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佛教祈雨仪式
先秦两汉统治者祈雨的记载
先秦两汉统治者祈雨的记载
先秦两汉统治者祈雨的记载如下:
1、在殷墟卜辞中,已经出现了“呼舞,有从雨?”和“今日奏舞,有从雨?”的字样,这是占卜师在向神明询问“召集巫师群舞,能否求得大雨”。
2、如果占卜结果是“吉”的,但巫师舞了半天却滴雨未下,就只能请商王出马,亲自起舞。
3、到周王朝,求雨之舞演变为一种规模更大的仪式,叫做“雩[y ú]祭”或“舞雩”,《周礼·司巫》:“若国大旱,则舞雩”。
朝廷动用庞大的乐队伴奏,舞者头戴传说对天气特别敏感、“鹬蚌相争”的鹬鸟长羽,放声高歌、嘶吼、哭嚎着起舞。
古人求雨的原理
古人求雨的原理
古人求雨的原理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祭祀祈福:古人相信天地之间有灵气,通过祭祀祈福来感化天地,以期获得自然界的改变。
古人认为,通过举行祭祀仪式,祈祷神灵降雨,可以获得上天的恩赐。
2. 调动自然:古人经常采取一些行动来调动自然界的力量,以期促使降雨。
例如,击打大鼓、放放炮等,声音的传播可以产生震动,从而引起大气层中的气流变化,促使云雨形成。
3. 人工降雨:古人也会采取人工手段来引发降雨。
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中,井渠灌溉系统的发展,以及修建水利工程,既是为了灌溉农田,也可以增加空气湿度,有利于降雨。
4. 想象力的力量:古人认为,一个人的想象力和意志力可以影响自然界的变化。
通过集体参与且心存诚意的求雨,可以凝聚人们对于雨水的祈盼,形成一种凝聚力量的力场,从而改变天气。
需要注意的是,古人的求雨方式往往与一些迷信因素相结合,其科学性并不高。
在现代,我们通过科学手段进行对天气的预测和操作,如云雾消散、催雨等,更加符合科学原理。
古代官方祈雨考述
古代官方祈雨考述2013-08-29 10:58:42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2月,第34卷第1期郭宏珍祈雨是古代农业社会重要的祭祀与礼仪活动,为历来的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官方祈雨尤其是王室的雩祀与王朝政治活动密切相关。
祈雨的本质是原始信仰,通过宏伟的祭坛、丰盛的祭品、壮观的舞乐、殷切的祈祷以及肃穆的氛围等一系列仪式化的符号和象征行为,祭祀天帝及相关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就此而言,不管是百姓的祭祀行为,还是官吏的祈祷活动,或者是国家的宏大典礼;也不管是成汤祈祷于桑林,还是周代的女巫帅舞,或是董仲舒繁杂和系统的祭仪,其文化内涵在传统文化中都能找到原型;由民众的祭到官吏的祈再到统治者的礼,其基本要素和理念都是互通的,具有共同的溯源和发展过程。
一、古代官方祈雨的不同形式关于古代官方祈雨的最早记载是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它反映了殷王室祈雨活动:“帝及今四月命雨□贞:帝弗其及今四月命雨。
”[1]“甲子卜,其求雨于东方。
”[2]此后,祈雨始终与农业社会王朝的命运相始终,并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充实,发展为一种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祈雨文化。
根据旱灾发生的地点、规模和祈雨组织与参与者的身份,古代官方的祈雨活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并分别对应不同层次的神灵祈祀。
第一,地方官吏主持的祈雨。
古代的郡县官吏每年要及时上报郡况县情,其中包括雨水的多寡状况,在可能发生旱灾而耽误农物耕种和成长的情况下,要按照指令和规定祈雨。
《礼记·月令》:“命百县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实”。
汉代“自立春至立夏尽立秋,郡国上雨泽。
若少,郡县各扫除社稷”[3]。
一般而言,地方郡县祈雨是因时而宜相机进行的,在特殊情况下,例如郡县大旱引起了中央注意,则由皇帝下诏举行。
后汉孝顺帝阳嘉三年(134年),河南、三辅大旱,“下司隶、河南祷祀河神、名山、大泽。
”[3]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久旱不雨,下诏令“诸旱处广加祈请”[4]。
中国各地都有的“求雨”仪式,真的能从龙王爷那求来下雨吗?
中国各地都有的“求雨”仪式,真的能从龙王爷那求来下雨吗?求雨,是围绕着农业生产、祈禳丰收的巫术活动。
即使到了近代,一些已进入现代社会的民族中,这种巫术活动仍然存在。
求雨,早在中国西汉时期历史就有记载,是一种民间活动,是中国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人们在恶劣的自然生活环境中,渴望美好明天,创造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行为。
在中国古代,求雨受到了历代朝廷的重视,从皇帝到知县,每遇天旱,都要设坛祭祀。
祭祀时,贵为一朝之君的天子也要向龙王下跪、并作为一种典章仪式,有专门的规范载于典籍。
在中国民间,农民普遍认为,天旱是因为得罪了龙王爷,为求得龙王爷开恩,赐雨人间,就举行一系列形式各异的祭祀、祈祷仪式来求雨。
求雨习俗在中国北方的河南、山东、河北、山西、东北、西北都流行甚广,但尤其以山西为最。
人们为求风调雨顺,采用各种办法求助于神灵,有以牲畜供献的,有以人祷者,还有抬着神位神像游乡展示以娱神的。
此外,还有专门用于惩罚旱魃的象征性表演;有求雨神的,有扎泥龙、草龙挥舞,也有在大门垂柳插技、还有的捕捉蛇、鱼、蛙等戏水动物作祈雨生物。
在山西晋中一带,习俗中有所谓“七女祈雨法”。
在祁县一带,天旱时,由村里挑选出七个聪明伶俐、品性兼优、家门兴旺的年轻少女进行求雨。
其办法是:先把这七个少女家中所用的蜡烛搓配在一起,再以这七家的蜡和七家的炉灰用水调成稀泥,抹在村中一块光亮的方块石头上,上面放一大罐,盛满清水。
之后,由七个少女扶着罐子的边沿,一边扶着一边转圈行走,嘴中念着类似于诅咒的求雨辞:“石头姑姑起,上天把雨去。
三天下,唱灯艺,五天下,莲花大供。
”村里所有人的愿望都由这七个少女向龙神表述。
民间有许多神人求雨的传说故事,如刘伯温求雨,朱元璋当吴王的时候,江南发生了一场旱灾。
刘基掌管天文,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发生大旱,怎样才能求上天下雨。
刘基说:“天一直不下雨,因为牢狱里关押的人有冤枉。
”朱元璋信了刘基的话,派他去查牢监里关的犯人。
刘基一查,果然有不少冤案。
唐代禁屠令的渊源及其流变
唐代禁屠令的渊源及其流变"禁屠令"是指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唐代频繁颁布的关于禁止屠杀的行政命令。
"禁屠令"对于唐代的社会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其实施的原因包括遇旱祈雨、佛道二教、传统月令、相关节日等。
禁屠令之所以在唐代频繁颁布,一方面,是受到了佛教、道教禁止杀生教义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受制于当时的储藏水平,既没有进行冷藏的条件,又在禁屠期间市场上不准进行新鲜肉类的买卖,这就间接的让人们远离了腥膻。
所以禁屠令不仅仅只是禁止屠杀,还有食素持斋的含义。
在唐代,禁屠令的实施时间主要集中在"三长斋月"(正月、五月、九月这三个月的初一至十五)、"十斋日"(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三元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以及皇家忌日、春秋社日、皇帝诞节等。
在唐代,为了保证禁屠令的实施,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由金吾卫进行监督,地方由县尉负责,并还由市令直接对市场交易进行监管。
如果在禁屠令实施期间有违反禁令的情况发生,还会受到杖责的惩罚。
唐代前期尤以武则天执政期间禁屠时间最长,且影响最大,甚至出现了因禁屠而导致大量民众饿死的事件。
唐代中后期,则开始表现出弛禁不一,执法松懈的情况。
本文首先梳理了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期间关于记载有"禁屠令"的传世文献,通过对文献的筛选,确定了"遇旱祈雨"、"禁杀含孕"、"以顺春令"这三种"禁屠令"的早期形态,同时依据出土简牍等考古资料发现在先秦、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的一些禁屠行为,并在这基础上对"禁屠令"的思想来源进行探究。
其次对唐代记载禁屠令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出"佛道二教斋日"、"诞日"、"春秋二社日"等多种禁屠原因,同时利用敦煌文书、唐人墓志等考古资料对各类禁屠展开分析,总结其思想内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祈雨祭传统的祈雨仪式
祈雨祭传统的祈雨仪式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干旱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
在这个背景下,人们开始寻找各种方法来祈求降雨,其中传统的祈雨仪式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方式。
本文将探讨祈雨祭的传统仪式,了解其背后的意义和作用。
一、仪式流程祈雨祭的仪式流程一般包括几个关键步骤。
首先,由一位特定的宗教或部族领导者主持仪式。
在仪式开始之前,他会带领着众人集合在特定的地点,如神庙或神树周围。
然后,领导者和众人一同唱诵祷文,向神灵表达对降雨的祈愿和渴望。
接下来,会进行一些特殊的仪式活动,如燃烧火把或香炉,呈上祭品,以示对神灵的敬意。
最后,领导者宣布祈雨仪式结束,并希望神灵能够聆听众人的祈求。
二、仪式意义祈雨祭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是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的表现。
人们相信,在神灵的保佑下,自然界的力量将会释放降雨,滋润大地,维持生命的繁衍。
其次,祈雨祭也是一种社群凝聚力的象征。
在仪式中,人们团结一心,希望通过集体的祈祷和行动,能够驱散干旱,迎来丰沛的雨水。
此外,祈雨祭还具有心灵慰藉的作用。
在干旱的日子里,人们对水和大自然的依赖变得更加明显,祈雨仪式提供了一种宣泄和共鸣的方式,让人们能够将内心的希望和担忧表达出来。
三、现代应用虽然传统的祈雨祭仍然在一些地区得到保留和实行,但现代社会中出现了一些改良和创新的祈雨方式。
首先,科技的进步为祈雨过程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使用无人机、云种植和人工影响天气等新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天气模式和降雨分布,从而满足人们的需求。
其次,人们结合艺术和表演,创造出更多形式多样的祈雨仪式。
例如,雨舞蹈表演、书写祷文等都成为了现代祈雨活动的一部分。
然而,与现代科技相比,传统的祈雨仪式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它强调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探索,把人的生活与大自然的循环紧密联系在一起。
因此,无论是传统仪式还是现代应用,祈雨仪式都在向人们传递着共同的信息:对自然的尊重和珍惜,以及人类与自然共同生活的重要性。
中国宗教文化
中国宗教文化中国宗教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且有自身的特点,历史上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构成我国宗教文化的有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含天主教文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始宗教文化,如萨满教文化等等,诸多的宗教文化多姿多彩,林林总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重温中华文明的创造历程,包括宗教文化的创造历程,从中吸取智慧,经验和教训,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利于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中华新文明。
中国宗教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共存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在多样性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中发展的,形成多源汇聚的过程和多元一体的结构。
在先秦,有邹鲁文化、燕齐文化、三晋文化、荆楚文化、巴秦文化、吴越文化等地方性文化之间的对立与互渗;在秦汉则由百家争鸣演变为儒道两家的互绌相摄,汉末以后有儒佛道三家的鼎立和互补,其后又有四家五家(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以及更多的亚文化体系之间的融汇与共存。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品格。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大传》说:“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种多元开放的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形成兼收并蓄的传统。
中国社会对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包括外来宗教,都相当宽容;各种宗教及其分支教派都能够在这片土地上正常存在和发展,相互和平共处,人们可以兼信两教或三教,这种事情在西方是不可想象的。
许多外国宗教以和平方式,通过正常的文化交流途径传入中国,其中以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最为成功。
佛教之进入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人主动请进来的,取经、译经活动绵延了数百年。
中国人在理解、消化和改造佛学上,态度之认真,思索之深密,耗时之持久,都是相当惊人的。
唐、宋、元、明、清诸朝,陆续传入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祆教、犹太教和近代西方天主教、基督教(新教),除了鸦片战争以后天主教、基督教的传教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联系外,其他宗教,包括明末利玛窦传入天主教,都是以和平的正常的方式传入中国。
敦煌壁画“雨中耕作图”与唐五代赛祆祈雨活动
窟第 2 窟“ 中耕作 图” 3 雨 实为一幅粟特- 4 特征鲜明的“  ̄& - 赛袄祈 雨图”表现《 法莲花经》 序 品” 内容 , , 妙 中“ 之
为一 幅 自下而 上 以 “ C 字形 ” 读 的 三 品连 环 画 。 过 对 二 者 的 比 较 分 析 , 究 唐 五 代 赛 祆 祈 雨 活动 的特 反 阅 通 探
割, 暗示 出 “ 中 耕 作 图” 为 一 幅 自下 而 上 以 雨 应 “ 字形 ” 反C 阅读 的三 品连环 画 。 三品 中的“ 聚沙成
塔 ” “ 雨 ” 再 到 “ 茂 丰 收 ” 连 缀 成 “ 德 易 到 祈 , 雨 . 功
积— — 求 雨得 应—— 雨 润万 物 ” 的递进 性 逻辑 画
舞 . 人 各执 乐 器 席 地 而坐 为 舞 者伴 奏 , 边 有 六 旁
几个 胖娃 , 在津津 有 味地 ‘ 沙 成塔 ’ 正 积 。整个 画
面 . 现 了“ 诚 ” “ 报 ” 体 虔 与 福 的艺 术均 衡 。而 “ 序
品” 的奇 特之 处 在于 , 它所 展 现 的画 面 , 与笔者 竟
融 的民族 , 艺 术 界 限往 往不 甚 明显 . 每 以片 其 每 段 的形式掺 杂在汉地艺 术 当中。这一 点在敦煌 莫
图1 第2 窟 雨 中耕 作 图 3
高窟 中亦有所 见 莫 高 窟第 2 窟北 壁 西 侧 的 “ 华 经变 ” 制 3 法 绘 于盛唐 ,雨 中耕 作 图” 图 1 “ ( )位 于该 铺壁 画左 上
面恰 似一 幅从耕作 到 丰收 的连环 画 。” l ㈣ 口( 《 国石 窟 ・ 煌 莫 高 窟》 该 图 按 照 “ 草 中 敦 对 药
喻 品 ” 方 便 品” 以解 释 :图 中上 部 为药 草喻 及“ 予 “ 品 . 天空 乌 云 密布 . 面 田地 阡陌 间 禾木 药 草生 长 茂盛 , 夫 在 紧张 地耕 种 与 收 获 , 有 农 妇 到 田 农 并 头送 饭这样 充 满生 活情 趣 的场 面作 为点 缀 , 一 把
古代先民求雨的方法
古代先民求雨的方法
古代先民为了应对旱情,想出了多种求雨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舞雩祭:周代后期,焚人祭天的观念逐渐被淘汰,人们开始采用“舞雩”这种祭祀方式来求雨。
人们将这种跳舞的祭祀方法称作“雩”,也就是“呼嗟求雨之祭”。
《周礼·春官宗伯·司巫》中记载:“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
”这说明在旱情严重时,人们会通过祭祀者的舞蹈和呼喊来祈求降雨。
2. 阴阳五行:到了秦汉时期,祈雨开始与阴阳五行相结合。
人们认为“天道之大者为阴阳”,阳表示君、父、夫,阴表示臣、子、妻,人就得遵从君臣、父子、夫妻之义,否则就会阴阳失衡,便会遭致大旱、大水。
3. 鳗鱼求雨:在某些地方,人们认为鳗鱼可以求雨。
他们将鳗鱼放在太阳下晒干,然后在求雨时将其放在水面上。
据说,鳗鱼会引导雨水下来。
4. 虐龙请雨:这是一种发源于《山海经》时代的求雨方法。
根据传说,旱情发生时,人们会捏一条泥巴应龙,与真龙气机相通,须臾便降下雨来。
西汉董仲舒曾为朝廷设计了一套官方求雨仪式,其核心就是舞龙。
唐人请雨也用土龙,《酉阳杂俎》《盗侠卷:兰陵老人》,京兆尹黎干祈雨所凭的,正是一条土龙。
5. 打旱魃:在某些地方,人们认为旱魃会引发旱灾。
为了消除旱灾,他们会通过打旱魃来驱赶邪灵。
总的来说,古代先民为了应对旱情,想出了多种求雨的方法。
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认识和与自然的互动。
虽然这些方法在今天看来可能带有一些神秘色彩,但它们反映了人类对生存环境的探索和适应。
雨水时节的祈雨与祈福习俗
雨水时节的祈雨与祈福习俗雨水时节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东亚地区的重要时刻。
在这个时节里,人们祈求雨水的丰沛以确保农田的丰收,并祈福家庭和社区的健康与幸福。
下面将介绍雨水时节的祈雨与祈福的习俗。
1. 祭雨神祈雨习俗的首要环节是祭祀雨神。
人们在雨水来临之前,在村庄的祠堂或家庭的神龛前设立祭坛,摆放鲜花、水果、面点等供品,并燃香烧纸对雨神表达敬意。
人们虔诚地祈求雨神赐予田地所需的雨水,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2. 斋戒祈福在雨水时节,一些地区的习俗中也包括斋戒祈福。
人们会自觉戒除不良习惯,忍耐饥渴,清心寡欲,以期获得心灵的净化和灵性的提升。
斋戒祈福不仅是对个人的修行,也是为了祈福社区和所有众生的福祉。
3. 雨花石护院雨水时节的另一个重要民俗是将雨花石护院。
在这个时刻,人们会精心选择一块雨花石并带回家,将其置于庭院或屋檐下。
相信雨花石具有辟邪驱邪、消灾祛病的功效,同时也被视为能够招来雨水的象征物。
4. 舞雨龙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在雨水时节举行舞雨龙的庆祝活动。
舞雨龙是一种传统舞蹈形式,表演者身着色彩斑斓的龙袍,手拿舞龙道具,随音乐节奏起舞。
这样的庆典活动不仅能够增加人们的娱乐休闲,也被认为能够激发大地的水气,带来雨水的丰沛。
5. 彩蛋祈福雨水时节,人们也会以彩蛋祈福。
彩蛋是一种用彩绘装饰的鸡蛋,人们会在鸡蛋的表面绘制各种吉祥图案和祝福文字,例如福、寿、喜等。
人们相信彩蛋能够带来好运和福气,将彩蛋放置在家中或送给亲朋好友,以祈福他们的幸福和健康。
6. 赏花祈福雨水时节正是春天的开始,大自然开始萌芽,万物复苏。
人们在这个时节里也会赏花祈福。
他们会走进花海,观赏花朵的美丽,感受春天带来的希望和喜悦。
赏花祈福既是一种美学享受,也是人们向大自然祈愿、祈福的方式。
7. 洒扫庆祝雨水时节,人们也会进行洒扫庆祝的活动。
在这个时刻,人们认为大地的尘埃需被清除,庭院和家居需要打扫干净,以迎接新一年的开始。
中国古代祈雨习俗及祈雨文学研究综述
中国古代祈雨习俗及祈雨文学研究综述中国自古就灾害频繁,水旱灾害尤其严重。
每逢干旱发生,人们无力与其抵抗,只能寄希望于上天神明,祈求降雨,禳弭旱灾。
据笔者所见统计,我国的祈雨研究以民俗学界为先锋,大致始于20世纪80年代,且祈雨习俗方式的研究多是掺杂在巫术研究领域中。
自90年代开始,祈雨研究逐渐呈现上升趋势。
进入21世纪后,祈雨研究进入了繁盛时期,各界学者对祈雨都给予了相对较多的关注,出现了关于历朝历代、不同区域以及不同阶层、村象的祈雨活动和习俗的丰硕研究成果。
在文学方面,亦是有了长足的进展,关注面更为广泛,从诗歌等文学文体切入研究。
笔者主要从祈雨习俗和祈雨文学两个视角,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述评,寻找其中相互影响的复杂关联,并据此对祈雨文学研究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期望。
一、祈雨习俗研究祈雨主题研究的发展历程与中国民俗学的发展不无关系。
民俗学研究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几经波折,至90年代,逐渐实现了民俗研究的自觉。
到2000年前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在国内流行起来,民俗成为国家、社会各界关注的对象。
①关于民俗学发展历程,详见高丙中:《中国民俗学三十年的发展历程》,载《民俗研究》,2008年第3期。
“祈雨民俗”也逐渐成为诸多学者开始争相研究的对象。
近些年来,我国史学、民俗学界对祈雨习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果,主要表现在祈雨的断代性研究、祈雨的区域性研究、佛道教祈雨的研究三大类。
(一)断代史研究模式主要研究成果有,专著:皮庆生《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第四章《祈雨与宋代社会》[1],研究了宋代多样的祈雨法、论述了朝廷和地方官员的祈雨实践以及人们对祈雨的态度,祈雨的功利性目的等等,综合的探讨了宋代祈雨活动。
论文:刘继刚《论先秦时期的祭祀穰灾》(《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文章对祈雨禳灾仪式的演变做了梳理,指出其发展变化,并分析了祭祀在当时对救灾起到的有利作用;王浩《殷墟卜辞所见焚巫祷雨习俗探讨》(《文物季刊》1999年第3期),张俊成《殷墟祈雨卜辞及其相关问题》(《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这两篇论文主要是从“焚曝巫延"、"巫舞祈雨”两方面对先秦祈雨习俗进行了论述。
唐朝佛教祈雨仪式的特点及其作用
行 思 想 结 合 。 “ 市 闭 坊 门 ” 循 汉 书 》以 来 正 史 中 徙 是 经 常 记 载 的 民 间 祈 雨 方 式 。 僧 圆 仁 日 唐 求 法 巡 礼 行 记 = 记 载 , 乞 晴 即 闭 路 北 头 , 乞 雨 即 闭 路 南 头 ” “ , “闭 阴 则 阳 通 , 天 晴 也 ; 雨 闭 南 头 者 , 阴 则 阳 宜 祈 闭 通 , 零 雨也 。 宜 这 种 祈 雨 仪 式 是 佛 教 徒 举 办 的 具 有
第 1 第 4期 卷
Vo1 1 , . No. 4
长 安 学 刊
CH AN G’ AN i n ePe i d c l Sce c ro i a
21 0 0年 1 2月
De .,2 0 c 01
唐朝佛教祈雨仪式 的特点及其作用
吕 学 良
( 西师范 大学 , 西西安 706 ) 陕 陕 102
中国传统色 彩 的祈雨仪 式 。 其 次 , 利 用 佛 经 祈 雨 。 日 本 学 问 僧 圆 仁 所 作 的 《 唐 求 法 巡 礼 行 记》 载 了一 次 扬 州 的 佛 教 祈 雨 仪 入 记
式 。 据 记 载 , 年 为 开 成 四 年 (3 ) 月 四 日, 又 于 是 89 正 “ 当 时 请 僧 令 乞 雨 , 七 人 为 一 番 , 读 经 。 日下 , 以 以 五 入 夜 雷 鸣 , 光 浩 雨 , 夏 月 雷 日 , 后 七 日将 雨 , 望 电 似 自 至
日 , 降 注 甘 雨 。若 灾 重 不 雨 , 作 必 降 甘 雨 。 , ] 定 更 ,唐 【 6
朝 后 期 , 人 代 病 师 “ 止 今 东 京 , 于 河 阳 , 民救 僧 初 次 为 旱 , 经 缋 八 龙 王 。 立 道 场 , 祝 毕 , 绪 间 , 众 咸 按 启 投 举
雨水与中国传统民俗雨季庆祝活动的传统习俗
雨水与中国传统民俗雨季庆祝活动的传统习俗中国传统民俗中,雨水与雨季庆祝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雨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在中国古代被赋予了神奇的象征意义。
在雨季来临之际,人们借助各种仪式和活动来祈求风调雨顺、丰收吉祥。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民俗中与雨水有关的庆祝活动的传统习俗,其中包括祈雨仪式、雨神崇拜、龙舟赛和踏青等活动。
一、祈雨仪式祈雨仪式是中国传统民俗中最常见的庆祝雨季的活动之一。
人们相信雨水对农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他们试图通过祈雨来保证丰收。
在这些仪式中,人们通常会选择一个有终年水源的神庙或寺庙作为举办地点。
他们会向神明祈求雨水,并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如焚香、燃放鞭炮、舞龙灯等。
此外,人们还会穿上传统的道袍、拜祭神像,并请来道士或巫师主持整个仪式。
二、雨神崇拜雨神在中国传统民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们认为,雨神能够掌控天气,因此他们常常选择特定的日子来举行雨神崇拜的仪式。
在这些仪式中,人们会将精心制作的雨神像摆放在祭坛上,然后祷告祈雨。
有时,他们还会在雨神像的周围焚香、放鞭炮,以示对神明的敬意和祈愿的诚心。
此外,人们还会在仪式结束后,将雨神像小心地带回家中并予以保存。
三、龙舟赛龙舟赛是中国传统民俗中与雨季庆祝活动密切相关的一项活动。
据古代传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
他苦心研究农业,关注人民生活,因此备受人们尊敬。
然而,在悲剧发生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设立为“端午节”。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盛大的龙舟赛,以纪念屈原投江自尽的事迹。
这项活动不仅是对屈原的致敬,还被视为一种祈福仪式,希望能够避免洪水和旱灾的发生。
四、踏青踏青是中国传统民俗中另一种与雨季庆祝活动相关的传统习俗。
在雨季来临之际,人们渴望享受美好的自然风光,因此会组织踏青活动。
踏青通常在春天或夏天举行,人们会邀请家人和朋友一同参与。
他们会选择优美的山水景点,如公园、名山或风景区,在那里他们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
求雨的习俗与传统
求雨的习俗与传统求雨是古老的一种民间仪式,代表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干旱的期盼。
各地在干旱季节时都会有各自的求雨传统和习俗,这些习俗不仅植根于当地人民的文化传统,更蕴含着人们对自然的崇敬和对未来的希望。
中国古代的求雨仪式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当时人们相信自然界有神灵存在,他们通过祭祀和祷告来请求雨水的降临。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仪式逐渐演变成了更加庄重和繁复的祭祀活动,如拜龙王、烧纸马等。
在一些地方,甚至有专门的祭司或巫师来主持求雨仪式,以示对神灵的虔诚。
在现代社会,虽然科技发展带来了灌溉和水资源管理的便利,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依然存在。
因此,很多地方依然保留着求雨的传统习俗,尤其是在农业主导的地区。
比如,有些地方会举行祈雨舞会,或者在特定的日子祈祷雨水的丰沛。
这些习俗虽然看似只是一种仪式,但却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信念。
除了中国,世界各地也有类似的求雨习俗和传统。
在印度,人们会举行称为“拉克莱萨(Lakheysa)”的仪式,用来祈求雨水降临。
在非洲,一些部落会通过跳舞、鼓乐等方式来祈雨。
这些种种活动虽然形式各异,但背后的理念和情感却是相通的,那就是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许。
总的来说,求雨的习俗与传统是人类文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更凝聚了人们的共同情感和信念。
在现代社会,虽然科技已经取代了很多传统的仪式,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希望依然存在。
因此,求雨的习俗和传统将会一直延续下去,传承着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愿人类共同守护这片蓝色星球,共同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求雨仪式浅谈古人祈求雨水的仪式及其文化含义
求雨仪式浅谈古人祈求雨水的仪式及其文化含义古代人民对于自然界的力量有着敬畏之心,因此在遭受干旱、水灾等天灾时,常常会举行祈求雨水的仪式,希望能够得到上天的眷顾和保佑。
这种祈雨的仪式在中国古代久负盛名,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敬畏之情,更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古人祈求雨水的仪式以及其文化含义进行探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祈雨仪式的一般流程。
通常,祈雨仪式一般都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宣告仪式开始、祭祀仪式、吟诵祈福文、跪拜祈求、燃放祈雨火、祭祀结束。
在仪式开始之前,负责主持仪式的官员会宣告祈雨的目的和意义,以鼓舞人们的士气,并存在一些区别于其他仪式的特殊祭品,如花灯或水灯等。
然后,人们会跪拜祈祷并进行祈福文的吟诵,表示对雨神的敬意和信仰。
接着,人们会燃放祈雨火,相信火焰能够承载祈愿并传达给天神,同时也期待火焰能够唤起自然界的力量,促使雨水降临。
最后,祭祀仪式结束,人们继续祈祷直到天降甘霖。
古人们祈求雨水的仪式不仅仅是为了迎接雨水,更反映了他们对自然力量的尊重和敬畏。
人们相信自然界有其一定的秩序和规律,而自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他们希望通过这些仪式,使自己能够与自然界相协调,获得自然界的保护与庇佑。
此外,祈雨仪式也是古代社会的凝聚力体现,通过共同参与祭祀活动,人们的情感得到宣泄和释放,同时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提升了团结意识。
古代祈求雨水的仪式不仅仅是物质层面上对雨水的需求,更是一种高度文化化表达。
人们在祈雨仪式中通过舞蹈、音乐、吟诗等形式,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转化为真挚的情感表达。
舞蹈的动作、音乐的旋律和吟诗的艺术语言,都能够寄托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生活的向往。
这样的文化表达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而今,尽管科技的发展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预测和掌控天气,但是古代祈雨仪式所传递的文化内涵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谦虚之心,更加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古代祭祀祈雨仪式流程
古代祭祀祈雨仪式流程嘿,咱今儿个就来讲讲古代祭祀祈雨仪式流程。
你想啊,在那古代,要是长时间不下雨,那地里的庄稼可不得干死啦!这老百姓就得想办法求雨呀。
那这求雨仪式可是有讲究的。
首先呢,得找个合适的地方。
就好比咱现在找个舒服的地儿吃饭一样,得挑个好地儿。
一般会选在那种有气势的地方,像是大庙啊或者专门的祭台啥的。
然后呢,得准备好多东西。
什么香啊、烛啊、祭品啊,那可都不能少。
你想想,你去求人家帮忙,不得带点好东西表示表示呀!这祭品还得丰富多样,什么水果啦、肉啦,都得摆上,显得咱有诚意不是。
等都准备好了,就该大祭司出场啦!这大祭司可得有本事,要能和老天爷沟通得上。
他穿着那特制的礼服,看着就很庄重。
他先得念念有词,说些咱听不懂的话,估计是在和老天爷唠嗑呢。
接着就是大家一起跟着祭司行礼啦。
那场面,所有人都恭恭敬敬的,又是鞠躬又是下跪的,可虔诚啦!就好像咱现在对特别敬重的长辈那样。
行礼完了,还得奏乐呢!那音乐一起,感觉整个气氛都不一样了,庄严肃穆的。
就像咱听音乐会似的,那音乐能带动你的情绪。
这还不算完,还有跳舞呢!那些舞者跳着专门的祈雨舞,动作优美又有力,说不定老天爷看着高兴了,就给下雨啦。
你说这古人多有意思啊,为了求个雨,搞这么大的阵仗。
但这也说明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呀!咱现在虽然有了高科技,能人工降雨啥的,但也不能忘了古人的这份敬畏之心啊。
你说要是咱现在也来这么一场祭祀祈雨仪式,那得多好玩啊!虽然咱知道不一定真能求来雨,但就当是体验一下古人的生活,感受感受那种庄重的氛围,不也挺好的嘛!而且呀,这也让咱知道,以前的人生活可不容易,为了一点雨水都得这么费劲心思。
咱得珍惜现在的好生活呀,可别身在福中不知福哟!反正我觉得这古代祭祀祈雨仪式挺有意思的,你觉得呢?。
雨水时节的祈福仪式与习俗
雨水时节的祈福仪式与习俗春天的脚步渐渐临近,随着春分的到来,迎接春天的节气中,雨水时节悄然而至。
在中国古代,雨水时节被赋予了祈福和祈雨的重要意义。
人们通过举行各种仪式与遵循习俗,祈求丰沛的雨水,以保证农作物的丰收和人民的福祉。
本文将为你介绍雨水时节的祈福仪式与习俗。
一、祈雨祭祀仪式雨水时节,人们一般会进行祈雨祭祀仪式,以祈求来年的雨水丰收。
这一仪式多在雨水节气的前一天或当天进行。
在仪式中,人们会准备供品,如饭食、水果等,祭祀雨神,希望其能赐予丰沛的雨水。
同时,人们还会燃放鞭炮、挂起雨伞,象征着驱雨。
这些仪式既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雨水儿童游戏在雨水时节,孩子们也有自己的独特习俗。
他们会在这一天举行雨水儿童游戏,希望借此增加一年的健康和幸福。
比如,在某些地方,孩子会拿着小船,在雨水里放行,寓意着希望船神能带来顺利和幸福。
另外,雨水还意味着春季的繁荣,孩子们也会跳雨水舞蹈,互相泼水,为了庆祝雨水带来的喜悦。
三、雨水祈福习俗除了祭祀仪式和儿童游戏,雨水时节还有一些习俗与祈福相关。
比如,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在雨水的日子里洗浴,相信这样可以祛除疾病,保持健康。
另外,人们还会静坐禅修,祈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此外,一些地方还会举行舞龙、赛龙舟等活动,以祈求雨水丰收和吉祥如意。
雨水时节的祈福仪式与习俗体现了人们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通过这些仪式与习俗的举行,人们希望雨水能够带来福祉和丰收,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恩之情。
这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勤劳,更加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底蕴。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对于雨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控,但祈福仪式与习俗仍然保留并传承下来。
无论是传统的祭祀仪式,还是儿童游戏和祈福习俗,这些活动都使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放松与愉悦,也让人们更加关注大自然的变化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综上所述,雨水时节的祈福仪式与习俗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雨水的传统习俗
雨水的传统习俗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开始。
在中国许多地方,人们有着丰富多彩的雨水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既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喜悦,又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祈愿。
以下将介绍一些雨水传统习俗的内容和意义。
一、迎雨祈福仪式雨水来临之际,许多地方会举行迎雨祈福仪式。
在这一仪式中,乡村的长者会率领村民前往神庙或祭祀场所,向神明祈求雨水丰沛、农作物丰收。
在祈福仪式中常常会举行祈雨舞蹈和祈福祭拜等传统仪式,以期能够获得上天的眷顾和庇佑。
二、雨水节庆祝活动雨水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许多地方都会开展各种庆祝活动。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活动莫过于舞龙舞狮表演。
人们身着五彩斑斓的龙狮服装,于喜庆活泼的音乐声中,高举龙狮舞动欢腾的雨水节。
这不仅是对雨水的热情回应,也是对灾难迎福的象征。
三、祈福农事仪式雨水的到来对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因此在雨水节期间,农民会举行祈福农事仪式。
他们会在地里制作土神像,然后在土神像上撒上五谷杂粮,祈求土地肥沃,庄稼丰收。
同时,一些地方还会举行耕牛比赛和祭祀祖先的仪式,以表达对农业的敬意和感恩。
四、雨水民俗游戏雨水节也是人们举行各种民俗游戏的好时机。
在一些地方,人们会举行泼水活动,像是水仗一般,欢闹中庆贺雨水的降临。
此外,还有耍虎糊口、踩高跷等集体娱乐活动,这些游戏既能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又能培养勇敢、坚韧的精神。
五、雨课在一些学校和社区,雨水节期间还会举行雨课活动,让孩子们了解雨水的重要性以及与雨水相关的文化传统。
通过课堂讲解和参观实地,孩子们能够深入了解雨水的形成原理,学习如何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培养环保意识,以及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六、雨水美食雨水节的当地人民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品尝雨水美食。
例如,在江南地区,人们会用新鲜的雨水制作“雨水糕”,这是一种寓意吉祥如意的糕点。
同时,人们还会以雨水煮粉条和糯米饭来迎接春天的到来,这些美食不仅色香味俱佳,也是对雨水的一种感恩和庆祝。
唐代律令中的祭祀制度
论文分类号 DF092单位代码 10183密级公开研究生学号2005222010吉 林 大 学硕 士 学 位 论 文唐代律令中的祭祀制度The Sacrificial System in the Lawand Ling of Tang Dynasty作者姓名:刘 玮 专 业:法律史 导师姓名 及 职 称:学位类别:法学硕士论文起止年月:2006年4月至2007年4月吕 丽 教授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硕士学位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投稿声明研究生院:本人同意《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的内容,愿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委托研究生院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的《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投稿,希望《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给予出版,并同意在《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数据库》和CNKI 系列数据库中使用,同意按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论文级别:■硕士□博士学科专业:法律史论文题目:唐代律令中的祭祀制度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作者联系地址(邮编):吉林大学法学院 130012作者联系电话:135****3595作者姓名刘玮论文分类号DF092保密级别公开研究生学号2005222010学位类别法学硕士授予学位单位吉林大学专业名称法律史培养单位(院、所、中心)法学院研究方向法制史学习时间2005年 9 月至2007年7月论文中文题目唐代律令中的祭祀制度论文英文题目The Sacrificial System in the Law and Lingof Tang Dynasty关键词(3-8个)唐律唐令祭祀姓名吕丽职称教授导师情况学历学位博士工作单位法学院论文提交日期 2007年4月4日答辩日期2007年5月24日是否基金资助项目否基金类别及编号如已经出版,请填写以下内容出版地(城市名、省名)出版者(机构)名称出版日期出版者地址(包括邮编)内容提要“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学者们也从多种角度深入研究了中国古代祭祀,但研究中国古代法律中的祭祀制度却是少之又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史专题期末考察
院系:社会学院(历史)
班级:09(1)班
姓名:***
学号:********
唐朝佛教祈雨仪式及其特点分析
摘要:祈雨是中古社会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唐宋一代,随着佛教向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流播,朝野上下,祈雨活动异常活跃,且多数与佛教人事有关。
佛教祈雨仪式的主要类型主要有诵经、转经祈雨,结坛持咒祈雨,有灵迹处祈雨等。
终唐一代,始终存在着祈雨仪式,这种仪式作为中国“尽人力而后听天命”文化的延伸,作为民间与官方沟通的重要途径,对当时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
关键字:唐代;佛教;祈雨。
正文:
唐朝时期,佛教祈雨开始盛行于世,并逐渐介入国家祭祀礼仪之中,这主要是由唐代佛教自身的强盛以及唐代国家对佛教的政治需求等诸多因素所决定的。
从文献记载来看,当时大量祈雨活动,佛教高僧积极参与,尤其是中唐之际,随着密宗的形成,大量请雨、止雨经典也相继译出,并成为密宗的重要的成就法之一,这使得祈雨活动个从理论及实践上更加完善,直接影响着佛教文化向民间的渗透,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等均长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兴龙起雨的传说
《易经》中有“云从龙,风从虎”之说,龙行而云起,龙与行雨没有直接关系,行云布雨则为雨师之所司。
雨师,亦称萍翳、屏翳、玄冥等。
唐朝时,以李靖为雨师,唐宋以后,从佛教脱胎出来的龙王崇拜逐渐取代了雨师的位置。
从唐前古代文献等载体来看,龙行云雨之特异功能,中国古代神话中并无此说。
龙的意识在中土早已有之是把天的精灵表征化的产物。
龙,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称其为“麟虫之长”,魏张偮《广雅》释“鱼”中,把龙又细分为蛟龙、应龙、虬龙几种。
原形似蛇、鳄,在周代已经存有它的形象,为古来龙龟麟凤四灵之首。
另外,又是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之一。
《易》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后人因此以龙喻君上。
在先秦两汉时期,当时所信奉的是河伯水神,统领各大水域。
龙在上古时期具有原始宗教色彩,汉以后龙的内涵又被注入了宗教的内容,龙也由原来的神兽演变为具有人格化的龙王。
唐朝以来,帝王封龙神为王,形成了遍布江河湖海的龙王体系。
二、唐代佛教祈雨仪式的主要类型
佛教传入后,佛经中的龙王与中途民间信仰中的河伯结合,始乃取代河伯所司之职,成为水神的象征。
佛教以自身的宗教形式,积极介入祈雨活动。
龙王行雨之说,普遍见于佛经之中。
为攘除灾旱而举行的佛教祈雨一般由高僧主持,在祈雨前要求他们要斋戒沐浴,或是结坛念咒,或是诵读经典,以祈求龙神带来降水。
龙作为佛教的护法神,在佛教的宣传下,逐渐演变为雨神,成为古人崇拜的主要对象。
唐代佛教的祈雨仪式包括常祀与旱祷。
无论常祀还是旱祷,唐代佛教的祈雨仪式大致可以分为:诵经、转经祈雨,结坛持咒祈雨,有灵迹处祈雨等三种形式。
首先,诵经、转经祈雨是最常见的佛教祈雨方式。
佛教祈雨,主要祈求龙的威力,由于佛经的译介,龙作为雨师的形象日渐深入人心。
唐代僧人、信徒诵经祈雨,所诵经文并不固定,除了转读专门的祈雨经典以求带来降水之外,
还有些僧人、信徒会诵读素日修持的经典,以祈祷龙神感应。
如“唐吕文展,开元三年(715)任阆中县丞,雅好佛经,尤专心持颂《金刚经》,至三万余遍,灵应奇异。
年既衰暮,三牙并落,念经恳请,牙生如旧。
在阆中时,属亢旱,刺史刘浚令祈雨,仅得一遍,遍获沛然。
又苦霖潦,别驾使祈晴,应时遍霖”。
其次,结坛持咒祈雨是唐代密宗使用的祈雨法术。
唐代的祈雨,密宗的影响格外突出,当时已经传译了很多用于祈雨的密教经典。
如隋代那连提耶舍翻译的《大云轮祈雨经》,唐不空在此译本上进行重译,并翻译了与祈雨有关的仪轨和坛法,如《大云经祈雨坛法》云:“亢旱之时,如是读此大云经,或念经一日、二日乃至七日,定降祝甘雨,若灾重不雨,更作必降甘雨。
”
唐菩提流志翻译的《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亦云:“若天旱时,持真言者清洁沐浴着净衣服,当静寂默于诸有情发大悲心,或莲池边或龙湫边,或王宫殿中或天祠中,或神庙中简择圣地,作四肘坛。
”
还有唐善无畏翻译的《尊胜佛顶真言修瑜伽轨仪》,其卷下《尊胜佛顶真言修瑜伽祈雨法品第十一》主要讲述了密教对绘制祈雨坛场的规定和要求。
密宗高僧不仅翻译了用于祈雨的密教典籍,而且擅长持咒设坛祈雨,入唐传播密教的三位梵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均是所谓的祈雨能手,关于他们祈雨的事迹散见于《宋高僧转》和唐宋时期的笔记小说。
《宋高僧转》如是记载密教大师金刚智的祈雨故事,谓:“其年自正月不雨迨于五月,岳渎灵祠,祷之无应。
乃招智结坛祈请,于是用不空钩,依菩萨法,在所住处起坛,深四肘,躬绘七俱胝菩萨像,立期以开光,明日定随雨焉。
帝使一行禅师谨密侯之。
至第七日,炎气烛烛,天无浮翳。
午后,方开眉眼,即时西北风生,飞瓦拔树,崩云泄雨,远近惊骇。
”
玄宗时期的另一位密宗三藏善无畏也曾多次祈雨,尤为感验。
善无畏祈雨,主要是口诵陀罗尼真言,“乃盛一钵水,以小刀搅之,樊言数百咒之,须臾有物如龙,其大如指,赤色矫首,瞰水面,复潜于钵底。
畏且搅且咒,顷之,有白气自钵而兴,迳上数尺,稍稍引去”。
不空三藏是将佛教与镇护国家、攘除灾害等政治因素联系起来,并使密宗势力大张的释门领袖,他的祈雨事迹在民间更是广为流传。
大历七年(772),京师春夏不雨,中使李宪诚奉诏,请不空祈雨,不空依法祈请,大雨丰足。
人们对密宗高僧祈雨灵验的信仰持久而深入,中晚唐直至五代宋初,善无畏塔所在地洛阳龙门广化寺成为帝王、官员、民众祈雨祭拜的重要场所。
另外,有灵迹处祈雨也是佛教祈雨的重要方式。
唐代司雨之神甚众,不仅有自然神掌握司雨之职,而且祖先神灵也有呼风唤雨的功能,可以说是有灵迹处皆可求雨。
人们对于有灵迹处的解释相当模糊,这些地点一般包括佛塔寺、名川大山,还有一些被认为会有龙神潜藏的深水渊潭等,都可以作为佛教祈雨的场所,古人认为,在有神灵的地方祈祷,其作用会更为显著。
《宋高僧传》卷二六记载了释代病的祈雨事迹:“为民救旱,按经绩八龙王,立道场。
启祝毕,投诸河。
举众咸睹画像沈躣不定,斯须云起肤寸,云雨大作,千里告足。
自此归心者众。
”
唐代佛教在有灵迹处祈雨,其祈雨仪式除了综合采用祭祀祈祷、诵读经典、设坛持咒等仪式外,还使用其他一些法术,其中有些类似道教祈雨的“投龙”与佛教祈雨仪式之间的关系。
三、唐代佛教祈雨仪式的特点
首先,走本土文化道路,与中国传统祈雨方法相结合。
在中国传统的祈雨仪式中,龙王是一个重要的角色,龙王祈雨是民间最普遍的一种祈雨仪式。
佛教传入中国后,将古印度佛教中被称为佛的护卫者“Naga”的巨蛇比作中国的龙王祈雨,这种祈雨仪式具有鲜明的中
国特色,是佛教祈雨和中国民间传统祈雨仪式相结合的产物。
另一种与传统方法相结合的祈雨仪式是与阴阳五行思想相结合。
日僧圆仁所作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乞晴即闭路北头,乞雨即闭路南头”,“闭阴则阳通,宜天晴也;祈雨闭南头者,闭阴则阳通,宜零雨也。
”这种祈雨仪式是佛教徒举办的具有中国传统色彩的祈雨仪式。
其次,利用佛经祈雨。
日僧圆仁所作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了一次扬州的佛教祈雨仪式。
据记载,是年为开成四年(839)正月四日,“又于当时请僧令祈雨,以七人为一番,以读经。
五日下,入夜雷鸣,电光浩雨,似夏月雷日,自后七日降雨,至望始晴。
”此外,在上文中提到一种更为简单的佛教祈雨方法,即亢旱之时依法读《大云经》。
由此可见,佛经也是一种祈雨工具。
最后,利用法术祈雨。
远离政治、超脱凡尘本是印度佛教的一大特色,但佛教传入中土后,与政治的关系却变得日益密切。
一些高僧本身怀有高超的法术,他们利用法术祈雨,影响统治者和百姓,以此达到传播佛教的目的。
第一,佛教祈雨仪式举行后,一旦天降甘霖,作为回报,祈雨僧人一般会得到朝廷上次的财物;第二,祈雨成功后,随着高僧在皇室心目中威望的提升,佛教的发展则会得到王权的支持。
如入唐传播密教的三位梵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均是所谓的祈雨能手,深受朝廷的倚重。
唐代佛教仪式逐渐进入国家官方的祈雨活动中,并开始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这主要是由于唐代朝廷对佛教法术的依赖,希望通过这类仪式的举行侥幸获得降雨,同时,也与中古社会信仰的多元化、民族性格中的实用主义和祈报心理有关。
另一方面,佛教通过法术介入国家政治生活之中,则表明佛教僧团意在寻求世俗王权的支持与庇护。
参考书目:
1、张建彬:《唐代的祈雨习俗》,【J】民俗研究,2000,(4);
2、赞宁:《宋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3、周一良:《唐代密宗》【M】,钱文忠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