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外城市群研究进展综述

合集下载

国内外交通领域研究综述与前沿问题展望

国内外交通领域研究综述与前沿问题展望

国内外交通领域研究综述与前沿问题展望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交通领域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国内外交通领域的研究日益深入,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本文将对国内外交通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同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前沿问题进行展望。

一、国内交通领域研究综述在国内,交通领域的研究涉及到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交通经济、交通技术等众多方面。

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规划和交通拥堵等问题日益凸显。

因此,交通规划从宏观和微观层面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在宏观层面,国内学者对城市交通规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交通网络建设、城市交通总体布局、交通出行模式等方面。

城市交通网络的研究涉及到道路规划与设计、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和优化、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网络建设等问题。

城市交通总体布局的研究涉及到城市尺度的交通规划、交通运输需求预测、城市交通出行模式及人口、资源等因素的综合考虑。

交通出行模式的研究则主要包括交通与土地利用模式的相互关系、城市交通出行行为模式、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和预测等方面。

在微观层面,国内学者对交通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交通拥堵与交通流理论、交通信号优化、交通管理手段等方面。

交通拥堵与交通流理论的研究旨在解决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通过建立合理的交通流模型和优化交通流控制策略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交通信号优化的研究涉及到交通信号系统的设计与控制,通过合理设置信号灯的时序来优化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交通管理手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交通管理政策和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如交通管制、交通改革、交通安全等。

二、国外交通领域研究综述与国内相比,国外交通领域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细致。

各国学者在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交通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

尤其是在交通领域的创新技术和可持续交通方面,国外学者在研究上具有较大优势。

在交通规划方面,国外学者注重交通模式的多样化和综合交通规划的开展。

他们以可持续交通为目标,通过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便利性、鼓励步行和骑行、减少汽车使用等方式来改善城市交通。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外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本课题旨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述评,从而为进一步推动研究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热点的关注众所周知,研究热点是反映一个学科或领域当前发展动向的重要指标。

在国内外的研究领域,研究人员对于不同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

例如,在科技创新方面,国内外研究者对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的研究热情高涨,旨在推动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

二、研究方法的创新在研究方法方面,研究者们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国内外研究者采取了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等,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同时,运用文献综述、实证分析、数据挖掘等研究方法,为研究领域提供了广泛的研究参考。

三、跨学科研究的兴起研究领域的跨学科合作成为近年来的研究趋势。

国内外研究领域越来越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的跨学科研究,在解决许多实际问题时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此外,与其他学科的合作还在推动研究成果的创新和发展。

四、研究成果的应用与转化研究成果的应用与转化是研究领域发展的重要方面。

国内外研究者在研究成果的应用与转化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一方面,他们积极推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推动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融合。

另一方面,他们致力于推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和普及,使广大人民受益。

五、研究领域的前景展望可以预见,未来的研究领域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领域的不断崛起,研究领域将迎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同时,国内外研究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加深,促进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国内外研究领域的发展经历了多年的积累和探索。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述评,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并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成果,推动我国研究领域的发展与创新。

同时,我们也应当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与转化,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国内外智慧城市研究综述

国内外智慧城市研究综述

国内外智慧城市研究综述智慧城市是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以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和绿色化为目标,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升级。

在这样一个城市中,各种设备能够互相连接并进行数据共享,可以实现城市内的智能管理和各种创新应用。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智慧城市在国内外开始兴起并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国内外智慧城市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

一、国外智慧城市研究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以来,国外开始重视智慧城市的建设和研究。

如今,欧美和亚洲的城市已经在这个领域获得了重要进展。

从研究的角度来看,智慧城市的研究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由政府主导的官方研究,另一种则是来自学术界和行业界的研究。

政府主导的官方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地政府间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旨在以此推动各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例如,欧盟在2007年就启动了“智慧城市计划”,以鼓励各地政府实施智慧城市项目。

此外,美国政府也推动了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推动经济增长和创新。

例如,美国在2009年的“美国复苏与重投资法案”中投入了数十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用于推广电子制造、国家电网、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智慧城市项目。

除了政府主导的研究外,学术界和行业界也在智慧城市的研究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

在学术领域,智慧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设计和实施智慧城市系统的领域。

例如,MIT在2013年成立了“智慧城市实验室”,致力于探索城市互联网的未来和智慧城市的创新技术。

在工业和商业领域,许多跨国公司也在智慧城市的研究和开发方面做出了贡献。

例如,三星和西门子都推出了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为城市的智慧化进程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服务。

总体来说,在国外,智慧城市研究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趋势。

政府主导的官方研究和学术、行业界的研究相互作用,在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和实践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国外的许多城市已经开始应用智慧城市的技术和应用,实现了城市的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

国外城市形象研究的进展及观点综述

国外城市形象研究的进展及观点综述

国外城市形象研究的进展及观点综述【国外城市形象研究的进展及观点综述】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跨国交流的日益频繁,城市形象研究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国外学者们对于城市形象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对国外城市形象研究的进展以及相关观点进行全面评估和综述,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城市形象构建与传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城市形象研究的起源和发展城市形象作为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其研究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文化地理学和城市社会学领域。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景观、城市品牌和城市认同方面,强调城市的物质与非物质要素对于形象的构建和传播的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不断深入和研究视角的拓宽,城市形象研究逐渐涵盖了更广泛的领域,包括城市文化、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等方面。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也使得城市形象研究从传统的定性研究转向了更多基于数据的定量研究,如城市印象测量和城市形象评价模型的构建。

二、城市形象研究的深度与广度1. 深度研究视角在深度研究视角下,国外学者们通过对城市形象的内涵、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揭示了城市形象的深层结构和内在逻辑。

斯密斯(Smith)提出了"从城市到城市文明"的理论框架,通过考察城市实践的参与主体、实践的空间和时间等维度,探讨了城市形象的本质与发展。

国外学者们还从不同学科视角出发,探讨了城市形象与城市发展、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的关系。

他们认为城市形象不仅与城市的经济繁荣紧密相连,更与社会文化、城市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2. 广度研究视角在广度研究视角下,国外学者们通过全球范围内的案例研究和比较分析,揭示了不同城市形象的差异、相似之处以及变迁规律。

通过对伦敦、纽约等国际大都市以及悉尼、巴黎等旅游热门城市的分析,他们发现城市形象的塑造与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政治、经济和大众传媒等因素的影响。

国外学者们还对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形象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城市形象塑造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我国都市圈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

我国都市圈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

我国都市圈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作者:胡敬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1年第14期摘要:基于中国知网1998-2021年收录的1243篇都市圈研究的CSSCI论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对国内都市圈研究的主要特征进行回顾并揭示其热点及趋势。

结果显示:第一,都市圈主题文献数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高产作者以罗守贵、高汝熹、孙久文等10位为代表,研究机构以南京、北京和上海等城市的科研院所为主;第二,都市圈、城市群和城市化等主题词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第三,高质量发展、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群等主题是近年来我国都市圈研究的前沿方向。

关键词:都市圈CiteSpace热点趋势都市圈建设是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其要求是突破行政区划的束缚,在区域内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的整合,从而缩小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1]。

因此,都市圈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缺乏对其研究进展的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都市圈的研究现状和热点趋势,本文将对都市圈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梳理,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一、资料与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的CSSCI数据库,为了更好地体现我国都市圈研究在近年来的发展脉络与前沿动态,以“都市圈”为主题进行精确检索,检索时间为2021年2月1日,共检索出1245篇论文,并对会议、报纸、评论、报告等无关文献进行人工筛选剔除,最终得到1243篇论文。

同时,借助由美国德雷克赛大学陈超美团队在2004年研发的文献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2],利用都市圈相关领域的核心作者、研究机构、高被引文献及关键词等方面的信息,识别并展示当前我国都市圈研究的现状、热点及趋势。

二、我国都市圈研究现状(一)发文时间分布都市圈相关文献的发布时间和发文量是衡量其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能够展现出特定时间内的研究成果产出情况。

1998-2021年我国都市圈主题研究的论文数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见图1)。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综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综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综述说到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综述,咱们可真得好好聊聊。

研究这东西就像烹饪,得有材料、火候、调味。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就像大锅饭,各种味道混在一起,有的香喷喷,有的却味同嚼蜡。

要说国内的研究,这些年真是突飞猛进。

学者们像雨后春笋,纷纷冒出来,争着在各个领域大展拳脚。

有人做社科,有人搞自然科学,甚至还有人专门研究小动物的生活习性。

哎呀,研究的范围真是广得让人咋舌。

再说国外,那可是个大舞台,真是百花齐放。

美国的研究可谓是先锋中的先锋,什么前沿科技、创新思维都不在话下。

欧洲也是有一套,尤其是那些经典的理论,像哲学、心理学,听着都让人倍感厚重。

别看这些国家的研究形态各异,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探求真理,解开未知的谜团。

像是科学家们在夜空下寻找星星,教授们在书堆里翻找智慧,真的是努力不懈。

可是,研究这条路可不是平坦的。

经费、设备、时间,都是紧缺的资源。

国内外的研究者有时就像走在荆棘丛中,得小心翼翼。

学者们常常得啃老本,尤其是那些年轻的研究者,简直就是饿得叮当响。

许多人为了项目申请拼尽全力,熬夜、赶稿,就像打仗一样。

说到这里,不禁让人感慨,研究不仅要有脑子,还得有毅力。

真是“刀山火海,亦无所惧”呀。

对于研究综述,大家都知道,这可是个大工程。

像是搭积木,一块块拼起来,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

研究综述不仅仅是罗列文献,更重要的是要提炼出精华,发现研究中的空白点。

这就需要作者们有超强的综合能力,像个侦探一样,寻找蛛丝马迹。

你看那些牛人,真的是拿捏得死死的,把复杂的问题分析得透透的,让人拍案叫绝。

再聊聊研究现状吧,感觉这就像一场永无止境的马拉松,谁也不想掉队。

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新兴领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人工智能、大数据、可再生能源等,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尤其是在国际上,大家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各种研究也围绕着可持续发展而展开。

不得不说,这种趋势真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大家都想为地球出一份力,真心可嘉。

旅游城市群国内外综述论文

旅游城市群国内外综述论文

旅游城市群国内外研究综述【摘要】伴随旅游产业集群的密集发展,旅游城市群也逐渐产生。

本文在现有旅游城市群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其研究内容、思路及发展趋势,探索旅游城市群的发展规律和模式,期望整合城市群内有利因素,加快其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

【关键词】产业集群;旅游城市群;发展趋势【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cluster intensive, tourism urban agglomeration also gradually produce. based on the study of urban agglomeration,combing the research content, idea and development trend,and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tourism rule and mode, expect to integrat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favorable factors,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cluster.【key words】industrial cluster;tourism urban agglomeration;development trend城市群是全球的新兴经济体,有关城市群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一个前沿和热点。

城市群中的旅游业是一项联动效应明显的新型产业,正是基于提高区域整体经济的目标,众多经济区域把旅游业作为地区主要发展产业。

基于旅游产业集群的密集发展,旅游城市群也逐渐发展起来。

由于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和关联性强的特点,在旅游产业集聚基础上的旅游城市群的形成已成必然趋势。

1 国外研究综述20世纪90年代,mike bote提出旅游业是集群效应最明显,最适合集群化发展的行业之一,之后又建议国家应把旅游企业集群作为重点培植对象。

国内外城市更新研究的最新进展

国内外城市更新研究的最新进展

中,2017年325篇,2018年以来311篇。

借助于知网及W ebof Science 的高级检索功能以及专业文献分析工具CiteSpace , 对检索得到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城市更新领域的最新研究趋 势。

结合聚类分析的结果,通过阅读相关文献的摘要来筛选出 重要文献,并对其进行重点研读,从而总结归纳出国内外城市 更新研究的最新进展。

1.2城市更新研究的文献数量城市更新是学界的持续研究热点,文献数S 不断增长。

基 于中国知网及W eb of Science 统计了 2010年以来关于城市更新 研究的核心论文数量,得到2010-2018年的文献数量(图1 )发现关于城市更新研究的文献数量经历了快速增长的过程,中 文文献由最初的36篇/年,稳步增至2014年的53篇,这四 年间的增速较为平稳,但在2015年迅速增至72篇,并在2017 年首次突破两位数,达到102篇;而英文文献也由最初的124 篇/年,逐步增至2017年的325篇。

不断增长的文献数量,意 味着城市更新这一话题正得到日益广泛关注。

110- 303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年份图1 2010年以来城市更新领域中英文核心期刊刊文数量资料来源:作者自绘1.3城市更新研究的主要期刊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更新的主要学科。

中文文献的统计结 果表明城市更新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规划学科,其次是建筑学 和人文地理。

其中,刊文量最多的是《规划师》,高达26篇,40-城市更新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西方,是西方国家为了应对城 市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系列的解决方案[1]。

城市更 新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经历的再开发过程[2],不同时 代背景和地域环境中的城市更新具有不同的动因机制、开发模 式、权力关系,进而产生不同经济、环境、社会效应。

近年来,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逐步由粗放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增长、从增量 开发转变为存量开发,城市更新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P], 国内学术界对城市更新的研究兴趣越来越大,学术界将城市更 新的视野扩展到旧城、旧村和旧厂,并越来越关注历史文化遗 产保护和社会公平正义等主题[4"5]。

城市群协调发展文献综述

城市群协调发展文献综述

城市群协调发展文献综述城市群是一种新型的城市空间组织形态,它通过空间上的联系和协调发展实现多个城市间的共同发展。

如何实现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成为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从政策、机制、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政策意义城市群协调发展在中国提出并开始实施的时间比较晚,主要起源于2004年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随后在不断的城市化进程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政策上,城市群协调发展被列为国家战略,充分体现了政府和社会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的高度重视。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要实现城市群协调发展,既要促进中心城市的发展,也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对周边城市的带动和支持,以及改善都市圈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能力,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推动“一体化”发展。

《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进一步提出,要实现城市群协调发展,需要构建城市群发展的机制体系,统筹规划和建设城市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评价体系和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城市间合作和协调管理等。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是实现城市群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

我国相关部门要积极推动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城市群间的协同发展,推进城市群的政策协调与制度协调,建立城市群治理体系和决策机制。

城市群协调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有效地利用城市间的优势互补,实现经济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随着城市群的发展,其经济规模显著增强,人口流动更加活跃,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更加明显,市场需求逐步扩大。

城市群的发展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城市群协调发展对环境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

城市群的发展不仅会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会带来面临的资源缺乏、污染和环境恶化等诸多环境挑战,因此应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城市群环境治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

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

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对于各种研究课题的关注度逐渐增加,研究现状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本文将从不同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讨论。

首先,从科技领域来看,国内外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等方面的研究逐渐走向成熟。

在人工智能领域,国内外研究者们通过深度学习等技术的不断突破,已经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同时,机器学习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提供了强大支持,使得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金融、交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次,从环境保护领域来看,国内外在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在气候变化领域,国际社会已经形成了一致的共识,认为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最大环境挑战之一。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国内外研究者们通过开展气候模型模拟、碳排放减少、新能源开发等研究,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方案。

再次,从社会科学领域来看,国内外在教育、经济、社会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在教育领域,国内外研究者们通过对不同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学习心理等方面的研究,逐渐发现了一些有效的教育改革途径和方法。

在经济领域,国内外研究者们通过对产业结构、经济增长、贸易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政策建议。

最后,从医学领域来看,国内外在疾病治疗、新药研发、健康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在疾病治疗领域,国内外研究者们通过对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提高了疾病的治疗效果。

在新药研发领域,国内外研究者们通过对药物分子结构、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推出了一些新的药物,为各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综上所述,国内外在各个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面临着一些共同的挑战。

在未来,希望国内外的研究者们能够加强合作,共同攻克一些重大科学难题,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觉状和进展趋势1、由都市绿地到都市林业的进展都市绿地是都市中一种专门的生态系统,它是都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剂机制的子系统。

那个系统一方面能为都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都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都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都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它是都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畴有着不同的说明,西方都市规划概念中一样不提都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 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都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都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都市中的自然属性,即差不多上为了保持、复原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

绿地作为都市的一种景观,是都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复原的地域,是都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表达,是都市中最能表达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都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

绿地在都市中的功能和作用要紧包括:组织都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爱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都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都市绿地进展和研究进程包括:都市绿地思想启蒙时期、都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时期、都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进展时期、都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时期。

吴人韦[1]、汪永华[2]、胡衡生[3]等从都市公共绿地的起源开始介绍了国外都市绿地的进展历程,认为国外的都市绿地建设经历了从公园运动(1843~1887)、公园体系(1880~1890)、重塑都市(1898~1946)、战后大进展(1945~1970)、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等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都市绿地进展过程,其中“重塑都市”时期提出了“田园都市”和都市绿带概念,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都市提供新奇空气。

城市群研究进展-顾朝林

城市群研究进展-顾朝林

研究背景
很显然,相关城市群发展越来越成为政府决策人和科学家重 点关注的问题,作为城市群理论研究的支撑学科——城市地理学 及其城市地理研究工作者,有必要强化城市群发展的理论研究, 为国家城市化和社会转型服务。本文重点进行城市群研究进展的 综述,为相关的城市群理论研究打下基础。
内 容
一、“城市群”概念的来龙去脉 二、城市群的国外相关研究 三、城市群的国内研究 四、城市群相关理论研究 五、中国城市群空间划分研究
(二)城市群的区域经济研究
1、城市群的系统研究
城市群作为一种地域组织源于一个城镇化区域里相邻城市的相互 作用,即城市群的出现和发展都是城市发展到较高阶段普遍的产物。
年代 1980年代末 1989年 1992年 2001年 2006年 相关事件 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相继出现城市密集区 李世超最早进行城市群专门研究,从介绍戈特曼的城市带理论 入手,探讨了长江中下游城市带的相关内容。 姚士谋等出版《中国的城市群》一书,对城市群进行了定义。 按照城市分布的地域范围与规模等级划分城市群类型 姚士谋修订城市群定义 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列入超大型城市群
1、城乡过渡区
1991年加拿大城市地理 学家麦吉用城乡过渡区 (Desakota)表示这种出现 在人口密集的热带地区,处 于大城市之间的交通走廊地 带,借助于城乡间强烈的相 互作用,以劳动密集的工业、 服务业和其它非农业的迅速 发展为特征的地区。 ——描述亚洲大城市连绵区 的空间结构。
2、扩展型大都市区
研究背景
2008-2010年国家密集颁布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
多数是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区域规划。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山东蓝色半岛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 效生态经济区、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辽宁沿 海经济带等地。 《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杨伟民表示,中国城市化要走以城市 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化道路,在城市化空间布局上按特大城市群、 大城市群、其他城市化地区(大都市区、城市圈、城市带)、边 境口岸城市、点状分布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五类考虑,实行有区 别的城市化方针。

中国小城镇发展问题研究问题综述

中国小城镇发展问题研究问题综述

中国小城镇发展问题研究问题综述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西方发达国家从16-17世纪的工业革命开始,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始城市化浪潮。

经过两百多年的建设,主要发达国家都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

城市化运动初期通过政府强制执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大型城市迁移,解决了工业化所需的大量劳动力,同时人口过分集聚大城市,很多国家患上一系列的“城市病”,造成深刻的社会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交通革命拉近了地理距离,发达国家根据自身情况,引导大城市居民人口逆向流动,“郊区”型小城镇成为城市化的“主旋律”,真正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小城镇成为国家结构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沟通大城市和农村,促进了经济平衡发展。

英国政府颁布和修改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消除了限制人口流动的制度障碍,农村人口大量迁移到大型城市,由一个农业国家变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英国政府未对城市的盲目发展进行干预和调控,使得“城市病”愈演愈烈,带来了一系列灾难性后果。

英国政府迫于社会各方压力,开始对城市逐渐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英国率先开创了通过法律途径治理城市公共卫生弊端的先例。

美国通过公路铁路“革命”,人口自由迁徙以及南北战争解放大量黑奴,完成城市化雏形。

美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特征:(l)郊区型小城镇的兴起。

(2)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尤其是人口的流动最为明显。

日韩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从朝鲜战争后为契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新村运动”、大型城市群建设,城市化发展迅速,初期取得很好的成效,目前面临农村居民负担过重、农村人口过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日韩等国已经根据存在问题,制定了针对性对策,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1970年,韩国发起了“新村运动”,以政府支援、农民自主和项目开发为基本动力和纽带,带动农民自发地家乡建设活动。

韩国的新村运动极大的推动了韩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因为政府政策干预过大造成许多负面影响:(l)大量增加农民债务负担。

(2)许多决策由政府推进,严重影响了农民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城市群国内研究综述

城市群国内研究综述
城 市 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国 内 研 究 综 述
黄 昌丽
( 南 交通 大 学人 文 社会 科 学 学 院 6 0 3 ) 西 1 0 1
【 摘 要 ] 0世 纪 9 代 后 , 国 进 入 城 市 化 的 加 速 发 展 阶 段 , 会 2 O年 我 社
和等 级 规 模 的城 市 , 托 一定 的 自然 环 境 条 件 , 一 个 或 两 个 特 依 以
较完整 的中国城市空间单元体 系 。
高 汝 熹 (90 则 首 先 明 确 了 “ 都 市 经 济 圈 ” 定 义 , 认 为 19 ) 大 的 他
“ 都 市 经 济 圈是 以经 济 比较 发 达 的 城 市 为 中 心 , 过 经 济 辐 射 大 通 和 经 济 吸 引 , 动 周 围 城 市 和 农 村 , 形 成 统 一 的 生 产 和 流 通 经 带 以 济 网络 ” 。


国 内 城 市 群 研 究 的 主 要 成 果
受 经 济 水 平 等 因 素 的 影 响 , 内对 城 市 群 的研 究 较 国外 晚 。 国 2 O世 纪 8 O年代 初 , 洪 俊 、 越 敏 以 “ 大 都 市 带 ” 丁 宁 巨 的译 名 将 戈 特 曼 的大 都 市 带 思 想 引 人 我 国 , 后 国 内 对 于 城 市 群 的 研 究 才 之 逐 渐 开 展 起 来 。本 文将 从 以 下 几 方 面 介 绍 我 国的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
度 出 发 , 出 了许 多 类 似 的概 念 , 都 市 连 绵 区 、 市 连 绵 带 、 提 如 都 城 镇 密集区等 。 周 一 星 (9 6在 分 析 中 国城 市 概 念 和 城 镇 人 口统 计 口径 时 , 18 ) 借 鉴 西 方 城 市 不 同 尺 度 空 间 单 元 体 系 , 早 提 出 了市 中 心 一 旧城 较 区一 建 成 区一 近市 区一 市 区一 城 市 经 济 统 计 区一 都 市 连 绵 区 这 样 一 套 中 国 城 市 的 地 域 概 念 体 系 。 18 98年 , 而 将 其 发 展 成 比 进

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等多学科的交叉作用下,运用新科学方法与技术手段,国外城市群的相关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着十分丰富的积累和成果。

(一)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出版了题为《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的论著,针对当时工业革命以后大城市所面临的拥挤、卫生等问题,提出关于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的设想,后被称作“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

其主要内容包括:(1)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裘丽岚摘 要:本文对城市群的理论发展和研究成果做了概括性的回顾和梳理。

重点叙述了国外的圈层结构理论、田园城市理论、区域规划理论、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大都市带理论、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核心—边缘理论,以及国内的点轴系统理论和双核(港城)模式,还对国内外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作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城市群 理论 实践【中图分类号】K90目前,联合国人类聚落中心将城市聚集区(Urban Agglomeration)用作衡量城市规模的标准,是指一群密集、连续的城镇所形成的人口居住区。

现在城市群的英文名称便来源于此。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1998)的定义,城市群(Agglomera-tion)是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1]。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群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国外城市群理论综述在地理、人口、交通、社会、经济、政治【基金项目】成都市社会科学联合会2011年项目《成都平原城市群产业分工转移和空间布局协调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SR11-0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1年项目《成都平原城市群功能结构及区际协调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SZYQN17。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在多个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科技领域,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方向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生物医学领域,基因编辑、细胞治疗等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社会科学领域,国内学者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例如,在经济学领域,关于中国经济转型、金融市场改革等问题的研究成果为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政治学领域,关于国家治理、国际关系等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在文献方面,国内学者在各个领域都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专著。

这些文献不仅展示了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推动了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

同时,国内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期刊和出版社,为学术成果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二、国外研究现状在国外,各个领域的研究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在科技领域,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的研究依然处于领先地位。

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一些国际知名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在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在生物医学领域,基因编辑、细胞治疗等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在社会科学领域,国外学者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例如,在经济学领域,关于全球化、金融市场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对国际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政治学领域,关于国际关系、民主制度等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在文献方面,国外学者也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专著。

这些文献不仅展示了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推动了国际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

同时,一些国际知名的学术期刊和出版社也为学术成果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三、发展趋势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跨学科研究将成为主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学科交叉融合的加深,跨学科研究将成为解决复杂问题的重要手段。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当前,我国城市群正处于快速成长过程中,总体上呈现出如下几个特征。

1.城市群体系初具雏形经过几十年的孕育和发展,我国城市群目前已有近30个。

这些大大小小的城市群,根据其规模和发展水平,大致可以划分为国家、省区和地方三个级别(表3)。

国家级城市群主要由国际大都市(北京、上海、广州及香港)为主导,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所在。

省区城市群均由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及其他重要城市)为主导,是省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所在。

地方城市群均由某一大城市为主导,为地方性的经济中心。

国家城市群是我国城市体系的中坚,省区城市群是主体(为数众多),地方城市群为辅助力量。

三级城市群构成我国城市体系的主骨架,主导着城市的发展。

表3 城市群级别划分2.城市群功能结构初步成形自新中国成立后,经过60余年的大规模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后30多年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群科学合理的功能结构基本形成。

在城市群之间,区域性的生产分工格局初步展现。

东部沿海三大国家级城市群,是对外开放的前沿,为我国城市群体系的龙头,在发达的制造业基础上,目前正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金融和外贸为主),成为沟通国内外两大市场的主枢纽,为国内其他城市群的发展积极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中西部省区城市群,是我国新兴的制造业基地,尤其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方面,正在成为国家的创新基地。

在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分工更为明确,中心城市通常是综合性的大城市,商贸发达,尤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其他众多城市基本上都以制造业为支柱,或是港口和资源供应基地,功能相对单一。

例如,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之间的功能结构就是如此。

3.省会城市多为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我国城市群大多是在省会城市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群事实上就是城市圈的扩大化,即省会城市加上外围几个邻近的城市。

所以,我国城市群,尤其是省区城市群,多呈单中心结构。

4.地级城市成为城市群的骨干在我国现行行政体制下,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地级城市(包括省会城市)具有比县级城市和小城镇更大的政治优势,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林先扬

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林先扬

收稿日期:2002-10-04;修订日期:2002-11-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961004)资助作者简介:林先扬(1978-),男,海南文昌人,人文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经济。

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林先扬,陈忠暖,蔡国田(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广东广州 510631)摘 要:城市群的存在是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区域化的重要表现,它作为区域城市化高级阶级性现象,是集聚与扩散共同作用的产物。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重视和加强城市群的发展,当今城市群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对国家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城市群越来越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对它的研究与探索是城市研究领域的新拓展,它有助于人们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把握城市的发展。

文中简要回顾了国外城市群研究阶段与主要成果与观点,着重对我国城市群研究进行回顾与评述,进一步探讨了城市群研究的新趋向,以利于推动我国城市群研究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城市群;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K 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03)01-0044-06 城市群的存在是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区域化的重要表现。

对城市群的研究与探索是城市研究领域的新拓展,它有助于人们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把握城市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重视和加强城市群的发展,当今城市群已成为全新的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它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对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这使得城市群越来越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对国内外城市群研究主要成果与观点进行回顾与展望,将有利于推动我国城市群研究的深入开展。

1 国外城市群研究阶段的主要成果与观点111 国外城市群研究启蒙发展阶段(1915~1945)的主要成果与观点英国学者霍华德(E.H oward ,1898)最先从城市群体(T own )的角度来研究城市,《明日的田园城市》(G arden Cities of T o -m orrow )中的“田园城市”正是通过“组合群体”来协调和发展的。

城市群文献综述

城市群文献综述

城市群文献综述一、国外城市群研究阶段的主要成果与观点(一)国外城市群研究启蒙发展阶段(1915~1945)的主要成果与观点:英国学者霍华德(E.Howard,1898)最先从城市群体(Town)的角度来研究城市,《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citiesoTo-morrow)中的“田园城市”正是通过“组合群体”来协调和发展的。

20世纪初,英国的格迪斯(P.Geddes,1915)在《进化中的城市》(Cities in Evolution)中运用区域综合规划的方法,提出城市演化的形态:城市地区(City Region)、集合城市(Conurbation)以及世界城市(Word city),其中集合城市被看作是拥有卫星城的大城市。

之后的恩文(R.Unwin,1922)发展为“卫星城”理论应用于大城市如伦敦的建设与调整。

芬兰沙里宁(E.Saarinen,1918)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强调城市是有机的生命体,城市群体发展应当从无序的集中变为有序的疏散。

在这种“有机疏散”理论指导下他制定了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

德国地理学者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1933)首次将区域内的城市群体系统化,其著名的城市群体组织结构模式,被广泛采用。

他的中心地理论更是城市群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

杰弗逊(M.Jefferson,1939)和哲夫(G.K.Zipf,1942)分别对城市群体的规模分布展开理论探讨,并且后者首次将万有引力定律引入城市群的空间分析。

(二)国外城市群研究丰富深化阶段(1945~)的主要成果与观点:二战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外城市群的研究在多学科交叉作用下,加上新科学方法与技术手段的运用,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获得突破与丰富。

维宁(R.Vining,1942)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城市群存在的合理性与客观性。

邓肯(O.Duncan,1950)在《大都市与区域》中首次引入“城市体系”(UrbanSystem)的观点[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5卷 第3期 2018年3月天 津 科 技TIANJIN SCIENCE & TECHNOLOGYV ol.45 No.3Mar. 201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15ZDA053)。

收稿日期:2018-02-02科技评论近期国内外城市群研究进展综述王 晋1,朱英明1,张惠娜2(1. 南京理工大学 江苏南京210094;2. 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北京100044)摘 要:对近期城市群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梳理。

将城市群的研究按照几何学、社会物理学、集聚关系、外部经济、地租和土地利用以及管理创新6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了城市群研究从宏观、定性阶段进入了中观、定量阶段的进展和不足,指出了城市群研究的未来热点。

关键词:城市群 进展 综述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945(2018)03-0029-06Review on th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in Urban AgglomerationWANG Jin 1,ZHU Yingming 1,ZHANG Huina 2(1.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94,Jiangsu Province ,China ;2.Beij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Beijing 100044,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urban agglomeration .It divides the researches into six aspects ,including geometry ,social physics ,gathering relation ,external economy ,land rent and use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Both research progresses and shortcomings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macroscopic view and qualitative stage to the intermediate perspective and quantitative stage were summed up .The future focu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re-search was also presented.Key words :urban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review0 引 言作为跨行政边界的人类聚居形式,城市群已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单元,并成为区域空间未来发展的重要生长点。

城市群概念缘于国外,19世纪末霍华德[1]提出城乡功能互补、群体组合的“town c uster ”概念 。

1915年Geddes [2]提出了“conurbation ”概念,即一个“越来越充分地成长为一个巨大的团块”。

1957年,Gottemen [3]在其论文《美国东北海岸地区的城市化》中提出了“megalopolis ”这一概念,“megalopolis ”具有“核心区域构成要素的高密集型和整体区域的星云状结构”。

国内方面,姚士谋[4]提出城市群是在特定地域内,一定数量、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城市,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以一到两个大城市为核心城市,借助交通网络的通达性,发展着纯属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顾朝林[5]将城市群定义为,若干核心城市在各自基础设施和个性化的经济结构方面,发挥特有的经济社会功能,而形成一个社会、经济、技术一体化的、具有亲和力的有机网络。

1 城市群研究的6个维度国内外学者在城市群的概念定义、内部构成、动力机制、制度措施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方面。

近年来,随着城市群研究的日益深入,国内外学界开始从不同视角对城市群的发育程度、紧凑程度、稳定程度、资源承载程度等方面进行定量研究。

本文对近期国内外城市群研究进行了梳理分析,并从几何学、社会物理学、集聚关系、外部经济、地租和土地利用以及管理创新6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30·天 津 科 技第45卷 第3期1.1 几何学运用几何学研究城市群一般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区位理论,另一个是中心地方理论。

区位理论研究不同类型企业选择的最优区位,中心地方理论分析了制造和市场营销等中心的定位和作用。

城市群研究在几何学思想的指导下,逐步从传统的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和中心地理论等转向城市群区域位置对其内部机理、外部联系和发展模式的定量分析。

王伟[6]分析了城市群经济空间宏观形态格局、城市群空间重心均衡、城市群集合能效测度,发现城市群空间结构能效与整个区域的中心性效应紧密相关:中心城市在城市群几何重心位置,群体重心接近区域几何重心位置,会导致城市群结构能效变大。

Kaufmann[7]认为,城市群是一种超越了行政区划、由核心城市和与核心城市紧密相连的周边郊区城市组成的组合。

在分析了维也纳关于城区及郊区、尤其是两部分中间创新网络的特殊情况后,他认为,在特定情况下,城市及周边的创新联系不是很强,这种联系集中在商业领域的相互作用。

而位于城市中的公司更多地集中于城市内部商业、金融及研究机构的关系上;相反,郊区的公司更面向城市以外的创新合作伙伴。

Audretsch[8]等结合城市功能专业化的实证研究和区域动力学,将城市区分为公司总部和服务公司为主导的城市群、拥有大量独立的生产工厂的工业城市群和拥有综合小公司的工业区3种形态。

其研究发现,承载基础研究或者综合现有企业的城市有利于创业活动,而工业城市群的情况恰恰相反。

只有行政职能和服务部门的企业总部占主导地位的城市群并不是很利于创业。

尽管这类城市群提供了很少的制造业创业机会,但是对服务业提供了很多机会。

1.2 社会物理学社会物理学是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对社会经济中存在的鲜明的实证规律性进行模型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社会物理学领域是目前城市群研究从定性阶段走向定量阶段的热点,也是城市群模型研究的主要领域。

该领域城市群研究从传统的引力模型、场模型和熵模型等出发,结合统计学、信息技术等相关学科对城市群的形成机理、内部结构、发展质量和空间扩展均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证,建立了各种模型和指标体系。

社会物理学研究的优势是实现了城市群的模型化和数量化,不足之处是所建立的模型构成要素合理性仍有待论证。

Qin等[9]从地理条件、经济基础、政策背景、交通条件等方面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城市群的形成机理和空间格局,认为城市经历了单个城市、城市组、城市集群3个阶段。

作者选取了中国吉林省中部的27个城市,借助引力模型测度了城市集中度;选取城市中人口、GDP等变量,测度了城市之间的经济交流能力。

以城市区位确立核心城市,以经济流通能力确定城市发展轴。

Qi等[10]认为城市紧凑度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

城市紧凑度定义为诸如城市(镇)、工业、资源、金融、交通和技术等的空间集中度,这种集中度是根据城市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特定的经济和技术结合而形成的。

选取了23个城市群作为样本,并将这些城市群的发育程度进行分类,借助城市群产业指数体系和测量模型从产业的视角探讨了城市群紧凑度和空间分布特征。

研究得出城市群的产业集中度和城市群的发展程度正相关;城市群产业集中度在空间分布上差异很大;城市群产业集中度表现出了从华东地区向华中、西部地区递减的过程。

Deng等[11]认为,一个地区的核心城市对周边地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及辐射作用。

借助场模型以及华中地区168座城市的案例分析解释了如何科学界定城市的势力范围。

利用综合指数和场强度代表的城市势力范围来测度城市的影响强度,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统计方法研究区域城市的分类和空间分布特征。

结果显示:武汉在华中地区具有主导地位;省会城市主导各自的省份,并且没有较低级别的集聚中心;城市势力范围的基本组织类型是单极类型、附聚型,紧密相关的组类型和松散相关的组类型。

Wang等[12]认为城市群的城市化发展质量能够评价城市群城市化速度快慢、人口城市化质量、经济城市化效率和社会城市化的和谐公平。

城市化发展质量由3个指标构成,即经济城镇化发展质量、社会城市化发展质量和空间城市化的安全品质,提出了三维指标球和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综合测量标准值。

Wang等[13]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选取对外经济活动、交通设施、工业生产、信息技术、资源和环境为指标,研究了各个指标在不同阶段对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都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长三角城市群30年的发展历程中,对外经济活动对其发展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交通运输,工业经济活动和信息技术。

牛方曲等[14]提出了城市群多层次空间结构分析算法,确认最强综合实力的城市为城市群核心城市,通过核心城市通勤圈确认研究区域;将城市间多模式交通可达性用于判断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建立城市群相互作用网络,确定城市群等级结构体系。

张倩等[15]在GIS技术基础上,定量测算交通、人2018年3月王晋等:近期国内外城市群研究进展综述·31·口、经济属性等空间通达性,以城市集群经济及社会属性为判据,得到了一套城市群的识别和区划的识别流程。

Manzato等[16]提出了一种在时间上检测功能城市区域或者城市群的动态变化的新方法。

这一方法基于两个因素:人口密度和交通基础设施供应的指数。

首先对变量进行探索性分析,其次利用空间分析和空间建模技术将这些变量结合起来。

证据表明,城市群的发展受到交通设施供应水平的强烈影响,如果考虑了如机场、铁路、港口交通设施因素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土地利用模式的额外因素,这一方法可以得到改进。

Wang等[17]利用聚类算法将中国253个城市分为8个不同的组群,每一个组群按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为6个档次。

基于这些分类,这些城市展示为一个“演化树”,这一演化树随着城市在功能和经济上的不断演进而增长。

描述1990—2000年间城市变化的马尔科夫链被用来评价城市沿着既定演化路径的发展程度。

同时研究表明,以企业为主体、以制造业为导向、功能全面的城市增长率比那些单纯依靠旅游业的城市要高,城市类型和发展的阶段决定了空间范围的扩张。

1.3 集聚扩散任何一种形式的循环,或互为因果,或相互作用都是积累的,从而也是失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