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案
五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案

五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案第一章:认识劳动与技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与技术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劳动与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内容:1. 劳动与技术的定义。
2. 劳动与技术的作用。
3. 劳动与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劳动与技术。
2. 讲解:详细讲解劳动与技术的定义、作用及应用。
3. 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劳动与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并分享自己的体验。
第二章:劳动安全常识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安全知识。
2. 培养学生遵守劳动安全的习惯。
教学内容:1. 劳动安全的基本要求。
2. 劳动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及预防措施。
3. 劳动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
教学活动:1. 讲解:讲解劳动安全的基本要求、风险预防及事故处理。
2. 演示:演示一些劳动安全的实际操作,如正确使用工具、紧急疏散等。
3.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劳动安全的实践练习,如穿戴安全装备、使用工具等。
第三章:日常生活技能培养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日常生活技能。
2. 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
教学内容:1. 个人卫生:如刷牙、洗脸、洗澡等。
2. 衣物整理:如穿衣、洗衣、叠衣等。
3. 房间整理:如打扫、整理床铺、收纳等。
教学活动:1. 讲解:讲解各个日常生活技能的正确方法。
2. 演示:演示各个日常生活技能的操作过程。
3. 练习:让学生亲自实践,教师指导。
第四章:环保意识与实践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1. 环保的含义。
2. 环保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3. 学生如何参与环保实践。
教学活动:1. 讲解:讲解环保的含义及在生活中如何实践。
2.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环保的看法和做法。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植树等。
第五章:团队合作与沟通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团队合作的基本原则。
五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案

五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学会基本的劳动技能,如打扫卫生、整理物品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观念,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了解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教学重点:认识各种劳动工具,学会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工具的安全使用注意事项。
2. 第二课时:学会基本的劳动技能教学重点:学会打扫卫生、整理物品等基本劳动技能。
3. 第三课时:培养团队协作意识教学重点:学会与他人合作完成劳动任务。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第四课时:热爱劳动,尊敬劳动者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培养尊敬劳动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劳动成果。
5. 第五课时:创意劳动,快乐实践教学重点: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将劳动与趣味相结合。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提高劳动兴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劳动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
2. 教学新知:讲解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示范基本劳动技能。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劳动任务,让学生回家后实践。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各种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
3. 学生具备团队协作能力,能在集体劳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4. 学生热爱劳动,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
5. 学生能发挥创意,将劳动与趣味相结合,提高劳动兴趣。
五、教学资源1. 劳动工具:扫把、拖把、清洁剂等。
2. 教学素材:劳动故事书籍、劳动视频等。
3. 实践场地:教室、走廊、操场等。
4. 评价工具:劳动技能评价表、团队协作评价表等。
六、教学活动设计6. 课程名称:整理与收纳——整理书桌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整理书桌,保持学习环境的整洁。
五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案

五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劳动与技术的概念,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和技术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技术的思想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劳动的意义与价值讲解劳动的定义、意义和价值。
分析劳动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2. 第二课时:基本的劳动技能教授扫地、拖地、擦窗户等基本家务技能。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指导。
3. 第三课时: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介绍现代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使用电脑、手机等基本操作。
4. 第四课时:劳动与技术的关系探讨劳动与技术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分析劳动技术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5. 第五课时:劳动实践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劳动实践活动。
学生分组完成指定的劳动任务。
三、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劳动与技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表现和技能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含劳动与技术的相关知识、图片和案例。
2. 劳动实践材料:如扫把、拖把、清洁剂等。
3. 技术设备:如电脑、手机等。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2. 讲解与演示:教师讲解劳动技能和技术应用的知识,并进行演示。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劳动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劳动与技术的关系,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第六课时:生活中的技术创新介绍生活中的科技创新产品,如智能家居、移动支付等。
学习如何运用科技创新改善生活质量。
七、第七课时:劳动与技术的安全常识讲解劳动过程中应注意的安全事项,如使用工具的正确方法、劳动过程中的自我保护等。
学生讨论并分享劳动安全知识。
八、第八课时:环保意识与劳动技术讲解环保知识,强调劳动技术在环保中的作用。
五年级劳动与技术下册教案

五年级劳动与技术下册教案(最新全套)第一章:认识劳动工具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各种劳动工具的名称和用途。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劳动工具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教学内容:1. 介绍常见劳动工具,如锤子、螺丝刀、锯子、铁锹等。
2. 讲解劳动工具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3. 强调正确使用劳动工具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学生展示各种劳动工具,并讲解其名称和用途。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家庭中使用劳动工具的经验。
3. 教师演示正确使用劳动工具的方法,学生跟随操作。
4. 学生进行劳动工具使用的小组竞赛,提高兴趣。
第二章:学习简单的劳动技能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如扫地、擦窗、整理物品等。
3. 培养学生合作完成劳动任务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扫地、擦窗、整理物品等基本劳动技能的步骤和方法。
2. 强调保持环境整洁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合作完成劳动任务的能力。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学生讲解扫地、擦窗、整理物品等基本劳动技能的步骤和方法。
2. 学生分组进行劳动实践,练习掌握这些技能。
3.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4. 学生合作完成劳动任务,如打扫教室、整理图书馆等。
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良好劳动习惯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劳动的积极性。
3. 培养学生自律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 讨论良好劳动习惯的意义和重要性。
3.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劳动习惯,并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良好劳动习惯的意义和重要性。
3. 教师提供一些培养良好劳动习惯的建议,如制定劳动计划、定时检查等。
4. 学生制定自己的劳动计划,并在教师的监督下执行。
第四章:学习家庭劳动技能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些家庭劳动技能,如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等。
2. 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关心家庭的责任感。
教学内容:1. 讲解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等家庭劳动技能的步骤和方法。
五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案

五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案第一章:了解劳动的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劳动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
3. 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劳动的定义和种类。
2. 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3. 劳动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劳动的定义和意义。
2. 组织学生参观劳动场所,了解不同种类的劳动。
3. 让学生通过实际参与劳动,体验劳动的价值和快乐。
第二章:学习劳动技能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2. 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劳动任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劳动技能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劳动技能。
2. 学习劳动技能的方法和技巧。
3. 劳动技能在个人和社会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教授学生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劳动技能,如打扫卫生、整理物品等。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学习劳动技能。
3. 组织学生参与劳动任务,锻炼和展示他们的劳动技能。
第三章:培养劳动习惯教学目标:2. 培养学生自觉参与劳动的意识。
3. 引导学生认识到良好劳动习惯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良好劳动习惯的定义和特点。
2. 培养良好劳动习惯的方法和技巧。
3. 良好劳动习惯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良好劳动习惯的定义和特点。
2. 教授学生培养良好劳动习惯的方法和技巧。
3. 组织学生参与劳动任务,培养和巩固他们的劳动习惯。
第四章:学会合作与团队精神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完成劳动任务。
2.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到合作与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合作与团队精神的定义和特点。
2. 学会合作与团队精神的方法和技巧。
3. 合作与团队精神在劳动和个人成长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合作与团队精神的定义和特点。
2. 教授学生学会合作与团队精神的方法和技巧。
五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案(精选5篇)

五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案(精选5篇)五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对织片缝制,装饰,做成一只精美的小钱包,了解编织技术的生活价值2.通过动手编织制作,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激发创作的欲望教学重点:利用上节课中完成的织片,通过缝制,装饰,制作一个精美的小钱包教学难点:装拎带与缝合织片教学过程:一.作品赏析1.出示几件完成的钱包成品2.思考上节课完成的织品的用途①想想可以把他制成那些生活中的小饰物②想一想他的编织方法是怎样的?3.揭示主题:小钱包二.学生做做:1.编织基本织片:选用自己喜欢的针法.组合编织完成一块基本织片.一般长为20cm宽为8cm2.娤拎带①教师示范:取下棒针,用穿编的方法传入两根绒线,两端各留出可抽拉的线头②学生尝试练习,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3.缝制织片①教师示范:将织片对折,用缝衣针缝合下边和侧边②学生练习注意:缝制时将织片沿长边对折,缝合底边和另一侧边即可4.装饰:用自己挑选的装饰材料缝在小钱包上,起到美化的作用①装饰品可以是现有的,也可以是动手编织②装饰注意图像色彩三.作品展示学生作品展示评价优劣四.课堂交流扩张1.作品评价:应注意穿编,缝合技术掌握程度及作品整体的美观程度2.思考:这些织片除了编钱包外,还能制作那些小饰品?(手机袋、钥匙袋)3.利用可与时间尝试其他的编织制作五.课堂总结五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案(篇2)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棒针编制中的几种基本针法的编制符号.能看懂图样2.能依照进行作品的编织、设计、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作思维3.通过动手编制练习,明白通过相同针法的不同组合,可以编织出不同的作品教学重点:能看懂样品的使用的针法,按照图示学习编织一种织物教学准备:普通绒线棒针2根教学过程:一、观察实物,感受不同的编织1.出示毛衣,感受不同的针线编织2.想:你曾在那些服饰中见过?二、学习几种基本织片的编织1.上针的平面织法:A、教师示范①起针②位于表侧的第一行编制上针③翻至里侧的第2行,编织下针④重述上述编法B、学生尝试①学生一边看图样,一边尝试编制②与样品进行比较2.起伏编织教师示范编法:一行下针和一行上针交互而成的织片,不管是表侧还是里侧,都是编织下针①起针②位于表侧的第一行编织下针③翻至里侧的第二行,也编织下针④重复上述编法,反复编织下针学生尝试:学生分小组编织,组长负责指导3.双松紧编织:为两针上针和两针下针交互而成的织片,不管是位于表侧行还是位于里侧行,都是先编织两针上针,再编织两针下针教师示范:①起针②先编织两针上针,在编织两针下针③按照上述针法,反复编织三、学生尝试编织1.选择上述一种针法,试着编织一件织品2.上下针组合变化的方式还有很多,如单松紧针法、规划针法等四、织品展示:1.展示已经完成的织品2.可以织成一条围巾五、课堂总结五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案(篇3)教学目标:1.学会对黏土的捏,揉,搓,压等技法2.能制作出原粒形内空的泥人胚子,并对胚子进行刻画,上色等美化,完成彩色小陶童的制作3.了解泥土到烧制成陶器的过程,增添生活的乐趣,培养合作互助及创新精神教学重点:学习对黏土的捏,揉搓等技法教学难点:是对胚子的雕刻教学准备:黏土,圆柱体棒,彩色颜料笔,小刻刀,釉,烤箱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陶器是由黏土或以黏土、长石、石英等为主的混合物,经成型,干燥,烧制而成的制品的总称,陶器工艺品是我国最古老的工艺美术品,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灰陶,江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商店已出现釉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中间陶瓷至今兴盛不衰,宜兴的紫砂壶,台湾的陶塑,崇宁的雕镂陶等文明于世,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制作小陶壶二.设计制作方案1.阅读课文“陶器的制作”小组讨论设计十个小陶壶的制作方案2.以小组为单位,记录制作方案及分工三.学学做做1.圆柱体棒做模具,在模具外围上一圈料土(注意:模具的外形要简单以便脱模)2.将料土捏成小彩童的基本形状:8字形,上面是脑袋,下面是身体(注意:头要大一些才可爱)3.用小竹签或小刻刀在料土上刻出小彩童的帽子,头发,头巾等,并用收捏出娃娃的圆脸蛋4.将彩童晒干后,涂上颜色(晒干泥胚一定要方在阴凉处,不能直接在阳光下暴晒,否则容易裂开)四.作品展示1.学生作品展示,评价交流2.请个别学生进行经验介绍五.课外扩展课外学做一只小狗,一只小猫或其他动物五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案(篇4)教学目标:1.欣赏用各种材料制作的茶杯套,感受线材料和铜片的特点。
五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计划和教案

五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计划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2. 培养学生学会制定计划,提高计划执行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提高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劳动的意义和重要性。
2. 学习如何制定合理的劳动计划。
3. 学习基本的劳动技能,如扫地、拖地、擦窗户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劳动的意义,学会制定劳动计划,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合理的安排时间和步骤,提高劳动效率。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劳动的意义和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
2. 采用示范法,展示如何制定劳动计划,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会制定计划。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视频等。
2. 准备劳动工具,如扫把、拖把、抹布等。
3. 准备劳动场地,如教室、走廊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劳动的意义和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
2. 讲解劳动计划:讲解如何制定合理的劳动计划,包括时间安排、任务分配等。
3. 示范劳动技能:示范基本的劳动技能,如扫地、拖地、擦窗户等。
4.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所学的劳动技能。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发现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劳动表现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在劳动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3.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劳动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建议。
九、教学拓展1. 开展劳动竞赛:组织劳动竞赛,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提高劳动技能。
2. 参观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观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和价值。
3. 开展劳动主题班会:定期开展劳动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五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案

五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劳动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关系;2.掌握常见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劳动与技术的概念和关系;2.常见劳动工具的分类和使用方法;3.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
三、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习劳动工具的分类和使用方法。
四、教学难点:1.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2.掌握并熟练使用常见劳动工具。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劳动与技术的概念和关系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学生已经了解到什么是劳动,什么是技术,并引导学生思考二者的关系。
2.理论讲解(15分钟):介绍劳动与技术的定义和关系,以及技术在劳动中的作用。
通过示例、图片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身边的劳动和技术,并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和依赖关系。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结果。
4.概念总结(5分钟):对劳动与技术的概念进行总结,让学生归纳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常见劳动工具的分类和使用方法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已知的劳动工具,并提问它们的使用方法和分类。
2.分类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组一些劳动工具实物或图片,让他们进行分类讨论,并找出各类劳动工具的特点和用途。
3.操作实践(20分钟):准备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如锤子、扳手、铁锹等,让学生亲自操作并熟悉其使用方法。
同时,教师可以示范正确的使用方法。
4.总结(10分钟):请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总结不同类别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三课时: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1.组织活动(15分钟):选择一种适合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如校园清扫、花坛整理等,让学生分组参与。
每个小组负责一项具体任务。
2.实施活动(30分钟):学生按照分配的任务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和监督。
五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案

五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2. 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劳动的意义:让学生了解劳动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认识到劳动的价值。
2. 基本劳动技能: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如扫地、拖地、擦窗户等。
3. 团队合作: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学会在团队中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4. 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发挥创新思维,改进劳动工具或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传授基本劳动技能。
2. 示范法:教师示范,学生跟随操作,掌握劳动技能。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4. 创新实践法: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改进劳动方法。
四、教学步骤1. 导入:讲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
2. 基本劳动技能学习:讲解并示范基本劳动技能,如扫地、拖地、擦窗户等,学生跟随操作。
3. 团队合作练习:分组进行团队合作练习,共同完成劳动任务。
4. 创新思维培养:鼓励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发挥创新思维,改进劳动工具或方法。
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劳动意识。
2. 劳动技能掌握:检查学生掌握基本劳动技能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
3. 团队合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创新思维: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创新实践,评价学生的创造力。
六、教学内容1. 劳动安全知识:让学生了解劳动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学会保护自己。
2. 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学会在劳动过程中爱护环境。
3. 劳动工具的使用:讲解并示范劳动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劳动效率。
4. 家务劳动:引导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劳动安全知识和环保意识,传授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
五年级劳动技术教案(通用7篇)

五年级劳动技术教案(通用7篇)五年级劳动技术篇1教学目标:1.让学生使用电饭锅制作蛋糕,体验动手做蛋糕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情感。
2.养成遵守纪律、认真细心、勤俭节约以及与他人合作协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分离蛋黄、蛋清,打发蛋清教学准备:鸡蛋五个、牛奶、色拉油、低筋粉、糖、电饭锅、打蛋机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过生日的时候都会吃什么?你觉得味道怎样?你想知道它是怎么做的吗?在家利用电饭锅就可以做了。
(二)总结做法:1.看看,说说,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
2.说说它的制作流程。
3.请同学说说面粉的知识。
4.讲解注意点及制作方法。
(三)学生动手操作(各小组分工合作,教师巡视)(四)评比小组民主评议,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评它?(五)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做蛋糕,回家以后,我们可以做给平时为我们操心劳累的父母吃。
回家同学们可以再查查,做蛋糕还可以用烤箱。
如果再用一些其他的材料还可以做不同口味的蛋糕,感兴趣的话你可以试一试哦。
希望同学们能够提高生活的自理能力,在家里多动手,多才按语,做生活的主人,减轻父母的负担,做他们的好帮手。
五年级劳动技术教案篇2教学要点:1、教学文章1---9自然段,深入体会“我”的个性特点。
2、写片断:展开想象,把“我”第二次挑煤的过程详细生动地写下来。
3、简介作者及作品。
教学过程:一、学习1---9自然段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的脑海中都会出现一个坚强的苦难少年的形象。
上了这堂课后,我们将会对他有更加深入地了解。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1---9自然段,思考一下他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找到课文有关依据来谈一谈。
2、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
3、交流讨论,并随机练习朗读。
1)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我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
(说明“我”虽只有12岁却很懂事。
)“油煎”是什么?(把东西放到沸腾的油锅里煎炸。
)“心里像油煎一样”比方的是怎样一种情景?(把心放到沸腾的油锅里煎炸。
五年级下册劳动技术教案(3篇)

第1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保手提袋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 通过制作手提袋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1. 环保手提袋的制作方法。
2. 制作过程中的环保意识培养。
教学难点:1. 制作过程中的创新与改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环保手提袋制作教程、剪刀、胶水、彩纸、彩笔等。
2. 学生准备:环保手提袋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各种手提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手提袋的来源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手提袋大多为塑料制品,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浪费资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制作环保手提袋。
二、讲解制作方法1. 教师播放环保手提袋制作教程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制作步骤。
2. 学生观看视频后,教师讲解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三、学生动手实践1. 学生分组,每组分发制作材料。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与评价1.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制作心得,总结制作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简要回顾。
二、创新与改进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环保手提袋的制作方法?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改进意见。
三、展示作品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创新。
四、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2. 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倡导绿色生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环保手提袋的制作,让学生了解了环保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案

五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案第一章:认识劳动与技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与技术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劳动与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内容:1. 劳动与技术的定义。
2. 劳动与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劳动与技术的关系。
2. 讲解劳动与技术的定义及重要性。
3. 举例说明劳动与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 学生分享自己对劳动与技术的认识和体会。
第二章:学习劳动与技术的方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学习劳动与技术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观察法。
2. 实践法。
3. 交流与合作。
教学活动:1. 讲解观察法、实践法和交流与合作在学习劳动与技术中的应用。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体验学习劳动与技术的乐趣。
3.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方法。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1. 良好劳动习惯的定义。
2. 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方法。
教学活动:1. 讲解良好劳动习惯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3. 学生分享自己的良好劳动习惯和经验。
第四章:家庭劳动教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庭劳动教育的意义。
2. 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劳动的意识。
教学内容:1. 家庭劳动教育的意义。
2. 家庭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法。
教学活动:1. 讲解家庭劳动教育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家庭中实施劳动教育。
3. 学生分享自己在家庭劳动中的经验和收获。
第五章:学校劳动教育1. 让学生了解学校劳动教育的目的。
2.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劳动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1. 学校劳动教育的目的。
2. 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法。
教学活动:1. 讲解学校劳动教育的目的。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积极参与学校劳动。
3.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校劳动中的经验和收获。
第六章:劳动与技术的安全教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与技术活动中常见的安全问题。
2. 培养学生遵守劳动与技术活动中的安全意识。
教学内容:1. 劳动与技术活动中常见的安全问题。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劳动与技术下册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劳动与技术下册教案全册目录1. 单元一:家务劳动- 课时一:认识家务劳动- 研究目标:了解家务劳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教学重点:认识家务劳动- 教学内容:介绍家务劳动的定义和种类,并引导学生了解其重要性和意义- 教学方法:学生讨论+课堂展示- 教具准备:图片或影片素材,纸板或幻灯片供学生展示- 课时二:进行简单的家务劳动- 研究目标:学会进行简单的家务劳动- 教学重点:进行简单的家务劳动- 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整理书桌、清洁桌面等- 教学方法:实践操作- 教具准备:清洁工具,学生所需家务劳动用品2. 单元二:手工技艺- 课时一:认识手工技艺- 研究目标:了解手工技艺的种类和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手工技艺- 教学内容:介绍手工技艺的种类和应用,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手工技艺可以制作出的物品- 教学方法:讲解+展示实物- 教具准备:手工制作的实物样品- 课时二:研究手工制作- 研究目标:学会利用简单材料进行手工制作- 教学重点:研究手工制作- 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简单材料进行手工制作,如折纸、剪纸等- 教学方法:实践操作- 教具准备:手工制作材料3. 单元三:信息技术- 课时一:认识信息技术- 研究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信息技术- 教学内容:介绍信息技术的定义和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讲解+举例- 教具准备:信息技术的相关设备或图片- 课时二:研究信息技术操作- 研究目标:学会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 教学重点:研究信息技术操作- 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研究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如使用电脑、手机等设备进行常见操作- 教学方法:实践操作- 教具准备:电脑、手机等信息技术设备总结本教案全册共包含三个单元:家务劳动、手工技艺和信息技术。
每个单元包括两个课时,旨在让五年级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劳动与技术,并提供相关操作的实践指导。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将能够认识到劳动和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五年级劳动与技术下册教案

五年级劳动与技术下册教案(最新全套)第一章:认识劳动工具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各种劳动工具的名称和用途。
2. 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姿势和操作方法。
3.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教学内容:1. 介绍常见的劳动工具,如锤子、锯子、螺丝刀等。
2. 讲解各种劳动工具的用途和正确的使用方法。
3. 演示如何正确使用劳动工具进行简单的劳动操作。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学生展示各种劳动工具,并讲解它们的名称和用途。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正确的劳动姿势和操作方法。
3.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尝试使用劳动工具进行简单的劳动操作。
评价方式:1. 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操作是否正确。
2. 学生能正确回答劳动工具的名称和用途。
第二章:学习种植技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种植的基本技巧。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内容:1. 讲解种植的基本步骤,如播种、浇水、施肥等。
2. 介绍适合五年级学生种植的植物种类。
3. 讲解如何养护植物,使它们茁壮成长。
教学活动:1. 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校园内的植物,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种植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3.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尝试种植适合五年级学生的植物。
评价方式:1. 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操作是否正确。
2. 学生能正确回答种植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第三章:学习编织技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编织的基本技巧。
2.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民间艺术的情感。
教学内容:1. 讲解编织的基本方法,如平编、挑编、织造等。
2. 介绍适合五年级学生编织的物品,如围巾、帽子等。
3. 讲解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编织。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学生展示各种编织物品,并讲解它们的制作方法。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编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尝试编织适合五年级学生的物品。
评价方式:1. 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操作是否正确。
五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案

五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案1.1 设计思路1.1.1 引导学生了解劳动的重要性1.1.2 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1.1.3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1.1.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知识点讲解2.1 劳动的意义2.1.1 劳动可以锻炼身体2.1.2 劳动可以培养良好的习惯2.1.3 劳动可以提高自我价值2.1.4 劳动可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三、教学内容3.1 劳动工具的使用3.1.1 了解各种劳动工具的名称和用途3.1.2 学习使用劳动工具的正确方法3.1.3 练习使用劳动工具进行实际操作3.1.4 培养学生的安全操作意识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了解劳动的意义4.1.2 学会使用劳动工具4.1.3 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4.2 过程与方法4.2.1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4.2.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4.2.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4.3 情感态度价值观4.3.1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4.3.2 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4.3.3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劳动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5.1.2 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5.1.3 学生安全操作意识的培养5.2 教学重点5.2.1 劳动的意义和价值5.2.2 劳动工具的名称和用途5.2.3 学生在实践中的团队协作能力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准备6.1.1 劳动工具实物或图片6.1.2 劳动操作演示视频6.1.3 安全操作示范用具6.1.4 创新实践活动材料6.2 学具准备6.2.1 劳动工具使用手册6.2.2 劳动技能练习册6.2.3 安全操作指南6.2.4 创新实践作品展示板七、教学过程7.1 导入新课7.1.1 劳动工具实物展示7.1.2 劳动意义讲解7.1.3 安全操作提示7.1.4 创新实践引导7.2 知识传授7.2.1 劳动工具使用方法讲解7.2.2 劳动技能示范操作7.2.3 学生分组实践练习7.2.4 创新实践思路探讨7.3 练习与展示7.3.1 学生独立操作练习7.3.2 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7.3.3 优秀作品展示与点评7.3.4 创新实践成果分享八、板书设计8.1 劳动意义8.1.1 劳动锻炼身体8.1.2 劳动培养习惯8.1.3 劳动提升自我价值8.1.4 劳动增进团队协作8.2 劳动工具使用8.2.1 工具名称与用途8.2.2 正确使用方法8.2.3 安全操作注意事项8.2.4 创新实践指导九、作业设计9.1 课后练习9.1.1 劳动工具使用练习9.1.2 劳动技能提高任务9.1.3 安全操作知识问答9.1.4 创新实践项目设计9.2 小组合作任务9.2.1 劳动工具使用竞赛9.2.2 劳动技能展示活动9.2.3 安全操作宣传海报9.2.4 创新实践成果展示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 教学效果反思10.1.1 学生劳动技能掌握情况10.1.2 学生安全操作意识培养10.1.3 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10.1.4 教学方法与策略调整建议10.2 拓展延伸活动10.2.1 社区劳动实践活动10.2.2 劳动工具使用大赛10.2.3 创新实践项目研究10.2.4 劳动与技术主题班会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391字)本节课主要教授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这是学生进行劳动实践的基础。
五年级劳动与技术下册教案

五年级劳动与技术下册教案(最新全套)第一章:制作手工艺品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2. 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和分享。
3. 培养学生了解手工艺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教学内容:1. 介绍手工艺品的种类和制作方法。
2. 教授简单的手工艺品制作技巧。
3. 学生动手制作手工艺品。
教学步骤:1. 引入:展示各种手工艺品,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介绍手工艺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讲解制作方法。
3. 示范:示范制作简单的手工艺品。
4. 学生动手制作:学生分组合作,制作手工艺品。
5. 展示和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感受。
评价方式:1. 学生作品的创意和美观程度。
2.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 学生对制作手工艺品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二章:烹饪技能训练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学会烹饪基本技能。
2. 培养学生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
教学内容:1. 介绍烹饪的基本工具和调料。
2. 教授烹饪的基本技巧。
3. 学生动手烹饪简单菜肴。
教学步骤:1. 引入:展示各种烹饪菜肴,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介绍烹饪的基本工具和调料,讲解烹饪的基本技巧。
3. 示范:示范烹饪简单菜肴。
4. 学生动手烹饪:学生分组合作,烹饪简单菜肴。
5. 品尝和评价:学生品尝自己的作品,评价烹饪过程中的经验和感受。
评价方式:1. 学生烹饪的菜肴口感和味道。
2. 学生在烹饪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意识。
3. 学生对烹饪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三章:环保意识培养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学会节能减排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养成环保的生活习惯。
教学内容:1. 介绍环保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教授节能减排的方法。
3. 学生动手实践环保活动。
教学步骤:1. 引入:展示环境污染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环保的思考。
2. 讲解:介绍环保的概念和重要性,讲解节能减排的方法。
3. 学生动手实践:学生分组进行环保活动,如垃圾分类、节能措施等。
五年级劳动与技术下册教案(最新全套)

五年级劳动与技术下册教案(最新全套)第一章:认识劳动与技术1.1 学习目标:了解劳动与技术的概念和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讲解劳动与技术的含义和作用。
1.3 教学活动:讲解劳动与技术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劳动与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4 教学评价:学生能正确回答劳动与技术的概念,能举例说明劳动与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章:家庭劳动技能2.1 学习目标:学习家庭劳动的基本技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2 教学内容:讲解家庭劳动的基本技能,如打扫卫生、洗衣服、做饭等。
2.3 教学活动:演示家庭劳动的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2.4 教学评价:学生能正确操作家庭劳动的基本技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第三章:农田劳动体验3.1 学习目标:了解农田劳动的过程,体验农耕文化。
3.2 教学内容:讲解农田劳动的基本过程,如播种、施肥、除草等。
3.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到农田进行实地体验,观察农田劳动的过程。
3.4 教学评价:学生能正确描述农田劳动的过程,对农耕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四章:手工制作技能4.1 学习目标:学习手工制作的基本技能,培养动手能力。
4.2 教学内容:讲解手工制作的基本技能,如剪纸、折纸、编织等。
4.3 教学活动:演示手工制作的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4.4 教学评价:学生能正确操作手工制作的基本技能,提高动手能力。
第五章:环保意识与实践5.1 学习目标:培养环保意识,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环保行动。
5.2 教学内容:讲解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环保。
5.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用电等。
5.4 教学评价:学生能自觉地进行环保行动,对环保有更深入的认识。
第六章:家庭园艺与种植6.1 学习目标:学习家庭园艺的基本知识,培养植物养护技能。
6.2 教学内容:讲解家庭园艺的概念、选择合适的植物、植物养护方法等。
6.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植物种植实践活动。
五年级劳动技术教案下册

五年级劳动技术教案下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观念。
3. 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务劳动1. 学习扫地、拖地、擦窗户等家务劳动的基本技巧。
2. 学习整理床铺、衣物、书桌等日常生活的整理方法。
第二单元:农田劳动1. 学习农田的基本劳作方法,如播种、施肥、除草等。
2. 学习农田的管理技巧,如浇水、治虫、修剪等。
三、教学方法1. 实践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
2. 小组合作教学法: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劳动。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态度、技能和团队协作情况。
2. 成果评价:评价学生完成劳动任务的质量、速度和创造力。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行自我评价,提高自我认识。
五、教学计划第一周:家务劳动技巧训练1. 学习扫地、拖地、擦窗户等家务劳动的基本技巧。
2. 学习整理床铺、衣物、书桌等日常生活的整理方法。
第二周:农田劳动基本技能训练1. 学习农田的基本劳作方法,如播种、施肥、除草等。
2. 学习农田的管理技巧,如浇水、治虫、修剪等。
六、教学资源1. 家务劳动工具:扫把、拖把、窗户清洁工具等。
2. 农田劳动工具:锄头、铲子、水壶等。
3. 教学视频:家务劳动和农田劳动的操作视频。
4. 教学图片:家务劳动和农田劳动的示范图片。
5. 评价表格:用于记录学生的劳动过程和成果。
七、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家务劳动和农田劳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与示范:教师展示家务劳动和农田劳动的操作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劳动过程。
3.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教师巡回指导,纠正不当操作。
4. 总结与反思:学生分享自己的劳动心得,教师总结劳动技巧和注意事项。
五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案

五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和意识。
2. 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劳动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认识劳动1. 讲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第二课时:学习基本的劳动技能1. 教授简单的劳动技巧,如扫地、擦桌子等。
2.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
第三课时:动手制作小物品1. 教授制作小物品的技巧和方法。
2. 学生动手制作,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第四课时:学习合作劳动1. 讲解合作劳动的重要性。
2. 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劳动,培养合作精神。
第五课时:体验劳动1.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劳动实践。
2. 学生总结体验,分享劳动心得。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基本的劳动技能。
2.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制作小物品,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合作劳动中培养合作精神。
4. 采用体验法,让学生在实际劳动中感受劳动的乐趣和价值。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程度。
2. 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的情况。
3. 学生在合作劳动中的表现。
4. 学生对劳动的热爱程度和劳动习惯的养成情况。
五、教学资源1. 劳动工具:扫把、拖把、刷子等。
2. 制作材料:纸张、剪刀、胶水等。
3. 劳动场地:教室、实验室、校园等。
4. 劳动指导书、视频等教学资料。
六、第六课时:探索劳动工具的改进1. 讲解劳动工具的改进对劳动效率的影响。
2. 引导学生动手尝试改进劳动工具,提高劳动效率。
七、第七课时:学习环境保护与劳动1. 讲解环境保护在劳动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如何在劳动中做到环境保护,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
八、第八课时:学习安全劳动1. 讲解劳动安全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安全劳动知识,如如何正确使用劳动工具、避免劳动伤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编船篮教学目标:1、在编船篮的过程中,培养严谨、踏实的作风和互助合作精神。
在课内外学习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2、启发学生设计创新,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小船篮的成品、半成品。
2、学生准备:塑料带、打包带、线绳(或橡皮筋)和剪刀等。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编好的小船篮(用实物投影仪可显示得更清晰)2、引导观赏、讨论:船篮的形状、特点?可以用哪些材料编织?是用什么编织法编织成的?二、学习编船篮。
1、自学教材图示。
2、小组讨论:编船篮需要的材料、工具有哪些?从编织材料、方法上比较:编船篮与编小凉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编船篮的编制步骤有哪些?3、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编织时注意使经、纬线间尽量靠紧。
捆扎船头、船尾,以及接插篮把,有一定难度,要相互帮助协作完成。
三、思维拓展。
1、如果经、纬线的长度不一样,船篮会是什么样子?2、如果经、纬线的根数不一样多,船篮又是什么样?3、设法装饰一下编好的船篮,使它更好看、更能派上用场。
4、还可以用哪些材料编出其他式样的小篮子?四、学习评价。
1、自评、互评,根据评价结果填上“★”。
2、请得“★”最多的同学展示作品,并向大家介绍介绍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2、动物书签教学目标:1、巩固挑压编织技法,学习小鹿的编制方法,编成小鹿。
2、在编小鹿的过程中,培养严谨、踏实的作风和互助合作精神。
在课内外学习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3、启发学生设计创新,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一、实物导入,激发兴趣二、自学讨论1、翻开书,学生自学教材图示。
要求:看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1)制作工具有:剪刀(2)制作材料有:宽0.5厘米或1厘米的塑料条或纸条(3)制作步骤为:(4)制作重点是:五股小辫编法编身体,注意左右交叉编织要有序,不要漏掉。
4、教师示范重点步骤,注意小鹿的鹿角的处理方法。
三、动手实践1、学生按照书上图示进行动手制作。
2、教师巡视指导。
四、总结评价1、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放在桌子上,自由流动观看其他作品。
2、选出自己认为做得最好的作品,说说原因。
3、引导总结编织方法:4、引导评价自我:五、课外拓展1、除了纸条,你还能用其他材料进行编织吗?2、你会编织其他小动物吗?试一试。
3、编网袋一、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小网袋成品,编织示意图或投影片,广口玻璃瓶、罐或大词典、厚书等便于固定袋口绳的教具。
2、学生准备:编网袋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二、教学重、难点:绳与绳之间的打结。
三、教学过程:(一)展示提问,导入课题1、展示小网袋作品。
2、提问:网袋有什么用处?它啊是如何编织成功的?(引入绳结编织法)3、编网袋需要哪些材料、工具?(检查材料、工具的准备)(二)演示讲解,动手操作1、学生自学图示,了解编织过程,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
2、借助投影或实物演示一步步讨论,明确编织过程:⑴固定袋口绳(可拉直粘贴在课桌边)。
⑵对折线绳骑搭在袋口绳上(排列要整齐)⑶打第一排结(各绳结要与袋口绳等距离。
如没把握,可先做上记号,再打结)。
⑷大第二排结:在记号处从相邻的两个结中各取一根绳合并在一起打结。
⑸将袋口绳环系在广口瓶、罐的沿口处或围绕在纸筒、大词典上(用胶带固定住)。
⑹把第一根绳和最后一根绳合并打结,完成第二排结。
⑺依次往下编,最后留下一定长度的绳头,合拢打个结,并修剪整齐。
⑻将口袋绳两头连结起来,完成编织。
4、中国结——鞭炮结一、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中国结实物、录像片,以及实物投影仪等电教设备。
2、学生准备:60厘米长的彩绳两根,五厘米长的彩绳一根,镊子(或锥子)、强力胶(或打火机)、剪刀等。
二、教学重、难点:绳与绳之间的打结。
三、教学过程:(一)展示介绍,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出示中国结(实物、录象图片等)。
2、提问:这些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饰物是什么?你在哪里见到过中国结?你了解中国结吗?3、介绍中国结的由来、特点及其用途。
激发学生对中国结的浓厚兴趣,导入新课。
(检查材料、工具的准备)(二)自学讨论,讲解演示1、中国结是怎么编制出来的?2、你能参照图示一步步编出鞭炮结吗?试着编编看,提出你觉得困难的地方,在小组里议一议。
3、讲解并演示重点、难点。
⑴编结材料中的一根五厘米长的短线绳是做什么用的?编结时怎样插入、固定它?⑵演示说明“井”字互套,直至线绳全部编完(可用粗绳演示或投影片图示说明)。
⑶怎样收尾?岁收尾时的操作有什么要求?一定要注意什么?⑷如何将各人编结好的“鞭炮”组合成“一串鞭炮”?(三)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编结操作时(可伴轻音乐),小组内同学间互教互学;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启发、鼓励学生互助合作,想办法解决难题。
(四)评价拓展1、小组自评、互评各人编的单个“鞭炮”,根据评价结果填上“☆”。
2、展示评价各小组的“一串鞭炮”,颁发团体优胜奖。
3、思维拓展。
⑴如按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交替互套穿编,“鞭炮”柱体会呈现什么形状?⑵可不可以用三根(六股)、四根(八股)……绳来编呢?“鞭炮”柱体又会有什么变化呢?课后试试看!4、课外活动:参照技术信息提供的阅读材料,或自己创新设计编结自己喜爱的中国结。
5、中国结“基本结”编结教学目标:了解各种中国结“基本结”的编制方法,独立编制各类“基本结”,并从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准备:剪刀,镊子等工具,60厘米和5厘米长的彩绳若干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学生作品——鞭炮结。
谈话:除了鞭炮结,你还知道哪些其它的中国结?出示各种中国结,板书其名称(吉祥结、万字结、平结、双钱结),猜猜老师手中的中国结的名称。
今天,我们一起来编织这些漂亮的中国结。
二、学习编法1、边看图边自学编织方法,想想自己最喜欢哪一种中国结。
2、交流最喜欢的是哪一种结,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对这种结做简要的介绍。
3、分组,准备编织。
将喜欢同一种结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准备好编织所需的材料。
三、学习编织1、组员一起对照图文研究编法,相互说说编织的步骤。
2、各组派选代表上台说说编织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3、各组开始编织,教师巡视知道个别学生。
4、作品展示:各组将组员编织的结穿成一串放在讲台上,学生分组上台参观并评出“巧手”奖和“最佳小组”奖。
四、互帮互学1、各小组间自由交流,互相学习,要求学生做到虚心好学,耐心讲解,学习其它中国结的编织方法。
2、夸夸你真行。
指同学上台夸夸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同学,并给予奖励。
五、课堂小结1、指学生说说这堂课的主要内容。
2、请同学总结各类中国结的编织方法。
六、课外作业1、完成这四种基本结的编织。
2、收集各种中国结。
6、衣架教学目标:了解金属衣架的制作步骤,学习金属衣架的制作方法,并能独立制作。
教学重点、难点:弯折成型。
教学准备:老虎钳、起子,铁丝3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汇报你认识的金属制品,说出分别是用什么金属材料制成的。
2、教师出示一个用铁丝制成的衣架,问:你们知道这是用什么金属材料制作的吗?要是能亲手做一个作为礼物送给妈妈,那多有意思呀!二、学习做法1、想想:要制作这样一个衣架需要哪些工具和材料?2、指生交流,老师总结并一一出示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3、自学做法:对照书上彩图研究衣架的制作步骤。
4、学生交流步骤,师相机板书:•用钳子将铁丝弯成挂物衣架。
•用钳子夹住支架下端,用起子折弯。
•将两挂臂铁丝的一端弯成圈,分别套在支架下端的两侧。
•将两臂挂铁丝的另一端分别折弯,一个简易的铁丝衣架便完成了。
5、教师示范制作衣架。
三、练一练1、同桌合作制作衣架,教师巡视指导。
2、指学生上台展示作品并做讲解员为大家讲述自己的制作过程。
3、同桌互相讲解制作的步骤。
四、拓展活动你能设计出其他造型的衣架来吗?画出简要的设计图并动手试一试。
五、课堂小结谈谈今天这一课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先回家试试自己做的衣架,再把它送给妈妈。
7、桌面垃圾桶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许多器物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了解常用的手工制作材料如金属丝、卡纸等材料的性能。
2、学习基本手工操作技能,制作翻盖垃圾桶。
3、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养成认真负责的劳动习惯,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习翻盖垃圾桶的制作方法。
在制作过程中学会合作,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讲究质量、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翻盖垃圾桶制作过程中金属丝活动支架的制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二、学习制作1、读一读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书本26页的内容,了解翻盖垃圾桶的制作方法。
2、想一想这个翻盖垃圾桶分为几个部分?你觉得制作过程中哪个部分最困难?3、学一学。
(1)学习翻盖垃圾桶的制作方法(2)学习翻盖垃圾桶制作过程中的金属丝支架制作技巧。
4、做一做学生制作,教师巡视5、评一评三、拓展延伸生活中的垃圾桶还有哪些样子呢?我们来看一看。
让我们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设计一个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