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佛教寺院的地理分布
唐代的宗教文化
唐代的宗教文化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也是中国宗教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唐代,佛教、道教、儒教等宗教文化相互交融、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了唐代宗教文化的多元面貌。
本文将从佛教、道教和儒教三个方面来探讨唐代的宗教文化。
一、佛教在唐代的宗教文化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并在唐朝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在唐朝,佛寺遍布大江南北,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洛阳白马寺和长安大雁塔。
白马寺是当时最大规模的寺庙之一,也是皇家重要场所之一。
大雁塔则是为了供奉高僧玄奘所建,玄奘法师曾到印度取经,并将带回来的经书翻译成中文。
在佛学方面,唐朝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学者和高僧。
其中最有名气的当属玄奘法师和鉴真法师。
玄奘法师曾到印度求法,带回来大量佛经,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鉴真法师则是唐朝时期的日本僧人,曾到唐朝传教,为日本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在佛教艺术方面,唐代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唐代石窟艺术以著名的龙门石窟为代表,龙门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中的瑰宝之一。
在龙门石窟中,可以看到精美绝伦的佛像和壁画,展现了当时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
二、道教在唐代的宗教文化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之一,在唐代得到了蓬勃发展。
在当时社会中,道士被视为高尚聪明、通达天人之道的人物。
唐代皇室对道士也非常尊重和重视。
在政治方面,道家思想对于政治家和皇帝有着重要影响。
李世民是一位信奉道家思想并且实践道家思想的皇帝。
他提倡“仁政”,倡导“以德治国”,使得国家治理更加和谐稳定。
道家思想的影响也使得唐代的政治更加注重道德和人文关怀。
在文化方面,唐代的文人雅士也对道教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们以“仙风道骨”自居,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尘世的境界。
在诗词中,他们经常以山水、仙境、神仙等元素来表达自己对于长生不老和超脱尘世的向往。
三、儒教在唐代的宗教文化儒教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中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一种,也在唐代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唐朝,儒学得到了充分发展,并成为统治阶级推崇和追求的学问。
西藏唐代时的宗教文化
西藏唐代时的宗教文化在唐代时期,西藏的宗教文化达到了一个巅峰。
这个时期,佛教在西藏开始流行起来,并逐渐融入到当地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中。
西藏唐代时的宗教文化对于后来的西藏佛教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西藏佛教最早传入西藏是在唐朝初期。
当时,唐朝政府为了打击异族势力,积极推行佛教,希望通过佛教来巩固统治。
在此背景下,佛教传入西藏成为了一种政治需要。
唐王朝派遣了一些高僧到西藏传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禅宗高僧羊角哇。
他的到来,标志着佛教在西藏开始落地生根。
二、佛教在西藏的传播在唐代时期,佛教在西藏得到了迅速传播和发展。
一方面,当时的政府给予了佛教宗教自由,并为佛教建立了大量的寺庙和寺院。
这些寺庙成为了佛教传播的场所,吸引了大量信众。
另一方面,西藏的地理环境与宗教氛围也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西藏有许多圣山和神湖,这些自然景观成为了佛教修行者的禅定场所,吸引了大量的僧侣前来修行。
三、唐代时期的佛教文化1.寺庙建筑唐代时期的佛教寺庙建筑在西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寺庙通常由多层的建筑组成,每层都有独特的功能。
最底层是供奉佛像和诵经的场所,中间层是僧侣居住和修行的地方,最上层则是用于举行佛事和仪式的殿堂。
寺庙建筑的特点是宏伟壮观,以藏式建筑风格为主,融合了唐代的艺术元素,展现了唐代时期的宗教文化。
2.翻译经典唐代是西藏佛教典籍翻译的黄金时期。
当时的僧侣们大量翻译了佛经和佛教论著,使得西藏拥有了丰富的佛教文献。
这些翻译经典的出现,不仅丰富了西藏佛教学术,也加深了西藏与其他佛教中心的联系。
翻译经典对于后来的西藏佛教研究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壁画艺术唐代时期,西藏的佛教寺庙大量绘制了壁画,成为了西藏艺术的瑰宝。
这些壁画以佛教故事和人物为主题,绘制技法独特,色彩鲜艳,具有强烈的宗教氛围。
唐代的壁画艺术不仅体现了宗教信仰,也是西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宗教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西藏唐代时的宗教文化对当地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山东唐朝时期佛教的地理分布
曹 乘 氏 6
高密 4 莒县 4 牺沂 2
l 3
张鹤云《 神通寺 史迹初 步调查 记略 》 J王 华庆 、 明军 《 , 庄 青
州龙兴寺考略》 及宿 白《 龙兴寺 沿革— —青州城 与龙 兴寺 之二》 等。但迄今为 止 , 于山东唐 朝时期佛 教 的地 理分 关 布的研究 , 少有人 涉及 。本文试 就寺 院、 高僧及佛 教宗 派的 分布 , 做一简要的分析论述。
唐朝佛教发展 到鼎盛 时期 , 山东 地 区佛教 也非 常兴盛 。 以往关于 山东唐朝佛教发展的研究 , 主要集 中于石窟造像 的 调查研 究 和个 别 寺 院的 研 究 上。如 阎文 儒 《 门 山 与驼 云 山》 , … 张总、 郑岩《 山东东 平理 明窝 摩崖造 像》 , ] 荆三 林 、
一
沂 费县 2
7
州 沂水 l
1 2
郓 州
巨野 2 鄄城 1
瑕丘 5 乾封 1 邹县 3
7 州 成武 l 楚丘 2
益都 3 临淄 1 青 千乘 3 l 州 寿光 1 8 0 I 朐 2 I 缶
新泰 2 蓬莱 2
21 00年第 5 5卷 第 1期 ( 第 2 8期 ) 总 2
2 1 V 15 N . ( e ea o 2 8 00 o. 5 o 1 G n rl N . 2 )
山东 唐朝 时期 佛教 的地 理 分 布
旅游资源概况
2、旅游资源概况法门寺文化景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扶风县城北5公里处,总面积12.5平方公里。
法门寺北依六盘山系干山余脉乔山(又称观山),南面太白山叠云平,向渭水界一条翠带,东望古都长安为陕西西北线旅游龙头,西距宝鸡90公里是宝鸡旅游发展的桥头堡,区位非常优势。
法门寺文化景区与西周王朝发祥地周原遗址接壤,拥有世界佛者界、学术界公认唯一的释迦牟尼佛祖真身指骨舍利,众多的地宫出土文物,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遗址遗迹。
自古以来就是佛者信众朝拜的佛者祖庭、佛骨圣地。
法门寺文化景区旅游资源内涵丰富,种类繁多。
根据法门寺文化景区的实际情况,旅游资源可分为以下类型:(1)遗址遗迹旅游资源。
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桓灵年间,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因瘗藏佛祖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而闻名于世,唐宋时期,法门寺逐渐形成二十四院,规模宏大,诸宗弘,是历史著名的皇家寺院,宋微宗曾手书“皇帝佛国”四字高悬山门。
有唐一代,唐代八帝六迎二送佛骨舍利,874年,唐僖宗下诏送佛骨和诸多贡品归法门寺珍藏地宫,并储存地宫石门。
明中叶,法门寺四屋唐木塔改建为十三层砖塔,并铸巨钟,声闻数里,谓为“法门盛钟”。
1987年,在清理残塔时发现塔下唐代地宫及众多文物。
2006年,法门寺(地宫)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另外,法门寺存有民间传说宋巧娇跪石,隋文帝卧虎石以及众多记事记物石碑。
(2)文物旅游资源。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佛祖释迦牟尼指骨舍利既是佛教界最高圣物,又是国家特级文物。
现佛骨出土的文物达9439件,其中等级以上文物225件(国家一级文物138件,二级文物25件,三级文物62件),一般文物9214件。
在文物一次发掘中,国家一级文物数量之多在国内尚居首次,秘色瓷等文物绝世仅有。
另外,在清理残塔时,亦发现了大量佛像和佛经。
(3)建筑设施旅游资源。
1987年唐代塔下地宫发现后,政府投资重修法门寺塔,就地新建法门寺博物馆,其中法门寺塔和法门寺博物馆珍宝阁获国家建设最高奖鲁班奖。
法门寺景点介绍
法门寺景点介绍法门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大雁塔南广场东侧。
该寺建于唐朝开元年间,历经多次修缮和扩建,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1. 历史文化作为唐代八大禅林之一的法门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这里可以欣赏到众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如千手观音铜像、释迦牟尼金身等。
2. 佛教活动法门寺是一个重要的佛教活动中心,在这里每年都会举办各种规模不同的佛事活动。
其中最具盛名的当属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举行的“浴佛节”,成千上万信徒从全国各地前来参加。
3. 园林景观法门寺园林布局精美,绿树成荫、花香四溢。
除了主体建筑外还有许多小桥流水、假山亭台等景点值得游客探索。
4. 大雁塔法门寺与大雁塔相邻而立,两者共同构成了西安市标志性风景线。
大雁塔高达64米,内部藏有许多珍贵文物和书籍,并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工程奇迹之一。
5. 禅修体验作为一个重要禅宗道场,在这里可以接受专业导师指导进行禅修体验。
通过冥想静坐等方式感受内心平静与自我提升。
6. 特色美食在法门寺周边也有许多特色美食可供品尝,如灌汤包子、凉皮、肉夹馍等传统小吃以及餐厅提供素斋菜肴满足不同口味需求。
7. 节日庆典除了浴佛节外,在春节期间还会举办传统民俗表演和祈福仪式;端午节则会展示龙舟竞渡比赛;中秋节则会放放孔明灯祈愿平安幸福等传统庆典活动。
总之, 法门寺是一个集人文历史遗产, 自然生态环境, 人们对宇宙自然界及其本身存在意义认识以及社交娱乐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旅游胜地, 是您来到西安不能错过并必须去参观拜访学习领略其独特魅力所在!。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宗教建筑和圣地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宗教建筑和圣地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宗教建筑和圣地,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和信仰的重要遗产。
下面将介绍其中一些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宗教建筑和圣地。
一、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它是唐代以来著名的石窟寺庙群,共有735个洞窟,壁画和彩塑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是了解中国佛教艺术和历史的重要窗口。
莫高窟自唐至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都有修建,这些洞窟以壁画为主,题材内容丰富多样,从佛教故事、神话传说到社会生活等,堪称中国古代艺术宝库。
二、峨眉山峨眉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是佛教圣地之一,也是中国最高的佛教山脉之一。
峨眉山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佛教胜地,山上有许多寺庙和宫殿供奉着众多的佛像和文化遗产。
著名的宝光顶、金顶等宫殿是佛教徒朝拜的圣地,吸引了无数信众和游客前来参观和朝拜。
此外,峨眉山自然风景秀丽,被誉为中国的“仙山”,被列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
三、泰山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是中国五岳之一,也是道教和儒家文化的圣地。
泰山被古人誉为“五岳独尊”,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宗教建筑和圣地之一。
登山过程中可以前往玉皇顶朝拜,仰望泰山巍峨的山峰,感受到宗教和文化的庄严氛围。
同时,泰山也是道家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山上有许多道教庙宇和文化景点,如岱庙、太宫等。
四、布达拉宫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建筑,也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圣地。
布达拉宫建于7世纪,是藏传佛教领袖达赖喇嘛的宫殿和寺庙。
它以壮丽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布达拉宫内供奉有大量佛像和文化宝藏,是了解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地点。
此外,布达拉宫也是游客前往西藏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五、普陀山普陀山位于浙江舟山市,是中国佛教圣地之一,是观音菩萨的道场。
普陀山拥有许多寺庙和庙宇,供奉着众多的佛像和文化遗产。
著名的普陀寺是普陀山的核心寺庙,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信众和游客前来朝拜和参观。
唐五代宋时期敦煌灵图寺
02
唐五代宋时期敦煌灵图寺的建 筑特色
敦煌灵图寺的建筑风格
敦煌灵图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原与 西域的特色,既有中原建筑的宏伟壮 丽,又有西域建筑的精致细腻。
敦煌灵图寺的建筑风格注重实用性, 同时也体现了佛教的庄严与神秘。
04
唐五代宋时期敦煌灵图寺的文 传播的重要节点
敦煌灵图寺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重要中转站,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佛教文化中心 。
佛教艺术与文化的集大成者
敦煌灵图寺保存了大量的佛教壁画、雕塑和经卷,是研究唐五代宋时期佛教艺术与文化 的重要场所。
敦煌灵图寺在艺术史上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敦煌,文化艺术繁荣,建 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取得了巨 大的成就。
敦煌灵图寺的起源和发展
敦煌灵图寺始建于唐代,是敦煌地区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
在唐五代宋时期,灵图寺经历了多次修缮和扩建,逐渐成为敦煌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佛教寺庙。
敦煌灵图寺在唐五代宋时期的影响力
敦煌灵图寺在唐五代宋时期是当地佛教信徒的重要朝圣地,吸引了众多信徒前来参拜。
敦煌灵图寺的装饰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装饰、家具装饰和器物装饰等。这些装饰内容以佛教 题材为主,如莲花、佛像、祥云等,也有一些世俗题材,如花鸟、山水等。
装饰技法
唐五代宋时期的敦煌灵图寺装饰技法多样,包括雕刻、镶嵌、彩绘等多种形式。这些技法 使装饰更加生动精美,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文化寓意
敦煌灵图寺的装饰艺术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如莲花代表清净无染、佛像代表慈悲和 智慧等。这些寓意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追求。
对旅游文化的影响
敦煌灵图寺的存在提升了当地的旅游 文化品质,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的 文化体验,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地区旅 游业的繁荣。
佛教寺院与隋唐长安城市布局
佛教寺院与隋唐长安城市布局作者简介:李京京(1987—),男(汉族),山西省吕梁人,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摘要:长安在隋唐两朝曾经是繁盛一时的国际化大都市。
隋唐两代国力强盛的同时佛教也逐渐盛行,在隋唐两代的都城长安就分布着众多佛寺。
本文以隋唐时期的长安城寺院为研究对象,以长安城布局与佛教寺院的关系为出发点,分析长安城的布局情况和长安城内的佛教寺院分布情况,结合长安城城市布局规划制度分析如何对佛教寺院的分布产生影响,阐述佛教寺院对隋唐长安社会文化产生的作用。
关键词:隋唐城市布局佛教寺1.隋唐长安城市布局与佛寺分布1.1 隋唐长安城布局隋唐两代长安城布局已经初具大城市的规模和气派。
自从开皇二年隋文帝在汉长安旧址基础上下令重新修建新长安城开始,以龙首原为中心腹地的长安新城开始崛起。
在隋代,长安城整体布局分为三个部分,一个是外郭城,中间是宫城,最里面是皇城。
宫城是皇帝处理朝政和生活场所,也是皇帝觐见众大臣的地方。
而皇城则是国家的行政中心,是封建国家所有官僚机构的中枢。
而外郭城则是众多的平民百姓和官商之人生活和商贸地区。
到了唐代,城市布局基本上承袭了隋代格局,并没有大的改变。
只是在隋代长安城的基础上进行了增修和扩建。
1.2 隋唐长安城佛寺分布为了解隋代长安城佛寺的分布状况,笔者查阅了大量记载隋唐长安地区佛寺史料的相关文献典籍。
这些文献中零零散散记载了一些佛寺的分布情况,本文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对隋唐佛寺分布的描述,结合宋敏求《长安志》、徐松《唐两京城坊考》、龚国强《隋唐长安城佛寺研究》等资料论著,对隋唐两代长安佛寺进行了统计,并根据隋代长安佛寺分布图和唐代长安佛寺分布图对隋唐两代长安城佛寺分布情况和特点进行了论述。
隋唐两代的佛寺基本维持了相同的布局特点,大体分布也基本相同。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隋唐两代的佛寺首先具有分布疏密不均的特点,个别地区佛寺簇群分布,个别地方佛寺稀少。
唐朝宗教建筑佛塔寺庙等的宏伟结构
唐朝宗教建筑佛塔寺庙等的宏伟结构唐朝宗教建筑的宏伟结构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其宗教建筑也以其宏伟的结构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佛塔、寺庙等建筑在唐朝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和推广,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深入探讨唐朝宗教建筑的特点和其宏伟结构。
一、佛塔——唐朝宗教建筑的代表佛塔是唐朝宗教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唐朝以后,佛教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佛塔成为了佛教信仰和文化的象征。
较为著名的佛塔有小雁塔、大雁塔等。
这些佛塔都采用了层次分明、高耸入云的结构,给人一种壮丽和庄重的感觉。
以大雁塔为例,它是建于唐太宗时期的一座佛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南广场。
该塔呈方形,共有七层,高达64.5米。
每层都有雕刻精美的砖雕和浑厚的佛教题材壁画,展示了唐代艺术的高度成就。
其庄严肃穆的外观以及精细繁复的工艺,正是唐朝宗教建筑宏伟结构的代表之一。
二、寺庙——唐朝宗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作为唐朝宗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展示了唐朝建筑艺术的精湛水平。
寺庙一般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建筑组成,构成了整个寺庙的格局。
例如,法门寺是唐代寺庙的代表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部。
它是当时最大规模的佛教寺庙之一,建筑规模宏大。
寺内有多座殿宇,其中最著名的是法门寺大雄宝殿,这是唐代最高规格的建筑之一。
大雄宝殿的主体建筑为木质结构,宏伟壮观,古朴典雅,展现了唐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貌。
三、宏伟结构的特点和意义唐朝宗教建筑的宏伟结构具有几个主要特点。
首先,唐朝宗教建筑注重层次分明、高耸入云的外观设计,凸显了庄重和威严。
无论是佛塔还是寺庙,都以高大挺拔的形象展示给人们,给人以无限崇高感。
其次,唐朝宗教建筑注重建筑细节的精湛和工艺的精良。
佛教雕塑以及建筑中的壁画、砖雕等装饰,表现出唐代艺术的高超水平。
这些精细的细节和装饰增加了建筑的美感,也展示了当时建筑工匠的技艺和对美的追求。
最后,唐朝宗教建筑的宏伟结构具有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唐代幽州地域的佛寺及其分布
唐代幽州地域的佛寺及其分布
尤李
【期刊名称】《《中国边疆民族研究》》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唐代的幽州地区位于农耕与游牧文化交界处,是一个特殊的文化地理单元,佛教十分盛行。
在这一地区不仅有举世闻名的房山刻经事业,还分布着大量佛寺。
本文更广泛地爬梳了唐代文献材料和石碑,并利用房山石经、辽代的碑刻材料,对唐幽州地域的佛寺及其分布状况做了考察。
作为河北北部中心城市的幽州城及其所辖县是整个幽州地域佛寺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其次是北方地区禅宗的重要基地——蓟州。
这充分证明:尽管唐代的幽州地区带有浓郁的胡化特征,但当地强势
的佛教文化仍然影响很大。
汉文化因子仍然在当地宗教活动和政治生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总页数】16页(P17-32)
【作者】尤李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北京10008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
【相关文献】
1.唐代河东佛寺地理分布研究 [J], 张卓林
2.唐代长安佛寺分布及其在文化交流中的价值与作用 [J], 张莹
3.论唐代入蜀文人与巴蜀佛寺之关系——以唐代梓州慧义寺相关诗文为例 [J], 伍联群
4.笔谈:唐代藩镇地域社会研究:唐代中原藩镇与地域社会 [J], 朱德军
5.中国佛寺地域分布与选址相地说 [J], 王清廉;张和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代佛教寺院的地理分布
年第4 期
8 映 辉 : 唐 代 佛教寺 院 的 地 理 分 布 李
6
唐代佛教寺院 的
李映 辉
出包 裂 廷
乡夕
布
中 国 古代 一 般 把 祭 祀 神 灵 的 场 所 统 称 为 庙
, ,
,
。
佛
是 比较多 的 然 而 年 隔 悬 远 唐及 唐 以 前 的 寺 院 史 事
,
,
,
,
教 的 庙 宇 统 称为 寺 院 ( 道 教 的 庙 宇 统 称 为 宫 观 ) 一 寺 之 中可 以 有 若 干 院
就 是 僧 人之家
。
,
计 没 有 丝 毫 的 影 响 ) 的 地理分布
、 、 、 、
。
就是 民众 烧 香 拜 佛 祈求 佛 主 保 佑 也
。
、
,
中 有 关 唐代 的 史 传 文 字 笔者 仔 细 查 阅 《 大 藏 经》 ( 包括 经 录 教 史 传记 地 志 杂 记 护 法 宗 系 纂集等 全 唐 诗》 ( 资治 通 鉴 ) 以 及 部 ) 金石文 字 (全唐 文》《 两(唐 书》 等 搜 寻其 中存 在于唐 代 的寺 院 然 后 分 期
。
,
③
武 宗 会 昌毁 佛 时 拆 毁 的
“
”
记载 寺 院 体例 一 致 取 舍 标 准 一 致 记载 详 略 一 致 总 之 有 个统 一 的 标 准 倒 也 可 以 尝 试 用 一 用
这 一 点 也是 不 具 备 的 用 第一 种 方 法
。 。 。
寺院是 4 6 0 0所
④
另 外 唐代 有 按 州 置 寺
所 称寺 院 是 指 前 者 定数
。 ” , 。
本文
法门寺介绍
法门寺的真身舍利塔通高47米,系1988年仿原明代真身舍利塔建造而成的据记载,法门寺塔原为四层木塔,下有地宫,除藏有佛骨之外,还有唐皇室施舍的大量金银珠宝,法器,锦缎衣饰等供品。
公元1569年关中大地震,法门寺塔被震塌,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神宗赐银数万两建塔,历时三十年建成。
新建的塔为砖砌楼阁式,平面八角十三层,高60余米。
第一层塔身八面,南面塔门,上有“真身宝塔”四字的石匾。
东为“浮图耀日”,北为“美阳重镇”,西为“舍利飞霞”。
其余四面为八卦:乾、艮、巽、坤等字样,以记方位。
塔身的第一层檐下,用砖刻制出垂爪柱、帐幔和斗拱、椽子等构件。
从第二到第八层,檐下均刻出额枋、斗拱,以叠涩出檐。
八层以上各层仅作叠涩出檐,而无斗拱和其它构件,可能是后代重修过的。
第十三层己残毁,做成了八角形圆盖。
塔刹为铜覆钵、宝珠。
塔的第二层至第十二层共有佛像龛88个,每龛置铜佛或菩萨造像1~3尊,共计104尊,大者形同真人,小者只有0.2米左右。
塔上的造像庄重肃穆,铸造技术精湛。
这些像组成一座佛教艺术的珍贵宝库。
法门寺塔保留了旧塔被地震之前的楼阁式结构,完全采用了东汉初年重修时的风格、设计和大小建造。
这座塔兼具遗址文物保护罩的功能,法门寺塔通高71.679米,由台基(起到保护罩的作用)、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其中塔身高45.8米,塔刹高16.1米,地平线以下的台基为9.8米。
由上至下分别为:塔刹、天宫、五层、四层、三层、二层、暗层、底层、台基二层、台基底层。
塔身的设计沿袭了法门寺塔被烧毁前的平面八角形楼阁式制型,外观是一座八面、五层楼阁式塔,保留了汉塔的惯有风格。
各层盖铜瓦,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翘角下挂铜风铃,风姿优美,古色古韵。
同时二至五层还有外挑平座可供观景。
用于装饰的塔刹高16.1米,塔顶采用贴金工艺。
它的外形具有唐宋时期江南古建筑的典型风格,远处望去,金碧辉煌。
法门寺塔专门为保护遗址而建的保护罩呈八角形,建筑面积3133平方米,外饰汉白玉栏杆。
唐昭仁寺修建的历史背景研究
唐昭仁寺修建的历史背景研究唐昭仁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佛教寺院,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在中国佛教史上,唐昭仁寺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的建造和发展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对唐昭仁寺修建的历史背景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佛教发展史。
1. 唐代佛教盛行的历史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也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黄金时期。
唐朝时期,佛教在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唐武宗时期,佛教在中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丰富的佛经、文献和寺庙,使得唐代佛教成为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高峰,也是中国佛教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唐昭仁寺的修建背景与唐朝时期的佛教盛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史书记载,唐昭仁寺的建造始于唐代永徽年间(650-655年),著名的佛教高僧法曹曾策划修建了唐昭仁寺。
由于佛教在唐朝得到了极大的支持和发展,故法曹大力促进了佛教的发展,而修建唐昭仁寺也是他推广佛教的一项重要举措。
唐昭仁寺的建造恰逢唐朝佛教盛行的时期,故在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下,它的修建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动力和支持。
3. 唐昭仁寺与佛教发展的关系唐昭仁寺的建造是佛教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将佛教从密不透风的私人领域拉回到公众的视野中来。
此外,在唐昭仁寺修建期间,唐朝皇室和王公贵族不断赞助佛教建筑,这些赞助标志着佛教在中国社会的公开合法地位已经得到广泛认可。
唐昭仁寺也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皇家宗教建筑,足以凸显唐朝佛教发展的高峰。
综上所述,唐昭仁寺在它的历史背景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它的修建是唐朝佛教盛行和佛教与中国社会相互作用的一个历史遗迹。
唐昭仁寺的存在和发展反映了唐朝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情况,它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具有伟大意义。
今天,唐昭仁寺已经成为了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对于了解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各省(区)古代庙宇名称
各省(区)古代庙宇名称1.西藏自治区大昭寺噶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夏鲁寺扎什伦布寺昌珠寺萨迦寺托林寺白居寺扎塘寺桑耶寺2.山西省华严寺善化寺晋祠云冈石窟双林寺法兴寺天台庵玉皇庙万荣东岳庙解州关帝庙佛光寺镇国寺崇福寺青莲寺永乐宫佛光寺广胜寺3.河北省普宁寺普乐寺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隆兴寺响堂山石窟北岳庙殊像寺安远庙阁院寺毗卢寺开善寺4.甘肃省榆林窟麦积山石窟莫高窟炳灵寺石窟拉卜楞寺北石窟寺南石窟寺武威文庙兴国寺张掖大佛寺5.河南省白马寺龙门石窟巩县石窟风穴寺及塔林初祖庵少林寺塔林济渎庙太昊陵庙周口关帝庙灵泉寺石窟比干庙南阳武侯祠6.广东省光孝寺梅庵佛山祖庙雷祖祠7.北京市智化寺太庙法海寺牛街礼拜寺京孔庙社稷坛戒台寺觉生寺北京东岳庙碧云寺潭柘寺8.天津市独乐寺9.青海省塔尔寺瞿昙寺隆务寺10.山东省曲阜孔庙及孔府灵岩寺孟庙及孟府蓬莱水城及蓬莱阁驼山石窟岱庙11.福建省清净寺开元寺泉州天后宫青、白礁慈济宫东山关帝庙12.浙江省保国寺孔氏南宗家庙13.辽宁省奉国寺北镇庙万佛堂石窟玄贞观14.四川省武侯祠云岩寺平武报恩寺七曲山大庙张桓侯祠杨升庵祠及桂湖万年寺15.云南省石钟山石窟广允缅寺16.陕西省岩山寺显通寺龙门寺崇庆寺南、北吉祥寺千佛庵晋城二仙庙关王庙榆次城隍庙则天庙龙山石窟西安清真寺西岳庙大佛寺石窟钟山石窟水陆庵韩城大禹庙17.湖北省紫霄宫玉泉寺及铁塔南岩宫18.宁夏回族自治区须弥山石窟同心清真大寺19.江西省通天岩石窟佑民寺万寿宫东林寺隐禅寺归云寺祥福寺禅林寺佛塔寺净业寺天宁寺和翠岩寺金山寺静乐寺天龙寺接引寺妙应寺东禅寺真如寺宝华寺江心寺普宁寺古岩寺景德禅寺景山寺20.内蒙古自治区五当召美岱召22.湖南省龙兴寺宁远文庙23.安徽省罗东舒祠龙山寺红乡寺(安徽宣城)明寺(安徽合肥)花城寺(九华山)西路寺花园寺(池州,安徽)甘露寺(安徽省池州)天台寺(安徽省池州市)迎江寺(安庆)三祖禅寺24.新疆银顶寺地址:伊犁河之南海努克郭勒河和乌克尔;济,伯勒一带额热尼哈毕尔格庙地址:额热尼哈毕尔格地方的和(浩)尔郭斯。
大唐旅游景点
大唐旅游景点
大唐是指中国唐朝时期(618年-907年),这个时期的十分繁荣,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黄金时代。
在大唐时期,有许多重要的旅游景点可以参观。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大唐旅游景点:
1. 长安城:大唐的首都,现在是陕西省西安市的中心区。
有许多著名的古迹,如大雁塔、钟楼、鼓楼等。
2. 大明宫:大唐皇宫,位于长安城内,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之一。
可参观唐朝皇帝的宫殿和花园。
3. 法门寺:位于长安城西北郊,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寺庙之一,供奉有著名的法相宝塔。
4. 丽江:位于云南省,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城。
有许多具有唐朝特色的建筑和街道,以及丽江古城的古典风情。
5. 广州:大唐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商业港口城市,被称为"岭南之国"。
有许多具有唐朝特色的建筑和文化遗址,如陈家祠、西关大屋等。
6. 洛阳:大唐时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龙门石窟、白马寺等。
7.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莫高窟中的壁画和雕塑具有唐朝艺术的代表性。
这些景点都是大唐时期的重要遗迹,同时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代表。
通过参观这些景点,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唐时期的繁荣和文化。
千年华彩——中国佛教寺院发展史
千年华彩——中国佛教寺院发展史佛教在中国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中国佛教寺院的发展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金碧辉煌的过程。
从东汉起,中国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再从隋唐到明清。
据统计,中国佛教寺院有数万座,可以说,佛教寺院是中国历史上一份丰厚的遗产。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些著名的寺院:一、汉代寺院的状况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前后大致有400多年的历史。
一般认为,佛教传到中国大约是东汉年间,到今天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汉代寺院比较有名是洛阳的白马寺、西安的大兴善寺。
洛阳白马寺洛阳白马寺为中国第一古刹,是世界著名伽蓝,乃佛教传入中国后官办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外佛教界誉为“释源”、“祖庭”。
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
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
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
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
白马寺坐北朝南,总面积二百余亩,其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等五重殿堂。
西安的大兴善寺始建于晋武帝司马炎泰始至泰康年间(公元265—公元289年),距今1700余年,是西安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佛寺之一。
大兴善寺是一座具有中外影响的古刹,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兴善寺初名名尊善寺,在西安市小寨兴善寺西街,是西安存在时间最长的一座庙寺,它始建于晋朝,随后被隋文帝扩建,在隋文帝时期,西安名为大兴城,该寺占靖善坊,所以取城名“大兴”,取坊名“善”,改名为“大兴善寺”。
唐朝时成为长安翻译佛经三大译场之一,是中国佛教密宗的发源地。
二、三国时代的寺院建初寺建于后汉三国吴赤乌十年(247年),是继洛阳白马寺之后的中国第二座寺庙,也是南京地区、江南地区的首座寺庙,有“江南第一寺”之称。
建初寺建初寺-建初寺,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是孙吴时期江东首座寺庙,是继洛阳白马寺之后的中国第二座寺庙,也是江南首寺,南方最早建立的佛寺,今大报恩寺的前身。
中国佛教寺庙的布局
中国佛教寺庙的布局寺庙基本布局图寺庙建筑一、寺庙朝向:中国大部分寺庙都是坐北朝南的。
只有个别的寺庙朝向特殊:如: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②西藏(z?ng)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东。
③北京的大觉寺向东。
下面不做特殊说明,默认寺庙朝向为:坐北朝南。
二、寺庙大概布局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
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p?)卢殿或藏(z?ng)(z?ng)经楼(阁)、方丈室等。
(1)三门: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
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
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
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
(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
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想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
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
(闭嘴吧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寺院的门槛绝对不要踩,非常罪过。
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功高我慢。
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
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2)钟楼、鼓楼: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
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
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
钟楼悬有洪种。
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z?ng)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xi?)侍(sh?)。
鼓楼置有大鼓。
有的寺院供有伽(qi?)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3)天王殿: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
进山门之后,两旁的钟楼、鼓楼和中间的天王殿构成寺庙的第一重院落。
天王殿有三个重要元素: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菩萨。
①、弥勒佛天王殿正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既定接班人(“竖三世”里的“未来佛”,正确的应该叫“弥勒菩萨”才对。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三界寺
02
敦煌三界寺的地理历史背 景
敦煌地理位置
敦煌位于中国西北的甘肃省,是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敦煌地理位置优越,处于沙漠与绿洲的交界处,是中原与西域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敦煌历史沿革
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汉代以来就是重要的边防重镇和商 业中心。
在唐代,敦煌达到了其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与吐蕃、西域各 国进行频繁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建筑特色
三界寺的建筑特色主要体现在其建筑规模 和结构上,如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采用了 敦煌当地特有的土坯砖结构,这种结构具 有较好的保温和隔热性能,体现了当时工 匠对建筑实用性的重视。
三界寺的文物及艺术价值
文物价值
三界寺内保存了大量的佛教文物,包括佛像 、壁画、经卷等,这些文物对研究唐后期五 代宋初时期的敦煌佛教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 。
唐后期敦煌佛教的繁荣
02
在唐后期,敦煌已经成为了一个佛教中心,其佛教信仰体系已
经成熟且发展良好。
五代宋初敦煌佛教的持续繁荣
03
尽管经历了朝代更迭,但敦煌的佛教信仰依然保持繁荣,并进
一步影响了敦煌的文化和艺术。
三界寺的寺庙组织和制度
三界寺的建立与沿革
三界寺是敦煌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佛教寺庙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 到唐代。
文化遗产
三界寺作为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其文化遗产的价值不仅体现在 建筑、艺术等方面,还体现在其对中国佛教史的重要贡献上。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敦煌三界寺是敦煌地区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
唐后期五代宋初是敦煌三界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三界寺在建筑、艺 术、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会昌毁佛前后唐代地方州府佛教官寺的分布与变迁
* EC *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名等特殊情况外!均是将各种文献中寺额)位 置可考的所有寺院直接作为统计对象(其实!佛 教寺院固然是传播和弘扬佛教文化的重要空间! 但佛寺本身存在着巨大差异(就唐代佛教寺院而 言!从规模大小区分!则有大寺)中寺)小寺等 之分(从有无官方赐额!至少可分为有额寺院和 无额寺院(有额寺院是指获得国家正式承认)在 官方备案!且可以合法存在的寺院0无额寺院则 可能随时遭到国家取缔(从寺院的资助者身份! 可分为皇家寺院)贵族寺院和平民寺院(每一种 寺院分类的努力!都是对推进研究精度的尝试( 而在既有的佛教地理 $含唐代佛教地理% 的研究 中!鲜有对寺院进行分类统计者(均是以文献中 出现的不同 "寺 # $或 "院 #% 寺 额 作 为 统 计 的 单位(
相较而言!虽然关于佛教寺院分布的梳理和 统 计 自 有 一 套 严 格 的 标 准 和 方 法 $( 但 在 具 体 的 佛寺分布研究中!对于纳入统计范围的佛教寺院 大多不进行分类(除了排除极少数寺院存在一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佛教寺院的地理分布中国古代,一般把祭祀神灵的场所统称为庙。
佛教的庙宇,统称为寺院,(道教的庙宇统称为宫观)一寺之中可以有若干院,其后建筑规模较小的寺便叫作“院”。
比丘尼住的寺院多称作“庵”。
唐朝规定,创建寺院要向政府申请,得到许可,方准兴建;寺院的名称也由政府颁发。
此外,当时也还有许多人私造佛堂,这一类就是所谓的招提、兰若。
各地有多少招提、兰若,那是根本无法弄清楚的问题,就索性不去管它。
本文所称寺院是指前者。
《旧唐书•职官志》说:“天下寺有定数。
”那么,这个“定数”究竟是多少?史籍中为我们提供了四个数字,唐太宗时有寺3716所,(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正藏》卷50。
)高宗时有4000所,(注:《法苑珠林》卷100《兴福部》,《大正藏》卷53。
)玄宗时5338所,(注:《唐会要》卷49;《唐六典》卷4;《旧唐书》卷43。
)武宗会昌毁佛时,拆毁的寺院是4600所。
(注:《唐会要》卷49;《旧唐书》卷18;《资治通鉴》卷248。
)另外,唐代有“按州置寺”的说法,大概每个州都是有寺院的。
如天授元年(690),“两京及天下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至开元二十六年(738)“并改为开元寺,”(注:《唐会要》卷48。
)就透露了这消息。
然而,寺院的分布并非各地一致,有些州(府)寺院较多,有些州(府)就不免十分稀少。
寺院是佛教的重要设施,是僧侣生活居住的地方,也是他们坐禅、念经、布法的主要场所,可以说,凡是出家的僧人,其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寺院,寺院就是僧人之家。
就是民众烧香拜佛、祈求佛主保佑,也主要在寺院进行。
寺院的建造和平日僧侣生活的维持及各项开销,都需要当地政府、民众提供经济上的支助和慷慨的布施。
因此,寺院的有无和多少,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居住的僧侣人数之多寡及佛教活动的兴盛与否,亦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民众对佛教的信仰态度。
所以,考察寺院的地理分布是探索佛教地理分布的一个重要途径。
但是,关于唐代各地寺院的数量,没有任何现存的材料。
笔者本想通过两种途径解决这一问题:一是查阅佛教史传、唐代碑刻及正史等,搜罗各地寺院;二是利用明清诸省通志中所载寺院材料。
然后,互相印证,求得比较满意的结果。
遗憾的是,第二种途径行不通,因为诸省通志所载寺院材料不符合统计的要求。
第一,诸省通志中所载各朝各代各地寺院,数量上是比较多的,然而,年隔悬远,唐及唐以前的寺院史事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第二,即使记载可信,也因为对寺院沿革的记载大多简单粗略(乾隆《浙* 通志》记载较详细),且诸省通志未有一致的标准,难以用于统计。
如各省通志中概谓某寺建于某时,然而,初建之时规模多大?如果是规模较小的院、庵,入唐以后是否取得政府颁发的寺额?这些多是无从知晓。
还有诸通志中所载寺院并非全是修志时期仍然存在的,那么,唐以前所创寺院在入唐以前是否被毁,入唐以后是否重建,何时重建?大多也没有弄清楚。
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不能作为统计材料。
如果诸省通志记载寺院,体例一致,取舍标准一致,记载详略一致,总之,有个统一的标准,倒也可以尝试用一用。
可是,连这一点也是不具备的。
故只得放弃第二种方法,而采用第一种方法。
唐代寺院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寺院,多为木制结构;一种是石窟寺。
石窟寺比较特别,将另文专门论述。
这里先论述一般所谓寺院(其中也包括有石窟寺,如洛阳龙门的奉先寺等,不过,这对统计没有丝毫的影响)的地理分布。
笔者仔细查阅《大藏经》中有关唐代的史传文字(包括经录、教史、传记、地志、杂记、护法、宗系、纂集等部)、金石文字、《全唐文》、《全唐诗》、《资治通鉴》以及两《唐书》等,搜寻其中存在于唐代的寺院,然后,分期分地编排统计,得出表1。
在此需先说明两点:一是有些寺院的名称前后屡有变化,凡此类一寺多名而沿革可考者,当然只计一所(考证过程烦琐,从略);可能还有一些寺院,也有多个名称,然而沿革不可考,统计时就难免失实。
但这并不要紧的,因为各地区都存在这种情况,按统计学的观点,大范围的统计就可以消除由上述问题引起的误差。
二是上述各种文献中所见唐代寺院,见于安史之乱以前者归入前期,以后者归入后期;见于前、后两期者,前、后期各计1所。
一、唐前期寺院的分布据表1,唐前期文献中所见寺院总数是834所,(附图1,唐前期文献中所见寺院分布图)还不及开元时期全国佛寺5358所的1/6。
《元和郡县图志》记开元州(府)是371个,那么,当时平均每州(府)就该有14所寺院。
可是在表1中能达到这个平均数的州(府)是不多的。
前面已经说过唐代是按州置寺,从表1也可得到证实,因为偏僻落后如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琼山县东南)、窦州(治所在今广东信宜县西南镇隆)、辰州(治所在今湖南省沅陵县)等地都是有佛寺的。
所以说唐代佛寺的地域分布应是很广泛的。
但是在本文的统计中有不少州(府)空无一寺,这就表明这样的统计是有局限性的。
它不能完全切实地反映当时寺院的地理分布情形,表中没有寺院的州(府),不能说当时就没有寺院的存在;也不能由表1就武断地比较各州(府)之间寺院实际数量的孰多孰少。
尽管如此,这项统计是能够反映当时寺院分布的总体轮廓的。
表1中那些寺院较多的州(府),无疑是唐前期寺院分布较多的地方;少有或没有寺院统计数的州(府),一般说来就是当时寺院分布较少的地方。
唐前期寺院的分布,北方多于南方,北方五道共470所,南方五道为364所。
各道寺院数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江南、关内、河南、河东、山南、河北、剑南、淮南、岭南、陇右。
州(府)与州(府)之间的差异也是异常明显,由表1看得很清楚,就不多说了。
全国有一些寺院分布很密集的中心。
最大的中心是长安,有124所寺院,(注:据宋敏求《长安志》卷7《唐京城》,唐天宝时有僧寺64所,尼寺27所。
据《唐两京城坊考》各坊所载统计有唐一代长安总有寺院112所。
均少于笔者的统计数,也许是本文的统计中一寺多名现象未能尽除,也许是别的原因,容以后详考。
)占全国总数的15%,终南山中集中了21所寺院,是前期寺院最多的名山。
整个京兆府有寺162所,占关内道的89.5%,占全国总数的19.4%。
另外一些密集中心是河南府(56所,其中东都洛阳29所、嵩山6所)、成都府(30所)、润州(28)、襄州(25)、代州(23所,其中五台山17所)、越州(23)、太原府(21)、苏州(19)、扬州(18)、荆州(17)、相州(16)、衡州南岳(16)。
这些密集中心5个在北方,8个在南方。
次一级的密集中心有:杭州(12)、河中府(12)、幽州(10)、台州(9)、婺州(9)、江州(9)、兖州(8)、汾州(8)、常州(8)、梓州(8)。
上述10个州,南方6个,北方4个。
唐前期有三个寺院密集分布带,二个在南一个在北方。
最大的一个在今江苏、浙江境内,为邗沟—江南运河沿线分布带,北起扬州,南至台州,包括杨、润、常、苏、湖、杭、越、明、婺、台等10个州,总共有140所寺院,占全国总数的17%。
第二个密集地带是汉水下游的荆、襄二州,共有42所寺院。
太原盆地的汾州和太原府也基本上可称为一个密集地带,这就是第三个密集地带—太原盆地(太原府、汾州)分布带,共有寺院29所。
二、唐后期寺院的分布唐后期见于文献中的寺院为664所,比前期少。
分布在北方五道的寺院有299所,南方365所,南方超出北方,与前期的分布情形正好相反。
(附图唐后期文献中所见寺院分布图)各道寺院由多到少的顺序是:江南、关内、河东、河南、河北、剑南、淮南、山南、岭南、陇右。
与前期对照,地位提高者有:河东、河北、淮南、剑南四道;地位下降者有:河南、山南二道;其余不变。
前期的寺院分布中心在后期大多仍继续保持其原有地位。
京师集中分布了79所寺院,还是第一大中心,终南山7所寺院,只有前期的1/3,全京兆府的寺院占全国总数的14.3%。
其它各中心是:苏州(31)、河南府(28,其中洛阳14、嵩山7)、越州(28)、衡州(25,其中衡山23)、杭州(20)、润州(20)、扬州(20)、代州(19,其中五台山17)、成都府(19)、太原府(16)。
其分布是:北方4个,南方7个。
次一级的中心有:荆州(13)、常州(13)、洪州(12)、潭州(10)、明州(10)、幽州(10)、镇州(10)、湖州(9)、台州(9)、婺州(9)、江州(8)。
其分布是南方9个,北方2个。
前期的密集中心到后期失去中心地位的也有,襄州、相州便是,南,北方各一。
荆州由密集中心降为次密集中心;河中府、兖州、汾州、梓州等不再是次级密集中心。
地位上升者亦有之,杭州由次级密集中心上升为密集中心;洪、潭、明、湖、镇五州升为次级密集中心。
很清楚,地位提升者绝大多数在南方地区。
后期寺院密集分布带有:①邗沟—江南运河沿钱分布带,范围同前期一致,拥有169所寺院,占全国总数的25.5%。
②湘水中下游的潭、衡二州形成一个密集带,共有35所寺院。
③鄱阳湖周围的洪、江二州,也是一个相对密集地带,二州寺院数之和为20所。
一个重要的佛教事件,在此一并道及,这就是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三武一宗之厄”的第三厄,发起者是唐武宗。
当时僧尼之滥,使武宗感到问题之严重,于是他便藉道教而排斥佛教,会昌五年(845)下令废除佛教,并省天下佛寺4600所,兰若40000,勒令还俗僧尼26万多人。
(注:《资冶通鉴》卷248;《唐会要》卷49。
)这次毁佛运动至为酷烈,进行的很彻底,很普遍。
“唯黄河以北镇、幽、魏、潞等四节度,元来敬重佛法,不毁拆佛寺,不条流僧尼。
佛法之事,一切不动之。
”(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4,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武宗灭佛后,仅一年就死了,佛教徒认为这是他遭了报应。
武宗的叔父宣宗继位,便又恢复佛教。
大中元年(847)闰三月,下敕恢复废寺,说:“会昌季年,并省寺宇……厘革过当,事体未弘,其灵山胜境,天下州府,应会昌五年四月所废寺宇,有宿旧名僧,复能修创,一任住持。
所司不得禁止。
”(注:唐宣宗《复废寺敕》,《全唐文》卷81。
)大中二年(848)正月,敕:上都除元置寺外,每街更各添置寺五所;东都共添置五所,其中僧寺三所,尼寺二所。
每寺度五十人。
益、荆、扬、润、汴、并、蒲、襄等八道,除元置寺五所外,更添置僧寺一所,尼寺一所。
诸道节度剌史州,除元置寺外,更添置寺一所。
其所置僧寺,合度三十人。
诸道管内州,未置寺处,宜置僧、尼寺各一所,每寺度三十人。
五台山宜置僧寺四所,尼寺一所。
如有见存者,便令修饰,每寺度五十人。
(注:《唐会要》卷48。
)大中五年(851)正月,又下诏:京畿及郡、县,士庶要建寺宇,村邑勿禁;兼许度僧尼,住持营造。
(注:《唐会要》卷48。
)可见宣宗企图复兴佛教的心情是十分殷切的。
自他“即位以来,修复废寺,天下斧斤之声”,不绝于耳,“废僧,几复其日矣。
”(注:《资治通鉴》卷249《唐纪六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