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化学调控技术--董志强
化学控制技术在玉米高产栽培中的应用
化学控制技术在玉米高产栽培中的应用
衣凤仙;李玉纯
【期刊名称】《农村天地》
【年(卷),期】1997(000)006
【摘要】我国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制工作起步较晚,发展较慢。
但在近年来的使用中,却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一般增产10%~20%,有的达50%以上。
化控技术在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中,与其它作物相比虽处于起步阶段,可是,在试验、示范、生产中应用效果非常显著。
化控技术实施后,于玉米的生育表现有三种作用。
【总页数】1页(P34)
【作者】衣凤仙;李玉纯
【作者单位】敦化市农民专科学校;敦化市农民专科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3.04
【相关文献】
1.作物化学控制技术在我国玉米生产上的应用 [J], 孔高原;王黎;朱一明;薛刚
2.玉米化学控制技术应用研究 [J], 涂华玉
3.超高产栽培中水稻无效分蘖的化学控制技术研究 [J], 孙兵;钱晓刚;苏昌龙;谭春燕;孙芳
4.农业信息化技术在玉米高产栽培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J], 王俊玲
5.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大田玉米高产栽培中的应用 [J], 申小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物化学调控技术-董志强
玉米水稻抗低温增产 调节剂及其制备方法 (CN200810224421 .7),玉米水稻扩穗增 粒抗倒伏增产调节剂制 备方法及其应用 (CN200810224420 .2),已经进入公布实 审程序,将于2010年 3月之前获得专利。
对 照
处 理
处理
对照
2.2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方法的配套研究
2、种子包衣
3.2作物化学调控技术与经典栽培技 术的区别与联系
3.2.1区别:常规栽培技术是通过改善作物的 生长环境条件来挖掘作物的增产潜力;作 物化学调控是通过改善作物自身对环境的 适应性来挖掘作物的增产潜力。 3.2.2联系:二者从不同的角度,实现着相同 的目标,即可持性高产优质,二者相结 合,更容易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
2作物化学调控技术的研究内容
2.1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制
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如倒伏、早衰、低温冷害、 干旱等,以提高作物自身素质和抗逆性为目标,应用植物 激素类似物、高分子蛋白复合物、微量元素络合物、有机 酸等,从改善机体生理代谢、促进根系发育、改善植株形 态、改善冠层光热分布的角度出发,研制新剂型调节剂。
ck
tr
干 重 物 (g)
60 50 40 30 20 10 0 4000
ck
tr
5000
6000
7000
不同密度
大口至抽雄 60 50 干 质 物 (g) 30 20 10 0 4000 5000 6000 7000 不同密度 40
抽雄至收获
ck
tr
400
干 重(g) 物
ck
300 200 100 0 4000
单株干物重积累速度与积累量降低
T1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化控技术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与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 Sci. Bull.2011,17(10) 110化控技术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与研究孟 彦 李艳萍 王文化(商丘市农林科学院,河南商丘476000)摘 要:解决玉米高密条件下群体与个体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应用化控技术。
玉米小穗分化前应用乙烯利、玉米壮丰灵、玉米健壮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有效地降低株高、改善群体光照条件、提高玉米产量,但是应注意玉米品种的选择、栽培密度及喷洒时间等。
关键词:玉米;化控技术;植物生长调节剂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31(2011)10-110-002玉米作为我国第三大作物,是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作物,其生产状况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可想而知。
目前玉米高产再高产的瓶颈问题是高密与单株产量的关系,即群体与个体的矛盾。
乙烯利、玉米壮丰灵、玉米健壮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玉米总体产量得到很大的提高。
但是这些化控技术还没有在玉米大田生产中得到普及,还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有待于有关农业部门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1 化控技术与常用生长调节剂化控技术是在作物生长发育期间,通过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调节与控制作物体内的激素含量,改变其基因表达方式,塑造理想的植株个体或调整作物生育进程。
在玉米生产上主要是调节株高与穗位、控制倒伏,改善群体光照条件及光合速率,增加穗粒数,进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生长调节剂主要应用于栽培密度高于正常密度20%以上的田块,玉米6~12片展开叶(抽雄穗前)期间喷洒药液,控制株高,防治倒伏,提高产量。
玉米生产上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有:乙烯利(ETH)、玉米健壮素、缩节胺、玉米壮丰灵、30%已・乙水剂(30%DE)、矮壮素(CCC)、多效唑(MET)等。
1.1 乙稀利化学名称2-氯乙基膦酸,是促进成熟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在pH大于4的介质中分解释放出乙稀,促进果实的成熟及脱落,矮化植株。
玉米化控技术的应用研究及展望
玉米化控技术的应用研究及展望摘要:本文对化控技术在玉米上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简单介绍了化学控制的生理机制,重点阐述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种子萌发、生长及相关抗性的影响,并对今后应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关键词:玉米;化控技术;植物生长调节剂作物化控技术是指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影响植物内源激素系统而调节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使其朝着人们预期的方向和程度发生变化的技术体系。
这一技术体系源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农业应用”,至今经历了70余年的发展过程,已在基础理论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开发、作物化学控制技术体系及技术原理的形成和完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与传统农业技术措施相比,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使用浓度低、剂量小、费用低、见效快、在植物体和土壤中可迅速分解、对人类及环境很少有副作用等优越性[1].植物生长调节剂可通过调节植物内源激素水平而影响作物的许多生理生化过程,目前已成为我国作物生产当中高产、稳产和高效农业新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作物的优质、高效生产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和总产已超过小麦而跃居粮食作物第二位.玉米又是优质饲料作物,有“饲料之王”之称,其生产总量约有75%用于饲料,因此发展玉米生产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由于耕地面积有限,玉米种植面积受到一定限制,如何提高单产成为今后玉米生产的关键。
尽管提高种植密度可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但种植密度的增加往往容易出现倒伏、空秆和贪青晚熟等一系列关键性的技术难题.此外,在玉米生长发育期间还经常受到干旱、高温和低温等逆境胁迫的危害,造成玉米生长发育不良,产量不高不稳,质量偏低,这不仅影响农民收益,也给粮食储运带来一定困难。
面对这一现状,可以采用化学控制的方式来进行解决。
化控技术可以帮助玉米克服遗传上的缺点,使之有效地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减少环境胁迫的危害,对于玉米高产、稳产、优质和抗逆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化学调控剂浓度对夏玉米生长的影响
不同化学调控剂浓度对夏玉米生长的影响
李彦昌;侯现军;闫丽慧;王芬霞;李建军
【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8(057)014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及大田示范方式研究了4种化学调控剂(玉米矮丰、玉黄金、乙烯利、金得乐)不同浓度对夏玉米生长发育、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明确了化学调控剂对夏玉米生长发育的效果,以期为提高夏玉米抗倒伏能力、实现夏玉米高
产和稳产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结果表明,施药浓度越高,抗倒伏能力越强,对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越大,1.5倍化学调控剂推荐浓度(化学调控剂标签上所注明的施用浓度)较好地平衡了提高抗倒伏能力和抑制玉米生长的关系,且产量最高.
【总页数】4页(P19-22)
【作者】李彦昌;侯现军;闫丽慧;王芬霞;李建军
【作者单位】鹤壁市农业科学院,河南鹤壁 458031;鹤壁市农业科学院,河南鹤壁458031;鹤壁市农业科学院,河南鹤壁 458031;鹤壁市农业科学院,河南鹤壁458031;鹤壁市农业科学院,河南鹤壁 458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3
【相关文献】
1.氯化钠不同浓度对夏玉米生长和吸氮的影响 [J], 刘志伟;黄冠华
2.化学调控对洞庭湖区不同群体夏玉米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 [J], 沙莎;何闻静;曹亚
娟;韩霜;罗水清;易镇邪;陈平平
3.3种化学调控剂对夏玉米光合特性、灌浆期和籽粒含水量的影响 [J], 王成雨;朱紫薇;章鑫;朱英华;李晓玉;程备久
4.不同浓度生长抑制剂对籽粒直收夏玉米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J], 陈军;张海军;韩明明
5.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夏玉米茎秆冗余调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J], 蒋迁;李磊;吴瑞娟;张凤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低温胁迫下聚糖萘合剂对玉米幼苗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学研究所栽培生理系提供。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叶绿素含量测定
参照 Arnon[15]的方法。
用直径为 0.43 cm 的打孔器, 打取叶圆片, 用 10 mL
95%的乙醇避光提取 48 h 后, 用日本岛津公司产
UV-4802 型双通道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 649 nm
和 665 nm 的吸光值。 1.2.2 过氧化氢(H2O2)含量测定 参照林植芳等[16] 的方法。按王爱国等[17]的方法测定超氧阴离子( O2. ) 产生速率。
1.2.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按照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以不同基因型的品种郑单958 (适宜于有效积温
≥1 954.7℃区域种植)和丰单 3 号(适宜于有效积温 ≥1 140℃区域种植)为材料, 选择良好的种子, 于 0.02% (W/V)的氯化汞溶液中浸泡 5 min, 然后用蒸 馏水反复冲洗, 最后将种子置 37℃恒温箱内催芽。 将萌发后的种子播在 10 cm×10 cm×6 cm 的塑料盒 中, 人工气候室(GXZ 智能型人工气候室) 25~27℃ 下培养幼苗至三叶期。选取两品种长势一致的幼苗 各 160 株, 共 320 株。将每品种幼苗分为两组, 每组 80 株。设置化控处理, 将每品种中一组叶面喷施 200 mg L1 聚糠萘合剂(PASP-KT-NAA, 以下简称 PKN),
聚糠萘合剂(PKN)是针对东北春玉米产区的低 温冷害特点而研制的抗冷调节剂, 目前在东北春玉 米区已经大面积示范应用且对 PKN 的主成分在植物 抗逆性中的作用已有大量的报道。刘芸等[12]以栝楼 幼苗为材料研究表明外施 α-NAA 能提高叶片叶绿 素及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提高保护酶 SOD、CAT、 POD、ASP 的活性, 增强幼苗的抗逆性。Leshem 等[13] 以树木为材研究表明, 细胞分裂素(KT)可直接或间 接地清除自由基, 减少脂质过氧化作用, 提高 SOD 等膜保护酶的活性, 改变膜脂过氧化产物、膜脂肪酸 组成的比例, 保护细胞膜, 增加抗逆性。冷一欣等[14] 叶面喷施聚天门冬氨酸(PASP)增加了玉米的生物学 产量。PKN 是 PASP、KT、NAA 的复配剂, 其抗冷 机制有待进一步明确。在明确春玉米苗期低温冷害 胁迫机制的前提下, 研究 PKN 对玉米光合作用相关 生理指标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对进一步明确 PKN 的抗冷生理机制、完善 PKN 的应用技术、保障 东北地区春玉米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董志强 作物化学调控技术与吨田宝应用
⑵调控形态建构
根的形成 花 的 形 成
⑶调控器官功能
1.2作物化学调控技术与常规栽培技术的区别及联系 1.2.1区别:常规栽培技术是通过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条件来 挖掘作物的增产
常规栽培技术
+ PGRS + 小分子 代谢关键 基因蛋白 植物内源 激素 光温水肥或 逆境胁迫
潜力;作物化学
调控是通过改善 作物自身对环境 的适应能力来挖 掘作物的增产潜
• 促进: 1、雌性器官/雄性器官, 或雌花/雄花的比值 2、开花(某些植物)
生理生化代谢
作物生 长发育
力。
作物的化学调控
作物产量与 品质形成
1.2.2联系:二者
常规栽培技术
+ PGRS + 小分子 代谢关键 基因蛋白 植物内源 激素
光温水肥或 逆境胁迫
从不同的角度,
实现着相同的目 标,即可持续性 高产优质,二者 相结合,更容易
生理生化代谢
作物生 长发育
实现高产优质高
效的目标。
①水分逆境
②温度逆境 ③养分逆境 ④灾害天气 (风雪霜冰雹)
生物逆境: ①病害 ②虫害 ③草害
倒伏、早衰 减产
2.1水分逆境(促根系发育)
•北方雨养春麦区旱灾频繁发生,3-4-5月初播种,6-7-8月收获; 全生育期靠降雨维持生长发育,旱涝发生频繁。如:黑龙江、
内蒙古、甘肃等雨养区春麦区等。
干旱
渍害
•胞外胞内信号的关系:胞外信号通过膜上信号转换 成胞内信号,调控细胞的反应,即:基因表达与蛋
白合成,进而调控作物器官建构和功能,调控产量
和品质等。 •我们将所有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包括胞内、胞外 信号物质,统称为化学调节剂(实质上:生物调节 剂),包括:内源激素、多糖、蛋白(酶)、多肽、
化控对玉米带状间作大豆主茎分枝光合特性、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核农学报2024,38(4):0776~0784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化控对玉米带状间作大豆主茎分枝光合特性、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袁晓婷罗凯刘姗姗彭新月杨立达王小春杨文钰雍太文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农村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作物带状复合种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1130)摘要:为充分挖掘化控技术对带状间作系统中大豆的增产潜力,本研究以大豆-玉米带状间作为研究对象,以南豆25为试验材料,通过在大豆4节期(V4)叶面喷施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抑芽丹(MH)、吲哚-3-乙酸(IAA)、6-苄氨基嘌呤(6-BA)、24-表油菜素内酯(EBR)、三碘苯甲酸(TIBA)、烯效唑(S3307)、胺鲜酯(DTA-6)]及清水(CK),探究调节剂对大豆主茎和分枝结构上的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调节剂处理提高了带状间作大豆主茎和分枝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EBR、S3307和DTA-6处理下大豆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产量显著高于CK。
各调节剂中以DTA-6协调主茎与分枝生长关系的效果最好,该处理下盛荚期(R4)大豆主茎和分枝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较CK增加15.62%和30.24%,完熟期分枝荚果分配率最高。
产量结果也表明,DTA-6处理下分枝粒数和百粒重达到最大,使大豆群体产量较CK提高26.01%~32.61%。
综上,DTA-6能够改善带状间作大豆主茎和分枝叶片光合特性,促进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形成。
本研究为化控在带状间作大豆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撑。
关键词:带状间作大豆;调节剂;光合;干物质;产量DOI:10.11869/j.issn.1000‑8551.2024.04.0776大豆富含优质蛋白和脂肪,是重要的粮油饲兼用作物,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据重要地位[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倍浓度
2倍浓度
2.4应用效果及其调控机理
2.4.1冠层形态与功能调控
2.4.2茎秆形态、质量调控
2.4.3根系的形态质量调控
2.4.4氮素吸收同化的调控 2.4.5内源激素平衡调控
2.4.6产量形成与高产调控
2.4.1冠层形态与功能调控
第一:冠层形态调控 (1)株高、穗位、穗上下部比值
株高降低:20-40cm,下降了3.1%~5.3%
叶片发油绿色
穗位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
(单位为mmol*g-1(FW))
15 10 5 0 7.4 20 15 10 5 0 7.4 7.18 8.2 8.12 8.22 9.4 7.18 8.2 8.12 8.22 9.4 20 15 10 5 0 7.4 7.18 8.2 8.12 8.22 9.4
态、改善冠层光热分布的角度出发,研制新剂型调节剂。
耐密抗倒伏调节剂(ZL200610075673.9)
主成分:有机酸、2-氯乙基三甲基氯化物和2-氯乙基膦酸; 机理:改善了2-氯乙基膦酸对温度(18℃)和PH值(4)的 响应特点,有效控制了作物体内乙烯的生成速度和生成量; 效果:促根、壮秆、抗倒伏、钝化穗密反应。应用现状: 已转让,正在大面积示范、推广。商品名:吨田宝。 H H
8.12
8.22
9.4
2.4.2茎秆形态、质量调控
①玉米茎秆节间长度缩短
节间 4 5 缩短率 节间 (% ) 30.36 54.24 11 12 缩短率 (% ) 27.06 40.82
8 6 4 2 335TR4 335CK4 7.4 7.18 8.2 8.12 8.22 9.4
7.18
8.2
8.12 8.22
9.4
0
335TR5 335CK5
8.12 8.22 9.4
灌浆期平均叶绿素含量处理比 对照高0.415-1.077 mg*g-1FW , 相当于对照的9.12%-23.40%。
应。抑制内源GA的生物合成,因此抑制茎尖伸长区
的细胞伸长,使节间缩短,但节间和细胞数目不变。
外施GA能逆转这种抑制效应。
如:矮壮素、甲哌嗡、多效唑、烯效唑、比久、吡
啶醇、丁酰肼、氯化胆碱、环丙嘧啶醇、三唑酮、
氯化膦、阿莫1618、CO-11、塞节因、十一碳烯酸、 调环烯、抑霉唑、脱叶磷…..
④其他天然的植物生长物质
④
⑤麦玉两茬,灌浆期光照和热量资源紧张, 成熟度差;
⑥虫害严重
⑦病害严重
2.2调节剂的研制
由国家支撑计划、863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玉米 产业体系和行业科技等项目支持,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如倒伏、
早衰、温度胁迫、水分胁迫、光照不足等,以提高作物自身素质和抗
逆性为目标,应用植物激素类似物、高分子蛋白复合物、微量元素络 合物、有机酸等,从改善机体生理代谢、促进根系发育、改善植株形
9.16
(4)平均叶倾角(MTA)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先玉335TR 先玉335CK
3000
3750
4500
5250
6000
处理MTA(叶片与水平面的夹 角)增加了3.84% -11.36%。 上部叶片直立,
中部叶片(棒三叶)平展
第二:冠层功能调控
(1)透光率:处理后透光率比值(穗上部/穗下部)增加了 3.66%~ 24.42%,化控处理增加了穗上部的透光率。
335TR1 335CK1
335TR2 335CK2
335TR3 335CK3
20 15 10 5 0 7.4 7.18 8.2 8.12 8.22 9.4
335TR4 335CK4
20 15 10 5 0 7.4 7.18
335TR5 335CK5
•可溶性糖含量减小了2.78%~
27.69%.
8.2
叶长(cm)
120 100 80 60 40 20 0
1叶
T0 C0
100
叶片长度缩短,45000株/hm2
2 倒 叶 3叶 倒 4叶 倒 5 倒 叶 6叶 倒 7 倒 叶 8叶 倒 倒 9叶 10 倒 叶 11 倒 叶 1 倒 2叶 13 倒 叶 14 叶
叶位
倒
倒
各叶位叶长的变化
21叶 19叶 17叶 15叶 13叶 11叶 9叶 7叶 5叶 3叶 1叶 0.00 20.00 40.00 60.00 80.00
40 30 20 10 0
40 30 20 10 0 第10叶 第14叶 第18叶 先玉335TR3 先玉335CK3
先玉335TR4 先玉335CK4
第10叶
第14叶
第18叶
40 30 20 10 0
先玉335TR5 先玉335CK5
•处理后穗位叶净光合速率 提高了19.03%- 34.70%。
第14叶 第18叶
•油菜素内脂,多胺(精胺、亚精胺、腐胺、鲱精胺、尸 胺),钙调素
多 胺
油 菜 素 内 脂
钙调素
第二:复合型植物生长调节剂
复合型调节剂以生长延缓剂+延缓剂、 延缓剂+促进剂、促进剂+促进剂以及 延缓剂+多糖或与氨基酸相配伍或合成 的复合调节剂。 例如小麦抗逆型吨田宝、抗倒型吨田宝 等。
1.4.2关键:应用技术
壤肥力
1.5.2注意事项:
第一:选择调节剂类型
调节剂的选用原则:针对作物和问题对症下药 ①抗倒伏,②抗低温或高温,③抗强光或弱光,④抗瘠 薄或盐碱,⑤抗旱或抗涝,⑥抗生物胁迫-棉铃虫、蚜虫, 等)
第二:调节剂使用方式:趋利避害
①浸种、 ②拌种或包衣, ③叶面喷施, ④土施
第三:调节剂使用剂量(0,1原理)
1.2特点:少量、简便、快速、高效、主动 性强。
用量少—经济、省钱;
简便—操作简便、机械化程度高;
快速—反应快速、见效快;
高效—产投比高、效果显著; 主动性强—根据作物的生长状况判定是否应 用,灵活机动。
1.3作物化学调控与常规栽培技术的区别及 联系
1.3.1区别:常规栽培技术是通过改善作物 的生长环境条件来挖掘作物的增产潜力; 作物化学调控是通过改善作物自身对环境 的适应性来挖掘作物的增产潜力。 1.3.2联系:二者从不同的角度,实现着相 同的目标,即可持续性高产优质,二者相 结合,更容易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
2 1.8 1.6 1.4 1.2 1 0.8 0.6 0.4 0.2 0
先玉335TR 先玉335CK
3000
3750
4500
5250
6000
(2)净光合速率
50 40 30 20 10 0 第10叶 第14叶 第18叶 先玉335TR1 先玉335CK1
40 30 20 10 0 第10叶 第14叶 第18叶 先玉335TR2 先玉335CK2
第四:调节剂使用时期(叶龄模式原理)
提
1、作物化学调控技术
要
2、玉米化学调控技术
2.1玉米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拔节期,雨热同季,易倒伏;
②密植高产群体及抽雄吐丝期阴雨寡照,穗 粒数少,秃尖长;
③灌浆期昼夜温差小,成熟度差,粒重低;
灌浆差 灌浆正常
2.4密植群体,一次性施肥,肥力不足,灌浆 期脱肥,早衰;
主成分:类生长素、多聚氨基酸等;机理:强碱催化,类生长 素与氨基酸形成酰胺,形成了储藏态,安全调控逆境蛋白的合 成;效果:具SOD和钙调素活性,可以提高抗冷性,壮秆、促 进穗发育、提高灌浆强度;应用现状:即将转让,正大面积示 范、推广。商品名:吨田宝。
处理
பைடு நூலகம்对照
对照 处理
2.3 应用技术 2.3.1品种类型:类型不合适可能会产生药害 正常
第10叶
穗位叶片叶绿素含量
8 6 4 2 0 7.4
8 6 4 2 0 7.4
6 5 4 3 2 1 0 7.4 7.18 8.2
335TR1 335CK1
7.18
8.2
8.12 8.22
335TR3 335CK3
9.4
10 8 6 4 2 0
335TR2 335CK2
7.4 7.18 8.2 8.12 8.22 9.4
CK
TR
45000
56250
67500 78750 密度(株/hm2)
90000
CK
TR
穗上/穗下=2:1
(2)穗上、穗位(中)、穗下部叶片 长、宽、叶面积系数以及与叶倾角(与水平面夹角)
21叶 19叶 17叶 15叶 13叶 11叶 9叶 7叶 5叶 3叶 1叶 0 20 40 60 80 先玉335CK1 先玉335TR1
第一:应用时期:决定调控的靶器官 第二:应用剂量:决定调控效应程度 第三:应用方式:决定技术的有效性
1.5 作物化学调控技术的影响因素与注意事项
1.5.1影响因素:
第一:调节剂因素,包括:调节剂类型、使用方式、
剂量、时期
第二:作物因素:品种类型、生育时期、施药部位
第三:环境因素:温度、湿度、光照强度、降雨、土
株高(mm)
380 370 360 350 340 330 320 310 300 290 CK TR
45000
56250
67500
78750
90000
密度(株/hm2)
CK TR
穗位高(mm)
穗位降低20-50cm,占10.9%~13.5%
160.00 140.00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00
1.4 作物化学调控技术的核心与关键 1.4.1核心:植物生长调节剂
第一:单一调节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