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瓷器上龙纹的演变

合集下载

明成化青花龙纹特征

明成化青花龙纹特征

明成化青花龙纹特征
明代成化青花瓷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装饰风格而闻名于世。

其中,青花龙纹瓷器更是成为了明代瓷器中的一大特色。

明成化青花龙纹瓷器以其独特的图案和纹饰,展现了当时的审美趣味和工艺水平。

首先,成化青花龙纹瓷器的特征之一是其精美的龙纹图案。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祥瑞之物,因此成为了瓷器装饰中的常见图案。

而成化青花龙纹瓷器中的龙纹图案则更加细腻、生动,龙身蜿蜒曲折,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这些龙纹图案不仅展现了匠人们的高超技艺,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祥瑞吉祥的向往和追求。

其次,成化青花龙纹瓷器的特征之二是其独特的纹饰风格。

在青花龙纹瓷器上,除了龙纹图案外,常常还配以各种花卉、云纹、浪纹等装饰,这些纹饰与龙纹相得益彰,相互映衬,使整个瓷器更加美观、富有层次感。

同时,这些纹饰也展现了当时的审美趣味,体现了成化时期瓷器装饰风格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明成化青花龙纹瓷器以其精美的龙纹图案和独特的纹饰风格成为了明代瓷器中的一大特色。

这些瓷器不仅展现了当时
匠人们的高超工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趣味和文化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简析中国历代龙纹的造型特点

简析中国历代龙纹的造型特点

简析中国历代龙纹的造型特点我国古代陶瓷上出现的龙纹,据考古证实,是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那时的龙是粗长的蛇身,爪为三趾,头圆。

看看在山西襄汾陶寺墓地上出土的一个属于龙山文化早期的泥质褐陶盘。

盘内绘龙纹,形状是蛇身,有麟片,头小,目微张,上下颚长,舌细长向外伸,舌端呈禾穗状。

这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龙纹。

商周时期龙纹形象主要表现在玉器、青铜器皿中。

这时的龙纹大致分为二类。

一类是我们说的鳞虫形态的龙,也即是“蛇体形”,身体像蛇,无肢爪,有一首二体形,也有一体二首形。

二里冈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片中,鼻呈如意状,头也像如意头,比新石器时代的要小,头部多了两个卷形角,这是龙角形成的第一阶段。

第二类兽体形龙纹,形状是:张目,有肢有爪,身像兽体,尾巴卷转。

春秋战国至南北朝的龙纹,此时期龙纹瑰丽多姿,神人蛇龙的浪漫世界开始出现。

这时的龙都是兽体,爪是三趾,细尾而卷,张大口,头有角呈后卷状。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此时龙的形象是:头似牛首,有须,大耳,细长角对称,蛇形体,有翼,脚有爪,身附壁,所以秦汉时期的龙纹有“珠联壁合”之说。

汉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龙纹的装饰艺术基本上还是继承两汉时代龙的形状与特征,在龙的周围往往衬以云朵、花朵,使龙的形象显得更加洒脱。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都非常发达。

大家都知道,唐代以肥为美的审美观念,此时龙的特征是:身体是胖美健壮的蛇体;身上以斜方格组成网状纹鳞片,代替了鱼鳞片纹;前腿与身关节处长出细长翼。

整条龙的背脊带鳍,龙尾像蛇尾,卷曲成S形;龙爪从过去的兽爪变为鸟形,爪甲绘成略弯的三角形,显得锋利有力;龙首的双角多分叉,口角比前期明显加深,上颚较长,特别是上唇,长而往上翘起;眼睛从过去的圆眼、三角眼变为凤眼。

五代龙纹,龙作兽状,身体粗壮,身上为网状鱼鳞纹,颈细而长,尾似狮子尾,头小口角深,张口,上下颚长,咀尖似鹰咀,头有分叉双角,四肢粗壮有力,三爪。

明代古代瓷器上行龙纹的形状

明代古代瓷器上行龙纹的形状

明代古代瓷器上行龙纹的形状
明代瓷器上的龙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象征着皇权和尊贵。

明代龙纹的形状经历了一定的演变,但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1. 头部:明代龙的头部通常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有着突出的额头和尖锐的耳朵。

龙眼炯炯有神,常常是半闭或微睁的状态,给人一种威严而神秘的感觉。

2. 颈部:明代瓷器上的龙纹颈部相对较长,线条流畅,有时会呈现出波浪状的弯曲。

龙的颈部往往装饰有细腻的鬃毛或鳞片,增强了立体感和动态效果。

3. 身体:明代龙纹的身体修长有力,线条流畅,呈现出一种优雅而矫健的姿态。

龙鳞清晰可见,排列整齐,通常呈菱形或鱼鳞状。

龙的肢体强壮有力,爪子尖锐有力,表现出一种威猛之势。

4. 尾部:明代龙纹的尾部长而卷曲,有时会呈现出螺旋状或飘带状的形态。

尾端常常装饰有华丽的羽毛或火焰纹,增加了视觉冲击力。

5. 附属物:明代瓷器上的龙纹常常伴有祥云、火焰、水波等附属物,这些元素与龙纹相互呼应,共同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氛围。

总的来说,明代瓷器上的龙纹形态多样且富有变化,
既有威严庄重的一面,也有优雅灵动的一面。

这些龙纹不仅展示了明代瓷器的精湛工艺和审美追求,也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的影响。

明清瓷器龙纹三爪四爪五爪之别

明清瓷器龙纹三爪四爪五爪之别

明清瓷器龙纹三爪四爪五爪之别明代龙纹:龙纹为官窑瓷器上最罕见的纹饰,体形粗状,猪嘴(下颚比上颌长些),龙须上卷,鱼鳞,五爪多。

这是总的特性,各时代,又好多再有些没有同;明末,龙画得更为冒昧,线条紊乱,颜色浅淡,填涂毛糙。

崇祯时的反面龙,形似老小,毫无生气与严肃,反照见明朝代的执政已此每况愈下,气息微残了。

永乐、宣德龙纹:猪嘴,颈部略细,龙躯细弱,龙首上颌唇高突起,下颔一般,鼻子向上翻起,张目吐舌,五束长发向后上作波澜状飞起,身躯细长,四足壮硕。

龙爪呈轮盘式张伸,肘毛长飘荡,形神凝重严肃。

爪有三、四、五爪之分:三爪龙,爪向后;五爪龙,一爪向前,另四爪向后,五爪爪尖成带状圆摆列。

弘治龙纹:龙的两眼对视。

多为五爪。

龙首长方,闭嘴露一齿,双短髯上飘,眉毛挺立,圆目并列对视刻板,肘毛短、细花尾。

正德龙纹:平庸来说,龙首长方,闭嘴露一齿,双短髯上飘,眉毛挺立,圆目并列对视刻板,肘毛短、细花尾。

车把扁长,脖细身粗,龙的鬃发呈三角,倒竖正在头顶,嘴巴如灯,一前一后地并排一条水平线上。

五爪短粗无力,作轮式撑张。

嘉靖龙纹:龙多绘双翅,飘动盘旋改变,鬓发挺立,姿势凶悍。

其次要特性是龙的双目,相近偏口鱼的眼睛。

时绘龙纹凶悍,多鬓毛竖立特性。

本朝开端涌现反面龙。

反面龙,方头宽额,部分额上写王”字,壮貌没有足,凶悍缺少。

正面龙,上颌较下颚长,鼻作快意头形,张口伸舌,短舌似匕-首,或者闭嘴露一齿,鼻翼两侧有短髯。

螭虎龙,描写极端俭朴冒昧,状似蝎虎,有行走状,有团状。

反面龙、螭虎龙皆为前所未有者。

万历龙纹:反面龙比宣统朝增加,头巨大,脸饱满,俗名“马头脸”。

鬃发无比密集,以头顶头版头条为界,向两侧纷披。

万历正面龙,车把扁长,似鲸鱼,嘴巴倒闭度很大,吐出飘带形长舌,部分下唇髯毛显现竹叶状摆列,部分系成蝴蝶状。

万历闭嘴龙的下颌多向前伸,将脸部接长,双目圆睁。

龙身的鳞多简化成锯条形,玄色,龙腹部为青花宽线条。

明代奉若神明火德,以是正在龙、狮及兽随身多带有火苗纹。

《中国陶瓷纹饰文化与赏析》课件——4陶瓷纹饰 动物纹

《中国陶瓷纹饰文化与赏析》课件——4陶瓷纹饰 动物纹

龙纹-唐宋之的前龙纹概述
动物题材的纹样虽然在瓷器纹饰中并不占最主要地位,但也占有一定的比重,特别是麟、 凤、龟、龙,这四者是传统文化中亘古不变的祥瑞之兽,谓之“四灵”。麟指麒麟,称 为仁兽;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凤指凤凰,为百鸟之王。其次,像鱼纹、鸟纹、马纹、 鹿纹等都是十分常见的动物纹饰。
这节课,我们首先了解陶瓷的龙纹纹饰: 龙纹作为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有着悠久的历史。龙是我国古代传 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据记载,龙是由蛇身、驼头、鹿角、鬼眼、 牛耳、鱼鳞、鹰爪、虎掌等组成的一个威猛矫健形象,具有升天 入海、腾云驾雾、能伸能缩的非凡本领。
地球上大部分的面积都覆盖着水,生存在水中的鱼,种类之多数不胜数,自古以来一直是人类 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早在遥远的渔猎时代,我国古代先民就把鱼的形象刻画在陶器和玉器上; 进入青铜时代后,在精美神秘的青铜器上又浮现了鱼的身影;从秦汉至明清,鱼纹不仅几乎出 现在所有门类的艺术品上,而且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其吉祥内涵之丰富,在传统纹样中堪称 无与伦比。
中国陶瓷纹饰文化与赏析
目 录
陶 瓷

纹 饰

赏章





陶 瓷

纹 饰

赏 析




陶 瓷

纹 饰

赏 析




陶 瓷

纹 饰

赏章




陶 瓷

纹 饰

的章



Hale Waihona Puke 史陶 瓷第
纹 饰

概 述

第十讲清代瓷器上的龙纹主(下)

第十讲清代瓷器上的龙纹主(下)

第十讲清代瓷器上的龙纹主(下)作者:李卫东清代瓷器上的龙纹有何独特之处呢?我们又该从何处入手鉴定断代呢?这一讲我们就来讲一讲清代瓷器上龙纹的的特征。

清代龙文与明代龙文的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明代龙纹的龙嘴上颚长下颚短,清代龙纹上颚短下颚长。

爪子明代是呈轮状圆形,清代是拇指和食指是呈一字型。

明清龙纹对比(一)明清龙纹对比(二)清早期五彩龙凤小盘顺治龙纹第一个变化就是上颚短下颚长。

这样更符合我们现在认识的龙纹。

顺治龙纹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云龙三现。

即不是将整个龙画出来,它是画一个头,画一段身子,再画一段尾巴,就是说龙头、龙爪、龙身在云当中露出了三段,而云纹一小部分是画的云气,但民窑瓷器上面大部分像中国水墨画,云纹就是画的苔点,这种苔点跟龙的身体的苔点有明显的不同,它是靠点点点点出来的一种云气纹,有水墨画的效果,比较淡雅,然后突出了龙在云气当中那种矫健的身姿。

顺治的龙纹是非常凶猛的,它没有元代或者明代早期那么写实。

到了顺治龙肘是非常粗壮的,肘毛向胡须一样。

它的毛发没有一个规律,有时候它会往前仰,又时它会往后仰。

跟明代不同的地方是毛发更像我们的头发一样一丝一丝一丝的。

更具有现代人的审美观。

明早期的龙纹头发是一根一根的往前翘起来。

到了康熙,龙纹的气势就显露出来了。

第一是雄壮凶猛。

第二是像鬼头一样。

第三是龙身常常为扭曲的像一个拉的弓一样,张驰力度更强。

所以,到了康熙这个龙纹就完全不同了,而且从康熙开始龙纹就成了定式。

康熙龙纹的腹部象蟒蛇的腹部一样叫蛇腹,一条一条勾勒的非常清楚。

从这以后一直到宣统,这个蛇腹非常明显。

龙鳞采用勾描之法,非常有立体感,层层叠压,你可以看到龙鳞与龙鳞之间是一层一层叠压过去的。

第四点就是龙爪刚劲有力,这一点非常重要。

时代越早越写实越有力度,充分体现在这些细小的细节上。

还有就是从康熙开始,官窑的龙纹就以鬼头龙的画法定式一直传承到宣统。

鬼头龙越凶恶时代就越早,反之,就越晚。

凶恶主要体现在头部,如:清代康熙蓝底黄龙纹的头部,面部上面凹凸不平,增加了龙的凶恶感,这与明代相比是完全不同的。

青花瓷龙纹小知识

青花瓷龙纹小知识

青花瓷龙纹小知识以青花瓷龙纹小知识为题,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种瓷器的特点和相关知识。

青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而青花瓷中的龙纹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纹饰。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青花瓷龙纹的一些小知识。

第一,青花瓷龙纹的起源。

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兽,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龙纹常常出现在宫廷用品和贵族生活用品中。

而青花瓷龙纹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元代,当时的瓷器生产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青花瓷开始逐渐流行起来。

而龙纹的应用则是为了彰显皇家的尊贵和权威。

第二,青花瓷龙纹的特点。

青花瓷龙纹通常采用青花彩绘技法,即在白瓷胎上用蓝色矿物质彩料绘制图案,然后通过高温烧制而成。

这种绘画技法使得瓷器表面的蓝色图案鲜艳而富有层次感。

而龙纹的形态则多种多样,有的是单个龙形,有的是多条龙组成的图案。

龙纹的线条流畅,栩栩如生,给人一种庄严而神秘的感觉。

第三,青花瓷龙纹的寓意。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最尊贵的神兽,被视为吉祥和权威的象征。

青花瓷龙纹所蕴含的寓意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龙纹寓意着龙腾虎跃,象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有的龙纹寓意着风云际会,象征着人生的成功和辉煌。

因此,青花瓷龙纹常常被用来作为吉祥的礼品或装饰品,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第四,青花瓷龙纹的收藏价值。

青花瓷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一直以来都备受珍视和收藏。

而青花瓷龙纹作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纹饰之一,更是备受藏家和艺术品爱好者的追捧。

青花瓷龙纹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有很高的保值和升值空间。

因此,现在市面上的青花瓷龙纹作品价格也是居高不下。

总结起来,青花瓷龙纹是中国传统陶瓷中的一种经典纹饰。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元代,特点是采用青花彩绘技法,线条流畅,栩栩如生。

青花瓷龙纹所蕴含的寓意丰富多样,常常被用来作为吉祥的礼品或装饰品。

同时,青花瓷龙纹也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希望通过这些小知识的介绍,能够让大家更加了解和欣赏青花瓷龙纹的魅力。

图解元代瓷器纹饰及工艺特征

图解元代瓷器纹饰及工艺特征

图解元代瓷器纹饰及工艺特征一、枢府瓷:1、“枢府”是“枢密院”的简称。

宋代以枢密院为最高军机关,与中书省分掌文、武两权,号为“二府”。

元代仍延用这个制度。

元代军事为重。

“枢府”的权位更高,具有“枢府”铭的卵白釉瓷器,应属“枢密院”的定烧器,也就是元代的官窑器。

2、枢府瓷的特征:(1)、枢府瓷和青白瓷同样为白胎,但相对说,比青白瓷为厚。

(2)、枢府瓷釉,变青白色为卵白色(更偏白,而近似鹅蛋色)。

典型枢府瓷釉应是失透的,但在传世或出土的器物中,虽具备胎较厚而釉又失透,然而非卵白色而是青白色。

这类器物是青白釉过渡卵白釉的中间阶段。

(3)、枢府瓷器型以盘、碗、执壶和高足杯为多。

最典型的枢府瓷以碗为小底足。

这类小足的足径,一般为碗口径的三分之一。

而到了明代,枢府瓷继续在烧,但底足变大,这一点尤为重要,鉴别的不要弄混。

(馆藏模印凤纹龙柄枢府釉壶)(4)、枢府器中的折腰器,是突出的造型一向为人们所称道。

(5)、枢府瓷中的盘、碗的底足均为露胎,足壁厚,削足规整,有的底心有乳钉突起。

(6)、枢府瓷图案纹饰主要为印花,图案纹饰主要为缠枝莲、菊瓣、花蝶、云龙、云凤、云雀、孔雀、牡丹等。

绝大多数情况下,其印花图案浑圆而不太清晰。

(印花缠枝莲纹)(枢府龙纹砚洗)(枢府龙纹砚洗,盖上的龙纹十分精致)(7)、枢府瓷的铭文以“枢府”两字最为典型,一般都印在盘、碗器物内壁口沿下,“枢”和“府”两字分别在相对的位置。

除“枢府”字样外,还有“太禧”、“福禄”、“福寿”和“寿”、“福”、“良”等单个吉祥字铭文。

(鱼藻纹盘局部,左上角“府”和右下角“枢”字很清晰)(枢府铭文鱼藻纹盘)二、元代青花瓷1、青花瓷的器形:多见的为盘、罐、、梅瓶、长颈瓶、葫芦瓶、玉壶春瓶、扁瓶、执壶、钵、盒、水滴、豆形洗、高足碗、盏托等。

其中以大件器为多。

最常见的有玉壶春瓶、梅瓶、大罐、盘、碗等。

玉壶春瓶梅瓶罐青花碗青花盘扁瓶蒜头瓶执壶高足碗2、青花瓷的胎——元代青花瓷器的胎体较为厚重,从器底和断面可清楚地观察到胎质不如明、清瓷胎细腻洁白,略显粗松,并有细小气孔。

沈阳故宫院藏清代龙纹瓷器(上)

沈阳故宫院藏清代龙纹瓷器(上)

沈阳故宫院藏清代龙纹瓷器(上)打开文本图片集瓷器自产生之日起,龙纹即成为青瓷和白瓷常见的装饰题材。

战国至唐代,龙多作堆贴、捏塑、范印在器物上。

龙的形体大小不一,形制主要取决于器物的装饰需要,龙角卷曲,嘴部刻画细腻,但身躯较为呆板,颈、腹及尾部的变化不大,龙爪似蹄。

隋代青瓷鸡头龙首四系壶(图1)即为此时的典型器物,壶高49.5、腹径24.5、口径11、足径13厘米,为盘口鼓腹,颈部饰有两道箍装饰,肩部两侧各有对称的两个桥形系。

肩部一龙作耳,龙身为双条脊状塑造,龙口紧衔盘口,与之对称的另一面是昂首的鸡首,大大的鸡冠,睁眼目视前方。

腹部饰花瓣纹及锯齿形花纹,均为模印。

通常来说,带管状流的壶是从唐代开始的,而隋代以前的壶都是用鸡头作流的。

此壶釉色光润、洁净,为隋代青瓷精品。

五代时期,龙纹开始作为一种纹饰或图案出现在瓷器上,且向艺术化的方向发展。

此时的龙纹像走兽,身体及四肢较粗,有尾,三趾,以宝珠、火焰、云朵、波涛作衬托。

宋代的龙纹由兽形变成蛇形,宝珠、火焰在面部作燃烧状。

瓷上装饰方法不同,越窑用贴花、刻花、划花;定窑用刻花、印花;吉州窑用剪纸贴花;磁州窑用釉下黑花的表现手法。

元代强盛而统一的社会背景使元瓷得到很好的发展,瓷上龙纹的艺术水平又有所提高,除堆贴等基本表现手法外,刻画、模印也出现在瓷器装饰上。

元龙身形矫健、细颈长身,体态奔放、动作自如、充满生机。

龙身多数披麟,身、尾界限清晰,龙首有角、发,却无双须,具清新飘逸的神韵。

自元代始,对龙纹的烧造已有规定,至元二年(1336)元廷下令“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服”,是龙纹最终演变成封建帝王权威象征的发端。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规定“官吏衣服、帐幔,不许用玄、黄、紫三色,并织绣龙凤纹,违者罪及染造之人。

统治者对龙纹实行垄断,凡饰有龙纹的瓷器大多为官窑器物,制作之精细、技艺之高超绝非民窑器物的纹饰可比。

元青花瓷器龙纹画法欣赏与解析

元青花瓷器龙纹画法欣赏与解析

元青花瓷器龙纹画法欣赏与解析1.引言1.1 概述概述:元青花瓷器是中国陶瓷艺术的一大瑰宝,而其中的龙纹画法更是其独特之处。

通过对元青花瓷器龙纹画法的欣赏与解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一艺术形式的历史背景、特点以及其所蕴含的艺术价值。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元青花瓷器龙纹画法进行探讨。

首先是元青花瓷器的历史背景,该时期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鼎盛时期,也是元青花瓷器产生的时代。

我们将回顾元代社会背景以及陶瓷工艺的发展,进而理解和解读元青花瓷器龙纹画法的时代特点。

其次是对元青花瓷器龙纹画法的特点进行分析。

我们将从技巧和样式两个方面来观察和理解这种画法。

技巧方面,将介绍元青花瓷器龙纹画法所使用的绘画技巧和陶瓷烧制工艺,以及其与其他绘画形式的差异之处。

样式方面,将深入研究龙纹画法在元青花瓷器上的呈现形式,探索其中的各种纹饰和意象,从而揭示出龙纹画法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艺术特征。

最后是对元青花瓷器龙纹画法的艺术价值进行评析,并探讨其对现代陶瓷艺术的启示。

通过对这一艺术形式的深入思考,我们可以发现元青花瓷器龙纹画法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以及其在当代陶瓷艺术中的借鉴与发展之处。

通过本文的撰写,我们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元青花瓷器龙纹画法,并从中获得对中国陶瓷艺术和传统文化的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对元青花瓷器龙纹画法的分析和解析,能够为现代陶瓷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充满历史、文化与艺术之美的领域,领略元青花瓷器龙纹画法的魅力所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为以下内容:文章的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整篇文章的内容,简要介绍元青花瓷器龙纹画法的背景和重要性,并说明文章的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则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元青花瓷器的历史背景和元青花瓷器龙纹画法的特点。

在介绍元青花瓷器的历史背景时,可以包括元代时期青花瓷器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以及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元青花龙纹特征

元青花龙纹特征

元青花龙纹特征
元青花龙纹是指元代时期的青花瓷器上所绘制的龙纹装饰。

特征如下:
1. 主题明确:元青花龙纹的主题是龙,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祥瑞之物,代表着帝王权威和吉祥如意的象征。

2. 线条繁复:元青花龙纹装饰线条精细,曲线多样且繁复,展现了龙鳞、龙须、龙爪等细节。

3. 纹饰丰富:元青花龙纹装饰中的龙常常被画成盘绕、腾云驾雾的姿态,有时伸展开来,有时纠结缠绕,形态各异。

同时,装饰中还常常搭配云纹、水纹等自然纹饰,使整个图案生动活泼。

4. 色彩鲜明:元青花龙纹使用深蓝色的釉下彩绘,与白色胎土形成明暗对比,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5. 表现手法纯熟:元青花龙纹的绘画技法精湛,细致入微的描绘和流畅的线条,体现了当时陶瓷工匠的高超技艺。

总的来说,元青花龙纹装饰以其独特的线条、纹饰和色彩表现出丰富多样的龙的形象,展示了元代瓷器技艺的精湛水平。

1各朝代龙纹与各朝瓷器归类

1各朝代龙纹与各朝瓷器归类

各代龙爪图细节比较-----------学习帖1.元龙爪似鹤脚2.a.明龙爪似轮,b.一、二趾如蟹鉗朝里勾。

c.脚趾较元短。

d.有圆圆的脚掌。

3.a.清龙爪前4后1,与轮有异。

b.一、二趾勾的角度接近直角。

c.脚趾趋于短胖。

d.基本无脚掌。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元明清三代,龙纹成为帝王权威的象征,常常与祥云、波涛组合在一起,被赋予了神圣的涵义。

龙纹瓷器也是当下引人注目的收藏门类,在拍卖市场上比花卉纹、山水纹和人物纹瓷器贵数倍以上。

细细探究元明清三代瓷器龙纹的演变,不仅能读出国力盛衰和社会审美,甚至能读出皇帝的性格和喜好。

总体而言,三代龙纹的外观可概括为元秀、明狞、清庄。

元龙头小,身躯长,常被绘作细脖、细腿、细爪和尖尾形,体态轻盈,屈躯蟠舞,给人一种“昂首举爪、遨游在天”的感觉。

明龙凶猛威武,胸前大多饰有曲折的绶带,身披火焰纹,怒发冲冠,咆哮于海涛祥云之间,以示主宰权势。

清龙气宇轩昂,后脑勺丰满,身躯硕壮,以其庞然大物之态,行震撼天地之威。

纵观历史,瓷器上的龙纹,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因各时代的不同特征,而体现出不同的神态。

每当社会繁荣国力强盛之时,龙便呈现出威武雄壮之态;每当国力衰落之际,龙便软弱无力,徒具其表。

从明代开始,绘有龙纹的瓷器一直是被宫廷奉为最高等级的上品。

明代洪武年间最有代表性的龙纹瓷器是江苏南京明故宫出土的洪武白釉红彩龙纹盘。

其龙纹的造型基本上保持着元代龙纹的形状:头小,颈细,身细长,鳞状龙纹,周围衬托以火焰纹,如意头状朵云;龙爪由元代的三、四趾变为五趾。

永乐、宣德时期的龙纹,一改身细、头小的幼稚龙形态,变得形体粗壮,威武凶猛。

龙首比元代大,上颚比下颚长而高高突起,似猪嘴,张口的伸舌,闭嘴的上唇似如意状,鼻的两侧有对称的长曲须,下颚多有两束或三束的疏须,头发曲而向上冲,有怒发冲冠之势,显得很有神威。

这时的龙纹,周围衬托以海涛、缠枝花、火焰、朵云等等。

明朝初期的龙相威武端庄,头部变大,身躯及四肢较为粗壮,龙须毛发浓密,是一种昂然向上的神态,彰显了开国之际蓬勃气象与豪阔的社会氛围。

明代青花瓷纹饰演变研究

明代青花瓷纹饰演变研究

(6)、莲池纹饰平行线方向排列,水草细长飘动。
(7)、婴戏、高士、麒麟、秋葵、栀子花、团菊、荷莲、鸳鸯卧莲,皆为此 时常用的图案。
(8)、受佛教影响,如长生莲、宝杵、梵文、八宝等纹饰,开始兴盛。
(9)、团花和以松为主体的三友图案,为成化官窑首创。
(10)、夔龙,成化称花式龙、香草龙,其特征为:鼻长如象,口衔莲花,尾 如卷草,身有双翼,发为竖发。

4、器身器足的边际、棱角等转折处,常有呈翠青色或亮 青色的积釉。
5、宣德早期釉面与永乐一样,尚无桔皮纹,而后增多, 晚期出现洁白釉又少见桔皮纹。
6、大器采用分段接合法,所以横向接合痕,清晰可见。 而清代仿品则纵向接合,痕在两侧。
7、宣德青花有三种色料:(1)苏料、(2)国产料、 (3)混合料。国产精料已广泛使用。
人物纹是景泰朝最突出的装饰图案,常用大片卷云作背 景,有历史故事、高人逸士、侍女婴戏等,线条清晰, 形象生动。人物画中有左右飘拂的链条或弹簧状卷云。 历史人物故事图中的垂柳用连续“人字纹”表示。高士 图常伴以礼帽状花草。神仙佛像头后有光轮一环。婴戏 图的婴儿面容健壮,五官攒聚脸心,头顶有翘起的发辫, 斜向额前。
主要有缠枝牡丹纹、缠枝莲纹、缠枝菊纹、折 枝牡丹纹、折枝莲纹、折枝菊纹、松竹梅纹、 菊石纹、秋瓜纹、海水瑞兽纹、双狮滚球纹、 花鸟纹、莲池水鸟纹、月华纹、波斯文。
特有的纹样有各种团花、加藤蔓卷须的花卉、 三叠或多叠龟背纹锦、仙人掌状海水浪花、复 叶卷草、套叠卐字、狭长三角形、锯齿边缘, 叶尖如芒刺的蕉叶,外有双勾葵瓣边缘的蕉叶。
缠枝牡丹纹花叶常绘成三种式样,最多的是“老虎 脚爪”,另一种呈三角枫叶状“鹅掌形”,也有绘 成菊花叶形的。
缠枝菊纹一般绘在盘、碗里壁,常和绘在外壁的缠 枝牡丹纹相互斗艳,花心部绘成细方格纹,格内点 细点。

龙纹在陶瓷艺术装饰中的发展演变

龙纹在陶瓷艺术装饰中的发展演变

龙纹在陶瓷艺术装饰中的发展演变摘要:龙是我国华夏民族的精神图腾,在远古时期人们就构想出龙的形象,因此,将龙纹饰装饰在人们生活日用中的各种物件中。

在日用器皿中、在衣服上以及在建筑上都有龙的形象出现。

当然在陶瓷上,龙的存在则更是丰富多彩。

本文主要根据龙纹在陶瓷上的历史发展、龙纹的特点变化、以及龙纹中龙身各部位的变化等多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龙纹;陶瓷;装饰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92(2023)10—162—(03)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Dragon Pattern in Ceramic Art Decoration1龙纹饰的历史发展 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龙的形象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孕育萌生在中华大地上。

历代人们凭借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精湛的工艺技巧,创作了在神态、造型、风貌各不相同的龙纹形象,反映出各朝的时代特征。

如秦汉龙的神秘,唐朝龙的大气壮观、宋朝龙的严谨精巧、元龙的矫健威猛、永乐龙的雄伟端庄、成化龙的清丽秀雅、嘉靖和万历龙的威严磅礴、清朝龙的富丽堂皇、晚清龙的颓丧等。

龙的概念还在各种动物形态之间游离,如仰韶文化的通俗,在陶器和玉雕的纹饰上,常见组合各种动物形象特征的龙雏形。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思想逐渐活跃,龙纹也突破了以往的古朴和神秘,造型越来越生动、流畅和明快。

秦汉龙纹开始成为皇权象征。

到了东汉代,龙的造型基本定格。

如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曰:画龙者,析出三停,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也;分成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也。

”可以看出龙的身上集合了多种动物的特征。

唐瓷器形成“南青北白,南越北邢”格局。

龙多为雕塑运用在陶瓷上,最常见的就是双龙尊或是盘旋于柱上的龙造型,挺拔有力,豪迈形状。

宋元明清四朝,龙纹成了皇家的标志。

(图1)  瓷上画龙从宋代定窑的白瓷就开始了,并为朝廷所喜爱。

元代三爪龙瓷器简介

元代三爪龙瓷器简介

元代三爪龙瓷器简介
三爪龙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有三只脚,它能吐火、喷火、吞火、身带火焰,会飞能跳,是最早出现的龙的形象。

三爪龙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三爪龙形象也被用来代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形象,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元代青花瓷上三爪龙图案,中国古代纹饰中有很多龙纹,如凤、龟、麟等等。

但在元代瓷器上却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纹饰——三爪龙。

元代瓷器上三爪龙头型较大,龙爪粗大有力,似能拔地而起;龙身较短,身体和头部之间没有明显的分割线,呈整体平行四边形。

龙的眼睛、鼻子、嘴等都是用线勾勒出来的。

三爪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一种最有力量的神兽,三爪龙从远古时代就存在了。

在很多古代绘画作品中都有出现过三爪龙的形象。

如中国现存最早的壁画《三王墓壁画》中就描绘了三爪龙在空中飞翔时的画面。

而在中国各地出土的元代三爪龙瓷器也都有发现。

在山西大同发现一件元代青花瓷器上就绘有一只三爪龙口衔如意纹图案。

— 1 —。

中国龙纹的演变

中国龙纹的演变

中国龙纹的演变中国陶瓷上龙纹的演变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在阴阳宇宙观里代表阳。

封建时候,龙是帝王的象征,龙的形象出现在各种帝王所用的东西上,如龙廷、龙宫、龙袍等。

新时代晚期,龙的雏形开始萌芽,是以夏族图腾为主题虚拟的想象物。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龙的形象从商代开始了其漫长而复杂的发展演变。

龙纹作为我国陶瓷装饰的传统纹样,有单纯的龙纹也有和其他纹样组合而成的复合纹饰,如云龙纹、海水龙纹等。

早在新时期时代,人们就在陶瓷制作上使用了龙纹装饰,这时的龙纹可能是氏族、部落的标志,与氏族图腾存在密切关系。

到了商周时期,龙纹依然频繁出现在各种陶瓷器物上。

元代时期龙纹的制作工艺水平发展到了较高程度。

明清时期,龙纹制作发展至顶峰。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期的龙纹形象,龙的上颌部位出现了两根须子,同时龙纹形象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如翼龙、正面龙、立龙、莲池龙、花间龙等。

商周时期陶瓷上的龙纹形象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蛇身,无爪的鳞虫形态龙,一般这种龙纹为一首二体型或二首一体形;另一种是眼睛圆睁,有肢体有爪子,身体像动物身体,尾巴卷转的兽体型龙纹。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龙纹都是兽体的,爪子有三个脚趾,尾巴细且卷,龙头张大嘴巴,龙角向后卷。

秦汉时期,出现的龙纹形象是头像牛头,有须子,大耳朵,龙角细长对称,身体为蛇形,有翅膀,脚上有爪子,身体附壁,“珠联璧合”一说由此而来。

唐朝时期的龙纹形象是龙头有两个分叉的角,口角比前朝明显加深,上颚较长,上唇长而向向上翘起,过去圆形的龙眼变成凤眼,蛇身变得丰盈健硕,此前身上的鱼鳞片变成了斜方格形的网状鳞片,龙爪也从原来的兽爪变成鸟爪,爪子上的指甲的绘成略弯的三角形,看上去非常锋利。

到了宋代,龙纹形象基本定型,一直到元明清,龙纹形象都为蛇身,身体到尾巴逐渐变细,四肢上都长有羽毛,龙爪上脚趾三至五个不等,龙头上有龙角、龙发和须子。

古代时候,龙纹大体相似,为做区分,元末时期,官方出台政策禁止民间使用“五爪”龙纹,元末以前龙纹多为三爪或四爪,到了明清时期,五爪龙只能为官方使用。

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

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

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龙是华夏民族进入农业社会后创造的一种虚拟动物。

传说中的龙是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

春分时登天,秋分时潜渊,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白虎、玄武)之首。

随后,演变成为皇权象征,以致于历代帝王都以“真龙天子”自居。

一、元代:各种陶瓷器上都多见龙纹,尤以青花瓷上的龙纹最典型生动、时代特征最强。

元代龙泉青瓷龙塑,四肢与躯干同粗,不生背鳍(其)。

元龙泉窑青瓷印云龙纹,龙角无分杈,龙鳞为单个的突出点组成,爪长而尖稍弯。

元代景德镇青花龙纹:形体细长似蛇,头瘦、上颚尖、细颈、长躯,背有尖的齿形鳍脊,斜方鳞;细长腿、以三爪居多,爪细长锐利,尾部细,作火焰状,肘毛形如飘带,圆目有神,发疏向后或向上前方飘拂,双鹿角细长尖部上钩,背有尖的齿形鳍脊,长而较密,有的鳍齿一长一短,大腿和小腿表现的明显。

二、明代:龙纹为官窑瓷器上最常见的纹饰,身体粗状,猪嘴(下颚比上颚长些),龙须上卷,鱼鳞,五爪多。

这是总的特征,各时期,又多少还有些差别;明末,龙画得更为草率,线条凌乱,色彩浅淡,填涂粗糙。

崇祯时的正面龙,形似老人,毫无生气与威严,反映出明王朝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微残了。

永乐、宣德龙纹:猪嘴,颈部略细,龙躯粗壮,龙首上颚唇高突起,下颔突出,鼻子向上翻起,张目吐舌,五束长发向后上作波浪状飞起,身躯修长,四足壮硕。

龙爪呈轮盘式张伸,肘毛长飘拂,形神凝重威严。

爪有三、四、五爪之分:三爪龙,爪向后;五爪龙,一爪向前,另四爪向后,五爪爪尖成带状圆排列。

弘治:龙的两眼平视。

多为五爪。

一般来说,龙首长方,闭嘴露一齿,双短髯上飘,眼眉直立,圆目并列平视呆板,肘毛短、细花尾。

正德龙纹:一般来说,龙首长方,闭嘴露一齿,双短髯上飘,眼眉直立,圆目并列平视呆板,肘毛短、细花尾。

龙头扁长,脖细身粗,龙的鬃发呈三角形,倒竖在头顶,嘴巴如灯,一前一后地并排一条水平线上。

五爪短粗有力,作轮式撑张。

嘉靖:龙多绘双翅,飞舞盘旋,鬓发竖立,姿态凶猛。

画龙纹总结(优选7篇)

画龙纹总结(优选7篇)

画龙纹总结第1篇我们平时都说“ 成弘不分”,表面上来看成化与弘治的龙纹也是如此。

但其实弘治朝的“ 莲塘游龙纹”独具特色,而且我们也能从“镰刀形”的龙爪,感受到弘治皇帝这位“中兴之主”励精图治、改革时弊的决心。

都说“成弘不分”,那弘治的龙纹能和成化分清吗?明弘治青花莲池游龙纹碗北京故宫藏画龙纹总结第2篇宣德皇帝十分受爷爷朱棣宠爱,经常被带在身边培养锻炼。

所以宣德朝的龙纹不仅继承了永乐龙纹威武强悍的气质,而且重启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海水龙纹十分流行。

佳士得拍出亿港币的宣德青花龙纹罐,到底出彩在哪里?明宣德青花海水云龙纹高足碗2019香港苏富比 7496万港币画龙纹总结第3篇今年苏富比xxx专场的永乐青花罐,纹饰竟然写错了?明宣德青花xxx纹罐2021年香港佳士得 3145万港币画龙纹总结第4篇xxx以一介平民起家,凭借“ 驱除xxx、恢复中华”的口号,聚集了天下英雄豪杰,建立了大明王朝。

但说起瓷器,我们能明显感觉到xxx处于承上启下的过渡期。

龙的身形由纤细秀气逐渐向肥壮英武转变。

xxx以反元起家,为什么xxx却继承了元代龙纹的风格?明洪武青花云龙纹“春寿”瓶上海博物馆藏画龙纹总结第5篇一般将“螭”解释为“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即《说文》所说“无角曰螭”。

但从明清官窑瓷器看,所绘xxx多为独角,偶尔双角,几乎没有无角的情况。

xxx纹是原始社会形成的图腾标志之一,在古代建筑以及青铜、玉、陶瓷等工艺品中经常出现。

《xxx·志第八》中记载:“初,高祖入关,得xxx蓝田玉玺,螭虎钮,文曰'受天之命,x xx昌’。

高祖佩之,后代名曰'传国玺’,与斩白蛇剑俱为乘舆所宝。

”描述xxx玉玺上雕刻螭虎,随后各朝纷纷仿效,常以螭为钮制作宝玺。

虽然明清官窑瓷中经常使用xxx纹饰,但洪武、永乐御厂中并没有发现螭纹瓷器,其使用上限暂时推断为宣德朝,与xxx、xxx纹的始用时间大致相仿。

宣德时期的xxx皆为四足,爪数可细分为三爪、四爪和五爪三大类。

清代康、雍、乾官窑瓷器上的龙纹特征

清代康、雍、乾官窑瓷器上的龙纹特征

清代康、雍、乾官窑瓷器上的龙纹特征作为一种吉祥装饰起源于新旧石器时代交替时期,至后经过不断的完善,到秦汉时期,龙的形象基本定型。

龙纹在瓷器上的出现大约在南朝晚期至唐朝,宋元时期龙的形象演变得越来越规范化,明清两代是龙纹的全盛时期。

清康雍乾三代,龙纹出现更为频繁,在瓷器装饰纹样中,龙纹的运用非常广泛。

此时的龙纹装饰技法多样,绘画精致,表现形式十分丰富。

主要包括青花、釉里红、斗彩、五彩和颜色釉等。

不同的装饰技法体现的艺术效果也各有不同。

康熙朝龙纹头大,身较细,龙身翻转卷曲,气势凶猛。

如镇江博物馆藏康熙款黄地紫绿戏珠龙纹碟,碟内底绘二龙戏珠纹,周围绘火焰纹,火焰为连续的“山”字形。

雍正朝龙纹绘画雅致细腻,色彩柔和典雅。

馆藏的雍正款青花云龙纹碗,碗外腹绘云龙纹,龙身细长,龙的表现上突出龙角以及龙须,给人怒发冲冠的感觉,云纹呈壬字形。

雍正的云龙纹继承了康熙朝云龙纹的风格,在构图中呈散点状,将龙纹与云纹相结合,共同构图。

乾隆朝龙纹繁缛、华丽,龙纹装饰满而密,显示出华丽的风格。

乾隆款绿釉云龙八宝纹盖罐,盖罐腹部的龙纹,张牙舞爪,龙发浓密,向上飞扬,动感强烈。

卷云的形状类似于长脚如意云,乾隆云纹特点是长脚如意云,这是典型的乾隆朝风格,其辅助纹饰是火焰纹,火焰纹继承了康熙朝的特征,为连续的“山”字形。

青花黄釉戏珠龙纹盘,盘内底绘戏珠龙纹,盘口沿下绘二龙赶珠纹,火珠在前,龙在后,龙怒目圆睁,龙爪非常有力,奋力向前追赶火珠,周围绘火焰纹。

通过以上对清康、雍、乾三代官窑瓷器上的龙纹介绍,大体上对清三代龙纹的特征有所了解。

康熙朝龙纹威猛、雄壮;雍正朝龙纹含蓄、纤细;乾隆朝龙纹繁缛、华丽。

专业送拍,目前国内业务有送拍北京保利,北京翰海,中国嘉德;海外业务有送拍香港保利,中国艺海,台湾中正,香港劳伦斯,新加坡金沙,美国联邦,美国缪斯,阿联酋迪拜拍卖等,承诺送不进去全额退款,根据各拍卖行历史成交记录为您选择您藏品适合的拍卖行合作上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明清瓷器上龙纹的演变
除了缠枝花卉纹之外,「龙」也是青花瓷器上常见的纹饰,这个中国特有的题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之后,威武有力、生动灵活,并且具有出神入化之姿的形象,早已成为各代龙纹的基调。

但是在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器上,由于绘画技法和审美观念不同的缘故,各代的陶工们仍然赋予龙纹许多不同的变化,因此本文按照时代先后,说明青花龙纹的演变概况。

一、元代龙纹元代陶工以线条勾勒龙纹的形状,龙首作斜角侧视状,嘴巴微张,舌头从中吐露,圆形的双眼有如戴上眼镜一般,前额微微凸起,头部的毛发与腿上的关节毛都呈飘带状,体表以细线描绘鳞片纹或网格纹,四肢各有三爪或四爪,爪子尖长,如同鹰爪一般锐利。

例如图一为元代的青花龙纹,此龙位于元代青花扁壶上,该器的壶身略呈上宽下窄的梯形,表面用云头纹区隔出二种纹饰题材,在云头纹内部绘满繁密的缠枝花卉纹,并有两只凤鸟穿梭其间;而在云头纹以外的器表上,则有两个龙纹以一升一降、左右并列的形态,戏耍于波涛之上。

我们从图中所撷取的局部特写里,看到元代龙纹以粗细并用的线条勾勒出张口吐舌、拱身舞爪的形象,长条状的毛发分散飘扬,以富有律动的线条呈现出活泼生动的风格。

相同的龙纹也可见于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所收藏的青花飞龙纹扁壶上,虽然该器的壶口改用金质套管,肩上双系也已缺佚,但是壶身仍旧完好,表面除了有云头纹包围的缠枝花卉之外,正中处描绘一个龙纹,独自飞舞于波涛上方,龙纹的肢体灵活弯转,长须和毛发冉冉飘扬,从它的眼镜眼、鹰爪、吐舌、前额微凸、体施鳞片及分开飘带状的毛发来看,都是元代龙纹的典型特征。

二、明代龙纹明代的青花瓷器虽然是在元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龙纹的形象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变,这种改变表现在龙首、龙身及龙爪上最为明显。

例如图二为明代宣德朝所制作的青花葵口盘的局部特写,盘的内底以青料描绘一个昂首挺胸、跨步行走的游龙,身边缀以云朵,犹如在云中翻腾一般。

龙首部份维持眼镜龙的形式,然而嘴巴闭上,唇部向上翘起,额头较平,头上的毛发成束往前飘,身体表面以青料涂绘一片片的鳞片,五根脚爪分布均匀,好似风车一样,整体风格显得颇为稳重。

而这种眼镜眼、翘嘴唇、平额头、风车爪及成束往前飘的毛发,正是明代龙纹的最大特征,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宣德朝青花瓷中,即有不少以龙纹为饰的钵、碗、杯、盘等器物,都具有上述的特质。

不过,到了明代嘉靖时期以后,青花龙纹在绘画技法的改变下又有一些变化。

例如图三为明代万历朝青花盘的局部特写,图中所示的龙纹绘于圆盘的内底,龙首仍是斜角侧视像,头上的毛发成束往前飘,张开的五爪如同风车,造形与宣德时期近似。

但是龙纹的身体以简单的线纹勾勒鳞片,再用长笔平涂法填上均匀的颜色,趾骨和尖爪部份一笔画成,内部也填上相同的色彩。

这种简化的笔法与平涂式的填色方法,让明代后期的龙纹显得比较草率,例如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属于嘉靖、隆庆、万历的青花瓷器,即有不少龙纹呈现如此的简化风格。

三、清代龙纹清代的青花瓷器既有模仿明代的仿古作品,也有当代创新的款式,这种现象自然也反映在龙纹的制作上,不过清代的仿明龙纹大多有形无神,无法与明代龙纹相比,但是当时所设计的新式龙纹,却因为有了全新的气象而成为此一时代的象征。

清代的新兴龙纹一改明代晚期的简单草率,以更加威猛、更加写实的形象出现。

此处因为缺乏青花龙纹图片,所以暂时用图四所示的黄地绿彩龙纹来做说明。

此一龙纹绘于黄绿彩盘的内底处,是清代康熙朝的作品,龙首作张口咆啸状,眼睛略为突出,额头向上隆起,下巴长如戽斗,头上的毛发蓬松散乱,身上的鳞片具有写实性的立体感,五爪张开成「四加一」的形式,犹如鸡爪一般,四肢关节毛短少,成为清代龙纹的典型特征。

相同的龙纹可见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康熙朝青花海水云龙纹瓶与青花海水龙纹印盒上,其扭身腾跃、威猛有力的形象,呈现康熙龙纹特有的气势与精神。

到了乾隆时期,以正面像为首的龙纹开始兴起,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乾隆朝青花龙寿纹螭耳六方瓶,是由当时的督窑官唐英亲自设计,为乾隆皇帝祝寿的器物。

该器的瓶身呈六边形,由瓶口至圈足各有不同的纹饰,其中位于器身腹部的六个龙纹是全器的主纹,龙首由正前方取像,额头高高凸起,双眼圆睁,嘴巴张开露出獠牙,蓬松的毛发由双颊两侧及头顶处向上飞扬,正是乾隆朝龙纹的最大特色。

然而,到了嘉庆时期以后,以威猛写实形象著称的清代龙纹也开始发生转变,如图五所示的龙纹来做说明,此龙绘于光绪朝青花龙纹盖碗的内底,高额头、双凸眼,头发蓬松散乱,爪子如鸡爪般张开,以及关节毛短少的现象,都是清代龙纹的典型特征。

不过,散乱的头发向后垂下,身体用简单的线纹勾勒鳞片,再以近似平涂法的方式填色,不仅缺乏清代早期龙纹的立体感和写实性,龙纹的精神也不像早期一般威武了。

中国古代的青花龙纹,在不同的绘画技法下呈现活泼、稳重及写实等特色,不仅反映出相异的时代风格,也是我们鉴赏青花瓷器的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