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与风水学
《中国风水发展简史》
---------------------------------------------------------------最新资料推荐------------------------------------------------------《中国风水发展简史》内容提要:全书叙述了中国风水从古代萌芽、发展到近代的风水门类流派纷呈,大部份风水流派逐渐误入江湖化的全过程。
文章概述了各类风水流派的主旨和理论观点以及它们的异同。
重点介绍了东晋郭璞、唐代杨益(筠松)的具有唯物辨证思想的风水观、理论依据及其典籍。
作者还就如何历史地看待中国风水的问题作了较为正确、科学的论述。
本书作为读者了解、研究中国风水的发展及其主要文史典籍,不失是一篇导读的好文章。
第一章中国风水的萌芽第一节原始风水据传我国远古是有巢氏发明了巢居,轩辕氏发明了穴居。
巢居是人们依树而居的方式。
这种树居的方式在地势低洼和气候湿热地区或季节是广泛使用的,后来发展为干栏居。
直到今天,仍有不少的民族和地区在使用这种居住方式,如非洲、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以及我国的西南地区。
而在地势高亢或寒冷的地区或季节,原始人类则选择天然洞穴作为他们的栖身之地。
这已为考古学所证明了的,如北京猿人、山顶洞人、广东马1 / 3坝人等均是依洞而栖的。
正所谓古人云:quot;夏则居橧巢,冬则居营窟quot;。
原始社会的人类,为了抗御外来自然界的侵袭,如野兽的袭击,气候寒暑等,而择居于树上或山洞。
这种择居条件,除考虑树木是否牢固,土洞会不会塌方的安全以外,可能也会考虑到阳光的照射、气候的变化、位置的适宜、通风采光等等。
这种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观点,就是中国风水的原始观点,即是中国原始风水术。
巢居树上或栖居山洞的实施,如树上的造巢或山洞除去杂草污泥等,可以说就是我国建筑工程或者是建筑学的开始,这一漫长时间的风水,可称为中国的原始风水,或原始建筑。
第二节氏族风水大约到 6、 7 千年前,人类已发展到氏族社会,人们过着母系氏族群居生活,由原来的动荡不定的游牧、采集、渔猎的生活,发展到相对稳定的农耕生产生活,为了生活和生产劳动的便利,也就必须择地而居。
风水文化与古代建筑学的关系
风水文化与古代建筑学的关系中国的风水文化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一种将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结合的思想。
在古代的建筑学中,风水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的建筑大师们常常按照风水理论,设计和布置建筑,以获取最大的好运和顺利。
一、风水文化介绍风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传统思想,在古代以及现代依然广泛存在。
它的理论主要是根据风、水、地形、地势以及人类环境等因素来判断、协调和改变一个事物或地方的环境。
风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农业、流行文化等多个领域。
二、古代建筑学与风水文化的关系在古代中国的建筑学中,风水文化的影响非常重要。
人们在修建城市、建造宫殿和寺庙等大型建筑时,常常依据风水学来设计和布局建筑。
例如,“龙脉”是指山脉和河流的大气排布,古代皇帝庙宇等建筑常常布置在龙脉所在的位置,以达到利益统治和社会稳定的目的。
另一种常见的风水布局是按照八卦、五行等理念设计。
在古代中国,八卦和五行是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学中。
八卦是指八种基本的符号,分别代表不同的方向和元素。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
根据八卦和五行的概念,建筑师可以通过布局和设计来达到增加吉祥和平衡元素的效果。
三、古代建筑中的风水具体实践许多古代建筑物都采用了风水的理念和设计。
例如北京故宫的设计,把二十个幸福和吉祥的场景表现在其中,包括神兽、盆景、石雕等。
故宫的构造也符合风水学中“太极”的概念,即由圆形和方形共同组成的建筑风格。
这种构造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完美和平衡的体现。
另一个例子是南京的明孝陵, 是明朝皇帝朱由检、他的王妃张氏合葬的陵墓。
明孝陵以风水布置而闻名,它的布局采用了八卦和太极的概念。
墓门安放在东南方向,是因为东南方向在八卦中是吉方。
明孝陵的布局符合了八卦理论的设计,被认为是一种完美的布局。
总的来说,古代的建筑学和风水学密不可分。
通过风水的理论和实践,建筑师们创造出许多优雅、美观和符合人们生活习惯的建筑。
风水术数基础
风水术是中国古代人环境选择的学问,又称山水、堪舆、青乌等。
强调的是龙砂穴水的山川之形态与气惯环绕的半虚半实的境状,乃至无形、无状、无味的所产生神气凝聚的哲思认知体系。
由于认知的差别,也没有标准化的答案,江湖术士便充斥其中,把这种堪天舆地与大自然和谐协同的方法,推之玄之又玄,借以混世。
所以,风水术如易经、卜筮类一样,自古就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
风水是择吉避凶的术学,从考古遗址中发现,远古人择居地形、地貌、方位,有惊人的一致性。
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表明,选择在背坡面水、处河流沼泽边缘的聚落遗址最为普遍。
无论仰韶时期,还是龙山时期均是如此。
从遗址发掘来看,多是重向阳取暖性好,水草茂密高台近水之地,为使隐蔽、安全又便于自下而上猎取食物或便于农耕,总之是以择吉避灾为总则。
这些选择至今仍然不失其合理性。
风水从字面上来理解,“风”是流动着的空气;“水”是大地的血脉、万物生长的依* 。
有风、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和生气,万物就能生长,人群就能生活。
风水好的吉祥地总是生气勃勃、欣欣向荣。
风水坏的地方总是暗伏危机,一片荒凉,充满恐怖。
风水又称“堪舆”。
什么叫“堪舆”呢?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已有“堪舆家”的专门名词。
《汉书·艺文志》中也有《堪舆金匮》的书目。
在中国古代的文意里,“堪”是天道、高处;“舆”是地道、低处。
“堪舆”是指研究天道、地道之间,特别是地形高下之间的学问。
它是以当时有机论自然观为基础,把当时天文、气候、大地、水文、生态环境等内容引进选择地址、布建环境的艺术之中。
风水发生于中国,它和《易经》关系密切。
《易经》是中国的一部最为伟大的书。
要研究中国的学问,谈中国的文化,不能不研究《易经》。
中国文化思想的深厚、广大及细密,其一切思想哲学基础都与《易经》息息相关。
《易经》应用于天道,例如天干、地支、气象与节气;应用于地道,大地、山川、河湖、道路、城镇、村落与住宅;应用于人道,人们的伦理观念与行为准则等。
风水学的历史沿革和派系发展
风水学的历史沿革和派系发展风水学的历史渊源和风水派系的源起:我国的风水学起源很早,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墓葬中,有一幅围着尸骨,用蚌壳堆砌而成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天文图形,这说明史前人类墓葬文化已融入了天文学的成分。
又如距今4000多年,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其建筑群遗址就选择在背坡面水、河流池塘较多的地区。
这些都有力地证明,地球上的人类一开始便懂得选择适合的生存环境来居住和生活。
但真正的风水学的出现,是《易经》出现之后。
“风水”一词最早见于郭璞所著的《葬书》中:“葬者,乘生气也。
夫阴阳之气”,指出安居必然选择“生气”旺盛的“藏风聚气”之地。
风水学是综合物理学、地质学、星体学、气象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等各种学科在内,宗旨是通过考察了解自然环境,利用和改造自然,进而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的學问。
玄空风水的沿承:玄空风水起源于河洛,以《易经》为理论;以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为基础;以八卦和六爻为其方法;以天干地支和九星运用于实践。
后世研究此学的名人有黄石公、郭璞、丘延翰、杨筠松、曾求已(公安)、沈竹礽等,他们相继提出玄空理气的理论观点。
玄空风水形成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理论不断完善.到唐朝的杨筠松,可以兑是第一个集大成者。
唐朝的曾公安著有《青序》,其中讲到晋朝郭璞已开始提出玄空学内容,并确定以宅地、向口、环境、方位为判断吉凶的依据。
杨筠松(834 –900),名益,字叔茂,号筠松,后人多称他“杨救贫”。
他是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为著名地理风水学家,所著《撼龙经》、《疑龙经》、《青囊奥语》、《天玉经》等,均为地理风水上的经典著作。
其中的《天玉经》是玄空风水理气挨星学说最重要的经典,此书语词深奥,含义艰深,常人难以理解。
后世许多学者都以诠释此书为依托,借机将自己的观点掺杂其中,从而提高自身著作的权威性。
宋朝年间的吴景鸾弃仕修真,传授青囊术给陈抟。
考古学家知识点
考古学家知识点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古代人类文明的学科,通过发掘文物、遗址、墓葬等遗迹来推测古人的生活和文化。
考古学家是研究考古学的专业人士,他们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一定的技能。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考古学家所需掌握的知识点。
一、历史学知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考古学家,对历史学有深入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考古学是通过考古材料来还原古代社会,而历史学则对古代社会进行系统性研究和分析。
了解历史背景、时代特点、政治经济制度等内容,可以帮助考古学家对考古遗址和文物进行更准确的解读。
二、地理学知识地理学是考古学的重要辅助学科之一,它帮助考古学家确定考古遗址的地理位置,分析这些位置对古人生活的影响。
地理学知识还能帮助考古学家理解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对古人活动产生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解读考古资料。
三、人类学知识人类学是考古学的另一个重要辅助学科,它研究人类的生理、心理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考古学家需要通过人类学的知识来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以及文化特征等。
对于考古学家而言,了解人类学知识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分析考古资料,揭示古代社会的内在规律。
四、艺术学知识考古学常常需要研究和解读各种艺术品,如壁画、雕塑、瓷器等。
因此,对艺术学也有一定的了解是必要的。
艺术学知识可以帮助考古学家解析艺术品的风格、技法,从中获取与古代文化相关的信息。
五、化学和物理学知识考古遗址和文物往往需要进行化学和物理学的分析。
化学可以帮助考古学家鉴定材料的成分,例如陶器中的矿物成分等;物理学可以帮助考古学家通过放射性碳年代测定等方法,确定文物的年代。
因此,对化学和物理学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对考古学家而言十分重要。
总结起来,考古学家需要掌握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艺术学以及化学和物理学等多学科知识。
这些知识的融合运用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明,还原出古人的生活场景。
同时,考古学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能,例如现场勘探、绘图和石器制作等,这些技能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考古工作。
中国古代的风水文化和传承意义
中国古代的风水文化和传承意义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其中,风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中国古代,人们十分注重风水,认为风水会影响人的命运和发展。
风水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信仰。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的风水文化,并探讨其传承意义。
一、中国古代的风水文化风水,又称地理学,是一种中华传统文化。
其主要研究方向是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地貌与人居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居住环境对人的命运和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风水成了中国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问。
人们相信,只要居住的地方风水好,自己的命运和财富就会好转。
在中国古代,风水涉及很多方面,例如居宅的建筑,坟墓的选址,商铺的开业等等。
当时许多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寻找坟墓和住宅等地方,都要请专家来看风水,挑选最合适的地点。
风水不仅在建筑和坟墓方面有所体现,也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
例如一些商家开店时会精心挑选店址,以求生意兴隆。
在农业方面,农民也往往要根据风水来选择耕种和收获时间,希望能够收到丰收的好运。
二、中国古代的风水信仰风水文化是中国古代信仰和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人们相信在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神灵和幸福之神,这些神灵掌握着风水的奥秘,能够保佑人们的命运和平衡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在中国的种种宗教中,几乎都与风水和自然灵异现象有关联。
有很多人认为,信仰风水文化与信仰所谓的“迷信”有相似之处。
但事实上,信仰风水文化并非“无根之草”,它源远流长,凝聚了中国古代的智慧和文化传承。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的风水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着中国人的某种信仰,更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传承价值。
三、中国古代的风水现象中国古代的风水物象以龙(代表阳),虎(代表阴),麒麟(代表吉祥),凤凰(代表气度雄伟)等为标志。
同时,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也经常出现龙凤,图腾等元素。
中国风水发展史(值得收藏)
中国风水发展史(值得收藏)一、先秦——风水术之孕育先秦时期还没有产生风水术,但是,与风水术有关的相地行为已经产生。
早在原始社会,先民就知道择地而居。
《墨子.辞过》云:“古之民,未知为富室时,就陵阜而居,允而处。
”所谓陵阜,就是河流的台阶地带。
许多考古遗址都是在靠近水边的土坡上发现。
先民生活在这样的地带,容易取水和捕鱼,也不会受到洪水的淹没。
这正是后世风水师提倡的“近水而居”的原则。
从考古发现的住宅看,位于氵产河右岸台阶地带的新石器时代坡遗址,几乎所有的房屋都是坐北朝南,这样可以取得冬暖夏凉的效果。
这正是后世风水师提倡的“子午向”原归纳考古发现的遗址,先民对住宿的要求是,地势要取坡度台阶地;地形要选在河床边;土质要干燥.地基要坚实;水源要充足;水质要纯净;变通要方便;四周量有林木;环境要幽雅。
这些条件都要通过相地才能达到,后世风水师很推崇这一套。
进入阶级社会后,相地知识就丰富多了,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文献窥见一班。
从甲骨卜辞和《诗经》看,商周时代已经对地形及水文有了明确的划分。
陆地分成山、阜、丘、原、陵、冈;河床地带分为兆、厂、渚、浒、淡;水域类型有川、泉、河、涧、沼、泽、江、汜、沱、等。
《尚书.禹贡》是我国第一部区域地理专著,它以天然的山川、河流、海岸为界,将疆域划分为九个大的自然区,称为九州。
又按照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记述了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间的20多座山岭,为后世风水师的“龙脉说”提供了依据。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堪称上古地理百科全书的文献。
它由《山经》、《海经》、《大荒经》三部分组成。
《山经》又称《五藏山经》,它依东南西北中方位,记述了447座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山岳地理专著。
《山经》记载了神秘的山穴,如《南山经》有“南禺之山……其下多水,有穴焉。
水春则入,夏乃出,冬则闭。
”《管子》一书的《地员》《地度》《地数》等篇目是杰出的地学论文。
《地员篇》论述了地势、地形、土壤、水文,并以“五土配五音”,后来发展为“五音五行”的风水观念。
中国传统风水学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风水学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中国传统风水学是一门追溯自古代的学问,以地理环境和自然因素为基础,运用特定的理论和方法,用于选择建筑位置、布局和装饰等方面,以达到带来好运和福祉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风水学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
一、历史渊源中国传统风水学起源于古代先民对自然环境的观察与认知。
在古代,人们生活在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的地方,深刻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因此,他们开始寻找一种方法来利用自然的力量,以改善生活并取得好运。
最早的关于风水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山海经》和《周易》等古代文献。
这些文献中描述了如何利用山脉、水流和地貌等自然要素来判断地理位置的吉凶,从而决定宅基地的选址和宅门的朝向等。
在隋唐时期,风水学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著名的风水书籍《洛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应用风水学的原则来选择合适的地点建立宫殿和墓地,以确保皇帝的权力和后裔的繁荣。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风水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吸取了道家、佛家、儒家和阴阳家的观点和方法,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
二、文化传承中国传统风水学作为一门重要的文化传统,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生活中。
许多古代文人墨客也对风水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题材创作了许多诗词和文章。
例如,唐代文学家杜牧在他的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不仅抒发了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也隐含了风水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另外,中国传统风水学也在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许多古代建筑,如故宫和黄鹤楼,都根据风水学的原则来选择位置和设计布局。
这些建筑物不仅具有美丽的外观,更重要的是它们蕴含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利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风水学依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
许多人在选择住房、办公室或其他场所时仍然会咨询风水大师的意见。
尽管现代科学对风水学的理论并不完全认可,但这门学问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仍然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风水学知识大全及解释
风水学知识大全及解释风水学是一门源自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老科学,它讲述了诸多入室布局和建筑结构时必须遵循的规则。
它是一种能够改善物质运气,增进人们的幸福感和福祉的科学。
风水学可以帮助人们在各种生活场景中实现幸福,通过规范空间格局,以增强其阴阳气场,防患于未然,获得安宁和快乐。
风水学中的概念主要源自中国古老的哲学,最具代表性的是《老子》、《易经》、《施氏易书》以及经典的五行学说和八卦学说。
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文地理知识为基础,涉及室内和室外的设计,通过研究和分析室内外的形式、形态和位置关系,以及气场、气候、地支、星宿等四柱八字、五行、八卦等多种知识,综合考虑各类因素,来辨别室内外风水好坏,以改善生活气场,增强运气,实现安宁与幸福。
一般来说,风水学有三大领域,即室内(室内布局)、家园(家园布局)和地方(地方布局)。
以室内布局为例,它建议先确定整个房子的形状和外部轮廓,然后确定室内的基本组成部分,接着确定各四脚桌和床铺的位置,接着确定门窗的位置,以及床头壁架等其它家具的位置。
每一步都必须按照特定的规律,包括角度、面向和阴阳,以实现良好的风水状态下的布局,来获得安宁的状态。
在家园布局中,除了普通的室内布局,还需要考虑到外部的景物、环境的形态结构以及方位等,以改善室外的天气环境和室内气场,以达到最佳的风水状态。
具体而言,通过修建水塘、石头堆、荷花池等,以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通过修建树木、篱笆、墙壁、桥梁等,以达到改善气场的效果;通过重新安排室外地形、建筑高度等,以达到改善室外环境的效果。
在地方布局方面,除了考虑室内和家园布局,还要综合考虑地貌、河流、湖泊、山脉、地势、古历史文化遗迹等外部因素,来调节地方气场,改善地方的风水状态,以实现安宁。
中国古代的风水与建筑学
中国古代的风水与建筑学中国古代的风水与建筑学相辅相成,对于古代人民来说,风水是一门宝贵的学问,起到了指导建筑布局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古代,人们相信风水能够影响一个地方的运势和人的福祉。
因此,风水被广泛应用于宫殿、寺庙、墓地以及民居等建筑的设计与建造过程中。
一、风水的概念与理论风水,又称阴阳家,是中国古代的一门学问,主要研究大自然的山、水、土地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个人和社会运势的影响。
风水被视为地理学和建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自身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来影响建筑物的布局与形式。
风水学主要涉及到两个重要概念,即“气”和“形”。
其中“气”代表着自然界潜藏的能量,而“形”则指建筑物的外观和布局。
根据风水学的理论,恰当地利用和调整“气”和“形”的关系,可以达到协调自然和谐的目的,从而提升居住环境的质量和人的运势。
二、风水与建筑布局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风水的理念贯穿于建筑布局的每个环节,包括选址、周围环境、建筑形态、内部设置等。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来介绍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学的应用。
1. 选址:中国古代的建筑选择地理位置时,一般会考虑到山水环境的特点。
根据风水学的原理,选择位于山脉脚下或河边的地方能够吸纳山水的气势和气息,有利于形成被称为“龙气”的巨大能量场。
2. 周围环境:在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设计中,人们注重保持与自然界的和谐。
例如,园林建筑会借助山水景观的起伏和绿化植被的布局来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
这样的设计有助于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生活质量。
3. 建筑形态: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独特的形状和结构。
例如,众所周知的承德避暑山庄,其建筑形态和布局充分利用了环境特点,使建筑物与山水相辅相成,形成一种和谐的景观。
4. 内部设置:古代建筑的内部设置也受到了风水学的影响。
例如,大殿的布局、门窗的开启方向、床的朝向等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这些规则旨在利用自然的能量,以增加居住者的运势和福祉。
三、风水与古代建筑实践中国古代的风水学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广泛应用于建筑实践中的技艺。
从我国古代风水学和现代考古学上考究
从我国古代风水学和现代考古学上考究,我国风水术从纵向时间上看,肇始于两朝,延及至当代,对后世仍会有影响,如果从它形成体系的汉代算起,风水术已有二千多年历史了,其中尤以唐代、南北朝,到宋、明、清时代为兴盛期。
从横向地域看,以江南的江西、福建、安徽、浙江为中心,遍及全国。
现在又有人提出风水术起源于北方黄河流域,以陕西、河南为中心的黄土高原地带,从修窑洞的洞穴时代就开始有了风水观念。
根据河图、洛书的发源地来考证,这个说法应该是成立的,那么风水术的发源地在北方,理论和流派的形成在南方,全国有两个中心点。
从理论体系派别来看,主要有江西峦头派和浙江宗庙派。
峦头派特点是侧重龙脉、山水、峦头形象;而宗庙派却侧重于三元九运飞星图。
然而,各个派别都离不开太极、阴阳、四象、八卦、五行、星象学说,并附会着龙脉的送迎环卫,明堂聚局,藏风生气,穴位窝突,立向消纳等术语。
统称为“河洛易学原理”。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对封建迷信的横扫,风水术受到严重打击,处于休歇、消亡状态,大有断报失传之势。
在城市人、青年人仍至政界人员看来,风水术已是臭不可闻了。
但是,风水术变成一股潜流,它暗伏在广大农村中,存在于人们的头脑里,表现在人们的行动上。
在许多人看来,风水这种民俗相信总比不相信好,不可全信,又不可不信。
所以,一大批以风水术混饭吃的风水师,既不受过专业培训,专科学习,又没有系统地研究过风水的前因后果,就凭着哪些祖传,正宗风水秘诀为诱饵和三寸不烂之舌,说什么“葬者,人之大事,只有葬有生气之地,死人才会安逸,活人才会富贵”等来迷惑人心。
现我国个别有钱人家听信风水师的瞎说,不惜重金,购买园地、果林来偷葬坟墓,并有人建造“中国第一墓”。
使死人和活人争占土地,使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越趋于尖锐化。
给国家推行火葬设立障碍,把风水学引向歧途。
这种几千年遗传下来的传统文化,盘根错节,“剪不断,理还乱”,真真假假,真假难分。
当代没有学术团体,没有权威人物,没有研究治理的机构。
风水学专业知识点总结归纳
风水学专业知识点总结归纳风水学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环境对人们生活和运势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风水学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本文将对风水学的一些专业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领域。
一、风水学的起源与发展1. 风水学的起源:风水学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古人观察到环境对人的生活和命运有重要影响,并通过研究土地、山水等元素的分布规律,提出了一系列风水理论和方法。
2. 风水学的发展:风水学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明清时期的风水学派系。
不同的派系有着各自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如形势派、六壬派等。
二、风水学的核心理论1.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风水学的核心概念,它反映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
阴阳代表着事物的两个相对面,而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
通过对阴阳五行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的研究,可以判断环境的吉凶吉凶。
2. 风水地理学:风水地理学研究地理环境对人们生活和命运的影响。
它关注的要点包括山水、土地、建筑物等因素对人的福祉和财富的影响。
通过分析地势、水流、气场等因素,可以确定一个区域的风水好坏。
三、风水布局的要点和方法1. 主要要点:风水布局的主要要点包括光线、色彩、布局、摆设等。
光线通畅明亮有助于积聚积极能量;色彩应选择适宜的色调,如温暖色调有助于增强人的活力;布局和摆设应根据八卦学将家居划分为不同的区域。
2. 八卦学:八卦学是风水布局的重要理论,它是通过八个卦符号表示的。
八卦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元素、方向和属性,如乾为金、坤为土、震为雷等。
通过将八卦应用于家居布局中,可以达到合理津津津人与环境的和谐。
四、风水与个人命运的关系1. 命理学:风水与命理学息息相关。
命理学是通过八字、飞星等方法来研究人的个人命运和运气的学科,而风水对命理有着重要影响。
根据个人八字的五行属性和吉凶对应五行的关系,可以进行风水布局,以调整个人的运势。
2. 飞星学:飞星学是风水学中的一部分,它研究的是不同年份不同方向的能量分布。
论中国古代的风水文化
论中国古代的风水文化中国古代的风水文化,是古代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风水文化起源于远古时期的中国,通过数千年的演变与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而精深的理论体系。
风水文化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等方面,同时也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现代社会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风水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古代中国人认为地理环境与自然界的变化是与人类活动紧密相关的,而风水理论是通过对环境变化规律的研究和理解,来指导人们合理利用环境,创造出更为适宜人们居住和生活的环境。
在古代,人们将风水图案融入到宫殿、园林、城市规划等方方面面,不仅能够增加美感,更能够起到调节气场、招财引福的作用。
风水文化注重的是环境和人的关系,通过环境的布局、方位、和风水图案等要素的配合,来达到风水调节的目的。
环境要素包括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气候环境等多个维度,而风水的研究主要侧重在家居风水、建筑风水、园林风水和城市风水四大方面。
其中,家居风水的研究是最为广泛的,常被人们用来推算家运、子孙运等事项。
建筑风水则关注整栋建筑物、建筑物的飞檐翘角、呈现形状等。
园林风水则更注重于自然环境与建筑环境在空间上的搭配与呼应,将自然美和人工美巧妙融合的同时,起到调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升人们心情和身体的作用。
城市风水则是关注城市各类建筑环境、交通设施、道路等要素,在宏观层面上促进多个城市要素协同发展,提升城市整体的文化和美感。
中国的风水文化,不仅仅是建筑与环境的搭配,同时也深刻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
在古代中国,人们深信风水与宿命密切相关,因此,了解风水,可以探究宿命,指导自己的行动与发展方向。
例如,选择一个好的墓地,可以让先人墓地的灵气增加,让祖先的后代更为兴旺;而按照风水要求来布置自己的住处,也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加强人们的磁场,进而改善个人的命运。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风水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的变迁不断发展和变化。
中国古代建筑与风水学的相互影响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与风水学的相互影响关系古代中国的建筑艺术与风水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建筑作为人类的创造物,不仅给予人们居住和工作的空间,更反映了人们的生活观念与价值观。
而风水学则是一种古老的观念,旨在通过布局和环境来达到和谐与平衡。
在古人看来,建筑和风水学的结合可以带来好运和福泽。
古代中国的建筑以宗教建筑和皇宫为代表,包括寺庙、佛塔、宫殿等等。
这些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更具有宗教和政治的象征意义。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风水学使用得非常广泛。
风水学讲究地理环境和方位的选择,认为不同的方位和地形有着不同的能量和影响。
比如,在选址时,建筑师会选择地势高而不危险的地方,这样可以避免洪水和其他自然灾害。
同时,建筑师也会根据风水学的原则布置建筑物,以达到和谐和平衡。
比如,建筑物的大门通常面向南方,有利于阳光的照射和通风,同时也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而宫殿和皇家建筑中的大门则面向东方,象征着皇权的权威和威严。
除了方位的选择,古代中国建筑还非常注重色彩的运用。
色彩在风水学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古人认为不同的色彩代表着不同的元素和能量。
比如,红色代表火元素,黄色代表土元素,蓝色代表水元素等等。
因此,在建筑中运用不同的色彩可以调节和平衡建筑物的气场。
在古代的宫殿和寺庙中,常常能看到金黄色的琉璃瓦和红色的门柱,这种色彩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希望通过色彩的力量来带来好运和祝福。
此外,古代中国建筑中的植物和花卉也与风水学密切相关。
古人认为植物和花卉具有生命力和能量,可以影响人们的运势。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常常会用到各种吉祥的植物和花卉。
比如,寺庙和宫殿中常常会有盆栽的橙子和柠檬树,这是为了象征吉祥和繁荣。
同时,吉祥的花卉如牡丹、富贵竹等也被广泛运用。
总之,古代中国的建筑艺术与风水学的相互影响非常显著。
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会借鉴风水学的原则,以达到和谐与平衡。
这种相互影响不仅仅是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功能,更是希望通过布局和环境的选择来带来好运和福泽。
风水学是科学还是迷信
风水学是科学?还是迷信?——浅谈对中国的“风水”的产生、发展的认识摘要: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风水术”一直是与封建迷信、糟粕相连,但笔者认为:风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历史文化地理现象,其中包含了一些朴素的科学思想。
现在风水似乎被平反成了“一门严谨的科学”,是“中华民族经五千年生产生活斗争所积累的宝贵文化结晶”,“风水学与中国营造学和中国造园等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
本文从国内外学者对于风水的认识阐述风水的在传统建筑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对风水的起源及发展的概述,力图展示风水理论的科学性——风水理论并非就是迷信。
关键词:风水、科学、迷信。
一、序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千方百计寻求一处“好气场”,这就是风水。
风水贯穿在中国传统建筑活动的各个过程。
从基地选址规划、建筑单体、园林小品、室内外装修设计到施工营造;从皇家宫殿到老百姓的民居;从活人的阳宅到死人安息的陵墓阴宅,几乎无所不在。
中国的风水究竟是文化?是技术?还是迷信?中国的祖先给他的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个大谜团!让现代的中国人“弃之可惜,食之苦涩”。
很多人大骂祖先给祖孙后代留下了一堆怎么也割舍不去的“封建糟粕”,恨不得能“倒洗澡水连同孩子也倒掉”。
以上是亢亮、亢羽所著的《风水与建筑》一书中,作者在前言中的一段话。
让我感受很深。
我是个在南方沿海城市长大的孩子,我的祖父一辈以出海捕鱼为生,老人们深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但他们认为迷信便是所谓的“风水”。
和很大城市相比起来,家乡的土地较为廉价,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盖房的土地,在我的印象中,每家选地必会找风水大师来相地。
那时的我不晓得什么是风水,但是从大人的言谈话语中了解到风水的内容,对风水产生了一种神秘感。
直到我成为一名建筑学的学生,我对建筑、城市的规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我回到家乡去体验城市的变化时,我感觉家乡的城市没有任何整体规划的痕迹。
听大人说那些各自为政的建筑大多是早些年所谓的风水先生的“杰作”。
我为现代城市人的愚昧无言。
中国风水学说与神秘的史前文明!
中国风水学说与神秘的史前文明!今日之所以说到风水,是由于在上篇谈《山海经》的文章里讲到了笔者的又一个意外发现,即风水学中的青龙与白虎的来头。
许多人都知道,风水的底子离不开阴阳,而《易经》中“太极生两仪”的“两仪”则代表了“阴阳”,然后是“两仪生四象”,四象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它们也代表了东方苍龙7宿、西方白虎7宿、南边朱雀7宿与北方玄武7宿。
青龙、白虎最早的依据在6500前的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的墓葬里被发现后,不只阐明易经的两仪四象概念源头十分的早,而且也证明28星宿系统构成的时刻也超出了历史学家的想象。
可是6500年前留下的这个依据和笔者刚刚发现的“白虎”与“青龙”依据比起来,却能够说是小巫见大巫了!在史学界,有关四象的来源地之争,都是围绕着印度、古巴比伦、我国之间打开的。
由于我国自战国年代起就留下了各方面的依据,所以“四象的来源在我国”的观点对比占上风。
但笔者的最新发现,却很也许会动摇史学界如今的一切认知,由于四象的来源也许坐落古人最简单观测天象的一个当地,即撒哈拉沙漠西北方位的加那利群岛。
尽人皆知,古文明的时刻次序如今公认最早从古巴比伦开始,而我国河南西水坡在6500年前这个时刻点,刚好是古巴比伦两河流域的城邦文明期,使人很难不把我国其时已流行的四象观念和古巴比伦已老练的黄道12宫占星术扯上联络,这也是为何它们之间会发生先后之争的因素。
假如人类古文明系统也像今日全球一体化的生态的话,那对于古巴比伦的占星术为何会与我国远古文明联络在一起的景象,也就十分简单了解了。
换句话说,这一景象事实上能够作为人类史前文明全球化的一个主要依据。
比方,在古巴比伦文明期间,地球上的其它当地是不是也有类似于两河流域的文明存在?没有发现考古依据是不是能够必定其时古巴比伦是地球上仅有的文明社会?非洲的古文明史能够用撒哈拉沙漠10000年前漂亮壁画作证,只不过这么的依据不合现代所谓城邦文明的标准罢了,但那里是不是有过比古巴比伦更牛的城市被埋葬或化为沙海还仍未可知。
发明了罗盘知识变成看风水仿写
发明了罗盘知识变成看风水仿写一、句子/文案类1. 罗盘本是科学发明的结晶,却被歪曲成看风水的工具,就像火药,本是伟大的化学创造,却被用于制作烟花爆竹来驱邪,而不是推动工业发展的爆破等正途。
2. 发明了电灯知识,却变成了封建迷信里的所谓“光明煞”的判定依据,这实在是对知识的错用。
3. 造纸术的知识诞生了,可有人却把纸张用于写一些毫无根据的风水符纸,而不是用来记录知识文化。
4. 印刷术本应是传播知识的伟大发明,却被用来印刷那些看风水的所谓秘籍。
5. 发现了磁石的知识,结果被用到看风水里的磁场说,把科学概念乱套。
6. 数学知识本是严谨的科学成果,却被某些看风水的人用来计算所谓的风水宝地的方位数据。
7. 天文知识是人类探索宇宙的智慧结晶,却被看风水的人盗用,说什么星象影响风水。
8. 地理知识的发现,本应是探索地球奥秘的钥匙,却被看风水的人变成了寻找风水佳地的依托。
9. 医学知识不断进步,却有人用所谓的风水来解释健康问题,而不是相信科学的病理知识。
10. 物理学的知识体系里有力学原理,可看风水的人把力学乱用到解释房屋风水结构上。
11. 化学知识里的元素周期表等成果,与看风水毫无关系,可有人偏要把化学概念牵强附会到风水里。
12. 生物学知识中的生态概念,被看风水的人扭曲成什么风水宝地的生态平衡论。
13. 建筑学知识是为了构建安全美观的建筑,不是用来验证风水建筑的。
14. 气象学知识是研究天气的,不该被风水学说用来解释所谓的气候与风水关系。
15. 航海学知识是探索海洋的,不是被风水牵着走,说什么海上风水好坏。
16. 考古学知识是挖掘历史真相的,不是被风水说干扰,去挖掘所谓风水好的古墓。
17. 冶金学知识是提炼金属的,和风水没有半毛钱关系,不要用它来解释风水器物。
18. 纺织学知识是制作衣物的,不要被风水说影响,说什么衣服材质与风水关联。
19. 农业学知识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不要被风水说弄成土地风水影响收成。
20. 计算机科学知识是现代科技的前沿,和看风水没有任何逻辑联系,别乱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古学与风水学
风水学,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
中国古代称堪舆术。
目的是用来选择宫殿、村落选址、墓地建设等方法及原则。
原意是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
风水的历史相当久远,在古代,风水盛行于中华文化圈,是衣食住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有许多与风水相关的文献被保留下来。
由文献中可知,古代的风水多用作城镇及村落选址、还有宫殿建设,后来发展至寻找丧葬地形。
但奇怪的是现代考古学很少用到风水学的知识,有的专家学者甚至否认考古学和风水学有联系。
不过就我个人来看,我认为风水学是必然与考古学有重要联系的。
例如考古学重视墓葬,而古代墓葬的选址与中国传统风水学是离不开的。
有同学质疑古代风水之玄,谓今日之风水非古时。
诚然风水学中有很多封建糟粕,但古时的墓葬是严格按照风水学来定位的,所以考古时运用风水学可以能更好地判断墓穴的位置和主人的身份,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但是现在的考古学注重的是历史文献的考察,运用风水学十分的少,个人认为是一种损失。
风水是我国独有的一门学问,是古时人的对自然的一种理解,实在不应该轻易的抛弃。
风水学又叫堪舆学,那么何为堪舆?堪即天,舆即地,堪舆学即天地之学。
它是以河图洛书为基础,结合八卦九星和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把天道运行和地气流转以及人在其中,完整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特殊的理论体系,从而推断或改变人的吉凶祸福,寿夭穷通。
因此堪舆(风水)与人之命运休戚相关。
我国早在先秦就有相宅活动。
春秋时,《尚书》中有:“成王在丰,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
”①的记载。
至汉朝,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有“孝武帝时聚会占家问之,某日可取乎?……堪舆家曰不可”②的记载。
到明朝时,大军事家,也是堪舆名家,《郁离子》的作者刘基,在一次南游中行至大屿山一带,曾发感言说大屿山日后定富甲天下(大屿山,即香港第二大岛。
)而今事实证明了他的推断。
在我们对他精湛的堪舆造诣所折服的同时,也不得不惊叹堪舆这门学术的神妙!坊间流传“风水”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代郭璞所著的《葬书》中。
书中说:“葬者乘生气也。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③郭璞指出人在充满生气的地方才能更好地生存,因此人就要寻找能让生气不散的方法。
这是极大的误区,郭璞对风水表述来自黄石公的《青囊经》。
同时,上述的表述绝非风水的概念,而只是对“气”的特性的表述,而且也不准确。
古人认为生气遇到风就会扩散,遇到水就会停止,所以,古人就发明出一系列让生气汇聚而不扩散、运行而不停止的方法,这就是风水学。
这段对风水学十分精要的解释,被后世后人无数次地引用和诠释。
藏风、得水、聚气,也就成为风水师调理风水的重中之重。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对封建迷信的横扫,风水术受到严重打击,处于休歇、消亡状态,大有断报失传之势。
但是如果风水学不是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实用意义的话,它就会象背时的企业和产品一样,不用行政手段干涉,自然地失去市场和生存的空间的,不可能遗传数千年,延及至当代。
如果我们不分青红皂白,把风水学中某些有用之处,连同封建迷信和和其他历史糟粕都一同扫到历史的垃圾堆里,未免
有点可惜。
先且不管风水学这门学问是否是科学的,但从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范围之广泛,我们就应该认真的研究一下。
尤其是作为考古学主要研究对象的墓葬,其建造深受风水堪舆之术的影响,甚至是严格按照风水学的理论布局建造的。
因此不管是对墓葬的发掘还是葬式的研究等方面,风水学实在是我们的一大臂助。
《易经·系辞》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
”④远古时代,殡葬极为简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宗教迷信的产生,对死者的埋葬问题,逐渐发展成为一件大事。
今日世界上保存下来的许多重要文物古迹,不少就是坟墓的遗迹遗物,如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就是四五千年前埃及法老(奴隶主)的陵墓。
中国至春秋时代,孔子大力提倡“孝道”,厚葬之风大盛,历代不衰,并逐渐形成一套隆重复杂的祭祀礼仪制度和墓葬制度,以及种种讲究。
于是,坟墓被认为是安葬祖宗及父母之首邱,上可尽送终之孝,下以为启后之谋,所以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对坟墓的安置均格外重视。
而作为为人择地卜葬的历代堪舆家,更以阴宅为先务之急。
由于我国的历史连绵不绝,大一统的封建社会时间很长,加上风水学的盛行,所以历代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陵墓几乎遍布青山绿野,难以胜计。
尤其是帝王陵寝占地之大,建筑规模及耗费之巨,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按风水的说法,一家之主坟墓的风水,会影响一家人的命运;而一国之君陵墓的风水,就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
历代的皇家陵寝都十分重视选择陵穴,以图皇权永固。
皇陵一般都是位于京师附近,以便就近拜祭洒扫,如西周、秦、汉、隋、唐均以长安为京师,故此,这五个朝代的皇陵大多集中在长安附近;而元、明、清三代均以北京为京师,所以这三代的皇陵大多集中在北京附近。
由此可知,皇陵集中在京师附近是历代的惯例。
唐陵的特点是“依山为陵”,不像秦汉陵墓那样采用人工修筑的封土高坟,而开“山陵”之先河。
十八座唐陵中,仅献陵、庄陵、端陵三陵位于平原,余均利用天然山丘,建筑在山岭的顶峰之下,踞高临下,形成“南面而立,北向为朝”的形势。
宋代建造陵园,很迷信风水堪舆之术,其选址布局就是根据风水观念来定的。
当时看风水,盛行与汉代图宅术有关的“五音姓利”的说法,这大概与宋代盛行理学有关,风水理学有所发展。
“五音姓利”是把姓氏按五行分归五音,再按“音”选定吉利方位。
宋代皇帝姓赵,属于“角”音,利于壬丙方位,必须“东南地弯,西北地垂”。
因此,宋代各陵地形东南高而西北低,由鹊台至乳台、上宫,形成了愈北地势愈低的特色。
宋代规定帝王驾崩后方能营建陵墓,且要求六个月内就要入葬,施工时间短促,加之宋陵未利用山势地形,因之宋陵体量和环境并不雄伟壮观。
明代以后,风水学特别注重关于山川形胜的形法,困而明清两代的帝陵“风水”格外讲究。
加之建筑的配合,皇陵选择及规划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皇家选陵地非一般举动,自古以来封建帝王对于葬身之地的选择都格外重视。
他们把宗庙、陵寝都视为国家的代表,江山的象征。
因此,命朝中一二品官员去寻找吉壤时,还必须有深晓地理、风水的人参加。
陵地选定后,要上图贴呈给皇帝审阅,经皇帝亲临该地审视,才能最后定下来。
大到帝王陵寝小到一般的墓葬,无不有风水学的影子。
就连现代考古学中的基本工具“洛阳铲”,最
早也是由熟稔风水学的盗墓贼发明及使用。
至后来才被中国考古界广泛使用最后推向国际。
所以,我认为风水学与考古学实在是有莫大的关系的,我们应该认真的学习一下风水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让其成为考古学研究的有力工具。
①《尚书.召诰》卷第十五,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89页。
②《史记》卷一百二十七《日者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36页。
③晋代郭璞《葬书》。
④《周易》卷八《系辞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