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整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明代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清朝缓慢地发展。
3.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了许多工商业市镇;以徽商与晋商为代表的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4.明清政府继续实行专卖制度,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外贸易逐渐萎缩。
社会生活
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在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思想方面
1.林则徐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著《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但停留在学习西方“器物”的浅层次上。
政治方面
1.明初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强化皇权;明成祖设内阁,实行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加强管辖。
2.清初实行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帝时设南书房,雍正帝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将决策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经济方面
1.明清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
通史整合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过渡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三省制形成及选官制度的变化,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魏晋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群体的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通史整合1先秦时期(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
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政治方面
1.西周时期,王位、爵位实行世袭制;地方管理实行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贵族内部实行宗法制。
思想文化方面
1.佛、儒、道三家思想均有所发展,儒家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三教合一”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领域。
2.科技发展,雕版印刷术出现、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3.以吴道子为代表的绘画艺术,展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等书法名家。
4.唐代诗歌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出现了李白、杜甫等诗人,唐文化泽被后世。
2.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出现诸侯争霸和割据混战的局面;各国纷纷变法,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经济方面
1.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方式的转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2.土地制度经历了从土地公有制到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过程,土地私有制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政治方面
1.宋代设二府三司分割相权,推行文官制度;地方设通判监督知州,设转运使控制财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三冗”现象;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但收效甚微。
2.元代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推行行省制度,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大变革。
经济方面
1.租佃关系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繁荣,王安石变法力图限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成效甚微。
3.汉代手工业有所发展。西汉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东汉使用水排鼓风冶铁;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
思想方面
1.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西汉董仲舒改造形成新儒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官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以医学、数学、天文学和造纸术为代表的古代科技得到发展;“赋”成为汉代的主要文学体裁;“印宗秦汉”的篆刻艺术产生。
2.开创和完善了科举选官制度;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经济方面
1.农业方面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手工业方面,缂丝技术推动了丝织业的发展。
2.制瓷技术进步,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取代丝绸成为对外贸易的代表。
3.唐代商业繁荣,交通便利,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但商业贸易受官府严格控制,“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通史整合6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
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是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理学仍占主流地位;科技文化处于专制社会末期的总结阶段,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色彩。专制制度走向腐朽,阻碍了中国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思想文化方面
1.佛教盛行,道教文化突出;道教、佛教迅速传播。儒学吸收佛、道思想,有了新发展。
2.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形成:顾恺之“以形写神”;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以东晋王羲之为代表。
3.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
通史整合4隋唐时期(581~907年)
通史整合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统—~220年魏国代汉)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秦始皇所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袭;秦汉时期,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政治方面
3.商业发展从西周“工商食官”到战国时期大商人的出现,“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思想文化方面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纷纷登场,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和思想主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春秋战国时期,《石氏星表》成为天文历法成就的代表;《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浪漫而古拙。
通史整合5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时期。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成就,特别是商业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城市商品经济兴盛,海上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都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1.秦朝统一,中央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汉承秦制,汉武帝时重用亲信近臣,削弱相权;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等措施,解决了王国割据问题。
经济方面
1.秦汉统一货币,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实行专卖制度。
2.汉代农业有较快发展,普及并发明犁壁,使用二牛一人犁耕法;水利灌溉工程建设成效突出。
隋唐(581~907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时期。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农耕经济全面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商业发展仍受时空限制。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
政治方面
1.国家统一局面再次出现,继承和发展魏晋时期的中央制度,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思想方面
1.儒家思想从理学发展到心学,封建理学占据思想主流地位。
2.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否定君主专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等反专制的民主思想,但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
科技文化
1.传统科技处于总结阶段,出现了《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本草纲目》等巨著。
经济方面
1.列强对华进行商品输出。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出现,成为中国社会新的阶级力量,先后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2.南宋时,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棉花种植传播,元代黄道婆改进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经济部门。
3.商业发达,宋代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出现了夜市、晓市,宋代汴梁、元代大都都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纸币交子出现,推动了商业发展;海外贸易兴盛,出现了许多大港口。
政治方面
1.长期处于政权分立时期,北方战乱频仍,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2.九品中正制维护了士族的政治特权。
经济方面
1.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发展并开始赶上北方。
2.北魏推行均田制,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
3.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并烧制出白瓷,制瓷业取得重大突破;战乱不断使商业发展受到影响。
政治方面
1.两次鸦片战争。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西方列强疯狂对外扩张,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由此发动了对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步打开中国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展开了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3.太平天国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却和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最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必要的社会环境并没有真正实施。
思想文化方面
1.程朱理学的出现促进了儒学的成熟,成为官方哲学。
2.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三大发明完成并外传;元代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3.文学上宋词和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宋“话本”兴起;宋代书法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种,更加注重意境;民间风俗画兴起,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元杂剧表明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政治方面
1.深重的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
2.义和团运动: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3.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剧变: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了从帝制到共和制度的历史性巨变。
经济方面
1.列强侵华进பைடு நூலகம்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和发展;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2.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是小说,四大名著等作品适应市民生活需要。
3.书法、绘画艺术出现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戏剧繁荣,“国粹”京剧出现并成为流行全国的剧种。
通史整合7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
(1840年鸦片战争~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前)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全方位剧变,中国人民展开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抗争,太平天国运动担负起了近代中国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思想上,“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新思潮。
3.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是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提出了君主立宪的主张,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提升到制度的层次。
通史整合8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前)
甲午战争后,觉醒、探索构成了1895年至1919年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的加深,半殖民地化深化的沉沦,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3.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了许多工商业市镇;以徽商与晋商为代表的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4.明清政府继续实行专卖制度,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外贸易逐渐萎缩。
社会生活
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在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思想方面
1.林则徐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著《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但停留在学习西方“器物”的浅层次上。
政治方面
1.明初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强化皇权;明成祖设内阁,实行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加强管辖。
2.清初实行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帝时设南书房,雍正帝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将决策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经济方面
1.明清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
通史整合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过渡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三省制形成及选官制度的变化,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魏晋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群体的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通史整合1先秦时期(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
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政治方面
1.西周时期,王位、爵位实行世袭制;地方管理实行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贵族内部实行宗法制。
思想文化方面
1.佛、儒、道三家思想均有所发展,儒家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三教合一”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领域。
2.科技发展,雕版印刷术出现、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3.以吴道子为代表的绘画艺术,展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等书法名家。
4.唐代诗歌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出现了李白、杜甫等诗人,唐文化泽被后世。
2.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出现诸侯争霸和割据混战的局面;各国纷纷变法,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经济方面
1.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方式的转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2.土地制度经历了从土地公有制到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过程,土地私有制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政治方面
1.宋代设二府三司分割相权,推行文官制度;地方设通判监督知州,设转运使控制财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三冗”现象;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但收效甚微。
2.元代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推行行省制度,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大变革。
经济方面
1.租佃关系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繁荣,王安石变法力图限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成效甚微。
3.汉代手工业有所发展。西汉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东汉使用水排鼓风冶铁;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
思想方面
1.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西汉董仲舒改造形成新儒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官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以医学、数学、天文学和造纸术为代表的古代科技得到发展;“赋”成为汉代的主要文学体裁;“印宗秦汉”的篆刻艺术产生。
2.开创和完善了科举选官制度;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经济方面
1.农业方面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手工业方面,缂丝技术推动了丝织业的发展。
2.制瓷技术进步,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取代丝绸成为对外贸易的代表。
3.唐代商业繁荣,交通便利,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但商业贸易受官府严格控制,“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通史整合6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
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是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理学仍占主流地位;科技文化处于专制社会末期的总结阶段,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色彩。专制制度走向腐朽,阻碍了中国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思想文化方面
1.佛教盛行,道教文化突出;道教、佛教迅速传播。儒学吸收佛、道思想,有了新发展。
2.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形成:顾恺之“以形写神”;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以东晋王羲之为代表。
3.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
通史整合4隋唐时期(581~907年)
通史整合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统—~220年魏国代汉)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秦始皇所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袭;秦汉时期,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政治方面
3.商业发展从西周“工商食官”到战国时期大商人的出现,“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思想文化方面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纷纷登场,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和思想主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春秋战国时期,《石氏星表》成为天文历法成就的代表;《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浪漫而古拙。
通史整合5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时期。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成就,特别是商业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城市商品经济兴盛,海上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都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1.秦朝统一,中央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汉承秦制,汉武帝时重用亲信近臣,削弱相权;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等措施,解决了王国割据问题。
经济方面
1.秦汉统一货币,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实行专卖制度。
2.汉代农业有较快发展,普及并发明犁壁,使用二牛一人犁耕法;水利灌溉工程建设成效突出。
隋唐(581~907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时期。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农耕经济全面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商业发展仍受时空限制。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
政治方面
1.国家统一局面再次出现,继承和发展魏晋时期的中央制度,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思想方面
1.儒家思想从理学发展到心学,封建理学占据思想主流地位。
2.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否定君主专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等反专制的民主思想,但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
科技文化
1.传统科技处于总结阶段,出现了《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本草纲目》等巨著。
经济方面
1.列强对华进行商品输出。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出现,成为中国社会新的阶级力量,先后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2.南宋时,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棉花种植传播,元代黄道婆改进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经济部门。
3.商业发达,宋代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出现了夜市、晓市,宋代汴梁、元代大都都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纸币交子出现,推动了商业发展;海外贸易兴盛,出现了许多大港口。
政治方面
1.长期处于政权分立时期,北方战乱频仍,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2.九品中正制维护了士族的政治特权。
经济方面
1.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发展并开始赶上北方。
2.北魏推行均田制,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
3.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并烧制出白瓷,制瓷业取得重大突破;战乱不断使商业发展受到影响。
政治方面
1.两次鸦片战争。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西方列强疯狂对外扩张,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由此发动了对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步打开中国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展开了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3.太平天国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却和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最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必要的社会环境并没有真正实施。
思想文化方面
1.程朱理学的出现促进了儒学的成熟,成为官方哲学。
2.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三大发明完成并外传;元代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3.文学上宋词和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宋“话本”兴起;宋代书法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种,更加注重意境;民间风俗画兴起,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元杂剧表明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政治方面
1.深重的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
2.义和团运动: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3.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剧变: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了从帝制到共和制度的历史性巨变。
经济方面
1.列强侵华进பைடு நூலகம்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和发展;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2.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是小说,四大名著等作品适应市民生活需要。
3.书法、绘画艺术出现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戏剧繁荣,“国粹”京剧出现并成为流行全国的剧种。
通史整合7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
(1840年鸦片战争~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前)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全方位剧变,中国人民展开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抗争,太平天国运动担负起了近代中国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思想上,“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新思潮。
3.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是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提出了君主立宪的主张,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提升到制度的层次。
通史整合8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前)
甲午战争后,觉醒、探索构成了1895年至1919年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的加深,半殖民地化深化的沉沦,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