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章 有机化工原料1(有机化工原料来源)

鲁科版生物六年级下册第二章选择练习

1.某同学设计了这样的实验:他将小麦种子分为等量的两组,给予适量的水和适宜的温度,一组放在阳 光下,另一组放在黑暗透气的纸盒里。他想要探究的问题是()A。水分对小麦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B。 光照对小麦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C。空气对小麦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D。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 2.红墨水不能进入活细胞,因此可以用红墨水染色的方法来判断种子的死活,从而快速测定种子的发芽 率。现将经过温水泡过的种子剥去种皮,放在5%的红墨水中,15~20分钟后取出,用水冲洗干净。请你判断下列哪种种子一定不能正常发芽?()A。完全未染上颜色的B。胚根、胚芽稍微染上红色的C。子叶出现斑点红色的D。全部染上红色的 3.生物兴趣小组准备种花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环境条件?()A。充足的水分、空气和具有活的胚B。 充足的水分、空气和适宜的土壤C。充足的阳光、空气和适宜的温度D。充足的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4.将黄豆播种到黑暗处能长出豆芽,由此可见黄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不包括()A。光照B。空气C。 水D。温度 5.花生种子开始萌发的一段时间里所需要的营养来自()A。胚乳B。子叶C。土壤D。胚根 6.被虫子咬过的种子一般都不能萌发成幼苗,其主要原因是()A。种子感染了病毒,失去了发芽能力B。 萌发的外界条件不适宜C。种子的胚被虫蛀坏,失去了生命力D。种皮被破坏,失去了保护作用7.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应选用什么样的种子?()A。粒大而饱满的B。完整的C。胚是活的D。随 机抽样的 8.某同学取四种小麦种子各200粒测定其发芽情况,结果四种种子发芽的数量依次为192粒、174粒、178 粒和180粒,其中,发芽数为多少的种子最适宜播种?()A。192粒B。174粒C。178粒D。 180粒 9.在探究种子的萌发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适宜的温度的实验中,最少应用几组实验装置?()A。1组B。 2组C。3组D。4组 10.农民每年播种花生时,总有一些花生种子播种后没有萌发,可能的原因是()A。外界条件不适合B。 胚已经死亡C。种子尚处于休眠期D。以上都是 11.种子的寿命与贮存的环境条件有关,你认为应把种子放在下列哪种环境条件下保存呢?()A。高温 而干燥的环境B。低温而潮湿的环境C。低温而干燥的环境D。温度适宜而潮湿的环境 12.植物根尖伸长区的细胞最主要的生理特点是()A。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B。能迅速伸长C。具有 较强的吸收功能D。向外突出形成根毛 13.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A。分生区B。根冠C。伸长区D。成熟区 14.下列结构主要由分生组织构成的是()A。根冠B。分生区C。伸长区D。成熟区 15.在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实验中,几位同学在测量幼根的生长速度时所获得的数据不同, 为了得到接近反映真实情况的数据,对这些数据应当怎样处理?()A。取最大值B。取最小值C。 取平均值D。取中间值 16.草本植物的茎不能逐年加粗,是因为()A。没有树皮B。没有形成层C。木质部不发达D。获 得的养料太少 17.在根尖的四个部分都做上颜色标记后,将幼苗种植在盛有疏松土壤的玻璃器皿中,使根贴壁生长。一 段时间后,可以看到根上的颜色标记最先消失的是()A。成熟区B。分生区C。根冠D。伸长区 18.植物体内需要量最多的是含哪些元素的无机盐?()A。氮、磷、铁B。氮、磷、钾C。氮、硼、 钾D。硼、磷、铁 19.植物的根能够不断生长是由于()A。根冠的保护作用和伸长区细胞不断伸长B。伸长区细胞分裂和 成熟区细胞不断伸长C。伸长区细胞伸长和分生区细胞不断分裂D。成熟区细胞不断长出根毛并吸收更多的水分

2019秋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同步测试:第二章 第2章章节提升卷

第2章章节提升卷[学生用书活页P25] [时间:90分钟分值:15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在生态系统的组成中,人属于(B) A.生产者B.消费者 C.分解者D.劳动者 2.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D) A.一个池塘的鱼 B.一座山上的树 C.一个公园里的草地 D.一块油菜地里的油菜 3.[2018·湖州]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减少的。在一个池塘生态系统的下列生物群体中,构成一个“级”的是(D) A.所有的鱼类 B.所有的动物 C.所有的生物 D.所有直接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 4.[2018·连云港]下列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A.食物链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 B.食物网是指不同种类的多条食物链平行连接起来形成的简单结构 C.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它与能量流动无关 D.食物链和食物网破坏不会影响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 5.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不可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需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C) A.缺少生产者B.没有消费者 C.分解者很少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6.[2017·长沙]企鹅能生活在南极,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A)

A.生物能适应环境B.生物能影响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D.环境能适应生物 7.[2017·桐城]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D) A.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 B.草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最多 C.不同的生态系统之间彼此独立 D.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8.[2017·上海]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鲫鱼组成了一个(A) A.种群B.群落 C.生态系统D.生物圈 9.[2017·武汉]下列各项中,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一项是(B) A.青草←野兔→狼 B.青草→野兔→狼 C.阳光→青草→野兔→狼 D.青草→野兔→狼→细菌和真菌 10.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C) A.生物能适应环境,但不会影响和改变环境 B.诗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C.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形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D.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只包括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 11.下列哪种方法能够加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C) A.减少捕食者数量 B.使消费者和生产者数量相等 C.增加各种生物的种类 D.减少分解者的数量 12.某湖泊引进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査发现,湖泊中的植物甲数量逐年显著增加,而本地食草鱼类和水草的数量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 A.此湖泊中食草鱼类的主要食物是甲

智慧树知到《海洋的前世今生》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海洋的前世今生》章节测试答案绪论 1、本课程教学中不涉及以下哪个学科? A:海洋物理学 B:海洋工程学 C:海洋生态学 D:海洋经济学 正确答案:海洋经济学 第一章 1、下列神话人物中与地球起源无关的是() A:盘古 B:女娲 C:共工 D:伏羲 正确答案:伏羲 2、对太阳系来说,角动量守恒是不必遵守的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3、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宇宙大爆炸始于约140亿年前 B:太阳系形成于约46亿年前

C:地球形成于约30亿年前 D:宇宙目前仍处于膨胀状态 正确答案:地球形成于约30亿年前 4、下列关于地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初始地球平均温度超过1000℃ B:地核厚度约3400千米 C:地幔厚度约3900千米 D: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 正确答案:地幔厚度约3900千米 5、关于地球形成,不是研究方向的是()A:地球的化学组成 B:地球积聚的模式 C:捕获说 D:太阳系角动量分布问题 正确答案:太阳系角动量分布问题 第二章 1、下列不属于海水的起源的理论是()A:水是在宇宙形成之时与星云同在 B:火山岩的风化作用 C:火山岩的排气作用 D:陨石撞击地球带来原始水 正确答案:陨石撞击地球带来原始水

2、下列属于原始海洋的特征的是() A:苦 B:咸 C:带酸性 D:甘甜 正确答案:带酸性 3、海洋盐分来源错误的是() A:陆地岩石中 B:火山喷发 C:原生的火成岩风化 D:原始大气输入 正确答案:原始大气输入 4、下列关于大陆架描述正确的是() A:地势陡峭 B:深度不超过200米 C:宽度大小基本一致 D:大陆坡与深海平原之间 正确答案:深度不超过200米 5、通过对大洋3000米深处海水中碳-14的测定,下述结论错误的是()A:大西洋海水年龄最轻,只有几百岁 B:靠近南极的南大洋海水年龄有1000多岁 C:北太平洋海水年龄最为古老,和大西洋可差约2500多岁

蘑菇菌种与生产知识

蘑菇菌种与生产 蘑菇生长繁殖离不开菌种。在英语中,蘑菇菌种译为“Spawn”,此词来源于拉丁文,为扩大的意思,因此蘑菇接种的本意是“移植”。 第一节有关菌种的概念 蘑菇的“种籽”是孢子,通常所用的菌种是菌丝体,相当于高等植物的秧苗。种籽一般处于休眠状态,而秧苗常处于生长状态。蘑菇栽培用的菌种是菌丝体,就如水稻不用种籽,而用秧苗一样。 蘑菇菌种由三部分组成,即蘑菇菌株的纯菌丝体、菌丝体着生的基质和包装容器。蘑菇菌种因培养基质结构不同,有固体菌种与液体菌种之分。在固体菌种中,按基质成分的不同,又分为粪草菌种、谷粒菌种等。若按菌种生产繁殖过程的先后,又有母种、原种、栽培种之分,或称其为一级种;二级种、三级种。 蘑菇菌种的生产与作物种子的扩繁有本质的差别,其原因是菌种生产为无性繁殖过程,不发生遗传重组,母种、原种和栽培种之间的基因型是不变的,所以蘑菇菌种的分级尤其是原种与栽培种的划分是人为的。在生产实践中,原种与栽培种可能有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不是由于菌种本身种性的差别,而是在菌种生产过程中由于隐性污染,栽培种的纯度可能比原种低。 做为食用菌生产者,弄清有关蘑菇菌种的概念是很有益的,本节介绍有关知识。 一、种、品种、菌株及菌号的区别 (一)种“种”(species)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在“属”(Genus)之下,特指具有一定形态特性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同一种的个体之间遗传特性相似,彼此间交配可育。不同种间的个体则不能相互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生物的每个种都有学名,学名按双名法,用两个拉丁词组成。前一个为属名,用拉丁文名词表示,如Agaricus 意为“蘑菇属”;后一个为种名,常用拉丁文形容词表示,以描述该种的主要特征,如bisporus意为“双孢的” 。 (二)品种每一个品种均有共同祖先,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是遗传性状比较一致的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群体,蘑菇品种参照农作物对品种的定义(variety指植物;breed指动物)。品种是人工选择的结果,是人们利用同一物种不同个体间的差异,按照人炎的经济目的不断选择培培育而成,能适应环境条件和栽培条件,在产量和品质上比较符合人类的要求。农作物品种一般指具有高产、优质、农艺性状好,可人工大量栽培的品系,所以品种的定义为“具有生产应用价值的菌株”。我国农作物品种的应用需要经过品比试验,区域性栽培试验,最后须经过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评审,批准后取得品种资格方可应用于生产。因而选育一个优良的品种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 (三)菌株在微生物学中,菌株(strain或line)又称为“品系”、“菌系” 或“小系”,含义是起源于共同祖先的相似的个体,如同一种、同一品种、同一子实体分离出来的纯的培养物。在遗传学中一般是指自交或近亲繁殖若干代后,所获得的遗传性状比较稳定的后代。菌株与品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有的分离培养物只要具有差异性,都可认为是不同的菌株。而品种强调的是生产性状要有代表性,品种可以是某一菌株,但不是所有的菌株都是品种,因为品种必须经过权威部门审定。优良菌株经过鉴定、品比、繁育后,即可成为品种。菌株可作为育种材料,但不是所有的菌株都具有生产应用价值。 不同菌株之间的差异可以是形态差异,也可以是农艺性状或是生理生化方面的差异。区别不同菌株传统的做法是进行拮抗实验或极性测定,现在还可应用同工酶图谱、DNA指纹图谱等鉴别技术。 (四)菌号按国际细菌命名法规(1976),菌株(Strain number)的命名可用任何形式,可

第二章第一节习题

高一地理湘教版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2节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50分钟)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达标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各组岩石按成因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①花岗岩、砂岩②砾岩、页岩③砂岩、石灰岩④大理岩、板岩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2、岩浆喷出地表而形成的岩石是() A. 花岗岩 B. 石灰岩 C. 玄武岩 D. 板岩 3、由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岩石是() A. 花岗岩 B. 玄武岩 C. 石灰岩 D. 大理岩 4、下列岩石中可能含有化石的是() A. 花岗岩和页岩 B. 大理岩和砂岩 C. 砾岩和板岩 D. 石灰岩和页岩 5、下列岩石属于变质岩的是() A. 花岗岩 B. 页岩 C. 大理 岩 D. 石灰岩 6、关于岩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②岩浆岩分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两类 ③沉积岩按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砾岩、砂岩、页岩等 ④已形成的各种岩石均可变成变质岩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 ②③④ 7、下列哪些事实与地壳物质循环有关() ①岩浆岩的形成②土壤层的发育③地貌的变化 ④地壳中的化学元素⑤玄武岩上有许多气孔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①② ③ D. ③④⑤ 8、下列关于岩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花岗岩为喷出岩,在地表分布广

B. 沉积岩类型有页岩、板岩 C. 石灰岩是由大理岩变质而成 D. 沉积岩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和常含有化石 9、将下列地质名称按组成和被组成的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①岩石②化学元素③矿床④矿物⑤矿产⑥地壳 A. ②⑤①④ B. ②④⑥① C. ②④①⑥ D. ②④③⑤ 10、下列岩石中,可能含有鱼类化石的是() A. 玄武岩、流纹岩 B. 砾岩、砂岩 C. 大理岩、石英岩 D. 花岗岩、板岩 二、综合题 11、完成下图内容 (1)在图中方框内填出岩浆和三大类岩石的名称。 (2)写出图中各箭头所代表的含义: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A、B、C、D过程中,能量来自地球外部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创新 一、选择题 1、大理岩的主要组成矿物是下列中的() A. 石英 B. 长石 C. 方解石 D. 云母 2、下列沉积岩中属于由化学沉积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岩石有() A. 页岩 B. 石灰岩 C. 砂岩 D. 砾岩 3、下图表示地壳物质的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二章答案

第2章复习题 ■基本训练 □知识题: 2.1 阅读理解 1)食品按其性质和来源可以分为哪三类? 食品按其性质和来源可以分为三类: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和用各种动植物原料加工制作的食品。 2)食品营养价值评价有哪些指标?评定食品营养价值有什么意义? 1)营养素的种类以及含量 食品中营养素的种类和含量越接近人体需要,营养价值越高。通过查阅食物成分表,可初步评定食物的营养价值。 2)营养素质量 食品营养价值,营养素的质与量同样重要。蛋白质的优劣体现在其氨基酸模式以及可被消化利用的程度;脂肪的优劣则体现在脂肪酸的组成、脂溶性维生素的含量等方面。 营养质量指数=营养素密度(食品中某营养素占供给量的比)÷能量密度(食品所含能量占供给量的比)。 评价意义 ①全面了解各种食品的天然组成成分,发现现有饮食产品的营养缺陷并加以改造和创 新; ②了解加工烹调过程中食品营养素的变化和流失,采取措施减少营养素损失; ③指导饮食企业科学的设计菜单、正确选购食品及原料、合理配置营养平衡膳食 3)如何改善谷类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提高谷类营养价值的措施 (1)谷物发芽法和自然发酵法; (2)通过基因技术和遗传控制,培育必需氨基酸含量高的谷类新品种; (3)利用食物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4)试比较畜肉和禽肉的营养价值。 畜禽肉类的营养价值 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和维生素。动物因其种类、年龄、肥瘦程度及部位的不同营养素的分布而异。肥瘦不同的肉中脂肪和蛋白质的变动较大。动物内脏脂肪含量少,而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胆固醇含量较高。肉类经加工烹调后味道鲜美、饱腹作用强,且易于消化吸收。 禽肉的营养价值与畜肉的不同在于脂肪含量较少,熔点较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含有20%的亚油酸),质地较畜肉细嫩而且含氮浸出物多,故禽肉炖汤的味道比畜肉更为鲜美,且更易于人体的消化吸收。禽肉中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尼克酸也比一般肉类含量高。 5)水果蔬菜的营养价值有何特点? 1)碳水化合物:蔬菜和水果所含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果糖、淀粉、纤维素和果胶等。所含糖的种类和数量因果蔬种类和品种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水果含糖一般比蔬菜多。果蔬是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 2)维生素:新鲜蔬果富含各种维生素,是VC、胡萝卜素(A原)、核黄素和叶酸等水溶性维生素的主要来源。VC在蔬菜的叶、花、茎内含量较丰富,深绿色蔬菜的VC含量较浅色蔬菜高,叶菜中的含量较瓜菜中高。水果中含VC丰富的有新鲜大枣、猕猴桃、山楂、柑桔等。胡萝卜素在绿色、黄色或红色蔬菜中含量较多,如胡萝卜、南瓜、苋菜、

沉积古地理(3)沉积学相关的流体力学基础

目录 o 第一章绪论 o 第二章沉积物的来源 o 第三章沉积学相关的流体力学基本原理o 第四章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o 第五章沉积环境的主要判别标志 o 第六章大陆环境及相模式 o 第七章海陆过渡环境及相模式 o 第八章海洋环境及相模式 o 第九章板块构造与沉积作用 o 第十章沉积盆地及古地理分析 本章内容 o 第一节概述 o 第二节流体的粘滞性和内摩擦定律 o 第三节急流、缓流与福劳德数 o 第四节层流、紊流与雷诺数 o 第五节空气的几个流体力学问题

动板实验:两块平行的平板,其间充满静止流体。当下板固定不动,上板以匀速平行下板运动时,两板之间的流体便处于不同速度的运动状态,即呈现出:附 。 在河道中的流水,因受固体边界影响,使得由河底往上流速逐渐增大,由于各水层的流速不同,各水层之间就要产生相对运动,从而产生成对的切力(拖 曳力、阻滞力)。 粘滞流体: 流体都具有一定的粘滞性。当它沿容器器壁流动时,由于附着力的作用,与壁紧接的一层粘附其上(流动慢),而邻层则相对于这层滑动(快),这是因为, 流体流动受到阻力。所以, 流体具有粘滞性。 流体的粘度对流动影响极大。 粘度小,流动性好,摩擦阻力小; 粘性大,流动性差,增加了流体摩擦阻力。 粘滞性: 粘滞性的概念:流体内部阻碍其相对流动的一种特性。 如上所述,平行于流动方向,相邻流层之间存在粘滞力。 粘度的表示: 相距1厘米的两层速度相差表示为:1cm/秒,则作用在1cm2上的粘滞力规定为流体的粘滞系数(单位:泊)。表示流体粘滞性的大小。 粘滞系数随温度而变,当温区升高时,液体的粘滞系数减小,而气体则增加。下表为几种流体的粘滞系数:

植物生物学复习题(第二章,第三章) (1)

第二章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 第三节茎 一、填空题 1. 种子植物茎的分枝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水稻茎的分 枝方式叫________。 2. 根据芽在枝上的位置,芽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根据芽鳞的有无,芽 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按芽将形成的器官性质,芽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按芽的生理活动状态,芽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 3. 木本植物的叶脱落后在茎上留下的疤痕叫________,其中维管束留下的痕迹 叫________。 4.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均包括 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部分;玉米等单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部分。 5.在茎的初生结构中,初生韧皮部的分化方式称为________,先分化出来的是________韧皮部,后分化出来的是________韧皮部,初生木质部的分化方式为________。 6.禾本科植物茎的维管束属________维管束,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部分组成。 7.双子叶植物茎的维管束多为________,在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间存在形成层,故又称________。 8.木本双子叶植物茎中,束中形成层位于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束间形成层位于________之间,它们共同构成________,其向外分裂出的细胞通常分化为________,向内分裂出来的细胞通常分化为________,使茎进行________生长。 9.组成维管形成层的细胞有两种,即________和________。 10.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木质部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 11.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韧皮部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等组成。 12.植物向高生长主要是________的活动结果,而加粗生长主要是由于_______的活动结果。 13. 木本双子叶植物木栓形成层最初来源于_____,以后可来源于_____和_____。 木栓形成层活动过程中向外产生_____向内产生_____。

第二章 生产菌种的选育

第二章生产菌种的选育 工业化菌种的要求 ?能够利用廉价的原料,简单的培养基,大量高效地合成产物 ?有关合成产物的途径尽可能地简单,或者说菌种改造的可操作性要强 ?遗传性能要相对稳定 ?不易感染它种微生物或噬菌体 ?产生菌及其产物的毒性必须考虑(在分类学上最好与致病菌无关) ?生产特性要符合工艺要求 生产菌种的育种方法 第一节工业微生物的分离筛选 (Separation and screening) 一、菌种的来源 ?根据资料直接向有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工厂或菌种保藏部门索取或购买;?从大自然中分离筛选新的微生物菌种。 二、从自然界中分离筛选菌种的方法步骤 从自然界中分离筛选菌种的目的是高效地获取一株高产目的产物的微生物。 具体步骤如下: 1.采样:有针对性地采集样; 2.富集培养:让目的微生物在种群中占优势,使筛选变得可能; 3.纯种分离:纯种分离的原则就是使培养物获得单个菌落; 4.菌落的选择:利用筛选模型,选择具有目的产物合成能力相对高的菌株;

5.生产性能测定:测定代谢产物或其它目的性状。 采样 1、采样对象 以采集土壤为主。 根据微生物营养类型。 根据微生物的生理特性。 极端环境条件下。 ?2、采样季节:以温度适中,雨量不多的秋初为好。 ?3、采土方式: 在选好适当地点后,用小铲子除去表土,取离地面5-15cm处的土约10g,盛 入清洁的牛皮纸袋或塑料袋中,扎好,标记,记录采样时间、地点、环境条件 等,以备查考。为了使土样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类型尽少变化,宜将样品逐步分 批寄回,以便及时分离。 富集方法(enrichement) 物理方法:加热、膜过滤等 等一切能提高目的微生物相对生长速度的手段,培养(固体、液体;分批连 续)后使目的微生物在种群中占优势。 纯种分离 1.稀释分离法 2.平板划线分离法 ⑴涂菌: ⑵划线分离: 菌株分离(seperation)就是将一个混杂着各种微生物的样品通过分离技术区分开,并按照实际要求和菌株的特性采取迅速、准确、有效的方法对它们进 行分离、筛选,进而得到所需的微生物的过程。

第二章 菌种选育

第二章菌种选育 带图象分析系统的微生物菌种 显微观察装置 一、菌种的来源 ?根据资料直接向有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工厂或菌种保藏部门索取或购买; ?从大自然中分离筛选新的微生物菌种。 1、分离思路 ?新菌种的分离是要从混杂的各类微生物中依照生产的要求、菌种的特性,采用各种筛选方法,快速、准确地把所需要的菌种挑选出来。 ?实验室或生产用菌种若不慎污染了杂菌,也必须重新进行分离纯化。 ?有了优良的菌种,还要有合适的工艺条件和合理先进的设备与之配合。 2、新种分离与筛选的步骤 3、具体方法 ?1)采样 ?2)样品的预处理 ?3)纯种分离 ?4)生产性能的测定 1)采样 (1)采样对象 以采集土壤为主。一般田园土和耕作过的沼泽土中,以细菌和放线菌为主,富含碳水化合物的土壤和沼泽地中,酵母和霉菌较多,如一些野果生长区和果园内。采样的对象也可以是植物,腐败物品,某些水域等。 从自然界筛选 ?(2)采样季节:以温度适中,雨量不多的秋初为好。 ?(3)采土方式:在选好适当地点后,用小铲子除去表土,取离地面5-15cm处的土约10g,

盛入清洁的牛皮纸袋或塑料袋中,扎好,标记,记录采样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等,以备查考。为了使土样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类型尽少变化,宜将样品逐步分批寄回,以便及时分离。 2)样品的预处理 ?在分离之前,含微生物材料的标本首先进行预处理,可大大提高菌种分离的效率。 3)纯种分离 ?在自然界获得的标本,是很多种类微生物的混杂物,一般采用平板划线或平板稀释法进行纯种分离。 ?由于土壤或其它样品中所含的各种微生物数量有很大差别,若估计到要分离的菌种的数量不多时,就得设法增加分离的机率,可通过富集培养增加该菌种的数量。 ?利用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其生长繁殖对环境和营养的要求不同,如温度、pH、渗透压、氧气、碳源、氮源等,人为控制这些条件,使之利于某类或某种微生物生长,而不利于其他种类微生物的生存,以达到使目的菌种占优势,而得以快速分离纯化的目的,这种方法又被称为施加选择性压力分离法。 平板划线分离 稀释分离 分离的培养条件--控制营养成分 ?各种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要求是有差异的。控制分离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对提高分离效果是有好处的。 ?用淀粉作为唯一碳源,则具有淀粉酶类的微生物就能很好生长。在一般情况下,也可以按照各大类微生物常用的培养基进行分离,例如分离细菌常用蛋白胨牛肉膏琼脂培养基,分离放线菌常用淀粉琼脂培养基,分离酵母、霉菌常用麦芽汁或米曲汁培养基等。 分离的培养条件--培养基酸碱度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适宜酸碱度是不同的。细菌和放线菌一般要求中性或偏碱性的培养基(pH7.0或稍高),酵母和霉菌一般要求偏酸性(pH4.0~6.0)。所以,结合一定的营养,将培养基调至一定的pH值,更有利于排除不需要的微生物类型。

(最新)2020年中考生物 第四单元 第二章 第三章模拟实训

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三章模拟实训 1.(2018·娄底)下列昆虫的发育过程与蝴蝶发育过程不同的是( ) A.家蚕B.蟋蟀C.果蝇D.蜜蜂 2.(2018·聊城)如图阴影部分示蝗虫和青蛙生殖和发育的共同特点,对其共同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性生殖B.体内受精 C.受精卵体外发育D.变态发育 3.(2018·枣庄)《蛙声十里出山泉》揭示的青蛙生殖发育的特点是( ) A.雌雄同体B.体内受精 C.体内发育D.变态发育 4.(2018·成都)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伴随着复杂的繁殖行为,下列繁殖行为不属于鸟类的是( ) A.筑巢B.求偶C.育雏D.哺乳 5.(2018·威海)下列关于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兔的繁殖特征是胎生、哺乳 B.鸟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卵黄和卵白 C.青蛙的发育方式为变态发育 D.蜥蜴的生殖和发育不能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 6.(2018·青岛)下列关于生物生殖、发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可用孢子繁殖新个体 B.转基因超级鼠是通过有性生殖方式培育的 C.受精的鸟卵中能够发育成胚胎的是胎盘 D.青蛙生殖、发育的特点是卵生、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7.(2018·滨州)下列有关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鸟类受精卵中的胚盘将来发育成雏鸟 B.求偶、交配、产卵是所有鸟类共有的繁殖行为 C.蝗虫一生经历了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 D.“菜青虫”在菜粉蝶一生中所处的时期是成虫期

8.(2018·青岛)下列关于人的生殖和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卵巢是女性主要的生殖器官,能产生卵细胞②睾丸是男性主要的生殖器官,能产生精子③新生儿的诞生是新生命的开始④睾丸和卵巢都能分泌性激素⑤人的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内进行⑥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 A.①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⑥ 9.(2018·潍坊)有关人体生殖和发育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女性的主要性器官是卵巢,男性的主要性器官是睾丸 B.青春期人的生殖器官相对生长速率比脑的小 C.受精卵的形成部位是输卵管,开始分裂的部位是子宫 D.某成年女性经期第一天是5月2日,则下次排卵日约为5月30日 10.(2018·枣庄)生命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奇,从受精卵发育成青春靓丽的中学生经过了许多驿站,其中受精卵和胎儿形成的场所分别是( ) A.卵巢子宫B.输卵管子宫 C.卵巢输卵管D.输卵管卵巢 11.(2018·湘潭)下列关于人的生殖和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青春期生殖器官开始形成 B.胎盘是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C.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场所是子宫 D.婴儿出生标志着人体生长发育的开始 12.(2018·日照)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下列不属于青春期身体发育特点的是( ) A.身高突增 B.大脑发育最快,内心世界逐渐复杂 C.开始出现第二性征 D.大脑、心脏、肺等器官的功能明显增强 13.(2018·德州)当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压力时,要学会自我调节。下列能减轻心理压力的对策有( ) ①坚持运动②逃避现实③亲近自然④积极乐观⑤放弃学习 A.②⑤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14.(2018·呼和浩特)下列关于生物生殖和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

第二章 沉积物的来源

?首页>> ?电子教材>> o第一章绪论 o第二章沉积物的来源 o第三章沉积学相关的流体力学基本原理 o第四章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o第五章沉积环境的主要判别标志 o第六章大陆环境及相模式 o第七章海陆过渡环境及相模式 o第八章海洋环境及相模式 o第九章板块构造与沉积作用 o第十章沉积盆地及古地理分析 ?本章内容 o第一节几个主要的概念 o第二节沉积物的主要来源 o第三节沉积物的其它来源 第二章沉积物的来源 第一节几个主要的概念 沉积学研究的对象是沉积岩。 沉积岩主要包括火山碎屑岩、陆源碎屑岩、泥质(粘土)岩、内源沉积岩。 环境(相)标志中,成分标志是重要方面,研究沉积物来源, 主要是为相标志中“成分标志”服务的。

问题: 泥岩与粘土岩的区别? 沉积岩的形成和变化过程包括以下7个阶段: 沉积物形成阶段 1、风化作用→ 2、搬运作用→ 3、沉积作用→ 沉积期后阶段 4、同生作用→ 5、成岩作用→ 6、后生作用→ 7、表生作用 沉积物的来源主要包括(4类):

几个概念: 风化作用:地表岩石在温度、大气、水、生物等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分为物理、化学、生物风化3种。风化阶段是沉积岩形成过程的第一阶段。 母岩:沉积物风化前的岩石。母岩可以是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物源区(母岩区):供给沉积物的地区(母岩所在的地区)。母岩风化的产物分为3种:碎屑物质、不溶残余物质、溶解物质: 陆源碎屑:母岩经过风化后的碎屑物质(岩屑和单矿物碎屑)。陆源碎屑是分析物源区母 岩类型的直接证据。如在河砂中淘金,下游是多条河流汇集,多物源;

上游则容易找到物源区 不溶残余物质:母岩化学风化(分解)过程中新生成的不溶物质(粘土矿物、氧化铁色 素)。 溶解物质:化学风化的产物(真溶液和胶体物质) 第二节沉积物的主要来源——母岩风化产物 一、风化带发育的阶段性 硅酸盐矿物风化转变的一般阶段是: 钾长石→绢云母→水云母→高岭石(或蒙脱石)→氧化铝; 辉石→绿泥石→水绿泥石→蒙脱石→多水高岭石→高岭石→氧化铁; 黑云母→蛭石→蒙脱石→高岭石。

沉积岩思考题2

“沉积岩岩石学”习题 大课部分习题 第一章沉积岩概述 1.沉积岩与火成岩相比,沉积岩在形成条件方面有什么特征? 2. 与火成岩相比较,简述沉积岩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的特征。 3. 根据其形成条件说明沉积岩与火成岩在岩石成分、结构和构造等方面存在哪些差异? 4. 沉积岩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 第二章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1. 沉积物的来源有几种形式?哪种来源的沉积物构成了沉积岩的主要成分? 2. 母岩风化作用形成几种风化产物? 3. 简述沉积物的常见搬运方式及每种搬运方式的特征。 4. 能够搬运碎屑颗粒的介质有几种类型?特点如何? 5. 碎屑颗粒的搬运方式及其特征?碎屑颗粒在搬运过程中发生什么变化?

6. 风化作用形成的溶解物质在自然界中以什么方式存在?简述其搬运和沉积特征。 7. 简述生物在风化作用、搬运沉积作用中的作用? 8. 沉积分异作用的概念和研究意义。 9. 简述常见成岩作用现象及特征。 10. 总结沉积岩的分类原则和特征。 第三章陆源碎屑岩 1. 陆源碎屑岩的分类 2. 陆源碎屑岩的基本组成有几部分? 3. 简述陆源碎屑岩的成分特征。 4. 陆源碎屑岩的结构有几种类型?碎屑结构包括那几方面的内容? 5. 总结陆源碎屑结构与火成岩结晶结构的区别? 6. 简述陆源碎屑岩的分类。 7. 在砂岩的三端元四组分分类过程中,各种碎屑成分是怎样归类的? 8. 砂岩的三端元四组分分类的具体内容?

9. 常见的长石砂岩有几种类型,解释其成因及其特征。 10. 胶结物与杂基在成因方面是怎样区别的? 11. 粉砂岩的碎屑颗粒结构特点。 12. 简述泥岩的特殊物理性质。 13. 简述砂岩成岩作用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第四章碳酸盐岩 1. 简述碳酸盐岩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合同位素成分特征,指明碳酸盐岩主要的形成环境。 2. 按成因,碳酸盐岩的结构划分为几种类型?对比粒屑结构与碎屑结构的异同。 3. 碳酸盐岩的粒屑有几种类型?每种粒屑有什么特征? 4. 碳酸盐岩的分类原则?详细论述碳酸盐岩的分类。 5. 碳酸盐岩的结晶结构与岩浆岩的结晶结构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6. 碳酸盐岩成岩作用方式? 7. 简述在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中常见的交代作用方式及特征。

沉积物的搬和沉积作用

第二章 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第一节 概述 风化作用的产物及其它来源的沉积物质,少量残留原地,大部分进入搬运状态向沉积盆地中转移。 碎屑物质(主要是风化产物中的碎屑物质及新生矿物)在流体的作用下,将随流体发生运动和转移,此现象则称为“搬运”;在一定条件下,运动的碎屑还会从搬运状态转变为物质停积状态,此现象则称为“沉积”。 沉积下来的沉积物: ? 长期固定下来不再移动; ? 随着地壳上升、侵蚀基准面下降,流体的流速加快,会重新发生侵蚀并被再次搬运 风化作用;风化产物的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既是三个连续又独立的阶段,但有时相互交替和重复,尤其是搬运和沉积作用,是一对矛盾 在搬运过程中物质仍然可以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即使物质沉积下来以后,还可以由于条件的变化再次进入搬运状态。 沉积物搬运和沉积的地质营力:(搬运介质) 水、风(大气)、冰川、重力、生物的搬运 风化产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搬运方式)?? ???生物搬运和沉积作用化学搬运和沉积作用机械搬运和沉积作用 按沉积物被搬运和沉积的方式不同可分为: 1)机械搬运与沉积作用 碎屑物质和粘土物质多以机械方式在流水、海水、湖水、冰川、风及重力等营力下被搬运。搬运方式: (1)滑动 (2)滚动 (3)跳跃

(4)悬浮(悬移搬运) 其中滑动、滚动、和跳跃式统称为推移式搬运(或床沙搬运)。 2)溶解物质的搬运与化学沉积作用 溶解物质以真溶液、胶体溶液或洛合物的状态被搬运; 其搬运和沉积作用受化学和物理化学定律所支配。 3)生物搬运和沉积作用 生物搬运作用意义不大,但是其沉积意义巨大; 通过生物生理作用、生物物理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可以使大量溶解物质、内源粒屑物质和部分粘土物质发生沉积作用。 第二节有关流体力学的一些概念 一、牛顿流体、非牛顿流体 内摩擦定律: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流速梯度变化,动力粘滞系数/运动粘滞系数始终保持一个常数。 牵引流服从内摩擦定律---属牛顿流体 少量沉积物的流水(河流、海流、潮汐流、洋流等)和大气流。 沉积物重力流不服从内摩擦定律---属非牛顿流体 沉积物重力流中含大量沉积物,如浊流、泥石流等。 牵引流既有悬移、又有推移方式的搬运;而沉积物重力流以悬移式搬运为主。牵引流自然界中常见的河流、海流、潮汐流、气流(风)等均是牵引流。 其特征表现为: a) 通常属于牛顿流体;多是从高处往低处搬运,但有时也能从低处往高处搬运。。 b)牵引流的流动是由介质的动力而产生的,由介质的流动牵引(推动)沉积物动力。或者说,由介质的流动而牵引推动沉积物运动的流体称为“牵引流”; c)是长时间持续的介质整体的流动,属正常沉积,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常见,其流速主要与水面坡度有关系; d)搬运沉积物的方式兼有悬移(载荷)、推移(载荷)(滑动、滾动和跳跃),且多以推移载荷(或称床砂载荷)为主; e)推力(即牵引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流体的流速,推力越大则能搬运的碎屑颗粒越大。而负荷力大小既取决于流体流量也取决于流速,负荷力越大则能搬运的沉积物数量越多。推力大不一定负荷力就大,反之亦然。 沉积物重力流是自然界中不常见的另一种特征的流体,有如下基本特征:a)弥散着大量沉积物的密度较高并与环境介质产生密度差,从而在重力的作用下发生流动的流体,称为“沉积物重力流”(是密度流的一种); b)是一种阵发性的底流,难以发生,难以观测到,一般属于事件性沉积的范畴,其流速主要与基底坡度(密度差、厚度、阻力等)有关; c)搬运沉积物的方式主要是悬移载荷,底载荷的数量很小; d) 搬运能力及侵蚀能力十分巨大强烈,其形成需特殊的条件,是碎屑物质从浅水搬运至深湖深海的主要地质营力; e) 通常属于非牛顿流体;一般是将碎屑沉积物由浅水(高处)向深水(低处)搬运; f)其它特征(支撑机制、分类、形成条件、沉积特征等)后述。 牵引流和重力流的区别

第二章 种质资源

第二章种质资源 概述:种质资源(germplasm resources):一般是指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也被称为——①育种的原始材料=②品种资源;③遗传资源(genetic resources)=④基因资源(gene resources) 由于现代育种主要利用的是现有育种材料内部的遗传物质或种质,所以国际上现仍大都采用种质资源这一术语。 种质资源内涵(发展的),凡能用于作物育种的生物体都可归人种质资源之范畴。包括地方品种、改良品种、新选育的品种、引进品种、突变体、野生种、近缘植物、人工创造的各种生物类型、无性繁殖器官、单个细胞、单个染色体、单个基因、甚至 DNA片段等。 第一节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重要性种质资源是育种的材料基础:但是国内外作物遗传资源多样性的破坏与丧失异常严重。 ①1949年,我国有1万个小麦品种,到20世纪70年代仅存1 000个。 ②水稻大豆品种基因的等位性变异愈来愈少,成为培育突破性品种的瓶颈。 ③美国在过去100年间,玉米、西红柿、苹果的种植品种丧失程度达到80%以上。 ④使得遗传基础日益狭窄,存在着遗传上的脆弱性和突发性病害的隐患。因此,抢救和妥善保存作物遗传资源十分重要。 农业生产的每一次飞跃都离不开品种的作用,而突破性品种的培育成功往往与一新的种质资源的发现有关,例如我国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就与矮败不育系的发现密不可分。 归纳起来,种质资源在作物育种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种质资源是现代育种的物质基础 1.育种目标得以实现依赖于种质资源的多样化; 2.育种工作越向高级阶段发展,种质资源的重要性就越加突出。 3.现代育种工作之所以取得显著的成就,与广泛地搜集和较深入研究、利用了优良的种质资源密不可分。 4.育种工作者拥有种质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对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是决定育种成效的主要条件,也是衡量其育种水平的重要标志。 5.可以综合某些特殊基因,育成新的品种。 例如,抗病育种可以从种质资源中筛选对某种病害的抗性基因;矮化育种可以从种质资源中选取优异的矮秆基因,将二者结合育成抗病、矮秆新品种。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讲解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 第一节作物的起源与传播 一、作物的起源 (一)栽培作物的起源和意义 为了生存,古人类主要是通过采集野生植物和渔猎来获取食物。当未食完的植物器官被遗弃或被埋藏在其临时住地后,发现其能不断繁衍,于是人类开始注意并将其果实、种子、块根、块茎等收集起来集中种植,且就近获取食物。随着人口的增加,对食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人们开始有意识地选取那些果形大、生产多、成熟后脱落损失少、易保存的植物进行集中小规模栽培。 随着人类长期地种植野生植物,对野生植物的生长习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则不断改进栽培技术,创造适合植物生长发育的条件,同时进行选择和培育。伴随着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使野生植物逐步驯化、演化成为有经济价值的栽培作物。而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祖先相比,其人类利用的器官变得巨大和迅速生长;产品有用成分大大改进和提高;成熟期一致,生长整齐;传播手段退化以及休眠性减弱或缩短,栽培作物的自我保护机能减弱等。野生种变为栽培种的动力首先是有机体的变异能力,其次才是人工选择有利的变异类型。 通过研究作物的起源,人类可以了解众多的植物遗传资源并建立“基因库”,利用有用的基因改造现有的作物并选育新品种为人类所利用;同时通过了解作物起源地的生态地理条件,达到人为控制作物生长的目的。不仅如此,还可以进一步研究人类的农耕文化。如不少文字中将“文化”和“栽培”视为同义词,英文中的文化为“culture”,也是栽培含义。业已研究表明,人类通过作物的栽培,形成了四大类农耕文化,它们分别是中东地区兴起的地中海农耕文化,非洲兴起的农耕文化,东南亚、马来半岛为中心的农耕文化以及中美洲、南美洲兴起的新大陆农耕文化。至今发现,地球上大致有50万种以上的植物,其中被人类利用的约在5000种以上,被人类栽培种植的约1500种,属大面积种植的约200种。中国种植的作物约有600种,其中粮食作物30 多种,经济作物70种,蔬菜110多种,牧草约50种,花卉130余种,药用作物50余种。(二)栽培作物的地理起源中心 最早研究作物地理起源中心问题的学者是瑞士植物学家康多尔,在他1883年出版的《栽培植物的起源》一书中,对477种栽培植物的起源地进行了划分。其后在20世纪的20~30年代,前苏联植物学家瓦维洛夫等,借助于植物形态分类、杂交验证、细胞学和免疫学等手段,对他们在世界六大洲60多个国家采集到的30多万份作物品种材料进行了详细比较研究,于1926年写成《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一书。其后为了更准确地确定作物起源和最初形态建成中心,他还补充查明遗传上相近的野生和栽培种的多样性地理分布中心,把遗传变异最为丰富的地方作为该物种的起源中心。最后以考古学、历史和语言学的资料,对植物地理的划分加以修正。认为全世界栽培植物的起源有8大起源中心,并于1935年出版了《育种的植物地理基础》一书,该书的一些基本理论至今仍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2个起源中心扩大到8年茹可夫斯基提出大基因中心观念,他将瓦维洛夫确立的1968. 个。1975年瑞典的泽文和茹可夫斯基共同编写了《栽培植物及其变异中心检索》,重新修订了茹可夫斯基提出的12个基因中心,扩大了地理基因中心起源概念,现简介如下。 1.中国—日本起源中心中国基因中心是主要的、初生的,由它发展了次生的日本基因中心。 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山区及其毗邻低地是世界第一个最大农业发源地和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中国起源地的特点是栽培植物的数量极大,包括了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作物的代表。在栽培植物种和属的数量上,中国超过其他起源地,如黍、稷、粟、大麦、荞麦、大豆、裸燕麦等作物,中国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