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指征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指征
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
(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4)需长期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菌,深部真菌病。
(5)具有协同抗菌作用的药物可联合应用,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其他B-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的联合。
联合用药尚可减少毒性大的抗菌药的剂量,如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时,前者的剂量可适当减少,从而减少其毒性反应。
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如结核病的治疗。
此外必须注意联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将增多。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抗生素的联合用药是指同时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
临床上多数感染应用一种抗生素即可控制,但当临床上通过扩大抗菌谱来达到治疗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在实验室检查未明确前进行经验性治疗、减少耐药情况的发生、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或获得抗生素的协同作用等目的时,常常采取联合用药。
抗生素联合使用是临床治疗混合性细菌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重症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应用细菌耐药突变选择窗(mutantselectionwindow,MSW)理论减少细菌耐药产生的一种用药策略。
但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反而会减弱抗菌作用甚至产生严重的毒副反应、二重感染,因此临床医生应明确联合用药指征合理应用抗生素。
1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理论依据抗菌药物联合在体外或动物体内可表现为“无关”、“相加”、“协同”和“拮抗”四种作用,人体内除非有严格对照的临床试验,这些作用不易判断或鉴别。
无关作用指联合应用后总的作用不超过联合用药中较强者,等于两者相加的总和称为相加作用,联合后的效果超过各药作用之和为协同作用,拮抗作用为联合用药的作用因相互发生抵消而减弱。
根据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方式,目前将抗生素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等;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等(对繁殖期及静止期细菌均有杀菌作用);第三类为快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环丝氨酸等。
其中一类和二类常联合应用,如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机制为β-内酰胺类可作用于细菌细胞壁转肽酶造成细胞壁的缺损而有利于氨基糖苷类进入细胞内作用于靶位所致。
第三类可因快速阻断了细菌细胞蛋白质合成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致使作用于细菌繁殖期的一类药物活性减弱;第三类与第二类合用可获得相加或协同作用;四类慢效抑菌剂不会影响一类药物的杀菌作用;同类抗生素也可合用,但作用机制或作用方式相同的抗菌药物合用,有可能增加毒性或因诱导灭活酶的产生或竞争同一靶位而出现拮抗现象。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是指同时或连续应用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的抗菌药物来治疗感染性疾病。
联合应用的目的是增加治疗的疗效,并减少或延缓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发展。
在进行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疗效增加原则:药物联合应用应增加治疗疾病的疗效。
不同抗菌药物对细菌有不同的作用机制,联合使用可以增加对不同细菌的覆盖范围,提高治疗疾病的成功率。
2. 药物相互作用原则: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些药物可能会相互干扰,减少药物的疗效或增加治疗的不良反应。
因此,需要仔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在联合应用中注意剂量的调整。
3. 耐药性降低原则:联合应用的另一个目的是减少或延缓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发展。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抗菌机制,通过联合应用可以减少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的发展,延长药物对细菌的杀灭作用。
4. 个体化治疗原则: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的严重程度、感染部位等因素都会影响抗菌药物的选择和联合应用。
因此,在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情况,并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5. 监测及调整原则: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后,需要进行监测其疗效和不良反应。
如果治疗效果不佳,或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可能需要调整药物的选择和剂量。
总体而言,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应该根据药物的疗效、相互作用、耐药性等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并进行适当的监测和调整。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目的是提高治疗的疗效,并减少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的发展。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原则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原则1.根据病原体特点选择药物:在选择抗菌药物时,要考虑病原体的类型、药物敏感性和抗药性等因素。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不同类型的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因此需要根据病原体的特点选择抗菌药物。
2.联合用药抗菌谱广:在选择联合用药时,应选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药物。
广谱抗菌药物可以同时抑制多种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提高治疗效果。
但是在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时,也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方式,以避免滥用导致耐药性的发生。
3.联合用药机制互补:在联合用药时,要选择具有互补抗菌机制的药物。
不同的抗菌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作用于病原体,可以达到协同作用,提高抗菌效果。
例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药物可以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来发挥抗菌作用,而氨基糖苷类药物则通过破坏细菌蛋白质合成来抑制细菌生长。
4.联合用药时考虑副作用:在选择联合用药时,要考虑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
不同的抗菌药物可能具有不同的副作用,联合用药可能增加药物的副作用发生率。
因此,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并确定合理的联合用药方案。
同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药物相互干扰,影响治疗效果。
5.联合用药时考虑药物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在联合用药时,还要考虑药物的动力学和药物代谢。
不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分布和消除特点,因此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选择联合用药方案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以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原则是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时,选择适当的药物,并合理地联合使用。
通过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考虑药物的抗菌谱、机制、副作用、药物动力学和药物代谢等因素,能够提高治疗效果、避免药物耐药性的发生,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和参考。
临床常用10大抗菌药物的配伍应用
临床常用10大抗菌药物的配伍应用1.青霉素类药青霉素类药由于不良反应较少,杀菌力强,一直在临床广泛应用。
青霉素类药与丙磺舒、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保泰松和磺胺类药合用,可降低青霉素在肾小管的排泄,提高血药浓度,延长血浆半衰期,增加药物毒性。
青霉素与甲氨蝶呤相互竞争肾小管分泌,使甲氨蝶呤在肾脏的清除率降低,血药浓度增高,增加了甲氨蝶呤的毒性反应青霉素与华法林合用,能够抑制血小板功能,减少凝血因子合成,增加抗凝药作用,导致出血时间延长,致出血的风险增加,两者一合用时应严密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及时调整药物用量。
与考来烯胺、考来替泊同用可以降低青霉素的血药浓度与别嘌呤醇合用可使青霉素类药导致皮肤药疹的机率增加,与维库溴胺类肌松药合用,可延长神经肌肉阻滞作用,与头孢噻肟合用,使后者的总清除率降低。
与环孢素合用,可提高环孢素的血药浓度。
与伤寒疫苗用,因青霉素对伤寒沙门杆菌具有抗菌活性,故可减弱疫苗的免疫活性青霉素类在与一些抗菌药物同时应用时,合理的配伍可以使药物产生协同作用。
青霉素类与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氨基糖营类抗生素合用,对铜绿假单胞菌、沙雷杆菌、克雷伯杆菌等有协同抗菌作用与头抱类药物合用,对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产生协同或累加抗菌作用。
2.头孢菌素类药头孢类药由于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其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配伍禁忌越来越受到重视。
头孢类药物由于自身对肝肾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在与有可能导致肝肾功能受损的药物配伍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头抱类药物与强利尿剂(呋塞米、依地尼酸、布美他尼等)、抗肿瘤药(卡氮介、链佐星等)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同用,均能增加肾毒性;与丙磺舒同用可抑制头抱类药物在肾脏的排泄,使血药浓度升高30%。
与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抗血小板药、磺吡酮等同用,药物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累加,增加出血的危险性。
与抗凝药或溶栓剂同用,可干扰维生素K代谢,导致低凝血酶原血症,临床可见药物引起的出血征象。
与卡马西平合用,导致卡马西平血药浓度升高,必须合用时,应注意监测卡马酉平血药浓度。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抗菌药物同时应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合理地选择和应用抗菌药物的联合疗法,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减少药物耐药性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原则:1. 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菌药物联合:通过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菌药物,可以避免或延迟细菌的耐药性发展。
例如,青霉素和红霉素属于不同类别的抗菌药物,分别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和抑制蛋白质合成来抗菌。
联合应用这两种药物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2. 适用于严重感染的抗菌药物联合:对于严重感染的患者,常常需要联合应用两种或多种广谱抗菌药物。
联合应用可以覆盖更多种类的致病菌,并减少多药耐药的发生。
此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感染部位、致病菌的病原学特点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等,来选择适当的联合应用方案。
3. 抗菌药物的互补联合:在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时,要选择在作用机制上互补、具有协同效应的药物。
例如,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以通过协同作用增强杀菌效果;青霉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对产β-内酰胺酶的菌株的抗菌活性。
4. 应用抗菌药物联合疗法需避免不良相互作用:在选择联合应用的抗菌药物时,要注意避免潜在的不良相互作用。
有些抗菌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拮抗或毒副作用增强的效应,如头孢菌素类和红霉素的联合应用就可能导致红霉素的效果降低。
5. 个体化联合应用: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方案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孕妇或哺乳期等特殊人群,以及肝肾功能,药物相互作用和过敏史等因素。
同时,还需参考临床病原学检测结果和抗菌敏感性测试结果,以确保联合应用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总之,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方法。
在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时,需要注意选择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进行联合,适用于严重感染的患者需考虑合适的联合应用方案,避免不良相互作用,并根据患者特点进行个体化调整。
抗生素联合用药可增强药效(正确配伍)
兽医西药正确配伍
来源:《科学养猪实用指导》,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1.青霉素类: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青霉素G钾→链霉素、新霉素、多粘菌素、奎若酮类联合运用可增强疗效
2.头孢类:
头孢拉定、先锋霉素Ⅱ →新霉素、庆大霉素、奎若酮类、硫酸粘杆菌联合运用可增强疗效
3.氨基糖苷类:
硫酸庆大霉素、卡娜霉素、链霉素→氨苄西林、头孢拉定、盐酸多西霉素、TMP(甲氧苄啶) 联合运用可增强疗效
4.大环类酯类:
硫氰酸红霉素、罗红霉素、替米考星→新霉素、庆大霉素、氟苯尼考联合运用可增强疗效
5.多粘菌素类:
硫酸黏杆→替米考星、罗红霉素、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头孢氨苄、奎若酮联合运用可增强疗效
6.四环素类:
盐酸多西环素、土霉素、金霉素→泰乐菌素、四环素同类药、TMP联合运用可增强疗效
7.氯霉素类:
氟苯尼考→新霉素、盐酸多西环素、硫酸黏杆菌联合运用可增强疗效
8.奎若酮类: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氨苄西林钠、头孢拉定、头孢氨苄、链霉素、新霉素、磺胺类、庆大霉素联合运用可增强疗效
9.磺胺类:
SD 、SMZ →TMP、新霉素、庆大霉素、卡娜霉素、联合运用可增强疗效
1.洁霉素:
盐酸林可霉素→甲硝唑联合运用可增强疗效
国际单位1mg﹦1000(IU)。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原则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原则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是指将两种或更多种抗菌药物同时使用,旨在提高抗菌疗效、减少细菌耐药性发生和提供更广谱的抗菌覆盖。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涉及到许多原则和考虑因素,包括选择合适的联合药物、适当的剂量和用药方案、药物相互作用的正确评估等。
首先,选择合适的联合药物是十分重要的。
联合药物应具有不同的抗菌谱、不同的作用机制和互补的药动学特性。
例如,青霉素和阿米卡星联合使用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对肺炎链球菌等青霉素敏感的细菌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
此外,一些细菌可能具有耐药性基因,同时也可能产生其他耐药机制,选择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联合药物可以减少细菌耐药性发生的风险。
其次,剂量和用药方案的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
联合用药的剂量应根据每种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以及目标细菌感染的性质来确定。
一般来说,联合用药时可以考虑调整剂量,使每种药物在为最佳抗菌活性的情况下达到良好的药物浓度。
此外,用药方案应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包括给药途径、给药频次和疗程等。
在使用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时,药物相互作用是需要注意的因素之一、抗菌药物之间可能出现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物动力学过程。
例如,红霉素和四环素同时使用可以相互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降低抗菌活性。
因此,在联合用药时应充分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并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干扰。
此外,还应根据具体感染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来确定是否使用抗菌药物联合用药。
对于一些非常规或难治性感染,例如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或重症感染,联合用药可以提供更广谱的抗菌覆盖,并增加治疗成功的机会。
然而,在选择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时,也要注意避免过度使用和滥用抗菌药物,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传播。
总之,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感染的策略,可以提高抗菌疗效、减少细菌耐药性发生和提供更广谱的抗菌覆盖。
在实施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时,应选择合适的联合药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剂量和用药方案,评估和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并根据感染性质和严重程度来确定是否使用联合用药。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策略的优化与效果评估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策略的优化与效果评估摘要:随着抗生素滥用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细菌对常用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
为了提高抗菌药物的有效性,研究人员开始尝试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策略。
本文将对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策略的优化和效果评估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案。
关键词:抗菌药物、耐药性、联合用药、优化、效果评估一、介绍随着全球范围内对抗生素滥用的警惕加大,越来越多的细菌产生了耐药性,导致传统抗生素疗法的效果逐渐减弱。
为了克服这一困境,研究人员开始尝试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策略,通过不同机制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策略是指将两种或多种具有不同机制的抗生素联合使用,以提高对细菌的杀灭效果。
这种策略一方面可以减少细菌对单一抗生素的耐药性产生,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抗菌作用的协同效应。
然而,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并非一成不变的,其优化和效果评估仍需要深入研究。
本文将在介绍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策略的基础上,探讨其优化方法和效果评估的相关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科学合理的选择。
二、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策略的优化1. 抗菌药物的选择在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策略中,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一般来说,联合使用的抗菌药物应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以增加其杀菌范围和避免交叉耐药性的产生。
此外,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也需要考虑,确保它们在体内的浓度能够达到有效杀菌浓度。
2. 组合用药的比例和剂量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时,其比例和剂量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般来说,联合用药的比例应该根据各自的最佳治疗剂量来确定,以确保两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达到理想的比例。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两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出现药物间的拮抗或增效作用。
3. 用药方案的持续时间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持续时间也需要仔细考虑。
一般来说,联合用药的持续时间应根据病原体的类型和感染的部位来确定,以确保有效杀灭细菌和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以确定用药方案的持续时间。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原则及分级管理原则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原则及分级管理原则抗菌药物是用来治疗各种细菌感染的药物,但滥用抗菌药物容易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进而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就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原则以及分级管理原则进行详细探讨。
一、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原则1. 确定感染病原体:在开始抗菌治疗时,首先要明确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和药敏情况,以选择最合适的抗菌药物。
2. 考虑联合用药:对于病情复杂或有多重感染的患者,可以考虑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生素,以增强疗效、缩短治疗时间。
3.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根据患者的病情、药敏结果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4. 避免重复覆盖:在联合用药时,应避免多种药物有相同的作用机制,以免出现重复覆盖的情况。
5. 避免拮抗作用:在选择抗生素时,应避免出现相互拮抗的情况,否则会减弱抗菌效果。
6. 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在联合用药时,要注意各种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避免出现不良反应过大的情况。
7.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肝肾功能、药物过敏等因素个体化选择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1. 一线药物:对于常见的细菌感染,根据药敏结果选择一线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2. 二线药物:当一线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或耐药时,可以考虑使用二线抗菌药物,如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等。
3. 三线药物:对于罕见的或多重耐药的感染,可以选择三线抗菌药物,如利奈唑胺、替考拉宾等。
4. 权衡疗效和费用:在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权衡其疗效和费用,避免因为药物费用过高而影响患者的治疗进程。
5. 指导合理使用: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进行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导,包括用药时间、用药剂量等,避免患者自行减少或增加药物剂量。
6. 加强监测评估:在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需要加强患者的监测评估,包括细菌培养结果、感染症状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于保护抗生素的疗效和延长其使用寿命非常重要。
抗菌药(即抗生素)的分类及联合用药
抗菌药(即抗生素)的分类及联合用药抗菌药(即抗生素)的分类及联合用药抗菌药的种类很多,常用于临床的有200多种。
通常人们所熟悉的有: 1. 青霉素类(如青霉素G、青霉素V、阿莫西林、哌拉西林、氨苄西林等)2. 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3. 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罗红霉素、阿齐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等)4. 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5. 四环素类(如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等)6. 氯霉素类(如氯霉素)7. 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等) 8. 磺胺类(如复方新诺明)。
正是抗菌药的使用,使过去许多致死性疾病得以控制,但也许是人们对这些“抗菌药”太过熟悉,加上其中的很多药可以在药房或药店直接买到,就出现了滥用现象,而造成细菌耐药性发生以及过敏反应、二重感染甚至产生毒性反应等不良后果。
因此,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严格按照适应症,根据药物本身性质使用抗菌药。
病毒性疾病(如常见的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一般不宜用抗菌药。
上述药物都属于处方药,抗生素没有非处方的。
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中药:穿心莲片、板蓝根和清火栀麦片、三金片、复方红根草片桂林西瓜霜系列,炎可宁片,蒲地黄消炎片,等等。
1 抗生素的分类抗生素一般是指由细菌、霉菌或者其它微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能够杀灭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一类物质及其衍生物。
自上个世纪30、40年代青霉素和链霉素的相继发现后,抗生素作为治疗各类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有效药物迅速发展壮大,出现了各种类型的新型抗菌药物。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青霉素类:为最早用于临床的抗生素,疗效高,毒性低。
主要作用是使易感细菌的细胞壁发育失常,致其死亡。
人、哺乳动物的细胞无细胞壁,因此有效抗菌浓度的青霉素对人、哺乳动物机体细胞几呼无影响,因而对人体副作用较少。
临床常用的青霉素类药有: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阿莫仙)、苯唑青霉素等。
70种常见病的联合用药方案【收藏版】
乳腺增生症状:乳腺肿块、疼痛及月经不调,乳头溢液。
1、乳宁片+逍遥丸+维生素E2、乳癖消+小金丸+门冬酰胺片3、桂枝茯苓胶囊+逍遥丸+复合维生素B4、乳康舒胶囊+维生素B族以上疗程1—3个月。
症状:粘稠的粘液或脓性粘液,有时可伴有血丝或夹有血丝。
长期慢性机械性刺激是导致宫颈炎的主要诱因。
主要表现为白带增多。
1、抗宫炎片+阿奇霉素+消糜栓2、抗宫炎片+头孢克肟+保妇康栓3、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聚甲酚磺醛阴道栓抗菌药物的计量和疗程必须足够。
症状:主要表现为白带增多,外阴、阴道瘙痒、灼烧感,小便疼痛,外阴周围常发红、水肿,表皮变化多种多样。
1、制霉素片+克霉唑栓或咪康唑栓+苦柏止痒洗液2、氟康唑胶囊+保妇康栓或复方莪术油栓+湿痒洗剂3、妇炎康胶囊+双唑泰栓+妇炎清洗液初次患者应选阴道局部用药,下次月经后在进行一个疗程,严重或多次复发性患者应全身和局部同时用药,多次复发性患者的治疗疗程应延长,或预防性间歇用药。
症状:白带增多、质稀有泡沫、秽臭,阴道瘙痒为主要表现。
1、奥硝唑胶囊+甲硝唑栓+妇科洗液2、替硝唑片+苦参栓+妇科洗液3、硝酸益康栓+甲硝唑片+阿奇霉素口服甲硝唑片单次大剂量服用2g,治疗常规应在下次月经后在进行一个疗程。
症状:(1)外阴瘙痒、灼痛症状严重时坐卧不宁,痛苦异常;(2)可有尿频、尿痛及性交痛;(3)白带增多典型的白带呈白色稠厚豆1、克霉唑阴道片+氟康唑+妇炎康症状:雌激素分泌下降引起,可有滴虫和念珠菌感染症状,也可为混合感染。
1、大豆异黄酮+保妇康凝胶(栓)+复方苦参洗液症状: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适,严重者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分原发性和继发性。
1、月月舒颗粒+布洛芬缓释胶囊2、妇科调经片+痛经贴3、田七痛经胶囊+痛经贴+乌鸡白凤丸症状一:月经周期提前或错后7天以上。
1、调经促孕丸/逍遥丸+天然维E调经促孕丸,为补益剂,具有补肾健脾,养血调经之功效;逍遥丸,疏肝健脾,养血调经。
抗菌药物分类及代表药物和联合用药的结果
抗菌药物分类及代表药物和联合用药的结果一、抗菌药物根据其对细菌的作用分为四大类:b-内酰胺酶抑制剂-1类为青霉素及口服青霉素V,易透过革兰阳性菌胞壁粘肽层,但它们不能透过革兰阴性菌糖蛋白磷脂外膜,因而属窄谱的仅对革兰阳性菌有效。
2类包括有氨苄西林、羧苄西林、酰脲类青霉素、亚胺培南及若干头孢菌素,能适度透过革兰阳性菌的胞壁粘肽层,对革兰阴性菌的外膜透过性则很好,因而是广谱抗菌药物。
3类为青霉素等容易被革兰阳性菌的胞外β-内酰胺酶即青霉素酶破坏灭活的青霉素类,对产酶菌往往表现明显的耐药性。
4类为异恶唑类青霉素、头孢菌素一、二代及亚胺培南等对青霉素酶稳定,对革兰阳性的产酶菌有效,但对染色体突变而改变的PBPs 结构,可使药物与PBPs的亲和力下降或消失,因而无效。
5类包括酰脲类青霉素(阿洛西林与美洛西林等)、羧苄青霉素及头孢菌素一、二代,当胞膜外间隙的β-内酰胺酶少量存在时有抗菌效果,大量酶存在时,则被破坏而无效。
6类包括第三代头孢菌素、氨曲南、亚胺培南等对β-内酰胺酶十分稳定,即使大量β-内酰胺酶存在时仍然有效,但对因染色体突变而改变了的PBPs则无效,加用氨基甙类抗生素也仍然无效。
单环类-氨曲南、卡芦莫南等、头霉素类-头孢美唑、头孢米诺、头孢西丁,头霉素的抗菌谱类似于2代头孢,但增加抗厌氧菌的功效。
青酶烯-国内已经上市的品种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菌肽)和万古霉素等;Ⅱ类为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新霉素等、多粘菌素类-多粘菌素A B C D E五种,常用的有多粘菌素B和多粘菌素E等;Ⅲ类为快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强力霉素、氯霉素类-氯霉素、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交沙霉素、阿奇霉素等,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等。
Ⅳ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药。
环丝氨酸等二、联合用药结果:(1)Ⅰ+Ⅱ协同;(2)Ⅰ+Ⅲ拮抗;(3)Ⅰ+Ⅳ无关或相加;(4)Ⅱ+Ⅲ相加或协同;(5)Ⅱ+Ⅳ无关或相加;(6)Ⅲ+Ⅳ相加。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完整版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抗生素的联合用药是指同时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
临床上多数感染应用一种抗生素即可控制,但当临床上通过扩大抗菌谱来达到治疗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在实验室检查未明确前进行经验性治疗、减少耐药情况的发生、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或获得抗生素的协同作用等目的时,常常采取联合用药。
抗生素联合使用是临床治疗混合性细菌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重症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应用细菌耐药突变选择窗(mutantselectionwindow,MSW)理论减少细菌耐药产生的一种用药策略。
但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反而会减弱抗菌作用甚至产生严重的毒副反应、二重感染,因此临床医生应明确联合用药指征合理应用抗生素。
1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理论依据抗菌药物联合在体外或动物体内可表现为“无关”、“相加”、“协同”和“拮抗”四种作用,人体内除非有严格对照的临床试验,这些作用不易判断或鉴别。
无关作用指联合应用后总的作用不超过联合用药中较强者,等于两者相加的总和称为相加作用,联合后的效果超过各药作用之和为协同作用,拮抗作用为联合用药的作用因相互发生抵消而减弱。
根据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方式,目前将抗生素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等;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等(对繁殖期及静止期细菌均有杀菌作用);第三类为快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环丝氨酸等。
其中一类和二类常联合应用,如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机制为β-内酰胺类可作用于细菌细胞壁转肽酶造成细胞壁的缺损而有利于氨基糖苷类进入细胞内作用于靶位所致。
第三类可因快速阻断了细菌细胞蛋白质合成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致使作用于细菌繁殖期的一类药物活性减弱;第三类与第二类合用可获得相加或协同作用;四类慢效抑菌剂不会影响一类药物的杀菌作用;同类抗生素也可合用,但作用机制或作用方式相同的抗菌药物合用,有可能增加毒性或因诱导灭活酶的产生或竞争同一靶位而出现拮抗现象。
常用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
常用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一般将抗菌药物分为四类:第一类繁殖期或速效杀菌剂青霉素类(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氨苄、头孢噻呋、头孢噻肟等)等,均能阻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造成细胞壁缺损,失去稳定菌体内渗透压的屏障作用,使水分不断渗入菌体内,导致菌体膨胀、解体而死。
这些杀菌剂对细胞壁生物合成旺盛时期的敏感菌特别有效,对已形成细胞壁的细菌无抗菌作用,故称为繁殖期杀菌剂/速效杀菌剂。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如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二氟沙星等)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菌核酸代谢而发挥杀菌作用,也属于速效杀菌剂。
第二类静止期或慢效杀菌剂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壮观霉素、安普霉素等),多肽类(如多粘菌素、维吉霉素和杆菌肽等)。
主要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过程,致使合成异常的蛋白,阻碍已合成的蛋白质的释放,使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导致一些重要生物物质外漏,引起细胞死亡。
本类药物对静止期细菌的杀灭作用较强,故称为静止期杀菌剂。
第三类速效抑菌剂其仅作用于分裂活跃的细菌,属生长期抑菌剂,如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强力霉素)、大环内酯类(泰乐菌素、替米考星、阿奇霉素、红霉素、北里霉素、吉他霉素等)、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它们的作用机理相同,均是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从而产生快速抑菌作用,而不是杀菌作用。
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其通过干扰敏感菌的叶酸代谢而抑制其生长繁殖,如磺胺类及抗菌增效剂:磺胺嘧啶(SD)、磺胺二甲嘧啶(SM2)、磺胺甲基异恶唑(新诺明、SMZ)、磺胺间甲氧嘧啶(SMM)、甲氧苄氨嘧啶(TMP)、二甲氧苄氨嘧啶(敌菌净、DVD)。
一般来说,第一类繁殖期杀菌剂和第二类静止期杀菌剂,都是杀菌剂,合用可以获得增强和协同作用:青霉素+链霉素或青霉素+庆大霉素(不能用庆大霉素稀释青霉素)或青霉素+多粘菌素的联合应用都有临床意义。
这是因为第一类药物使细菌细胞壁的完整性被破坏后,第二类药物易于进入细胞所致。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是指在治疗某些细菌感染疾病时,同时使用两种或
两种以上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来增强治疗效果和减少产生耐药性的风险。
正确的联合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增加不良
反应和成本。
1.针对细菌特殊的敏感性选择联合药物:联合应用的两种或两种以上
药物应当分别对目标菌有不同的机制和作用方式,且应当针对已知的菌种
敏感性而制定,尽量避免盲目使用。
2.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选择联合药物:在确定了细菌的敏
感性后,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联合药物,包括浓度、用药途径和剂量等参数的选择。
3.合理选择联合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方案:针对不同的细菌和不同的感
染部位,需要合理选择联合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方案,使药物既能够达到疗效,又能够尽量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副作用的发生。
4.严格掌握使用时间和疗程:联合应用的药物疗程应当控制在一定范
围内,不宜过长或过短,通常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耐药性监测
等原则,制定不同的疗程方案。
5.注意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联合应用药物存在相互作用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可能产生毒副作用。
因此,应当注意不
良反应的早期监测和及时处理。
6.避免滥用和盲目联合:在合理应用的前提下,应当避免药物的滥用
和盲目联合,防止产生抗药性并降低后续治疗效果。
总而言之,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应当在选择时考虑多种因素,确保治疗效果最大化,同时尽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抗药性的风险。
抗菌药物的合理配伍用药
抗菌药物的合理配伍用药1、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棒酸)、舒巴坦、他佐巴坦(tazobactan)合用有较好的抑酶保护和协同增效作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β-内酰胺酶结合,使其对β-内酰胺类破坏减弱)。
如克拉维酸、舒巴坦常与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组成复方制剂用于兽医临床,治疗畜禽的消化道、呼吸道或泌尿道感染。
青霉素类和丙磺舒合用有协同作用(丙磺舒和青霉素竞争肾小球分泌而抑制青霉素类排泄,使青霉素类血药浓度升高)。
青霉素类与氨基糖苷类呈协同作用(青霉素破坏细菌细胞壁,有利于氨基苷类药物进入细菌内发挥作用),但剂量应基本平衡,大剂量青霉素G或其它半全成的青霉素均可使氨基糖苷类活性降低。
青霉素G、苯唑青霉素与TMP联合应用有较好的增效作用。
青霉素类不能与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等抗菌药合用(青霉素类为快效杀菌剂,四环素类等为抑菌剂,合用干扰了青霉素类的作用)。
例外的是治疗脑膜炎时,因青霉素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而采用青霉素与磺胺嘧啶合用,但要分别注射,否则会发生理化性配伍禁忌。
治疗脑膜炎也有用氯霉素与大剂量青霉素合用的,其给药顺序为先用青霉素,2~3h后再用氯霉素。
青霉素类与维生素C、碳酸氢钠等也不能同时使用(理化性配伍禁忌)。
2、氨基苷类(链霉素、双氢链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壮观霉素、安普霉素等)氨基苷类与β-内酰胺类配伍应用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TMP可增强本品的作用,如丁胺卡那霉素与TMP合用对各种革兰氏阳性杆菌有效。
氨基苷类可与多粘菌素类合用(阻碍蛋白质合成的不同环节),但不可与氯霉素类合用(氨基苷类主要使细菌的核蛋白聚合体分解,而氯霉素不但能稳定此聚合体而且阻碍氨基苷类进入细菌内起作用,从而拮抗氨基苷类的杀菌效能)。
氨基苷类同类药物不可联合应用以免增强毒性,与碱性药物联用其抗菌效能可能增强,但毒性也会增大。
链霉素与四环素合用,能增强对布氏杆菌的治疗作用;链霉素与红霉素合用,对猪链球菌病有较好的疗效;链霉素与万古霉素(对肠球菌)或异烟肼(对结核杆菌)合用有协同作用。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
一般将抗菌药分为四类:Ⅰ类为繁殖期或速效杀菌剂,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Ⅱ类为静止期或慢效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杆菌肽;Ⅲ类为速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Ⅳ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
一般Ⅰ类和Ⅱ类合用可以获得协同作用;Ⅰ类和Ⅲ类合用出现颉抗作用,如青霉素类加四环素类,在四环素作用下细菌蛋白质合成迅速抑制,细菌停止生长繁殖使青霉素作用减弱;Ⅰ类和Ⅳ类一般不能合用。
Ⅱ类和Ⅲ类、Ⅳ类合用常有协同和累加作用;Ⅲ类和Ⅳ类合用一般为累加作用。
同一类抗生素合用如果作用机理不同,一般表现协同作用。
临床上比较常用的联合用药有:青霉素+链霉素;青霉素+多粘菌素;林可霉素+大观霉素(商品名为利高霉素,1:1);泰妙菌素+金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3:1);阿莫西林+庆大;磺胺药+TMP或DVD;TMP同时可以增强四环素类和庆大霉素的作用;多粘菌素+增效磺胺、四环素(不宜产生耐药,内服不吸收);杆菌肽锌+硫酸粘杆菌素(5:1,万能肥素);卡巴多+阿散酸(15kg以内小猪);泰乐菌素+SM2(1:1);红霉素+利福平;红霉素+硫酸粘杆菌素或航胺(混饮);盐酸土霉素+硫酸新霉素(1:1);盐酸土霉素+粘杆菌素;金霉素+SM2+普鲁卡因青霉素(2:2:1)。
附表
抗菌药物配伍结果简表
注:1、药液曾酸性的药物:氯化钙、葡萄糖、硫酸镁、氯化铵、盐酸、肾上腺素、硫酸阿托品、水合氯醛、盐酸氯丙嗪、盐酸金霉素、盐酸土霉素、盐酸四环素、盐酸普鲁卡因、糖盐水、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等。
2、药液曾碱性的药物:安钠伽、碳酸氢钠、氨茶碱、乳酸钠、磺胺嘧啶钠、乌洛托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
一般将抗菌药物分为四类:
第一类繁殖期或速效杀菌剂
青霉素类(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氨苄、头孢噻呋、头孢噻肟等)等,均能阻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造成细胞壁缺损,失去稳定菌体内渗透压的屏障作用,使水分不断渗入菌体内,导致菌体膨胀、解体而死。
这些杀菌剂对细胞壁生物合成旺盛时期的敏感菌特别有效,对已形成细胞壁的细菌无抗菌作用,故称为繁殖期杀菌剂/速效杀菌剂。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如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二氟沙星等)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菌核酸代谢而发挥杀菌作用,也属于速效杀菌剂。
第二类静止期或慢效杀菌剂
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壮观霉素、安普霉素等),多肽类(如多粘菌素、维吉霉素和杆菌肽等)。
主要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过程,致使合成异常的蛋白,阻碍已合成的蛋白质的释放,使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导致一些重要生物物质外漏,引起细胞死亡。
本类药物对静止期细菌的杀灭作用较强,故称为静止期杀菌剂。
第三类速效抑菌剂
其仅作用于分裂活跃的细菌,属生长期抑菌剂,如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强力霉素)、大环内酯类(泰乐菌素、替米考
星、阿奇霉素、红霉素、北里霉素、吉他霉素等)、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它们的作用机理相同,均是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从而产生快速抑菌作用,而不是杀菌作用。
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
其通过干扰敏感菌的叶酸代谢而抑制其生长繁殖,如磺胺类及抗菌增效剂:磺胺嘧啶(SD)、磺胺二甲嘧啶(SM2)、磺胺甲基异恶唑(新诺明、SMZ)、磺胺间甲氧嘧啶(SMM)、甲氧苄氨嘧啶(TMP)、二甲氧苄氨嘧啶(敌菌净、DVD)。
一般来说,第一类繁殖期杀菌剂和第二类静止期杀菌剂,都是杀菌剂,合用可以获得增强和协同作用:青霉素+链霉素或青霉素+庆大霉素(不能用庆大霉素稀释青霉素)或青霉素+多粘菌素的联合应用都有临床意义。
这是因为第一类药物使细菌细胞壁的完整性被破坏后,第二类药物易于进入细胞所致。
第一类速效杀菌剂不能和第三类速效抑菌剂联合,否则容易出现拮抗作用。
如青霉素不能和氟苯尼考、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联用,因为这四者能迅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使细菌处于停止生长繁殖的静止状态,致使繁殖期杀菌剂的青霉素干扰细胞壁的合成功能不能获得充分发挥,降低青霉素的药效。
阿莫西林也不宜和第三类药物同时添加在饲料里。
因为药理上阿莫西林同金霉素或氟苯尼考合用可能欠妥,但临床使用似乎并不造成不良反应。
第一类繁殖期杀菌剂与第四类慢效抑菌剂合用,虽然一般无增强或减弱的影响,不会有重大影响或发生拮抗作用,但由于第一类速效
杀菌剂对代谢受到抑制的细菌的杀灭作用较差,故一般不宜联合应用。
所以在注射青霉素时,就不必再同时注射磺胺类药,但治疗脑炎是个例外,在有明显指症时,磺胺嘧啶钠与青霉素分别肌注(不能混合),在治疗脑部细菌感染时,能提高药效。
第二类静止期杀菌剂和第三类快效抑菌剂、第四类慢效抑菌剂联用,常常可以获得协同和相加作用。
第三类与第四类合用,由于都是抑菌药,一般可获得协同作用。
注意:
1.同一类抗菌药物,如果作用机理不同,一般表现协同作用。
如青霉素与氟喹诺酮类同属第一类杀菌剂,它们之间联用呈协同作用。
2.同一类抑菌药物,如氟苯尼考、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泰乐菌素作用机理相同,都是作用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抑制肽链的延长,阻碍细菌蛋白质合成而产生快速抑菌作用,它们之间不能联用,否则可能出现拮抗。
如氟苯尼考不能与后三者联用,由于竞争作用部位,后者可替代或阻止氟苯尼考与50S亚基结合而产生拮抗作用,导致减效。
3.同一类药物之间不宜联用。
如氨基糖苷类之间的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不宜联用,否则将增强耳、肾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