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管理)土木工程博士培养方案
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案(3篇)
第1篇一、方案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程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工程管理人才是工程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为了满足社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工程管理人才,特制定本人才培养方案。
二、培养目标1. 培养目标定位本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工程管理理论基础,熟悉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工程管理人才。
2. 培养目标具体内容(1)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
(2)具备较强的工程分析、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
(3)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适应国际工程管理的要求。
(4)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
三、培养方案内容1. 课程设置(1)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2)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建筑学等。
(3)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风险管理、工程监理、工程造价、工程招投标等。
(4)实践教学课程:包括工程管理实验、工程管理实习、毕业设计等。
2.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使学生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工程项目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实验与实习:通过实验和实习,使学生熟悉工程项目的实际操作流程。
(4)研讨与交流:通过研讨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实践教学(1)工程管理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技能。
(2)工程管理实习:通过实习,使学生熟悉工程项目的实际操作流程。
(3)毕业设计:通过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土木工程硕博培养方案
土木工程硕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土木工程是一门应用科学,旨在培养具有系统地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解决工程实践中重大技术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从事科研、教学和工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
本硕博培养方案旨在培养能够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1.具有系统的土木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2.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4.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5.具有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6.了解国内外土木工程领域最新进展和动态。
三、培养流程1.全日制研究生入学后由导师组织入学教育,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并开展实验工作;2.研究生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对土木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深入学习,进行学术课程学习和科研项目探索;3.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参加学术报告、学术讨论等活动,增强交流和合作能力;4.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学科方向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践,积累实践经验和技能;5.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后,可参加考博考试,获得资格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6.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开展专业课程学习、科研工作和学术讲座,准备博士论文。
四、培养要点1.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
包括土木工程概论、结构力学、土力学、岩土工程、结构工程、港口海岸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施工管理等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和探索;2.科研训练与实践教学。
包括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实验室实践、科研讨论和发表学术论文等准备;3.国内外学术交流。
包括参加学术会议、参观学术讲座、去国外交流学习等对接国际前沿学术动态;4.综合素质培养。
包括参加社会活动、参与科技竞赛、加强团队合作能力培养、提升实际动手能力等的培养。
五、培养环境1.研究生实验室。
提供研究生进行科研实验的场所和设备,保障研究生科研实验的进行;2.导师团队。
提供专业导师,提供专业指导和学术交流场所,确保研究生学业顺利进行;3.校外实践基地。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博士培养方案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博士培养方案(包括硕博连读培养方案)目录力学 (2)岩土工程 (7)环境岩土工程 (9)结构工程 (12)市政工程 (17)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21)桥梁与隧道工程 (26)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 (31)地下工程 (36)道路与铁道工程 (40)城市轨道工程 (40)力学(专业代码:0801授予工学博士学位)一、培养目标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
2.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本培养方案按一级学科制定,包括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等二级学科的专业内容。
本学科具有硕士、博士以及学科授权,可在“力学”博士后流动站接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主要研究方向:1.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弹性问题中具有物理特征的本构关系,塑性问题的合理推广;连续介质力学中物理量的新描述方法和不变性表示;大变形问题的余能原理,以及用基面力对其他能量原理的描述;适用于有限元计算的弹性大变形理论。
2.工程力学中的计算机方法国防、航天、铁路等重大工程的结构受力分析、数值模拟和可靠性设计,计算力学在现代工程中的应用及计算方法。
3.复杂介质和结构的波动力学及应用应力波传播理论及其应用;冲击载荷作用下材料结构的变形及其破坏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多孔、多相非均匀介质动态变形破坏过程的有效计算方法;多孔、多相非均匀介质动态变形破坏和流动耦合的运动规律,从细观层次出发的材料动力学研究;非线性振动理论及应用;工程结构的动力学分析与优化设计。
4.材料破坏细观机理及强度分析方法材料变形和破坏过程中细观结构演化损伤及实时观测方法和技术;宏微观材料破坏机理及强度分析。
结构工程博士培养方案
结构工程博士培养方案1. 导言结构工程是土木工程领域的重要分支,其研究内容涵盖了建筑物、桥梁、隧道、地基基础等工程结构的设计、分析和施工。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益进步,对于结构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创新需求也日益增加。
因此,培养具有深厚结构工程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博士研究生,已成为我国土木工程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针对结构工程博士培养方案进行详细的探讨和阐述。
2. 培养目标结构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深厚结构工程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掌握结构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开发新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良好的创新能力。
具体培养目标包括:- 掌握结构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扎实的数学和力学基础;- 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结构工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独立或协作进行结构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 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培养方案结构工程博士培养方案主要包括课程学习、科研实践和学位论文三个环节。
3.1 课程学习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
专业课程旨在夯实博士研究生的结构工程基础理论,包括结构分析、结构设计、土木工程材料、结构工程施工管理等方面的课程。
选修课程根据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个人兴趣,设置相关的专业选修课程,以提供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度的专业知识。
3.2 科研实践科研实践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科研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参与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积累科研经验和实践能力;- 参与学术讨论和学术活动,扩展学术视野和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积极参与学术论文的撰写和发表,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与国内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土木工程培养方案(3篇)
第1篇一、培养目标土木工程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1.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2. 掌握土木工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3. 具备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咨询等工作能力;4.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5. 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为我国土木工程事业贡献力量。
二、培养规格1. 学科知识:毕业生应系统掌握土木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力学、材料科学、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给排水工程、建筑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等。
2. 实践能力: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实践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 具备一定的实验、测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熟练使用相关软件进行设计、绘图和计算;- 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能够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献。
3. 社会适应能力: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社会适应能力:- 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为我国土木工程事业贡献力量;- 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 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三、课程设置1.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英语、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2.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土力学、流体力学、结构力学、建筑材料、建筑识图与构造、工程测量、工程经济与管理等。
3.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土木工程材料、地基与基础、房屋建筑学、桥梁工程、道路工程、给排水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等。
4. 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包括建筑美学、建筑法规与政策、建筑环境与设备、城市园林工程、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土木工程制图与CAD等。
土木博士培养方案-石家庄铁道大学研究生学院
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14 授予工学博士学位)一、培养目标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
2.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够在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
3.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二、研究方向本培养方案适用于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的各专业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如下:1.工程结构安全监测与灾变控制主要针对野外恶劣环境条件下工程结构长期实时监测、实时诊断和预测预报、灾变理论与控制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进行结构健康监测与诊断评估理论、健康监测系统研究与设计、结构健康监测信息处理、工程结构灾变理论与控制研究,结构健康监测与安全评估体系的构建等方面的研究。
2.隧道围岩稳定性理论及控制技术主要研究围岩与支护结构体系相互作用机理,高地应力和地下水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机理;高地应力、软弱围岩隧道支护设计原理和方法等围岩稳定性理论;隧道体系空间极限位移、位移速率与形态规律,隧道体系稳定性位移评价方法;隧道施工过程力学与隧道体系位移控制安全施工技术;隧道结构耐久性及运营安全风险控制理论等。
3.地基变形控制与特殊土路基主要研究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及多年冻土路基的变形控制与稳定性控制机理和技术,研究沉降变形的计算方法、监测手段和信息化控制技术;揭示冻土路基温度场的季节变化及长期演化规律,研究开发多年冻土的保护技术、季节性冻土的冻胀融沉防控技术。
4.结构力学行为与状态评估主要研究混凝土结构的界面断裂及少筋混凝土构件的断裂损伤机理、建筑钢结构中半刚性节点的受力性能和减震耗能机理、钢桥栓焊连接细节的疲劳损伤机理、既有钢桥的状态评估,及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受力性能和工作机理。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培养方案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要求: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团结协作,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本门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较好地掌握与本学科相关的跨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掌握一门及以上外国语;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3.身心健康。
二、主要研究方向1.岩土工程(1)爆破理论及应用(2)工程爆破与岩石破碎(3)岩土力学与巷道加固技术(4)冻土工程(6)深基坑与边坡工程(7)岩石爆破与围岩控制技术(8)边坡与地基加固技术与设计理论(9)边破稳定性分析与控制2.结构工程(1)地下结构设计理论与支护技术(2)新型支护材料与结构(3)新型建筑结构及其应用(4)工程结构抗爆炸性能理论与应用(5)钢结构计算理论与设计(6)工程结构检测与加固技术(7)高强度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8)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9)工程结构加固与改造技术(10)新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与结构体系研究(11)岩土工程测试与反分析3.市政工程(2)城市固废处理和处置理论与技术(3)地下结构的破坏机理及加固措施研究(4)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置与综合利用研究(5)市政基础工程4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1)防护工程(2)地下工程防灾减灾(3)深部岩爆过程及防治对策(4)爆炸理论与爆炸防治(5)地下结构的地震破坏机理及抗震措施研究(6)隧道结构地震破坏机理及应对措施研究(7)岩土工程边坡稳定分析理论与方法(8)工程结构损伤识别和破坏机理5.桥梁与隧道工程(1)桥梁结构性能评价方法及检测加固新技术(2)桥梁加固理论与技术(3)隧道施工理论与技术(4)深部隧道工程稳定性(5)隧道工程特殊施工技术(6)隧道工程的环境影响。
土木水利工程博士培养方案
土木水利工程博士培养方案第一部分:总论一、培养目标土木水利工程博士生培养旨在培养掌握土木工程、水利工程领域相关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较高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科学研究能力、良好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土木水利工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二、培养目标1. 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2. 具备深刻的专业学识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能够独立从事土木水利工程领域教学和科学研究,具有较强的工程设计和技术管理能力;3. 具备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对土木水利工程领域的前沿问题和重要工程问题能够提出新的见解和解决方案;4. 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5. 具备较高的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能够在跨学科领域和学术界、工程界和管理界从事创新性研究和运用先进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第二部分:培养规格与要求1. 专业要求土木水利工程博士生应当系统掌握该领域相关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系统工程和工程管理、岩土工程、混凝土工程、桥梁工程、道路工程、隧道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工程、水利工程结构工程、水利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知识以及土木水利工程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 培养周期培养周期为3-5年,本科学历者需5-7年,硕士学位者需3-5年。
3. 培养方式采用导师制和学院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博士生拟定选定导师后,应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双方共同商定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4. 课程设置博士研究生应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课题选取相关的专业课程,提供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工程力学、水文学、水资源学、结构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课程,其课程设置应符合国家相关法规。
5. 课程学分要求博士研究生课程学分不得低于20学分,其中专业课不低于15学分,公共课不低于5学分。
第三部分:培养环节与流程1. 学位课程学习博士研究生应根据导师和学院研究所制定的课程安排,选择合适的课程进行学习。
土木工程认证培养方案
土木工程认证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土木工程认证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土木工程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较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具体培养目标如下:1.掌握扎实的土木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2.具备较强的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和运营能力;3.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在跨学科和跨文化团队中合作;4.对土木工程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有较强的了解和把握能力;5.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为土木工程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6.具有较高的职业操守、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二、培养方案1.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物理学、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岩石力学等;(2)专业课程:土木工程测量、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结构设计、施工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地基与地下工程、交通工程、水利工程、环境工程等;(3)实践课程:土木工程实习、实验课程、毕业设计等。
2.课程特色(1)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设置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培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2)跨学科课程:开设跨学科课程,如建筑工程、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帮助学生拓展专业视野和知识面;(3)实验室教学:加强实验室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实践技能;(4)专业技术讲座:邀请行业内资深专家和企业人士举办专业技术讲座,帮助学生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和就业需求。
3.教学模式(1)理论教学:采取讲授结合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分析能力;(2)实践教学:注重实验室教学、实习实训等,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3)导师制度:设置导师制度,每名学生配备一名指导老师,定期进行学术和生活指导,帮助学生规划学习和职业发展。
4.实习实践(1)暑期实习:安排学生到土木工程企业或科研院所进行暑期实习,熟悉行业发展情况和工程实践;(2)实验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实践,包括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土木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完整版)
XXXXXXX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14 授予工学博士学位)一、培养目标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
2.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够在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
3.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二、研究方向本培养方案适用于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的各专业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如下:1.工程结构安全监测与灾变控制主要针对野外恶劣环境条件下工程结构长期实时监测、实时诊断和预测预报、灾变理论与控制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进行结构健康监测与诊断评估理论、健康监测系统研究与设计、结构健康监测信息处理、工程结构灾变理论与控制研究,结构健康监测与安全评估体系的构建等方面的研究。
2.隧道围岩稳定性理论及控制技术主要研究围岩与支护结构体系相互作用机理,高地应力和地下水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机理;高地应力、软弱围岩隧道支护设计原理和方法等围岩稳定性理论;隧道体系空间极限位移、位移速率与形态规律,隧道体系稳定性位移评价方法;隧道施工过程力学与隧道体系位移控制安全施工技术;隧道结构耐久性及运营安全风险控制理论等。
3.地基变形控制与特殊土路基主要研究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及多年冻土路基的变形控制与稳定性控制机理和技术,研究沉降变形的计算方法、监测手段和信息化控制技术;揭示冻土路基温度场的季节变化及长期演化规律,研究开发多年冻土的保护技术、季节性冻土的冻胀融沉防控技术。
4.结构力学行为与状态评估主要研究混凝土结构的界面断裂及少筋混凝土构件的断裂损伤机理、建筑钢结构中半刚性节点的受力性能和减震耗能机理、钢桥栓焊连接细节的疲劳损伤机理、既有钢桥的状态评估,及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受力性能和工作机理。
2024年土木工程专业大类培养方案
2024年土木工程专业大类培养方案尊敬的读者,我很抱歉,但我无法根据你给出的信息提供____字的文本。
我可以为你提供一个较为简洁的培养方案示例,你可以根据这个示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编写。
培养方案示例:土木工程专业大类培养方案(2024年)一、专业简介土木工程专业是工程学门类中的一门应用科学和技术学科,主要研究土木工程领域的设计、建造和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的优秀土木工程人才:1. 扎实的基础知识:具备土木工程领域必备的数学、物理、力学、材料等基础知识,掌握先进的土木工程理论和技术。
2. 创新能力: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运用知识和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3. 设计能力:具备土木工程设计的能力,能够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设计合理、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工程方案。
4. 工程管理能力:具备土木工程项目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能够合理安排资源、控制质量和进度,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5. 团队合作能力: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能够与相关专业人员有效地合作,完成复杂工程项目。
三、培养内容1. 基础课程:包括数学、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地基工程学、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岩土工程学等基础课程。
2. 专业课程:包括土木工程设计、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土木工程实践等专业课程。
3.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际工程问题解决能力。
4. 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发展需求选择一些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如地震工程、桥梁工程、交通工程等。
四、培养要求1. 学分要求:学生需完成规定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达到规定的学分要求。
2. 实习要求: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参加实习活动,了解实际工程的施工和管理过程,提高实践能力。
土木工程博士培养方案
土木工程博士培养方案引言土木工程是一门涉及设计、建造和维护土地和水源基础设施的学科。
培养土木工程博士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备深入研究土木工程领域的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
本文档将介绍土木工程博士培养方案的具体内容。
培养目标土木工程博士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的博士研究生:1.掌握扎实的土木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2.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3.能够进行创新性的科学研究,解决土木工程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4.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研究的分析能力;5.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培养方案1. 课程学习土木工程博士研究生需要修读一定的课程来巩固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
课程学习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必修课程:包括土木工程的基础理论、高级研究方法和专业课程等;•选修课程:根据个人研究方向和兴趣选择相关的选修课程。
2. 科研项目博士研究生需要参与土木工程相关的科研项目,积累科研经验和能力。
科研项目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协助导师进行科研工作,参与项目进展;•自主科研项目:根据个人研究兴趣和导师的指导,开展独立的科研项目。
3. 学术交流博士研究生需要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学术会议、研讨会和学术论坛等。
学术交流的目的是增强学术合作能力和扩展学术视野。
•参加学术会议:主动提交论文并参加相关学术会议,与其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参与研讨会和学术论坛:积极参与学术研讨会和学术论坛,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其他研究生交流。
4. 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需要完成一篇符合学术规范和学位要求的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的撰写一般包括以下步骤:•选题和立项: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并获得导师的指导和立项审批;•文献综述: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的文献综述;•研究设计和实施:根据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方法,进行研究设计和实验实施;•结果分析和讨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出科学结论;•论文撰写和修改:按照学术规范和学位要求,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和修改;•学位论文答辩:完成学位论文后,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土木工程系博士培养方案
土木工程系博士培养方案土木工程(2015年7月修订)、适用学科、专业: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工学门类,学 科代码:0814),含以下六个研究方向:结构工程 岩土工程 市政交通 抗震抗爆工程土木工程信息技术 土木工程材料、学制年限直博生和提前攻博生4-5年,普博生一般为 3-4年,在职博士 生可适当延长。
、培养环节博士生培养包括课程 学习,资格考试,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论文工作,最终学术报告,论文答辩等环节 。
1、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 下查阅文献资料,深入调查研究,确定具论文选题可由学生自 己选题,也可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任务进行。
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指导教 师的研究方向和学术 专长,从事交叉学科课题研究的学生应申 请联合指导教师,学生应选择指导教师熟悉的研 究领域从事学位论文工作。
选题报告时间由指导 教师自行决定,但距离申请答辩的日期不少于12个月。
2、 资格考试资格考试在课程学习 结束后进行,一般定于每年的 10月底。
由系统一安排。
按照土木工程学位分委员会《关于博士生资格考试规定》实施。
3、 论文工作论文工作成果应能反映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和开发能力,所获成 果应在所研究的领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前沿性。
论文实际工作 时间应不少于24个月。
4、 最终学术报告在博士论文工作基本 完成后,正式答辩前 3个月进行。
最终学 术报告会应由5名教授职称的教师(含导师 ) 参加。
不通过者应在 3个月后重新进行最终学术报告。
5、 论文答辩体课题。
研究课题应具有理论和实际工程意义。
阅读不少于 30篇与学位论文有关,且 反映所研究内容最新状况的文献,其中 献综述报告。
针对学 及可能的创新点等提 士生导师为主的不少 关学科的导师参加。
过的选题报告,应以50%应为外文文献,提交文 成果以博位论文的研究目的、技术路线和方法、主 要研究内容和计划、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 交选题报告。
选题报告会应在二级(或一 级)学科范围内相对集中、公开地进行,并 于3名教授(含导师)参 力口,并吸收有关教师和研究生参加。
大学工程类博士培养方案
大学工程类博士培养方案第一部分:培养目标一、培养目标工程类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科学研究、工程创新、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方面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目标包括:(一)掌握广泛的科学基础理论和深刻的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具有较好的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信息分析处理能力,能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
(三)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掌握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和开展前沿工程技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四)能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工程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五)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培养培训方案1. 学科基础课程专业领域基本理论课程、前沿专业课程、专业领域扩展课程。
2. 科研训练科研方法、学术风范、科研前沿、科研创新、学术交流。
3. 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实习实训、毕业实验。
4. 科研条件研究生实验室,仪器设备。
5. 职业生涯规划行业动态、发展趋势、职业规划。
6. 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法律、知识产权管理、技术评估。
第二部分:课程体系工程类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包括基础学科课程、专业学科课程、科研方法课程、实践能力课程等。
1. 基础学科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课程,包括数学分析、概率统计、线性代数、计算方法等。
2. 专业学科课程包括工程力学、结构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等核心专业课程。
3. 科研方法课程包括科学研究基本方法、实验设计、数据处理、文献检索、信息处理等。
4. 实践能力课程包括实验室实践、工程实习、科研实训等。
第三部分:培养过程工程类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主要包括课程学习、科研实践、学术交流和学风建设。
1. 课程学习研究生按照学习计划,组织学习基础理论课程、专业课程、学术前沿课程和国际视野课程。
2. 科研实践研究生按照导师指导,参与科研项目、开展科研课题,完成课题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3篇)
第1篇一、培养目标工程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工程管理理论基础,熟悉工程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掌握现代项目管理技术和方法,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应能在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从事项目管理、工程咨询、监理、投资决策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1. 知识结构(1)掌握工程管理基本理论、方法和手段;(2)熟悉工程建设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行业标准;(3)了解国内外工程管理发展动态;(4)掌握项目管理软件应用。
2. 能力结构(1)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2)具备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4)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3. 素质结构(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2)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4)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三、课程体系1. 通识教育课程(1)公共基础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2)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大学语文、思修法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体育、艺术、军事理论等。
2. 专业基础课程(1)工程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工程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项目管理、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建筑设备、建筑法规与政策等;(2)工程技术基础课程: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建筑CAD、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等。
3. 专业核心课程(1)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项目策划与决策、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项目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项目进度控制、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等;(2)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造价编制与控制、工程量清单计价、安装工程造价、装饰工程造价等;(3)工程咨询与监理:工程咨询、工程监理、工程咨询与监理实务等。
土木工程学科(专业)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教案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土木工程学科(专业)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14 授工学位)一、培养目标1. 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严谨、求实、创新、进取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以及独立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2. 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3. 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二、本学科设置如下研究方向1、新型数值方法及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2、地基处理理论与应用;3、地震和风荷载下结构隔震减震(振)和智能控制;4、混凝土结构与组合结构理论与应用;5、大跨度结构与高层结构;6、新型材料与高性能混凝土;7、工程结构健康诊断与补强修复技术; 8、结构防火防雷理论和技术;9、大跨桥梁结构分析和设计理论; 10、隧道抗震分析和设计理论;11、道路工程; 12、交通工程。
三、学习年限本学科、专业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4-6年。
四、学分要求已获硕士学位博士生总学分要求≥29学分。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总学分要求≥53学分。
以同等学力报考博士生按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要求培养,符合课程免修规定的,可申请免修。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硕博连读、直攻博贯通设置)六、本学科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1.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考核工作。
2. 对跨一级学科课程的限定(1)跨一级学科课程指本一级学科外的研究生课程,且必须跟班听课并同堂参加考试。
(2)所选的跨一级学科课程不得与硕士期间所修的课程相同。
3. 论文选题报告,通过开题得1学分。
选题报告应包括的内容为:(1)课题的来源、意义;(2)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3)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4)理论与实践方面预计的创造性成果;(5)预期成果;(6)主要参考文献。
4. 论文中期报告博士生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前,要向博士生指导小组或有关学者、专家报告研究工作成果,听取质疑与商讨改进意见,待创造性研究成果获得认同后,方可撰写论文。
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培养方案
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土木工程博士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和专业知识、系统的土木工程学科知识结构和较高的创新能力,具有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土木工程科技人才。
培养深入了解国内外土木工程领域发展现状,具有批判性、创新性思维,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操作技能,有能力从事高层次研究、教学和工程实践工作的复合型土木工程博士专业人才。
二、培养要求(一)学术素质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和专业知识,对土木工程领域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能够熟练掌握土木工程领域内的核心理论和方法,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科研创新具有批判性、创新性思维,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够独立设计并完成一定规模的科研项目,具备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申请专利和撰写学术著作的能力。
(三)专业技能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操作技能,能够在土木工程领域内进行复杂的工程实践和研究工作,具备领导和组织科研项目的能力。
(四)国际视野具有一定的国际交流和合作能力,熟悉国外土木工程领域的发展情况,对国际学术前沿和最新科技动态有一定的了解和关注。
三、培养体系(一)学制土木工程博士学位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学制一般为3-4年。
(二)课程设置1. 必修课程:土木工程前沿进展、土木工程设计理论、土木工程材料、结构力学、地基基础、岩土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工程造价、QS、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伦理学等。
2. 选修课程:计算力学、土动力学、水文学、岩土工程动力学、环境工程设计、智能结构、高性能混凝土、革命性建筑材料、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等。
(三)研究方向1. 结构工程2. 土木工程材料3. 地下与岩土工程4. 隧道与地下工程5. 桥梁与交通工程6. 水利工程7. 环境与市政工程8. 工程管理与经济(四)科研导师博士生导师队伍具有一定的国内外学术影响力,能够指导开展前沿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学术指导和研究环境。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3篇)
第1篇一、指导思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木工程领域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适应时代发展和行业需求,本方案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土木工程人才,为我国土木工程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培养目标1. 政治素质: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学术素质:掌握土木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3. 技术素质:熟练掌握土木工程相关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能够胜任实际工程项目的实施。
4. 身心素质: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适应工作环境,承受工作压力。
5. 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变化。
三、培养规格1. 知识结构- 掌握土木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 了解国内外土木工程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技术前沿。
- 熟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
2. 能力结构- 具备独立进行土木工程设计与施工的能力。
- 具备项目组织与管理能力。
- 具备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 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3. 素质结构-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 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 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四、课程体系1. 通识教育课程- 政治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 文史哲课程:中国近现代史、大学语文、外国文学、哲学概论等。
- 理工科基础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
2. 专业基础课程- 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
- 工程测量学:测量学、工程测量等。
- 水利工程原理:流体力学、水工建筑物等。
- 土木工程材料:建筑材料、建筑材料试验等。
3. 专业核心课程- 土木工程制图与识图:建筑制图、结构制图、工程识图等。
土木工程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土木工程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培养目标:通过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培养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泛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科学研究道德和科研素质,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高级工程技术开发的能力。
2.培养内容:培养博士研究生系统学习土木工程学的核心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土木工程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和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掌握国内外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熟悉大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以及相关的工程经济、工程管理等交叉学科知识。
二、培养模式1.学制:博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到五年。
2.课程教学:博士研究生需完成一定的学分要求,其中包括学科必修课、学科选修课和学术交流课。
3.学术导师:每位博士研究生将被指定一位学术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
学术导师应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科研经验,能够指导学生完成科研项目并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4.研究生交流:鼓励博士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交流、研讨会、国际学术会议等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拓宽学术视野,增加学术合作和交流机会。
三、培养计划1.基础阶段(1年):在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学生将学习土木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包括土木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和地基基础工程等。
此外,学生还将接受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论文写作等学术培训。
2.专业课程阶段(1年):在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学生将学习土木工程学的高级理论和专业课程,包括结构工程、岩土工程、桥梁工程、公路与铁路工程等。
此外,学生还将深入学习相关的交叉学科课程,如工程经济学、工程管理学等。
3.科研论文阶段(2年):学生将在导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科研方向,并开始进行科研项目,撰写博士论文。
期间,学生需要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包括实验研究、数据分析和学术讨论等。
4.学位论文答辩:学生须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由一定专家组成,对学生的学术研究成果和论文质量进行评审和评价。
5.学术交流和合作:学生将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和合作活动,增加与国内外学者的交流机会,扩展自己的学术影响力。
土木工程专业大类培养方案(三篇)
土木工程专业大类培养方案一、专业概述土木工程是一门应用科学,旨在培养具备土木工程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土木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和研发能力的工程师,能够承担土木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建造和维护、管理任务。
二、培养目标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实习,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能力和素养:1. 掌握土木工程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扎实的工程基础。
2. 具备土木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能力,能够进行工程方案设计,实施施工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
3. 具备分析和解决土木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现代工具和技术手段进行科学研究。
4.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程伦理素养,具备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
5. 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跨学科合作能力。
6. 具备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的能力。
三、培养课程设置1. 基础学科课程(必修):- 工程力学- 结构力学-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 钢结构与钢管塔- 混凝土结构与预应力混凝土- 桥梁工程与隧道工程- 岩土工程与基础处理- 道路工程与交通工程- 施工管理- 工程测量与测绘- 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 工程材料与试验- 工程设计与施工软件2. 专业选修课程:- 地下工程- 智能交通与城市交通规划-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环境工程与水污染控制- 施工机械与设备- 结构工程与防灾减灾- 城市规划与设计- 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3. 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课程:工程实习、工程项目实训等- 实践知识与技能培训:科研实验、工程测绘实验等- 校外实践:实地考察、调研实践等四、专业实践能力培养1. 实习实践:通过校内外的实习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土木工程实际工作环境,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工程实施能力。
2. 工程设计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土木工程设计、方案评估、工程施工图纸设计和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能力。
3. 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与施工过程控制的能力,包括项目计划、资源调配、工期控制和质量管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工程管理)土木工程博士培养方案
窗体顶端
每学年放假前,学院组织研究生对壹学年以来的政治思想表现、学业成绩、研究业绩等方面进行壹次全面的总结、评定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定研究生奖学金和助学金等级的依据。
每学期对研究生进行筛选,达到退学规定的研究生根据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进行学籍处理。
八、进入博士学位论文工作资格考试
课程学习达到要求后,博士研究生必须参加资格考试,资格考试通过后才能取得进入博士学位论文工作的资格。
资格考试采用笔试(可开卷)、口试相结合的方式,笔试部分的内容应有壹定的广度、深度和难度。
包括下述内容:(1)政治思想品德、行为道德和科研态度方面;(2)个人培养计划的执行情况和课程学习成绩;(3)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现代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4)对本学科和所从事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和进展、前沿课题、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了解情况;(5)所具备的科研素质、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
资格考试由土木工程壹级学科统壹组织,成立较稳定的考试小组。
可安排在第二学期(硕博连读生第四学期)末或第三学期(硕博连读生第五学期)初,应提前俩个月通知博士生。
第壹次资格考试未通过者,可隔壹段时间再举行壹次,第二次考试仍未通过者,应予退学。
九、学位论文选题报告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应在第壹学年内确定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作公开的选题报告,确定研究课题。
查阅的文献资料应不少于120篇,其中外文资料应占三分之壹之上。
学位论文选题应符合本学科学位的培养目标要求,且应立足于学科前沿,在理论或技术上能做出创新成果,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或潜在价值。
选题报告应在壹级或二级学科范围内公开举行,可结合学术报告会进行。
在选题报告准备过程中和报告会上,导师和指导小组有责任帮助研究生审视论题的创新空间和在预定期限内完成论文的现实可能性。
选题报告评审通过后,研究生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上填写网络版《中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且交土建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存档,且记载成绩。
首次选题报告未获通过者,应在1年内补作。
十、学位论文工作检查和考核
每年10月中旬,对所有进入学位论文工作的研究生进行论文进展情况的检查和考核。
各系(所)应组成检查组,对论文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和预期进度的差距等进行检查考核。
解决研究生论文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对综合能力较差,论文工作进展缓慢,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的研究生提出警告,或按学籍管理规定进行学籍处理。
十壹、发表学术论文
博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在SCI、EI、ISTP等检索系统的刊物源上发表和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至少3篇,方可申请授予博士学位。
发表的文章应以中南大学为第壹署名单位,研究生为第壹作者或导师为第壹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
未达要求者,可准予毕业,但必须达到之上要求以后,才能申请授予博士学位。
对从2008年起入学的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为:至少须在本学科领域的SCI、EI检索源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且被SCI、EI检索1篇;或者在CSCD核心库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或者在被SCI、EI检索的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
对从2008年起入学的土木工程规划和管理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可参照人文社会科学类、管理类学科要求,即:至少须在本学科领域的SCI、EI、SSCI、A&HCI检索期刊以及国内核心期刊(CSCD或CSSCI核心库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或者在被SCI、EI、SSCI、A&HCI检索且影响因子大于或等于0.5的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
对于被《新华文摘》、中国
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论文等同在国内核心期刊(CSCD或CSSCI核心库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
同壹篇论文被多次转载只计入1篇。
十二、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工作是对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进行全面训练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研究生创新意识的体现过程。
鼓励研究生在学位论文中,用自己动手所做科学试验获取的数据作为学位论文的重要论据。
学位论文的优劣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的体现,论文必须观点正确、条理清晰、论据可靠、论证充分、推理严谨、逻辑性强、文字通顺;应能反映出论文撰写者已经掌握了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了独立从事科研工作或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达到了博士生培养目标的要求。
学位论文用中文撰写,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研究生从事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得少于1年。
十三、主要参加专家
刘宝琛、曾庆元、华祖焜、詹振炎、周庆柱、余志武、郭少华、戴公连、蒋丽忠、郭文华、罗小勇、徐志胜、李耀庄、彭立敏、王永和、阳军生、张家生、冷伍明、杨果林、邓德华、张飞涟、王孟钧、周栩等
窗体底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