛盾更加尖锐。
四、黄河断流的对策探讨
1.植林种草、绿化大地、保持水土
在植被贫乏的黄河流域、尤其是水土流失居世界之首的黄土高原地区广泛植林种草,扩大植被覆盖率,发展生态经济、资源开发与水土保持相结合,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洪水危害,增加土壤肥力,增加地下径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在努力发展物质生产的同时,黄河流域应重视对人口增长的有效控制,加强对公民进行人口、资源、环境的素质,促使公民自觉地保护环境与水资源,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水荒”矛盾。
3.绕一规划、协调开发黄河水资源
黄河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水库与湖泊调节水资源的能力低,洪涝与干旱并存,全流域引黄灌溉又各自为政,不便管理。
因此,国家有必要组建全国统一的黄河水资源管理机构,统一管理、统筹编制黄河水资源利用与调度方案,兼顾各地情况,使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趋于充分、合理。
4.加收水资源使用费,促进节约用水
国外实践证明,在经济规模不变情况下,水价如提高10%,用水量则下降5%,水价如提高40%,用水量则下降20%,国外许多地区以提高水价来限制用水量。
我国也应该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征收水资源使用费,适当提高水价,以刺激人们的水消费观念,唤醒人民的节水意识,避免或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5.科学种田,实施节水灌溉新技术
管灌、喷灌、滴灌、渗灌是国际上一致公认的节水灌溉新技术,节水灌溉每公顷地用水量仅为传统灌溉用水的1/5,以色列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更在90%以上,我国河南商丘地区节水灌溉实验区节水30%~40%,粮食却增收10%。
干旱缺水的甘肃河西走廊也走上了节水农业的新路,敦煌滴灌实验区每年每公顷土地仅用水450多立方米。
黄河流域耕地面积宽广,传统灌溉方式普遍,节水灌溉新技术有着广阔的,其节水潜力相当可观。
6.加强污水的净化处理工作,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是工业节水的重要手段,80年代以来,日本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达71%,美国、德国也在60%以上。
我国政府也应加强科研工作力度,努力搞好污染水体的净化处理工作,尽可能地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用水。
7.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
南水北调,引长江水进入黄河是解决黄河流域使解决水资源紧张状况的根本性措施。
相对于黄河而言,长江可谓是水资源富足有余,引长江水北上济援黄河是一项规模巨大的水利工程。
水利部门推算,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工程全部完工后,每年可以向黄河引入约320亿立方米的长江水,届时能够彻底解除黄河流域缺水的困境,其中的东线工程引水量不多,但工程量小,也不太高,经济、技术可行性最优,完工后可以直接缓解黄河下游频繁断流、缺水之急。
我国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偏小的国度,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是我国国情之一。
珍惜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是我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之一,黄河下游频繁的季节性断流不断地给我国人民敲响了“水荒”的警钟,在这种情况下,唯有面对现实,正视困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管理、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方可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