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摘要38页PPT

合集下载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内容概要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内容概要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内容概要
中国的历代政治得失非常广泛且复杂,不同朝代有着各自独特的政治特点与成就,总结其得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得失观点:
得:文化与科技成就:在历史的各个时期,中国都取得了许多文化和科技上的成就。

比如,在汉代、唐宋时期的文化繁荣,科技方面的发展就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的发明。

制度建设:不同朝代在政治制度方面的探索和建设,如秦始皇的统一度量衡、汉武帝的推行科举制度、唐太宗的开元盛世等等。

对外开放与影响力:有些朝代通过丝绸之路等与外部世界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扩展了中国的影响力。

失:政治动荡与内乱:许多朝代都经历了政治动荡、内乱,如战乱频繁、王朝更迭等,比如春秋战国时期、五代十国时期等。

社会不公与剥削:一些朝代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阶层分化、贫富差距扩大,导致了社会不公和民生困苦。

文化衰退与科技停滞:在某些时期,由于战乱等原因,文化和科技方面出现了停滞甚至衰退。

外来入侵与国家分裂:部分朝代经历了外族入侵,如蒙古的入侵、清朝的满族入主等等,导致国家分裂和统治变迁。

每个朝代的得失都有其特点和复杂性,这只是一个概要。

通过具体分析每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得失所在。

好书推荐—《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好书推荐—《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好书推荐—《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自秦统一六国以来,中国实现了中央集权的统一,进入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时代,政治制度也相较于商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自此开始,直至清朝灭亡,中国的政治制度不断沿袭、变革,一方面其内涵广阔、内容复杂,另一方面制度间的因果与承袭关系难以把握,令初学者在短期内难以理清头绪。

钱穆先生所著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对于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若干基本面貌,把握政治制度的关键和政治变化的总体规律,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字宾四,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国学大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1912 年起,钱穆曾在多地担任小学和中学教师。

1930 年,钱穆受顾颉刚推荐,被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跻身学术界。

抗战前,钱穆先生曾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学校担任教授;抗战时,他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齐鲁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主讲文史课程,抗战后于1949 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

钱穆先生擅长考据,毕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探求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精华,高举现代新儒家的旗帜,构建出了以文化阐释为核心的“新史学”,在经学研究和史学研究的方法论上也取得了相当成绩,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除《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外,钱穆先生还著有《国史大纲》、《秦汉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著作,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钱穆先生体例清晰,短小精悍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简洁明了,通过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考试与监察制度、赋税制度和兵役制度四个维度,简明扼要的介绍了中国古代主要的政治制度。

这一特点也与本书的由来有关,本书作为钱穆先生讲演稿的整理,本书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兼顾了读者的接受能力,将纷繁变化的政治制度简明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同时,本书篇幅虽短,却重点突出,例如在分析政府组织制度时,注重皇权与相权间的权力分配、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以及中央政府的组织形式等关键内容,以点带面,重点突出,通过对于关键制度的阐释构建出了政治制度的全貌,利于读者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宋代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宋代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宋代第三讲宋代一、宋代政府组织(一)宋代中央政府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

从政治制度上看,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但宋之于唐,一切因循承袭。

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而已。

只能说有变动,却不能说有建立。

宋之于唐,似东汉之于西汉,有事而无政。

有形势推迁,无制度建立。

1、相权之分割宋代的相权,较唐代低落得多。

(1)三省只有中书省在皇宫里,门下、尚书两省,都移在皇宫外面,因而只有中书省单独取旨,称政事堂。

中书为丞相,地位独重。

门下、尚书两省长官,不再预闻政府之最高命令。

(2)两府枢密院是晚唐五代传下的管军事的新机构。

宋人不能纠正,沿袭下来,成为一重要官职。

中书省与枢密院,同称两府,然两相对立,也就是宰相管不着军事。

(3)三司宋代财政,掌握在三个司。

第一,户部司第二,盐铁司第三,度支司,度支即是管经济出纳的司,唐代尚书六部下面的官名。

安史之乱,财政困难,为方便直接处理财政问题,有宰相亲自兼领尚书的一个司,如盐铁、度支之类,此虽不可为训,究竟是宰相亲握财政大权,还可说得过去。

宋代,因其弊不能革,提高三司地位,由三司独掌全国财政,变成政府财权专落在司的手里,这是极不合理的。

——王安石与司马光对宰相掌握财政权的不同认识王荆公(王安石)变法推行新政,第一措施,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把户部、盐铁、度支三个衙门,重新组织起来,统一到新衙门(制置三司条例司)里。

这一措施,在荆公是想把财政大权重新掌握到宰相手里。

司马温公(司马光)极反对唐代由宰相兼领司职。

他认为,财政应该由三司管。

三司失职,可以换人,不该让两府参与其事。

这里可见到荆公、温公对当时制度上的一种歧见。

荆公之意,是想把财政大权仍隶属于宰相,这属制度问题,非人事问题,与当时三司长官之称职不称职不相干。

荆公是想重新厘定三司权限,把当时所谓中书治民,枢密主兵,三司理财的军民财政之职权三分,重新绾合起来。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读书笔记摘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读书笔记摘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读书笔记摘抄引言《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部反映中国政治发展历程的著作,通过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政治得失的剖析,展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本文摘录了该书中的部分内容,旨在通过引用精彩的观点和论述,为读者提供对中国政治历史的深入了解。

历代政治得失汉朝汉朝的政治得失体现在统一与分裂之间的转折点上。

刘邦的统一之初,秉持“法者无不制”的原则,创设精确而有权威的法规与制度,使社会秩序得以恢复和稳定。

然而,随着王莽的改革运动的失败,汉朝政权逐渐腐败,导致分裂势力的崛起,最终导致汉朝的灭亡。

这是汉朝政治失衡的典型案例。

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为开明和繁荣的时期之一。

唐朝政府注重人才选拔和重用,大力推行科举制度,使得人才得以充分发挥。

同时,唐朝实行了“应试教育”制度,使教育广泛普及。

然而,随着贪官污吏的滋生和腐败现象的加剧,唐朝政治逐渐腐化,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奠定了唐朝政权覆灭的基础。

宋朝宋朝政治的得失主要表现在其对外扩张的政策中。

宋朝在强调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同时,未能有效应对外部势力的威胁。

尤其在南宋时期,面对北方的金朝和南方的南宋等外部威胁,宋朝政权经常被迫屈服,最终导致了千古之耻的南宋灭亡。

明朝明朝政治得失主要表现在明政府重视农业、学术和文化发展,但对外扩张态度犹豫。

虽然明政府实行了海禁政策,但内忧外患的压力导致了明朝政权的衰落。

而在明朝后期,腐败现象日益加剧,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最终为清朝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清朝清朝政治得失主要体现在其政治制度上。

清朝实行的农民政策和对边疆的开发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统一,但其政治体制过于封建,大臣权力过大,导致朝政混乱,无法有效地推行改革。

这一政治得失最终导致了晚清的动乱,为中国革命的兴起埋下了伏笔。

总结通过对《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读书笔记摘抄,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政治的得与失是相互交织的。

每个朝代在统一与分裂、扩张与收缩、繁荣与衰落等方面都有各自的得失。

读书笔记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前言)

读书笔记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前言)

读书笔记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前言)最近看了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准备做一些读书笔记,而不是读了便读了,至少有一些输出。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并不是什么大部头的书,仅讲了汉、唐、宋、明、清五代政治制度的得失演变,一天之内便可读完,现先就本书的《序》、《前言》做一些笔记。

首先本书的《序》讲述钱穆写《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之原因。

原因有二,其一为政治为文化精神之要目,因为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读书人的人生抱负便是修齐治平,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很大一部分根植于传统政治文化生活之中,对传统政治的检视解读有利于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领会,减少对其的误解与偏见。

其二便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与演变绝对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因为几个人的作用就能长成的,其某一制度的出现必然与当时或者过去一段时间的历史社会状况及人事关系密切,单一的、突变的制度绝对不会存在,制度也是在发展中逐渐确立、完善与否定的,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历史意义与产生的影响对当下(清亡之后,中国政治取建何制)的社会政治情况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前言》则主要讲述政治制度的复杂性与从哪些范围内来展开讲述。

第一,复杂性,即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来把握和认识制度。

首先讲政治制度不能只讲制度而不讲人事,剥离了人事环境的制度只剩下一些干巴巴的条文,要从这些制度条文中读出政治的得失未免可笑,因而讲制度则首先要明人事。

其次,制度的出现必然有其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其他制度为基础,制度之间形成整体并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发生功用效果。

其三,制度的出现与消亡总是有其前身和后影,不然他不会得到贯彻与落实,从而对社会施加影响、发挥作用,而仅仅成为一堆条文,毫无意义。

其四,制度的出现总是因为某种需要而存在,总是为了解决某种现实问题而存在,这是其出现的意义。

某种现实问题的出现则是社会发展的矛盾的必然,解决这种矛盾则出现了某种制度,而问题的矛盾总是不断变化,因而制度也有其前身后影。

《中 国历代政 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 国历代政 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进行深刻剖析和解读的著作。

读完此书,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书中首先介绍了汉代的政治制度。

汉代的政府组织颇有特色,其中皇帝和宰相的职权划分相对明确。

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而宰相则是政府的领袖,负责实际的政务处理。

这种权力分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治的稳定和行政的效率。

汉代的选举制度也值得一提,通过察举制选拔人才,为社会提供了一定的上升通道,使得有才能的人能够进入仕途,为国家效力。

然而,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

汉代的经济制度在后期逐渐出现问题,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埋下了社会动荡的隐患。

接着谈到唐代。

唐代的政府组织相较于汉代更加完善和成熟。

三省六部制的建立,使得权力更加分散和制衡,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行政的效率。

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分工明确,相互协作。

唐代的科举制度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考试内容更加丰富,选拔的人才更加广泛,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但是,唐代的兵制在后期发生了变化,由府兵制转为募兵制,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削弱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力量。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宋代在政治制度上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如削弱地方权力、分散官员职权等,使得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加紧密。

然而,这种过度的集权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官员数量增多,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减弱。

在经济制度方面,宋代的商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城市繁荣,经济活跃。

但同时,由于财政开支庞大,税收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给百姓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明代的政治制度又有了新的变化。

废除了宰相制度,皇权高度集中。

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君主的权威,但也导致了皇帝的政务负担过重,容易出现决策失误。

明代的科举制度以八股取士为主,限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力。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九州出版社2012年序1.中国的文化精神偏重在人文界。

儒家的抱负,一向着重修齐治正。

2.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制度必须和人事相配合。

前言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

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地在变质。

(事物发展的规律)内容概括:1.汉,唐,宋,明,清的政治制度2.汉代政府组织:1.皇室与政府 2.中央政府的组织3.汉代地方政府4.中央与地方关系3.汉代选举制度:“乡举里选”4.汉代经济制度:轻徭薄赋,盐铁政策5.汉代兵役制度6.唐代政府组织:1.汉唐相权比较2.唐代中央政府三省职权的分配 3.中央最高机构政事堂 4.尚书省与六部 5.唐代地方政府 6.观察使与节度使7.唐代考试制度 1.魏晋南北朝时代之九品中正制 2.唐代的科举8.唐代经济制度 1.组庸调制 2.帐籍制度 3.两税制9.唐代兵役制度府兵制10.宋代政府组织 1.中央政府 2.相权的分割 3.君权的侵揽 4.谏官与政府5.宋代地方政府11.明代政府组织 1.内阁制度 2.元明以下之省区制度 3.明代地方监司官及督抚12.明代考试制度 1.进士与翰林院 2.八股文13.清代:部族政权 1.军机处 2.六部尚书 3.统制政策 4.民众的反抗运动 5.变法与革命1.家国同构:九卿,名义上说,都是皇帝的家务官,是宫职,而系统属于宰相;换句话说,便是当时政府的首长,宰相,可以管到皇宫里的一切。

本来封建(封邦建国)时代的宰相,就是皇帝的管家。

但到了郡县时代,化家为国,宰相管的,已经是“国家”,不是“私家”了,所以他成了政府正式的首长。

封建时代,以家为国,贵族家庭很多,天下为许多贵族家庭所分割。

那时在大体上说,则只有家务,没有政务,现在中国已经只剩了一家,就是当时的皇室。

这一家为天下共同所戴,于是家务转变成了政务,这个大家庭也转变成了政府。

《中 国历代政 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 国历代政 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极具洞见的著作,通过对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政治制度的梳理与剖析,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全貌与得失。

读完此书,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笔记和思考。

汉代的政治制度,在钱穆先生的笔下显得尤为独特。

首先是政府组织,皇帝与宰相各司其职。

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着主权;宰相则是政府的领袖,负责实际的政务处理。

这种权力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政治的稳定与运行的效率。

然而,地方行政制度中的郡与县,却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发生了变化。

汉代的选举制度,以察举制为主。

这一制度在初期为国家选拔了不少优秀人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逐渐显现。

察举制的标准逐渐模糊,被世家大族所操纵,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汉代的经济制度,特别是赋税制度,经历了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的变化,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但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也引发了土地兼并等问题,为社会的动荡埋下了隐患。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其政治制度也有着显著的特点。

三省六部制的建立,使得权力更加分散和制衡。

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则分管具体事务。

这种制度设计,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

唐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从州县两级变为道、州、县三级。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节度使权力过大,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使得唐王朝由盛转衰。

唐代的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考试科目增多,选拔范围扩大。

这为社会底层的人才提供了上升的通道,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和文化的繁荣。

然而,唐代的赋税制度,尤其是两税法的推行,虽然在短期内增加了财政收入,但长期来看,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宋代在政治制度上,采取了重文轻武的策略。

枢密院掌军事,三司掌财政,中书省管行政。

这种权力的分散,导致了行政效率的低下。

而且,宋代为了防止地方割据,过度削弱了地方的权力,使得地方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往往无力抵抗。

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一篇: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关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的政府组织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表明了几个观点,一是对待中国古代政治,不能“把秦以后的政治统治,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我们要平心客观地来检讨中国文化”,二是要处理好人事与制度的关系,不能死搬硬套地用制度而不顾人事是否适用。

在这本十万余字的书中,作者选取政府组织、科举、兵役、赋税四个方面的政治制度,论述了汉、唐、宋、明四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得失,清朝本该也按此体例进行论述,但清朝是一个外来政权,因此钱穆先生特别强调了清朝“部族政权”的特点,也就没有按此体例论述。

汉代的中央政府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九卿是皇帝的私人机构,同时也要对宰相负责,宰相在春秋战国时是王室的管家,到后来因由私到公的演变而成为政府领袖,按照钱穆先生的观点,宰相在公私上还是分得不太清楚,一方面是皇帝的管家,另一方面又是国家公器——政府的首长;汉代的地方政府分为郡、县两级,郡守的级别与九卿等同,郡守调入中央即为九卿,郡守、县令在地方拥有很大权力,军权,财权,察举权,治民权等无所不包。

因此,中央的相权还能有效制约皇权,地方官的权限也很大,皇帝并不能形成专制。

及至唐代,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宰相实行“三权分治”,即中书省主发令,门下省有“封驳”权,而尚书省负责执行,这是一种集体宰相制,其特点是主逸臣劳。

尚书省分为六部,其排序大致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此六部制自唐代以至清代末年,推行了一千多年而未改动,只是次序略有变化。

唐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二级地方政府上加了一级观察使作为检察机构,后来演变成一级地方行政机构,以至于最后形成节度使藩镇割据,尾大不掉,唐逐渐衰弱以至于灭亡。

虽说唐代中央政府较汉代而言已从私过渡到公,在制度上有较大进步,但地方政府分级太多,尤其后来出现的节度使与中央分庭抗礼而使唐灭亡,并导致了五代十国的战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摘要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摘要

汉代

汉朝是我国第一个建立比较完备制度的朝代。汉朝开始时,皇权与 相权是分开的,但中国一向似乎看重不成文法,从汉武帝起,“宰 相便退处无权,外朝九卿,直接向内廷听受指令”。作者指出,在 研究历史上任何一项制度时,都应该注意每项制度背后当时人的观 念与理论,没有一项制度能够凭空产生出来。春秋以后,官位世袭, 刘邦的出身造就了平民当皇帝的神话,选举制也有所改革,从平民 阶层选拔人才,可由于社会经济水平的限制,“举孝廉”制度成了 “世族门第”世袭的阶梯。对土地兼并问题,政府一直找不到解决 办法,流民的大量出现,使政府财政瓦解,汉代崩溃也就无可避免 了。

前言


朝代:汉,唐,宋,明,清
制度的范围:
1.政府的组织(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彼此之间的关系) 2.考试与选举 3.政府的赋税制度 4.国防与兵役制度

制度的概论
1.制度与人事是密切相关的 2.制度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间相互配合 3.制度是跟着人事随时变动 4.制度的创立是基于外在需要和内在用意而得以产生 5.任何制度,都是有利有弊(分析时需要考虑历史意见) 6.讨论一项制度,要重视其地域性
政府
中央
三公(丞相太尉御 最高最大行政机构 史大夫)九卿(太 尚书省(吏户礼兵 常 光禄勋 卫尉 太 刑工)御史台管监 仆 廷尉 大鸿胪 宗 察(分察与分巡) 正 大司农 少府)
地方
州与县。县分三等 省,府和州,县 同明制,承宣布政 路,(府州军监), 郡与县。县分两级 州长官-刺史,州 外加分司 全国划 使上常设巡抚和总 县 中央派遣管理 郡长官-太守,大 县多分级次,中央 分十三布政使司, 督,军事要地八旗 地方监司管(帅漕 县-令,小县-长 派遣观察使与节度 长官-布政使 提刑 驻防 设置四处禁 宪仓) 使 按察使 都指挥使 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汉英对照)(博雅双语名家名作)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汉英对照)(博雅双语名家名作)

读书笔记
钱先生对历史研究的功底造诣是很深的,但是观点过于主观,为儒家士文化涂脂抹粉有点用力过了。
钱先生是将中国历史学透彻了,各种史证,考据信手拈来,并且不会单点而论,必要放于当时当境系统分析。 3.明是泥腿子出的政权,创业之主功业无量,自然也是豪气万丈,精力无限,皇权才逐渐独大,且形成祖制,相 权不复汉唐光辉。 5.钱先生说,西方有阶级,无流品;中国有流品,无阶级。
中国历史上考试与选举两项制度,其用意是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来 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这才是中国政治制度最根本问题之所在。
正因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有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以后中国历史上的 土地政策,一面常欣羡古代井田制度之土地平均占有,但一面又主张耕者有其田,承认耕地应归属民间之私产。 在这两观念之冲突下,终使土地租税问题得不到一个妥适的解决。
其实革命的本质,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绝非是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
我们可说中国历史上此下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 府”,即士人政府。只许这些人跑上政治舞台,政府即由他们组织,一切政权也都分配在他们手里。
目录分析
1
壹汉代政府组 织
I
GOVERNMENT 2
壹明代的政府组织
贰明代考试制度
II IMPERIAL
EXAMINATION
FOR
1
SELECTING
OFFICIALS
IN THE MING
DYNASTY
2
叁明代赋税制 度
III
3 TAXATION
SYSTEM OF THE MING DYNASTY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摘要之清代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摘要之清代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摘要之清代(一)制度与法术制度,出于公心或说以公心为主;法术,则出于私心。

清代可以说是在明代的制度里加了“部族政权”的私心,所以尽是法术,而无制度。

(二)清代的部族政权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传统常态为士人政权,变态为部族政权。

部族政权,即把政权掌握在某一个部族的手里,如蒙古族的元代政权和满洲人的清代政权。

(三)清代部族政权下的政府1、清代中央政府明代废了宰相,清代沿袭明代制度,以内阁大学士掌理国政。

(1)清代的军机处雍正时,在内阁外增设军机处。

最初目的为保护军事秘密,后变成习惯,政府的重要政令由军机处发出。

军机大臣从内阁大臣中挑选,相当于皇帝的御用秘书。

清代最高命令称上谕。

一种为明发上谕,多是些不重要的事;一种是寄信上谕,由军机处直接寄给受命人,其他人均无权知晓。

如是则一切事情,全国中外各长官,都直接与皇帝发生关系,其他旁人全不知道,政治于是变成了秘密政治。

(2)清代的六部尚书清代的六部尚书,也沿袭明制,但权力大为缩小,已无权对下直接发命令。

各部设中国尚书,同时设满洲尚书;每部有两名中国侍郎,同时设两名满洲侍郎;且尚书、侍郎均可单独上奏,因而尚书管不到侍郎。

变成只有个人,而没有作为整体的机关了。

清代六部尚书、侍郎都可以单独上奏。

然而,除此外不论什么人都不许向皇帝讲话。

地方官,只有总督、巡抚、藩台、臬台可以直接向政府讲话,道及以下的府、县都不能专折言事了。

在明代,布衣也可以向皇帝讲话。

在官员任用上,清代大官由皇帝特简,吏部不知道;小官由吏部铨叙,但由吏部铨叙分发的人,必待皇帝见了面后,才得正式上任。

2、清代地方政府清代在布政使上面,常设总督和巡抚,总督、巡抚变成正式地方行政首长。

于是地方行政从知县、知府、道员、布政使到总督和巡抚,变成五级。

然真到军事时期,总督、巡抚仍不能做主,还要中央另派人,如经略大臣、参赞大臣之类,这是皇帝特简的官。

总之,清代不许地方官有真正的权柄。

满洲军队称八旗兵,为国家武力主干。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可见中国传统政治,本不全由皇帝专制,不能说中国人绝无法制观念, 可惜没有成文法。
4、尚书省与六部
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分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唐开始是吏礼兵民(户)刑工;太宗时改为吏礼民(户) 兵刑工;宋朝初年吏兵刑民(户)工礼;神宗王安石改 吏户礼兵刑工,此后六部制度推行了一千多年。
政治应该分两方面讲
一是人事,比较变动 二是制度,由人创立、改订,相对比较稳定
讲一代制度,必先精熟一代人事,若离开 人事看制度,制度只是一条条条文,枯燥 乏味 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制 度间,必然是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整体 任一制度的创立,必有渊源,有前身,渐 渐的创立,同样,任一制度的消失,必然 是渐渐变质
汉代地方政府
共分两级:郡 100多个,每个郡管辖10~20个县 县 1100~1400多个 中国历史上讲到地方行政,一向推崇汉朝。就行政区划而论。 郡长官:太守,地位与九卿平,二千石 县长官:县令 汉代官级分的少,升转极灵活。 汉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监察与被监察) 每郡每年向中央上计簿(各项统计表册),包括财政、经济、教育、刑事、 民事、盗贼,灾荒等 中央派特派员——刺史(六百石)来调查 全国分十三个区,每区一位刺史,每位刺史负责的区域不超过九个郡
中国历史上 国家政体的三次巨变
秦以前,西周、东周为封建“邦国制”:
有共主,无宪法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郡 县制” 辛亥革命后,目标建立“共和制”
殷代官制 见《礼记曲礼篇》
六太掌六典:
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
五官司五众:
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
甲骨文中有:史、尹、籍、小臣、射马、正 等字或官名
可见汉代中央一切实际事权,照法理该在相府,不在皇室,宰相是 主事的,事情管得好与坏,责任在宰相,皇帝可以不负责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摘要 共38页PPT资料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摘要 共38页PPT资料
使
路,(府州军监), 县 中央派遣管理 地方监司管(帅漕
宪仓)
省,府和州,县 外加分司 全国划 分十三布政使司, 长官-布政使 提刑 按察使 都指挥使
同明制,承宣布政 使上常设巡抚和总 督,军事要地八旗 驻防 设置四处禁

汉,唐,宋,明,清选举&经济&兵 役制度
选举 经济 兵役





选举孝廉(固定下 来)察举制度。入 太学-到地方服务察举回中央为郎-
书政治
满汉夹用,大官多 满少汉卧碑禁令 (无言论结社出版
自由)
虽然政权开放,但 书籍昂贵,成为资 本,产生世族门第
由门第特殊阶级开 放政权,报考人数 愈来愈多,政府组
织臃肿
大门第逐步堕落, 把培养人才的机构 愚民政策,讲政权
进士轻薄,无培养 归并到考试制度中, 控制在满洲人手中
人才之地
培养出许多大学问
家,政治家
汉代
汉朝是我国第一个建立比较完备制度的朝代。汉朝开始时,皇权 与相权是分开的,但中国一向似乎看重不成文法,从汉武帝起, “宰相便退处无权,外朝九卿,直接向内廷听受指令”。作者指 出,在研究历史上任何一项制度时,都应该注意每项制度背后当 时人的观念与理论,没有一项制度能够凭空产生出来。春秋以后, 官位世袭,刘邦的出身造就了平民当皇帝的神话,选举制也有所 改革,从平民阶层选拔人才,可由于社会经济水平的限制,“举 孝廉”制度成了“世族门第”世袭的阶梯。对土地兼并问题,政 府一直找不到解决办法,流民的大量出现,使政府财政瓦解,汉 代崩溃也就无可避免了。
入仕
自由报名,由尚书 礼部举行考试,吏 部分发任用,培养 在于门第,考察律

制度愈加严格,防 县考-省试—会试, 部族政权下的考试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体会与感悟

1.中国过去两千多年并非如人们所认识的事全部的专制统 治,这一种情况应该是在明清时期出现的。 2.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史对于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起 了决定性的作用,统治权利不能为全体民众所拥有,权利 的获得是各个阶级的博弈。 3.制度的简化对于当今中国政治的发展十分重要,尤其是 法治,树立法的权威 4.国家应适当缩小自己的权利管辖范围,尤其是在处理与 地方的关系上,还有在国家经济的发展上。




1.政府的组织;废除宰相,六部直属皇帝;明成祖设立内 阁,成为皇帝的直属机构;三司会审,对官员的私人生活 的监督加强;地方依次为省府州县,上设有督抚,监管地 方。 2.考试与选举:举人在获得进士还要留在中央读书,三年 后再参加考试就可以进入翰林院;考试内容僵化,八股取 士出现。 3.赋税制度:黄册用于登记户口,鱼鳞册用于登记田亩; 使用“一条鞭法"。




5.儒家的学说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而这 种影响一直到现在还存在。
谢谢大家
书名:《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作者:钱穆 版次:2010年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出版
主讲人:吴广川


1.政府的组织 : 汉承秦制,三公九卿制,皇帝有“六尚”, 宰相有“十三曹”,少府与大司农,地方体制得体。 2.考试与选举:设立“太学”,甲科为郎,乙科为吏;实 行乡举里选,往往具有时间性,举孝廉,定期进行;“士 人政府”出现。 3.赋税制度:实行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对土地的监 管比较放松,造成了后来的土地兼并;设立专门的部门和 人员监管山林池泽,且其收入为皇室享用;盐铁国有化。 4.国防与兵役制度:“全国皆兵”,在本地、中央、边郡 服役,且福利政策不一样,同时需要服力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
路,(府州军监), 县 中央派遣管理 地方监司管(帅漕
宪仓)
省,府和州,县 外加分司 全国划 分十三布政使司, 长官-布政使 提刑 按察使 都指挥使
同明制,承宣布政 使上常设巡抚和总 督,军事要地八旗 驻防 设置四处禁

汉,唐,宋,明,清选举&经济&兵 役制度
选举 经济 兵役





选举孝廉(固定下 来)察举制度。入 太学-到地方服务察举回中央为郎-
入仕
自由报名,由尚书 礼部举行考试,吏 部分发任用,培养 在于门第,考察律

制度愈加严格,防 县考-省试—会试, 部族政权下的考试
止作弊,考察经义 进士及第,满三年
制度
考试,入翰林院,
成为大官。考察八
股文
节制资本,土地归 租庸调制—两税制, 两税制,差役制度
农民私有,允许自 随地摊派,改收货
制定了免役钱
特点 政府 中央 地方





由封建转为郡县, “化家为国”
整个中国古代史的 高潮,是中国历史 政治制度上一个最
大的转折
承袭旧制 散弱 国 防资源面临巨大威
胁 提倡文治
现代中国的开端, 中国传统政治开始
皇权趋向专制
全无制度,代表的 是满洲部族政权的
利益
丞相为政府最高首 领,副丞相御史大 夫,主管监察,御 史中丞打理皇宫
阁制度
处)寄信上谕 六
部尚书侍郎可单独

枢密院 财政(户部盐铁度 支司)用人(考课
院)
尚书省(六部分头)上奏,满汉分离1:
都察院 通政司 大 1 大官由皇上选用,
理院
小官也须皇上面见
郡与县。县分两级 郡长官-太守,大 县-令,小县-长
州与县。县分三等 州长官-刺史,州 县多分级次,中央 派遣观察使与节度
书政治
满汉夹用,大官多 满少汉卧碑禁令 (无言论结社出版
自由)
虽然政权开放,但 书籍昂贵,成为资 本,产生世族门第
由门第特殊阶级开 放政权,报考人数 愈来愈多,政府组
织臃肿
大门第逐步堕落, 把培养人才的机构 愚民政策,讲政权
进士轻薄,无培养 归并到考试制度中, 控制在满洲人手中
人才之地
培养出许多大学问
三公(丞相太尉御 史大夫)九卿(太 常 光禄勋 卫尉 太 仆 廷尉 大鸿胪 宗 正 大司农 少府)
最高机构政事堂, 中书省门下省,给
事中,谏官
最高最大行政机构 尚书省(吏户礼兵 刑工)御史台管监 察(分察与分巡)
中书省(门下尚书 中书舍人 廷推,
移至宫外),给事
廷议,廷鞫 内阁大学士掌管国
中,谏垣独立 给事中封驳权,内 政 军机处(秘书
主要内容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应邀演讲的演讲记录 稿稍加修改而成。虽然该书只选择了汉、唐、宋、明、 清五个代代来分别讲述,但正如其前言所说,这五个代 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代代,大体可以代表中国历 史的全过程。全书分为五讲,每讲又分别从政府的组织、 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论 述各代的政治制度及得失、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 既揭示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又澄清了近现代国人 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向读者展现了一部简明的“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史”。
家,政治家
汉代
汉朝是我国第一个建立比较完备制度的朝代。汉朝开始时,皇权 与相权是分开的,但中国一向似乎看重不成文法,从汉武帝起, “宰相便退处无权,外朝九卿,直接向内廷听受指令”。作者指 出,在研究历史上任何一项制度时,都应该注意每项制度背后当 时人的观念与理论,没有一项制度能够凭空产生出来。春秋以后, 官位世袭,刘邦的出身造就了平民当皇帝的神话,选举制也有所 改革,从平民阶层选拔人才,可由于社会经济水平的限制,“举 孝廉”制度成了“世族门第”世袭的阶梯。对土地兼并问题,政 府一直找不到解决办法,流民的大量出现,使政府财政瓦解,汉 代崩溃也就无可避免了。
作者简介
▪ 钱穆(1895.7.30-1990.8.30),男,江苏无 锡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字宾四, 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 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中国 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教育家,中央研 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 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华西、四川、齐鲁、 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 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 院。1966年,钱穆移居台湾台北市,在“中 国文化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任职。 1990年在台北逝世,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 滨。

第一因:在中国,文化精神偏重在人文界,儒家抱负即是修齐治 平,这既是文化追求,也是一种政治抱负。要想客观地来检讨传 统中国文化,自该检讨传统政治。
第二因:政治制度,必得自根自生。我们专求模仿西方的制度, 但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结果还要追随他人的人事,十分愚蠢。
心得
汉,唐,宋,明,清政府组织




土地问题没有解决, 为着财政收支以及
形成兼并,减轻租 征收手续方便,牺
税,惠及地主而非 牲了土地平均分配
农民
的理想
军队到地方派差, 地方没有兴家
门第消失,农户散 漫,舞弊取巧规制 赋役的黄册与鱼鳞
册最终废弃。
差役,田租分分合 合,地丁合一,实 际税赋还是增加
全国皆兵制,数量 多,操练简,有名
由买卖。田租,人

口税,力役
差役杂项一并归入 田赋项下
地丁摊粮,只收田 租,不要丁口税
兵制:全民皆兵 1.中央的卫兵2.边 郡的戍卒3.原地方
服兵役
兵制:全兵皆农 府兵制度,
雇佣外国人当兵
军队分为禁军与厢 同唐代府兵,大兵
军,募兵制
区为府,小兵区为
卫。
八旗
得失检讨
经济 军制 政府组织 选举或考试

无实
自由兵役制,府兵 制度失败,忘记民 族界限,雇佣外国
人当兵做将
国防先天不足养兵 四境太平,兵卒懈
而不得用,效率低 怠,物质条件薄弱,

最终败给满人
八旗
武帝设大司马大将 军,破坏了皇家与
政府的平衡
中央指派大吏,剥 夺地方职权,形成
藩镇,军人割据
宋初出于自卑心, 蓄意减夺中书宰相
职权
太祖废止宰相 内 臣干预政事 吏胥 制度使官与吏流品 泾渭分明 出现文
前言
朝代:汉,唐,宋,明,清 制度的范围: 1.政府的组织(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彼此之间的关系) 2.考试与选举 3.政府的赋税制度 4.国防与兵役制度
▪ 制度的概论 1.制度与人事是密切相关的 2.制度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间相互配合 3.制度是跟着人事随时变动 4.制度的创立是基于外在需要和内在用意而得以产生 5.任何制度,都是有利有弊(分析时需要考虑历史意见) 6.讨论一项制度,要重视其地域性 7.讨论政治,历史的特殊性是必然深入到全部文化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