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七氟醚麻醉后躁动的研究进展
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间躁动的分析

2 . 1 两组 患者 在术 中各个 时期血 流动力学相关指标 的变化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 术中两组患者 的血流动力 学各项指 标变 化 无 明显 差 异 ( P>0 . 0 5 ) , 不具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详见表 1 表1 两组 患者在术 中各个时期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 的变化
发 生 躁 动 的 现象 比较 频繁 ,所 以这 在很 大程 度 上局 限 了七 氟 醚 的
使用率。而本文就重点研究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 的躁动情况。 1 资料 与方法
1 . 1 一 般 资 料
并且确保将肺泡最低有效 的浓度值控制在 1 . 3~1 . 5 之间 ; 静一 吸复 合组予3 %~5 %七氟 醚吸入, 调节 氧浓度0 . 5~I L / m i n , 将 肺泡最 低 有效浓度控制在0 . 8 ~1 . 2 MA C , 并连续 注入丙泊 酚2 mg ・ k g 一 1 ・ h - 1 维持麻醉效果。 在手术完成  ̄f f f l 0 mi n 停 止患儿 吸入七氟醚 。 之后 便用大流量 氧气( 4 ml / mi n ) 持续 冲洗患儿 气道, 当气管 内吸引 能够 引 起 小 动 作 时 ,进 行 静 脉 注 射新 斯 的明 O . 0 4 m g / k g 和 阿 托 品 0 . 0 2 m g / k g  ̄抗肌松药 的残余作用 。 医护人员一旦发现患儿潮气量
妇儿专栏
统计 分 析所得 各组 数据用 均数 ±表示 , 标 准差( ±s ) , 使用 S P S S 1 3 . 0 统计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组 间比较采用 0 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 0 1 5年 4期
七氟醚的临床研究及进展讲解

• 对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 • 患者使用七氟醚后苏醒快,进行术后神 经功能评价的时间较早,有利于早期发 现术后并发症。
•
七氟醚的血管扩张作用较异氟醚弱, 在临床神经外科手术麻醉中是一个不错 的选择。尽管对脑血管扩张作用较弱, 却有研究证实七氟醚减低大脑动态自主 调节功能,但不影响调节的范围。
•
七氟醚能否安全地用于癫痫患者还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 肥胖病人 • 与其他吸人麻醉药物相比,七氟醚的低 脂溶性、快速一致的苏醒特点使其成为 肥胖病人的较好选择
• 七氟醚与异氟醚均可能影响老年患者全 身麻醉术后早期认知功能,但七氟醚较 异氟醚恢复更快。
• 联合使用七氟醚、非去极化肌松药时, 七氟醚增强非去极化肌松药的抑制效应。 结论七氟醚增强非去极化肌松药肌松作 用的机制可能是在受体水平增加拮抗剂 的亲和力。
2.69 mg/ml
*Chortkoff BS, Eger EI, et al. Anesth Analg, 1995; 81: 737 -743
七氟烷组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要明显快于异氟烷
拔管时间
46.12 34.70
睁眼时间
42.45 31.08
吸入药物时间
129.02 154.56
0
20
40
七氟醚化学名为氟甲基一异丙基醚。 为无色透明、有香味无刺激性的挥发性液 体,分子量为200.05,沸点58.6"C,在 空气与氧气中不燃烧、不爆炸,在氧气中 浓度达到11vo] 时方具有可燃性(此浓度 已远高于麻醉浓度,无临床意义)。血/ 气分配系数为0.63,较现有的任何其它 吸人性全麻药更为理想,油/气分配系数 为42,在同类麻醉药中为最低者。
七氟醚的临床研究及进展
七氟醚在小儿临床外科麻醉中的应用进展

文字太差,文中部分内容表述不清!无法修改!建议重写!七氟醚在小儿临床外科麻醉中的应用进展李赞北流市人民医院广西北流537400摘要:临床上广泛应用七氟醚实施麻醉,临床效果较好。
可控性高、麻醉快速、清醒快、维持麻醉状态好、出现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最近几年在对小儿实施麻醉时,快速吸入七氟醚诱导使用的较多,但是也会引起术后患者出现躁动现象,本文对最近几年七氟醚在小儿临床外科麻醉实施综述。
关键词:七氟醚;小儿临床外科麻醉;应用发展20世纪90年代在外科麻醉治疗中应用七氟醚,七氟醚化学名为氟甲基-六氟-异丙基醚,无无色透明,无刺激性有香味的挥发性液体,属于一种新型的吸入性麻醉药,但是用于临床上的时间并不长[1]。
现今,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临床效果较好。
主要优点是血气分配系数低,因而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具有苏醒快、诱导快速、循环抑制轻、麻醉深度易调节以及对呼吸道刺激小等优点[2]。
另外,这类药物对肝肾的损伤较小,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等诸多优点,得到了临床广大医生的关注,为了研究小儿临床外科麻醉中应用七氟醚的效果,本文对最近几年小儿临床外科麻醉中应用七氟醚的效果,现综述如下。
1建立静脉通道在对小儿建立静脉通路的过程中广泛应用七氟醚,运用高浓度的七氟醚实施面罩吸入,可快速的将小儿的神志消失。
经过研究发现,实施静脉穿刺的患儿,穿刺前分别运用七氟醚吸入麻醉和传统麻醉药实施肌肉注射,经过比较,实施吸入麻醉的患儿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反应更加轻微,手术所需时间更短,生命体征更加平稳,手术成功率更高[3]。
因吸入麻醉能够快速的使小儿神志消失,进而能够缩短静脉穿刺的时间,减少穿刺过程中患者出现的提东,避免出现喉痉挛。
2麻醉诱导2.1吸入浓度经过研究表明,分别对3~10岁的儿童采用不同浓度的七氟醚实施吸入诱导麻醉,具体浓度分别为2%,4%,6%,8%,当七氟醚的浓度逐渐的升高时,诱导麻醉的速度逐渐的增快。
对患儿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只有浓度8%的七氟醚出现的不良反应几率较高,其他浓度患儿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基本一致,未见明显差异,因而,可以得出吸入浓度为6%的七氟醚是最佳的麻醉浓度[4]。
小剂量咪达唑仑对小儿七氟醚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预防的开题报告

小剂量咪达唑仑对小儿七氟醚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
预防的开题报告
题目:小剂量咪达唑仑对小儿七氟醚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预防
背景:小儿七氟醚麻醉后苏醒期躁动是一种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不安,躁动,易激怒等,不仅给小儿带来不适,也增加了术后恢复的时间和费用。
目前,尚没有一种有效的药物预防七氟醚引起的苏醒期躁动。
咪达唑仑是一种苯二氮卓类药物,在成人麻醉领域中已被广泛应用于预防苏醒期躁动,并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
研究问题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剂量咪达唑仑在小儿七氟醚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预防作用,研究问题为小剂量咪达唑仑对于小儿七氟醚麻醉后苏醒期躁动有无预防效果。
研究方法:本实验选择5岁至10岁的小儿,均接受主要由七氟醚麻醉的手术,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
对照组在麻醉手术结束后,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毫升;观察组在麻醉手术结束后,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mg/kg。
对两组患儿分别于苏醒期1,3,6,12小时评估其躁动程度,评估方法为Richmond Agitation-Sedation Scale评分。
预期结果:预计小剂量咪达唑仑能够显著预防小儿七氟醚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结论:小剂量咪达唑仑可能是一种可行的用于预防小儿七氟醚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药物,并有望成为临床实践中的一种重要选择。
七氟醚和丙泊酚全身麻醉对小儿术后躁动影响的系统评价

七氟醚和丙泊酚全身麻醉对小儿术后躁动影响的系统评价七氟醚和丙泊酚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全身麻醉药物,广泛应用于小儿手术麻醉。
手术后躁动是小儿术后不良反应之一,临床上常见,给患儿带来不适和痛苦,甚至延误康复。
对七氟醚和丙泊酚全身麻醉对小儿术后躁动的影响进行系统评价,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参考。
一、七氟醚和丙泊酚全身麻醉的药理特点1. 七氟醚七氟醚是一种有机氟化合物,具有较高的沸点和不挥发性,是一种优秀的全身麻醉药物。
七氟醚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比较小,对各器官的代谢和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使其成为小儿全身麻醉的首选药物之一。
2. 丙泊酚丙泊酚是一种静脉用全身麻醉药物,具有快速的起效和代谢,能够提供可控的麻醉深度,对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较小。
丙泊酚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小儿全身麻醉中,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深受医生和患者的欢迎。
1. 七氟醚全身麻醉对小儿术后躁动的影响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七氟醚全身麻醉在小儿手术中往往能够提供较好的麻醉效果,但也有部分研究表明,七氟醚全身麻醉后相当比例的小儿会出现术后躁动。
具体原因可能与儿童年龄、手术类型、麻醉深度、用药剂量等因素有关。
七氟醚在全身麻醉中的应用也可能导致术后记忆障碍和苏醒不良等不良反应。
2. 丙泊酚全身麻醉对小儿术后躁动的影响丙泊酚全身麻醉在小儿手术中应用广泛,不良反应较少,但也有研究表明,在一些情况下,术后躁动仍然存在。
与七氟醚相比,丙泊酚全身麻醉在小儿手术中更少出现术后躁动的情况,且苏醒较快、更容易清醒,对患儿的影响较小。
1. 临床对比研究七氟醚和丙泊酚全身麻醉对小儿术后躁动的比较研究相对较少,但有部分临床研究表明,和丙泊酚相比,七氟醚全身麻醉在小儿手术中更容易引起术后躁动,并且苏醒时间较长。
2. 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关于七氟醚和丙泊酚全身麻醉对小儿术后躁动的影响进行Meta分析的研究相对较多,其中相当比例的文献支持丙泊酚全身麻醉对小儿术后躁动的影响较小,苏醒时间更短,更容易清醒,对患儿的影响相对较小。
七氟醚麻醉对小儿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研究

七氟醚麻醉对小儿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研究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七氟醚麻醉对小儿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研究,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目的:针对七氟醚麻醉对小儿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
方法100例进行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观察组使用七氟醚麻醉诱导,对照组使用丙泊酚麻醉诱导,将两组患儿的拔管时间、呼吸恢复正常时间、术后苏醒时间以及苏醒期的躁动程度进行对比。
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拔管时间、呼吸恢复正常时间、术后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苏醒期躁动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小儿手术使用七氟醚进行麻醉对其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较小,具备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关键词】七氟醚;小儿;苏醒期躁动;影响患儿身体发育不完全,机体器官功能耐受力较低,其手术前的麻醉稍有不慎即可危及患儿的生命,因此,患儿的手术麻醉对麻醉药物的要求较高[1]。
在小儿手术中,临床上广泛使用七氟醚对患儿进行全身麻醉,该药物是一种含氟的吸入型麻醉药,具有诱导时间较短、血/气分配系数低、麻醉过程平稳、对患儿呼吸道刺激小等特点。
本研究对在本院进行手术的10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50例采用吸入七氟醚进行术前全身麻醉的患儿术后苏醒期的躁动程度较轻,麻醉效果较为显著,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20年11月~2020年11月进行手术的100例患儿进行分析和探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所有患儿术前均禁食8h,禁饮6h。
观察组女23例,男27例;年龄3~8岁,平均年龄(4.50±1.50)岁;平均体重(14.50±3.25)kg。
对照组女22例,男28例;年龄2~8岁,平均年龄(4.10±1.80)岁;平均体重(14.20±3.20)kg。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儿在进行麻醉诱导前均接受常规检查,包括体温、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
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间躁动表现的观察及分析

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间躁动表现的观察及分析目的探讨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的躁动表现。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0例学龄前儿童和60例学龄期儿童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为A组、B组。
根据麻醉诱导方式不同,将A组、B组随机分成A1组(29例)、A2组(31例)、B1组(32例)、B2组(28例),A1组、B1组采用咪达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采用七氟醚进行麻醉维持;A2组、B2组的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均为七氟醚。
比较四组的术后睁眼时间、吞咽反射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拔管时的躁动评分。
结果四组的术后睁眼时间、吞咽反射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2组拔管时的躁动评分显著高于A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B2组拔管时的躁动评分显著高于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A1组拔管时的躁动评分显著高于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A2组拔管时的躁动评分显著高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小儿患者采用七氟醚进行麻醉,手术后的麻醉苏醒期容易出现躁动,且年龄越小的儿童其躁动风险越高。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gitation performance of pediatric Sevoflurane anesthesia recovery period.Methods 60 cases of preschool children and 60 cases of school-age children undergoing opera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group A and group B.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different anesthesia induction way,the patients of group A and group B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A1 (29 cases),group A2 (31 cases),group B1 (32 cases),group B2 (28 cases).Group A1 and group B1 were given Midazolam+Propofol+Sufentanil for induction of anesthesia,and were used Sevoflurane for anesthesia maintenance,group A2 and group B2 were given Sevoflurane for ind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anesthesia.The postoperative eye opening time,swallowing reflex recovery time,extubation time and extubation agitation score was compared between four groups.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ostoperative eye opening time,swallowing reflex recovery time and extubation time among four groups (P>0.05).The score of extubation agitation in group A2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A1,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1).The score of extubation agitation in group B2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B1,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1).The score of extubation agitation in group A1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B1,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1). The score of extubation agitation in group A2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B2,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1).Conclusio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sevoflurane anesthesia,agitation is easy to happen agitation during postoperative anesthesia recovery period,and the risk of younger children agitation is higher.[Key words]Pediatric patients;Sevoflurane;Anesthesia;Recovery period;Agitation七氟醚是一种较为新型的吸入式麻醉药物,对患者的麻醉诱导起效速度较快,且患者的术后意识苏醒较快,其在临床上逐渐被广泛应用,但在临床手术治疗过程中,采用七氟醚进行麻醉仍存在较高的术后躁动事件发生率,尤其是机体耐受性较差的小儿患者,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七氟醚的临床应用展开[1-3]。
小儿七氟烷麻醉苏醒期躁动的研究进展

小儿七氟烷麻醉苏醒期躁动的研究进展王家友,胡宪文,张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安徽合肥230601)摘要:七氟烷是临床常用的吸人麻醉药,具有镇静、镇痛作用,对呼吸和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其起效迅速,无刺激性等优点被 国内外广泛地应用于儿科麻醉,但小儿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高于成人。
该文概括了七氟烷麻醉在小儿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及 可能机制,重点论述了小儿在七氟烷麻醉苏醒期躁动的预防与治疗,以便为临床应用与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七氟烷;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doi :10. 3969/j. issn. 1009 - 6469. 2017.01.003Research progress in emergence delirium in childrenwith sevoflurane general anaesthesiaW A N G Jiayou,HU Xianwen,Z H A N G Ye(Department of A nesthesiology,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 nhui Medical University y H efei y Anhui 230601 y China) Abstract :Sevoflurane has been commonly used as a non-pungency inhalation anesthetics, sedative and analgesic, with slight impact on the respiratory and hemodynamic. Sevoflurane is widely used in pediatric anesthesia. However,with Sevoflurane,the incidence of emergence delirium in children is significant than adults.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cause and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the emergence delirium during the sevoflurane anesthesia in children and particularly analyzes how to prevent and treat emergence delirium,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in children with sevoflurane general anaesthesia.Key words:Sevoflurance;Pediatric anesthesia;Emergence delirium吸入麻醉是小儿全麻的常用方法。
课题研究论文:双氯酚酸钠预处理对减少小儿七氟醚吸入麻醉术后躁动的临床分析与护理对策

临床医学论文双氯酚酸钠预处理对减少小儿七氟醚吸入麻醉术后躁动的临床分析与护理对策小儿手术多因患儿年龄较小不能配合手术而最终须在全麻下完成。
以往该类手术常以单纯氯胺酮麻醉为主,但氯胺酮全身麻醉常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心率增快、血压增高、且需不断追加用药,术后易出现苏醒延迟或精神症状等。
七氟醚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新型吸入麻醉药,具有芳香性气味,血气分配系数低,诱导时间短,苏醒快,且对气道刺激性小的特点。
患儿易于接受,可以由父母陪伴进人手术间后直接用七氟醚面罩吸入诱导插管,不用预先开通静脉,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儿对于手术的恐惧感。
在用于4岁以下的患儿时具有良好的肌松作用,可提供良好的手术条件[1]。
我院自20xx年11月开始将七氟醚吸入麻醉用于小儿全麻,但临床观察术后苏醒躁动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成人,对手术安全及苏醒室医务人员配备等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2]。
双氯芬酸钠是一种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本研究观察双氯芬酸钠栓预处理复合七氟醚吸入麻醉对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进而加以探讨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xx年2~8月入院手术的患儿120例,ASAI或Ⅱ级,其中男106例,女14例,1~4岁,平均2岁,体重8~20kg,平均14.5kg,均为腹股沟斜疝患儿。
所有患儿无手术史、术前常规行胸部X线透视及实验室检查,排除先心病史、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滥用药物及癫痫病史,所有患儿术前无明显呼吸道感染。
排除标准:①对吸人麻醉药敏感者;②智能障碍;③急诊手术;④正在参加其他临床研究;⑤手术需要静脉麻醉来诱导或维持;或需要吸入和静脉复合麻醉。
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
1.2方法所有患儿均于手术当日早晨禁水4h,禁食6h,术前30min肌内注射阿托品1.01mg/kg。
入室后让患儿熟悉面罩,将氧流量调至6L/min。
吸氧除氮3min后,将氧流量调至3L/min,七氟醚浓度调至8%,使七氟醚充满呼吸回路,面罩紧扣其口鼻部,行七氟醚吸人诱导;每5s测试睫毛反射,以判断其意识,待其意识、痛觉消失、下颌松弛后,经口置入一次性喉罩,确定位置后固定。
小儿七氟醚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研究新进展

河 南 职 工 医 学 院 学报
・
2 2 6・
J o u r n a l o f He na n Me d i c a l Co l l e g e f o r S t a f a n d Wo r ke r s
综 述
小 儿 七氟 醚 麻 醉后 苏 醒 期躁 动 研 究新 进 展
1 . 5 陌生 的环境
患儿七 氟醚麻 醉后 迅速苏 醒 , 爆
露在 陌生环境 中 , 这些 陌生 的人 和 物 很容 易 刺 激 患 儿, 加 重其恐 惧 和焦虑 , 躁动也 就更容 易发生 了 。
2 小 儿 躁 动 的 评 估 量 表
儿 童及青 少年 , A o n o 在 比较 了接 受 七氟 醚麻 醉 的学 龄 前儿童 和学 龄儿 童 ( 6~1 0岁 ) 发生 躁动 的情 况后
发现, 学 龄 前 儿 童 全 麻 后 躁 动 的 发 生 率 要 明 显 高 于
对 于 小儿 躁 动 的评估 方 法 , 国际上 也没 有 统 一
的量 表 , 研 究 者 在 做 同 样 研 究 时 所 用 的 量 表 也 不 尽
学 龄儿童 , 同样 , B e s k o w 等研 究 也 认 为 年 龄 在 5 岁 以下 的儿童更 易发 生苏 醒期躁 动 。 1 . 2 疼痛 躁 动 的一 个重要 原 因便是疼 痛 , 但 是七 氟 醚麻 醉后苏 醒期 的躁动 却并不 一定 与之有 直接关
七氟醚麻醉导致小儿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七氟醚麻醉导致小儿苏醒期躁动的影响目的探究七氟醚麻醉对小儿苏醒期躁动的影响,为提高的麻醉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选取我院80例拟行扁桃体摘除术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空气维持麻醉,观察组给予七氟醚维持麻醉,观察两组患儿不同时期的血流动力学及麻醉效果。
结果两组患儿在手术时、拔管时的收缩压比较、舒张压比较、心率比较P<0.05,且睁眼时间、拔管时间、PAED评分、FPS评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七氟醚吸入全麻起效快,气血分配系数低,术后患儿苏醒较早,但苏醒期躁动情况发生率高,使用时应对患儿苏醒期进行密切的监控,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标签:七氟醚;麻醉;躁动;苏醒期苏醒期躁动是全麻患者常见的苏醒期不良反应之一,其中青少年与儿童的发生率较高。
患儿在苏醒期发生躁动时,会引发输液管或其他导管的脱落,严重者还会引发手术切口出血,对其术后的恢复极为不良。
七氟醚是近年来一种新型的吸入性麻药,其气血分配系数较低,麻醉诱导快,且安全性高,在儿科麻醉中使用广泛[1],但其麻醉后引发的躁动现象明显。
我院为探究七氟醚对小儿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对40例扁桃体摘除患儿进行了七氟醚维持麻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拟行扁桃体摘除术的8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
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3~10岁,平均年龄(5.8±2.2)岁;ASAⅠ级25例,ASAⅡ级15例。
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5~11岁,平均年龄(5.6±1.9)岁;ASAⅠ级24例,ASAⅡ级16例。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ASA分级比较上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次研究已告知患儿家属,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麻醉方法两组患儿于手术前的8h禁食、禁饮,术前给予患儿静脉套管针留置,同时准备好氧气、吸引装置及急救所需的器材与药物。
七氟醚和丙泊酚全身麻醉对小儿术后躁动影响的系统评价

七氟醚和丙泊酚全身麻醉对小儿术后躁动影响的系统评价全身麻醉是一种常见的麻醉方式,广泛应用于小儿手术中。
在小儿手术后,一些患儿容易出现躁动的情况,而躁动可能会影响术后康复和患儿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对全身麻醉药物对小儿术后躁动的影响进行系统评价十分必要。
本文将针对七氟醚和丙泊酚两种全身麻醉药物在小儿术后躁动方面的影响进行系统评价,并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我们来看一下七氟醚在小儿手术后躁动方面的影响。
目前的研究表明,七氟醚对小儿术后躁动的影响是双向的。
一些研究发现,使用七氟醚全身麻醉后,小儿术后躁动的发生率较低,且躁动程度较轻。
这可能与七氟醚的药效特点有关,七氟醚是一种效果快、停药后恢复快的麻醉药物,能够在手术结束后迅速从体内排出,从而减少对神经系统的抑制,有利于减少术后躁动的发生。
也有研究表明,七氟醚在一些小儿手术中可能会增加术后躁动的风险。
这可能与七氟醚在一部分小儿身体代谢能力较差,导致对七氟醚的清除能力减弱,从而影响了术后的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有关。
七氟醚和丙泊酚是两种常用的全身麻醉药物,它们在小儿手术后躁动方面的影响是双向的。
一方面,它们能够降低小儿术后躁动的发生率和程度,它们也可能增加小儿术后躁动的风险。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的特点,综合考虑麻醉药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全身麻醉方式,以减少术后躁动的发生。
对七氟醚和丙泊酚全身麻醉对小儿术后躁动的影响进行系统评价,有利于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以减少小儿术后躁动的发生。
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揭示全身麻醉药物对小儿术后躁动的影响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准确的指导。
七氟醚和丙泊酚全身麻醉对小儿术后躁动影响的系统评价

七氟醚和丙泊酚全身麻醉对小儿术后躁动影响的系统评价引言小儿手术术后躁动是指手术后出现不安、焦虑、烦躁、哭闹等行为反应,严重时还会出现抓挠、撕扯导管以及摔跌等行为。
术后躁动不仅给患儿带来不适,也给临床医护人员带来困扰,增加了患儿术后护理的难度。
在小儿手术中,全身麻醉是常用的麻醉方式,而七氟醚和丙泊酚作为全身麻醉药物,对术后躁动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对七氟醚和丙泊酚全身麻醉对小儿术后躁动的影响进行系统评价,为临床麻醉医师提供参考依据。
一、七氟醚全身麻醉对小儿术后躁动的影响1.1 七氟醚全身麻醉的特点七氟醚是一种非卟啉类麻醉药物,具有快速、深度的麻醉效果,持续时间短,恢复快的特点。
七氟醚在小儿全身麻醉中使用广泛,但其对术后躁动的影响一直备受争议。
1.2 七氟醚全身麻醉对小儿术后躁动的影响有研究表明,七氟醚全身麻醉在小儿手术中容易导致术后躁动的发生。
七氟醚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可能是导致术后躁动的原因之一。
七氟醚的快速消除特点也可能增加术后躁动的发生率。
1.3 结论综合当前文献报道,七氟醚全身麻醉在小儿手术中可能增加术后躁动的风险,临床医师需要在使用七氟醚麻醉时密切关注患儿术后的行为反应,及时进行干预。
2.3 结论综合当前文献报道,丙泊酚全身麻醉在小儿手术中可能降低术后躁动的风险,对于那些对七氟醚敏感或容易产生术后躁动的儿童,丙泊酚可能是更好的麻醉选择。
三、七氟醚和丙泊酚全身麻醉在小儿术后躁动方面的比较3.1 七氟醚和丙泊酚在小儿手术中的选择七氟醚和丙泊酚作为全身麻醉的选择,临床医师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来进行选择。
对于那些易产生术后躁动反应的儿童,可能需要考虑丙泊酚的使用。
3.2 未来的研究方向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更多的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七氟醚和丙泊酚在小儿术后躁动方面的影响。
对于术后躁动的发生机制以及预防干预措施的研究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七氟醚和丙泊酚全身麻醉对小儿术后躁动影响的系统评价

七氟醚和丙泊酚全身麻醉对小儿术后躁动影响的系统评价七氟醚和丙泊酚是临床上常用的全身麻醉药物,它们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广泛。
手术后的躁动是小儿麻醉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针对七氟醚和丙泊酚对小儿术后躁动的影响,进行系统评价,将有助于临床上更好地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提高小儿手术术后的治疗效果。
在全球范围内,关于七氟醚和丙泊酚对小儿术后躁动影响的研究相对丰富。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和筛选,我们将就这一问题展开系统评价,为临床提供更准确、全面的参考。
我们将从七氟醚和丙泊酚的麻醉效果和药理特点入手,分析两种药物对小儿手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
然后,我们将对相关文献中使用七氟醚和丙泊酚进行小儿全身麻醉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探讨两种药物对小儿术后躁动的影响。
我们将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为临床实践提供具体的指导意见。
七氟醚是一种常用的全身麻醉药物,它具有快速的起效和恢复时间,对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影响较小。
在小儿手术中,七氟醚广泛应用于麻醉诱导和维持。
丙泊酚是一种静脉全身麻醉药物,它具有快速的起效和清醒时间,对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影响也较小。
在小儿手术中,丙泊酚常用于静脉麻醉诱导和维持。
丙泊酚在全身麻醉中还具有镇静和镇痛的作用。
七氟醚和丙泊酚都是适用于小儿全身麻醉的理想药物。
在相关文献中,有不少研究探讨了七氟醚和丙泊酚对小儿术后躁动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七氟醚和丙泊酚在小儿全身麻醉中都能有效地减少术后躁动的发生率。
还有一些研究发现,七氟醚和丙泊酚对小儿术后躁动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异。
而在一些研究中,对七氟醚和丙泊酚对小儿术后躁动的比较,结果则显示丙泊酚在减少术后躁动方面优于七氟醚。
综合分析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七氟醚和丙泊酚在小儿全身麻醉中对术后躁动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
虽然有一些研究表明两者在减少术后躁动的效果并无显著差异,但也有不少研究支持丙泊酚在减少术后躁动方面的优势。
在临床实践中,对于有术后躁动风险的小儿患者,可以优先考虑使用丙泊酚进行全身麻醉。
枸橼酸芬太尼复合七氟醚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的临床观察

(63 43 ) g 1 . -1 k 。全 凭 吸 入 七氟 醚 组 ( a = .17 A组 与 C组 术 后 躁动 发 生 率 麻 醉 诱 导后 , 即 予芬 太 尼静 脉 注射 ,  ̄ B O0 6 , 立 增 组) 8 , 7 ; 龄 1 5岁 , 均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203 ,P > 加 苏 醒 期 患 儿 的镇 静 镇 痛 , 而 减 少 疼 男 例 女 例 年 ~ 平 - 8 =. 从 ( . 0 2 岁 ; 质量 1- ~ 2 g 均 0 17 , 与 B组 差 异 有 统计 学意 义 痛 等 有 害 刺激 对苏 醒 期 患 儿 的 影 响 , 28 . ) 体 + 6 03 8 平 k . 6 )A组 0 减 (8152 ) g 局 部 麻醉 复合 七 氟 醚 组 1. . k 。  ̄ 3 均(. 0 8岁 ; 质量 9 26 . ) 体  ̄4 . 2 k, 2~ 6 g 平 均(7  ̄ . )g 1. 41 k 。3组 患 儿一 般 情 况 差 2 7 异 无 统计 学 意 义 > 00 ) .5 。 1 麻醉 方 法 - 2
的发生率。报道如下 。
1 资 料 与方 法
静, 迷惑, 谵忘 。 1 统计方法 . 4
行诱导可使得全 身麻醉 后恢复更平稳 ,
数据 采用 S S 1 P S1. 5统 从而可 以证 明 G A 介导的突触后抑 AB
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均数士 标 制性电流可能会改善七氟醚麻醉后的恢
t ns uigo t t cinJ.r n i tdr ohe r t [ B t, e nt x a o ] De J
2 0 , 9 () 1 11 3 0 2 1 23: 6 —6 .
体质及对药物敏感性不同而表现不同, 再进行注射 , 有条件者最好将麻药加温到 [] Coe C aB S ag egLE d dn 6 h nH, h , p n b r .n o o -
七氟醚在小儿临床外科麻醉中的应用进展

七氟醚在小儿临床外科麻醉中的应用进展七氟醚在临床上已经进行了广泛的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拥有麻醉迅速、可控性高、维持麻醉状态好、清醒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近年来在小儿麻醉中,七氟醚快速吸入诱导使用较多,但也有会引起术后躁动的问题。
该文对近年来七氟醚在小儿临床外科麻醉中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标签:七氟醚;小儿临床外科;不良反应七氟醚20世纪90年代首次用于外科麻醉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吸入性麻醉药来说,其历史并不算长。
目前在临床上已经进行了广泛的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优点在于血气分配系数低,因此可控性较好,包括对麻醉深度和清醒速度的控制[1]。
此外,还具有肝肾损伤小、血流动力学较稳定等一系列特点,受到临床医生的青睐[2]。
目前在小儿麻醉中,七氟醚快速吸入诱导使用较多,为了解七氟醚在小儿临床外科麻醉的效果,该文对近年来七氟醚在小儿临床外科麻醉中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1 建立静脉通道七氟醚在小儿静脉通路建立中广泛使用,使用高浓度的七氟醚进行面罩吸入,可以使小儿神志快速消失。
研究发现,进行静脉穿刺的患儿,穿刺前分别使用传统麻醉药进行肌肉注射和七氟醚吸入麻醉,吸入麻醉的患儿在手术中反应更轻微,体征更平稳,手术时间更短、成功率更高。
由于小儿可以快速进入神志消失状态,从而可以更快进行静脉穿刺,有效减少了穿刺的体动,防止喉痉挛[3]。
2 麻醉诱导2.1 吸入浓度研究显示,分别以七氟醚浓度梯度2%、4%、6%、8%对3~10岁儿童进行吸入麻醉诱导,随着七氟醚浓度的升高,诱导的速度加快。
在不良反应方面,虽然8%七氟醚麻醉诱导导致的不良反应率为最高,但2%、4%和6%的浓度组之间不良反应率并无显著差异,因此6%七氟醚吸入可作为最适浓度进行使用[4]。
另外的研究也显示,对九岁以上的儿童则最好使用7%的七氟醚进行麻醉诱导,不但不良反应率低,而且效果最为显著[5]。
2.2 婴幼儿麻醉七氟醚对患儿实施麻醉,优点在于快速吸收,且麻醉药由肺部清除,不影响婴幼儿其他器官发育。
七氟醚和丙泊酚全身麻醉对小儿术后躁动影响的系统评价

七氟醚和丙泊酚全身麻醉对小儿术后躁动影响的系统评价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手术过程中,术后躁动是小儿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给患儿和医护人员带来诸多困扰。
七氟醚和丙泊酚是目前常用的全身麻醉药物,但对于它们在小儿手术中术后躁动的影响,目前仍存在一定争议和不确定性。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小儿麻醉技术的不断完善,对七氟醚和丙泊酚全身麻醉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有必要对七氟醚和丙泊酚全身麻醉对小儿术后躁动的影响进行系统评价,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通过分析七氟醚和丙泊酚的药理特点、小儿术后躁动的危害以及临床研究结果,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估这两种全身麻醉药物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价七氟醚和丙泊酚全身麻醉对小儿术后躁动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小儿麻醉术的安全和有效实施。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通过系统评价七氟醚和丙泊酚全身麻醉对小儿术后躁动的影响,以探讨两种药物在小儿全身麻醉中的优缺点和应用前景。
通过分析七氟醚和丙泊酚的药理特点,了解它们对小儿术后躁动的机制,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科学的麻醉药物选择建议。
通过研究小儿术后躁动的危害,可以进一步认识到该症状对患儿的不良影响,加深对小儿全身麻醉后遗症的认识。
最终,通过对七氟醚和丙泊酚全身麻醉对小儿术后躁动的影响进行评价,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准确的临床决策支持,以提高小儿全身麻醉的安全性和效果,促进医疗质量的提升。
1.3 研究意义小儿术后躁动是一种常见并且令人担忧的现象,临床上常常出现在小儿接受全身麻醉后。
这种躁动不仅会引起患儿及其家属的不适,还可能导致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延长住院时间,甚至影响手术效果和患儿恢复的质量。
对于如何有效预防和处理小儿术后躁动问题,一直是临床研究和医护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针对小儿术后躁动问题,七氟醚和丙泊酚是两种常用的全身麻醉药物,在临床上有着广泛应用。
目前对于这两种药物在小儿术后躁动方面的影响还存在争议,缺乏系统的评价和分析。
七氟醚在小儿临床麻醉的新进展

七氟醚在小儿临床麻醉的新进展关键词小儿麻醉七氟醚七氟醚化学名为氟甲基-六氟-异丙基醚,是一种新型的吸入性麻醉药,为无色透明,有香味无刺激性的挥发性液体。
,具有诱导迅速,苏醒快且完全,麻醉深度易调节,对循环抑制轻,呼吸道刺激小,有一定的肌松作用等优点。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小儿临床麻醉的各个领域,麻醉诱导易为患者所接受,麻醉维持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在小儿心脏外科,小儿外科及门诊手术中更具有优势。
现就其在小儿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全麻中的应用七氟醚用于麻醉诱导:七氟醚的血、气分配系数低。
在常用的挥发性吸入麻醉药中较低,故其诱导、苏醒迅速,且七氟醚具有芳香味,即使吸入浓度高达8%的七氟醚也无屏气、咳嗽或喉痉挛的发生。
诱导前患儿由家长陪同进入麻醉准备间,面罩吸入七氟醚,不知不觉地睡去,不仅减轻了患儿对陌生环境和人员的恐惧心理,同时也避免了哭闹对家长的心理伤害,使小儿麻醉的实施更加人性化。
研究表明,患儿吸入8%七氟醚+5L/分氧诱导,睫毛反射消失时间仅70秒左右,且插管期间无明显呛咳、屏气、喉痉挛、支气管痉挛等并发症。
低体重儿心输出量大,组织血液循环丰富,七氟醚血气分配系数更低,更易达到脑组织,有效避免哭闹发生,降低肺血管阻力,减少缺氧发生及发绀发作。
七氟醚用于麻醉维持:七氟醚在术中维持麻醉深度有较强的可调节性,而七氟醚还能减轻内毒素诱导肺组织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1]。
研究表明,患者在严密监护下术中吸入浓度3%~4%的七氟醚或2%~3%七氟醚+50%N2O+50%O2,可使术中生命体征平稳,血流动力学维持稳定状态,SBP,DBP和HR,在手术切皮时并没因疼痛刺激而出现明显波动,镇痛效果肯定,麻醉深度亦极易控制。
七氟醚与其他吸入麻醉药相比,对血压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外周阻力下降,而不是心肌抑制的结果,血压虽有小幅度的下降,但仍在可接受的范围,减小吸入浓度,麻醉深度很快下降,不用大量补液或使用升压药。
麻醉维持中使用七氟醚,因较低的血气分配系数,可预测麻醉苏醒时间。
七氟醚和丙泊酚全身麻醉对小儿术后躁动影响的系统评价

七氟醚和丙泊酚全身麻醉对小儿术后躁动影响的系统评价目的:探討七氟醚与丙泊酚全身麻醉对小儿术后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接受全麻手术患儿30例为观察组,行七氟醚喉罩吸入复合丙泊酚输注,另选同期接受相同手术患儿30例为对照组,单行七氟醚喉罩吸入,观察两组患儿麻醉后各时间点心率情况及术后躁动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麻醉后心率变化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患儿术后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全麻手术中,七氟醚与丙泊酚结合,能有效减轻小儿术后躁动程度,降低躁动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术后躁动;丙泊酚;七氟醚七氟醚为新型吸入麻醉药物,其具有苏醒快、麻醉时间短、麻醉平稳等特点,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儿科的临床治疗中,安全性较高。
而丙泊酚为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的麻醉药物,经静脉注射用药后,可快速起效,患儿的苏醒质量较高。
已经有相关研究显示[1],七氟醚麻醉后,苏醒后小儿躁动发生率高,且七氟醚与丙泊酚两种药物的术后躁动发生率具有明显差异。
但是对于七氟醚吸入麻醉后,小儿苏醒躁动发生率尚无确切依据。
在本组研究中,对七氟醚与丙泊酚的全身麻醉后小儿躁动发生率进行分析,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接受全麻手术患儿30例为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6.4±1.2)岁,手术时间40-90min,平均(52.4±7.8)min,麻醉恢复时间4-9min,平均(6.9±1.4)min;另选同期接受相同手术患儿30例为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5.7±1.4)岁,手术时间35-75min,平均(47.9±8.5)min,麻醉恢复时间5-10min,平均(7.1±1.5)min。
排除心、肝、肾严重功能障碍患儿,具有手术史患儿,手术时间>90min患儿及具有药物过敏史患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氟醚结构式为CH2F·O·CH(CF3)2。
因其无色透明、无恶臭味、诱导及苏醒迅速、对心血管及呼吸功能影响小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小儿麻醉。
但临床应用发现小儿七氟醚麻醉后苏醒期躁动(以下简称躁动)发生率可高达10%~80%。
躁动对患儿围手术期管理极其不利,可导致各种并发症及意外,降低医护人员及家长的满意度。
因此,预防小儿七氟醚麻醉后的躁动对于提高麻醉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小儿七氟醚麻醉后躁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七氟醚麻醉躁动的发病机制七氟醚麻醉后发生躁动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多种因素参与术后躁动的发生,目前的研究认为术后疼痛、麻醉药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等因素均与躁动有关。
张先龙等证实,完善的椎管内麻醉可以明显降低七氟醚麻醉小儿疝修补术后躁动的发生率。
而Costi等报告七氟醚麻醉下小儿影像学检查同样可以出现躁动。
可以认为疼痛是躁动的高危因素,但疼痛是否参与躁动的发生仍存在争议。
有研究认为麻醉状态下脑部某些区域的连通性发生改变与躁动发生有关。
脑的连通性在患者思考时处于静息状态,在集中于外部环境(如执行一项运动功能)时处于运动状态,两种状态分别称为静息功能连接网络和执行控制网络。
一般情况下,两种状态不能同时起作用且存在负相关性。
研究发现丙泊酚可使这两种状态共存,并且这一现象被认为是导致麻醉状态下信息整合改变的重要原因,而七氟醚对静息功能网络有较强抑制作用。
此外,成年人七氟醚麻醉后(0.5 MAC)首先出现身体同侧而不是双侧静息功能网络的恢复。
基于以上研究,我们猜测吸人麻醉药(如七氟醚)和静脉麻醉药对脑功能网络的不同作用导致了这两类药物苏醒期临床表现的差异。
另有学者从神经受体水平对七氟醚麻醉后引起的躁动进行了研究。
Lim等对大鼠七氟醚麻醉后的过度兴奋行为研究发现,这种行为学反应的发生可能是因为七氟醚能够强化大脑新皮质中某些1一氨基丁酸(1-aminobutyric acid,GABA)能神经元的除极反应或激动效应,这些神经元与意识和觉醒有关。
比较发育早期(出生后前两周)和成熟阶段,GABA结合大脑新皮质神经元相应受体后表现出不同的效应,发育早期神经元呈现出除极或激动效应;而成熟阶段神经元则表现出超极化或抑制效应。
基于以上结果,可以认为七氟醚可能是通过强化新皮质质中GABA能神经元的除极或激动效应而诱发麻醉后超兴奋行为。
2.躁动的评价与诊断标准躁动特异性的症状包括经常踢脚、扭动身体、头向后仰、眼神凝视、与周围环境缺乏交流且无法安抚。
临床上诊断躁动要依靠综合评价、特异的症状及高危因素,并排除其他引起这些症状的潜在原因,如疼痛、遮挡眼睛、呼吸困难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
学者们对躁动提出了多种评价方案,包括Watcha评分、Aono’S评分及五步评分法评分系统等,鉴于其大多为主观评分方法,在临床研究中不够准确。
而儿童麻醉苏醒期躁动评分量表(pediatric anesthesia emergence delirium scale,PAED)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小儿术后躁动的客观评分方案。
关于PAED评分诊断躁动的临界值,有学者将PAED≥16分定义为躁动,近年来有研究者将PAED≥12分定义为躁动。
3.躁动的预防3.1芬太尼及其衍生物芬太尼及其衍生物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阿片类药物。
阿片受体包括μ、κ、δ和σ。
其作用以μ受体的镇痛作用为主,但同时因其他受体的作用会出现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及苏醒延迟等副作用。
许多情况下术后躁动与疼痛密切相关,因此探索既可以有效预防躁动又能较少发生阿片类药物副作用的用法及剂量成为近年来的研究方向。
Liang等研究了芬太尼(1μg/kg)和舒芬太尼(0.1μg/kg)预防眼科手术患儿七氟醚麻醉后的躁动效果。
结果发现芬太尼组躁动发生率为36.67%,舒芬太尼组为30%,对照组为63.33%。
重度躁动的发生率在芬太尼组为23.37%,舒芬太尼组为6.67%,对照组为36.67%。
虽然其实验方法对躁动有预防效果,但对降低躁动发生率并不理想。
Kim等将105例七氟醚麻醉下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的患儿分为3组,分别给予阿芬太尼10、20 μg/kg和安慰剂。
与安慰剂组相比,阿芬太尼组谵妄、躁动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而阿芬太尼10 μg/kg与20 μg/kg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3组患儿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虽然阿片类镇痛药在减少躁动和术后镇痛方面确切有效,但许多麻醉医师在小儿麻醉中更愿意尽量少用中长效麻醉镇痛药,以避免低龄患儿苏醒时间延迟、恶性呕吐和呼吸抑制等副作用,这也导致了许多躁动是由于术后疼痛所致。
3.2丙泊酚丙泊酚作为临床最常用的静脉全身麻醉药,具有苏醒快、残余麻醉作用少、止吐及使用经济、方便、利于恒速泵注等优点。
其作用机制尚未阐明,目前认为主要是通过增强GABA的作用从而产生镇静、催眠与遗忘作用。
Aouad等研究了80名2-6岁的健康儿童在七氟醚麻醉下行斜视矫治手术,将PAED评分大于10分视为谵妄躁动。
结果发现,使用丙泊酚1 mg/kg组谵妄躁动发生率为19.5%,而安慰剂组发生率为47.2%。
虽然丙泊酚组的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安慰剂组,但是还远高于理想的发生率。
与安慰剂组相比,丙泊酚组的苏醒时间也明显延长。
Abu-Shahwan将PAED评分大于16分视为躁动,其研究结果显示丙泊酚1 mg/kg组躁动发生率为4.8%,而安慰剂组为26.8%。
由此可以推测,PAED评价标准的不同有可能会造成研究结果有差异。
Costi等对230例1~12岁七氟醚麻醉下行MRI检查的患儿持续使用3 mg/kg丙泊酚3 min后,其躁动的发生率从29%降至7%,躁动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也明显降低,并且不延长患儿的出院时间。
3.3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Dex是一种新型药物,可以选择性地作用于蓝斑核、脊髓以及外周器官的α2受体而产生镇静、镇痛、催眠和抗焦虑等作用。
其镇静催眠作用具有类似自然非动眼睡眠的特点,可能在预防术后躁动存在独特的优势。
Zhu等对2004年~2014年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得出,Dex可以显著降低七氟醚麻醉后的躁动,并有呼吸抑制轻,恶心、呕吐反应少等阿片类药物不具有的优势,但其苏醒及拔管时间明显增加。
国内也类似研究可供临床参考。
沈婷和王英伟在小儿全身麻醉手术中使用Dex0.5μg·kg-1·h-1。
持续输注,显著降低术后躁动的发生率(5.6%比33.3%),虽然麻醉苏醒时间延长,但苏醒期更加平稳。
张晔和席宏杰应用小剂量Dex(诱导期0.3μg·kg-1·h-1,术中0.2μg·kg-1·h-1)持续输注也获得明显的预防效果(28.89%比64.44%)。
Ali和Abdellatif用Dex 0.3 μg/kg预防躁动效果优于丙泊酚。
3.4其他3.4.1麻醉气体洗出策略2011年发表的《吸入麻醉的专家共识》建议两种可行的吸人麻醉的排出方法,即浓度递减洗出法和低流量洗出法。
Yang等幢引将100个1~3岁ASA分级I、Ⅱ级的唇腭裂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进行研究,一组采用浓度递减洗出法,即手术结束前30 min将七氟醚调至0.5 MAC,手术结束时关闭七氟醚,同时新鲜气流量调至8 L/min排出七氟醚;另一组采用低流量洗出法,即手术结束前30 min关闭七氟醚,新鲜气体流量调至0.5 L/min,皮下缝合结束时新鲜气流量至4 L/min排出七氟醚。
结果显示两组患儿的麻醉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七氟醚开始排出后10 min,浓度递减洗出法组患儿的BP、HR要高于低流量洗出法组,后组患儿的术后躁动发生率和躁动程度均低于前组,即术后躁动更倾向于发生在七氟醚浓度递减洗出法的患儿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浓度递减洗出法组七氟醚洗出的过程,麻醉深度相对较浅(0.5 MAC),导致患儿在七氟醚排出开始的10 min HR和BP比低流量洗出组高。
另外,七氟醚浓度快速从1 MAC调整到0.5 MAC持续到手术结束,这段时间的不良刺激仍可导致术后躁动的发生。
而低流量洗出法组患儿其麻醉深度在排出阶段平稳地减浅,躁动发生率明显降低。
用低流量洗出法时仍有躁动发生可能是由七氟醚洗出不彻底所致或其他因素有关。
总之,麻醉苏醒期吸人麻醉药的少量残余可能是术后躁动的主要原因。
有报道称,麻醉苏醒阶段残留0.1~0.2 MAC的七氟醚会使气管导管刺激、伤口疼痛、组织缺氧、气道梗阻,甚至噪声引起术后躁动。
因此,我们要避免在气体排出阶段单纯吸入七氟醚维持,应该平稳而充分地排出七氟醚并合理使用静脉镇痛药以降低术后躁动的发生。
3.4.2非药物方法主要是消除术前焦虑。
国内外学者提出减少感官刺激、音乐疗法、诱导前观看电影和家长陪伴等都是有效减轻患儿焦虑的方法。
此外,也有学者提出针灸疗法对术后疼痛及躁动有显著缓解作用。
4.结语目前,对于躁动的药物预防措施研究较多,尤其是麻醉性镇痛药、丙泊酚及Dex的效果较为可靠;对介导躁动的具体机制并不十分清楚,特别是基础研究还需深入。
来源: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6年11月第37卷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