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与有创操作分级与分类管理制度
医院手术及有创操作分级与分类管理制度
![医院手术及有创操作分级与分类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80b870d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7b.png)
3.1手术及有创操作分为以下几类:
(1)常规手术:按照手术部位、术式和操作方法进行分类。
(2)微创手术:采用内镜、腔镜、介入等微创技术进行的手术。
(3)高风险手术:具有较高风险,需经过严格审批和特殊准备的手术。
(4)实验性手术:尚处于研究阶段,需经过伦理审查和医院批准的手术。
3.2医院应根据手术类别制定相应管理制度,明确各类手术的操作规范、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等。
五、质量控制与评估
5.1医院应定期对手术及有创操作进行质量控制,包括手术安全、手术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
5.2医院应建立手术及有创操作评估制度,对手术效果、患者满意度等进行评估,不断提高医疗质量。
5.3医院应将手术及有创操作管理纳入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内部监督和整改。
六、培训与考核
6.1医院应组织手术及有创操作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
10.2术后记录
医院应详细记录术后患者的情况,包括但不限于:
10.2.1术后用药、治疗措施和恢复情况。
10.2.2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处理过程。
10.3术后教育
医院应对患者进行术后教育,指导其术后生活方式、药物使用和复诊安排。
10.3.1教育内容应包括术后饮食、活动限制和伤口护理等。
10.3.2提供联系方式,以便患者术后咨询和紧急情况处理。
14.3安全事件报告与处理
医院应建立健全安全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及时纠正和预防潜在风险。
14.3.1鼓励医务人员主动报告手术及有创操作中的安全事件。
14.3.2对安全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制定整改措施,防止再次发生。
十五、手术及有创操作的资源配置
15.1人力资源配置
医院应根据手术及有创操作的需求,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手术及有创操作分级与分类管理规范
![手术及有创操作分级与分类管理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3793c209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2b.png)
手术及有创操作分级与分类管理规范为了确保手术及有创操作安全和质量,加强我院各级医师的手术及有创操作管理,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参照有关资料,制定本规范。
一、手术及有创操作分级手术及有创操作指各种开放性手术、腔镜手术及介入治疗(以下统称手术)。
依据其技术难度、复杂性和风险度,将手术分为四类:(一)四类手术:技术新、难度大、手术过程复杂、风险度大的各种手术。
(二)三类手术:技术难度较大、手术过程较复杂、风险度较大的各种手术。
(三)二类手术:技术难度一般、手术过程不复杂、风险度中等的各种手术。
(四)一类手术:技术难度较低、手术过程简单、风险度较小的各种手术。
二、手术医师分级依据其卫生技术资格、受聘技术职务及从事相应技术岗位工作的年限等,规定手术医师的分级。
所有手术医师均应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
(一)住院医师1、低年资住院医师:本科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或获得大专结业证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5年以内者。
或医士工作7年内。
2、高年资历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相应年限以上,或获得硕士学位、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曾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上者。
(二)主治医师1、低年资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者。
2、高年资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者。
(三)副主任医师:1、低年资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者。
2、高年资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者。
(四)主任医师:受聘主任医师岗位工作者。
三、各级医师手术权限(一)低年资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可主持一类手术。
(二)高年资住院医师:在熟练掌握一类手术的基础上,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可逐步开展二类手术。
(三)低年资主治医师:可主持二类手术,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逐步开展三类手术。
(四)高年资主治医师:可主持三类手术。
(五)低年资副主任医师:可主持三类手术,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逐步开展四类手术。
手术有创操作分级管理制度
![手术有创操作分级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255acdde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45.png)
3.对手术团队成员进行感染控制培训,提高感染预防意识。
十九、法律法规遵守
1.严格遵守国家关于医疗活动的法律法规,确保手术有创操作的合法性。
2.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培训,提高法律意识和规范操作意识。
3.建立法律顾问制度,为手术管理提供法律支持。
二十、国际交流与合作
(1)新入职医师需接受系统的手术技能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学习和实操训练。
(2)培训内容应涵盖手术基本操作、手术器械使用、手术风险评估等。
(3)培训结束后,进行手术技能考核,合格者方可参与相应级别的手术操作。
2.继续教育与提高:
(1)鼓励医师参加国内外手术技术研讨会、培训班等,不断提升手术技能。
(2)定期组织手术技能竞赛和经验交流会,促进医师间的学术交流。
3.及时总结手术管理经验,推广典型做法,提高全院手术管理水平。
十一、应急预案
1.制定详细的手术应急预案,包括突发情况下的手术流程、人员调配、物资供应等。
2.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医务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处理能力。
3.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确保应急物资的充足和及时更新。
十二、手术团队建设
(2)二级手术:风险较高,技术难度一般的手术,如胆囊切除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3)三级手术:风险较高,技术难度较大的手术,如胃癌根治术、肝叶切除术等。
(4)四级手术:风险极高,技术难度极大的手术,如心脏瓣膜置换术、器官移植术等。
2.各级手术有创操作的具体名录由医务部制定,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1.加强手术团队的组织建设,明确各成员职责,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2.定期开展团队沟通与协作培训,提升团队的整体工作效率和手术安全。
手术及有创操作分级管理制度
![手术及有创操作分级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ebaca0b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16.png)
1.手术申请:临床科室根据患者病情提出手术申请,填写手术申请单,并提交至手术室。
2.手术安排:手术室根据手术申请单进行手术排期,并及时通知申请科室和患者。
3.术前准备:申请科室负责术前患者的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术前谈话、签署同意书、术前检查等。
4.手术实施:手术团队按照手术方案和操作规程进行手术,确保患者安全。
十五、手术及有创操作的持续改进
1.定期对手术及有创操作的质量、安全、效率等方面进行评估,查找存在的问题。
2.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并跟踪实施效果。
3.鼓励手术团队成员积极参与质量管理,为改进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
4.通过持续改进,不断提高手术及有创操作的管理水平和医疗质量。
十六、手术及有创操作的教育与培训
4.对应急预案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估,不断完善和优化预案。
十四、手术及有创操作的信息管理
1.建立手术及有创操作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手术申请、排期、执行、随访等环节的信息化。
2.确保手术及有创操作信息的真实、完整、准确,便于查询和统计分析。
3.加强手术及有创操作信息安全,保护患者隐私,防止信息泄露。
4.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手术及有创操作管理效率,为临床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3.医院对手术及有创操作人员进行资质认证,按照分级标准实行分级管理。
四、手术及有创操作管理
1.手术及有创操作前,医师应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2.手术及有创操作前,医师应向患者或法定代理人充分告知手术风险、并发症及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并取得书面同意。
十九、手术及有创操作的跨科室协作
1.医院鼓励跨科室协作,共享手术及有创操作资源,提高医疗效率。
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
![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e76c259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a8.png)
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为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一、手术及有创操作分级手术及有创操作指各种开放性手术、腔镜手术及介入治疗(以下统称手术)。
依据其技术难度、复杂性和风险度,将手术分为四级:一级手术:技术难度较低、手术过程简单、风险度较小的各种手术。
指普通常见的2人可完成的小手术,小面积清创缝合,如:单纯性修补术、体表良性肿瘤切除术、人流术、刮宫术及阑尾摘除术等。
许多一类手术可在门诊手术室完成。
二级手术:技术难度一般、手术过程不复杂、风险度中等的各种手术。
指需3-4人共同完成的中等手术,如:胃大部分切除术、胆囊切除术、肺叶切除术、前列腺切除术、剖宫产术及子宫切除术等。
二类手术应在住院部手术室完成。
是住院治疗较多的一种类型。
三级手术:技术难度较大、手术过程较复杂、风险度较大的各种手术。
指需5-6人共同完成的大手术,如: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肝叶切除术、食管癌切除术、心脏手术、颅内肿瘤切除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
三类手术应在具备相应手术条件的三级医院开展。
四级手术:技术难度大、手术过程复杂、风险度大的各种手术。
指需7人以上共同完成的高难度手术,如:心脏移植术、肝脏移植术、肾脏移植术、胰腺移植术、复杂的颅内手术等。
四类手术应在具备相应手术条件的三级医院开展,并需取得相应资质的医师实施。
二、手术医师资质分级所有手术医师均应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且执业地点在本院。
根据其取得的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至少每年一次由科室组织对其手术操作能力、效果、医疗质量等绩效指标进行评价审核,确定每位手术医师手术分级,上报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组,根据其手术级别、专业特点、医师实际被聘任的专业技术岗位和实际手术技能,对手术医师进行临床应用能力技术审核,审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的手术权限。
三、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一)由我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医师手术分级授权工作。
手术分级分类管理制度
![手术分级分类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52bf51b6294dd88d1d26bed.png)
徐家店中心卫生院手术分级分类管理制度1.为增强手术技术应用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升医疗质量,增强各手术科室和医师的手术管理,拟订本制度。
2.本条理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理中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事故办理条理》联合我院实质状况拟订。
3.本规定使用范围,全院手术科室。
一、手术的分类手术及有创操作分级手术指各样开放性手术、及麻醉方法(以下统称手术)。
依照其技术难度、复杂性微风险度,将手术分为四级:小手术:技术难度较低、手术过程简单、风险度较小的各样手术。
中手术:技术难度一般、手术过程不复杂、风险度中等的各样手术。
大手术:技术难度较大、手术过程较复杂、风险度较大的各样手术。
高风险手术 : 上述三类手术中术前有严重归并症的,术后简单出现就纠纷的, 24 小时内需要再次手术的。
(大中小手术分类详见附页)二、手术医师级别依照其卫生技术资格、受聘技术职务及从事相应技术岗位工作的年限等,规定手术医师的级别。
全部手术医师均应依法获得执业医师资格。
1、住院医师( 1)低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 3 年之内,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 2 年之内者。
( 2)高年资历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 3 年以上,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 2 年以上者。
2、主治医师( 1)低年资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 3 年之内,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 2 年之内者。
( 2)高年资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 3 年以上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 2 年以上者。
3、副主任医师:三、各级医师手术权限( 一 ) 低年资住院医师:在上司医师指导下,可主持小手术。
( 二 ) 高年资住院医师:在娴熟掌握小手术的基础上,在上司医师临场指导下可逐渐展开中手术。
( 三 ) 低年资主治医师:可主持中手术,在上司医师临场指导下,逐渐展开大手术。
( 四 ) 高年资主治医师:可在副主任医师(无副主任医师由科主任负责)的指导下主持大手术。
( 五 ) 副主任医师或科室科主任负责主持大手术,四、手术审批程序科主任或副主任审批全科每例手术的术者和助手名单,保证医师级别与手术分类相对应,署名奏效。
医疗技术分级审批与管理制度有创诊疗操作技术
![医疗技术分级审批与管理制度有创诊疗操作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febb593c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17.png)
医疗技术分级审批与管理制度有创诊疗操作技术近年来,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临床诊疗操作技术不断更新,为了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医疗技术分级审批与管理制度得以实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医疗技术分级审批与管理制度对有创诊疗操作技术的影响。
一、医疗技术分级审批与管理制度的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引入临床实践中,如手术操作、介入治疗、精准医学等。
然而,这些技术的风险和安全问题也随之增加。
为了规范临床操作技术的应用,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权益,医疗技术分级审批与管理制度应运而生。
二、有创诊疗操作技术的定义和分类有创诊疗操作技术是指通过手术或其他创伤性方式进行的诊疗操作,主要包括手术切除、组织移植、腔镜检查等。
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和医学研究,有创诊疗操作技术被分为不同的级别,以便进行管理和评估。
三、医疗技术分级审批与管理制度的实施医疗技术分级审批与管理制度的实施包括技术评估、审批流程和管理要求等方面。
首先,对新的有创诊疗操作技术进行评估,包括技术的安全性、疗效和临床应用的可行性等方面的评估。
然后,对通过评估的技术进行分级,根据技术的风险级别和患者利益来确定相应的管理要求。
最后,制定审批流程,确保严格控制技术的引入和应用。
四、医疗技术分级审批与管理制度的优势和挑战医疗技术分级审批与管理制度的实施有许多优势,首先是保证了医疗技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减少了患者的风险。
其次,可以有效控制和管理技术的引入和应用,防止不当使用和滥用。
然而,医疗技术分级审批与管理制度的实施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技术评估的标准和方法、管理流程的繁琐等。
五、未来医疗技术分级审批与管理制度的发展医疗技术分级审批与管理制度将继续发展和完善,以适应新技术的不断涌现。
未来,还需要建立更加科学和严格的技术评估标准,加强技术的追踪和评估,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六、结论医疗技术分级审批与管理制度对有创诊疗操作技术的影响是积极的,它不仅保证了技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还促进了技术的规范应用。
三甲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三甲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9be96d5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ff.png)
一、总则为了确保手术及有创操作的安全和质量,加强各级医师的手术及有创操作的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权益,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手术分级1. 一级手术:风险较低、过程简单、技术难度低的普通手术。
2. 二级手术:有一定风险、过程复杂程度一般、有一定技术难度的手术。
3. 三级手术:风险较高、过程较复杂、难度较大的手术。
4. 四级手术: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的重大手术。
三、手术医师分级1. 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或获得硕士学位、曾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内者。
2. 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或获得临床博士学位、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内者。
3. 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或获得临床博士学位、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上者。
4. 主任医师:从事主任医师岗位工作5年以上,或获得临床博士学位、从事主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者。
四、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实施1. 科室根据科内人员晋升及个人技术水平提高状况,组织全科人员认真进行讨论,定期科学界定并调整其手术范围。
2. 科室应严格监督落实《各级医师手术范围》要求,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擅自开展超出相应范围的手术治疗活动。
3. 在特殊或紧急情况下,为抢救病员生命,医师可超范围开展与其职称、级别不相称的手术,不得延误抢救时机,但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给予指导或协助诊治,必要时报请医院总值班及时组织人员参加抢救。
4. 明确各级医师手术权限,是规范医疗行为,保障医疗安全,维护病人权益的有力措施,各临床科室及各级医师必须严格遵照执行。
五、监督与考核1. 医院设立手术分级管理监督小组,负责对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2. 对违反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的医师,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通报批评、暂停手术权限等处理。
3. 定期对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科室及个人绩效考核。
手术与有创操作分级管理制度
![手术与有创操作分级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275e577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cd.png)
手术与有创操作分级管理制度手术和有创操作是医疗领域中常见的治疗手段,它们对患者的健康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手术和有创操作的安全性和质量,有必要建立一套合理的管理制度。
本文将就手术与有创操作分级管理制度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手术与有创操作的定义手术是指医务工作者通过某种技术手段对患者进行切除、修补、缝合以及更正器官功能的治疗方法。
有创操作是指通过插管、穿刺、注射等方式进入人体进行治疗或检查。
二、手术与有创操作的分级管理制度的必要性1.确保患者的安全:手术和有创操作是一种高风险的医疗行为,合理的分级管理制度可以降低错误率,减少风险,确保患者的安全。
2.提高医疗质量:通过分级管理制度,可以确保手术和有创操作在适当的条件下进行,医务人员能够在良好的操作环境中进行工作,从而提高医疗质量。
3.规范医务人员行为:分级管理制度可以明确医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减少医务人员超越自身能力范围进行手术和有创操作的情况,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
三、手术与有创操作分级管理制度的建议1.分级标准:根据手术和有创操作的风险级别和复杂程度,制定相应的分级标准。
可以将手术和有创操作分为一般操作、中级操作和高级操作三个级别。
一般操作适用于常见的手术和有创操作,中级操作适用于复杂度较高的手术和有创操作,高级操作适用于风险极高的手术和有创操作。
2.权限管理:根据医务人员的职称、资格和经验等级,确定其在不同级别手术和有创操作中的权限。
医务人员在获得相应培训和考核合格后,方可承担相应级别的手术和有创操作。
3.设备与设施:为各级别手术和有创操作配备相应的手术设备和设施,确保操作环境的安全性和卫生条件的合规。
4.质量控制:建立手术和有创操作的质量控制机制,包括手术后随访、并发症管理、手术指标评价等,及时发现和纠正潜在问题,提高手术和有创操作质量。
5.培训与考核:针对不同级别手术和有创操作,进行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其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手术分级管理规定
![手术分级管理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537853a9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e.png)
随县柳林镇卫生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为确保手术及高风险有创操作的安全和质量,规范各级医师及有创操作的管理,根据医疗机构手术及高风险有创操作技术分级与分类管理参考规范试行制定本制度;第一条手术分级:手术及有创操作系指各类开放性手术、腔镜手术及介入治疗以下统称手术,依据其技术难度、复杂性和风险度分为四类;一四类手术:手术过程简单,手术技术难度低的普通常见小手术;二三类手术:手术过程不复杂,手术技术难度不大的各种中等手术;三二类手术:手术过程较复杂,手术技术有一定难度的各种重大手术;四一类手术:手术过程复杂,手术技术难度大的各种手术;第二条手术医师分级所有手术医师均应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且执业地点在本院;根据其取得的卫生技术资格及其相应受聘职务,规定手术医师的分级;一住院医师 ;二主治医师 ;三副主任医师:1、低年资副主任医师:担任副主任医师三年以内;2、高年资副主任医师:担任副主任医师三年以上;四主任医师 ;第三条各级医师手术范围一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并熟练掌握四类手术;二主治医师:熟练掌握三、四类手术,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二类手术;三低年资副主任医师:熟练掌握二、三、四类手术,在上级医师参与指导下,逐步开展一类手术;四高年资副主任医师:熟练完成二、三、四类手术,在主任医师指导下,开展一类手术;亦可根据实际情况单独完成部分一类手术、开展新的手术;五主任医师:熟练完成各类手术,特别是完成开展新的手术和引进新的手术,或重大探索性科研项目手术;第四条手术审批权限一正常手术:原则上经科室术前讨论,由科主任审批;二特殊手术:凡属下列之一的可视作特殊手术,需经科室认真进行术前讨论,经科主任签字后,报医务科备案,必要时经院内会诊或报主管院领导审批;但在急诊或紧急情况下,为抢救患者生命,主管医师应当机立断,争分夺秒,积极抢救,并及时向上级医师和总值班汇报,不得延误抢救时机;1、手术可能导致毁容或残疾的;2、同一患者因并发症需再次手术的;3、高风险手术;4、本单位新开展的手术;5、无主患者、可能引起或涉及司法纠纷的手术;6、被手术者系外宾、华侨、港、澳、台同胞,特殊人士等;7、外院医师来院参加手术者、异地行医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三首次开展卫生行政部门要求进行行政审批的手术,应根据医院新技术、新业务管理制度的规定,履行相应的审查与报批手续;第五条管理与处罚一医务科负责监督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对违反本制度的科室给予通报批评,对违反本制度的当事人根据情节进行科内通报、院内通报、暂停该种手术直至取消手术资格的处理;二各级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必须遵照本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每台手术必须由科主任审批方可执行,主刀医生仅施行本级规定范围内的手术,特殊紧急情况下,主刀医生施行超级别抢救手术时,可委托他人通知相关的上级医生到场参加指导;三科室安排手术时要按照本科手术分级规定妥善安排主刀医生,中等及以上手术必须经科室集体讨论方可安排;四因手术失误,经鉴定为一、二级医疗事故并负主要责任的医师暂停其主持该项目手术资格,待对其手术资格进行复核后,方可继续开展该项手术;五一年内实施同种手术,连续发生两起及以上医疗纠纷的,取消主持该种手术资格,一年后根据考核情况,决定是否恢复其该种手术资格;因违反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或违反手术操作规程,引起医疗纠纷的,视情节轻重,对当事人给予降低手术级别,直至取消手术资格的处理;附:各科医师手术分级科目心胸外科住院医师一、胸腔闭式引流术二、肋骨肿瘤切除术三、外胸壁肿块切除术烧伤科住院医师一、30%以下切、削痂术二、截指趾术主治医师一、30%以上切、削痂术二、除跨关节离断术、肩关节离断术以外的其他截肢术三、局部带蒂皮瓣移植术四、肢体整形术副主任医师一、50%以上切、削痂术二、肩关节离断术三、肌皮瓣、岛状皮瓣、游离皮瓣移植术四、头面部整形术主任医师一、80%以上切、削痂术二、跨关节离断术三、肌皮瓣、岛状皮瓣、游离皮瓣移植术四、头面部整形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医师一、巨大胆脂瘤中耳炎二、鼻内窥镜鼻息肉切除、前筛开放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急诊清创缝合、手术缝皮四、气管切开术五、头面部皮脂瘤切除术主治医师一、腮腺浅叶切除术二、耳前瘘管切除术三、鼻内窥镜筛窦开放术四、扁桃体切除术泌外科住院医师一、膀胱造瘘术二、膀胱切开取石术三、尿道切开取石术四、尿道瘘修补术五、尿道外成形术六、尿道会阴造口术七、阴囊坏死扩创术八、阴囊脓肿引流术九、阴囊肿物切除术十、睾丸鞘膜翻转术十一、交通性鞘膜积液修补术十二、睾丸附件扭转探查术十三、睾丸切除术十四、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十五、附睾切除术十六、输精管结扎术十七、嵌顿包茎松解术十八、包皮环切术十九、阴茎外伤清创术二十、阴茎囊肿切除术二十一、膀胱破裂修补术二十二、膀胱穿刺造瘘术主治医师一、肾囊肿去顶术二、肾切除术三、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四、输尿管损伤修补术五、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六、输尿管皮肤造口术七、输尿管开口囊肿切除术八、膀胱憩室切除术九、膀胱部分切除术十、经膀胱镜膀胱颈电切术十一、肾周脓肿引流术十二、肾穿刺术十三、尿道修补术十四、尿道会师术十五、前尿道吻合术十六、尿道狭窄瘢痕切除术十七、尿道下裂Ⅰ期、Ⅱ期成形术十八、尿道下裂阴茎下弯矫治术十九、尿道下裂修复术二十、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二十一、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二十二、高位隐睾下降固定术二十三、睾丸破裂修补术二十四、输尿管间嵴切除术二十五、阴茎部分切除术二十六、阴茎全切除术二十七、修肾手术二十八、单纯取肾手术整形美容科住院医师一、取皮术二、局部皮瓣移植术三、Z成形术四、V-Y成形术五、邮票状植皮术六、大张皮移植术七、瘢痕切除术八、瘢痕移植术九、腋臭去除术十、皮瓣延迟术十一、皮肤色素痣切除术十二、睑外翻矫正术副主任医师一、带蒂皮瓣成形术二、皮管成形术三、肌皮瓣成形术四、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五、血管瘤手术六、神经纤维瘤手术七、重睑术八、下睑袋矫正术九、隆鼻术十、鼻小柱成形术十一、唇裂修复术十二、先天性斜颈矫正术十三、包皮环切术十四、耳部手术十五、头皮撕脱伤主任医师一、游离皮瓣移植术二、神经纤维瘤手术三、上睑下垂手术四、眼窝再造术五、耳再造术六、鼻再造术七、颅面外科手术八、面部除皱术口腔颌面外科住院医师一、普通牙拔除术二、阻生牙拔除术三、口腔颌面软组织清创缝合术四、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脓肿切开引流术五、唇、颊、舌系带修整术六、牙槽嵴修整术七、颜面部粉瘤痣切除术八、颌骨骨折牵引复位固定术九、颌骨囊肿刮除术十、牙龈瘤切除术十一、颌下腺导管结石取出术主治医师一、唇、腭裂整复术二、舌下腺及肿瘤切除术三、颌下腺及肿瘤切除术四、腮腺及肿瘤切除术五、甲舌囊肿切除术六、单发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加内固定术七、腭部肿块切除术八、鳃裂囊肿切除术九、上下颌牙槽骨及肿块切除术妇产科住院医师门诊手术上、下环,清宫,人流,诊刮,通水,碘油造影等高年资住院医师高危清宫术大月份流产、产后、哺乳期、疤痕子宫主治医师剖宫产术,臀位牵引术副主任医师一、产钳,毁胎术二、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良性肿瘤切除术三、腹腔镜手术四、不孕症手术、复通术、引产术等主任医师主要指妇科一、复杂性子宫肌瘤阔韧带肌瘤、宫颈肌瘤二、子宫内膜异位症Ⅲ期以上手术三、阴式手术四、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卵巢癌减灭术、外阴癌手术等普通外科一、低年资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并熟练掌握四类手术;二、高年资住院医师:熟练掌握四类手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三类手术;三、低年资主治医师:熟练掌握三类手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二类手术;四、高年资主治医师:掌握二类手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适当开展一些一类手术;五、低年资副主任医师:熟练掌握二类手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一类手术;六、高年资副主任医师:在主任医师指导下开展一类手术,亦可根据实际情况单独完成部分一类手术、新开展手术和科研项目手术;七、主任医师:熟练掌握一类手术,特别是完成新开展的手术或引进的新手术,或重大探索性科研项目手术;一类手术1复杂胰腺癌根治术2肝脏肿瘤左、右半肝切除术3胆道癌根治术,复杂的胆道再次手术4扩大全胰腺切除术5胰管空肠内引流术,胰管切开取石术6门脉高压症的断流术7直肠癌扩大根治术8甲状腺癌颈淋巴结廓清术颈大块手术、甲状旁腺肿瘤切除术9腹腔内肿瘤联合三种以上脏器切除术10新开展的各种手术11复杂的腹部腹腔镜及内镜的诊疗手术12乳腺癌扩大根治术二类手术1复杂高位肛瘘切除术2胃及十二指肠手术3肝、脾损伤的处理4直肠切除术、回盲部肠切除术5结肠癌根治术6改良乳腺癌根治7复杂环状痣切除术8胸、腹联合损伤的救治手术三类手术1肝脓肿切开引流术2小肠切除术3腹部损伤剖腹探查术4胃肠造瘘术、吻合术5胃肠穿孔修补术6大隐静脉结扎转流术及剔除术7单纯胆囊切除术8单纯乳房肿块切除术四类手术1阑尾切除术2疝修补术3体表肿瘤、异物摘除术4痔核切除、肛旁脓肿切开引流术5体表脓肿切开引流术6清创缝合术7静脉切开术眼科四类手术1、眼睑小手术2、睑内翻矫正术3、睑外翻矫正术4、砂眼滤泡压碎术、沙眼摩擦术5、翼状胬肉切除及结膜移植术6.角膜、结膜异物摘除术7、眼球摘除术、眼球内容物剜除术8、泪道探通术及泪囊摘除术9、睫状体电凝术脑外科神经外科手术分级一、住院医生施行手术1、头皮肿块切除术2、颅骨骨瘤切除术3、帽状腱膜下血肿切开引流术4、硬膜外血肿引流术5、脑膜肿穿刺引流术6、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7、脑室钻空引流术二、主治医生施行手术1、住院医生施行的全部手术2、骨瘤以外的颅骨病变切除术3、颅骨凹陷性骨折复位术4、去颅骨骨瓣减压术5、颅骨修补术6、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7、开放性颅脑损伤清除术8、侧脑室腹腔分流术9、颅内蛛网膜囊肿分流术10、脑脊膜膨出修补术11、除髓内肿瘤、AVM以外的椎管肿瘤12、幕上浅部病变切除术13、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术骨科骨科手术分级管理一、低年资住院医师1、学习并协助上级医师完成手术2、实施简单的清创缝合术不涉及吻合神经、血管3、浅表良性肿块的切除4、肌腱吻合术二、主治医师或高年资住院医师可实施手术1、四肢骨干简单骨折切开定位内固定手术2、简单髌骨骨折内固定术3、神经干断裂吻合缝合术4、肌腱断裂吻合术、肌腱移植术、松解术5、随意皮瓣移植术6、指背皮瓣移植术7、血管断裂吻合术8、骨筋膜室综合症切开减除术9、清创术外伤10、截肢指或趾术11、四肢软组织肿瘤切除术。
医院手术与有创操作分级管理制度
![医院手术与有创操作分级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a905699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34.png)
医院手术与有创操作分级管理制度1.目的为加强医师的手术与有创操作管理,确保手术与有创操作安全和质量,预防医疗事故发生,根据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试行)》,医院实行手术与有创操作分级及医师权限管理制度,对各种手术和有创操作(以下简称“手术”)进行分级,并对开展各级手术的医生实施权限分级管理。
2.分级管理范围包括各类手术、麻醉、腔镜等有创操作项目。
3.“手术”分级原则与程序3.1“手术”分级原则根据风险性和难易程度不同,手术分为四级:3.1.1一级“手术”是指风险较低、过程简单、技术难度低的普通手术;3.1.2二级“手术”是指有一定风险、过程复杂程度一般、有一定技术难度的手术;3.1.3三级“手术”是指风险较高、过程较复杂、难度较大的手术;3.1.4四级“手术”是指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的重大手术。
3.2“手术”分级程序3.2.1开展“手术”的科室,由科主任组织科内医生根据“手术”分级原则对本科室开展的各级“手术”进行分级,并明确医师开展各种“手术”的技术职称和参与例数的基本要求(具体到每种“手术”),制定《科室手术与有创操作分级表》,科主任签字后,报医教科审核批准;3.2.2经医务科审核批准的,方能生效;3.2.3《科室手术与有创操作分级表》一式2份,交医教科,审批后,1份医教科备案,1份科室存档;3.2.4《科室手术与有创操作分级表》至少每2年更新一次,平时内容如有变动,应随时更新,重新进行审批。
4.“手术”医师分级和权限准入4.1医师分级独立开展“手术”的医师应当为持有《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注册证书》的本院执业医师,经特别审批的除外。
各级医师按照其技术职称和行医年限分为如下级别:4.1.1住院医师4.1.1.1低年资住院医师:担任住院医师3年以内;4.1.1.2高年资住院医师:担任住院医师3年以上。
4.1.2主治医师4.1.2.1低年资主治医师:担任主治医师3年以内;4.1.2.2高年资主治医师:担任主治医师3年以上。
医疗技术分级审批与管理制度有创诊疗操作技术
![医疗技术分级审批与管理制度有创诊疗操作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d2622f7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46.png)
1.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有创诊疗操作技术数据管理体系,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1)数据管理应包括患者信息、操作过程、结果评估等。
(2)医疗机构应采取适当的信息安全措施,保护患者隐私和信息安全。
2.医疗机构在使用患者数据时,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泄露患者隐私。
二十、持续教育与职业发展
(1)监督评价内容应包括技术操作质量、患者满意度、不良事件处理等。
(2)医疗机构应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技术管理策略。
2.医疗机构应定期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技术开展情况,接受上级监督和指导。
本制度对医疗技术分级审批与管理制度的有创诊疗操作技术进行了全面规范,旨在提升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质量,保障患者权益,促进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本制度,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1.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工作,提高其对有创诊疗操作技术的认识和理解。
(1)患者教育应包括技术原理、操作流程、潜在风险等。
(2)医疗机构应通过多种渠道开展患者教育,如健康讲座、宣传手册等。
2.医疗机构应鼓励患者参与诊疗决策,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
二十二、技术应用与伦理审查
1.医疗机构在引入新技术或开展新的有创诊疗操作技术前,应进行严格的伦理审查。
2.医疗机构应定期对不良事件进行总结,提出预防措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医疗机构应严格按照本制度开展有创诊疗操作技术,确保医疗安全。
七、监管与处罚
1.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医疗机构有创诊疗操作技术的监管,定期开展现场检查,确保医疗机构依法依规开展技术项目。
(1)对未按规定备案开展有创诊疗操作技术的医疗机构,依法予以处罚。
(12.手术分级管理制度)71手术及有创操作分级与分类管理规范
![(12.手术分级管理制度)71手术及有创操作分级与分类管理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655448031a37f111f1855bf7.png)
手术及有创操作分级与分类管理规范为了确保手术及有创操作安全和质量,规范各科室各级医师的手术及有创操作管理,防范医疗事故,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卫生部《医院分级管理办法》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一、手术及有创操作分级手术及有创操作指各种开放性手术、腔镜手术及介入治疗(以下统称手术)。
依据其技术难度、复杂性和风险度,将手术分为四级:1、四级手术:技术难度大、手术过程复杂、风险度大的各种手术。
2、三级手术:技术难度较大、手术过程较复杂、风险度较大的各种手术。
3、二级手术:技术难度一般、手术过程不复杂、风险度中等的各种手术。
4、一级手术:技术难度较低、手术过程简单、风险度较小的各种手术。
二、手术医师分级依据其卫生技术资格、受聘技术职务及从事相应技术岗位工作的年限等,规定手术医师的分级。
所有手术医师均应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
1.住院医师(1)低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或获得硕士学位、曾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内者。
(2)高年资历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或获得硕士学位、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曾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上者。
2.主治医师(1)低年资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或获得临床博士学位、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内者。
(2)高年资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或获得临床博士学位、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上者。
3.副主任医师:(1)低年资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或有博士后学历、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上者。
(2)高年资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者。
4.主任医师:受聘主任医师岗位工作者。
三、各级医师手术权限1.低年资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可主持一级手术。
2.高年资住院医师:在熟练掌握一级手术的基础上,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可逐步开展二级手术。
3.低年资主治医师:可主持二级手术,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逐步开展三级手术。
手术与有创操作分级管理制度
![手术与有创操作分级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95ad446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b3.png)
手术与有创操作分级管理制度手术与有创操作是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其风险与复杂性使得对其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确保手术与有创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医疗机构普遍采用了分级管理制度。
本文将从概念解释、分级管理原则、管理要求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加深对手术与有创操作分级管理制度的理解。
一、概念解释手术与有创操作分级管理制度是指将手术与有创操作按照其技术难度、风险程度等因素进行分类管理的制度。
通过对手术与有创操作的评估和分类,医疗机构可以有效分配资源、规范操作、降低风险,从而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二、分级管理原则1. 技术难度:根据手术与有创操作的技术难度进行分类,将一些简单且风险较低的操作划归为低级别,而将复杂度较高且风险较大的操作归为高级别。
2. 风险程度:评估手术与有创操作对患者生命安全的影响程度,将风险较低的操作划分为低级别,而将风险较高的操作划分为高级别。
3. 手术经验:考虑医生、护士等从业人员的工作经验和专业水平,为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提供更高级别的手术与有创操作权限。
三、管理要求1. 制定详细的操作手册:针对不同级别的手术与有创操作,医疗机构需要制定相应的操作手册,明确操作步骤和技术要求,以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标准化。
2. 强化培训和考核: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升其手术技能和操作水平。
同时,建立考核制度,对从业人员进行能力评估,确保其具备相应级别操作的资质。
3. 配备适宜的设备和器材:根据手术与有创操作的级别要求,医疗机构需要配置适宜的设备和器材,以确保操作的顺利进行并降低患者风险。
4. 强化沟通与协作:手术与有创操作往往需要多个医疗团队成员的协作完成,因此,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内部团队的协作配合,强化沟通与合作能力。
5. 后续管理与评估:手术与有创操作后的患者需要进行有效的术后管理与评估,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术后随访和检测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手术与有创操作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对医疗机构和患者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医院手术及有创操作分级与分类管理制度
![医院手术及有创操作分级与分类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0aa5fa9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d1.png)
一、总则
1.1为加强医院手术及有创操作的规范化管理,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1.2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手术及有创操作,包括但不限于外科、妇产科、内科、儿科、急诊科等科室。
1.3医院手术及有创操作分为四级,分别对应不同风险程度。各级手术及有创操作应严格按照相应规定执行。
十三、手术及有创操作的感染控制
13.1医院应制定严格的手术及有创操作感染控制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13.2医护人员在进行手术及有创操作前,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使用合格的消毒剂和灭菌设备。
13.3手术室应保持清洁、整洁,空气流通,定期进行环境消毒。
13.4医院应建立手术及有创操作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七、附则
7.1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有相关规定与本制度不符的,以本制度为准。
7.2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医院所有。
7.3如有未尽事宜,医院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
八、手术及有创操作准入与审批
8.1医院应根据手术及有创操作的风险等级,实行准入制度。各级手术及有创操作的实施者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经验。
8.2一级和二级手术及有创操作的实施者,应由具有相应执业资格的医师担任,并经科室负责人审批。
二、手术及有创操作分级
2.1一级手术及有创操作:风险较低,常见于简单的外科手术、内镜检查等。
2.2二级手术及有创操作:风险中等,如一般腹部手术、妇产科手术等。
2.3三级手术及有创操作:风险较高,如重大器官切除手术、复杂创伤修复等。
2.4四级手术及有创操作:风险极高,如心脏手术、神经外科手术等。
三、手术及有创操作分类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及有创操作分级与分类管理制度
一、手术及有创操作分级
手术及有创操作指各种开放性手术、腔镜手术及介入治疗(以下统称手术)。
依据其技术难度、复杂性和风险度,将手术分为四级:
(一) 一级手术:技术难度较低、手术过程简单、风险度较小的
各种手术。
(二) 二级手术:技术难度一般、手术过程不复杂、风险度中等
的各种手术。
(三) 三级手术:技术难度较大、手术过程较复杂、风险度较
大的各种手术。
(四)四级手术:技术难度大、手术过程复杂、风险度大的各种手
术。
二、手术医师分级
依据其卫生技术资格、受聘技术职务及从事相应技术岗位工作的年限等,规定手
术医师的分级。
所有手术医师均应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
(一)住院医师
1、低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者。
2、高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者。
(二)主治医师
1、低年资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者。
2、高年资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者。
(三)副主任医师:
1、低年资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者。
2、高年资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者。
(四)主任医师:受聘主任医师岗位工作者。
三、各级医师手术权限
(一)低年资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可主持一级手术。
(二)高年资住院医师:在熟练掌握一级手术的基础上,在上
级医师临场指导下可逐步开展二级手术。
(三)低年资主治医师:可主持二级手术,在上级医师临场指
导下,逐步开展三级手术。
(四)高年资主治医师:可主持三级手术。
(五)低年资副主任医师:可主持三级手术,在上级医师临场
指导下,逐步开展四级手术。
(六)高年资副主任医师:可主持四级手术,在上级医师临场
指导下或根据实际情况可主持新技术、新项目手术及科研项目手术。
(七)主任医师:可主持四级手术以及一般新技术、新项目手
术或经主管部门批准的高风险科研项目手术。
(八)对资格准入手术,除必须符合上述规定外,手术主持人
还必须是已获得相应专项手术的准入资格者。
(九)任何级别手术医师的手术权限均不可超出所受聘医院的手术
权限。
五、手术审批权限
手术审批权限是指对拟施行的不同级别手术以及不同情况、
不同类别手术的审批权限。
(一)常规手术
1、一级手术:主管的主治医师以上医师审批,并可签发手术
通知单。
2、二级手术:科主任审批,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报批手术通知单。
3、三级手术:科主任审批,由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报批手术
通知单。
4、四级手术:科主任审批,由高年资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报批手术通知单。
(二)高度风险手术
高度风险手术是指手术科室科主任认定的存在高度风险的任何级别的手术。
须经科内讨论,科主任签字同意后报医政科,由医政科负责人决定自行审批或提交业务副院长审批,获准后,手术科室科主任负责签发手术通知单。
(四)急诊手术
预期手术的级别在值班医生手术权限级别内时,可通知并施
行手术。
若属高风险手术或预期手术超出自己手术权限级别时,应紧急报责任规定的上级医师审批,需要时再逐级上报。
原则上应由具备实施手术的相应级别的医师主持手术。
但在需紧急抢救生命的情况
下,在上级医生暂时不能到场主持手术期间,任何级别的值班医生在不违背上级医生口头指示的前提下,有权、也必须按具体情况主持其认为合理的抢救手术,不得延误抢救时机。
急诊手术中如发现需施行的手术超出自己的手术权限时,应立即口头上报请示。
(五)新技术、新项目、科研手术
1、一般新技术、新项目手术及重大手术、致残手术须经科内讨论,经科主任签字,签署同意意见后报医政科,由医政科备案并提交业务副院长或院长审批。
2、高风险的新技术、新项目、科研手术由医院上报市卫生局审批。
必要时由市卫生局委托指定的学术团体论证、并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同意后方能在医院实施。
对重大的涉及生命安全和社会环境的手术项目还需按规定上报省卫生厅批复。
(六)其他特殊手术
1、被手术者系外宾,华侨,港、澳、台同胞,特殊人士等;
2、同一患者因并发症需再次手术的;
3、手术可能导致毁容或致残的。
4、无主患者、可能引起或涉及司法纠纷的。
5、外院医师会诊主持手术的(异地行医必须按执业医师法有关规定执行)。
(七)外出会诊手术
本院执业医师受邀请到外单位或外地手术,必须按《执业医
师法》的要求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外出手术医师所主持的手术不得超
出其按本规范规定的相应手术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