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悲剧--以男性为视角

合集下载

人性的悲剧 英美文学作品

人性的悲剧 英美文学作品

人性的悲剧英美文学作品
1.《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该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

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

2.《巴黎圣母院》
小说深入刻画了道貌岸然、蛇蝎心肠的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以及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

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3.《呼啸山庄》小说描写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
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

回来后,对与其女友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

全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

透过男性视角写就的女性主义作品 ——窥探《伊坦

透过男性视角写就的女性主义作品 ——窥探《伊坦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15, 3, 13-18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5 in Hans. /journal/wls/10.12677/wls.2015.32003Feminist Works through the Male Perspective —Inquiry into the Gender Relations in Ethan Frome and The Good Earth Mingying Zhou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ZhejiangEmail: mingyingz@Received: Apr. 14th, 2015; accepted: Jun. 12th, 2015; published: Jun. 16th, 2015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Edith Wharton’s Ethan Frome and Pearl Bucks’ The Good Earth were both published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Both of the novelists were from the upper-class American society, yet they based their story on their respective experiences in rural areas whether in the United States or in China.This essay attempts to explore into the works in two aspects: For one thing, the respective prota-gonist Ethan Frome and Wang Long are no longer portrayed as absolute masculine power, but ra-ther in the course of time turn to their woman; for another, the patriarchal sexist bias is still deep-rooted in the efforts of repressing women and feminist sprout, yet still the crumbing of pa-triarchal system and the wake of feminist thought are on the horizon.KeywordsEthan Frome, The Good Earth, Feminism, Gender Relations透过男性视角写就的女性主义作品——窥探《伊坦 弗洛美》和《大地》中的两性关系周铭英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杭州Email: mingyingz@收稿日期:2015年4月14日;录用日期:2015年6月12日;发布日期:2015年6月16日透过男性视角写就的女性主义作品摘要伊迪丝∙华顿的《伊坦∙弗洛美》与赛珍珠的《大地》出版时间均在上世纪初,相隔不过二十年,两人同属于贵族阶层却根据各自的乡村经历和体验写出了一部关于两性关系的作品。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爱情、权力与命运的抉择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爱情、权力与命运的抉择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爱情、权力与命运的抉择概述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欢迎,如今依然深受全球读者和观众喜爱。

其中,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以其深刻而引人思考的主题而闻名。

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些悲剧中关于爱情、权力与命运抉择的论点和表现。

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最为著名的爱情悲剧之一。

故事描述了两个年轻人因为族群间的仇恨而被迫进行秘密恋情,并最终选择了死亡来证明他们对彼此的真爱。

这部作品中,莎士比亚通过描绘少年热烈而冲动的恋情,展现了命运对于个人选择所带来的无可逆转的后果。

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最具讽刺和深度的悲剧之一。

故事以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中心,探讨了权力、背叛和复仇的主题。

哈姆雷特在面对众多困境时,一直在思考自己是否应该报仇,或者是否接受命运安排的结局。

他最终选择了面对命运并作出决定,尽管结果是悲惨的。

奥赛罗《奥赛罗》是莎士比亚在戏剧中涉及种族和权力关系的经典之作。

故事讲述了一个黑人将军奥赛罗与他的白皮肤妻子德斯得蒙娜之间发生的嫉妒和背叛。

这部悲剧展现了爱情如何被外界势力否定、政治权谋和种族歧视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李尔王《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最为黑暗和残酷的悲剧之一。

故事以英国君主李尔王为中心,描述了权力欲望、家庭纷争和疯狂对于个人命运的毁灭性影响。

这部作品中,莎士比亚通过描绘王子与女儿之间的亲情关系,呈现了个人在面对残酷命运时的挣扎和抉择。

总结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从不同角度切入,通过爱情、权力和命运这些深刻而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主题,引发了读者和观众们对于人性、道德和命运不可回避的思考。

这些作品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和富有启示性的故事内容,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并且至今仍然被广泛研究和欣赏。

以上就是我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关于爱情、权力与命运抉择的论点和表现所做的简述。

希望本文能为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并使他们对这些经典戏剧产生更多兴趣。

海明威短篇小说中的两性视角

海明威短篇小说中的两性视角

海明威短篇小说中的两性视角文论广角海明威短篇小说中的两性视角□王瑞芳厄内斯特?海明威一生创作了数量众多、题材各异的短篇小说,这些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奇特现象,即男女主人公们总是处于不平衡状态。

女性不是处于弱势,受着男性意识的支配;就是位于强势,控制并支配着男性。

海明威对他笔下的女主人公们的看法也在时常变化着。

他时而透过女性视角写作,满怀同情心地去关注女性的不幸;时而又透过男性视角写作,对威胁到男性意识的女性流露出敌意和排斥。

《在密执安北部》是海明威最早的短篇小说,记述了涉世未深的少女被经验老道的男人诱奸的经过。

年轻姑娘莉芝非常喜欢铁匠吉姆,但吉姆似乎从不在意她。

一天晚上,吉姆把心慌意乱的莉芝带到码头,强行占有了她。

得手后,吉姆便对莉芝漠不关心,趴在她身上睡着了。

在这个近乎强奸的事件中,作者关注更多的是无力抵抗的女性猎物,而不是那位强取巧夺的粗暴男性。

女性视角贯穿在整个故事中,海明威完全沉浸到了莉芝那种半推半就、惊惶失措的意识之中,将她惶恐紧张、凄凉苦涩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清新感人。

这种对女性的关注与同情继续表现在一年后问世的小说《雨里的猫》中。

一位在意大利海滨胜地度假的美国太太从旅馆的房间冲到外面去寻找一只躲雨的猫,却没能找到。

美国太太闷闷不乐地回到旅馆,向丈夫抱怨说她厌倦了自己像男孩子似的短发,她想有一头长头发,点上蜡烛用银器吃饭,添几件新衣服。

丈夫对妻子的抱怨不以为然,他不理解妻子发泄的真正原因。

长期以来,美国太太的生活里没有一样东西能够满足她的女性需求,能够使她具有足够的女人味。

她真正渴望的是温馨的家庭生活,实实在在的女性满足。

小说透过一种女性视角,恰如其分地展示了女人的抑郁苦闷和男人的冷漠麻木。

《白象似的群山》被视作是《雨里的猫》的姊妹篇,再次表现出作者对被男人漠视的女主人公的同情。

整篇小说几乎全是一个名叫吉格的女人和她的不知名男友之间的对话,他们在西班牙一个闷热偏僻的小站上等火车,远处是起伏连绵的白色山峦。

爱而不守,守而不爱--《呼啸山庄》中男权社会的女性爱情悲剧

爱而不守,守而不爱--《呼啸山庄》中男权社会的女性爱情悲剧

第34卷第4期Vol.34N o.4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14年4月20日A pr.202014·12·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4.04.006爱情是人类美好的、神圣的情感,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一部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爱情是吸引我们的重要元素。

然而,这种美好的感情遇到现实社会的阻挠时,就成了悲剧。

爱情悲剧中,古往今来受伤害最深的往往是女性,所以女主人公的命运是创作悲剧的关键。

《呼啸山庄》描写了缠绵悱恻、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震撼人心,引人深思。

女主人公凯瑟琳本来善良、纯洁又可爱,对爱情有着美好的憧憬和执着,但残酷现实使她饱受了爱而不守、守而不爱的无情折磨。

她作为男权社会的弱势女性,在对爱的执着追求中埋葬了自己的青春。

一、爱而不守、守而不爱的爱情悲剧凯瑟琳是呼啸山庄老主人恩萧的女儿,出生于有钱人家,却不是贤淑小姐,而是一个充满野性的姑娘。

她整天在荒原疯玩,既有天使般美貌和善良纯洁的天性,又像魔鬼般倔强叛逆、任性疯野,性情复杂得让人难以琢磨。

当老恩萧从利物浦拣来吉普赛弃儿希斯科里夫到来以后,两个同样的灵魂就迅速吸引到了一起。

老恩萧去世后,他专横无理的儿子亨得利把希斯科里夫当作夺取了父爱和特权的人,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将之贬为仆人,在田里干重活。

而凯瑟林却与希斯科里夫相爱日深,她生命中最大的思念就是希斯科里夫。

凯瑟琳深深地爱着希斯科里夫,但当时英国是封建制父权社会男尊女卑,女性地位极其底下没有继承权,唯有借助婚姻方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因此,凯瑟琳不愿看到嫁给孤儿希斯科里夫之后的一无所有。

与孤儿形成鲜明对比是英俊优雅的画眉山庄主人埃德·林顿,他有着显贵地位和富有家境,嫁给他就意味着成为当地最为显贵的妇人,享受资产阶级的文明和上流社会优雅的生活,而且凯瑟琳还幻想嫁给他也可以帮助希斯科里夫改善处境。

外国爱情悲剧文学作品

外国爱情悲剧文学作品

外国爱情悲剧文学作品
外国爱情悲剧文学作品有很多,以下是一些推荐:
1. 《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讲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爱情悲剧。

2. 《呼啸山庄》:这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创作的长篇小说,描写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

回来后,对与其女友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

3. 《德伯家的苔丝》:这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美丽善良的农家姑娘苔丝的悲惨命运。

4. 《安娜·卡列尼娜》:这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

5. 《巴黎圣母院》:这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的故事。

1。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悲剧差异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悲剧差异

• 城市的统治者决定驱逐罗 密欧,下令如果他敢回来 就处死他。朱丽叶很伤心, 她非常爱罗密欧。罗密欧 不愿离开,经过神父的劝 说他才同意暂时离开。这 天晚上,他偷偷爬进了朱 丽叶的卧室,度过了新婚 之夜。第二天天一亮,罗 密欧就不得不开始了他的 流放生活。罗密欧刚一离 开,出生高贵的帕里斯伯 爵就来求婚。凯普莱特非 常满意,命令朱丽叶下星 期四就结婚。
这时,朱丽叶也醒过来了。人越来越多, 神父还没来得及顾及朱丽叶,就逃走了。 朱丽叶见到死去的罗密欧,也不想独活 人间,她没有找到毒药,就拔出罗密欧 的剑刺向自己,倒在罗密欧身上死去。 两家的父母都来了,神父向他们讲述了 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儿女失去,两 家的父母才清醒过来,可是已经晚了。 从此,两家消除积怨,并在城中为罗密 欧和朱丽叶铸了一座金像。
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 真诚的爱情永不是走一条 平坦的道路的。
——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 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 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 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主要作品 《汉姆雷特》、《奥赛 罗》、《李尔王》、 《麦克白》及悲喜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
意大利维洛那城的凯普 莱特和蒙太古两个家族有世 仇,他们之间常常发生流血 事件。一天,凯普莱特家举 行盛大的化装舞会,蒙太古 的儿子罗密欧在朋友怂恿下, 戴上假面具去参加。舞会上, 他与凯普莱特的女儿朱丽叶 一见钟情。但经过化装的罗 密欧还是被朱丽叶的堂兄提 伯尔特认出,两人差点打了 起来
Page 7
故事发生在维洛那名城, 有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 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 鲜血把市民的白手污渎。 是命运注定这两家仇敌, 生下了一双不幸的恋人, 他们的悲惨凄凉的殒灭, 和解了他们交恶的尊亲。 这一段生生死死的恋爱, 还有那两家父母的嫌隙, 把一对多情的儿女杀害, 演绎成今天这一本戏剧。

匍匐在十字架下的悲剧爱情论西方文学中的僧侣之爱

匍匐在十字架下的悲剧爱情论西方文学中的僧侣之爱

匍匐在十字架下的悲剧爱情论西方文学中的僧侣之爱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西方文学中僧侣之爱的主题,特别是匍匐在十字架下的悲剧爱情。

我们将通过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来揭示僧侣之爱在西方文学中的表现形式及其背后的社会、宗教和文化内涵。

我们将看到,这些作品如何描绘僧侣在追求爱情与恪守宗教职责之间的挣扎,以及他们如何在信仰与情感的冲突中寻求出路。

我们将首先概述西方文学中僧侣之爱的历史背景,探究其如何从早期基督教文学中萌芽,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主题。

随后,我们将分析一些关键文本,如中世纪神秘主义诗歌、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和近现代小说等,以揭示僧侣之爱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学流派中的不同表现。

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我们将试图理解僧侣之爱在西方文学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以及它如何反映了人们对爱情、信仰和道德等问题的思考。

我们也将探讨这些作品对现代读者的影响和启示,以及它们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将总结僧侣之爱在西方文学中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并指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以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学中这一独特而重要的主题。

二、僧侣之爱的悲剧性起源在西方文学中,僧侣之爱常常以悲剧性的形式出现,这并非偶然。

它的悲剧性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宗教观念和社会结构。

在古代,僧侣被视为神圣的职业,他们被赋予了守护教义、传播神意的重要使命。

然而,这种神圣的职业定位也使他们与世俗生活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一方面,僧侣需要保持对神的忠诚和纯洁,避免任何形式的世俗欲望和情感纠葛。

另一方面,他们也是人,有着与生俱来的情感需求和人性弱点。

这种内在的矛盾使得僧侣在面对爱情时,常常陷入深深的困境和挣扎。

社会结构也是僧侣之爱悲剧性的重要原因。

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掌握了巨大的权力和影响力,僧侣作为教会的代表,他们的行为举止受到了严格的规范和监督。

然而,爱情作为一种无法控制的情感,常常使僧侣们冲破这些规范和束缚,从而引发了无数的悲剧。

以爱情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以爱情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以爱情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以下是一些以爱情为主题的文学作品:1.《罗密欧与朱丽叶》(William Shakespeare)- 这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戏剧之一,讲述了两个年轻人的悲剧性爱情故事。

2.《傲慢与偏见》(Jane Austen)- 简·奥斯汀的经典小说,描绘了伊丽莎白·班纳特和达西先生之间的复杂而动人的爱情故事。

3.《红字》(Nathaniel Hawthorne)- 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个被社会谴责的女性与她的爱人之间的禁忌之爱。

4.《安娜·卡列尼娜》(Leo Tolstoy)- 这是一部经典的俄国小说,描述了主人公安娜与她的丈夫以及情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5.《了不起的盖茨比》(F. Scott Fitzgerald)- 这本小说描绘了主人公盖茨比对失去的爱情的追求,以及他为了追求幸福而付出的努力。

6.《简爱》(Charlotte Brontë)- 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个孤儿女佣与她的主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强调了自我价值和平等的重要性。

7.《儿子与情人》(D.H. Lawrence)- 这本小说探讨了母子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同时也涉及到主人公与其他男性之间的爱情关系。

8.《飘》(Margaret Mitchell)- 这本小说讲述了南北战争期间一个女人斯嘉丽·奥哈拉的爱情经历和她对家庭、荣誉和自由的执着追求。

9.《红楼梦》(曹雪芹)- 这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描绘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深情厚意,同时也展现了封建社会中爱情的无奈和悲剧。

10.《茶花女》(Alexandre Dumas)- 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个巴黎社交界的名妓玛格丽特与年轻诗人阿尔芒之间的爱情故事,强调了社会阶级和道德观念对爱情的限制。

精神与肉体,撕心裂肺的爱情——品读《由于男人都不在了》

精神与肉体,撕心裂肺的爱情——品读《由于男人都不在了》

精神与肉体,撕心裂肺的爱情——《由于男人都不在了》一个灵魂与一个肉体,一种安逸的生活与一种潜在的死亡。

这就是16岁的樊尚的爱情。

《由于男人都不在了》(《En I’absence des hommes》)是法国作家菲利普·贝松(Philippe Besson)的处女作,这部作品之后荣获法国龚古尔罗布莱斯(Emmanuel Roblès)文学大奖。

菲利普·贝松的作品主题大多跟死亡或痛失爱人有关,继承了法国心理小说的优良传统。

贝松的故事注重用准确、敏感的语言来表达人物心理的细微变化,不断将故事中的人物推向情绪的高潮,能够让读者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进行一次次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菲利普·贝松的文字就像舒缓的水流一样,缓缓展开,轻轻地叙述着樊尚心中的爱。

樊尚可以说是最幸运的,精神与肉体,他拥有两个爱人。

他们爱他。

他也爱他们。

樊尚却又是最不幸的。

他爱人的挚亲,还是他的爱人。

亲眼见到阿蒂尔冰冷刺骨尸体的那一瞬,樊尚流泪了。

当真像绝望的袭来之时,他已死去。

爱人已逝,之于自己,便是世界崩塌,再也活不下去。

今夜,苦痛袭来,便再也难眠。

我没有理由的惦念着你,你,知道吗?我要的不是一句谢谢,你,知道么?我对你一切的一切,你,知道么?我没有樊尚的勇气,淡忘一切。

与其一无所有。

我愿爱在深痛里。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夏天,樊尚是多么的幸福。

男人们都回来了。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夏天,樊尚带走了自己的死亡。

因为,男人们都不在了。

书摘:“分别的那一刻,我们选择了一言不发,默不作声。

有一个拥抱,一次注视。

没有吻,没有说再见。

只有你即将出发和我滞留在此的身体。

你的心跳加速,我的心跳减慢。

恐惧出现了。

时间既在我们的身后,亦在我们的前方。

温柔破碎。

”“当门再关上时,我明白,我没经历过的事开始了:爱占据了整个空间,而爱的对象却不在那儿。

我调整着呼吸。

我没哭。

我没哭。

”“我们不会白头偕老了。

这是另一码事,和时间无关。

介绍爱情的英美文学作品

介绍爱情的英美文学作品

介绍爱情的英美文学作品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在英美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探讨和描写。

从经典的莎士比亚到现代的约翰·格林,爱情作品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精湛的文字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介绍几部英美文学作品,展示它们对爱情的独特见解和生动描写。

我们不得不提到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这是一部经典的悲剧,讲述了两个年轻人罗密欧和朱丽叶之间的禁忌之恋。

他们来自两个敌对的家族,但他们的爱情却充满了激情和决心。

莎士比亚以其独特的语言和形象描绘了这对恋人的爱情,使读者深受感动。

他们的爱情是纯粹而无私的,即使最终以悲剧收场,但他们的爱情却永远留在了读者的心中。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

这是一部描写英国乡村生活的小说,也是一部展现爱情的作品。

小说中的女主角伊丽莎白·班纳特和男主角达西之间的爱情故事充满了误解和挫折,但最终他们克服了困难,走到了一起。

奥斯汀通过幽默和机智的对话,展现了爱情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同时也强调了真爱的力量和坚持的重要性。

另外一部值得一提的作品是查尔斯·狄更斯的《远大前程》。

这是一部描写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社会的小说,也是一部关于爱情和社会阶级的作品。

小说中的男主角菲利普·皮里普斯和女主角伊斯特拉·海克尔之间的爱情充满了艰辛和牺牲。

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但他们的爱情却是真挚和坚定的。

狄更斯通过对社会阶级的描写,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社会的束缚。

我们来谈谈约翰·格林的《大卫·科波菲尔》。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男孩大卫从童年到成年的成长和爱情经历。

大卫经历了许多艰难和困苦,但他的爱情却是坚定和纯粹的。

他与女主角阿格尼丝之间的爱情是一个对生活和自我发现的追求。

格林通过描写大卫的成长过程,让读者深入思考爱情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以上这些作品只是英美文学中关于爱情的众多经典之一。

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爱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痴情终成罪过——读《洛丽塔》

痴情终成罪过——读《洛丽塔》

痴情终成罪过——读《洛丽塔》痴情终成罪过——读《洛丽塔》此书介绍:《洛丽塔》原著问世已五十多年,它是一部世界级禁书,一部后现代主义经典之作,一部“非道德”小说,一部最哀伤、最有趣读物,是纳博科夫最负盛名最有争议的代表作。

一位对初恋情人恋恋不舍的少年,成年后依旧钟情于年幼的少女,视她们为纯洁的小仙女。

他在认识了十二岁的少女洛丽塔后为之倾倒,不惜取得洛丽塔继父的身份以和她共处。

在这貌似具有浓郁不道德氛围的情节背后,隐藏的却是主人公一颗契而不舍追求纯洁爱情的心。

最终,他为这段情背上了凶手之名。

作者介绍: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散文体大师。

1899年4月23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

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1919年流亡德国。

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1940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威尔斯理、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1955年9月15日,纳博科夫最著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并引发争议。

1961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1977年7月2日在洛桑病逝。

书评:此书问世伊始,便遭到最严酷的冷遇和攻讦。

后来的大畅销,又裹挟着令人尴尬的误解。

书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美感以及对人性隐秘内容的敏感感受,加以行文的幽默深邃,是这部物议纷纭之书葆有着不凋的艺术价值。

《洛丽塔》中的人与事,是由主人公亨伯特·亨伯特在狱中以自白书的形式讲述的,分为两部分:第一部讲述他如何接近洛丽塔;第二部讲述他如何带着洛丽塔四处游荡,以及后来如何因“情杀”而被捕入狱。

13岁的亨伯特狂热地爱上了12岁的阿娜贝尔,然而未等他们偷尝禁果,阿娜贝尔便死于伤寒。

阿娜贝尔的死在亨伯特整个沉闷的青春岁月里构成了一道无法清除的障碍,使得他在成年后养成了一种畸形病态的爱好——喜欢9至14岁之间的某一类小女孩。

西方文学中的爱情悲剧: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西方文学中的爱情悲剧: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西方文学中的爱情悲剧: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概述
西方文学中的爱情悲剧是一个经典的主题,其中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被广泛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爱情悲剧之一。

本文将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讨论其在西方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背景介绍
1.爱情悲剧的起源:爱情悲剧在古希腊文学中就有出现,如索福克勒斯的
《安提戈内》。

2.莎士比亚时期:莎士比亚时代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也是爱情悲剧发展的
高峰期。

《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情分析
1.主要人物介绍:罗密欧、朱丽叶、墨卡修
2.爱情故事梗概:两个家族之间的仇恨、罗密欧和朱丽叶相遇并坠入爱河、
他们秘密结婚、悲剧的发生。

3.爱情与冲突:家族仇恨和个人爱情之间的冲突是本剧的核心。

4.悲剧元素分析:命运、误会、机遇与命运的交错、死亡。

《罗密欧与朱丽叶》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1.文学影响:《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深刻地
影响了后世的文学作品,如浪漫主义文学中对爱情和悲剧的描写。

2.艺术影响:该剧多次被改编为电影、舞台剧和音乐剧,并通过各种艺术形
式传承了下来。

3.形象传统:罗密欧与朱丽叶成为了西方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爱情形象之一。

结论
爱情悲剧在西方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成为了这一主
题中最为著名和具代表性的作品。

它不仅在文学和艺术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也深刻地探讨了爱情和命运之间的纠葛。

对于理解西方文化中的爱情悲剧主题,以及对该剧的审美欣赏和解读都具有重要意义。

《《理智与情感》中的男性形象与浪漫情愫》

《《理智与情感》中的男性形象与浪漫情愫》

理智与情感中的男性形象与浪漫情愫概述《理智与情感》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于1811年创作的小说,通过细腻描绘女主角伊丽莎白·本内特及其家庭成员和朋友的生活故事,展现了18世纪英国社会中上层阶级的婚姻与爱情观念。

本文将着重探讨小说中男性角色的形象以及他们与女性之间建立起的浪漫情愫。

男性形象1. 奥古斯都·怀瑟比奥古斯都·怀瑟比是小说中一个富有、自恃高贵的绅士,傲慢自大,并对伊丽莎白抱有追求。

然而,他被描绘为乏味、虚荣和缺乏真诚的人物。

这个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些富裕阶层男性拜金主义和虚荣心。

2. 弗雷德里克·怀瑟比弗雷德里克·怀瑟比是奥古斯都·怀瑟比的弟弟,他被描绘为一个英俊而富有魅力的男性。

然而,他的行为却展现出自私和不负责任的一面。

他对伊丽莎白抱有不真诚的感情,并试图迫使她嫁给他以换取金钱和地位。

3. 菲茨威廉·达西菲茨威廉·达西是小说中最重要的男性角色之一。

一开始,他给人留下了傲慢无礼、冷漠高高在上的印象。

然而,在与伊丽莎白的互动中,他逐渐展现出深沉和真挚的情感。

最终,在得到伊丽莎白真正了解并接受他之后,他也愿意改变自己。

浪漫情愫1. 伊丽莎白与怀瑟比兄弟之间的纠葛伊丽莎白与奥古斯都·怀瑟比和弗雷德里克·怀瑟比之间形成了复杂而错综复杂的关系。

尤其是与前者,在奥古斯都表达爱意时,伊丽莎白立即意识到他的自负和虚伪,因此坚决拒绝了他。

而弗雷德里克则以富有魅力的外表追求伊丽莎白,但她也看出了他自私不负责任的本性,从而拒绝了这段关系。

2. 伊丽莎白与菲茨威廉·达西之间的爱情随着故事的发展,伊丽莎白开始重新评价菲茨威廉·达西,并逐渐发现其内心深处的善良和真诚。

两人在相互误解和困扰中慢慢接近,最终彼此承认了彼此的感情。

他们间纯净、真挚、势均力敌的爱情使得小说充满了浪漫氛围。

结论《理智与情感》通过描绘男性角色形象及其与女性之间建立起来的浪漫情愫,展现了18世纪英国社会中男女关系复杂多样的一面。

试析《追逐者》中男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试析《追逐者》中男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 246 -校园英语 /试析《追逐者》中男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天津师范大学/吴艳【摘要】约翰•科利尔的短篇小说《追逐者》讲述了一个年轻人为了追逐自以为的爱情,而通过购买爱情药水,来满足内心对这段可望不可及的感情追求的故事。

科利尔通过年轻人和老人买卖爱情药水的对话,深刻揭示了爱情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一厢情愿的,强迫来的爱情只能走向婚姻的悲剧。

本文通过分析年轻的男主人公艾伦胆小、怯懦的性格特点以及在男权主义社会下,男人对爱情认识的扭曲心理,对女人地位的轻视等因素,说明艾伦追逐的爱情终将成为悲剧。

【关键词】约翰•科利尔 《追逐者》 爱情 悲剧约翰•科利尓是二十世纪中叶英国著名现代作家和剧作家,以短篇小说尤为出名。

他的短篇小说因其丰富而特别的幻想而独树一帜。

他的语调虽刻薄讽刺却不失智慧。

作品的题目所表达的含义往往与故事的结尾相悖,令人记忆犹新。

《追逐者》是科利尓于1940年发表在《纽约客》上的短篇小说,也是科利尓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

故事讲述了一位年轻的男子艾伦为爱疯狂,苦于不被爱人接受,而绞尽脑汁的购买爱情药水的故事。

文章围绕着男主人公艾伦与一位阅历丰富的无名老人间的对话展开,揭示出在男权主义社会下,男人对爱情本质的偏屈理解;对女性思想的轻视与漠然。

科利尓通过运用讽刺和双关的笔法,展示出老人与年轻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生活阅历,对爱情和婚姻不同的认识并引发读者对故事结局背后的更深刻的思考,预示出年轻人的性格必将导致他所追求的爱情以悲剧终结。

《追逐者》一文,短短千字,通过年轻人与老人的对话展开故事,但作者构思巧妙,情节清晰明了。

随着二人对话的逐步展开,我们可以清晰了解到二人不同的性格和人生阅历。

老人油滑世故,精于算计,以低廉的价格卖出爱情药水,却深信年轻人会付出更多的报酬来换取价格更昂贵的“生命清洗剂”。

他可以看到未来年轻人的爱情悲剧。

而年轻的艾伦,性格胆小,未经世事,单纯的认为爱情药水可以使他得到“真爱”,对老人推销的“生命清洗剂”感到恐惧,不能读出老人语气中隐晦的含义。

爱情叙事的“伪像”与性别悲剧——《伤逝》《茶花女》对照解读

爱情叙事的“伪像”与性别悲剧——《伤逝》《茶花女》对照解读

替作用:一为叙述者‘我’追忆往事的眼光,另 一为 被追忆的‘我’正在经 历 事 件 时 的 眼 光。”[1]223前 者 即“叙述自我”,后 者 即 “经 历 自 我”。“叙 述 自 我” 有权得知当时“经 历 自 我”所 不 知 道 的 事 情,并 且 在后来知情的情况下按自己的思维逻辑和价值取 向对事件进行重组和回顾。《茶花女》与《伤 逝》都 是运用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完成对爱情故事的讲 述,于是女性在故事中处于被诉说的地位,她 们的 形 象 是 被 塑 造 的 ,形 成 了 女 性 的 失 语 状 态 。
爱情叙事的“伪像”与性别悲剧
———《伤逝》《茶花女》对照解读
翁丽嘉
(集美大学 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摘 要:《伤逝》和《茶花女》都是 利 用 男 主 人 公 的 第 一 人 称 回 顾 性 视 角 完 成 了 爱 情 叙 事,构 建 起 男 性 崇 高的形象。而从叙事学角度切入,进一步对照解读这两个文本,男主人公的 爱 情 崇 高 形 象 在 叙 述 者 叙 事 与读者接受的反差中遭到解构,所谓的凄美 爱 情 故 事 其 实 是 在 女 性 失 语 状 态 下 被 构 建 起 来 的。《伤 逝》 与《茶花女》分别是中西方爱情题材方面的经典之作,但由于时代和社会环 境 不 同,男 性 作 家 对 女 性 的 认 识 和 看 法 不 同 ,产 生 了 不 同 的 文 本 意 义 。 关 键 词 :女 性 ;叙 事 视 角 ;爱 情 悲 剧 ;反 讽
第2期
翁 丽 嘉 :爱 情 叙 事 的 “伪 像 ”与 性 别 悲 剧 ——— 《伤 逝 》《茶 花 女 》对 照 解 读
55
事。在第一人称 叙 述 中,由 于 叙 述 者 追 忆 往 事 的 眼光构成常规 视 角,于 是 与 第 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称 人 物 有 限 视 角叙述有了本 质 性 的 差 异,因 为 第 三 人 称 叙 事 人 物的常规视角 属 于 故 事 中 的 聚 焦 人 物,而 不 是 故 事外的 叙 述 者。正 是 由 于 这 一 本 质 性 差 异 的 存 在,第一人称叙 述 者 采 用 自 己 过 去 经 历 事 件 时 的 眼光来叙事时会产生不同的修辞效果。

论《阿道尔夫》的爱情悲剧

论《阿道尔夫》的爱情悲剧

论《阿道尔夫》的爱情悲剧《阿道尔夫》是德国作家海因里希·曼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阿道尔夫成长过程中的挣扎、痛苦以及爱情的扭曲。

在这个故事中,阿道尔夫的成长被不幸的家庭背景所阻碍,他没有接受到足够的关爱和教育,因此他的心理和行为都变得扭曲和不正常。

他渴望得到别人的爱和认同,但是由于他过分追求完美、自视甚高及少见多怪的性格特征,让他变得孤立和不被理解。

他的扭曲心理和行为也使得他最终失去了自己深爱的女人,因而陷入深深的痛苦中。

阿道尔夫最初追求的是自由和个性。

他对传统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制度感到不满,认为他的存在应该超越这些局限。

他推崇强烈的个性和个人主义,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实现自己的想法。

他体验到了一些失败,也遭到了社会的排斥和孤立,但是他依然坚定地追寻自由和意义,希望能够找到自己真正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这种寻找过程使他最终遇到了女主角,艾达。

她的存在照亮了阿道尔夫的精神世界,使他懂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关怀和爱的意义。

但是阿道尔夫对艾达的感情也充满了扭曲和误解。

由于他太过于自恋,认为自己是个天才而别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欺骗,因此,在他的爱情关系中,他经常给予艾达无法接受的压力和要求。

他的嫉妒、控制欲和暴力行为让身边人十分恐惧和反感,艾达开始意识到自己与阿道尔夫之间的心理差距,逐渐失去了对他的爱和关注。

在小说的结尾,阿道尔夫最终失去了艾达。

她对他的关心和支持也完全消失了。

他的生命变得毫无意义和价值,最终选择自杀来逃避痛苦。

小说的结尾并没有给出阿道尔夫的生命后续,但是无论如何,这种爱情的扭曲和痛苦都对他的生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展示了人心中最丑陋的一面。

总的来说,“阿道尔夫”是一部典型的爱情悲剧作品。

小说通过主人公阿道尔夫的人生经历和爱情关系,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扭曲和丑陋,尤其对当代社会下的家庭和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反思。

但是,小说的结尾给人们留下了很多思考,也让人们对阿道尔夫的命运充满了惋惜和怜悯。

亨伯特的罪与罚——尼采哲学视域下的爱情悲剧《洛丽塔》

亨伯特的罪与罚——尼采哲学视域下的爱情悲剧《洛丽塔》

第39卷㊀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湖北科技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ol.39ꎬNo.2㊀2019年4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㊀㊀㊀㊀㊀㊀㊀㊀Apr.2019文章编号:2095-4654(2019)02-0067-06亨伯特的罪与罚㊀㊀㊀㊀㊀㊀㊀ 尼采哲学视域下的爱情悲剧«洛丽塔»㊀㊀㊀㊀㊀㊀㊀王思齐(浙江大学㊀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ꎬ浙江㊀杭州㊀310058)摘㊀要:«洛丽塔»是一部具有神话意味的爱情悲剧ꎬ基于希腊神话的尼采哲学为这部小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视角ꎮ从尼采的悲剧哲学出发ꎬ解读蕴藏在男主人公 罪 与 罚 背后的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ꎬ从人本主义哲学的角度揭示这场爱情悲剧诞生的缘由ꎮ日神和酒神是尼采哲学中的一组核心概念ꎬ前者用 美的假象 遮盖人生的悲剧ꎬ后者则偏要击碎假象ꎬ直视悲剧的面目ꎮ以与洛丽塔的邂逅为分界线ꎬ男主人公亨伯特的精神世界由日神的 梦境 转向酒神的 醉境 ꎬ最终经历了酒神狄奥尼索斯式的自我 肢解 ꎬ并因为 重生之源 洛丽塔的堕落而走向了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消亡ꎮ关键词:«洛丽塔»ꎻ亨伯特ꎻ尼采哲学ꎻ爱情悲剧中图分类号:I106.4ꎻB516.47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㊀㊀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 纳博科夫(1899 1977) 堪称是最现代㊁最具美学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1](370)ꎬ他的创作 同时载入俄罗斯和美国两个国家的文学史 [1](P370)ꎮ长篇小说«洛丽塔»是纳博科夫的代表作ꎬ1955年首先用英语写成ꎬ1967年由作者本人亲自译成俄语ꎮ该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记述亨伯特与其继女洛丽塔的爱欲ꎬ以二人的性关系为线索ꎻ第二部分记述洛丽塔的出走以及亨伯特寻找洛丽塔的过程ꎮ从情节来看ꎬ这是一部书写变态人性㊁不伦之恋的作品ꎬ因而一度被归为色情文学ꎬ甚至在很多国家被列为禁书ꎮ«洛丽塔»是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作品之一ꎬ对它的解读层出不穷㊁众说纷纭ꎮ国内外对«洛丽塔»的研究主要涉及作品主题㊁艺术手法㊁语言文化和后现代叙事等层面ꎮ但前人对作品主人公形象的探究主要从伦理学或心理学入手ꎬ鲜有借助人本主义哲学对作品进行研读ꎮ德国人本主义哲学家弗里德里希 威廉 尼采(1844 1900)的美学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人生哲学ꎬ是用美学来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ꎮ他的第一本著作«悲剧的诞生»是其哲学的发源地ꎬ在这部作品中ꎬ尼采不仅用古希腊神话中的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来说明悲剧艺术的起源问题ꎬ还试图用哲学解释人生悲剧的诞生问题ꎮ尼采认为ꎬ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合二为一产生了古希腊悲剧ꎬ并将悲剧理解为 狄奥尼索斯智慧通过阿波罗艺术手段而达到的形象化 [2](P125)ꎮ纳博科夫曾说: 好小说都是好神话ꎮ [3]((P4)而«洛丽塔»在他本人看来也是一部意味深长的当代神话ꎬ这为用脱胎于希腊神话中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解读作品提供了可能ꎮ«洛丽塔»的男主人公亨伯特既是小说中爱情悲剧的主角ꎬ又是它的讲述者和缔造者ꎬ他犯下了心理和行为扭曲的 罪 ꎬ也承担了失去爱情和自我的 罚 ꎮ亨伯特是极为复∗收稿日期:2018-12-03杂的文学形象ꎬ他的行为体现出日神阿波罗精神向酒神狄奥尼索斯精神的转变ꎮ本文试以尼采哲学中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解析«洛丽塔»ꎬ以男主人公亨伯特的 罪 与 罚 为主要线索ꎬ重新审视这场令人唏嘘的爱情悲剧ꎮ一、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尼采认为古希腊人有两种精神 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ꎮ日神和酒神代表植根于人本能中的两种艺术冲动ꎬ二者合二为一才能产生艺术ꎮ在古希腊神话中ꎬ日神与酒神同为奥林匹斯山上的两位神灵ꎬ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ꎬ都是主神宙斯的儿子ꎮ日神阿波罗是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ꎬ为宙斯和泰坦女神勒托所生ꎬ他以风流倜傥的美少年形象出现ꎬ往往手执七弦琴㊁弓箭或神盾ꎮ阿波罗掌管光明㊁青春㊁医药㊁畜牧㊁音乐和诗歌等ꎬ被视为希腊的开国之神ꎬ日神信仰在希腊具有正统地位ꎮ 阿波罗ꎬ作为一切造型力量的神ꎬ同时也是预言之神ꎮ按其词根来讲ꎬ阿波罗乃是 闪耀者㊁发光者 ꎬ是光明之神ꎬ他也掌管着内心幻想世界的美的假象ꎮ [2](P119)阿波罗具有适度的自制㊁对粗野冲动的解脱以及充满宁静的智慧ꎮ他以其光照使世界呈现美的外观ꎬ以此来美化世界ꎮ日神精神一方面强调对个人界限的遵守ꎬ即伦理的尺度ꎻ另一方面强调对美丽外观的界限的遵守ꎬ即美的尺度ꎬ这两方面都肯定个体及其所生活的现象世界ꎮ酒神狄奥尼索斯是尼采更为偏爱的ꎬ是其构建的生命美学的哲学原型ꎮ狄奥尼索斯是 亲身经历个体化之苦的神 [2](P62)ꎬ是死后复生的自然之神ꎮ根据俄耳甫斯秘仪教派的传说ꎬ狄奥尼索斯本来为宙斯与冥后珀耳塞福涅所生ꎬ原名为查格留斯ꎮ他幼年时很得父亲宠爱ꎬ天后赫拉出于嫉妒鼓动泰坦神族将其杀害ꎬ还把他肢解㊁烹煮ꎬ幸好雅典娜救出了他的心脏ꎬ地母塞墨勒吞食心脏后怀孕ꎬ将他重新生出ꎬ取名为狄奥尼索斯ꎮ[4]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到了这一传说ꎬ并指出ꎬ肢解是 真正狄奥尼索斯的苦难ꎬ宛若一种向气㊁水㊁土㊁火的转变ꎬ所以ꎬ我们必须把个体化状态视为一切苦难的根源和始基ꎬ视为某种本身无耻下流的东西ꎮ [2](P62)由此可见ꎬ酒神的智慧与日神的智慧截然不同ꎬ 狄奥尼索斯的智慧ꎬ乃是一种反自然的可怖之事ꎬ谁若通过自己的知识把自然投入到毁灭的深渊之中ꎬ他自己也就必须经历自然的解体ꎮ [2](P57)狄奥尼索斯是年轻的反叛者ꎬ他反抗理性㊁秩序和形而上学ꎬ反对古典的哲学体系ꎬ最为重要的是ꎬ反叛提倡道德的宗教ꎮ如果说日神精神的突出特征是适度ꎬ与之相对地ꎬ酒神精神的特征则表现为过度ꎮ 自然的整个过度在快乐㊁痛苦和认识中同时开启自身ꎮ直到现在一直被看做界限㊁适度之规定的一切东西ꎬ在此都表明自己是一种人为的假象:这种 过度 把自身揭示为真理ꎮ [2](P151~152)过度意味着打破所有的界限ꎬ既打破个体存在的界限ꎬ达到众生一体的境界ꎬ又打破表象的美的尺度ꎬ重返世界的本质ꎮ 狄奥尼索斯状态的陶醉ꎬ以其对此在生命的惯常范限和边界的消灭ꎬ在其延续过程中包含着一种嗜睡忘却的因素ꎬ一切过去亲身体验的东西都在其中淹没了ꎮ [2](P47)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崇拜主要集中在平民中间ꎬ纪念他的崇拜仪式为迷醉状态下的野蛮狂欢ꎬ性欲的放纵是酒神秘仪的核心和必有环节ꎮ在酒神秘仪中ꎬ人们释放最粗野的野蛮兽性ꎬ造成肉欲与残暴的混合ꎬ这种混合在尼采看来永远是真正的 妖精淫酒 ꎮ尼采分别用 梦 和 醉 来比拟日神状态和酒神状态ꎮ他认为ꎬ这两种体验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最接近阿波罗和狄奥尼索斯的状态ꎮ 在这两种状态中ꎬ即在梦与醉中ꎬ人类能达到人生此在的快乐感ꎮ [2](P141)日神的 梦 是一种外观的幻觉ꎬ尼采在阐释日神阿波罗营造的梦境中ꎬ曾反复提到 梦 乃是一种 美的假象 ꎬ而阿波罗是 个体化原理的壮丽神像 [2](P20)ꎬ他用美丽的外观道出 假象 的全部快乐和智慧 [2](P20)ꎮ酒神的 醉 是一种情绪的放纵ꎬ在狄奥尼索斯式的醉境中ꎬ人与自然浑然一体ꎬ 主体便隐失于完全的自身遗忘状态 [2](P21)ꎬ于是人们得以回归原始的本质ꎬ在此过程中暂时消弭人生的苦痛和矛盾ꎬ以获得生命原初的美感ꎮ艺术本身就像一种自然的强力一样借这两种状态表现在人身上ꎬ支配着他ꎬ不管他是否愿意ꎻ或作为驱向幻觉之迫力ꎬ或作为驱向放纵之迫力ꎮ [5](P798)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都如同自然的强力一样支配着人ꎬ却不为人的理性所支配ꎮ日神和酒神都植根于人灵魂深处的本能ꎬ日神冲动是个体的人借外观的幻觉自我肯定的冲动ꎬ酒神冲动则是个体的人自我否定而复归世界本体的冲动ꎮ酒神冲动是一种摆脱个体化原理的冲动ꎬ具有毁灭个人的倾向ꎬ如果对其听之任之ꎬ则势必会对生命活动造成巨大破坏ꎮ正因如此ꎬ日神冲动必不可少ꎬ其作用在于抵制和抗衡86湖北科技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总第39卷酒神冲动的破坏力ꎮ 阿波罗因素以形象㊁概念㊁伦理学说㊁同情心的惊人力量ꎬ使人从其纵情的自我毁灭中超拔出来ꎬ对人隐瞒狄奥尼索斯过程的普遍性ꎮ [2](P122)然而ꎬ生性不安分的狄奥尼索斯从来不愿驯顺地接受阿波罗精神的制约ꎬ表现出强烈的反叛性ꎮ尼采不仅仅把阿波罗与狄奥尼索斯当作希腊神话中的天神ꎬ还把他们视作人性之神ꎮ狄奥尼索斯精神与阿波罗精神的争斗ꎬ造成了人类的精神之苦与人性的扭曲ꎮ可见这种形而上的假定ꎬ即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不但创造了悲剧艺术ꎬ还为个体悲剧的产生提供了解释ꎮ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ꎬ 悲剧神话把现象世界带到极限ꎬ而在这个极限处ꎬ现象世界否定自己ꎬ又力求逃回到真实的和唯一的实在性之母腹中去ꎮ [2](P125)«洛丽塔»中爱情悲剧的男主人公亨伯特亦经历了悲剧神话中从 现象世界 回归 本质世界 的过程ꎮ下面ꎬ本文即在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观照下ꎬ梳理«洛丽塔»中男主人公亨伯特的心路历程ꎬ从哲学的角度揭示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缘起缘终ꎮ二㊁亨伯特的日神 梦境 :悲之源小说的男主人公亨伯特 亨伯特出生在1910年的巴黎ꎬ是一名有多国血统的混血儿ꎮ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ꎬ还有着引人注目的英俊外貌ꎮ亨伯特的大学时代在伦敦和巴黎度过ꎬ起初他想拿到精神病学学位ꎬ后来改念英国文学ꎬ写过一些小品文和诗歌ꎬ曾经担任过法国文学教师ꎮ青年时期的亨伯特基本处在日神的 梦 之状态ꎬ沉湎于用假象构筑的 现象世界 ꎮ在20 25岁的时候ꎬ他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对象不是年轻的女郎ꎬ而是9 14岁的小女孩儿ꎬ这个年龄段具有精灵般仙性的小姑娘是亨伯特迷恋的 性感少女 ꎮ男主人公的恋童情结与年少时的恋爱经历密不可分ꎮ13岁时亨伯特与同龄少女安娜贝尔发生了真挚而热烈的早恋ꎬ他们怀着尚不成熟的爱彼此相爱ꎬ并有了最初的青涩的情爱体验ꎮ但是安娜贝尔的夭折却让甜蜜的初恋幻化成痛苦的回忆ꎬ成了亨伯特 整个冰冷的青春岁月里任何其他风流韵事的永久障碍 [6](P19)ꎮ安娜贝尔是亨伯特 决定命运的小精灵 [6](P26)ꎬ 洛丽塔是从安娜贝尔开始的 [6](P15)ꎮ安娜贝尔是萦绕在亨伯特心头长达24年的执念ꎬ是他漫长阿波罗精神主导岁月中 美的假象 的生活原型ꎮ亨伯特在欧洲时的成年生活 竟然双重到了荒谬的地步 [6](P27)ꎬ虽然他整日与风情万种的妓女们交欢ꎬ但身心真切向往的却是稚嫩的 性感少女 ꎮ在«悲剧的诞生»中ꎬ尼采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做梦者的形象 他沉湎于梦境的幻觉中而未受扰乱ꎬ对着自己大喊一声: 这是一个梦啊ꎬ我要把它继续做下去! [2](P30)亨伯特显然就是一个类似的做梦者ꎬ他经常在公园里不动声色地观察四周玩耍的美丽少女ꎬ他也会去孤儿院和少管所泰然自若地端详发育期的女孩儿ꎬ试图重温少年时短暂体味过的爱恋ꎬ并认为自己在心灵上占有了她们ꎮ亨伯特沉浸在自我虚设的假象里ꎬ在日神式的 梦 中体验深沉的欢愉ꎮ不过ꎬ此时的亨伯特仍然受到社会法律和自我道德的约束: 虽然我的身体知道它渴望什么ꎬ但我的头脑却拒绝了身体的每项请求ꎮ [6](P27)ꎮ他暂时没有超越界限ꎬ至多只是自己在脑海中浮想联翩ꎬ并没有设法去奸污那些天真无邪的精灵ꎮ 为了自身的安全 [6](P39)以及因为 某些道德标准㊁某些精神上的替代物最终成熟 [6](P39)ꎬ25岁时亨伯特决定娶妻成家ꎮ经过相当慎重的考虑后ꎬ他娶了一个波兰大夫的女儿瓦莱丽亚ꎮ瓦莱丽亚此时已经将近30岁了ꎬ而且早已失去了童贞ꎬ但她轻佻㊁活泼ꎬ经常打扮得像娇俏的年轻姑娘ꎬ正是她模仿小女孩的神态吸引了亨伯特ꎮ婚后的亨伯特继续做着日神阿波罗式的美梦ꎬ用 美的假象 遮蔽不堪的现实ꎮ新婚之夜亨伯特甚至特地让妻子穿上了一件他从孤儿院偷出来的小女孩的睡衣ꎮ但是ꎬ 现象的面纱也必定处于飘忽的运动中ꎬ也不会完全把现实的基本形式掩蔽起来ꎮ [2](P142)不久之后亨伯特就发现自己娶得可不是 一个苍白的流浪的小女孩儿ꎬ而是一个肥胖臃肿㊁短腿巨乳实际上毫无头脑的baba①ꎮ [6](P42)日神精神是男主人公青年时期精神状态的主导ꎬ也是这场爱情悲剧的源头ꎮ他精心编织阿波罗式的 现象的面纱 ꎬ沉浸在 一厢情愿的小小韵事 [6](P30)里ꎬ逝去的初恋情人安娜贝尔是其营造 美的假象 的生活原型ꎮ这一时期的亨伯特始终囿于伦理和美的尺度ꎬ没有超出适度的界限ꎮ然而ꎬ悲剧已在过于虚幻的 梦 里悄然酝酿ꎬ因为 他的阿波罗意识也只是像一层纱掩盖了他面前的这个狄奥尼索斯世界 [2](P26)ꎮ日神般的克制与隐忍并不能从根本上压制根植于本能的原始欲望ꎬ反而会播撒人962019年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王思齐:亨伯特的罪与罚 尼采哲学视域下的爱情悲剧«洛丽塔»与自身矛盾冲突的种子ꎬ转向全然释放的酒神 醉境 ꎮ三㊁亨伯特的酒神 醉境 :悲之起中年时亨伯特与洛丽塔的邂逅使他逐渐由 梦 到 醉 ꎬ悲剧的序幕逐渐拉开ꎮ1939年亨伯特的美国舅舅病逝ꎬ留给他每年几千美元的收入ꎬ但他必须移民ꎮ由于妻子瓦莱丽亚念及情人而不愿同去ꎬ所以亨伯特离婚后只身来到了美国ꎬ在那里靠写广告和文章为生ꎮ1947年夏天ꎬ亨伯特租住在孀居的女房东夏洛特 黑兹太太家ꎬ并对她年仅12岁的女儿洛丽塔一见钟情ꎮ洛丽塔一出现就使亨伯的特的心底 涌起一片蓝色的海浪 [6](P60)ꎬ她那浅褐色的皮肤㊁娇弱的肩膀㊁柔软的背脊㊁栗色的头发㊁稚嫩的乳房㊁可爱的肚子和幼小的屁股ꎬ让亨伯特仿佛看到了同一个女孩儿 25年前他曾经拥有过的安娜贝尔ꎮ 她们所共同具有的一切使她们成为一个人ꎮ [6](P61)洛丽塔是安娜贝尔的影子ꎬ但她完全超越了她的原型ꎮ洛丽塔成了亨伯特的 生命之光 ㊁ 欲望之火 ꎬ也是亨伯特的 罪恶 和 灵魂 ꎮ对洛丽塔疯狂的爱欲使亨伯特不再满足于做梦ꎬ不再沉湎于假象ꎬ不再执着于界限ꎮ随着 性感少女 洛丽塔的出现和 死去的小新娘 安娜贝尔形象的模糊ꎬ亨伯特的 梦 渐渐醒了ꎮ他的日神精神衰微ꎬ而其意志里潜伏的酒神精神日益觉醒ꎮ亨伯特找机会贪婪地抚摸洛丽塔的身体 她的脸颊㊁她的大腿㊁她的脊背ꎮ阿波罗和狄奥尼索斯在男主人公的身上激烈交锋ꎬ使他在 梦 与 醉 之间徘徊ꎬ 进入了一个存在的平面ꎬ一切在那儿都无足轻重 [6](P91)ꎬ除了 身体内部酝酿成的欢乐 [6](P91)ꎮ为了不离开洛丽塔ꎬ亨伯特只好违心地娶了她平淡无奇的母亲ꎬ洛丽塔则成了亨伯特法律上的女儿ꎮ夏洛特把洛丽塔送到外省参加夏令营ꎬ对妻子充满嫌弃的亨伯特则通过让她服用过量的安眠药来逃避夫妻生活ꎮ亨伯特和夏洛特仅仅共同生活了短短的50天ꎬ妻子在车祸中的惨死无疑正中他的下怀ꎮ夏洛特的丧礼过后ꎬ亨伯特马上开车到奎营地去接洛丽塔ꎮ在他俩外宿旅馆的第一夜ꎬ亨伯特就迫不及待地占有了她ꎮ与洛丽塔的交合是一个 奇特㊁可怕㊁叫人发狂的世界 [6](P213)ꎬ亨伯特试图在其中找到 兽感 和 美感 的界限ꎬ但是它们已经融为一体ꎬ他再也辨不清地狱和天堂ꎮ至此ꎬ亨伯特心中那苦守良久的法律和道德防线终于全线崩溃ꎬ他从日神阿波罗的美梦中惊醒ꎬ陷入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狂醉ꎮ亨伯特开始了他的纵欲之旅ꎬ狄奥尼索斯成为其精神世界的完美化身ꎬ他彻底摆脱了阿波罗式的朦胧幻象ꎬ沉醉在酒神虚幻但真实的狂欢里ꎮ从此亨伯特不择手段ꎬ不断炮制各种理由和借口ꎬ尽力避免外人的猜疑ꎬ带着继女洛丽塔漫游美洲大陆ꎬ过上了长达两年的淫乱生活ꎮ他们开着一辆旧轿车ꎬ居无定所ꎬ在所到之处疯狂地做爱ꎮ这种难于描述的性爱ꎬ与酒神秘仪中过度的性欲放纵类似ꎮ亨伯特感受着与至爱之人交合的狄奥尼索斯式的狂喜ꎬ即渗透着矛盾和痛苦的狂喜ꎬ 那种矛盾㊁由痛苦而生的狂喜ꎬ从自然天性的核心处自发地道出ꎮ [2](P33)亨伯特的矛盾和痛苦是复杂的ꎬ首先ꎬ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下流无耻的ꎬ是对洛丽塔童年的践踏和人身的伤害ꎬ可他却欲罢不能ꎻ其次ꎬ洛丽塔对亨伯特的爱抚时常兴味阑珊ꎬ亨伯特无法在她那里得到真正的爱的回应ꎬ但他仍然对洛丽塔意乱情迷ꎮ与洛丽塔相处的悲喜交加的日子成为亨伯特记忆中 没有四肢的痛苦怪物 [6](P456)和 天堂里的冰山 [6](P457)ꎮ尼采指出ꎬ 狄奥尼索斯具有双重本性ꎬ他既是残暴野蛮的恶魔ꎬ又是温良仁慈的主宰ꎮ [2](P62)男主人公亨伯特身上鲜明地体现着酒神的双重属性ꎬ一方面ꎬ他自私地压抑洛丽塔作为花季少女自由烂漫的天性ꎬ强行使她遭受罪恶的淫欲ꎬ限制她参与社交活动ꎬ限制她与同龄人和其他男性交往ꎬ还屡次威胁洛丽塔不要向警方告发自己ꎻ另一方面ꎬ他对洛丽塔一往情深ꎬ心怀愧疚与不安ꎬ对洛丽塔呵护备至ꎬ迁就她的乖戾脾气ꎬ尽量满足她的各种要求ꎬ始终视其为无上至宝ꎮ亨伯特既控制着洛丽塔的命运ꎬ又依附于洛丽塔而存在ꎮ亨伯特与洛丽塔的微妙关系表现出他的双重人格ꎬ这正是亨伯特 亨伯特这个名字重叠的含义所在ꎮ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爱无疑已经达到了变态的地步ꎬ他写道: 我心里对大自然的唯一的怨恨就是我无法把我的洛丽塔从里朝外地翻过来ꎬ用贪婪的嘴唇去亲她那年轻的子宫㊁她那未经探究的心脏㊁她那真珠质的肝脏㊁她那马尾藻似的肺和她那一对好看的肾脏ꎮ [6](P258)对亨伯特而言ꎬ洛丽塔就是一切ꎬ就是他生命存在的全部意义和价值ꎬ是他选定的 一座天空充满了地狱之火的颜色的天堂 [6](P262)ꎮ如果说亨伯特是酒神秘仪中狄奥尼索斯的化身ꎬ那么洛丽塔就是令亨伯特释放原始兽性的 妖精淫酒 ꎮ07湖北科技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总第39卷洛丽塔让亨伯特抛却曾经的自我ꎬ陷入飘飘然的 醉 之状态ꎬ在享受肉体欢愉的同时ꎬ也备受精神的折磨ꎮ四㊁亨伯特的自我 肢解 :悲之终当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失去平衡ꎬ尤其是当日神精神对个体过度膨胀的欲望发挥不了应有的牵制作用ꎬ反被它吞噬时ꎬ爱情的悲剧就注定要诞生了ꎮ洛丽塔逐渐厌倦了沉醉在 酒神狂欢 中的亨伯特ꎬ受够了任凭他摆布的生活ꎬ在剧作家奎尔蒂的怂恿下设计逃离了亨伯特ꎮ于是ꎬ亨伯特陷入了对洛丽塔绝望的寻找ꎬ不过对方始终杳无音讯ꎮ三年后ꎬ亨伯特突然收到了洛丽塔寄来的求助信ꎮ当他在一个偏僻的工业小镇再次见到洛丽塔时ꎬ后者已经不再是当年活泼的 性感少女 ꎬ而是一个挺着孕肚的憔悴少妇ꎮ洛丽塔嫁给了一个有点耳聋的退伍士兵ꎬ她双颊凹陷ꎬ皮肤苍白ꎬ手上青筋暴露ꎬ一脸饱经蹂躏的神色ꎮ 如今她只是那个性感少女以淡淡的紫罗兰清香和枯萎的树叶的形态所表现出的回声ꎮ [6](P443)就在重逢的时刻ꎬ曾经的 洛丽塔 死了ꎬ亨伯特魂牵梦萦的人儿ꎬ那个可爱的早熟少女 洛丽塔 已经死了ꎮ失去了精神支柱ꎬ亨伯特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ꎬ洛丽塔作为 性感少女 形象的终结宣告着亨伯特的 精神死亡 ꎮ亨伯特从洛丽塔的口中问出了当年诱拐她的人ꎬ但通过洛丽塔的举止和话语ꎬ亨伯特厘清了一个悲哀的事实:奎尔蒂或许只是伤了洛丽塔的心ꎬ而自己却毁了她的一生ꎮ他不能放过这两个伤害洛丽塔的人 奎尔蒂和他自己ꎮ亨伯特找到了奎尔蒂ꎬ经过一番激烈而荒诞的搏斗终于将其击毙ꎮ«俄罗斯文学简史»中提出ꎬ奎尔蒂是 与亨伯特的相对立㊁相对抗的人物 [7](P367)ꎮ 实际上ꎬ亨伯特和奎尔蒂是双貌人 [7](P367)ꎬ他们二人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体态相仿ꎬ年龄仅一岁之差ꎬ都通晓法语ꎬ爱好文学ꎬ从事文艺创作ꎬ都对漂亮的 性感少女 怀有强烈的占有欲ꎬ都在千方百计地试图占有洛丽塔ꎮ亨伯特以父之名掩人耳目地带洛丽塔四处旅行ꎬ对她实施性奴役ꎻ奎尔蒂当年处心积虑地把洛丽塔从亨伯特身边拐走ꎬ不停地换车尾随ꎬ在住宿登记时使用假名字ꎬ与亨伯特大玩文字游戏ꎮ奎尔蒂与亨伯特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们对待洛丽塔以及洛丽塔对待他们的态度ꎮ奎尔蒂不曾真正爱过洛丽塔ꎬ他对洛丽塔的感情不过是情色的占有欲ꎬ奎尔蒂甚至逼迫洛丽塔录制淫秽影片ꎬ因为后者不从而将其无情赶走ꎮ但讽刺的是ꎬ奎尔蒂却是洛丽塔 为之疯魔的唯一的男人 [6](P435)ꎮ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爱深入骨髓ꎬ甚至不惜为之牺牲一切ꎬ但早在他第一次与洛丽塔交欢之后ꎬ就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了一个悲哀的事实 在她看来ꎬ我不是一个男朋友ꎬ不是一个富有魅力的男人ꎬ不是一个伙伴ꎬ甚至压根儿不是一个人ꎬ而只是两个眼睛和一只充满血液㊁肌肉结实的脚ꎮ [6](P455)奎尔蒂既真实存在着ꎬ也具有一定的虚幻性ꎬ他的存在以亨伯特的存在为基础ꎬ是亨伯特负面形象外化的表现ꎮ奎尔蒂表面上是个光鲜亮丽的著名剧作家ꎬ私底下却酗酒吸毒ꎬ还有着反常的性爱怪癖ꎬ可谓是一个彻头彻尾的 恶魔 ꎮ奎尔蒂是亨伯特的另一个自我ꎬ代表着亨伯特的自我鄙视和自我批判ꎮ亨伯特在射杀奎尔蒂之前还宣读了一份用韵文写成的 判决书 :因为你利用了一个有罪的人因为你利用因为你利因为你利用了我的不利条件因为你利用了一桩罪孽因为你利用了我内心深处本质上的单纯无知因为你欺骗了我因为你骗取了我的赎罪因为你在小伙子们玩弄勃起机的年岁占有了她因为你所做的一切因为我未做的一切你必须死[6](P480~482)亨伯特对奎尔蒂的宣判其实就是对自己的宣判ꎬ是对自己罪孽的忏悔ꎬ是对洛丽塔发自心底的歉意ꎮ在 宣判 期间ꎬ死到临头仍不知悔改的奎尔蒂还不时厚颜无耻地插入一两句评论ꎬ如 真是好极了 气派堂皇的诗节 不大明白 变得猥亵了 这的确是一首好诗 等ꎬ可以说ꎬ奎尔蒂代表着亨伯特变态人性的极端ꎮ他们两个在殊死搏斗时甚至172019年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王思齐:亨伯特的罪与罚 尼采哲学视域下的爱情悲剧«洛丽塔»。

西方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悲剧--以男性为视角

西方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悲剧--以男性为视角

叛 了他们 的感 情 。被 他 不 断 嘲 笑 、 讽刺、 辱骂 , 她 还 是没 有 说 出真相 , 隐 忍着 , 直 到身体 虚 弱 , 病 痛离 世 。
反观 阿芒 , 和她在 一起 的时候 , 他不 能解 决两 个人 的
生存 问题 , 而 让她 去 变 卖 自己所 有值 钱 的东 西 来 维
利小说 《 一个陌生女人 的来信》 、 法 国小说《 茶花 女》 、 意大利小说《 格拉米格纳 的情人》 为语料 , 旨在 探讨男性作 家视 角下男 女爱情 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带来 的爱 情悲剧 。男性作 家视 角下 的女 人是悲 剧 的, 她们 为爱 而生 , 为爱 而亡 , 为了爱情 而飞蛾扑火 , 以一生守护一 份不 可能的爱情 , 以身体 的劳累和心理的痛苦为代价换取 内心对爱 的诉求 。 关键词 : 性别差异 ; 《 一个陌生女人 的来信》; 《 茶 花女》 ; 《 格拉米格纳 的情人》; 爱情悲剧
无 法 留住他 的心 , 所 以选 择 了不 让 他 知 道 的方 式 生
更体现 出女性为爱人所做的牺牲和 隐忍 、 宽容 的精 神 以及 男性 因爱 生恨 的 自私 小气 。茶 花女 一改 情妇
这 一为 世人 所不 齿 的 角 色 的传 统 形 象 , 让 人 们 看 到 女性 作 为这 一边 缘角 色对 爱情 却可 以 比一般 人更 加
找 到理 解 , 这 也 是 作 品深 度 所 在 。它上 升 了爱 情 的
信后 , “ 感觉 到死 亡 , 感觉 到 不 朽 的爱 情 ”, 只 是 随着
陌生女人生命 的结束 , R从此真的会相信爱情 , 真的 会痛 改 前非 吗 ?谁也 不 知道 。小 说 看 似 平 淡 , 却 暗
中涌动 着千 滔万 浪 , 女人 在爱 情 当 中 的坚 强 、 哀怨 、 忠 贞与 男人 在爱 情 当 中 的玩 弄 、 无 所 谓 态 度 使 得世 间出现 无数 的爱 情 悲剧 。 二、 有一种 爱 叫作 放手— — 《 茶 花 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 1 4年 l 2月 第2 9卷第 4期
河南 工程 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 版) J O U R N A L O F H E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爱情 , 类 别多 样 , 却 从各 个侧 面勾 勒 出可歌 可泣 的爱 情故事 , 虽 然 这些 爱 情 故 事 在现 实 主 义 、 浪漫主义 、
中 图分 类 号 : I 1 0 6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4— 3 3 1 8 ( 2 0 1 4 ) 0 4— 0 0 7 4— 4 0
人 类一 出现 , 就 交织 着男性 和女性 的故 事 , 所 以
现 代 主义 和后 现代 主 义 的 关 照下 各 有 千秋 , 但 当 中 多 数 以逼真 、 细 腻 的工 笔 画手 法 勾 勒 出 男 女对 爱 情

导致流传过程中的失真 , 这些都使得 文学最终成为 口头 言说故 事 的最 终版 本得 以定 型 , 并 且 日久 弥香 , 久经解读而具有历史的价值 。 男 性 和女性 关 系 的最直接 、 最集中、 最 强烈 的反 应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爱情关系上。文学来源于生 活, 所 以文学作品提炼 出生活的真善美 、 假恶丑 , 虽 然不 是生 活 中具体 事件 、 具体 人 物 的直接再 现 , 但是 每个 人从 中都 能多 多 少 少 有 熟悉 的感 觉 , 因为 从 作
定 框架 基础 上 言说各 式 人物 的性 格 、 命 运成 为可 能 。
忠贞 不渝 的追 求而 响 彻 在 文 学 史 上 , 它 们 不 是 以通
俗 小说 的大团 圆结 束 , 而 是 以让 人 扼 腕 叹 息 的遗 憾
结 局 。悲剧 带来 的洗 礼 和震撼 远 远大 于喜 剧 的大 团
读完 信 , 所 以这部 小说 的叙 事手 法相 当简单 , 语 句简 短, 词汇 也简单 , 以 口语 为 主 , 但 胜 在 以平 凡 的言 辞
刻 画出一 个 单 相 思 女 性 痛 苦 的心 理 历 程 和精 神 折
磨, 读 来让 人 久久无 法 平静 。陌生女 人从 1 3岁第 一
次看 到作 家 R, 就 陷入 对他 的单 相 思之 中 , 她 内 向而 敏感 的性 格决 定 了其 对 爱 情 的选 择 , 也 最终 决 定 了 她 的命运 。她 知道 R 害 怕 失 去 自 由 , 害怕 被 约 束 ,
De c . 2 01 4
V o 1 . 2 9 No . 4
西 方 经 典 文 学 作 品中 的爱 情 悲 剧
— —
以男 性为视 角 易持 恒
( 黎 明职业 大学 外语 外贸与旅游学院 , 福建 泉 州 3 6 2 0 0 0 ) 摘要: 西方文学作 品中以男性为视野 , 在不 同国度 出现相似 的作 品 , 这 些作 品的特点是 以女性对爱 情不屈 不挠 、 忠贞不渝 的追求 而响彻在文学史上 , 作 品不是 以通俗小 说的大团圆结束 , 而是 以让人扼 腕叹息 的遗憾结局 。以奥地
圆, 所 以这 些作 品在 世 界 文 学 史上 历 久 弥新 。 回顾
文 学 立形 为据 的文 字载 体使 它 区别于 口传 故事 的语 音载 体之 易逝 性 , 使 文 学 得 以在更 广 的 范 围和 更 远 的历史 长河 中存 在 , 同时 避 免 因为各 种传 者 不 同而
这些经典 , 旨在探讨男女视角下爱情 的差异 以及这 种差 异带来 的爱情 悲 剧 , 重 温 这 些 纯 真 美 好 的 爱 情 给读 者心灵 带来 的精 神 升华 和心 灵震 撼 。
品 中的人 物身 上我们 能 或多 或少 发现 一点 与 自己的 人 生 经历 或者 情感 上 的相似 之处 , 引起 共 鸣 , 勾 起心
中的 回忆 , 反 观 自身 。综 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界 文 学 作 品 中的男 女

我 爱你 , 与 你 无 关— —《一 个 陌 生 女 人 的
来信 》
奥 地利 作 家 茨 威 格 于 1 9 2 2年 发表 的短 篇 小 说 《 一个 陌 生女 人 的来 信 》以一 个 陌 生 女 人 给作 家 R 的一 封信 为小 说 的主体 , 首 尾 简 单 叙 述 R 收 到信 和
男 人视 角下 的两性关 系 和女人 视 角下 的两性 关 系却
典 文学 作 品为 例 , 跨 度 为不 同 国界 , 这 些作 品的特 点
是 以强烈 的性别 差 异 特 别 是 女 性 对爱 情 不屈 不 挠 、
有 着本 质 的 区别 。文 学 提 供 了视 角 , 让人 们 得 以在 既 定文 本 当 中同时 欣 赏 男人 和女 人 的故 事 , 解 读 出 两 性 的各种 特征 和 天 差 地别 , 使 得在 一 个 故 事 的稳
态 度 的 巨大 差异 。本 文选 出西方 文学 作 品 中几 部 经
在 西 方普遍 的基 督 教 信 仰 当 中 , 上 帝 造 人 时就 意 识
到亚 当太 孤 单 , 又 创 造 了 夏 娃 。是 非 黑 白 , 恩 恩 怨
怨, 是 两性关 系亘古存 在 却常说 常新 的话 题 。然 而 ,
利小说 《 一个陌生女人 的来信》 、 法 国小说《 茶花 女》 、 意大利小说《 格拉米格纳 的情人》 为语料 , 旨在 探讨男性作 家视 角下男 女爱情 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带来 的爱 情悲剧 。男性作 家视 角下 的女 人是悲 剧 的, 她们 为爱 而生 , 为爱 而亡 , 为了爱情 而飞蛾扑火 , 以一生守护一 份不 可能的爱情 , 以身体 的劳累和心理的痛苦为代价换取 内心对爱 的诉求 。 关键词 : 性别差异 ; 《 一个陌生女人 的来信》; 《 茶 花女》 ; 《 格拉米格纳 的情人》; 爱情悲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