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听课反思评课稿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除法的概念不够清楚,并且对如何进行除法计算也存在
困惑。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采取一些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除法。
首先,我会在教学开始前,引导学生回顾一下除法的基本概念,例如被除数、除数和
商的概念。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对相关概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其次,我会尝试使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除法的计算过程。
例如,将一个物品分成若干
等份,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进行除法计算。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除法的
意义和计算过程。
另外,我还会多使用图表或图像来解释除法。
通过将除法问题用图形表示出来,在解
释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图形的变化,帮助他们理解除法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最后,在课堂中,我会给予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
通过不断的练习,学生可以加深对
除法的理解,并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总的来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重从多个角度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法,例如通
过回顾基本概念、使用具体例子、图形表示和大量练习等方式。
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除法。
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及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及反思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及反思白塔镇实验小学陈群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操作、小组讨论等活动中探索算理,有助于学生扎实的掌握算法。
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教学活动中:一、说一说。
在小组中说,让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优化出最优答案。
再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在讲台上说,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同桌互相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法算式的意义。
二、对比练习1、图形对比,在处理怎样给12个小熊排队进行体操表演这个问题上,学生在黑板上用图形画出排队方式,我又进一步让学生在图形的下面列出乘法算式,这样子便能使学生直观形象的对比理解算理。
2、正误对比,在解决自主练习第2题时,在黑板上板演出正确的除法算式12÷2=6(个),同时我又在其下面写出错误的算式12÷6=2(个),让学生进行对比,随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第二个算式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它又表示的什么意义?在对比当中,学生更能掌握除法算式的意义。
三、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贯穿于整堂课中。
一开始除法算式的引入,让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感知算理,对下一步除法算式的学习铺下了基础。
除法算式的探索学习中,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摆一摆,算一算等活动中掌握算理。
在自主练习中,让学生圈一圈,画一画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和巩固算理。
同时我也认识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不足:应当注意再多听听孩子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想法,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然后从这中间去找解决如何更好的传授知识的问题。
还有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再明确一点会更好。
以上这些问题,要感谢李主任的热心指导,相信经过长期的有针对性的订正,我的课堂一定会是更加本真的课堂,更加实效的课堂。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与评价篇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在学习第一个红点时,我出示了书中的那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思考:两只大熊猫分10个竹笋,应该分几份?怎样分?然后让学生想想如何分竹笋。
本来想学生会有多种不同的分法,如:分成4个和6个,分成3个和7个等,没有想到全班同学竟全都分成了每只大熊猫分5个竹笋,让我感到很被动。
然后我又通过把10个竹笋公平地分给5个大熊猫,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平均分以后,在后面的这几个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明白平均分的分法也是多样的。
同时,运用小组合作等学习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学生运用知识的提高与升华。
将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萝卜、松鼠分松果。
这些活动全都是在“森林聚会”上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本堂课从一开始就创设了帮助的伏笔,如请你的小棒来帮忙代替竹笋,小猴子会遇到什么问题?你来帮帮他,小兔子和小松鼠着急了,说:“我们饿了,赶快帮助我们分一分吧”等等,学生们会感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了学生,要乐于帮助别人,因为你会感到快乐,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我分了两次进行自主练习。
第一次是在学生帮助熊猫和小猴解决问题后,学生对“平均分”的含义有了初步的体会的时候进行的,主要是通过判断哪是平均分,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
第二次是在帮助小白兔、小松鼠解决问题后进行的,难度加深,使学生较容易接受。
这个练习是让每名同学动手平均画石榴,这样做的目的是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023年《除法的初步认识》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2023年《除法的初步认识》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除法的初步相识》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起先,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
学生原有的学问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学问,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爱好将干脆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通过分东西使学生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再通过平均分的实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从而引出除法。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从生活实际动身,体现学问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留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
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使学生清晰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领悟除法的实际意义: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
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时在学问点上,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通过抓住“同样多”→“平均分”→除法含义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相识逐步加深。
这样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建立表象——抽象思维,使学生在探究学问的形成过程中,实力得到培育,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
在课堂上注意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唯目标,立足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实力。
在巩固练习时,支配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整节课,通过学生亲身操作与老师示范演示相结合,学生很快的驾驭了除法第一种分法的含义,同时,也很快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相识了除号,突破了“除法的含义”这一数学难点。
《除法的初步相识》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相识除法》是二年级上册课本中学生学习了平均分以后学习的学问,这节课的重难点之一是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除法运算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模型,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从与之联系紧密的数学学问入手,遵循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验一个吸纳新知的一个过程,利用动手操作后的结果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分相识除法的意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反思在《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理解除法与乘法的关系,并能运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反思这一目标,我认为它过于宽泛,没有具体到学生应该达到的具体能力和知识点。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将教学目标具体化,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反思在教学内容上,我主要是通过讲解除法的定义和示例来让学生理解除法,通过一些练习题来让学生运用除法。
反思这一内容,我认为应该更多地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来理解除法,而不仅仅是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
三、教学方法反思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是采用讲授法和练习法。
反思这一方法,我认为应该更多地采用探究法和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来理解除法,这样可能更有助于学生对除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效果反思在教学效果上,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和运用除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将除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时,很多学生感到困惑。
反思这一效果,我认为可能是因为我在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将除法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也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
五、教学改进反思六、教学资源反思在《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使用了教科书、黑板、多媒体等教学资源。
反思这些资源的使用,我发现虽然教科书和多媒体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操作和探究方面略显不足。
今后,我应增加更多实物教具,如除法计算器、实物分割等,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实践经验。
七、学生参与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被动接受的状态。
反思这一问题,我认为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
例如,通过设置疑问、小组讨论、游戏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八、课堂管理反思1. 明确课堂规则,让学生知道在课堂上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2. 增加互动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积极参与的状态;3. 对学生进行分组管理,让小组长负责监督组内成员的学习和纪律。
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
本次教学反思是针对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进行的,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反思,分别是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教学过程的笔记记录与反思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方向。
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这次课程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除法以及进行简单除法的计算。
在上完这堂课后,我感觉学生对于除法的概念以及简单的除法运算基本理解了。
其中,学生尤其针对单元格合并的方法对于除法的概念有着比较深入的理解,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话将这种算法表述出来。
但是在简单除法的计算上,学生还存在一些困惑。
在中间的除法处理过程中,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稍显不足,实际运算过程也存在一定的失误。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具体除法计算过程的练习。
二、教学过程的笔记记录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重点放在对于除法概念的讲解以及算法的介绍上。
我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算法的具体运作方式。
此外,我还通过数个具体算法实例的演示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一些辅助材料辅助教学,如幻灯片、实物图片等。
这些教学辅助材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除法算法的运作方式,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认识到数学知识,并激发他们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方向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认为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
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
此外,我也需要注重在一些轻松愉快的方式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学知识。
此外,我还要加强学生的练习,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已经讲解的知识。
这可以通过模拟习题、练习册等方式实现。
这次教学反思对于我今后的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反思的机会,让我能够更好地发现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能够将这些经验应用到实际操作中,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除法这一知识点。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通用15篇)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通用15篇)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今天,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
那么问题来了,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通用1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
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1、教学新课: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2、演示和学生的操作,使学生掌握“这种分法”,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3、出示“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拿出6个桃和3个盘子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拿出6个小三角形。
提问: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
)把6个桃平均分放在3个盘里,应该怎样放?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
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6枝铅笔分成3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12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
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反思在《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一章节中,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
通过反思,我们认为这一目标设定是比较合理的,因为学生在学习除法之前已经掌握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除法是数学中基本的四则运算之一,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除法运算。
二、教学内容反思在教学内容上,我们通过引入实例,如分水果、分配物品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除法运算的步骤和方法。
我们还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让学生理解除法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如余数的概念和处理方法。
三、教学方法反思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采用了直观演示、讲解、练习等多种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
我们发现,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通过讲解和练习,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
四、教学效果反思在教学效果上,我们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和学生的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评估。
总体来说,学生对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有一定的理解,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
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在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和处理特殊情况下存在困难。
五、教学改进措施1. 进一步强化除法的基本概念,通过更多的实例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
2. 对于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我们将进行个别辅导,通过耐心讲解和反复练习,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理解能力。
3. 在处理特殊情况下,我们将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除法运算的方法。
六、教学资源反思在《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以及纸质练习册等多种教学资源。
反思显示,这些资源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是有效的。
学生对于通过动画和实物模型展示的除法概念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我们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使用纸质练习册时,由于操作空间的限制,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操作体验和理解深度。
小学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 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及教学反思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情、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2、教材与学情分析:“除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而,学生对“平均分”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
“认识来源于实践”。
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
所以,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特质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今后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
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除法,就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3、教学地位: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前提,因此,要在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基础上,展开后续学习,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4、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能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探索“如何才能平均分”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5、教学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掌握平均分的两种方法。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二篇)
小学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一)1、导入的时间太长,进行“平均分”这个概念的教学有点过快,学生在比较平均分和不平均分时让学生说的、比的不够充分,什么叫平均分总结的过快,至于一小部分孩子理解消化的并不是很好,从后面个别孩子汇报的语言可以看出来,在这里,要充分铺垫,让概念的引出达到呼之欲出的程度,从而才能让所有孩子接受。
2、表扬的激励手段必不可少。
本以为孩子到二年级了,对于一些物质性的奖励会淡却,尽管课堂对孩子的精神性表扬有过几次,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孩子还是比较小,对于各种形式的表扬还是很需要,对于红花、小能手的表扬手段还是很需求的。
或许,这样的表扬更能在后半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校效率。
3、语言还要进一步精炼。
数学老师的语言,更应该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千锤百炼,一句不多,一句不少。
小学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二)单元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
而“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本节包括“平均分”和“除法”两部分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让学生掌握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而例4除法的含义,是学生学习除法的一个难点,本节课的教学“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即每份分的结果同样多。
我从让学生小组合作分苹果开始,通过分东西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接着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帮小熊猫平均分竹笋的具体情境,课上通过请学生演示帮小熊分竹笋的过程从而引出除法,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再让让学生认识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整节课以平均分物的事例设计“除法”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
《除法的初步认识》二年级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二年级教学反思
在二年级的教学中,我选择了《除法的初步认识》作为教学内容。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反思。
首先,我在讲解概念时没有很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
我只是简单地给他们讲解了除法
的定义和符号,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
这导致学生对于除法的理解还停留
在表面层面,没有形成深入的理解。
下次在授课时,我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自
己提出问题,并通过互动的方式来解答。
其次,我在实际操作环节的设计上有所欠缺。
在这节课中,我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进行
除法的实际操作,然后让他们进行填空练习题。
这样的操作比较枯燥,让学生缺乏兴趣。
下次在设计实际操作环节时,我可以考虑加入一些趣味性的活动,鼓励学生们进
行合作和竞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我在课后的巩固练习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我只是简单地布置了一些填空题,没有进行及时的检查和评价。
这样学生们在课后的巩固效果可能不会很好。
下次在布
置课后作业时,我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的习题,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
并在下一节课前进行检查和评价。
综上所述,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反思,我意识到自己在概念讲解、实际操作和课后巩固
上的不足。
下次在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设计更加有趣和有效的实际
操作环节,并及时检查和评价学生的课后作业,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后反思
《除法(一)》教后反思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有的同学不会正确的利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分析它们之间的潜在联系,乱算一气,毫无根据可言。
针对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是多出一些题,让学生一点一点学会分析,从而正确选择方法。
对于个别后进生一定要紧抓辅导,争取让每个孩子都不掉队。
《除法(二)》教后反思
我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使他们初步懂得应如何数学地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如何合理地计算出结果。
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的数感。
除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教后反思:
在计算上,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可高一些:看到除法版式,马上想到乘法口诀,报出商。
再根据口诀想想还能不能有其它的除法算式。
练习时,可大多采用师生口答的形式:老师说一句乘法口诀,学生快速说出除法算式;老师说一个除法算式,学生立即说出乘法口诀,报出商,并列出另一个除法算式等。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听课反思评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听课反思评课稿《除法的初步认识》听课报告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
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从网上听了梁老师的这节课让我收获很多,以下是我的认识和体会。
1、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
本节课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通过教师讲小兔子请客分水果这一情境展开问题,使学生自觉的融入新知识的学习,并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在这一环节中,梁老师为学生根据书中已经给的信息提问问题,提高了学生动脑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2、给学生发散思维的机会给学生清楚的讲解平均分的过程,让他们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这个环节主要研究按份数平均分,这里提倡多种分法。
这样的好处是更加接近日常分东西的实际情况,而且给孩子一定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尤其鼓励学生的直觉判断和创新意识。
3、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动手探究的空间。
本节课通过帮小动物分水果,使他们分到的水果同样多、平均分等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探究与发现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操作、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方法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
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4、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节课教师不仅交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更注重了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节课的思维都是围绕着课本,但联系生活的方面。
精选-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听课反思人教版评课稿
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听课反思人教版评课稿《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本课教学设计颇有新意.老师从创设任务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等几个层面进行设计的.老师充分关注数学课的人文价值,努力创设融知识,道德,能力为一体的课堂.对于这堂课的认识我有以下几点: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听课反思人教版评课稿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本节课,孙老师创设了学生爱好动画,学生们非常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
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孙老师创设了活动情景,以猴子分桃子的故事为引,平均分给2个小猴的照片,代替传统的分苹果,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体现了引起学生注意的目的,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也使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课堂中,孙老师还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借助多媒体运用了动画,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提高。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在练习设计中,一道道题目就像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小故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教师充分运用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交流自己生活中的例子,自己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使学生掌握了除数要比余数大的道理,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样例5)
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样例5)第一篇: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张秋明老师创设任务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等几个层面进行设计的。
对于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感受: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本节课,张老师创设了学生爱好动画,学生们非常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
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张老师创设了活动情景,以猴子分桃子的故事为引,平均分给2个小猴的照片,代替传统的分苹果,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体现了引起学生注意的目的,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使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课堂中,张老师还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借助多媒体运用了动画,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提高。
在练习设计中,一道道题目就像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小故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教师充分运用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交流自己生活中的例子,自己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使学生掌握了除数要比余数大的道理,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第二篇: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目标:⑴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
二年级数学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在完成《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程的教学后,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首先,我认为通过故事导入的方式确实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孩子们对于故事中的情节和角色都非常感兴趣,这为我后续引入除法概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在讲解除法概念时,我尽量采用了简单易懂的语言,并通过大量的实物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然而,从学生们的反应来看,我感觉在部分细节上还是没有解释得足够清楚。
有些学生对于“除法就是平均分”这一核心思想仍然有些模糊。
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基础概念的讲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完全理解。
此外,在巩固练习环节,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物分配,并让学生用算式表示出来。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加深对除法概念的理解。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小组的学生在分配实物时出现了混乱,导致最后得出的算式并不准确。
这可能是因为我在分配任务时没有明确每个学生的职责,导致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到活动中来。
下次在设计小组活动时,我需要更加细致地考虑每个学生的角色和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最后,在作业布置方面,我要求学生回家后找一些物品进行平均分配练习,并记录算式。
这个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然而,从作业反馈来看,我发现部分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并没有真正理解平均分配的概念,而是机械地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这可能是因为我在布置作业时没有强调平均分配的重要性,导致部分学生没有真正领会到作业的意图。
下次在布置作业时,我需要更加明确地指出作业的目的和要求,确保学生能够按照要求完成作业。
总之,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方法和效果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基础概念的讲解、小组活动的组织和作业布置的要求等方面的工作,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除法是数学中的一种运算方法,主要用于将一个数分为若干个相等的部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除法通常是在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之后进行教授的,因为除法需要基于对数的整体数量的掌握和理解。
在教授除法的时候,我结合了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够对除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下面是对我这次除法教学的一次反思。
首先,在教学目标方面,我指导学生了解除法的概念、用途和基本步骤,并且能够运用除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我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一些示例和实际问题,让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理解除法的运算过程。
例如,我给学生们展示了一个场景:有10个苹果要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个苹果?通过这个场景,学生可以明确明白除法的定义和用途。
其次,在教学方式和方法方面,我采用了多种形式来教授除法。
首先,我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向学生阐述除法的定义和基本步骤。
在讲解的过程中,我强调了一些重点和难点,并且给予了相关的解释和例子。
然后,我鼓励学生进行互动和讨论,在小组活动中,我组织学生完成了一系列的练习题,以巩固他们对除法的理解。
最后,我设计了一些游戏和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这些多样的教学形式,我使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中接触到除法运算,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除法的概念和运算过程。
此外,我在教学过程中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法是一个相对较难的数学运算,需要学生进行逻辑思考和分析。
因此,我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并且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在进行解题讲解时,我也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培养了学生们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除法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困难。
有一部分学生对除法的概念没有完全理解,并且在解题过程中有一定的困惑。
对于这些学生,我及时进行了一对一的辅导,指导他们纠正错误的观念和方法,并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进行强化训练。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_3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学习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
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设计理念:“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
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的实践经验。
因此,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成为本节课的重点,亦是关键所在。
在备课时抓住这一关键,从以下几方面来设计教案。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材因篇幅的限制,提供给学生感知的背景材料极其有限,且信息都处于“静止、储存”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感知和抽象概括。
因此,在研究教材、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发掘教材潜在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经教学法的加工,营造情境氛围。
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创造。
课一开始,通过创设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童话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重视操作,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次让学生进行操作。
把平均分物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材料。
教学一开始,就是学生的操作:把12个竹笋分给4只小熊该怎样分?在这里,未做任何提示,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水平去分,再要根据分的结果写出算式,并学习算式表式的含义。
接下来让学生再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在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及含义。
3.面向全体,体现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把提高与发展每个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实际水平基础上主动、充分地发展、提高。
在设计活动时,人人动手分学具;在相互交流中,体会多种分法的共同性——每份分得同样多。
无论是一个一个地分,还是用除法计算,都给予积极的肯定,并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师生能共同体验成功以及成功带来的喜悦。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_4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
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数学教学中设计动手操作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
比如通过学生分春游食品来理解“平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本节课的设计是由任意分引出平均分,由一般现象引出特殊现象。
选两位同学分给他们练习本,其中一人给1个,另一人给3个。
请下面的同学发表看法,有的学生说不公平,我追问:怎么才能做到公平?一位学生跑上去从3个练习本的学生手中拿出1个给另一位同学,自然而然引出了平均分。
这说明学生对平均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因此我下一步的设计是通过分食品重点理解平均分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再通过大量的判断练习来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得出平均分的概念。
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操作同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如何平均分,发现多种方法。
学生通过把15个桔子平均分成5份,找到了几种分法,并选择出最好的方法。
突出了除法的本质属性: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
在建立平均分的表象的基础上,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认识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
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
识》听课反思评课稿
《除法的初步认识》听课报告
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
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从网上听了梁老师的这节课让我收获很多,以下是我的认识和体会。
1、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
本节课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通过教师讲小兔子请客分水果这一情境展开问题,使学生自觉的融入新知识的学习,并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在这一环节中,梁老师为学生根据书中已经给的信息提问问题,提高了学生动脑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2、给学生发散思维的机会
给学生清楚的讲解平均分的过程,让他们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这个环节主要研究按份数平均分,这里提倡多种分法。
这样的好处是更加接近日常分东西的实际情况,而且给孩子一定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尤其鼓励学生的直觉判
断和创新意识。
3、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动手探究的空间。
本节课通过帮小动物分水果,使他们分到的水果同样多、平均分等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探究与发现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操作、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方法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
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4、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教师不仅交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更注重了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节课的思维都是围绕着课本,但联系生活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