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
《渡荆门送别》赏析
《渡荆门送别》赏析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诗人在出蜀途中,经过荆门送别亲朋好友的场景。
下面从几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1.情感表达:诗中通过描绘送别场景,展现了李白对亲朋好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表达了对故乡水的留恋和对远行的不舍。
2.意境描绘:诗中通过对山、江、月、云等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壮美的送别氛围。
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在离别时的豁达与豪迈。
3.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仗、拟人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通过对仗的运用,展现了自然景象的壮美。
4.文学价值: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展现了诗人壮游天下的豪情壮志。
同时,诗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都展现了李白的文学才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综上所述,《渡荆门送别》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壮美的诗篇,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在送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首诗既体现了唐诗的优美和韵味,也展现了李白豪放洒脱的个性,成为了古典诗歌中的佳作。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演讲稿、心得体会、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范本、主题班会、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experience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templates, theme class meetings, teaching reflections, teaching design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李白《渡荆门送别》译文及赏析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注释]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⑺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
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赏析一]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诗词《渡荆门送别》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渡荆门送别》的诗意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年代】:唐【作者】:李白【内容】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2023年《渡荆门送别》古诗_作者李白_古诗渡荆门送别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整理
2023年《渡荆门送别》古诗_作者李白_古诗渡荆门送别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整理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译文及解释译文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
重山随着荒野消失慢慢逝尽,长江流进了宽阔无际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
我依旧怜爱这来自家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解释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⑴远:远自。
⑴楚国:楚地,今湖北、河南一带。
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⑴平野:平坦宽阔的原野。
⑴江:长江。
大荒:宽阔无际的田野。
⑴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犹如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下来。
⑴海楼:海市蜃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
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
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漂亮景象。
⑴仍:依旧。
怜:怜爱。
一本作“连”。
家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家乡。
⑴万里:喻行程之远。
《渡荆门送别》创作背景这首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详细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二说作于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三说作于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
依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巡游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家乡开头漫游全国,预备实现自己的抱负理想。
《渡荆门送别》鉴赏这首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渡荆门送别》古诗原文及译文【优秀9篇】
《渡荆门送别》古诗原文及译文【优秀9篇】篇一: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篇一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
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⑴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
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大河。
大荒:广阔无垠的原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下来。
⑺海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
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
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篇二: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篇二【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中华诗词-唐五代-李白荆门:山名,在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
诗人正自家乡四川东下,仗剑远游,意气风发,这首诗写得气势奔放和开阔,表现出一种愉快和乐观的心境。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唐诗《渡荆门送别》原文及赏析
渡荆门送别【原文】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1、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2、远:远自。
3、楚国:楚地,今湖北、河南一带。
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4、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5、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6、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下来。
7、海楼:海市蜃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
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
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8、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9、万里:喻行程之远。
10、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译文】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赏析】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
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
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
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
此说颇是在理。
【鉴赏】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翻译、原文及赏析
渡荆门送别翻译、原文及赏析(推荐)渡荆门送别翻译、原文及赏析《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创作的律诗。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推荐)渡荆门送别翻译、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战国时属于楚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渡远,是“远渡”的倒写。
来从,是“来作”之意。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乘船远渡荆门,是来楚国做一次旅游。
楚国:古楚国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下:月亮下移。
海楼:海市蜃楼。
仍怜故乡水:仍,频频。
怜,爱。
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全句的意思是说,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翻译】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楚国境内旅游。
在旅途中,沿江两岸的崇山随着荒野的出现渐渐消失,奔腾的长江也就在无边的野上浩浩荡荡地蔓延开去,变得开阔、舒缓了。
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凌空飞下的明镜,云气蒸腾缭绕,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流水,不远万里,送我的远行。
【赏析】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其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他就诞生在中亚的碎叶(今俄罗斯托克马克)。
五岁时随父亲迁居绵州的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清廉乡。
从李白自叙青年时代的阔绰生活来看,他的家庭原来可能是一个富商。
幼年时,他的父亲对他进行过传统的文化教育,青年时曾接近过戴天山的道士和纵横家赵蕤,也受过儒家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
总的说来,手纵横家和道家的思想影响较深。
这些思想支配着她的生活,使他沿着一条传奇式的生活道路,度过了自己光彩而有坎坷的一生。
李白的诗歌以豪迈的气魄歌唱自己的进步理想,抨击权贵,藐视礼教,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渡荆门送别》译文及赏析
《渡荆门送别》译文及赏析《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注释译文注释1、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2、远:远自。
3、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
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4、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5、江:大河。
大荒:广阔无垠的原野。
6、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下来。
7、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8、仍:频频。
9、万里:喻行程之远。
译文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
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
李白是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作品鉴赏分层赏析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赏析
李白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赏析李白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赏析《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记下了他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
首联直扣诗题,交代了此行的目的。
接下来店铺为你带来李白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⑴黄鹤楼:含义为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含义为李白的朋友。
之:含义为往、到达。
广陵:含义为即扬州。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词语注解】:含义为⑴荆门:含义为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⑵远:含义为远自。
⑶楚国:含义为楚地,今湖北、河南一带。
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⑷平野:含义为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含义为长江。
大荒:含义为广阔无际的田野。
⑹月下飞天镜:含义为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含义为移下,下来。
⑺海楼:含义为海市蜃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
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
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含义为依然。
怜:含义为怜。
一本作“连”。
故乡水:含义为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人从小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含义为喻行程之远。
【渡荆门送别翻译】:含义为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
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诗歌鉴赏】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注释、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2、远:远自。
3、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4、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5、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6、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7、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8、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9、万里:喻行程之远。
李白《渡荆门送别》翻译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游览。
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词作品,是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渡荆门送别》诗词鉴赏
【《渡荆门送别》诗词鉴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渡荆门送别》诗词鉴赏1《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赏析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渡荆门送别》诗词鉴赏2《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李白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先世西凉武昭王李嵩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
幼时内迁,寄籍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县)。
李白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与杜甫合称“李杜”。
唐诗赏析-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赏析'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唐代: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远:远自。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在这一联,短短十个字,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
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
这句的意思是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度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了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渡荆门送别(李白)原文及赏析
渡荆门送别(李白)原文及赏析渡荆门送别 (李白)原文及赏析渡荆门送别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
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和赏析。
原文:渡荆门送别,去客尘无泥。
万里归思肠,忧来雁渡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短亭短亭,蓬莱短亭里。
想佳人,明月照高楼,流光何事两依依。
生死情,长河未满船。
赏析: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诗以饱满的情感和豪放的诗境而著称。
通过描写送别场景,抒发了诗人对离别的思念之情,以及生死和情感流转的主题。
首先,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渡荆门送别的场景,令人感受到离别的悲伤和无奈。
去客尘无泥一句,形象地表达了诗人身处异地的无助和无法执掌的境况。
万里归思肠,忧来雁渡低则表达了他对远方亲情的思念之情。
其次,诗中的意象和描写极具艺术感染力。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描写细致入微,使读者仿佛能亲临现场感受春雨的清新、杏花的芬芳。
短亭短亭,蓬莱短亭里这句则展示了诗人怀念佳人的心情,让人对失去的爱情充满期盼和留恋。
最后,诗人巧妙地运用了生死情和长河未满船的比喻,更加深入地表达了他对生死和情感流转的思考。
明月照高楼,流光何事两依依则充满了对永恒和珍贵的追求与思念。
总的来说,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传达了离别和思念之情。
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和情感的升华,使诗人的内心世界与读者产生了共鸣。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绘离别的诗篇,更是对生命和情感的深刻反思,展现了李白豪情壮志和独立自由的人生态度,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赏析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篇一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
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⑴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⑴远:远自。
⑴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
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⑴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⑴江:大河。
大荒:广阔无垠的原野。
⑴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下来。
⑴海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
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
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⑴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⑴万里:喻行程之远。
韵译: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渡荆门送别》篇二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的青少年时期,在蜀中即今四川读书、任侠。
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秋,他23岁,为追求功业,实现“大丈夫”的“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见其《上安州裴长史书》),出蜀沿长江三峡东下。
在舟出三峡、初入今湖北江汉平原时,创作了这首精彩的五言律诗。
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
送别,一般是送他人别去。
诗中无此内容,故明清以来有一些学者认为诗题中的“送别”二字是衍文,可删。
首联交代自己所到之地,所向之地,叙事简洁明快。
李白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赏析
李白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赏析李白《渡荆门送别》全诗翻译及赏析篇一[唐]李白渡远2荆门外,来从楚国3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4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5。
仍怜故乡水6,万里送行舟。
注释:1、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
2、渡远,乘船远行。
3、楚国,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
4、大荒,此指广阔的原野。
5、海楼,即海市蜃楼。
6、怜,爱。
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
作者把四川当作故乡,长江自蜀东流,故称。
赏析:这首诗是李白离蜀东下时在荆门外所作。
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乘舟自蜀中出荆门的所见所感,表现出作者豪放不羁的情怀。
全诗共八句,开篇即点明自己出游的路径。
诗人来自蜀地,远在“荆门外”,而“楚国”是目的地,出了荆门山便意为离蜀入楚,诗人常在蜀地,一朝离别,自然感慨万千。
诗中三四句如一幅长轴山水图,秀美如画,脍炙人口。
渡荆门送别古诗词篇二《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扩;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
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
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
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李白《渡荆门送别》全诗翻译及赏析篇三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①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②。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赏析《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如今浓浓的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
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⑴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
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大河。
大荒:广阔无的原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下来。
⑺海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
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
这里形容江上云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韵译: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二:出蜀过三峡远渡到荆门山外,来到古时楚国故地纵情漫游。
山岭随着平原铺展渐渐消失,江水在辽阔的原野滔滔奔流。
水中月影像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变幻奇景结成海市蜃楼。
我始终怜爱来自故乡的江水,它不舍万里地送我乘舟漂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两句描写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美妙景色——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属于楚国。
李白在蜀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二十五岁;他开始远游长江,黄河中下游各地。
这首诗即是他出蜀远游时所写。
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
看来此论未免欠妥。
送别,并非写诗人送别同舟人。
从本诗最后两句可知,原来“送别”所指,是指“故乡水”送别诗人。
近人俞陛云亦说:“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工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
”(《诗境浅说》)这首诗是借景抒情之作。
构思巧妙。
脉络井井有条,结构波澜起伏,颇有层次。
开头两句是总叙,陈述诗人离开家乡,千里迢迢,乘船渡过荆门。
来到古代楚国属地漫游。
“渡远”,是“远渡”的倒写。
“来从”,是来作之意。
看来这两句并不是什么惊人之笔,但它与以下诗句都密切关合,丝丝相扣,具有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重要作用。
“山随平野尽”以下四句,是倒叙。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是写诗人坐在船上,举目所见地面上的景色变化。
这两句所写,容量很大。
有阔大的空间的立体感和漫长时间的行进感。
它写诗人从四川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穿过蜿蜒起伏,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
来到辽阔的湖北平原,高山峻岭逐渐消失,随着山势的变化,滚滚奔腾而来的长江,也渐渐平静下来,在广阔的原野上,缓缓东流。
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
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这两句,与杜甫的“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两句诗,同为佳句,却各尽其妙。
所不同的是,李白的两句诗描写的是白天的景致,杜甫的两句诗描写的是夜晚的景色,李诗是“行舟暂视”,杜诗是“停舟细观”(王琦《李太白文集》辑注),并无优劣可分。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俩句,是描绘太空的夜景,诗人坐在船上,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由于折光的作用,便构成了非常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这两句都是用鲜明的形象作比,描绘太空的迷人景致,表现出诗人的丰富想象力。
对于“月下飞天镜”一句,有人解释说:月亮映入江水,好象从空中飞下的明镜。
这种训释,似乎失于确当。
“月下飞天镜”,诗意异常明显。
即月亮从太空运转而下,就好象从天上飞下的明镜。
这里并无“月亮映入江水”之意。
辛弃疾词写道:“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太常引》)他把月亮比作从天上飞下的明镜,与李白诗意完全相同。
俞陛云说:“五六句写江中所见,以天镜喻月之光明。
以海楼喻云之奇特,惟江天高旷,故所见如此。
若在院宇中观云月,无此状也。
”(同上)见解非同凡响,不失为的评。
最后“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俩句,紧扣“送别”的诗题,与开头两句写诗人离蜀远游的诗意遥相呼应。
李白五岁后至二十五岁之前,都是在蜀度过的。
他酷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对故土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诗人突然别离家乡到异地远游,自然会产生惜别之情,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离情别绪”吧。
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明明是诗人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
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
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
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
总之,这首诗在艺术上是比较成功的,写得曲折含蓄、波澜起伏,忽而写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写太空的奇异景象;忽而写白天对山峦起伏、江流奔腾的大自然的欣赏,忽而又写夜晚对太空景象变幻的享受。
最后才用拟人化手法,曲折含蓄地表现诗人离乡惜别的情思。
我们透过诗人对大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欣赏,就能体会到青年诗人刚刚走向社会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其兴致勃勃的无穷活力。
尤其“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逼真地描写出诗人乘船穿过三峡,崇山峻岭,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原野上;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随着山势的消失,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缓缓东流……诗人就使用这种白描的笔触,淡淡的色彩,描绘出一幅非常真实的山水画卷,给后代人们留下了领略不尽的审美感受。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
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注释】本诗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夏,当时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出塞宣慰。
单车:指独自。
问:慰。
属国:附属国。
居延,汉时属国,在今甘肃张掖西北,此行的目的。
《后汉书·郡国志》:“凉州有张掖、居延属国。
”过:访。
征蓬:蓬草根浅,随风飘行,所以古人以征蓬、飘蓬喻行旅之人。
征,行。
萧关:汉、唐时西边要塞,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斥候,即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边疆重镇都护府长官,这里指崔希逸。
燕然:山名,即杭爱山。
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
汉将窦宪击破匈奴北单于,追击至燕然山,刻石纪功而回,后世用为克敌制胜的典故。
这里借用之。
【鉴赏】诗人作此诗时,与他谊兼师友的名相张九龄受李林甫排斥被罢相。
这是玄宗朝政治由清明转为昏庸的标志,因此,诗人在奉使慰劳战胜之军的征中,并非是一味高昂振奋的,也兼有孤寂之感。
前四句,诗人写出了孤寂的心态。
“单车”去“边地”,千里迢迢,孑然一身,抬头见胡雁归飞,更令诗人触物伤怀,感觉自己如断根的飘蓬一般远离了故国。
后四句,写诗人在“胡天”见到了大漠的奇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此宏壮之景感召了诗人,使他渐摆脱了孤寂的心绪,生出了豪壮之情,引发了克敌建功、燕然刻石的爱国热忱。
这首诗尤值得一提的是第五、六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无际无涯的大漠中,一缕烽火台上的孤烟,直上青天;长河似带,落日降临,异常浑圆,这两句诗,凸现了大漠粗犷、强毅的精神,凝聚了诗人的心态,从诗的字句看,语不惊奇,朴实无华,但却能状难言之景于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达到了浑成的境界,显示了诗人的深厚功力。
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 (1)建德江:即新安江流经浙江省建德县附近的一段江面。
(2)烟渚(zhu主):指傍晚雾气笼罩着的江中小洲。
(3)客愁新:是说在这苍茫暮色中,明显地、格外地感到客中的愁绪。
新,显豁鲜明的意思。
(4)野旷:四野空旷。
天低树:是说空旷的四野,远远望去,天比树还低。
(5)月近人:因江水清澈,月映江中,人在船上俯身而望,似觉月亮在向人亲近。
[简要评析] 羁旅之愁,思乡之情,在唐诗中有不少作品来反映这些内容。
这首诗写诗人旅途中的乡思之愁,全诗抒情重心在二句的“客愁新”三字。
诗的起句,为诗人兴起愁思作了暗示,此时最易惹动游子的思乡情绪。
第二句,故诗人以一个“新”字写愁绪之陡生。
“新”字在诗中可解为“新生出”、“突然生出”。
后两句写景均是由“客愁新”三字生发出来,由于它的背景是如此宽广无垠,因而往往被反衬得特别矮小,好似被天地压扁了似的,这就是“天低树”三字的意境。
诗人以暮天能将孤树压低的夸张笔法,形象化地写出内心的压抑心情,这就是不见亲人的凄凉之情。
“江清月近人”是谓由于江水净洁,故水中的月亮倒影便显得又大又圆,人在船上看它,只觉得它似乎离人尤近。
诗人在此句中同样也赋予深厚的情感,即以月之近人写它的灵性。
它似乎很懂得诗人的乡愁不可释,乡思不可绝,为之解脱,这便是“月近人”三字的意蕴。
如此说来,本诗后两句并非纯为写景,而是渗透着诗人强烈感情色彩的景语,为景中含情的名句。
清人张谦宜“‘低’字,‘近’字,宋人所谓诗眼,却无造痕,此唐诗之妙也。
”一轮明月,挂在当空,却又善解人意,似乎与诗人越来越近,于寂寥中给诗人平添一份温暖和亲切之感。
此诗之愁,读来足见其雅,而一个“新”字,又可见出人生旅途之中,别样的感受随时而生,终有明月相伴,却是人生不变的情感安慰。
[诗人简介] 孟浩然(689—740),字亦浩然,襄州襄职(今属湖北)人。
年轻时曾隐居家乡鹿门山,以诗自娱。
后往长安,应进士试,不第,又还襄阳。
后病死。
终身是个布衣。
他的一生,多半在襄阳度过,他的诗歌,也很多以襄阳为题材,故张祜有“襄阳赂浩然”之句。
他的诗五言最多,也以五言为长。
前人曾说盛唐诗人,李杜之外,当推王孟。
王孟之诗虽不尽相同,但在描写山水、田园上,自有异中之同,形成一种流派。
汉江临眺①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②。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③。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④。
[注释]①汉江:即汉水。
临眺:登高望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