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诗句翻译

合集下载

《说“木叶”》诗句解读

《说“木叶”》诗句解读

《说“木叶”》诗句解读作者:唐孝思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11年第41期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译】秋风微微吹拂,洞庭湖水微波荡漾,湖畔枯黄的树叶随风摇落。

【赏析】《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故事。

这两句被誉为“秋兴”之祖,借秋景来渲染、扩散和深化这相约未见的愁情。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译】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渐渐凋零。

【赏析】化用了上面屈原《九歌》中“洞庭波兮木叶下”,一句拆为对仗工整的两句,暗示对晚秋的伤感和作者的心潮起伏。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译】树叶落下来了,江水波涛相连,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朵在山顶上一动也不动。

【赏析】以“木叶”“江波”“云朵”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译】秋风起,落叶纷纷扬扬,好似洞庭湖上波浪涌起。

【赏析】“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

“还似”二字把作者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橘颂》)【译】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赏析】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情,以物写人。

6.“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淮南小山《招隐士》)【译】桂树丛生在山谷的幽深处。

【赏析】桂树代指君子、隐士,有着“虽处僻远亦自芳”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闻达的情怀。

7.“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译】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花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

【赏析】这两句写借写春天的景色,由“叶”“花”传达出依恋、相思之情。

8.“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译】云间皎洁的月亮,树叶中明亮的花朵。

林庚《说“木叶”》原文-电子课文

林庚《说“木叶”》原文-电子课文

林庚《说“木叶”》原文-电子课文林庚《说“木叶”》原文-电子课文林庚《说“木叶”》原文/电子课文说木叶林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月赋》说: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无名氏古诗里也说: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

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

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 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niu说木叶解析

niu说木叶解析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 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 拟为 “说‘木叶’” ,若改为 “谈谈诗歌语言的暗 示性” ,你以为如何?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 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 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 文。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 ,就可以把深 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 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 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酥 草 洒江 , 亦 宿
作轻

齐天微奇雨






有空远感觉
青如羁鸟柴决千恨月玉两打
鸟 随 鸟 鸣山 门 眦 山 别 出 阶 个 起
殷啼恋更鸟入鸟鸟惊空黄黄
勤鸟旧幽 雀归飞惊山伫鹂莺
为识林
噪 鸟 绝 心 鸟 立 鸣翠 儿
探花
,,柳
看情
时宿
鸣春 鸟
涧归
中飞

• 讨论一下:诗歌的暗示性和联想的意义有 什么区别?
歌词描述了湘君、湘夫人的悲 欢离合,他们虽然生死契阔,欢会 难期,思而不见,却彼此爱恋不忘。
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 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 中
2段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2段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概念 艺术形象
说“木叶”
林庚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
吹着袅袅不断的秋风 啊,洞庭湖水扬起清波, 枯叶从干黄的树上飘落。

读 诗(节选)-说“木叶”

读 诗(节选)-说“木叶”

读诗(节选)|说“木叶”诗,想欣赏,要读;想作,更要读。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道理说不错,只是夸大些,真去作,只是这一点资本还不够。

还要什么资本?留到后面慢慢说;这里是假定还在门外,宜于先讲点有助入门的。

那就由读谈起,因为这是由疏远变为亲近的唯一途径。

读,有目的,也可以分为三级,一是理解,二是深入,三是仿作。

理解是初步,但也不容易,因为与文相比,诗表现的是意境,不像文的意义那样实,用的语言也有特点,常是以点代面,甚至以此彼。

举例说,语句浅易的,如宋之问诗“北极怀明王”,孟浩然诗“青山郭外斜,”“北极”表示京城。

“斜”表示立(凑六麻韵),都不宜于照字面解。

深入是得确解之后,并能进一步品评高下,体会甘苦。

比如杜甫和李白的七言绝句都提及长江景色,杜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读仄声)东吴万里船,”李是“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读后应该知道杜不如李,因为杜甫有拼凑痕迹,李自然;尤其是意境,杜板滞,无味处味,李博大,情韵不尽。

显然,这深入才是欣赏和仿作的更重要的资本。

仿作的问题留到以后慢慢说,这里单说如何才能得确解和深入。

我的经验,跟学其他学科一样,也要用《论语》说的老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就是以多读为基础,在其上建筑自己的看法的宝塔。

或说的再具体一些,要多读,包括读诗,读前人关于诗的意见,其间,尤其较后期,要多想想,分辨高下,并试图解答,高,为什么,下,为什么,最后信自己的,暂时拿不准,存疑。

这难吗?也难也不难。

难,原因是,不只不能速战速决。

还要思;思,思也要有本钱,本钱的一部分,或相当大的一部分,不能单单来于读诗。

不难,因为只要锲而不舍,就会功到自然成。

关于难,以后还会多处谈到,这里专说功到自然成。

以游故宫为例,初游,比如忽而就走入养心殿,也看到建筑、陈设等,可是这些在故宫占什么地位,价值如何,说不清楚。

游多次之后,比如兼通晓了明清宫苑的历史,再看养心殿,认识就不同了。

说木叶高中课文原文

说木叶高中课文原文

说木叶高中课文原文《说“木叶”》是林庚的一篇论述文章,原文如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九歌》)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 萧纲《折杨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 陶渊明《拟古》) 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 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 沈佺期《古意》) 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

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根据《说木叶》诗句解释“情感”。

根据《说木叶》诗句解释“情感”。

根据《说木叶》诗句解释“情感”。

根据《说木叶》诗句解释“情感”
《说木叶》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诗经》中的一篇诗篇。

它描
绘了两个恋人在秋天的木叶下相遇的情景,表达了丰富的情感。

其中的诗句“人之初,性本善”,反映了人类天性本善的本质。

这句诗表明人在初始的状态下,都有着纯真善良的本性。

情感是人
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对他人的爱、关怀和理解。

另一句诗句“情之所钟,民之所归”,说明情感的重要性。

人们
的情感选择是由内心真实的钟爱来驱动的,而这种钟爱又会使人们
相互吸引,建立归属感和联系。

情感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它使人们感受彼此的存在和情感的温暖。

在诗中还提到了“觅食于蒿徼,谦让以自持”的诗句。

这表明人
们在追求情感的过程中,互相关心和支持,通过谦让与自持来维持
情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情感需要双方的付出和经营,而相互的谦
让和包容是维系情感的关键。

总之,根据《说木叶》诗句的解释,“情感”是人类天性中的一部分,它体现了人们对他人的爱、关怀和连接。

情感的发展需要真挚的钟爱、包容和谦让,以保持稳定和健康的关系。

说木叶翻译

说木叶翻译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译: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洞庭:洞庭湖。

波:微波泛动。

木叶:枯黄的树叶。

即秋风微微吹拂,洞庭湖水微波泛动,湖畔枯黄的树叶随风摇落。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译: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译:树叶落下来了,江水波涛相连,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彩在山顶上一动也不动。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译:木叶”就是“树叶”的意思,“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意思就是秋风吹动树叶不断地摆动,就好像洞庭湖上的波浪一样。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译:这句词出自屈原的《离骚.橘颂》,意思是: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服是适应的意思。

后皇,天地的代称。

《楚辞·九章·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王逸注:“后,后土;皇,皇天也。

” 宋范成大《峡石铺》诗:“后皇嘉种不易熟,野草何为搀岁功!” 明何景明《雨颂》:“后皇惠鲜,终悔其伤。

”“徕”同“来”,相当于“生来”6、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译:桂树丛生在山的幽暗处7、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译:庭院裏一株珍稀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

1、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

2、滋:当“繁”解释。

“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

8、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译: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9、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译:云间之月皎洁明亮,绿叶丛中繁花似锦。

10、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译:亭皋:水边平地。

木叶:树叶。

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11、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译:无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1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译:无边无际的林木,树叶萧萧飘落;无穷无尽的长江,江水滚滚而来。

《说木叶》上课用解析

《说木叶》上课用解析

• 诗人极写垂柳美,自有一番心意。后二句“楚王江畔 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笔锋一转,另辟蹊径, 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巧妙 地抒发了诗人托物寄兴的情怀。 “江”,可以理解为长安附近的曲江。《中朝故事》 载:唐代曲江江畔多柳,号称“柳衙”。“楚王”, 楚灵王,也暗指现实中的“王”。此二句是说,婆娑 于江畔的垂柳,本是无心所插,却害得楚王宫中的嫔 妃们为使腰支也象垂柳般纤细轻盈,连饭也不敢吃, 而白白饿死。诗人并不在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有感而 发。试想当时晚唐朝政腐败,大臣竞相以善于窥测皇 帝意向为能,极尽逢合谄媚之能事。这种邀宠取媚的 伎俩不也很象“饿损纤腰”的楚王宫女吗?“楚王江 畔无端种”,“无端”二字意味深长,江畔种柳,对 楚王来说,也许是随意为之,而在争宠斗艳的宫女们 心目中却成了了不起的大事,她们自以为揣摩到楚王 爱细腰的意向了,而竞相束腰以至于饿饭、饿死 ……。 诗人言在此,而意在彼,这是多么含蓄而深刻呵。
陈词滥调
含义(涵义) 不落言筌
D洗炼(练) 桅杆
3.填入下列句中空格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D ) (1)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 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 , 它可联想到燃烧弹……种种境界。 (2)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 文字 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 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 (3)“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自从屈原吟唱出 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 们,许多为人 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A琢磨 姻缘 传诵 B捉摸 姻缘 传颂
木头木料、木板
树干 秋天 干燥
落叶 微黄
阅读4--6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有哪 些特征?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其一,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 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其二, “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而 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 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 不是湿润的。 暗示性

《说木叶》诗句解释精编版

《说木叶》诗句解释精编版

《说木叶》引用诗句解析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译文: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波,微波泛动。

万物不住摇啊,秋风吹拂,洞庭湖波浪涌起啊,落叶纷飞。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南朝)谢庄《月赋》译文: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南朝)陆厥《临江王节士歌》译文:枯黄的树叶随着秋风缓缓飘落,微风吹动着江水泛起一波波无尽的涟漪,深秋的圆月照在河边从从的浦草上,些微的云朵停歇在山腰上这首诗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出内心的慷慨之情,秋思与壮心相互生发,唱出了一曲悲壮的节士之歌。

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月浦”、“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北朝)王褒《渡河北》解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

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

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战国楚)屈原《橘颂》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后皇:地和天。

橘徕服兮:橘啊。

后面三字是语气词。

6、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

——《楚辞﹒招隐士》译文:桂树丛生在那深山幽谷,枝条纠缠树干盘绕弯曲。

天上的桂花在蟾宫里,人间的桂树在山谷中,"桂树生兮山之幽;偃蹇连兮枝相"(《楚辞;招隐士》),桂花是与隐士相联的,有着"虽处僻远亦自芳"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闻达的风格7、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古诗十九首》译文: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8、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南朝)萧纲《折杨柳》译文: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一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说木叶诗句补充及解读

说木叶诗句补充及解读

《说“木叶”》诗句补充及翻译赏析1、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橘颂》原文: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你禀受了再不迁徙的使命,便永远生在南楚。

根深蒂固难以迁移,那是由于你专一的意志啊。

叶儿碧绿花儿素洁,意态又何其缤纷可喜。

赏析: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

以物写人,托物言志,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

2、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

(《楚辞;招隐士》)译文:桂树聚集在一起生长啊,生长在那深山幽谷中,枝条弯弯啊纠结缠绕在一起。

赏析:桂花是与隐士相联的,有着"虽处僻远亦自芳"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闻达的风格。

3、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原文: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译文: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4、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译文: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花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5、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原文: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 陶渊明《拟古》)译文:日暮长天无纤云,春风微送气温和。

佳人喜爱清澄夜,到晓酒酣欢唱歌。

歌罢凄然长叹息,此情此景感伤多。

皎洁明月在云间,绿叶之中鲜艳花。

虽有一时风景好,好景不长当奈何!赏析:诗以比兴手法,感叹欢娱夜短、韶华易逝的悲哀,表现了诗人自伤迟暮的情绪。

《说“木叶”》教材深度解读

《说“木叶”》教材深度解读

《说“木叶”》教材深度解读重点赏析1.结合文中所用带有“木叶”的诗句,你感受到了“木叶”怎样的艺术魅力?明确:带有“木叶”诗句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2.理解:“‘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为什么读者看到古诗中的“此景”,就会知道古人的“此情”呢?明确: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

“木叶”“落叶”这些意象没有离开一个“愁”字。

时令到秋,一年快完,古人由此联想感叹:人到中年,一生将逝。

古代文人进入中年或暮年,或因壮志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逆境、穷途末路,或因羁留异地、倍感思亲,……对肃杀、萧索、冷落的秋景,凄然悲凉之情随之而生,看到“木叶”“落木”,就会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悲怆之情。

3.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4.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那么,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的时候,它所表现的情感一致吗?举例分析体会一下。

明确:不一定,甚至诗人会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

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

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

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

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

《说木叶》诗句解释

《说木叶》诗句解释

《说木叶》引用诗句解析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译文: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波,微波泛动。

万物不住摇啊,秋风吹拂,洞庭湖波浪涌起啊,落叶纷飞。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南朝)谢庄《月赋》译文: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南朝)陆厥《临江王节士歌》译文:枯黄的树叶随着秋风缓缓飘落,微风吹动着江水泛起一波波无尽的涟漪,深秋的圆月照在河边从从的浦草上,些微的云朵停歇在山腰上这首诗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出内心的慷慨之情,秋思与壮心相互生发,唱出了一曲悲壮的节士之歌。

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月浦”、“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北朝)王褒《渡河北》解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

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

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战国楚)屈原《橘颂》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后皇:地和天。

橘徕服兮:橘啊。

后面三字是语气词。

6、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

——《楚辞﹒招隐士》译文:桂树丛生在那深山幽谷,枝条纠缠树干盘绕弯曲。

天上的桂花在蟾宫里,人间的桂树在山谷中,"桂树生兮山之幽;偃蹇连兮枝相"(《楚辞;招隐士》),桂花是与隐士相联的,有着"虽处僻远亦自芳"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闻达的风格7、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古诗十九首》译文: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8、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南朝)萧纲《折杨柳》译文: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一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说木叶诗文介绍

说木叶诗文介绍

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点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故事。

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秋风微吹、湖泊清泛,万木叶落的秋天图画,有着美丽凄婉、如梦如幻的意境。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洞庭:洞庭湖。

波:微波泛动。

木叶:枯黄的树叶。

即秋风微微吹拂,洞庭湖水微波泛动,湖畔枯黄的树叶随风摇落2、“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树叶落下来了,江水波涛相连,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彩在山顶上一动也不动。

以“木叶”、“江波”、“月浦”、“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如此秋景,即令人联想到楚辞《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寂寥意境,又令人生发出“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凄凉意绪。

这般“秋思不可裁”,有如缕缕秋风袭上心来,更何况秋露凝衣,更添几分悲凉!3、“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

始:开始微:渐渐、有一些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

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

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

“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橘颂》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赞颂橘树之美。

“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颂”。

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

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

[生活]《说“木叶”》诗文补充资料

[生活]《说“木叶”》诗文补充资料

《说“木叶”》诗文补充资料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波:微波泛动。

木叶:枯黄的树叶。

《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故事。

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秋风微吹、湖泊清泛,万木叶落的秋天图画,想象丰富、缤纷多彩,有着美丽凄婉、如梦如幻的意境。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南朝·谢庄《月赋》极好地烘托了月夜之境3.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文解释】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

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

离家万里,悲叹自己经常漂泊他乡,衰老多病,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

世事艰难,可恨秋霜凝染了我的双鬓,穷困潦倒,于是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

【词语解释】猿啸:猿长鸣声。

落木:落叶。

萧萧:形容秋天树叶纷纷落下的声响和状态。

【诗文赏析】萧瑟的秋风中,水清沙白,回旋的飞鸟徘徊在江中渚洲上。

诗人登高远望,想到了自己一生漂泊,备尝潦倒艰辛之苦,经历了国难与家愁,到如今已两鬓成霜,百病缠身,因此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此诗八句四对,对偶精巧,用韵讲究,被称为「七律之冠」,其中首句字字珠玑,已成为千古的佳句。

4.临江王节士歌①陆厥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秋思不可裁,复带秋风带。

秋风来已寒,白露惊罗纨。

节士慷慨发冲冠,弯弓挂若木,②长剑竦云端。

【作者】473-499,字韩卿,吴郡(今江苏吴县附近)人。

州举秀才,少傅主簿,迁行参军。

永元元年,始安王遥光反,厥父被诛,厥下狱。

后有敕,感动而卒。

有集十卷,已佚。

【注释】①据《汉书·艺文志》,有“临江王及愁思节士歌诗”四篇,此题作《临江王节士歌》,后人疑陆厥误合为一。

然原辞已佚,无从考校。

人教版高一下学期《说“木叶”》节选诗文简析

人教版高一下学期《说“木叶”》节选诗文简析

《说“木叶”》节选诗文简析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析】《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故事。

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秋风微吹,湖泊清泛,万木叶落的秋天图画,有着美丽凄婉、如梦如幻的意境。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析】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

始:开始;微:渐渐、有一些。

这篇赋通过假设曹植与王粲月夜吟游的故事,描写了月夜清丽的景色以及沐浴在月光当中的人们的种种情思,在叙事中透出怨遥伤远之意,从而使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秋思不可裁,复带秋风来。

秋风来已寒,白露惊罗纨。

节士慷慨发冲冠,弯弓挂若木,长剑竦云端。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析】树叶落下来了,江水波涛相连,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彩歇在山顶上。

这首诗刻画了节义之士顶天立地的形象,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出内心的慷慨之情,秋思与壮心相互生发,唱出了一曲悲壮的节士之歌。

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诗歌的前半段着意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王褒《渡河北》【析】王褒原为南朝梁臣,梁为西魏所灭,王褒被俘北去,途中作此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

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

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橘颂》【析】“后皇”即后土、皇天,指地和天。

“徕服”适宜南方水土。

徕,同“来”。

服,习惯。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说木叶》引用诗文详解(人教版高二必修备课资料)

《说木叶》引用诗文详解(人教版高二必修备课资料)

《说木叶》引用诗文详解(人教版高二必修备课资料)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波:微波泛动。

《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故事。

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秋风微吹、湖泊清泛,万木叶落的秋天图画,有着美丽凄婉、如梦如幻的意境。

2.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诗歌的前半段着意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3。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

始:开始微:渐渐、有一些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

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

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

“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南朝梁柳恽《捣衣》亭皋:水边平地。

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捣衣不是洗衣,而是制衣前捶捣衣料使之平软的工序译文: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是脍炙人口的写景佳句。

“皋亭”指水边平地,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

“陇首”即垅头,暗指北方边塞之地。

“木叶下”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木叶”即枯黄的落叶。

上句实写思妇捣衣时眼前之景,下句是想象之景。

表达了思妇无法及时将寒衣送给远人的嗟叹之情。

6.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橘颂》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根据《说木叶》诗句解释“江河”。

根据《说木叶》诗句解释“江河”。

根据《说木叶》诗句解释“江河”。

根据《说木叶》诗句解释“江河”
江河可以指代自然界的水流,也可以象征人生旅途中的经历与
变迁。

在《说木叶》中,江河被描绘为一个重要的意象,可以通过
以下几首诗句来解释这个意象。

诗句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此句表达了江河的流动不息,象征着时间的推移和生命的消逝。

长江东流不停,不论是英雄亦或是凡人,都会被岁月抛洒,被江河
淘尽。

这句诗揭示了无论在江河或是人生中,一切的事物都是瞬息
而过的。

诗句二:“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江河在春季汛期潮水泛滥的景象。

江河与
大海相连,潮水汹涌,而明亮的月光也与潮汐共生。

诗人可能借景
抒发人生的起伏和变化,暗示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诗句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描述了太阳落山时的景象,同时比喻了黄河奔流入海的
壮丽景象。

黄河作为中国重要的河流,象征着历史悠久和不可控制
的力量。

这句诗意味着人生的起伏和旅途的终点,暗示着生命的无
常和不可预测性。

综上所述,《说木叶》中的诗句揭示了江河作为一个意象的内涵。

江河既是自然界水流的象征,也是代表人生旅途的经历和变迁。

通过描述江河的不可阻挡的流动、起伏的景象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诗人给予了江河更加深远的意义,并启示了人们对生命和时间
的反思。

说木叶

说木叶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秋风叶落的季节中
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 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比较诗中“高木与 “高树 的不同意味。
高树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没 有落叶的形象 ; ——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 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
• 而“木”常让人联想起树干,有疏朗、干 燥的意味 。“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 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传递着整个疏朗的 清秋的气息。
概括文章内容:
1、说明从屈原开始,“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
2、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后又发展到用“落木”
3、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 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 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林庚:福建福州人,1910年2月22日生 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诗歌研究家。他将创 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 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 “盛唐气象”。 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 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是 远离尘嚣
读第四段,请思考:
5、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有暗示性)
4、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6、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 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7、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 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文章结构:
一、(1-3):列举我国古代诗 歌史上的一个现象。
二、(4-6):说明“木”的两 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 征。 三、(7):小结。
拓展练习:
二、作业:按如下表格,写出(1)诗歌 例句;(2) 意象特征、暗示内涵。 (意象分别有枫叶、柳、梅、菊、松、桥、水、草、花、 马、门、柳絮、竹、舟、亭、酒、`风、剑、河、雁、 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内涵相对集中而且在 古诗中较多见的来) 意象 鸟 雨 烛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秋风吹来啊阵阵清凉,洞庭起浪啊落叶飘扬。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波:微波泛动。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树叶落下来了,江水波涛相连,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彩在山顶上一动也不动。

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秋风吹动树叶不断地摆动,就好像洞庭湖上的波浪一样。

“还、似”二字把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橘颂》
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6、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丛生:草木聚集在一起生长。

案天上的桂花在蟾宫里,人间的桂树在山谷中,桂花是与隐士相联的,有着"虽处僻远亦自芳"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闻达的风格。

7、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庭院里一株珍奇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
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

滋:当“繁”解释。

“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

8、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花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9、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云间之月皎洁明亮,绿叶丛中繁花似锦。

华,通“花”。

10、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11、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诗写的是一位少妇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1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林木,树叶萧萧飘落;无穷无尽的长江,江水滚滚而来。

13、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如同凋零的树木一般离开了洞庭湖,去往涔阳到那最远的水滨
落木,就是凋零的树木。

极浦,就是最远的水滨。

14、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在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晨,作者看到了一轮明月悬挂在空,照着荒秃的层层高岭上,深秋微寒之风将层层高岭之树上的叶子吹落.
15、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12、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一个美丽姑娘,她容貌艳丽,性格娴静,她在岔路口采桑,柔嫩的桑枝轻轻摇动,采下的桑叶翩翩飘落13、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

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发老人。

17、午阴嘉树清圆:时值中午,阳光直射,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圆”字绘出绿树葱茏的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