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饮片介绍(附彩图)

合集下载

常用中药的彩色图谱与鉴定

常用中药的彩色图谱与鉴定

解表药
麻黄
桂枝
紫苏
生姜
荆芥
羌活
白芷
藁本
苍耳子
辛夷
细辛
防风
薄荷
牛蒡子
桑叶
菊花
蝉蜕
蔓荆子
葛根

升麻
浮萍
清热药
石膏
知母
芦根
天花粉
淡竹叶
栀子
夏枯草
决明子
木贼
密蒙花
黄芩
黄连
黄柏
龙胆草
苦参
穿心莲
白鲜皮
秦皮
金银花
连翘
板蓝根
大青叶
贯众
鱼腥草
蒲公英
紫花地丁
土茯芩
蚤休
野菊花
红藤
败酱草
山豆根
射干
马勃
白头翁
马齿苋
白花蛇舌草
漏芦
忍冬藤
拳参
半边莲
山慈菇
生地黄
玄参
牡丹皮
赤芍
紫草
青蒿
地骨皮
银柴
黄连
白薇
泻下药
大黄
芒硝
番泻叶
芦荟
火麻仁
郁仁
甘遂
京大戟
芫花
独活
木瓜
祛风湿药
川乌
草乌
乌梢蛇
狗脊
金钱白花蛇
厚朴
草果
草豆蔻
利水渗湿药
茯苓
猪苓
泽泻。

执业药师-中药彩图

执业药师-中药彩图

中药彩图残留金黄色绒毛;切面近边缘约1-4mm处有1条棕黄色隆起的木质部环纹或条纹。

质坚硬,不易折断。

狗脊味苦、甘,性温。

补肝肾,强腰膝,祛风湿。

长倒卵形,密被排列整齐的叶柄残基及鳞片,断面黄白色维管束5-13个,环列。

绵马贯众味苦,性微寒。

杀虫,清热解毒,止血。

常卷缩成团,根茎横生呈不规则圆柱形,质脆,断面黄白色,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细辛味辛,温。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髓部可见“星点”(异型维管束),嚼之黏牙,有沙粒感。

大黄苦,寒。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祛瘀。

切面皮部较薄,木部宽广,皮部与木部较易分离。

根茎髓中有隔或呈空洞状。

虎杖味苦,性微寒。

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化痰止咳,泻下通便。

皮部有4-11个圆形异性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状花纹。

何首乌味苦、甘、涩,性微温。

补益精血,解毒,截疟,润肠通便。

断面略呈角质样,外围散有多数黄白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2-4轮,筋脉点。

牛膝味苦、甘、酸,性平。

活血通经,利尿通淋,引血下行,补肝肾,强筋骨。

维管束点状,排列成数轮同心环,筋脉点。

川牛膝味甘、微苦,性平。

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引血下行。

木部隆起,形成数个突起同心环轮,俗称“罗盘纹”。

呈细长纺锤形或条形,稍弯曲。

凹陷处有须根痕,质硬而脆,断面平坦,角质样。

太子参味甘、微苦,性平。

补气生津。

根茎呈柱状,下侧着生多条细根,断面皮部较广,木部淡黄色,略呈方形,皮部与木部常有裂隙。

威灵仙味辛、咸,性温。

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水,治骨鲠。

乌头的母根(主根),呈不规则圆锥形,弯曲,顶端有残茎,中部向一侧膨大,有小瘤状侧根。

断面类白色,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

川乌味辛、苦,性热。

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北乌头的块根,一侧具圆形或扁圆形不定根残基(钉角)。

质硬,有裂隙,形成层环纹多角形或类圆形。

乌头子根加工品,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厚约0.3cm。

附子味辛、性大热。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中草药彩色图谱精编版

中草药彩色图谱精编版

100种中草药彩色图谱(一)艾植物来源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的干燥叶。

其它名称艾,冰台,艾蒿,医草,灸草等艾药材干燥的叶片,多皱缩破碎,有短柄。

叶片略呈羽状分裂,裂片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

上面灰绿色,生有软毛,下面密生灰白色绒毛。

质柔软。

气清香,味微苦辛。

以下面灰白色、绒毛多、香气浓郁者为佳。

性味与归经苦辛,温。

入脾、肝、肾三经。

功用主治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

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入丸、散。

外用:捣绒作炷或制成艾条熏灸,捣敷、煎水熏洗或炒热湿熨。

宜忌阴虚血热者慎用。

植物来源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的根。

其它名称鸡肠风、鸡眼藤、三角藤。

巴戟天药材缠绕藤本。

叶对生,膜质,长圆形,先端尖,背脉及叶柄被短粗毛;托叶干膜质。

花序头状,有花2~10朵,生于小枝端或排成伞形花序,花梗被毛;萼管半球形,先端不规则齿裂;花冠白色,喉部收缩,4裂;雄蕊4,花丝短;子房下位,4室,花柱细短,2深裂。

聚花果常单个,近球形,每室一种子。

花期4~6月,果期7~1l月。

性味与归经性微温,味甘、辛。

巴戟天的功用主治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用于阳痿遗精、宫冷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风湿痹痛、筋骨痿软。

植物来源茄科白花曼陀罗Datura metlL..一年生草本其它名称白花曼佗罗药材一年生草本,高0.5-2米,全体近无毛。

茎基部木质化,上部呈二歧分支,幼枝略带紫色。

单叶互生,上部呈对生状,叶片卵形或宽卵形,先端尖,基部两侧不对称,全缘或者破转,波状锯齿。

花单生于枝的分叉处或叶腋间;花萼桶状,黄绿色,顶端5裂,宿存;花冠白色,偶见紫色、淡黄色,漏斗形,具5棱,上部5裂,栽培品常有重瓣;雄蕊5,贴生于花冠管;雌蕊一个,柱头棒状。

果实近球形,有稀疏短粗刺,熟时4瓣裂。

200种中药彩色图谱,带图带功效,让你秒懂中药材!

200种中药彩色图谱,带图带功效,让你秒懂中药材!

200种中药彩色图谱,带图带功效,让你秒懂中药材!朱砂主要成分为硫化汞,导致汞中毒,损害中枢神经、肾脏、消化道。

功效简介清心镇惊,安神解毒,用于心悸易惊,失眠多梦,癫痫发狂,小儿惊风,视物昏花,口疮,喉痹,疮疡肿毒,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惊风,癫痫,疮疡肿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

雄黄:二硫化二砷(As2S2),硫化物特征:条痕淡橘红色,断面具树脂样光泽,有特异的臭气【功能主治】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

用于痈肿疔疮,蛇虫咬伤,虫积腹痛,惊痫,疟疾。

自然铜:二硫化铁(FeS2),硫化物特征:晶形多为立方体,集合体呈致密块状,表面亮淡黄色,有金属光泽,条痕绿黑色或棕红色,断面黄白色,有金属光泽方剂选用1.治疗心气刺痛:自然铜火煅醋淬九次,研末,醋调一字服.(《卫生易简方》)2.治疗打扑伤:自然铜(研极细,水飞过)、当归、没药各2.5克.以酒调频服,仍以手摩痛处.(《本草衍义》)3.治疗跌扑骨断:自然铜(煅通红,醋淬七次,放湿土上,月余用)、乳香、没药、当归身、羌活等分.为散,每服10克,醇酒调,日再服.骨伤用骨碎补25克,酒浸捣绞取汁冲服.(《张氏医通》自然铜散)4.治疗项下气瘿:自然铜贮水瓮中,逐日饮食,皆用此水,其瘿自消,或火烧烟气,久久吸之亦可.(《仁斋直指方》)5.治疗一切恶疮及火烧汤烫:自然铜、密陀僧各50克(并煅研),甘草、黄檗各100克(并为末).上四味,一处研细,收密器中,水调涂或干敷.(《圣济总录》自然铜散)配伍效用自然铜配伍没药二者皆有活血止痛之功.且自然铜能接骨续筋;没药能生肌消肿,相伍为用,有活血止痛、接骨续筋、生肌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外伤所致之骨折疼痛、淤血肿胀等。

赭石:三氧化二铁(Fe2O3),氧化铁特征:一面多有圆形的突起,习称“钉头”,表面棕红色至暗棕色,有的可见圆形突起或凹窝,有的具金属光泽功能主治平肝镇逆,凉血止血。

治噫气呕逆,噎膈反胃,哮喘,惊痫,吐血,鼻衄,肠风,痔瘘,崩漏带下。

中药材最全面最详细图片大全-含文字讲解161页

中药材最全面最详细图片大全-含文字讲解161页

中药材最全面最详细图片大全-含文字讲解161页一、解表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草质茎。

除去木质茎、残根。

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降冲气。

肉桂的干燥嫩枝。

紫苏叶: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叶或带嫩枝。

阴干。

紫苏梗:理气宽中,止痛,安胎。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

新鲜根茎。

鲜用或埋入砂中备用。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地上部分。

茎叶茂盛,花盛时采割。

阴干。

荆芥:解表散风,透疹消疮,止血。

地上部分。

花开到顶,穗绿时采割。

或只取花穗入药。

阴干。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未抽花茎植株的根。

藁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根茎及根。

根小,药材不丰富,用羌活的多。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根。

低温干燥。

细辛:散寒解表,祛风止痛,宣通鼻窍,温肺化饮。

根和根茎。

阴干。

苍耳子:散寒解表,宣通鼻窍,祛风除湿,止痛。

成熟带总苞的果实。

炒去硬刺用。

辛夷:散寒解表,宣通鼻窍。

花蕾。

阴干。

葱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近根部的鳞茎。

胡荽(香菜):发表透疹,开胃消食。

全草。

柽柳:解表透疹,祛风除湿。

嫩枝叶。

鹅不食草:发散风寒,宣通鼻窍,化痰止咳。

全草。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地上部分。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

成熟果实。

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解痉。

羽化时脱落的皮壳。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

叶。

菊花: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头状花序。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成熟果实。

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根。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根茎。

葛根(粉葛):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

根。

淡豆豉(香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大豆的成熟种子发酵加工品。

浮萍:宣散风热,透疹,利尿。

全草。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地上部分。

二、清热药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常见中药饮片鉴别彩色图谱130幅(珍藏)

常见中药饮片鉴别彩色图谱130幅(珍藏)

常见中药饮片鉴别彩色图谱130幅(珍藏)为此,我们针对一些常用中药进行归集整理,分析中药常见质量问题,鉴别此类中药的优劣、真伪,供大家参考。

01广地龙【来源】本品为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的干燥体。

广地龙春季至秋季捕捉,及时剖开腹部,除去内脏和泥沙,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

【饮片特征】干燥全体,呈长条薄片状,头端及尾端仍保持原来形状。

全体弯曲不直,体前稍尖,中央有口,尾端钝圆,体背色棕红或灰红,腹部色较淡,前端有一环带,色浅,习称'白颈'。

体壁较厚。

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

气腥,味微咸。

优质正品VS市售劣药鉴别重点:广地龙以条大、肥壮、不碎、无泥者为佳。

02当归【来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

【饮片特征】本品呈类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薄片。

外表皮浅棕色至棕褐色。

切面浅棕黄色或黄白色,平坦,有裂隙,中间有浅棕色的形成层环,并有多数棕色的油点,香气浓郁,味甘、辛、微苦。

优质正品VS市售劣药鉴别重点:当归以主根粗长、油润、外皮黄棕色、断面色黄白、气味浓郁者为佳。

柴性大、干枯无油或断面绿褐色者不可供药用。

03新疆紫草【来源】本品为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的干燥根。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饮片特征】为不规则的圆柱形切片或条形片状,直径1~2.5cm。

紫红色或紫褐色。

皮部深紫色。

圆柱形切片,木部较小,黄白色或黄色。

优质正品VS市售劣药紫草为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或内蒙紫草的干燥根,用于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疮疡,湿疹,水火烫伤。

为了达治疗效果,其用药部位不应包含茎等非用药部分。

鉴别重点:紫草为条粗长、肥大、色紫、皮厚、木心小者为佳。

04姜天麻【来源】天麻为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

立冬后至次年清明前采挖,立即洗净,蒸透,敞开低温干燥。

姜天麻是取天麻,洗净,加入姜汁,闷润至透,蒸透,晾至七成干,刨成或切成薄片,晒干而成。

【饮片特征】天麻呈不规则的薄片,外表皮淡黄色至黄棕色,有时可见点状排成的横环纹,切面黄白色至淡棕色。

中药饮片的性状鉴别及图片

中药饮片的性状鉴别及图片

详细描述
常见的果实类中药饮片包括枸杞子、山楂、 大枣等,它们的形态特征也有所不同,如枸 杞子的形状多为纺锤形或椭圆形,表面有皱 纹和果柄痕迹;山楂的形状多为圆形或扁圆
形,表面有果刺和果柄痕迹。
其他类中药饮片
总结词
其他类中药饮片包括动物、矿物和树脂等来源的中药饮片,形态各异。
详细描述
常见的其他类中药饮片包括珍珠、鹿茸、阿胶等,它们的形态特征各有不同,如珍珠的 形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有光泽和纹理;鹿茸的形状多为圆锥形或纺锤形,表面有
中药饮片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应用领域
中药饮片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 中药制剂、保健品等领域,为现代医 学提供了丰富的治疗手段和药物来源 。
临床价值
中药饮片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 特点,尤其在调理身体、改善亚健康 状态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受到广泛 认可。
02
中药饮片的性状鉴别要点
形状鉴别
总结词
03
对于新药或新批准的中药饮片,应进行毒理学试验以评估其安
全性。
中药饮片的储存与保管
01
02
03
04
储存环境
中药饮片应存放在阴凉、干燥 、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阳光
直射和潮湿。
温度和湿度
中药饮片的储存温度和湿度应 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过高的温 度和湿度会导致药物变质。
防虫防鼠
中药饮片应定期检查是否有虫 蛀或鼠害,如有发药饮片鉴别的重要特征之一, 不同中药饮片具有独特的气味,有助于 鉴别真伪。
VS
详细描述
中药饮片的气味与其内部成分和挥发性成 分密切相关,如薄荷具有清凉香气、丁香 具有浓郁的芳香味等。通过嗅闻中药饮片 的气味,可以初步判断其真伪和品质。

常用200味中药彩图,附体征功效 3(1-4)

常用200味中药彩图,附体征功效 3(1-4)

常用200味中药彩图,附体征功效3(1-4)黄柏(关黄柏):芸香科特征:断面纤维性,呈裂片状分层,深黄色。

气微,味极苦,嚼之有黏性。

杜仲:杜仲科特征: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橡胶丝相连肉桂:樟科特征:内层油润,两层中间有1条黄棕色的线纹,气香浓烈,味甜、辣厚朴:木兰科特征:干皮,具细密纵纹,划之显油痕。

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颗粒性,外层灰棕色,内层紫褐色或棕色牡丹皮:毛茛科特征:粉红色,断面平坦,发亮结晶桑白皮:桑科特征:药材,易纵向撕裂,撕裂时有粉尘飞扬。

气微,味微甘。

铁皮石斛:兰科特征:药材,铁皮枫斗,呈螺旋形或弹簧状,通常为2~6个旋纹。

节明显,嚼之有黏性。

钩藤:茜草科特征:枝节上对生两个向下弯曲的钩。

通草:五加科,茎髓入药特征:断面显银白色光泽,中部有直径0.3~1.5cm的空心或半透明的薄膜沉香:瑞香科,含树脂的木材(沉香、瑞香,都有一个香字)特征:有刀痕,偶有孔洞,可见黑褐色树脂与黄白色木部相间的斑纹。

降香:豆科,心材入药鸡血藤:豆科特征:韧皮部有树脂状分泌物呈红棕色至黑棕色,与木部相间排列呈数个同心性椭圆形环或偏心性半圆形环;髓部偏向一侧。

苏木:豆科,心材入药(舒心:苏木心材入药)特征:表面黄红色至棕红色,具刀削痕,断面略具光泽大血藤:木通科(大血通红)特征:断面皮部红棕色,有数处向内嵌入木部(血红的车轮)。

槲寄生:桑寄生科,带叶茎枝入药特征:节膨大,嚼之有黏性(石斛也有黏性,槲和斛很像,所以都黏性)木通:木通科白及:兰科,块茎入药特征:有2~3个爪状分枝,有数圈同心环节和棕色点状须根痕,嚼之有黏性天麻:兰科,贵州产地特征:顶端有红棕色至深棕色鹦嘴状的芽或残留茎基;另端有圆脐形疤痕,角质样。

郁金:姜科(角质样)姜黄:姜科(角质样)莪术:姜科(角质样)莪术:姜科(角质样)射干:鸢尾科山药:薯蓣科知母:百合科特征:有凹陷或突起的点状根痕,味微甜、略苦,嚼之带黏性。

重楼:百合科麦冬:百合科,块根入药黄精:百合科浙贝母:百合科大贝:鳞茎外层的单瓣鳞叶,略呈新月形珠贝:为完整的鳞茎,呈扁圆形浙贝片: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叶切成的片川贝母:百合科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抱小瓣,习称“怀中抱月”青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习称“观音合掌”炉贝:圆锥形,有黄斑。

216种常用中药饮片彩色图谱

216种常用中药饮片彩色图谱

解表药麻黄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1)风寒感冒,不可用于有汗者。

如麻黄汤(1)咳嗽气喘:热喘麻杏石甘汤。

寒喘;小青龙汤(3)风水水肿,如越婢加术汤。

麻黄还有散寒通滞之功,可治风寒痹证,阴疽,痰阴虚及肺肾虚盗汗喘者慎用核。

用法: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宜炙用。

使用注意:发汗力强,凡表虚自汗者慎用,桂枝功效:发汗解机,温经通脉,助阳化气。

应用:(1)风寒感冒,有汗无汗皆可治,如桂枝汤。

(2)寒凝血滞诸痛证,紫苏生姜荆芥羌活白芷藁本苍耳子辛夷细辛防风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蝉蜕蔓荆子葛根柴胡升麻浮萍清热药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淡竹叶栀子夏枯草决明子木贼密蒙花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穿心莲白鲜皮秦皮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贯众鱼腥草蒲公英紫花地丁土茯芩蚤休野菊花红藤败酱草山豆根射干马勃白头翁马齿苋白花蛇舌草漏芦忍冬藤拳参半边莲山慈菇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青蒿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白薇泻下药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火麻仁郁李仁甘遂京大戟芫花独活祛风湿药川乌草乌乌梢蛇狗脊金钱白花蛇厚朴草果利水渗湿药茯苓猪苓泽泻石韦茵陈蒿金钱草虎杖。

常用中药大全彩图版

常用中药大全彩图版

1.杜仲:杜仲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是中国名贵滋补药材。

功效分类:补益药。

科属分类:杜仲科。

别名:思仙、思仲、木绵、檰、石思仙、扯丝皮、丝连皮、玉丝皮、丝棉皮。

性味:甘;微辛;性温归经:肝经;肾经。

功能: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主治:腰脊酸疼;阳痿;尿频;小便余沥;风湿痹痛;胎动不安;习惯性流产。

用药禁忌:阴虚火旺者慎服。

2.桑白皮:桑科植物桑的根皮。

功效分类:清热药;利水药。

科属分类:桑科。

别名:桑根白皮、白桑皮、桑桑皮、根皮、桑皮、双皮、桑白皮、双白皮、炙桑皮等。

性味:甘;辛;性寒。

归经:肺经;脾经。

功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肺热喘痰;水饮停肺;胀满喘急;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用药禁忌:肺虚无火力、便多及风寒咳嗽忌服。

常用中药大全3. 秦皮:为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小叶白蜡树或秦岭白蜡树的树皮。

功效分类:。

清热解毒药。

科属分类:木犀科。

别名:岑皮,梣皮,秦白皮,蜡树皮,苦榴皮。

性味:味苦,寒。

归经:归肝经、胆经、大肠经。

功能:清热燥湿,清肝明目,收涩止痢,止带。

主治:用于热毒泻痢,带下阴痒,肝热目赤肿痛,目生翳障。

用药禁忌:脾胃虚寒者忌服。

《本经逢原》:胃虚少食者禁用。

药材基源:秦皮为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腊树、小叶白腊树或秦岭白腊树的树皮。

4.津柴胡:是多年生草本。

功效分类:辛凉解表药。

科属分类:伞形科。

别名:茈胡、北柴胡、硬柴胡。

性味:微有香气,味淡。

性微寒,昧苦。

归经:归肝经、胆经。

功能: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主治: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少阳证,肝郁气滞,气虚下陷,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

用药禁忌: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药材基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

5. 银柴胡:为石竹科植物银柴胡的根。

功效分类:清热凉血药。

科属分类:石竹科。

别名:银夏柴胡、银胡、山菜根、山马踏菜根、牛肚根、沙参儿、白根子、土参、丝石竹、霞草、欧石头花、山蚂蚱、锥花丝石竹、线形瞿麦、圆叶丝石竹、蝇子草、鹤草、旱麦瓶草、黄柴胡、铁柴胡。

常用中药饮片辨识-全草类ppt课件

常用中药饮片辨识-全草类ppt课件

草麻黄
木贼麻黄
小枝少分枝,较细 小枝多分枝,较细
中麻黄 小枝多分枝,较粗
节间相对较长, 2~6mm
节间相对较短, 1~3mm
节间相对较长, 2~6mm
膜质鳞叶较长,基 膜质鳞叶较短,基部
部联合为筒状, 联合为筒状,上部 先端2裂,反曲。 约1/4分裂,2裂,
多不反曲。
膜质鳞叶基部联合为 筒状,上部约1/3 分裂,3裂,先端 尖锐。
2. 断面棕褐色,有淡棕色的 点状维管束排列成放射状 或波状,有时中空。
3. 气微,味甜,微苦。
最新版整理ppt
32
最新版整理ppt
33
锁阳——补阳药
来源:锁阳科植物锁阳
最新版整理ppt
34
锁阳
药用部位:干燥肉 质茎。
鉴别特征:
1. 为扁圆形厚片,表面棕色 或棕褐色,粗糙,具明显 纵沟及不规则凹陷,有的 残存三角形的黑棕色鳞片。 体重,质硬,难折断。
鉴别特征:
1.茎、叶、花、果混合的短段 状。
2.茎方形,四面凹下成纵沟, 直径2-6mm,淡黄绿色,切面 中央为疏松白色的髓。
3.叶对生,多脱落,叶片灰绿 色,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呈 掌状或羽状3裂。
4.轮伞花序腋生,苞片刺状; 花萼筒状,上端5尖齿,花冠 多脱落。
5.气微,味微苦。
最新版整理ppt
3.叶对生,多卷缩或破碎。叶 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灰绿色, 且有稀而细小的毛茸。
4.轮伞花序腋生,花萼钟状, 花冠淡紫色。
5.气芳香,味辛、凉。
最新版整理ppt
12
广藿香——芳香化湿药
来源:唇形科植物广藿香
最新版整理ppt
13
广藿香
药用部位:干燥地上部分。

中药饮片部分

中药饮片部分
中药饮片部分
(一)基金予以支付的中药饮片
序号
饮片名称
备注
序号
钦片名称
备注
1
一枝黄花
43
小茴香

2
丁公藤
44
小通草
3
丁香

45
小蓟
4
人工牛黄
46
小蓟炭
5
人参片

47
山麦冬
6
人参叶
48
山豆根
7
八角枫
49
山药

8
八角茴香

50
山药片

9
九节菖蒲
51
山奈
10
九里香
52
山香圆叶
11
九香虫
53
山萸肉
12
儿茶
54
安息香
318
牡蛎
274
寻骨风
319
何首乌
275
阳起石
320
伸筋草
276
阴起石
321
皂角剌
277
防己
322
皂研
278
防风
323
佛手

279
红大戟
324
佛手花
280
红花
325
余甘子

281
红花龙胆
326
谷芽
282
红荏
327
谷精草
283
红豆蔻
328
龟甲
284
红参
□;限临床危重患者抢救
329
龟甲胶

285
红参片
苦楝子
413
金银花

常用中药饮片介绍(附彩图)

常用中药饮片介绍(附彩图)

桂枝桂枝,中药名。

属樟目,樟科中等大乔木;一年生枝条圆柱形,顶芽芽鳞宽卵形,绿色的叶子互生,长椭圆形至近披针形;花白色,长约4.5mm;果椭圆形,成熟时黑紫色,无毛;花期6~8月,果期10~12月。

主产于广西、广东及云南等地。

春、夏季剪下嫩枝,晒干或阴干,切成薄片或小段用。

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的功效。

常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等。

中文学名桂枝别称玉桂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樟目科樟科属樟属分布区域福建、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采收时间春、夏二季用量3~10g 毒性无毒入药部位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

性味味辛、甘,性温。

归经归肺、心、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散寒止痛、通阳化气。

主治用于风寒感冒、寒凝血滞诸痛症、痰饮、蓄水证、心悸。

相关配伍①与白芍等同用,用于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

②与枳实、薤白等同用,用于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者。

③与当归、吴茱萸等同用,用于妇女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者。

④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同用,用于治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

⑤与附子同用,可用于风寒湿痹,肩臂疼痛者。

用法用量煎服,3~10g。

禁忌桂枝辛温助热,易动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症,均当忌用。

孕妇及月经量过多者慎用。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荆芥荆芥,中药名。

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

夏、秋二季花开到顶、穗绿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中文学名荆芥别称香荆芥、线芥、假苏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唇形目科唇形科属荆芥属种荆芥分布区域江苏、浙江、江西等地采收时间夏、秋二季花开到顶、穗绿时采割用量5~10g 毒性无毒贮藏置阴凉干燥处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味味辛,性微温。

归经归肺、肝经。

中草药饮片图谱

中草药饮片图谱

海金沙清利湿热,通淋止痛
金钱草肝胆及泌尿系结石;热 淋;肾炎水肿;湿热黄疸
猪苓利水渗湿、小便不利、水肿
茯苓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
木香理气调中,燥湿化痰
香附理气解郁、调经止痛
பைடு நூலகம் 沉香降气温中、暖肾纳气
檀香行气温中,开胃止痛
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鸡内金消食健胃,涩精止遗
神曲由辣蓼、青蒿、杏仁等药加入 面粉或麸皮混合后,经发酵而成
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经
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用于经闭痛经,胸腹胀痛、刺痛
横断面平坦光亮,呈角质状,杏黄色或橙黄色,中部有一颜色较浅的圆心
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肉桂的干燥嫩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
党参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黄芪、黄耆补中益气固表敛汗
茵陈清热利湿、退黄、利胆、保肝
栀子的果实、泻火除烦、清热利湿
滑石利尿通淋,清热解暑,祛湿敛疮
大黄攻积滞、清湿热、泻火
车前子清热利尿;渗湿止泻
泽泻利水渗湿、泄热通淋

考试药名带图片

考试药名带图片

忍 冬
山银花
毛花柱忍冬
薏 苡 仁
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的成熟种仁。
薏 苡 仁
茎蓼 和科 根植 物 虎 杖 的 根
虎 杖
吴茱萸 为芸香科 落叶灌木 或乔木吴 茱萸、石 虎或疏毛 吴茱萸的 干燥近成 熟果实。 生用或炒 制用。
疏毛吴茱萸
石 虎
石 虎 吴 茱 萸
疏 毛 吴 茱 萸
黄芩 为唇形 科多年 生草本 黄芩的 干燥根 晒干。 生用或 炒用、 酒炙用
企边桂 清化桂
肉桂
伞 形 科 植 物 重 齿 毛 当 归 的 根
独 活
独 活
独 活
沉香 为瑞香 科常绿 乔木白 木香含 有树脂 的木材。 锉末或 磨粉, 生用。
国产沉香(白木香)
进口沉香
茯 苓
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 “云苓”


薄荷
决明子 为豆科 一年生 草本决 明或小 决明的 干燥成 熟种子 生用或 炒用。
掌 叶 大 黄
唐 古 特 大 黄
药用大黄
关于大黄
菊科植物滨 蒿或茵陈蒿 的地上部分。 又称茵陈。 春季采收的 习称“绵茵 陈”,秋季 采割的称 “茵陈蒿”
茵陈
使君子科植物使君子的成熟果实
使君子
香附 为莎草 科多年 生草本 莎草的 干燥根 茎。生 用或醋 炙用。
佛手 为芸香 科常绿 小乔木 或灌木 佛手的 干燥果 实。生 用。
《中药学》药材饮片图谱考试名录
木瓜 薄荷 栀子 黄芩 生地黄 茵陈蒿
肉桂 决明子 金银花 苍术 槟榔 使君子
独活 威灵仙 薏苡仁 陈皮 砂仁 香附
沉香 茯苓 天花粉 厚朴 虎杖 吴茱萸 附 子 连翘 广藿香 大黄 佛手 番泻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枝桂枝,中药名。

属樟目,樟科中等大乔木;一年生枝条圆柱形,顶芽芽鳞宽卵形,绿色的叶子互生,长椭圆形至近披针形;花白色,长约4.5mm;果椭圆形,成熟时黑紫色,无毛;花期6~8月,果期10~12月。

主产于、及等地。

春、夏季剪下嫩枝,晒干或阴干,切成薄片或小段用。

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的功效。

常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等。

中文学名桂枝别称玉桂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樟目科樟科属樟属分布区域、、、、、等地采收时间春、夏二季用量 3~10g 毒性无毒入药部位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

性味味辛、甘,性温。

归经归肺、心、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散寒止痛、通阳化气。

主治用于风寒感冒、寒凝血滞诸痛症、痰饮、蓄水证、心悸。

相关配伍①与白芍等同用,用于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

②与枳实、薤白等同用,用于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者。

③与当归、吴茱萸等同用,用于妇女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者。

④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同用,用于治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

⑤与附子同用,可用于风寒湿痹,肩臂疼痛者。

用法用量煎服,3~10g。

禁忌桂枝辛温助热,易动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症,均当忌用。

孕妇及月经量过多者慎用。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荆芥荆芥,中药名。

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

夏、秋二季花开到顶、穗绿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中文学名荆芥别称香荆芥、线芥、假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唇形目科唇形科属荆芥属种荆芥分布区域、、等地采收时间夏、秋二季花开到顶、穗绿时采割用量 5~10g 毒性无毒贮藏置阴凉干燥处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味味辛,性微温。

归经归肺、肝经。

功效解表散风,透疹,消疮。

主治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

相关配伍1、用于牙宣疳:赤土、荆芥叶同研,揩之,日三次。

(《普济方》)2、用于经血不止:乌龙尾(炒烟尽)、荆芥穗各半两。

为末。

每服二钱,茶下。

(《圣济录》)用法用量5~10g。

禁忌《本草纲目》:忌驴肉。

反河豚、一切无鳞鱼、蟹。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喷淋清水,洗净,润透,于50℃烘1小时,切段,干燥。

药材性状本品茎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长50~80cm,直径0.2~0.4cm表面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

叶对生,多已脱落,叶片3~5羽状分裂,裂片细长。

穗状轮伞花序顶生,长2~9cm,直径约0.7cm。

花冠多脱落,宿萼钟状,先端5齿裂,淡棕色或黄绿色,被短柔毛;小坚果棕黑色。

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饮片性状本品呈不规则的段。

茎呈方柱形,表面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被短柔毛。

切面类白色。

叶多已脱落。

穗状轮伞花序。

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等地。

防风防风,中药名。

别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

是一种药草的名字,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喜凉爽气候,耐寒,耐干旱,主产于、、、等地。

防风的根可生用。

味辛、甘,性微温。

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的功效。

中文学名防风别称铜芸、回草、百枝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伞形目科伞形科属防风属种防风分布区域东北、华北及、、、等采收时间春、秋二季用量 5-10g 毒性无毒入药部位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

性味味辛、甘,性微温。

归经归膀胱、肺、脾、肝经。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主治用于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正,脾虚湿盛。

相关配伍1、治一切眼疾:蕤仁(去油)三钱,甘草、防风各六钱,黄连五钱,以三味熬取浓汁,次下蕤仁膏,日点。

(氏《集效方》)2、骨蒸烦热及一切虚劳烦热,大病后烦热,并用地仙散:地骨皮二两,防风一两,甘草(炙)半两。

每用五钱,生五片,水煎服。

(《济生方》)3、小便淋涩:三物木防己汤∶用木防己、防风、葵子各二两。

咀。

水五升,煮二升半,分三服。

(《千金方》)用法用量服:煎汤,5-10克。

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禁忌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血虚发痉、阴虚火旺者慎用。

炮制方法除去残茎,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

白芷白芷,中药名。

为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2.5米,根圆柱形,茎基部径2-5厘米,基生叶一回羽状分裂,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果实长圆形至卵圆形。

主要变种有杭白芷、祁白芷、白芷(原变种)、独活。

以根入药,有祛病除湿、排脓生肌、活血止痛等功能。

主治风寒感冒、头痛、鼻炎、牙痛。

赤白带下、痛疖肿毒等症,亦可作香料。

北方的一些省区有栽培,多自产自销,少数调省外。

一般生于林下、林缘、溪旁、灌丛和山谷草地。

中文学名白芷别称薛芷、芳香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伞形目科伞形科属当归属种白芷、杭白芷分布区域东北、华北地区采收时间夏、秋二季用量 3-10g 毒性无毒入药部位伞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肺,脾,胃经。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祛风止痒。

主治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带下证,疮痈肿毒。

相关配伍①与防风、羌活等同用,用于感冒风寒,头痛,鼻塞。

②与薄荷、菊花、蔓荆子同用,用于外感风热。

③与石膏、黄连同用,用于牙痛。

④与苍耳子、辛夷、薄荷同用,用于治鼻渊头痛。

⑤与蒲公英、瓜蒌同用,可用于痈肿疮毒之乳用不起;与金银花、天花粉同用,可用于痈肿疮毒之脓出不畅。

⑥与鹿角霜、白术、炮等同用,可用于寒湿带下;与车前子、黄柏等同用,可用于湿热带下。

用法用量煎服,3~10g。

外用适量。

禁忌阴虚血热者忌服。

炮制方法拣去杂质,用水洗净,浸泡,捞出润透,略哂至外皮无滑腻感时,再闷润后,切片干燥。

柴胡柴胡,中药名。

为《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部位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

柴胡是常用解表药。

别名地熏、山菜、菇草、柴草,性味苦、微寒,归肝、胆经。

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阳之功效。

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垂、月经不调。

中文学名柴胡别称地熏、山菜、菇草、柴草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伞形目科伞形科属柴胡属分布区域东北、华北、西北、华东、、采收时间春、秋二季用量 3-10g 毒性无毒入药部位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

性味味辛、苦,性微寒。

归经归肝、胆、肺经。

功效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举陷,退热截疟。

主治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

用法用量3-10g。

禁忌柴胡其性升散,肝风动,肝阳上亢,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炮制方法①柴胡:除去杂质和残茎,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②醋柴胡:取净柴胡片,加入定量米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

筛去碎屑。

柴胡片每100kg,用米醋20kg。

③鳖血柴胡:取净柴胡片,用鳖血及适量清水拌匀,稍闷,待汁液被吸尽后,文火炒干,取出放凉。

柴胡片每100kg,用鳖血12.5kg。

石膏石膏,中药名。

为含水硫酸钙(CaSO4·2H2O)的矿石。

生用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效;煅用具有敛疮生肌,收湿,止血之功效。

常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中文名石膏采收时间冬季采挖用量 15~60g;外用适量别名细石、细理石、软石膏、寒水石、白虎。

主要成分含水硫酸钙(CaSO4·2H2O)。

性味味甘、辛,性大寒。

归经归肺、胃经。

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主治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用法用量15~60g,先煎;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多煅过用,研末撒;或调敷。

1、治表热未解,肺热咳嗽: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

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2、治阳明气分热盛: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热,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白虎汤)禁忌凡阳虚寒证,脾胃虚弱及血虚、阴虚发热者慎用。

栀子栀子,中药名。

是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果实。

栀子的果实是传统中药,属卫生部颁布的第l批药食两用资源,具有护肝、利胆、降压、镇静、止血、消肿等作用。

在中医临床常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扭挫伤、高血压、糖尿病等症。

而且也是市市花。

中文学名栀子别称黄栀子、黄果树、山栀子、红枝子等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茜草目科茜草科属栀子属种栀子分布区域、、、、、等采收时间9-11月用量 5-10g 毒性无毒入药部位茜草科植物茜草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

主治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用法用量煎服,6-10g。

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禁忌栀子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炮制方法除去果梗及杂质,蒸至上汽或置沸水中略烫,取出,干燥,碾碎。

黄芩黄芩,中药名。

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是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肉质根茎肥厚,叶坚纸质,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总状花序在茎及枝上顶生,花冠紫、紫红至蓝色,花丝扁平,花柱细长,花盘环状,子房褐色,小坚果卵球形,花果期7~9月。

黄芩生于向阳草坡地上,海拔60~1300(1700~2000)米。

产于,,,,,,,,,等地,中国北方多数省区都可种植。

其以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

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

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

中文学名黄芩别称山茶跟、黄芩荼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管状花目科唇形科属黄芩属种黄芩分布区域中国、联东西伯利亚、蒙古、朝鲜、日本采收时间春、秋二季用量 3~10g入药部位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主治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相关配伍1、小儿秃疮:黄蜀葵花、大黄、黄芩等分,为末。

米泔净洗,香油调搽。

(《普济方》)2、血痢不止:地肤子五两,地榆、黄芩各一两,为末。

每服方寸匕,温水调下。

(《圣惠方》)3、吐血衄血,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者,泻心汤主之: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水三升,煮一升,热服取利。

(仲景《金匮玉函》)用法用量3~10g。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炮制方法1、黄芩片除去杂质,置沸水中煮10分钟,取出,闷透,切薄片,干燥;或蒸半小时,取出,切薄片,干燥(注意避免暴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