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解析

合集下载

中医外科学总论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总论第一章

[药品名]洋金花
茄科曼陀罗属植物白曼陀罗 或毛曼陀罗的干燥花。分布 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 、广西、湖北、四川等地。 [作用与用途]麻醉止痛, 定喘镇咳。经试验对大脑皮 层及中脑网状结构上行激活 系统有抑制作用,能抑制腺 体分泌及松驰平滑肌的痉挛。
3、发展
• 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
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为我国现存第一部 外科专著
湿润烧伤膏1987年获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1988年,烧伤湿性医疗技术被国家科委确 定为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同年,湿润烧伤 膏被卫生部确定为国家新药。1991年被卫 生部列为"十年百项计划 "
• 第六届“人道主义奖”
颁发给烧伤湿性医疗 技术的发明人徐荣祥。
• 这项技术已获美国专利,这是我国有史以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发展
• 1954年首先在北京成立中医研究院 • 1988年南京中医学院还首次创办了中医外
科专业(本科)
• 目前,全国已有中医外科专业博士培养点6
个和博士后流动站3个
• 烧伤
中药制痂法和湿润暴露疗法的研究方面
对烧伤面积超过90%的大面积特重度烧伤 的救治成功率达到92%,与国际烧伤外科 对烧伤总面积超过90%的特重度烧伤救治 成功率8%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汪机的《外科理例》,主张外科病治疗
“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并首创玉真散 治疗破伤风。
• 陈司成的《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梅毒
病专著,书中指出梅毒由性交传染且可遗 传,并详细记录了应用砷、汞剂治疗梅毒 的方法。
• 近代吴师机的《理瀹骈文》,该书集外治
法之大成,主张以外治法通治内、外诸病, 载方1500余首,以膏药疗法为主,治病范 围遍及内、外、妇代对外科学贡献较大的有王怀隐的《太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课件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课件
周代。 ⒉主要成就
⑴ 公元前1324年左右,甲骨文上有 “疾自(鼻病)、疾耳、疾齿、疾舌、疾 足、疾止(指或趾)疥、等记载。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⑵《山海经》:“高氏之山……其下多箴 石。”郭璞注说“砭针,治痈肿者。”砭针是切 开排脓的工具,也是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
⑶ 《周礼》中有疡医的记载,主治肿疡、 溃疡、金创和折疡。如说:“疡医下士八人,掌 肿疡、溃疡之祝药劀杀之齐。”(祝药即敷药, 劀是刮去脓血,杀是腐蚀剂去恶肉或剪去恶肉, 齐是疮面平复)
⑶ 王肯堂的《疡科准绳》、申斗垣的 《外科启玄》、陈文治的《疡科选粹》、 窦梦麟的《疮疡经验全书》等均很有特色。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⑷ 陈司成的《 疮秘录》是我国第一 部梅毒专著。
⑸ 当时外科学术流派有“正宗派”, 以陈实功著的《外科正宗》为代表。
⑹ “全生派”,以王维德的《外科全 生集》为代表[特点]。汪机的《外科理 例》,许克昌的《外科证治全书》有类似特 点。
⑸ 王焘的《外台秘要》载方6000多 种,是外科方药有价值的参考文献。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⑹ 宋代外科发展到成熟阶段。病机 分析上重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治疗上注 重扶正与祛邪相结合,内外治相结合。 《圣济总录》提出“五善七恶”。《太平 圣惠方》提出应鉴别“五善七恶”,同时 总结了内消、托里等内治方法。[其他]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⑾ 元代的外科著作,有朱震亨的《外 科精要发挥》,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 等。齐德之著的《外科精义》总结元以前 各种方书的经验,从整体出发,指出外科 病是阴阳不和、气血凝滞所致。治疗疮疡 应辨别阴阳虚实,提倡采取内外治相结合 的方法,批评“治其外而不治其内,治其 末而不治其本”的方法。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 《后汉书》中说:“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 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 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洸,除去疾秽;既而缝 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
❖ 世界上最早的剖腹手术。在欧洲19世纪中叶末才发明 乙醚、哥罗仿等现代麻醉药,我国开展麻醉术和外科 手术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
❖ 外科化脓性感染疾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特点。
❖ 重视手术治疗:如《灵枢.痈疽篇》:“发于足趾, 名曰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 衰,急斩之,不则死矣。”这是施行手术治疗脱痈 (肢体缺血性坏疽)的最早记载。
❖ 《内经》是对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和治疗经验的总结, 具有较高的科学水平,对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奠定了 基础。
三、发展
❖ 在两晋南北朝、陏唐五代时期。 ❖ 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 用海藻治疗瘿疾,是世界上最早用含碘食物治疗甲
状腺疾病的记载。 ❖ 用狗脑敷治疯狗咬伤,在世界上开创了用免疫法治
疗狂犬病的先河。 ❖ 在《抱扑子》里,总结练丹术的经验,促进了化学
药制药的发展。后世外科所用的“红升”、“白降” 丹药,就是在此基础上的进展。
❖ 升丹:如《周礼》天官篇中有“凡疗疡以五毒攻 之.......”。郑玄注五毒说:“今医人有五毒之药, 含黄婺,置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其中, 烧三日夜,其烟上着,以鸡羽扫取以治疡。”即是 现在升丹的炼法和应用。
❖ 汉代
❖ 中医外科鼻祖:华佗,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 麻醉剂,进行剖腹术。
❖ 南北朝
❖ 龚庆宣著《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最早的外科 学专著,对痈、疽、金疮、疮疖、皮肤病等的诊 断和治疗有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 共列有内治疗法、外治疗法方剂140首。 ❖ 外伤用止血、收敛、止痛;痈疽用清热解毒;肠

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历史

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历史

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历史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历史可是个大话题,咱们得好好聊聊。

想想啊,咱们的祖宗们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开始用草药、针灸什么的治病了。

可别小看这门手艺,那个时候的医生可都是“草根”出身,既要懂得人体结构,还得会各种草药的药效。

老百姓见了病,第一反应就是找老中医,传统的疗法深得人心,就像邻居家的炖汤,暖心又暖胃。

再往前推,古代的医学书籍就像是个宝藏,像《黄帝内经》这样的经典,里面的内容可是五花八门,不仅有对疾病的分析,还有对人体的理解。

哦,那时候的医生简直就是“万能”,能治内伤,也能解决外伤。

你要是摔了个跟头,赶紧找个老中医,推拿一下,外加点中药,立马就能让你感觉好一些。

可见这门技术早就和咱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了。

到了唐宋时期,中医外科学就更是发展迅速了。

那时候的外科医生真是牛啊!不仅仅会针灸,连一些外科手术都敢上手。

那可是个勇敢的时代,外科手术可不是说切就切的,得有一身过硬的本事。

手术的时候,旁边还得有个助手,咕咕嘟嘟地给你递工具,简直像是一场“舞台剧”。

在这种环境下,医术不断地提升,甚至还出现了《外科正宗》这本书,汇集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咱们再往近看,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医外科学的地位也开始水涨船高。

那时候的外科医师们可是名声在外,个个都是能人,能打能斗,治病救人,真的是个“江湖”地位。

外科手术的技巧也在不断演变,越来越多的新方法被引入。

比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外敷药来治伤,感觉就像给伤口贴上了个“护身符”,神奇又有效。

进入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西医和中医开始相互影响。

许多外科手术借鉴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同时又保留了中医的独特优势。

比如,中医的经络理论就和现代的生理学相结合,形成了新的治疗方式。

老中医们可没闲着,积极参加各种研讨会,吸收新知识,真的是“学无止境”。

这时候,中医外科学的研究也逐渐系统化,很多医院开设了专门的中医外科科室。

医生们就像个大厨,调配各种药物,结合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外科著作及学术流派一、外科发展简史1.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有外科病的记载,周代《周礼天官》中所记载“疡医”即外科医生。

2.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3.《内经》涉及的外科病近30种,《灵枢》篇中人体不同部位的痈疽17种,《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多种外治法,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4.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的贡献较大。

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瘈疭方》,已佚。

5.南北朝时期,由龚庆宣所撰的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问世。

6. 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许多简易有效的医方与外治方法。

他提出用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提出用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7.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现存最早的病因病机专著,记载结扎血管,切除术,肠吻合术的腹部手术治疗。

8.孙思邈《千金要方》为最早的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该书提出了整腹下颌关节脱位、葱管导尿、脏器治疗法如夜盲症的治疗。

9.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记载了痔、痈、皮肤病的外科证治,“五善七恶”学说,扶正祛邪内消托里砒剂治疗痔核。

10.金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第一部创伤外科专著,提出对脊柱骨折采用悬吊复位法。

11.汪机王维德《外科理例》主张外科治疗“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并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12.陈司成《霉疮密录》为第一部梅毒病专著,提出用砷汞的治疗方法。

13. 吴师机的《理瀹骈文》,载方1500余首,以膏药疗法为主,治病范围遍及内、外、妇、儿、伤、五官等科。

二、明清时期外科学术流派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是明清时期的正宗派和全生派、心得派。

(1)“正宗派”以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

其重视脾胃,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

中医外科学1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外科学1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 明清时期著作颇多,手术器械也有所增多
❖ 明清时期是中医外科学由发展走向成熟,使之基础 理论自成体系,临床治疗方法、治疗经验不断丰富 的重要时期。
❖ 重要著作:
薛已《外科心法》、《外科发挥》等,创仙方活命饮。 汪机《外科理例》,创制玉珍散治疗破伤风。 陈司成《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梅毒的专著。 《疡医大全》记录修补缺唇,扩张阴道闭锁症,切开新生儿肛门闭锁。 《医门补要》记载有包皮环切术。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医事业的 发展,中医外科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共同进入 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 各地相继建立中医学院,编著中医外科学的 系列教材。
❖ 在各种外科疾病的治疗及研究上也有长足的 进步。
本章完
“正宗派”
陈实功
《外科正宗》
注重脾胃,强 调“外之证必 根于内”。
手术在继承前 人的基础上进 一步发展。
❖ 首创酒洗伤口,开外科消毒之源。
❖ 是我国现有医学文献中最早的 一部经典著作,也为中医外科 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 础。
❖ 涉及外科疾病近30种。
❖ 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 为中医外科治疗学的发展奠定了药 物学理论基础。
❖ 中医外科学第一部专著,已失传。 ❖ 注:瘈疭chìzòng:同瘛疭,痉挛的症状。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外科学是运用中医药学 的理论研究外科疾病的发生、发 展以及防治规律的一门学科,是 中医临床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一、中医外科学的起源 ❖ 二、中医外科学的形成 ❖ 三、中医外科学的发展 ❖ 四、中医外科学的成熟 ❖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发展状况
❖ 中医外科学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 《圣济总录》记录了“五善七恶”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三)心得派:以清代高锦庭《疡科心得 集》为代表。其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 并充分运用了三焦辨证,建立了外科部 位辨证的方法;强调“外疡实从内出”。
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范围、 命名规律、术语解释
一、范围
(一)概念:是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基 本知识、基本技能来研究、探讨人体外 部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二)范围:疮疡、瘿、乳房疾病、岩、 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肛肠疾病、男性 生殖系统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外伤疾 病及合并症、瘤等等。
痔: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凡人体孔 窍之中有小肉突起者皆可称之为痔;狭 义指齿线上下,直肠上下静脉丛扩大曲 张所形成的静脉团也称作为痔。
漏:凡溃疡疮口脓液淋漓不断,犹如滴漏 一样称之为漏。西医将其分为窦道、瘘 管。窦道是指体表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 病理性盲管,其只有外口,没有内口。 瘘管是指内脏与内脏相通,或内脏与体 表相通的病理性管道,其既有外口,又 有内口。
3 华佗
4 《金创瘛纵方》是我国已经丢失的第一 部中医外科学专著。
(三)发展阶段: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 期。
1 《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仍保存的第 一部中医外科学专著。
2 《诸病源候论》:肠吻合、血管结扎、 拔牙术;
3、《千金方》葱管做导尿管治疗尿潴留;
4、《圣济总录》提出了“五善七恶”, 《太平圣惠方》补充和完善了“五善七 恶”。
5、《世医得效方》是一本骨伤科专著,将 骨伤科从外科中分离出来。
(四)成熟阶段:明清时期。
1、陈实功的《外科正宗》是对后世影响最 大的一部中医外科学专著,其“列证最 详,论治最精”。
2、汪机的《外科理例》将“外科”首次定 名,并创制“玉真散”一方来治疗破伤 风。
3、陈司成的《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有 关梅毒的专著,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砷剂、 汞剂来治疗梅毒的记载。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章节副标题
中医外科学的优势
整体观念:注 重人体内外环 境的统一,强 调脏腑、经络、 气血等各方面
的协调
辨证论治:根 据患者的症状、 体征、舌象、 脉象等综合判 断病情,制定 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
自然疗法:采 用中药、针灸、 推拿、按摩等 自然疗法,避 免化学药物的
副作用
注重预防:强 调预防为主, 通过养生、保 健、锻炼等方 法提高机体免
推拿按摩的适应症:适 用于各种软组织损伤、 关节脱位、颈椎病、腰
椎间盘突出等疾病
推拿按摩的种类:包括 推法、拿法、按法、摩
法等
推拿按摩的注意事项: 手法要轻柔,避免暴 力,注意保暖,避免
受凉。
拔罐疗法
原理:利用负压吸引, 使局部皮肤充血、瘀
血,达到治疗目的
作用:疏通经络、行 气活血、消肿止痛、
祛风散寒
瘿瘤:颈部、 腋下等处的
肿块
痔疮:肛门 周围的肿块
和疼痛
骨折:骨骼 的完整性和 连续性受到
破坏
脱位:关节 的稳定性受
到破坏
骨伤科疾病
骨折:骨折的 诊断和治疗方 法
脱位:脱位的 诊断和治疗方 法
软组织损伤: 软组织损伤的 诊断和治疗方 法
骨肿瘤:骨肿 瘤的诊断和治 疗方法
骨感染:骨感 染的诊断和治 疗方法
感谢观看
汇报人:
适应症:风湿病、颈 椎病、肩周炎、腰腿
痛等
注意事项:操作时要 注意罐子的清洁和消
毒,避免烫伤皮肤
04
中医外科学的临床应用
章节副标题
皮肤科疾病
湿疹:中医治疗方法及效果
痤疮:中医治疗方法及效果
银屑病:中医治疗方法及效 果
皮肤瘙痒:中医治疗方法及 效果

中医外科学-课件

中医外科学-课件
中医外科学-课件
•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述 • 中医外科疾病分类与治疗原则 • 中医外科治疗方法与技术 • 中医外科护理与康复
01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述
中医外科学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中医外科学起源于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 时的外科治疗方法主要基于针灸和简单的外科手术。
发展
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中医外科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 立的学科。在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的发展达到了巅峰,许 多著名的外科医家涌现,治疗方法也更加丰富和多样。
非药物治疗
要点一
总结词
非药物治疗是中医外科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包括针灸、 推拿、拔罐、刮痧等多种手段,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调 节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 疾病的效果。推拿治疗通过手法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和新陈代谢,缓解疼痛和不适感。拔罐治疗通过负压吸引 ,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起到舒经活络、祛湿排毒的作 用。刮痧治疗通过刮拭皮肤,使皮下出血、淤血,起到清 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
整体观念
中医外科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体的各个部位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因此, 在治疗外科疾病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而不是仅仅针对病变部位 进行治疗。
辨证施治
中医外科学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不同的病情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中医外科学的特色与优势
特色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以及 中药内服、外敷、熏洗等药物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稳定、不 易复发等优点。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晋代: 葛洪《肘后方》贡献: 1、 海藻治瘿(甲状腺肿)——世界上最
早用含磺药物治疗甲状腺肿的记载 2、 疯狗脑治狂犬病——开创了免疫疗法
治疗狂犬病先例 南北朝:
龚庆宜《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 存的第一部外科学专著
中医外科学
贡献:
1、创立外科疾病早期治疗思想“夫痈 疽者,是初发始微,多为不急,此实奇患, 惟宜速治,急治不若速,成病难救”说明 了疾疡未成脓时宜及早治疗。
中医外科学
唐代: 孙思邈《千金方》——首次创葱管导尿 王焘《外台秘要》
五、中医外科学大发展阶段 宋代:《圣济总录》国家出版。提出“五善七
恶”创立了外科疾病的预后辨证学说《太平圣惠 方》。 贡献:
1、 完善上述学说 2、 创立“内消”“托里”治疗原则
中医外科学
阵自明《外科精要》 贡献:
1、 强调了外科的整体观 2、 主张内服和外用并重 金元时期: 齐德之《外科精义》 贡献: 1、 强调整体观,反对局部论 2、 主张治疗疮疡,必须先审阴阳虚实,然后采用 内外相结合疗法治疗 刘河间《河间六书》——论述破伤风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创伤外科专著
中医外科学
c、邪正相持 邪正相持为外科急性转成慢性,久溃 不愈或反复发作等症候的主要病机表现, 也是一般外科疾患发展中向愈与恶化的分 界点。
症状上:虚实互见或由正虚邪衰或邪 盛伤正。
治疗上:审因辨证,溯本寻源,谨守 病机,扶正祛邪。
中医外科学
d、邪去正虚 是疮疡后期的常见现象,在邪正相搏 中,邪毒渐衰,则正气随之耗伤,导致邪 去正虚 治疗上 调理气血 B、气血与外科疾病的关系 a、气血凝滞是外科病发生的重要病理 机制。
3、 首载了网膜血管结扎法,对于腹部创伤合 并大网膜脱出或并发嵌顿时的治疗。《诸病源候 论》载有先结扎网膜血管,然后切除的方法。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起源,形成,发展,成熟以及发展新阶段五个时期。

起源:夏商时代,《山海经》记载了我国外科最早的手术器械―砭针,用于排脓。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已有外科病症名及单列专科,有疾自、疾耳、疾齿、疾身、疾足的区分 , 是外科疾病的最早记载。

周代,外科已成为独立的专科,《周礼·天官》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划分,指出疡医主治肿疡、溃疡、金创和折疡。

1973 年出土的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系春秋时所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其中载有很多外科病,如感染、创伤、冻伤、诸虫咬伤、痔漏、肿瘤、皮肤疾病等。

战国时期的巨著《内经》奠定了外科学的理论基础。

其著名的论述“高粱之变,足生大疔”、“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疽”,以及《灵枢·痈疽》中所载,几乎遍及身体各部位的痈疽疮疖,并最早提出用截趾术治疗脱疽。

形成:汉代中医外科初具规模,形成一个独立分科,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学家华佗,他以麻沸散麻醉后,进行死骨剔除术及剖腹术,见于《后汉书》,这在世界上是最早的。

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其中有肠痈、寒疝、浸淫疮、狐惑病等治疗方药,如大黄牡丹皮汤、意苡附子败酱散、乌梅丸等至今仍是外科急腹症的常用药方。

西汉前后的《金创瘛疭方》为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可惜没有保存下来。

发展:晋末出现了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中,已使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疾病 , 《晋书》兔唇修补术。

葛洪《肘后备急方》,载有海藻治疗瘿病、狗脑敷治疯狗咬伤。

隋唐期间,隋·巢元方等集体所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理学专著,指出疥疮由虫引起,并首先指出皮肤病与人体过敏体质有关。

唐·孙思邈《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载有饮食疗法和脏器疗法,如:以羊靥、鹿靥治疗甲状腺肿大,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食牛羊乳治疗脚气病,颇具科学意义;还有以葱管导尿的记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导尿术的记载,比 1860 年法国发明橡皮管导尿早 1200 年。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1987年获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的烧伤膏,为全国医学界瞩目。用于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通塞脉”、“清脉791”,注射治疗各期内痔均有效的“消痔灵”注射液,治疗多种皮肤病的“五妙水仙膏”等,都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或卫生部科技成果奖。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毒蛇咬伤等,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近年来,对男性病的临床研究蓬勃兴起,开拓了男性病治疗的前景。电子计算机在中医临床运用中的研究,为整理外科医著、总结外科经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以部位命名者,如颈痈、脐痈、颧疗、乳痈、背疽、手发背;
以穴位命名者,如人中疗、委中毒、环跳疽;
以脏腑命名者,如肠痈、肺痈;
以病因命名者,如冻疮、水火烫伤、破伤风、毒蛇咬伤、漆疮;
宋代外科已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在病机分析上重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治疗上注重扶正与祛邪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太平圣惠方》提出应鉴别“五善七恶”,同时总结了内消、托里等内治方法。其他如用砒剂治疗痔疮,蟾酥酒止血止痛,烧灼法消毒手术器械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经验总结。公元1227年魏岘的《魏氏家藏方》已载有在痔核周围先涂膏剂,以免灼痛,使枯痔疗法更为完善。宋代外科专著亦日益增多,其中《卫济宝书》专论痈疽,并记载了很多医疗器械,如灸板、消息子、炼刀、竹刀、小钩等的用法。李迅著《集验背疽方》,对背疽病因、症状、治疗作了全面论述。陈自明撰《外科精要》,强调痈疽应辨证施治,区分寒热虚实,重视整体疗法,载有托里排脓多个方药,至今仍在临床中应用。
元代的外科著作,有朱丹溪的《外科精要发挥》、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等。齐德之著的《外科精义》总结了元以前各种方书的经验,从整体出发,指出外科病是阴阳不和、气血凝滞所致,治疗疮疡应辨别阴阳虚实,反对。治其外而不治其内,治其末而不治其本”的方法,提倡内治与外治相结合。《世医得效方》是一本创伤外科专著,在正骨方面有精确记述,对麻醉药的组方、适应证、剂量均有具体说明,对伤科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ppt课件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ppt课件

皮肤病诊疗指南
针对常见皮肤病如湿疹、 银屑病等,提供诊断要点、 辨证施治及特色疗法等。
肛肠病诊疗指南
介绍肛肠病的检查方法、 诊断标准、手术指征及术 后康复等。
操作规范制定背景及意义阐述
制定背景
中医外科操作规范是在长期临床实践 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念和技术手 段,逐步形成的规范化操作流程。
意义阐述
02
古代中医外科学成就
经典著作及理论贡献
01
02
03
04
《黄帝内经》
奠定了中医外科理论基础,提 出了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与
转归规律。
《难经》
对外科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有重要贡献,尤其对痈疽、疮
疡等疾病的论述较为详细。
《神农本草经》
收载了大量外科常用药物,为 后世外科用药提供了重要依据。
《伤寒杂病论》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概述 • 古代中医外科学成就 • 近现代中医外科学发展 • 当前挑战与未来展望 • 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 • 临床实践指南与规范推广
01
概述
中医外科学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 支,主要研究人体外部疾病的病因、 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
陈实功
明代著名外科医家,所著《外科 正宗》系统总结了明代以前中医
外科学术经验,影响深远。
临床经验总结与传承
历代医家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积累 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 的中医外科诊疗技术。
古代中医外科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学科的成果,逐 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 方法。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大学】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大学】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康复治疗
中医外科学在康复医学中运用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促进患者身体功能的 恢复和改善。
04
中医外科学的未来发展
中医外科学与其他医学的结合
中西医结合
中医外科学与西医外科学相互借鉴,融合各自优势,形成中西医结合的外科学体 系,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跨学科合作
中医外科学与针灸、推拿、中药学等其他医学领域进行跨学科合作,拓展治疗手 段,丰富治疗方法。
理论基础
中医外科基础理论以中医整体观 念和辨证论治为核心,强调人体 的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
病因病机
中医外科疾病的发生与外界环境 、饮食起居、情志等因素密切相 关,其病机多与气血瘀滞、脏腑 失调有关。
诊断方法
中医外科疾病的诊断主要包括望 、闻、问、切四诊,以及观察舌 象、皮肤变化等,以全面了解病 情。
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针灸治疗
针灸是中医外科学的传统 疗法,通过刺激穴位来调 节身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 ,药治疗
中医外科学使用中药治疗 各种皮肤病、创伤和骨关 节疾病,如中药外敷、熏
蒸和泡洗等。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是中医外科学的 特色疗法,通过手法按摩 来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促进血液循环和身体康复
中医外科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创新发展
诊疗技术
借助现代医学技术手段,如影像学、 病理学等,提高中医外科学的诊疗准 确性和治疗效果。
药物研发
利用现代药物研发技术,开发具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制剂和外用药物, 满足临床治疗需求。
中医外科学在国际医学中的影响与传播
国际学术交流
加强中医外科学在国际医学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外科学的国际传播和发展。
总结词
科学研究、国际化发展
V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熟
明清时期
外科专著大量涌现,名医辈出,出现三大学术 流派
汪机·《外科理例》-“治外必本诸内” 陈司成·《霉疮秘 麻沸散-最早的剖腹手术 《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 《肘后备急方》
发展
隋唐至宋元时期
《诸病源候论》-我国现存最早论述病因病机 的专著
《千金方》-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 书
《太平圣惠方》-“五善七恶”学说 《外科精义》-“阴阳不和,气血凝滞” 《世医得效方》-创伤外科专著
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起源
商周时期 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石针 文字可考-商·甲骨文 独立成科-周·《周礼·天官篇》
具有划时代意义
形成
春秋战国至秦汉六朝时期
《五十二病方》-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医书 《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伤寒杂病论》-浸淫疮 肠痈 大黄牡丹皮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