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息肉中医治疗

合集下载

肠息肉(结、直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肠息肉(结、直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肠息肉(结、直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结肠息肉行内镜下结肠息肉摘除术后,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患者。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为息肉痔、大肠息肉,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大肠息肉诊断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

诊断标准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临床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常见临床证候:湿瘀阻滞证。

湿热瘀阻证。

脾虚湿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肠息肉(结直肠息肉)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肠息肉(结直肠息肉)。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时间为: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约3个工作日晚。

b入院行息肉摘除术的患者:约4个工作日晚。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肠息肉、直肠息肉的患者。

2.患者已行内镜下治疗。

3.原有或/及术后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

4.若患者同时具有其她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息肉综合征、多发息肉、大息肉或复杂情况:多发大于5枚以上,或息肉直径≥2cm;或广基息肉;或粗蒂息肉(蒂直径≥1cm);或侧向生长型息肉等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活检病理提示为恶性肿瘤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1.必需完成的检查项目: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中医中药在肠息肉治疗中的经验分享

中医中药在肠息肉治疗中的经验分享

中医中药在肠息肉治疗中的经验分享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病因复杂,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

本文将介绍中医中药在肠息肉治疗中的经验分享,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肠息肉的病因分析肠息肉多由慢性肠道炎症引起,炎症导致黏膜增生,并形成腺瘤样突起,即肠息肉。

中医认为,肠息肉病因多与脾虚湿浊、瘀滞阻络相关,中药治疗可从调理脾胃和活血化瘀两个方面入手。

二、中医中药治疗肠息肉的原则1. 以中药口服为主中药口服是治疗肠息肉的核心,其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机体的整体状况,从而消除病因。

2. 个体化治疗不同患者的肠息肉病情和体质各异,因此中医中药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方案,包括配伍药物、剂量和疗程等。

3. 综合调理中医中药治疗肠息肉需要综合调理脾胃功能、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方面,以达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目的。

三、常用中药及其功效1. 陈皮陈皮能理气降逆、行气健脾,对疏通腹胀、调理脾胃有显著效果。

2. 泽泻泽泻能清热利湿、通便利水,对清除湿气、治疗脾胃湿滞有一定疗效。

3. 丹参丹参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改善肠息肉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肠息肉的吸收。

4. 木香木香有理气行滞、理气止痛的功效,对肠道胀气、脾胃气滞引起的腹痛有显著疗效。

五、养生方面的建议1. 饮食调理多食用易消化、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杂粮等,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保持饮食的均衡。

2. 生活规律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避免长时间久坐或过度劳累。

3. 良好心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减少精神压力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六、案例分享李先生,男,40岁,因腹痛、腹泻持续多日,经胃肠镜检查发现结肠内有多发息肉。

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方案,口服陈皮、泽泻、丹参、木香等药物,并结合饮食调理和良好生活习惯。

经过3个月的治疗,李先生的腹痛明显缓解,肠道功能恢复正常。

七、结语中医中药作为一种传统治疗方法,对于肠息肉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补中益气汤合芍药甘草汤治肠息肉案例

补中益气汤合芍药甘草汤治肠息肉案例

补中益气汤合芍药甘草汤治肠息肉案例肠息肉是指肠道黏膜上的肉样乳头状突起,常见于结肠和直肠,是一种常见的胃肠疾病。

中医认为,肠息肉主要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有关。

针对这一问题,中医有着悠久的治疗经验,其中一种经典方剂为补中益气汤合芍药甘草汤。

补中益气汤合芍药甘草汤是一种治疗肠息肉的中药方剂,由黄耆、党参、白术、茯苓、桂枝、甘草、芍药组成。

该方具有调和脾胃、益气扶正的作用,同时通过芍药甘草的温和润滑作用,可以起到养护黏膜、软化肠道的效果,对肠息肉的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该方剂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以下是一例补中益气汤合芍药甘草汤治疗肠息肉的案例:患者王女士,女性,45岁。

王女士以腹部隐痛、大便次数增多、便血为主要症状就诊。

经过临床检查和病情分析,确诊为结肠息肉。

根据王女士的体质和病情特点,医生为其开具了补中益气汤合芍药甘草汤的治疗方案。

王女士每天按时服用该方剂,坚持连续服用2个疗程。

在治疗过程中,她的腹痛逐渐减轻,大便次数也逐渐恢复正常,并且没有再次出现便血的情况。

经过治疗后的复查结果显示,肠息肉的大小明显减少,结肠黏膜的情况得到改善。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补中益气汤合芍药甘草汤对于治疗肠息肉具有明显的疗效。

然而,作为一种中药方剂,它并非适用于所有的肠息肉患者。

在使用该方剂前,患者应尽量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此外,患者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并及时复诊。

总之,补中益气汤合芍药甘草汤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治疗方剂,在肠息肉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然而,患者在使用该方剂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疗效和身体反应。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为肠息肉患者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肠息肉的预防与治疗中医中药的角度探讨

肠息肉的预防与治疗中医中药的角度探讨

肠息肉的预防与治疗中医中药的角度探讨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也是肠道恶性肿瘤的前体病变之一。

中医中药在肠息肉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中药在肠息肉中的应用和治疗原则,并提供一些预防肠息肉的中医中药调理建议。

一、肠息肉的中医认识中医认为,肠息肉是气血瘀滞、湿热毒邪阻滞所致。

瘀血和湿热毒邪聚集在肠道内,形成了息肉的病变。

因此,中医治疗肠息肉的关键是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二、中医中药的治疗原则1. 清热解毒:常见的清热解毒中药有黄连、黄芩、黄柏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能够帮助肠道排除湿热毒邪,并减轻肠道炎症反应。

2. 活血化瘀:常见的活血化瘀中药有丹参、川芎、桃仁等。

这些药物具有活血化淤的作用,可以改善肠道的血液循环,减轻气血瘀滞的症状。

3. 调理脾胃:中医认为,脾胃失调是肠息肉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调理脾胃是治疗肠息肉的重要环节。

常见的调理脾胃中药有白术、陈皮、郁金等。

这些药物具有健脾和胃、理气和中的功效,可以帮助改善消化功能,促进肠道蠕动。

4. 护肝养肝:肝火旺盛也是肠息肉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护肝养肝也是治疗肠息肉的重要方面。

常见的护肝养肝中药有柴胡、枸杞子、山楂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肝明目、养肝益胆的作用,有助于调节肝胆功能。

三、中医中药调理建议除了药物治疗,中医中药还强调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理。

以下是一些建议:1. 饮食调理:建议多食用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如芹菜、莴苣、苹果等,以帮助消化和排便。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炸和高脂食物,以减轻肠道负担。

2. 合理安排饮食:定时定量进食,避免过饱或过饥。

避免暴饮暴食和嗜好性零食。

3. 适量运动:适量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肠道的蠕动和血液循环。

4. 心理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综上所述,中医中药在肠息肉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通过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调理脾胃和护肝养肝等方面的治疗,中医中药可以帮助改善肠息肉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药如何调理肠息肉患者的脾胃功能

中医药如何调理肠息肉患者的脾胃功能

中医药如何调理肠息肉患者的脾胃功能中医学认为,肠息肉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因此调理脾胃功能对于肠息肉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中医药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方法来调理脾胃功能,本文将介绍中医药如何调理肠息肉患者的脾胃功能。

一、脾胃功能的重要性中医学认为,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同时也是气血的生化基础。

脾胃功能强健,可以保证食物充分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得以充分利用,同时气血运行顺畅,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而脾胃功能失调则可能导致消化不良、便秘、腹泻等问题,并加重肠息肉的发展。

二、药膳调理1. 莲子粥:莲子具有补益脾胃、健脾止泻的作用,可以用于调理肠息肉患者的脾胃功能。

将莲子煮熟后,加入糯米一同煮粥,每天早晚各食用一次。

2. 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中医药中常用的补益脾肾、调理脾胃功能的药物。

肠息肉患者可根据医生的建议,适量使用六味地黄丸进行调理。

3. 山药红枣汤:山药和红枣是中医药中常用的健脾益胃食材,可以促进消化和吸收。

将山药和红枣一起煮汤,每日餐后适量饮用。

三、中药调理1. 二妙丸:二妙丸是一种中药制剂,具有健脾和胃、消肿和痛的功效。

肠息肉患者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适量使用二妙丸进行调理。

2. 保和丸:保和丸是中医药中常用的调理脾胃功能的草药制剂。

肠息肉患者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适量使用保和丸进行调理。

四、针灸调理针灸是中医药中常用的调理脾胃功能的疗法之一。

针灸可以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的流动,改善脾胃功能。

肠息肉患者可以寻找经验丰富的中医师进行针灸治疗,以改善脾胃功能。

总结起来,肠息肉患者的脾胃功能调理是中医药治疗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药膳调理、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等多种方法,可以有效改善脾胃功能,促进肠息肉的康复。

然而,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在进行调理之前,患者应咨询医生的建议,并按照医嘱进行用药和治疗。

(字数:559字)。

中医对肠息肉的解释

中医对肠息肉的解释

中医对肠息肉的解释
嘿,咱今儿就来说说中医对肠息肉这玩意儿的解释!你知道不,中医看待肠息肉可有一番独特的见解呢!
中医觉得啊,肠息肉就像是身体里的一个不和谐音符。

好比一棵大树,要是它的根基出了问题,那树枝树叶能长得好吗?肠息肉就是身体这个大树根基有点不稳的表现。

咱平时要是饮食不规律,老爱吃那些油腻的、刺激性的东西,或者情志不畅,整天闷闷不乐或者气急攻心的,这不就相当于给身体这棵大树制造麻烦嘛!那肠息肉不就容易长出来啦!
我有个朋友,他之前就老觉得肚子不舒服,去看了中医。

中医就说他这是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也不太好。

这不就跟长肠息肉有点关系嘛!中医给他开了些中药调理,还叮嘱他要注意生活习惯。

你说神奇不神奇,过了一段时间,他真的感觉好多了!
中医还讲究整体观念呢!它可不单单是只看肠息肉这一个局部的问题,而是把整个人都考虑进去。

就像一个乐团,不能只看某个乐器出了问题,得看整个乐团的配合是不是协调呀!要是身体其他地方有毛病,也可能会影响到肠道,长出息肉来呢。

咱再想想,平时咱要是不注意保养身体,就像一辆车不保养,能不出故障吗?肠息肉不就是身体给咱发出的一个信号,告诉咱要好好对待它呀!
我就觉得中医对肠息肉的解释特别有道理!它让我们从更全面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而不是只盯着息肉本身。

咱得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去注意,调整饮食、保持好心情、适当运动,这样才能让身体这棵大树茁壮成长,远离肠息肉的困扰呀!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中药调理息肉的方法有哪些

中药调理息肉的方法有哪些

中药调理息肉的方法有哪些中药调理息肉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其中一些有效的方法:1. 扶正祛邪法:中医认为息肉多为气滞血瘀、热毒蕴结引起,所以要先清除体内的邪气,平衡阴阳气血,再用药调理。

常用的中药有生地、白芍、枸杞子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草药。

2. 活血化瘀法:与扶正祛邪法类似,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活血化瘀来消除息肉。

中医认为,息肉的形成与血液循环不畅有关,所以通过活血化瘀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从而减少或消除息肉。

常用的中药有红花、当归、川芎等可以激活血液循环的草药。

3. 清热解毒法:中医认为,息肉的形成与体内湿热有关,所以要通过清热解毒来处理。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栀子等具有清热解毒的草药。

4. 强脾健胃法:中医认为脾胃是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脾胃虚弱会导致消化不良和湿热停留在体内。

如果体内湿热过多,就容易引发息肉的形成。

因此,通过调理脾胃,增强消化功能,可以达到治疗息肉的效果。

常用的中药有参、白术、茯苓等具有健脾健胃作用的草药。

5. 补肝养血法: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血充足可以保证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运行。

而肝郁血瘀则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形成息肉。

因此,通过调理肝和补充营养素,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少或消除息肉。

常用的中药有首乌、龙眼肉、枸杞子等具有补肝养血作用的草药。

除了以上的中药调理方法,饮食上的调理也是很重要的。

中医认为,饮食对身体的影响非常大,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帮助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

对于有息肉的患者,应该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姜、蒜等。

同时,还应该适量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等,以促进肠胃蠕动,避免便秘,降低息肉形成的风险。

总之,中药调理息肉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适合的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使用中药治疗息肉之前,最好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此外,中药治疗需持之以恒,不能急于求成,坚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肠息肉的预防与治疗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

肠息肉的预防与治疗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

肠息肉的预防与治疗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肠息肉是指发生在结肠或直肠内腔的肿瘤样损伤,其主要特点是肠腔黏膜的腺体组织上出现腺瘤样增生,可引起肠道出血、肠梗阻等症状。

为了增加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在肠息肉的预防与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中西医结合的预防措施1. 中医药预防:中医认为肠息肉是寒热之邪久留肠腑所致,因此可以采取中药调理肠胃,消除寒热之邪的方法。

如龙胆泻肝丸、大黄归脾丸等,具有清热泻火、调理肠胃的作用。

2. 西医预防:肠息肉的发生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西医推荐均衡饮食,尽量少摄入高脂肪、高纤维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和红肉等。

同时,保持适度的运动,加强体育锻炼,有助于消化系统的健康。

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中医常用的方剂有承气汤、四妙丸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理气血,清热利湿,改善肠道功能,减少肠息肉的增生。

此外,西医方面也可以使用一些非甾体抗炎药物、免疫调节剂等药物来抑制肠息肉的生长。

2. 射频消融:射频消融作为西医手段的一种,可以对肠息肉进行无痛性消融。

它通过高频电流的作用,将肠息肉局部加热至超过纤维化温度,进而使肠息肉坏死脱落。

3. 冷冻治疗:在肠息肉治疗中,冷冻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将液氮或其他冷冻物质直接注入到肠息肉内部,将其迅速冷冻,造成组织坏死脱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4. 中医针灸疗法:中医针灸疗法在治疗肠息肉中也有着一定的效果。

通过针刺具体穴位,调节脾胃功能,增加血液循环,促进消化系统的康复。

三、中西医结合的注意事项1. 选择正规医院和专业医生进行治疗,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2. 了解病情,合理安排治疗计划,避免频繁变动治疗方案。

3. 注意饮食调理,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增加膳食中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摄入。

4.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锻炼身体,避免长时间久坐。

综上所述,肠息肉的预防与治疗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通过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使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大肠息肉的中医诊疗,快收藏!

大肠息肉的中医诊疗,快收藏!

大肠息肉的中医诊疗,快收藏!大肠息肉为临床多发性、常见病,以老年多见,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且随着年龄增长,复发率也随之增加。

息肉数量呈多发状,大小一般不超过0.5cm,与肥胖、吸烟饮酒、运动量少、血脂水平异常等因素相关。

某54岁男性患者入院时自述,曾因排便困难入院,检查诊断为肠道多发性息肉,大小十数枚,一年期间多次手术切除,但息肉不断增生,反复发作,切除不尽。

遂决定采用中医疗法进行治疗,坚持服药一年后,肠镜复查未发现肠道息肉及不典型增生,病情稳定。

由此可见,中医疗法对治疗大肠息肉有较为突出的治疗效果,配合手术摘除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还能有效预防病情反复,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本文就大肠息肉中医诊疗展开细致探究。

一、大肠息肉的中医认识大肠息肉,是结直肠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具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学改变和异型性,属于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伴随我国内镜技术发展,息肉检出率逐渐增高,初期患者无明显症状,少数患者存在腹胀、腹部疼痛、腹泻、便血等情况,当息肉增大后,会引发肠梗阻或肠套叠。

中医角度认为,息肉是“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

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灵枢·水胀》)”。

现代医学家大都认为脾胃虚弱是引发大肠息肉的基本病机,继而引发湿浊痰瘀的病理反应,大肠息肉发生还与饮食不节、寒湿外袭、情志失调、体质虚弱等相关,直接影响人体脏腑功能,干扰气血津液运行,导致生理状态失和,产生痰、淤、毒等产物,最终引发人体器质性改变。

二、大肠息肉的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常见证诊断标准》,大肠息肉可分为六个证形,即气滞血瘀证、脾虚湿蕴证、寒湿阻滞证、血虚肠燥证、大肠湿热证、肝郁气滞证,当主症和次症满足两项及以上要求后,可参考舌脉做出较为精准的证型判断。

其中,大肠湿热证,主症为腹部热痛、大便不爽、胸脘痞满、身重纳呆、大便带血等;次症包含小便短赤、肛门灼热、口苦口黏不欲饮。

寒热错杂证,主症为:腹部疼痛不适,适当按压后可缓解,大便溏稀;次症:倦怠嗜睡、神疲乏力、恶心呕吐、头昏身重。

肠息肉的预防和治疗中医的角度和建议

肠息肉的预防和治疗中医的角度和建议

肠息肉的预防和治疗中医的角度和建议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息肉,通常是在结肠内形成的小肿块。

虽然大多数肠息肉是无症状并且良性的,但某些类型的息肉有可能会引发肠癌。

中医提供了一些预防和治疗肠息肉的方法和建议,下面将从中医的角度来详细介绍相关内容。

一、肠息肉的中医病因中医认为肠息肉的形成与体内湿热、痰浊等因素有关。

湿热体质的人更容易患上肠息肉,湿热体质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口苦口干、大便黏腻、尿黄等。

痰浊体质的人也容易患上肠息肉,痰浊体质的特点主要为咳嗽痰多、头晕目眩等。

二、肠息肉的中医预防方法1. 饮食调理在饮食方面,应该避免暴饮暴食和过于油腻的食物,如油炸食物、烧烤食品等,因为这些食物容易导致湿热体质。

中医认为应以清淡饮食为主,适量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取,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出体内的湿热。

2. 调理体质为了预防肠息肉的发生,中医强调调理体质,使身体保持平衡。

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增强体质,并且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精神状态舒畅,避免过度疲劳,减少身体的湿热状况,从而减少肠息肉的发生。

三、肠息肉的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常常使用中药治疗肠息肉,通过清热解毒、利湿化痰的作用来调理体内的湿热状况。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黄柏等,可以通过煎煮成汤剂或者冲剂来服用。

但是,在使用中药治疗肠息肉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和监督,避免自行购买和使用中药。

2.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的传统疗法之一,在治疗肠息肉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

中医认为通过针灸可以调节体内的经络和脏腑功能,改善体内的湿热状况。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神阙等,可以通过针刺或艾灸的方式进行治疗。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也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可以通过按摩腹部来促进肠道蠕动,排除体内湿热。

常用的按摩方法有顺时针轻轻揉腹、双手交替拍打腹部等。

四、肠息肉的中医注意事项1. 避免用力排便用力过度排便会增加肠道的压力,可能会导致肠息肉的破裂出血,因此需要避免用力排便,保持排便通畅。

直肠息肉中医治疗方法是什么【医学养生常识】

直肠息肉中医治疗方法是什么【医学养生常识】

直肠息肉中医治疗方法是什么
文章导读
直肠息肉很多人都知道,这种疾病是非常常见的,属于肛肠科。

直肠息肉容易
恶变,所以治疗一定要及时。

中医历史悠久,对直肠息肉也有治疗效果。

直肠息肉中医的
治疗方法可以考虑灌肠。

(1)临床方面:具有慢性粘液便、血便、腹痛,呈慢性反复性发作性或持续性,伴有不
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少数肠炎患者仅不出现血便。

既往史体检中要注意关节、口腔、眼、浆膜、皮肤、肝脾等肠外的临床表现。

(2)乙状结肠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可见:①受累结肠粘膜呈现多发性浅表溃疡,伴有充血、水肿;病变多由直肠起始,往往累及结肠,呈弥漫性分布。

②肠粘膜外观粗糙不平,呈现
细颗粒状,组织脆弱易于出血,或可覆盖有浓性分泌物,似一层薄苔附着。

③结肠袋往往变平或变钝,以至纽袋消失,有时可见到多个大小不等的假息肉。

④结肠粘膜活检病理变化呈现炎性反应,同时常可见到粘膜糜烂,隐窝脓肿,结肠腺体排列异常及上皮改变。

(3)钡剂灌肠可见:①结肠肠管缩短,结肠袋消失,或结肠呈管状外观。

②复发性溃疡
或有多发性假息肉表现。

③结肠粘膜粗糙、紊乱或见细颗粒样变化。

(4)病理检查:排除菌痢、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等特异性感染性结肠炎与肉芽肿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

济生乌梅丸加味治疗所有消化道息肉(直肠、声带、宫颈息肉)

济生乌梅丸加味治疗所有消化道息肉(直肠、声带、宫颈息肉)

济生乌梅丸加味治疗所有消化道息肉(直肠、声带、宫颈息肉)展开全文I导读:关于济生乌梅丸的用法,今一并附于下方。

本次推荐龚志贤老中医的应用经验,详细、翔实而且验案较多。

可供临床参考使用。

附:老中医经验方:济生乌梅丸治疗消化系统息肉乌梅:我很丑,但我能消息肉济生乌梅丸加味治疗直肠、声带、宫颈息肉作者/龚志贤直肠息肉、声带息肉、宫颈息肉是临床上比较常见,比较棘手,难于手术,术后易复发,很难根治的一类疾病。

直肠息肉属于中医肠风便血的范畴,表现为大便带血,血与粪便不相混杂。

声带息肉则表现为咽喉梗塞,声音嘶哑。

宫颈息肉则见于长期阴道出血,淋漓不断。

余用“济生乌梅丸”加味治疗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济生乌梅丸原为治疗肠风便血而设。

余先将济生乌梅丸改为汤剂治疗小儿直肠息肉,每获每效。

以后又用于治疗成人直肠息肉患者,也有疗效,但难于痊愈。

后改为丸剂较长时间服用效果较佳。

因直肠息肉属慢性疾病,久服可收缓功之效,且丸剂比较便于服用。

为了达到较快痊愈之目的,加用象牙屑、人指甲以软坚散结,若人指甲不易收集,可用穿山甲代替,这就是“济生乌梅丸加味”的由来。

嗣后,余又用此方治疗声带息肉、宫颈息肉,均获显著效果。

方中乌梅性味酸平,有敛肺涩肠、入肝止血、蚀恶肉、化痔消息肉之功。

《本草经》云:“去死肌、消黑痣、蚀恶肉。

”《本草逢原》:“恶疮胬肉,亦烧灰研敷,恶肉自消,此即《本经》去死肌恶肉之验。

”又曰:“治溲血、下血、诸血证。

”僵蚕性味咸辛平,有消风,化痰、散结之功。

《本草纲目》:“散风痰结核,瘰疬……痰疟癥结”,“僵蚕,蚕之病风者也。

治风化痰,散结行经,所谓因其气相感而以意使之者也。

”《别录》:“灭诸疮瘢痕”。

象牙屑性味甘寒,有清热、化痰、拔毒、生肌之功。

《海药本草》:“主风痫热、骨蒸劳、诸疮等,并皆宜生屑入药。

”《医学入门》:“生为末,主诸疮痔瘘,生肌填口最速”。

《本草经疏》:“治恶疮、拔毒、长肉、生肌、去漏管。

”人指甲性味甘咸平,有软坚、散结、祛瘀之功。

中医肛肠科学如何诊断和治疗直肠息肉

中医肛肠科学如何诊断和治疗直肠息肉

中医肛肠科学如何诊断和治疗直肠息肉直肠息肉是肛肠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病症,对患者的健康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中医肛肠科学中,对于直肠息肉有着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医诊断直肠息肉,首先注重的是整体的观察和分析。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获取患者的身体状况信息。

望诊方面,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舌苔等。

若患者面色苍白、精神疲惫,可能提示气血不足;舌苔厚腻则可能反映体内有湿浊。

闻诊主要听患者的声音、呼吸,了解其气息的强弱和有无异常气味。

问诊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如是否有便血、肛门坠胀感、排便习惯改变等。

还会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作息、情绪状态等,因为这些因素都可能与直肠息肉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比如,长期饮食不节、偏好肥甘厚味、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的人,更容易出现肛肠问题。

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

脉象可以反映出人体内部的气血阴阳状态。

弦脉可能提示肝郁,滑脉可能表示体内有痰湿。

触诊则是通过触摸腹部,检查有无肿块、压痛等。

在中医理论中,直肠息肉的形成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瘀滞、痰湿内阻等有关。

比如,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导致痰湿内生,积聚于肠道,日久形成息肉;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气血运行不畅,也可能导致肠道脉络瘀阻,形成息肉。

对于直肠息肉的治疗,中医有着丰富的方法和手段。

中药治疗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辨证论治,开具相应的方剂。

如果是脾胃虚弱型,常用的方剂有补中益气汤,以健脾益气;若是痰湿内阻型,可能会使用二陈汤合参苓白术散,以化痰祛湿。

除了内服中药,中医外治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药灌肠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作用的中药,煎制成药液,通过灌肠的方式直接作用于直肠部位,促进息肉的消退。

针灸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针刺足三里、天枢、大肠俞等穴位,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中医还强调饮食和情志的调理。

患者应保持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中医药如何改善肠息肉的症状和预防复发

中医药如何改善肠息肉的症状和预防复发

中医药如何改善肠息肉的症状和预防复发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特指直肠和结肠内的黏膜上出现的小突起病变。

虽然大部分肠息肉是良性的,但仍需引起重视,因为它们有可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演变为癌症。

中医药在改善肠息肉的症状和预防复发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如何对肠息肉进行治疗和预防,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健康指导。

一、症状改善1. 中药治疗中医药治疗肠息肉一直以来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肠息肉的形成与脾胃不和、湿热郁结等因素有关。

中药治疗可以改善脾胃功能,清除湿热,从而达到减少症状和缓解肠息肉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黄连解毒汤、清苦寄生汤等,可以根据个人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剂。

2.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为先”,正确的饮食调理对于改善肠息肉的症状非常重要。

患者应该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油腻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高纤维食物的摄入,如粗粮、豆类等,有利于促进肠道蠕动,减少便秘,改善肠息肉症状。

3.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药传统疗法之一,对于改善肠息肉的症状也有一定的效果。

针灸可以刺激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循环,增强机体的自愈能力。

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可以减轻肠痛、腹泻等症状,并缓解肠息肉的炎症反应。

二、预防复发1. 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预防肠息肉复发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药讲究“治未病”,在肠息肉切除手术后,中药调理可以帮助患者巩固治疗效果,减少复发的风险。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化湿汤、生脉饮等,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理。

2. 注意饮食饮食对于预防肠息肉复发至关重要。

患者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烟酒等,同时要保持均衡的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和高纤维食物的摄入,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和肠息肉的形成。

3. 积极锻炼适度的运动有助于改善肠息肉的症状并预防复发。

常规的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肠道的蠕动,减少便秘的发生,同时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有利于预防肠息肉的复发。

肠息肉的预防与治疗中医养生的角度探索

肠息肉的预防与治疗中医养生的角度探索

肠息肉的预防与治疗中医养生的角度探索肠息肉,又称结直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多发生在结肠和直肠部位。

它是一种良性肿瘤,表现为肠壁突出,并形成小型肿瘤样结构。

肠息肉的预防与治疗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中医养生的角度出发,探讨肠息肉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一、中医养生理论分析中医养生强调整体健康和平衡,注重预防和调理。

在中医理论中,肠息肉被归类为“痔疾”范畴,与脾胃失调、湿热内蕴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医养生对于肠息肉的预防与治疗有着独特的见解。

二、饮食调理1. 清淡饮食:肠息肉的发生与湿热内蕴密切相关。

因此,在饮食上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同时减少油腻和煎炸食品的摄入。

饮食宜以清淡、清爽为主,保持肠道的健康环境。

2. 高纤维食物: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除体内废物,减少便秘和肠道积聚物的形成。

建议多食用蔬菜、水果、全谷物等高纤维食物,增加肠道的健康。

3. 调理脾胃:中医认为肠息肉与脾胃失调密切相关。

脾胃是消化吸收的关键,若脾胃功能失调,会影响整个肠道的健康。

建议通过食疗调理,例如糯米、山药、薏仁等,来增强脾胃功能。

三、草药调理1. 降湿清热:对于湿热内蕴引发的肠息肉,可以选择一些中药进行调理。

例如,黄连、栀子、木通等草药被认为有清热湿的作用,有助于改善湿热症状。

2. 活血化瘀:肠息肉往往伴随着血液循环不畅,特别是大的息肉容易引起出血。

可以选择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草药,如当归、川芎、赤芍等,来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肿瘤的生长。

四、运动调理1. 适量运动:中医认为肠息肉与体内湿气、瘀血等有关,而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湿气和血液循环。

建议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以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和血液的循环。

2. 腹部按摩:腹部按摩是一种常见的中医养生方法,也适用于肠息肉的预防与治疗。

通过按摩腹部,特别是结肠和直肠部位,可以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和废物的排出。

五、心理调理心理状态的稳定对于肠道健康至关重要。

鸡内金治肠息肉的案例

鸡内金治肠息肉的案例

鸡内金治肠息肉的案例
肠息肉是腔肠部黏膜上的乳头状或菜芽状肿物,容易引起大量的出血
并容易恶变为肠癌。

虽然手术治疗可有效清除息肉,但病人术后易出现并
发症,为此,许多人寻找一些自然疗法治疗。

鸡内金是一种源于植物的天然药材,具有解热镇痛、抗菌抗炎、改善
免疫力等作用。

近年来,鸡内金作为一种治疗肠息肉的中药愈来愈受到人
们的重视。

以下是一例使用鸡内金治疗肠息肉的案例。

患者是一位55岁的男性,因胃肠反应不适,经肠镜检查发现有多个
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息肉分布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处。

经过手术治疗后,
病人体质逐渐变差。

其遵从中医理念,开始通过饮食调理配合中药治疗,
但治疗效果不明显。

后来,朋友介绍他使用鸡内金治疗,于是他开始尝试。

初始治疗时,病人按照医嘱每天晚上睡前服用鸡内金50毫克,加入
一杯温水搅拌均匀,一周后病人出现腹泻情况,但体内排出物质中的血块
数量明显减少。

持续服用鸡内金后,病人的症状开始逐渐改善。

一个月后的肠镜检查
结果显示,息肉的数量和大小明显减少,且原有的息肉已经愈合,无需手
术治疗。

通过这件事情,病人深刻地认识到了鸡内金的疗效,并在肠息肉治疗
结束后仍然坚持每天晚上服用鸡内金以保持身体健康。

总的来说,鸡内金的治疗效果取决于病人的身体状况和药物用量。


于肠息肉患者而言,无论是作为常规治疗的补充还是替代治疗,都应在专
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中医治疗肠息肉,你知道吗?

中医治疗肠息肉,你知道吗?

中医治疗肠息肉,你知道吗?
当下治疗肠息肉的方法很多,不过归根到底好多患者对其病情并不是非常的了解。

在治疗上其实中医治疗也有其独特之处,可以有效的改善其容易复发的特点。

中医是远近闻名的治疗方法,最主要的特征是没有副作用,值得大家信赖,为此很多患者不管是那种疾病,都很乐意选择中医来进行治疗。

肠息肉也是很普遍的一类疾病,患者很愿意接受中医的相关治疗方法。

那么,中医治疗肠息肉的方法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下,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

中医学认为,肠息肉多因湿热下注大肠,以致肠道气机不利,经络阻滞,瘀血浊气凝聚而成。

在治疗上,肠息肉的中医治疗是什么?下面就来具体说一下。

不同患者不同病情临床情况不同,即使同一患者在不同的病期阶段其临床情况也不同。

所以在中医治疗肠息肉时,应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及个体差异,制定出适合该患者目前病情的治疗方案,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疗效。

采用平息逆转疗法针对不同病情选用不同方剂,主药辅药配合使用的缘由所在。

灵活配伍,发挥中药多层次、多靶点治疗息肉作用的优势,中药的化学实体是活性物质群,具有多靶点、多效性的特点,作用的基本形式是改变肠息肉、胆囊息肉整体环境和微环境。

肠息肉的中医外治:灌肠方。

乌梅,苦参片,五倍子,黄柏,上药浓煎100毫升,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约40毫升作保留灌肠。

处方①内服黄柏,丹皮,赤芍,虎杖,蒲公英,桃仁,薏苡仁,穿山甲,当归。

②外用保留灌肠乌梅,苦参,五倍子,黄柏。

中医治疗直肠息肉方法

中医治疗直肠息肉方法

中医治疗直肠息肉方法
*导读: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湿热下迫大肠,以致肠道气机不利,经络阻滞,瘀血浊气凝聚而成。

治宜清热祛湿,活血祛瘀,软坚散结为主。

……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湿热下迫大肠,以致肠道气机不利,经络阻滞,瘀血浊气凝聚而成。

西医认为与遗传有关,或因慢性刺激,如溃疡性结肠炎、痢疾和血吸虫病等感染所致。

治宜清热祛湿,活血祛瘀,软坚散结为主,适用于治疗肠道多发性息肉,可选用以下方法:
(1)半枝莲30g,山豆根12g,诃子15g,苡仁15g,白花蛇舌草20g ,黄芪30g,白术15g,水煎服。

如腹痛加延胡索8g,橘核10g,茴香5g;腹泻加黄连5g,马齿苋30g;便血加地榆15g,槐角10g,炒荆芥10g;体虚脾弱加党参、当归、怀山药、麦芽、山楂10g ,鸡内金(研末服)3g。

(2)紫花地丁15g,蒲公英15g,半边莲30g,生地榆9g,白花蛇舌草 30 g,桃仁9g,石见穿12g,黄药子12g,炙甘草6g,干蟾皮粉(冲服)3g,水煎服。

(3)乌梅25 0g (去核,炒成炭),僵蚕250g(微妙),蜂蜜500g,做成蜜丸,每丸重9g。

每次9g,每日3次。

直肠息肉溃疡怎么治疗?

直肠息肉溃疡怎么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直肠息肉溃疡怎么治疗?
导语:现在的人们为了工作,生活都变得没有规律的,很多人都会出现身体不舒服的现象,但是大家都不以为然,都认为只是一点小毛病,每个人都有的,
现在的人们为了工作,生活都变得没有规律的,很多人都会出现身体不舒服的现象,但是大家都不以为然,都认为只是一点小毛病,每个人都有的,所以都没有在意,最终导致身体出现更加严重的疾病,直肠息肉溃疡是现在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给人们的身体带来的伤害也是比较大的,那么直肠息肉溃疡该怎么治疗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下:
在临床上中医治疗直肠息肉溃疡的药物和具体的治疗的方法也包括多种,这完全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而定的,中医讲究的辩证论治,不同人同一病治法用医都是不同的,而且传统中医治疗一般只能暂时缓解相关症状,疗程长,经济负担重,患者也很容易对药物产生极强的依赖性,不利于有效治疗,因此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法上要谨慎。

这里有一直肠溃疡方剂,药方为地榆炭10克,全当归10克,秦皮10克,炒槐花15克,石榴果皮15克,黄连3克。

加水适量浸泡15分钟,再直火煎煮,去药渣再浓煎至50∼100毫升。

每晚临睡前保留灌肠1次,3次为1疗程。

中医治疗直肠溃疡一般有3种方法:
1、扶正固肠,调节肠道微生菌平衡,促进肠道黏膜再生修复,提高机体免疫力;
2、排毒化腐,清热燥湿,行气止痛,收敛利湿,调和肠胃,通肠止泄;
3、健脾补肾、益气除湿为治本之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治标之用,辨证施治,最忌长期应用大苦大寒之剂,亦可配合中药针以扶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边莲30g,生地榆9g,白花蛇舌草 30 g,桃仁9g,石见穿12g,黄药子12g,炙甘草6g,干蟾皮粉(冲服)3g,水煎服。
(3)乌梅25 0g (去核,炒成炭),僵蚕250g(微妙),蜂蜜500g,做成蜜丸,每丸重9g。每次9g,每日3次。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湿热下迫大肠,以致肠道气机不利,经络阻滞,瘀血浊气凝聚而成。西医认为与遗传有关,或因慢性刺激,如溃疡性结肠炎、痢疾和血吸虫病等感染所致。
治宜清热祛湿,活血祛瘀,软坚散结为主,适用于治疗肠道多发性息肉,可选用以下方法:
(1)半枝莲30g,-主治清热解毒,化瘀利尿.山豆根12g,-清火解毒,消肿止痛。用于咽喉牙龈肿痛、肺热咳嗽烦渴、黄疸、热结便秘。
如腹痛加延胡索8g活血行气,调经止痛,主治妇人室女,七情伤感,遂使气与血并,心腹作痛,或连腰胁。,橘核10g理气,止痛。治疝气,睾丸肿痛,乳痈,腰痛,膀胱气痛。。,茴香5g-禁!温阳散寒,理气止痛。用于寒疝腹痛,肾虚腰痛,胃寒呕吐,脘腹冷痛。。;腹泻加黄连5g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马齿苋30g益气,清暑热,宽中下气。滑肠,消积带,杀虫,疗疮红肿疼痛;便血加地榆15g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痔血,血痢,崩漏,赤白带下,疮痈肿痛,湿疹,阴痒,水火烫伤,蛇虫咬伤 ,槐角10g清热泻火,凉血止血。用于肠热便血,痔肿出血,肝热头痛,眩晕目赤,炒荆芥10g解表散风,透疹。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体虚脾弱加党参,党参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的功效。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等、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怀山药热毒血痢,痈疡,肿毒,瘰疬,痔漏。、麦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退乳消胀。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脾虚食少,乳汁郁积,乳房胀痛,妇女断乳。 山楂各10g开胃消食、化滞消积、活血散瘀、化痰行气。用于肉食滞积、症瘕积聚、腹胀痞满、瘀阻腹痛、痰饮、泄泻、肠风下血等。 ,鸡内金消积滞,健脾胃。治食积胀满,呕吐反胃,泻痢,疳积,消渴,遗溺,喉痹乳蛾,牙疳口疮。(研末服)3g。
..诃子15g为清凉解毒中药,主治久泻;久痢;脱肛;喘咳痰嗽;久咳失音。
--气虚禁服,苡仁15g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抗肿瘤),白花蛇舌草20g清热解毒;利湿。主肺热喘咳;咽喉肿痛;肠痈;疖肿疮疡;毒蛇咬伤;热淋涩痛;水肿;痢疾;肠炎;湿热黄疸;癌肿。(抗肿瘤) ,黄芪30g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白术15g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水煎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