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溃疡感染病原菌分布及治疗新进展
麻风病病因、诊断以及防治
麻风病【概述】麻风病(Leorsy ,Lepra)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主要侵犯皮肤、粘膜和周围神经,也可侵犯深部组织和器官。
本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甚广,据估计全世界现有麻风病人约一千万人左右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
麻风(leprosy)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
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
本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广,我国则流行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区。
建国后由于积极防治,本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发病率显著下降。
【诊断】麻风病的诊断必须细致耐心,争取早期确诊、不漏诊、不误诊。
早治早愈,不致时机使病情加重,造成畸形、残废,或使扩大传染。
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细菌检查和组织病理等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对个别一时难以确诊的病例,可以定期复诊和随访,或请有关科会诊,给予排除或确诊。
一、病史询问必须着重了解与麻风病有关的项目,如是否来自流行区、家族、亲友和邻居有无同样的病人,有无接触史等。
二、体格检查要系统全面,在自然光线下检查全身皮肤、神经和淋巴结等。
检查神经时既要注意周围神经干的变化,又要注意感觉和运动功能的变化。
周围神经干检查:一般注意耳大神经、尺神经和腓神经,其他如眶上神经、颈前神经、锁骨上神经、中神经、桡神经、腓浅神经、胫后神经和皮损周围及其下面的皮神经。
检查时应注意其硬度、粗细、结节、有无脓疡以及压痛等。
神经功能检查,是测定神经未稍受累的情况,分为主观检查和客观检查法。
1.主观感觉检查法皮肤感觉障碍的顺序,一般先失温觉(冷热觉),次失痛觉,最后失触觉。
检查时应先将检查方法告诉病人,进行示教性检查,然后依次检查:冷热觉检查,可用两个大小相同试管,分装冷水和热水(50℃)。
分别先在健康皮肤上试验,然后在皮损处两管交替,无一定顺序接触皮肤,让病人回答冷热是否正确。
痛觉检查可用大头针或缝衣针先在健康皮肤上扎刺,然后再刺皮损,测试痛觉消失或迟钝;触觉检查可用毛或棉签的棉毛轻轻划触皮肤,让病人立即用手指出划触的部位,测试触觉丧失或迟钝。
手术治疗麻风复杂性溃疡1例
( . 南 常 德 市 皮 肤 病 性 病 防 治 所 , 南 常德 1湖 湖 究所 , 京 北 10 5 ) 0 0 0 45 0 ;. 都 医科 大 学 附 属 北 京 友谊 医 院北 京 热 带 病 研 100 2 首
系统检查无异常。麻风外科情况 : 躯干四肢皮 肤干燥 , 鱼鳞样改变 明显 , 双尺 、 总神经 肿大 , 腓 轻
触痛 , 左垂足 , 跟腱挛缩 , 足轻 内翻 , 足趾爪形 , 胫后 肌肌力 4 , 级 小腿肌群 明显萎缩 , 足保 护性感觉 左 障碍 , 5 左 跖骨头见直径 10e . m呈圆形溃疡 , 假性
本文通过对 近年来我科室 13 白癜风患者 5例
采用驱虫斑鸠菊和 白灵联合 窄谱 U B治疗 的情 V 况进行观察 , 结果显示效果优 于其他两组方法 , 其 治疗效果 好 , 良反应少 , 不 患者 的耐受性 好 , 值得
临床推广 。
[ 考文献 ] 参 [ ] 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会色素病学组. 1 白癜风治疗 共识 ( 草案 ) 修改稿 [] 中华皮肤科杂志, 0 ,:8 J. 2 71l. O [ ] 陈可. 白灵治疗 白癜风的疗效观察 [ ] 皮肤病与性 2 敏 J.
[ 要 ] 目的 : 摘 探讨手 术治疗 麻风 复杂性 溃疡 的临床疗 效 。方 法 : 入院完 善辅查 和对症 抗感染 治疗后 ,
行左 5跖 骨头溃疡 切除术 ( 5趾 骨 、 左 跖骨切 除 )+皮瓣 成形术 。结果 : 患者溃 疡恢 复好 , 该 术后 足 x线 示骨髓炎 控制 , 骨质 无异 常。结 论 : 术治疗麻 风 复杂性 溃疡是 一种可行 有效 的方法 。 手
[ 关键 词 ] 麻风 ; 复 杂性 溃疡 ; 手术
抑制麻风树溃疡病病原菌的土壤细菌筛选
2 7
抑制麻风树溃疡病病原菌 的土壤 细菌筛选
郭建伟 缪祥会 李 殉 杨 丽芬 何家柏 杨 建
( 1红河学 院生命科学 与技 术学院 , 云南省高校农作物优质高效栽培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 , 云南蒙 自 6 6 1 1 0 0 ;
( 1 C o l l e g e o f L i f e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H i g h e r Q u a l i t y a n d E ic f i e n t C u l t i v a t i o n a n d S e c u i r -
麻 风树 ( J a t r o p h a C U F C a S L . ) 别 名黑 皂树 、 膏桐、 臭 油桐 、 木 花生 、 小桐 子等 , 是大 戟科 ( E u p h o r b i a c e a e ) 麻 风树属 落叶 灌 木或小乔木 , 具有速生 、 耐旱 、 耐贫瘠 、 含油率高 的特 点 , 野 生条件下病虫害少 ; 其茎 、 叶、 树皮均有充 沛的富含毒蛋 白的 白色乳 汁 , 可提取生物 医药和生 物农药 ; 种壳 、 种 子均含油 , 尤 其是种子含油率达 3 1 . 1 %~ 4 7 . 2 %, 可加工 生物 柴油 ] 。 据武 建榕 2 0 0 8 年 首次报 道 , 小桐 子溃 疡病 最初发 生于 嫁 接 的插穗 上 , 病原 菌为褐 黑葡 萄座腔 菌 [ B o t r o s p h a e r i a f u —
麻风病例报告
3、少菌型麻风查菌可以为阴性
进一步活检 结果:抗酸染色(-) 考虑血管炎可能性大
考虑诊断“变应性血炎” ?
如何解释患者皮和神经炎?
能导致血管炎的因素: 变应性血管炎的致病因子可以是细菌 或病毒感染、异性蛋白、药物或化学品 的变态反应
4、家族遗传因素(10%):如进行性肥大性 多发性神经病,遗传性感觉性神经病。 5、营养代谢障碍(15%):如B族维生素缺 乏,糖尿病、尿毒症、慢性消化道疾病积累、 妊娠等。 6、其他(15%):原因不明的多发性神经病, 复发性多发性神经病,慢性进行性多发性神 经病等。不论是何种原因所致的病变常造成 轴突变性和节段性脱髓鞘,即神经纤维有长 短不等的节段性髓鞘破坏变性,雪旺细胞增 殖吞噬,也可致神经元变性坏死。
新发麻风病案分析
陕西省安康疗养院
病案1
患者男性,26岁,陕西旬阳县农民,右下肢 反复无痛性水泡溃烂7年余,加重3年。 患者7年前,右膝关节皮肤出现红斑水泡,无 明显疼痛、瘙痒等不适,破溃后2周左右自行愈 合,愈后局部皮肤麻木。其后1年余复发1次,局 部消炎保护能够愈合,自感麻木区逐渐扩大。 近三年频繁复发,此起彼伏经久不愈。自感 麻木区逐渐扩大到整条右腿,左手中指亦出现麻 木感。
臀部两侧各可见一约手掌大小淡红斑, 表面轻度干燥边界不十分清,左下肢膝关 节周围皮肤明显干燥伴境界不清、形态不 规则暗红斑,无明显浅感觉障碍。 颜面、躯干及双上肢无异常皮疹发现, 各浅神经干无明显增粗、触压痛。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WBC5.6×109、RBC4.84×1012 PLT236×1012、白细胞分类均正常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 肝肾功:无异常 类风湿及自身免疫相关抗体阴性
麻风可引起血管炎,一般见于瘤型或界限类偏 瘤型麻风患者,由麻风杆菌抗原和相应抗体结 合的免疫复合物沉积血管壁引起免疫反应所致, 严重的可堵塞血管称之为“卢西奥”麻风。 少菌型麻风是否能引起血管炎,临床没有报道。 此例患者组织活检主要表现为血管炎,缺乏麻 风相关损害表现,为此我们专门请西安交大二 附院王俊明教授阅片会诊。王教授阅片后仍未 发现和麻风损害相关依据,结合临床,王教授 认为其他疾病无法解释,诊断仍考虑“麻风 病”。
麻风病最新治疗方案(精选8篇)
麻风病最新治疗方案第1篇(一)治疗20世纪40年代初应用砜类药物治疗麻风病证明有效后,使麻风病的治疗进入了化学治疗的.年代。
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又相继发现了数种有效的抗麻风药物。
过去曾用单一药物治疗,疗期很长,后来陆续发现有耐药病例出现,而且耐药发生率在不断增加,说明单一药物治疗麻风病不够理想。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结核病化疗的经验和马耳他采用多种药物联合化疗(multi-drugtherapy,MDT)治疗麻风病的经验,于1982年推荐MDT方案治疗麻风病,使麻风病的治疗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从单一药物治疗转入多种药物联合化疗,使麻风病的治疗期缩短了不少。
联合化疗的药物通用的有3种,即氨苯砜(DDS)、利福平(RFP)和氯法齐明(氯苯吩嗪)。
麻风病的治疗除了麻风本病的治疗外,还有麻风病合并症的治疗。
麻风病的合并症主要有麻风反应、麻风病溃疡和麻风病畸形。
1.联合化疗药物(1)氨苯砜(4,4-diamino-diphenylsulfone,DDS):具有抑菌作用和微弱的杀菌作用。
口服吸收迅速,在体内排泄缓慢,半衰期为10~50h,1次口服100mg后其抑菌作用可持续10天左右。
在体内大部分从尿中排出。
用标准剂量口服后在3~4个月即可杀灭的活菌。
细菌指数(BI)每年平均下降约1个对数单位。
由于疗效确实、价格低廉、耐受性良好和服用简便,长期以来氨苯砜(DDS)一直是治疗麻风病的首选药物。
其副作用有:贫血、药疹、颗粒白细胞减少症、肝脏损害、急性中毒、精神障碍等。
成人口服每次50mg,每天1~2次。
(2)利福平(rifampicin,RFP):实验化疗研究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
口服吸收良好,服后2h血中浓度达到高峰,迅速分布到全身组织。
血中有效浓度可维持8~12h,空腹服用可增加吸收。
主要通过肝脏经胆汁排泄。
每次口服600mg或1200mg在4天内即可杀灭的活菌。
为联合化疗中的主要药物。
细菌形态指数下降比氨苯砜(DDS)快。
什么是麻风病要怎么治疗
什么是麻风病要怎么治疗尽管麻风病联合化疗广泛得到实施,全世界每年仍有20余万麻风新病例发生,约1/3新患者可能发生各种神经损害和残疾并发症,要达到消灭麻风病的目标依然是个巨大挑战。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什么是麻风病,欢迎阅读。
什么是麻风病麻风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
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
本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广,我国则流行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区。
建国后由于积极防治,本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发病率显著下降。
麻风病病因病原菌是麻风杆菌。
离体后的麻风杆菌,在夏季日光照射2~3小时即丧失其繁殖力,在60℃处理一小时或紫外线照射两小时,可丧失其活力。
一般应用煮沸、高压蒸气、紫外线照射等处理即可杀死。
麻风病人是麻风杆菌的天然宿主。
麻风杆菌在病人体内分布比较广泛,主要见于皮肤、黏膜、周围神经、淋巴结、肝脾等网状内皮系统某些细胞内。
在皮肤主要分布于神经末梢、巨噬细胞、平滑肌、毛带及血管壁等处。
在黏膜甚为常见。
此外骨髓、睾丸、肾上腺、眼前半部等处也是麻风杆菌容易侵犯和存在的部位,周围血液及横纹肌中也能发现少量的麻风杆菌。
麻风杆菌主要通过破溃的皮肤和黏膜排出体外,其他在乳汁、泪液、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也有麻风杆菌,但菌量很少。
麻风病的传染源是未经治疗的麻风病人,其中多菌型患者皮肤黏膜含有大量麻风杆菌,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传染方式主要是直接接触传染,其次是间接接触传染。
1.直接接触传染通过含有麻风杆菌的皮肤或黏膜损害与有破损的健康人皮肤或黏膜的接触所致,接触的密切程度与感染发病有关,这是传统认为麻风传播的重要方式。
目前认为带菌者咳嗽和喷嚏时的飞沫和悬滴通过健康人的上呼吸道黏膜进入人体,是麻风杆菌传播的主要途径。
2.间接接触传染这种方式是健康者与传染性麻风患者经过一定的传播媒介而受到传染。
例如接触传染患者用过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
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很小。
中西医治疗麻风病的良方妙法
中西医治疗麻风病的良方妙法麻风亦称韩森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皮肤病,可侵犯皮肤、粘膜、神经及淋巴结,亦可侵犯骨骼及内脏等器官,晚期常可引起肢体残废和畸形,丧失劳动力。
中医称本病为“大麻风”、“大风病”、“乌白癞”、“疠风”等。
而中医认为该病是有毒之风(疠风)传染所致。
【病因病理】一、西医1.病因麻风的病原菌属于抗酸杆菌,类似结核杆菌但较短而粗。
麻风的传染方式有直接接触传染及间接接触传染。
前者为正常人的皮肤或粘膜破损后,与传染性麻风患者密切接触可引起传染。
后者是通过接触有传染性麻风患者用过的衣物、被褥、饮食用具等而传染。
构成该病的传染必须具备三个环节即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性。
但三者必须同时具备,方可被传染。
麻风病的潜伏期目前尚难肯定,一般约半年至15年,平均约3年。
2.病理根据麻风的分类不同型的麻风的病理改变各异。
结核样型麻风:表皮下没有“无浸润带”,主要为成团上皮样细胞浸润结核样肉芽肿,浸润多围绕在末梢神经周围。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其病理改变与上所不同是:表皮下有一狭窄的“无浸润带”。
中间界线类麻风:兼有两极的改变。
界线类偏瘤型麻风:有泡沫状组织细胞,但没有大的空泡与麻风菌球形成,其间有成群的淋巴细胞浸润。
瘤型麻风:表皮下有一“无浸润带”,泡沫细胞弥漫分布,内有成团或成束排列的麻风杆菌,炎症反应轻,表皮萎缩。
未定类麻风:为非特异性单纯炎症反应。
二、中医中医认为麻风病是有毒之疠风传染所致。
《外科心法·大麻风》中云:“毒风客于脉而不去,名日疠风。
”又云:“天地疠气,感受不觉,未经发泄,积久而发,偏身麻木。
次起白屑红斑,蔓延如瘕,形若蛇皮,脱落成片”。
这说明该病是毒风侵入经脉受病,还可进一步由浅入深,使五脏受病;如肺受病,先落眉毛。
肝受病,面起紫皮色。
肾受病,脚底先穿等。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中云:“一因风土所生,中国少有此证,唯烟瘴地面多有之,一因传染,或遇生麻风之人,或父母、夫妻、家人相互传染,……一因自不调摄,洗浴乘凉,希图快意,或露卧当风,睡眠湿地毒风袭入血脉。
麻风分枝杆菌感染
05
麻风分枝杆菌感染的治疗 方法
多菌联合化疗
联合用药
多菌联合化疗采用多种药物联合 治疗,以提高疗效和减少耐药性 的产生。
疗程与剂量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期,制定个 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治疗周期、 药物种类和剂量。
疗效评估
在治疗过程中定期评估患者的病 情,以监测治疗效果,并根据需 要调整治疗方案。
新型抗麻风药物的研究进展
新药筛选
01
通过现代药物筛选技术,发现和开发针对麻风分枝杆菌的新型
抗麻风药物。
临床试验
02
对新药进行严格的临床试验,评估其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
替代疗法
03
研究新的替代疗法,以减少多菌联合化疗的副作用和提高患者
的生存质量。
支持治疗与康复
心理支持
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咨询,帮助患者克服疾病带来的心理 压力。
康复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康复治疗和训练,以促进患者的功能 恢复。
社会支持
为患者提供社会支持,包括医疗保障、生活照顾和经济援助等, 以帮助患者重返社会。
06
麻风分枝杆菌感染的预防 和控制
提高公众认识与教育
公众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册、讲座等形式,向公 众普及麻风分枝杆菌感染的预防、传播 途径、症状及治疗方法等知识,提高公 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预防意识。
02Biblioteka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也是影响麻风病流行的因素之一,如热带雨林、山区和边远地
区等地理环境恶劣的地区往往更容易发生麻风病流行。
03
控制策略
全球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正在采取多种措施来控制和消除麻风病流行,
麻风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其他疾病鉴别
还需与结核病、梅毒等疾 病进行鉴别诊断。
XX
PART 03
治疗方法
REPORTING
药物治疗
利福平
氨苯砜
作为首选药物,对麻风杆菌有快速杀 灭作用,需持续服用6-12个月。
作为辅助治疗药物,有助于减轻症状 和控制病情。
氯法齐明
联合利福平使用,可缩短疗程并提高 疗效。
手术治疗
鼻整形术
针对麻风病导致的鼻部畸形,通 过手术进行矫正和修复。
早期发现和治疗
通过加强病例监测和主动筛查,早期发现麻风病患者,及时进行 规范治疗,减少传染源。
隔离治疗
对确诊的麻风病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避免与他人的密切接触,降低 传播风险。
追踪和管理接触者
对与麻风病患者有过接触的人群进行追踪观察和管理,及时发现并 治疗潜在感染者。
提高人群免疫力
卡介苗接种
广泛推行卡介苗接种,提高人群对麻 风病的免疫力,降低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提供心 理支持和辅导服务。
通过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方 式,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 增强治疗信心。
鼓励患者加入麻风病康复组织 或参加相关活动,与其他患者 交流经验,互相支持。
XX
PART 05
预防与控制策略
REPORTING
加强传染源管理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基因型、免疫状态和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的治 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综合治疗
采用多种治疗手段综合治疗麻风病,如药物治疗、免疫治疗、营养 支持等。
预防性治疗
通过疫苗接种等手段预防麻风病的发生,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挑战与机遇并存
挑战
麻风病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给治疗带来极大挑战;同时,麻风病在贫困地区的发病率较高,医疗资源匮乏, 使得诊断和治疗更加困难。
21例复杂性麻风溃疡患者感染情况观察及分析
( 河北省望都皮肤病防治院 , 河北 望都 025 ) 74 0
摘要 : 目的 了解河北省麻风复杂性溃疡患者 的细进行细菌培 1 养药敏检查 。结果 在2 处培养复杂性溃疡标本 10 l 0 %存在感染 ,2 例均合并细菌感染 ( 0 % ),感 染菌株最 多的是金黄 1 10 色葡 萄球 菌 占4 .%,其次是肠杆菌 ( 82 ),肠球菌 ( 5 % )。外用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 显示 ,莫匹罗星耐药率最 62 2. % 2. 6 低 ,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5 %,肠杆菌 1.%,肠球菌2 %。结论 复杂性麻 风溃疡伴 随细菌感染 的概率很大 ,外用莫 匹 8 2 0
12 抗 菌 药物 .
莫 匹罗星粉剂 ( 中美史克制药 ),红霉素 、青霉索 、左氧氟沙星 、庆大霉素 、四环素 、复方新诺
明 、利 福平 纸 片 ( 国O od 司 )。 英 xi公
13 方 法及结 果 判读 . 莫 匹罗 星采 用 琼脂 稀 释法 ,根据 Jn 等 设 立 的标 准 :抑 菌 圈直径 ≤1 aeE 3mm为 耐药 , ≥1 4mm为敏 感 。其 他药 物采 用纸 片扩散 法 ,根据 20年 C S进行 操作 和结果 判读 。 07 L I
溃疡患 者进 行 了临床调 查 ,并 对其 中2 处复 杂性 溃疡进 行细 菌及 药敏试 验 。现将 有关结 果报 道如 下 。 1
1 方
法
11 病例 及菌株 分 离 .
河北省在院麻风病人 中的复杂性溃疡患者2 例 ,其中男l例 ,女4 ;患者年龄4 ~ 2 ,平均6 1 7 例 l 8岁 9 岁 ;所有患者均为麻风现症病人 。用碘伏消毒溃疡周 围皮肤 ,并用生理盐水冲洗溃疡面,用无菌试子蘸 取溃疡面分泌物 ,接种于标准细菌培养基。
麻风病的病因与传播途径
麻风病的病因与传播途径一、麻风病的概述麻风病,又称为麻疯病,是一种由麻风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它主要通过皮肤和神经系统引起损伤,并且会对患者的外貌和神经功能造成永久性影响。
目前,尽管医学界在控制和治愈这种疾病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二、麻风病的病因1. 麻风杆菌感染:麻风病主要由麻风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引起。
这种细菌只能在人类和少数灵长类动物体内生长和复制。
2. 免疫反应异常:有些人对麻风杆菌具有天然免疫力,免受感染;而另一些人则因个体差异而易感染并表现出明显的免疫反应异常。
3. 遗传因素:遗传学也被认为是该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麻风病在某些族群中有较高的发生率,这可能与特定遗传物质的不同表达有关。
三、麻风病的传播途径1. 空气飞沫传播:麻风杆菌可以通过呼吸道排出并在空气中以微小的水滴形式存在。
当一个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时,周围人吸入这些含有细菌的水滴就可能被感染。
2. 密切接触传播:长期密切接触患有麻风病的患者,如共用生活空间、食具和洗漱用品等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密切接触也不足以导致感染,因为大多数人对该疾病具有天然免疫力。
3. 垂直传播:孕妇患有未经治疗的麻风病时,她们可以将细菌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导致新生儿感染。
这种情况在巴西和印度尤其常见。
4. 皮肤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患有麻风病的人的皮肤病变,特别是有溃疡的部位,可能使细菌传播给其他人。
5. 未知途径传播:尽管已经对麻风病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但仍然存在一些未知的传播途径。
这表明该疾病仍存在许多复杂性和不完全理解的方面。
四、预防和控制策略1. 多药联合治疗:现已经定为治愈麻风病的标准方法,使用两种或更多有效抗生素来攻击不同靶点上的细菌。
2. 早期诊断与治疗:通过及早发现并提供早期治疗,可以减少感染者对他人的传染风险,并减轻患者自身损伤程度。
3. 社会支持和康复:提供心理、社会和经济支持是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降低社会歧视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59例麻风下肢溃疡患者临床及细菌感染情况分析
3 李振林 . 微生物学及 检验技 术 . 3版 . 第 广州 : 东科技 出版 广
社 ,9 r.2,2 1978 18. ( 收稿 :06—0 20 7—3 ) 1
育溃 疡患者 讲 究 卫 生 , 免 赤 足 , 避 以减 少 溃 疡 被 细 菌 污染 的机会 , 疗麻 风溃 疡感 染 时要 首 先考 虑 使用 阿 治
N F—K 6 BP5和 IA 一1 达 的 阳性 率 分 别 为 7 .3 和 9 .5 ;5例 正 常 皮 肤 组 织 中 , F—J 6 CM 表 81% 37% 2 N c P5 B
无一例 阳性表达 ,C M一1 IA 表达的 阳性率为 2 % ; o 二者 的表达在扁平苔藓皮 损中和正常皮肤组织 中之 间差异显著 , P<00 。( ) F—K 6 .1 2 N BP 5和 IA C M一1 扁平苔藓 皮损 中 的表 达呈 正相关 ( =0 72 P 在 r .2 , <00 ) F—J .1 。N c IA B及 C M一1 在扁平苔藓发病 中可能发挥重要 作用 。 [ 关键词 ] 核因子 K ; 细胞间黏附分子 1 扁平苔藓 B ;
4 .2 为单 纯 性 溃 疡 ,3 3 % 为 复 杂 性 溃 疡 ,5 6 % 溃 疡 病 程 在 5年 以 上 , 疡 部 位 以 足 部 溃 疡 66% 5 .8 5 .4 溃
(6 3% ) 多 , 5. 9 居 其次为踝部 (2 3 %) 小腿 ( 12 % ) 1 3 .3 , 1 .8 。3 份溃疡分泌物培养标本 阳性率 为 8 .5 o 6 %, 感染 菌株依次为奇异变形杆菌 , 肠球 菌 , 金黄色葡 萄球 菌 , 白喉杆 菌 类 绿脓杆菌。要重点加强对麻 风 单纯 性溃疡及踝部小腿部位溃疡的 防治工作 , 对于麻 风溃疡感染 的治疗建议 根据细 菌培养结 果使 用
31例麻风溃疡细菌分布及药敏测定
结 果 显 示 对 奇 异 变 形 杆 菌 较 敏 感 的 抗 生 素 主 要 是 头 孢 曲 松 (o ) 9 % 、氨 苄 青 霉 素 (o ) 妥 布 霉 素 (0 ) 和 庆 大 霉 6% 、 8% 素 (0 ) 对 肠 球 菌 敏 感 的 抗 生 素 主 要 为 头 孢 曲 松 8% 。 (0 % ) 10 、万 古 霉 素 (33 ) 和 氨 苄 青 霉 素 (O ) 对 金 8 .% 5% 。 葡菌 敏 感 的 抗 生 素 主 要 为 万 古 霉 素 (0 % ) 头 孢 曲 松 10 、 ( O% ) 庆 大 霉 素 ( O ) 四 环 素 ( O ) 妥 布 霉 素 8 、 8% 、 6 % 和 作者单位 :1 .浙 江省 皮肤 病 防 治研 究 所 , 浙 江 德 清 330 ;2 中 国麻 风 防 治协 会 ;3 中 国痰 病 预 防 控 制 中心 120 . .
溃 疡 形 成 发 展 的 四 种 机 制 之 一 ,长 期 以 来 麻 风 界 一 直 注 重 麻 风 溃 疡 形 成 的 力 学 因 素 ,对 于 细 菌 感 染 在 其 中 的 作 用 研 究 相 对 较 少 。 我 们 对 部 分 溃 疡 病 例 进 行 了 细 菌 检 查 和 药 物 敏 感 试 验 ,现 将 结 果 报 告 如 下 。
人 类 皮 肤 上 的 常 驻 菌 群 如 类 白喉 杆 菌 或 一 些 条 件 致 病
菌 如 非 金 葡 菌 ,摩 根 氏 菌 等 在 一 些 溃 疡 感 染 的 分 泌 物 中也 可 以发 现 ,这说 明 溃 疡 的 长 期 存 在 对 患 者 整 体 及 局 部 的 】 抵 抗 力 均 有 影 响 ,使 一 些 非 致 病 性 细 菌 也 繁 殖 并 引 起 感 染 症 状 ,这 增 加 了麻 风 溃 疡 治 疗 的 难 度 ,也 说 明 了麻 风 溃 疡 防 治 的 紧迫 性 。 麻 风 防 治 常 使 用 较 廉 价 的 抗 生 素 如 青 霉 素 、红 霉 素 、 复 方 新 诺 明 、环 丙 沙 星 等 药 物 已 不 能 有 效 控 制 常 见 感 染 。 从 药 敏 试 验 表 明 庆 大 霉 素 、丁 胺 卡 那 、妥 布 霉 素 、氨 苄 青
贝复济治疗51例麻风溃疡临床疗效观察
( 河北省望都皮肤病 防治 院 ,河北 望都 0 25 7 4 0)
关键 词 :重组 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 因子 ;麻风 ;溃疡 中图分类号 :R 5 7 文献标 志码 :B 文章编号 :17 — 9 X 2 1) 2 0 1- 2 6 4 4 0 (02 0 — 1 10
fl2)2 l2 , . l l ( / 1 7 2 1/ 0
【】 A R E , MU L NE G IFT . yd 3 H R ISM J MC L E , R F IHSCE P o 20 ,4 (1 i0 — 5 0 0 6 12!) 5 9 11 . :
maq eaig s em tiat atJ. rhD r t , su rdn r ais r fc [ A c ema l ad t e a ] o
试 验 可能 出现 或诱 发 的副反 应 ,试 验前做 好 准备 ,试 验操作 中做好应 急 救治 ,试 验做 完后 做好 观察 等 ,
小不 足2 %,临床症 状无 改善 。 5
结果见表1 。贝复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 . 4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 . 3 8 %。两者比较 ,差异有统计 7
学意 义 ( < .5 P 0 )。 0
表1 治疗 组与对照组疗 效比较
麻 风 溃 疡 属 于 营 养 性 溃 疡 的 一 种 ,是 常 见 的 麻 风 病 并 发 症 ,也 是 导 致 麻 风 致 残 的原 因之 一 。足 底 溃疡 如 迁延 不 愈 ,易 并 发感 染 ,严 重 时 并 发骨 髓 炎 ,需 做 截肢 手 术 。慢 性 麻 风溃 疡 创 面愈 合 能力 极
1 6 —1 6 . O 4 O 6
美宝湿润烧伤膏治疗麻风溃疡疗效分析
美宝湿润烧伤膏治疗麻风溃疡疗效分析
卢海洪
【期刊名称】《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年(卷),期】2013(029)010
【摘要】麻风溃疡有两种,一种是由于麻风细胞高度浸润所致的原发性溃疡,多见于瘤型麻风及界线类偏瘤型麻风斑块或结节上,溃疡内大量麻风菌,这些溃疡如予以适当处理可迅速愈合留下瘢痕。
另一种麻风溃疡是继发于局部神经、血管功能障碍,好发于足底,手指及小腿等肢端易受压、受损的部位,此种溃疡往往久治不愈或时愈时发,严重的深达皮下、肌层或骨质,溃疡周围高度角化,久治不愈的溃疡还可发生癌变。
本研究中溃疡均为继发性溃疡.我们应用美宝湿润烧伤膏对2011年2月至2012年10月的患者进行治疗,发现其对麻风溃疡伤口的修复有促进作用,现报道如下。
【总页数】2页(P671-672)
【作者】卢海洪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亭凉医院皮肤科,广西南宁,5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美宝湿润烧伤膏治疗顽固性体表溃疡疗效分析(附33例病例报告) [J], 李传吉;胡建武;许刚
2.美宝湿润烧伤膏联合高压氧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效果观察 [J], 曹建辉; 杨秀军; 汤金波; 王满; 张志明; 张会娟
3.美宝湿润烧伤膏治疗糖尿病皮肤溃疡效果分析 [J], 毛启东; 张波; 周梅清
4.中药浸浴联合美宝湿润烧伤膏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的临床效果观察 [J], 陈军权;卢元润
5.美宝湿润烧伤膏辅助中药通脉汤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效果评价 [J], 曹振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