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我国近代伟大的学者鲁迅曾说过:“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作为班主任,对于班级工作开展的第一步也应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那班主任如何才能从容而有效地走进孩童世界呢?
一、了解有关教育的三大心理学定律
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教育的效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
因此,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每位班主任都应努力探索一些“心理规律”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趋利避害地发挥它们的作用,从而科学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首先一条就是“皮格玛利翁效应”,此心理学定律我们都耳熟能详,它告诉我们: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被赞美。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其自暴自弃,放弃努力。每个人只要能被热情期待和肯定,就能得到希望的效果。这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其二:南风效应,又称温暖法则。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使劲吹,冷冽刺骨,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意融融,起初是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则寓言形象地说明了一个道理:温暖胜于严寒。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时候怀柔政策胜于激烈对抗。用和煦的春风吹化学生心中的坚冰,才能得到孩子的信任,教育的作用才能在学生身上生效。
其三:霍桑定律,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以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为首的研究小组进驻西屋(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他们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他们选定了继电器车间的六名女工作为观察对象。在七个阶段的试验中,主持人不断改变照明、工资、休息时间、午餐、环境等因素,希望能发现这些因素和生产率的关系——这是传统管理理论所坚持的观点。但是很遗憾,不管外在因素怎么改变,试验组的生产效率一直在上升。后来这个令人困惑的结果引发了管理学上一场革命。历时九年的试验和研究,学者们终于意识到了人不仅仅受到外在因素的刺激,更有自身主观上的激励,从而诞生了管理行为理论,开始把人当作“人”而不是机器的附属物来看待了。就霍桑试验本身来看,当这六个女工被抽出来成为一组的时候,她们就意识到了自己是特殊的群体,是试验的对象,是这些专家一直关心的对象,这种受注意的感觉使得她们加倍努力工作,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是值得关注的。另一方面,这种特殊的地位使得六个女工之间团结得特别紧密,谁都不愿意拖这个集体的后腿,她们之间甚至形成了一种默契。就这样,个人微妙的心理和团队精神促使着她们的产量上升再上升!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霍桑效应”。这在学校教育中极为普遍。它告诉我们:从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谎言和夸奖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从自我的角度,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二、教育学生,应因“性格”而施教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而班主任对待学生就应因“性格”施教。所谓“性格”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表现在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较稳定的心理特
征,如优柔寡断、刚强、懦弱等。
性格和气质一样,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本来性格外向的学生如果被长期压制,性格也会变得内向、阴郁;而本来性格内向的学生如果感受到了更多的温暖和关爱,有了更多的安全感,也会比原来活泼一些。
了解到这些,我们班主任就可以抓住教育学生的最佳时机更容易开展工作。当然时机的选择也比较重要,同一种方法,在不同的时间或时机,发挥的效果是不同的,有时甚至会截然相反。一般,我们可以选择当学生对某件事情怀有浓厚的兴趣时或特殊的日子或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新道理时,这样,学生更容易说通,取得效果。
教育学生非一日之功,我们要在不断摸索中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以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