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九针法治疗面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毕氏面部九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

一、专家简介:

毕福高(1923.9—2009.12),男,河南商水县人,研究员,全国著名中医专家,1949年参加工作,1959—199年在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工作,曾任办公室主任、针灸经络研究室主任,1987年晋升为研究员。

毕福高研究员出生于中医世家,一直从事针灸临床及科研工作。他精通中医专业理论,创造性的运用中医传统的“理、法、方、药”辨证治疗各种疑难杂症。针刺方面,善用针刺疗法治疗内科多种疑难杂病,尤其是发明面部九针法治疗面瘫,其手法独特,疗效卓绝,被病人誉为“毕神针”。先后获部、省、厅级成果20余项,撰写学术著作2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

二、适应范围或适应症概述:(发病情况、主要症状等、中西医诊断、辩证施治);

周围性面瘫,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起病突然,常见发病诱因有受寒、着凉等,绝大多数患者为一侧面神经麻痹,临床上以晨起梳洗时发现:患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眼睑扩大、泪液外溢、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不能皱额、蹙眉、露齿、鼓腮、吹口哨等动作。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的“口僻”、“面瘫”、“口眼歪邪”等范畴。本病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工作、生活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春秋两季发病较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电扇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加之人们生活的不规律如贪凉,熬夜等习惯使得风寒性面瘫的发病率日趋增高,成为临床常见的病种。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系列教材《针灸学临床》中面瘫的辩证及分型标准。

1.诊断依据

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

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2.辨证分型:

(1)风寒证:见于发病初期,面部有受凉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证:见于发病初期,多继发于感冒发热,兼见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3)气血不足证: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兼见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症。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贝政平主编((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

(1)发病突然或有面部受凉、风吹病史。

(2)除部分患者起病后有耳痛、颜面部不适外,多数患者因说话不便或被他人发现患病。

(3)患侧眼裂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患侧鼻唇沟变平坦、口角低、额

纹消失、不能皱眉、鼓气时漏气、齿颊面间常有食物积存。

(4)角膜反射、眼轮匝肌反射、口轮匝肌反射及威吓瞬目反射均减退。

(5)根据损害部位不同而又分:

①茎乳突孔以上影响鼓索支时,则有舌前2/3味觉障碍

②损害在镫骨神经处,可有听觉障碍

③损害在膝状神经节,可有乳突部疼痛,外耳道与耳廓部的感觉障碍或出现疱疹

④损害在膝状神经节以上,可有泪液,唾液减少

三、技术简介(特色、优势)及操作方法(要尽量详细):

中医认为本病是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面部为阳明、少阳经脉汇聚之处,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少阳经又系半表半里之经,因而治疗面瘫的针灸取穴应以阳明及少阳经为主,针刺少阳,阳明经的穴位,疏通此类经脉不仅可以调和气血,散寒通络,改善局部症部,而且可以扶正祛邪,防邪再侵。笔者选取的九针穴位,四白、迎香、地仓、颊车为阳明经穴位,阳白、丝竹空为少阳胆经穴位,攒竹为太阳经穴位,承浆、人中为督脉经穴位,诸穴配伍共达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此九穴是毕福高研究员多年治疗面瘫的经验,总结出的既能整体疏通面部经气又可改善局部症状的穴位,经临床证实,其疗效独特,痛苦小,安全无副作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利用。

【针刺治疗】

主穴:攒竹、阳白、丝竹空、四白、迎香、颊车、人中、地仓、承浆

配穴:风寒证——配风池;

风热证——配曲池;

气血不足——气海,关元。

操作

1.针具器械:选用一次性针灸针(0.35mm×25mm、规格为0.35mm×40mm)、棉签、碘伏。

2.体位:采取仰卧位。风寒证时针刺风池穴时采用俯伏坐位。

3..消毒:选好穴位后,用碘伏棉签进行严格消毒。

4.进针:

攒竹、迎香、地仓、承浆、颊车选取1.5寸(0.35mm×40mm)毫针针刺:攒竹,取患侧穴,提捏穴处皮肤,与穴位呈15夹角进针,水平刺向患侧,进针深度约为0.5-0.8寸;迎香,取患侧穴位,与皮肤呈15゜夹角进针,向上平刺,针尖朝向鼻根部,深度约为0.5-0.8寸;地仓,选取患侧穴位,针尖与皮肤呈15进针,水平刺向患侧,深度约为0.5-0.8寸;承浆,选取穴位,针尖与皮肤呈15进针,水平刺向患侧,深度约为0.5-0.8寸;颊车,选取患侧穴位,针尖与皮肤呈45进针,刺向患侧,深度约为0.8-1.2寸。

阳白、丝竹空、四白、人中选取1.0寸(0.35mm×25mm)毫针针刺:阳白,取患侧穴,提捏穴位处皮肤,针尖向下,与皮肤呈15夹角进针,深度约为0.3-0.5寸;丝竹空,取患侧穴,提捏穴处皮肤,与穴位呈15夹角进针,水平刺向健侧,进针深度约为0.3-0.5寸;四白,取患侧穴位,针尖约45゜向上斜刺进针,深度约为0.3-0.5寸;人中,选取穴位,针尖与皮肤呈15进针,水平刺向患侧,深度约为0.3-0.5寸。

配穴曲池、气海、关元采用1.5寸(0.35mm×40mm)毫针直刺1-1.2寸;风池采用选取1.0寸(0.35mm×25mm)毫针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

诸穴均采用平补平泻法,一般要求每个穴位有酸胀感为度。每次留针40min。

5.行针:行针时诸穴均采用提插捻转相结合的平补平泻的行针手法。

【治疗周期】

每天治疗1次,连续7次为1疗程,一般治疗3~4个疗程。每疗程间隔1~2天。

四、关键技术环节:

面部穴位应严格把握好进针方向,避免刺伤眼睛及神经、血管;急性期应采用轻刺激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