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校类型的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当前我国财经类高校发展趋势评析

当前我国财经类高校发展趋势评析

当前我国财经类高校发展趋势评析财经类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社会对财经类人才需求的扩大,财经类高校发展速度逐渐加快。

本文主要从办学类型、学科专业设置、办学层次、师资力量、招生就业等5个方面,梳理分析了我国财经类高校办学的基本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其发展趋势,以期能对我国高等财经教育发展有所借鉴和启示。

[标签]财经类高校学科专业高等财经教育本文主要从办学类型、学科专业设置、办学层次、师资力量、招生就业等5个方面,梳理分析了我国财经类高校办学的基本状况,并分析其发展趋势,以期能对我国高等财经教育的发展有所借鉴和启示。

一、我国财经类高校发展的基本状况(一)办学类型以教学型为主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研究水平的实际情况,目前我国财经类普通本科高校的办学类型大体可划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三类。

其中,归教育部直属的有5所,即上海财大、中南财大、西南财大、中央财大、对外经贸大学。

这些学校属于教学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财经类学术研究型人才,而中央财大、上海财大甚至将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确定为研究型大学,正向研究型大学迈进。

其他财经类高校大都定位于教学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服务地方、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并为其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因此从办学类型上看,我国财经类高校尚没有一所真正的研究型大学,而只有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两类,并且以教学型为主体。

(二)学科专业点多面广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财经类高校便开始改变单一发展的现状,逐步向其他学科门类拓展,形成了以经济类、管理类为其主干学科,法、文、理三类学科为其重要支撑,同时兼顾发展的多学科布局。

目前每所高校至少设置4个以上学科门类,均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导学科。

按照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规定,管理学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图书档案学类等5个学科类,共有18个本科专业;经济学只有1个学科类、有4个本科专业。

新中国高等学校办学类型的发展与转换机制研究

新中国高等学校办学类型的发展与转换机制研究
学技 术 、生 产力 和 文化 发展 水 平决 定 的 。早 期高 等 学 校 ,不 论 是 私 立 的 还 是 公 立 的学
等 。后 者 主要是 指 高 等教 育管 理机 构 或科 研
机构 ( 研究 学者 ) 为管 理 或研 究高 等 学校 办
学 的质 量和 效 益 而 对 高 等 学 校 进 行 的分 类 ,
5 9
维普资讯
综 合 性学 校 类型 发展 ;经费 来 源渠 道单 一学
校类 型 必 然 向 经 费 来 源 渠 道 多 样 化 方 向 发
学 校 办学 质量 和 效益 的需 要 。
高等 学校 的办学 质量 和 效益 主要 是 由教
师 、学生 质量 和 教学 内容 、方法 的优 化 以及 学 校 规模 决 定 的 。但 是 ,在 一定 条 件下 ,学 校 的办 学 类 型 制 约 着 办 学 质 量 和 效 益 的提 高 。在科 学技 术逐 渐 分化 的时代 ,单 科性 院
如研 究 型大 学 、非研 究 型 大学 等 。高 等学校 办学 类 型具有 明显 的历 史性 、多样 性 、动 态
校 ,一般 都 是通 过 “ 道 ,授业 ,解 惑 ” 的 传
方式 ,向学 生传 授 社会 积 累的 知识 ,培 养知 识 的传 播 者 或 宗 教 的 神 职 人 员 或 官 吏 。 因

高等 学 校办 学类 型 转换 的 意义
高 等 学校 的 分 类 及 办 学 类 型具 有 复 杂 、 多 样 和易 变 的特点 ,因而 影 响其 变化 的原 因 是 多方 面 的 。了解 并研 究 高 等学校 办 学类 型 转换 的意 义 ,对 于我们 正 确认 识 在高 等教 育
发 展历 史 中 ,高等 学校 办 学类 型 变更 的历 史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兴起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兴起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兴起与可持续发展策略一、研究型大学的定义和特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模式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研究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以科学研究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研究型大学的兴起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

研究型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开展科学研究,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技术支持。

这些研究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旨在解决现实问题,推动科技进步。

研究型大学通常拥有一流的科研设施和优秀的科研团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发展空间。

研究型大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研究型大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研究型大学通常具有较高的国际化水平,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者和学生。

这些国际化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机会,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研究型大学与企业、政府等社会力量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项目等方式,研究型大学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这种合作模式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研究型大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以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研究型大学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教育理念和模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A. 研究型大学的概念和历史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范围内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各国纷纷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型大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逐渐兴起并得到广泛关注。

研究型大学(Research University)是指以科学研究为主要目标,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特色,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学。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精选试题及答案一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精选试题及答案一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精选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共30题)1、大学的管理中心是()。

A.校级行政管理机构B.学院C.系D.班级【答案】 B2、决定教师学术水平和工作成效的核心要素是()。

A.沟通能力B.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C.道德水准D.组织管理能力【答案】 B3、为替代“高等教育”这一概念,国际组织有时采用的概念有()。

A.中学后教育和成人教育B.第三级教育和中学后教育C.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D.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答案】 B4、实行中央集权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最典型的国家是()。

A.法国B.德国C.日本D.英国【答案】 A5、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

A.公立教育B.私立教育C.英才教育D.大众教育【答案】 D6、运用教育理论对教育具体实践面临的调控问题提供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即()。

A.基础研究B.发展研究C.理论研究D.应用研究【答案】 B7、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

A.基础学科B.分支学科C.重点学科D.理论学科【答案】 B8、下列关于高校的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二者关系甚为密切B.理论性知识需要转化为技术性知识,才能转换成现实的生产力C.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将会降低理论的价值和意义D.实践对学校教学具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答案】 C9、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是()。

A.发明创造B.培养人才C.发展科学D.社会服务【答案】 B10、教案编写的主体部分是()。

A.确定重点难点B.选择教学方法C.设计教学过程D.教学反思【答案】 C11、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不包括()。

A.地域结构B.形式结构C.队伍结构D.层次结构【答案】 C12、1978年,我国的第一个专门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是()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

A.北京大学B.南京大学C.厦门大学D.山东大学【答案】 C13、教育技术的领域包括学习者、()、教育开发职能和教育管理职能。

A.学习资源B.学习平台C.学习软件D.学习环境【答案】 A14、在我国最早提倡“学分制”的是()。

新一轮高职教育改革动因、趋势与路径

新一轮高职教育改革动因、趋势与路径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预示着高职教育迎来了又一个改革发展周期。

《方案》从国家层面描绘了职业教育改革的规划蓝图;百万扩招提供了补齐高职培训“短板”的重要机遇;本科高职试点打通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最后一公里”;“双高计划”将打造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新高地。

在规划蓝图的引领下,如何设计配套的“施工图”,搞好自家的“精装修”,则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道考题。

一、回望高职教育现实之困在过去的二十年中,高职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作出了重大贡献,“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教育,2018 年招生、在校生规模均达到1978 年的30倍,助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升至48.1%,是1998 年的5倍。

”[1]但从高职教育的内外部观察,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三大落差。

(一)高职教育定位明确与院校执行不到位的落差从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概念开始,高职教育的职能定位逐步清晰。

1996年《职业教育法》和1998年《高等教育法》的颁布,从法律层面确立了高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之后,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了高职教育定位,强调“要扭转目前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过多强调学科性的倾向”,要“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新一轮高职教育改革:动因、趋势与路径壮 国 桢摘 要: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高职教育进入了新一轮改革发展周期。

高职定位明确与院校执行不到位、政府投入大和社会吸引力弱、毕业生就业率高与满足度低等三大落差是高职教育改革的直接动因。

高职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从发展趋势看,其教育体系将从割裂走向畅通、办学主体将从一元走向多元、教育职能将从单极走向兼顾、生源结构将从适龄走向“大龄”、竞争领域将从外延走向内涵。

2024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题库检测试卷A卷附答案

2024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题库检测试卷A卷附答案

2024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题库检测试卷A卷附答案单选题(共45题)1、我国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调控力度的方式是()。

A.间接调控B.宏观调控C.间接的和宏观的调控D.直接调控【答案】 C2、高等学校的基本教育单位是()。

A.学生班级B.课程C.专业D.系科【答案】 C3、老年大学的出现体现了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

A.法治化B.终身化C.国际化D.民主化【答案】 B4、“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

”首先提出这个论点的是()。

A.柏林大学B.霍普金斯大学C.剑桥大学D.威斯康星大学【答案】 D5、下列教学管理制度目前被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是()。

A.完全学分制B.学年制C.学年学分制D.美国学分制【答案】 C6、马丁特罗提出,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与适龄入学人口的比例达到()以上,其高等教育发展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A.15%B.25%C.50%D.75%【答案】 C7、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

A.公立教育B.私立教育C.英才教育D.大众教育【答案】 D8、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是()。

A.稷下学宫B.岳麓书院C.石鼓书院D.白鹿洞书院【答案】 A9、高等教育的“大专业模式”通常对应()。

A.函授教育B.通才教育C.英才教育D.专才教育【答案】 B10、专业设置的基础是()。

A.知识B.人才C.学科D.社会【答案】 C11、文化素质教育不是为了()。

A.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B.强化专业教育C.提高审美情趣D.提高人文素养【答案】 B12、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中,高校由政府来举办,并统一接受政府的某一主管部门的垂直领导,该模式属于()。

A.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B.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C.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D.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答案】 B13、以下不属于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是()。

A.一定的招生权B.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权力C.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评聘权D.教学、科研和行政职能部门等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事配备权【答案】 D14、通识教育一般理解为()。

地方高校分类发展的类型、依据及评价

地方高校分类发展的类型、依据及评价

地方高校分类发展的类型、依据及评价作者:刘益王妍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24年第02期摘要:教育部提出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种类型。

据此,各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层次、学科专业门类及特色、教学科研类型以及对接的产业类别等将高校进行了一维和二维的划分。

分类依据的选择体现了地方政府在高校科学定位、内涵发展、特色办学等方面的导向作用。

各地在分类评价上既有共性也有特性。

我国地方高校分类发展如何进一步完善体系、明确内涵、科学评价仍须探索。

关键词:地方高校;分类发展;类型;依据;评价推进高校分类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要建立完善的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

《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提出,“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

”为此,各地开始积极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推行分类管理。

然而,当前对于高校分类发展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体系、明确内涵、开展评价,各地还在探索中前行。

地方高校分类发展的类型我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建设基本围绕教育部的“高校三分法”。

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各有特色,总体上有一维和二维两种分类。

1.一维分类围绕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层次、高校层次、学科专业门类及特色、教学科研类型等要素,不同省份对高校进行了单一因素和复合因素的划分。

例如:以单一因素划分吉林省依据人才培养定位分为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型;山东省依据人才培养层次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其他本科高校。

以复合因素划分,黑龙江省将人才培养定位(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型)和高校层次(大学、高等职业学校)进行复合。

北京市在人才培养定位(研究型、应用型)基础上,加入学科专业特色(特色型)。

江西省在人才培养定位(研究型、应用型)框架下引入教学科研类型(学术研究型、教学研究型)。

未来大学教育发展趋势

未来大学教育发展趋势

未来大学教育发展趋势1.大学教育走向普及。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大学类型的分化,特别是社区大学的普及,高等教育将走向世俗化,网络所具备的开放性将使大学与社会成员的关系更加密切。

2.大学的地域性消失。

如果网上大学极大地普及,超越时空限制的网络将改变大学的地域性。

过去的大学往往以所在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相应成辉,构成独特的大学城文化现象。

知名的大学学府,成为人们心目中圣殿。

而虚拟网上高等教育中,某学科组成的虚拟课程可以成为全球再学人员的课程,该课程的制作将由来自全球不同大学的优秀教授、设计专家来制作。

这种网上教学论坛将成为教育的“中心校园”,如果某一论坛拥有众多的优秀课程,无疑会成为全球学科和科研交流的中枢。

未来的大学,将是网络学科和科研交流的中枢,根本不存在地域的划分。

3.大学的综合性受到影响。

二十世纪,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个分支领域的不断涌现,综合性成为大学发展的趋势。

网络大学的出现,将大学的综合性特征降弱,由于地域局限带来的问题在网络化的环境下将不复存在。

网络化将把无数的学校和学术机构联系起来,解决了知识和技术的共享。

人们将不再需要在同一所大学里设置所有的学科,取而代之的是学科的高度分化和高度整合。

当学生不受围墙的限制,以多种方式出入无围墙的网络大学时,大学作为传递知识的宝殿的作用不再唯一。

未来大学将更趋于普及化,更加贴近社会,服务社会。

未来大学将会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学术共同体”,人们在瞬间将可了解到世界上任何角落发生的事件,领略到另一种文化现象(网络文化)。

未来大学的责任在于当它自身成为一种文化体时,如何清醒地继承、发展、丰富、创新多元文化,维护丰富多彩的世界各国的地域文化。

无论未来大学的真正发展道路如何,大学作为人类所构建的知识大厦,将人类探索知识的方法传递给后人的功能是不会改变的。

网上大学产生的影响从网上大学的出现到不断的发展完善,都受到了许多高等院校的重视。

网上大学改变了现行教学模式,在培养创新人才和重视学生个体独立性发展方面,具有独到之处。

第五章 当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第五章 当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市场力量与高等教育改革
• 1、政府、市场与高等教育
• 1)国家、市场与学术协调三角关系及其变化 • 国家权力:经费、保障各阶层机会均等、保障社会公共利 益等;学术权威:影响力源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 市场力量:大学系统内有三个市场(消费者市场:学生的 消费选择;劳动力市场:教授和行政管理人员组成;院校 市场:各高校彼此相互影响的场所,在此院校声誉,是硬 通货) • (1)国家政策的变化 :消减经费、放松管控、绩效评估 与问责。 • (2)高等学校的对策:资金市场化,如学术资本主义、 经营市场化,如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效益、就业市场化、 入学市场化,争取优秀生源的市场行为。
二、市场力量与高等教育改革
• 2、市场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改革 • 3)中国: •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 • 管理体制:宏观上加大地方政府权限、微观上扩大高校办 学自主权 • 经费筹措体制改革 •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后勤改革 • 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 (2)正确认识高等教育活动中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确立政府在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责 • 正确认识市场在高等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一、规模扩张与高等教育改革
• 2、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 美国的初级学院、社区学院 • 日本的短期大学 • 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 • 中国的专科学院
一、规模扩张与高等教育改革
• 3、大众化与高等教育结构改革 • 1)美国 • 殖民地大学 • 州立大学 • 赠地学院 • 初级学院 • 社区学院
一、规模扩张与高等教育改革
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改革与趋势
一、规模扩张与高等教育改革
1、规模扩张
二战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重要特征是高等教 育规模快速扩张:后50年增长了5倍(1960年, 1300万人,到1995年,达8200人)。 进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2015年,达到3700万人,目前,全世界平均每5 个在校大学生中至少有1个是在中国高校学习的。 预计到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 50%以上。

中国高等教育分类

中国高等教育分类

中国高等教育分类中国的高等教育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涵盖了各种类型的学校和学位课程。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特点,中国的高等教育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提供包括文科、理科、工科、医科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学位课程。

这些大学往往拥有多个学院和系所,涵盖了广泛的学科范围。

综合性大学在培养各类人才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是许多学生的首选。

二、工科技术类院校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工科技术类院校是培养各类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平台。

这些院校注重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科技术类院校广泛涵盖了机械、电子、计算机、通信等多个专业领域,为满足中国工业和科技发展的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农林类院校农林类院校是为了培养农业和林业等领域的专业人才而设立的高等院校。

这些院校注重农业和林业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致力于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农林人才。

农林类院校在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可持续农业和林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医药类院校医药类院校是培养医生、药剂师和其他医疗卫生人才的重要机构。

这些院校注重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的培养,培养学生具备临床诊疗和医学研究的能力。

医药类院校在保障人民健康和医疗事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艺术类院校艺术类院校是为了培养各类艺术人才而设立的高等院校。

这些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和表演能力,涵盖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多个艺术领域。

艺术类院校在文化艺术事业的传承和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师范类院校师范类院校是培养教师和教育管理人才的重要机构。

这些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旨在培养符合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的教育人才。

师范类院校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师队伍的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总结起来,中国的高等教育系统涵盖了综合性大学、工科技术类院校、农林类院校、医药类院校、艺术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等多个类型。

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

阶段理论
普及教育阶段,大多数学生具有就业经验,延迟入学现象较普遍,“时学时辍”现象增多。伴随 终身教育的兴起,正规教育与其它生活经历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而且,还有相当比例的学生通 过假期和在学期间从事非学术的工作来交学费。
第五,学校类型与规模。精英高等教育机构一般是二至三千寄宿学生的小社会。如果学生规模超 过了三千,它们将被分成几个小分校(院)。大众高等教育的典型标志是综合性学校,是由三四 万学生和教师所组成的寄宿和走读相结合的“大学城”。普及型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不受限制, 把人们聚集起来只是为了教学,其中大多数学生很少或从来不去主校园,他们几乎没有共同之处, 不构成任何意义上的有密切的小社会,没有共同的标准、价值观和身份。
第四,学生的学习经历。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学生通常是完成中等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学 生住校并且不间断地(假期除外)学习直到获得学位。大众教育阶段,大部分学生仍是完成中等 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但入学日益容易,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较高的“浪费率”。学 生是寄宿与走读相结合,同时,职业训练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高等教育的内部管理。不同国家以及学校之间内部管理的形式和过程千差万别,但是,总 体上精英高等教育一般是由高级教授控制,那些不具备此资格的人员在主要决策中仅起很小的作 用或不起作用。在大众阶段,不同层次的初级工作人员享有校内管理权。而且学生不断拥有影响 决策的权利,学生参与的形式和程度成为从精英向大众化转型时期的主要问题。
阶段理论
当超过50%时,即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时,它必然再创新的高等教育模式。他认为: 第一,在观念上,当入学人数极为有限时,接受高等教育被普遍认为是出身好或天赋高或两者兼 备的人的特权;而在入学率达到或超过适龄人口15%的大众教育阶段,人们开始逐渐把接受高等 教育看作是那些具有一定资格者的一种权利;当入学率达到或超过适龄人口50%的普及教育阶段 时,接受高等教育逐渐被看作是一种义务。 第二,在功能上,精英高等教育主要是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为学生在政府和学术专业中 充当精英角色做好准备。而大众高等教育的对象则更为广泛,包括社会中所有技术和经济组织的 领导阶层。普及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为发达工业社会 大多数人的生活做准备。 第三,课程和教学形式。

《教育学》课后习题及答案06

《教育学》课后习题及答案06

第六章教育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 广义的教育制度即(A)。

A. 国民教育制度B. 学校教育制度C. 学制D. 义务教育制度2.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C)。

A. 国民教育制度B. 教育制度C. 学制D. 义务教育制度3. 现代学制中,双轨学制以(B)为典型。

A. 欧洲国家B. 美国C. 苏联D. 中国4. 现代学制中,单轨学制最早产生于(B)。

A. 欧洲国家B. 美国C. 苏联D. 中国5. 现代学制中,分支型学制以(C)为代表。

A. 欧洲国家B. 美国C. 苏联D. 中国6. 我国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在全国颁布并推行的现代学制是1904 年公布的(A)。

A. 癸卯学制B. 壬寅学制C. 壬戌学制D. 六三三制7. 癸卯学制以(B)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的残余。

A. 美国B. 日本C. 欧洲D. 俄国8. 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第二个学制是壬戌学制,它以(A)的学制为蓝本,虽然几经修改,但变动不大,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A. 美国B. 日本C. 欧洲D. 俄国9.(C)奠定了我国新学制的基础。

A. 癸卯学制B. 壬戌学制C. 1951 年学制D. 1958 年的学制改革10. 在我国,进行6 岁入学的试验起于(A)。

A. 癸卯学制B. 壬戌学制C. 1951 年学制D. 1958 年的学制改革11. 我国在(B)中要求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A.《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2. 我国规定“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的教育法规性文件是(B)。

A.《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3. 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是(B)的核心内容。

A.《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4. 我国确定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四种类型的教育结构的文件是(C)。

高等教育战略目标

高等教育战略目标

——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1、高等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成就
共和国成立六十年来,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来,中国教育包括高等教 育,已经为共和国实现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做出了重 大贡献。特别是本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高等教育实施大规模扩招政 策后快速发展,实现了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 转变,明显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成就: ——我国高等教育自上个世纪末年大幅度扩招,2012年就迅速进入大 众化发展阶段(指标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2012年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6.5%,部分城市地区已经率先进入 普及阶段(指标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受益于高考 升学率不断提高,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升学压力降低,越来越多的工农 子女作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历史性成就,恰恰是在我国高等教育适龄 人口规模逐步扩大(2008年18岁人口已经增加到2600多万)的背景情 况下取得。如果没有高等教育大幅度扩招后的快速发展,仅仅是高考 升学压力就可能带来无数的社会问题,劳动力就业市场的供求矛盾势 必更为难以化解。 ——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是:当我们忽然 发现劳动力“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之际,我们有理由提出:中国已经 开始拥有“人力资源红利”,可以籍此继续助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 展。——清华国情研究所胡鞍钢观点
2、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
2009年后,当国务院为明晰未来愿景、预见发展目标、谋划改革举措, 领导教育部开展《2010—2020年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调研工 作之时,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人力资源大国的新起点上,向着人力 资源强国的目标奋进。未来十年乃至更长的时期,中国教育包括高等 教育,必须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做出突出的贡献。任重道远的中国高 等教育,亟待全面部署和科学谋划未来改革发展的目标、思路及举措。 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部署和领导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研制工作,有关大学习、大调研、大 讨论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发现是:2010-2020年,正是中国高等教育实 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2009年后,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将连年下降,2016年到2020年 逐渐进入低谷(18岁人口数每年在1600万人左右),2020年18岁-22 岁高教适龄人口数正好位于谷底。这是《纲要》确定2020年“高等教 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战略目标的基本依据。 由于适龄人口下降,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十年的发展前景是,不但不需 要大幅度扩招,而且突出强调“坚持内涵式发展”、“坚持稳定规 模”,就可以顺利实现毛入学率达到40%的战略目标。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自测模拟预测题库(名校卷)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自测模拟预测题库(名校卷)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自测模拟预测题库(名校卷)单选题(共40题)1、《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属于()。

A.教育行政法规B.教育法律C.地方性教育法规D.教育规章【答案】 A2、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形成、发展和调整起决定性影响的是()。

A.文化因素B.科技因素C.教育因素D.经济因素【答案】 D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A.生物起源论B.劳动起源论C.心理起源论D.生物进化论【答案】 B4、下列哪一种教学方法更能对学生的需要作出敏感反应()A.讲授法B.讨论法C.多媒体教学法D.案例教学法【答案】 B5、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意义不包括()。

A.实现高校的价值回归B.有利于引领社会反思C.有利于教师潜心学术,为学术而学术D.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答案】 C6、我国现行高校领导机制是()。

A.校长分工负责制B.校务委员会负责制C.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D.教授委员会负责制【答案】 C7、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的学习理论是()。

A.行为主义学习论B.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D.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答案】 B8、大学这种组织形式的首要特征是()。

A.专业性B.学术性C.多学科性D.严密性【答案】 B9、高等教育的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A.中级人地B.中级专门人才C.高级人才D.高级专门人才【答案】 D10、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A.认识活动B.教师教的活动C.学生学的活动D.课堂活动【答案】 A11、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组织形式也出现多样化的趋势,在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上出现了()。

A.加长化B.短学程化C.缩短化D.均衡化【答案】 B12、高等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基本环节是()。

A.教学B.实习C.就业辅导D.毕业设计【答案】 D13、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是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核心要旨。

中国高等教育学校类型的发展趋势

中国高等教育学校类型的发展趋势

中国高等教育学校类型的发展趋势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体制改革和大规模扩招,已进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新阶段。

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发展进行归纳总结并与联邦德国高等学校的发展做对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了我国高等学校类型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校类型发展趋势The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Schools Types of Development TrendAbstract: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have the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especially in the 21st century,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fter system reform and expanded massively, then has entered the new stage from elite education to mass education.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higher school development of new China’s and with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higher compar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 probes in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 a’s higher school type.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School type; Development trend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等学校数量不断增加,高校在校生人数也不断增加,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体制改革和大规模扩招,已进入从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阶段。

0-高等教育分类与分层是趋势

0-高等教育分类与分层是趋势

中国高等教育分类中的几个现实问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王怀宇)内容摘要:我国高等教育缺乏科学合理的分类标准。

职业型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进一步完善。

高等教育分层主要是高等学校地位和等级的纵向排列,而分类则更多地代表了高等学校之间依据某些相同或不同点进行的归类与区分。

当前,应以政府机构为主体指导高等教育分类,同时要保证分类基础和标准的科学性,政府决策对分类的影响不容忽视。

18世纪以前,高等教育机构基本上只有大学一种组织形式,那时的高等学校指的就是大学。

此后,伴随着高等教育职能的拓展,高等教育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高等学校的类型开始出现分化,大学不再是唯一的高等教育机构,高等教育走出象牙之塔,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逐步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由于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管理体制、经济基础、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其高等教育的形式、规模与管理各具特色,产生的高等学校类型也千差万别,但许多国家最终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

高等学校类型的多样化,是以满足社会的需要为前提的。

一、我国高等教育分类的现实状况及发展的紧迫性高等教育分类是高等教育结构和体系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高等学校类别的形成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体制及科技文化传统等多重因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始终没有形成真正科学合理的、统一的高等学校分类标准,目前国内常用的几种分类标准都是为了适应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发展建设的需要而形成的,具有很强的历史烙印,虽然在特定历史时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时效性和较大的随意性。

例如,以“是否重点”为标准,将高等学校划分为重点和非重点两大类;以所拥有的“学科门类”为标准,将高等学校划分为综合大学、理工院校、农业院校、林业院校、医药院校、师范院校、语文院校、财经院校、政法院校、体育院校和艺术院校;以“隶属关系”为标准,将高等学校划分为教育部直属院校、中央其他部委所属院校和地方院校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高等教育学校类型的发展趋势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体制改革和大规模扩招,已进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新阶段。

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发展进行归纳总结并与联邦德国高等学校的发展做对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了我国高等学校类型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校类型发展趋势The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Schools Types of Development TrendAbstract: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have the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especially in the 21st century,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fter system reform and expanded massively, then has entered the new stage from elite education to mass education.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higher school development of new China’s and with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higher compar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 probes in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 a’s higher school type.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School type; Development trend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等学校数量不断增加,高校在校生人数也不断增加,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体制改革和大规模扩招,已进入从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阶段。

据2009年11月9日教育部网站发布的消息,全国普通高校由1998年的1022所增加到2008年的2263所,增长比例超过120%。

其中,地方高校由1998年的759所增加到2008年的2152所,地方高校数量不断上升,而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数目则锐减,主要是高校大量合并,民办院校和高职类院校不断发展所致。

对我国高等学校发展进行归纳总结并与其他国家做对比,对于如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深入探讨高等学校类型发展等问题,对于更好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学校发展长期以来, 在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研究中, 高校分类办学既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又是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由于分类标准不同, 对高校划分的结果也就完全不一样。

在我国根据办学经费主要来源,高校一般可分为部属院校、地方院校、私立院校;根据专业的总体性质与结构, 高校一般可分为综合类院校、分科类院校;根据学校等级划分,高校一般可分为重点院校、一般本科院校、专科/高职院校等。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现代我国高等学校类型的发展变化。

1.1从办学经费主要来源新中国成立之初高等学校的状况是, 当时中央人民政府一方面有步骤地接收和接管了大陆国民党统治区内的各类高等学校, 包括公立、私立和受外国人控制教会办的学校。

另一方面, 将解放区创办的各类高等学校有计划地迁入内地各大城市。

1947年,全国有普通高等学校205 所。

按办学体制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公立高等学校有124 所,私立高等学校有79 所,到1952年,全部私立高等学校改为公立。

改革开放以后打破国家包揽办学的格局,建立民办与公办相结合的办学体制。

创办了大量的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

1.2从专业的总体性质与结构1952 年下半年至1953 年底, 教育部对全国的高等学校进行院系和专业的调整。

建立由单科院校与文理科综合大学构成、且以单科院校为主的大学体制。

减少综合大学数量, 将包罗众多学科的综合大学改为文理科大学, 大量设立单科院校。

这一基本方针是在参照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

经过1952、1953 年的两次大规模的调整, 全国的综合大学都由原来的多学科(文、理、工、农、医、师范) 改变文理两科, 且数量上只保留了13 所, 1947年综合大学占大学、学院总数的41. 4% , 1953 年则下降到8. 5%。

1955 年, 为了改变高等学校布局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即高等学校过于集中少数沿海大城市的情况, 又进行了部分省市院系的调整, 并且新建了一批高等学校。

经过第二次院系调整, 到1957 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29 所。

1958 年至1966 年为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发展建设时期,高等学校的主要类型为综合大学、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三种,基本形成了我国独立、完整、有特色的高等学校类型体系。

90年代以来,中国高校掀起了一股“合并热”,据“中国高等教育网”不完全统计,自1990年起,全国有一千多所高等学校、中等学校被卷进了合并风,共形成了412所合并的高校。

高校合并,本质上是一种在不改革体制、不改善教学的条件下,靠扩大规模,增加学科门类的方式办“一流教育”,是单科类大学向综合类大学回归的表现。

1.3从学校等级划分按学科结构和层次结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大学或综合大学,修业年限为四至五年; 专门学院, 修业年限为三至四年; 专科学校, 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

大学和专门学院的培养目标均为培养高级建设人才, 专科学校的培养目标则为培养专门技术人才。

1954年开始遴选和确定重点大学,开始了我国重点大学的建设之路,这是现在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中各批次的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1954 年12 月, 中国高等教育部发出《关于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定》,确立了6 所高等学校为全国重点大学,之后进行了多次增加。

1995年, 国家教委开始在高等学校实施211 工程,把高等学校分成了重点扶持和非重点对象。

现在高校入学考试中主要有重点本科、一般本科、专科、高职类院校划分。

2、德国现代高等教育学校发展由于战争及纳粹的破坏,德国高等教育遭受极大摧残,德国的大学损失了约60%的建筑物、附属设备、图书资料等。

战争结束时,战前的23所大学仅9所保持相对完整,战后初期联邦德国境内有16所大学和8所工科高等学校,战后的10多年,一批新大学得以建立,同时许多州恢复并新建了师范学院,60-70年代在旧有综合性大学的基础上,德国联邦政府又增设了一些工科大学、医科大学和经济大学,还有专科大学转变为综合大学。

将“教师培训中心”改成一般性大学或者并入综合性大学。

增加高等学校类型。

60年代以后新建的大学在专业设置和内部结构上都不同于老式大学,其类型主要是:高等专科学校、综合高等学校、函授大学。

综合高等学校的特点是招商和课程设置是双层次的。

它不但招收完全中学的毕业生,也招收中专毕业生。

前两年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后面课选择偏于实践的一年学习或者偏于理论的两年学习。

它被认为是一种大学结构的改革,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但综合高等学校不能兼顾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功能,发展缓慢,最终走向传统大学。

1968年10月31日,各州签订了一个共同建立高等专科学校的协议,之后,以培养第一线工程师的非学术性的高等专科学校相继建立。

1978年,联邦德国共有高等学校265所,其中高等专科学校136所,与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短期大学相似,联邦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以其规模小、实践性强、学制短、就业率高等特点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大学以外的第二大主要高等教育机构。

3、中德两国高等学校类型发展的同异中国和联邦德国是两个地处不同洲的国家,两国的历史不一样,高等教育的立足点也不一样,但是在他们现在的高等教育发展中,我们还是能够找到一些相同的地方,德国的高等学校发展的某些措施,也是值得我国去参考与借鉴的。

3.1中德两国高等学校类型发展的相同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教育的国际化。

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世界各国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提高。

各国的教育体制,学校类型的设计与发展不断趋于统一,这是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高等教育融合的必要条件。

因此在中德两国现代高等教育学校的发展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是由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一起构成的,并且是综合类和单科类共存的状况。

大学多为综合类院校或有朝着其发展的趋势,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对专业要求主要是不断向研究型发展。

而其他教育机构则主要是单科类院校,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是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

3.2中德两国高等学校类型发展的不同处中国和联邦德国高等学校类型发展中,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道路更曲折,从1952年的院系调整,到90年代以来高等学校的合并,可以看出,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是在不断的摸索着前进并发展的。

中国的高等学校的类型并未因时间的推移进行大的调整,改变的大多数是办学形式,国家调控占据了高等学校类型发展的主导地位。

而德国的高等教育学校类型是随着社会的需要,根据一定的市场需求进行不断增加的,虽然也有政府调控在其中,但其更具时代产物的特性,更能适应德国社会发展的需求。

4、我国高等学校发展的趋势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高等学校类型的增加导致管理困难,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下降,人们对高等学校特别是民办院校和高职类院校教育的不信任等,都使得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步履维艰。

中国高等学校类型如何发展,关系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4.1综合类大学资源不断整合,注重通识教育,向科研型发展90年代以来,中国高校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合并,导致综合性大学的数量增多,规模增大。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综合性大学体系越趋完善,其职能也不断的进行扩充。

由于大学的扩招带来的大学生人数的上升和大学资源有限性的矛盾,高等学校培养人才质量得到高校的进一步关注,因此实施通识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倡,综合类大学各学科之间加强融合,更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再是批量生产出来的产品,而是有思想的高素质人才。

综合类大学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场所,而不只是教会学生干事情的培训机构。

4.2高等职业院校在竞争中不断完善,向实用性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发展。

1996年召开的第三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国各地创办,或者由之前的中等职业院校发展而来,但是在人们心目中其社会地位并不高,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招收、收费、就业保障等方面没有享受到与普通高等学校同样的待遇,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处于不利的地位,这是有历史原因和自身原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