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发挥

合集下载

中药炮制在临床上的应用

中药炮制在临床上的应用

中药炮制在临床上的应用中药炮制是指将中药原料进行研磨、煎煮、加工等处理过程,使其具有合适的药性、适宜的疗效、较好的保质期,以便应用于临床治疗。

中药炮制是中药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发挥中药疗效、减少中药毒性、提高中药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中药炮制在临床上的应用。

1.骨伤科:中药炮制在骨伤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损伤恢复期或骨折初期,常用以熟煮方式炮制的中药来进行外敷。

这些中药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有助于加速骨折愈合。

2.妇科:中药炮制在妇科临床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

比如在治疗月经不调的时候,常常需要使用炮制的中药。

这些炮制中药可以通过调理女性内分泌系统,促进子宫腺体发育,从而达到调整月经周期、恢复月经正常的目的。

3.中风康复: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中药炮制在中风康复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治疗中风后的康复过程中,常常需要使用炮制的中药。

这些中药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祛痰散结、理气和胃等作用,促进患者恢复。

4.肿瘤科:中药炮制在肿瘤科中有很广泛的应用。

炮制的中药可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调理气血,起到辅助化疗的作用。

同时,中药炮制还可以减轻化疗的毒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5.皮肤科:中药炮制在皮肤科临床中也有很多应用。

比如在治疗湿疹、荨麻疹、皮炎等皮肤病时,常常需要使用炮制的中药。

这些中药可以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痒、凉血解毒的作用,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

总之,中药炮制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各个科室中,中药炮制有助于发挥中药的疗效,减轻中药的毒性,提高中药的稳定性。

因此,中药炮制在中医临床治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中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制剂的不同要求,以及药材自身性质,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又称炮炙、修事或修治。

对中药临床疗效影响十分密切。

如宋代《太平圣惠方》就有“炮制失其体性,筛罗粗恶,分剂差殊,虽有疗疾之名,永无必愈之效,是以医者必须殷勤注意。

”说的就是中药炮制与疗效的关系。

如果炮制不合法度,就会失去固有的性能,对临床治疗而言是有名无实,达不到治病的作用。

这就说明炮制工艺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粗略简述几大类炮制方法对临床疗效影响。

1净制与临床疗效由于药材在采收过程中难免混有杂质和非药用部位,有的药材各个部位的作用不同,如果不加以净制,一并入药,势必影响疗效,甚至造成医疗事故。

如麻黄茎具有发汗作用,而麻黄根却有止汗作用,在炮制中必须根茎分开,区别入药,否则疗效就会适得其反。

还有些药材必须剔除非药用部分,如巴戟天、远志、牡丹皮等必须抽取净木芯,如果不加以净制,会造成疗效降低或完全没有疗效。

2切制对疗效影响部分中药材体积比较大,无法直接调剂,更不能保证煎出效果,必须按照药材的质地不同,采取“质坚宜薸”、“质松宜厚”的原则进行切割,以利于煎出药物的有效成分,并避免药材细粉在煎煮过程中出现糊化、粘锅等现象,显示出饮片“细而不粉”的特色。

饮片切制是提高煎药质量,保证中药临床疗效的关键措施之一。

中药饮片切制是为了提高煎药质量,在炮制前进行润泡软化操作,以使软硬适度,便于切制;其中软润方法、处理的时间及吸水量控制至关重要。

有些药材不宜在水中浸泡,需要采取其他方法软润;有些药材浸泡的时间不宜过长,吸水量不宜过大,以控制药材有效成分的流失。

另外药材在切制过程中要厚度均匀,以免煎煮过程中出现易溶和难溶、先溶和后溶的问题,浸出物将会取气失味或者取味失气,达不到气味相得的要求;例如黄芩在切制饮片前采用蒸汽软化或者煮沸十分钟,而不宜采用冷水浸泡软化;又如槟榔经水浸泡后切片,西醚类生物碱损失较大,可以采用蒸汽焖润法或者蒸汽软化后切片,可以大幅度降低槟榔碱损失。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发挥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发挥

同一种 中药 用不 同 的炮制 方 法 , 对其 所含 有 效成 分 的影
与临床 疗效 的关系 早 已被证 明 。不 过在 实 际工作 中 。 多 医 很 院或者 中药企 业往 往忽 视 了中药 炮制 的作 用 。 其作 用往 往 达 不到 临床 需要 。 此本 文探 讨 了 中药 加工 炮 制 中影响 临床 疗 为
医护 论 坛
20 1第7 第 期 0 年 月 1 2 1 卷
中药炮制 与临床疗效 的发挥
陈 惠
( 湖北 省浠 水县 中药 院 , 北浠 水 湖
4 80 ) 32 0
【 要】 摘 炮制 可 以改 变 中药 的作 用 机制 , 和药性 及 降低 毒 副 作用 ; 中加 工 时间 、 缓 其 炮制 方 法 及气 味 炮 制与 疗效 关 系 很 大 。中药 的炮 制工 艺影 响着 中药 的药 效 和临 床疗效 , 为此 我们 要 加强 炮制 工艺 , 提高 中药 的临 床疗 效 。 【 词】 制 ; 关键 炮 中药 ; 疗效 【 图分类 号1 2 3 中 8 R 【 文献标 识 码】C 【 编号 】1 7 - 7 12 1 )1 b 一 5 - 2 文章 6 4 4 2 (0 0 0 ( ) 18 0
破 坏 其毒性 成 分 而减毒 。
3讨 论
总之 , 为发 掘 我 国民族 医学 宝库 , 高 中药 的炮 制 水平 , 提 提高 中药炮 制 品 的临床 疗效 , 医院 中药 工作 必 须引 起足 够 的
制剂 成 为西药 降低 副反 应 的备 选药 物 。中药 在 国外 销售 时 , 也 主要 以保健 品和 食 品添加 剂 形式 出现 在市 场 上 , 毒性 也 其 未被 充分 重视 。 为此 我们 需要 通过 炮制 降低 其毒 性或 不 良反 应。 例如 半夏 辛温 有毒 , 生用 有毒 刺激 咽喉 , 制 后则 减低 毒 炮 性并 缓 和药性 } 如 草乌 有用 浸 、 、 、 、 辅料 等 炮制 方 例 漂 蒸 煮 加

中药炮制与中医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

中药炮制与中医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

中药炮制与中医临床疗效之奇妙关系篇一咱们都知道中医那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而中药炮制就像是给这些宝贝“梳妆打扮”,直接影响着中医临床疗效呢!我给你们说个事儿啊,我之前去山里游玩,在一个小村子里碰到个老中医。

那老中医的诊所特别简陋,但找他看病的人还不少。

我就好奇在那儿待了会儿,正好有个大妈来拿治咳嗽的药。

老中医从一个小柜子里拿出一包药粉,跟大妈嘱咐着怎么吃。

我就凑上去问了句:“这药粉是啥呀?”老中医笑着说:“这是炮制过的川贝母粉。

”我就纳闷了,川贝母我知道,不就是一种止咳的中药嘛。

老中医看我一脸疑惑,就开始给我讲起来。

原来啊,这川贝母要是直接用,止咳效果虽然有,但是可能会比较寒,有些人吃了肠胃受不了。

所以得经过炮制,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和别的药材一起炒制或者用蜜炙一下。

就像这大妈的药,就是用蜜炙过的川贝母。

老中医说,蜜炙过后,川贝母的寒性就降低了,而且润肺止咳的效果还增强了。

这就好比给一个性子太烈的人,找了个温柔的伴儿,中和了一下,还让优点更突出了。

我又问老中医:“您这炮制的手艺是跟谁学的呀?”老中医眼神里满是回忆,他说他小时候就跟着村里的老药农上山采药,那时候就开始学炮制了。

他说采回来的药材就像刚从地里挖出来的土豆,得好好加工才能上桌。

就拿最常见的白术来说吧,刚挖出来的白术带着泥土,首先得把泥土洗干净,然后要放在太阳下晒干。

这晒干可不能随便晒,得晒到恰到好处。

太干了,药效会受损,没晒够呢,又容易发霉变质。

晒干之后,还得根据不同的病症需求进行炮制。

如果是脾胃虚弱的病人,可能就要用麸炒白术。

这麸炒的过程可讲究了,先把麸皮放在锅里炒热,再把白术放进去,要不停地翻炒,让白术均匀地受热,直到白术表面变成浅黄色,还散发出一股独特的香味。

老中医说,这时候的白术,健脾的效果就大大提升了。

从这个小诊所出来后,我就深刻地感受到了中药炮制对中医临床疗效的重要性。

就像一场精彩的演出,中药是演员,而炮制就是那幕后的导演,指挥着演员怎么发挥出最佳的表演效果,让病人能更快地好起来。

中药炮制与中医临床疗效的关系讲解学习

中药炮制与中医临床疗效的关系讲解学习



净选加工
饮片切制


炮炙

临床和中成药原料

3
中 减毒




雄黄

牵牛子
医 芫花





增效
4
延胡索 黄芩 血余炭
不同来源中药依法炮制,更好发挥临床疗效
中 植物药 药 炮 制 与 中 医 临 床 的 关 系
“或须皮去肉,或去皮须肉,或须根去茎, 又须花须实,依方拣采,治削,极令净洁”
麻黄 莲子

种苷元,黄芩苷元不稳定,容易氧化成醌类物质而变

绿,使疗效降低,这就是黄芩在切片软化时不能用冷
医 水浸润软化的道理,故黄芩炮制时置沸水中煮或蒸即
临 可破坏酶保存苷


酶解


苷元

16
通过产生新成分提高临床疗效

中医运用植物、矿物类、化石类药物时经常采用加热或高温煅制后转变

或产生新的成分

自然铜

二硫化铁


复方接骨片

醋酸铁 散瘀止痛

炉甘石


碳酸锌

炉甘石洗剂

17
氧化锌
消炎生肌
大蓟
大蓟炭
柳穿鱼叶苷 中
柳穿鱼黄素
止血











18
通过除去毒性部位或减少毒性成分的含量降低毒性

蕲蛇
朱砂

中药炮制对药物效用的影响

中药炮制对药物效用的影响

中药炮制对药物效用的影响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实践验证,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药的炮制是中医治疗的关键环节之一,它对中药药效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中药炮制对药物效用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炮制对中药性味的改变中医药理论认为,药物的性味归经入药,对病证具有特定的作用。

而中药的炮制则可以改变药物的性味,使其对病证的作用发生变化。

对于苦味的中药,经过炮制处理后可转为甘味,使其能够更好地温补脾胃,增加对病情的调理作用。

炮制对中药性味的改变对药物效用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炮制对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炮制是通过加热、炙制、蒸煮等方式对中药进行处理,这些操作可以使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药物的效用。

炮制可以使中药中的挥发性成分得到释放和提取,提高药物的活性和药效。

还可以通过炮制来降低中药中的毒性物质,减少对机体的损害,增加药物的安全性。

炮制对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在中药的应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炮制对中药药效的稳定性中药的炮制可以增加药物对温度、湿度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延长药效的持续时间。

这对于中药的贮存和使用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药物运输过程中,可以减少药物的损耗,确保药效的不变。

炮制对中药药效的稳定性也是影响药物效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以上几点来看,炮制对中药药效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改变中药的性味,提取其活性成分,增加药效的稳定性,改变药性等,从而影响药物的效用。

在中医临床中,中药的炮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需严格按照传统炮制方法进行处理,以确保药物的最佳效用。

值得注意的是,炮制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传统方法进行,不可随意变更或减少炮制步骤,以免降低药物的效用。

炮制后的中药应妥善保存,避免日光暴晒、潮湿等情况,以确保药效的不变。

炮制对中药药效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直接关系到中药的临床疗效。

在日常应用中,我们应当充分重视中药的炮制环节,确保中药的最佳效用,为患者的健康带来更多的益处。

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1】【摘要】中药炮制是中医用药特点的重要内容,它与医疗实践唇齿相依。

但是现今中药饮片的炮制、使用、流通等环节的现状令人担忧,长此以往必将影响祖国医学的健康发展。

因此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中药的炮制特色,吸取精华,除去糟柏,从而起到了保证用药安全、有效,以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药炮制;中药;临床疗效中药炮制是中医用药特点的重要内容,它与医疗实践唇齿相依。

关于炮制对医疗的作用,历代医药专家都相当重视,例如:宋�陈师文等在《太平圣惠方》中指出:“炮制失其体性,虽有疗疾之名,永无必愈之效,是以医者,务必殷切注意”。

清�张仲岩在《修事指南》中也提出:“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不验也……”。

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炮制与药性、炮制与医疗的密切关系,炮制与药物的这种有机联系,使它在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现今中药饮片的炮制、使用、流通等环节的现状令人担忧,长此以往必将影响祖国医学的健康发展。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 净选不严影响临床效果净选是中药炮制的第一道工序。

由于中药材源于大自然,因而在采收时往往混杂不少霉烂、变质药材及泥沙,杂物甚至于非药用部位。

而同一药材因入药部位不同作用亦相反。

如山茱萸的果肉涩精益髓,多用于遗精、滑精.小便频数,而其果核则正好相反,但是多数的药农、药商在加工时不进行认真挑选,有的含核量严重超过了药典标准(含核量不超过3%),选到15%至3 0%,这样的药用在病人身上其疗效可想而知了。

类似未经选净的配方饮片还很多,如蒲公英、百花蛇舌草含大量的泥沙、杂草;柏子仁含壳量严重超标,款冬花含杆(非药用部位)太多,狗脊、香附子的鳞片未去净直接配方等等,这些饮片由于未能严格挑选,是不能保证临床疗效的。

2 饮片的切制粗糙影响临床疗效大血屯、木通、茯苓等一些药材,必须在产地趁鲜加工切制方能保证切出合格的饮片,原药材经加工切制成片、块、段、丝、粉碎之后不仅利于药房调配,也利于有效成份的煎出,提高疗效。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中药应用于临床大多以中药饮片的形式出现,而中药饮片在未加工以前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这些天然药物,或质地坚硬、粗大,或含有杂志、泥沙,甚至含有毒性成分等,所以都要经过加工炮制后才能应用。

中药炮制是我国医药学中的一门传统的制药技术,它是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制剂和储藏保管的不同要求及药材自身性质,对中药进行各种加工和处理,使之成为一定规格的饮片,更好的应用于临床的制药技术。

科学的炮制能减毒增效,而不科学的炮制往往使药材有效成分丧失,甚至增加毒副作用。

所以,中药炮制质量的好坏对提高临床疗效有着直接的关系。

历代医药学家对中药炮制都很重视,且有许多的重要论述。

如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的“制造水火”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匪故巧弄,各有意存。

酒制升提,姜制走散,入盐走肾脏,仍使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隔,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指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去心除烦……”。

由此可见,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关系十分密切,必须加以重视。

中药炮制的方法有净制、切制、炮制等,其中各种炮制方法都有一定的炮制目的,均以适应临床需求,提高临床疗效为前提。

1 中药净制与临床疗效中药材都要通过净选加工,选取规定的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分、杂质及霉变品、虫蛀品、泥沙、灰屑等,使其达到药用的净度标准,方可应用于临床。

汉代医药学家张仲景在其著作《金匮玉函经》中指出:“……或需皮去肉,或去皮须肉,或须根去茎,又须花须实,依方拣采、治削,极令净洁。

”提出了用药部位、净度需求,可见应根据方药的具体目的分别进行选择,以提高药物质量保持和稳定药效。

如巴戟天的木心为非药用部分且占的比例大,如不除去,则用药剂量不准,降低疗效;乳香、没药粘附树皮,石膏中夹有一些杂质,还有一些动物、昆虫类药物的头、足、翅也须除净,以保证配方剂量的准确和药物的洁净;还有一些药物用药部位不同临床疗效也不同,如麻黄的根与茎,麻黄根有止汗作用而麻黄茎有发汗作用;莲子的心与肉,莲子心能清心热,而莲子肉能补脾涩精。

中药的炮制与临床疗效

中药的炮制与临床疗效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张学兰, 李慧芬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炮制是制备中药饮片的一门传统制药技术,也是中医药学特定的专用制药术语,历史上又称“炮炙”、“修治”、“修事”。

中药材不能直接入药,必须炮制成饮片之后才能入药。

所谓中药饮片是指中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汤剂和中成药生产使用的所有药物。

中药依法炮制和复方配伍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色所在,也是中医药有别于其它传统医药的重要标志。

中医治病主要借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个体差异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以“天人合一”为基本精神,以“辨证施治”为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在临床工作中,中医从诊断到治疗的整个过程,都要考虑人体的阴阳盛衰、气血变化以及脏腑的寒热虚实、气候、环境以及生活起居等对人体的影响。

治疗原则、遣方用药必须根据这些情况做出正确决定。

但中药的性能和作用无有不偏,偏则利害相随,不能完全满足临床治疗的要求,这就需要通过炮制对药物原有的性能予以取舍,权衡损益,力求符合疾病治疗的实际要求。

通过炮制可改善中药的偏性和毒性,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并可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症候及患者的体质情况,有的放矢地选用炮制品,以增强方剂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实用疗效。

第一部分中药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中药炮制作为一门传统制药技术,是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具体体现,已经成为中医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某种意义上说,中药炮制的理论、方法工艺以及临床应用是由我国劳动人民以生命为代价,历经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和反复验证的经验总结,保证了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一、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经炮制后方能达到临床用药要求中药绝大多数来源于自然界的原植物、原动物和原矿物,原药材中常常含有泥沙杂质、霉败品和非药用部位,因此,多数不能直接入药,经加工炮制后,可去除杂质,选出规定的药用部位。

中药炮制及临床疗效

中药炮制及临床疗效


绿
泻火、安 胎

黄芩的炮制方法:A、冷水浸便于软化切片,破酶保甙。B酒炒、借酒升腾之力 专治上焦及四肢肌肤湿热并缓和苦寒之性免伤脾阳。C、炒炭、借其吸吸作用而
二.炮制的目的及意义:
我们知道中药大多数来源于自然界中的 植物、动物、矿物。这些存在于自然界中 的植物、动物、矿物绝大多数附有灰尘、 杂质、泥沙及非药用部位必须经过加工炮 制后才能应用于临床。中药炮制的目的是 多方面的,往往一种炮制方法或者炮制一 种药物可以同时达到几个目的,虽有主次 之分,但彼此之间又有密切联系。总的来 讲、就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使中药更好 的应用于临床,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归 纳如下:
功 效: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炮制研究,乌头中所含的乌头碱,其毒性极 强,如口服1.2毫克就会令人中毒,3—4毫克 就会将人毒死。炮制机理是乌头在较长时间的 浸泡和煮制过程中剧毒性的乌头碱被水解变成 了毒性很小的苯甲酰和乌头胺,此时口尝就没 有了乌头特有的苦味和麻辣感,毒性降为原生 药的1/200。
3.提高疗效:中药除了配伍来提高疗效外,炮 制方法是其重要的关键,如炙冬花、炙紫苑、由 于借助蜂蜜的作用增强了其润肺止咳化痰的效果。
4.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中医对 疾病的病所通常以经络脏腑来归纳,对药物作用 趋向以升、降、浮、沉来表示,炮制可引药归经, 改变作用趋向。如大黄泻下攻积为下焦药,取其 苦寒之性,酒制后苦寒之性大减借酒之力能在上 焦产生清降火邪的作用。才胡、香附子经醋制引 药入肝,更有效的治疗肝经疾病,小茴香、桔核 盐制后引药入肾,能更好的发挥治疗肾经的疾病。
•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有些
药物虽有较好的疗效,但因毒性或副作用太 大,临床应用不安全,就要通过炮制降低其 毒性或副作用,使服后不致产生不良反应。 如:马钱子的有效成分和毒性成份均为 R=R’= H、R=R’ = ocH3 ,等多种生物碱及 部分脂肪油,其毒性大小与R=R’= H的含量 有关,在炮制过程中,既是为砂炒或油炸, 因其温度和炒制或炸制的时间不同,R=R’= H的含量差异很大,通过实践我们认为砂温 230-250℃,时为3分钟;油沸后炸至5分钟 呈棕褐色为度,其毒性大为降低,临床使用 较为安全。再如具宁心安神、滑肠通便作用 的柏子仁,用于治疗失眠而又需避免患者产 生滑肠致泻,则可将柏子仁去油制霜以消除

中药炮制在临床上的应用

中药炮制在临床上的应用

中药炮制在临床上的应用中药炮制是指将中药原料通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使其获得更好的药效和适应性,以满足临床上的需求。

中药炮制在临床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增加中药的疗效,还能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本文将从中药炮制的意义、方法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药炮制的意义中药炮制的意义在于改变中药原料的性质和功效,使其更加适合临床应用。

中药炮制可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提高溶解度、改善口感、降低毒副作用等。

同时,中药炮制还能使中药成分更易被人体吸收,增加药效持久性,从而提高疗效。

二、中药炮制的方法1.炙烤法:炙烤法是将中药原料放置在火炉或炙热的铁板上,经过一定的时间进行炙烤处理。

这种方法能够加强药物的温热性质,增加药效。

2.炒制法:炒制法是将中药原料放入锅中,进行炒制处理。

炒制可增加药物的气味、味道和温热性质,有助于提高药效。

3.水煎炖煮法:水煎炖煮法是将中药原料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通过煎煮的方式提取有效成分,并去除不需要的物质。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药物的水溶性和稳定性,有利于药效的充分发挥。

4.蒸制法:蒸制法是将中药原料置于蒸锅中,利用蒸汽进行处理。

蒸制可以增加药物的温热性质,改善药物的味道和气味,使其更易被人体吸收。

三、1.增强药效:通过中药炮制可以增加药物的活性成分,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例如,对于一些含有挥发性成分的中药材,炮制可以改善其药效。

比如炮制后的柴胡,其挥发性成分大大降低,药效更稳定,可以更好地治疗口干咽痛的疾病。

2.减轻毒副作用:一些中药原料可能存在毒副作用,通过炮制可以降低其毒性。

比如,炮制后的雄黄,毒性被降低,可以更安全地用于治疗皮肤瘙痒等症状。

3.增加稳定性:通过中药炮制可以使药物更加稳定,延长药效持续时间。

例如,炮制后的黄芩,药效更加持久,适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症状。

4.提高药物贮藏性:中药炮制能够提高药物的贮藏性,延长药材的保存周期。

比如,炮制后的石斛,贮藏时间更长,能够更好地用于治疗骨折等疾病。

浅析中药炮制作用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浅析中药炮制作用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参 考文 献 :
[ ] 中国药典一部 [ ] 2 0 : 0 1 S .05 6 . [ ] 龚千锋. 2 中药炮制学[ ] 北京 : M. 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 , 0 :9 . 2 31 0 4
[ ] 陈奇. 3 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 . M] 北京 : 人民卫生 出版社.9 9 19 :

7 2・
湖北中医杂志
21 0 0年第 3 2卷第 1 0期
浅析中药炮制作 用与临床疗效 的关 系
李 浩
( 北省 黄石 市 中医医 院 , 湖 湖北 黄石 450 ) 30 0
关键词 : 中药炮制 ; 临床 疗效 ; 作用与疗效关 系; 浅析
中 图分 类 号 :2 3 1 R 8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0— 7 4 2 1 )0— 0 2— 2 10 0 0 (0 0 1 0 7 0
减少 散 性 , 中 止 呕 。 温 1 挑 拣 修 治 。 选 加 工 净
降低毒性 。如汉代张仲景提 出 , 黄 “ 麻 生令人 烦 、 出不 止耳 。 汗 ”
说 明麻黄生 用有 “ ” “ 烦 和 出汗 多 ” 副作 用 , 时 “ 的 用 皆先 煮 数
沸 ” 则可降低其 副作用。正如《 事指南》 , 修 所载 : 煅 者去坚性 : “ 煨者去燥性 ; 炙者 取 中和之性 ; 炒者 取芳香 之性 ; 浸者去 燥烈 之
药 尚需 除 去 某 些 矿 物 药 的 泥 土 杂 石 , 去 原 药 材 中可 能 混 有 外 除
大黄苦寒 , 其性沉而不浮 , 其作用走 而不守 , 制后 能引药 上行 , 酒 能在上 焦产生 清降热 邪 的作 用。如款 冬花 、 紫菀等止 咳药 经蜜
炙后 , 增强了润肺止 咳 。如 天南星 可散风 、 化痰 , 牛胆 汁制成 用 胆南星后 , 便能清热化痰镇惊。如马兜铃用蜜制后 , 就增 强药物

中药炮制在临床上的应用

中药炮制在临床上的应用

中药炮制在临床上的应用介绍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部分,指的是将中药原材料进行加工、炮制,以提高其药效和减少毒性。

中药炮制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强药物的疗效,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用药体验。

优化药效1. 温经散寒中药炮制中常常会使用炒制方法来温经散寒。

例如,炒姜黄可以用于治疗寒性疾病,如寒凝经络引起的疼痛。

炒姜黄能够温热经络,活血化瘀,从而缓解疼痛症状。

2. 补益气血有些中药在炮制过程中可以提高其补益气血的功效。

比如,炒白术可以增强补脾益气的作用,炒杞子则可以增加养肝益智的效果。

这些炮制方法可使中药更好地发挥滋补功效。

3. 调和配伍中药在炮制过程中可以进行配伍,以达到更好的协同作用。

例如,当人参与阿胶一起炮制时,可以增强人参的养血作用,也可以提高阿胶的滋补效果。

这种炮制方法能够改善药物的协同效应,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毒性1. 去除毒性成分有些中药在原材料中含有一定的毒性成分,需要经过炮制才能降低其毒性。

例如,炮制生姜可以去除其中的辣椒素,从而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这种炮制方法可以保持中药的药效,并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2. 中和药性中药在炮制过程中可以中和其药性。

例如,炙甘草是将甘草经过炙烤炮制而成,能够减轻甘草的寒凉性,增加其补益作用。

这种炮制方法可以更好地适应患者体质,减少药物对身体的刺激。

提高用药体验1. 改善口感中药在炮制过程中可以改善其口感,提高患者的用药体验。

例如,炒杞子可以让中药变得香甜可口,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改善口感不仅可以增加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还可以提高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

2. 减少副作用通过炮制,中药的副作用可以得到减轻。

例如,炮制制草乌可以减少其对心脏的毒性作用,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减少副作用的炮制方法可以使中药更加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结论中药炮制在临床上的应用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优化药效、降低毒性和提高用药体验,中药的疗效可以得到提升,同时患者的用药体验也会得到改善。

《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ppt课件全文

《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ppt课件全文

净制
第二节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净制与临 床疗效
杂质
其它
非药用部 位
药用部位 分开利用
第二节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浸泡时间
加工切制与 临床疗效
干燥温度
切制厚度
干燥方法
第二节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炒制
麦芽
加热炮制与 临床疗效
煅制

甲壳类、 矿石类
生地熟地

附子
第二节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辅料制与临 床疗效
一、全面掌握各炮制品的药性和作用特点 二、根据组方特点和用药意图选用炮制品
第七节 炮制对制剂的影响
一、饮片是汤剂和中成药的基本原料 二、汤剂和中成药对饮片的外观和内在质量的要 求
思考
1、炮制对四气五味有何影响? 2、临床选用炮制品的一般原则有哪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盐水
姜汁

第二节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中药是产于“中国的药物”吗?
第三节 传统的制药原则
制其形、制其性、制其味、制其质
相反为制 吴茱萸-黄连
相资为制 蜂蜜-百合
四大原则
相畏为制 生姜-半夏 相恶为制 米泔水-苍术
第四节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四气五味 归经
升降浮沉 毒性
第五节 炮制与方剂疗效的关系
一、提高方剂疗效 二、消减方中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 三、调整方剂部分适应症,扩大应用范围 四、适应方剂的剂型要求,保证临床安全有效
一、提高方剂疗效
1、增强方剂中药物的作用; 2、保证方中各药的比例准确,充分发挥配伍后的 综合疗效; 3、增强对病变部位的作用; 4、突出临床需要的药效,提高全方的临床疗效。

中药饮片应用不同炮制方法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中药饮片应用不同炮制方法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中药饮片应用不同炮制方法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中药饮片是中药药材研磨成粉末后制成的一种剂型,其使用广泛,功效显著。

中药饮片的炮制方法对其临床疗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改变中药饮片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和性质,从而影响其药效。

本文将就中药饮片应用不同炮制方法对临床疗效的影响进行详细的探讨。

1. 炮制时间:炮制时间是指制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的加热时间,不同时间的炮制会对中药饮片的成分及药效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般来说,炮制时间过长会导致药效减弱,而炮制时间过短则会导致中药饮片的药效不够充分。

2. 温度:炮制温度是指中药饮片在炮制过程中的加热温度,不同的温度会导致中药饮片中活性成分的含量不同。

一般来说,较高的温度可以加速中药饮片中活性成分的释放,但同时也会导致部分活性成分的损失。

3. 炮制方法:炮制方法包括炒、炙、烤等多种方法。

不同的炮制方法会导致中药饮片中活性成分的性质和含量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中药饮片的药效。

1. 炒制:炒制是指将中药材放入炒锅中进行炒制,炒制后的中药饮片具有较强的温补作用,适用于寒性疾病的治疗,如感冒、腹泻等。

三、不同炮制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1. 经典炮制:在传统中药炮制过程中,一般会按照古方进行炮制,以保证中药饮片的药效。

比如《伤寒杂病论》中就有详细的炮制方法,临床中应用广泛。

2. 新型炮制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炮制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比如微波炮制、超声炮制等新型炮制技术,可以加快炮制过程,提高中药饮片的药效。

3. 个性化炮制:随着中医个性化治疗的发展,部分医院已经开始尝试对中药饮片进行个性化炮制,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特点进行炮制,以提高疗效。

不同的炮制方法会导致中药饮片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和性质产生变化,从而影响其药效。

这主要是因为中药饮片中的活性成分主要来源于药材,而炮制过程中的温度、时间等因素会导致活性成分的转化和释放。

较高的炮制温度可以加速中药饮片中活性成分的释放,从而增强药效;而炮制时间过长则会导致活性成分的损失,从而降低药效。

几种常用中药的炮制方法及临床应用

几种常用中药的炮制方法及临床应用

几种常用中药的炮制方法及临床应用中药是中国传统药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中药的炮制方法是中药制备的关键环节之一,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改变药物的性质和功效,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中药的炮制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一、附子的炮制方法及临床应用附子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温阳、祛寒、止痛等功效。

在炮制过程中,附子经过蒸制、晒干、研磨等步骤。

这些步骤可以使附子中的寒性物质减少,同时增加附子的温热效应。

附子可以用于治疗寒性病症如寒痹、寒邪入侵等,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炙甘草的炮制方法及临床应用炙甘草是甘草的一种炮制形式,具有平肝火、解毒、祛痰等功效。

在炮制过程中,甘草经过炙烤、晒制等步骤,可以提高甘草的活性成分含量,并减少其毒副作用。

炙甘草可以用于治疗肝火上炎、痰热咳嗽等病症,是一种常用的中药配方中的重要药材。

三、制茯苓的炮制方法及临床应用茯苓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利水消肿、安神定志、健脾益胃等功效。

在炮制过程中,茯苓经过洗净、砍成小片、炒制等步骤,可以提高茯苓的吸湿性和利尿作用。

茯苓可以用于治疗水肿、心悸失眠、脾胃虚弱等病症,是中医常用的健脾利湿药物。

四、制当归的炮制方法及临床应用当归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补血、调经、活血化瘀等功效。

在炮制过程中,当归经过炒制、晾晒等步骤,可以提高当归的药效,并减少其对胃肠道的刺激性。

当归可以用于治疗妇科病、贫血等病症,在中医临床中应用广泛。

总结:中药的炮制方法对药物的功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

附子经过蒸制等方法可以提高其温热效应;炙甘草经过炙烤可以减少其毒副作用;制茯苓的炮制方法可以增强其利尿作用;制当归的炮制方法可以提高其药效。

以上介绍的几种常用中药的炮制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中药炮制方法繁多,不同方法对药材的处理能够改变其性质和功效。

在进行中药制备和应用时,需要根据不同病症的需要选择适当的炮制方法。

只有正确使用中药的炮制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中药的药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第二节 炮制方法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第二节 炮制方法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第二节炮制方法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一、中药炮制保证中药质量
中药炮制分为净制、切制、炮制三个步骤。

药材净制切制炮炙
生饮片生饮片熟饮片
二、净制使药物更好发挥疗效,适应临床需要
柴胡
根:含皂苷,镇静、镇痛、解热抗炎
茎叶:不含皂苷,不入药
麻黄
麻黄草,发汗
麻黄根,止汗
净制使药物更好发挥疗效,适应临床需要
杏仁:燀,去皮杀酶保苷,去除变色
净制使药物更好发挥疗效,适应临床需要远志:
皮的皂苷含量为心的25倍
抽取木心较为费时费力,因此《中国药典》已经不再要求去除木心。

“断面中空”
三、切制有利于有效成分煎出和炮制,提高疗效
切制前水处理“少泡多润,药透水尽”
槟榔:质地坚硬,软化切薄

葛根:淀粉多,切丁或段
四、炮制减毒增效
醋制元胡增强疗效
醋与元胡中的生物碱发生作用,生成醋酸盐易溶于水
酒制,蜜制
四、炮制减毒增效
制川乌各种方法炮制降低毒性
川乌的毒性源自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其含量的多少决定了川乌毒性的大小
川乌黑豆甘草制蒸、煮
谢谢!。

中药饮片应用不同炮制方法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中药饮片应用不同炮制方法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中药饮片应用不同炮制方法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中药饮片是中医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剂型,具有方便服用、保存方便、剂量准确等优点。

中药饮片的制备工艺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其炮制方法对中药饮片的药效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针对现有文献展开综述,以期为中药炮制工艺提供有益启示,进一步提高中药饮片的药效。

1. 破壁炮制破壁炮制是一种针对植物纤维素强度的炮制方法。

它的主要作用是破坏中草药细胞壁,使药物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此外,破壁祛风通络、开窍明目、化痰宣肺等也是破壁炮制的主要作用。

2. 火炮炮制火炮炮制是一种常见的炮制方法。

其主要作用是用高温加热中草药,促进药物成分的释放和药效的增强。

与其他炮制方法相比,火炮炮制可以让药物活性成分更均匀地分布在饮片中,更易溶于水,更易吸收。

3. 蒸汽炮制蒸汽炮制是一种以水蒸汽为介质的炮制方法,主要作用是促进中草药的祛湿、熟化和药效的增强。

由于其高温水蒸汽作用,可以提高药物成分的活性和生物利用度,并加快漏斗浸泡和提取的速度,同时也可以去除饮片中的有害物质和酸性成分。

4. 焙炒炮制焙炒炮制主要是指用中火炒制中草药,让其逐渐暴露出独特的气味和气味组合,增加植物化学物质的容易溶解度,从而提高其药效。

此外,还可以减少中药饮片中的水分,延长药物的保质期。

5. 醋浸炮制醋浸炮制是一种用醋泡中药的炮制方法,能够促进中草药成分溶于水或酒,使其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同时,醋浸炮制还可以提高中草药的稳定性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总之,不同的炮制方法对中药饮片的药效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病情和药材特性合理选择炮制方法,以达到最佳的临床疗效。

中药材的炮制工艺如何影响其药性和药效

中药材的炮制工艺如何影响其药性和药效

中药材的炮制工艺如何影响其药性和药效中药材,作为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物质基础,其药性和药效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炮制工艺。

炮制,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工艺和要求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它能够显著改变中药材的药性和药效,从而影响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炮制工艺对中药材药性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四气五味的改变上。

四气,即寒、热、温、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

以黄连为例,其性寒、味苦,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经过酒炙后,黄连的寒性缓和,引药上行,善清头目之火。

又如,地黄有鲜地黄、生地黄和熟地黄之分。

鲜地黄性寒、味甘苦,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生地黄性寒、味甘,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而经过蒸制后的熟地黄,性由寒转温,味由苦转甘,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作用。

通过炮制,中药材的四气五味发生了变化,其适用的病症和治疗方向也随之改变。

炮制还能改变中药材的升降浮沉特性。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趋向,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沉是收敛。

例如,麻黄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其作用趋向为升浮。

经过蜜炙后,麻黄的发汗作用缓和,润肺止咳的作用增强,作用趋向变为偏于平喘止咳,趋于沉降。

再比如,大黄生用泻下作用峻烈,走而不守,具有沉降之性;酒制大黄则能引药上行,清上焦实热,其沉降之性减弱,升浮之性增强。

通过炮制,调整了中药材的升降浮沉特性,使其更能精准地作用于病变部位,提高治疗效果。

炮制对中药材归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例如,柴胡归肝、胆经,经过醋炙后,增强了入肝经的作用,更有利于疏肝解郁。

又如,知母入肺、胃、肾经,盐知母则专于入肾经,增强了滋阴降火的功效。

通过炮制,有针对性地增强或改变中药材对某一脏腑经络的作用,从而提高了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在药效方面,炮制能够降低或消除中药材的毒性和副作用。

有些中药材含有毒性成分,如乌头、附子等,生品毒性较大,经过炮制,如长时间的水煮、蒸制等,可以降低毒性成分的含量,使其在保证药效的同时,降低对人体的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发挥
炮制可以改变中药的作用机制,缓和药性及降低毒副作用;其中加工时间、炮制方法及气味炮制与疗效关系很大。

中药的炮制工艺影响着中药的药效和临床疗效,为此我们要加强炮制工艺,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

标签:炮制;中药;疗效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中药自身性质,以及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用的一项制药技术。

众所周知,我国中药加工炮制已有4 000多年的历史,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早已被证明。

不过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医院或者中药企业往往忽视了中药炮制的作用,其作用往往达不到临床需要。

为此本文探讨了中药加工炮制中影响临床疗效的几个问题。

1中药炮制与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1.1改变中药的作用机制
疾病有表里之别,药有升降、敛散之殊。

临床上,治疗表里病位不同的病症时,常常需要通过强化复方的作用机制趋势,来满足治表治本的需要。

强化复方作用机制趋势,除了配伍时对中药的选择外,还常常通过对中药进行炮制来实现这一目的。

例如干姜,原本以温中散冷,兼而发汗见长,但通过煨制后,则消除了解表作用,而专于温中止呕,炒炭后,不仅发汗解表作用荡然无存,就连温中作用也明显降低,而专于温中止血。

还有柴胡,原本是典型的发汗解表药,作用趋向于表。

经过醋炒后,其发汗解表作用,明显削弱,而作为肝经的引经作用则明显增强,作用趋向于里。

1.2降低中药的毒性反应
长期以来,我国人民普遍认为中药安全无毒,很多中药制剂成为西药降低副反应的备选药物。

中药在国外销售时,也主要以保健品和食品添加剂形式出现在市场上,其毒性也未被充分重视。

为此我们需要通过炮制降低其毒性或不良反应。

例如半夏辛温有毒,生用有毒刺激咽喉,炮制后则减低毒性并缓和药性;例如草乌有用浸、漂、蒸、煮、加辅料等炮制方法,可以降低毒性。

如酒炙大黄,取大黄片。

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

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较烈,具有攻积导滞,泻火解毒的功能。

再比如姜炙厚朴,取厚朴丝,加姜汁拌匀,闷润,待姜汁吸净后,置铁锅内炒干,取出放凉,厚朴味苦、辛,性温。

归脾、胃、肺、大肠经,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功能。

1.3缓和药性
中药采用冷、热、温、凉来表达中药的性能。

炮制可改变中药冷热之性,例
如生地黄性味甘冷。

能凉血止血,经蒸制后为熟地黄,性味甘温、能滋阴补血。

比如姜炙厚朴,取厚朴丝,加姜汁拌匀,闷润,待姜汁吸净后,置铁锅内炒干,取出放凉,厚朴味苦、辛,性温。

归脾、胃、肺、大肠经,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功能,生品辛昧较烈,对咽喉有一定的刺激性,故一般内服都不生用。

2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同一种中药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对其所含有效成分的影响不同。

例如妇女经带期用大黄,则经炒炭;活血化瘀用大黄,多以醋炒;老幼虚弱者用大黄,必须多次蒸晒等。

同时炒焦应能嗅到药材本身所固有气味,切忌使药炭化;炒炭也不能把药材炒到完全炭化,更需防止灰化,否则药效下降。

例如苦冷类中药大黄,生用泻下力猛,炮制后使之缓泻或不泻,临床上对大黄采用了多种的方法炮制,以突出某方面的作用,例如阳明证用承气汤中的大黄须以酒洗,因酒能行血脉而扶其通血的作用,邪热在上用大黄以酒炒,酒炒后其力稍缓,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可清上焦实热。

妇科用大黄,则须炒炭,炒炭后其泻下作用较弱,并有止血作用。

同时建议实行干热去毒,其将毒性药材置于加热容器内或加一定量固体辅料连续加热,利用高温破坏或分解有毒成分,使其毒性除去或降低的方法。

如米炒斑蝥,是根据斑蝥素加热至110℃时可升华破坏而减毒;砂烫马钱子,是根据马钱子的主要毒性成分士的宁的熔点为268~270℃这一特性,加热至270℃以上破坏其毒性成分而减毒。

3讨论
总之,为发掘我国民族医学宝库,提高中药的炮制水平,提高中药炮制品的临床疗效,医院中药工作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①积极应用临床药理学方法进行研究。

在中药化学成分不清的情况下,建议通过药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炮制前后的生物活性变化,可达到控制炮制质量和指导工艺改革的目的。

同时中药的临床研究由于受到复方用药和患者对象的制约,一般不易进行,因此开展药理学的研究是最现实的选择。

应用临床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中药炮制,最好选用适合临床病理模型的方法和指标来进行。

还有由于,临床研究影响因素复杂,不可能用临床疗效指标作为炮制方法优选的手段,而往往都在各项研究指标比较成熟的条件下以临床疗效观察作为最后验证的手段。

在炮制研究中,一定要设法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阐明其科学性,切忌暂时说不清就轻率否定其炮制意义和作用的做法。

②加强中药业务人员学习,注重人才培养及学术交流,不断壮大中药专业队伍,解决“中药后继乏人”的现状;同时要提高基层医院中药炮制人员的地位,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做好劳动防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