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交
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产业的不断壮大,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已成为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是指在农村生产经营领域发挥主导作用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实体。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需要积极培育和发展这些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一、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重要性1.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既有的农业经营主体结构以家庭农场、个体农户为主,生产经营方式单一,规模小,效益有限。
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可以带动大量农民参与现代农业生产,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
2. 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将增加农村居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促进农村居民增收。
新型经营主体具有更强的经营能力和创新意识,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农村全面发展。
3. 提高农产品质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更强的管理能力和技术实力,可以推动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效应,满足市场需求。
4. 保障农村生态环境新型经营主体具有更强的环保意识和资源保护意识,可以更好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
1. 引导政策支持政府应通过出台政策、制定法律法规,给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定的税收减免、土地扶持等政策支持,降低其经营成本,激发其发展潜力。
2. 加强组织建设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应当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形式为主,这些组织可以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提高农产品的产销一体化和产供销一体化能力。
3. 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应当结合自身情况,积极引进和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4. 加强科技创新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应当积极开展农业科技研发,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加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措施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措施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和促进其规范发展。
同时,要鼓励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促进农商联盟等新型经营模式的发展。
2.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工程,培育壮大经营性服务组织。
支持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和具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公益性服务,开展专业化、规模化服务。
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积极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服务形式。
3.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引进高端科研人才,研发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技术。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4.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提高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同时,要加强农业法律制度建设,保障农民权益。
5.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农民通过股份合作、资产入股等方式参与农村旅游、电商等新型业态的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
6.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发展循环农业,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7. 加强农民培训教育: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素质,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
综上所述,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加强农民培训教育等。
这些措施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农业农村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3556号建议的答复
农业农村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3556号建议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18.08.27•【文号】农办议〔2018〕304号•【施行日期】2018.08.2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3556号建议的答复农办议〔2018〕304号李东艳代表: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收悉。
经商财政部、银保监会,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关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央高度重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都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作为重要内容。
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积极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是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体系。
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财政税收、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服务、保险支持、营销市场、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建立健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体系。
《意见》明确提出,要构建框架完整、措施精准、机制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不断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应市场能力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同时,《意见》强调,要围绕帮助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把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既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又不忽视普通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普通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正确处理培育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带动普通农户发展的关系。
二是建立家庭农场动态管理机制。
我部指导各地完善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确保所有涉农县(市、区)全覆盖。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顺应农业农村发展阶段性变化的根本要求,也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遵循,对于新时期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必须与尊重和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相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经营体系变革是一个长期过程,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既要积极推进,同时更要稳妥,要切实尊重和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形成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与尊重和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相互促进的局面,让农民进城进得踏踏实实、留乡留得安安稳稳。
其次,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适应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快转变的必由之路。伴随着农业市场化的加速和农业发展业态的演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加速延伸,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更加便利,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条件日益成熟。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
2W+时政试题任你刷,精准、面广、新鲜。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有机衔接。
A.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发展
B.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
C.农业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发展
D.市场经济与产业经济
参考答案:B
【解析】: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来源:365时事政治网。
365时事政治网,让您时政不再丢分。
加入会员,给我们更好服务您的机会,就是给您增加上岸的保障。
学时政,就上365时事政治网。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韩长赋:踊跃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日期:2021-08-07 10:46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来源:人民日报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今年中央1号文件对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作出了系统部署,这是中央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为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经济进展活力、巩固进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大课题。
实践证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进一步解放和进展农村社会生产力,转变农业进展方式,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客观要求;是减少农产品市场波动,确保农产品质量平安,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人收入的重要支撑;是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快速进展、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应付“谁来种地”问题的迫切需要。
各级农业部门要踊跃稳妥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
一、踊跃稳妥引导土地有序流转,进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弄现代农业要有适度规模,要适度规模必需有土地流转,土地流转的前提是稳固家庭承包经营。
国内外的实践充分证明,家庭经营不仅适应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也适应采纳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腕的现代农业,是当前各国农业经营的普遍形式。
我国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要不断完善。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必需完善农村大体经营制度,第一要稳固土地承包关系。
可是,此刻一些地址仍然随意调整承包地,乃至违抗农人意愿,违法收回农户承包地,引发农人上访。
为此,要研究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记录颁证工作。
稳固土地承包关系,不仅不排斥土地流转,而且有利于土地流转。
引导土地慢慢向种田能手流转,进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尔后的进展方向,这一点应当明确。
2021年末,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比例已达21.2%,优化了农村土地资源配置。
但也有一些地址片面追求流转规模,定指标、下任务,乃至变相强迫命令,存在着求大、求快的偏向。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新变化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新变化安增军;张昆【摘要】建国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历经了五个阶段,形成了农村土地制度的现状.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农村土地新政策,包括了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和完善征地制度、完善征地补偿机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完善土地交易市场、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等五个方面.这些政策有利于促进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期刊名称】《三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1)001【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十八届三中全会;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者】安增军;张昆【作者单位】福建江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08;福州大学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1.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的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目前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在农民收入过低、城乡差距扩大、农民贷款难、增收难、收入结构不合理、农村征地事件频发等一系列复杂“三农”形势的背景下,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措施。
这些新政策蕴含着巨大的改革红利,本文试图对此改革进行分析。
(一)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程纵观历史,每一次农村土地制度变革都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见表1),其中,最深远的变革就是1978年后全国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农户家庭承包经营。
在此基础上,1986年出台第一部《土地管理法》,并经历三次修改,形成了包括土地的权利制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建设用地制度以及监督检查法律责任规定等制度在内的相对完整的土地管理法律体系,不断强调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
2002年又将实行了二十多年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形成法律,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初级经济师-农业经济-第三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初级经济师-农业经济-第三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单选题]1.我国以小农户精耕细作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面临的挑战不包括()。
A.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B.农业市场竞争的加剧C.人们对(江南博哥)国内农产品的需求减少D.农业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增强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方面,人们对国内农产品的需求呈刚性增长,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业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增强,农业市场竞争的加剧,都对我国以小农户精耕细作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出了挑战。
[单选题]2.()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础,会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是其他经营主体扩大经营规模的源泉,而且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而逐步分化。
A.家庭承包经营B.新型农业经营主体C.农业社会化服务D.现代农业经营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核心,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家庭承包经营是基础,并且会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是其他经营主体扩大经营规模的源泉,而且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而逐步分化。
[单选题]3.()是广大农民群众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中坚力量。
A.农民合作社B.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C.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D.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农民合作社是广大农民群众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中坚力量。
农民合作社还可分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
[单选题]4.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的特征不包括()。
A.以市场化为导向B.以集约化为标志C.以精细化为表现D.以规模化为基础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传统的小规模农户经营方式相比具有现代农业经营组织的特征,主要有:①以市场化为导向;②以专业化为手段;③以规模化为基础;④以集约化为标志。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2014年01月19日 18:08:04 来源:新华网新华网北京1月19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全文如下:2013年,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稳中有进,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民生有新的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增多。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对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亟待破解的课题。
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农村经济社会活力;要鼓励探索创新,在明确底线的前提下,支持地方先行先试,尊重农民群众实践创造;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允许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要城乡统筹联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要始终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立足国情农情,顺应时代要求,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相辅相成,实现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协调兼顾,加强政府支持保护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功能互补。
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如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是对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作出的顶层设计,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确立了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要求建立透明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展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并要求完善设市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对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可有序改市,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可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这个重大决策提出了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新思路,也提出了城镇管理体制改革的新路径,打破了制约城镇化建设的投资瓶颈,破解了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难题。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利益格局
城乡发展一体化,核心是城乡主体权利,构建全体居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体制机制,形成造福百姓、富裕农民的利益格局。重点是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来源,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的局面。
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推行、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跨地区跨行业的转移就业,城乡二元体制逐步被打破。新世纪以来,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补贴政策、推进新农村建设,使工农城乡逐步走向协调发展。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农业不断发展,农村人多地少矛盾加剧,农业发展方式粗放、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凸显。特别是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一家一户经营难以采用先进科学技术、难以吸纳现代生产要素,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和种地农民收入。因此,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势在必行。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根据我国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和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提出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任务,也是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一、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农村改革35年来,在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粮食产量翻了近一番,各类农产品成倍增加,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但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新的矛盾和挑战。
从农业经营体制的角度看,当前迫切需要回答的两大问题是将来“谁来种地”和“怎么种地”。
一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经商,使农业面临“谁来种地”的问题日渐突出。
据有关部门统计,2012年底,我国农村有26261万劳动力转向了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占当年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48.76%。
尽管目前在农业中从业的劳动力还有2.7亿多人,但其中毕竟是中老年人和妇女占多数。
因此,必须未雨绸缪,及早考虑如何培养农业接班人的问题。
二是农民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比重正在明显下降,农业(种植业)在相当多的农户那里已经只是收入增长中的“副业”,因此,“怎么种地”的问题已难以回避。
我国人多地少,绝大多数农户承包经营的耕地规模细小且高度分散,生产效率不高,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为了增加收入,多数农户家庭不得不让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或就地从事非农产业,农民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比重在不断下降。
据统计,2012年全国农民人均7917元的纯收入中,来自耕地经营(种植业)的比重仅占26.6%(2107元)。
种地,对于相当多数的农户而言,正在变成食之无肉、弃之可惜的“鸡肋”,正越来越成为农民家庭经营结构中的“兼业”。
因此,必须加快探索如何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提高农业效率的有效形式,也就是回答好将来“怎么种地”的问题。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四个要点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第209期近日,针对甘肃省金昌市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所面临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衔接不紧密等困境,笔者对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的条件、布局、规划和前景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总结,重点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机制的目标和任务。
培育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有活力、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在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
要引导和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规章制度、完善运行机制、规范利益分配、增强服务功能、加大科技创新、强化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增加收入和建设现代农业的作用。
构建以放活经营权为指向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链接高效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机制。
一是运行机制。
产权关系是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中各主体发生经济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经营主体的组织结构是否合理有效。
健全的土地产权制度、完善的农村集体产权关系、运转协调的农业经营服务体系、运行规范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是保证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高效运转的外部条件。
二是效率机制。
现代农业生产是不断对农业资源进行分配重组的过程,在农业经营体系的构成中需要完善产业化布局,发挥“1+1>2”的组合效应。
一方面,将农业在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等诸多环节连接形成完整的产业系统;另一方面,将区域内的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等进行有效关联形成市场互动,使各产业相互促进并协调发展。
三是利益联结机制。
创新利益分配模式,指导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促进长期稳定合作。
可从提升产业链价值、促进互助服务、推动股份合作等方面入手,妥善处理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成员之间、与普通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实现互利共赢。
四是风险保障机制。
从贯彻落实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等方面构建完善的风险保障机制。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专业合作社发展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专业合作社发展逊克县统计局张宏伟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亿万农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正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为全面了解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推动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办法和措施,逊克县统计局对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和显著特点(一)发展现状。
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坚持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促进整体发展,逐步进行规范,强化重点扶持,树立经营典型,发挥示范作用。
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
截止目前,全县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有342家,其中种植业143家,养殖业152家,林业类型2家,奶业类型1家,农机合作社34家,加工类型8家,其他类型的合作社2家。
注册资金41310万元,其成员总数5584人,带动非成员农户3698户。
(二)显著特点。
组建方式多元化。
一是大户创办型。
合作社由种养大户牵头发起,依托种养大户的管理经验、资金、技术优势带头创办合作社。
如沂洲村的志鹏养鹿合作社和库尔滨村的启航养猪合作社等。
二是村集体组织牵头型。
合作社由村集体组织发起,利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组织优势,围绕本村的传统主导产业,组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带领农民致富。
如干岔子合作社、团结合作社等。
三是园区带动型。
如逊克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产业布局区域化。
我县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当地已形成的传统产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主要集中在粮食种植、畜牧业生产和农机服务等,产业区域分布较为明显,有力的促进了我县“一村一品”的发展趋势,加速了我县农业区域布局优化调整。
合作空间开放化。
我县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打破了农村区域的局限,形成跨区域的合作社,从而实现了地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利益联结机制构建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唐 微 摘 要:通过分析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中各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及贡献,找到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运行现实与理想状态发生偏离的内在原因,据此提出构建利益联结和监督约束机制的三大原则。
关键词: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利益相关方;需求;供给;构建原则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之下,如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谋求农业转型升级,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2016年中央明确提出“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因农业经营组织的创新会带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升级,故在三大体系当中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最为关键。
一、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内涵及利益相关方(一)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内涵作为农业研究范畴内的新生事物,学界尚未对“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内涵及外延形成科学且权威的共识。
作者通过对十八大以来中央涉农文件进行梳理,尝试给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内涵界定。
即,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对传统小规模分散经营体系的创新和发展,是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传统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合作与联合,形成的各类规模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生产性服务主体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利益相关方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对传统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农业经营主体提出的新要求。
传统农户。
即双层经营体制以来,以家庭为单位,主要从事农业经营活动,拥有自主经营权、剩余索取权,生产经营方式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经济生活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系的社会单位。
专业大户。
也称种养大户,主要指与传统农户相比,种植、养殖规模明显较大的专业化农户,其同时具备了家庭经营和规模经营的特点,是家庭农场的有力后备军。
家庭农场。
即升级的专业大户。
中央已经给出明确的概念界定:以农民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经营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利用家庭承包土地或流转土地,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农业生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_
二、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家庭农场 (1)规模100-200亩(2)以家庭劳动力为主(3)一业为 主(4)农民身份 2、农民专业合作社 (1)控制生产规模 (2)统一生产技术 (3)策划市场营销 ①对比法:乾兴桃的销售 ②转变用途:3亩秦冠苹果收入3万多 ③改变包装:杨凌箱式蔬菜 ④文化诱导:生日苹果和爱情苹果
看老王文章,请进入: 听老王周六讲故事,请关注:农业大市场nydsc888
谢
谢
二、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3、农业企业 鼓励去做农民做不了或做不好的事情, 如农产品价格加工(如奶制品加工、肉类加 工)、育种等。 4、专业大户 经营规模在200亩以上,不是以生存为 目的,而是以追求无限利润为目的。他们是 农民的风向标和引导者。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2、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 (1)政府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网破、线断、人散 (2)大学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以科研为主,服务体系几乎没有。 (3)企业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与自己产品相关的,做了一定的服务工作。 纯商业的服务只在个别领域做的较好,如种子、农药、 化肥销售,但在疫病诊断、栽培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等 方面做的不够。 (4)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 做了一些服务,但很有限。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
与农民增收
王征兵
西北农林大学《农业经济研究》顾问
个人网站:
一、什么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 产业化龙头企业 2、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政府、大学、企业、民间组织、社会公 益机构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 (1)宝鸡专家大院模式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模式 (3)大荔模式
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随着我国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业现代化迅速发展,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已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不仅可以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也可以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在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推动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也将逐步健全,助力我国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下面,本文将探讨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相关内容。
一、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重要性1. 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可以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产业升级转型。
传统的家庭农场和农民个体经营者在生产技术、市场开拓、农产品销售等领域存在着很多不足,很难适应当今农业发展的需要。
而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可以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推动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 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农业亟需引进先进的科技、管理、销售等方面的人才,而新型经营主体往往是高学历、高技术水平、高管理能力的人群,他们能够带动农业生产向智能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推动农业产业链向上游延伸,形成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满足市场需求。
3.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农民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力种植农作物或者养殖畜禽,收入较为有限。
而新型经营主体的出现,将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通过规模经营和现代化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为农民增加收入,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路径1.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首先需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而农产品供大于求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指南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指南第1章引言 (3)1.1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概念与内涵 (3)1.2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意义与目标 (4)第2章农业经营体系现状分析 (4)2.1 我国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历程 (4)2.2 现行农业经营体系的优缺点 (5)2.3 国内外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经验借鉴 (5)第3章农业产业链重构 (6)3.1 农业产业链的内涵与作用 (6)3.1.1 内涵 (6)3.1.2 作用 (6)3.2 农业产业链重构策略 (6)3.2.1 结构优化 (6)3.2.2 环节拓展 (6)3.2.3 主体培育 (6)3.2.4 技术创新 (6)3.2.5 政策支持 (7)3.3 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 (7)3.3.1 产业链内部协同 (7)3.3.2 产业链外部协同 (7)3.3.3 产业链与市场协同 (7)3.3.4 产业链与政策协同 (7)第4章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7)4.1 农业经营主体分类与特点 (7)4.1.1 家庭农场 (7)4.1.2 农民合作社 (7)4.1.3 农业企业 (7)4.1.4 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7)4.2 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路径 (8)4.2.1 家庭农场培育 (8)4.2.2 农民合作社培育 (8)4.2.3 农业企业培育 (8)4.2.4 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 (8)4.3 农业经营主体政策支持 (8)4.3.1 财政支持 (8)4.3.2 金融支持 (8)4.3.3 土地政策 (8)4.3.4 技术与人才支持 (9)第5章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9)5.1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 (9)5.1.1 创新主体培育 (9)5.1.2 创新平台建设 (9)5.1.3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9)5.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9)5.2.1 成果转化机制建设 (9)5.2.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9)5.2.3 农业科技成果评价与激励 (9)5.3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10)5.3.1 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创新 (10)5.3.2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10)5.3.3 农业科技培训与普及 (10)第6章农业金融服务创新 (10)6.1 农业金融需求与供给分析 (10)6.1.1 农业金融需求特征 (10)6.1.2 农业金融供给现状 (10)6.1.3 农业金融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分析 (10)6.2 农业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10)6.2.1 农业信贷产品创新 (10)6.2.2 农业保险产品创新 (10)6.2.3 农业股权融资创新 (11)6.2.4 农业金融科技服务创新 (11)6.3 农业金融风险管理与控制 (11)6.3.1 农业金融风险类型 (11)6.3.2 农业金融风险识别与评估 (11)6.3.3 农业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11)6.3.4 农业金融风险分担机制 (11)第7章农业信息化建设 (11)7.1 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11)7.1.1 发展现状 (11)7.1.2 未来发展趋势 (12)7.2 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与平台 (12)7.2.1 关键技术 (12)7.2.2 平台建设 (12)7.3 农业信息化应用与推广 (13)7.3.1 应用领域 (13)7.3.2 推广措施 (13)第8章农业绿色发展 (13)8.1 农业绿色发展战略与政策 (13)8.1.1 概述 (13)8.1.2 农业绿色发展战略意义 (13)8.1.3 农业绿色发展目标 (14)8.1.4 农业绿色发展政策体系 (14)8.2 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 (14)8.2.1 概述 (14)8.2.2 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意义 (14)8.2.3 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现状 (14)8.2.4 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主要措施 (14)8.3 农业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建 (14)8.3.1 概述 (14)8.3.2 农业生态系统修复意义 (14)8.3.3 农业生态系统修复技术路径 (14)8.3.4 农业生态系统修复政策支持 (15)第9章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 (15)9.1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问题 (15)9.1.1 现状概述 (15)9.1.2 存在问题 (15)9.2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策略 (15)9.2.1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15)9.2.2 构建多元化服务主体 (15)9.2.3 加强服务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 (15)9.2.4 促进服务主体协作 (15)9.3 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 (16)9.3.1 创新服务模式 (16)9.3.2 提升服务内容 (16)9.3.3 强化服务监管 (16)9.3.4 增强服务主体内生动力 (16)第10章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政策保障与组织实施 (16)10.1 政策体系构建与优化 (16)10.1.1 政策体系构建原则 (16)10.1.2 政策体系构建内容 (16)10.1.3 政策优化路径 (16)10.2 政策实施与评估 (16)10.2.1 政策实施策略 (16)10.2.2 政策评估方法 (17)10.2.3 政策调整与完善 (17)10.3 组织实施与监测评价 (17)10.3.1 组织实施机制 (17)10.3.2 监测评价体系 (17)10.3.3 政策宣传与培训 (17)第1章引言1.1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概念与内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业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现兴平农业大跨越内容提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将加强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作为今后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举措。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为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公报提出的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兴平市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作为农业大市,兴平市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活跃,把握理解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内涵和特点,理解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方向和重点,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兴平市农业经营体系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意见和建议。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现兴平农业大跨越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强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为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更为兴平市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作为农业大市,兴平市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活跃,把握理解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内涵和特点,理解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方向和重点,具有重要意义。
一、兴平市农业经营体系现状兴平市农业经济发达,素有‚关中白菜心‛、‚平原米粮仓‛和‚辣蒜之乡‛的美称,以粮食、蔬菜、畜牧和果业为四大主导产业。
近年来,兴平市坚持‚四化‛同步发展,以建设现代农业强市为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力推进现代农业‚一区三带十园‛和农民增收‚四十万‛、‚百万‛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2013年兴平市农业生产总产值36.25亿元,增长5.6%;农民人均纯收入9677元,增长14.7%。
1.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兴平市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以“一区三带十园”和“四十万”、“百万”工程为抓手,科学编制农业园区建设规划体系,不断完善三大产业板块。
目前,沿渭清水莲菜种植面积发展到3.6万亩,亩均收入5000元左右,依托清水莲菜产业,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陕西兴平荷花节,有效促进了产业规模壮大,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近期,2013年清水莲菜产业宣传推介活动正在紧张筹备之中。
全市蔬菜面积已发展到18.5万亩,其中沿西宝高速两侧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3.2万亩,随着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设施蔬菜的棚体建设、品种引进推广、生产茬口安排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配套技术日趋完善,生产效益稳步提高,蔬菜生产实现了市场的周期供应。
为充分发挥兴平塬坡地带自然资源优势,兴平市积极聘请杨凌专家,编制了《塬坡生态经济产业带发展规划》。
规划总面积10万亩,自东向西分成三个区域,东部为特色时令水果示范区,规划面积 5.1万亩,目前,已建成大棚油桃3000亩,樱桃3100亩,优质核桃、葡萄等杂果7500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中部区域为生态休闲观光区,规划面积1万亩,现已建成3.3公里的城北生态景观林带,并完善了相关设施,成为群众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西部区域为民俗文化体验园区,规划面积4万亩,依托马嵬黄山宫和杨贵妃墓等旅游景点,现已建成华田农业庄园、福源农家乐和马嵬驿民俗文化村等休闲餐饮设施,带动了周边群众从事观光旅游开发。
三大产业带的迅猛发展,为群众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2.提升提升农业经营层次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农业发展层次。
兴平市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创新投入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品牌创建,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不断创新吸引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园区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突出抓好塬坡生态休闲经济产业带建设,集中力量建设茂陵现代农业园区、庄头蔡西清水莲菜示范园、马嵬驿生态民俗文化观光园和西吴禾益樱桃标准示范园等10个现代农业园区,围绕现代农业园区整合优势资源,扩大产业规模,引领全市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效益不断提升。
投资70多万元为茂陵现代农业园区来祁寨大棚油桃基地修建4米宽水泥道路2公里,配套打机井2眼;陕西禾益现代农业园区已投资5000万元,栽植樱桃3100亩,建成了2000亩喷灌示范区,目前,园区10.2公里道路已开工建设;丰仪镇金苗现代农业园区春季已栽植矮化大樱桃1000亩;华田现代农业园区投资建设的生态餐厅、生态酒店已投入运营,可容纳600人餐饮住宿;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总投资5180万元,一期工程已完成投资780万元,主体框架、基础设施和绿化苗木栽植已基本完成,园区建设已成为带动兴平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的强劲动力。
华田农业庄园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力争将马嵬驿生态民俗文化观光园打造成为省级、咸阳市级休闲农业的典范,努力壮大休闲观光农业经济,着力建设了一批产业基础强、建设标准高、综合效益好、辐射能力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促进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农业发展层次和规模效益。
3.农业经营增收新支点兴平市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调结构、建基地、做特色、上台阶,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入力度,抓好农业扶持和培养,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种植方式,把培育和扶持特色农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
按照“根本在特色、做大在规模、做强在品牌、关键在提升”的思路,围绕建设塬坡时令水果观光旅游带、中部现代精品农业产业带、沿渭生态观光农业带的产业布局,大力扶持樱桃、核桃、猕猴桃等10个千亩特色产业基地。
继续实施“四十万”、“百万”工程,做大做强粮油、畜牧、蔬菜和时令水果等优势特色产业,突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提升和规模扩大,完善“一户带百户,一村带一乡”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提升发展水平。
依托资源打造特色,围绕特色提升优势,围绕优势创出品牌,以特色产业为辐射,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优势农业产业,打造增收新支点,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市农业正处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初始阶段,面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双重任务,我市农业经营体系建设还存在三大主要问题。
(一)分户经营效益差和统一经营能力弱的问题一是全市的农业经营以分户经营为主,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生产,交易费用高,市场风险大,效益较差。
二是目前我市的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规模、盈利能力、带动效应都还不足,统一经营能力仍较弱。
如:兴平辣蒜虽然有名气,兴平大蒜曾为进入美国市场做过贡献,但近几年因种植效益下降,导致种植面积减少,辣蒜的种植规模化程度不够,有机肥的使用程度不一致,再加之经营主体多为家庭分户经营,缺乏统一经营,品牌意识不强,产销脱节,导致效益差、经营能力弱。
(二)产业结构不良,经济效益不高农业产业链条相对较短,高科技、高附加值企业及终端产品偏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仍需加快,农民致富增收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
如:清水莲菜观光园,虽然已被评为咸阳市现代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差凳子、绿化;观光季节性强,产品以销售原生态的莲藕为主,加工的真空包装莲菜,挣得仅仅是一线的生产加工钱,附加值几乎为零。
所以发展潜力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发掘。
(三)农经管理体系职能弱化,队伍不全的问题承担农业经营管理日常工作监管、指导的农经管理队伍在不少乡镇存在机构不健全、人员不稳定的问题,城乡市场物流业不够发达,服务业发展短板明显。
实际上削弱了管理职能。
如:兴平累计发展涉农企业130家,省级、咸阳市级龙头企业13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48家,示范社仅2家,涉农企业多为重复经营,合作社缺乏合作意识,没能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内涵和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要求,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指明了方向。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
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方向。
1.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内涵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对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最新理论成果。
‚新型‛指新的类型,新式;这里的‚新型‛是指相对于传统小规模分散经营而言的,是对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和发展。
‚农业‛(Agriculture)是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
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经营‛(Operation)是根据企业的资源状况和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企业长期发展进行战略性规划和部署、制定企业的远景目标和方针的战略层次活动。
狭义的经营,指在一定条件下,为实现企业目标,对企业各种经营要素和供、产、销环节进行合理地分配和组合,并以获得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全部经济活动过程。
现代经营是指个人或团体为了实现某些特定的目的,运用经营权使某些物质(有形和无形的)发生运动从而获得某种结果的人类最基本的活动。
‚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的系统而构成的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这里既包括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又包括各主体之间的联结机制,是各类主体及其关系的总和。
综上所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顺应农业农村发展形势的变化,通过自发形成或政府引导,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整个活动过程的各类主体及其关系的总和。
2.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作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当前迫切需要回答的两大问题是将来‘谁来种地’和‘怎么种地’。
当前,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经商,使农业面临‚谁来种地‛的问题日渐突出。
据有关部门统计,2013年底,我国农村有近乎3亿劳动力转向了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占当年农村从业人员总数近乎50%。
另外,农民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比重正在明显下降,农业(种植业)在相当多的农户那里已经只是收入增长中的‚副业‛,再加之农民种田多是从经验出发,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不高,迫切需要科学知识的指导以及专业化、系列化的生产性服务,因此,‚怎么种地‛的问题已难以回避。
要解决‚谁来种地‛和‚怎么种地‛这两大农村的现实难题,就是要保障承包农户土地财产权利基础上促进土地流转,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创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