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读》精编练习题(一) 备课资料(苏教版高二选修)
(共24套82页)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习题]全汇总
![(共24套82页)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习题]全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664553cae009581b6bd9eb26.png)
(共24套82页)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习题]全汇总课时跟踪检测(一)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滕王阁从军行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淑.气(sh ū) 绮.筵(q ǐ) 银烛.(zh ú) 扁.舟(bi ǎn) B .物候.(h òu) 宦.游(hu àn) 铁骑.(q í) 江渚.(zh ě) C .绿(p ín)凤阙.(ju é) 端倪.(n í) 凋.旗画(ch óu) D .琴瑟.(s è) 环绕.(r ào) 牙璋.(zh ān ɡ) 金樽.(z ūn) 2.对下列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 长河:银河绮筵:华丽的筵席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B.⎩⎪⎨⎪⎧淑气:美好古调:古代的歌曲宦游人:离家做官的人 C.⎩⎪⎨⎪⎧ 西京:代指长安凤阙:相合的兵符凋旗画:指旗上的图画黯然失色D.⎩⎪⎨⎪⎧ 帝子:帝王槛外:栏杆的外面江渚:水中的小块陆地3.填入下面横线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月光是令人清心的,因此在中国旧诗词中,像“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但那多半是赞秋月的,而今夜是冬月,没有①________,没有②________,但空旷、辽阔。
A .①虫的吟唱、浓浓的树影②花的清香、淡淡的秋风B .①花的清香、虫的吟唱②浓浓的树影、淡淡的秋风C.①花的清香、淡淡的秋风②虫的吟唱、浓浓的树影D.①虫的吟唱、花的清香②淡淡的秋风、浓浓的树影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云霞出海曙,________________。
(2)忽闻歌古调,________________。
(3)闲云潭影日悠悠,________________。
(4)阁中帝子今何在?________________。
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四+客 至+Word版含答案.docx

客至一、诗人名片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间”的十一年到成都后,杜甫靠朋友帮助,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
后靠好友严武表荐担任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这一时期,生活相对安定。
后因蜀中大乱,杜甫又带着全家老小,登上一条小船,向东漂泊至夔州,住了两年。
这两年是杜甫创作的第二次高峰。
到57岁那年,终于乘舟出三峡,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上漂泊。
59岁,在湖南末阳附近客死旅舟。
杜甫艰难漂泊的一生,在这里得到一个凄凉的结束。
二、诗词故事杜甫的“仁”心杜甫住在夔州期间,居住的屋前有几棵枣树。
一到秋天,树上沉甸甸的都是枣子。
邻居是个年老无儿无食的寡妇,时常跑到杜甫屋前打些枣子充饥,杜甫非常同情她,不但不加以干涉,有时还帮助她多打些枣,让她能多吃一些。
后来,杜甫把茅屋让给从外地来的一吴姓亲戚,自己搬走了。
不料,这个亲戚刚住进去,就在屋前插上一道篱笆,禁止寡妇打枣。
杜甫听说后,心里很难受,当即写了一首七律诗《又呈吴郎》代替书信,送给姓吴的亲戚。
诗写得委婉真挚、动情。
这件事虽小,但小处细处往往更能体现杜甫的“仁”心。
三、文题背景这首诗是在成都草堂落成后写的。
这之前一年,也就是草堂新落成不久,有两位客人先后来看他:一位是旧相识,偶然过访;另一位是专程来访的远道客人。
《客至》这首诗题下还有作者的自注:“喜崔明府相过。
”可见是老朋友之间偶尔过访,从诗中那些话的亲切、随意的程度来看,也确实非老朋友不能。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这是一首洋溢着生活气息的记事诗,表现了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
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一个“喜”字,揭示了本诗的情感。
二、悟读,诗情画境春天到了,春水遍地,溪面初平,鸥鸟翔集。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十一 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Word版含答案

卜算子(驿外断桥边)一、词人名片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官至宝章阁待制。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
他勤于创作,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
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
诗篇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
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是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也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词人。
二、诗词故事千古风流《钗头凤》大约20岁时,陆游与表妹唐琬结婚,夫妻情投意合,恩恩爱爱。
不料,陆游的母亲却对儿媳非常不满,硬逼儿子休掉了唐琬,另娶王氏。
唐琬改嫁赵士程,从此音讯皆无。
一年春季的某一天,陆游到会稽的沈园游玩,正遇见唐氏夫妇,两人相遇,分外伤感。
赵士程得知过去的事后,让人给陆游送了些酒菜,表达关切之情。
此景此情,陆游百感交集,诗兴大发,信手在沈园的墙壁上题写了一首《钗头凤》词: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此事很快传到了唐琬那里,她悲痛难抑,也写了一首《钗头凤》词应和陆游,不久含恨离开人世。
到了晚年,陆游多次重游沈园,多次写诗感怀。
直到陆游84岁时,即去世的前一年,还在《春游》诗中写道: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三、文题背景1.对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这副对联是陆游的自题书房联。
陆游自幼好学,他说:“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
”这种勤奋好学精神,书房自题联即是证明。
2.这是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上片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冬,陆游被调离抗金前线,心境抑郁而壮志如故,次年作此词。
我们读他的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这是他身世的缩影。
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二+山居秋暝+Word版含答案

山居秋暝一、诗人名片王维(701?~761),字摩诘,外号“诗佛”,太原祁人。
开元九年以状元及第,任大乐丞,后因故被贬济州司功参军。
张九龄为宰相时,提拔他为右拾遗,转监察御史。
安史之乱中,为叛军所俘,授以伪职。
长安、洛阳收复后,被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升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他深谙佛学,多才多艺,除作诗外,又精通绘画、音乐、书法。
能以绘画、音乐之理通于诗,其诗达到了诗情画意完美结合的高度艺术境界。
有《王右丞集》。
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
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上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汲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二、诗词故事王维名字的由来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其母崔氏是一个很虔诚的佛教徒。
这对“事母崔氏以孝闻”的王维影响颇大,也“笃志奉佛”。
他仰慕一位佛教史上有名的居士——维摩诘。
维摩诘是天竺毗耶离城的大富豪,一方面享受世俗之乐,一方面“奉持沙门清净律行”,受到释迦牟尼的敬重。
王维对他异常钦敬,连名带字搬用,名维字摩诘。
后人称他为“诗佛”、“口吐莲花的诗人”。
三、文题背景1.王右丞体指唐代王维的诗歌风格。
王维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
他前期写过不少豪迈的诗歌,但主要成就是后期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景物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
他的山水诗善于表现大自然的恬静之美。
他善于捕捉富有生活情趣的形象,构成独特的意境,往往像清新秀丽的山水田园画。
王诗语言清新洗练,意境雄浑高远,善兼众体,尤工七律、五绝。
但他后期诗中表露出佛家寂灭思想和出世的人生观,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
2.写作背景王维青年时期,由于当时政治比较清明,曾创作过一些豪迈俊爽的诗篇。
后来奸相李林甫当权,排斥异己,诗人几经贬谪,愈发礼佛参禅,对仕途产生了厌恶情绪,于是退居山林,亦官亦隐,“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文档:专题一 专题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

专题检测(一)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绮.丽(qǐ)筵.席(yǎn)江渚.(zhǔ)槛.外(jiàn)B.凤阙.(què) 霰.雪(sǎn) 南浦.(pǔ) 绿(pín)C. 江畔.(pàn) 鸾.鸟(luán) 皎.皎(jiǎo) 沙汀.(tīnɡ)D.纤.尘(qiān) 扁.舟(piān) 砧.板(zhēn) 碣.石(jié)答案 C解析A项“筵”应读yán。
B项“霰”应读xiàn。
D项“纤”应读xiān。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偏.惊物候新(特别、尤其)忽闻歌古调..(此指陆丞诗《早春游望》)B.江渚.(指水中陆地)日悠悠..(深远)C.铁骑..绕龙城(穿铁甲的骑兵)宁为百夫长...(指中级军官)D.不胜.愁(承受得住)皎皎..空中孤月轮(洁白的样子)答案 C解析百夫长:军队中的低级军官。
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列不同类的一项是()A.月照花林皆似霰B.不知江月待何人C.银烛吐青烟D.淑气催黄鸟答案 A解析A项比喻,其余为拟人。
4.下列对诗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起首两句警拔,以“偏惊物候新”领起全篇。
中间四句,用“出”、“渡”、“催”、“转”四个动词,形象地刻画了早春景物变化的情态。
B.杨炯的《从军行》采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虚写的手法,尾联采用实写的手法,表达从军的强烈愿望。
C.《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中“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欷歔。
D.《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写了江南早春清新秀美的景色及由此引起的浓厚的思乡之情,极为真切。
答案 B解析首联为实写,尾联为虚写。
5.下列关于《春江花月夜》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全诗以月为主体,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一+专题整合+Word版含答案.docx

专题整合古体诗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古体诗按形式分类如下表:古体诗(古风)⎩⎪⎨⎪⎧ 四言诗:出现最早(如《诗经》)五言诗:成熟于汉代(如《古诗十九首》)七言诗:成熟于唐代(如白居易《长恨歌》)乐府诗:诗题有歌、行、引、歌行、吟、曲等名称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一、理论讲解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其实,赏诗也不过“情、景二端”。
从高考的角度讲,答诗歌鉴赏题,也不过“情、景二端”。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最重要的特点。
因此,分析、掌握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就成为学习古典诗歌的关键。
一般说来,古典诗歌里情与景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四种:1.乐景衬乐情以在写景绘色方面备受推崇的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初秋时节,天色向晚,山雨初霁,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
这里对清新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追求恬淡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清新美好的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写照。
2.哀景衬哀情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中用“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描绘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的阴冷凄清的景色,用这种阴冷凄清景色衬托出离人之间的哀愁。
3.乐景反衬哀情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倍增其哀乐。
”这是古代诗歌中可追溯到《诗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是“反衬”这一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最基本的体现。
从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也可看出这一特点,中间两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二 专题整合 含答案

边塞诗人李颀,擅长写七言古诗。
他不大看中功名利禄,却非常想做神仙,服食丹砂,期盼着白日飞升。
古诗中细节的艺术魅力一、理论讲解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不像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
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其中的细节描写。
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
诗歌的特质在于它的形象性,而鲜明的形象和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
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是塑造诗歌形象的重要方法,运用活生生的细节,集中、凝练、鲜明、生动地体现形象的神韵,自有其奇妙的艺术功效。
本专题诗歌中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的细节描写十分典型,细节描写属于高考古诗文阅读中“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考点范畴,下面我们就这一手法作一详细的讲解。
一首诗歌,以细节为中心组成全篇,往往能显得凝练、集中、韵味无穷。
像暴露杨贵妃贪食荔枝的腐化生活,史书有详细的记载,苏东坡也以较长篇幅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而在杜牧的笔下,仅凝结成四句小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答案这首诗歌抒写了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思,作者抓住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三、技法规律鉴赏分析细节在诗歌中的表达作用,要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分析它是如何有益于主题思想的阐明的;2.从作品的整体来考察,从它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角度分析。
高二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练习题

高二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练习题导读:一、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
此会在何年。
1、简要概括每联的内容。
首联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颔联写离情的缠绵,颈联从室内转到户外所见,尾联写友人远去盼望再相聚。
2、首联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简要分析。
用了拟人的手法。
“吐”“对”分别写出了离别的筵席将结束,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
“吐”字使人想到亲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凝滞青烟出神的神情,“对”字写除了举杯劝酒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3、颈联两句写什么时间的情景?“隐”“没”两字有何作用?颈联两句写的是黎明时分。
这两句承上文写把杯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
“隐”“没”两字表明时间过得太快,似乎在催人分手,从而传达处依依惜别之情。
二、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1、本诗中最能揭示主题的词是什么?作者在本诗中表达出来什么思想情感?归思宦游人面对春日美景思念家乡的感情2、“独有”“偏惊”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表现了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只有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对自然界不同季节的变化感到特别新奇。
3、中间两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体会“出”“渡”“催”的妙处。
中间两联写了江南早春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
诗人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出诗人思乡之情。
“出”“渡”两个动词化静为动,将原本不易觉察的物候迁移贴切传神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感受到春光地脉搏和动感。
“催”字突出了江南春鸟一声紧似一声地鸣叫的特点,以拟人的手法赋予淑气以人的情态,表现春气之浓。
4、明代胡应麟称“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第一”。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四 兵车行 含答案

专题导语杜甫与李白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峰并峙的高峰,杜甫也是盛唐最后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
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称为“诗史”。
他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学习这个专题,要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能借助注释鉴赏本专题中杜诗的代表作品,并能初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及其内涵。
学习杜甫诗歌,首先要了解杜甫出生的历史背景和漂泊的人生经历,知道杜甫生于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苦难中;其次要诵读,体会思想感情,理解杜甫诗情感的忧愤、深沉,语意和结构的顿挫。
同时注意把握形成沉郁顿挫的艺术手段,如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
兵车行一、诗人名片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表兄给他替了死,一辈子觉得对不起姑母。
杜甫七岁就会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三、文题背景《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仅在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和鲜于仲通进攻南诏的战役中就丧师十万,朝廷乃大举征兵,于是出现官吏到处捕人,连枷送至军所,父母妻子送之,哭声震野的摧肝裂肺的场景。
这首诗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的情景写下的。
“行”,属“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多表感叹,音节、声律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行”是乐曲的意思。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本诗虽为七言诗,但间杂三言、五言,带来节奏的多变;用韵上全诗八韵,四平四仄,平仄相间,抑扬起伏,声情并茂。
朗读时注意体会上述两个特点。
全诗分三层,第一层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
车辚辚,/马萧,/行人/弓箭/各/在。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
第二层: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
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二+望月怀远+Word版含答案

专题导语盛唐诗歌就时间上说,是指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在唐诗的初、盛、中、晚四个阶段中较短。
就诗歌特征来说,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扬雄浑、阔大恢弘的盛唐气象的诗歌。
所谓“声律风骨兼备”是就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而言的。
盛唐诗歌的“风骨”主要包括:①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积极思考;②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铁骨;③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气质,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光彩。
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
古诗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标志。
盛唐诗歌安排了三个专题(包括后面的李杜专题)。
本专题选了六首代表作。
学习本专题,要以“王孟”和“高岑”诗歌为重点,要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弘的艺术境界,要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适、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要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学习本专题,要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在诵读中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律;要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深入诗的意境;还可以以“写”促“读”,通过扩写、改写及写小赏析文、评论文形式巩固阅读成果。
望月怀远一、诗人名片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
是唐代著名的宰相。
对安禄山的反叛野心早有察觉,并建议唐玄宗及早诛灭,但未被采纳。
他在执政时敢于谏诤,注意援引一些有为之人,当时被称为“贤相”。
后为奸相李林甫所谮,贬到荆州,没几年郁郁而终。
谥号文献。
张九龄的诗多是应制之作。
但一些赠答、写景、抒情的诗篇,感情真挚、词藻清丽,晚年遭谗言被贬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风格转向朴实而且遒劲、寄兴讽喻,与陈子昂的《感遇》诗相近,对扭转初唐以来形式主义诗风有所贡献。
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一+滕王阁+Word版含答案.docx

滕王阁一、诗人名片王勃(650或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
乾封初(666)被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
随即出游巴蜀。
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
其父亦被连累,贬为交趾(今越南河内)令。
上元二年(675)秋,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诗主要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抱负、表达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
他所作的诗清新流畅,质朴自然,是新旧诗风过渡的标志。
二、诗词故事王勃打腹稿腹稿一词源于《新唐书·王勃传》。
王勃幼年早慧,六岁就会写文章,九岁就会批注《汉书》,不到二十岁时,已被朝廷任命为朝散郎。
沛王耳闻王勃的名声,就把他召至王府,担任修撰。
一次,沛王与英王斗鸡,有人怂恿王勃写一篇檄文来代表沛王的斗鸡向英王的斗鸡下战书,王勃听了觉得有趣,当时应允下午交稿。
说完就回到房间,慢慢地就研磨墨,磨好之后,倒入一只大碗中,接着再磨,磨好再倒,直至大碗倒满。
接着他又倒了一大盅酒,大口酣饮而尽,然后躺倒在床上,蒙上被子睡起觉来。
当然王勃不是真睡觉,而是借此静心闭目,构思文章。
待到考虑基本成熟时,他掀开被子,一跃而起,拿笔蘸墨,挥毫作文,一气呵成,文不加点,而自然佳妙。
王勃诗美滕王阁王勃在赴交趾省父途经洪州参与阎都督宴会时即席作《滕王阁序》的故事想必读者们都知道。
可是,这个故事后面的故事大家就未必知晓了。
据说,在王勃不到一个时辰之内便文不加点地写完传世之作《滕王阁序》后,大家围在墨迹未干的《滕王阁序》前再三赞叹时,忽然在身后传来一声霹雳:“这篇长序是我所作,王公子剽窃而已!”大家回头一看,正是阎都督的爱婿吴公子。
吴公子也是一个聪明而略有文采的少年。
他看到今天为他准备的文会被王勃喧宾夺主,便顿生嫉妒,仗着自己记性好,当时便将《滕王阁序》一字不漏地背了下来。
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六+专题整合+

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六+专题整合+专题整合四行诗体绝句在唐及以后的古代诗歌中是一种使用频繁的格律诗体,特别在唐代诗歌中与律诗一并成为唐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最充分地显示了它那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以其句式短小、自由灵活也被后代的历代文人喜爱。
绝句起源于汉代,形成于魏晋南北朝,繁荣于唐代。
它也被称为断句、断句和独特的诗歌。
每首歌只有四句五个词,被称为五大奇迹;每一个七字的句子被称为七诀。
绝句的声音和节奏要求与普通诗相同,但与普通诗不同,中间两副对联必须相对。
绝句也是高考命题者常选的诗歌鉴赏体裁。
要把握这种诗体,最主要的是把握它的结构。
绝句的一般结构为起承转合。
第一句叫起,开启下文;第二句叫承,接着第一句展开;第三句叫转,转移内容或手法;第四句叫合,总结全文。
其中,“转”是绝句中最见写作者功力和诗体特征的一部分。
这个“转折”,可以在时间或空间上与前两句不同,也可以在前两句写景的基础上转为写情,也可以在写作手法上与前两句不同。
而结句,则是把握诗的思想内容的重要部分,可谓绝句中的主笔,它一般为卒章显志,总结全诗,有时开辟诗的新境界。
杜牧被誉为“晚唐绝句大师”。
他的风景和有关历史的绝句相当出色。
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课后阅读这些绝句,这将加深他们对绝句诗意结构的理解。
登临诗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登山、登台和建筑攀登的古代记录。
登山的本意是避免灾难。
在原始居民的观念中,山属于一个神奇的地方。
登高意味着接近神,所以很容易得到祝福。
后来,寄宿行为的宗教意义逐渐淡化,与文学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打开唐诗和宋诗选读,其中包含古代作家的广泛作品。
风景秀丽,色彩丰富,意境浑厚,有一种盖天地之感;抒情诗充满自豪感,如滚滚的河水,千百年来仍能撼动人们的心灵,引起人们的共鸣。
当作家登临高处时,便获得了一个居高临下、俯视山川的特殊视角。
他能从宏观的角度来观察自然、人文景象,看到他平时看不到的各种各样的景观态势,写出这些景观别具一格的风貌来,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六 专题整合 Word版含答案推荐

专题整合绝句绝句在唐及以后的古代诗歌中是一种使用频繁的格律诗体,特别在唐代诗歌中与律诗一并成为唐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最充分地显示了它那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以其句式短小、自由灵活也被后代的历代文人喜爱。
绝句来源于两汉,成形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大唐。
它也叫截句、断句、绝诗。
每首仅有四句,每句五字的,简称五绝;每句七字的,简称七绝。
绝句的声律要求与律诗相同,只是它不像律诗那样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绝句也是高考命题者常选的诗歌鉴赏体裁。
要把握这种诗体,最主要的是把握它的结构。
绝句的一般结构为起承转合。
第一句叫起,开启下文;第二句叫承,接着第一句展开;第三句叫转,转移内容或手法;第四句叫合,总结全文。
其中,“转”是绝句中最见写作者功力和诗体特征的一部分。
这个“转折”,可以在时间或空间上与前两句不同,也可以在前两句写景的基础上转为写情,也可以在写作手法上与前两句不同。
而结句,则是把握诗的思想内容的重要部分,可谓绝句中的主笔,它一般为卒章显志,总结全诗,有时开辟诗的新境界。
杜牧被称为“晚唐绝句大家”,他的写景和咏史绝句写得相当出色。
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找来这些绝句读读,会加深对绝句这种诗体的结构的认识。
登临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经常可见古人登山、登台、登楼的记载。
登高的原始意义在于逃避灾祸,在原始居民的观念中,高山属于神奇之地,登临高处,意味着接近了天神,因此也就易于获得福佑。
后来,登临行为的这种宗教意义逐渐褪去,与文学的关系倒日益紧密起来。
翻开《唐诗宋词选读》,其中收录的古代作家描写登临的作品俯拾即是。
写景则美丽多姿,且意境雄浑,有囊括天地之感;抒情则豪情满怀,如滚滚江水,虽逾越千年仍能撼人心魄,引起人的共鸣。
当作家登临高处时,便获得了一个居高临下、俯视山川的特殊视角。
他能从宏观的角度来观察自然、人文景象,看到他平时看不到的各种各样的景观态势,写出这些景观别具一格的风貌来,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脍炙人口的写景名句都出在登临之作中。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十一 扬州慢(淮左名都) 含答案

一、词人名片姜夔(约1155~1209),字尧章,南宋词人、音乐家。
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后寓居武康(今浙江德清),与白石洞天为邻,因号白石道人。
早年随父宦游,居汉阳。
后过着游士式的生活,屡试不第,布衣终身。
其书法精湛,诗负盛名,尤以词著称。
词作或感慨时世、抒写恋情,或写景咏物、记述交游。
琢句精工,韵律谐婉,格调高旷,寄意幽邃,艺术造诣较高。
以清冷刚健的词笔开创了体制高雅的风雅词派,亦称格律词派。
对史达祖、吴文英等人都有影响。
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诗说》、《绛帖平》、《续书谱》,词集《白石道人歌曲》等。
二、诗词故事姜夔妙制得佳人(一)姜夔三十多岁时在长沙结识了诗人萧德藻。
萧比他大二十多岁,是当时著名的诗人,非常赏识姜夔的才气,把他看作自己作诗四十年来难得的诗友,而不以老师自居。
两人经常在一起谈论诗歌。
萧对姜《姑苏怀古》诗“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两句赞不绝口。
萧爱才,不久,就做媒把侄女嫁给了姜夔,成为诗坛一段佳话。
后人写诗云:“应是冰清逢玉润,只因佳句不因媒。
”三、文题背景《扬州慢》是姜夔的自度曲,也是格律词风的代表作,写的是作者在淳熙三年(1176年)冬至日经过扬州时的所见所感。
此时词人21岁。
南宋时期,金人曾两次侵宋,扬州两度遭掠。
这首词是在扬州第二次被掠十五年后写的。
作者通过今昔对比,写出了扬州劫后的萧条,抒发了“黍离之悲”。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慢词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写词。
故读时吐字宜慢,句后停顿也要长一些,要读得从容不迫。
精选2019-2020年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版练习题第一篇

精选2019-2020年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版练习题第一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标题有“留别”二字,因此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准备去吴越前夕与朋友的惜别之情,同时又抒写了自己对自由的神仙世界的追求。
B、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围绕“春”、“江”、“花”、“月”、“夜”布局谋篇,同时将宇宙人生进行对比:人有死生,只有代代相传才无穷尽;江上明月,却是长照万古。
C、苏轼的《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烟雨”,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政治上的风云变幻,由此可见作者面对仕途失意的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的心境。
D、辛弃疾的《青玉案》中“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那人”,是不在“蛾儿雪柳”之众、却独立在灯火阑珊处的美人,同时更是诗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自我写照。
【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字形和加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拮据(jié)收敛苦心孤诣(yì)人声顶沸B、臆测(yì)凋零义愤填膺(yīng)长途跋涉C、躯壳(ké) 地窖惟妙惟肖(xiào) 深恶痛嫉D、黝黑(yǒu) 狼籍浩瀚无垠(hàn) 吹毛求疵【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大江东去(长江) 卷起千堆雪(比喻浪花)B、樯橹灰飞烟灭(代指曹操的水军) 酹江月(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C、一蓑烟雨任平生(沙湖道中雨) 已而遂晴(过一会儿)D、回首向来萧瑟处(风吹雨落的声音) 故国神游(古战场)【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引用的古诗名句,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 )A、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琵琶行》)山摧地崩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李白《蜀道难》)B、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杜甫《兵车行》)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唐诗宋词苏教版选修1-8练习

《唐诗宋词选读》精编练习题(一)教师版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1、本诗中最能揭示主题的词是什么?作者在本诗中表达出来什么思想情感?归思宦游人面对春日美景思念家乡的感情2、“独有”“偏惊”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表现了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只有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对自然界不同季节的变化感到特别新奇。
3、中间两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体会“出”“渡”“催”的妙处。
中间两联写了江南早春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
诗人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出诗人思乡之情。
“出”“渡”两个动词化静为动,将原本不易觉察的物候迁移贴切传神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感受到春光地脉搏和动感。
“催”字突出了江南春鸟一声紧似一声地鸣叫的特点,以拟人的手法赋予淑气以人的情态,表现春气之浓。
4、明代胡应麟称“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第一”。
请就第二、第三两联的写景特色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颔联、颈联紧承“物候新”来写春色。
颔联是远景,颈联是近景。
“催”“转”这两个动词将春天使万物复苏的动态表现得具体细致,用语精练传神。
远景的壮阔与近景的细微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幅有姿有彩、动静交错的春景图。
二、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
此会在何年。
1、简要概括每联的内容。
首联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颔联写离情的缠绵,颈联从室内转到户外所见,尾联写友人远去盼望再相聚。
2、首联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简要分析。
用了拟人的手法。
“吐”“对”分别写出了离别的筵席将结束,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
“吐”字使人想到亲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凝滞青烟出神的神情,“对”字写除了举杯劝酒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高中语文语文苏教版选修教材1 唐诗宋词部分综合练习 苏教版 选修1

语文苏教版选修教材1 唐诗宋词部分综合练习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37分,计30分)一、选择题1.下列各项加点字完全正确的一项()A.楹联yíng肆恣zì 悄然qiǎo仓廪línB.腼腆tiǎn罅隙xià清泠líng戛然gáC.偃卧yǎn颓垣yuán 奇葩pā户牖yǒuD.楔子xiē裨将pí采撷jié汩没gǔ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在对小麻雀的叙述、描写中倾注了强烈的爱憎感情,有着极强的感染力,读来真是楚楚动人。
B.如果悬壶济世的医家想寻一位“健康大使”,我想弱不禁风的林妹妹是绝对无资格担当此重任的。
C.看双方的神态,全然没有剑拔弩张、严阵以待的气势,倒有几分闲庭信步、瓜田李下话桑麻的味道。
D.乌克兰大选发生危机,反对派领袖尤先科的支持者与另一位总统候选人、现任总理亚努科维奇的支持者不可开交地互相抨击,“尤派”阵营举行大规模示威活动,政局动荡不安,国家面临内战危险。
3.下面有关的鉴赏,错误的一项是:()A、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王勃)鉴赏:此诗中“乱”“飞”“寂寞”“寒”等词语用的有匠心,有一语双关之妙。
比如,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
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
B、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劳劳亭》李白)鉴赏:诗人写离别之苦,不直写,从伤心处落笔,可谓巧妙。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诗人便生奇想,说春风深知离别之苦,不忍心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便故意不吹青柳条。
赋春风以情,让春风与离别联系在一起,联想可谓神奇。
C、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雪》白居易)鉴赏:首句从感觉写(衾枕冷),次句从视觉写(窗户明),后两句又从听觉写;都是直接写雪。
1初唐诗练习题(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唐诗宋词选读》之初唐诗练习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1)结合诗句,简要说说早春“物候新”的表现。
(2)诗歌抒发了什么感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滕王阁诗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试概括首联两句的内容。
(2分)(2)颔联主要用了什么写景手法?表现了滕王阁的什么特点?(4分)(3)尾联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___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
"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的修辞方法。
(2)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_______的写法,先交代________;中间两联采用______的写法,描写__________;尾联采用______的写法,表达___________。
全诗富有_____ __主义色彩。
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宋词选读》精编练习题(一)备课资料(苏教版高二选修)一、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
此会在何年。
1、简要概括每联的内容。
答案:首联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颔联写离情的缠绵,颈联从室内转到户外所见,尾联写友人远去盼望再相聚。
2、首联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简要分析。
答案:用了拟人的手法。
“吐”“对”分别写出了离别的筵席将结束,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
“吐”字使人想到亲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凝滞青烟出神的神情,“对”字写除了举杯劝酒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3、颈联两句写什么时间的情景?“隐”“ 没”两字有何作用?答案:颈联两句写的是黎明时分。
这两句承上文写把杯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
“隐”“没”两字表明时间过得太快,似乎在催人分手,从而传达处依依惜别之情。
二、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1、本诗中最能揭示主题的词是什么?作者在本诗中表达出来什么思想情感?答案:归思宦游人面对春日美景思念家乡的感情2、“独有”“偏惊”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答案:表现了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只有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对自然界不同季节的变化感到特别新奇。
3、中间两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体会“出”“渡”“催”的妙处。
答案:中间两联写了江南早春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
诗人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出诗人思乡之情。
“出”“渡”两个动词化静为动,将原本不易觉察的物候迁移贴切传神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感受到春光地脉搏和动感。
“催”字突出了江南春鸟一声紧似一声地鸣叫的特点,以拟人的手法赋予淑气以人的情态,表现春气之浓。
4、明代胡应麟称“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第一”。
请就第二、第三两联的写景特色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答案:颔联、颈联紧承“物候新”来写春色。
颔联是远景,颈联是近景。
“催”“转”这两个动词将春天使万物复苏的动态表现得具体细致,用语精练传神。
远景的壮阔与近景的细微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幅有姿有彩、动静交错的春景图。
三、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1、赏析颔联和颈联。
答案:颔联“牙璋”句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牙璋”是皇帝调兵的信符,“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诗人用这两个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铁骑”句写唐军已经神速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绕”形象写出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这两句对仗工整,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句中也对,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
颈联两句写战斗,用景物描写烘托。
“雪暗”句从视觉出发写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风多”句从人的视角出发写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以象征军队的“旗”“ 鼓”,表现出征将士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奋勇杀敌的悲壮激励场面。
2“自” “照”“绕”在诗歌中起到怎样的表达作用?答案:“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照”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烽火的猛烈,战火的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3、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
表现了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4、全诗采用的表现手法,首联采用的写法,先交代,中间两联采用的写法,描写,尾联采用的写法,表达。
全诗富有主义色彩答案:虚实结合,;实写;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虚写;想象中军威雄壮、战况激烈的情形;实写;投笔从戎,为国赴边的强烈愿望;浪漫。
四、滕王阁诗王勃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首联写出了滕王阁的什么特点,用哪个词表达?作者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场景,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答案:特点:高“临”字突显了滕王阁的高耸诗人描绘了一幅坐着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的豪华场面,反衬了现实的凄凉,表达了诗人对繁华易逝,兴衰无常的感慨。
2、颔联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颈联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诗人用“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
“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灵动感,。
一俯一仰,一高一低,错落有致,紧承首联,营造了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
3、体会颈联中“日悠悠”“几度秋”所蕴涵的诗人的感情?答案:颈联有空间描写转为时间描写,诗人以博大永恒的景象衬托了人生的短暂,抒发了珍惜光阴、积极进取的感情。
《唐诗宋词选读》精编练习题(二)五、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简析“月”的作用答案:这是一首望月怀人诗,由望月而引起相思而彻夜难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
2、用一个词概括“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美,并分析这两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好处?答案:雄浑阔大手法:即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怀远之情;虚实结合,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深化了怀远的深情,也留下了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3、诗歌开头两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诗人写月亮不用“升”,却用“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开头也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这里头肯定有道理可说。
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若用“升”字,明月共潮水而升,乃平时习见之景,淡而无味,只是把意思表达清楚而已;而用了“生”字,就别有情趣了。
因为它渗入了诗人的主观想象——那一轮明月好像是伴随着潮水一起生长的,明月和潮水均拥有了生命和活力。
所以,一个“生”字就把整句诗写活了,诗歌的亲和力、感染力也就随之产生。
六、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答案:“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答案:这两个意象中,“催”“渡” 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3、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答案: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7、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1、分析颔联所用的手法及作用答案:颔联借景抒情。
写登山所见,“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深”指梦泽,辽阔地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
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
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地景物,既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2、体会尾联“尚”所包含的作者的感情色彩。
答案:尾联中的“尚”字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在晋初,孟浩然写诗在盛唐,中间相隔四百余年,朝代更替,人事变迁巨大,然而羊公碑还屹立在岘山上,令人敬仰;羊祜为国效力,为民做了一些好事,因此名垂千古,与山俱传,而自己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和“尚在”的羊公碑相比,诗人无限伤感,潸然泪下。
3、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选一联,联系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谈一下你的看法。
答案: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时光流逝,无可阻挡的感喟,谱出全诗的基调。
颔联诗句平实,内涵丰富,既有对历史英雄羊公的回顾,也有诗人吊古伤今的感怀。
颈联写眺望所见:“水落”“天寒”简捷形象地把羊公碑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
尾联是悠然的收束,诗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泪,凭吊怀古融入了因个人遭际生发的苍凉感慨。
8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答案: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
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2.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答案: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9 、旅夜抒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答案:1、诗的前四句写“旅夜”的情景。
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景物有哪些?细草、微风、危樯、星垂、月涌2、诗的后四句是“抒怀”,请简要赏析诗的五六两句。
答案: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抱负,但长期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病,而是由于被排挤。
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3、诗的最后一联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借景抒情(比喻),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伤感《唐诗宋词选读》精编练习题(三)10、《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群山万壑赴荆门”中的“赴”字用得很好,好在哪里?答案:杜甫在写这首诗时白帝城,在山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山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由远及近,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赴”字把山峡变幻无穷的姿态和磅礴壮美的气势写活了2.“环佩空归月夜魂”怎样理解其中的“空”字?答案:只能死后魂魄归来,突出活着无法归来的悲剧,遗恨之深,并寄予诗人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