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性别与性取向的形成及其关系
心理学与性别与性取向的关系

心理学与性别与性取向的关系性别与性取向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同时也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性别是指个体在生理和社会层面上与男性或女性相关的特征,而性取向则指的是个体对于性别的吸引和情感关系的倾向。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与性别与性取向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性别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属性别的主观认同程度,而性别角色则是指个体基于性别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和行为表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形成主要受到生物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个体经验的影响。
对于大多数个体来说,性别认同与生理性别是一致的,但也存在一定比例的人有着与生理性别不一致的性别认同,这就是跨性别群体。
性别认同的形成对个体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当个体对于自己的性别认同与生理性别一致时,通常会感到自信、满足和舒适。
然而,当个体的性别认同与生理性别不一致时,可能会面临来自社会的歧视、排斥和自我认同困惑的压力,从而对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对于跨性别人群的支持和帮助尤为重要。
二、性取向与心理健康性取向是个体对于他人性别的吸引和情感关系的倾向,可分为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等。
长期以来,同性恋者在社会中面临着歧视和偏见,这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研究发现,同性恋者相对于异性恋者更容易经历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焦虑和自杀倾向等。
这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于社会压力、歧视和缺乏支持等因素。
然而,研究也显示出性取向与心理健康之间并非一定存在直接的联系。
许多同性恋者能够拥有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这与他们的家庭支持、社会支持以及个人心理韧性等有关。
因此,重要的是提供包容和支持的社会环境,以促进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三、心理学干预与性别与性取向的关系心理学干预在性别认同和性取向问题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针对性别认同困扰的个体,心理咨询和治疗可以提供来自专业人士的支持、指导和心理调适。
这有助于个体减轻自我认同的困扰,提升自尊和幸福感。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性别角色和性取向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性别角色和性取向性别角色和性取向是人类社会中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话题。
心理学通过研究和分析,试图解释人们在性别角色表现和性取向上的差异。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们性别角色和性取向的解释。
1.性别角色的解释性别角色指的是在社会中特定性别的行为和性别特征。
心理学从生物学、社会文化以及个体发展等多个方面解释性别角色的形成。
首先,生物学角度认为性别角色与遗传和激素有关。
在遗传层面,性别是由X和Y染色体决定的,决定了个体的生殖器官和性别特征。
而在激素层面,雄性激素如睾酮对于男性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有一定影响,雌性激素如雌二醇对于女性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也有影响。
其次,社会文化因素在性别角色的形成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的期望和角色认同对个体的性别角色表现有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如传统观念、性别刻板印象以及家庭和教育背景等,都对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塑造有一定作用。
最后,个体发展过程中的经历和学习也会对性别角色的形成产生影响。
个体在家庭、学校、社交圈等环境中的交往和社会化过程,会接受到关于性别角色的信息和观念,并逐渐形成自己对性别角色的认同和表现。
2.性取向的解释性取向指的是个体对于性伴侣的吸引和情感投注的方向和倾向。
心理学从遗传学、神经科学以及心理发展等多个方面解释性取向的形成。
从遗传学角度来看,研究发现性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与遗传有关。
双胞胎研究发现,同卵双胞胎中,如果一个人是同性恋,另一个人也有更高的概率是同性恋。
这表明基因在性取向的形成中扮演一定角色。
神经科学研究也发现,同性恋和异性恋个体在神经结构和功能上存在差异。
例如,同性恋个体的大脑神经网络连接方式可能与异性恋个体不同,这些差异可能与性取向有关。
此外,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个体经历和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性取向的形成。
个体在性身份认同、性别角色发展和性经验等方面的经历,以及与家庭、朋友、同伴等的关系,都会对性取向的形成和表达产生一定的影响。
3.心理学的应用和支持心理学研究对于理解和支持不同性别角色和性取向的人群,并消除性别角色和性取向带来的偏见和歧视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角度解析人类的性别和性取向

心理学角度解析人类的性别和性取向人类的性别和性取向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心理学角度来解析性别和性取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性别认同和性行为的形成过程。
本文将从性别认同的形成、性取向的多元性以及心理学对性别和性取向的解释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性别认同的形成性别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性别身份的意识和认同程度。
在心理学里,性别认同被认为是从小到大逐渐形成的。
从婴儿期开始,父母、家庭以及社会环境都会对儿童的性别身份进行塑造和引导。
通过性别角色的模仿、社会化的教育和性别标签的赋予,儿童逐渐形成对自己性别的认同。
然而,性别认同不是一个绝对的二元对立。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些人在性别认同上可能存在模糊或不确定的感觉,甚至可能与自己生理上的性别不一致。
这种情况被称为性别认同障碍,通常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干预来帮助个体形成健康的性别认同。
二、性取向的多元性性取向是指个体对于情感和性吸引的倾向。
传统上,性取向被分为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三个范畴。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观念的发展,人们对性取向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逐渐增加,多元性的观点也得到了更多的认可。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性取向并非完全由个体意识控制,其形成涉及遗传、生物化学、生理发育、家庭环境以及社会和文化因素等复杂的交互作用。
虽然目前科学尚未能够完全解释性取向的形成机制,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性取向不应被视为错误或异常,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接纳。
三、心理学对性别和性取向的解释心理学通过多种理论和研究方法来解释人类的性别和性取向。
其中,社会学认知理论认为性别认同和性取向是社会建构的结果,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学习和内化社会角色和性别价值观来形成自己的性别和性取向。
进化心理学则强调性别和性取向与生物进化有关,认为性取向的多样性是人类适应环境和繁衍生殖的结果。
此外,心理学也积极探讨和研究不同性别和性取向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研究表明,同性恋者和跨性别者等性少数群体在心理健康方面可能面临一些特定的挑战和困扰,比如社会歧视和内外在压力的影响。
心理学对性别与性取向的研究

心理学对性别与性取向的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性别与性取向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内心心理活动的学科,对性别与性取向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本文将就心理学对性别与性取向的研究进行探讨,以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1. 定义与解释性别与性取向是两个相关但又不同的概念。
性别是指个体所属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的性质,一般分为男性和女性。
而性取向则是指个体对他人的性吸引对象的倾向,主要涉及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
2. 性别与性取向的成因心理学研究发现,性别与性取向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生物学因素在性别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
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遗传因素和激素水平的影响,对性别差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
此外,家庭环境、教育和文化背景等社会因素也对性别和性取向产生着影响。
3. 性别与性取向的心理特征研究发现,男性与女性在心理特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男性一般更注重竞争和实用性,而女性更关注人际关系和情感表达,这种差异可能与性别社会化和生物学因素有关。
在性取向方面,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在心理表现上也有所不同,例如同性恋者更容易体验到社会歧视和压力,相对较高的心理健康问题。
4. 性别与性取向的社会影响性别与性取向对个体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不同性别角色的社会期望要求个体在行为和表达上具有对应的特征。
而对于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来说,社会歧视和偏见经常导致他们在工作、教育和家庭方面面临挑战。
5. 性别与性取向的发展随着社会对性别与性取向认知的变化,性别认同和性取向也在不断演变。
心理学研究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性别和性取向,促进了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接纳。
同时,研究也有助于推动社会对性别与性取向的包容与尊重。
6. 性别与性取向的研究方法心理学对性别与性取向的研究主要采用了实验、调查和观察等方法。
通过对不同性别和性取向个体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者可以获取关于性别与性取向的更多信息。
心理学派别知识:性别、性取向和心理学——对性别和性取向问题的思考,以及对这些问题的心理帮助

心理学派别知识:性别、性取向和心理学——对性别和性取向问题的思考,以及对这些问题的心理帮助性别、性取向和心理学是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这些问题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十分重要,因此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心理学知识。
首先,性别是指个体的生理性别,比如男性、女性或间性人等。
性别与生俱来,是与生理器官、荷尔蒙等生理特征相关的概念。
人类的性别对于其身份认同、社会角色的扮演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性别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处的性别角色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无论是男性、女性、还是间性人,每个人的性别认同是独一无二的,也是其个性和价值观的体现。
但是,性别并不总是与生理性别完全一致,出现性别焦虑和性别认同困扰的情况时常有之。
在这种情况下,性别问题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
由于社会对于性别的期望和偏见,有些人可能会感到无法满足对应性别的要求,出现沮丧、自卑等情况。
这时,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可以帮助个体充分理解并接受自己的性别认同,减轻心理困扰并提高自信和自尊。
此外,性取向也是与个体身份认同和社会互动紧密相关的概念。
性取向是指个体对于不同性别的还是同性的爱慕、吸引力和偏好等心理和生理过程。
不同的性取向会影响个体自身的身份认同和社会交往中的互动体验。
在现代社会中,对于同性恋和跨性别者的包容度逐渐提高,但对于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依旧需要认真关注。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的性取向通常在成长和青春期时确定。
由于社会偏见影响,某些人可能感到心理困扰和个人身份的不安。
这时,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可以帮助个体了解和接受自己的性取向,缓解焦虑和困惑,提高自尊和自我接纳能力。
最后,性别和性取向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资源和机制的支持,这包括教育、经济、法律等方面。
政府和社会应该为个体提供各种思想渠道、资源和机会,推进性别和性别多样性的认知和了解,创造一个包容和平等的社会环境。
在此基础上,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解决个体心理困扰,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学视角下的性别差异和性取向

心理学视角下的性别差异和性取向性别差异和性取向是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性别差异可以从生物、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
性取向则是指个体对于性对象的吸引、兴趣和偏好,包括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等不同的性倾向。
下面将从心理学角度详细探讨性别差异和性取向。
一、性别差异的生物基础:1. 性别差异的起源:性别差异在生物层面上起源于性染色体和性激素的作用。
男性携带XY染色体,而女性则携带XX染色体。
2. 雄激素的影响:雄激素在男性身上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影响男性的体格特征,如肌肉发达和胡须生长等。
3. 雌激素的影响:雌激素在女性身上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影响女性的体格特征,如乳房发育和月经周期等。
4. 性别差异的遗传学研究:研究表明,某些性格特质和行为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与遗传有关,如性格稳定性、外向性和婚姻稳定性等。
二、性别差异的认知差异:1. 注意力差异:男性在注意力分配上更注重细节和空间信息,而女性更广泛地分配注意力。
2. 学习差异:研究显示,男性在数学和空间能力方面表现更好,而女性在语言和记忆方面表现更好。
3. 社交差异:男性更倾向于竞争和支配,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而女性更倾向于合作和亲和,更容易表现出为他人着想的行为。
三、性别差异的情感表达:1. 情绪表达:女性更擅长情感表达,并且更容易表达内心的感受,而男性在情绪表达上通常较保守。
2. 情感处理:女性在处理情感时更倾向于寻求支持和交流,而男性更倾向于通过行动来解决问题。
四、性取向:1. 异性恋:异性恋是最普遍和传统的性取向,指个体对异性的吸引和兴趣。
2. 同性恋:同性恋是指个体对同性的吸引和兴趣,性取向的理论解释包括遗传、性别认同和环境因素。
3. 双性恋:双性恋是指个体对于异性和同性的吸引和兴趣,表明个体在性取向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五、心理学对于性别差异和性取向的解释:1. 社会角色理论:认为性别差异和性取向主要受到社会角色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心理学对性别差异和性取向的解释和研究

心理学对性别差异和性取向的解释和研究性别差异和性取向是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通过科学的观察、实验和统计分析,心理学家们试图解释性别差异和性取向的形成原因,并为人们提供更准确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从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出发,探讨性别差异和性取向的解释和研究。
一、性别差异的心理学解释1. 社会角色理论社会角色理论认为,性别差异主要是由社会和文化环境所造成的。
社会角色理论认为,社会和文化的规范和期望导致了男性和女性在行为、认知和性别角色上的差异。
例如,社会常常将男性定义为理性、坚强和冷静的,而将女性定义为情感、温柔和柔弱的。
这些社会角色的期望会影响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选择和认知习惯。
2. 生物学理论生物学理论认为,性别差异主要是由生物学因素决定的。
生物学理论认为,男性和女性在基因、大脑结构和激素水平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
例如,男性在空间认知和物体操作能力方面往往优于女性,而女性在语言和情感表达方面往往优于男性。
这些生物学上的差异会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来。
二、性取向的心理学解释1. 发育心理学理论发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性取向是在个体成长和发育过程中形成的。
发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性取向的形成受到遗传、生物学、环境和个体经验的多重影响。
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个体的性取向可能会受到家庭、社会和文化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例如,家庭环境、同伴关系和社会价值观对性取向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心理动力学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性取向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的。
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个体的性取向是由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心理动态所决定的。
例如,弗洛伊德认为,性取向是在个体的心理冲突和欲望中形成的。
个体的早期亲子关系、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塑造会对性取向产生影响。
三、性别差异和性取向的研究1. 实验研究心理学家们通过实验手段进行性别差异和性取向的研究。
例如,他们通过比较男性和女性在认知、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差异,来揭示性别差异的形成原因。
心理学角度下的性别认同与性取向

心理学角度下的性别认同与性取向在心理学角度下,性别认同和性取向是两个不同但密切相关的概念。
性别认同指的是个体对于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的主观认同感受,而性取向则是个体对于异性、同性或者两性的亲密关系与性吸引的心理取向。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性别认同和性取向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对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
1. 性别认同的形成与心理发展性别认同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根据心理学家Erikson的发展阶段理论,性别认同的形成开始于早期婴幼儿期。
在这个时期,个体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性别,并体验到与同性别伙伴的亲近与接触。
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认同逐渐巩固,并在青少年期达到稳定。
在这一阶段,个体会进一步探索和内化性别社会化角色,形成对于性别的自我认同。
2. 社会因素对性别认同的影响性别认同的形成不仅受到个体内部的心理发展过程影响,同时也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社会和文化中的性别角色和期望,以及与性别相关的社会规范和行为预期,对于个体的性别认同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
社会环境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现象可能会对个体的性别认同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导致性别身份困惑和心理健康问题。
3. 性别认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个体对于性别认同的接受与满意程度对于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与性别认同不一致的个体可能会面临更高的心理健康风险。
例如,对于生理上出生为男性但认同为女性的跨性别个体,他们可能面临性别认同困扰、社会歧视和心理压力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增加密切相关。
4. 性取向与性别认同的关系性取向是个体对于爱、亲密关系和性吸引的心理取向。
尽管性取向与性别认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研究表明,个体对于性别的认同和其性取向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例如,部分研究发现同性恋个体更倾向于对异性认同进行探索和反思,而异性恋个体则更倾向于对自身的性别认同进行思考和巩固。
5. 心理辅导的作用对于那些在性别认同和性取向方面经历困扰和挣扎的个体,心理辅导是一种重要的支持方式。
心理学对性别与性取向的认知与研究

心理学对性别与性取向的认知与研究性别与性取向是人类社会中常见的两个概念,它们在个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互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心理学领域,对性别与性取向的认知与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对性别和性取向的认知与研究情况。
1. 性别认知与身份建构性别认知是个体对自己和他人性别的认知过程,而性别身份是个体对自己性别认同的主观感受。
心理学研究发现,性别认知在儿童时期就开始发展,通过社会化和认知发展的过程逐渐形成。
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对性别角色有了初步的认知,并慢慢形成了对自己性别的认同。
在性别身份的建构过程中,心理学家认为自我认同理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自我认同理论指出个体基于对自身特征的认知,逐渐形成了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对于性别认同而言,自我认同理论解释了个体如何在社会中找到归属感并接受自己的性别身份。
2. 性别与社会角色心理学研究也关注性别与社会角色的关系。
社会角色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中扮演的不同角色,例如男性扮演的父亲、丈夫,女性扮演的母亲、妻子等。
性别与社会角色密切相关,社会角色的期望和要求会对个体产生影响,塑造其性别身份和性角色认同。
研究发现,社会角色对性别的认知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性别角色常常与特定的性别身份相联系,并且对于不符合社会角色期望的个体,可能面临社会压力和心理困扰。
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帮助个体调适与性别相关的社会角色,增强其自我认同和心理健康,是心理学家的重要工作之一。
3. 性取向和性别认知性取向是个体对异性、同性或双性的情感和性吸引的倾向。
长期以来,性取向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等方法,揭示了性取向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研究发现,性取向与性别认知相关,但两者并不完全一致。
尽管性取向是个体对异性、同性或双性的情感和性吸引的倾向,但性别认知和性取向的发展在个体中可能是相对独立的。
这说明性别和性取向是两个独立的概念,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吸引力来认识和表达自己。
心理发育中的性别认同与性取向

心理发育中的性别认同与性取向性别认同和性取向是人类心理发展中重要的两个方面。
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性别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属于男性还是女性这一身份的主观认同感。
而性取向则涉及到个体对于与哪种性别的人产生性和情感吸引。
第一部分:性别认同的形成性别认同的形成是个体在心理发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从婴儿期开始,个体对于自己性别的认知逐渐形成。
通常,儿童在3岁左右能够清晰地认知到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身份认同。
性别认同的形成受到生物学和社会文化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生物学上,儿童的生理性别以及与之相关的生理特征对于性别认同的形成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社会文化方面,尤其是家庭和社会的性别角色期望对于性别认同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家庭和社会的性别角色期望通过社会化的方式传达给儿童,并对他们的性别认同产生影响。
第二部分:性别认同与发展性别认同的形成与个体后续的发展密切相关。
一个健康的性别认同对于个体的身心发展非常重要。
一旦个体对自己的性别产生了认同感,他们就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性别角色期望,并参与到相应的社会活动中去。
性别认同的发展也可能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社会环境、教育方式等。
例如,在一些社会文化背景下,对于男性和女性的角色期望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也会对个体的性别认同产生影响。
教育方式方面,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方式对于性别认同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部分:性取向的形成与发展性取向是指个体对于性和情感吸引的对象的倾向。
一般来说,性取向可以分为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等几个类别。
性取向的形成和发展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关于性取向的形成,目前的研究认为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遗传、生理、环境等各种因素都可能对性取向的形成产生影响。
虽然个体的性取向可能在青春期后逐渐明确,但也有研究表明,一些个体在儿童期就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性取向。
性取向的发展也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一些社会文化中,对于同性恋者的歧视和偏见仍然存在,这可能对个体的性取向发展产生一定的压抑和困扰。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性别认同与性取向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性别认同与性取向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性别认同与性取向是一个关乎性别角色认知和性取向倾向形成的重要议题。
性别认同是指个体对自身性别角色的认同程度,而性取向则指个体对于性伴侣的吸引力和情感倾向。
有广泛的研究表明,这两个方面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受到生物学、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儿童性别认同发展1.性别角色认知儿童在早期的性别角色认知中,会开始认知到自己与其他人的性别差异,并对此产生兴趣和好奇。
他们会观察并模仿周围人的性别行为,学习到相应的性别角色。
在这个阶段,家庭和社会环境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期望扮演着重要的塑造作用。
2.性别身份认同随着儿童的认知能力不断发展,他们将开始对自己的性别身份产生更深层次的认知和认同。
通常情况下,三到四岁的儿童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性别身份,并展示出相应的性别行为和性别角色特征。
这个过程中,家庭和社会对儿童性别认同的肯定和支持至关重要。
二、儿童性取向的形成1.性取向的概念性取向是指个体对于性伴侣的吸引力和情感倾向,包括异性恋、同性恋和双性恋等多种类型。
儿童的性取向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受到遗传、生理、环境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2.性别角色与性取向研究发现,儿童的性别行为以及他们对性别角色的认同与他们未来的性取向有一定的相关性。
然而,性别角色与性取向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三、性别认同与性取向的多样性1.性别认同的多样性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一部分个体会经历性别认同的不一致或流动性。
他们可能在某些时期表现出与自身生理性别相符的认同,而在其他时期表现出与之不符的认同。
这种不一致性可能与遗传、生理和环境等因素有关。
2.性取向的多样性社会研究表明,性取向的多样性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成长过程中,一部分儿童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对同性或异性产生了特殊的情感吸引力,并发展出对应的性取向。
这种多样性应受到尊重和包容。
心理学视角下的性别与性取向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性别与性取向研究在心理学领域中,性别和性取向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研究话题。
通过心理学的视角观察和分析性别和性取向的问题,可以揭示人类性别差异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对性取向的理解和支持。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性别与性取向的研究讨论。
一、性别的心理学解读性别是指社会、文化中赋予男性和女性的角色、行为和特质的集合,是一种社会构建。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和观察发现,性别与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特征存在一定的关联。
比如,在男性和女性中普遍存在的行为差异,如男性在空间认知和逻辑思维方面表现更出色,女性在情绪表达和语言沟通方面更加敏感,这些差异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释。
性别角色理论指出,社会和文化的期望塑造了个体对于性别角色的认同和行为表现。
尽管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中,性别角色的期望和表现方式存在差异,但是大多数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和行为有一定的共识。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观察和学习来内化这些期望,形成自己对于性别角色的认同,并在行为表现中受到这些期望的影响。
二、性取向的心理学解析性取向是指个体对于性伴侣的情感吸引和性吸引的方向。
心理学家对于性取向的研究,一方面关注性取向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关注性取向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
在性取向的形成和发展方面,心理学家提出了多种可能的解释。
其中一种解释是基于遗传和生物因素的观点,认为个体的性取向受到遗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
另一种解释是基于环境和社会学因素的观点,认为个体的性取向受到家庭、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最近的研究表明,综合多种因素的解释可能更符合实际情况。
对于性取向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学研究发现,接受自己的性取向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在多元化的性取向社群中,一国研究表明,与异性恋相比,同性恋和双性恋个体常常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歧视,这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支持和尊重各种性取向的权利和平等,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视角下的性别与性取向

心理学视角下的性别与性取向在心理学领域中,性别和性取向是热门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通过心理学视角,探讨性别与性取向的相关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其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一、性别的概念与认知性别是一个涉及文化、社会和心理层面的概念。
在生物学上,性别可以分为男性和女性,基于生殖器官和染色体的不同。
然而,性别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社会构建,其中社会角色、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起着关键作用。
性别认同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属于男性或女性的心理感知和认同程度。
性别表达则是个体通过行为、服装、言语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性别身份。
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可与生理性别不完全一致,人们可能会体验到性别认同紧固和性别非二元的情况。
二、性取向的概念与多样性性取向是指个体对于爱、情感和性吸引方向的倾向。
性取向可以分为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和无性恋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性取向是一个连续的谱系,而非简单的二元分类。
性取向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能受到遗传、生理、环境和心理因素的交互影响。
迄今为止,研究尚未找到确切的成因,但科学界普遍认为性取向不是个体的选择或改变。
三、性别和性取向的影响因素1. 生物因素:生物学因素可能在性别和性取向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
研究发现,性取向在家庭中的聚集现象和对同卵双生子研究表明,性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遗传倾向。
2. 环境因素: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对性别和性取向的认知和表达产生影响。
家庭、教育、媒体等环境因素可以塑造个体性别认同和性取向的发展。
3. 心理因素:个体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对性别和性取向也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个体的性格特点、自尊和自我认同都可能对性别和性取向产生影响。
四、性别与性取向在社会中的重要性性别和性取向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影响个体自身的生活体验,也涉及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研究表明,性别和性取向对于个体的幸福感、心理健康和社交关系都具有重要影响。
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仍存在对性别和性取向的歧视和偏见。
心理学不仅致力于研究性别与性取向本身,也积极探讨如何提高社会对不同性别和性取向的接纳和包容。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对性别和性取向的心理认同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对性别和性取向的心理认同在现代社会中,性别和性取向是人类社会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人们对于性别身份和性取向的心理认同经常成为大众和学者们研究的焦点。
心理学试图解释人类对性别和性取向的认同是如何形成的,并深入探讨这些认同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讨人类对性别和性取向的心理认同的解释。
一、性别认同的形成性别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社会性别分类中的地位的主观理解和接受程度。
性别认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生理、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 遗传和生理因素遗传和生理因素对性别认同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表明,婴儿在生理上出生后很快就能分辨出自己的性别,并开始形成对该性别的认同。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大脑中的神经回路和激素水平有关。
2. 社会化教育社会化教育是性别认同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幼年开始,社会化教育机构如家庭、学校、同伴等都对个体的性别认同产生着影响。
这些机构通过塑造个体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期待,以及传递性别角色期望,进而塑造个体对自己性别的认同。
3. 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在性别认同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同文化对性别角色和性别认同的理解和期望有所不同。
例如,在一些社会中,男性被期望具有坚强、支配和职业能力,而女性被期望具有柔和、关爱和家庭照顾能力。
这些文化差异在塑造个体性别认同上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二、性取向认同的形成性取向是指对于异性、同性或两性的浪漫、性吸引力的倾向。
性取向认同是个体对自己的性取向进行主观认同的程度。
性取向认同形成同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 生物学因素生物学因素在性取向认同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性取向可能与个体的基因、大脑结构和激素水平有关。
这些生物学差异可能导致个体对于不同性别或性取向的吸引力产生差异。
2.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于性取向认同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力。
人们的性取向认同可能受到父母或家庭成员对于性取向的态度和接受程度的影响。
心理发展中的性别认同性取向和性别认知的发展

心理发展中的性别认同性取向和性别认知的发展心理发展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的复杂过程,其中性别认同性取向和性别认知的发展在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中具有重要意义。
性别认同性取向是指个体对于自身性别的认同,而性别认知则是个体对于性别知觉和角色的理解。
本文将讨论心理发展中性别认同性取向和性别认知的发展,并探讨其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一、婴幼儿期的性别认同性取向和性别认知在婴幼儿期,性别认同性取向和性别认知正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婴儿出生时往往缺乏对性别的认知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通过身体特征、外貌以及周围人的言行来理解性别的概念。
研究表明,婴儿能够在出生后几个月就区分出自己所属的性别群体,并对同性别的他人表现出积极的情感反应。
此外,婴幼儿期也是发展性别认知的重要阶段。
通过观察和模仿,婴幼儿逐渐学会与自己性别相关的行为和特征。
他们会学会区分男性和女性的服饰、玩具以及角色,并逐渐形成性别认知的基础。
二、儿童期的性别认同性取向和性别认知在儿童期,性别认同性取向和性别认知进一步发展。
儿童开始明确自己的性别认同,并倾向于与同性别群体进行交往。
他们会对性别角色的建立产生浓厚兴趣,开始追求符合自己性别角色的行为和活动。
同时,儿童对于性别认知的理解也逐渐深入。
通过观察和参与社会交往,他们会了解到性别在社会中的不同表达方式和预期行为。
他们对于性别角色和性别特征的理解也变得更加清晰和具体。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儿童期的性别认知仍然相对简单和二元化,对于性别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固定化和刻板化。
三、青少年期的性别认同性取向和性别认知青少年期是性别认同性取向和性别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阶段,个体开始更深入地思考和探索自己的性别认同,对于性取向的发展和性别角色的意义产生更具体的疑问。
青少年期的性别认同性取向发展可以呈现出多样性。
有些个体在这一阶段开始明确自己的性取向,感受到与同性或异性的情感吸引力,形成对于性别与性取向的认同。
心理学对人类性别和性取向的研究

心理学对人类性别和性取向的研究人类性别和性取向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长期以来,心理学家们致力于探索人类性别认同和性取向的形成与发展,并深入研究其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对于人类性别和性取向的研究成果,并对其影响进行探讨。
一、性别认同的形成1. 社会角色理论社会角色理论认为,个体的性别认同主要通过社会化过程而形成。
根据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体从小学习和内化了相应性别的行为、期望和角色。
这种社会化的过程塑造了个体对于自身性别认同的感受和认知。
2. 内在认同理论内在认同理论强调,性别认同是个体对于自身的内在体验和认同感觉。
根据此理论,性别认同包括内在的男性或女性性别认同,以及存在于性别认同谱系中的其他可能性。
这种理论观点认为性别认同不仅由社会因素决定,也受到个体内部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二、性取向的研究1. 基因与性取向研究表明,性取向可能与一定的基因遗传有关。
多个基因位点与性取向有相关性,其中包括与性激素、脑部结构和神经递质相关的基因。
然而,基因并不完全决定性取向,环境因素以及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2. 神经生物学因素神经生物学研究发现,性取向与大脑结构和功能之间存在关联。
例如,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在大脑神经回路和激素反应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性取向可能与个体的生理构造和神经活动存在相关性。
3. 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学认为,性取向受到社会文化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早期家庭环境、社会认同和社会支持等因素可能对个体的性取向产生影响。
此外,社会心理因素也可以影响个体对于性别角色和性取向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三、性别和性取向的影响1. 心理健康研究显示,性别和性取向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异性恋和同性恋之间,同性恋者通常面临更多的社会压力和歧视,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可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这方面,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对于心理卫生的干预和支持的方法。
2. 社会融入性别和性取向也对个体的社会融入产生影响。
心理学中的性别认同与性取向

心理学中的性别认同与性取向性别认同和性取向是心理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对个体的自我认知和社会适应有着深远的影响。
性别认同指的是个体对于自身性别的认同和接受程度,性取向则是个体对于情感和性吸引的方向偏好。
本文将探讨性别认同和性取向对于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的影响,并介绍一些相关研究和心理学治疗的方法。
一、性别认同的定义和发展性别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是属于男性还是女性的认同感觉。
一般认为,性别认同是在儿童时期开始形成的,随着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和性别角色的学习而逐渐巩固。
然而,性别认同并不仅仅局限于男性或女性两种极端,还存在着中性、双性等不同类型的性别认同。
根据心理学研究,性别认同与生物学性别、社会角色、文化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有些人天生的性别认同与生理性别相符,称为“一致性性别认同”。
然而,也有一些人在心理上对自己的性别产生疑惑或不认同,称为“非一致性性别认同”或“跨性别”。
对于这些人来说,性别认同的发展可能面临挑战和困扰。
二、性别认同与心理健康性别认同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致性性别认同的个体通常具备稳定的自我认知和自尊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角色和期望。
相反,非一致性性别认同的个体可能经历心理压力、自我否定和社会歧视,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研究表明,非一致性性别认同的个体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比如抑郁、焦虑、自杀倾向等。
因此,理解和尊重不同性别认同的个体,提供心理支持和社会包容是十分重要的。
心理学领域也在不断探索和发展适应跨性别个体的心理治疗方法,以提升其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三、性取向的定义和类型性取向是指个体对于情感和性吸引的方向偏好,包括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等不同类型。
性取向的形成与复杂的生物学、心理社会因素相关,包括遗传、荷尔蒙、家庭环境、社会影响等。
在心理学研究中,已经证实性取向是天生的、不可选择的个体特征,并与性别认同是两个独立的变量。
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都是正常的性取向类型,没有任何价值判断上的区别。
心理学视角下的性别认同与性取向

心理学视角下的性别认同与性取向性别认同和性取向是个体性别身份和性倾向的两个关键方面。
心理学视角下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这些领域的机会。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如何解释和探究性别认同和性取向,并讨论社会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性别认同和性取向。
一、性别认同性别认同是个体对自己属于男性还是女性的主观感受和认知。
在心理学中,性别认同被认为是个人意识和社会交互的产物。
通常情况下,人们的性别认同与其生理性别一致,这被称为“性别一致性”。
然而,也存在着性别认同与生理性别不一致的情况,即“性别不一致”。
性别认同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社会环境和个人经验。
科学研究表明,性别认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婴儿期开始逐渐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性别规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社会期望、家庭教育和媒体影响都可以塑造个体对自己性别认同的理解和表达。
二、性取向性取向是指个体对于对象的情感、性和/或爱意的倾向。
常见的性取向包括异性恋、同性恋和双性恋。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性取向主要由生物学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
一些研究表明,性取向可能有一定的遗传基础。
例如,同性恋在同卵双生子中的一致性较高,说明基因可能对性取向产生一定的影响。
然而,具体的基因变异仍然不为人们所理解。
此外,环境因素也在性取向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家庭环境、社交圈子和文化背景都可以影响个体对性取向的认知和表达。
然而,目前对于环境因素如何具体影响性取向的机制还存在着争议。
三、多元性别认同与性取向近年来,对多元性别认同和性取向的研究日益增加。
在心理学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性别认同和性取向看作是连续的,而不是简单的二元选择。
例如,一些人可能认同为非二元性别,即不完全符合男性或女性的性别特征。
其他人可能会在性别认同中有泛性吸引、两性吸引或无性吸引的经验。
这种多元性别认同和性取向的存在挑战了传统的二元性别观念,并促进了更加包容和多样化的社会氛围。
四、社会因素对性别认同和性取向的影响社会因素对性别认同和性取向具有重要的影响。
心理学对性别认同与性取向的研究

心理学对性别认同与性取向的研究性别认同和性取向在个人生活和社会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成为了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通过对性别认同和性取向的研究,心理学家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人类个体的性别认同和性取向的形成和影响因素,以及这些问题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关系。
本文将对心理学对性别认同与性取向的研究进行探讨。
一、性别认同的心理学研究性别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属于男性、女性还是其他非二元性别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心理学的性别认同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性别身份的形成性别身份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因素。
生物学因素主要包括遗传、荷尔蒙等;心理学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自我认同、自我评价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文化、家庭、教育等。
2.性别认同的发展性别认同的发展是从婴儿期开始的,随着个体成长,对性别自我认同的认知和体验也会发生变化。
研究发现,幼儿期的性别认同主要基于生理差异、外貌特征等,3至5岁时开始逐渐形成稳定的性别认同。
3.性别认同与心理健康性别认同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对自己性别的认同程度越高,个体的自尊、自信、满意度等心理健康指标也越高。
而性别认同不稳定或存在冲突的个体则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二、性取向的心理学研究性取向是指个体对于性对象的吸引和情感投入的趋向,包括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等。
心理学的性取向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性取向的形成性取向的形成可能受到生物学、神经科学、遗传学等因素的影响,但具体的成因尚不明确。
一些研究表明,个体在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激素水平、个体经历的环境等因素可能会对性取向产生影响。
2.性取向的心理特征研究发现,不同性取向的个体在某些心理特征上有所差异。
例如,同性恋者往往在与同性社群建立联系、性偏好和性行为选择等方面与异性恋者有所不同。
3.社会对性取向的影响社会对性取向的态度和接纳程度对个体的性取向产生着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对同性恋者持有积极态度的社会环境可提高同性恋者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而对同性恋者持有歧视和偏见的社会环境则可能给同性恋者带来负面的心理影响。
心理健康与性别与性取向心理学

心理健康与性别与性取向心理学性别与性取向心理学是一个关于性别认同和性取向方面的研究领域,它探索了个体在社会和心理层面上的性别经验和性取向体验。
在探究这个领域时,我们也必须关注心理健康与这两个主题的关系。
首先,性别认同是个体对自己的性别角色、行为和特征的认同。
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期望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中,对于男性和女性的期望和要求有着不同的定义。
然而,对于那些不符合传统性别角色期望的人,他们可能会面临许多心理困扰和社会压力。
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性取向是个体对于与谁建立亲密关系和感情吸引的偏好。
人们可以有不同的性取向,包括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和无性恋。
长期以来,同性恋和双性恋者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困扰和社会歧视。
这些内外部压力可能导致焦虑、抑郁和自尊心的降低,对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然而,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关注到性别与性取向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积极支持性别认同和性取向的环境可以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比如,一个接纳和支持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可以帮助个体建立积极的性别认同和自尊心,从而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
目前,越来越多的医学专家和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心理健康与性别与性取向之间的联结。
他们强调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人士应该对不同性别认同和性取向的个体给予特殊关注。
这种关注包括提供支持、教育和拥抱多样性的文化。
通过这样的方式,专业人士能够帮助个体建立积极的性别认同和性取向观念,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除了专业的支持和服务,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和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人们了解性别与性取向的多样性,并鼓励尊重和接纳不同的性别经验和性取向。
这样的教育可以帮助减少偏见和歧视,创建一个包容和支持的环境,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与性别与性取向心理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重视个体的性别认同和性取向,提供支持性别与性取向多样性的教育和专业服务,以及促进公众对于性别与性取向的理解和尊重,都是维护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性别与性取向的形成及其现状
当一个新生命诞生时,父母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男孩还是女孩?”,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更加显著,可以看出社会对性别有着很明确的区分,父母对于儿子或女儿寄予不同的期望。
同样,无论身在哪一国,身份证上除了姓名住址出生年月,总是会有“性别”一栏,可见性别是了解一个人的重要信息。
性别可以在六个不同层次中进行划分,它们分别是:基因性别、染色体性别、性腺性别、生殖器性别、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前四者均由生理决定,而社会性别(gender)更多的是女权主义为了反对性别(sex)歧视而发起,有关生存环境对人性别的认定,属于人的社会属性,因此本文只讨论心理性别。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只重视生理性别,以生理性别决定一个人的性格与取向,但其实心理性别比生理性别对于“人”而言更加重要,心理性别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属于个体相对稳定的一部分人格,并且,心理性别对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发展,未来志向以及性取向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心理性别的形成
心理性别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从儿童时期开始,根据心理发展的不同,有的人心理性别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完全定型,而有的人心理性别要到中年期才能完全形成。
这也跟所处环境以及自身情感经历有关。
心理性别的形成一般跟父母、同伴、社会以及自我认知有关。
1.父母
我们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父母,整个婴儿期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一般也都是父母,而婴幼儿时期是整个人生过程中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因此婴幼儿会不自觉的模仿父母的动作,并由父母对自身的态度明白自己的生理性别,进而影响到心理性别的形成。
其次,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间的相处方式也会影响到心理性别的发展方向,因此父母在个人心理性别形成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
2.同伴
在青少年期,同伴关系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在与同龄人相处的过程中,很容易定位自己的心理性别。
如果一个男孩常常被同龄的男生欺负,就会希望寻求
男生的保护,或者趋附于年龄较大的男孩以得到安全感,从而在心理性别上更加趋向于女性。
3.社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们心理性别的形成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现在网络上的很多同性恋知识和同性恋组织使得同性恋群体能够更加认识到自己的取向,并且排除抑郁,使得同性恋者或双性恋者可以更早的正视自己的心理性别,并且为争取亲人朋友的理解更早做出积极准备。
二、性取向的形成
由于以往大多数人认为同性恋是正常状态的偏离,因为为什么没有人去研究异性恋的形成原因。
因此性取向的形成更多的是研究同性恋或者双性恋的取向形成过程。
关于同性恋的形成原因,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都做过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概括起来,可以将关于同性恋成因的归结为先天和后天两类。
下面分别对两种学说进行阐述。
1.先天形成
先天是指生理因素,如遗传基因、激素水平、大脑结构的影响等等。
科学家对先天成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生理因素的测定上,但至今仍没有一种理论可以证实并得到一致的公认。
1952年克尔曼的一项研究发现,同卵双胞胎都为同性恋的几率为100%,而异卵双生中不足15%。
然而,后继研究未能得出类似结果。
1993年7月,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丁·汉默调查了40名男同性恋者,经他们同意提取其细胞做基因检测,这40人中有30人X染色体中具有相同的Xq28基因,据此认为Xq28基因可能控制着男性同性恋倾向。
卡伦的《性行为与同性恋》一书在考察了遗传学、生物学、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等诸方面的因素之后,得出如下结论:尚无充分理由说明遗传是产生同性恋的原因。
但是胎儿期的因素,能够使一个人发生性倒错,进而形成同性恋倾向。
2.后天形成
后天是指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如童年环境、青春期经历以及造成所谓"境遇性同性恋"的环境因素等等。
在同性恋成因的后天说即心理社会成因说中,存在着两大流派,一是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一是行为学派的观点。
精神学派的观点认为,儿时的遭遇在潜意识中种下了异性恐怖的种子,因此一个人成年以后会害怕与异性作性的接触。
比如异性亲人或者长辈对儿童的虐待等等。
还有一些研究表明恋母情结是同性恋形成的重要因素。
拜伯对同性恋者进行研究性调查发现,同性恋者的母亲同她们的带有同性恋倾向的儿子异乎寻常的亲密。
而由于母亲将儿女当作最重要的人,对儿女产生控制欲,不知不觉中禁止儿女对异性感兴趣,特别是对儿子,一般同性恋者的母亲不鼓励男孩表现出男性,因为母亲希望自己有着统治者和控制者的地位。
同性恋后天形成说中的另一大流派是行为学派。
该学派认为同性恋行为是受环境的影响而习得的。
比如在异性恋中受到了挫折,而同时又受到同性的诱导,就会产生同性恋倾向。
贝尔的研究发现,在童年期,如果儿童喜欢异性的游戏,比如男孩喜欢洋娃娃,或者儿童最亲密的朋友是异性,那么就很有可能造成同性恋的倾向。
行为学派认为同性恋是有与同伴关系,偶然机遇,以及特殊的经历形成。
三、心理性别与性取向现状
1.多数人对非异性恋有误解
很多异性恋对于其他性取向的人通常有误解,比如当一个红十字的工作者提到跟同性恋者聊天时,就会有朋友“善意”的提醒要远离“AIDS传播源”,这不仅仅是对性取向的其实,更是缺乏基本的医学常识。
其次,很多人认为同性恋不适合养育儿女,因为他们会影响儿女的性取向,但其实并不是如此,在美国爱荷华州关于取消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辩论上,一位由两名女同性恋抚养长大的男性Zach Wahls以自身为例进行了精彩的陈述,Zach是 A.C.T (美国高考)前1%的学生,也得到童子军的最高级荣誉(Eagle Scout),并且自己创了一个小小的公司,最关键的是,Zach从来没有一次被人质疑是同性伴侣养大的小孩,因为双亲的性倾向对他的人格健全发展完全没有影响。
2.心理性别与性取向知识并未普及
对于心理性别以及性取向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对自我的认识,只有自己形成对心理性别的概念,才能认识到并且形成自己的心理性别。
比如网上比较知名的密陶事件,密陶在其与妻子结婚并怀孕后才发现自己的性取向,明白自己是同性恋而并非异性恋。
在中国,心理性别与性取向的知识很少被普及,很多人也只是
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了解,希望未来可以将其纳入教育范畴以使得儿童少年健康发展。
3.非异性恋通常承受着较大的压力
加州南湾坎贝尔市首位公开同性恋身份的华裔副市长罗达伦(Evan Low)曾因为同性恋身份遭到一名不明身份女子的辱骂,但令人庆幸的是,路人们都在为这位年轻的市长反击。
但是许多人却没有这么好的环境,比如知名写手的南康白起因其男友迫于压力结婚,而投入湘江自尽,时年二十七。
这让我们看到他们这个群体承受了太大的压力,希望社会可以更加包容一些,容许多元化的存在,让非异性恋者得到真正的人生自由权益保护。
四、结语
关于心理性别与性取向还有很多边缘化的问题,比如同妻们的权利得不到保护,同妻们往往比同性恋们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
比如对于性同一认知障碍的人群,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帮助,使他们能够得到更加人性化的选择,使他们的身份可以透明化公开化。
对于这些边缘性问题就不一一赘述了,希望心理性别与性取向的问题可以更加普及,让人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五、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新浪博客
3.《“被精神病”到底是不是精神疾病》;广州后勤医院精神科
4.《同性恋成因理论综述》;李银河
5.《发展心理学》;戴蒙德
2010级事业一班何佳阳
105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