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命题从二元对立到同构统一
2023届高考作文指导:二元对立材料作文如何写好导写及范文
高考作文指导:二元对立材料作文如何写好导写及范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60分)中国人一直很讲究一个“度”,常说的过犹不及就是这个意思,多了少了都不好。
所以说万事万物须讲“度”,率性而为不可取,急于求成事不成。
心慌难择路,欲速则不达。
过分之事,虽有利而不为;分内之事,虽无利而为之。
然而,生活中,如果我们处处死守着某个“度”,时时依“度”而行,照“度”而为,那又未免僵化、死板。
仔细想想,为人也好、处事也罢,为生活、为事业,哪有什么真正的“度”?人们所谓的“度”,不过是一种约束思想和行为的框框,应该予以破除。
针对上述说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度”的理解,不少于800字。
【审题】二元对立型材料是指材料中有两种矛盾对立的观点A和观点B。
1.抓取主要矛盾。
(对立性)二元对立题,矛盾是现成的,考生首先要对材料所含矛盾进行选择。
选择要探讨的矛盾,即确立论题。
如题目包含多对矛盾,就要分析哪一对矛盾是主要矛盾(或自己对哪一对矛盾有较深的感悟);题目提供的是单一矛盾,就要分析什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2.澄清核心概念。
(思辨性)二元对立概念往往比较抽象,可以转化为一些带有明确褒贬色彩的具体概念。
例如:2022届湖南六校联考作文题的“无我”与“有我”。
材料对于这两个概念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学生必须在行文中先辨析二者的概念,才能进行分析。
“无我”指的是对个人的利益、地位、名誉等问题想得透、看得淡,知所趋、知所避、知所守,不为利所困、不为名所累、不为情所惑。
面对功名利禄,淡然处之。
宠辱不惊,功成身退。
不因为成绩而沾沾自喜,也不因为得失而斤斤计较。
有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的淡泊,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有寒波澹澹、白鸟悠悠的宁静。
“有我”指的是事业有我,担当有我,奋斗有我。
3.淡化对立,寻求矛盾双方内在质的融合。
(统一性)矛盾的正反两面,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统一。
若要从根本上解决“二元对立型”材料作文的思辨性问题,须高瞻远瞩从立意的根本上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立统一规律的全国高考作文题
对立统一规律的全国高考作文题我在前一篇反思中提到学一点哲学。
学习事物本身的规律对立统一,明白斗争性和同一性;学习辩证统一,明白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全面联系发展地看问题。
既看对立又看联系,既看个性又看共性,既分着看又合着看。
学点哲学原理,思想才深刻,问题才能看明白。
今天具体说说。
全国卷I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对立统一原理:对立统一的对立就是相互差异、排斥、否定、冲突、分离、对抗、反对、批评等,凡是如此种种都是对立,即斗争;而统一就是相互依存、渗透、转化,也就是共存、共居,即同一性。
有相同点、一致性就是统一。
凡是在一个“体”中的都是对立统一关系,如一根木棍的两端构成这根木棍的对立统一体,但这根木棍的这一头和另一根木棍的那一头构不成对立统一关系,因为它们不在一个“体”中。
所以,没由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就没有变化。
变化的关键在于内部的对立面。
对立统一的双方最终的结果有三种:克服,即一方胜一方败;融合,即双方观点不同交流后二合为一;同归于尽,即双方都被取代。
如奴隶主和奴隶被地主和农民代替。
考试中心的解析(节选):2017年全国Ⅰ卷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
立意高远却力避空泛,坚持以学生为本,接地气、有生气,时代感强。
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感性叙说,理性思辨,畅所欲言,“讲好中国故事”;引导考生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
从二元对立到三元组合——2022高考作文观察
从二元对立到三元组合——2022高考作文观察2022年新高考1卷作文延续去年的写作要求,依然在“启示意义”上探求道理与事理的亲密关联。
如果说去年“体育之效”的“启示意义”动摇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天下,那么今年的“三手”连弹则稳固了“启示意义”的江山,让情境材料作文更久地停留在人们的视野中。
1卷作文有关围棋内容组成的材料,替代了去年的红色文化,让今年的作文材料呈现了传统文化特色。
应该注意的是,围棋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并不仅仅是引出写作中心的情境,同时也可能作为最为合适的启示意义存在。
因为所有言说的内容都自有其逻辑,如果围棋的“三手”之道展现的原理在今天依然有启发人思考的价值,那么作为当下文化基础的传统文化,也有创造发挥的余地,也需要在理解深厚的基础上,根据当下语境,创造更适合现代社会的文化形态。
材料中,围棋三术语及其关系,构建了写作的真实情境和逻辑关系。
整个材料从内容、涵义、辨证关系解读了要写作的关键词。
第一层交代围棋三术语,“本手”“妙手”“俗手”;第二层阐释其涵义;第三层则揭示“三手”之间的逻辑关系。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三个术语之间的辩证关系,因为从棋道延申出去,三手之间的关系才是展示启示意义的基本逻辑和核心内容。
整理其关系时不难得出:“本手”的基础功夫扎实,棋力提高,就会出现妙手;如果对“本手”理解不深刻,就会出现“俗手”。
而材料还直接以判断句的形式指出,“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直接表达两者的延申意。
需要揣摩的是,基础不是机械训练,而是需要付出时间精力、下功夫,还要对事物的原理有深刻理解。
创造,是指新方法、新做法,不同于“创新”,创新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造是建立、想出或做出从未有过的事物,两者并不一样。
需要注意的是,关键词的关系和启示意义是明晰的。
三手之间的关系如同博弈中奇妙的棋子穿梭规律,在黑白方寸中展现各自的策略和智慧。
出题人想通过学习围棋中的道理,让考生类比学习或为人等方面打好基础的重要性,让考生理解守正和创新的关系。
2023届高考作文预测:对立统一素材
2023届高考作文预测:对立统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0417四模(协作校))常言说,车到山前必有路;但也有人质疑:车到山前就一定有路吗?对于上面对立的观点,你怎么看?请写一篇作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次模拟考作文题是“车到山前是否有路”谚语思辨作文,通过阅卷、备课和教学,我发现不少写作问题,一时间对2023年的高考备考产生很多想法,主要想帮助学生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
经过几天的资料搜集,内容仍有些凌乱,先一一记录于此,希望能尽快地帮助学生调整状态吧!首先,从命题形式看,我想到了2023年“四省联考”的作文题。
专家王本华点评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3道作文题时,曾讲到“高考命题的探索永远在路上,形式创新始终处于进行时”。
本次考题材料内容与作文题 II :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相似,材料的简短形式与作文题III“简约与繁复”相仿。
命题形式的变化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就像周测时强调的一样:越是简短的材料,越要谨慎分析。
由抽象变具体,或由具体到丰富,不断发散,将关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梳理清楚,然后阐释组合之间的关系。
其次,汲取专家智慧,破解思辨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朱于国点评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3道作文题时,提到“浸润式设计”,还提到“全国卷作文题连通古今、扬弃继承、转化创新的思路”,对于作文题 II “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明确表达“撷取我们耳熟能详的传统谚语,引导学生思考背后蕴藏的传统思维方式,即务实、辩证、具体地看待人生问题”。
结合这些信息,我对这次作文的构思上组织如下三段文字:鲁迅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意思是:希望的有无,正像路的有无一样。
路,是人们走出来的,是勇敢的人们开拓出来的。
敢于奋战而前行的人多了,世界上也就有了路。
也就是说,要实现自己的希望,要创建希望中的新生活,就要脚踏实地,奋然前进。
对立与统作文
对立与统作文《对立与统一》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对立与统一的现象无处不在。
从微观的粒子世界到宏观的宇宙天体,从生物的进化繁衍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处处都体现着对立与统一的规律。
对立,意味着差异、矛盾、冲突。
比如黑与白,冷与热,善与恶,它们是截然相反的概念,彼此之间有着清晰的界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各种选择,这些选择往往就是在不同的对立面之间做出的。
比如,是选择追求事业的成功,还是更注重家庭的温暖;是选择坚守自己的原则,还是为了迎合他人而妥协。
然而,对立并非是绝对的、孤立的存在。
它总是与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统一,是将看似对立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没有黑,就无法凸显白的明亮;没有冷,就难以感知热的温暖;没有恶,也就无法衬托出善的可贵。
正是因为有了对立面的存在,才使得另一方有了意义和价值。
在自然界中,生物的进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物种之间存在着竞争和捕食的关系,这看似是一种残酷的对立。
但正是这种对立,推动了物种的进化,使得生物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实现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统一。
在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中,每个物种都有其特定的角色和地位,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稳定的生命网络。
在人类社会中,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
社会分工的不同导致了职业的多样性,工人、农民、教师、医生等等,他们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大相径庭,这是一种对立。
但正是这些不同的职业,共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满足了人们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各种需求,实现了社会的统一和和谐。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也存在着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可能会过度开发资源、破坏环境,这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但从长远来看,只有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造福子孙后代,实现经济与环境的统一。
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也充满了对立与统一。
我们内心常常会有理性与感性的斗争,是凭借理性去做出客观的判断,还是顺从感性去追求内心的冲动?这是一种对立。
高考作文命题从二元对立到同构统一--兼论作文教学的命题策略
高考作文命题从二元对立到同构统一--兼论作文教学的命题策
略
孙勤东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年(卷),期】2003(000)011
【总页数】2页(P33-34)
【作者】孙勤东
【作者单位】江苏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 2142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摭谈高考作文命题对作文教学的启示——以福建省高考作文为例 [J], 林思涵
2.高考作文命题从二元对立到同构统一——兼论作文教学的命题策略 [J], 孙勤东
3.安徽高考作文命题连遭“吐槽”的原因分析——兼论近6年安徽作文命题特点[J], 黄硕
4.二元对立与非二元对立题刍议——2014年高考作文题特点及应对策略 [J], 潘苇杭;潘新和
5.现代主义文学从二元对立到二元统一的哲学基础 [J], 王宪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元对立统一作文
二元对立统一作文你有没有发现,生活里到处都是二元对立统一的事儿呢?就像白天和黑夜,看似完全相反,却又紧紧联系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
咱先说甜和苦吧。
这俩家伙就像两个调皮的小精灵,在生活的舞台上玩着捉迷藏。
你看,喝咖啡的时候就特别明显。
咖啡那苦劲儿啊,刚一入口能让你皱起眉头。
可是呢,要是加上点糖,那苦和甜就开始在舌尖上跳起了奇妙的舞蹈。
苦味给甜味增添了深度,甜味又中和了苦味的尖锐,两者混合起来的味道简直妙不可言。
这就像是生活中的困难和幸福。
困难就像苦咖啡,让人难受得很,可当你克服了困难之后,收获的幸福就如同那甜丝丝的糖,把之前的苦都变得有意义起来。
没有苦的衬托,甜就显得浅薄;没有甜的慰藉,苦就只剩下折磨。
再来说说快和慢。
现在的社会啊,快得像一阵龙卷风。
大家都在拼命奔跑,上班要快,吃饭要快,连走路都恨不得像飞一样。
可是,有时候快过头了就容易出问题。
就像快餐吃多了,身体可能就会抗议。
这时候啊,慢就出来拯救世界了。
慢下来,去读一本纸质书,一页一页地翻,感受文字的温度;慢下来,去散散步,看看路边的小花小草,听听鸟儿的歌声。
快和慢看似矛盾,但其实是相互依存的。
快是为了提高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情;慢是为了让我们能更好地享受生活,体会那些被我们在匆忙中忽略的美好。
就像一首动听的歌曲,有节奏明快的部分,也有舒缓悠扬的段落,缺了哪一个都不行。
还有大和小。
大象很大,蚂蚁很小。
大象一脚就能踩死好多蚂蚁,看起来大象很强大,蚂蚁很弱小。
可是啊,蚂蚁虽小,却有着超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它们可以一起搬动比自己身体大好多倍的食物,甚至还能把大象都惹得团团转。
这就是二元对立统一中的小力量也不容小觑。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觉得自己很渺小,像沧海一粟。
但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就像那些小蚂蚁一样,也能发挥出巨大的能量。
而且啊,大东西往往是由无数个小的部分组成的。
一座高楼大厦,不就是一块一块小砖头垒起来的嘛。
二元对立统一就像生活的魔法,把看似矛盾的东西变成了和谐的整体。
二元关系型高考作文模板
二元关系型高考作文模板一、引言。
在高考作文中,二元关系型作文题目是非常常见的一种。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从两个相对立的角度或者两个相对立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这种题目要求考生在文章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因此,对于这类题目,考生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准备,才能在考场上游刃有余地应对。
二、二元关系型高考作文模板。
1. 二元关系型高考作文模板(一)。
第一段,描述两个相对立的事物或者角度。
第二段,分别从两个相对立的角度进行论述。
第三段,对比两个角度,得出结论。
例题,人与自然。
第一段,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是人类的活动却对自然产生了很大的破坏。
第二段,从人类的角度出发,可以论述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从自然的角度出发,可以论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污染。
第三段,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类应该保护自然,同时也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2. 二元关系型高考作文模板(二)。
第一段,描述两个相对立的事物或者角度。
第二段,分别从两个相对立的角度进行论述。
第三段,从更高的层面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
例题,理想与现实。
第一段,理想是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而现实却往往与理想有很大的差距。
第二段,从理想的角度出发,可以论述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可以论述人们在现实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第三段,理想是人们前进的动力,但是也要在现实中脚踏实地,努力去实现理想。
三、结语。
二元关系型作文题目要求考生在文章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因此,考生在备考时需要多加练习,熟悉这类题型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同时,也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和思考,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便在高考作文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中语文_抓住二元对立,解决主要矛盾——高考二元对立型作文审题立意指导教学课件设计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热闹中著一冷眼,便省许多苦心思;冷落处存
一热心,便得许多真趣味。 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精讲点拨】
方法提炼 方法应用
“面对世事,我们应该躬身入局还是保持距离?”
立意一:“保持距离”使人看清尘世,“躬身 入局”使人改变尘世。我认为,看清尘世是改 变尘世的基础。 立意二:惟有拥有躬身入局的责任心,加之保 持距离的超脱心,才能互利互惠,达成共赢。
联系自身实际谈思考和建议。青年先要有不甘示弱成为强 者的心态,让自己迅速成长壮大;有能力以后不要膨胀,而 是更多的扶弱济困,回报社会,担负责任。
立主脑,减头绪。 ——李渔
【学思静悟】 二元对立型作文该如何审题?
抓准二元对立的关键词
【交流互动】
比较阅读三篇考场作文,从立意、构思角 度进行点评。
心系“读者”,不为“读者”所左右。
先找到了自我,再去倾听他人。
心系“读者”,不为“读者”所左右。读者 作家是结伴同行的,而非完全由“读者”指路, 或由“作家”掏出心脏当火把照亮森林。
首先,联系材料,简析两者关系,提出观点;
围绕材料一论证在追求成功的过程当中强者心态的体现与 作用;
围绕材料二论证当成为强者之后,应不失悲悯之心,关注 弱者,扶持弱者,回报社会,可从个人对社会上升到国家对 世界层面,层进论证;
过渡自然,转入辩证分析二者的关系,要多角度全面的思 考。两点都要谈,但重心应该放在成为强者以后如何对待世 界。论证强者的价值不仅仅是追求个人成功,更多的是造福 社会。
【精讲点拨】
方法提炼
方法应用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 主题,写一篇文章。
国家决策和全民参与 国家的制度优势和综合国力的强大 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2024届高考作文之对立统一关系型作文指导+学案
一、【编者按】近几年高考作文发生明显变化,由注重抒情和文采,转向注重理性和思辨。
随之而来的,作文形式也更多地趋向于关系型材料作文,其中,二元对立关系型材料作文是近几年高考作文中的常见类型。
面对此类作文,如何构建一个理性而辩证的思维框架尤为迫切。
二、【概念解析】所谓“关系”型材料作文,就是题目材料中有一组或多组概念,这些概念处在一定的关系之中。
“二元材料作文”是一种常见的“关系型材料作文”类型,即指在作文材料中出现有两个观点,而这两个观点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大致可分为对立关系和相关关系(是非取舍关系,并非绝对关系和并列共存关系等)。
对立统一关系(无此无彼式):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在写作时不能只顾及其对立面,更要分析其不可分割的另一面,要顾及到两方。
通俗地说,即指在材料中就一个问题出现了两个看似对立的观点——一对矛盾,让我们讨论两个观点的意义价值及其相互关系的作文。
比如2016浙江卷中,对待“虚拟世界”这个问题,是该“拥抱网络”还是“刻意远离”?这就是包含有一对矛盾的“二元对立关系型材料作文”,考生需要思考两个观点各自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再比如“自由与纪律”: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
如“平凡与伟大”:没有平凡,也就没有伟大;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于平凡;只有从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
像这样的关系的还有如“协作与竞争”、“贫与富”、“对手与朋友”、“沉稳与灵动”等。
三、【二元对立统一之素材积累】1.物质与精神幸福分成两种,一种是看的见的幸福,一种是看不见的幸福,前者是物质的感观,后者是精神的感受。
你选择了何种幸福,就决定了哪一种人生。
物质的财富只是伴随着创业的一种附加品,真正的成就感在于你的行动真正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所以真正的财富在于人的精神生活。
2.情、法如果没有约束,人的情感就不会听从理智和正义的指挥。
二元对立统一作文
二元对立统一作文
哎呀呀,大家知道吗,这个世界上好多东西都是二元对立统一的呢!就说白天和黑夜吧,白天有太阳公公照耀着,到处都亮堂堂的,大家可以开开心心地玩耍、学习;可到了晚上呢,就变成了黑夜,虽然黑咕隆咚的,但也有它的好处呀,我们可以躺在被窝里舒舒服服地睡觉,还能看到一闪一闪的星星呢!白天和黑夜是不是很不一样呀,但它们又都是我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呢,这就是二元对立统一呀!
还有呢,开心和难过也是这样。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得到了喜欢的东西或者和小伙伴一起玩得很开心而特别高兴,笑得嘴都合不拢啦;可有时候也会因为被批评了或者和朋友吵架了而很难过,心里就像有块大石头压着似的。
开心和难过虽然感觉完全相反,可我们的生活里就是既有开心的时候,也有难过的时候呀,它们也是对立统一的呢!
再说说好人和坏人吧。
好人会做好事,帮助别人,让大家都觉得很温暖;坏人呢就会做坏事,让人讨厌。
可是有时候好人也可能会犯错误呀,坏人也可能会变好呀,这是不是很神奇呢?就好像一个人不能简单地被分成好或者坏,他们也可以同时存在呢。
哎呀呀,我越想越觉得这个世界真的好有趣呀!原来有这么多二元对立统一的东西呢!它们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虽然有时候会让我们觉得很矛盾,但这就是生活呀!我觉得我们应该好好去感受这些对立统一的东西,珍惜每一种不同的体验,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有意思呀!。
二元对立统一作文
二元对立统一作文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有一对特别有趣的家伙,它们就像两个性格迥异却又紧紧相连的小伙伴,那就是“甜”和“苦”。
咱们先来说说“苦”吧。
这“苦”啊,就像是生活中的小恶魔,时不时跑出来捣乱。
你想想看,每天早起上学或者上班,那温暖的被窝就像有魔力一样,死死拽着你,可闹钟却像个无情的监工,一个劲儿地催。
这时候的感觉,那就是一个“苦”字。
还有那些做不完的作业、加不完的班,感觉自己就像个被生活抽打的小陀螺,不停地转啊转,苦不堪言。
就像我上次为了考试复习,那厚厚的书本堆在面前,密密麻麻的字看得我眼花缭乱,脑袋都快炸了,心里不停地抱怨:“这日子怎么这么苦啊!”可这“苦”呢,它也不是完全没好处的。
你看,那些吃过的苦就像一颗颗种子,种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
就拿运动员来说吧,他们每天进行高强度的训练,累得气喘吁吁,汗水把衣服都湿透了。
那训练的过程,苦得不得了。
但是呢,正是这些苦,让他们的身体变得强壮,让他们在赛场上能够风驰电掣,收获胜利的喜悦,这时候的苦就转化成了甜。
我自己也有体会,经过那次痛苦的复习之后,考试成绩还不错,那种成就感就像吃了蜜一样甜,感觉之前的苦都值了。
再说说“甜”,这可是个让人开心的家伙。
甜就像是生活中的小确幸,是那些美好的瞬间。
比如在炎热的夏天,吃一口冰冰凉凉的冰淇淋,那丝丝凉意和甜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哇,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得美好了。
或者是收到朋友的一份小礼物,一句暖心的话,心里就像开了花一样甜。
再比如说,努力工作之后得到的奖金,那也是甜滋滋的。
这甜啊,能让我们的脸上挂满笑容,让我们觉得生活充满了希望。
但是呢,甜要是太多了也会出问题。
你看那些被宠坏的孩子,整天被甜包围着,要什么有什么。
慢慢地,他们就变得娇弱,经受不了一点挫折。
就像一颗只被阳光照耀,没有经历过风雨的花朵,一旦遇到一点风吹草动,就容易凋谢。
所以啊,甜不能过量,还得有点苦来中和一下。
“甜”和“苦”就是这样一对冤家,又对立又统一。
它们在生活中不停地交替出现,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样。
高考作文命题从二元对立到同构统一
高考作文命题从二元对立到同构统一——兼论作文教学的命题策略江苏孙勤东对于高考作文题,社会舆论向来十分关注,语文高考一结束,最先见诸报端的必是作文题,且往往评论如潮。
然高考作文题的命制实非易事,其中包含着一个“二元对立”的逻辑关系。
何谓“二元对立”?亦即高考作文题目既要具备满足考测的信度和效度的规定性,又应具备满足所有考生已有水平发挥的涵盖性和开放性,于是,作文题在检测的效应上就有了“限制”和“张扬”、“规定性”和“开放性”这样相互对立的“二元”特性。
而要把这两类对立着的特性统一于一道作文题内,在两者之间搞平衡,就像企图把一个鸡蛋竖着放在平滑的桌面上那样困难,最后的结果,不是偏斜于“规定性”,就是倾侧于“开放性”。
纵观与反思高考作文命题史,由最初的标题作文,到材料作文,最后到话题作文的演化,就可以看出,高考作文题目的检测效应特性在“规定”和“开放”的“二元”之间摇摆的态势,如标题作文,标题中限制词多了,则统得过死;限制词少了,则又放得过开,容易让人猜题押宝,总感觉左也不是,右也不妥。
于是材料作文应运而生,提供一段文字或一幅图画,并规定写作文体,让你事先猜不透摸不着,其效应特性在文章立意与文体等诸方面又表现得约束过紧,不利考生写作特长的发挥,且考生对材料的审读准确与否,关涉到审题立意的准确与否,可谓命悬一线。
后又以一大一小两篇互补的方式增强开放性,却仍未体现出作为考生主体表达的充分自主而未能延续。
最后高考作文发展到近几年的话题作文,这不能不说是高考命题改革的一大突破。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的“三自一不”的作文要求大大扩张了考生的写作空间,学生可以在试题所提供的原野上纵横驰逐。
然而,过度的开放性必然使规定性受到削弱,留下投机的缝隙,最显著的就是宿构和套作的增加,即使明文规定“不得抄袭”,伪作也难以禁绝,且情况还相当严重。
即使是话题作文,其命题效应特性也在“开放”与“约束”之间不断摇摆:2000年的作文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其话题的自由度较大,有较强的开放意识,但也给考生提供了抄袭与简单套用的机会。
2025届高考作文复习:对立统一思辨型写作+课件+
“对立”即辩证分析概念(对象)的内涵怎么写?
课堂练习:选一组写出内涵 • “退一步”是高瞻远瞩、海阔天空的智慧。“退”,并 不意味着自甘堕落、自我放弃,相反,它恰恰是提供了一 个反思过失,积蓄能量的最好时机,“退”的时候,人往 往变得更清醒,更理智,更有主见。
• “狭路勇进”彰显的是于困境中临危不惧的胆识。 “勇进”不是轻率、急躁的“冒进”,而是在洞观对手、 知己知彼后沉着冷静、果敢坚毅的前进。
示例: “对立”即辩证分析概念(对象)的内涵怎么写?
所谓弱者,即弱小者。一点刚刚冒起的新芽,一只刚 刚孵化出的鸡雏,一个经济颓败国防力量落后的国家 ……都是弱者。但最可怜的弱者当是精神上的弱者。
所谓强者,即强大者。一 棵 蓊蓊郁郁的参天大树,一 头强健有力的壮年雄狮,一个经济繁荣国防科技高度现 代化的国家……都是强者。但真正的强者绝不止步于此 。
审题:材料类型 二元辩证材料
写作任务: 就“怎样处理好‘克’与‘放’”的问题,谈谈自己 的认识和思考
写作情境: 立足当代青年的身份与视角,面对时代发展的需要。
理解关键词内涵:
克己: 约束自己、严以律己、规范自己
放己: 张扬自己、展示个性、体现自我价值
课堂练习——写出二者统一的关系。
• 退一步,反思过失,积蓄能量,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 更有勇气前行,退是为了更稳的前行。
• 成大事,不拘于无关大碍的细枝末节,但应重视关乎成 败的细节。
• 大丈夫能屈能伸,不负使命与担当,而面临国家危难、民 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当宁死不屈,方显大丈夫本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课堂练习——写出二者统一的关系。
对立统一思辨型写作注意写之前的“三问”:
一问是否厘清“概念”? 二问是否顾此失彼,导致偏题? 三问是否多维思考,辩证说理?
二元作文对立统一关系
二元作文对立统一关系
《脚下的平衡》
哎呀,今天我想说说我那次爬山的事儿,真的特别有意思,还能很好地体现二元作文对立统一关系呢。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和朋友们决定去挑战一座不算特别高但也有一定难度的山。
一开始,我那叫一个兴奋啊,根本没把这山放在眼里,想着不就爬个山嘛,能有多难。
可真当我开始往上爬的时候,我就发现没那么简单啦。
一开始走的是比较平缓的坡,我觉得还挺轻松的,心里还想着这没啥呀。
但接着就遇到了陡峭的路段,这时候就感觉腿好像有点迈不动啦,汗水也开始不停地冒。
就在我纠结要不要继续往上爬的时候,我看了看脚下。
这一看,我突然明白了,这不就是二元对立统一嘛!这平路和陡坡不就是一对矛盾呀,但它们又统一在这爬山的过程中。
平路让我轻松,陡坡让我挑战自我;平路给我喘息的机会,陡坡让我发挥潜力。
没有平路的铺垫,陡坡会显得更可怕;没有陡坡的出现,平路也会少了那么点滋味。
我就这么想着,看着脚下的路,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有时候遇到特别难走的地方,我就告诉自己,别怕,走过去就又是一段平坦啦。
就这样,我慢慢地爬到了山顶。
当我站在山顶俯瞰的时候,哇,那感觉真是太棒了,之前所有的辛苦都值啦!
所以啊,生活不也是这样嘛,有顺境有逆境,它们相互对立,但又相互统一,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
就像我爬山时脚下的路一样,我们要学会在这二元中找到平衡,勇敢地向前走。
哈哈,这就是我从那次爬山中悟出来的道理呀!。
2025届高考写作指导:二元关系类作文审题与写作初探
二元思辨作文平时如何命题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前世界,变乱交织,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不稳定、不确 定、难预料成为常态。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大变局中,人们迫切希 望有更多更强大的确定性力量,来推动世界朝着美好的未来前进。 作为新时代青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 谈你的认识。 要求:①明确文体,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②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③不少于800字。
二元关系类作文 审题与写作初探
我们今生唯一能确定的是一切都不那么确定
哲学的影子在思辨类作文一直 存在,虽然高中生基本不会系统 学习哲学,但作文似乎还是想 “超纲”去考核筛选一部分才思 敏捷的学生。
Hale Waihona Puke 二元关系高考作文命题发展趋势
二元思辨类作文题,简而言之就是关系型作文 题,它能检验考生的思辨能力、思维品质、文化积 累和价值取向,因而受到作文命题者的偏爱,是高 考作文命题的热点之一。
对立统一关系
即构成题目的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 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自由与纪律”话题 (一)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 (二)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
“平凡与伟大”话题 (一)平凡蕴育伟大; (二)伟大源自平凡; ( 三 ) 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 伟大人格的大厦。
可见,一个人身处 逆 境 ( 劣 势 ) ,并不是坏事,甭自卑自弃; 身处 顺 境 ( 优势 ) ,并不见得都是好事,别盲目乐观!因为事物往 往相反相成。
第三步:谨防二元误区
1.没有诠释二元概念的内涵 材料中提炼出的二元观点有些很明确,如“情与法”。有 些模糊或抽象,如2022届湖南六校联考作文题的“无我”与“ 有我”,材料对于这两个概念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学生可在第 二段或各段分论点辨析二者内涵。 “无我”:超脱世俗追求,不居功自傲,不沽名钓誉,宠 辱不惊、功成隐退、恬静豁达的人生境界。“有我”:事业有 成,担当有我、奋斗有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命题从二元对立到同构统一——兼论作文教学的命题策略江苏孙勤东对于高考作文题,社会舆论向来十分关注,语文高考一结束,最先见诸报端的必是作文题,且往往评论如潮。
然高考作文题的命制实非易事,其中包含着一个“二元对立”的逻辑关系。
何谓“二元对立”?亦即高考作文题目既要具备满足考测的信度和效度的规定性,又应具备满足所有考生已有水平发挥的涵盖性和开放性,于是,作文题在检测的效应上就有了“限制”和“张扬”、“规定性”和“开放性”这样相互对立的“二元”特性。
而要把这两类对立着的特性统一于一道作文题内,在两者之间搞平衡,就像企图把一个鸡蛋竖着放在平滑的桌面上那样困难,最后的结果,不是偏斜于“规定性”,就是倾侧于“开放性”。
纵观与反思高考作文命题史,由最初的标题作文,到材料作文,最后到话题作文的演化,就可以看出,高考作文题目的检测效应特性在“规定”和“开放”的“二元”之间摇摆的态势,如标题作文,标题中限制词多了,则统得过死;限制词少了,则又放得过开,容易让人猜题押宝,总感觉左也不是,右也不妥。
于是材料作文应运而生,提供一段文字或一幅图画,并规定写作文体,让你事先猜不透摸不着,其效应特性在文章立意与文体等诸方面又表现得约束过紧,不利考生写作特长的发挥,且考生对材料的审读准确与否,关涉到审题立意的准确与否,可谓命悬一线。
后又以一大一小两篇互补的方式增强开放性,却仍未体现出作为考生主体表达的充分自主而未能延续。
最后高考作文发展到近几年的话题作文,这不能不说是高考命题改革的一大突破。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的“三自一不”的作文要求大大扩张了考生的写作空间,学生可以在试题所提供的原野上纵横驰逐。
然而,过度的开放性必然使规定性受到削弱,留下投机的缝隙,最显著的就是宿构和套作的增加,即使明文规定“不得抄袭”,伪作也难以禁绝,且情况还相当严重。
即使是话题作文,其命题效应特性也在“开放”与“约束”之间不断摇摆:2000年的作文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其话题的自由度较大,有较强的开放意识,但也给考生提供了抄袭与简单套用的机会。
2001年以“诚信”为话题,却明显向考生作了道德暗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无形中被压缩,大路朝天,仅此一条,非写“诚信”莫属。
2003年的高考以一则寓言并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作文,试题限制的要素比往年增加,而考生仍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的余地和空间,人们从这里似乎看到了“二元对立”走向同构统一的曙光。
确实,如何消解“规定性”和“开放性”之间的“二元对立”,使两者能够得到和谐统一,成了作文命题追求的目标。
这不仅是在考试命题中,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平时作文训练命题的策略方面,有着更现实的意义。
针对作文命题过程中诸要素,下面提出一些意见,以求得“规定性”和“开放性”两者间对立的消解,从而趋向同构统一。
话题材料的客观性与虚拟性的统一。
话题的材料到底采用客观的还是虚拟的?客观性的材料具有现实性和真实感,它来源于现实生活或古代经典,经历了社会和时间的拷问,其真实性与权威性无庸置疑。
2003年高考作文的话题材料来源于《韩非子·说难》中的寓言故事,译文简洁朴实,有故事情节,生活气息浓郁,利于考生审读理解,避免因话题材料不典型不科学而引发的批评责难,维护了命题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反观2002年高考作文题,引出话题的故事是虚拟的,其真实性和合理性备受责难,其中还透露出与现代意识不相符的因果报应思想。
应该说,客观性的话题材料本身包含着某种文化的积淀和遗存,它在触发写作者的立意和选材方面就具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定性,在这一点上,和虚拟性材料相比有它的优势。
但是,是否虚拟性的材料就一无是处呢?实际上,一个好的作文命题本身的选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客观性的材料并不完全适用于做作文命题材料,而必须加以必要的“添油加酱”式的修饰,这实际上被掺进了虚拟的成分,这样,可以弥补客观性材料在题目命制要求上存在的缺失,使题目的命制更加完善。
即使是完全以虚拟性的材料命题,成功的例子也有,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使考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体现了命题的开放性。
所以,客观性和虚拟性的话题材料有各自的特点和长处,在命题中,把两者有机地同构统一,是作文命题成功的要素。
命题要素触发的思维的辐射性与区限性的统一。
话题作文的要素包含材料、提示语和话题。
考试作文命题中的材料是创设一个写作的情境或平台,提示语则是材料与写作者之间的桥梁或触媒,在于引发写作者围绕话题舒展思维,其命题中的材料、提示语及话题给考生规定的思维定义域有多大区间,能激发考生产生什么样的思维性状,这些都是命题者应虑及的因素。
好的作文材料、提示语和话题引起考生的思维流应该是呈辐射状的,且可供思维的空域应该是宽泛的,而不是单向的、狭窄的、直幅式的,例如,2003年高考作文的提示语从故事叙述的特殊个例过渡到生活实际,对话题的内涵和写作的方向作了拓宽、延伸和进一步阐发——既可以写类似的故事,也可以写不同甚至相反的情况,这样就在比较宽泛的意义上给出了本次作文思索的范围;但命题又好比为演员提供一个舞台,可以在上面表演出一幕幕生龙活虎的戏剧,演员的表演区域又是受舞台的限制,而不应该把斤斗翻到观众席上,所以,命题触发的考生的思维流不能天马行空,必须受一定的区域限制。
“面对大海”的话题引起的所思所想是十分宽泛的:想亲人、想祖国、想世界是遥想,看浪花、看海鸥、看归帆是近睹,海的裨益、海的灾难是实写,大海是诗、大海是谜是虚写,总之,可供学生发挥的空间亦如大海。
但毕竟只能想海,写海,思维的主流不能是沙漠,不能是高山,不能是草原。
命题的关键点在于能使考生的思维在特定的空间内不受约束,使思维的辐射性和区限性得到有机的统一。
有人把高考作文戏作“带着镣铐的跳舞”,笔者认为确切的说法应该是“在大舞台上的自由之舞”。
2003年的作文话题为“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感情”和“认知”本身便属心理活动范畴,反映心理冲突,这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会有众多的触发点,话题引发的思维是多样化、辐射状的。
考生可以从历史角度思考,追溯历史渊源,思辨人性异化;可结合现实生活,选取素材,有褒有贬;可记述自身和他人的关系,对感情亲疏带来的认知差异发表看法,等等。
总之,话题为写作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取材立意空间。
但命题又规定着思维的区域,思考的范围应该是“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的关系”,而不应越过这个区限。
这就很好地使话题触发的思维的辐射性和区限性得到了同构统一。
话题立意的多元性与导向性的统一。
近几年来的话题作文都是要求“立意自定”,这是对材料作文的“材料内蕴式立意”的重大改革,学生用不到费尽心思去揣摩材料的“深刻”含义,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极大的解放。
考试作文呈现立意的多元性,最终导致了成品作文的五彩缤纷,不少考生的文章潇洒自如地从道德、伦理、思想、情感、人格、操守、文学、美学等多种角度展开对话题的思考、探索、描述、阐释、议论、抒情,所思所想,不拘一格。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前提在于作文命题本身所具备的立意多元性,其要素在于⑴命题者本身不应该在试题的文字中表达自我的价值取向,对材料中的人或事有所褒贬。
⑵题目材料中的关键性要素和引出的话题要尽量运用中性的词语,以使考生据此作辐射状的多元立意。
如“诚信”这一话题运用褒词,实际上喻示或规定了主题,诚实而有信用作为人的基本道德修养,是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线”,谁愿或敢给“不诚信”吹喇叭、抬轿子呢?这样,作文的立意无意间成了一元性、单通道的“讲诚信”了,学生只能在这一暗示的范围内兜圈子,不少作文实质上是在克隆、复制话题,或者为话题提供佐证和说明。
但是,立意的多元性并不等于立意的随意性,作文命题还应适当地注意导向性,做到作文命题立意的多元性和导向性的同构统一。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都注意到了这一点,题目的思想性比较强,这对于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来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通过作文让学生作一次心灵的审视和评判,对青少年树立自己的道德观、价值观有一定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但要注意防止假、大、空,引导学生说真话,表真情,着意提升学生普泛的人文关怀的境界,而不必每一次都让学生在考场上经受灵魂的拷问和道德的选择,以致可能引发的虚情假意、跟风趋潮和胡编乱造。
在这方面,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比“心灵的选择”和“诚信”要成功得多。
文体的开放性与规定性的统一。
作文命题对文体的要求应该是宽泛的、开放的,这对考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写自己的独特的认识和感悟,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这方面,话题作文有它独特的优势,其特点之一就是“文体自选”,学生因此可以扬长避短,尽情挥洒。
今年,陕西一位考生独辟蹊径,以29 行209字的一首现代诗而获作文满分。
这说明,开放性的文体更利于学生的思维创新和写作潜能的释放。
另外,也应该在除话题作文以外的其他命题形式中作“文体自选”的尝试和探索。
当然,这几年高考在文体开放的条件下,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倾向,不少考生为创新而创新,不去学习最基础、最基本的文体写法,而是刻意于文体上的标新立异,考场上五花八门如广告词、独幕剧、采访录、座谈会纪要等等各种各样的文体都有,甚至出现了不伦不类的五言、七言格律诗和杂言古诗。
不是说不可以出现这样的文体,问题是这样的文体是否为表现内容所必须,或者说,这样的文体是否有助于更好地表现内容。
文体是人们从写作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形式规范。
内容和形式是密不可分的,某种内容必然表现为某种特定的形式,或者说内容必然要依靠某种特定的形式才能表现得更充分。
在文体作为形式规范的预期作用下,人们在阅读的时候,也就会有某种阅读期待。
如果某种文体对表达内容没有起到某种特别的效果,读者就有理由认为这是矫揉造作。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老师削弱了对常规文体的专门性指导和训练,学生对常规文体写作功底薄弱,考试或者平时作文往往写成不知道究竟“自定”了哪种文体的杂烩文。
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离开了文体方面的形式规范,写作素养是很难真正提高的,还是应该倡导学生老老实实地写好最基础、最基本的几种文体,平时的训练和测试为了配合教学序列的需要,对文体还是应该有所规定,做到开放性和规定性的统一,否则,在削弱基础训练下的形式上的创新,就成了本末倒置,堕入恶俗的游戏了。
对于具有检测和选拔功能的高考语文作文,也可以一题规定几种常用的文体,使评价标准更容易做到统一,避免“花架子”泛滥。
意蕴深刻、充满哲理、收放适度的作文命题,是触发情感、启迪思维的机键。
作文命题在开放和限制之间保持怎样的张力,应该有怎样的适宜度,如何使两者在同一架构内和谐统一,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这不仅对于高考作文命题,且对于平时作文训练的命题来说,也是有现实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