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中龙纹的演变

合集下载

古玉学步(66):最是百变战国龙型纹渐进寻影踪

古玉学步(66):最是百变战国龙型纹渐进寻影踪

古玉学步(66):最是百变战国龙型纹渐进寻影踪战国时期的玉龙数量之多、造型之美、雕琢之精,可谓历代之冠,是古代玉龙制作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

由于玉料的珍贵,玉作都不外乎随形选料或者随料选形,所以在形制上几无一定之规,呈现“玉龙百态”,但其形制依然有规律可寻。

根据考古发掘和调查,以及征集的玉龙造型形态,战国玉龙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型:复合型龙和单个型龙。

复合型龙,多由两条或更多玉龙组合为一器。

可分为双龙交缠式和双龙并体式(图1)。

图1-1图1-2单个型龙,即主体为单独的一条龙,一般呈扁平体,亦有圆雕而为作扁圆柱体者,多为波浪式扭曲,龙尾有时饰以凤首,龙身时有螭、凤鸟等动物形附加装饰,多以繁密规整的谷纹、云纹等表现龙鳞。

单个型玉龙在战国时期最为常见,根据造型之不同,大致又可分为四式:一式,形体弯曲呈“S”状,躯干多作1—2个显著弯转(图2-1)。

图2-1二式,形体弯曲呈“W”或“M”状,躯干多作3或更多个显著弯转(图2-2)。

图2-2三式,蜷体状(图2-3)。

图2-3四式,整体呈曲棒状(图2-4)。

图2-4一式、二式玉龙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

三式、四式比较少见。

既然战国“玉龙百态”,那么如何甄别?可从其形制、纹饰的演变踪迹上,验证其所特有的时代特征。

依据大量已发表的考古资料,战国玉龙的形制、纹饰的演变过程大约为:(一)造型的演变过程:从简单到繁复。

具体表现为:1、龙之躯干由肥硕较短逐渐演变为瘦长(短向长发展)。

比较而言:早期的玉龙肥而短,后期的玉龙瘦而长(图3)。

图32、整器的纵向宽度趋于增加(窄向宽演变)。

比较而言:早期的玉龙由稍作弯曲,后期的玉龙逐渐演变为显著弯曲;早期的弯转个数少、弯转程度轻,后期的弯转个数不断增多,弯转之程度亦增大(图4);战国中期以后,拱起腹部两侧的头与尾开始呈均衡对称状。

图43、战国时期盛行“造型镂空”,玉龙镂空的部位不断增多(图4)。

4、龙首的演变:龙首后最初无角,以卷云纹表现的耳部;其后发展为呈钝尖状的龙角;战国中期开始,改以饰有弦纹的凸脊表现龙角(图5)。

不同时期下古龙纹玉器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不同时期下古龙纹玉器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天工I2020年第4期不同时期下古龙纹玉器的特点及鉴赏方法文O胡永波[摘要]古龙纹玉器是具有极高收藏价值的历史文物。

古龙纹玉器存品极少,市场交易的价格极高,因此,对于古龙纹玉器的真伪鉴赏是人们关注和重视的内容。

正确、有效鉴赏古龙纹玉器有利于此类文物的收藏。

探讨不同时期下古龙纹玉器特点及鉴赏方法。

[关键词]文物;古龙纹玉器;形态特点;鉴赏方法[中图分类号]J323[文章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7556(2020)4-0116-02本文文献著录格式:胡永波•不同时期下古龙纹玉器的特点及鉴赏方法[J].天工,2020(4):116-117.古龙纹玉器是存世量少、鉴赏价值极高的文物。

但由于古龙纹玉器种类多样,不同时期的古龙纹玉器不同,一些人利用这个特点制作贋品谋取不当利益,导致市场上出现不少古龙纹玉器贋品。

因此,对于古龙纹玉器的收藏家,有效鉴赏古龙纹玉器是一个迫切的需求。

当前对于古龙纹玉器鉴赏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古龙纹玉器产生杯方面的鉴赏。

本文主要探讨各时期古龙纹玉解点及鉴赏方法。

一、各时期古龙纹玉器的特点(_)上古三代及商周时期的特点古龙纹玉器与华夏民族图腾“龙”存在密切联系。

古龙纹玉器最早出土于上古“尧、舜、禹”三代以前。

当今保存最早出土的古龙纹玉器出自红山文化遗址,此类古龙纹玉器从”玉猪”向“玉龙”演变。

由于该时期的古龙纹玉器历史久远,现存多保存于各大博物馆。

而商周时期的古龙妊器现存较多。

商周时期古龙纹玉器的纹饰相比上古三代发生了较大变化,该时期古龙纹玉器多由简单条纹向复杂图案转变,且该时期玉龙主要为片状玉器,多呈巻曲玦形玉器。

河南殷墟妇好墓所出土的一批商代玉龙多为圆雕,龙呈张口露齿状,具“臣”字目、柱形角,玉龙之背脊呈齿形装饰,龙身饰有菱形的鳞纹、短尾内卷,整体呈伏卧状。

周代古龙纹玉器同样具有独特之处,周代玉龙“臣”字目的眼角线相比商代更长,且眼角有钩形装饰。

(二)春秋秦汉时期的特点战国时期古龙纹玉器的产出量极高,当代现存该时期古龙妊器的魅相对较多,此类玉讎古文物交易市场也相对常见。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龙形玉器纹样造型研究PPT课件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龙形玉器纹样造型研究PPT课件
春秋战国时期 楚国龙形玉器纹样造型研究
目录
楚人与龙 楚国龙形玉器的分期特征 奇诡纹样——春秋时期的玉龙 多变形制——战国时期的玉龙 结语

楚人与龙
◎中国龙文化 ◎龙——楚人崇拜的神兽
中国龙文化
中国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文化的象征。远古人 们认为应当有一个力大无穷的“神物”主宰着指挥着操纵 着管理着这些动物和天象,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 自然力的一种“理解”,也就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31-
多变形制——战国时期的玉龙 河南省淮阳县平粮台16号墓出土的谷纹龙形玉佩(见图23)和涡 纹龙形玉佩(见图24 ),表现战国时期玉龙的标准“S”形造型。龙 体翻转扭曲,蜿蜒曲折,刚劲秀美,变化多姿。
-32-
伍 结语
总结
崇龙和尚玉,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基本特点,龙神造 型和龙纹装饰成为中华古玉创作的一个永恒不变的题材。春 秋之际,列国纷争,多国并存,由此出现了多个玉器发展中 心,但龙纹题材,却在各地通行无阻,始终盛行。春秋战国 时期,楚国出土的各式龙形玉佩以及数不胜举的龙纹玉器, 是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华文化一脉承传的崇龙礼俗的具体体现 ,也是中国玉器文化与中国龙文化的交融发展的体现。
崇龙
尚玉
-34-
参考文献及资料
[1]王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龙形玉器纹样造型研究[J].设计艺术研究, 2015(3):106-114. [2]周政.春秋玉器研究[MA].2015. [3]曾剑华.【荆州地理】龙:楚人崇拜的神兽 [EB/OL]./viewnews-43656.html,2011,2011-03-23.
从湖北省荆州熊家家墓地出土的玉璧上可 见鲜明逼真的谷纹,可以感受到楚人对自然的 敬畏,对生命的敬重(见图8)。

龙中国图腾---龙

龙中国图腾---龙



总之,龙作为一种图腾是从抽象到具体,从概念到形象被神化的一个 漫长的过程。龙在自然界本身是不存在的,而只是人们一种精神寄托 而创造出的一种神化的动物,是许多动物的集合体,尤其从最初简单 形态到 清代玉龙饰 最后完美造型,都能看出它在现实世界中动物的形象在它身上得到体 现。中国玉器中的龙在汉代以前变化较大,而且富有创意,龙的形态 千姿百态,种类繁多。在秦汉时期,龙形随着封建社会的统一而逐渐 趋于成熟。自汉代以后,历代造型和雕工,均没有太多的创意,多承 袭前代的风格,只是在局部进行修改,整个龙体形态变化不大,已经 基本上趋于程式的雕刻,已经很少有汉代以前龙的那种气势磅礴的神 韵。在具体纹饰方面,最初新石器时期龙身光素无纹,到汉以后的纹 饰逐渐变得繁缛臃肿起来;在龙的各个具体部分变化较大,开始的龙 无足无爪,后来出现足,再有爪,爪的数再各个时代还不仅相同;头 从无角到又角,角的形状也变化角到;嘴和唇也是一个最要的变化地 方。纵观各个时期玉器中龙的变化,期间反映了人们对其的崇拜也在 不断变化,对其也越来越进行神化,总想集最完美的东西于其身,导 致在后代龙的身形的臃肿,缺乏创意,神韵逐渐减弱。
八、明代玉器中的龙
明代的龙,粗壮有力,凝重威严,嘴巴或启 动或闭,圆眼外凸,须、发和肘毛突出装饰 性,头、身、腿、爪体态匀称,各部分既符 合生长规律有装饰适度,动态端庄,优美而 又充满神灵,气度超凡而又有王者之风。中 华民族最后完成了龙的造型。明代最具代表 性的是玉带板上的龙纹,通过“辗”的手法 雕琢,玲珑剔透,有鬼斧神工之妙 。
七、元代玉器中的龙
元代朝廷对龙的形象使用严格限制,强调天 子龙生的观念。朝廷禁止民间织造五爪缠身 龙纹。自此,龙由三爪、四爪变为五爪。 “五爪金龙”纹样为皇帝御用。总的来讲, 元代龙纹较流动、灵活,头小颈细;毛发长 而疏,两条阴线角;丹凤眼,粗眉;腿瘦爪 利。整个龙体气势磅礴,似有云中穿梭之势。 元代最具代表性之作是北京海团城“渎山大 玉海”,其上的海龙雕刻表现出极高的工艺 水平

龙的演变

龙的演变

龙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的,集许多动物和自然现象于一身,具有超凡能力的神物,是数千年来整个中华民族崇拜的偶像。

新石器时代龙纹在红山文化遗址的玉猪龙,躯体卷曲,形似玉玦,头似猪首。

在三星他拉的“s”字形玉龙,躯体卷曲呈“s”形,丫形玉器的上端是猪龙的平面表现形式。

在喀左东山嘴遗址的双龙首玉璜,两端的龙首与“s”形猪龙的首部十分相似。

良渚文化的玉器上有采用高浮雕和阴刻技法雕刻的龙纹。

安徽凌家滩遗址的玉龙也似猪龙。

殷商玉龙殷商时期,龙身呈璜状,玦形或璧形,还有圆雕的龙,圆雕龙前足着地,长尾盘卷,几种龙有共同的时代特征即:1.眼多为“臣”字眼,还有菱形眼和圆形眼2.口微张,圆雕龙还露牙齿3.脑后紧贴颈部孕倒伏状的蘑菇形角,有的背部还长出嵴齿4.身体满饰单钩、双钩或阳线的云雷纹,方菱纹或重环纹西周西周时期的龙纹形式主要有三种装饰在玉璜上和各种形状的佩饰上的龙纹。

有单身龙,更多见的是二龙,龙与凤或龙与人合体的造型,其时代特征是:1.眼多为“臣”字形,还有椭圆形眼和委角方形眼2.上唇上卷,张口吐出下卷的长舌,额上突出一个似大括号形的小尖头,后有一绺上飘的鬃毛,亦可视为角或耳。

3.采用大斜刀或大斜刀与阴线相结合的线条来表现纹饰。

4.龙基本为侧视的片状雕,尚未见圆雕的龙春秋春秋时期龙的共同时代特征是:通过镂空技法修饰造型,突显龙身,变化多样文饰为寄生同体的双钩或浅浮雕的虺龙纹已不见臣字眼和蘑菇形角,出现云形耳战国战国时期龙的共同时代特征是:龙纹造型大多为片状,制作技法大量使用镂空,使龙体造型刚劲秀美,变化多姿。

龙身上装饰云谷相杂纹,谷纹或连线谷纹,并在一些空白部位装饰水滴纹,纽丝纹,花蕾纹或二字纹等。

玉龙多装饰在组佩饰的组件上,并多见相同的器型成对出现。

汉代不在流行春秋战国多见的“”形单体玉龙,龙纹主要附饰于出廓璧,透雕璧,she形佩,铺首等器形上,并出现了四灵题材中的龙。

其时代特征是:1.杏仁形眼,身似四足兽形或随器体而变形2.龙头似马头,额头凸出一尖角,脑后有云形耳和飘带形长角3.龙口大张,上唇上卷,下唇下卷,似斧形或鱼尾形,有的口露利牙,个别的还吐舌4.龙纹多以透雕结合细阴线刻的技法来表现。

明清玉器龙纹特征

明清玉器龙纹特征

明清玉器龙纹特征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明清玉器上的龙纹特征,这可超级有趣呢。

咱先说说明代的玉器龙纹。

明代玉器上的龙啊,那可是很有自己的风格。

明代早期的玉龙,它的龙头比较大,就像一个威风凛凛的将军在统领千军万马一样。

眼睛呢,大多是凸出的,那感觉就像两颗明亮的宝石镶嵌在头上,炯炯有神地注视着前方。

龙须呀,飘动着,就好像在风中摇曳的丝线。

龙角粗壮有力,向后伸展,这龙角就像是龙的皇冠,彰显着它的尊贵地位。

龙身呢,一般比较粗壮,四肢刚劲有力,爪子尖锐得很,仿佛一抓就能把什么东西牢牢抓住。

你想啊,这明代的玉龙就像是一个初露锋芒的勇士,充满了力量感。

我有个朋友,他特迷明代玉器,有一次他看到一个明代玉龙纹玉佩,那眼睛都放光了,一个劲儿地跟我说:“你看这龙,多有劲儿,就像随时要从这玉佩里飞出来似的。

”再看看明代中期的玉龙纹。

这个时候的龙啊,身体开始变得修长一些了,不再像早期那么粗壮。

龙头呢,虽然还是大,但是比例上稍微协调了一点。

龙鳞的刻画更加细致了,一片一片的,就像精心排列的小瓦片。

这时候的龙纹就像是一个成长中的青年,开始有了一些细致和内敛。

我记得我和一位老师傅讨论明代中期玉龙纹的时候,老师傅说:“这中期的龙啊,就像是一个经历了一些事儿的人,有了更多的内涵,不再是只靠蛮力的愣头青了。

”到了明代晚期,玉龙纹又有了新变化。

龙的毛发上扬,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超级酷炫。

龙嘴也张得更大了,像是在怒吼,又像是在展示它的威严。

龙尾呢,有的像鱼尾一样分叉,这多独特啊。

感觉这个时候的龙就像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将,虽然可能没有早期那么朝气蓬勃,但是那股子威严劲儿可是一点都不减。

说完明代,咱再聊聊清代的玉器龙纹。

清代的龙纹那可又是一番新天地了。

清代早期的玉龙,给人一种特别规整的感觉。

龙的五官啊,都像是精心雕琢出来的艺术品。

眼睛不像明代那么凸出了,而是变得比较圆润,就像两颗温润的珠子。

龙角呢,更加精致了,就像精心打磨的美玉。

龙身蜿蜒曲折,身上的龙鳞那叫一个细腻,就像鱼鳞一样密密麻麻地排列着,而且每一片都刻画得十分清晰。

明代玉带板上的龙纹装饰

明代玉带板上的龙纹装饰
‹1›
第一种,剔地阳起的行龙纹。仅见于江西南城益庄王朱厚烨墓出土的青白玉带板 。朱厚烨生 于弘治十一年ʢ1498ʣ,嘉靖二十年ʢ1541ʣ袭封益王,卒于嘉靖三十五年ʢ1556ʣ,葬于嘉靖三十六年
‹1› 杨伯达主编:ʬ中国美术全集·玉器ʭ,文物出版社,1991年。
明代玉带板上的龙纹装饰
099
〔图五〕江西南城益庄王朱厚烨墓出土的长方形玉带板
行龙
蝙蝠ɺ飞鸟和海水江崖纹
行龙
上层辅纹:宝轮ɺ方胜等符 号;下层辅纹:窗棂纹
行龙纹ɺ 上层辅纹:卷草纹ɺ海水江 正面龙纹 崖纹;下层辅纹:窗棂纹
升降龙
上层辅纹:海水ɺ山石ɺ朵 云;下层辅纹:卷草纹
盘龙纹 折枝花和飞鸟
盘龙纹
折枝花ɺ卍字ɺ飞鸟 和蝙蝠纹ɺ宝轮
盘龙纹 卷草纹
盘龙纹
折枝花ɺ灵芝ɺ洞石 及下层的卷草纹
带板数量
带板的形制
14块 20块
葵形2块,葵形附环2块, 半月形8块,圭形铊尾2块 长方形8块,桃形6块,长 条形4块,圭形铊尾2块
纹样雕 琢技法 多层镂雕
减地隐起
3 北京工商大学明御用监 总理太监滑永形魂墓
万历二十三年 ʢ1595ʣ 明代晚期 青白玉
13块
长方形7块ɺ圭形铊尾1块ɺ
桃形3块和长条形2块
ʢ三ʣ明代晚期的龙纹玉带板
明代晚期是指嘉靖时期至明末。这一时期的 龙纹玉带板出土数量较多,有些为成套,有些为 单件。龙纹的形态多样,主要有立龙ɺ行龙ɺ升降 龙和盘龙,此外,还出现正面龙的形象。正面龙 纹并非单独作为一个装饰带板的题材,它仅是点 缀于其他形态的龙纹带板中,故在下文的叙述中 分别并入立龙和行龙中加以叙述。
盘龙纹 洞石ɺ卷草纹
盘龙纹 折枝花ɺ飞鸟ɺ卷草纹

历代龙形玉的演变

历代龙形玉的演变

古玉器鉴赏院系勘查与测绘工程学院班级宝石1241 姓名吴嘉麒学号 1201451134历代龙形玉的演变龙角龙耳的演变由龙型玉器演变的历史可以发现,商前C形龙,发展到战国和两汉时期的几形龙,再发展到以后的爬形龙,不论形体怎么变,龙角、龙耳基本特征大体是存在的。

从龙的角、耳的特征来分析,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新石器时代到商代的龙角龙耳区别分明,以商代青铜器和玉器上的龙为代表;第二个阶段是西周到战国,龙角和龙耳的造型趋于混淆。

这些我们可以从大量的玉龙佩饰中深刻的认识;第三个阶段是秦到宋代,宋代是龙纹发展的一个定型期,它继承战国时期的蛇状条形,头部增添了附加物。

龙的造型集鳄嘴、鹿角、牛鼻、马耳、蛇身、鱼鳞、鹰爪等于一身的奇特复合体。

经过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朝代的更迭,文明的发展,观念的演变,在封建时代,龙的角和耳朵终于又分开,似乎成了帝王的威严和睿智兼听的象征。

商王的昏庸无道,周王举方国反之。

周王即位后,恐商龙有耳不辨清浊之声,不明事理,所以将商代玉龙的耳和角的造型给淡化了,给后代留下了龙无耳的猜想。

以此推测虽属荒诞,但纵观西周后到战国晚期西汉初的玉龙,玉龙头上的耳和角没有能够分得清楚。

以此佐证龙耳的蜕变和当时造字时的权贵政治色彩,存在着政治文化避讳的关联。

凌家滩玉龙除了两个向上的犄角,还有两只牛耳朵样的东西,在龙角下方。

即使到了商代,取自青铜纹样的玉龙蘑菇状耳角的下面,我们还是可以分辨出龙耳的纹饰特征。

那么西周到战国晚期至西汉初,玉龙的耳朵又跑到了哪里去了,玉龙的耳朵又是在何时恢复出现了?我们不妨先对历代玉龙的造型特征研究一下。

历代龙型玉器的特征和艺术表现形式历代龙型古玉器的雕琢纹饰,或朴实无华,或精雕细琢;或简单几刀的简练勾划,或繁缛到无以复加。

其雕刻技、构图、表现的主题常常为鉴赏家们所重视。

龙型纹饰的种类和演变过程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古玉器的时代特征。

第一节石器时代简约的龙玉器玉龙的雕刻历史源远流长,龙型玉器,最早出现在中原和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据考证,最早是在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为距今八千多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的玉龙,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其玉质为岫岩玉。

古代龙形玉器的发展及演变图文赏析

古代龙形玉器的发展及演变图文赏析

古代龙形⽟器的发展及演变图⽂赏析龙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的,集许多动物和⾃然现象于⼀⾝,具有超凡能⼒的神物,是数千年来整个中华民族崇拜的偶像。

⾃原始社会起,就以⼀种独特的造型艺术,被⽤于⽟器雕刻上。

从早期的⽟猪龙,C形龙,到我们今天常见的龙的样式,就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器上最早的出现的龙是距今5000年的新⽯器时代的红⼭⽂化⽟龙,在红⼭⽂化遗址的⽟猪龙,躯体卷曲,形似⽟玦,头似猪⾸。

1971年在内蒙古⾃治区⾚峰市翁⽜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件C形⽟龙,⾼26、,墨绿⾊,龙体弧曲呈“C”形,为⽬前所知发现最早、保存最好的⼀件,堪称“中华第⼀⽟龙”。

新⽯器时代⽟龙的特点是,龙⾸长,吻部前伸,略往上翘,⽆⽿,长鬛后披,眼睛突起似凤眼,或称菱形眼,整体浑圆,没有棱⾓。

通体光素⽆纹,形制厚实质朴。

商周以后龙纹⽟器逐渐增多,并形成各个时代不同的龙形。

商代⽟器龙纹较多,龙的造型从早期C形龙发展变化⽽来。

早期的龙形⽟多为扁平的薄⽚状,侧⾯露出单⾜,头⼤,⾝粗短,尾部渐细出尖,多呈刃状。

头部有蘑菇型⾓,向上竖⽴。

眼睛以“⾂”字眼为主。

龙⾝⼀般为素⾯,没有纹饰。

商中晚期以后,薄⽚⽟龙减少,代之以圆雕龙,并开始出现璜形龙。

⾓由早期的竖⽴转⽽变为倾斜直⾄趴伏于头后;龙⾝各部位出现回纹、云雷纹、重环纹等,且多以双勾线即两条平⾏的细阴线琢出,线条以直线为多,有棱有⾓。

中期⽟龙没有出脊,晚期有的龙脊上开始出现扉棱形的脊齿纹。

商代⽟龙多呈张⼤嘴状,以⽰凶猛。

西周时期⽟龙基本沿续了商代⽟龙的造型,主要有稍薄的⽚状龙和稍厚的板状龙两种,圆雕龙的造型极为少见。

龙⾝较商代瘦长,龙的背部出现的脊齿纹⽐商代时期的细密。

上唇呈钺形,下唇向内翻卷。

龙尾⽐商代厚⽽⽆刃。

⾝上的纹饰较复杂,重环纹、云雷纹等很盛⾏。

改变了商代常⽤的双勾线技法,以单彻法雕琢,俗称“⼀⾯坡”。

线条流畅,多弯形和弧形,直线雕琢纹较少。

最突出的特点是脑后的蘑菇形⾓已不多见,眼睛仍为⾂⼦眼,但眼⾓线拉长,两端带很长的勾形线,形成西周独有的风格。

玉雕艺术中的传统龙纹

玉雕艺术中的传统龙纹

玉雕艺术中的传统龙纹玉雕艺术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之一,而其中的传统龙纹更是独具特色。

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代表着权力、尊贵和吉祥,因此在玉雕艺术中,龙纹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玉器的雕刻中。

本文将从龙纹的起源、特点以及在玉雕艺术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龙纹的起源与特点龙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龙被视为神圣的存在,被赋予了吉祥、祥瑞的象征意义。

龙的形象多为蛟龙、麒麟龙等,具有龙头、龙身、龙爪和龙尾等特征。

龙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神秘而威严:龙纹的形象神秘而威严,给人一种庄重而神圣的感觉。

龙的形象通常具有龙爪、龙鳞等细节,雕刻精细,栩栩如生。

2. 流畅而灵动:龙纹的线条流畅而灵动,富有变化和动感。

龙的身体通常呈现曲线状,线条流畅自然,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

3. 纹饰丰富多样:龙纹的纹饰丰富多样,常常与云纹、水纹等其他纹饰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龙纹的纹饰通常具有浮雕、镂空等技法,使得作品更加立体和生动。

二、龙纹在玉雕艺术中的应用龙纹在玉雕艺术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无论是玉佩、玉瓶还是玉杯等各种玉器,都可以看到龙纹的身影。

以下是龙纹在玉雕艺术中的几种常见应用:1. 玉佩:玉佩是中国古代贵族常用的装饰品,也是玉雕艺术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龙纹常常被雕刻在玉佩的表面,给人一种尊贵和祥瑞的感觉。

龙纹的线条流畅而灵动,与玉质的光泽相得益彰,使得玉佩更加美观。

2. 玉瓶:玉瓶是古代贵族常用的酒器,也是玉雕艺术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龙纹常常被雕刻在玉瓶的表面,给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感觉。

龙纹的纹饰丰富多样,与玉瓶的形状相互呼应,使得作品更加精美。

3. 玉杯:玉杯是中国古代贵族常用的饮具,也是玉雕艺术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龙纹常常被雕刻在玉杯的表面,给人一种高贵和祥瑞的感觉。

龙纹的线条流畅而灵动,与玉杯的形状相得益彰,使得作品更加精致。

总之,龙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在玉雕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

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

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一)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各类艺术形式表现经久不衰的题材之一。

以龙的形象作为主题纹饰的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大类型,其历时之长久,工艺之精巧,形制之繁复,构图之多变,寄寓之丰富,均为其它纹饰所不及。

如果说,龙文化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一种凝结,那么作为造型艺术的龙纹玉器,堪称是龙文化的载体。

从史前时期到清代,历经数千年的变化,形成了各时代独有的特征。

古玉器中的龙纹有一个从简约到繁复,从宗教化向艺术化,从随意性向规范化发展并蔚为多元的发展过程。

因此,探讨和研究历代玉器上的龙纹图案,可以使我们了解我国龙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对于古玉器的鉴定和断代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依据。

以下对历代龙纹玉器的基本特征作一简单的综合论述。

一.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根据已发表的考古资料,迄今所知的龙纹玉器以公元前3500年左右红山文化所出者为最早。

红山文化玉龙根据基本造型可分两种,即C形龙(图1)和玦形龙(图2)。

其中最出名者是197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一件C形玉龙,高26、鬃长21、颈部孔径0.3—0.95厘米,墨绿色,龙体弧曲呈“C”形,首尾明显分开,吻部前伸,嘴紧闭,鼻端截面呈椭圆形,有对称双洞,表示鼻孔,双目呈菱形,未见双耳,颈后竖起一道弯勾状长鬃,尾端呈圆尖状。

器体中部略偏上有钻孔。

为目前所知发现最早、保存最好的一件,堪称“中华第一玉龙”。

玦形龙,一般蜷曲呈环状,头部硕大,猪首蛇身,吻部前撅,口微张,双目圆睁,面部多道皱纹,三角形耳部竖起,切口有切断的,也有内未切断的,大小孔都为两面钻,大孔内可见明显中脊,小孔壁则显旋纹,以顺畅的阴刻线条表现目、口、齿以及皱褶,其间配以打洼而成的瓦沟纹,玉玦形龙的面部形象,由于酷似猪首,故又被称作为“玉猪龙”。

凌家滩文化凌家滩文化距今约5300到5500年,时代与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大致相当。

凌家滩遗址经过1987到2001年的四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上千件玉器,其中一件玉龙(图3)引人瞩目。

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魏晋南北朝隋唐)(六)

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魏晋南北朝隋唐)(六)

古代⽟器中龙纹的演变(魏晋南北朝隋唐)(六)古代⽟器中龙纹的演变(六) ▲图1 魏晋南北朝龙凤形⽟佩 江苏省南京市邓府⼭3号墓出⼟ ▲图2 唐代龙纹铜镜 ▲图3 唐代龙纹⽟璧 上海博物馆收藏 ▲图4 唐代圆雕青⽟龙⾸ 陕西西安东南郊唐代曲江池遗址出⼟ 吴念亲:著名⽟器鉴定专家、央视《鉴宝》栏⽬⽟器专家、河南卫视《华豫之门》栏⽬鉴宝专家、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器收藏委员会副主任 七.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动荡、分裂的时期,在⽟器发展史上也是处于萧条的低⾕阶段,故这⼀时期的墓葬出⼟的⽟器很少。

从迄今为⽌出⼟的少量龙纹⽟器看,基本延续汉代的风格。

最具代表性的是1951年江苏省南京市邓府⼭3号墓出⼟的龙凤形⽟佩,⽟呈青⽩⾊,作龙蟠与凤栖状,先将⽟⽚裁出龙凤形体,再雕刻其部位纹饰⽽成,龙曲颈卷⾝,向背上卷,呈倒“S”形,凤即栖在上卷的龙尾上,侧⾸与龙⾸相背。

⼋.唐代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富强的朝代之⼀,其间国⼒强盛,经济繁荣,⽂化发达。

唐代的统治者依然把龙纹作为皇权的标志,龙的造型较之前更加成熟、完善(图2唐代铜镜上的龙纹),⽟器的龙纹上亦反映了这⼀点,龙纹表现的威武雄壮、富态华丽、蓬勃向上。

唐代⽟龙纹特征鲜明:龙⾝若蛇,躯⼲粗壮,背部以脊齿纹表⽰背鳍;四肢矫健、较长,呈奔跑状,⼩腿关节处多有⼭⽺胡⼦状的腿⽑;龙⽖肥硕,为三趾,⽖尖锋利;尾端光秃,不作装饰;龙体或光素⽆纹,或遍布斜格纹龙鳞;后者之腹部多有蛇鳞纹;龙嘴⼤张,嘴⾓超过眼梢;上唇外翻,露出的⽛齿细密若梳板状,颚下多有髯;⽿部呈树叶形;龙⾓主要有分叉⾓、尖⾓两种;龙纹周围开始增加诸如⽕焰珠、朵云纹等辅助纹饰。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件龙纹⽟璧是此期龙纹⽟器中的代表之作(图3),直径9.6、孔径3.7厘⽶,⽟质青⽩,晶莹光润。

扁圆形,⽤浅浮雕和阴刻技法琢刻纹饰,⼀⾯浅浮雕团龙,其⾓、眼、发、嘴、须等⽤阴刻线琢成,满⾝饰斜格鳞纹,背鳍排列整齐,⾝有翼,腿弯曲处有⽑,三⽖,蛇形尾呈弯曲状,头尾间雕有⽕焰珠,另⼀⾯浅浮雕四朵如意形云纹,云头中间⽤阴线刻成扇状。

中国龙纹的演变

中国龙纹的演变

中国龙纹的演变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图腾之一,龙纹作为一种特殊的图案装饰,在中国的艺术和手工艺品中被广泛应用。

经过漫长的历史时光,中国龙纹经历了逐渐演变的过程,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样式。

本文将对中国龙纹的演变进行探讨,从传统到现代,展示其历史和文化内涵。

一、传统龙纹的起源和发展中国龙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巨兽,后来逐渐演化成带有神秘象征意义的崇高生物。

最早的龙纹图案出现在商代的青铜器上,通过对青铜器上的龙纹进行研究可以看到,当时的龙纹主要以双足龙和飞龙为主要表现形式。

这些龙图案呈线条简洁、均衡优美的特点,体现了古代中国对龙的一种形象描述。

随着历史的演进,龙纹在周代逐渐发展为立体的形态,在金器、玉器等贵族墓葬中频繁出现。

其中,春秋时期的龙纹尤为精美,线条流畅,神态威严,展现出贵族和统治者的尊贵地位。

而在汉代,龙纹装饰更加繁复,表现出一种吉祥和权力的象征。

二、宋代以后的龙纹演变宋代是中国龙纹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在宋代,龙纹逐渐从富丽堂皇的贵族装饰转变为大众化的艺术图案。

此时期的龙纹偏向于平面化的展示,更加注重线条的优美和图案的简练,不再追求繁复和立体感。

这种风格的变化体现了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普及。

到了明清时期,龙纹的演变进一步扩展。

明代龙纹的特点是纹饰清晰,线条简练,同时加入了云纹和瑞兽等元素的组合。

而清代的龙纹则更加纤细,追求线条的变化和游动感,展示出一种轻盈而灵动的美感。

这期间,龙纹的发展已经渗透到民间艺术中,无论是绘画、刺绣还是陶瓷等手工艺品上,都有着精美的龙纹装饰。

三、现代龙纹的创新与表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龙纹在设计创新和应用领域中有了新的突破。

现代龙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线条表现,而是注重将龙纹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呈现出多样化的样式与形态。

有些现代龙纹以抽象的方式表现,突破了传统的表现形式,展示出独特的风格与想象力。

另外,一些设计师将龙纹与其他元素结合,创作出富有创意和现代感的龙纹作品。

各个朝代龙图腾的演变过程

各个朝代龙图腾的演变过程

各个朝代龙图腾的演变过程学号:1361010704姓名:周颖怡中国是龙的故乡,是龙文化的发源地,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

在封建时代,人们把龙当成了是神威和力量的象征,对其加以崇拜,又由于吉祥观念的驱使,人们把龙奉为吉祥神物,加以信仰、礼奉,并给与各种形式的表现。

龙作为中国的图腾,与中华民族有着根深蒂固的情结,不管是在建筑、服饰、瓷器、雕塑、绘画等都有龙纹的特殊文化。

下面我想主要介绍一下各个朝代龙纹的演变过程。

1.原始社会时期——原始龙纹的形成。

原始氏族社会,先民本能地为了生存,发展,需要与大自然的各种灾害、猛兽与氏族之间不断进行生存较量,为了便于识别,每个氏族都确立用一种图样来作为本氏族的标志----族徽,也就是氏族图腾。

在氏族社会中,古人崇拜大自然,往往相信自己的祖先是一种特定的动物、植物或其它的东西,这种物种就成为氏族祖先的象征和保护神,于是就把大自然中的各种强者的神物形象画在旗帜等物体上,以求其保护和精神上的寄托。

图腾还有用来显示自己氏族强大的作用,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强大的氏族征服吞并了其他氏族,同时也吞并了这些氏族的图腾纹样,选取某些优秀的部分重新组合在自己的图腾纹样中。

如以蛇纹为图腾的氏族逐渐强大起来,吸取了其它图腾的鹿角、鹰爪、鱼尾等,经过不断变化,就形成了龙的原始形象,也就是原始龙纹。

2.商周时期——龙纹真正形成。

原始龙纹脱掉“原始”二字,即由原龙纹变成真正的龙纹,大约是在商周时期。

商王朝非常重视宗教与巫术,也就十分重视宗教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礼器——青铜器的铸造。

商周时我国青铜制造业发达,龙纹是作为象征天命神权的青铜器主要装饰而设计的。

青铜器作为沟通各种神灵的礼器,本身就有宗教的意义,青铜器上的纹饰则有更浓郁的宗教色彩,即通过各种象征性的纹饰,向人们展示应崇拜的神灵,求其保护,免受各种灾害。

这种纹饰中,原龙纹成为主要的部分。

虽然青铜器上的龙纹图案十分丰富,但以龙作青铜器上的装饰图案最早只见于商代后期,而商代中期的陶器上仍然用龙纹装饰,可见商代青铜器上的龙纹应源于陶器。

追溯龙纹玉璧的历史渊源

追溯龙纹玉璧的历史渊源

追溯龙纹玉璧的历史渊源龙纹玉璧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艺术品,它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追溯龙纹玉璧的历史渊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一、龙纹玉璧的起源龙纹玉璧最早出现在中国商代晚期,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

在商代的墓葬中,经常可以发现龙纹玉璧的存在。

这些龙纹玉璧通常由玉石雕刻而成,形状呈圆盘状,中间有一个圆孔,可以穿上绳子挂在腰间。

龙纹玉璧的起源与中国古代人们对龙的崇拜有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被视为神圣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尊贵和吉祥。

因此,龙纹玉璧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神秘力量和吉祥寓意的宝物。

二、龙纹玉璧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龙纹玉璧的形态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商代晚期,龙纹玉璧的造型相对简单,主要以龙纹为主题,没有太多的装饰。

而到了周代,龙纹玉璧的造型变得更加复杂,不仅有龙纹,还有其他各种纹饰,如云纹、雷纹等。

这些纹饰的加入,使得龙纹玉璧更加精美华丽。

在秦汉时期,龙纹玉璧的制作达到了巅峰。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龙纹玉璧的制作工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不仅在造型上更加精细,还加入了更多的装饰元素,如珠宝、宝石等。

这些装饰元素的加入,使得龙纹玉璧更加华丽富贵。

三、龙纹玉璧的文化意义龙纹玉璧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

它代表着中国古代人们对龙的崇拜和对权力、尊贵的追求。

龙纹玉璧的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热爱。

龙纹玉璧还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和吉祥寓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代表着好运和幸福。

因此,龙纹玉璧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神奇力量和吉祥寓意的宝物,被人们视为护身符和幸运之物。

四、龙纹玉璧的收藏价值由于龙纹玉璧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它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龙纹玉璧的制作工艺精湛,艺术价值极高。

同时,由于龙纹玉璧的数量有限,市场上的供应相对稀缺,因此其市场价值也相对较高。

龙纹发展史

龙纹发展史

龙纹发展史一、龙纹的起源龙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古代,龙被视为神圣的生物,象征着权力、尊贵和吉祥。

龙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那时人们开始在器物上绘制龙纹,以表示吉祥和祈福的心愿。

二、龙纹的发展与演变1. 龙纹的初期阶段在古代,龙纹主要出现在青铜器上。

青铜器是古代贵族的象征,而龙纹则是青铜器上最常见的装饰图案之一。

龙纹的初期阶段,通常采用线条简洁、形状明确的方式来表现龙的形象,具有浓厚的神秘和神圣感。

2. 龙纹的发展与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龙纹逐渐发展与演变,出现了不同的风格和形态。

在东汉时期,龙纹开始变得更加生动和立体,绘制技法也更加丰富多样。

龙的形象逐渐丰满,身体的曲线也更加流畅,表现出龙的威严和力量。

3. 龙纹的地位与影响龙纹不仅在艺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还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服饰、建筑、绘画等领域,龙纹都有着广泛的运用。

龙纹还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工艺品制作中,比如陶瓷、玉器等。

龙纹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也是中国人民对祥瑞和吉祥的追求的象征。

三、龙纹的现代应用如今,龙纹已经融入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建筑设计中,龙纹常常被用作装饰元素,给建筑增添了一份庄重和神秘感。

在服装设计中,龙纹也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龙纹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形象代表,经常出现在各种文化活动和节日庆典中。

龙舞、龙舟竞渡等传统活动成为了人们传承和弘扬龙纹文化的重要方式。

四、龙纹的未来发展龙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发扬光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龙纹文化将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新颖、独特的龙纹形式出现,让龙纹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总结:龙纹发展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们对权力、尊贵和吉祥的向往。

龙纹经过漫长的发展与演变,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龙纹

龙纹

龙纹龙纹在玉器上出现是从新石器时期开始的,一直到清代,经过了几千年的变化,形成了各时代独有的特征。

我国最早的玉雕龙纹,可以说是出现在新石器时期的红山文化。

新石器时期龙纹的特点是:龙首长,似马头,吻部前伸,略往上翘,无耳,长角(长鬣)后披,眼睛突起似凤眼,又像梭形眼,也可称菱形眼。

整体浑圆,没有棱角;通体为圆柱形,光素无纹,只有点缀的网纹,形制厚实古朴,这是新石器时期的重要风格特征。

多是青黄玉质制成,玉质略软,刀法雕琢简拙粗犷。

商代龙纹的特点为:龙身似蛇而短,尾部呈勾卷状,只雕一足;头有独角,角似柱形或蘑菇头形,称兕形角;眼睛多作“臣”字眼、目雷纹眼或斜方格眼,且多雕成张大嘴的姿态,以表示凶猛。

商代早期的龙纹玉雕多为薄片状,阴刻线有单线条和双线条两种,线条以直线为多,有棱有角,在龙的身上出现的纹饰,有重环纹、单环纹和云雷纹。

西周时龙纹的特点是龙纹身体变得细长,身上的纹饰也较复杂,线条多弯形或弧形,这时期的重环纹、云雷纹等纹饰很盛行,在龙的背部出现的脊齿纹比商代时期的密,而且很盛行这种纹饰;龙的兕形角渐渐消失,出现了像头发一样的角,还有云纹式的耳形角;眼睛仍有斜方格眼和“臣”字眼,但“臣”字眼的眼角线拉长,有的拉长再勾卷,形成了西周自己独有的风格。

此外这时期大多不刻划龙足,龙身上的纹饰呈图案化,起着装饰作用。

<BR><BR><BR><BR>春秋至汉<BR>春秋战国时期,龙体周边以双阴线挤出阳纹线,更突出了龙形的轮廓。

春秋战国时期玉龙特点:龙纹身体更长了,呈曲折形,似英文字母的“s”,我们称之为“S”形或“双S”形龙;龙身上多饰以谷纹纹饰,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新纹饰,战国时期广为流行,春秋时期常用的卧蚕纹,纹饰突起,立体感强,刀工讲究;龙纹中的角,有一条基本规则,即“商代没角不是龙,西周有角没有足,晚周角形似耳形,战国与耳全无异”;龙纹的眼睛见不到“臣”字眼了,开始出现单线或双线雕的圆形眼与角度浑圆的方形眼和单凤眼,其双线雕手法是外圈线细,内圈线粗,使眼睛突起,更显有神,形成浅浮雕。

从故宫馆藏看历代玉器龙纹演变

从故宫馆藏看历代玉器龙纹演变

从故宫馆藏看历代玉器龙纹演变龙既代表了至高无上的皇家权力,也代表着热血奔腾的英雄梦想。

中华民族视龙纹为文化图腾逾四千年,从而衍生出众多玄幻奥妙的哲学思想,对龙图腾的崇拜之深更是世所罕见的。

以龙的形象作为主题纹饰的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大类型,其历时之长久,工艺之精巧,形制之繁复,构图之多变,寄寓之丰富,均为其它纹饰所不及。

从史前时期到清代,历经数千年的变化,不同时期的龙纹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

我们通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看几千年龙纹玉器演变。

一、新石器时期的玉龙纹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大玉龙曲长60cm,直径2.2-2.4cm其玉料为淡绿色老岫岩玉。

龙体较粗大,卷曲,呈倒“C”形,长吻微翘起,有圆鼻孔二,双目橄榄形凸起,头顶至颈背有长鬣后披,末端翘起,额及颚下有阴刻棱形网纹。

龙躯光素扁圆,背部有一钻孔,可系绳穿挂。

此玉龙因其吻前伸,前端凸且翘,因此又有人称之为玉猪龙。

这是早期氏族艺术的代表作,属红山文化。

其造型夸张、奇特,兼具写实与抽象手法,结构虽简洁,却满盈着生命力,质朴而粗犷,可能是某部族的图腾。

二、商代玉龙纹玉龙形『0114』商高2.3cm,长6.5cm,宽2.5cm『0114』(音勒)以青玉制,有白色沁,圆筒形,两端粗细不等。

器表饰龙纹,其龙纹特点是“臣”字眼,并饰有重环纹、鳞纹等。

商代的玉龙,由龙眼的变化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的龙眼为方形或菱形,中、晚期为“臣”字形。

重环纹和鳞纹直至西周中晚期才出现在青铜器上,因此本器上的这两种纹饰对于玉器和青铜器装饰纹样的比较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三、西周玉龙纹龙纹玉璜西周长1.8cm,宽1.9cm,厚0.5cm玉为青色,泛淡黄色。

器呈半环形片状。

主要运用斜坡刀法雕刻,两面纹饰相同。

两端不完整似有戟牙。

有穿孔,用于系佩。

这种龙纹玉璜是西周时期常见的佩饰,多以组佩的形式出现,在我国的陕西、山西、山东等地区多有出土。

玉璜表面常雕刻龙、凤等纹饰。

青玉龙纹璧西周直径16.1cm,孔径5.9cm,厚4cm青绿色玉质,局部有白色和褐色沁斑。

各个时代玉器龙的演变

各个时代玉器龙的演变

各个时代玉器龙的演变(转载)“龙”是中华文明的图腾,龙的造型、纹饰出现在各种艺术品上,它组合、虚拟多种生物优异形象,并经不断创造、完善,从而成为的能上天入渊,能消灾降福,无所不能的、神化的、吉祥的艺术形象,并成为华夏先民为表现理想和愿望的象征。

在中华玉器雕塑上,从龙纹的各种造型、风格的演变,也可以看到玉器雕塑风格演变的全过程。

龙是华夏祖先的图腾,在民间它代表喜庆吉祥,也是整个华民族威武奋发,勇往直前的象征。

随着时代的前进,文明的发展,观念的转变,作者的风格,都对龙纹形象及其含义产生直接的影响。

龙纹有一个从简朴到繁华,从宗教化向艺术化,从随意性向规范化发展的过程。

龙纹造型、体态、纹饰的变化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内在的审美特征,每个朝代龙的变化通常也都还有非常复杂微妙的时代契机因素,但今天的龙,已经从红山时期的“神化”而变成今天的“人化”,已经从古代的凶猛演化成了温和、大气,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和平、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理念。

战国螭有枝角纹,尾巴与身不大分。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S”形龙,并且战国是中国玉器史上玉龙最多的一个时期,其制作之精,纹饰之繁,堪称一流。

汉螭面短腮外凸,单阴脊线游丝纹。

宋螭尾叉向内卷,元螭发向两边分。

明螭首为方斗形,清螭独角发后伸。

螭纹特征仅一斑。

商龙有角阴刻线,臣眼有足尾勾卷。

商代,玉器上的龙纹就出现了蘑菇形角和兕形角,纹饰刻划上,短直线多,弧形线少,“臣”字眼是商代玉龙的一个重要特征。

周龙无足身细长,脊齿长眼多弧线。

西周龙形玉雕继承商代龙纹特点并且有了新的发展,它形制更为细腻规整。

在细节上,出现了龙纹的眼角带钩、眼梢出须的现象。

周代龙纹弧形线多于段直线。

战国龙体多弯曲,角耳区分不明显。

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的龙都张牙舞爪,非常凶猛,大概因为战国多战乱,社会上普遍流行的勇武狠斗的精神。

春秋战国就出现了“螭龙”,螭龙的身形如同蛇,这就奠定了以后各朝的螭龙的基本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一)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各类艺术形式表现经久不衰的题材之一。

以龙的形象作为主题纹饰的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大类型,其历时之长久,工艺之精巧,形制之繁复,构图之多变,寄寓之丰富,均为其它纹饰所不及。

如果说,龙文化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一种凝结,那么作为造型艺术的龙纹玉器,堪称是龙文化的载体。

从史前时期到清代,历经数千年的变化,形成了各时代独有的特征。

古玉器中的龙纹有一个从简约到繁复,从宗教化向艺术化,从随意性向规范化发展并蔚为多元的发展过程。

因此,探讨和研究历代玉器上的龙纹图案,可以使我们了解我国龙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对于古玉器的鉴定和断代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依据。

以下对历代龙纹玉器的基本特征作一简单的综合论述。

一.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根据已发表的考古资料,迄今所知的龙纹玉器以公元前3500年左右红山文化所出者为最早。

红山文化玉龙根据基本造型可分两种,即C形龙(图1)和玦形龙(图2)。

其中最出名者是197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一件C形玉龙,高26、鬃长21、颈部孔径0.3—0.95厘米,墨绿色,龙体弧曲呈“C”形,首尾明显分开,吻部前伸,嘴紧闭,鼻端截面呈椭圆形,有对称双洞,表示鼻孔,双目呈菱形,未见双耳,颈后竖起一道弯勾状长鬃,尾端呈圆尖状。

器体中部略偏上有钻孔。

为目前所知发现最早、保存最好的一件,堪称“中华第一玉龙”。

玦形龙,一般蜷曲呈环状,头部硕大,猪首蛇身,吻部前撅,口微张,双目圆睁,面部多道皱纹,三角形耳部竖起,切口有切断的,也有内未切断的,大小孔都为两面钻,大孔内可见明显中脊,小孔壁则显旋纹,以顺畅的阴刻线条表现目、口、齿以及皱褶,其间配以打洼而成的瓦沟纹,玉玦形龙的面部形象,由于酷似猪首,故又被称作为“玉猪龙”。

凌家滩文化凌家滩文化距今约5300到5500年,时代与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大致相当。

凌家滩遗址经过1987到2001年的四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上千件玉器,其中一件玉龙(图3)引人瞩目。

玉龙扁环状,首尾相连,吻部突出,头部雕出两角,龙须、嘴、鼻、眼部皆以阴刻线表示,身体一圈皆以阴刻线饰以纹饰,应是龙鳞的最早表现形式,用以佩戴的小孔是打在整体造型下方近尾端。

这件玉龙的发现意义重大,可谓中国古代玉器传统题材“咬尾龙”的开山鼻祖。

石家河文化石家河文化距今约四千年左右,较红山文化稍晚,主要分布于湖北荆州地区。

此期亦有玉龙出土,但数量和工艺略逊与红山文化时期,代表者如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肖家屋脊出土的一件玉龙(图4),最大外径3.8、厚0.8厘米,玉呈黄玉色,表面有灰白沁斑,龙体蜷曲呈玦状,嘴部微张,上颌凸出,下颌较短,尾部呈钝尖形。

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200年,主要分布在环太湖流域。

良渚文化玉器制作水平空前发达,器型种类也非常之多,唯龙纹玉器较少,仅见龙首玉环(图6)和龙首玉镯(图5),且表现的不够具象,所以很少有学者把它纳入龙纹探讨的范围。

综上所述,新石器时代诸考古学文化所出玉龙,虽形制及细部略有所别,但亦有鲜明的共同特征:1.龙体皆蜷曲呈环或玦状。

2.皆圆雕而为皆面为椭圆形且单独成器。

3.龙首之形象皆以现实动物之头部抽象表现,如猪首、熊兽、马首等。

4.整器圆钝,不见棱角,器表大多光素无纹,少数饰以网格纹,细部特征皆以阴刻线表示,造型原始质朴,雕工简约豪放。

5.器表多有钻孔,为佩戴穿挂之用。

二、商代商代冶金技术发展,青铜工具开始运用于制玉行业,从而促进了制玉工艺的发展。

商代的玉龙无论是数量、质量、图案装饰,还是工艺技术等,都较史前玉龙的制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由简单趋向繁复,由质朴变为华美,且造型风格从史前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龙,逐渐演变为一种符合奴隶社会礼制造型的龙。

但是商代玉龙在造型上仍然很大程度上受到史前玉龙之影响,即皆为蜷体玉龙,其基本形态与商代甲骨文之“龙”字极其接近。

此期玉龙虽数量较多,但造型、纹饰相对趋于程式化,共性特征不难察之:整器多作扁片状,基本造型可分三类:玦形(图1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环形(图2河南安阳花园庄54号墓出土)和扁平形(图3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其中以蜷曲成玦形者居多;还有圆雕的龙,一种圆雕龙前足着地,长尾盘卷(图4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一种近似于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图5河南安阳殷墟出土)。

从雕工纹饰上看,龙体较短近似蛇身,玉龙头部长有蘑菇形兕角,眼睛多为“臣”字眼,还有圆形眼和菱形眼,且多雕成张口露齿状,以表示凶猛,大多仅雕一足,尾部细而勾卷,有的龙脊上开始出现扉棱形的脊齿纹,玉龙之器表多以双勾线即两条平行的细阴线琢出菱形纹、三角形纹、云雷纹等表现动物凶狠的纹饰,纹饰的浮雕感较强。

三、西周西周玉龙基本沿续了商代玉龙的造型,主要有稍薄的片状龙和稍厚的板状龙两种,圆雕龙的造型极为少见。

此时的玉龙在构图和线条处理上比前期显得更加舒展,龙身上的刻划线条基本为浅显的柔长弯弧的风格,同时在工艺上改变了商代常用的双勾线技法,大多采用阴线与阳线相互配合使用,特别是直锋细线与斜刀的艺术表现方式,双线勾勒时有的能见一线尖细,一线呈斜刀的宽阔状,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形成刚柔并济、形制规范的独特美。

西周玉龙在形制上大体可分为三种:玦形龙,复合形龙和龙纹玉器。

1.玦形龙(图6)造型直接延续了商代的特征,具体较前朝有以下几点变化:龙身较商代更为细长,龙的背部出现的脊齿纹比商代时期的细密,臣字眼的眼角线拉长,此外椭圆形眼、菱形眼亦很多,上吻翻卷,口微张不露齿,脑后的蘑菇形兕角已不多见,更多以鬣形角和钝尖角代之,龙足似有似无,不特别雕琢。

2.复合形龙多以羽人、凤与龙复合成一器。

这类玉器多以镂雕技法制作,龙的眼部皆呈椭圆形,其余各部位与玦形龙相似。

如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土的一件(图7),高2.9、长4.5厘米,为羽人和龙合体,羽人位于龙之前端,身体自上而下与龙相接,龙作回首状,椭圆形眼,卷唇,细尾上卷。

3.龙纹玉器这类玉器以抽象的、呈图案化的龙纹作主要装饰,多为玉璧、玉璜、玉觿等。

此期龙纹多用娴熟的双勾技法和斜刀技法加阴线和阳线刻画,因器饰纹,根据器形特点组织图案布局,形成一种浑然天成、自然和谐的艺术效果,体现了高超的构图能力。

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土的一件龙纹玉璧属此类型(图8)。

直径15.6、孔径6.8厘米,褐色沁分布自然,器表纹饰章法井然,饰有两条蟠蜷的龙纹,龙首近环的外缘,体躯呈圆弧形,尾尖收于内缘,双龙首尾相接,龙鼻上卷,张口,“臣”字目,有利爪,间隙饰以卷云纹。

图案刻划准确,婉转顺畅而有力。

四、春秋春秋时期冶金技术的发展,铁工具开始运用于制玉工艺之中,此期玉器的工艺水平显著提高。

加之奴隶制度的逐步瓦解,文化和艺术领域迎来了繁荣、多元与创新的新时期。

此时,玉在贵族社会生活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东西。

《礼记·玉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

”由于儒家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完善,导致了此时成组佩玉之风的盛行,玉龙的制作更是盛况空前,其造型、纹饰和工艺技巧均已大大突破了早期的形制规范,创出了新颖、独特的时代风格。

受春秋时期诸侯割据的局面影响,这一时期以龙为题材的玉器明显出现了很多变化,艺术风格也大相径庭,这种变化主要由各路诸侯有不同的审美取向和标准要求所造成的。

下面介绍几个不同地区出土的春秋龙纹玉器:1.山西地区:春秋时期属晋国。

图1的玉饰是山西闻喜县出土的,属于春秋早期,风格上看还有西周遗风,用单阴线勾出龙的眼睛,双阴刻线勾勒出龙首的纹样,表现的非常抽象。

图2的玉龙是山西太原出土的,属于春秋晚期,龙作回首状,弓身,卷尾,器表饰以浮雕的谷纹和蟠虺纹,风格上看已经向战国玉龙演变了。

2.山东地区:春秋时期属齐鲁地区。

图3的玉璜出土于山东省沂水县,对称的龙首向外,龙身结合为一体,用双阴刻线勾勒出纹样图案,基本纹样元素为“S”型图案构成。

3.陕西地区:春秋时期属于秦国。

图4的玉佩出土于陕西省凤翔县,年代大约在春秋中晚期,整器用单阴线勾勒出上下两个龙首纹样,基本纹样元素为“几何”型。

4.河南地区:图5的玉璜出土于河南省光山县,春秋时期属于弦国,年代属于春秋中晚期,两端各饰以张口的龙首,体相连,通身饰鸟兽纹。

5.江苏地区:春秋时期属于吴国。

图6的玉璜出土于江苏吴县,风格上是春秋晚期,两端各饰张口卷唇的龙首,龙体相连饰以浅浮雕的三组龙首纹。

五、战国由于战国时期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儒家思想赋予玉的种种道德文化内涵,所以使得战国时期的王公贵族,皆以佩玉为时尚。

此时治玉工艺更加成熟,而且普遍使用了金属类工具,进而使玉雕业迅猛发展,创造了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战国玉龙的造型已完全摆脱了商周严谨规范、形制大多雷同的束缚,构思巧妙大胆而富于变化。

战国玉龙除沿用春秋玉龙的主要器形外,增加了大型镂空玉龙及精美无比的复合式多龙活环饰、多节活环龙凤佩(图2)及有龙形纹饰的出廓玉壁(图1)、玉带钩、玉剑饰等,玉壁上的夔龙纹(图3)更是此时的特色之一。

1.此期玉龙的整体造型,仍然延续商代以来的传统,即绝大多数为扁平体,亦有圆雕制成而作圆柱体者,但数量极少,如河南省洛阳市唐宫路战国墓出土(图4)的两件,多通体光素或饰以绞丝纹和云纹。

2.龙身较商代、西周为细长,身形大多翻转扭曲,呈S形、复合S形或M 形,鼓腹卷尾,富有张力。

早期玉龙之躯干肥硕较短,稍作弯曲,弯转的个数较少,如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2件(图5),墓葬年代为战国初期,两件形制纹饰相同,体宽肥,龙曲身顾首岐尾,一面浅浮雕变形的龙纹,其间夹以谷纹。

中期以后逐渐演变为瘦长,且作显著弯曲,弯转个数较多,如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中山国1号墓出土(图8)的玉龙。

战国中期以后,拱起腹部两侧的头与尾开始呈均衡对称状,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商王村1号墓出土的1件玉龙当属战国玉龙的精品(图6),该墓属战国晚期,玉龙双龙首形,躯体相连,杏仁眼,独角,龙身通体饰以规整的勾连谷纹,内外缘出廓饰以透雕的云纹和凤纹,造型充满勃勃生机,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3.龙首较小,皆为侧面,脑后有呈钝尖状或耳朵状的角,龙眼早期沿用圆形眼和圆角长方形眼,后期多双线雕椭圆形眼和上眼框清晰、眼梢细长的杏仁眼,有些沿眼球外沿斜磨成微凸状。

4.战国玉龙没有明显的四肢和龙爪,但也有少数的玉龙出现了如同爬行兽类的肢体(图7)。

5.扁平体玉龙身上的纹饰最初浅浮雕以云纹、谷纹、变形龙纹、绳纹、弦纹、螭纹、网格纹表现,纹饰比较稀疏,布局不甚规矩,圆柱体玉龙则多通体饰以绞丝纹,由战国中期开始,趋于单一纹饰,即谷纹,纹饰布局繁密,十分规矩。

六.汉代汉代,统一国家和封建统治秩序重新建立,国力强盛,社会进步,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随着社会的发展,统治阶级需要利用龙这一人们崇尚的、神灵幻化的、理想性的人文动物,作为宣扬皇权的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