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简析
近五年高考全国卷语文分析
近五年高考全国卷语文分析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考点分布表2017年复习建议一、近五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卷整体概况纵览2012到2016五年全国卷试题从试卷结构按排角度看,均没有多大变化;从命题设计角度看,试题能够均匀分布各知识点,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从试题题量上看,题量安排科学,分值设计合理,难度适中,考点全面;从考查形式上看,命题灵活多样,能够针对考生的实际,使每一位考生都能展示自己的真实水平。
二、近五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卷各版块纵向分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年份试卷选材内容考查点2012全国卷《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①解文中重要概念;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3全国卷I《〈老子〉的年代》①析理解文章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全国卷II《试论中国风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①解文中重要概念;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4全国卷I《美的奥秘》①解文中重要概念;②理解文章重要内容;③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
全国卷II《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①理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5全国卷I《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①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全国卷II《艺术是什么》①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6全国卷I《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①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全国卷II《塞壬的歌声》①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全国卷III《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①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从2012年到2016年,论述类文本都是全国卷试题的必考内容,设置三道小题,均为客观题,每小题3分,共9分。
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
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
语文作为一门核心科目,不仅考察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还涉及到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表达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因此,高考语文试卷的设计非常重要,不仅要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下面将从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的题型、考查内容和命题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的题型多样化,涵盖了阅读、写作、翻译等多个方面。
其中,阅读题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包括阅读理解、短文改错、完形填空等题型。
这些题型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准确把握信息,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细节,进行推理判断。
而写作题则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文字知识,进行文字表达和写作技巧的运用。
翻译题则考查学生的语言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将中文句子准确翻译成英文或英文句子准确翻译成中文。
这些多样化的题型能够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能力,既考察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考察了学生的写作和翻译能力。
其次,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的考查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发展。
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阅读材料往往涉及到当下社会热点、文化传统、历史事件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外,写作题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写作素材和写作技巧。
近年来,高考作文题往往涉及到生活、科技、文化等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这些内容的设置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思维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最后,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特点是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语文试卷中的题目往往涉及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审美能力、道德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培养。
试卷中的题目往往设置有情境,要求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思考和表达。
这样的命题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试卷中的题目也注重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有些题目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2024年高考语文(新高考1、2卷、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真题评析+考情分析+备考策略+类题练习课件
2024年高考(新高考1卷,2卷、全国甲卷卜)语言文字运用真题答案+解析+类题+方略PART真题透视012024年新高考I卷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当你觉得劳累而懒得说话,情绪、胃口不佳且脑子不转时,往往是身体在提醒你;“电量已经触底,需要立即充电。
"常用的充电方式,包括合理睡眠、适度运动、调整饮食等多种,其中睡眠最为重要。
①如果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②引发多种疾病,③所以,④通过睡眠如何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⑤才是问题的关键。
睡眠时长是保证身体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
至于每天要睡多久才能保证身体健康,相信喜爱健康科普节目的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了。
实际上.我们所需的睡目民时长是A的.有人不睡够9个小时难以清醒,有人睡上4个小时就能活力满满;有人睡了很长时间仍然精神萎靡,有人只要打个盹儿就能B。
因此,能够保证自己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睡眠时长,就是最适合自己的睡眠时长。
睡眠不足会导致疲劳无法缓解而残留下来,长此以往,疲劳会像负债一样逐渐累积并且利上滚利,掏空你的“家底",进而引发多种疾病。
(甲)也彳艮简单:在节假日睡到自然醒,记下你的睡眠时长,然后减去工作日的睡眠时长,如果多出2个小时以上,即说明你正处于“睡眠负债"的状态,需要及时补充调整。
但另一方面,一次性补充过多的睡眠,又会扰乱人体生物钟,使你的睡眠质量大打折扣,同时引发新的疲劳。
所以对于“睡眠负债〃,要采取“分期偿还〃的方式求得解决。
其实,(乙)。
如果质量不佳,睡眠时间再长也难以恢复疲劳。
而提高睡眠质量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在固定时间起床,以调整身体节律;在睡眠前洗热水澡,以尽量放松身心。
只有睡得够,睡得好,坚持不懈,才能从“感觉身心疲惫"成功转化成“感觉棒极了"O18.文中第一段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
请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
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
历届语文高考试题分析及答案
历届语文高考试题分析及答案历届语文高考试题分析及答案是一个涵盖广泛内容的领域,因为语文高考试题不仅考察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以下是对历届语文高考试题的一般性分析及答案要点:1. 基础知识部分:- 这部分通常包括对汉字、词语、成语、标点符号的运用,以及对句子结构、语法规则的掌握。
- 答案要点:学生需要准确理解题干要求,注意字词的正确使用和句子的语法结构。
2. 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部分通常包括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考察学生对文章主旨、作者态度、文章结构以及细节信息的把握。
- 答案要点:学生需要仔细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注意作者的用词和修辞手法,从而准确回答问题。
3. 古文翻译:- 古文翻译部分要求学生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考察学生对古文词汇、句式的理解能力。
- 答案要点:翻译时要注意保持原文的意境和风格,同时确保语言的流畅和准确。
4. 作文:- 作文部分是语文高考中的重要环节,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 答案要点:学生需要根据题目要求,构思合理的文章结构,使用恰当的语言和修辞手法,表达清晰的观点和论据。
5. 文学鉴赏:- 文学鉴赏部分要求学生对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考察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 答案要点:学生需要理解作品的内涵,分析作者的创作手法,评价作品的艺术价值。
6. 综合应用:- 综合应用部分可能包括对语言材料的整合、改写、仿写等,考察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 答案要点:学生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完成题目要求,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创造性。
7. 答题技巧:- 在答题时,学生应该注意时间分配,先易后难,保证答题的完整性。
- 对于选择题,要注意审题,避免因粗心而失分。
- 对于主观题,要注意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流畅。
8. 历年真题回顾:- 通过分析历年的真题,学生可以了解高考的出题趋势和重点,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答案解析
一、2019年高考全国卷三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1. 真题回顾(1)选择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作品、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2)现代文阅读:考查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3)古诗文阅读:考查学生对于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4)作文: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2. 答案解析(1)选择题:答案正确,学生应熟练掌握文学常识。
(2)现代文阅读:答案正确,学生应具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3)古诗文阅读:答案正确,学生应具备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4)作文:答案正确,学生应具备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2020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1. 真题回顾(1)选择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作品、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2)现代文阅读:考查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3)古诗文阅读:考查学生对于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4)作文: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2. 答案解析(1)选择题:答案正确,学生应熟练掌握文学常识。
(2)现代文阅读:答案正确,学生应具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3)古诗文阅读:答案正确,学生应具备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4)作文:答案正确,学生应具备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1. 真题回顾(1)选择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作品、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2)现代文阅读:考查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3)古诗文阅读:考查学生对于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4)作文: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2. 答案解析(1)选择题:答案正确,学生应熟练掌握文学常识。
(2)现代文阅读:答案正确,学生应具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3)古诗文阅读:答案正确,学生应具备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4)作文:答案正确,学生应具备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总结: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答案解析表明,高考语文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和作文能力。
【真题解透】全国甲卷五年(2018-2022)考点对比分析-高考语文真题对比分析(全国通用)
202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 (同上) 项是(3分)
2022 下对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 (同上) 项是(3分)
全国甲【Ⅰ】卷【论述类】五年高考考点【2018-2022】比较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号 年份
设题方式
考点
2018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考查筛选文中的
(3分)
信息的能力
第 2019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1
(3分)
题 2020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考点
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以及探究能力
(同上)
考查筛选、整合、分析文 中信息能力 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 的能力 考查学生筛选、整合并概 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三、现代文阅读三:文学类文本
文学类文本一般考查小说和散文。
文本考查在材料选材方面主要是走近国内外尤其是国内现代文学大师的文学作 品,主题方面契合新课标的要求。从考查的内容方面来看:考查的重点仍集中在人 物形象、情节结构、表达技巧、小说情感主题、小说环境等方面,重在阅读的深度。 在学科素养方面,涉及“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 的语文学科素养,引导考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 美意识,将艺术审美与价值导向紧密结合,在完成审美能力考查的同时,实现对考 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面引导,促进其向美向善,提升人生境界。
题
(2018
2020
年是第8
题) 202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近三年语文高考全国卷信息类文本阅读真题对比评析暨2025高考备考策略
1. 曲解文意(联系上下文,比对词语或句子时,务必整体理解:看大意 是否基本相同,看是否混淆范围,是否混淆语气,是否张冠李戴,是否偷 换概念,是否以偏概全,是否颠倒时态,看是否于文无据等)
2. 不合逻辑(看推断是否符合逻辑,重点关注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因 果关系、条件关系、目的关系、并列关系、选择关系、转折关系等)
3. 论证特点(学会分析理据关系——论点与论据/材料的关系,学会分析 论证的角度、结构、方法、语言等)
主观题比较
新高考Ⅰ卷【信息类】三年高考考点【2022-2024】比较
2022 2023 2024
信息类文本阅读主观题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 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 看法。(4分) 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4分)
2024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同上)
提示:三年设题方式未变。
新高考Ⅰ卷【信息类】三年高考考点【2022-2024】比较
信息类文本阅读客观题
题号 年份
设题方式
202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第 202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 题 2024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篇幅都比较短,文字较简洁,既具有大众化、通俗化的特点,又 具有文化性、传统性的特点。
2.信息密度较大,文字简短但包含陌生化、科技化、前瞻性的信息。 3.试卷中信息性文本的主题以文艺理论为主,也经常会涉及社会伦 理、历史科学等主题。 4.选文社会性和时效性比较强,引导学生去了解社会、关心社会, 借此促使学生思考所处的时代及个人选择。
近五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报告
近五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报告2012年至2016年语文试题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命题结构相对稳定。
以下为我做了五套试题的总结。
纵观近几年的试卷,现代文阅读部分没有做任何改变,它也涉及科技、艺术、历史等方面为主,都和当下的热点问题联系紧密。
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分析理解、对信息的筛选整合、对文中信息的概括能力。
文言文部分试题有轻微改动,考查学生的知识储备方面没有大的变化。
12年---14年的第一个题都考的是文言实词的含义,15年---16年考查的却是文言断句的题;第二个题12年至13年考的是人物形象的问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能力,14年考的是文言断句问题,15---16年则改成了对文言常识的考查;第六、七题近几年都无变化。
总的来说,对文言文的考查这几年变化也不大,断句问题和文言常识题在平时的讲解中也会涉及,只是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要求针对性练习。
诗歌鉴赏部分基本也无变化,其中仅12年考了一首词,其它几年均考的诗。
14年略微不同考查的是两首诗的比较,这在16年的试题中也出现,比较的是文本诗和课内诗的比较,这需要我们在之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把一些相关性的诗词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做题时能得心应手。
诗歌鉴赏部分考查的几个题型一般为对句子的分析,对字词的分析,并从中分析作者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名篇名句默写部分,12年---13年以提上句写下句的形式考查的,14年---16年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进行考查,增加了难度。
内容方面没有变化,初中一题,高中两题。
文本阅读从12年开始都是小说类和传记类,并无改变,考查的题型也都差不多的。
小说部分的命题形式都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以及主题方面,针对这种现状,在平常的练习中就应集中火力在这几方面。
传记类的基本也是围绕人物形象来设置的,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和概括能力,有时也涉及学生结合实事能力。
成语的使用问题,考查内容没有什么变化,考查的形式这几年改动稍大。
12年---13年考查的是四个成语的使用;而14---15年变为成语的辨析,为三个成语;16年考查了六个成语,增加了数量,但难度并未增加,排除法可能还更上手。
近五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2016-2020)
近五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2016-2020)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高考语文全国二卷近五年试卷分析
全国二卷近五年试卷分析及对策曾晓慧一、现代文阅读连续五年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的。
而且选择题的题干表述基本不变,分别为:1.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2.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3.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分析这三题的题干的表述,我们可以发现,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两个考点。
问题的设置主要是强加因果和无中生有。
要做好这个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平时应该加强练习。
二、古代诗文阅读1. 文言文连续五年都考了断句、翻译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这是不变的部分。
变化的是2015年新增了古代文化常识,估计未来还会出现这样的题型,所以应该引起重视。
要做好翻译和断句,使学生能读懂文言文,必须在平时养成文言文的阅读习惯,大量阅读文言文,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文化常识以前不考,老师不重视,学生也比较欠缺,现在要引起重视,在课堂上涉及到一些文化常识时,要给学生讲清楚,然后高三的时候强化训练一些题。
1.古代诗歌五年的共同点是都考到了对诗歌的感情的理解和技巧的把握。
诗歌本来就是抒情性作品,考感情就是考查学生能不能读懂一首诗,把握其主旨。
这是考查诗歌的核心精神。
全国卷的题出的比较细,学生不容易“蒙”到分数,必须拿出真本事。
对技巧的考查,涉及到“炼字”“虚实结合”“某句的作用”“以哀景抒哀情”等几点,都是诗歌鉴赏里比较基本的、要求学生高中阶段能够熟练运用的。
但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
只有多读,多背,多体会。
2.名篇名句默写(1)都是理解性默写,加大了难度。
(2)范围与重庆卷有较大区别,重庆卷是高中阶段,33篇诗文。
全国卷是初中阶段50篇,高中阶段14篇。
高中的篇目也有不同,比如增加了《逍遥游》这样偏难的篇目,而且是重点考查对象。
老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背诵,把训练改成理解式默写,以应对这一变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做)(1)出现了一个新题型,第一题是设计成选择题,五选二。
最优项3分,其次2分,再次1分。
近年高考语文试题趋势及答案
近年高考语文试题趋势及答案近年高考语文试题趋势及答案分析一、高考语文试题趋势概述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趋势:1. 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试题中融入了大量的古诗文阅读、文言文翻译等,旨在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加强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现代文阅读部分的比重增加,题型更加多样化,不仅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考查学生的分析、评价和鉴赏能力。
3. 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语言知识运用部分更加注重实际语境中的运用,如病句修改、成语使用等,强调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4. 作文题目更加注重思辨性:作文题目往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
5. 综合能力的考查:试题不仅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还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综合素养。
二、高考语文试题答案分析1. 古诗文阅读与赏析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学生需要准确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并能够赏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答案中应包含对诗文主题的准确把握,对作者情感的深入理解,以及对诗文艺术手法的分析。
2. 文言文翻译与理解文言文翻译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并能够流畅地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中应体现出对文言文词汇、句式结构的准确把握,以及对文言文文化背景的理解。
3.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部分的答案应展示出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对作者观点的分析,以及对文章结构和写作手法的把握。
同时,答案还应体现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见解。
4. 语言知识运用在语言知识运用部分,答案应准确无误地反映出学生对成语、病句等语言现象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能力。
5. 作文作文部分的答案应体现出学生的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作文应围绕题目展开,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清晰,语言流畅。
三、结语高考语文试题的命制旨在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等方面。
通过对近年高考语文试题趋势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高考语文的考查重点,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备考指导。
近五年高考试卷真题语文
近五年高考试卷真题语文近五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一直备受关注。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考查内容涉及文字阅读、写作技巧、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等多方面知识。
通过对近五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真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高考语文考试的趋势和重点,为备战高考的学生提供参考和指导。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高考语文试卷在文字阅读方面的变化。
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对文字阅读的考查更加注重考生的综合分析和阅读能力。
除了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外,还会增加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考查,如唐诗宋词、古代典籍等。
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包含了一篇古文阅读文章,要求考生阐释文中的含义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考查了考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其次,高考语文试卷在写作方面的变化也值得关注。
过去几年,高考语文试卷的作文题目更加注重时事热点和社会问题,要求考生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观点。
另外,还会要求考生进行文学赏析和批评性写作,考查考生的文学修养和批判性思维。
比如去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是“一座城市的‘味道’”,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一篇以“味道”为主题的作文,反映城市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
除了文字阅读和写作以外,高考语文试卷还包括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考查。
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对古代文学的考查更加注重对文学经典的理解和品味,要求考生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和审美能力。
另外,现代文学作品也成为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一大考查内容,要求考生了解当代作家和作品,掌握文学语言和写作风格。
综上所述,近五年来高考语文试卷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文字阅读、写作技巧、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等方面。
考生在备战高考语文考试时,应该注重对以上内容的复习和提高,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和应试能力。
希望考生们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实现自己的高考梦想!。
高考全国卷语文试卷详解
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羲之从小对书法就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勤奋好学,虚心求教。
据说,王羲之曾向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卫夫人请教书法技艺。
卫夫人见王羲之勤奋好学,便倾囊相授,传授他书法的精髓。
王羲之经过多年的刻苦练习,终于掌握了书法的真谛。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行书为主,他的行书流畅自然,笔力遒劲,字形优美。
他的书法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他的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流传千古。
【乙】(节选自《王羲之的书法艺术》)1.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王羲之书法的独特之处。
答案:王羲之的书法独特之处在于:①他的行书流畅自然,笔力遒劲,字形优美;②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③他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2. 文章开头提到王羲之从小对书法就有着浓厚的兴趣,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王羲之对书法的热爱是如何体现在他的学习过程和书法作品中的。
答案:王羲之对书法的热爱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勤奋好学,虚心求教,向卫夫人请教书法技艺;②刻苦练习,经过多年的努力,掌握了书法的真谛,创作出《兰亭序》等优秀作品。
二、古代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甲】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古人云:“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吾虽不才,而立身行道,未尝一日敢忘也。
盖自少时,吾即以文章名于世,然吾所作文,皆非有意为之,盖吾天性如此也。
吾少时,家贫,不能读书,乃求教于乡人。
乡人见吾贫,不肯教我,吾遂自苦,日以抄书为业。
年十五,始得入学,遂勤奋学习,日夜不辍。
吾虽不才,然吾所学,皆有所得。
吾所作文,皆非有意为之,盖吾天性如此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五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分析近几年考题保持了一种平稳过渡的态势,没有出现大的起落。
一切都在考生备考的视野和意料之中,让考生觉得亲切、平和,给广大考生以最大限度的人文关怀。
试卷分主、客观两卷,题的数量仍然保持在21个,主客观的计分模式还是采用30分+120分,试卷结构稳定,各个考查点以及分值的分布,均沿袭了传统考法。
整个试卷板块清晰,重点突出,极有利于稳定考生考场情绪,让他们得以有更多的有效时间思考、领悟与表达。
但值得注意的是,试题紧扣社会热点,传递时代精神。
在语文考题中如此广泛而近距离地直面社会热点,近些年,还是头一次。
尤其是作文一题,突破了一般人的思维定势,毫不回避抗震救灾的热门话题,给考生创造了一个真实表达与倾诉的极好机会,显示出鲜明的时代与现实特色,激活了考生的思维,激发了考生的热情,给考生创设了发挥聪明才智的极为广阔的空间。
“文以载道”,让考场写作也承担起了一份社会责任。
从试卷涉及的语言材料来看,有以下一些特点:一、通俗、规范。
这些材料既便于设题,也便于考生快速浏览和阅读。
二、新潮、时尚。
整个试卷的语言材料随着时代的脉搏,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活泼而不板滞。
抗震救灾、畅想奥运、网络求职等新潮概念都进入阅读材料,关涉政治、文化、经济、教育、文学、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无形中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及知识面,同时也提醒考生关注社会,紧跟时代。
三、古朴、典雅。
文言文阅读材料,诗歌鉴赏材料,语言
基础知识涉及到的材料,都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
“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盖天说与浑天说”“阳关古道”等关键信息,都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内涵。
基础知识:依纲据本稳字当头
关于字音字形的考查,考纲中删掉了常见字的限制条件,就意味着两个考点的考查范围略有扩大,难度会略有增加。
考题也证实了这一点。
例如字音题中的“龃龉”“麾下”等材料就属于这一类。
但总的来看,还是突出了对常见常用词语读音的考查,且没有任何争议。
考生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意料中的是,字音与字形两个考查点,采用了隔年出现的轮换制,较公平地兼顾了考点。
加之,今年的作文加重了对错别字的扣分,也就不太可能重复设题专考字形,这也是一种平衡。
其他三个语基题,成语、病句、衔接,都是传统必考考题,问题设置合理,材料均在考生“视界”之中。
古文阅读:传记类文体仍然坚挺
从选材来看,文言文阅读材料依然青睐人物传记。
这是因为人物传记类文章材料翔实、叙事清楚、语言规范,也能给考生适度的道德暗示,因而经考不衰。
就题型而言,采用主客观结合的考法,全面考查阅读能力,且靠得教材很近。
这些考点设在课文高频出现的词语和句式上,如实词的“檄”“喻”“稽”“杜”等词语,都是来自基本篇目的重点词语,且自然地从教材迁移到试卷上来。
但另一方面,考题也很注意课本知识的向外延伸,即立足于课本却决不拘泥于课本,古文阅读题尤其如此。
另外,文言文阅读特别注重考查翻译能力,分值多达10分,抓住了文言文阅读的关键。
在主观卷的翻译题中,重点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以及疏通语言的能力,这些词语及句式出现频率高,用法典型,考题不在语法规则、概念术语上刁难考生。
诗歌鉴赏:重点考查对炼字的体味
本题仍然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材料是宋代潘大临作的一首宋诗《江间作》,该诗作者并非名家。
读这首诗,首先要借助于注解,了解作者曾随苏轼同游赤壁的经历。
作品从怀古开始,写出了龙盘虎踞的险要地形,然后缅怀古时的英雄而结以归隐之志,具有较深的情感内涵。
第三联,诗句凝练,炼字尤见功力,“明”字非常传神,“退”字使人叫绝,巧妙地写出了在江面上仰望寥廓长天时所得的印象,使人读之历历如在目前。
就诗歌思想内容而言,教材中类似的作品很多,考生不难把握。
炼字,历来是古典诗词鉴赏的重点,命题者在众多艺术手法中看中考查这一点,可谓抓住了诗词鉴赏的关键。
现代文阅读:突出强调对语言的揣摩
现代文阅读的题型承袭往年的模式,一篇是涉及“天文学理论”的社科文,涉及盖天仪、浑天仪、天文学等关键词语,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略有难度;另一篇所选材料是寅公写于2006年的文化散文《阳光古道苍凉美》,选文正面,积极向上。
尽管考生对这一作家并不熟悉,可丝毫不影响做题。
选时文,选名家之外作家的作品做考题阅读材料,在高考中还是不多见的。
《阳光古道苍凉美》,文章典雅厚重,文化含量很高,很适合中学生阅读。
考题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
更看重考生的主观表达。
在构题上,命题者重在考查考生对文意的把握,对语言的揣摩,做到知微见著。
同时,答好本题,还需要一定的筛选信息的能力,把握文本主旨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默写:关注考生的文化积累
默写仍然是5分的分值。
本题采用了二选一的模式,充分地考虑到记忆的或然和不确定因素,给考生自由选择的空间,表现了命题者最大程度的人文关怀。
其中一题考查的是《赤壁赋》中的一段重点句,另一题考查的是李白《蜀道难》、韩愈《师说》以及《孟子·告子下》中的名句,这些内容全部出于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且诗文并重,均有很高的文化含量,是作为一个中学生必须背诵和积累的名言名句。
本题要求严格准确,错字、别字、加字、漏字都不可以得分。
语言表达:新增“准确、鲜明、生动”要求
语言表达题历来被称作语文高考的“试验田”,这部分内容最容易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相继出现过仿写、缩写、提示语改写、撰写对联、写请柬、拟标语等考法,突出考查语文的实际应用与操作能力。
相比,今年考卷对语言表达的考查更加开放。
开放即要求宽泛,少设限制。
如第19题,只提供语境和语句形式,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概括。
第20题,则是提供主题班会主持人的开场白和结尾,要求考生补写中间部分,发挥的余地较大。
需要指出的是:今年考纲的语用部分在原来“简明、连贯、得体”的基础上增加了“准确、
鲜明、生动”的要求,考题也兑现了这一要求。
第20题中“有文采”的要求,便是回应。
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考题巧妙地将概括、分析、应用、表达等多种能力的考查综合在一起进行,既经济又高效,较好地检测了考生的语用能力。
这些带有尝试性的考题,轻巧、灵活、多变,与考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成为整个考卷的一个亮点。
这启示着我们: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社会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养成观察、体验、积累的好习惯,把埋头读书与放眼生活结合起来,关心社会生活,关心身边的人和事,才能学好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