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创新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与问题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与问题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
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革之后,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这些成就不仅改变了我国,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经济体制改革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1.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和计划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种体制导致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价格歧视等问题。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开始逐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建立了以市场为基础、政府调节的经济体制。
这种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我国走向全球化和国际化。
自此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贸易总额不断增加。
同时,我国的制造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
3.进一步开放和改革近年来,我国的开放和改革还在不断深化。
一方面,我国逐步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放宽了外商投资的限制;另一方面,我国也积极推进结构性改革,促进了经济体系的转型升级。
这种改革和发展正在为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奠定更加稳固的基础。
二、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虽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及时认识和解决,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产业结构转型需要加速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仍然偏重于传统产业,如制造业和重工业。
这种结构使得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仍然处于中低端,难以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
为了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我国需要加速推进政策和市场的改革,推动绿色产业、高科技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2.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地区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发达地区的经济已经逐步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而一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依然很落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来推动地区发展的均衡化。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挑战与机遇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核心内容之一。
自1978年以来,中国在经济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这一转型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挑战与机遇。
一、挑战1.体制创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要面对的第一个挑战是体制创新。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在资源配置和决策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而市场经济体制则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这种从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的转变需要对国家管理体制、企业制度等进行全面改革,并建立起相应的法律和监管体系。
2.产权保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大部分生产要素实行集体所有制,并以此保障国家发展利益。
而市场经济体制则更加注重产权保护,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在产权保护方面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因此,改革过程中需要加强法治建设,保护各类产权,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
3.收入分配差距经济体制改革必然带来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同群体的利益分配也会发生变化。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成为普遍的问题。
改革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完善税收政策等措施,促进收入的合理分配,防止贫富差距扩大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局面。
二、机遇1.市场化优势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创新能力。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提倡市场机制的发展。
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入,可以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创新,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2.全球化机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为市场经济面临着更广阔的机遇。
全球化带来了更加自由的贸易环境和更多的投资机会,也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合作机会。
中国可以借助全球化的机遇,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推动自身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3.创新驱动市场经济体制注重市场机制的发挥和创新的推动,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主要内容主要涵盖了以下几方面:一是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要整体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主动适应市场发展的、顺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深化改革开放,推动改革步伐加快,深入推进市场机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国有资本、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构建多层次、健全的市场体系,大力开展国际竞争性有效监管,建立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深入推进企业制度改革。
二是完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要坚持以人为本,将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导向,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多元化经济结构改革,更加主动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治理体制。
三是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要深入开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实践,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深入实施创新引领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打造中国文艺的综合实力,弘扬社会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劳动创造出更多更丰富的文化成果,涵养民族文化。
这项决定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型市场体系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它丰富和补充了改革开放的内涵,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市场经济方面的创新。
它健全了以政府为主导的调控体系,落实了“多元经济结构改革”的原则,在深入改革后充分发挥了政府作用,这将更有效地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此外,它还增强了党对国家经济政策决策的控制,这有助于扩大国有经济范围,打破经济结构和政策体制界限,。
新时代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与创新--立足马克思经济制度理论的视角
思想战线2021年第1期第47卷No.1,2021Vol.47新时代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与创新—立足马克思经济制度理论的视角—郭瑞萍①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所有制、分配制度、经济体制三方面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将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体现。
深入认识这一新概括,无疑有助于我们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准确理解。
马克思经济制度理论认为,经济制度包括制度构成和制度特征两方面,在制度构成上是生产关系的本质规定与实现形式的统一体,主要包括所有制、分配制度和经济体制三方面内容;在制度特征上表现为所有制、分配制度和经济体制的时代特征。
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制度的历史演变可以发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创新性概括,在制度构成上是对马克思经济制度理论的逻辑回归,在制度特征上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的准确反映。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经济制度理论;制度构成;制度特征中图分类号:F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78X(2021)01-0043-09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①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新概括,第一次将分配制度和经济体制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认识的新变化。
深入认识这一表述上的变化以及变化背后的原因,无疑有助于我们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准确理解。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的新概括掀起了学术研究热潮,当前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关于新概括的原因分析,学者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寻找其理论依据,从中国现实寻找其实践依据,在理论上从马克思生产力、生产关系、制度理论等方面入手进行解读,在实践上从中国现实需求和制度发展历程进行分析;二是关于新概括的内容分析,包括对所有制、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方面关系进行分析,以及分配制度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举措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
这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大举措,必将带来深远的重大影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李克强总理强调,要以管理创新促进资源配置高效透明,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推动资源交易“阳光”化运行、市场化配置、合理化定价、经济活动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对资源进行最有效的配置。
不同的配置方式,会形成不同的配置效率。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主要通过政府指令性计划进行配置,很大程度上限制甚至取消了市场发挥作用的空间。
市场经济下,通过市场交换实现社会分工、通过市场竞争促进优胜劣汰、通过市场价格调节供求关系,从而推动各类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政府配置资源的范围、方式不断优化。
但政府配置资源过多过宽过细、配置效率和效益较低等问题仍比较突出,还不能较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亟须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目标和要求,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更多引入市场机制,更多采用市场化手段,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
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必然要求。
针对当前部分领域。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制度创新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制度创新一、中外历史上的重大1.中国古代的开放: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并颁布一系列政策,使中国进入集权时代。
这些政策包括实行郡县制、推行统一货币、统一制度和文字,铸造统一的兵器等。
这一系列使得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英国的工业革命: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进行了一次极其重大的工业革命。
这次工业革命使英国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由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工业。
它引发了工业、交通、农业、科学和技术等领域的大规模变革,促进了英国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对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
3.俄国的十月革命:1917年,俄国爆发了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统治,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这场革命彻底改变了俄国的政治格局,使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导致了后来苏联的建立,对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4.法国大革命:1789年,法国爆发了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旧制,建立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并确立了民主制度。
法国大革命标志着现代民主政治的诞生,对世界范围内的封建制度和专制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冲击和影响。
5.美国的独立革命:1775年至1783年,美国进行了一场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
“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一宣言成为美国独立革命的信条。
美国独立革命最终导致了美国的独立和宪法的制定,标志着现代民主制度在美洲的确立。
二、中外历史上的制度创新1.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公元605年,隋文帝杨坚创立了科举制度,使得中国的选拔官员机制从世袭制度转向了考试选拔制度。
科举制度经历了唐、宋、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制度,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稳定。
2.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美国的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制度,即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权力分属于不同的机构,相互制衡。
这一制度创新解决了权力过度集中带来的问题,保证了国家的稳定和公民的自由。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创新/王东京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又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我们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是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提出的,他指出社会主义具有三大特征:第一,生产资料全部由社会占有(公有);第二,生产要素由社会中心统一调配(计划调节);第三,消费品在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而进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则实行按需分配。
在理论逻辑上,以上三大特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支点,彼此相互依存,是马克思为未来社会构造的科学制度体系。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上世纪50年代初,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辑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该教科书根据苏联的经济建设实践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作了概括,即“社会主义经济=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这个概括被理论界称为“苏联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开始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可当时对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没有经验,而能参考借鉴的只有“苏联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10年,我们编制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民经济得以不断恢复和发展;但同时照搬“苏联模式”的弊端也逐步显现出来。
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同志在杭州系统研读了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并结合中国实际与党内有关同志进行了讨论。
毛泽东同志批评说,苏联教科书脱离实际,有的观点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这表明,从那时起我们党就已经开始了对“苏联模式”的理论反思。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立足中国实际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十大亮点
本特征。
平 等交 换和公共资源均衡 配置” 是实现新
展体制 机制 ” 是实现城 乡一 体化 的制度保
六、充分阐释了 “ 现代市场体系”的基 型城镇化 基 本条件 ;“ 完善城镇化健 康发
十 四大以后的提法是建立和健全社会 障。 十、对进 一步 扩大 开放、以开放促 改 对外开放是 “ 中国奇 迹” 的一大法宝 ,
中起 “ 决 定 性 ”作 用 和 更 好发 挥 政 府 的 作 主义市场体系、 现代市场体系。 十八届三中 用 深 化 经 济 体 制 改革 。
全会则全面 阐释了现代市场 体系的基本 特 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十四大 和十 四届三中全会 都提 出发挥 征: 一是企业 自主经营、 公 平竞 争; 二是消
四、 提出 “ 经济 体制 改革是全面 深化 环境 、 提 供优 质公 共服务 、 维护 社会 公平
革作 了部 署 。
并 对 全 面 深 化 经 济 体 制 改 正义”转变。 会公 报 , 初步可 以看 出全 会在 经济体制 改 改 革 的 重 点 ”。
革方 面的十大亮点 :
一
八、 首次提出 “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 十 四届 三中全会 提出建立 “ 现代企业
制 定新 一轮 国际规则 。 坚持 “ 以开放倒逼
改革”, 通过 中国 ( 上海 )自由贸易试 验 区
带 动新 一轮改革 和发展 。圈 充分显示 出今后主要 由市场或市场主体充 并将其 明确为 “ 经济调节 、 市场监管、 社会 等 的建设 ,
十八 大 的提法更 加宽 当“ 运动员” , 政 府则主要充当 “ 裁判员”的 管理 和公共 服务 ”。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进步。
一、政治体制改革与创新在政治领域,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以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首先,中国在行政体制上进行了调整,实行了政府分级管理和机构职能划分,提高了行政效能,推动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民主制度建设,注重依法治国,推动了政治体制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进程。
这些改革与创新不仅为中国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
二、经济体制改革与创新经济体制改革与创新是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深化对外开放,打破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引入市场机制,推动了经济发展动力的释放。
中国还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升了国家竞争力。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建设,推动了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为全球经济合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社会体制改革与创新社会体制改革与创新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
中国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致力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中国推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全面的社会保障。
此外,中国还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水平,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同时,中国还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与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内容。
中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绿色发展,倡导可持续发展。
中国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监管,推动了绿色发展和生态优先的经济转型。
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变革
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变革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任务,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通过一系列重大变革,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通过深化改革,放宽经济领域的市场准入壁垒,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同时,加强监管制度建设,维护市场秩序,提升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推动私营经济的繁荣发展。
二、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中国注重科技创新,致力于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大力支持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技研发,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中国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成果,进一步提升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三、农村改革与农业现代化为推动农业现代化,中国进行了一系列农村改革。
实行土地承包经营制度,鼓励土地流转和农民合作,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规模化程度。
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些变革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贫困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四、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治理,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大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推动工业和能源结构调整,发展绿色产业,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成果斐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化,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通过扩大就业机会,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公民基本权益,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接近。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成就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成就
1.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放开计划经济,逐步引入市场机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从而推动
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
2.私营经济的兴起。
私营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逐年增大,不仅创
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也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3.企业制度改革。
我国开始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使得企业取得了
更高效的运作方式和良好的经营结果,例如引入股权激励机制、强化企业
内部治理等。
4.开放政策的推行。
我国推出了一系列更为开放的政策,吸引了外资,改善了投资环境,加快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进程。
5.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对农村实行了集体经济改革,鼓励农民参
与市场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6.金融体制改革。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银行制度、证券市
场和保险业都得到了重大改革和发展。
7.公司法和财税法的改革。
我国改革了公司法和财税法,促进了国民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和现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指在扩大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继续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健康发展。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深刻认识和把握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对于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1.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可以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2. 增强宏观调控和风险防控能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可以优化宏观调控体系,增强宏观调控和风险防控的能力,有效应对外部冲击和内部风险,维护宏观经济稳定。
3. 促进资源配置优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可以完善市场机制,推动资源配置优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4. 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可以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高国有企业效率和竞争力,推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
5. 扩大对外开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可以打破行政壁垒,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扩大对外开放,提升我国经济全球竞争力。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当前的重大任务之一,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吸收国内外的优秀经验,勇于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总结与回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于推动产业升级、增强宏观调控和风险防控能力、促进资源配置优化、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只有坚定不移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以上就是我对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大意义的一些理解和观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经济领域重大改革实施方案
经济领域重大改革实施方案一、经济领域重大改革1、市场化体制机制改革包括全面完善产权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推动重点领域价格改革、推进能源体制改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设、完善数据基础性制度和标准规范。
2、现代财税体制改革包括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深化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深化地方税收制度改革。
3、科技体制改革包括构建充分体现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机制,推行科研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制、项目经费包干制、项目评审主审制等科研组织新模式。
4、农村领域改革包括深化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开展珠三角村改居社区综合配套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垦与供销合作社改革、深化涉农资金整合改革、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体制机制衔接改革。
二、深化市场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创新制度供给,适应和引发有效需求,夯实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一)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全面完善产权制度,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民营经济产权、农村集体产权等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完善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定期评估、排查、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
探索在条件成熟地区放宽公共事业、交通运输等领域市场准入,制定深圳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
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抽查、考核、公示制度,完善第三方审查和评估机制,建立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竞争政策与法律有效实施合作交流机制,支持深圳开展独立的公平竞争审查机构试点,定期清理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存量政策,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
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经济体制变革有哪些
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经济体制变革有哪些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程中,经济体制的变革犹如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引擎,一次次地重塑着人们的生活和世界的格局。
以下我们来探讨一些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经济体制变革。
工业革命带来的市场经济崛起,无疑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
在工业革命之前,农业是主导经济活动,生产方式相对简单且效率低下。
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大规模工厂化生产成为主流。
这一转变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促使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应运而生,其核心是依靠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来调配资源。
企业为追求利润而竞争,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市场得到满足。
这种体制激发了创新和创业精神,推动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也是一次重大的经济体制变革。
在封建社会,土地和劳动力被封建领主所控制,经济活动受到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封建法规的限制。
而资本主义制度的兴起打破了这种束缚,资本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
资本家通过投资和雇佣劳动力来获取利润,生产的目的从满足自身需求转变为追求市场交换价值。
这一变革促进了资本的积累和集中,推动了工业和商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出现是对传统经济体制的一种创新和挑战。
社会主义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制,旨在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
在这种体制下,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计划安排,以避免市场经济中的盲目性和不公平现象。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
美国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罗斯福新政也是一次重要的经济体制变革。
当时,美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大萧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陷入困境。
罗斯福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干预措施,加强对金融、工业和农业的监管,实施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
这些政策调整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使政府在经济中发挥了更积极的作用,帮助美国逐渐走出了经济危机。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与政策解读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与政策解读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为了加快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与政策。
本文将对其中的几项举措与政策进行解读,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我国改革的进展和取得的成果。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该举措的核心是通过精简产能、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供求关系的优化。
具体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包括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多个方面。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解决过剩产能、库存问题,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市场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强调以创新为核心,加强科技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人才,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和经济的深度融合。
这一战略的推进,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的科技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一环。
改革的目标是通过市场化、法治化的手段,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包括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推进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加大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等。
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国有企业的活力,推动了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改善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
这一政策的关键是通过减少政府干预,优化审批流程,激发市场活力,提高政府效能和服务水平。
在具体实施上,简政放权主要包括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放宽市场准入,推进审批流程再造等;放管结合则是通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优化行政审批和监管,确保政府监管的科学、公正和高效;优化服务则是通过建设便民服务中心、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等方式,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与创新完善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与创新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与创新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市场化经济体制逐渐完善,迈向更加成熟和稳定的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步骤来阐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与创新完善。
1. 改革开放初期:试水拓展1978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被视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声。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行了一系列的开放政策,其中试点特区、引进外资、特许经营等政策为市场经济的拓展铺平了道路。
这个时期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2. 宏观调控改革:探索坚持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对宏观调控进行了改革,试图寻找一种更加科学、有效的调控方式。
这期间出台了不少相关政策,如决策委员会制度、调控观念转变、市场主体自发性等,这些改革和创新初步探索了坚持市场导向的方向。
3. 加入WTO:进一步开放2001年,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这被认为是我国市场化经济体制的重要里程碑。
这个时期,我国通过降低关税及市场准入门槛,推进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这种开放进一步加快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步伐,促进了我国新一轮市场化经济改革。
4. 市场体系重构:加强维护近年来,我国对市场环境进行了不断的调整和改革,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尤其是在加强监管、保障市场的公平竞争、拓展金融市场、加速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成绩。
这些成果的取得都为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目睹了一个新时代的崭新开始,积极发掘了市场经济的潜力,逐步实现了市场高效运转的目标。
未来,我们相信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创新,我们的市场化经济体制一定会越来越成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动力和活力。
我国在经济方面的创新
我国在经济方面的创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一直以来都在经济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创新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国在经济方面的创新。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经济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
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逐步改革了计划经济体制,引入市场机制,开放了对外贸易。
这一系列改革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中国的经济创新奠定了基础。
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创新,设立了众多的科研机构和科技园区,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中国的科技合作也日益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进行科技交流与合作。
中国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也取得了不少重要突破,为中国的经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在企业创新方面也颇具特色。
中国的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迅速成长,许多中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
中国有不少的“独角兽”企业,这些企业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都有出色表现,为中国经济的创新发展贡献了力量。
中国在金融创新方面也有亮眼表现。
中国的金融市场日益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也越来越多元化。
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移动支付、P2P借贷、区块链等新兴金融模式层出不穷,给中国经济的创新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我国在经济方面的创新是全方位、多层次的。
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创新,也正是由于创新,中国才能在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经济创新将取得更为辉煌的成就,为全球经济的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该部分字数已超过要求】。
在经济创新的过程中,还会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人力资源的短缺、技术水平的不足、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等等都是制约经济创新的问题。
但正是在这些挑战和困难中,中国能够不断突破自身,取得更大的发展。
我国在经济方面的创新是多方面、全面的,得益于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动,中国的经济创新将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论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创新
论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创新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这不仅是经济体制方面的创新,也是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的全面创新。
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随着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我国在理论创新方面又有了长足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创新的内涵和特征两个方面。
一、创新的内涵及其特征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它所确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在经济体制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两者总是相互适应,相互推动,共同促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机制。
其中任何一方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都会影响经济体制的存在和发展,影响整个经济体制的创新。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整个改革开放时期,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这30年,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全部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它要求解决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问题,同时通过创新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所以说,改革开放的实质就是体制创新。
改革开放30年,我们党坚持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所有制结构调整上,坚持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坚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坚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突破,成功地解决了生产力发展中的矛盾,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保证了社会稳定。
因此,我们可以从改革开放的总体框架中看到: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经济体制不断创新的3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实现历史性跨越的30年,是中国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30年。
在新世纪的征途中,我们更应该继续推进各方面的改革,把创新贯穿于整个改革的始终。
具体而言,创新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对经济社会发展方向、道路、模式的准确把握,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重大调整;创新是理论指导下的创新,是对传统的超越;创新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理性选择,是敢于破除陈旧观念、勇于突破传统框架、探索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创新思路的实践;创新是自主创新,是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体现。
制度的创新 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制度的创新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社会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与完善。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不同角度论述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制度的创新,旨在探讨改革开放如何推动了中国社会制度的全面改革与进步。
一、经济领域中的制度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创新与改革。
中国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旨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通过放开市场准入、鼓励私营企业发展以及推行市场竞争等措施,中国的经济制度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与完善。
私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与稳定。
二、政治领域中的制度改革改革开放不仅在经济领域带来了改革与创新,也在政治领域进行了积极的制度改革。
中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推动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通过引入选举、民主协商等程序,积极倡导平等、公正、民主的政治制度,实现了政治权力的民主监督与制约,有效保障了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了社会发展与进步。
三、文化领域中的制度完善改革开放为中国的文化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促使文化制度得到改革与完善。
中国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鼓励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通过破除行政干预、推动市场化运作等措施,提升了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与竞争力,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四、生态环境中的制度创新改革开放也为中国的生态环境制度提供了契机与动力。
中国对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承诺,并采取了系列措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绿色发展,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环境治理等举措,有力地保护了生态环境,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共进。
五、社会建设中的制度完善改革开放为中国的社会建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与机遇,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创新与完善。
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求全面人的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推进社会事业的发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
作者: 钟枢
作者机构: 西南政法大学
出版物刊名: 中国市场
页码: NULL-NULL页
主题词: NULL
摘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在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问题上,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带来重大的决定性影响的观点,为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
这一观点不仅是在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上的理论突破,而且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尤其是对当代中国转型期的法律与社会,必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创新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创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将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证,其重大突破和创新将对今后一系列改革的推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次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该提法与以往提法相比有重大创新。
以前的提法强调股份制只是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现在强调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一重大变化将使国有企业多元化的速度大大加快,创造了使更多的民营企业和外商进入国有股份公司投资的机会,从而扩大了国有资本对社会资本的控制力,增强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因而,“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对传统的单一成分的公有制概念的一个根本性突破,也是对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
这对于下一步使企业做大做强非常重要。
《决定》还提出:“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虽然过去也有过混合所有制经济这种提法,但是像这样把它作为今后经济的发展方向提出还是第一次。
过去人们对于资产问题总把“公”与“私”完全对立起来,其实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通过混合所有制经济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在市场竞争中完全可以实现双赢的局面。
无论是公有资本,还是非公有资本,它们通过股份制都变成了社会资本。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股份制程度越高,社会资本的数量就越多。
第一次提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这是对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重大创新和突破。
全会指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
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企业改革由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这表明我国企业的改革已进入一个新阶段,没有现代产权制度,就不可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只有建立现代独立的产权体系和产权制度,公有财产权和非公有财产权才能流转顺畅和得到严格保护。
在现代产权制度的基础上,通过产权转换,促进推动各类资本流动和重组,使资本等生产要素根据市场要求流向效益高的部门、产业和企业,加速了各类资本的优化组合。
这对于民企进入和重组国有股权上市公司给予了肯定。
国有股转让表现在资本市场上,将使民企在购买和重组上市公司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一次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
这种对非公有资本非禁即入的提法,写在党的文件里面还是第一次。
这一政策的实施,将使很多行业加快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开放,通过吸收民间资金和非公企业进入,对加快我国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的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融合、平等竞争将成为未来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十六届三中全会之后,民营资本会有更多的发展机遇,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资本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虽然最近有的地方已经向非公有资本开放了一些基础设施,但是各地发展差异很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非公有资本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有关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领域的建设,将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第一次提出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无论是土地征用、投融资、税收等方面,还是对外贸易等方面,非公有经济作为市场主体都还没有完全能够享受到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
要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尽快消除体制性障碍。
使非公有制企业、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都享受同等待遇,使它们在平等条件下参与市场竞争,能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和生产要素的积极性,使它们的活力竞相迸发,这将有力促进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发展。
第一次提出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
从提出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到提出建立现代市场体系,这是经济改革深化的必然结果。
没有现代市场体系,就难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只有建立现代市场体系,才能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现代市场体系是现代产权制度的基础。
要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改革的推进都需要依托各类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这样一个载体。
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把资本市场提到其他要素市场之先的高度,这对于资本市场地位的提升、资本市场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六届三中全会充分肯定了资本市场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积极作用,为我国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一次提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随着改革深化,大量富余农民要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从农村向城镇转移,但是由于农民自身素质需要提高,加之原来户籍制度等因素影响,使农民在城里就业很困难。
要创造条件加快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这样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城市过剩的工业商品才能有销路。
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引导农村富裕劳动力平衡有序转移。
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业人口,可按当地规定在就业地或居住地登记户籍,并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和承担应尽的义务。
因此,创造平等的城乡劳动者就业制度,能为农民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给农民切实带来实惠,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
第一次提出要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又是信用经济,在严格法律制度的制约下,市场主体必须讲信用,这样才能做到公平竞争,等价交换,那些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才能有市场,企业才能有高效益。
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信用制度,表明了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了规范发展阶段。
第一次提出废止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
市场经济要求全国应该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生产要素应根据市场信号的要求自由流动,使它们向效益好和其产品有市场需求的那些部门、行业、企业和地区流动,在市场信号的调节下重新配置生产要素,通过自由流动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形成新的生产力,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淘汰那些效益较低、亏损严重的企业。
但是,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些地区害怕竞争,为保护本地区落后的产品,出台的一些措施和文件严格禁止外地产品和服务进入本地区市场,通过设置行政壁垒妨碍市场公平竞争,形成严重的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
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废止这些妨碍市场公平竞争、保护落后的消极做法,要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坚决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
论文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创新来自.66WEN.免费论文网RW S33*[!~06j1 zUc5I bVJ d=u qq`e .电子商务论文aUZ?t GD s4 wHVbv Xq% K•?\第一次提出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与计划经济条件下有明显不同,这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进行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政府是全能型的,任何事情任何活动都必须由政府审批,其结果是政府把微观管死,企业既无活力,又无效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微观领域退出,把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交给了市场调节,企业根据市场信号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采用什么方式生产。
市场管不了的和市场管不好的,则由政府来管理。
政府由原来对微观主体的指令性管理转换到为市场主体服务上来,转换到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
这一重大转变是对政府的严峻考验。
过去改革重点是调整微观主体利益,所以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下一步改革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经济调控,调整政府各部门利益,为企业发展做好服务,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政府在调整微观主体利益时能够做到态度坚决,那么,政府在调整宏观部门利益时态度能否做到坚决,这是对政府的一个考验。
所以,宏观改革是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环节。
只有搞好改革的中心环节和重心环节,使中心和重心二者有机结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取得成功。
第一次提出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会遇到很多紧急情况和突发事件,过去我们对国际的、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紧急情况和自然灾害等比较重视,但是,对卫生疾病等方面的情况重视不够,特别是在今年上半年,当“非典”来临的时候,有关主管部门一开始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重视经济GDP指标,也要重视人文GDP指标,在社会经济发展顺利时,更要做好防范突发事件的准备。
特别是,除了要重视国际、经济、政治、社会和自然灾害等方面的紧急情况,还要重视卫生疾病等方面的紧急情况,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对各种紧急情况提前做好防范准备。
只有当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具有较强的能力时,才能使因各种紧急情况的出现给国家和人民群众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第一次提出由国家审批关系经济安全、影响环境资源、涉及整体布局的重大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及限制类项目,其他项目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
过去,企业的投资和一些项目投资必须上报国家,完全由国家审批。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由于企业已成为市场主体和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投资由企业根据市场发展的要求决定,自己承担投资风险。
但是,一些大的重要的投资项目还必须上报国家,由国家主管部门审批。
由于国家管的范围过宽和条件过严,审批程序和环节较多,一些投资项目审批时间较长,给一些地区经济和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同时国家管得过多过严,也影响了审批质量和效率。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必须对投资体制进行重大改革,缩小国家对项目投资的审批范围和权限。
我国投资体制的这一重大改革,必将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第一次提出建立健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机制,维护金融运行和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
我国的金融市场由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组成,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要保持我国金融运行和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就必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包括发展证券市场和债券市场,在发展国债市场的同时,还要发展公司债券和地方债券市场;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包括发展本币市场和外币市场;大力发展保险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