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抚仙湖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案例

云南省玉溪市抚仙湖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案例
云南省玉溪市抚仙湖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案例

云南省玉溪市抚仙湖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

理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云南省玉溪市抚仙湖是珠江源头的第一大湖,也是我国内陆湖中蓄水量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湖泊淡水资源总量的9.16%,是滇池的13倍、洱海的7倍、太湖的4倍。但是受流域磷矿开发、山地垦植、人口快速扩张等因素影响,抚仙湖2002年局部暴发蓝藻,污染负荷逐步增加,大部分水域水质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流域生态退化日趋严重。2017年开始,抚仙湖地区被纳入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围绕突出问题,推动抚仙湖流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取得了积极成效。

(二)具体做法

一是加强流域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与管控。玉溪市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产、以水定人,在整合原有多项规划的基础上,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作用,编制了抚仙湖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划定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合理规划抚仙湖流域人口、产业、城市建设等发展水平,构建了以抚仙湖为核心,以山体、河流、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等为生态屏障的生

态安全空间格局。同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四条红线”,即抚仙湖最高蓄水位沿地表向外水平延伸110米范围内不得建永久性设施,严格控制生活生产取水并严禁取水做景观,污水零排放、垃圾无害化和设施景观化,严禁建设高密度地产项目,加强国土空间管控。

二是推进腾退工程。按照“湖边做减法、城区做加法、减轻湖边负担”的原则,推进抚仙湖流域腾退工程,还自然以宁静。强力推进抚仙湖“四退三还”(退人、退房、退田、退塘,还湖、还水、还湿地),抚仙湖一级保护区内共退出农田8400亩、鱼塘493亩,最大限度地减少面源污染。22家中央和省市县属企事业单位、16家私营企业全部退出抚仙湖一级保护区,退出地块面积1343.19亩,拆除建筑面积22.5万平方米。开展抚仙湖径流区餐饮住宿专项整治,共关停153户,整改达标户全部安装油、气、水等处理设备。抚仙湖径流区内退出规模畜禽养殖1090户、水产养殖149户;全面禁止机动船艇,取缔机动船艇2000余艘。同时,实施抚仙湖环湖生态移民搬迁3万余人,采取“进城、进镇、进项目”的方式进行集中安置,并按照规划要求,将腾退空间用于还湖、还水、还湿。

三是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实施修山扩林工程,加大磷矿山废弃地修复和矿山磷流失控制力度,减少流域磷污染负荷。实施调田节水工程,推广清洁农业、水肥一

体化施肥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施肥量、农田用水量和排水量。实施治湖保水工程,加大对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和库塘湿地修复,提高植被覆盖率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实施控污治河工程,开展农村截污治污,削减污染负荷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施生境修复工程,对湖内水体保育和土著鱼类进行保护,通过维护湖内生态系统,提高湖泊水环境质量。

四是探索生态型产业发展。实施抚仙湖径流区耕地休耕轮作和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将水、肥、农药需求量大的作物全部替换为低污染农作物,引进种植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发展蓝莓、荷藕等特色农业,建成玉溪庄园、吉花荷藕等生态农业庄园,打造绿色烤烟基地2万亩、水稻荷藕种植面积1.2万亩、蓝莓种植面积0.8万亩。以旅游重大项目为切入点,发展高原特色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和旅游艺术衍生品制造加工业,打造农业观光体验、健康养生、商务会议、运动休闲4类品牌。

(三)主要成效

一是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抚仙湖流域生态恶化势头得到根本扭转,仅休耕轮作一项措施,每年削减抚仙湖流域纯氮约4870吨、削减88.5%,削减纯磷约2050吨,削减89.1%。抚仙湖水质持续保持湖泊Ⅰ类标准,在全国81个水质良好湖泊保护绩效考评中名列第一,储备的淡水资源量占国控重点湖泊I类水的91.4%,相当于为每位中国人储备了15吨Ⅰ

类水。

二是用地结构持续优化。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实现“一增一减”,成功实施抚仙湖北岸生态湿地项目,恢复湿地34块2820亩,建成湖滨缓冲带7425亩、抚仙湖北岸生态调蓄带7.85公里,共向抚仙湖补水950.65万立方米,实现了入湖水体的自然净化,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径流区森林覆盖率和生态承载力显著提高;2018-2035年的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从10.2万亩减少到3.5万亩,开发强度大幅降低。

三是促进一二三产业和谐发展。严格按照农业产业规划布局和种植标准,发展生态苗木、荷藕、蓝莓、水稻、烤烟、小麦、油菜等节水节药节肥型高原特色生态绿色循环农业;工矿企业全部退出抚仙湖径流区,重新布局在径流区之外的工业园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稳定发展特色食品加工业和物流产业;打造集“医、学、研、康、养、旅”为一体的综合产业集群,推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方式从农业劳动向旅游服务转变。

关于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项目的调研

乌梁素海项目 1.项目名称 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项目 2.总投资 57.46亿元 3.资金来源 申请国家资金25.52亿元,自治区配套10亿元,市级筹资11.94亿元,引入社会资本10亿元。截至2019年2月,已到位资金16.5亿元。 4.项目内容 工程主要围绕流域内矿山、沙漠、湖体、林草、农田、湿地等生态要素; 涉及①沙漠综合治理工程(沙)、②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山)、③水土保持与植被修复工程(林草)、④河湖连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水)、⑤农田面源及城镇点源污染治理工程(田)、⑥乌梁素海湖体水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湖)、⑦生态环境物联网建设与管理支持共7大类重点项目38个项目。 5.业主单位 内蒙古河套灌区管理总局 乌梁素海流域投资建设有限公司 巴彦淖尔市自然资源局(整个项目的行业主管部门) 巴彦淖尔市生态环境局 巴彦淖尔市林业和草原局 巴彦淖尔市农牧局 6.项目来源 2018年7月份,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组织申报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内蒙古自治区将巴彦淖尔市作为全区唯一符合条件地区重点申报。最终巴彦淖尔市申报的“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以评审答辩全国第一的成绩获得国

家批复。 7.项目进展 2019年4月16日,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项目开工仪式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红圪卜扬水站举行; 2019年5月份,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联合下发《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实施方案》(网上未公布)。 2019年7月7日,市政府召开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项目调度会。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晓兵出席会议并讲话,副市长郭占江,河灌总局党委书记郭玉根参加会议。 2020年,乌拉特前旗将重点推进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在乌拉特前旗实施的项目有4大类24项,总投资34亿元,占全市总任务量的三分之二。这4大类24项项目包括:矿山治理4项内容、林草生态修复4项内容、水工程建设6项内容、农田工程10项内容,其中由前旗自行实施的子项目6个。 2020年5月,目前已开工34个子项目,完成投资23.45亿元,占总投资的48.15%。其中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实施项目共4个,投资合计1.62亿元,已完成投资0.57亿元。 注:目前,试点工程任务包含7大类,35个子项,总投资50.86亿元。 8.新闻热点 2020年6月8日,近日,内蒙古地矿集团召开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工程乌拉山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设计评审会。 参会的7位专家对集团两家直属单位编写的《乌拉山北麓铁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水泉沟治理区)设计》与《乌拉山北麓铁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乌尔图治理区)设计》进行了评审。设计编写单位对设计进行了详细汇报,专家组详细查阅了相关报告和图件,认为设计目标任务明确,重点突出,技术路线、工作方法可行,工作部署及人员安排合理,并针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对完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0年5月11、12日,市自然资源局协助内蒙古淖尔开源实业有限公司、内蒙古乌梁素海投资建设有限公司组织专家组,依据《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对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乌拉山北麓铁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5个治理区进行了初步验收。

云南省玉溪市抚仙湖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案例

云南省玉溪市抚仙湖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 理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云南省玉溪市抚仙湖是珠江源头的第一大湖,也是我国内陆湖中蓄水量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湖泊淡水资源总量的9.16%,是滇池的13倍、洱海的7倍、太湖的4倍。但是受流域磷矿开发、山地垦植、人口快速扩张等因素影响,抚仙湖2002年局部暴发蓝藻,污染负荷逐步增加,大部分水域水质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流域生态退化日趋严重。2017年开始,抚仙湖地区被纳入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围绕突出问题,推动抚仙湖流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取得了积极成效。 (二)具体做法 一是加强流域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与管控。玉溪市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产、以水定人,在整合原有多项规划的基础上,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作用,编制了抚仙湖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划定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合理规划抚仙湖流域人口、产业、城市建设等发展水平,构建了以抚仙湖为核心,以山体、河流、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等为生态屏障的生

态安全空间格局。同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四条红线”,即抚仙湖最高蓄水位沿地表向外水平延伸110米范围内不得建永久性设施,严格控制生活生产取水并严禁取水做景观,污水零排放、垃圾无害化和设施景观化,严禁建设高密度地产项目,加强国土空间管控。 二是推进腾退工程。按照“湖边做减法、城区做加法、减轻湖边负担”的原则,推进抚仙湖流域腾退工程,还自然以宁静。强力推进抚仙湖“四退三还”(退人、退房、退田、退塘,还湖、还水、还湿地),抚仙湖一级保护区内共退出农田8400亩、鱼塘493亩,最大限度地减少面源污染。22家中央和省市县属企事业单位、16家私营企业全部退出抚仙湖一级保护区,退出地块面积1343.19亩,拆除建筑面积22.5万平方米。开展抚仙湖径流区餐饮住宿专项整治,共关停153户,整改达标户全部安装油、气、水等处理设备。抚仙湖径流区内退出规模畜禽养殖1090户、水产养殖149户;全面禁止机动船艇,取缔机动船艇2000余艘。同时,实施抚仙湖环湖生态移民搬迁3万余人,采取“进城、进镇、进项目”的方式进行集中安置,并按照规划要求,将腾退空间用于还湖、还水、还湿。 三是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实施修山扩林工程,加大磷矿山废弃地修复和矿山磷流失控制力度,减少流域磷污染负荷。实施调田节水工程,推广清洁农业、水肥一

山水林田湖草综合生态修复的重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b4090566.html, 山水林田湖草综合生态修复的重要性 作者:叶胜兰牛岩 来源:《农业与技术》2019年第13期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我国的生态环境不断退 化。石川河项目的综合生态系统修复,主要通过确定科学合理的客土厚度——污染修复——生态重构——保障措施等,以打造一个蕴含“山水林田湖草”为一体的生态系统。为当地的生态环境重塑及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关键词: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石川河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0715027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增长,人口不断增多、社会活动等因素对城市周边的设施、生态环境等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最终导致了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严重的生態系统退化情况。针对目前已有的生态退化区域,我国陆续组织开展了相关的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等重大工程,这对林草植被的提高、森林覆盖面积的增大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效果[1-3]。但由于不同施工工程之间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全面性考虑,存在着治理方向零乱,修复治理后期功能不全面等现象;这些治理方案形成的局地效果较好,但治理的整体效应较弱等突出矛盾,生态系统全方位的服务功能并没有得到实际意义的恢复和提升。近年来山水林田湖草整体生态修复系统的提出,能有效改善各自为政、此消彼长的局限问题。让当地环境达到人文、景观和谐发展。 生态系统综合修复在生态保护站的广泛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认可。生态系统的综合修复即合理利用系统的工程并结合当地的人文景观等改善环境退化区域的生态问题[4]。保持该区域 内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方案与生态保护等达到和谐共生状态,形成持续长效的发展目标。本论文从石川河最初的污染状况到生态治理修复再到对当地产生的生态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能进一步推广及应用生态系统整体修复来改善各污染、退化等状态土壤的环境问题。 1 目前石川河基本情况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着力打造示范河湖

2019.11中国水利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着力打造示范河湖 宁夏回族自治区河长制办公室 2018年以来,在水利部的关心支持下,宁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碧水保卫战和新时代黄河保卫战,推进河长制湖长制落地见效。黄河宁夏段22年来首次连续18个月保持Ⅱ类水质,全区河湖生态环境面貌及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强化河长统领,践行绿色发展 一是河长统领。各级河湖长既挂帅又出征,主动履职巡河,落实河湖管治保第一责任人责任,抓住问题要害,统筹部门作战,协调解决河湖重大问题。省级领导包抓督办中央环保督察涉水反馈问题整改,自治区党委书记、总河长石泰峰率先垂范全线巡查黄河,发出打好新时代黄河保卫战的动员令,五级河湖长全年巡查3.6万人次,县级以上河湖长巡河督导5928次,推动河长制湖长制“有名有实”。协同检察机关大力整治河湖“四乱”问题,全面禁停黄河宁夏段河道采砂,清理河湖管理范围内堆场、非法企业200余家,拆除违法建筑物71万m2,61个涉河问题启动司法检察程序,发出诉前检察建议134个,初步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二是规划引领。全力推进省级空间规划试点,强化“三区三线”管控,发布生态保护红线,编制河湖管理保护规划、黄河岸线保护利用规划,明确河湖管理保护“责任田”。加快河湖水域岸线划界确权,自治区出台《河湖水域岸线划界确权工作方案》,优先安排保护任务重、涉水事务多的重 点河湖水域划界确权。截至2018年 年底,自治区级河长管理的7条河流 管理范围全部划定;市、县级河流完 成自治区规定的到2018年年底完成 总任务量40%的阶段性目标。 三是立法先行。先后出台《生态 保护红线管理条例》《湿地保护条例》 《水资源管理条例》等地方法规;推进 “宁夏河湖保护条例”立法,已列入自 治区2019年立法计划,拟于10月前 出台;建立与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 跨界河流水污染联防联控联席会议 制度,形成治污合力,持续完善流域 保护和治理长效机制。 二、坚持系统治理,构建 绿水青山 一是统筹资金。秉承“山水林田 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运用 系统思维解决河湖突出问题和薄弱 环节,统筹项目实施河湖水污染防 治,治理资金同比增长501%,重点投 入到河湖沟库水系连通和生态清淤、 重点河流防洪、中小河流治理、排水 沟综合整治及人工湿地建设、河湖沟 渠岸线绿网提升、水土保持、水污染 防治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黑臭 水体整治、河湖管理保护范围划定、 水资源水环境监控能力建设等方面。 茹河、渝河生态综合治理修复试点、 石嘴山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 和苦水河生态水量研究试点成果斐 然,茹河经验、渝河模式成为自治区 宣传名片;典农河、渝河、茹河、葫芦 河、沙湖、星海湖、南干沟等河湖水生 态修复治理成为样板工程。 二是节水优先。持续深化省级节 水型社会示范建设,大力实施“四大节 水”行动,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持 续提高,万元GDP用水量比上年下降 7.3%。节水的同时,2018年优先保障重 点河湖生态补水2.22亿m3,超年度计 划34%,切实维护河湖生命健康。 三是绿化国土。动员全社会大规 模开展绿化造林,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912km2、盐碱地28万亩(1亩=1/15hm2), 自治区首府银川市荣获首批“国际湿 地城市”称号,“贺兰山东麓山水林田 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纳入国家试 点,贺兰山生态保卫战受到中央环保 督察组充分肯定。 四是水岸共治。河长主导、部门 联动,上下游联治、左右岸共治、点和 面同治,“大动脉”与“毛细血管”齐抓 并举。全区36个城镇污水处理厂全 部完成提标改造,22个省级工业园区 全部实现污水集中处理,13条城市黑 臭水体全部完成整治,直接入河湖工 业企业排污口全部关停取缔,农业面 源污染防控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 增长,实行山水田林路庄全面整治, 助推农村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三、创新治理模式,打造 示范河湖 一是凸显“政府+市场”多元共治 理念。彭阳县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通 过项目整合、PPP模式,大力建设美丽 茹河,形成水环境生态带、风景园林带 和产业经济带,采取控源、截污、修复、 管理4项治理措施,实现流域生态环 境全面提升,形成“茹河建设经验”。 (下转第8页) 河湖管理 13 水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对策研究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对策研究 摘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该理论是在十九大中提出的重要生态理论,为后续开展的生态建设工作奠定了良 好的理论基础。针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治理涉及多个学科,需要由生态学、环 境学和系统工程学的共同参与方能实现该系统的有效构建。具体治理工作中应遵 循一定的原则,同时认识到系统治理的原理。为确保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有 效治理,应结合相关的治理学科,对其治理对策展开研究。 关键词:生态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环境保护 在十九大会议中针对生态环保工作提出了多个发展理念,会议中明显指出应 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严格落实绿色生产和生 态环保的发展理念,并将其作为践行一切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提出了统 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生态建设规划,要求各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开展均需要充分 落实生态环保理念,降低社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为落实十九大的会议 精神,应加大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工作策略的研究力度。 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所涉及的主要学科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生态学、环境学以及系统 工程学的合理应用,借助上述内容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过程,对于改善当 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我国的多次人大会议中,均对环境 问题和生态问题做出了战略部署,这也可充分说明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的重要性,应明确生态和环保的重要工作任务,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上日程。 1、生态学 生态学的研究范围较广,是针对整个生态系统所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工作,主 要内容包括对各类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以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用的研究,从中 找出生态发展的规律。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为生物和环境,生物包含自然界中 所有的生命体,而环境则是指整个生态环境。对于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工作的 开展与生态学存在直接的关系,其系统组成也与生态学所研究的内容相关联。通 过生态学的研究,可以找出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直接联系或者间接联系,通过 分析个部分的作用关系,形成较为完善的系统治理方案,可使生态建设工程得到 更好的落实。 2、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人与自然的发展关系,通过了解人类的社会活 动规律来分析其与环境演化的直接关系,从而找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 规律,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保障。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是围绕人和环境 的作用和制约关系所展开的研究,有望通过环境科学的研究实现对社会经济发展 与环境发展关系的有效构建。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其是围绕人类具体活动的污 染现象以及对环境的影响所展开的研究。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工作中, 借助环境科学,可更加直观的了解到社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作用,为生态建设提 供准确的资料参考,确保生态建工程的科学开展。 3、系统工程学 它是从整体出发合理开发、设计、实施和运用系统科学的工程技术,以信息 处理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等为基础,分析研究复杂系统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行为模式,把系统的行为模式看成是由系统内部的信息反馈机制决定的。通过建立系统 工程学模型,可以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之间的动态关系,以便寻求较优

莱城区2018年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项目规划设

莱城区2018年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 工程项目规划设计说明 一、项目名称 莱城区2018年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项目规划设计。 二、项目立项依据 莱城区自然资源丰富,山水林田湖自然生态要素齐备,是泰山生态区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由于各类开发活动加剧,辖区内矿山地质环境、水土、河道等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污染,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成为制约莱城区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大瓶颈。为此,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是当前一项紧迫任务。 根据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下达山东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莱芜市)绩效目标考核任务的通知》(〔2018〕1号),结合中央环保督察、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离任审计提出的整改任务和省政府考核市政府工作任务要求,莱城区确定了2018年优先保障实施的12个项目,其中5个项目尚未开展规划设计编制工作。为做好项目实施,拟通过政府采购确定5个项目规划设计承担单位。 三、项目说明 5个项目具体情况分别为:

1、莱城区牛泉-高庄一带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具体包括高庄街道办谭家楼村东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工程;高庄街道办事处黄沟村西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工程;高庄街道办事处石棚村南采石场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工程;高庄街道办事处塔子村南采石场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工程,高庄街道办事处井峪村北采石场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工程。主要采取危岩卸载、台阶式削坡、修建挡土墙、覆土绿化等措施,修复矿山生态环境。 2、莱城区口镇-苗山一带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具体包括口镇塔山村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工程;苗山镇陈家峪村山砂场地质环境修复工程、苗山镇东杓山村山砂场地质环境修复工程、苗山镇田家楼村山砂场地质环境修复工程、苗山镇西杓山村山砂场地质环境修复工程、苗山镇祝上坡村地质环境修复工程、苗山镇东泉村地质环境修复工程、苗山镇苏上坡村长石矿地质环境修复工程、苗山镇兰子村地质环境修复工程、苗山镇常庄村地质环境修复工程。主要采取危岩卸载、台阶式削坡、修建挡土墙、覆土绿化等措施,修复矿山生态环境。 3、牛泉镇亓毛埠-毕毛埠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主要采取危岩卸载、削坡、挡土墙、排水沟、客土回填、绿化工程等,达到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目的。 4、和庄镇马家峪村崩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主要采取修建挡土墙、排水沟、客土回填、绿化工程等,达到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目的。 5、莱芜八大景地质遗迹保护工程项目。主要包括宫山夕照地质遗迹、苍峡雷鸣地质遗迹、仙人遗迹地质遗迹、云台山和尚洞地

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资金绩效评价办法

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资金绩效评价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资金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实现工程绩效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预〔2015〕230号)、《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关于修订〈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建〔2017〕735号),以及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等10部门《关于印发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资金筹集和管理办法的通知》(鲁财建〔2018〕29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绩效评价,是指对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以下简称工程)有关资金绩效进行的综合评价。 第二章绩效评价原则和依据 第三条绩效评价坚持公平、公正、规范、高效的原则。各级开展的绩效评价,由本级财政、国土资源、环保部门按照工程资金管理办法等规定组织实施。市级要按照工程绩效管理季报制度等规定向省级报送绩效评价报告。根据工作要求和实际需要,绩效评价具体工作可以依规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 第四条绩效评价的依据: (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有关方针、政策,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制定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相关规章、制度、办法和文件。 (二)国家、省级下达的工程资金、绩效目标等文件。 (三)《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字〔2018〕70号),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关于印发山东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鲁财建〔2018〕10号),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等10部门《关于印发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资金筹集和管理办法的通知》(鲁财建〔2018〕29号)等文件。 (四)市、县(市、区)制定的推进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的有关工作方案、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等文件。 (五)其他相关资料。 第三章绩效目标管理

云南省玉溪市抚仙湖山水林田湖草综

xxxxxxxxxx草综 合治 理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云南省玉溪市抚仙湖是珠江源头的第一大湖,也是我国内陆湖中蓄水量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湖泊淡水资源总量的9.16%,是滇池的13倍、洱海的7倍、太湖的4倍。但是受流域磷矿开发、山地垦植、人口快速扩张等因素影响,抚仙湖2002年局部暴发蓝藻,污染负荷逐步增加,大部分水域水质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流域生态退化日趋严重。2017年开始,抚仙湖地区被纳入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围绕突出问题,推动抚仙湖流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取得了积极成效。 (二)具体做法 一是加强流域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与管控。玉溪市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产、以水定人,在整合原有多项规划的基础上,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作用,编制了抚仙湖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划定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合理规划抚仙湖流域人口、产业、城市建设等发展水平,构建了以抚仙湖为核心,以山体、河流、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等为生态屏障的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同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四条红线”,即抚仙湖最高蓄水位沿地表向外水平延伸110米范围内不得建永久性设施,严格控制生活生产取水并严禁取水做景观,污水零排放、垃圾无害化和设施景观化,严禁建设高密度地产项目,加强国土空间管控。 二是推进腾退工程。按照“湖边做减法、城区做加法、减轻湖边负担”的原则,推进抚仙湖流域腾退工程,还自然以宁静。强力推进抚仙湖“四退三还”(退人、退房、退田、退塘,还湖、还水、还湿地),抚仙湖一级保护区内共退出农田8400亩、鱼塘493亩,最大限度地减少面源污染。22家中央和省市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案例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 理案例 (一)案例背景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是赣江、东江、韩江三江发源地,属于南方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毛泽东同志1930年开展“寻乌调查”的地方。寻乌县稀土资源丰富,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稀土开采不断,但由于生产工艺落后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体污染、土地沙化和次生地质灾害频发等一系列严重问题,遗留下面积巨大的“生态伤疤”。 近年来,寻乌县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先后开展了文峰乡石排、柯树塘及涵水片区3个废弃矿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工则工、宜水则水”的原则,统筹推进水域保护、矿山治理、土地整治、植被恢复等生态修复治理;在治理过程中坚持“生态+”理念,因地制宜地推进生态产业发展,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取得了积极成效。 (二)具体做法 一是坚持全景式规划。寻乌县坚持规划先行、高位推进,编制了《寻乌县山水林田湖草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和《项目实施方案》等指导文件,专门成立了县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办公室,确保项目实施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在项目推进上

坚持“抱团攻坚”,打破原来山水林田湖草“碎片化”治理格局,一体化推进区域内“山、水、林、田、湖、草、路、景、村”治理。统筹各类项目资金,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资金的基础上,整合国家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东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低质低效林改造等各类财政资金7.11亿元;由县财政出资、联合其他合作银行筹措资金成立生态基金,积极引入社会投资2.44亿元,确保项目推进“加速度”。 二是加强系统性治理。在具体工作中,寻乌县创新实践了“三同治”模式:山上山下同治,在山上实施边坡修复、沉沙排水、植被复绿等治理措施,在山下填筑沟壑、兴建生态挡墙、截排水沟,消除矿山崩岗、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控制水土流失;地上地下同治,地上通过客土置换、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良土壤,平整后开展光伏发电或种植油茶等经济作物,山坡坡面采取穴播、喷播等多种形式恢复植被,地下采用截水墙、高压旋喷桩等工艺将地下污染水体引流至地面生态水塘、人工湿地进行污染治理;流域上下同治,在上游稳沙固土、恢复植被,减少稀土尾沙、水质氨氮等污染源头,在下游建设梯级人工湿地、水终端处理设施等水质综合治理系统,实现水质末端控制和全流域稳定有效治理。同时,对所有项目统一设置了水质、水土流失控制、植被覆盖率、土壤养分及理化性质等4项考核标准,对所有施工单位明确了4年的后续管护任务,确保治理全覆盖。

浙江省钱塘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管理办法

附件2 浙江省钱塘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浙江省钱塘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管理,根据《关于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通知》(财建〔2016〕725号)、《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建〔2019〕29号)、《关于印发浙江省钱塘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浙财建〔2019〕35号)和《浙江省钱塘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以及国家、省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浙江省钱塘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以下简称“试点项目”)是指列入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财政部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 试点项目涉及杭州市建德市、淳安县和衢州市开化县、常山县〔以下简称“四县(市)”〕,建设内容包括土地综合整治、矿山生态修复、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污染与退化土地修复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等重点工程。

第三条试点项目的实施,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治理为辅的原则,按照“统筹规划、突出特色;保护优先、规模治理;分类实施、系统推进”的总要求,对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综合治理,探索促进钱塘江源头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生态修复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四条建立浙江省钱塘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工作例会推进制,由省政府领导召集定期召开会议,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等部门和两市四县(市)负责人参加,听取工作进展汇报,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推进工作的举措。省自然资源厅牵头抓好具体工作落实,建立相关厅局处室负责人参加的联络员制度,联络员办公室设在省自然资源厅。 试点项目相关市、县(市)人民政府分别成立钱塘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林业等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于同级自然资源部门。 第五条省级自然资源厅、省财政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主要负责组织编制《浙江省钱塘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三

某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项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第1章工程概况 1.1 工程名称 xx市xx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 1.2 建设地点 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xx市xx镇xx村、xx村、xx社区 1.3 建设规模 本项目建设内容划分为四项,包括农田面源污染综合防控工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工程、地表径流污染治理工程。 主要内容包括: 对项目区域内的9880亩耕地进行测土配方施肥与农药统防统治;安装太阳能灭虫灯120盏;建设农田废弃物收集池60座;建设秸秆转运中心1座,配备秸秆清运车1辆、秸秆收集打捆机3套,建设50㎡仓储库房3座;在xx 村沼液输送泵1台,田间沼液输送管道600米,沼肥一体化设备1套,配备吸粪车1台,安装加压泵1台;xx社区建设沼液储存池150m3,沼液输送泵2台,干湿分离机1台,田间沼液输送管网2000米,配备吸粪车2台,加压泵2台;新建水产养殖区周边生态沟渠300m,建设鱼塘水循环净化系统1套,2500㎡生态塘一座,池塘清淤1250m3,配备漂浮式曝气净水一体化设备6套,消毒设备3套;在xx村建设一处25m3/d的人工湿地,一座380㎡生态塘,四池净化系统35套,污水收集主管网1130m,入户收集管网1350m,包含跌水井8个,沉泥井7个,检查井30个,接户井68个。新建生态沟渠1条共500m;xx村建设两处人工湿地,分别为25m3/d与50m3/d,四池净化系统65套。污水收集主管网1894m,入户收集管网3100m。包含跌水井12个,沉泥井14个,检查井48个,接户井162个。新建生态沟渠450m;xx社区新建生态沟渠1000m,修整沟渠2000m。 1.4 招标金额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政策梳理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政策梳理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目前处于战略机遇期,国家战略导向明显,相关政策逐步出台,各项细则及标准陆续制定,行业逐步规范,相关产业及企业处于萌芽期,发展空间广阔。现将有关政策梳理如下: 1.相关政策情况 1.1.现状描述 十九大明确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大系统。在组建自然资源部并下设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前,环境修复多以国务院机构改革前各部委的专项文件为主,包括《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公布,2015和2016年分别修订)、《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管理办法》(2005年5月20日国土资源部令第29号公布,2015年修订)、《土地复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92号)等。就目前而言,尚未形成统一的针对山水林田湖草空间生态修复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及标准。结合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司长周远波访谈及相关报道,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的总体架构和规划为:一是加强基础调查,掌握生态家底;二是强化规划引领,统筹工作全局;三是释放政策红利,形成激励机制;四是实施重大工程,落实修复任务;五是压实管理责任,力求综合效益。现阶段,山水林田湖草空间生态修复总体处于调查和规划阶段,局部地区部署实施重大工程。 1.2.国家相关政策情况 1.2.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 2009年起实施并于2016年修订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开采矿产资源造成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由采矿权人负责治理恢复,治理恢复费用列入生产成本。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责任人灭失的,由矿山所在地的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使用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政府专项资金进行治理恢复。采矿权人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的缴存标准和缴存办法,按照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